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1 梵天請法六事品
- 2 摩訶薩埵以身施虎品
- 3 二梵志受齋品
- 4 波羅奈人身貧供養品
- 5 海神難問船人品
- 6 恒伽達品
- 7 須闍提品
- 8 波斯匿王女金剛品
- 9 金財因緣品
- 10 華天因緣品
- 11 寶天因緣品
- 12 羼提波梨品
- 13 慈力王血施品
- 14 降六師品
- 15 鋸陀身施品
- 16 微妙比丘尼品
- 17 阿輸迦施土品
- 18 七瓶金施品
- 19 差摩現報品
- 20 貧女難陀品
- 21 摩訶斯那優婆夷品
- 22 出家功德尸利苾提品
- 23 沙彌守戒自殺品
- 24 長者無耳目舌品
- 25 貧人夫婦疊施得現報品
- 26 迦旃延教老母賣貧品
- 27 金天品
- 28 重姓品
- 29 散檀寧品
- 30 月光王頭施品
- 31 大劫賓寧品
- 32 梨耆彌七子品
- 33 設頭羅健寧品
- 34 蓋事因緣品
- 35 大施抒海品
- 36 淨居天請佛洗品
- 37 善事太子入海品
- 38 阿難總持品
- 39 優婆斯兄所殺品
- 40 兒誤殺父品
- 41 須達起精舍品
- 42 大光明始發無上心品
- 43 勒那闍耶品
- 44 迦毘梨百頭品
- 45 無惱指鬘品
- 46 檀膩羈品
- 47 師質子摩頭羅世質品
- 48 檀彌離品
- 49 象護品
- 50 波婆離品
- 51 二鸚鵡聞四諦品
- 52 鳥聞比丘法生天品
- 53 五百鴈聞佛法生天品
- 54 堅誓師子品
- 55 梵志施佛納衣得受記品
- 56 佛始起慈心緣品
- 57 頂生王品
- 58 蘇曼女十子品
- 59 婆世躓品
- 60 優波鞠提品
- 61 汪水中虫品
- 62 沙彌均提品
(三六)大劫賓寧[6]品[7]第三十一[8](丹本此品前在第四卷為十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國王名波斯匿。于時南方有國名為金地,其王字劫賓寧,王有太子,名摩訶劫賓寧。其父崩背,太子嗣位,體性聰明,大力勇健,所統國土三萬六千,兵眾殷熾,無能敵者,威風遠振,莫不摧伏,然與[9]中國不相交通。
後有商客往到金地,以四端細㲲奉上彼王,王納受已,問商客言:「此物甚好,為出何處?」商客答曰:「出於中國。」王復問言:「其中國者,[10]名字云何?」商客啟曰:「名羅悅祇,又名舍衛,其數眾多,不能具[11]說。」[12]王復問言:「中國諸王以何等故不來獻我?」商客啟曰:「各自霸土,威名相[13]齊,以是之故,不來[14]承奉耳。」王自思惟:「今我力勢能總威攝一切天下,何緣諸王不來承貢?今當加威,令彼率伏。」復問商客:「中國諸王,何者最大?」商主白言:「舍衛國王為[15]第一大。」
[16]時金地王即便遣使詣舍衛國,持書示教,其理委備,告語其王波斯匿言:「我之威風遍閻浮提,卿為所恃,斷絕使命,今故遣使共卿相聞。卿若臥時,聞我聲者,尋應起坐;若坐聞者,尋時應立;若食聞聲,應即吐哺;若沐聞聲,[17]應即握髮;若住時聞,應即相趣。却後七日,與我相見;設不如是,吾當興兵破汝國界。」
波斯匿聞,深用驚惶,即往詣佛,具白斯事。佛告王言:「王還語使云:『我[18]不大,更有大王。』」王奉佛教,告彼使言:「世有聖王,近在此間,卿可到邊傳汝王命。」使即時往詣於[19]祇桓。
于時世尊自變其[20]身作轉輪王,令目連作典兵臣,七寶侍從皆悉備有。又化[*]祇桓令作寶城,繞[21]城四邊有七重壍,其間皆有七寶行樹,雜色蓮花不可稱計,光明晃晃,照然赫發。城中宮殿亦是眾寶,王在殿上尊嚴可畏。
於是彼使前入化城,既覩大王,情甚驚悚,自念:「我君無狀招禍。」然不得已,以書示之。化王得書,蹋著脚下,告彼使言:「吾為大王,臨統四域,汝王頑迷,敢見違[22]距。汝速還國,致宣吾教:『信至之日,馳奔來覲,臥聞當起,坐聞應立,立聞吾令,便當涉道。剋期七日,不得稽遲;敢違[23]斯制,罪在不請。』」
使受教竟,還詣本國,具以聞見白金地王。王承斯問,深自咎責,合率所領諸小王輩,嚴辦車馬,欲朝大王,然有所疑,未便即路,先遣一使白大王言:「臣所總秉三萬六千,王為當都去,將半去耶?」大王還報:「聽半留住,但將半來。」
時金地王將萬八千小王同時來到,既見化王,謁拜畢已,心作是念:「大王形貌雖復勝我,力必不如。」化王于時勅典兵臣以弓與之,金地國王手不能勝。化王還取,以指張弓,復持與之,勅令引挽;金地國王殊不能挽。化王復取,而彈扣之,三千世界皆為[24]振動。次復取箭,彎弓而射,離手之後,化為五發,其諸箭頭各各皆出無數光明,其光明頭皆有蓮花,大如車輪,一一花上各各皆有一轉輪王,七寶具足,奮演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五道眾生莫不蒙賴。
諸天境界見其光明及聞說法,身心清淨,有得道果第二、第三道者,有發無上正真道意,復有得住不退地者;人道眾生見佛光明及聞所說,心生踊躍,其中有得一道、二道、三道之者,出家入要得應真者,有發無上正真道意,得不退地,不可稱計;餓鬼中者,見佛光明及聞所說,皆得飽滿,身心清淨,無諸熱惱,皆生慈心,恭敬於佛,即得解脫,生人天中;畜生中者,見佛光明,貪欲瞋毒皆得消除,癡心[A1]曚冥尋得醒悟,皆悉歡喜,信敬於佛,即得解脫,生人天中;地獄中者,見佛光明,寒則[25]熅煖,熱則清涼,苦痛之處即得休息,身心踊躍,慈敬於佛,即得解脫,生[1]人天中。
爾時摩訶劫賓寧王、金地諸王見斯變已,其心信伏,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萬八千王一時皆然。須[A2]臾之頃,佛攝神力,還復本形,諸比丘僧前後圍繞。金地王眾求索出家,佛即聽許,鬚髮自墮,袈裟在體,思惟妙法,盡得阿羅漢果。
阿難白佛:「此金地王宿種何[2]德,生在豪尊,功德巍巍,遭值佛世,逮成無漏?」
佛告阿難:「眾生由行受其果報。乃往過去有迦葉佛,般涅槃後,有一長者為起塔廟,造作堂閣,四供養具。歲月漸久,而塔崩落,床褥、衣食亦復斷絕。其主長者有子比丘,便行勸化人民之類各令減割,用治斯塔,又設飲食、床臥之具,諸人同心咸共供承,因發誓願:『[3]當來[4]之世,富貴長壽,[5]值佛出世,聞法獲證,行報無遺,皆令果成。』」佛告阿難:「爾時長者子比丘者,今金地王摩訶劫賓寧是;其諸人民受道化者,今萬八千諸王是也。」
(三七)梨耆彌七子[7]品[8]第[9]三十二[10](丹本此品在第四卷為第二十)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有一大臣,名梨耆彌,家居大富,生七男兒,為其[11]娶妻,已至于六,殘第七子,當為求婦。自思惟言:「吾年衰邁,[12]唯餘一兒,為之納[13]婦,要令殊勝。」時此長者有一親厚婆羅門來共相見,因議語曰:「今我欲為小兒求婚,未能知處。卿自昔來遊行諸國,今欲煩君為我推覓,若見有女[14]端政賢智,性命相宜,適我子意,乃當求之。」
時婆羅門即便然可,遍行[15]看覓。到特叉尸利國,見有五百童女群行遊戲,採取好花,用作拂飾,此婆羅門隨逐觀之。轉復前行,當[16]度少水,諸女子輩皆脫革屣,中有一女[17]而獨不脫,[18]并屣入水;轉復前行,續更有河,眾女褰衣爾乃入水,唯此一女獨并衣入;前行林間,諸女各各上樹採花,時此一女自不上樹,從他索之,得花甚多。
時婆羅門問此女言:「我有[19]少疑,欲得相問。」其女答曰:「有疑便問。」婆羅門言:「向者諸女當入水時盡脫革屣,汝獨不脫,有何意故?」時女答[20]言:「汝[21]癡何甚!所以作屣,正用護脚。陸地之事,眼有所見,荊棘瓦石可得避之;水底隱匿,眼所不覩,儻有棘刺及諸毒虫傷害人脚,是以不脫。」時婆羅門復更問言:「以何事故,并衣入水?」時女答言:「女人之身,相有好惡,褰衣入水,為人所見,相好則可,不好嗤笑,以是事故,而不褰之。」時婆羅門復更問言:「以何緣故,獨不上樹?」女便答言:「若當上樹,樹枝儻[A3]折,危害人身,以是事故,而不上耳。」此女即是波斯匿王弟曇摩訶[A4]羨女也。[A5]羨昔因罪逃奔彼國,便於[22]其土安家納娶,而生斯女,字[23]毘舍利。
時婆羅門聞女所說,知必賢能,而問女言:「汝父母在不?」女答曰:「在。」遂逐到門,求共相見。女入白父:「外有婆羅門欲見大人。」時[24]曇摩訶羨便出見之,問訊已竟,而語之言:「向者女子是君女不?」答言:「是也。」「為有主未?」答言:「未也。」婆羅門言:「舍衛國中有一大臣,字梨耆彌,君識之不?」答言:「舊識。」婆羅門言:「是梨耆彌最下小兒端政聰明,欲求君女共為婚姻,可得爾不?」曇摩訶[A6]羨言:「彼是豪姓,本與匹偶,苟其欲得,情在無違。」已蒙許可,便共剋日。
爾時有伴往舍衛國,時婆羅門即作書䟽與梨耆彌,陳說事狀。長者聞已,辦具[25]娉物,車馬騎乘往特叉尸利國,漸近欲到,先遣使往。時曇摩訶[A7]羨善加敬待,即設賓會,以女[26]妻之。諸事畢竟,當還舍衛,時此女母於眾人前囑其女言:「自今已後,常著好衣,恒食[27]美食,日日照鏡,莫令斷絕。」女即長跪,奉受教勅,梨耆彌聞,陰用為恨,「人生一世,苦樂無定,好衣[28]美食如何得常?恒照明鏡,斯亦非理。」雖有此念,難不問之。
客主相辭,於是別去,大小徒侶進[29]路歸國,於道中間有一客舍,四面垂軒,極為清涼,其先到者在下休息。兒婦後至,啟白[30]妐言:「此不可住,速出向外。」妐不違之,出向露處,左右數人不肯出去。時有象馬身體瘙痒,以身揩柱,屋即崩壞,[31]填殺下人。時梨耆彌作是念言:「我今脫死,由是兒婦。」敬遇之心倍益隆厚。
即便駕乘,進路而歸,到一大㵎,草茂水美,眾人息駕,[32]㵎側而住。兒婦後到,便語之言:「住此不快,速出岸上。」即用其言,遠澗休息。須臾之[33]間,便有雲起,震雷降雨,滂沛而下,溢㵎流來。時梨耆彌復重念曰:「吾等今日再脫於死,由此兒婦得全身命。」復勅嚴駕,涉道進前。
既達本國,中表親里悉來慶問,長者欣悅,即設供具,共相娛樂。終竟一日,賓客既罷,是時長者召諸兒婦而告之曰:「吾今年高,厭眾事務,家居器物欲有付託,卿等諸人誰能為我知藏執鑰?」六大兒婦盡辭不堪,其第七者自言能任,于時長者以諸藏鑰悉以付之。
既[1]以受命,勤謹不懈,[2]朝朝早起,灑掃堂舍,炊蒸已竟,先飯妐姑及諸男女,後[3]飯奴婢僮僕,使人各各分處赴趣作業,然後自食,以是為常。妐見忠恪不與凡同,怪前母囑而不用之,便問之曰:「汝前來時,被母教勅:『好衣美食,日照明鏡。』其事云何,卿可說之。」兒婦長跪,具答事狀:「我母所約著好衣者,體上大衣教使愛護,恒令淨潔,時間客會,可得鮮妙;所勅美食,非[4]為甘肥,教使晚飯,飢虛得食,麤細盡美;其[5]明鏡者,非銅鐵鏡,教令早起,[6]灑掃內外,[7]端整床席,務令淨潔。我母所囑,其事如是。」時妐聞之,知有妙才,情存待遇甚倍於前,家中眾物悉以委之,歡喜泰然,無復憂慮。
時有群鴈飛入海渚,食噉粳米,食之既飽,銜穟翔來,當王宮上,失墮殿前。諸人見之,取用奉王。王見奇好,必中作藥,勅使留種,莫得棄散,[8]賦與諸臣,各令[9]殖之。時梨耆彌亦得少許,持至於家,教令種之。
兒婦奉取,驅率奴僕調和[10]畦田,於中下種,[11]生長滋茂,大獲子實。諸人種者,消息失度,悉皆不生。
時王夫人欻得篤疾,召問諸醫治病所由,中有醫言:「當須海渚粳米作食,食之爾乃可[12]差。」王自憶念:「昔得其種,[*]賦人[A8]墾[*]殖,今當推校為有為無?」即召諸臣而問之言:「前勅種稻為[13]成熟不?今日急須用治困[14]病。」諸臣各各自說本末,或云不生,或云鼠噉。時梨耆彌歸家問曰:「前種稻米為獲實不?欲得與王治夫人[15]病。」兒婦答言:「家內豐多,若用作藥,足周一國,[16]不但[17]濟一人也。」時梨耆彌即送與王。尋用作食,以與夫人,夫人食已,病得除愈。王甚歡喜,大與賞賜。
時特叉尸利、舍衛二國共相嫌隙,常不和順,時特叉尸利王欲試舍衛有[18]聖智不,遣一使者至舍衛國,送[19]牸馬二匹,而是母子形狀、毛色一類無異,「能別識者,實為大善。」王及群臣不能分別。時梨耆彌從宮歸家,兒婦問言:「有何消息?」妐即答言如向所見,兒婦白言:「此事易知,何足為憂?但取好草,並頭而與,其是母者,推草與之;其是子者,抴[20]搏食之。」時梨耆彌尋往白王,王如其語,以草試之,果如其策,母子區別。即語使者:「斯是馬母,彼是其駒。」時使答言:「審如來語,無有差錯。」王大歡喜,倍加爵賞。
時彼來使還歸本國,具白諸理。時特叉尸利王便[21]更遣使送[22]二蛇,麤細長短相似如一,「能別[23]雄雌者,斯亦大善。」波斯匿王及諸群臣無能識者。時梨耆彌歸問兒婦:「此復云何?」兒婦答言:「以一端細㲲敷置於地,取此二蛇用著㲲上,若是雌者,靜然不動,其是雄者,搔擾不寧。何以知之?女之為性,愛著細滑,得軟生染,不欲動搖;男子性剛,轉側不安。以此推之,可足知矣。」長者聞已,即往白王。王從其計,尋時試之,果如所言,了了識別。告彼使曰:「是雄,是雌。」使尋報曰:「審爾不虛。」王甚慶悅,大賜財寶。
時彼國王復送一木,長滿一丈,根杪正等,無有節[24]目、刀斧之迹,而語之曰:「若能[25]識別此木上下,亦大快善,甚不可量。」王及諸臣無能識者。時梨耆彌復問兒婦,兒婦答[26]曰:「此事易耳,但取其木用著水中,根自沈沒,頭浮在上。」長者聞已,復往白王。王用其語,而便試之,果如其計,沈浮各殊。語彼使言:「浮者是頭,沈處是根。」時使答言:「信如所論。」王益歡喜,重與賞賜。
彼使還國,具白因緣。其王聞之,心用信伏,更遣使命,兼獻珍寶,因復語曰:「大王國中實有賢達,自今以後當修義好。」波斯匿王情倍踊躍,召梨耆彌而問之曰:「頃來諸事,卿何由知?」梨耆彌言:「非臣所達,是臣兒婦之智辯耳。」國王聞已,深加欣敬,拜其兒婦,用為王妹。
復經少時,兒婦懷妊,日月已滿,生三十二卵,其一卵中出一男兒,形體顏貌端嚴挺特。年遂長大,勇健無雙,一人之力,敵於千夫,父母[27]愛念,合國敬畏,後為納娶,各已備畢,純是國中豪賢之女。
時毘舍離信心開解,請佛及僧於舍供養。佛為說法,合家眷屬得須陀洹,唯末小兒未獲道迹。時乘白象欲出遊戲,門外有壍,既深且廣,於其壍上有大木橋,時此[28]少年適到橋宕,爾時復有輔相之子乘車外來,橋中相逢,各恃[1]豪姓,不相開避。毘舍離兒便懷瞋恚,就於象上低身下向,捉輔相子并其車乘擲置壍中。身體傷破,百節皆[2]痛,啼哭而歸,白其父言:「毘舍離兒橫見毀辱,傷我身體,苦痛若斯。」其父聞之,甚用懊惱,恤其子言:「彼人力壯,又是國親,難與爭勝,當思密計,以報此怨。」即以七寶合為馬鞭三十二枚,用好純剛作刀[3]內中,三十二人各遺一枚,而語之言:「汝等年少,體性自嬉,故作此鞭而用相贈,幸可納之,恒捉在手。」諸人歡慶,便為受之。
是時國法,見王之時,禮不帶刀。於是輔相已見納受而常秉執,便向國王深譖讒之,云:「毘舍離三十二[4]子年盛力壯,一人敵千,今懷異計,謀欲害王。」王雖聞之,情猶未信,復更白王:「事審不虛,現有證驗,各作利刀置馬鞭中,以此推之,事足明矣。」王即索看,果如所言,王意便信,謂必為然,選擇力士,安在宮內,一一召喚,於裏殺之。以三十二頭盛著一函,繫縛封印,送與其妹。
當於是日,其毘舍離請佛及僧就家供養,見王送函,謂為致供來相助辦,便欲開看。世尊告曰:「且住!勿解!須待食竟。」食[5]飽已訖,便命令坐,為其說法。「此身無常、苦、空、無我,生多危懼,不得久立,眾惱纏縛,辛酸難計,恩愛別離,互相悲戀,唐困身識,於道無益,唯有智者能解此[6]要。」
時毘舍離霍然情悟,得阿那含道,歡喜合掌,白世尊言:「唯垂矜愍,見賜四願:一者、諸病比丘,給足湯藥,隨病[7]飲食;二者、看病比丘,亦給其食;三者、遠來比丘,先供養之;四者、遠行比丘,給辦糧餉。所以者何?諸病比丘由無湯藥、好飲食故,其病難[*]差,或復沒命;瞻病比丘由無食故,當捨乞食,早晚無時,病人所須或能差錯,違心恚怒,病則難愈,以是之故,當施其食;[8]諸有他方遠來比丘,初到異土,未有知識,若行乞食,或值惡狗,或逢弊人,儻能瞋恚,傷損毀辱,以是之故,當先與食;遠去比丘,當須伴侶,由無糧餉,或不逮伴,道路遐險,多諸毒[9]獸,設當獨涉,或致危難,我以是故,當供給之。」
爾時世尊聞毘舍離求此四願,讚言:「善哉!善哉!如汝所願,其德弘大,供佛無異。」即與眾僧還到[*]祇桓。世尊去後,開函視之,三十二頭悉在函[10]中,由愛斷故,不[11]生懊惱,但作是[12]言:「痛哉![13]悲哉!人生有死,不得長[14]久,驅馳五道,何[A9]苦乃爾!」三十二兒婦家親族聞此事理,極懷瞋恚,咸共唱言:「大王無道,[15]抂殺善人。」共合兵馬,欲為報仇。軍眾雲集,圍繞王宮,時王恐怖,退向佛所。諸人聞之,即引軍馬往圍[*]祇桓。
爾時阿難聞波斯匿王殺毘舍離三十二子,婦家宗黨欲為報仇,長跪合掌,白世尊言:「有何因緣,三十二兒為王所殺?」
世尊告曰:「毘舍離子三十二人,不但今日為王所殺,三十二人一時頓死。汝今善聽!持之在心,當為汝說。」阿難曰:「諾。」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此三十二人共為親友,相與言議,盜他一牛。彼時國中有一老母,無有子息,單窮困厄,時諸偷兒往詣其舍,欲共殺牛,老母歡喜,為辦薪、水、煮熟之具。[16]臨下刀時,牛跪[17]匃命,諸人意盛,必欲殺之,牛便[18]結誓:『汝今殺我,將來之世,我不置汝,正使得道,猶不相放。』立誓已竟,便為所殺。諸人燒煮,競共噉之,老母因次,亦得飽滿,欣悅而言:『由來安客,今日最善。』」
佛告阿難:「爾時牛者,今波斯匿王是;爾時盜牛人者,今毘舍離三十二子是;爾時老母者,今毘舍離是。由此果報,五百世中常為所殺,乃至於今。彼時老母由助喜故,五百世中常為作母,極[19]懷懊惱,今值我時,始獲道證。」
阿難合掌,重白佛言:「復修何福,豪富猛健?」佛告阿難:「乃往過去迦葉佛時,有一老母信敬三寶,其家大富,合集眾香,以油和之,欲往塗塔,於其中路逢三十二人,因而勸之:『我欲以[20]油塗塔,可相助佐,當得福德,世世所生,端正多力。』時三十二人歡喜共去,塗塔已竟,各作是言:『由是老母故,令我等得種[21]福業,願所生處尊榮富貴,恒為我母,我等為子,常莫相離,見佛聞法,疾得道果。』老母喜悅,便許可之。從是[22]已來,五百世中恒生尊貴。爾時老母,今毘舍離是;爾時三十二人,今三十二子是。」
時諸軍眾聞佛所說,恚心便息,而作是言:「大王所刑,非[23]造為之,此人自種,今受其報。由殺一牛,猶[24]尚如是,波斯匿王是我曹主,云何懷惡而欲危害?」即除器仗,自投王前,求哀請過。王亦釋然,不問其罪。
爾時世尊因為四眾廣說諸法,「善業應修,惡行應離。」敷演分別四諦妙法。眾會聞者皆得道證,受持佛教,歡喜奉行。
(三八)設頭羅健寧[1]品[2]第[3]三十三[4](丹本為二十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竹園中。爾時賢者阿難從座而起,整衣服,長跪叉手,前白佛言:「阿若憍陳如伴黨五人宿有何慶,依何因緣,如來出世,法鼓初震,獨先得聞,甘露法味特先得[A10]甞?唯願垂哀,具為解說!」
於時世尊告阿難言:「此五人者,先世之時,先食我肉,致得安隱,是故今日先得法食,用致解脫。」
爾時阿難重白佛言:「先世食肉,有何因緣?願具開示!」
佛告之曰:「過去久遠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曰設頭羅健寧,領閻浮提八萬四千國、六萬山川、八十億聚落、二萬夫人婇女。王有慈悲,憐念一切,人民之類靡不蒙賴。
「爾時國中有火星現,相師尋見,而白王言:『若火星現,當旱不雨經十二年。今有此變,當如之何?』王聞是語,甚大憂愁:『若有此災,[5]奈何民物?民命不濟,無復國土。』即合群臣而共議[6]之。眾臣咸曰:『當下諸國計現民口,復令算數倉篅現穀,知定斛斗十二年中人得幾許。』王從其議,即時宣令急勅算之。都計算竟,一切人民日得一升猶尚不足。從是已後,人民飢餓,死亡者眾。王自念曰:『當設何計濟活人民?』因與夫人、婇女出遊園觀,到各休息,王伺眾眠寐,即從座起,向四方禮,因立誓言:『今此國人飢羸無食,我捨此身,願為大魚,以我身肉充濟一切。』即上樹端,自投於地,即時命終,於大河中為化生魚,其身長大五百由旬。
「爾時國中有木工五人,各齎斤斧往至河邊規斫材木,彼魚見已,即作人語而告之曰:『汝等若飢欲須食者,來取我肉;若復食飽,可齎持去。汝今先食我肉,[7]而得充飽,後成佛時,當以法食濟脫汝等。汝可并告國人大小,有須食者悉各來取。』五人歡喜,尋各斫取,食飽齎歸。因以其事具語國人,於是人民展轉相語,遍閻浮提悉皆來集,噉食其肉。一脇肉盡,即自轉身,復取一脇,[8]皆復食盡,故處還生,復轉身與之。如是翻覆,恒以身肉給濟一切,經十二年。其諸眾生食其肉者,皆生慈心,命終之後,得生天上。
「阿難!欲知爾時設頭羅健寧王者,則我身是;時[9]五木工先食[10]我肉者,今憍陳如等五比丘是;其諸人民後食肉者,今八萬諸天及諸弟子得度者是。我於爾時先以身肉充彼五人,令得濟活,是故今日最初說法度彼五人,以我法身少分之肉,除彼三毒飢乏之苦。」
賢愚經卷第七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4 冊 No. 202 賢愚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7-0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CBETA 提供新式標點重校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