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雜譬喻經

雜譬喻經[2]

(一五)

昔罽賓國中有一比丘廣訓門徒數百餘中有得四禪者得五通者[5]須陀洹[6]阿羅漢者時有安息人到罽賓國見比丘教化如是有信樂心為作弟子未久之間成五通行便現神足於眾人前師告之曰:「汝雖得五通意結未解莫現神足以自貢高也!」便心恚師謂師妬[7]自念曰:「當還生地現道德耳!」即飛到本國詣安息王殿前現神足飛來王為作禮而問:「道人是何國人?」比丘:「我王國人詣罽賓國學道今所以還福土地報所生恩。」王大歡喜即長跪[8]:「道人自從今日常住我宮中受我供養。」比丘即可之王手自供養或使夫人及婇女[9]比丘便有欲意向青衣諸臣下知之以白於王逆呵之王所以不信者本見[10]飛來故也未久之間青衣腹大諸臣復啟王以夫人為驗乃知其實即奪法衣遣使令去出宮以是道人故不加楚毒比丘出外行作劫人賊無當前者王不知是前比丘也募雄士使人生捕。」將來定是前比丘王問曰汝前犯慾謂為誤耳云何復劫人乎?」比丘叩頭曰:「無復餘計故也!」王曰:「我本見汝神足飛來故不忍加於汝毒[11]今復赦汝勿復犯我界中。」解放令去比丘念曰:「如行客作生活也!」即自衒有屠家[12]使[13]牛刺羊事皆為後使打骨[14]中面壞其眼根所復見不復中使主人遣令其去於是持一破[15]順巷行乞遂成賤人

比丘更變其間數年師以道眼觀察欲知所在見比丘如此在安息市乞時門徒中但學五通不求斷苦者五百餘人師告之曰:「汝等速嚴今當共行省往日安息弟子。」弟子皆喜曰:「彼道德必大茂盛。」師乃自屈往省皆承神足須臾以到住於其前師呼其名即答師聲言:「[16]和上來耶!」師言:「爾故來相省。」師問曰:「何緣乃爾?」弟子具陳本末[17]說所犯意師語諸弟子得五通非堅固道也不可恃怙矣!」師說是時五百弟子皆得六通成應真道彼一弟子慚愧無辭師徒一切更還本所

(一六)

昔有一國豐熟饒人他國欲來取之興兵往國中已知便大發兵十五以上六十已下盡當征行時有一人為織[18][19](𭪱)年向六十其婦端正常輕慢夫主聟每敬難[20]事之聟語婦言:「今應行被勅自具兵仗及資糧器物願時發遣。」婦與夫一五升器以用盛糧[*][A1]木一枚——長丈一尺婦言:「汝持是行鬪無有餘物也設令破是器失是[21]不復共汝作居家。」夫便辭去不念當為軍所傷害但畏二物差錯失於婦矣道逢彼兵共鬪軍不如即退[*][22]公恐二物差錯則失婦眾人皆走[23]便舉執[24]著頭上向賊而獨彼軍見之謂呼:「勇猛!」不敢復進却退[25]國軍更得整陣并力進戰即大得勝彼軍不死散略盡王大歡喜當賞有功眾人白王[*]者應與上功。」王因呼見問其意故:「汝何[26]獨得却大軍乎?」對曰:「實非武士家婦見給從軍二物設當失此二物者婦則委去不成家居是以分死欲成二物因之却軍實非勇健所致也!」王謂諸臣:「此人本雖畏婦要濟國難當與上功即拜為臣賜其寶貨宅舍[27]次於王子孫承福世世相繫。」此世間示現因緣所得佛借以為喻婦與夫五升丈一尺[*]木者譬佛[28]弟子五戒十善[29]言堅守二物不毀失者可得與吾共居也此謂持法死死不犯者則得與佛俱昇道堂矣[30]得當敵却軍復見封賞者譬守戒人現世怨家橫對為之消滅後世受福天堂自然者矣

(一七)

昔舍衛城中有豪貴梵志財富無數聰識明慧然墮邪見不信善[31]謂呼無益時舍利弗以道眼見念是長者宿有大福得為豪富[32]食故不復造新必還三塗[33]度之便[34]神足當其坐前持鉢而住時梵志方坐[35]見舍利弗甚大瞋恚即推門家撾打[36]手已還坐食亦不請坐亦不遣去食竟洗手漱口含一口水吐著舍利弗鉢中言:「是去相施[37]。」舍利弗言:「使汝長夜受福無。」即還去長者懅恐行訴言使人尋之利弗徑還精舍以水和泥泥佛所經行處白佛言:「彼慳貪見施一口水今用泥佛經行願佛經行其上使彼長夜受福無量。」即為經行三昧長者所遣伺候者具見如是還白長者:「佛所棄輪王位行作沙門持鉢求[1]貪求也欲度眾生故耳!」具以本末說之長者大悔有不事心舉家大小盡詣佛所懺悔謝過:「愚癡無[2]願恕重殃。」佛為受自歸為其說法疑解結除得不退轉

(一八)

昔波利弗國比於餘國最豐熾盛真人神人下至不肖九品皆具道德仙經及流俗書亦復具足金銀穀帛無物不有佛每稱之為聞物國時諸外道九十六種咸共議曰:「說國無不有當共往求國所無者因此折之令不至誠然後吾等必得敬事。」梵志議曰:「聞此國有羅剎鬼當故求之必不可得此顯佛證道不[3]!」[4]行市里求欲買鬼皆[5]有賣梵志喜曰謂以得策天帝知之梵志[6][7]便來下化作賈人坐於肆上有如賣物梵志[*]肆次到其前:「有鬼賣不?」帝言:「欲得幾頭?」梵志相謂:「此虛言耳從得鬼賣而言幾頭乎?」梵志等曰:「欲得數頭。」天帝便開肆門惡鬼忽有數十頭梵志見之甚大怖懅各各心念知佛至誠皆詣佛自歸:「波利國雖眾物普有其空手往者一物叵持財貨買無物不得。」借以為喻此是世[8]示現譬薩芸若城其中無所不有四等六度三十七品聲聞辟支上至如來若有人不修德行於薩芸若中望有所獲不可得也若奉聖教撿身口意譬如有貨無願不果矣

(一九)

昔天竺國有松寺中有四道人皆是六國中有四居士各請一道人長供養之四道人各行教化一人至天帝釋所一人至海龍王所一人至金翅鳥所一人至人王所於是四道人所受供養鉢中之餘還分檀越食之百味具足所未曾見各問道人:「所從得?」道人即[9]為各說本末於是四居士各發一一人言:「願生天帝釋宮。」一人欲生海中作一人欲生金翅鳥中一人欲生人王中作壽盡皆得往生為四神王同時有念欲八關齋遍觀[10]唯摩竭王後園寂寞皆到園中各坐樹下慈心奉齋行六思念意一日一[11]事訖乃相就語摩竭王曰:「卿等何人也?」一人言:「我是天王。」一人言:「我是龍王。」一人言:「我是金翅鳥王。」一人言:「我是人王。」四人相[12]說本末已皆大歡喜天王便言:「吾等俱齋誰得福多者?」人王言曰:「吾之欲近在[13]音樂之響乃徹聞此能於中專心吾福第一。」天王曰:「吾之天上七寶宮殿玉女眾[14]衣食自然不復想念遠來全齋福應第。」金翅王言:「吾之所好唯食龍為美甚於五今共一處無有惡念大如毛髮吾福第一。」龍王曰:「吾之等類是金翅糧供也常恐見食畏怖藏竄今在一處分死全齋吾福第一。」摩竭王曰:「吾有智臣名[15]披陀吾當請之使令決義。」即召已到具語其意[*]披陀類便取青黑四種之繒懸著空中問於四王四色在空各自異不?」四王曰:「異色灼然矣!」臣曰:「繒影在地為異無?」答曰:「不異也!」臣言今四種受形各異譬如繒色質不同也今之法齋志趣一味譬如地影無若干也今四尊王發大道意精進慈齋得佛之時相亦一等無若干像。」四王歡喜即得道眼

(二〇)

昔有富迦羅越有兩子父得病臨困大兒曰:「汝弟幼小未有所知今以累汝善營濟之勿使飢寒。」父子悲訣於是遂亡後時婦語其夫曰:「君弟小長當嬈君家所有之物皆當分之曼其未大何不除遣?」兄始不肯數語[16]兄便隨之將弟出城詣深塚間縛著栢樹不忍手殺欲使虎狼惡鬼害之語弟曰汝數犯我使汝在此宿昔思過明日當相迎。」便捨之去須臾日暮鵄鵰狐狸所在[17]弟大怖懅無所歸告即仰天歎息曰:「三界之中寧有慈仁受自歸乎今日困厄懷怖無量。」於是如來覩彼求救正坐三昧放大光明曰除冥[18]塚間即時大明次放一光明曰解縛光至兒所縛即緩身不復痛次放一光名曰飽滿一切兒見光明即不復飢是如來尋光詣彼使手自解縛而告之曰:「何所趣乎?」兒白言:「願我作佛脫一切[A2]如佛今日。」即發無上正真道意佛為說法若干[19]正要逮得不起法忍白佛言:「我兄雖有惡念違孝害我因此得見佛斷生死苦欲往報。」佛言:「善哉宜知是時。」便以神足飛往兄兄婦見之慚懼無顏即語兄曰:「雖用惡妻子之言縛我著塚間因緣是事今日得道皆兄恩也!」[1]兄嫂說法便得須陀洹

(二一)

昔佛在[2]天王釋數下供養三尊唯摩訶迦葉獨不肯受何以故本願但欲度於是天帝作權方便夫人俱下作貧家公弊草屋下時摩訶迦葉入城分衛天帝公嫗迎為作禮自說:「寒貧願受麤食。」迦葉可[3]迦葉鉢盛滿甘露使形色麤惡其實[4]百味[5]舉口香甘非常即三昧觀乃知天帝迦葉言:「卿之福祚巍巍乃爾何以故不厭足耶?」天帝報言:「三尊福報甚豐無量是以智者未[6]厭足也!」

(二二)

昔外國有一松寺中恒有眾僧百餘人共於中止學有一優婆夷精進明經去寺不日飯一沙門眾僧自相差次從頭至竟周而復始其有往者[7]優婆夷輒從問經義自隱學淺者每不喜往有一沙門摩訶盧作沙門一無所知次應往食行道遲遲[8]不時至優婆夷逢見之:「此長宿年老行步[9]。」謂是大智慧益用歡喜與作好食施高座欲令說法道人上座實無所[10]陳體中言:「人愚無知實苦。」優婆夷聞是便思惟之:「愚無所知則是十二因緣本[11]生死不絕致諸苦惱是故言甚苦。」思惟反覆即得須陀洹道便起開藏室欲取[12]布施道道人便下座捨去還於精舍優婆夷出知道人處[13]為所門中望亦復不見真謂為得道神足飛去也優婆夷便持[14]白㲲衣詣精舍求道人道人恐追呼入房閉戶藏[15]得六通見有追者謂有所犯即定意知優婆夷得須陀洹道呼摩訶盧[16]出受師為說本末摩訶盧歡喜亦得須陀洹道

(二三)

昔有老母唯有一子得病命終載著塚間停尸[17]不能自勝念曰:「[18]有一子當以備老而捨我死吾用活為?」遂不復歸便欲併命一處不飯不食已四五日佛以知見五百比丘詣塚間老母遙見佛來威神之光奕奕[19]醉醒前趣佛作禮却住佛告母:「為塚間耶?」白言:「世尊唯有一子捨我終亡愛之情切欲共死在一處。」佛告老母:「欲令子活不耶?」母喜:「實爾世尊!」佛言:「索好香火來吾當呪願令子更生。」重告老母:「宜得不死家。」於是老母便行索火見人先問:「汝家前後頗有死者未?」答曰:「言先祖以來皆死過去。」所問之家辭皆如是[*]經數十家不敢取火便還佛所白言:「世尊遍行求火無有不死家是以空還。」佛告老母:「天地開闢以來無生不終之者生者求活亦復可憙母何迷索隨子死?」意便解[20]識無[A3]常理佛因為廣說法老母即得須陀洹道塚間觀者無數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二四)

昔王舍城中人民多豐饒九品異居不相雜錯別有一億里有一億財者便入[21]中居時有居士[22]欲居中便行治生苦身節用廣諸方計數十年中[A4]九十萬數未滿一億病甚篤自知不濟有一子年七八歲囑語其妻曰:「吾子[23]長大付與財物令廣治生使足滿一億必居其中全吾生存之願矣!」言竟終亡喪送事畢[24]母將子入示其寶物:「父有遺須汝長大具[A5][25]萬足滿一億居億里。」子報母言:「何必須大便可付我早共居之。」母即付之於是童子以財物珍寶供養三尊施與貧乏者半年之[26]財物盡了其母愁怪子所作童子未幾身得重病遂便喪亡其母既失[27]子又幼喪憂愁[28]中有最富者[A6]八十居而無子[29]於是童子往生其為第一婦作子滿十月生端正聰明自識宿命母自抱乳確不肯食青衣抱養亦復如是兒前母聞生子如是偶往[30]愛之即抱[A7]開口求食[31]者大喜重雇其價使養護子長者便與夫人議曰:「吾少子性他人抱養不肯飲食此婦抱撮兒輒歡喜吾今欲往迎取以為小妻令養視吾子為可爾不?」人聽之便以禮娉迎來別作屋宅分財給與無所乏短兒便語母:「為相識不?」母大怖懅而言:「不相識。」兒白母言:「我是母之前子[A8]九十萬分用布施今共來作[32]八十億主不勞力而食福為何如耶!」母聞是言且悲且喜其兒長大化一億里為摩訶衍道故謂[33]便億千出之一邑里能為[34]室舍安諸施以道菩薩[A9]所入如是」。

(二五)

昔外國有人多種[*]白㲲若過時不取失色不好至時大雇客晨夜兼功略不得息主人以作人勤苦大為作好肉羹故飯時羹欲熟香氣四聞有一老鵄當其上飛[35]𤔩正墮著羹中厨士見之即欲斷取即消散盡厨人念曰:「欲更作羹時節已晚欲持食人中有不淨計此少糞不足敗味[36]猶可食人自當不噉耳。」客皆來[1][2]客作既[3]厨人且飢不食其羹客呼厨士人取好肉以噉之厨士知不淨恐失人意強咽吞之以為味也佛借以為喻三界眾生[4]美色[5]莫覩不淨展轉惑沈猶於飢夫食美羹菩薩大士入生死教現受色具了不淨不甘不樂若厨士強食其肉吞而咽之不味者

(二六)

昔者阿難入城分衛時蠱道家女出行汲水見阿難端正有[*]意向還語母言:「有瞿曇弟子為我致之。」母便召所奉鬼使惑阿難不覺忽到其家時蠱道母語阿難曰今以女相施不復得去也。」阿難報:「我不隨其。」[A10]母作一火坑謂阿難言:「寧就火焚寧就我女?」阿難恐怖一心佛即申手遙摩阿難頭蠱道家鬼見佛手在空中來威神無量皆奔波走過撥蠱母著火坑中身體燋爛既且然得濟阿難即時得還佛所後時蠱道母還召鬼神而責數:「汝等不能轉瞿曇弟子使惑因推我著火坑中?」鬼神答曰:「吾昔與波旬合八十億眾詣貝多羅樹欲壞菩薩菩薩以手指地其手纖長[6]內外握千輻輪神無量八十億眾皆顛倒墮不得復形今復申來趣吾等實迮怖是以散走不當住也我等鬼神自常儀若行中人不中便自害想亦久知何所責吾?」蠱道母乃知佛為尊即三自歸得須陀洹道

(二七)

昔者海邊有樹木數十里中有獼猴五百餘頭時海水上有聚沫高數十丈像如雪山隨潮而來住於岸邊諸獼猴見自相與語吾等上是山頭東西遊戲不亦樂乎!」時一獼猴便上頭徑下沒水底眾獼猴見怪久不出謂沫山中快樂無極是以不來皆競踊跳入沫聚中一時溺死佛借以為喻:「海者謂生死海也沫山者五陰身也獼猴者人識神也不知五陰無所有愛欲癡[7]從是沒生死海莫有出期。」故維摩詰言:「是身如聚沫澡浴強忍。」

(二八)

昔長者須達七貧後貧最劇乃無一錢後糞壤中得一木斗其實栴檀出市賣之得米四[8]語婦曰:「併炊一[*]吾當索菜茹。」時佛念曰:「當度須達令福更生。」炊米方舍利弗往婦見歡喜[*]米飯悉投著鉢中更炊一[*]方熟目連復往亦歡喜與復炊一[*]迦葉復往亦復與之適有[*]尋復炊熟如來自往婦自念言:「間日乏糧莫有[9]今有是米如來躬顧得無罪畢福將欲生者哉!」[*]米飯盡施如來佛口呪:「願罪滅福生從今日始。」須達尋歸婦恐其恚便問曰:「[10]佛來及舍利弗目連迦葉盡來求食家中所有米當與不耶?」[11]當與福田難遭若來求者是為值遇。」婦言向四[*][12]盡用!」夫大歡喜餘有飯汁公嫗共飲之須臾彷徉諸室珍寶食穀疋帛自然實滿如往時[13]富也須達踊躍知佛愍念更請佛及僧供養盡空佛為說法皆得道迹

(二九)

昔有長者子新迎婦甚相愛敬夫語婦:「卿入厨中取蒲桃酒來共飲之。」婦往開瓮自見身影在此瓮中謂更有女人大恚還語夫言:「汝自有婦藏著瓮中復迎我為?」夫自[14]入厨視之開瓮見己身影逆恚其婦藏男子二人更相忿恚各自呼[15]有一梵志與此長者子素情親厚[16]與相見夫婦[17]問其所由復往視之亦見身影恚恨長:「自有親厚藏瓮中[18]共鬪乎?」[19]即便復有一比丘尼長者所奉聞其所諍如是便往視瓮中有比丘尼亦恚捨去須臾有道人亦往視之知為是影耳喟然歎曰:「世人愚以空為實也!」呼婦共入視之道人曰:「當為汝出瓮中人。」取一大石打壞瓮酒盡無所有二人意解知定身影各懷慚愧比丘為說諸要法言夫婦共得阿惟越致佛以為:「見影鬪者譬三界人不識五陰四大身三毒生死不絕」。佛說是時無數千人[20]得無身之決也

(三〇)

佛在世時有大富家食口六人奴婢金銀珍寶不可稱數佛與阿難街里分衛過宿因緣[21]佛到其門父母兒子妻婦孫息躍歡喜請佛入坐室中但氍氀布施食器皆以金銀琉璃阿難長跪白佛:「此人本有何功德自致大富?」佛語阿難:「此人上世時值飢餓之世家中草木枯旱唯詣水遍採用係命作羹適熟外有道人分衛出見沙父母便言:『以我分與之。』兒子孫息各自以分讓父母令食六人一時發意[22]一日食唯恨家[23]無以上道人者緣此之福得生天上人中常得安隱豐饒財物以其發心同等世世共作因緣今重相值父母兒子大小一時悉受五戒命終即生天上受福無量。」

(三一)

昔者有三人各爾但行賣樵為業四月八日眾比丘於寺中灌[1]佛像釋迦文佛時亦在其中作維那三人過寺前聞今日灌像便入視之三人各共發意等持一錢著像前[2]心願一人言:「使我後世饒財莫復令值此貧命終得在大富家生有一子年過長大作佛弟子常生天上人中。」一人言:「使我知作師主治一切人病使我大得物命盡生耆域家曉知醫方治病莫不愈者亦復生天上人中恒大富樂。」一人言使我後世長壽莫令短命後生二十四天上壽六十劫。」佛言:「爾三人各有一願世世得福無量[3]此三人皆為我[4]弟子得阿羅漢道。」

(三二)

世間人入海採寶有七難一者四面大風[5]時起[6]令顛倒二者[*]中欲壞而漏三者人欲墮水死乃得上岸四者二龍上岸欲噉之五者得平地三毒蛇逐欲噉六者地有熱沙走行其上爛人脚七者仰視不見月常冥不知東西甚大難也佛告諸弟子[7]曹亦有此七事一者四面大風起謂生老病死二者六情所受無限[*][8]墮水欲死謂為魔所得四者二龍上岸噉者謂日月食命五者平地三毒蛇者謂人身中三毒六者熱沙[9]爛其脚謂地獄中火者仰視不見日月者謂受罪之處窈窈冥冥無有出期。」佛語諸弟子:「當識是言莫與此[10]行六事可得[11]解脫。」

[A11]

雜譬喻經卷下

𭪱 𭏲
下【大】,下二【宋】,下上下同卷【明】
人名【大】,〔-〕【宋】【元】
附【大】,在【宋】【元】【明】
得【大】,〔-〕【宋】【元】【明】
者得【大】,〔-〕【宋】【元】【明】
奇【大】,伎【宋】【元】【明】
白【大】,曰【宋】【元】【明】
來【大】,〔-〕【宋】【元】【明】
其【大】,〔-〕【明】
今復【CB】【宮-CB】【宋】【元】【明】,復【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4圖第24行))
顧【大】,雇【宋】【元】【明】
搥【CB】【麗-CB】,槌【大】,椎【宋】【元】【明】(cf. K30n1014_p0408b09)
挑【大】,掉【宋】【元】【明】
杅【大】,孟【宋】【元】【明】
和上【大】,和尚【宋】【元】【明】
辯【大】,徧【宋】【元】【明】
㲲【大】*,縶【宋】*【元】*【明】*
𭪱【大】,〔-〕【宋】【元】【明】
丈夫【大】,大夫【宋】【元】【明】
杼【CB】【普寧-CB】【元】【明】,紵【大】(cf. 《普寧藏》(日本增上寺藏元版大藏經第218函第2冊第4圖第12行))
公恐【CB】【宮-CB】【宋】【元】【明】,上【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6圖第3行))
(唯縶工(工【大】,公【明】))+便【宋】【元】【明】
杼【大】*,紵【宋】*
於【大】,如【宋】【元】【明】
緣【大】,緣由【宋】【元】【明】
其【大】,亞【宋】【元】【明】
授【大】,受【宋】【元】【明】
夫【大】,人【宋】【元】【明】
得當敵【CB】【宮-CB】【宋】【元】【明】,當得【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6圖第18行))
謂呼【大】,呼謂【宋】【元】【明】
念【大】,今但【宋】【元】【明】
往【大】,住【宋】
現【大】,〔-〕【宋】【元】【明】
飲【大】,欲【宋】【元】【明】
盥【CB】【宮-CB】【宋】【元】【明】,與【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7圖第2行))
是【大】,時【宋】【元】【明】
有【大】,所【明】
狀【大】,識【宋】【元】【明】
政【大】,正【宋】【元】【明】
循【大】*,順【宋】*【元】*【明】*
有賣【CB】【宮-CB】【宋】【元】【明】,有【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7圖第23行))
謀【CB】【思溪乙-CB】【宋】【元】【明】,諜【大】,講【宮-CB】(cf. 《思溪藏》(日本增上寺藏宋版大藏經第75函第2冊第7圖第8行))
便【大】,更【元】
示現【CB】【宮-CB】【宋】【元】【明】,視現【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8圖第8行))
為各【大】,各為【宋】【元】【明】
靜【大】,靖【宋】【元】【明】
旦【大】,但【明】
見說本【CB】【宮-CB】【宋】【元】【明】,本【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9圖第3行))
園【大】,國【宋】【元】【明】
妓【大】,伎【宋】【元】【明】
披陀【大】*,波陀【宋】*【元】*【明】*
已【大】,一【宋】【元】【明】
鳴【CB】【麗-CB】【宋】【元】,嗚【大】(cf. K30n1014_p0410b19; T03n0186_p0518b21)
照【大】,光照【宋】【元】【明】
正要【大】,出要【宋】【元】【明】
兄嫂【大】,嫂兄【宋】【元】【明】
天王【大】,王舍【宋】【元】【明】
反【大】,返【宋】【元】【明】
而【大】,逾【宋】【元】【明】
舉口【CB】【宮-CB】【宋】【元】,舉宮【大】,入口【明】(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11圖第3行))
甞【CB】【宮-CB】,常【大】,嘗【宋】【元】【明】(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11圖第5行))
優婆夷【大】,然彼優婆夷【宋】【元】【明】
却【大】,前却【宋】【元】【明】
庠【大】,詳【宋】【元】【明】
知【大】,有知【宋】【元】【明】
生死【大】,死生【宋】【元】【明】
㲲【大】,白𭏲【宋】【元】【明】
為所【大】,所為【宋】【元】【明】
白㲲【大】*,白褺【宋】*【元】*【明】*
以【大】*,已【宋】*【元】*【明】*
令【大】,命【宋】【元】【明】
慼【大】,感【宋】【元】【明】
正【大】,止【宋】【元】【明】
寤【大】,迷悟【明】
寤【大】,悟【宋】【元】【明】
中居【CB】【宮-CB】【宋】【元】【明】,中【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12圖第23行))
規【大】,視【宋】【元】【明】
長大【CB】【宮-CB】【宋】【元】【明】,小大【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13圖第2行))
母將【CB】【宮-CB】【宋】【元】【明】,將【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13圖第4行))
十【大】,千【宋】【元】【明】
中【大】,終【明】
財【CB】【宮-CB】【宋】【元】【明】,物【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13圖第9行))
憶【大】,歎惜【宋】【元】【明】
姓【大】,性【宋】【元】【明】
看見【大】,看省見便【宋】【元】【明】
長【大】,〔-〕【宋】【元】
八十【大】,十八【宋】【元】【明】
便【大】,使【宋】【元】【明】
室舍【大】,空舍【宋】【元】【明】
𤔩【CB】【宮-CB】,擭【大】,爴【宋】【元】【明】(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14圖第5行))
猶可【CB】【宮-CB】【宋】【元】【明】,可【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14圖第8行))
坐【大】,坐例【宋】【元】【明】
斟【大】,酙【宋】【元】【明】
食厨人且飢不食其羹【CB】【宮-CB】【宋】【元】【明】,厨且飢食之其羹【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14圖第9至10行))
脫【大】,說【明】
慾【大】*,欲【宋】*【元】*【明】*
縵【CB】【思溪乙-CB】【普寧-CB】【宋】【元】【明】,鞔【大】,曼【宮-CB】(cf. 《思溪藏》(日本增上寺藏宋版大藏經第75函第2冊第17圖第17行); 《普寧藏》(日本增上寺藏元版大藏經第218函第2冊第16圖第17行))
著【大】,者【宋】【元】【明】
斗【大】*,升【宋】*【元】*【明】*
降【大】,餘【宋】【元】【明】
今【大】,誤【宋】,令【元】【明】
答【大】,〔-〕【宋】【元】【明】
盡用【大】,用盡【明】
當【大】,〔-〕【宋】【元】【明】
〔-〕【CB】【宮-CB】【宋】【元】【明】,得【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16圖第16行))
實【大】,為實【宋】【元】【明】
過【CB】【宮-CB】【宋】【元】【明】,遇【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16圖第19行))
鬪【大】,闍【宋】【元】【明】
陽【大】,佯【宋】【元】【明】
即便【大】,便即【宋】【元】【明】
皆【大】,皆飛【宋】【元】【明】
家【大】,蒙【明】
各【大】,各奉【宋】【元】【明】
貧【CB】【宮-CB】【宋】【元】【明】,莫【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17圖第16行))
佛像【CB】【宮-CB】【宋】【元】【明】,像佛【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59帖第17圖第22行))
祈【大】,期【宋】【元】【明】
今【大】,令【宋】【元】【明】
作【大】,〔-〕【明】
同【大】,雨【宋】【元】【明】
船【大】*,舡【宋】*
若【大】,汝【宋】【元】【明】
三【大】,四【宋】【元】
剝【大】,爍【宋】【元】【明】
會勤【大】,〔-〕【宋】
解脫【大】,解脫會動【宋】【元】【明】
杼【大】,紵【宮-CB】【思溪乙-CB】 厄【CB】【麗-CB】,危【大】(cf. K30n1014_p0410c05) CBETA 按:對校思溪乙本,大正藏「常理佛因為廣……一邑里能為室舍安」共508字(T04n0205_p0508b19-p0508c21),日本增上寺藏宋版大藏經《雜譬喻經》第75函第2冊第14圖第15行至第16圖第8行內容與《眾經撰雜譬喻》第75函第4冊第13圖第15行至第15圖第8行內容互為錯簡。 CBETA 按:九十萬,對校麗本、宮本、普寧本均同大正本用字。此處疑為「九十洛叉」之誤譯。「洛叉」為古印度計數語,乃是十萬的意思。若為九十洛叉而未滿一億,則居士數十年積蓄總數為九千萬,而後童子依父遺命再賺取一千萬,則可滿足一億之數。「洛叉」相關資訊可參考《大方廣佛華嚴經》(T10n0293_p0704c29)、《阿毘達磨俱舍論》(T29n1558_p0063b16)。 CBETA 按:一十萬,對校宮本、普寧本均作「一千萬」。考量前文二處「九十萬」疑為「九十洛叉」之誤譯(T04n0205_p0508b25、T04n0205_p0508c18),此處「一十萬」疑為「一十洛叉」之誤譯。「洛叉」為古印度計數語,乃是十萬的意思。「洛叉」相關資訊可參考《大方廣佛華嚴經》(T10n0293_p0704c29)、《阿毘達磨俱舍論》(T29n1558_p0063b16)。 八十【大】,十八【宮-CB】 嗚【CB】【麗-CB】,鳴【大】(cf. K30n1014_p0411c23; T54n2128_p0674c23) CBETA 按:九十萬,對校麗本、宮本、普寧本均同大正本用字。此處疑為「九十洛叉」之誤譯。「洛叉」為古印度計數語,乃是十萬的意思。「洛叉」相關資訊可參考《大方廣佛華嚴經》(T10n0293_p0704c29)、《阿毘達磨俱舍論》(T29n1558_p0063b16)。 [-]【CB】【麗-CB】,我【大】(cf. K30n1014_p0412a14) 蠱【CB】【麗-CB】,蟲【大】(cf. K30n1014_p0412b14; T04n0205_p0509a17) 雜譬喻經卷下【CB】【麗-CB】,[-]【大】(cf. K30n1014_p0414a20)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