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十四

密迹金剛力士會第三之七

爾時密迹金剛力士謂賢者大目揵連:「耆年目連世尊所歎神足第一仁且從地舉是金。」時大目連前舉金剛以無極力以四大海水上沃日其勢又牽曾到野馬世界無所不道力顯變奮其神足而欲移之此三千大千世界震動上下而不能搖金剛大如毛髮

時大目連怪未曾有投佛足下白世尊曰:「[6]大聖歎我於聲聞中神足第一自試神動是三千大千世界如挑小鉢舉擲他方佛土我身開化降伏難頭和難龍王能食大㮯如須彌山不能動是小金剛乎發意之頃捉牽日月使止不行以手摩之不能動是小金剛杵大如毛髮有何意也將無我身失神足力也?」

佛言:「目連不失神足又目揵連菩薩神足威力所感一切聲聞及與緣覺所不能逮也假使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諸須彌山合成一須彌尚可震動不可動是金剛杵也薩威神所建立行不可思議巍巍如是。」

爾時賢者大目揵連得未曾有口自宣言:「大聖菩薩大士威力所致是密迹金剛力士承於金剛杵乎又此密迹今所有力父母遺體之力也[1]神足力乎?」

佛言:「父母遺體之力也假使菩薩行神足力普能示現悉達天上世間。」

佛告密迹金剛力士言:「卿自舉是金。」於時密迹動三千大千世界以己右手舉取金剛投于虛空在於虛空七反迴旋還立密迹力士右手而住彼時諸來一切眾會得未曾有咸悉叉手自歸禮[2]異口同音各自說言:「難及難及密迹金剛力士其力甚妙乃如是乎使諸眾生得斯大力無窮之勢也。」

是王阿闍世前白佛言:「菩薩有幾法行逮如是力無極之勢?」

佛言:「菩薩有十大法逮如是象無極大力何謂為十一曰寧棄身命勤受正法二曰未曾自大謙恪下意禮敬眾生曰見於剛強難化眾生立之忍辱四曰見飢饉人以好美饍而充施之五曰覩諸恐懼勸慰安之六曰若有眾生得於重疾療以良藥七曰若有羸劣人所輕慢敬念戀之令無忽易者八曰以淨泥水塗如來廟補其虧缺曰見孤苦人貧匱困厄常負重檐使去其難極重之殃十曰若有無護無所歸依常將濟之所語如言而不變失是為十事法。」

王復問佛:「菩薩仁和為有幾法往反周旋常存和雅不興麁心?」

佛言:「菩薩仁和有八事法何謂為一曰志性質直而無[3]二曰性行和雅常無侫偽三曰[4]存淳熟永無虛妄四曰心行堅要亦無羸劣五曰無迷惑志存於仁和六曰為世眾祐受異德行七曰心行了達而無所著八曰思惟罪福心無所念是為八事。」

佛言:「復有四事法志性淳熟往來周旋何謂為四一曰在於人間為轉輪聖王逮見諸佛興不捨道心二曰在於天上作天帝釋諸天中天常見諸佛不違經道三曰若在梵天[5]而得自在[6]於道業不壞道心四曰而常生在清淨佛土面見諸佛世尊說法是為四事。」

王阿闍世復問佛言:「何謂信坐?」

佛言:「大王友所坐。」

又復問佛:「施何所坐?」

佛言:「大王施處在大富饒財多寶其持戒者得生天上坐其忍辱者面色淨悅常得端正其精進者勤修通達與眾超異其禪思者常得寂定諸根不亂其智慧者斷諸塵勞眾垢之患其博聞者得生大智若每事問決眾狐疑令無餘其勤學者合集入道無上正真其察無常無我寂然所存坐處消除顛倒是為信坐。」

:「順時之念為何所坐?」

佛言:「大王觀無常苦寂坐在正見不隨邪業身心清淨坐在禪思興發神通。」

又問:「道在何所?」

答曰:「存坐無脫成於道果無三界難。」

又問:「無脫坐在何所?」

:「其無脫者坐在解脫生死眾患。」

又問:「佛興何坐?」

答曰:「坐在所習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所破壞轉於法輪而不斷絕三寶之教。」

又問:「興佛乎?」

答曰:「大王能興篤信了本無者也。」

:「誰興篤信乎?」

答曰:「若有能發菩薩心者也。」

又問:「誰發菩薩心乎?」

答曰:「其有志性定不亂者也。」

又問:「誰有志性定不亂乎?」

答曰:「其行大哀未曾絕者也。」

又問:「誰不絕大哀乎?」

答曰:「不棄捨一切眾生者也。」

又問:「誰不捨眾生乎?」

答曰:「其安[7]身并安一切者也。」

又問:「誰安己身并及一切眾生乎?」

答曰:「其興隆道不斷三寶者也。」

又問:「誰不斷三寶乎?」

答曰:「棄於塵勞乃不斷三寶也。」

王阿闍世前白佛言:「至未曾有世尊如來[8]班宣入於法律如來布教所可宣法至於柔順棄乎斷滅有常之業而不忘失報應之果入於所造立行無所亂無善[9]淨不淨業勤修果實無所違失唯然世尊誰入是願決眾狐疑順於如來正真法誰聞是法而發猶豫唯有宿世不殖德本者也隨於惡友不信誹謗我等世尊前世宿命曾殖德本非無功福吾今蒙聽所聞正法欲報恩養至意不能諸佛世尊文殊師利慈乃為我等決眾狐疑顯大光明世尊善言具悉梵行至善親友得大人慈[10]友黨故。」

於是寂意菩薩前問密迹金剛力士曰:「仁以為建立是經法於將來世流布一切。」

答曰:「立是經典要最於末世如來滅度之後普布天下閻浮利地令諸法師正士之等靡不蒙。」

密迹復[11]:「今族姓子佛以建立是經典諸佛皆護所以者何其能護者則善學法不生文字言辭不盡無能中斷又族姓子來至真不廢諸法所以者何彼無所生其無所生則無所壞以是之故如來言曰:『如來興出為無所生如來所住立於法界法住如法有佛無佛佛法[12]住如故。』以如是住十二緣起為不錯勃不亂緣起不亂正法又察其法常無言說故曰正法以無言說。」

寂意問曰密迹其護正法被弘誓鎧以是被鎧。」

又問寂:「被弘誓鎧將護正法不亂諸法不以是法所以者何是正法者一切諸法悉無所亂護正法。」

又問:「何謂亂於正法?」

答曰:「依倚恐畏為成迷亂又族姓子究竟無亂謂[1][2]乃名曰將護正法。」

又問密迹金剛力士:「寧有方便一切世亂因護正法乎?」

:「族姓子因亂將護所以者何其以因世倚於邪疑六十二見故菩薩所行以空為本是故與世一切為又族姓子其世俗者以諸計有常立倚吾我以為淨安[A1]薩常了無常苦空非身之法是故名曰與世共諍隨世沒流菩薩方便逆流盡源反生死流現在重世菩薩敬重積功累德以是之故與世諍亂世人依倚陰衰諸入十八諸種行菩薩業心無所著是故與世而諍亂矣所以者何不同塵故[3]寂意菩薩將護一切正法便與世諍。」

又問:「密迹者云何護於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以受正法而護己身亦護眾生人壽命形護一切法為無所護。」

又問:「云何受之?」

答曰:「寂然吾我生惔怕眾生已寂三世便默三世已默佛法便默佛法已默佛土便寂佛土已寂諸法便其於諸法無所歸趣是則名曰將護正法。」

爾時世尊歎密迹金剛力士曰:「善哉善哉則名曰將護正法其護諸法為無所護無所忘失又護正法者斯受一切於一切想而無妄想已無有想於諸妄想無行放逸是則名曰於諸一切法而無[4]乃名道法。」

爾時會中有一天子名曰賢王前白佛言:「然世尊諸佛言辭甚為寂然[5]者何所是?」

佛言:「言辭正教寂然之義一切所樂行寂然耳彼以加忍已能加忍故能然熾已能然熾故曰晃曜已能晃曜故曰寂然成為惔則是如來將護正法是乃名曰諸如來眾總持佛道所持如是若不持法又不捨法如是行。」

說如是[6]答賢王天子時具足千比丘漏盡意解千天子遠塵離垢諸法眼生

時寂意菩薩謂賢王天子言:「從何所得此辯才也?」

天子答曰:「若能斷除一切罣礙悉無所得第一義者因無所倚是曰辯才自了解之神識不轉不經他識亦無所立乃曰辯其意不逸遊在所著若能奉行無所著法乃逮此辯若以思惟一切諸法往反示現皆當知之神識信休乃逮辯才是族姓子如是行者逮致辯才其無所住無有應行度于流波四瀆之難其無所生無所起者亦無所滅無能滅者乃曰為度逮辯才耳。」

爾時寂意菩薩前白佛言:「是賢王菩薩從何所來至於此土乎乃有斯辯?」

佛言:「從阿閦佛土而來沒彼生此妙樂世界舉欲得見聞如來祕要所演經典寂意當知是賢王天子逮入法室總持其心若一劫若復過一劫宣其功德而不可盡辯才之際。」

又問佛言:「何謂法室總持乎是天子令所逮致遵法也?」

佛言:「姓子所云得至逮法室總持者入於聰慧文字無盡一切諸法皆入此室於一切法悉無所作解了法室奉行法室於諸文字宣以音響口之所說作屋舍事[7]舍事亦不知之宣布一切音響之事是則名曰入於法室總持之業又寂意法所可入者又復諸法而不可得所可曰入所出智慧其文字者無所從來入於內室又其文字不現內室亦不現出又無所向亦無方面又其文字展轉所湊亦不想念字不順法亦無非法無斯想念其文字者悉無有說亦無非說亦無增損又文字者不見有起無所滅者無作文字亦無所又復寂意若如文字文字之數心數亦然一切如是諸法之數有所歸趣若諸法數彼則無數所以者何不歸法數無有數者乃曰法數以隨法數如是乃曰入於法室不入過入於不生無所[8]其無所生以無所起何所入乎以無所入若有入是諸所數者如是如是乃能逮於法門自覩本無便得安住入於法室總持之業入眾生心以入眾生心隨眾生心應當度者而為說法若受總持乃曰寂意寂意菩薩心以離垢其心清淨嚴[9]其性超越所住安詳智慧無失所願堅固所當度者魔不能壞諸外異業無不摧降消塵勞除諸怨賊其身力盛心無怯弱辯才無盡所說無量所歸無限慧無罣礙入[10]覺意其明甚遠班宣深妙真正之辭所博聞猶如江海斯三昧定如須彌山處在大海在於大眾若如師子[11]俗法猶若蓮花不著塵水無所憎愛心若如地百穀草木因其得生萬民得安洗淨眾塵若如清水開化眾生燒[12]毒難譬如火熾燃諸草木普誨眾生猶如大風靡所不吹行平等心月盛滿照於星宿消婬怒癡譬如日光照於眾冥伏心意識譬如勇將摧折嚴敵調和其心猶如龍王淳熟隨時譬如淳陰雷震乃雨菩薩如是調和其心敷演法雨潤澤三界甘露水淨除心穢若如天雨洗諸風塵療治眾疾婬怒癡病若如良醫治眾人病志存無為奉行正法則是法王君訓十方亦如國王治於萬民護化一切生老病死[1]四天王君四天下猶天帝釋處忉利宮主誘教天人菩薩如是在於欲界化眾生類色聲香味細滑之法淨如明珠能伏心意而得自在若如梵王主於天民其心清淨無所倚著譬如飛鳥飛行虛空無所觸礙御安其行猶如鹿王從眾群屬敬承法教愛於真行如母戀子令得安隱曉諸[2]猶如嚴父化導子孫聞趣諸法如息意王德自莊嚴以三十二福相交飾用八十好若干品媚一切世間所共戴不為邪見而被繫縛具足七財無貧匱業為十方佛所見擁護諸明智者所見諮嗟達眾黨所共歎譽及上諸天所見守養諸善親友所念攝救於眾講法最為上選[3]六神通而得自在又普遍入眾生性行而遍周入一切諸根班宣經典未曾懈厭永不志慕於諸利養樂布法訓不以悋惜[4]清淨無所犯負忍辱解明無所越失所作事業能令究清淨精進心性安和一心清淨蠲除諸垢覺意坦然智慧清淨修四梵行而無放逸成度世禪定三昧至於正受逮於無上菩薩道佛道普能成就所當行業不中懈止至阿惟顏是為寂意菩薩大士入於法[5]逮得總功勳無量巍巍如是寂意當知假使菩薩住在世間不修餘事於百千歲諮嗟難宣其總持行諸菩薩眾不能窮[6]總持行諸菩薩。」

爾時寂意菩薩謂賢王天子曰:「仁者大利無極善慶今者如來相歎譽德光光如是。」

天子答曰:「又族姓子於此諸法無真究竟可得處所也諮嗟功勳又族姓子其無色無有像形貌如是行者諮嗟功勳無能暢盡。」

於是賢王天子前白佛言:「一切諸法不可受取亦無吾我而無所屬以是之故不可授人亦不可[7]唯然大聖若使有人修行樂是當行平若勤奉行修平等訓[8]逮法門猶如現此大地土在水上水在風上假使地種斯土處所周布天下設使有人穿鑿其地出去塵土極其功力乃致水耳[9]遠去水給渴如來聖慧普入一切眾生性行如來[10]者隨向法門而修精進從是方便致大慧其精進者不見侵欺猶如去土穿地大深因得其水若復有人於如來[11]奉行精進[12][13]大慧光明是故世尊若族姓子及族姓女欲求佛道常行精進以何精進當以用是於諸法門而[14]法門猶如世尊從生而又其男子初不見色假使有人不行精進則名愚闇盲冥之侶不見諸法所生本末世尊有目之士蒙光有見不有光出冥夜無覩外仙天眼亦復如是離於善友無所開不曉諸觀見所受法猶如天眼若有男子有自然慧不用光明以成就眼以有大智德其行如是猶如世尊曠野飛鳥遊廣澤地見空野有所增損一切菩薩精進所行如是不見佛道有所增損一切菩薩入道品法世尊其彼雪山[15]雨雪生長樹木不為諸風所見災害菩薩如是隨時應行生慧光明照於一切不於眾生有所計數所遊居處無所忘失也猶如世尊轉輪聖王生種姓家七寶則現何謂為七一曰紫金輪有千輻二曰白象有六牙三曰紺色神馬烏頭朱[16]四曰明月化[17]八角五曰玉女后口優鉢香身栴檀六曰主藏聖臣七曰主兵大將軍御四域如是大聖菩薩大士以七寶現於世時然道寶現於世間何謂為七一曰施度無極精進一心智慧善權方便度無極寶出現於世度濟一切猶如轉輪聖王遊四方不可計人民有若干念菩薩如是以四[18]法救攝眾生不想眾生有若干品解之本猶如轉輪聖王所舉事業坐於正座無鬪諍者無理曲直眾民自然而順其命菩薩如處佛法座無鬪諍者[19]何所從來魔諸官屬雖抱惡意自然為降猶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前第一立鐵圍大鐵圍山須彌山王大聖學者菩薩如是先建大乘次立大哀志性仁和最住無極譬如日初出時其大光明先照鐵圍大鐵圍山須彌山王乃照其餘菩薩如是演慧日[20]普曜三界以仁和心先照眾生大乘光明去三毒之冥皆得神通世尊一切諸樹郡國縣邑樂依於地一切所生百穀草木皆悉仰地所生萬物而得自菩薩如是一切德本悉因道心長育聖慧而成正覺也。」

爾時世尊讚賢王菩薩曰:「善哉善哉仁族姓解引其譬說功勳業快乃如是又族姓如眾生界及與法界逮得總持菩薩聖慧亦復如是一切萬物皆歸無常引喻說相皆能堪任取要言之未曾患厭亦復如是悉能敷演其所說者所以者何皆無口[1]亦無所若有菩薩未得總持無有言教所造因緣又其菩薩無有罣礙不興辯才其餘聲聞無此辯才不思觀本乃為說法所以者何此菩薩眾得無礙辯言不可盡無有陰蔽無閑無分別辯才諸佛[2]前說經法不怯無弱菩薩如是佛所建立逮總持門故有所說懷怯劣菩薩如是得三無礙何謂為三一曰總持無所罣礙二曰辯才無所罣礙三曰道法無所罣礙是為三復有三事得入清淨業何謂為三一曰自然清淨二曰本無清淨曰本際清淨是為三復有三事得入無盡矣何謂為三一曰經法不可窮盡二曰文字之義而不可盡三曰所宣訓誨而不可盡是為又復得入三無住處何謂為三一曰聖慧而無住處二曰言辭文飾亦無住處三曰所修建立亦無住處是為三又復逮得三卒決何謂為三一曰應[3]宣慧二曰尋發辯三曰應時智慧是為三復有三疾得歸慧何謂為三一曰決疑令無餘結二曰斷猶豫使無[4]三曰可悅一切眾生心意是為。」說是語時八千菩薩逮得總持

於是密迹金[A2]力士前白佛言:「願佛世尊建立法典然後如來滅度之時最後末世遍布天下閻浮利地使得久存令不滅盡。」

爾時世尊周觀四方觀察已竟時說頌曰

降根自然勝  
寂根無所害
無本斷其無  
伏魔兵眾黨
解脫解清淨  
無恐解所畏
捨棄於重[5]  
醫神呪上師
降制外異學  
以法而救攝
護於行法者  
神呪佛所說
無我以[6]  
其義宜以度
斯於四天王  
說無澤之句
勇持章句勳  
淨復淨正等
梵天釋天帝  
作是如此乘
慈氏彼通忍  
以觀哀所察
愛敬覩梵天  
此者無所犯
曠野離空曠  
無根法曰淨
降伏魔官屬  
故說此神呪
人中尊建立  
是經善義[7]
爾時普流布  
隨器能受者
以說此呪術  
其地則大動
諸魔皆悉來  
各口宣是言
用言護頭首  
是曰為法師
若手得斯經  
歸逮佛所說。」

爾時佛告密迹金剛力士:「以建立竟是經典今建立是無能亂者所以者何佛憶識念過去世時有佛名寶月興出於世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曰無悅其佛世時二比丘而為法師一名智寂二名持至誠神變化高德無極大尊巍巍受彼如來是章句呪而奉持之如來滅度之後半劫持法彼三千大千世界百千億魔皆見開化承無上正真之道密迹欲知爾時二比丘為法師豈異人乎莫造斯觀所以者何[8]則我身是也持至誠法師比丘者則密迹金剛力士是也此諸章句[9]是經法多所饒益成護正法。」

彼時世尊觀於四面一切眾而口宣言:「汝等正士為能堪任於斯如從無數劫億百千[10]積功累德總持無上正真之道以持擁護無所罣礙從是以來至今蒙濟去來今佛之所由生。」於是菩薩眾會之中三萬二千菩薩即從坐起叉手而住首禮佛說是偈言

棄其身壽命  
思惟好寂然
受持是經法  
世護之所[11]
其是經如藥  
療治一切病
受持所言教  
發生世尊意。」

爾時賢王天子之等五百天子說是偈言

用一切眾生  
以故想積德
受持是經典  
最勝特深妙。」

於是密迹金剛力士時說頌曰

[12]無文字  
而反宣文字
人中尊所作  
班宣我當持。」

爾時世尊告[13]氏梵天:「如來有三不可限量無上供養德無有極何謂為三一曰至心仁和發其道心二曰以發道心護於正法三曰如所聞法為人解說身行如是是為至不可計德梵天當知如來以是三事積累功勳使其壽住世一劫廣分別說不能究暢是故梵天當以隨順恭敬奉事如來至真是為三梵天供養如來受四句頌是去來今佛世尊之所說法受而擁護所以者何諸佛世尊皆從是法生故當供法供法不用衣食以法供養諸[1]中尊為上為長為無儔匹為無等倫是故梵天當以正法而相供養[*]真諦無以衣食佛自憶念梵天王過去曾生為王太子名曰意行生於王家以是見教樂道法時臥夢中聞是四句頌本行放逸無脫路以眾生故志於道[2][3]空閑隨順無所貪受本悉安。」佛語梵天:「彼時聞是頌教從夢中覺思惟了了惟是忻然大悅心中解暢即時以偈而歎頌曰

「『快哉[4]安上  
得法藏無盡
當充滿眾生  
諸貧天人民。』」

佛告善安大梵天:「時王[5]大子得安諦藏曉文字無心自念言:『以是偈義充滿眾生貧匱之。』往語父母:『寧有金銀琉璃水精車𤦲馬瑙明珠藏乎欲濟窮乏以是歡喜。』父母報言:『切財業非是真寶五家水盜賊怨家債主惡子分耳博聞之慧無衣食求甚為難得。』父母言:『如子所志。』便取廣施與諸乏者三界空令得難致無盡之慧以故梵天聞是一四句偈化八千人勸入道意無數眾生當生天上以故梵天其有受是深妙之法持諷誦讀為人廣說聞之歡喜若奉行是德不可量逮無極藏假使梵天行大乘業有三事法多益菩薩何謂為三一曰聞行得立受之無二曰以聞建立以行為要守口第一不以害心加於眾生三曰不捨大哀是為三以故梵天益於眾生當加勸助是經典要復有二所造行願無所忘失何謂為二一曰佛初成道勸助如來使轉法輪二曰梵天當勸助是賢劫中當來具千如來至真等正覺使轉法輪令化出家眾人作菩薩行如佛世尊為自在法王善教訓誨少有能及難逮如是故梵天如是比像多所親立一切眾人除老病死至無為業於色無著以解了是能忍眾苦忍無所求主諸天人造立三忍執持正法受諷誦讀是乃甚難受是經者當作是觀我身億百千姟劫修清淨行嚴淨佛土擁護正法疾成正覺。」

佛告賢者阿難:「受是經典諷誦讀為他人說。」

阿難曰:「當受持之令其堅固。」

佛言阿難:「勿持是法授非法器莫得授與諸惡知友當施善友慕樂學者授是經法常當奉護阿難是經不歸非法當歸應器奉行法常慈心眾又是經者無有妄想瑞應現前精進所致行是經典有是福報。」

阿難白:「當受是經承佛威神常令普流若受是法承佛威神其光遠照是等不隨無器之業是經者所號為何云何奉行?」

佛言:「是經名曰佛所訓誨』。阿難又有號曰密迹金剛力士所宣布義』,當持奉行又名如來功勳報應』,當奉持之又復名曰如來祕要經法之品為他分別無冀養心歸於無量功德而順法律』,當奉持之所以者何若有奉持是經法者[6]佛眼普見佛土及十方國從地以上高至三[7]天思想天滿中七寶百種眾饍貢施如若有受是經學持奉行以無冀養為他人是德最多又以衣食供養是經典要宣如來德得福無量不可為喻。」

說是經時無量眾生發大道心不可計菩薩逮得法忍復無央數菩薩逮一生補處

佛說如是賢者阿難迹金剛力士寂意菩薩及大聲聞一切眾會及諸天人諸阿須輪揵沓和及世間人聞佛所說莫不歡喜稽首而去

[8]大寶積經卷第[9]

願【大】,〔-〕【明】
為【大】,假【明】
之【大】,足【宋】【元】【明】
諛【大】,諭【宋】【宮】【聖】
心【大】,志【宋】【元】【明】【宮】
王【大】,上【明】
殖【大】下同,植【宋】【元】【明】【宮】下同
己【大】,尸【宮】
班宣【大】下同,頒宣【元】【明】下同
不【大】,無【宋】【元】【明】【宮】
上【大】,善【明】
曰【大】,白【宮】
常【大】,〔-〕【宮】【聖】
義【大】,無【聖】
亂【大】,無亂【宋】【元】【明】【宮】
故【大】,〔-〕【宋】【元】【明】【宮】
放【大】,妄【聖】
見【大】,所見【宋】【元】【明】【宮】
證【大】,語【元】【明】【宮】
不【大】,不思【明】
起【大】,趣【明】【宮】
甚【大】,其【宮】【聖】
乎【大】,于【宮】
倚【大】,依【宋】【元】【明】【宮】
眾【大】,諸【宋】【元】【明】【宮】,〔-〕【聖】
如【大】,〔-〕【宮】【聖】
妓【大】,技【宋】【元】【明】【宮】,枝【聖】
具【大】,其【宮】【聖】
志【大】,心【宋】【元】【明】【宮】
空【大】,室【明】
盡【大】,盡逮【宋】【元】【明】【宮】
奪【大】,集【宋】【元】【明】【宮】【聖】
訢【大】,斯【明】【宮】
置【大】,致【明】
脫【大】,諸【聖】
世【大】,所【宮】
是【大】,從是【宋】【元】【明】【宮】
興【大】,興立【宋】【元】【明】【宮】
詣【大】,諸【宋】【元】【明】【宮】【聖】
雨雪【大】,雨雪墮露【明】
髦【大】,𩮀【明】【宮】
珠【大】,珠有【明】
恩【大】,思【宋】【元】【宮】【聖】
何所【大】,佛何【宮】【聖】
明【大】,月【宋】【元】【明】【宮】
辭【大】,亂【聖】
尊【大】,世尊【宋】【元】【明】【宮】
譏【大】,機【宋】【元】【明】【宮】
沈【大】,流【聖】
檐【大】,擔【宋】【元】【明】【宮】【聖】
除【大】,降【宮】
辭【大】,解【宮】
法寂【大】,法師【宋】【宮】,智寂法師【元】【明】
令【大】,今【聖】
姟【大】下同,垓【宋】【元】【明】【宮】【聖】下同
歎【大】,欲【宋】【元】【宮】【聖】
議【大】,義【明】
識【大】,釋【宋】【元】【明】【宮】
養【大】*,供養【宋】*【元】*【明】*【宮】
心【大】,止【元】
山【大】,〔-〕【元】【明】【宮】
安上【大】,安大【宋】【元】【宮】【聖】,大安【明】
大子【大】,太子【宋】【元】【明】【宮】【聖】
令【大】,今【宮】【聖】
三【大】,二【聖】
光明皇后願文【聖】
十【大】,一十【聖】
菩【CB】【麗-CB】,薩【大】(cf. K06n0022_p0107b08) 剛【CB】,鋼【大】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