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卷/篇章<1  ...2526[27]2829  ...30>
出曜經

出曜經卷第二十七

[3]樂品第三十[4]

勝則怨滅  
負則自鄙  
息則快樂
無勝負心

勝則怨滅負則自鄙[5]如彼怨家晝夜伺察彼人於彼有大怨嫌從世至世不捨罪[6]如是經歷數百千身[7]怨乃息負者自鄙是故說曰勝則怨滅負者自鄙也息則快樂無勝負心一切結使永盡無餘更不復起想著之念亦復無勝負之心我勝彼不如彼勝我不如都無彼此之心是故說曰息則快樂無勝負心也

若人[8]亂彼  
自求安樂世
遂成其怨憎  
終不脫苦患

若人[*]亂彼自求安樂世[9]世多有人執迷惑意怨讎心深[*]於人自望快樂宗族蒙慶如種苦栽冀望甘菓唐喪功夫無益於是故說曰若人[*]亂彼自求安樂世也遂成其怨憎終不脫苦患者卒鬪殺人猶尚可恕懷毒陰謀乃不可親如斯之類必趣惡所以然者由其執愚不捨故也是故說曰遂成其怨憎終不脫苦患也

善樂於愛欲  
以杖加群生
於中自求安  
後世不得樂

善樂於愛欲者一切眾生皆貪樂樂不樂苦見苦則群心不願樂己自行殺教人殺生己自婬[10]教人婬[*]己自妄言綺語復教人妄言綺語己自不與取復教他人竊盜他是故說曰善樂於愛欲也以杖加群生者所行非法濫[11]百姓意之所存以傷為本是故說曰以杖加群生也於中自求安後世不得[12]人作惡行皆自為己捨身受形遭諸苦惱經歷生死沈漂五道所生之處罪苦自是故說曰於中自求安後世不得樂也

人欲得歡樂  
杖不加群生
於中自求樂  
後世亦得樂

人欲得歡樂杖不加群生[13]一切眾生皆貪於樂不樂於苦見彼苦者興慈愍心四等平均視彼如赤子初不起怨捶[14]眾生處世皆求安身。「設我今日觸[*]彼者後世之中受對無數。」是故說曰人欲得歡樂杖不加群生於中自求樂後世亦得樂也

樂法樂學行  
慎莫行惡法
能善行法者  
今世後世樂

夫人在世務行於法選擇善法去其惡者旋往來追善知識採取善教所至到處興[15]法事是故說曰樂法樂學行慎莫行惡法善行法者今世後世樂也

護法行法者  
行法[16]善報
此應法律教  
行法不趣惡

護法行法者行法[*]善報者能自擁護法不使漏失後獲其福是故說曰護法行法者[*]善報也此應法律教行法不趣惡者執行人以法自護所生之中不遇惡災從小至大悉受其對[17]受福[18]下生人間復重受福是故說曰此應法律教行法不趣惡也

護法行法者  
如蓋覆其形
此應法律教  
行法不趣惡

彼修行人擁護深法微妙之教去諸陰蓋猛赫熱而獲好蓋得蒙濟度是故說曰護法行法者如蓋覆其形此應法律教行法不趣惡也

惡行入地獄  
所至墮惡道
非法自陷溺  
如手把蛇蚖

惡行入地獄所至墮惡道者人為惡行非父母兄弟宗親所為皆由己身為罪所致作罪自受其殃無能代者外道異學所見不同道所見己身作罪他人受報是故說曰惡行入地獄所至墮惡道也非法自陷溺如手把蛇蚖者[19]如彼人手把蛇蚖或以呪術而取或以藥草而取者或被師教而手翫弄惡呪罷之後為蛇所嚙死入地獄餓鬼畜生經歷生死無有休已是故說曰非法自陷溺如手把蛇蚖也

不以法非法  
二事俱同報
非法入地獄  
正法生於天

不以法非法二事俱同報此眾生類造善惡不自覺知殃福之報為善者不知善之有為惡者不知惡之有報如彼有人得雜毒之食得而享之不知食中有毒毒氣流熾不便其身行惡之人亦復如是當時甘口後受其殃遂喪其命不至善處有目之士觀食知之斯是清淨其中無毒便取食之後無苦是故說曰不以法非法二事俱同報非法入地獄正法生於天也

施與戰同處  
此德智不譽
施時亦戰時  
此事二俱等

昔舍衛城內有一長者名曰最勝更有長者名曰難降二人慳貪國中第一饒財多寶七珍具足象馬車乘僕從奴婢穀食[1]業不可稱計二人門戶各有七重勅守門者無令乞兒入我門戶中庭之中鐵籠覆上恐有飛鳥啄拾穀食屋舍四壁鑄鐵垣牆恐鼠穿鑿嚙壞器物也是時五大聲聞各以次第詣彼教從地[2]出教以法施長者二人聞之各不受化後佛自往坐臥虛空放大光明佛與長者說微妙法長者雖聞心猶不達內自思:「佛來至舍不可虛爾使還精舍宜入藏裏取一白㲲布施如來。」即起入藏選一惡者反更得好捨而更取倍得好者心意共諍不能自決當於其日阿須倫與忉利天共鬪或天得勝阿須倫不如或阿須倫得勝諸天不爾時世尊以天眼觀見長者心或時慳心得勝施心不如或時施心得勝慳心不如時世尊便說斯偈

施與戰同處  
此德智不譽
施時亦戰時  
此事二俱等。」

長者遙聞內懷慚愧:「如來所說正謂我身。」出好㲲持用為施難降長者出五百兩金持用惠施心開意解各見道跡也

人遭百千變  
等除憍慢怨
時施清淨心  
健夫最為勝

人遭百千變等除憍慢怨者學人在家戀著財業眾事憒亂心不一定人欲脩道當離家除去憍慢不興想著乃得惠施不望其報謙恭卑下脩德之本輕人貴己殃禍之災以教人閑靜之處然後乃得脩於道真是故說曰人遭百千變等除憍慢怨也[3]清淨健夫最為[*]勝者施有五時獲五功德去憍慢自大之心意常清淨不懷穢濁是故說曰時施清淨心健夫最為勝也

忍少得勝多  
戒勝懈怠多
有信惠施者  
後身受善報

忍少得勝多戒勝懈怠多者多有眾生信心極少瞋恚隆熾持戒忍辱亦復少少耳以能行忍則勝怨讎持戒之人勝懈怠者猶如阿那律一有施德與辟支佛九十劫中未曾趣惡道後生釋種家佛並[4]出家學道成其道果是故說曰忍少得勝多戒勝懈怠多有信惠施者後身受善報也

快哉大福報  
所願皆全成
速得第一滅  
漸入無為際

快哉大福報所願皆全成者人之修福皆由前身立行所致值良福田種子雖少獲報無若復前身觸[*]賢聖施心不純無平等設受人形形狀醜陋為人所輕作惡受惡作福受福是故說曰快哉大福報所願皆全成也速得第一滅漸入無為際者眾結除盡諸德普具淨如光明內外清徹意欲所求第一義者尋時即獲欲得永入虛無之處尋時即得無有疑滯正使外邪弊魔之[A1][5]毀壞為福之人尋時自壞無奈之何猶昔魔王將十八億眾百頭一身形像可畏虎狼師子毒蛇惡蚖來恐如來如來福力使魔斷魔王[6]退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快哉大福報  
所願皆全成
速得第一滅  
漸入無為際。」
若彼求方便  
賢聖智慧施
盡其苦[7]  
當知獲大幸

若彼求方便賢聖智慧施[*]學人欲習賢聖法者勇猛精進意不分散然後乃應賢聖之是故說曰若彼求方便賢聖智慧施也其苦[*]當知獲大幸[*]所謂苦者五盛陰是能滅此者乃應道教是故說曰盡其苦[*]當知獲大幸也

愛法善眠[8]  
心意潔清淨
賢聖所說法  
智者所娛樂

學人習行達了深法曉了分別義句所趣意澹然無餘異想入定一意不為眾邪之所傾動賢聖所言教翫而習之不能捨離者所習非愚所論是故說曰愛法善眠[*]意潔清淨賢聖所說法智者所娛樂也

若人心樂禪  
亦復樂不起
亦樂四意止  
并及七覺意
及彼四神足  
賢聖八品道

若人心樂禪亦復樂不起者彼脩行人所以樂禪者欲於無餘泥洹界而取滅度不起不是故說曰若人心樂禪亦復樂不起也樂四意止并及七覺意者止結不起謂之意有所覺[1]故謂覺意是故說曰亦樂四意止并及七覺意也及彼四神足賢聖八品[2]夫神足法亦斷結使於現法中快樂無為賢聖八品道於現法中亦斷結使快樂善利是故說曰及彼四神足賢聖八品道也

善樂於[3]  
善樂攝法服
善樂於經行  
樂處於山藪

善樂於揣食善樂攝法服[*]如彼行人以獲斷一切之智分別食想意不染著起於食食若好若醜意無是非法服齊整不違先聖所制服飾是故說曰善樂於[4]善樂攝法服也善樂於經行樂處於山藪如佛契經所說夫經行之人獲五功德云何為五者堪任遠行二者多力三者所可食噉自然消化四者無病五者經行之人速得禪定習道之人得真如四諦微妙之法聞法意[5]即入深山無人之處禪定習道[6]於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是故說曰善樂於經行善樂於山藪也

[7]逮安樂處  
現法而無為
[*]越諸恐懼  
超世諸染著

[*]逮安樂處現法而無為者如彼修行之人於有餘泥洹界真法自娛樂漸漸乃至滅盡泥洹界是故說曰[*]逮安樂處現法而無為[*]越諸恐懼超世諸染著者[*]見道跡越諸苦難超世諸染著行過三界為眾祐福是故說曰[*]越諸恐懼超世諸染著也

善樂於念待  
善觀於諸法
善哉世無害  
育養眾生類
世無欲愛樂  
越諸染著意
能滅己憍慢  
此名第一樂

如來降神來適王家觀世非常万物如幻世王位深山學道積年苦行坐樹王下成等正覺七日七夜觀樹不眴如來爾時即從坐詣文鱗龍王所至彼宮殿而說斯偈[8]聞此偈心開意解眼目得開覩如來形愴然揮淚自鄙宿舋是故說曰

[9]善樂於念待  
善觀於諸法
善哉世無害  
育養眾生類
世無愛欲樂  
越諸染著意
能滅己憍慢  
此名第一樂
耆老持戒樂  
有信成就樂
分別義趣樂  
不造眾惡樂

耆老持戒樂者夫學道之人年雖耆艾不辭勞苦中有退心雖復[10]盛目覩世榮而復懈道之在心不問老少唯在剛烈乃[11]道耳信心以存何往不剋是故說曰耆老持戒樂也有信成就樂者人有信心四事難動正使化作佛形現諸光[12]欲來詭調者不能使心移轉是故說曰有信成就樂者也分別義趣樂者人之辯才皆由宿行億千万劫乃獲其辯雖出言教分別諸義一一所趣不失次緒從一句義演至百千終不吐出麤獷之是故說曰分別義趣樂也不造眾惡樂者夫人無惡則生天上人中受福是故說曰造眾惡樂也

世有父母樂  
眾聚和亦樂
世有沙門樂  
靜志樂亦然

世有父母樂眾聚和亦樂者如佛契經所說父母恩重不可得記若使孝子欲報其恩肩負父左肩負母從生至長周行天地經百千劫亦不能報父母一日之恩何以故由父母長養五陰敷張六情使覩光明推燥居濕隨時扶[13]是以孝子雖欲報恩百千分未獲其一是故說曰世有父母樂眾聚和亦樂也世有沙門樂靜志樂亦然者出家學道斷諸恩愛離棄家業恒行三業不失其操為百千群生所見愛念隨時供養供給所須出家梵志懃身苦體求斷縛著所行清淨不造惡本是故說曰世有沙門樂靜志樂亦然也

諸佛興出樂  
說法堪受樂
眾僧和亦樂  
和則常有安

諸佛興出樂者如來出現甚不可遇猶若優曇鉢花數千万劫時時乃出爾時群生見[14]鉢花各各歡喜自相謂言:「如來降世將在不瑞應[*]現豈有虛乎古昔經籍自有[15]若有此花出現世者如來出世亦復不久。」諸天世人共相慶賀皆設供養之具遲覩如來光相形容是故說曰諸佛興出樂也說法堪受樂者佛初得道眾相具足七七四十九日寂然入定不與眾生敷演法味後為梵天所請便與四部之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龍神揵沓和阿須倫旃陀羅摩休人與非人暢演善法群生蒙恩靡不濟度是故說曰說法堪受樂也眾僧和亦樂和則常有安者眾者其事非一或四或八或[16]無數如來眾者為最第一如來眾中有四[1]八輩十二賢士諸有眾生之徒競來供養修敬聖眾者獲福無量如斯福田出生道果為良為美為無旱霜隨意所願靡不剋獲眾所貴唯和為上是故說曰眾僧和亦樂則常有安也

持戒完具樂  
多聞廣知樂
覩見真人樂  
解脫行跡樂

持戒完具樂者其有眾生遇持戒者承事供隨時瞻視後獲其報安處無為快樂自由是故說曰持戒完具樂也多聞廣知樂者有眾生遭遇多聞之人承受其教一一不失名身句身味身義理通達尋究暢義聞便即[*]不復重受是故說曰多聞廣知樂也覩見真人樂解脫行跡樂者設有眾生宿[2]遭遇賢聖值彼羅漢得滅盡定及空寂定其有眾生施真人者現身獲報錢財集聚所願從意無願不果於諸結使永無所染是故說曰覩見真人樂解脫行跡樂也

[3]水清涼樂  
法財自集快
得智明慧快  
滅慢無邪快

駛水清涼樂者猶若駛河澄靜清涼聲響微細不傷害物甘甜極美學者所貪多所成就是故說曰駛水清涼樂也法財自集快者謂法財者以法合集不[4]物理不為縣官盜賊水火災變所見侵欺何以故皆由正法獲其財利不抂人物故使其然是故說曰法財自集快也得智明慧快者如彼學人得世間第一智盡能分別一切眾法[5]光明有所接[*]是故說曰得智明慧快也滅慢無邪快者人懷憍慢必[6]𣣋蔑人從永劫[7][8]善德不究竟皆由興怒是故說曰滅慢無邪快也

得覩諸賢樂  
同會亦復樂
不與愚從事  
畢故永以樂

得覩諸賢樂同會亦復樂者賢聖之人道果以具眾德悉備曩所修學積行乃致其有恭敬承事賢者後受其樂財業無數家人和穆宗族日熾是故說曰得覩諸賢樂同會亦復樂也不與愚從事畢故永以樂者善人修德慕求良伴見惡知識終以遠離所以然者人所稟終無善行[9]人在冥不覩大明是故說曰不與愚從事畢故永以樂也

[10]與愚從事  
經歷無數日
與愚同居難  
如與怨憎會
與智同處易  
如共親親會

如與愚從事經歷無數日者若彼行人與愚從事晝夜墮落墜在生死億佛過去不蒙濟是故說曰如與愚從事經歷無數日也愚同居難如與怨憎會者怨憎會苦難皆由無明故不逐良師不與善知識從事是故說與愚同居難如與怨憎會也與智同處易如共親親會者智人所學必當上及相見同先笑後語和顏悅色內外清泰無有諍訟是故說曰與智同處易如共親親會也

人尊甚難遇  
終不虛託生
設當託生處  
彼家必蒙慶

人尊甚難遇終不虛託生者億千万劫不可遭所謂人尊者諸佛世尊是所謂生之處種清淨父母真正其家饒財多寶七珍具足金銀珍寶車𤦲馬瑙真珠虎珀象馬車乘無所渴乏所生國土上下和穆共相順從是故說人尊甚難遇終不虛託生也設當託生處彼家必蒙慶者眷屬成就處在中國不在邪是故說曰設當託生處彼家必蒙慶也

一切得善眠  
梵志取滅度
不為欲所染  
盡脫於諸處
盡斷不祥結  
降伏內煩[11]
永息得睡眠  
心識悉清徹

昔佛成道未久初度五人次後五人江村十三人賢士眾中三十七人通佛六十一人時世尊告諸弟子:「汝等各各四面教化度閻浮利地人吾欲獨往詣江水側。」度三迦葉師徒千人次度舍利弗目揵連次度洴沙王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爾時阿那邠[12]長者有少俗緣來至羅閱城中造大長者欲得寄正值彼家男女僕從各各作役或破薪然[13]生熟食或有布置坐具氍[14]𣰅㲪是時長者躬敷高座懸繒幡蓋香汁灑地阿那邠[*]長者問彼長者:「貴家今日辦具待賓之調亦非小節為欲請國王過舍為是貴家男欲[15]女欲嫁乎願聞其意。」其主報:「我今所辦餚饌之具亦非天及世人所能測度亦非國王群臣百僚男不[*]婦女不出我所以辦具甘饌飲食者清旦請佛及比丘僧在家供養。」阿那邠[*]聞佛名號及比丘衣毛悚竪悲而且喜尋往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斯須退坐前白佛言:「伏惟天尊興居輕利遊步康[1]聞僑在此得善眠乎?」時世尊與阿那邠[*]而說斯偈[2]是故說曰

一切得善眠  
梵志取滅度
不為欲所染  
盡脫於諸處
盡斷不祥結  
降伏內煩熱
永息得睡眠  
心識悉清徹。」
慎莫著於樂  
當就護來行
當念捨於世  
觀於快樂事

慎莫著於樂當就護來行者夫人學道不苦不成要當須苦然後乃成捨世俗禪及俗解修無漏禪無漏解脫是故說曰慎莫著於當就護來行當念捨於世觀於快樂事者人遇小樂當更求索增其樂本是故說曰念捨於世觀於快樂事也

如世[3]歡樂  
及彼天上樂
此名為愛盡  
十六未獲一

如世[*]歡樂及彼天上樂者世俗樂者欲界之樂及彼天樂者色界之樂眾生之類長夜之中迷惑五趣不知稟真貪著世俗禪福之流轉五趣周而復始謂為得道永滅不起是故說曰如世俗歡樂及彼天上樂也此名為愛盡十六不獲一者其有行人先斷愛根永去枝葉執意懷懼防惡未然後得無漏之樂遊心自然於十六分中未得其一是故說此名為愛盡十六不獲一也

能捨於重擔  
更不造重擔
重擔世之苦  
能捨最快樂

能捨於重擔更不造重擔[4][5]如人負重擔經過嶮難處所負既不要世俗不急貨非金銀珍寶車𤦲馬瑙真珠琥珀乃是世俗不要之貨傍人諫語:「觀君所負非是真寶不捨之更求真者?」其人即捨更求真者觀此眾生亦復如是負五陰身遊處欲界轉生死不能得出聖人告曰:「汝今所負五陰之形穢漏臭處[6]負是為宜可速捨更求輕者。」爾時眾生即設方便捨欲界形受色界身[7]受色界之形聖人復往就彼教化使令捨身就無漏智五分法性是故說曰捨於重擔更不造重擔重擔世之苦能捨最快樂也

盡斷諸愛欲  
及滅一切行
并滅五陰本  
更不受三有

如彼行人以無漏慧觀滅欲愛色愛無色愛身行口行意行除身三口四意三永盡無餘解知五陰興起本末更不復著三有之行故說曰盡斷諸愛欲及滅一切行并滅五陰本更不受三有也

義興則有樂  
朋友食福樂
彼滅寂然樂  
展轉普及人
苦為樂為本

義興則有樂朋友食福樂[8]等者猶若商賈之人勞形苦體[A2]涉危嶮採致重寶安隱還家宗族慶賀男女大小靡不歡喜朋友同伴[9]悉皆蒙恩若使開意惠施普及一切無復眾苦以樂為本宗族娛樂不能捨離是故說義興則有樂朋友食福[10]彼滅寂然樂轉普及人苦為樂為本也

猶彼火爐  
赫焰熾然  
漸漸還滅
不知所湊
如是等見人  
免於愛欲泥
[11]亦無處所  
以獲無動樂

猶彼火爐赫焰熾然者[12]猶若[13]火燒鐵極自熾然甚難可近是以聖人觀眾生類婬怒癡火而自燒炙不自覺知是故說曰彼火爐赫焰熾然也漸漸還滅不知所湊者如彼熱鐵丸漸漸至冷不知熱之所湊亦復不知冷之所在是故說曰漸漸還滅不知所湊如是等見人免於愛欲泥者彼脩行人得等解脫無復罣礙免於愛欲之深泥便得離[14]生死之岸是故說曰如是等見人免於愛欲泥也去亦無處所以獲無動樂者如是之類神與冥合識與空體亦復不知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亦不知所從來去亦不知所從猶如熱鐵丸漸漸欲冷不知熱之所湊復不知冷之所在是故說曰去亦無處所獲無動樂也

中間無有恚  
有變易不停
除憂無有愁  
寂然觀世有

中間無有恚者所謂恚者染污人心不至于唯有無垢之人乃能免此恚怒之心故說曰中間無有恚也有變易不停者世多[15]行有輕重舉操不同或有冥契運至不造結使或有知而故犯以興塵勞是以聖人布誡後生欲令執行之人改既往之失絕將來之禍貪學之人翫之寶之未墜于心便能進適賢聖之室然後方知聖法之可崇穢法之叵近是故說曰有變易不停也除憂無[1]愁者如彼脩行人永拔愁憂之本與樂根共相應寂然觀世變如彼幻野馬也是故說曰除憂無有愁寂然觀世有也

有樂無有惱  
正法而多聞
設見有所損  
人人貪於色

有樂無有惱正法而多聞者如彼入定人夜禪寂不離定意空無相願以為遊觀[2]雖復身遭苦行神寂無為無所傷損如彼行人無瞋怒心慈愍群萌與己無異是故說曰有樂無有惱正法而多聞也設見有所損人貪於色者如彼學者觀彼根[3]婬怒癡病眾禍之首皆起欲怒心意共相染污以成大便不能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眾患之[*]是故說曰設見有所損人人貪於色

無結世善壽  
大法知結[*]
人當明結瑕  
人人心縛著
亦縛於色本

無結之人婬怒癡盡不復樂俗眾結之本讎恚心亦復不興明人所鑒能斷斯病既自去病復治他人使無有病亦復不念著於眾利衰毀譽其心不動是故說曰無結[4]大法知結[*]人當明結瑕人人貪縛著縛於色本

一切受辱苦  
一切任己樂
勝負自然興  
竟不有所獲

一切受辱苦一切任己樂者人遭困厄意不得舒瞻人顏色恒恐失意自恣之人隨意所[5][6]即至如響應聲是故說曰一切受辱苦一切任己樂也勝負自然興竟不有所獲者如人處世貴賤無常或為轉輪聖王後便為粟散諸王一尊一卑或高或下唯有賢聖之道無有尊卑高下是故說曰勝負自然興竟不有所獲也

諸欲得樂壽  
能忍彼輕報
忍者忍於人  
不忍處諸有

取要言之略說其義無害而生害無惱而生無恚而生恚無怨而生怨如上無異

諸欲得樂壽  
於惑而無惑
惑者惑於人  
[7]斯無有
諸欲得樂壽  
終己無結著
當食於念食  
如彼光音天
[A3]以念為食  
意身無所[8]
村野見苦樂  
彼此無所燒
雖值更樂跡  
無跡焉有更

村野見苦樂彼此無所燒者人之脩道或在城傍依村而住或在曠野無人之處或時遇苦眾人痛心時復遭樂不以為歡不興更樂起十二[9]彼者彼六塵此者此六情故說曰村野見苦樂彼此無所燒也雖值更樂跡無跡焉有更者人之處世心恒放逸更後樂遂增罪根或時生彼地獄更樂無更則無跡亦復無有地獄更樂是故說曰雖值更樂跡無跡焉有更也

所在有賢人  
不著欲[10]垢穢
正使遭苦樂  
不興於害心

所在有賢人不著欲穢垢者聖人處世多自隱遁不著欲想不興欲垢所謂賢人阿那含阿羅漢是故說曰所在有賢人不著欲穢垢正使遭苦樂不興於害意者雖遭苦樂不興想著是故說曰正使遭苦樂不興於害意

出曜經卷第[11]二十七

樂【大】,出曜經樂【宋】【明】,【宋】【元】【明】不分卷
一【大】,〔-〕【元】【明】
者【大】*,〔-〕【宋】*【元】*【明】*
怨【大】,〔-〕【宋】【元】【明】
報【大】,執【宋】【元】【明】
嬈【大】*,撓【宋】*【元】*【明】*
者【大】,〔-〕【宋】【元】【明】
泆【大】*,逸【宋】*
抂【大】,枉【宋】【元】【明】
樂【大】,樂者【元】【明】
者【大】,〔-〕【宋】
打【大】,杖【宋】【元】【明】
有【大】,布【宋】【元】【明】
獲【大】*,護【明】*
天【大】,從天【宋】【元】【明】
盡【大】,〔-〕【宋】【元】【明】
猶【大】,〔-〕【宋】【元】【明】
田【大】,〔-〕【宋】,家【元】【明】
踊【大】,涌【宋】【元】【明】
施【大】,真【元】【明】
父【大】,父母【宋】【元】【明】
來【大】,求【明】
退【大】,退之【宋】【元】【明】
原【大】*,源【宋】*【元】*【明】*
寤【大】*,寐【宋】*【元】*【明】*
寤【大】,悟【宋】【元】【明】
者【大】,〔-〕【宋】
揣【大】*,摶【宋】,搏【元】【明】*
揣【大】*,摶【宋】【元】,搏【明】*
寤【大】*,悟【宋】*【元】*【明】*
即【大】,〔-〕【宋】【元】【明】
以【大】*,已【元】【明】*
(龍聞…宿舋是故說曰)廿八字(善樂…第一樂)四十字【大】,(善樂…第一樂)四十字(龍聞…宿與)廿四字【宋】【元】【明】
前註參照
年【大】,年少【宋】【元】【明】
至【大】,在【宋】【元】【明】
相【大】,明【宋】【元】【明】
侍【大】,持【宋】【元】【明】
優【大】,優曇【宋】【元】【明】
成【大】,明【宋】【元】【明】
生【大】,至【宋】【元】【明】
雙【CB】【宋】【元】【明】,䨥【大】
殖【大】,植【宋】【元】【明】
駛【CB】【磧乙-CB】【宋】【元】【明】,駃【大】(cf. QC089n1005_p0462a16; T04n0212_p0756a22; T04n0212_p0756a24)
抂【大】,枉【宋】【元】【明】
放【大】,於【明】
𣣋【CB】【麗-CB】,倰【大】,凌【宋】【元】【明】(cf. K29n0982_p0973c07)
以【大】,已【宋】【元】【明】
懷【大】,壞【宋】【元】【明】
墮【大】,隨【宋】【元】【明】
如【大】,不【宋】【元】【明】
熱【大】,惱【宋】
低【大】*,坻【宋】*【元】*【明】*
吹【大】,炊【明】
毹【CB】【麗-CB】,毺【大】,氀【宋】【元】【明】(cf. K29n0982_p0974b14)
娶【大】*,取【宋】*【元】*【明】*
彊【大】,強【宋】【元】【明】
是故說曰【大】,〔-〕【宋】【元】【明】
俗【大】*,欲【宋】*【元】*【明】*
等【大】,〔-〕【宋】【元】【明】
者【大】,〔-〕【宋】
荷【大】,何【宋】【元】【明】
已【大】,以【宋】【元】【明】
等者【大】,〔-〕【宋】【元】【明】
悉皆【大】,皆悉【宋】【元】【明】
樂【大】,樂也【宋】【元】【明】
去【大】,法【明】
猶若【大】,如其【明】
匠【大】,近【宋】【元】【明】
於【大】,得【明】
行【大】,人【宋】【元】【明】
有【大】,〔-〕【宋】【元】【明】
時【大】,來【宋】【元】【明】
原【大】*,源【宋】*【元】*【明】*
世【大】,使【明】
欲【大】,〔-〕【宋】【元】【明】
念【大】,念則【宋】【元】【明】
斯無有【大】,無有斯【宋】【元】【明】
猗【大】,燒【宋】【元】【明】
種【大】,緣【宋】【元】【明】
垢穢【大】,穢垢【宋】【元】【明】
二十七【大】,十八【宋】【元】【明】
徒【CB】【麗-CB】,度【大】(cf. K29n0982_p0971b04) 冒【CB】,冐【大】 恒【CB】【麗-CB】,恆【大】(cf. K29n0982_p0976c06)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