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佛本行集經

佛本行集經卷第五十三

優陀夷因緣品[7]

爾時輸頭檀王將自宮內諸眷屬等前後圍復將悉達太子宮內一切眷屬及將其餘外眷屬等并釋童子及諸左右復將四兵百官大臣將帥僚佐及諸居士城邑聚落長者耆以顯大王威勢之力并顯大王神德自在將大親族兵眾左右前後圍遶爾時釋種宗族士眾一切合有九萬九千及迦毘羅婆蘇都城所居人民從城共往欲見如來世尊遙見輸頭檀王與諸大眾嚴備而來即作是念我若見彼不起迎奉人當說我:『此豈戒行果報人乎云何見父不起迎逆?』我今若見父及大眾起往迎者彼等獲得無量大罪若我今持其威儀在此住者彼等於我不生敬。」如來作此三種念觀見有如此三種因緣思量如是三種義已從坐而起以神通力騰虛空在虛空中經行來往或立或坐或臥或睡身或放烟或放炎火或隱或現出如是等種種神通變化顯示

迦毘[A1]婆蘇都城有護城神守門神等於輸頭檀王之前飛騰虛空詣向佛所頂禮佛足却住一面以其偈頌向佛說言

如來初始出家日  
夜叉諸神為開門
毘沙門等示道路  
世尊是大功德器
如來當爾出門時  
發心作是大誓願
若不降伏諸魔眾  
我更不入此城中。』
彼願今者已滿足  
世尊已復降諸魔
得證菩提無上道  
成於昔日之誓願
[A2]丈夫為福出於世  
已證無上菩提道
憐愍一切親族故  
今者還來入此城。」

爾時輸頭檀王遙見世尊以神通力飛騰虛示現種種神通變化即作是念:「我憶往昔悉達太子捨家出家今成大仙有大威德大神通。」輸頭檀王作是念已從其馬車下地足步往向佛所輸頭檀王漸欲近佛佛復從空漸漸而下輸頭檀王至佛住所佛即從空下至本處輸頭檀王見佛頭上無有天冠除鬚髮身著袈裟以愛子故悶絕躃地經於少時方乃還穌在地宛轉悲啼涕泣流淚被時彼釋種九萬九千及以內外諸眷屬等悉亦悶絕宛轉于地悲號啼哭涕淚交流冤懊惱而受大苦時彼大眾而說偈言

大王將眾至佛邊  
父見世尊未共語
王欲稱子不得言  
[1]比丘復不得
王見如來沙門相  
自於傘下生羞慙
長呌口中出熱氣  
迷悶躃地種種道
如來默然入禪定  
王見如是自憂煎
猶如渴人從遠來  
遙見水已還枯竭。」

爾時世尊復作是念:「此釋種輩有大我慢高自在若其以頂著地禮我即生懈勌。」作是念已即騰虛空去地一丈又念:「我今離地若彼輩應當僂身作禮。」而有偈說

佛觀王輩懷我慢  
飛住虛空高一丈
憐愍自餘諸人等  
是故佛在空中住。」

爾時輸頭檀王從地而起頂禮佛足而說偈

我今三禮真如尊  
初生已復禮佛足
昔在宮內相師記  
當坐樹下[2]覆身
今見行於第一行  
面目清淨如華開
令我身心大欣悅  
是故今還三頂禮。」

爾時輸頭檀王頂禮佛[3]然後次第二宮眷頭面頂禮次有外親諸眷屬等亦禮佛足復有釋種諸童子等亦復頂禮復有左右將士僚佐百官大臣次第作禮復有如是大姓居士頂禮佛足次第復有大富長者諸老宿亦復作禮

然佛世尊深有如是微妙之法但恐大眾未生歡喜渴仰之心未生希有奇特之意是故未說如此法耳

爾時世尊欲令時眾生歡喜心信敬心故神通力飛騰空裏在於東方去地高至一多羅樹住空中已又作種種神通變現所謂一身分作多身或以多身合作一身從下橫行足不蹈地從下上行從上下行石壁山障皆過無礙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在於虛空[4]趺坐安然不動經行虛空猶如飛鳥身上放烟身下出火如大火聚亦如日月有大威有大神通威德熾盛光明顯赫或時以手捫摸日月其身長大乃至梵天出如是等種種神通變化之事

爾時世尊作是事已復現如是雙對神通謂如來於其半身身下出烟又於半身身上出火

如來或復於其半身身上出烟或於半身下出火

如來或復左[5]出火[*]放烟[*][6][*][7]

如來又時於其半身身下出烟或復半身上出於清涼冷水

如來又時於其半身身下出於清涼冷水於半身身上出烟

如來或時[*]出烟於其右[*]出涼冷須臾或復右[*]出烟於其左[*]出涼冷

如來又時於半身下出其炎火於半身上涼冷水又半身上出其炎火於半身下清冷水又時如來[*]出火復於右[*]清冷水

如來又時[*]出火於其右[*]出清冷水[1][*]出清冷水於其左[*]放其[2]

如來又時遍身出火於兩目間出清冷水於目間出其焰火或復遍身放清冷水

如來或時現下分身上分不現而說其法時唯現上分之身下分不現而說其法

如來又時或復入於火光三昧於諸毛孔出種種光所謂青色光明黃色光明赤色光明白色光明蒨草色光頗梨色光

如來或復乘於空中去地高於一多羅樹現神通或復去地高二多羅或三四五或七多羅住於空中而現神通所謂一身分作多乃至放於頗梨色光種種神變悉皆示現

爾時世尊或復從於南方出身西方去地高一多羅而作種種神通變化世尊或復西方沒身北方去地高一多羅住虛空中作於種種神通變化所謂一身分作多身乃至放於頗梨色光乃至一一諸方亦爾皆乘虛空地高至七多羅樹俱現種種神道變化所謂一身分作多身乃至放於頗梨色光

爾時大眾見佛世尊現是神通即於佛邊歡喜心信敬希有如是等心爾時世尊見彼大眾生於信敬希有心故從空而下在其眾敷座而坐為其大眾次第說法言說法所謂眾生長夜在於煩惱之中聞是語者令生厭離是故勸行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生善處教行厭離[3]有漏等令出煩惱復讚歎出家功德復讚解脫有如是法如來說此諸法之時知其大眾生歡喜心踊躍之柔軟等心得無外心

爾時世尊亦有諸佛攝受之法所謂苦集滅道等法於時世尊為彼大眾方便顯說宣通示現時彼大眾無量百千萬億眾類即於座[4]塵離無復煩惱斷諸結使得法眼所有集法悉皆滅相得如實智譬如清淨無垢衣裳堪入諸色入諸色者尋受其色是說已彼時大眾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眾生類即於座上遠塵離垢無復煩惱斷諸結使得法眼淨乃至一切滅相得如實智而彼大眾自見諸法已得諸法已證諸法已入諸眾疑已度諸惑已滅無復疑心已得無我生因緣悉皆盡滅如是知已歸依於歸依於法歸依於僧受優婆塞五戒之輸頭檀王為於愛子煩惱羅網之所覆故遂不獲果坐世尊前以哀愍音悲泣哽咽說偈言

汝昔首戴七寶冠  
微妙莊嚴捨何處
又捨髻中明淨珠  
露頭毀形無威德
昔日上妙迦尸服  
汝亦當於何處捨
如此麤澁糞掃衣  
我所愛子云何著?」

爾時世尊以偈報彼輸頭檀王作如是言

大王有國名奴師  
我於彼處捨天冠
心欲除其我慢故  
又欲證彼甘露句
為諸染色袈裟衣  
故我棄彼迦尸服
袈裟既著身體已  
我證無上妙菩提。」

於是輸頭檀王復向如來而說偈言

我昔在宮求百願  
願得生子作輪王
今見剃頭手執鉢  
子為我說得何勝?」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輸頭檀王作是言曰

輪王得萬心無厭  
雖得命長不自在
我心自在無邊際  
願子輪王實愚癡。」

爾時輸頭檀王復以偈頌向佛說言

七寶革屣汝先著  
臥具柔軟種種鋪
宮殿樓閣安隱居  
頭上罩籠白傘蓋
足相軟淨如蓮華  
沙棘礫磧云何踏?」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輸頭檀言

我今一切遍知尊  
諸法不染如蓮華
諸有已捨無愛著  
如我今者無諸惱。」

爾時輸頭檀王復以偈頌而白佛言

昔在宮殿栴檀等  
及以諸香涼似月
隨時用此摩汝身  
摩已遍體受安隱
今時初夏正以熱  
獨步林藪[5]為行
本在宮內微妙音  
今無婇女誰娛樂?」

爾時世尊以偈復報輸頭檀言

我有法池清涼水  
智人所歎無憂處
功德寶池洗浴身  
不為水溺至彼岸。」

[6]頭檀王復以偈頌向佛說言

在宮昔著迦尸衣  
蓮華瞻蔔香熏體
柔軟疊華貯衣內  
坐釋宮殿威顯赫
今者麤麻糞掃物  
隨處樹皮之所染
纔覆身體可羞慙  
汝大丈夫不厭惡?」

爾時世尊復以偈頌報輸頭檀王作如是言

衣服臥具飲食等  
我於過去悉生貪
微妙端正色愛處  
於今正念皆已捨。」

輸頭檀王復以偈頌向佛說言

汝昔宮中七寶器  
及用金銀[7]案等
種種餚饍甘美味  
諸王隨意所堪食
今得冷熱麤澁等  
非妙薄淡云何飡
云何不嫌如是食  
不生臭穢嫌恨想?」

佛復以偈報輸頭檀王作如是言

傳聞過去今現在  
及以未來諸聖者
隨飡麤澁及苦味  
[1]愍世間故不嫌。」

輸頭檀王復以偈頌而說之言

汝昔在我宮內時  
坐臥微妙柔軟鋪
世間最勝無比方  
[2]稱意無嫌者
今於麤澁[3]地上  
唯鋪諸草及樹葉
云何眠臥而無嫌  
身體柔軟不傷損?」

爾時世尊復以偈頌報輸頭檀王[4]作如是言

我今得諸自[5]  
一切苦惱悉已脫
為拔諸苦煩惱刺  
憐愍世間故不嫌。」

輸頭檀王復以偈頌向佛說言

汝於昔日愛樂家  
種種妙華散地上
室內無風燈明照  
及以樓閣諸窓牖
華鬘瓔珞莊嚴身  
婦人端正猶玉女
語言婉媚相隨順  
瞻仰不亂聽夫勅。」

佛復以偈報輸頭檀王作如是言

釋王我有新學行  
微妙天中諸梵行
我以得心自在行  
隨我意去皆得行。」

輸頭檀王復以偈頌向佛說言

音聲鼓瑟箜篌等  
微妙歌詠覺汝眠
猶如帝釋在天中  
汝昔在宮亦復爾。」

佛復以偈報輸頭檀王作如是言

修多祇夜出妙音  
如意解脫今覺我
我有梵行諸友等  
大王我住如是眾。」

輸頭檀王復以偈頌向佛說言

降伏大地諸山川  
并及欲具諸千子
微妙七寶捨棄來  
云何行此沙門行?」

佛復以偈報輸頭檀王作如是言

智慧三昧我大地  
千數禪定是我子
七種覺分是其寶  
大王知我悉已得。」

輸頭檀王復以偈頌而說言曰

汝昔駕車調善馬  
其車雜寶所莊嚴
潔白傘蓋持覆身  
素拂清淨琉璃把。」

佛復以偈而報王言

我持正勤為駟馬  
[6]慚愧以為車
精進駿疾作所乘  
我乘以入無憂處。」

輸頭檀王復說偈言

汝昔在家乘揵陟  
其身潔白清淨勝
眾寶莊嚴鞍[7]  
乘此調馬隨意行。」

佛復以偈而報王言

大地所有諸眾馬  
世間無數[8]多人
彼等一切無常定  
觀已隨意馭神通。」

輸頭檀王復以偈頌而說之言

汝昔在於宮內時  
殿[9]如天無有異
執刀弓箭眾所護  
身著鎧甲甚精微
今汝在林無護者  
夜叉羅剎可畏所
闇夜種種諸獸鳴  
云何能生是無畏?」

佛復以偈而報王言

所有夜叉卑舍遮  
種種諸獸可畏者
黑闇夜行在林內  
不能動我一毛端
不畏他聲如師子  
如風繩所不能羈
亦如蓮華不著水  
吾在世法濁不污。」

爾時長老目揵連長老摩訶迦葉長老優[10]頻螺迦葉那提迦葉[11]伽耶迦葉[12]斯那摩訶俱[13]村陀離波多等無量大眾坐佛左右時彼諸德以苦行故身無精光勤體疲形容羸瘦色不光澤氣力尠少唯有筋皮纏裹其[14]爾時輸頭檀王白佛言:「世尊今在世尊右邊坐者此等人輩從何而來得出家也?」

爾時世尊[15]金色臂向輸頭檀王指彼一一諸比丘等口悉稱名而示王言:「此是舍利此是摩訶迦葉此是優[*]頻螺迦葉是那提迦葉此是伽耶迦葉此是優[*]此是離波多[16]別離波多如是等輩是摩伽陀國大姓婆羅門種。」

輸頭檀王復問佛言:「今在世尊左邊坐者是何人從何而來在世尊邊而出家也?」佛告王言:「此是摩訶目揵連此是摩訶迦旃延是摩訶俱[*]此是摩訶純陀諸如是等亦摩伽陀村邑聚落大姓諸子。」時輸頭檀王聞此語已悵怏不樂作如是念:「此我子者是大姓剎利童子端正可喜視者不厭猶如金像既是大姓剎利童子以婆羅門左右圍此事非宜既是剎利大姓童子還應剎利大姓圍遶此順其法。」作是念已為欲成就如是事故即從坐起還其宮內

[17]佛本行集經優波離[18]因緣品第五十五[19]

爾時輸頭檀王還宮未久有一童子名優波從其前眾來至佛所優波離童子之母牽捉其子優波離手將以奉佛唱如是言:「優波離曾為世尊剃除鬚髮。」時優波離即為世尊而剃[A3]鬚髮優波離童子之母白佛言世尊優波離童子剃佛鬚髮善能[20]?」告優波離童子母言:「雖復善能剃除鬚髮太低也。」

爾時優波離童子之母告優波離作如是言汝優波離汝為如來剃除鬚髮身莫太低令尊心亂。」時優波離即入初禪

時優波離童子之母復白佛言:「世尊優波離童子剃除鬚髮善能[*]?」佛告優波離童子母言:「雖復善能剃除鬚髮其身太仰。」

爾時優波離童子之母復告優波離童子言汝優波離身莫太仰令尊心亂。」時優波離入第二禪

時優波離童子之母復白佛言:「世尊優波離童子剃除鬚髮善能[*]?」佛告優波離童子母言:「雖復善能剃除鬚髮但以入息稍復太。」時優波離童子之母告優波離作如是言汝與如來剃除鬚髮勿使入息如是[1]多令尊心亂。」時優波離童子於即入第三禪時優波離童子之母復白佛言:「世尊優波離童子剃除鬚髮善能[*]?」佛告優波離童子母言雖復善能剃除鬚髮然其出息稍太多也。」

爾時童子優波離母語優波離作如是言:「與如來剃除鬚髮勿令出息如是太多令尊心亂。」時優波離童子於即入第四禪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諸比丘汝等速疾取優波離手中剃刀勿使倒地所以者何其彼童子已入四禪。」時優波離童子之母從優波離童子手中即取刀也

爾時輸頭檀王入迦毘羅婆蘇都城喚諸釋種悉皆來集於大殿庭而勅之言:「汝等釋種應當知我王子悉達若不出家必定當作轉輪聖王汝等釋種亦應承事何以故而彼出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能轉於無上法輪人天中勝彼既剎利種姓王子可喜端嚴猶如金像人皆樂見而彼乃用婆羅門以為弟子左右圍遶此實非宜既是剎利釋種王子還應剎利釋種圍遶乃可為善。」

爾時諸釋咸皆共白輸頭檀言:「大王今者欲於我等先作何事?」爾時輸頭檀王告諸釋言汝等諸釋若知時者必須家別一人出家其釋種兄弟[2]令三出家二人在家四人者二人出家二人在家若三人者二人出家一人在家若二人者一人出家一人在若一人者不令出家何以故不使斷我諸釋種故。」

爾時諸釋咸復共白輸頭檀言:「大王若爾須分明立其言契。」輸頭檀王即集諸釋而問之言:「我子今者既已出家誰能隨從而出家若能隨從而出家者可自抄名署以為記。」

爾時五百諸釋童子各自手抄己之名字謂能隨太子出家

爾時五百釋種童子各解己身所服瓔珞相謂言:「阿誰合取我等瓔珞?」作籌量已復作念言:「此優波離昔於長夜勤事我等諸釋種來是優波離堪受我等所脫瓔珞。」爾時百諸釋童子各脫瓔珞付優波離既付囑已俱還本家諮其父母時優波離尋作是念:「等諸釋今既能捨珍寶瓔珞我若受用是所不應而諸釋子有大威勢有大神德既能棄捨所重官位及諸財寶尚欲出家我今何事不出家也?」時優波離剃鬚髮師見諸釋子各往諮白父母之時便即捨彼所施瓔珞詣佛所頂禮佛足却住一面其優波離住一面已而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聽我隨佛出。」爾時世尊即聽出家受具足戒時彼五百釋種童子各至己家諮父母已還復來至輸頭檀邊而白之曰:「大王今者可將我等至世尊所彼既出家我亦應當隨從出家。」時輸頭檀共彼五百諸釋童子往詣佛所頂禮佛却坐一面既安坐已輸頭檀王而白佛言世尊善哉大德剎利種姓不合將彼婆羅門種共相圍遶實謂非宜今者世尊剎利種姓還應以此剎利圍遶乃可為善然今世尊釋種之內五百童子欲於世尊法中出家受具足戒唯願世尊哀愍聽許兼受具戒。」

爾時世尊聽彼五百釋種出家受具戒已學威儀而告之言:「汝等比丘咸可俱來禮優波離上座比丘。」時彼五百諸比丘等先禮佛然後頂禮彼優波離上座比丘修禮已畢次第而坐

爾時世尊復告輸頭檀王言曰:「大王今可頂禮比丘優波離已次第應禮五百比丘。」爾時大王聞佛教已即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不敢。」即從[3]頂禮佛足然後禮彼上[*]丘優波離已次第復禮五百比丘禮已次第還其本[*]

爾時世尊威顏悅豫作如是言:「今者釋種自降伏釋種憍豪亦復摧撲諸釋[4]。」時諸比丘即白佛言:「希有世尊其優波離今因世得此五百釋種比丘及輸頭檀王尊敬禮。」作是語已佛告諸比丘:「汝諸比丘此優波離非但今日因我得此五百比丘輸頭檀等恭敬禮拜汝諸比丘過去世時其優波離因我故曾得五百大臣跪拜亦得彼王名曰梵德之所敬禮。」

時諸比丘各白佛言:「此事云唯願世尊為我分別說其本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念往昔波羅[1]有二人共為親友其人貧下世無名聞彼人有時自持家內菉豆一[2]從波羅[*]出城客作爾時恒有一辟支佛往來住彼波羅㮈辟支佛於晨朝時著衣持鉢入城乞彼二貧人遙見尊者辟支佛來威儀[3]序平視而進著僧伽[4]齊亭相稱執鉢不動彼人見已得清淨信於辟支佛生勇悅各相謂言:『我等皆由過去未曾逢值如是福田雖復[5]或不恭敬供養瞻侍我等若當值遇如是勝上福田恭敬供養應不遭如此厄難所謂無財恒常客作以自存活我等今者應當持此一[*]菉豆奉施仙若其憐愍受我所施我等即應脫此貧苦。』作是念已將此菉豆奉辟支佛作如是言唯願尊者起憐愍心受我此施。』時辟支佛於彼二人生憐愍故受其所施雖受施已辟支佛皆有一法欲化眾生唯現神通無方便時辟支佛愍彼二人受其施已即從彼方騰空而行

佛本行集經卷第五十三

闍【大】,法師闍【宋】【元】【明】
下【大】,第五十四之二【明】
道【大】,導【宋】【元】【明】
蔭【大】,陰【宋】【元】【明】
足【大】,已【宋】【元】【明】
加【大】,跏【宋】【元】【明】
廂【大】*,相【宋】*【元】*【明】*
火【大】,烟【宋】【元】【明】
烟【大】,火【宋】【元】【明】
復【大】,復於【宋】【元】【明】
焰【大】*,炎【宋】*【元】*【明】*
欲【大】,慾【宋】【元】
塵離【大】,離塵【宋】【元】【明】
若【大】,苦【明】
輸【大】,爾時輸【宋】【元】【明】
槃【大】,盤【宋】【元】【明】
憐【大】*,怜【宋】【元】*
枕【大】,抗【元】
䩕【大】,鞕【宋】【元】【明】
作如【大】,而作【宋】【元】【明】
在【大】,有【元】【明】
思【大】,忍【宋】【元】【明】
轡【大】,䩛【宋】【元】【明】
多人【大】,人多【宋】【元】【明】
閤【大】,閣【宋】【元】【明】
樓【大】*,婁【宋】*【元】*【明】*
伽耶迦葉【CB】,伽耶伽葉【大】,〔-〕【宋】【元】【明】
婆【大】*,波【宋】*【元】*【明】*
郗【大】*,絺【宋】*【元】*【明】*
形【大】,骨【元】【明】
伸【大】,申【宋】
此【大】,此是【宋】【元】【明】
佛本行集經【大】,〔-〕【明】
因緣【大】,〔-〕【宋】【元】【明】
上【大】,之一【明】
已【大】*,以【元】【明】*
太【大】,大【宋】
五【大】,三【宋】
坐【大】*,座【宋】*【元】*【明】*
慠【大】,傲【元】【明】
㮈【大】*,奈【明】*
升【大】*,斗【元】【明】*
庠【大】,詳【明】
梨【大】,黎【明】
逢【大】,值【宋】【元】【明】
羅【CB】【麗-CB】,婆【大】(cf. K20n0802_p0940a05) 丈夫【CB】【麗-CB】,夫丈【大】(cf. K20n0802_p0940a15) 鬚髮【CB】【麗-CB】,髮鬚【大】(cf. K20n0802_p0944a09)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