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二

[9]時品第三

於是賢者舍利弗聞佛說此欣然踊躍即起叉手白眾祐曰:「今聞大聖講斯法要心加歡喜得未曾有所以者何常從佛聞[10]法說導諸菩薩乘見餘開士聽承佛音[A1]至真覺甚自悼感獨不豫及心用[11]所示現議所不紹逮我已永失如來之慧假使往返山林巖藪曠野樹下閑居獨處若在[12]讌室勅自守一身經行益用愁毒深自惟言:『法號等入世尊為我現若干教而志小乘自我等非如來也所講演法大聖等心為開士歎思奉[13]為受第一如來訓典堪至無上正真之道我等所順[14]而被衣服所建立願不以頻數。』唯然世尊鄙當爾時用自剋責夜寢念雖從法生不得自在偏蒙聖恩得離惡趣[15]乃逮。」

舍利弗以頌讚曰

得聞佛乘  
一句之[16]  
超出本望
怪未曾有  
所當受獲  
非心口言
覩大尊雄  
益懷喜歡  
假使有人
能造行者  
聞安[17]住音  
以為奇雅
諸塵勞垢  
[18]蠲盡  
音聲之信
亦悉永除  
我本[19]  
設經行時
若在樹下  
端坐一心  
設在林藪
山巖之中  
心自思惟  
如此行[20]
嗚呼自責  
弊惡之意  
因平等法
而得無漏  
不由三界  
順尊法居
追悔過事  
以誡將來  
紫磨金容
相三十二  
我已違遠  
失不自嚴
[21]八十  
具足殊特  
種種積累
不以瓔珞  
根力脫門  
八部之音
於平等法  
而自危削  
諸佛之法
有十八事  
如是之[*]  
我已永失
音聲所聞  
達於十方  
吾以得見
愍世俗者  
一身獨己  
晝日經行
又自剋責  
而內思惟  
我每夙夜
深自料計  
反側[22]  
忖度己身
當問世尊  
如是之[*]  
鄙何所失
當復所失  
現在眼前  
於聖明[23]
夙夜過去  
逝不休息  
見餘菩薩
而不可計  
世雄[24]  
之所開化
彼等悉聞  
此佛音教  
為諸群萌
講演法力  
其法無想  
諸漏已盡
普悉曉暢  
致微妙慧  
覩若干種
諸所祠祀  
歷外異學  
諸邪偽術
由是之故  
解佛[25]  
[26]脫門
[27]滅度  
一切得解  
諸所見行
尋時開了  
空無之法  
由是自謂
已得滅度  
今乃自知  
非至泥洹
[28]諸佛  
天中之天  
時人中上
眾會圍繞  
三十二相  
光色巍巍
因斯覺了  
至度無餘  
我適聞說
[29]眾熱  
不以音聲  
而得無為
如我所知  
正覺師子  
諸天世人
之所奉事  
則以力勢  
恒住如斯
第一初聞  
大聖之教  
波旬時化
變為佛形  
無得為魔  
之所嬈害
如因緣行  
而引說喻  
[1]數億
顯現姟限  
善立彼岸  
至道意海
得聞彼法  
除諸狐疑  
有百千佛
及姟之數  
悉得覩見  
眾滅度[2]
如斯諸佛  
所說經典  
善權方便
隨順御之  
假使有[3]  
現究竟行
當來諸佛  
眾億百千  
善權方便
導御是黨  
為講說[4]  
誘進泥洹
隨其體像  
化以慧行  
悉而分別
次第所有  
諸佛之法  
所當教誨
尋即承聖  
受轉[*]  
世雄導師
現真雅訓  
吾亦如是  
依蒙其像
彼諸魔眾  
而不敢當  
心未[5]
邪疑之礙  
普興柔軟  
深妙之道
以佛音聲  
而得歡欣  
今日所有
諸志猶[6]  
以棄沈吟  
住於聖慧
我成如來  
無眾結網  
諸天世人
以為眷屬  
今日得覩  
佛之道眼
當勸助化  
[7][8]菩薩。」

佛告賢者舍利弗:「今吾班告天上[9]世間沙門梵志諸天人民阿須倫佛知舍利弗曾[10][11]供奉三十二千億佛而為諸佛之所教化當成無上正真[12]吾身長夜亦開導汝以菩[*]爾緣此故興在吾法如來威神之所建立亦本願行念菩薩教未得滅度自謂滅舍利弗汝因本行欲得識念無[*]數佛則當受斯正法華經一切佛護普為聲聞分別說之。」

佛語舍利弗:「汝於來世無量無數不可計劫供養億百千佛受正法教奉敬修行此方等經具足眾行當得佛道號蓮華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法御天人師其世界名離垢平等快樂威[13]巍巍諸行清淨所立安隱米穀豐賤人民繁男女眾多具足周備琉璃黃金以為長繩連綿路傍一切路邊有七寶樹八重交道樹枝葉華實常茂蓮華光正覺亦當承續說三乘法而佛說法具足一劫所可演經示奇特願劫名大寶嚴所以名曰大寶嚴者彼佛國諸菩薩眾諸菩薩眾有無[*]可思議無能限量唯有如來乃能知數菩薩大士在其佛土為覺意寶行如蓮華無有[14]學久[15]德本淨修梵行而無年限親近如來常應佛慧具大神通[16]存法要勇猛志諸菩薩眾具足如是無有缺減是故其劫名大寶嚴蓮華光佛當壽十二中劫不可計[17]子時也其國人民當壽八劫蓮華光如來過十二劫有菩薩名堅滿當授其決告諸比丘言:『此堅滿大士吾滅度後當得無上正真道號度蓮華界如來正覺。』蓮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像法住二十中劫其佛世界如前佛土等無差特度蓮華界如來亦壽二十二中劫爾乃滅度佛滅度後其佛正法及[18]法住二十二中劫。」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卿舍利弗  
於當來世  
得成為佛
顯如來尊  
號蓮華光  
普平等目
教授開化  
眾庶億千  
奉事無數
諸佛億載  
於彼修力  
多所興立
所在勸化  
得為十力  
便當成就
上尊佛道  
不可思議  
[*]數劫
劫當號名  
大寶[19]嚴莊  
世界名曰
為離諸垢  
其蓮華光  
國土清淨
以紺琉璃  
遍敷為地  
紫磨金繩
連綿為飾  
若干種樹  
皆七寶成
其樹華實  
悉以黃金  
彼諸菩薩
意皆堅強  
所造言行  
聖哲聰明
善學佛道  
億百千姟  
是等來現
最勝法教  
佛最後時  
無有[20]
[*]子時  
無所慕樂  
棄離愛欲
即出家去  
便得成就  
上尊佛道
斯最勝尊  
則得自在  
其命當壽
十二中劫  
法教當立  
盡于八劫
彼命限量  
劫數如是  
若大聖佛
滅度之後  
當具足滿  
[21]廿二中劫
爾時法住  
若干之數  
愍哀天上
及世間人  
其佛正法  
滅盡之後
像法當住  
[*]廿二中劫  
彼大聖明
舍利流布  
男神女鬼  
供養最勝
其世尊德  
亦當如是  
告舍利弗
且當自[22]  
仁者國土  
嚴飾如是
兩足之尊  
自然無倫。」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鬼神揵沓[23]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聞佛世尊授舍利弗決當成無上正真之心懷欣豫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各自脫身衣以覆佛上時天帝釋梵忍跡天及餘無數億千天子各各取衣供養世尊以天華香意大意華散于佛上諸天衣物悉在虛空羅列而住天上伎樂自然而鳴天上大聲自然雷震普雨天華咸共舉聲而皆歎曰:「今所聞法自昔未有前波羅奈鹿苑之中始轉法輪蓋不足言今佛世尊則復講說無上法輪。」

諸天子[1]讚頌

於世無雙比  
今者轉法輪
為男女講[2]  
陰衰所從起
彼第一暢說  
十二展轉事
今導師[3]演說  
少能信樂者
從世雄大聖  
面聞無數法
[4]始至于茲  
未聆如斯[5]
大導師所說  
我今代勸助
勇猛舍利弗  
而乃得授決
為歎本發意  
所供養佛數
我當蒙及逮  
得佛世最上
已所造淨行  
[6]數若干種
奉過去諸佛  
願獲佛道[*]。」

於是舍利弗白世尊曰:「我今無結狐疑已除現在佛前得授予決為無上正真道。」又曰:「斯千二百得自在者昔來豈不住學地乎當來如是此佛教耶斯諸比丘頓止行門遵尚法律度老病死諮嗟泥洹是諸比丘無[*]數千供養世尊學諸所學畏吾我懼三毀諸見眾邪行立滅度已懷此想得至道場初未曾聞如是像法心每猶豫善哉願說要[*]使此比丘疑網悉除今四部眾意咸[7]悵悵當令[8]然無餘結恨。」

佛告舍利弗:「向者吾不說斯法耶以若干種善權方便隨其因緣而示現之如來至真等正覺所分別演皆為無上正真道故我所諮嗟皆當知之為菩薩也又舍利弗今吾引喻重解斯[*]有明慧者當了此譬[9]如郡國縣邑有大長者其年朽邁坐起苦難富樂無極財寶無量有大屋宅周匝寬博垣牆高廣其舍久故數百千人而在其內唯有一門及監守者堂屋傾危梁柱腐敗軒窓既多多積薪草時失大火從一面起普燒屋宅長者有若十[10]二十欲出諸子諸子放逸嬉戲飲食卒見火起各各馳走周慞詰屈不知所出父而念曰:『今遭火變屋皆然熾以何方便[11]救吾子?』時父知子各所好憙即為陳設象馬車乘遊觀之具開示門閤使出于外鼓作倡伎絕妙之樂戲笑相娛令濟火厄賜眾乘象車馬車羊車伎車吾以嚴辦停在門外速疾走出出避火災自恣所欲從意所諸子聞父[12]勅所賜象馬車乘音樂之屬各共精進廣設方計土坌水澆奔走得出者見子安隱而出四面露坐心各踊躍不復恐懼各各白言:『願父賜我諸所見許若干種伎相娛樂具象馬車乘。』

又舍利弗彼大長者等賜諸子七寶大車珠交露[13]車甚高廣珍嚴莊所未曾有清淨香華瓔珞校飾敷以繒褥氍[14]綩綖衣被鮮白鑠如電光冠幘履屣世所希有若干童子各各[15]一種一色皆悉同等用賜諸子所以者何今此幼童皆是吾子寵敬等愛意無偏黨以故賜與平等大乘

又舍利弗吾亦如是為眾生停儲庫藏滿無空缺如斯色像教化誘[16]示大乘諸子則尋[17]斯大乘以為奇珍得未曾有而乘遊行於意云何[18]子珍寶大乘將無虛妄乎?」

舍利弗白佛:「安住不也世尊其人至誠所以者何彼大長者救濟諸子而不欲令遇斯火害隨其所樂許而賜之適出之後各與大乘以故長者不為虛妄究竟諸子志操所趣故以方便令免患禍況復貯[19]無量寶藏以一色類平等大乘賜子不虛。」

佛言:「善哉舍利弗誠如所云如來至真等正覺超越十方[20]光照眾冥解脫憂恐拔斷根[21]枝葉華實如來慧[22]法王神力為世之父善權方便攝持[23]恩議[24]大悲道心無盡愍哀三界大火熾然黎庶不解故現世間救濟眾生生老病死諸不可意結縛之惱裂壞所著脫婬怒癡誘導三乘漸漸勸示無上正真[25]之道適興于世諸群萌妄想財業愛惜無厭因從情欲致無數苦於今現在貪求汲汲後離救護便墮地餓鬼畜生燒炙脯煮[26]渴負重痛不可正使生天及在人間與不可會恩愛別離憂惱難量一時離苦歌舞戲笑不知恐畏[27]難不自覺了不肯思惟計其本末求救護復見燒然三界眾生勤苦之患吾當施立無極大安無數百千不可思議諸佛正其有[28]逸迷惑欲樂如來誘立道慧神善權方便化現佛慧[29]聞使佛力[30]無所眾生難[31]寤不肯尋受因緣所縛未脫生老病死憂患未始得度三界燒炙不了所何謂解佛慧者譬如長者立強勇猛多力諸士救彼諸子使離火患方便誘之適出在外然後乃賜微妙奇特眾寶車乘如是利弗如來正覺以力無畏建立眾德善權方便修勇猛慧覩見三界[1]然熾之宅欲以救濟眾生諸難故現聲聞緣覺菩薩之道以是三乘開化驅[2]使棄愛欲教諸萌類滅三界火婬怒癡縛色聲香味細滑之法三處五欲五欲燒人[3]三界便得三乘[4]三乘則超三界進三乘者諸佛所訓也黎庶則至[*]數集世尊現戲行為娛樂修此根覺意禪定脫門三昧正受然於後世致大法安隱欣豫無所罣礙

又舍利弗其有眾生未興起者如來出世有信樂者樂佛法教精進奉行最後竟時欲取滅度謂聲聞乘[5]求羅漢孚出三界譬如長者[*]濟子難許以羊車若復有人無有師法自從意出求至寂欲獨滅度覺諸因緣於如來法而行精進謂緣覺乘出之火宅許以馬車假使有人諸通慧諸佛道慧自在聖慧自從心出無師主慧多所哀念多所安隱諸天人民欲利天上世間人民滅度黎庶於如來法奉修精進欲求大聖普見之慧力無所畏謂如來道菩薩大士所履乘也譬如長者勸誘其子免火患難許以象車驅出火宅父見子安濟難無懼自察家中財寶無量等賜諸子高大殊妙七寶大乘如來正覺亦復如是覩無數眾億百千姟使度三難[6]苦怖懼從其所願開生死門遂令脫出難嶮恐患使滅度安

舍利弗如來爾時從終始宅以無數慧所畏觀眾[7]罹厄矜哀喻子普勸進使歸於佛不令各各從意而滅度也如來悉誘以佛滅度而滅度之假使眾生得度三界以如來脫門定意賢聖度門安慰歡娛施樂法[*]惠以一貌佛之大道如彼長者本許諸子以三品乘適見[*]難各賜一類平等大乘諦不虛各得踊躍無有慍恨如來如是現三乘然後皆化使入大乘不為虛妄所以者何當知如來等覺有無[*]數倉庫帑藏以得自在為諸黎庶現大法化諸通愍慧當作是知當解此[*]如來等正覺善權[A2]便以慧行音唯說一乘謂佛乘也。」

世尊頌

譬如長者  
而有大宅  
極甚朽故
腐敗傾危  
有大殿舍  
而欲[8]
梁柱榱棟  
皆復摧折  
多有軒闥
及諸窓牖  
又有倉庫  
以泥塗木
高峻垣牆  
壁障崩隤  
薄所覆苫
彌久彫落  
時有諸人  
五百之眾
皆共止頓  
於彼舍宅  
有無[*]
草木積聚  
所當用者  
滿[9]無量
一切門戶  
時皆閉塞  
有諸樓閣
[10]蓮華  
億千眾香  
而有芬氣
若干種鳥  
眷屬圍繞  
種種虺蛇
[11][12]  
在在處處  
有諸惡蟲
有若干種  
[13]狸鼷鼠  
其字各異
嗚呼啾[14]  
其地處處  
而有匿藏
溷廁屎溺  
污穢流溢  
[15]刺蕀
充滿其中  
師子狐狼  
各各㘁吠
悉共咀嚼  
死人[16]屍體  
何人聞見
而不怖懼  
無數狗犬  
蹲伏窠窟
各各圍繞  
皆共[17]𪙉  
假使此等
[*]餓之時  
普皆諍食  
疲瘦羸劣
鬪相[18]  
音聲暢逸  
其舍恐畏
變狀如是  
有諸鬼神  
志懷毒害
蠅蚤壁虱  
亦甚眾多  
百足種種
及諸魍魎  
四面周匝  
產生孚乳
各取分食  
羯羠羝羊  
不得奔走
歸其處所  
雖諸鬼神  
來擁護之
不能濟脫  
令不被害  
彼諸鬼神
亦食眾生  
雖得飽滿  
心續懷惡
群品不同  
種姓別異  
若有死者
皆埋[A3]  
彼志出外  
而遊所處
鳩桓香音  
志存暴弊  
舒展兩臂
往來經行  
無有呪術  
可以辟除
於時諸犬  
取其兩足  
撲令仰臥
而就[19]  
捉其兩腳  
絞加頸項
坐自放恣  
心意[20]  
諸黑象眾
厥狀高大  
體力強盛  
[21]拔扈自在
旬日[*]  
行求飲食  
遙見蒭[22]
奔走趣之  
有鍼𭉨  
及鐵喙鳥
在丘壙間  
見人[23]死屍  
惡鬼兇嶮
放髮叫呼  
[24]湊滿  
貪欲慢翰
窓牖顯明  
視瞻四顧  
於斯𨶳看
不可得常  
諸邪妖魅  
及眾餓鬼
鵰鷲鵄梟  
悉行求食  
其宅恐難
如是品類  
有大園觀  
牆壁隤落
室宅門戶  
[A4]裂破[1]  
唯一男[2]
而守護之  
其人在裏  
止頓居跱
爾時失火  
尋燒屋宇  
周迴四面
而皆燔燒  
無數千人  
驚怖啼哭
於今火盛  
焚我子息  
又彼尊者
舉聲稱怨  
堂柱摧滅  
垣屏碎散
[3]神諸餓鬼  
揚聲喜喚  
鵰鷲數百
飛欲避火  
無數鳩[4]  
[5]框榱懷懅
百千[6]  
[7]馳走  
親自目見
火所[8]  
無量群萌  
[9][10]
諸薄[11]  
為火所災  
各各懊惱
而見焚燒  
炙燎焦爛  
沸血流離
於時[12]  
強猛之眾  
一一鬼魅
悉共噉食  
臭烟熢[13]  
稱讚香美
一切奔[14]  
周旋詰屈  
蜈蚣蚰蜒
[15]竝出  
厭魅勇逸  
多所[16]
頭上火然  
遊行嬉怡  
[*]食噉
火所燒者  
其屋宅中  
[17]若茲
百千人眾  
燒喪狼藉  
於時宅主
大勢長者  
見之如斯  
急急[18]
聞此災禍  
愍念諸子  
建立伎樂
寶乘誘出  
有諸愚癡  
不能解知
於彼戲笑  
放逸自恣  
長者聽察
尋入館內  
騃夫不覺  
無解脫想
今我諸子  
闇蔽閉塞  
一切盲[19]
無有耳目  
以戲樂故  
而自繫縛
種姓孫息  
甚難得值  
凡品眾庶
若干等倫  
遭大[20]災火  
各各痛惱
鬼神蛇虺  
心中懷毒  
無數妖魅
歡喜踊躍  
諸狼狐狗  
亦不可計
[*]渴欲求  
飲食之具  
我子眾多
皆沒于此  
設無火災  
亦不可樂
狐疑眾結  
酷苦若是  
何況周匝
普見熾然  
執愚意者  
於斯自恣
諸子貪戲  
而相娛樂  
永不思惟
父所言教  
心不自念  
速圖方計
爾時長者  
[21]意自忖度  
吾生此子
勤苦養育  
得無為火  
而見燒𤋲
於何救子  
而脫孫息  
即自思議
立造權計  
今我諸子  
[22]音伎
禍害[23]  
非戲樂時  
痛哉愚[24]
不覩酷苦  
[*][25]  
不識此難
今吾心怖  
子樂逸[*]  
[26]從精進
免濟[27]大牆  
即尋設計  
於舍之外
施張伎樂  
遊戲之具  
子所好慕
吾皆辦之  
調隱音節  
一時俱作
諸子聞[28]  
貪愛樂音  
各各速疾
盡力[29]  
驅逐一切  
[30]出災屋
得脫[31]苦惱  
[32]一處  
安隱歡然
無復恐懼  
於是長者  
見諸子出
心中寬泰  
意得  
廣設眾具
師子之座  
吾身今日  
則獲無為
彼諸苦患  
已永盡除  
斯諸童子
修精進力  
迷在[33]  
而自放恣
前者曾更  
無限眠寐  
[34]㷿然熾
人遭[35]  
陰蓋所覆  
心不開[36]
今日一切  
皆得解脫  
已致自然
志之所願  
父見諸子  
志在安隱
於時諸子  
往詣長者  
唯願天父
各各賜我  
如前所許  
若干種乘
本居遇火  
迷冥不[*]  
大人勅教
一切奉承  
當賜諸子  
三品之乘
今正是時  
願垂給與  
於時長者
勅侍開藏  
紫磨天金  
明月珠寶
上妙珍異  
世所希有  
極好奇特
弘雅之車  
最尊難及  
莊校嚴飾
周匝欄楯  
珠璣瓔珞  
幢幡繒綵
而為光觀  
金銀交露  
覆蓋其上
煒曄殖立  
珍寶諸華  
四面周匝
而皆下垂  
車上重疊  
敷諸坐具
天繒白[37]  
而不可計  
又復加施
[A5][38]  
無量綩綖  
參席于車
計所校飾  
[39]億千  
奇異珍寶
無量兆載  
其象多力  
鮮白如華
象身[40]  
儀體[41][42]  
調駕寶車
以為大乘  
於時長者  
嚴車[43]
各以賜與  
諸正士[44]  
皆是我子
一切等給  
是時諸子  
歡喜踊躍
各各處處  
欣慶相娛  
告舍利弗
大仙如是  
為諸群生  
救護父母
一切眾庶  
皆是我子  
為三界欲
所見纏縛  
計惟三處  
如彼火宅
勤苦患惱  
具足百千  
此則所謂
普然無餘  
生老病死  
憂哭之痛
佛為三界  
救度[45]無餘  
遊在[46]
若坐林樹  
[47]常應時  
將護三處
彼見燒炙  
[1]皆斯吾子  
寤諸黎庶
令得自歸  
由此意故  
示現于彼
一切黎元  
愚不受教  
坐著愛欲
而自縶紲  
善權方便  
為大良藥
分別三乘  
以示眾生  
適聞三界
無量瑕穢  
則以隨時  
驅勸令出
其諸菩薩  
來依[2]  
六通三達
成大聖慧  
或有得成  
為緣覺乘
逮不退轉  
致佛尊道  
現在諸子
因佛  
以是譬喻  
無有瞋恨
緣是得近  
於佛道乘  
受斯一切
得為最勝  
於是恢闡  
平等之信
降伏棄離  
一切世色  
諸正覺慧
殊異道德  
稽首歸命  
[3]聖中尊
根力脫門  
一心如是  
三昧之定
億數千姟  
諸佛之子  
常所宗重
斯則名曰  
尊妙大乘  
晝則誓願
志存降魔  
[4]專精  
欽慕不[5]
於一年[6]  
若歷劫數  
度脫眾生
無數千姟  
所喻寶乘  
則謂于斯
以是遊至  
於佛道場  
無數佛子
以為娛樂  
其有聽者  
安住弟子
告舍利弗  
卿當知是  
計有一乘
則無有二  
[7]至十方  
一切求索
知人中上  
普行善權  
稍稍誘進
從微至大  
先現聲聞  
緣覺之證
適德三界  
欲捨之去  
然後便示
菩薩大道  
佛恩普潤  
譬如良田
隨其所種  
各得其類  
種者所[*]
非地增減  
佛亦如是  
一切普等
常示大道  
取者增減  
佛則於彼
[8]者父  
我常觀[9]  
眾庶苦惱
無數億劫  
而見燒煮  
三界之中
恐畏之難  
佛為唱導  
使得滅度
諸賢無為  
今日乃知  
棄捐生死
脫勤苦患  
其有菩薩  
住於是者
至誠之決  
取譬若斯  
一切普聞
[10]佛之明日  
諸大導師  
行權方便
所當勸助  
如諸菩薩  
瑕穢愛欲
亦可惡厭  
心闇塞者  
而見污染
是故導師  
為說勤苦  
現四聖諦
當分別此  
假使眾人  
不解[11]
根著冥塵  
不肯捨離  
故為是等
而示其路  
[12]所習  
而致諸苦
愛欲[13]  
常無所著  
已得滅度
於斯三品  
了無有異  
則得解脫
若修八路  
便得超度  
告舍利弗
何所為度  
受無所有  
則為解脫
彼亦不為  
一切解脫  
無所滅度
便見導師  
佛何以故  
而說解脫
[14]逮者  
乃成佛道  
當得如我
為聖法王  
以安隱[*]  
現出于世
告舍利弗  
是吾法印  
是佛最後
微妙善說  
愍傷諸天  
及於世間
在所遊處  
常能獨行  
假使有人
講說是典  
若有勸助  
代歡喜者
[15]妙法  
當奉持之  
為悉供養
過去諸佛  
奉持此法  
至不退轉
假使有人  
信樂斯經  
往古[16]
過去導師  
亦悉奉順  
諸聖至尊
[17]得逮聞  
如是[18]典摸  
[19]曾見
吾之儀容  
又亦[20]觀察  
我比丘眾
常觀[21]  
今現菩薩  
信斯典者
德亦如是  
一切皆瞻  
是諸菩薩
其信此經  
則亦如是  
頑騃闇夫
不肯篤信  
若說此經  
諸得神通
[22]聲聞黨  
非其所逮  
緣覺之乘
亦不能了  
今我所有  
諸聲聞[23]
舍利弗身  
堅固信之  
仁輩如是
信大法典  
現在[24]盡悉  
不著因緣
假使不應  
斯經[25]  
則為謗訕
佛天中天  
闇冥輩類  
[26]愛欲
未曾解了  
無所生法  
又其毀謗
善權方便  
世間所有  
佛常明[27]
其聞佛說  
講此罪福  
志不歡樂
顏色為變  
我今現在  
及滅度後
若有誹謗  
如是典比  
不使比丘
書寫斯經  
佛說罪緣  
[28]普聽
沒失人身  
墮無擇獄  
處於其中
具足一劫  
又無[*]  
過是之限
若罪竟已  
常在癡冥  
假令得出
於地獄中  
便當墮于  
禽獸畜生
為狗蠱狐  
其形[29]燋悴  
當入人宅
或復見害  
設有憎惡  
佛經典者
其色變[30]  
[31]黯𪐨如墨  
罪之所為
顏常若漆  
身體羸瘦  
[32]無潤澤
為諸品類  
所見賤穢  
瓦石打擲
啼哭淚出  
其人常被  
撾捶榜笞
[*]渴虛乏  
軀形瘦燥  
當墜畜生
駱駝驢騾  
常負重擔  
而得捶杖
心中[1]燠燶  
厄求芻草  
謗佛斯經
獲罪若此  
雖得為人  
身疽[2]
狀貌[3]痤陋  
肌色傷爛  
假使行人
縣邑聚落  
童子輕易  
戲弄扠踏
其愚騃子  
若後壽終  
即當墮生
邊夷狄處  
當為[4]含血  
蠕動之類
或為聾[5]  
不得自在  
假使誹謗
此經獲罪  
常多疾病  
體生疽蟲
無數之命  
唼食其[6]  
心常憂瘀
[7]不離己  
告舍利弗  
不信此經
彼男子者  
無黠無明  
所在慳貪
性常嚵[8]𭇓  
生盲無目  
人所棄捐
人坐不信  
於佛大道  
口中常臭
惡氣外薰  
鬼神厭魅  
[9]觸嬈之
普世俗人  
無用言者  
假使不樂
斯道地者  
所在窮乏  
常當貧匱
身未常得  
著好被服  
財業雖豐
不敢飲食  
有所造作  
當所為者
假使欲求  
安隱之具  
設有所得
尋復[10]亡失  
興發惡行  
果報如此
假使呼醫  
合諸方藥  
善知方便
而療治之  
有不除差  
[11]轉增劇
恒被疾病  
不得所便  
設復發意
興立餘事  
則遭擾擾  
鬪諍之業
又見毀辱  
而被楚撻  
彼犯律者
[12]遇此[13]  
若有誹謗  
斯經之罪
未曾得見  
世雄導師  
人中帝王
佛之法教  
卒暴[14]  
阿須倫神
恒當[A6]  
耳聾閉塞  
愚癡騃[*]
不得聞經  
設有誹謗  
斯經典者
然於後世  
永無所見  
假使毀呰
斯經罪果  
殃無數億  
百千之[15]
[16]干姟劫  
如江河沙  
常當瘖瘂
口不能言  
佛所立道  
常師子吼
毀者地獄  
以為遊觀  
勤苦惡趣
用作居宅  
已所犯罪  
致殃如斯
[17][18]  
自速瘖[A7]  
若在世間
當獲此咎  
坐在眾會  
兩舌欺言
命欲盡時  
舉賈生息  
其身恒遭
若干苦痛  
[*]數億  
百千眾患
顏貌常黑  
人所不喜  
殃暴疽[19]
常有臭氣  
自見吾我  
顏色[20]
瞋恚懷毒  
怒害滋甚  
情欲熾盛
無有節限  
有所好忤  
若如畜生
告舍利弗  
今日世尊  
具足一[21]
說其人罪  
若有誹謗  
斯佛經者
欲計殃限  
不可究竟  
見是[*]
當觀察之  
今我故為  
舍利弗說
不為愚騃  
不解道者  
分別[22]論講
如斯像法  
其有聰明  
廣博多聞
秉志堅強  
常修[23]憶辨  
若有勸發
遵尚佛道  
爾乃聽受  
[24]有法
[25][26]  
億百千佛  
[*][*]
如意功德  
其人志性  
猛如月光
爾乃聽受  
如是典籍  
若有精進
志常懷慈  
常於夙夜  
[27]炤燿悲哀
[28]朽棄軀體  
不惜壽命  
爾乃聽受
於斯經卷  
常行恭敬  
無他想習
其心專一  
不立愚[29]  
恒處曠野
若隱巖居  
彼等[30]人仁  
爾乃聽受
結親善友  
常相恃怙  
棄捐遠離
諸惡知識  
[31]得逮見  
如是佛子
乃能值遇  
若斯言教  
不犯禁戒
如寶明珠  
志習奉受  
方等諸經
當見如茲  
佛聖子孫  
常專精此
一品經卷  
設有罵詈  
毀辱經者
恒以愍哀  
向于眾生  
常志恭敬
承安住教  
[32]故為之  
說是經法
其在眾[33]  
誦斯經者  
心常如應
得無合會  
引無[*]  
億載譬喻
故為是倫  
[34]斯典  
又佛今日
講解道品  
所至到處  
踊躍而[35]
假使比[36]  
欲求善說  
若見此經
當欣頂受  
其有奉持  
方等經者
心常專精  
不樂餘業  
執持一[37]
志不改易  
乃得聽受  
如是弘模
假使有人  
慕求斯經  
當崇敬之
如如來身  
若人思僥  
欲學此法
設令得者  
當稽首受  
其人不當
念索餘經  
亦未曾想  
世之群籍
而行佛道  
志在根力  
悉捨離之
講專斯經  
告舍利弗  
佛滿一劫
[38]喻億千  
分別解[39]  
設有願發
上尊佛道  
當以斯經  
宣暢布散。」

正法華經卷第二

𭂻 𭉨 [女*(犮-乂+又)] 𭇓 [(ㄇ@(企-止))/惟] 𭼴
譯【大】下同,第三譯【元】下同
應【大】,正法華經應【宋】【元】【宮】
法說【大】,說法【宋】【元】【明】【宮】
灼【大】,㣿【宋】【元】【明】
讌室【大】,宴室【宋】【元】【明】【宮】
尊【大】,遵【宋】【元】【明】【宮】
而被衣服【大】,即而被服【宮】
乃逮【大】*,乃還【宋】*【元】*【明】*,逮乃【宮】
業【大】,義【宋】【元】【明】【宮】
住音【大】,往昔【宮】
已【大】,以【宋】【元】【明】【宮】
晝【大】,盡【宮】
誼【大】*,義【宋】【元】【明】【宮】*
相【大】,好【宋】【元】【明】【宮】
婉【大】,宛【宋】【元】【明】
日【大】,目【宮】
尊【大】,導【宋】【元】【明】【宮】
言【大】,音【宋】【元】【明】【宮】
見【大】,已【宋】【元】【明】
說【大】,蛻【宋】【元】
覲【大】,覩【宋】【元】【明】【宮】
於【大】,其【宮】
央【大】*,鞅【宋】*【宮】
脫【大】,勝【宋】【元】【明】【宮】
見【大】,人【宋】【元】【明】【宮】
經【大】*,法【宋】【元】【明】【宮】*
常【大】,嘗【宋】【元】【明】【宮】
預【大】,豫【宋】【元】【明】【宮】
眾【大】,諸【宋】【元】【明】【宮】
菩薩【大】,眾生【宮】
世間【大】,世門【宮】
以【大】,已【宮】
供奉【大】,供養【宋】【元】【明】【宮】
道【大】,之道【宋】【元】【明】【宮】
曜【大】,耀【宮】
新【大】,雜【宮】
殖【大】*,植【宋】【元】【明】【宮】*
志【大】,悉【宋】【元】【明】【宮】
童【大】*,僮【宮】*
像【大】,〔-〕【宮】
嚴莊【大】,莊嚴【宋】【元】【明】【宮】
蔭【大】,陰【元】【明】
廿二【大】*,二十【宋】*【元】*【明】*,十二【宮】*
慶【大】,度【宋】【元】【明】【宮】
惒【大】,和【宋】【元】【明】【宮】
讚頌【大】,以頌讚【宋】【元】【明】【宮】
說【大】,議【宋】【元】【明】【宮】
演說【大】,所演【宋】【元】【明】【宮】
往【大】,住【宋】【元】【明】【宮】
典【大】,法【宮】
頻【大】,類【明】
悵悵【大】,悵恨【宋】【元】【明】【宮】
坦【大】,亘【宮】
喻【大】,譬【宮】
若【大】,〔-〕【宋】【元】【明】【宮】
免【大】*,勉【宋】【元】【明】【宮】*
所【大】,誨【宋】【元】【明】【宮】
幔【大】,車【宮】
毹【大】,氀【宋】【元】【明】【宮】
手【大】,擎【宋】【元】【明】【宮】
得【大】,惠【宋】【元】【明】【宮】
獲【大】,得【宮】
者【大】,子【宮】
畜【大】,蓄【宋】【元】【明】【宮】
光照【大】,無黠【宋】【元】【明】【宮】
牙【大】,芽【宋】【元】【明】【宮】
現【大】,見【宮】
恩議【大】,思義【宋】【元】【明】【宮】
乎【大】,平等【宋】【元】【明】【宮】
之道【大】,平等之道【宋】【元】【明】【宮】
饑【大】*,飢【宮】*
忌【大】,忘【宮】
盈【大】,蕩【宋】【元】【明】,盪【宮】
聞使【大】,使聞【宋】【元】【明】,使開【宮】
無所畏【大】,力無所畏【宋】【元】【明】【宮】
悟【大】*,寤【宋】【元】【明】【宮】*
然熾【大】,熾然【宋】【元】【明】【宮】
馳【大】,驅【宮】
猗【大】,倚【元】【明】
精【大】,精進【宋】【元】【明】【宮】
遵【大】,道【宮】
懃【大】,勤【宋】【元】【明】【宮】
罹厄【大】,罪厄【宋】【元】【明】【宮】
損【大】,頓【宋】【元】【明】【宮】
畜【大】,稸【宋】【元】【明】【宮】
諸【大】,眾【宋】【元】【明】【宮】
蝠【大】,蝮【明】
遁【大】,𭂻【宋】【宮】,逋【元】【明】
狖【大】,㹨【宋】,猶【宮】
㗌【大】,唧【宮】
朋【CB】【麗-CB】,明【大】,鳥【宋】【元】【明】【宮】(cf. K09n0117_p0818c20)
屍體【大】,屍骸【宋】【元】【明】【宮】
𪙉【大】,摣【宋】【元】【明】【宮】
齮【大】,䶩【宋】【元】【明】【宮】
擊【大】,繫【宋】【元】【明】
盪【大】*,蕩【宋】*【元】*【明】*
拔扈【大】,跋扈【元】【明】
蒿【大】,藁【宋】【元】【明】【宮】
死屍【大】,屍死【宮】
魃【大】,魅【宋】【元】【明】【宮】
柝【大】,坼【宋】【元】【明】【宮】
子【大】,兒【宮】
神諸【大】,諸神【宋】【元】【明】【宮】
垣【大】,桓【宋】【元】【明】【宮】
框榱【大】,框欀【宋】【宮】,劻勷【元】【明】
妖【大】,[女*(犮-乂+又)]【宋】,姟【宮】
遑【大】,惶【元】【宮】
燔【大】,焚【宋】【元】【明】【宮】
殟【大】,熅【宋】【元】【明】【宮】
蘆【大】,燼【宋】【元】【明】,藎【宮】
枯【大】,祐【宋】【元】【明】【宮】
此【大】,彼【宋】【元】【明】【宮】
勃【大】,㪍【宋】【宮】,㶿【元】【明】
騖【大】,鶩【宋】【宮】
蛆【大】,蠷【元】【明】
齟【大】,咀【元】【明】
遑【大】,惶【元】【明】【宮】
孚【大】*,䞯【元】【明】*
聵【CB】【宮-CB】【宋】【明】,瞶【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1403帖第16圖第6行))
災火【大】,火災【宋】【元】【明】【宮】
意自【大】,自意【宮】
媔【大】,湎【宋】【元】【明】,愐【宮】
乘【大】,垂【宋】【元】【明】【宮】
憒【大】,聵【宮】
瑕【大】,殷【宋】【元】【明】【宮】
要【大】,安【宋】【元】【明】【宮】
大牆【大】,火燔【宋】【元】【明】【宮】
賜【大】,斯【宋】【元】【明】【宮】
勱【大】,勸【宋】【元】【明】【宮】
迸【大】,并【宮】
苦惱【大】,苦難【宋】【元】【明】【宮】
子【大】,于【宋】【元】【明】【宮】
災【大】,火【宋】【元】【明】【宮】
㷿【大】,焰【元】【明】
此【大】,于【宮】
解【大】,明【宮】
褺【大】,㲲【宋】【元】【明】,縶【宮】
茵【大】,裀【宋】【元】【明】【宮】
價【大】,賈【宮】
高【大】,廣【宮】
擾【大】,優【宋】【元】【明】【宮】
馴【大】,脩【宮】
以【大】,已【宋】【元】【明】【宮】
疇【大】,儔【元】【明】
無餘【大】,元導【宋】【元】【明】【宮】
閑【大】,間【明】
則【大】,別【宮】
皆斯【大】,斯皆【宋】【元】【明】【宮】
倚【大】,猗【宋】【元】【明】【宮】
聖中尊【大】,兩足尊【宋】【元】【明】【宮】
每【大】,恒【宋】【元】【明】【宮】
勌【大】,倦【宋】【宮】
數【大】,歲【宋】【元】【明】【宮】
住【大】,往【宋】【元】【明】【宮】
人【大】,仁【宋】【元】【明】【宮】
者【大】,省【宋】【元】【明】【宮】
佛之明日【大】,師子明目【宮】
眾【大】,諸【宮】
從【大】,緣【宋】【元】【明】【宮】
已【大】*,以【宋】*【元】*【明】*
所【大】,有【明】
其【大】,真【宮】
已【大】,以【宋】【元】【明】【宮】
加【CB】【麗-CB】【宮】,如【大】(cf. K09n0117_p0821b12)
典摸【大】,典謨【宋】【元】【明】【宮】
得【大】,復【宋】【元】【明】【宮】
觀察【大】,覩察【宋】【元】【明】【宮】
勤【大】,覲【宋】【元】【明】【宮】
諸【大】,謂【宋】【元】【明】【宮】
等【大】,眾【宋】【元】【明】【宮】
盡悉【大】,悉盡【宋】【元】【明】
卷【大】,句【宮】
懷【大】,志【宋】【元】【明】【宮】
日【大】,目【宮】
誼【大】,宜【宋】【元】【明】【宮】
燋悴【大】,憔悴【元】【明】
異【大】,黑【宋】【元】【明】【宮】
黯𪐨【大】,黤黮【宋】【元】【明】,黤𪐦【宮】
而【大】,面【元】【明】
燠燶【大】,懊惱【宋】【元】【明】
癩【大】,癘【宮】
痤陋【大】,矬陋【宋】【元】【明】,醜陋【宮】
含血【大】,舍血【明】
瘂【大】,啞【明】
軀【大】,體【宮】
疾【大】,痛【宋】【元】【明】【宮】
𭇓【大】,哳【宋】【元】【明】【宮】
詳【大】,常【宮】
亡失【大】,忘失【宋】【元】【明】【宮】
及【大】,反【宋】【元】【明】【宮】
常【大】,當【宋】【元】【明】【宮】
惡【大】,患【宋】【元】【明】【宮】
隧【大】,墜【宋】【元】【明】【宮】
計【大】,許【宮】
若【大】,如【宮】
人【大】,又【宋】【元】【明】【宮】
疾【大】,疹【宮】
癘【大】,𭼴【宋】【元】【明】【宮】
黧【大】,黎【宮】
切【大】,劫【宋】【元】【明】【宮】
論講如【大】,如論講【宮】
憶辨【大】,億辯【宋】【元】【明】【宮】
曾【大】,常【宮】
以【大】,已【宋】【元】【明】【宮】
睹【大】,覩【宮】
炤燿【大】,照曜【宋】【元】【明】【宮】
朽棄【大】,損棄【宋】【元】【明】,捐棄【宮】
願【大】,惷【明】【宮】
人仁【大】,仁人【宋】【元】【明】【宮】
當【大】,常【宋】【元】【明】【宮】
今【大】,令【宮】
會【大】,生【宮】
見【大】,現【宮】
步【大】,去【宮】
丘【大】,日【宮】
頌【大】,誦【宮】
舉【大】,攀【宮】
說【CB】【磧-CB】【宋】【元】【明】【宮】,脫【大】,脫【麗-CB】(cf. Q09_p0204c22)
得【CB】【麗-CB】,德【大】(cf. K09n0117_p0814b08) 方【CB】【麗-CB】,力【大】(cf. K09n0117_p0818c04) 冢【CB】,冡【大】(cf. 《漢語大詞典》vol.2 p.447; T02n0100_p0401b26) 圮【CB】,𡉏【大】,圯【麗-CB】 軟【CB】【麗-CB】,輭【大】(cf. K09n0117_p0820b06) 罹【CB】,[(ㄇ@(企-止))/惟]【麗-CB】,羅【大】(cf. K09n0117_p0822a24) 痾【CB】【麗-CB】,瘂【大】(cf. K09n0117_p0822b09; T54n2128_p0689a10)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