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疾病」 1 / 1 次
十方諸佛般若生,
般若攝受亦復爾。
過現未來三世佛,
遍十方界亦復然,
皆從佛母般若生,
眾生心行無不攝。
迨及般若波羅蜜,
皆一味法離分別。
過現大智諸菩薩,
各各住此法空行,
彼諸菩薩如實已,
是故如來名作佛。
般若園林華菓盛,
佛依止故甚適悅,
般若波羅蜜高山,
十力諸佛而依止,
三塗眾生悉救度,
度已不起眾生相。
師子依山而大吼,
諸獸聞已皆恐懼,
人師子依般若吼,
外道邪魔悉驚怖。
如日千光住虛空,
普照大地諸相現,
法王住般若亦然,
說度愛河之妙法。
色無相以受無相,
乃至想行亦復然,
識亦如是五法同,
是法無相佛佛說。
起虛空見眾生相,
虛空無相不可得,
佛說法法非相應,
不說非有非無相。
「若如是見一切法,
一切我見悉皆捨,
佛行法及聲聞等,
皆從般若而成就。
如王不行於國邑,
所有王務而自辦,
菩薩離相依般若,
自然獲佛功德法。
「若菩薩發堅固心,
修行最上般若行,
如人欲渡於大海,
所乘船舫忽破壞,
不依草木命不全,
若得依附達彼岸。
若人不發堅信心,
依於般若求解脫,
溺輪迴海無出期,
處生老死常苦惱。
若有信心持般若,
解有無性見真如,
是人獲福智有財,
速證最上佛菩提。
如人擔水用坏器,
知不堅牢速破壞,
不見具信諸菩薩,
遠般若行求退墮,
能發信心持般若,
證大菩提超二地。
未有商人欲入海,
不造堅固大船舫,
依堅固船無怖畏,
獲多珍寶到彼岸。
信心菩薩亦如是,
離般若行遠菩提,
若修最上大智行,
當得無上菩提果。
如百歲人復病患,
是人不能自行立,
菩薩般若力微劣,
往菩提岸不能到,
兼行最上方便行,
得佛菩提無罣礙。
「所有菩薩住初地,
發信心行般若行,
為求無上菩提故,
親近善友及智者。
大智功德云何獲?
當從般若波羅蜜。
如是一切諸佛法,
功德皆從善友得。
修行六度般若行,
一一迴施於菩提,
佛蘊非有不可求,
勿為初地如是說。
菩薩修行功德海,
救度世間無度者,
求菩提意離顛倒,
說最上法如電光。
發於最上菩提心,
不求名稱不瞋恚,
離蘊識界及三乘,
不退不動不可取。
於如是法得無礙,
達甚深理離妄想,
聞般若信及化他,
知此菩薩住不退。
彼甚深法佛難知,
無有人得不可得,
為利益故證菩提,
此非初心眾生知。
眾生愚癡復盲冥,
樂住世間求境界,
法無所住無取得,
從無所住生世間。
「東方虛空界無邊,
南西北方亦如是,
乃至上下及四維,
無種種相無分別。
過去未來及現在,
一切佛法及聲聞,
一切如實不可得,
不可得故無分別。
菩薩樂求如是法,
應行方便般若行,
離種種相即菩提,
菩薩離此無由證。
如鳥能飛百由旬,
折翅翼故飛無半,
忉利天及閻浮人,
忘失般若故自墜。
樂行佛智心平等,
猶如父母觀一切,
[10][*]佛母寶德藏般若伽陀[11]不退地祥瑞品第十七此品攝普遍光明佛地
時須菩提瞻仰問:
「不退菩薩何殊勝?
離言聲相云何說?
願佛說彼功德藏。」
「不住沙門婆羅門,
及行十善離三塗,
大智離於種種相,
如山谷響聲相應。
若欲法無礙行化,
一向善說諸言教,
行住坐臥四威儀,
一念觀心悉通達。
三業清淨如白衣,
不為利養故樂法,
降魔境界及化他,
觀四禪定而不住。
不求名譽無瞋恚,
乃至在家塵不染,
或為富貴及脫命,
不染纖毫之欲塵。
若求清淨不退時,
當行最上般若行。
為法捨命如須彌,
是名不退之菩薩。
「色受想行識甚深,
本來寂靜而無相,
如海之深杖莫測,
得般若蘊亦如是。
菩薩知此甚深法,
住真如乘不可染,
六塵十二界體空,
無蘊寧有所得福。
如人思彼染欲境,
心著女色如目見,
乃至日日心所行,
菩薩思覺亦如是。
若多俱胝劫布施,
羅漢緣覺持戒者,
不如說行般若法,
百千萬分不及一。
若菩薩觀般若理,
安住說法而無相,
迴施一切證菩提,
彼三界師無有等。
所說成就而無相,
非空非實不可得,
若如是行名覺智,
得受成就義無邊。
於一念知一切法,
信佛所說及他說,
演說俱胝那由劫,
法界不增亦不減。
此得名佛波羅蜜,
菩薩於中而說法,
「譬如燈光從眾緣,
假以膏油芯火等,
光非芯火及膏油,
非火非芯光不有。
或有菩薩初發心,
不求無上菩提果,
豈唯不得證菩提,
亦復不得寂靜故。
從種生樹及華菓,
無種華菓悉皆無,
發心不為佛菩提,
修行終遠菩提果。
從種子生麥穀等,
彼果非有亦非無,
佛菩提果亦如幻,
離彼有性及無性。
譬如涓滴水細微,
漸次必能盈大器,
初心為求無上果,
久修白法終能證。
行空無相無願行,
不求寂靜無行相,
亦如船師善濟渡,
不著兩岸非中流。
菩薩修行無所著,
乃得受佛菩提記,
若了菩提非所有,
此即是行佛般若。
「菩薩奉行佛般若,
了知本來蘊不生,
佛法眾生界悉空,
以空三昧起悲智。
如人有德力最勝,
善解一切幻化法,
乃至器仗及工巧,
而能一向為世間。
彼人父母妻及子,
遊行遠路多冤中,
是人勇猛眾所知,
安樂還家無怖畏。
大智菩薩為眾生,
安住第一三摩地,
降伏四魔離二乘,
亦復不求佛菩提。
世間眾生得快樂,
虛空無意住非住。
菩薩住空亦如是,
現於世間種種相,
以眾生智及願力,
非彼寂靜非空故。
若菩薩行大智時,
住空寂靜三摩地,
此中不見一切相,
亦復不見彼非相。
菩薩行此解脫門,
非求寂靜非行相,
如鳥飛空而往來,
非住虛空非住地。
亦如有人習射法,
習之不住經多歲,
射法久習得盡妙,
一一箭發無不中。
最上般若行亦爾,
修習智慧及方便,
直至眾善悉圓滿,
方獲最上神通力。
若苾芻證神通力,
現神變化住虛空,
行住坐臥四威儀,
經俱胝劫不退倦。
住空菩薩亦如是,
修無相行到彼岸,
行種種行現世間,
經俱胝劫不退倦。
如人經險遇大風,
二手持蓋心專注,
是人怖險不能行,
直至無風乃前進。
大智菩薩住大悲,
智慧方便為二手,
執空無相願法蓋,
見法不住於寂靜。
如人求寶往寶洲,
獲寶安隱而還家,
是人心足而快樂,
豈有眷屬心苦惱。
詣空寶洲亦如是,
獲得根力禪定寶,
菩薩不住歡喜心,
令諸眾生離苦惱。
商人為利悉所經,
聚落國城諸里巷,
雖達寶所亦非住,
大智善道而復還。
大智菩薩悉了知,
聲聞緣覺解脫智,
乃至佛智亦非住,
何況行彼有為道。
大智菩薩為世間,
住空無相願三昧,
若得寂靜無所著,
乃可得知於無為。
譬如人生人未識,
稱其名故眾乃知,
菩薩若行解脫門,
於解脫門眾知識。
菩薩聞彼甚深法,
而於諸根悉照明,
觀於三界如夢幻,
不求聲聞緣覺地,
如佛說法為世間,
名不退地應授記。
知諸眾生墮三塗,
發願剎那滅惡道,
以真實力滅火蘊,
名不退地應授記。
諸惡宿曜及鬼神,
作種種疫惱世間,
真實願力悉滅除,
無我能作應授記。
「我得授記非能所,
是實願力得增長,
若見授記及能所,
是名執著及少智。
菩薩有執魔即知,
現親友相來嬈惱,
或作父母七代人,
言汝名此佛可證。
魔所現作無數相,
皆云:『愍汝作利樂。』
菩薩聞已有所忻,
是名少智魔所著。
或住城隍及聚落,
山林曠野寂靜處,
雖住城隍聚落中,
不求聲聞緣覺證,
此心為度眾生故,
我說是名為菩薩。
五百由旬山險深,
共諸惡獸多年住,
若見逼迫著我慢,
若無分別知菩薩。
彼著山野寂靜行,
此亦知彼魔所作。
雖住城隍及山野,
樂佛菩提離二乘,
「有大智者依師學,
速疾得證無上覺,
亦如良醫除眾患,
學從善友心無疑。
菩薩行佛菩提行,
依彼善友波羅蜜,
此最上地能調伏,
為二種事證菩提。
過去未來十方佛,
行此正道無異路,
行佛菩提最上行,
說波羅蜜如電光。
如彼般若空無相,
知諸法相亦如是,
了知一切法皆空,
此即名行佛般若。
繫著色欲及飲食,
常在輪迴不休息,
此愚迷人所見倒,
於不實法生實想。
譬如得食疑有毒,
以虛妄見而不食,
亦如恒說諸煩惱,
於諸煩惱不著相,
煩惱清淨俱無有,
如是菩薩知般若。
如閻浮提諸眾生,
皆發無上菩提心,
多千俱胝劫布施,
迴施一切證菩提。
若復有人於一日,
奉行最上般若行,
千俱胝施不及一,
行般若功無為故。
菩薩大悲行般若,
度眾生故不起想,
恒行乞食於國城,
是得一切名大智。
菩薩欲度於人天,
乃至三塗極苦眾,
皆令速到於彼岸,
晝夜勤行於般若。
如人欲求無價寶,
必過大海諸險難,
無心忽爾而獲得,
憂惱皆除喜無量。
求菩提寶亦如是,
勤行般若諸功德,
佛母寶德藏般若經伽陀卷中
佛【大】,佛說佛【宋】【元】,不分卷【明】
般若伽陀【大】,〔-〕【明】,XII. Lokasan darśana.
十【大】,〔-〕【明】
令【大】,今【宋】【宮】
至【大】,到【元】【明】
力諸根【大】,方諸根【元】【明】
XIII. Acintya.
XIV. Aupamya
超【大】,起【宋】【元】
無【大】,不【明】
侍【大】,持【明】
XV. Deva.
XVI. Tathatā.
雖【CB】【麗-CB】【宮】,難【大】(cf. K34n1200_p0246b08)
卷上終【明】
卷下首【明】
XVII. Avinivartinīyaliṅgakāra.
男女互【CB】【磧-CB】【宋】【元】【明】【宮】,更互相【大】(cf. Q33_p0079a05)
順【大】,願【宮】
XVIII. Śūnyatā.
亦【大】,六【宮】
XIX. Gaṅgadevābhaginī.
飢【大】,饑【元】【明】
後【CB】【磧-CB】【宋】【元】【明】【宮】,小【大】(cf. Q33_p0079b12)
XX. Upāyakauśalya mīmānsā.
大【CB】【磧-CB】【宋】【元】【明】,火【大】(cf. Q33_p0079b22)
空【大】,於【宋】【元】,于【宮】
XXI. Mārakarma.
秤【大】,穪【明】
XXII. Kalyāṇamitra.
妄【大】,忘【宋】【元】【明】
佛母…譯【大】,〔-〕【明】,不分卷【明】
墮【CB】【麗-CB】,墜【大】(cf. K34n1200_p0246b09)
己【CB】【磧-CB】,已【大】(cf. Q33_p0080a10)
摩【CB】【麗-CB】【磧-CB】,魔【大】(cf. K34n1200_p0248a09; Q33_p0080a15)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8 冊 No. 229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對,CBETA 自行掃瞄辨識,CBETA 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