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卷/篇章<1[2]345  ...6>
搜尋「道路」 1 / undefined 次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第二

[16]爾時阿難白佛言:「文殊師利法王子問佛世尊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耶?」

佛言:「阿難如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問我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所以者何諸佛世尊皆轉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

阿難白佛言:「以何因緣尊說堅信[A1]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耶世尊彼之所行是菩薩法耶?」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17]所行[18]菩薩法所以者何五濁眾生心樂小法不求大乘是故諸佛以方便力隨眾生性而為說以諸眾生多樂小法不堪大乘如來以方便力觀其深心令發道意入佛智慧阿難來以如是方便度諸眾生到安隱處無為無作離心數法皆悉平等永滅苦樂無有方所亦無住處安隱寂靜無餘涅槃。」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而便默然時尊者阿難問文殊師利言:「以何[1]緣故如來默然?」

文殊師利言:「尊者阿難以諸眾生聞說是法少能信者[2]默然世尊說微密之語唯我能今四部眾咸生此疑:『以何緣故世尊說堅[3]乃至聲聞辟支佛耶?』今此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天亦有百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皆生疑心:『世尊何故說堅信堅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乘?』以佛默然而不說此難信法諸河泉源[4]小大諸水湛然不流空中諸鳥[5]住不飛日月不行一切燈炬無復光照一切眾生無有威光所以者何世尊默然而不解說難信法故。」

爾時世尊所住精舍一萬蓮華迴旋圍遶者皆發此言:「唯願世尊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所以者何我等曾於此處聞九十二億百千那由他諸佛皆說此法。」

是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願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以者何我夜後分與文殊師利法王子至東方恒河沙佛土是諸如來皆說此法西四維無量無邊不可計數諸佛世尊皆宣此法。」

時虛空中有八十萬五千那由他諸天白佛言:「世尊願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所以者何我等曾於此處聞九十二億百千那由他諸佛皆說此法。」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說堅信堅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今此四眾咸皆默然乃至無有謦咳之聲今此會中百千萬億眾生皆生疑惑:『尊何故說堅信堅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乘?』願世尊拔此大眾心中疑箭此諸大眾是佛時證。」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諸佛世尊所說之法皆有時證。」

阿難白佛言:「誰是證耶?」

佛告阿難:「法是我證諸佛如來以法為證而有所。」

佛告阿難:「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菩薩摩訶薩名曰堅信乃至名曰辟支佛乘。」時尊者阿難諸大聲聞皆悉一心聽佛所說

佛告阿難:「菩薩摩訶薩令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信佛知見信佛知見已不著色不著受以不著色不著受識故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6]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信諸佛所說法皆悉空寂信此法者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信於佛智便作[7]:『我等亦當成就此亦不見此智。』是故阿難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於五欲樂不生欣樂成就信力是故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作是念:『如佛世尊不可思議法施諸眾生我亦應學以不可思議法施諸眾生。』如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心生歡喜捨一切物乃至自身尚以布施何況餘物信行此施而不倚著於一切處不生慳悋以此因緣迴向菩提亦不起菩提見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信心清淨無有怯於佛僧心得淳淨守護六情無所願求無信眾生於佛僧令生信樂已生信樂心不放逸發菩提心不著心相信知六界與法界等云何信知所謂此界以諸音聲[8]字故實不可得信知諸行是無常無我之亦信無漏聖戒非戲論法具諸三昧信一切眾生即是滅界眾生之相即是滅相以無依心見諸眾生即是法界而於此法不見法所以者何法界即是眾生無心之界菩薩摩訶薩如是信者名為堅[9]一切眾生無有住處所以者何自性空故亦復不見眾生形見諸眾生同涅槃相所以者何眾生界空是故即見是涅槃相若有[10]能信如是法者[11]眾生得如是信是故阿難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能令諸眾生  
信向佛知見
心不生染著  
是名為堅信
信諸佛說法  
[12]相皆空
能信解此法  
是名為堅信
信諸佛知見  
是不可思議
發心而勤求  
我應得是智
不生信樂心  
貪求五欲樂
是信力成就  
是名為堅信
信諸牟尼尊  
以法施眾生
我亦應隨學  
是名為堅信
信能行布施  
乃至捨自身
亦不生施想  
是名為堅信
信能[13]一切  
不生慳悋心
盡迴向菩提  
是名為堅信
信向於諸佛  
其心無穢濁
亦信無心法  
是名為堅信
能守護六情  
亦不復願求
已信解此法  
是名為堅信
諸不信眾生  
以信而建立
令隨順佛法  
是名為堅信
以此信向心  
盡迴向菩提
而不得心相  
是名為堅信
知六界平等  
即與法界同
以音聲分別  
不得諸界性
信諸行無常  
苦空無有我
成就[*]信力  
是名為堅信
信無漏聖戒  
非是[1]論戲
具戒三昧者  
是名為堅信
信諸眾生界  
即是[2]界性
能信如是相  
是名[3]信中
眾生無依性  
即是諸法界
如此諸法界  
其性難思議
若能如是信  
隨順彼法相
此無畏菩薩  
是名為堅信
信諸眾生身  
畢竟無所住
其性本空無  
是故無處所
眾生是涅槃  
其性即[4]
以是義顯示  
寂靜涅槃相
若能如是信  
名無畏菩薩
如是諸眾生  
皆名為堅信
阿難善受持  
亦如是宣說
若有如是信  
是名為堅信
如是等諸法  
餘無量無邊
佛為諸菩薩  
說是差別相

如是阿難如來[5]正等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6]為堅信復次阿難今當為樂此法眾生復以偈頌說菩薩摩訶薩名堅信義。」

爾時世尊[7]說偈言

皆共和合一心聽  
我說佛子諸功德
布施持戒及精進  
忍辱禪定智慧身
信向樂求如是法  
不信者信佛淨智
有如是信名菩薩  
導化世間無厭惓
信解諸法無分別  
其性空寂佛所說
若能善解如是法  
是名菩薩堅信者
信佛知見無有量  
發心欲求如是智
無上大人所有智  
我當何時得此智
不信欲樂是淨法  
不為欲因行惡業
以信力故樂求法  
有此勝信名菩薩
信諸如來以法施  
我亦應當如是學
佛所說法隨順行  
有此勝信名菩薩
信能捨此上餚饍  
象馬金寶及奴婢
男女眷屬所愛妻  
大小村城及國土
亦以手足[8]節施  
破骨出髓無所畏
耳鼻眼目及以頭  
有此勝信名菩薩
信知此身內無主  
是故能以惠施他
亦復能以妙法施  
以是因緣求佛智
信能捨此無我身  
見來求者心歡喜
如是眾生我善友  
為菩提捨危脆身
信如是法菩提因  
以清淨心化世間
聞法不疑佛知見  
有此勝信名菩薩
知眼無常及耳鼻  
舌身及意亦復然
知是虛偽[9]牢固  
為菩提因悉能捨
見苦眾生無信手  
化令住信能信施
[10][11]愍世間  
皆令信佛最上智
見著六塵行惡者  
化令迴心趣佛智
不得此心菩提因  
能信菩提無心相
見諸眾生[12]界無  
不知六界是平等
此法皆同法界相  
以音聲說不可得
見諸眾生在生死  
無常計常癡冥中
教信諸行是無常  
令信解[*]無有我
見諸眾生行惡戒  
教令信佛無上戒
自淨戒定諸功德  
有此勝信名菩薩
見諸眾生多懶墮  
教令信佛大精進
知精進力自調伏  
能持此信名菩薩
見愚眾生計壽命  
教信陰身無有壽
了知滅界同法界  
若知此法是勝信
分析此身無去住  
雖復異世業不[13]
所造善惡諸業因  
終不遠離此法性
見眾生性無依法  
此界亦同諸眾生
法界平等不思議  
無畏菩薩如是信
佛說此信無有[14]  
勤修善行知諸法
亦為他說如是信  
而不染著於三有
信如是等眾生性  
無有決定常住處
空不可取無相法  
能信是法名菩薩
是諸眾生如[15]空定  
亦不寂靜涅槃界
不可說有[16]性相  
[17]是法者名持信
見諸眾生[18]邊法  
以寂靜法而導之
故於三界得高稱  
亦名持信勝[19]菩薩
若有如是妙勝信  
發無畏心樂求法
我法若有黠慧人  
[20]時眾而宣說
已說堅信諸功德  
及餘種種差別相
不著三界清淨心  
憐愍眾生良福田
長夜布施自調伏  
住清淨戒修忍辱
精進修定及智慧  
行菩薩行心調伏
以諸相應方便[1]  
導眾生到安隱處
能令不墮諸惡趣  
有如是智名菩薩
以真淨心動世界  
震起波[2]有六種
光照華上坐菩薩  
皆說寂靜[*]無法
東方國土及南方  
西方北方亦復然
上方下方及四維  
皆同說此寂靜法
寧捨身命不疑佛  
亦教[3]他人信佛智
若諸眾生有是信  
佛及行者能證知
[4]

[5]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堅法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於佛正法終不退轉受持佛法為他宣說終不毀犯於不可思議真如法界應當逮得如是等法堅心受持而無怯弱能觀諸法真實之相不生染著而於此法無所受持於法非法亦不生著應如是持樂求諸法求已能受受已能持已能說歡喜調柔易可共住常樂宣說寂靜之法不動法界能逮諸法真實之相於諸法中善得調伏亦不毀損常住妙身如此之身常住故妙應知此身無始無終無聚無散如是知如佛世尊為諸菩薩分別解說於此法中亦應逮得見一切法清淨無垢善解諸法無可著處諸法性[6]不可得見以不見故無所受持宣說法界無相無性無有言說亦無所有無有思想遠離思想心不可得其性寂靜離諸音聲無有言說非境界法常樂受持宣說是法而於是法心無所依以如是等無所有法種種差別為菩薩摩訶薩說而於此法不作合散無種種相如其所說皆[7]已得此法名為性地性地菩薩摩訶薩至於少法中不生來去想已能受持不來去而於此法不生增減亦無聚散若能受持不增不減不聚不散如是等法是名堅法薩摩訶薩於諸法性得無所得[8]於此法性無所得故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法。」

爾時世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於諸佛正法  
而無[9]退轉
能持如是法  
是名為堅法
未曾有毀犯  
不思議法界
能逮如是法  
是名為[10]
久發心受持  
諸佛所說法
心無有怯弱  
是名為[*]
於一切法性  
正趣而勤求
不生染著心  
是名為堅法
不著亦不住  
亦能教示他
能持如是法  
是名為堅法
調柔[11]共住  
宣說寂靜法
不動彼法性  
是名為持法
了知諸法體  
而無有性相
於此法決定  
是名為持法
亦未曾毀損  
常住真妙身
當知此身者  
[12]法為體
此身無終始  
諸法之所成
於此無增減  
是名為持法
佛為諸菩薩  
宣說諸法相
能得如是法  
是名為持法
此界性自空  
於法無染著
能持如是法  
是名為持法
觀察一切法  
性空不可見
以不見法故  
亦復無所持
以無所持故  
能顯示法界
無性相音聲  
其體無所有
遠離諸思想  
心亦不可得
以不得心故  
名不可思議
已遠離心[13]  
[14]寂靜法
無音聲境界  
名不可思議
能持如是法  
亦復無所[15]
不依無所[16]  
[17]不依無所有
佛為諸菩薩  
宣說如是法
不合亦不散  
[18]種種相
若說於此行  
得住於性地
已住於性地  
即名[19]地人
住性地菩薩  
畢竟無所依
能持如是法  
是名為持法
以是故阿難  
菩薩摩訶薩
於法無所得  
即名為持法
若有諸眾生  
佛道生遠想
以方便力故  
[20]究竟處
如是法及餘  
為諸菩薩說
以微妙方便  
顯示佛知見
持法大明人  
唯佛能證知
及修行此法  
無畏諸菩薩
不可思議智  
說持法差別
法非法清淨  
安住是法中

如是阿難如來[21]正等以方便力故為聲聞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堅法

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八人阿難當知薩摩訶薩已過八邪修八解脫不著八正凡夫法而無所[1]逮平等道過凡夫法勤求菩提不得菩提離諸邪見而修正見逮平等離自身相雖未得佛身而求菩提離眾生而修佛想逮平等想離眾生[2]窟法求無摷窟法於諸法中而無所住所以者何不見有法而可住者過世間法開通聖法已逮滅亦不[3]世間及出世間法遠離有無是法非法善能觀察斷常二邊觀去來現在心相乃至菩提心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已逮眾生心相平等法故是以毒不能害火不能燒刀不傷身所以者何已能遠離諸境界故未得佛行已於諸趣無有決定所以者何提離諸趣故菩提趣者安靜無為菩提性[*]無有處所是以刀不傷身名不可害乘速疾名不可害所以者何速達此乘無有罣礙以是事故刀不傷身亦有遍緣眾生慈菩提行慈一切眾生界不可得無所行慈一切法[*][4]寂靜界慈離瞋恚慈行智明慈能照菩提眾生界不可得慈遍緣眾生故刀不能傷[5]無色界皆悉平等知法界平等[6]菩提無種種相不可知不可無戲論無垢穢安隱寂靜離諸音聲菩薩摩訶薩能了知是界於諸趣中所有言說音聲皆能了知所以者何以於無來去法界中得無住法忍故善知一切眾生言音而為解說寂滅之法不作是念:『我於是時為此眾生說法。』已遠離我想諸音聲故知諸法寂靜故[7]於諸法中不取其相不可得故不著言說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八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已過於八[8]  
正住八解脫
不著八正見  
是名為八人
已過凡夫法  
而不住正道
處中離二邊  
是名為八人
已過凡夫法  
[9]求菩提
不得菩提相  
是名為八人
遠離諸邪見  
能修行正見
逮得平等道  
是名為八人
遠離自身[10]  
而不住菩提
雖未得佛身  
是名為八人
除去眾生想  
能修行佛想
已逮平等[11]  
是名為八人
離眾生[12]  
求無摷窟法
不住於諸法  
是名為八人
已過世間法  
而開通聖法
成就於滅界  
是名為八人
諸佛所說法  
及餘世間法
不得此法相  
是名為八人
見有是一邊  
見無第二邊
能捨如是見  
是名為八人
觀察中道法  
及與斷常邊
[13]是平等[14]  
是名為八人
不得過去心  
及與未來心
現在心不住  
是名為八人
所說[15]初心  
能生菩提者
此心不可得  
云何得菩提
若能逮得此  
不得菩提[16]
故毒火不能  
傷害壞其身
其趣雖不定  
遍修如是行
逮無去來法  
故名不可害
菩提無趣相  
以音聲故說
善解音聲相  
故名不可害
去相不可得  
來相亦復[17]
音聲說[18]去來  
故名速疾乘
是故名安隱  
亦名為[19]
亦名速疾乘  
亦名不可害
如是速疾乘  
菩薩應通達
無能罣礙者  
是故名不害
設以利刃刀  
不能傷其身
不見於身相  
故刀不能害
遍緣眾生慈  
及以菩提慈
行菩提慈故  
不為刀所害
無行無眾生  
不得眾生界
寂靜無生慈  
遍緣眾生慈
遠離瞋恚慈  
及行[20]明慈
能照菩提慈  
遍緣諸眾生
解刀是[*]  
善修於身[*]
未得菩提道  
不為刀所害
已逮寂靜界  
遠離諸惡趣
惡業不能障  
不為刀所害
遠離於無明  
已證知[21]
逮得菩提照  
是名為八人
能知欲色界  
無色界是[*]
皆悉是平等  
是名為八人
界與菩提等  
無有種種相
無智無分別  
清淨無戲論
已逮此平等  
菩薩無所依
所說諸音聲  
能遍至諸趣
來去諸音聲  
皆歸於法界
於無住法中  
得此最上忍
善解眾生音  
為說寂滅法
不生如是心  
我為彼說法
已過音聲法  
不取種種相
知諸法寂[1]  
是名為八人
已過諸音聲  
通達音聲界
[2]不著音聲者  
[3]故名為八人
阿難以是事  
是名為八人
雖作如是說  
其實不可得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八人

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須陀阿難當知不可思議佛道名須陀洹菩薩摩訶薩住無所[4]近於佛道不受[5]所依倚亦無所緣不住諸法畢竟無生菩薩摩訶薩為得是道故堅固精進堅固思惟無有懈怠終不違逆心無所依諸佛所乘無上最勝出要之道不著此道亦不住中以如是道推求諸法雖復推求而無所得而於彼道不動不住於道想[6]佛想能生平等結障法平等諸法平等諸佛平等遠離身見能生佛見開悟諸見修對治想已過我想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名須陀洹不著佛道逮無染道不疑佛菩提不選擇戒乃至不見佛戒以不見故不選擇戒不分別戒永斷三結不住三界已逮佛道離眾生想無所依止離依止法專求佛道得安隱寂靜道不惜身命以歡喜心能捨一切物顏貌和悅無有[7]為菩提故而行布施無有少物而不能為濟苦眾生故令到涅槃故為修有相法得無相法故離眾生想入眾無畏說寂靜法淨菩提道無所怖畏乃至無有死畏所以者何以逮得寂靜法遠離塵垢安住佛道修惡趣諸平等[8]想無戲論道阿難以是事菩薩摩訶薩名須陀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思議佛道  
名為須陀洹
若有住此道  
必流入菩提
此道如虛空  
不依一切法
無緣無所住  
所有不可得
菩薩堅精進  
能逮如是法
諸佛導世者  
無上出要道
不染著此道  
亦復不住中
以此道推求  
不見一切法
此道無動搖  
亦復無住[9]
不懈怠如佛  
不逆無所[10]
所說生死[*]  
佛想亦復然
能於此平等  
知是須陀洹
諸結及與障  
能覆佛道者
皆悉能遠離  
是名須陀洹
能斷於身見  
而生於佛見
開悟諸邪見  
善修對治想
善修自身想  
知我想過患
是名須陀洹  
不著於佛道
設生此猶豫  
我不得菩提
即得無染著  
而求於佛道
亦不選擇戒  
不願佛尸羅
已斷於戒想  
不分別尸羅
永斷於三結  
不住於三界
已逮得佛道  
善修眾生想
以無所緣道  
而求於菩提
已逮寂靜道  
佛無垢菩提
好樂行布施  
和顏無[*]
不惜於身命  
為無戲論道
為苦惱眾生  
一切皆能捨
令過須陀洹  
妙勝果之上
遠離諸有想  
善通達無[11]
以是故無有  
惡名諸怖畏
所說法非法  
二俱能遠離
於中不染[12]  
無有惡名畏
[13]大眾時  
其心無所畏
宣說寂滅法  
已淨菩提道
若起眾生想  
能生其真實
以是故無垢  
遠離一切畏
已離一切[14]  
乃至無所畏
已得寂靜道  
安隱無有上
知惡趣平等  
而不生怖畏
此道現在前  
無有吾我想
菩薩[15]是法  
名為須陀洹
為樂小法者  
而作如是說
以微妙方便  
宣說於佛法
於道放逸者  
令入如是法
諸佛之導師  
捨方便而說
為諸久行人  
求最勝道者
以是故阿難  
我說須陀洹
[1]黠慧諸眾生  
[2]能解了是事
以是故阿難  
我說須陀洹
[3]不黠慧眾生  
[4]謬分別是事
凡小無智心  
不解微密語
[5]起諍訟  
不解微妙義
滿足多百[6]  
乃名須陀洹
以須陀洹名  
顯示諸佛法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須陀洹[7]

廣博嚴[8]卷第二

宋涼…譯【大】*,〔-〕【聖】*
不分卷【宋】【元】【明】【宮】
彼【大】,彼之【宋】【元】【明】【宮】
者【大】,〔-〕【宋】【元】【明】【宮】
因【大】,〔-〕【宋】【元】【明】【宮】
故【大】,以【宋】【元】【明】【宮】
法【大】,堅法【宋】【元】【明】【宮】【聖】
小大【大】,大小【宋】【元】【明】【宮】【聖】
亭【大】,停【宋】【元】【明】【宮】
法【大】,信【宋】【元】【明】【宮】【聖】
是【大】*,之【宋】*【元】*【明】*,此【宮】*
文【大】,名【宋】【元】【明】【宮】
信【大】,信信【宋】【元】【明】【宮】
能信【大】,信解【宋】【元】【明】【宮】
多【大】,諸【宋】【元】【明】【宮】
性【大】,信【宮】
施【大】,捨【宋】【元】【明】【宮】
論戲【大】,戲輪【宋】【元】【明】【宮】
滅【大】,法【宋】【宮】
信中【大】,為堅【宋】【元】【明】【宮】【聖】
空【大】*,定【聖】*
應正等【大】,等正【宋】【元】【明】【宮】【聖】
名【大】,〔-〕【宋】【元】【明】【宮】
即【大】,欲重宣此義即【宋】【元】【明】【宮】
支【大】,肢【宋】【元】【明】【宮】,枝【聖】
不【大】,無【宋】【元】【明】【宮】
住【大】,任【聖】
心【大】,慈【宋】【元】【明】【宮】
界無【大】,無界【宋】【元】【明】【宮】
亡【大】,忘【宋】【元】【明】【宮】【聖】
二【大】,上【宮】
空定【大】,空空【宋】【元】【明】【宮】,定定【聖】
諸【大】,名【宮】
知【大】,如【宋】【宮】
信【大】,住【宋】【元】【明】【宮】【聖】
菩薩【大】,菩提【宮】
向【大】,同【聖】
智【大】,者【聖】
踊【大】,涌【宋】【元】【明】【宮】
他人【大】,化人【聖】
卷第一終【宋】【元】【明】【宮】
卷第二首【宋】【元】【明】【宮】
虛【大】,空【宋】【元】【明】【宮】
已【大】,以【宋】【元】【明】【宮】
以【大】,已【宋】【元】【明】【宮】
所【大】,有【宋】【元】【明】【宮】
堅【大】*,持【宋】【元】【明】【宮】*
易【大】,亦【宮】
以【大】,是【宋】【元】【明】【宮】
想【大】,相【宋】【元】【明】【宮】
示【大】,說【宋】【元】【明】【宮】
信【大】,依【宋】【元】【明】【宮】【聖】
信【大】,有【宋】【元】【明】【宮】【聖】
不依無所有【大】,是名為持法【宋】【元】【明】【宮】【聖】
無【大】,不【聖】
性【大】,為【聖】
到【大】,住【宋】【元】【明】【宮】
正等【大】,等正【宋】【元】【明】【宮】
作【大】,住【宋】【元】【明】【宮】
摷【大】下同,巢【宋】【元】【明】【宮】下同
得【大】,著【宋】【元】【明】【宮】
趣【大】,起【宋】【元】【明】【宮】【聖】
欲【大】,欲界【宋】【元】【明】【宮】
如【大】,知【宋】【元】【明】【宮】
(於諸…故)十七字【大】,〔-〕【聖】
難【大】,邪【宋】【元】【明】【宮】
離【大】,勤【宋】【元】【明】【宮】【聖】
相【大】,想【聖】
相【大】*,想【宋】【元】【明】【宮】*
摷【大】,禪【聖】
知【大】,如【宋】【元】【明】【宮】
想【大】,相【宋】【元】【明】【宮】
最【大】,取【聖】
心【大】,法【宮】
爾【大】,然【宋】【元】【明】【宮】
去來【大】,來去【聖】
空【大】,足【聖】
智【大】,知【聖】
明【大】,名【宮】
滅【大】,靜【宋】【元】【明】【宮】
不著音聲者【大】,故名為八人【宋】【元】【明】【聖】,是名為八人【宮】
故名為八人【大】,不著音聲者【宋】【元】【明】【宮】【聖】
住【大】,住無【聖】
諸【大】,〔-〕【聖】
死【大】,〔-〕【聖】
嚬【大】*,顰【宋】【元】【明】【宮】*
想無戲【大】,想得無戲【宋】【元】【明】【宮】,得想無戲【聖】
中【大】,相【宋】【元】【明】【宮】
畏【大】,依【宋】【元】【明】【宮】
相【大】,想【聖】
著【大】,者【聖】
入【大】,欲【宮】
怖【大】,畏【宮】
如【大】,知【元】【明】
黠慧諸【大】,不黠慧【宋】【元】【明】【宮】【聖】
能解了是事【大】,謬分別是事【宋】【元】【明】【聖】,謬分別眾生【宮】
不黠慧【大】,黠慧諸【宋】【元】【明】【宮】【聖】
謬分別【大】,能解了【宋】【元】【明】【宮】【聖】
心【大】,小【宋】【元】【明】【宮】
法【大】,姓【聖】
不分卷【宋】【元】【明】【宮】,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并天平勝寶七歲九月三日從七位上守大學直講上毛野君立麻呂正大德元興寺沙門勝叡大德沙門了行大德沙門尊應業了沙門法隆五十四字奧書
淨【大】*,淨不退轉輪【聖】*
堅【CB】【麗-CB】【磧-CB】,竪【大】(cf. K10n0136_p0237a09; Q10_p0029b16)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