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大乘伽耶山頂經
No. 467 [Nos. 464-466]

大乘伽耶山頂經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伽耶城山頂精舍與大比丘眾一千人俱其先悉是長髮梵志皆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諸重擔得己利盡諸有結正知解脫心得自在到於彼岸——復與無量諸菩薩摩訶薩眾俱

爾時世尊得成正覺其日未久寂然宴坐入于三昧觀察法界作是念言:「我已證菩提已得聖智慧已辦所應作已捨諸重擔已出生死曠野已捨離無明獲於智明已拔毒箭已盡渴愛已證法界已擊法鼓已吹法螺建法幢已捨離生死眼說於法眼已閉惡道開眾善道已捨非田示諸福田我今審觀如是之法誰能現證已證當證為身證耶為心證乎若身證者身是頑鈍無覺無思猶如草牆壁瓦石從於四大父母所生無常敗壞散滅之法必假塗食等緣而得存立心證者心如幻化無相無形無所依處無所容受又菩[A1]隨於世間而立名字無音響無形色無成實無相狀無來無去不出不入過於三界無有處所不可見聞不可憶念攀緣處非戲論境無所入無文字不可動搖不可安立絕於一切語言之道而言現證當證[1]名字虛妄分別無生無起無有體性不可取不可說不可愛著是中實無已成正覺現成正覺及當成者若能如是無證無成乃得名為成正覺耳何以故菩提者離於一切變動相故。」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知佛所念而作是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諸善男子[2]發菩提心應云何住?」

佛言:「文殊師如菩提相應如是住。」

文殊師利菩薩言:「何者是菩提相?」

佛言:「文殊師利菩提相者獨超三界雖隨世俗而有名字遠離一切音聲言說諸菩薩眾發趣菩提從初發心則無所趣是故文殊師利諸善男子善女人以遠離發趣之心而住菩提文殊師利若諸菩薩能發趣於無所趣者是則趣向菩提之

文殊師利趣於無自性是趣向菩提趣於無處所是趣向菩提趣於法界性是趣向菩提趣於一切法中無所執著是趣向菩提趣於實際無差別是趣向菩提趣於如鏡中像光中影如水中月如熱時焰是趣向菩提。」

時眾中有天子名淨月威光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諸菩薩摩訶薩修習何行依何處?」

文殊師利菩薩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大悲行依於一切眾生處修。」

淨月天子又問:「菩薩大悲依何心起?」

文殊師利菩薩言:「薩大悲依無諂誑心起。」

又問言:「無諂誑心依何而起?」

答言:「無諂誑心依於一切眾生平等心起。」

又問:「於一切眾生平等心依何而起?」

:「依於入非一非異法性心起。」

又問:「入非一非異法性心依何而起?」

答言:「依深信心起。」

:「深信心依何而起?」

答言:「依菩提心起。」

:「菩提心依何而起?」

答言:「依六波羅蜜起。」

:「六波羅蜜依何而起?」

答言:「依方便慧起。」

:「方便慧依何而起?」

答言:「依不放逸起。」

:「不放逸依何而起?」

答言:「依三種淨行起。」

:「三種淨行依何而起?」

答言:「依十善業道。」

又問:「十善業道依何而起?」

答言:「依持淨戒。」

又問:「持淨戒依何而起?」

答言:「依如理思惟。」

又問:「如理思惟依何而起?」

答言:「依觀察心。」

又問:「觀察心依何而起?」

答言:「從憶持不忘。」

[3]淨月威光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大士諸菩薩發菩提心凡有幾種於因果而得成就?」

文殊師利菩薩言:「天子諸菩薩發菩提心凡有四種於因於果而得成就等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解行住發心三者不退轉發心四者一生補處發心應知初發心為解行住因解行住發心為不退轉因退轉發心為一生補處因一生補處發心為一切智因

復次天子應知初發心如田中下解行住發心如[4]漸增長不退轉發心如枝果次第出生一生補處發心如果實成熟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如造車人先集於材二發心如得材已各別治淨第三發心如彼匠人造車成就第四發心如以其車引重致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猶如初月第二發心如五日夜至七夜月第三發心如十日夜月四發心如十四日夜月應知如來所有智慧譬如明月至十五夜一切光色悉皆圓滿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超聲聞地第二發心超辟支佛地第三發心超不定地第四發心住決定地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譬如有人初學字母二發心如彼學人漸解分析第三發心如學已久[5]算數第四發心如學成熟了達諸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菩薩住因第二發心菩薩住智第三發心菩薩住斷第四發心菩薩住果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因所攝第二發心智所第三發心斷所攝第四發心果所攝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從因而起第二發心從智而起第三發心從斷而起第四發心從果而起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因差別分第二發心智差別分第三發心斷差別分第四發心果差別分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如採集眾藥第二發心如分[1]藥性第三發心如隨病合藥第四發心如服藥除愈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生法王家第二發心學法王法第三發心學得解了第四發心學得自在。」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決定光明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何者是菩薩摩訶薩速疾道諸菩薩摩訶薩行此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菩薩言:「天子菩薩摩訶薩速疾道有二種諸菩薩摩訶薩行此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二一者便道二者般若道方便道者攝諸善法般若道者了知簡擇方便道者不捨眾生般若道者能捨諸法方便道者知法和合般若道者知不和合方便道者能為因緣般若道者能至寂滅方便道者能知諸法差別之相般若道者能知法界無差別理方便道者能具莊嚴諸佛國土般若道者能知諸佛國土平等方便道者能知眾生根行不同般若道者能知根行空無所有方便道者令諸菩薩詣於道場般若道者能令菩薩逮無所覺

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速疾道云何為二資糧道二者決擇道資糧道者謂施等五波羅蜜決擇道者謂般若波羅蜜有著道著道有漏道無漏道皆如是說

復有二種速疾道云何為二一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量道者謂有相位無量道者是無相位

復有二種速疾道所謂智道及以斷道智道者謂從初地至第七地斷道者從於八地至第十。」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勇修智信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所知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所修智?」

文殊師利菩薩言:「善男子義非和合智是和合。」

勇修智信菩薩言:「大士以何因故義非和合智是和合?」

文殊師利菩薩言:「善男子義是無為無為則非義非義中無有法若和合若不和義是無變異無成實不可取不可捨皆如是說善男子智名為道道與心和合非不和合

復次善男子[2]是和合非不和合。」

勇修智信菩薩言:「大士何因緣故智惟是和合非不和合?」

文殊師利菩薩言:「善男子智善能觀察蘊處界善觀察緣起法善觀察處非以是故惟和合非不和合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何等為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義智四者便智五者般若智六者攝智七者波羅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教化眾生智十者於一切法無所著智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智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起何等為十一者身發起為一切眾生淨治身業故二者口發起為一切眾生淨治口業故三者心發起為一切眾生淨治意業故四者內發於一切眾生無所取著故五者外發起於一切眾生行平等行故六者智發起修習一切佛智故七者國土發起示現一切佛剎功德莊嚴故八者教化眾生發起知諸煩惱病藥故九者真實發起能成就決定聚故十者無為智滿足發起於一切三界心無所著故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發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何等為一者波羅蜜行二者攝物行三者般若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慧資糧行七者求智資糧行八者清淨信心行九者入諸諦行十者不分別愛憎境行善男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盡觀等為十一者身無盡觀二者事無盡觀法無盡觀四者愛無盡觀五者見無盡觀六者資糧無盡觀七者取無盡觀八者無所執著無盡觀九者相應無盡觀十者道場識自性無盡觀善男子如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無盡觀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調伏行等為十一者調伏慳嫉行捨施如雨故調伏破戒行三業清淨故三者調伏瞋恚修習慈心故四者調伏懈怠行求法無倦故五者調伏不善行得禪解脫神通故調伏無明行生決定善巧慧資糧故七者調伏諸煩惱行圓滿一切智資糧故八者調伏顛倒行出生真實不顛倒資糧道故九者調伏不自在行於時非時自在故十者調伏著我行觀察諸法無我故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調伏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寂靜地等為十一者身寂靜地遠離三種身不善業二者口寂靜地淨治四種口業故三者寂靜地永捨三種意惡行故四者內寂靜地不執著自身故五者外寂靜地不執著一切諸法故六者智資糧寂靜地不執著所行道七者不自高寂靜地觀察聖智自性故究竟邊際神通寂靜地出生般若波羅蜜九者滅戲論寂靜地不欺誑一切眾生故十者不顧戀身心寂靜地大悲教化眾生故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寂靜地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如實行者能得菩提不如實行則不能得如實行者如其所說則如是行不如實行者但有言說不能信不能修習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二種如實行何等為二一者道如實行二者斷如實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行何等為二一者自調伏如實行二者化眾生如實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行何等為二一者有功用智如實行二者無功用智如實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行何等為二一者善建立諸地如實行二者善觀察諸地無差別如實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行何等為二一者善遠離諸地過[1]如實行二者善圓滿諸地功德如實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行何等為二一者善說聲聞辟支佛地如實行二者善說諸佛菩提不退轉法如實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如是等無量無邊如實行法若能如是如實行者當知是人不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勤修學。」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殊師利快說此語。」

佛說此經已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勇修智信菩薩摩訶薩淨月威光天子決定光明天及餘眾會一切世間天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大】,〔-〕【宋】【元】【明】【宮】
天竺三藏【大】,南天竺國三藏法師【宋】【元】【明】【宮】
流【大】,留【宋】【宮】
志【大】,志等【宋】【元】【明】【宮】
譯【大】,第四譯【元】【明】
惟【大】,唯【元】【明】
人【大】,又【宋】
爾【大】,又爾【宋】
牙【大】,芽【元】【明】【宮】
善【大】,善知【宋】【元】【明】【宮】
辯【大】,辨【宋】【元】【明】【宮】
惟【大】,唯【宋】【元】【明】【宮】
失【大】,去【宋】【宮】
提【CB】【麗-CB】,薩【大】(cf. K11n0225_p0435b02)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