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道路」 1 / undefined 次
法句經卷下
己勝不受惡,
一切勝世間,
決網無罣礙,
愛盡無所積,
佛意深無極,
未踐迹令踐。
勇健立一心,
出家日夜滅,
根斷無欲意,
學正念清明。
佛出照世間,
為除眾憂苦。
世間有佛難,
佛法難得聞。
積一行得佛,
自然通聖道。
船師能渡水,
精進為橋梁,
人以種姓繫,
度者為健雄。
壞惡度為佛,
止地為梵志,
除饉為學法,
斷種為弟子。
捨罪作沙門,
無嬈害於彼。
不嬈亦不惱,
如戒一切持,
少食捨身貪,
有行幽隱處。
是能奉佛教。
安寧品者,差次安危,去惡即善,快而不墮。
我生已安,
不慍於怨,
眾人有怨,
我行無怨;
我生已安,
不病於病,
眾人有病,
我行無病;
我生已安,
不慼於憂,
眾人有憂,
我行無憂。
我生已安,
清淨無為,
以樂為食,
熱無過婬、
毒無過怒、
苦無過身、
觀求大者,
乃獲大安。
我為世尊,
長解無憂,
正度三有,
獨降眾魔。
見聖人快,
得依附快,
得離愚人,
壽命鮮少,
而棄世多,
學當取要,
令至老安。
忿怒品者,見瞋恚害,寬弘慈柔,天祐人愛。
恚能自制,
如止奔車,
是為善御,
棄冥入明。
忍辱勝恚,
善勝不善,
勝者能施,
至誠勝欺。
不欺、不怒、
意不多求,
如是三事,
死則上天。
常自攝身,
慈心不殺,
是生天上,
漏盡意解,
可致泥洹。
人相謗毀,
亦毀中和,
世無不毀,
欲意非聖,
不能制中。
一毀、一譽,
但為利名,
明智所譽,
唯稱是賢。
慧人守戒,
無所譏謗,
如羅漢淨,
莫而誣謗。
以護瞋恚;
除身惡行,
進修德行,
常守慎言,
以護瞋恚;
除口惡言,
誦習法言,
常守慎心,
以護瞋恚。
守攝其心。
捨恚行道,
忍辱最強;
捨不明健,
斯皆得安,
瞋斷臥安,
恚滅婬憂。
怒為毒本,
軟意梵志,
言善得譽,
斷為無患。
同志相近,
詳為作惡,
後別餘恚,
火自燒惱。
不知慚愧,
無戒有怒,
為怒所牽,
不厭有務。
有力近兵,
無力近軟,
夫忍為上,
宜常忍羸;
舉眾輕之,
有力者忍,
夫忍為上,
宜常忍羸。
自我與彼,
大畏有三,
如知彼作,
宜滅己中;
俱兩行義,
我為彼教,
麤言惡說,
欲常勝者,
於言宜默。
夫為惡者,
怒有怒報,
怒不報怒,
勝彼鬪負。
惡生於心,
還自壞形,
如鐵生垢,
不誦為言垢、
不勤為家垢、
不嚴為色垢、
放逸為事垢、
慳為惠施垢、
不善為行垢,
今世亦後世,
惡法為常垢。
垢中之垢,
莫甚於癡,
學當捨惡,
比丘無垢。
苟生無恥,
如鳥長喙,
強顏耐辱,
名曰穢生;
廉恥雖苦,
好犯人婦,
逞心犯戒,
迷惑於酒,
斯人世世,
自掘身本。
人如覺是,
不當念惡,
愚近非法,
久自燒沒。
從染塵漏,
不染、不行,
淨而離愚。
見彼自侵,
常內自省,
行漏自欺,
漏盡無垢。
奉持品者,解說道義,法貴德行,不用貪侈。
好經道者,
不競於利,
有利、無利,
無欲不惑,
常愍好學,
正心以行,
不必辯言;
無恐、無懼,
守善為智。
奉持法者,
不以多言;
雖素少聞,
非色如花,
慳嫉虛飾,
言行有違;
妄語貪取,
有欲如凡;
謂能止惡,
恢廓弘道,
息心滅意,
是為沙門。
非口不言,
用心不淨,
外順而已;
謂心無為,
內行清虛,
此彼寂滅,
是為仁明。
所謂有道,
非救一物;
普濟天下,
無害為道。
戒眾不言,
我行多誠。
得定意者,
要由閉損,
莫能得脫。
道行品者,旨說大要度脫之道,此為極妙。
八直最上道,
四諦為法迹,
是道無復畏,
見淨乃度世,
此能壞魔兵,
力行滅邪苦。
我已開正道,
為大現異明,
已聞當自行,
行乃解邪縛。
起時當即起,
莫如愚覆淵,
念應念則正,
念不應則邪,
如是三行除,
佛說是得道。
除根乃無樹,
比丘得泥洹。
不能斷樹,
親戚相戀,
貪意自縛,
如犢慕乳;
能斷意本,
生死無彊,
瞋恚致病、
愚癡致死,
除三得道。
釋前解後,
脫中度彼,
一切念滅,
無復老死。
人營妻子,
不觀病法,
死命卒至,
如水湍驟。
父子不救,
餘親何望?
命盡怙親,
如盲守燈。
惔樂無為,
知受正教,
生死得盡。
吾語汝法,
愛箭為射,
宜以自勗,
受如來言。
廣衍品者,言凡善、惡,積小致大,證應章句。
受見景福。
施勞於人,
而欲望祐,
殃咎歸身,
自遘廣怨。
已為多事,
非事亦造,
伎樂放逸,
惡習日增。
精進惟行,
習是捨非,
修身自覺,
晝夜念佛,
惟法思眾;
為佛弟子,
妄語地獄近,
作之言不作,
法衣在其身,
為惡不自禁,
苟沒惡行者,
終則墮地獄。
無戒受供養,
理豈不自損?
放逸有四事,
好犯他人婦,
臥險非福利,
毀三淫泆四。
譬如拔菅草,
執緩則傷手,
學戒不禁制,
獄錄乃自賊。
梵行有玷缺,
終不受大福。
常行所當行,
自持必令強,
遠離諸外道,
莫習為塵垢。
為所不當為,
然後致欝毒,
是苦不可解,
罪近難得避。
象喻品者,教人正身,為善得善,福報快焉。
度無戒人。
譬象調正,
可中王乘,
調為尊人,
乃受誠信。
雖為常調,
如彼新馳,
亦最善象,
不如自調。
彼不能適,
人所不至,
唯自調者,
繫絆不與食,
而猶暴逸象。
沒在惡行者,
恒以貪自繫,
其象不知厭,
故數入胞胎。
本意為純行,
及常行所安,
樂道不放逸,
能常自護心,
是為拔身苦,
如象出于塪。
若得賢能伴,
俱行行善悍,
能伏諸所聞,
至到不失意;
不得賢能伴,
俱行行惡悍,
寧獨行為善,
不與愚為侶,
獨而不為惡,
如象驚自護。
生而有利安,
伴軟和為安,
命盡為福安,
眾惡不犯安。
人家有母樂,
有父斯亦樂,
世有沙門樂,
天下有道樂。
持戒終老安,
信正所正善,
愛欲品者,賤婬恩愛,世人為此,盛生災害。
心放在婬行,
欲愛增枝條,
以為愛忍苦,
貪欲著世間,
憂患日夜長,
莚如蔓草生。
人為恩愛惑,
不能捨情欲,
如是憂愛多,
潺潺盈于池。
夫所以憂悲,
世間苦非一,
但為緣愛有,
離愛則無憂。
涉憂之長塗,
愛苦常墮危。
為道行者,
不與欲會,
先誅愛本,
無所植根,
勿如刈葦,
令心復生。
如樹根深固,
雖截猶復生,
愛意不盡除,
輒當還受苦。
眾人亦如是,
出獄復入獄。
貪意為常流,
習與憍慢并,
思想猗婬欲,
自覆無所見。
一切意流衍,
愛結如葛藤,
夫從愛潤澤,
思想為滋蔓,
愛欲深無底,
老死是用增。
養怨益丘塜,
愚人常汲汲。
愚見妻子息,
染著愛甚牢。
是故當斷棄,
不視欲能安。
愚以為美善,
安知其非真?
以婬樂自裹,
譬如蠶作繭,
心念放逸者,
見婬以為淨,
恩愛意盛增,
從是造獄牢。
覺意滅婬者,
常念欲不淨,
從是出邪獄,
能斷老死患。
自恣縛於獄,
如魚入笱口,
為老死所伺,
若犢求母乳。
盡道除獄縛,
一切此彼解,
不斷三世者,
會復墮邊行。
若覺一切法,
能不著諸法,
一切愛意解,
是為通聖意。
眾施經施勝、
眾味道味勝、
眾樂法樂勝,
愛盡勝眾苦。
愚以貪自縛,
不求度彼岸,
故施度世者,
得福無有量。
心可則為欲,
何必獨五欲?
無欲無有畏,
恬惔無憂患,
欲除使結解,
是為長出淵。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
則汝而不有。
利養品者,[22]勵己防貪,見[23]德思[24]議,不為穢生。
貪養比丘,
止有慳意,
以供彼姓。
勿猗此養,
為家捨罪,
此非至意,
用用何益?
愚為愚計,
欲慢用增,
異哉失利,
泥洹不同。
諦知是者,
比丘佛子,
不樂利養,
閑居却意。
自得不恃,
不從他望,
望彼比丘,
不至正定。
夫欲安命,
息心自省,
不知計數,
衣服飲食;
夫欲安命,
息心自省,
取得知足,
守行一法;
夫欲安命,
息心自省,
如鼠藏穴,
潛隱習教。
約利約耳,
奉戒思惟,
解脫無漏,
寡智鮮識,
無所憶念。
從供養嫉。
多結怨利,
強服法衣,
但望飲食,
不奉佛教。
當知是過,
養為大畏,
寡取無憂,
比丘釋心。
言必柔軟。
樂法欲法,
思惟安法,
無愛他行,
比丘好他,
不得定意。
生淨無穢。
比丘為慈,
愛敬佛教,
深入止觀,
滅行乃安。
一切名色,
非有莫惑,
不近不憂,
乃為比丘。
是為泥洹。
捨五斷五,
思惟五根,
無禪不智、
無智不禪,
道從禪智,
得至泥洹。
當學入空,
靜居止意,
伏意如水,
清淨和悅,
為甘露味。
戒律悉持。
生當行淨,
求善師友,
智者成人,
度苦致喜。
如衛師華,
護身念諦,
比丘惟安。
我自為我,
計無有我,
故當損我,
調乃為賢。
喜在佛教,
可以多喜,
至到寂寞,
此照世間,
如日無曀。
梵志品者,言行清白,理學無穢,可稱道士。
諸欲結解,
是謂梵志;
適彼無彼,
彼彼已空,
捨離貪婬,
是謂梵志;
思惟無垢,
所行不漏,
上求不起,
是謂梵志。
日照於晝、
月照於夜、
甲兵照軍、
禪照道人;
佛出天下,
照一切冥。
非剃為沙門,
稱吉為梵志,
謂能捨眾惡,
是則為道人;
出惡為梵志,
入正為沙門,
棄我眾穢行,
是則為捨家。
若猗於愛,
心無所著,
已捨、已正,
是滅眾苦。
身、口與意,
淨無過失,
佛所說法,
觀心自歸,
淨於為水。
非蔟結髮,
名為梵志;
誠行法行,
內不離著,
外捨何益?
被服弊惡,
躬承法行,
閑居思惟,
是謂梵志;
乃為梵志;
絕諸可欲,
不婬其志,
見罵見擊,
默受不怒,
有忍辱力,
是謂梵志;
若見侵欺,
但念守戒,
端身自調,
是謂梵志;
心棄惡法,
如蛇脫皮,
不為欲污,
是謂梵志;
覺生為苦,
從是滅意,
能下重擔,
體行上義,
是謂梵志;
棄捐家居,
無家之畏,
少求寡欲,
是謂梵志;
惡來善待,
是謂梵志;
去婬怒癡,
憍慢諸惡,
如蛇脫皮,
是謂梵志;
斷絕世事,
口無麤言,
八道審諦,
無取、無捨,
是謂梵志;
今世行淨、
後世無穢,
無習、無捨,
是謂梵志;
是謂梵志;
於罪與福,
兩行永除,
無憂、無塵,
是謂梵志;
心喜無垢,
如月盛滿,
謗毀已除,
是謂梵志;
見癡往來,
墮塹受苦,
欲單渡岸,
已斷恩愛,
離家無欲,
愛有已盡,
是謂梵志;
離人聚處,
不墮天聚,
諸聚不歸,
是謂梵志;
棄樂無樂,
所生已訖,
死無所趣,
覺安無依,
是謂梵志;
已度五道,
莫知所墮,
習盡無餘,
是謂梵志;
于前、于後,
是謂梵志;
自知宿命,
本所更來,
得要生盡,
叡通道玄,
明如能默,
是謂梵志。
泥洹最快;
飢為大病、
行為最苦,
已諦知此,
泥洹最樂;
少往善道,
從因生善、
從因墮惡,
由因泥洹,
所緣亦然。
麋鹿依野、
鳥依虛空,
見有見、聞有聞、
念有念、識有識,
覩無著,亦無識,
一切捨,為得[*]際。
除身想,滅痛行,
識已盡,為苦竟,
此彼斷,為兩滅,
滅無餘,為苦除。
比丘有世生,
有有有作行,
夫唯無念者,
為能得自致,
生有作行者,
是為不得要,
若已解不生,
不有不作行。
則生有得要,
從生有已起,
作行致死生,
為開為法果。
從食因緣有,
從食致憂樂,
而此要滅者,
無復念行迹。
比丘吾已知,
無復諸入地。
無有虛空入,
無諸入用入,
無想不想入,
無今世、後世,
我已無往反,
不去而不來,
不沒不復生,
是際為泥洹。
所見不復恐,
無言言無疑。
斷有之射箭,
遘愚無所猗,
是為第一快,
此道寂無上。
淨如水無垢,
生盡無彼受。
畢故不造新,
厭胎無婬行,
種燋不復生,
意盡如火滅。
胞胎為穢海,
何為樂婬行?
雖上有善處,
皆莫如泥洹。
悉知一切斷,
不復著世間,
佛以現諦法,
智勇能奉持,
道務先遠欲,
早服佛教戒,
若已解法句,
至心體道行,
是度生死岸,
苦盡而無患。
道法無親疎,
正不問羸強,
要在無識想,
結解為清淨。
棄垢行清淨,
可以獲大安。
行淨致度世,
天人莫不禮。
生死品法[*]句經第三十七[*]十有八章
生死品者,[2]說[3]諸人魂,[4]靈亡神[5]在,隨行轉生。
命如菓待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是身為死物,
精神無形法,
終始非一世,
從癡愛久長,
身四大為色,
識四陰曰名,
其情十八種,
所緣起十二。
神止凡九處,
生死不斷滅,
世間愚不聞,
蔽闇無天眼。
謂死如生時,
或謂死斷滅。
識神造三界,
善不善五處,
欲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神以身為名,
如火隨形字,
著燭為燭火,
隨炭草糞薪。
心法起則起、
法滅而則滅,
興衰如雨雹,
轉轉不自識。
如人一身居,
去其故室中,
器破雀飛去,
身壞神逝生。
嫌望非上要,
佛說是不明。
一本二展轉,
三垢五彌廣,
三事斷絕時,
知身無所直,
觀其狀如是,
但幻而愚貪。
道利品法[*]句經第三十八[*]十有九章
道利品者,君父師行,開示善道,率之以正。
人知奉其上,
君父師道士,
宿命有福慶,
生世為人尊,
以道安天下,
奉法莫不從。
身率以法戒,
示之以休咎。
處安不忘危,
慮明福轉厚,
心調勝諸惡,
如是為法王。
見正能施惠,
仁愛好利人,
既利以平均,
如是眾附親。
奉法心不邪,
如是眾普安。
惡意為自煞,
終不至善方。
戒德可恃怙,
福報常隨己,
見法為人長,
終遠三惡道。
戒慎除苦畏,
福德三界尊,
當知遠離此,
近愚興罪多;
仁賢言誠信,
多聞戒行具,
當知親附此,
近智誠善多。
善言不守戒,
志亂無善行,
愛說可彼三,
誠說不欺四。
無便獲利刃,
自以剋其身,
貪婬、瞋恚、癡,
是三非善本,
身以斯自害,
報由癡愛生。
有福為天人,
非法受惡形,
聖人明獨見,
常善承佛令。
戒德後世業,
以作福追身,
天人稱譽善,
心正無不安。
吉祥品者,修己之術,去惡就善,終厚景福。
佛尊過諸天,
如來常現義,
有梵志道士,
來問何吉祥?
已信樂正法,
是為最吉祥;
若不從天人,
希望求僥倖,
亦不禱祠神,
是為最吉祥;
友賢擇善居,
常先為福德,
勅身從真正,
是為最吉祥;
去惡從就善,
避酒知自節,
不婬于女色,
是為最吉祥;
多聞如戒行,
法律精進學,
修已無所爭,
是為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
治家養妻子,
不為空之行,
是為最吉祥;
不慢不自大,
知足念反復,
以時誦習經,
是為最吉祥;
每講輒聽受,
是為最吉祥;
持齋修梵行,
常欲見賢聖,
依附明智者,
是為最吉祥;
以信有道德,
正意向無疑,
欲脫三惡道,
是為最吉祥;
等心行布施,
奉諸得道者,
亦敬諸天人,
是為最吉祥;
常欲離貪欲,
愚癡瞋恚意,
若以棄非務,
能勤修道用,
常事於可事,
是為最吉祥;
一切為天下,
建立大慈意,
修仁安眾生,
是為最吉祥。
欲求吉祥福,
當聞法句義;
欲求吉祥福,
當供養眾僧。
戒具清淨者,
是為最吉祥;
智者居世間,
常習吉祥行,
梵志聞佛教,
心中大歡喜,
即前禮佛足,
歸命佛法眾。
法句經卷下
𭶑
𬇨
撰【大】,造【宋】【元】【明】
14. Buddhavagga.
法句經【大】*,〔-〕【宋】*【元】*【明】*
二十有一章等各章在品目次行【宋】*【元】*【明】*
佛【大】,〔-〕【聖】
彊【大】,疆【宋】【元】【明】
曚【大】,矇【宋】【元】【明】【聖】
此頌=195
度【大】,渡【宋】【元】【明】
此頌=182
下三頌巴利文無
歸【大】,師【宋】【元】【明】
下二頌=184,185
下二頌巴利文無
釋【大】,擇【聖】
祠【大】,祀【宋】【元】【明】
慧【大】*,惠【聖】*
15. Sukhavagga.
此頌巴利文無
國【大】,團【宋】【元】【明】
去【大】,𬇨【聖】
爭【大】,諍【宋】【元】【明】
下二頌巴利文無
工【大】,巧【宋】【元】【明】
此半頌=207 cd.
下一頌半巴利文無
此頌=204
16. Piyavagga.
喜【大】,在【聖】
縛結【大】,結縛【宋】【元】【明】
愛【大】,憂【聖】
知【大】,如【宋】【聖】
吉【大】,去【聖】
喜歡【CB】【麗-CB】【聖】,歡喜【大】(cf. K30n1021_p0570c05)
下二頌巴利文無
住【大】*,往【宋】*【元】*【明】*
17. Kodhavagga.
下二頌巴利文無
寤【大】*,悟【宋】*【元】*【明】*
慕【大】,暮【宋】【元】【明】,莫【聖】,Ahoratto.
忍【大】,訒【宋】【元】【明】,認【聖】
人【大】,天【宋】【元】【明】
心【大】,意【宋】【元】【明】,口【聖】
此頌=221
會【大】*,貪【宋】*【元】*【明】*
以下巴利文無
苦【大】,善【宋】【元】【明】
18. Malavagga.
當【大】,〔-〕【聖】
定【大】,之【聖】
勿【大】,忽【聖】
稍【大】,精【宋】【元】【明】【聖】
反【大】*,及【聖】*
取【大】,恥【聖】
言【大】,信【宋】【元】【明】
原【大】,源【宋】【元】【明】
垢【大】,欲【宋】【元】【明】,始【聖】,下二頌巴利文無
網【大】,罔【聖】
駛【大】,駃【宋】【元】,使【聖】
乎【大】,於【宋】【元】【明】
19. Dhammaṭṭhavagga.
擁【大】,懽【宋】【元】【明】
忘【CB】【麗-CB】【宋】【元】【明】,忌【大】,妄【聖】(cf. K30n1021_p0571c19; T04n0211_p0597b16)
老者【大】,長老【宋】【元】【明】
順【大】,損【宋】【元】【聖】
遠【大】,達【宋】【元】【明】
政【大】*,正【宋】*【元】*【明】*
婬【大】,望【宋】【元】【明】
福【大】,業【明】
人【大】,夫【宋】【元】【明】
20. Maggavagga.
眼【大】,明【宋】【元】【明】
下二頌巴利文無
(欲離…苦)一句【大】,〔-〕【聖】
欲【大】,次【明】
苦【大】,苦字下有(欲離一切苦)一句【聖】
無【CB】【麗-CB】【聖】,與【大】(cf. K30n1021_p0572b02)
罷【大】*,疲【宋】*【元】*【明】*
念【大】,正【宋】【元】【明】
本【大】,木【宋】【元】【聖】
下二頌巴利文無
下巴利文無
想【大】,相【明】
以滅【大】,已除【宋】【元】【明】
駛【大】,駃【宋】【元】【明】,使【聖】
澍【大】,注【宋】【元】【明】
潘【大】,飜【元】,翻【明】
禮【大】,取【聖】
21. Pakiṇṇakavagga.
下二頌巴利文無
酥【大】*,蘇【聖】*
下三頌=304,296,298,299-301
當【大】,常【宋】【元】【明】【聖】
此頌巴利文無
難【大】,艱【宋】【元】【明】
身【大】,心【明】
心【大】,必【宋】【元】【明】
22. Nirayavagga.
受惡【大】,心【聖】
是行【大】,自作【宋】【元】【明】,是作【聖】
熱【大】,勢【聖】
惡【大】,而【宋】【元】【明】【聖】
罰【大】,罪【元】【明】
惰【大】,墮【聖】
恡【大】,悕【宋】【元】
下二頌半巴利文無
敗【大】,賂【宋】【元】【明】
譖良人【大】,殲良久【聖】
抂【大】,枉【宋】【元】【明】,柱【聖】
可【大】,何【聖】
翫【大】,玩【元】【明】
23. Nāgavagga.
常【大】,當【宋】【元】【明】【聖】
誠【大】,成【聖】
到【大】,致【宋】【元】【明】
守【大】,獸【元】【明】
伏結【大】,使結【宋】【元】,結使【明】
廣【大】,魔【宋】【元】【明】【聖】
下四頌巴利文無但第四頌29
如【大】,知【聖】
和【大】,知【聖】
往【大】,住【宋】【元】【明】
恣【大】,逸【宋】【元】【明】
24. Taṇhāvagga.
猴【大】,獲【宋】【元】【明】【聖】
下二頌巴利文無
憂【大】,捨【聖】
愛【大】,憂【宋】【元】【明】【聖】
安【大】,世【元】【明】
憂【大】,愛【宋】【元】【明】【聖】
下二頌巴利文無
原【大】,源【元】【明】
此頌巴利文無
鍱【大】,鏁【明】
此頌巴利文無
智【大】,知【聖】
下二頌巴利文無
弊【大】,蔽【宋】【元】【明】
士【大】,王【聖】
此頌巴利文無
敗【大】,財【明】
處【大】,愛【宋】【元】【明】【聖】
故【大】,欲【明】
怒【CB】【麗-CB】【聖】,怨【大】(cf. K30n1021_p0574b11; T04n0211_p0603a16)
此頌123,此頌以下巴利文無
違【大】,速【明】
下二頌283,284
忽【大】,勿【宋】【元】【明】【聖】
生【大】,坐【聖】
巴利文無
三【大】,二【元】
勵【大】,厲【聖】
德【大】,得【明】
議【大】,義【宋】【元】【明】
妊【大】,住【聖】
下二頌186,187
下四頌73,74,75,
食飲【大】,飲食【宋】【元】【明】
揣【大】,搏【宋】【元】【明】
此頌308
洋【大】*,鎔【宋】*【元】*【明】*
25. Bhikkhuvagga.
法正【大】,正法【宋】【元】【明】
順【大】,慎【元】【明】
一【大】,〔-〕【聖】
宥【大】,寡【宋】【元】【明】
費【大】,貴【聖】
譽【大】,奉【聖】
扈【大】,戽【宋】【元】【明】
渡【大】,度【宋】【明】
不【大】,夫【宋】,無【元】【明】【聖】
常【大】,當【宋】【元】【明】
足【大】,定【聖】
如【大】,知【宋】【元】【明】
止【大】*,正【宋】*【元】*【明】*,心【聖】
勅【大】,飾【宋】【元】【明】
戒【大】,誡【宋】【元】【明】
下巴利文無
憍【大】,驕【宋】【元】【明】
此彼【大】,彼此【宋】【元】【明】
恃【大】,忖【宋】【元】【明】
逝【大】*,折【明】,近【聖】*
仁【大】,人【明】
割【大】,害【麗-CB】【宋】【元】【聖】
粘【大】,黏【宋】【元】【明】
惡惡行者【大】,行惡者死【明】
誡【大】,戒【宋】【元】【明】【聖】
作自【大】,自作【明】
息【大】,自【聖】
26. Brāhmaṇavagga.
渡【大】,度【聖】
渡【大】,度【宋】【元】【明】【聖】
捨【大】,攝【宋】【元】【明】,Saṃvuto.
清白【大】,淨自【聖】
飾【大】,剔【宋】【元】【明】
妄【大】,言【宋】【元】【明】
欲【大】,倍【宋】【元】【明】
謂【大】,為【聖】
起【大】,超【宋】【元】【明】【聖】
活【大】,治【宋】【元】【明】
慍【大】,慢【宋】【元】【明】
世惡法【大】,施善惡【元】【明】
行【大】,言【宋】【元】【明】
唯【大】,住【聖】
熅燸【大】,慍懦【元】【明】
乃【大】,及【宋】【元】【明】
自【大】,身【聖】
以下四品巴利文無
大【大】,〔-〕【聖】
此頌184
下二頌204,203
厚【大】,序【元】【明】
安【大】,樂【宋】【元】【明】
其報【大】,分別【宋】【元】【明】
如【大】,始【聖】
始【大】,如【聖】
見【大】,〔-〕【聖】
際【大】,除【宋】【元】【明】
清【大】,染【宋】【元】【明】
淨【大】,靜【宋】【元】【明】
已【大】,無【元】【明】
絕【大】,斷【元】【明】
生【大】,無【聖】
有【大】,行【聖】
安【大】*,要【聖】*
所【大】,想【聖】
以【大】,已【宋】【元】【明】
此頌95
閾【大】,城【聖】
恃【大】,怙【宋】【元】【明】
去【大】,法【宋】【元】【明】
中【大】,兩【聖】
饜【大】,厭【宋】【元】【明】
實真【大】,真實【宋】【元】【明】
淨【大】,行【聖】
無【大】,死【元】【明】
說【大】,〔-〕【聖】
諸【大】,〔-〕【宋】【元】【明】
靈【大】,靈身【元】【明】
(在隨…生)作頌文【聖】
可【大】,因【明】
泡【大】,胎【宋】【元】【明】
電【大】,雪【聖】
假【大】,作【宋】【元】【明】【聖】
此【大】,作【明】
三【大】,生【聖】
陰【大】,除【聖】
到【大】,言【宋】【元】,至【明】
意【大】,影【宋】【元】【明】
走【大】,遠【聖】
受【大】,愛【聖】
廬【大】,慮【聖】
軀【大】,驅【明】
疑【大】,癡【宋】【元】【明】
三【大】,二【宋】【元】【明】
熅【大】,溫【明】
逝【大】,〔-〕【聖】
當【大】,常【聖】
長【大】,主【宋】【元】【明】
卑【大】,中【聖】
夫【大】,天【聖】
修【大】,順【宋】【元】【明】
抂【大】,枉【宋】【元】【明】,柱【聖】
導【大】,道【聖】
象【大】,像【明】
邪【大】,蛇【明】
諍【大】,爭【宋】【元】【明】
學【大】*,覺【聖】*
二【大】,一【聖】
幸【大】,牽【宋】【元】【明】
不念【大】,念不【宋】【元】【明】
是恐【大】,見恐【宋】【元】【明】
今【大】,是【宋】【元】
上【大】,土【聖】
白【大】,自【聖】
使【大】,便【聖】
真【大】,其【聖】
所【大】,不【聖】
常【大】,當【宋】【元】【明】
誠【大】,成【明】
當【大】,常【聖】
憃【CB】,惷【大】
為【CB】【麗-CB】,謂【大】(cf. K30n1021_p0572a02)
犁【CB】【麗-CB】,梨【大】(cf. K30n1021_p0573a10)
眄【CB】【麗-CB】,盻【大】(cf. K30n1021_p0574a22; T04n0211_p0602b26)
脆【CB】【麗-CB】,跪【大】(cf. K30n1021_p0577b02)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4 冊 No. 210 法句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9-2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