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下

請佛品第十

[20]跋陀和菩薩[21]衣服長跪叉手白佛言:「欲請佛及比丘僧明日於舍食願佛哀受。」佛及比丘僧默然悉受請

跋陀和菩薩知佛已受請起至摩訶波喻提比丘尼所白比丘尼言:「願受我請明日與比丘尼俱於舍小飯。」摩訶波[22]提比丘尼即受請

陀和菩薩語羅隣那竭菩薩:「舍第諸郡國其有新來人悉請會佛所。」

羅隣那竭菩薩前至佛所為佛作禮長跪叉手白佛言:「我兄請佛所有新來人悉欲請於舍食願哀受。」

跋陀和菩薩羅隣那竭菩薩憍曰兜菩薩那羅達菩薩須深菩薩摩訶須薩和菩薩坻達菩薩[23]調菩薩悉與宗親俱前頭面著佛足及為比丘僧作禮作禮已[24]從佛所去歸到羅閱祇國至跋陀和菩薩家共相佐助作諸飯具

四天王釋提桓梵三鉢皆共疾來佐助跋陀和菩薩作眾飯具

爾時跋陀和菩薩宗親共莊嚴羅閱祇國持若干種雜繒帳覆一國中其街巷市里皆懸繒幡舉一國中悉散華燒香百種味飯具用佛故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乞匃者其飯具適等何以不有偏施於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悉平等

跋陀和與八菩薩與諸宗親以飯時俱往詣佛前以頭面著佛足却白佛言飯食具以辦願佛可行。」

時佛與比丘僧皆著衣持鉢俱詣來會者皆隨行佛入羅閱祇國中到跋陀和菩薩家跋陀和菩薩作是:「今佛威神故[25]我舍極廣大悉作[26]表裏悉相見——城外悉見我舍中我舍中悉見城外。」佛即知跋陀和心所念佛便放威神令跋陀和舍極廣大舉一國中人民悉見於舍中

佛前入跋陀和菩薩家坐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各異部悉坐於舍中跋陀和菩薩見佛比丘僧坐已供養佛比丘僧若干百種飯手自斟酌佛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已乃飯者悉等與悉各平足[1]佛威神恩使之足跋陀和菩薩見佛諸弟子悉飯已前行澡水畢竟持一小机於佛前坐聽[2]跋陀和菩薩及四輩弟子說經莫不歡喜莫不樂聞者莫不欲聞者佛以經請比丘僧及諸弟子佛起與比丘僧俱去

跋陀和菩薩飯已與宗親俱出羅閱祇國到佛所前為佛作禮皆却坐一面及羅隣那竭菩薩[3]曰兜菩薩那羅達菩薩須深菩薩摩訶須薩和菩薩因坻達菩薩[4]調菩薩跋陀和菩薩見人眾皆安坐已問佛:「菩薩用幾事得見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佛告跋陀和菩薩:「菩薩有五事疾得見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諦行心不何等為五一者樂於深經無有盡時可得極悉脫於眾災變去以脫諸垢中以去冥入明[5]曚曨悉消盡。」

佛告跋陀:「是菩薩逮得無所從來生法樂逮得是三復次跋陀和不復樂所向生是為二復樂喜於餘道是為三不復樂於愛欲中是為四自守行無有極是為五

菩薩復有五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五一者布施心不得悔無所貪無所惜從是不得有[6]施人已後[7]不復恨跋陀和菩薩持經布施為他人說經所語者安諦無有疑無所愛惜說佛深語身自行立是復次跋陀和菩薩不嫉妬所作無有疑却睡臥却五所欲不自說身善亦不說他人惡若有罵者若有[8]亦不得恚亦不得恨亦不得[9]何以故入空行復次跋陀和菩薩是三[10]自學復教他書是經著好疋素上使久在復次跋陀菩薩所信多樂敬長老及知識於新學[11]若得所施當念報恩常有[12]人小施念報大何況於多者菩薩常樂重於經棄捐無反復之意常念有[13]如是者得三昧疾。」

佛爾時頌偈言

常愛樂法在深解  
於諸習欲不貪生
遊步五道無所著  
如是行者得三昧
好喜布施不想報  
所惠無著不[14]
所與不見有受者  
唯欲得解佛深慧
愍傷眾生行布施  
其心喜[15]不悔恨
常立布施及戒忍  
精進一心智慧事
具足六度攝一切  
慈悲喜護四等心
善權方便濟眾生  
如是行者得三昧
若有興施除慳貪  
其心歡踊而授與
既施之後恒欣喜  
如是行者得三昧
曉知經法分別句  
聞深要義佛所教
講說微妙道德化  
如是行者得三昧
其人學誦是三昧  
具足解慧為人說
令此經法得[16][17]  
如是行者得三昧
常不祕奧佛經法  
不望供養乃為講
唯求安隱佛道地  
如是行者得三昧
除去所著棄諸蓋  
捐去貢高及慢大
不自稱譽說彼短  
終不復起吾我想
其有寂定意不起  
便能解是道定慧
棄捐[18]諂心清[19]  
用是速逮不起忍
常行至誠無綺飾  
其願具足無缺減
殖眾正德無邪行  
愛樂法者得道疾
所誦習經常不忘  
常護禁戒清淨行
如是行者得佛疾  
何況奉是寂三昧?」

佛告跋陀和菩薩:「往昔無數劫提和竭羅佛我於提和竭羅佛所聞是三昧即受持是三昧見十方無央數佛悉從聞經悉受爾時諸佛悉語我言:『却後無央數劫當作佛名釋迦[20]。』」

佛告跋陀和菩薩:「我故[21]今自致作佛是三昧若[22]當學知內法第一眾所不能及出眾想去有於是三昧中立者念得佛道。」

佛爾時頌偈言

憶念我昔定光佛  
於時逮得是三昧
[23]見十方無數佛  
聞說尊法深妙義
譬有德人行採寶  
所望如願輒得之
菩薩大士亦如是  
經中求寶即得佛。」

跋陀和菩薩白佛:「當云何守是三昧天中!」

佛告跋陀和菩薩:「色不當著不當有所向生當行空是三昧當守何等為三當隨是法行

復次跋陀和菩薩自觀身無身亦無所觀亦無[24]亦無所著本亦無所盲亦無[*]如經中法視住亦無所見亦無所著無所著為守道者於法中無所疑不疑者為見佛見佛者為疑斷諸法無所從來生何以故菩薩有法疑想[1]便為著何等為著有人有壽命有德有陰有人有對有想有根有欲是為何以故菩薩見諸法無所著[2]法亦亦不見何等為不見譬如愚人學餘道自用有人謂有身菩薩不作是見菩薩何等為見譬如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阿惟越致辟支佛阿羅漢所見不喜不憂菩薩如是見亦不喜亦不憂守是三[3]亦不喜亦不憂

譬如虛空無色清淨無瑕穢菩薩見諸法[4]眼無所罣礙見諸法用是故見諸佛見諸佛如以明月珠持著琉璃上如日初出時月十五日在眾星中央時如遮迦越王與諸群臣相隨時如忉利天王釋提桓因在諸天中央時如梵天王在眾梵天中央最高如炬火在高山頂燒如醫王持藥行愈[5]如師子出獨步如眾野鴈飛行虛空[6]有導如冬月高山上積雪四面皆見如天地大界金剛山却臭穢如下水持地如風持水諸穢濁悉清淨如虛空等如須彌山上忉利天為莊嚴諸佛如是佛持戒佛威神佛功德無央數國土悉極明是菩薩見十方佛如是聞經悉受得。」

佛爾時頌[7]

佛無垢穢離塵勞  
功德眾竟無所著
尊大神通妙音聲  
法鼓導義喻諸音
覺天中天脫諸慧  
種種香華以供養
以無數德奉舍利  
幡蓋雜香求三昧
聞法普妙學具足  
遠離顛倒喻滅度
終不想著於空法  
當志解妙無礙慧
清淨如月日出光  
譬如梵天立本宮
常清淨心念世尊  
意無所著不[8]
譬如冬月高山雪  
若如國王人中尊
摩尼清淨超眾寶  
觀佛相好當如是
[9]王飛前有導  
虛空清淨無穢亂
紫磨金色佛如是  
佛子念此供養尊
去諸幽冥除闇愚  
即悉速逮淨三昧
捐捨一切諸想求  
無垢穢行得定意
無有塵勞釋垢穢  
棄去瞋恚無愚癡
其目清淨自然明  
念佛功德無[10]罣礙
思佛世尊清淨戒  
心無所著不[*]
不見吾我及所有  
亦不起在諸色[11]
捨離生死無眾見  
棄捨貢高慧清淨
[12]憍慢不自大  
[13]寂三昧離邪見
其有比丘佛子孫  
信比丘尼清信士
除去貪欲清信女  
念精進學得是法。」

無想品第十一

佛告跋陀和菩薩:「若有菩薩欲學是三昧疾得[14]當先斷色思想當棄自貢高斷思想已不自貢高已却當學是三昧當諍何等為諍誹謗於空是故不當共不當誹謗空却誦是三昧。」

佛告跋陀:「若有菩薩學誦是三昧者有十事於其中立何等為十一者其有他人若饋遺震越衣服者不嫉妬二者悉當愛敬人孝順於長老三者當有反復念報恩四者不妄語遠離非法五者常行乞食不受六者當精進經行七者晝夜不得臥出八者常欲布施天上天下無所惜終不悔九者深入慧中無所著十者先當敬事善師視如佛乃當却誦是三昧是為十事

如法作是行者便得八事何等為八事一者於戒清淨至究竟二者不與餘道從出入智慧中三者於智慧中清淨無所復貪生四者眼清淨不復欲生死五者明無所著六者清淨於精進自致[15]七者若有人供養者不用故喜八者正在阿耨多羅三[16]三菩提不復動是為八事。」

佛爾時頌偈言

有黠慧者不起想  
棄捐貢高及自大
常行忍辱無麁漏  
爾乃為學是三昧
智者心明不諍空  
無想寂定是滅度
不誹謗法莫諍佛  
如是行者得三昧
明者於是無憍慢  
常念佛恩及法師
堅住淨信志不動  
[17]為學是三昧
心不懷嫉遠[18]  
不起狐疑常有信
當行精進不懈怠  
如是行者得三昧
比丘學是常分衛  
不行就請及聚會
心無所著不畜積  
如是行者得三昧
設使[19]手得斯法教  
及持奉行此經卷
已具足意[20]如佛  
然後學誦是三昧
住是至德行誠信  
設有學誦三昧者
[21]逮疾得是八法  
清淨無垢諸佛教
其清淨戒有究竟  
三昧無瑕得等見
以為空淨於生死  
住於是法得具足
智慧清淨無有餘  
無穢行者亦不著
博聞[1]智捨[2]  
得行如是為黠慧
志精進者無所失  
於供養利而不貪
疾得無上成佛道  
學如是德為明智。」

十八不共十種力品第十二

佛言:「得是上八事者便獲佛十八事何等為十八事一者[3]日得佛[*]日般泥洹從初得佛日至般泥洹日佛無難無短三者無忘四者[4]無不定時五者無生法想言我所六者無有不能忍時七者無有不樂時八者無有不精進時無有不念時十者無有不三昧時一者無有不知時十二者無有不脫見慧十三者過去無央數世事無有能止佛無所罣礙所見慧時十四者當來無央數世無有能止佛無所罣礙所見慧時十五今現在十方無央數世事無有能止佛無所罣礙所見慧時十六者身所行事智慧是本常與智慧俱十七者口所言事智慧是本常與智慧俱十八者心所念事智慧是本常與智慧俱是為佛十八事。」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薩無所復著求法悉護學是三昧者有十法護何等為十法護佛十種[5]何等為十種力一者有限無限悉知過去當來今現在本末悉知三者棄脫定清淨悉知四者諸根精進種種各異所念悉五者種種所信悉知六者若干種變無央數事悉知七者悉曉[6]悉知八者所視無所罣礙悉知九者本末無極悉知十者過去當來今現在悉平等無所適著。」

告跋陀和:「若有菩薩無所從生法悉護菩薩得佛十種力。」

佛爾時頌偈言

十八不共正覺法  
世尊之力現有十
設使奉行是三昧  
疾速逮此終不久。」

勸助品第十三

佛告跋陀和:「是菩薩持有四事於是三昧中助其歡喜過去佛時持是三昧助歡喜學是經者自致阿耨多羅三[7]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我助歡喜如是復次陀和當來諸佛求菩薩道者於是三昧中助歡喜學是三昧者自致阿耨多羅三[*]三菩[8]惟三佛其智悉具足其皆助歡喜如是復次跋陀和今現在十方無央數佛求菩薩道時於是三昧中者助歡喜學是三昧者自致得阿耨多羅三[*]三菩阿惟三其智悉具足其皆助歡喜福令其與十方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共得阿耨多羅三[*]三菩阿惟三佛持是三昧助歡喜功德令其疾得是三昧作阿耨多羅三[*]三菩阿惟三佛得不久。」

佛告跋陀和:「是菩薩功德於是三昧中四事助歡喜我於是中說少所譬喻譬如人壽百歲墮地行至百歲無有休息時其人行使過疾風周匝四方上下云何跋陀和寧有能計其道[9][10]?」

跋陀和言:「無有能計其道[*]天中獨佛弟子舍利弗羅阿惟越致菩薩乃能計之耳。」

佛告跋陀和:「我故語諸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取是四方上下諸國土其人所行處滿中珍寶布施與佛不如聞是三昧若有菩薩聞是三昧於是四事中助歡喜其福出過布施佛者百倍[11]萬倍億倍若見不跋陀和是菩薩助歡喜其福寧多不用是故當知之是菩薩助歡喜[12]甚尊大。」

佛爾時頌偈言

於是經教中  
[13]有四事歡
過去及當來  
現在諸世尊
勸助功德行  
度脫諸十方
蜎飛之蠕動  
悉逮平等覺
譬如此周匝  
四方及上下
人生行百歲  
盡壽行不息
欲有計道里  
其數難度量
獨佛弟子知  
不退轉菩薩
滿中珍寶施  
不如聞是法
四事之勸助  
其福出彼上
跋陀[14]觀是  
四事之歡喜
布施億萬倍  
不與勸化等。」

師子意佛品第十四

佛爾時告跋陀和:「乃去久遠世時其劫阿僧祇不可計不可數不可量不可極阿僧祇爾時有佛名私訶摩提怛薩阿竭阿羅[15][*]三佛——其威神無有與等者安隱於世於經中之尊天上天下號曰天中天——是國土空閑之處是閻浮利國土豐熟人民熾盛樂是時閻浮利內[16]廣縱十八萬拘利那[17]是時閻浮利內凡有六百四十萬爾時閻浮利有大國名跋[18]登加其國中有六十億人私訶摩提佛在是國中有遮迦越王名惟斯芩王往到私訶摩提佛所為佛作禮却坐一面私訶摩提佛即知其王心所念便為說是三昧其王聞是三昧助歡喜[1]珍寶散佛上其心即念持是功德令十方人民皆安隱。』

時私訶摩提佛般泥洹後惟斯芩遮迦越王其壽終已後還生王家作太子名梵摩達爾時閻浮[2]有比丘高明名珍寶是時為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是三昧梵摩達太子聞是三昧助歡喜心踊躍樂喜聞是經持珍寶直百億散是比丘上復持好衣供養之以發意求佛道時與千人俱於是比丘所[3][4]作沙門即於是比丘所從索學是三昧與千比丘共承事八千歲不休懈前後一反得聞是三昧是比丘輩聞是三昧四事助歡喜入高明之智持是助歡喜功德却後更見六萬八千輒於一一佛所聞是三昧[5]復教他人學其人持是助歡喜功德其後得作名坻羅惟是逮怛薩阿竭阿羅訶[*]三佛時是千比丘從得阿耨多羅三[*]三菩阿惟三佛皆名坻羅首羅欝沈怛薩阿竭羅訶[*]三佛教不可計人民皆求佛道。」

佛告跋陀和:「何人聞是三昧不助歡喜者何人不學者何人不為他人說者何人不守者?」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薩守是三昧者疾逮得佛跋陀和若有菩薩在四十里外聞有持是三昧者菩薩聞之便當行求往到其所[6][7]有是三昧常當求之何況乃得聞學者若去百里者若遠四千里聞有持是三昧者當行學到其所但得聞知何況乃得聞學者?」

佛言:「去人遠者常當自行求何況去人十里二十里有持是三昧者不行求學跋陀和若有菩薩聞是三昧欲行至彼聞求是三昧當承事其師十歲百歲悉具足供養[8]是菩薩不得自用當隨其師教常當念[9]師恩。」

佛言:「我故相為說之[10]菩薩[11]是三昧處去四千里者欲往到其所設不得聞是三昧者。」

佛言:「我告若曹其人用精進行求故終不復失佛道會自致作佛見不跋陀和菩薩聞是三昧念欲求不離其得利甚尊。」

佛爾時頌偈言

我念過去有如來  
人中尊號私訶[12]
爾時有王典主人  
至於彼佛聞三昧
至意黠慧聽此經  
心悅無量奉持法
即以珍寶散其上  
供師子意人中尊
心念如是而歎言  
我身於此當來世
奉行佛教不敢缺  
亦當逮得是三昧。』
用是福願壽終後  
輒復來還生王家
爾時見尊大比丘  
號曰珍寶智博達
應時從聞是三昧  
踊躍歡喜即受持
供以好物若[13]  
珍寶妙衣用道故
即與千人除鬚髮  
[14]志樂求是三昧
同時具足八千歲  
常隨比丘不捨離
一反得聞不復二  
是三昧者譬如海
執持經卷諷誦說  
其所生處聞三昧
用積累是功德故  
[15]當見諸佛大神通
其所具足八萬歲  
所見諸佛輒供養
曾值諸佛六萬億  
加復供養六千尊
聞所說法[16]歡喜  
然後得見師子佛
蒙此功德生王家  
見佛號曰堅精進
化無數億諸人民  
度脫一切生死惱
諷誦學是法[17]  
便復見佛名堅勇
天上世間誦其稱  
聞三昧聲得作佛
何況受持誦說者  
於眾世界無所著
廣宣分流是三昧  
未曾疑忘於佛道
此三昧經真佛語  
設聞遠方有是經
用道法故往聽受  
一心諷誦不[18]
假使往求不得聞  
其功德福不可[19]
無能稱量其德義  
何況聞已即受持
設有欲求是三昧  
當念往時彼梵達
[20]習奉行莫退轉  
比丘得經當如是。」

至誠佛品第十五

佛言:「乃往昔時復有佛名薩遮那摩怛薩阿阿羅訶[*]三佛時有比丘名和輪佛般[21]泥洹是比丘持是三昧我爾時作國王剎利種於夢中聞是三昧覺已便行求持是三昧比丘即從作沙門欲得於是比丘所一反聞是三昧承事師三萬六千魔事數數起不得一反聞。」

佛告比丘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故語若曹若曹當疾取是三昧無得忘失善承事其師持是三昧至一劫若百劫[22]莫得[23]懈惓趣當得是三昧守善師不離若飲食資用[24]床臥千萬珍寶以用上師供養於師無所愛惜設無有者當行乞食給[25]當得是三昧莫厭。」

佛言:「置是所供養者不足言耳常當自割其肌供養於善師不愛惜身何況其餘當承事善師如奴事大夫求是三昧者當[A1]得是三昧已當堅持常當念師恩。」

佛言:「是三昧難得正使求是三昧至百億劫但欲得聞其名聲不能得聞何況得學者轉復行教正使如恒邊沙佛剎滿其中珍寶持用布施其福寧多不不如書是三昧持經卷其福極不可計。」

佛爾時頌偈言

我自識念往世時  
其數具足六萬歲
常隨法師不捨離  
初不得聞是三昧
有佛號曰[1]至誠  
時知比丘名和[2]
彼佛世尊泥[3]  
比丘常持是三昧
我時為王君子種  
夢中逮聞是三昧
和輪比丘有斯經  
王當從受此定意
從夢覺已即往求  
輒見比丘持三昧
即除鬚髮作沙門  
學八千歲一時聞
其數具足八萬歲  
供養奉事此比丘
時魔因緣數興起  
初未曾得一反聞
是故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清信女
持是經法囑汝等  
聞是三昧疾受行
常敬習持是法師  
具足一劫無得懈
勿難千億用道故  
當得聞是法三昧
衣服床臥若[*]  
比丘家家行乞食
[4]供養於法師  
精進如是得三昧
燈火飲食所當得  
珍寶供養具
[5]當自割其肌肉  
以用供養況飲食
明者得法疾持[6]  
受學經卷有反復
是三昧者難得值  
億那術劫常當求
所周旋處聞是法  
當普宣[7]諸學者
假使億千那術劫  
求是三昧難得聞
設令世界如恒沙  
滿中珍寶用布施
若有受是一偈說  
[8]功德過於彼。」

佛印品第十六

佛於是語跋陀和:「若有菩薩聞是三昧者當助歡喜當學得學者持佛威神使得當好書是三昧著素上當得佛印印當善供養何等為佛印所識不當行所貪無所求無所想無所著無所願無所向生無所適無所生無所有所取無所顧無所往無所礙無所無所結所有盡所欲盡無所從生無所滅無所壞無所敗道要道本是印中阿羅漢辟支佛不能壞[9]不能能缺愚癡者便疑是印[10]是印是為佛印。」

佛言:「今我說是三昧時千八百億諸天阿須[11]鬼神人民皆得須陀洹道八百比丘皆得阿羅漢道五百比丘尼皆得阿羅漢道萬菩薩皆逮得是三昧皆逮得無所從生法樂於中[12]萬二千菩薩不復還。」

佛語舍利弗羅摩目[13]比丘阿難跋陀和菩薩羅隣那竭菩薩憍曰兜菩薩[14]羅達菩薩須深菩薩摩訶須薩和菩薩因坻達菩薩[15]調菩薩佛言:「我從無央數劫求佛道以今以[*]作佛持是經囑累若曹持守無得忘失若有跋陀和菩薩學是三昧者當具足安諦學[16]欲聞者當具為他人說者當具說。」

佛說經已跋陀和菩薩等舍利弗羅摩目[*]比丘阿難諸天阿須[17][18]人民皆大歡喜為佛作禮而去

般舟三昧經卷下

跋陀和【大】下同,跋陀惒【宋】【元】【明】【知】下同
政【大】,整【宋】【元】【明】,正【知】
喻【大】,諭【知】
倫【大】,論【知】
竟【大】,〔-〕【知】
令【大】,今【知】
琉【大】,瑠【宋】【元】【明】【知】
持【大】,〔-〕【宋】【元】【明】
經【大】,經佛【知】
橋【大】,憍【宋】【元】【明】
倫【大】,論【知】
曚曨【CB】【麗-CB】,矇矓【大】,朦籠【宋】,朦朧【元】【明】,蒙籠【知】(cf. K07n0067_p0941a21)
悕【大】,希【知】
不復恨復【大】,不得復【知】
刑【大】,形【宋】【元】【明】
懈【大】,瞋【元】【明】【知】
昧【大】,〔-〕【宋】
人【大】,入【元】
識【大】,誠【知】
反【大】,〔-〕【宋】
追【大】,退【宋】【元】【明】
踊【大】,勇【宋】【元】【明】
永【大】,化【宋】【元】【明】
存【大】,在【知】
諛【大】,諭【知】
淨【大】,潔【知】
文【大】,文佛【知】
汝【大】,若【宋】【元】【明】【知】
曹【大】,汝【知】
即【大】,既【宋】【元】【明】
所【大】*,〔-〕【宋】*【元】*【明】*
便【大】,使【知】
法亦不【大】,〔-〕【宋】【元】【明】
者【大】,〔-〕【宋】【元】【明】
如【大】,知【宋】【元】【明】
病【大】,疾【知】
前【大】,道【宋】【元】【明】
偈【大】,斯偈【宋】【元】【明】
相【大】*,想【元】【明】【知】*
鴈【大】,鳥【知】
罣礙【大】,礙慧【元】【明】【知】
相【大】,想【知】
除【大】,離【元】【明】
聞【大】,閑【知】
是【大】,者【元】【明】【知】
得【大】,得作【知】
藐【大】,邪【知】
時【大】,乃【元】【明】【知】
窈【大】,杳【宋】【元】【明】
手得【大】,未得【知】
得【大】,待【元】【明】,持【知】
逮疾【大】,疾逮【元】【明】
採【大】,深【元】【明】【知】
唐【大】,虛【知】
某【大】*,其【宋】*【元】*【明】*
無不【大】,無有【知】
力【大】,十力【元】【明】
悉【大】,〔-〕【宋】【元】【明】
耶【大】*,邪【知】*
阿【大】,何【宋】
里【大】*,理【宋】*
者【大】,〔-〕【宋】
倍【大】,〔-〕【宋】
其【大】,〔-〕【知】
持【大】,將【宋】,時【元】【明】
且【大】,具【知】
訶【大】,阿【元】
廣縱【大】,縱廣【明】
踰【大】,喻【知】
登加【大】,發迦【知】
持【CB】【麗-CB】【知】,時【大】(cf. K07n0067_p0944c24)
提【大】,利【宋】【元】【明】【知】
剃【大】,𩮜【明】
鬚【大】,〔-〕【知】
守【大】,受【知】
得【大】*,〔-〕【宋】*【元】*【明】*
知【大】,如【宋】【元】【明】
占【大】,瞻【元】【明】
師恩【大】,師思【知】
若【大】,若有【知】
聞【大】,聞有【知】
末【大】,未【知】
千【大】,干【元】【明】【知】
來【大】,秉【元】【明】【知】
當見【大】,常見【知】
大【大】,代【宋】
以【大】,已【元】【明】【知】
忘【大】,妄【宋】
盡【大】,量【宋】【元】【明】
教【大】,效【知】
泥洹【大】,涅槃【宋】【元】【明】
千【大】*,干【知】*
有【大】,〔-〕【宋】【元】【明】
衣【大】,衣服【宋】【元】【明】
師【大】,〔-〕【宋】【元】【明】
其【大】,具【元】【明】【知】
輪【大】,隣【知】
曰【大】,洹【知】
用【大】,周【知】
尚【大】,常【宋】【元】【明】
行【大】,說【知】
視【大】,示【元】【明】【知】
誦【大】,用【宋】【元】【明】
不能【大】,所【宋】【元】【明】
是印【大】,〔-〕【知】
輪【大】,倫【知】
立【大】,六【元】【明】
犍【大】*,乾【知】*
那【大】,〔-〕【宋】【元】【明】
輪【大】,論【知】
其【大】,〔-〕【宋】
輪【大】,倫【知】
鬼【大】,〔-〕【宋】【元】【明】
如【CB】【麗-CB】,知【大】(cf. K07n0067_p0946b03)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