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1 發心供養品
- 2 受決定記品
- 3 賢劫王種品
- 4 上託兜率品
- 5 俯降王宮品
- 6 樹下誕生品
- 7 從園還城品
- 8 相師占看品
- 9 私陀問瑞品
- 10 姨母養育品
- 11 習學技藝品
- 12 遊戲觀矚品
- 13 捔術爭婚品
- 14 常飾納妃品
- 15 空聲勸厭品
- 16 出逢老人品
- 17 淨飯王夢品
- 18 道見病人品
- 19 路逢死屍品
- 20 耶輸陀羅夢品
- 21 捨宮出家品
- 22 剃髮染衣品
- 23 車匿等還品
- 24 觀諸異道品
- 25 王使往還品
- 26 問阿羅邏品
- 27 答羅摩子品
- 28 勸受世利品
- 29 精進苦行品
- 30 向菩提樹品
- 31 魔怖菩薩品
- 32 菩薩降魔品
- 33 成無上道品
- 34 昔與魔競品
- 35 二商奉食品
- 36 梵天勸請品
- 37 轉妙法輪品
- 38 耶輸陀因緣品
- 39 耶輸陀宿緣品
- 40 富樓那出家品
- 41 那羅陀出家品
- 42 娑毘耶出家品
- 43 教化兵將品
- 44 迦葉三兄弟品
- 45 優波斯那品
- 46 布施竹園品
- 47 大迦葉因緣品
- 48 跋陀羅夫婦因緣品
- 49 舍利目連因緣品
- 50 五百比丘因緣品
- 51 斷不信人行品
- 52 說法儀式品
- 53 尸棄佛本生地品
- 54 優陀夷因緣品
- 55 優波離因緣品
- 56 羅睺羅因緣品
- 57 難陀出家因緣品
- 58 婆提唎迦等因緣品
- 59 摩尼婁陀品
- 60 阿難因緣品
# | |
---|---|
1 | 解脫之聲,流通一切諸道路聲。眾中說時,不出眾 |
佛本行集經卷第二十六
向菩提樹品[13]中「爾時,菩薩於河澡浴,食乳糜休身體光儀,平復如本,威力自在。安[14]庠面向菩提樹時,作是行步,猶如往昔諸菩薩行,所謂漸漸調柔,行步意[15]喜,來者隨施,行步安住。猶如須彌山王,巍巍而行,無恐畏行,不濁亂行,心知足行,不急疾行,不遲緩行,不蹶失行。兩足周正不相揩行,不相逼行,不星速行,不搖身行,安隱而行,清淨而行,精妙而行,無患害行,師子王行,大龍王行,大牛王行。如鴈王行,如象王行,不[16]恇怯行,無疑滯行,無怪悞行,廣寬博行,那羅延行,不觸地行,千輻相輪下地而行,以脚足指網縵所羅,甲如赤銅色澤而行,行步振遍大地而行,行步猶如大山谷[17]響出聲而行。行步之時,有坑坎處皆悉平正,自然而行;地上所有土沙礫石,皆除而行;以足網縵放光明,觸罪類眾生,安住不動,善行而行;行步清淨,生妙蓮花,蹹彼蓮花臺上而行;以往昔行淨善行故,而得此行。往昔諸佛,坐於師子高座之上,承行而行;心意牢固,如金剛行;閉塞一切諸趣稠林,堂堂而行;能為[A1]一切諸趣眾生,生安樂行。摧折一切魔[18]幢而行;破壞一切魔力而行;[19]塠壓一切魔氣而行;打碎一切魔威而行;減削一切魔業而行;消散一切魔眾而行;墮落一切魔勢而行;捐捨一切魔行而行;殺害一切魔軍而行;割斷一切魔網而行。伏諸非法一切邪眾,如法攝受外道而行;照朗煩惱翳暗而行;散助煩惱朋友而行;威力覆蔽釋天梵天、大自在天護世諸天,無畏而行;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唯自一人,獨尊而行;不從他學,而自證道,分明而行;欲證一切種智而行;正念正意,知足正行行行而行;欲滅生老病死而行;欲趣向彼常樂我淨微妙最勝無畏之處,欲入涅槃城門而行。有如是行,菩薩而行,面正向彼菩提之樹,直視而行。
「爾時,菩薩復作如是思惟念言:『我今至此菩提道場,欲作何座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自覺知應坐草上。是時淨居諸天子等,白菩薩言:『如是如是。大聖仁者!所有過去諸佛如來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皆悉坐於鋪草之上而取正覺。』
「爾時,菩薩[1]復作如是思惟:『誰能與我如是之草?』心思惟已,左右前後四顧觀看。是時忉利帝釋天王,以天智知菩薩心已,即化其身為刈草人,去於菩薩不近不遠,右邊而立,刈取於草。其草青綠,顏色猶如孔雀王項,柔軟滑澤,而手觸時,猶如微細迦尸迦衣,其狀如是,色妙而香,右旋宛轉。
「爾時,菩薩見於彼人去已不遠,在右邊刈如是等草,見已漸漸至彼人邊,到已寬緩問彼人言:『賢善仁者!汝名字何?』彼人報言:『我名吉利。』菩薩既聞彼人名已,如是思惟:『我今欲求自身吉利,亦為他人以求吉利,此名吉利,在於我前,我今決當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如是心思惟已,更出如是美妙音[*]響,語彼人言:『其語猶如過去一切諸菩薩等微妙音聲,所謂實語,不虛發言用真正言,出清亮聲,潤澤之聲,妙聲,喜聲,聞承奉聲,聞不違聲,聞流靡聲,化聲,導聲,不[2]謇吃聲,不縮呻聲,不麤澁聲,不雙破聲,軟滑澤聲,甜淡美聲,分明的的遙入耳聲,聞心口意皆悉喜聲。聞已除滅[3]欲癡瞋恚鬪諍忿怒,皆悉令得清淨之聲,聞如迦羅頻伽鳥聲,命命鳥聲,雷隱隱聲。如諸音樂歌讚詠聲,深遠高聲,無障礙聲,非鼻出聲,清淨之聲,真正之聲,實語之聲。如梵天聲,如海波聲,如山崩聲,震動之聲。如諸天王所讚歎聲,諸阿修羅歌詠美聲,深難得底斷魔力聲,降伏一切諸外道聲。師子之聲,駛風之聲,象王之聲,如雲磨聲,能至十方佛剎土聲,告諸所化眾生之聲。不急疾聲,不遲緩聲,不停住聲,不缺減聲,不濁穢聲,合一切聲,入諸聲聲。解脫之聲,無繫縛聲,無染著聲,合語義聲,依時語聲,不過時聲,巧能宣說八千萬億法門之聲。無壅塞聲,不止息聲,能辯一切諸聲之聲。隨心能滿一切願聲,能生一切安樂之聲,示現一切解脫之聲,流通一切諸道路聲。眾中說時,不出眾外,令諸大眾歡喜之聲;聲出之時,順於一切諸佛法聲。』
「菩薩以此如是眾聲,告語於彼刈草之人,作如是言:『仁者!汝能與我草不?』其化人報言:『我能與。』是時帝釋所化作人,即便刈草,以奉菩薩。其草淨妙,菩薩即取彼草一把,手自執持。當菩薩取彼草之時,其地即便六種震動。是時菩薩,將於此草,安庠面向菩提樹下。
「爾時菩薩持草行時,中路忽有五百青雀,從十方來,右繞菩薩三匝訖已,隨菩薩行。又復五百拘翅羅鳥,四方而來,如前圍遶;又復五百孔雀而來,乃至略說,五百白鵝,五百鴻鶴,五百白鷗,五百迦羅頻伽之鳥,并其五百命命之鳥,五百白象,皆悉六牙。五百白馬,頭耳烏黑,𩦲尾悉朱,長而披散五百牛王,並皆斛領,猶如黑雲。
「是時復有五百童子五百童女,各以種種諸妙瓔珞莊嚴其身,五百天子,五百天女,五百寶瓶,以諸香花,滿於其中。又盛種種諸妙香水,無人執持自然空行。
「又世間中,所有一切吉祥之事,皆從四方,雲雨而來各在菩薩右邊,圍遶[4]經三匝已,隨菩薩行。
「又世間中,所有樹木,一切藥草,菩薩行時,從根悉伏,向於菩薩。
「又復四方微妙涼冷調和之風,吹諸翳障,皆悉清淨,無雲無霧,無烟無塵。
「上虛空中,復有無量千萬諸天,菩薩當向菩提樹時,悉隨而行,皆各一時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歌唱叫喚,或口呼嘯,作種種聲,弄其天衣及寶瓔珞。又復出聲,作如是言:『今此閻浮,有佛世尊出現於世。』
「復有無量淨居諸天,來在菩薩左右前後,頂禮菩薩如是白言:『大聖尊者!仁昔長夜,恒常乞願,今日所願以得成就,世間所有一切諸天,堪為仁作吉祥之事。能與仁作[5]吉祥之相,又復能成仁心願者,彼等悉來在菩薩前。』菩薩面向菩提樹時,相隨而進,菩薩欲至菩提樹下,是時其地六種震動。
「又復,菩薩行步之時,如師子步,如龍王步,如牛王步、白鴈王步,如象王步,無怖畏行,無障礙行,無染著行,除滅一切毛不竪行,無人降伏往昔善行,禪定真正最勝而行,最上最妙伏諸怨行,斷絕一切不利益行。欲取無上法寶故行,取無上樂攝受故行,欲取最上寂定故行。行步之時,地上所有一切眾生,聞地動聲,地居諸天、阿修羅等,一切諸龍,諸[1]乾闥婆,一切諸鳥,四足人等,皆悉聞彼震動之聲,心生疑怪,處處觀看有何異事有何因緣,大地如是湧沒搖動?
「爾時,彼地有一龍王,名曰[2]迦茶([3]隋言黑色),其龍長壽,經歷劫數,曾見往昔多諸佛來。又龍日月,晝夜甚長,睡眠未久,見大地動,復聞震聲,即便驚寤。寤已忽起,速疾從自宮殿而出。出外觀看四方之時,迦[*]茶龍王觀四方已,見自居處相去不遠,有一菩薩安[*]庠而行。時彼龍王,見此菩薩,預先瑞相,猶如過去諸大菩薩發心欲向菩提樹下一種無異。見是相已更無疑心,決定知此菩薩大士,當得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生大歡喜,即便說偈,一心合掌,而讚歎言:
「爾時,黑色龍王將如是偈歎菩薩已,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合十指掌,在菩薩前,頂禮菩薩。是時菩薩語龍王言:『大善龍王!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今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說偈言:
「爾時,黑色龍王有一龍妃,名曰金光,而彼龍妃復與無量諸龍女等,左右圍遶,其手各執諸妙香花末香塗香、雜色衣服寶[*]幢[7]幡蓋種種瓔珞,作天音樂。其樂音中,各作種種歌讚詠聲,而歎菩薩。隨菩薩行,歌音聲中,出如是偈,[8]頌菩薩言:
「爾時菩薩聞是偈已,安[*]庠而行,向菩提樹,於其中間,心如是念:『此欲界內,是彼魔王波旬為主自在統領,我今應當語彼令知,若不告彼而取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我則不成名為大覺。所以者何?為欲降伏魔波旬故,攝受彼故,亦兼攝受降伏一切欲界諸天。彼之魔眾,魔宮殿中,復有無量無邊諸魔眷屬諸天,已於往昔,種諸善根。若聞我作師子吼聲,若見我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則彼悉來向於我邊,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菩薩思惟是已,從於眉間白毫相中,放一光明,名能降伏散魔軍眾。放此光已,應時即至魔之宮殿,翳彼一切諸魔舊宮本業之光。又復斯光傍遍三千大千世界,作大光明,一切皆滿。時菩薩放彼光明中,魔王波旬,自然而聞如是偈聲:
「爾時欲界魔王波旬,從光明中聞是偈已,於睡眠中,心忽驚動,自然夢見,三十二種,不吉祥相。何等名為三十二夢?
「所謂夢見其諸天界自許宮殿,悉皆黑暗,無有光明。
「見自宮中,有諸沙礫糞穢盈滿。
「見自身體,恐怖不樂,無有心情。
「見其自身,諸方馳走。
「見其自身,頭上天冠忽然墮落,遺失革屣,徒跣而行。
「見自咽喉,脣腭乾燥,身體寒熱。
「見諸池泉,所有諸花,皆悉枯竭。
「見自園中,所有諸鳥,鸚鵡鸜鵒、孔雀鴛鴦、鴻鶴鸕𪇔,及拘翅羅命命鳥等,[2]翎羽衣毛,悉皆毻落。
「見其宮內,所有音聲樂器之具,螺鼓琴瑟箜篌笙[3]簧,所有一切,五種音聲,悉皆破折,斷壞故敗,狼藉在地。
「見其從來所愛左右,皆悉自然遠離其身,憂愁困苦,却住一面,獨臥地上。
「見其端正可[4]喜玉女,赤露拳攣,自舉兩手,以拔頭髮,臥於地上。
「見諸魔子巧智辯者,悉皆趣向菩提樹下,頂禮於彼菩薩之足。
「見其四箇所愛之女,各舉兩手,大聲號哭,作如是言:『嗚呼嗚呼![5]阿耶[*]阿耶!』
「見其自身所著衣裳,垢膩不淨。
「見其自身,為諸塵土之所坌穢,周遍滿體。
「見自宮殿,城壁戶牖,樓櫓窓門,却[7]敵[8]雀垜天井,皆悉崩頹落壞。
「見其所有諸[9]大兵將,夜叉羅剎,或[10]鳩槃茶,或復龍王,彼等悉皆垂於兩手,或時舉臂,拍頭[11]搥胸,各各受於極大苦惱。
「見其所有一切欲界諸天主等,四鎮天王、帝釋、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皆悉號哭,瀝淚滿面,走向菩薩,觀菩薩面,立菩薩前。
「見其在於鬪場之內,[12]刀仗[13]矢刃,自許左右及眷屬等,悉捨魔王,諸方馳走。
「見其從來吉祥之缾,皆崩破壞。
「見有一神,名為歡喜,當門作聲,如是唱說,稱不歡喜。
「見虛空中,塵霧烟雲,悉皆遍滿。
「見守魔宮功德大神,舉聲大哭。
「見其從來自在之處,成不自在。
「見自朋友,悉成怨讎。
「見諸魔宮,或成黑暗,或復失火,悉皆燒盡。
「見其一切諸魔宮殿,震動不安。
「見其所有思念判事,或作方計,竟日籌量,不得一口,唯有亂心。
「爾時,欲界魔王波旬,見如是等三十二夢不祥相已,從睡而寤,遍體戰慄,心意不安,內懷恐懼。普喚一切魔家眷屬,皆令集聚,及其宮內,左右侍臣,并大兵將,當諸城門守護之人,向說夜夢所見之事。『汝等諸人!我昨夜夢見諸變怪,如前所說。我見如是不祥夢已,甚大恐怖,身心不安,以是生疑,忽然睡覺。我應不久必失此處,恐畏更有或大威德福力之人,來生此處,[15]替代於我。』而說偈言:
「爾時魔王波旬長子,名曰商主,時彼商主,即便以偈,白其父言:
「時,魔波旬還以偈告其子商主,作如是言:
「時,魔波旬長子商主,復更以偈報其父言:
「時,魔波旬復還以偈告其子言:
「是時,商主復更以偈白其父言:
「爾時,菩薩向菩提樹,未至彼處,其間見一菴羅之樹,謂言此是菩提之樹。菩薩至彼樹下欲坐,意中以為菩提之樹,是時彼地,以菩薩身威德力故,重不能禁,欲陷向下。
「爾時菩薩如是思惟:『世有二人行坐之處,其地陷沒。何等為二?一者斷絕諸善根盡,二者福德諸善[4]甚多計。我即今應非是斷善根盡人,此或應非菩提樹下。』
「爾時色界淨居諸天,為[5]幖幟真菩提樹故,懸妙繒[*]幡置於其上,又復彼中所有諸樹,枝[6]幹悉傾向菩提樹。是時菩薩即知此是真菩提樹,便捨於前舊菴羅樹,迴步安[*]庠,漸漸而向菩提樹邊。
「爾時,菩薩當向菩提樹下行時,有一夜叉名曰香獸,守護於彼菩提之樹,去樹不遠停止其中。見菩薩來,[7]得急即告更一同伴,名為赤眼,別夜叉言:『仁者汝來!我今語汝,汝須知覺,汝速為我,往欲界主魔王邊[8]諮道如斯語:「昔拘留孫,及拘那含,并迦葉等,諸大仙聖,於此地中所居之處成大等覺。今復更有精進之人,功德圓滿,菩提行備,以具足得三十二相,侵於魔王境界所住。是彼釋種淨飯王子,名悉達多,已捨苦行,得於正念,來至於此最勝地處,而欲居停。願大王知時。」』赤眼聞香獸夜叉如此語已,速往詣於魔波旬所,既到彼已,如上所語,悉具說之。
「爾時,欲界魔王波旬,從彼赤眼夜叉邊聞如此語已,即便召喚他化自在一切諸天,化樂、兜率、三十三天、四天王等,并地居天,諸龍、夜叉,諸乾闥婆,及阿修羅、[9]緊陀羅、摩睺羅伽、鳩槃[*]茶、羅剎、毘舍遮等,一切大眾,而勅之言:『汝等悉集!聽我處分。有一釋迦種姓之子,欲取菩提。我等相共至於彼處,斷其如此勇猛之心,勿令取證。』
「爾時魔王長子商主,白其父王魔波旬言:『父王如是,子心不樂。何以故?而今父王欲共悉達菩薩大士而作怨讎,唯恐後時,父王內心悔無所及。』作是語已,時魔波旬告子商主,作如是言:『咄汝小兒!愚暗淺短,未曾知我變化神通,未曾覩我自在威力。』
「爾時商主白其父言:『父王當知!我非父王愚癡之兒,亦非不知父王神通威力自在,但父王今未知悉達菩薩神通,未見悉達菩薩德力。其事雖然,但願父王!至於彼邊,應當自見應當自知彼之神通。』
「爾時,欲界魔王波旬,不取其子商主之言,聞已忽然裝束四種精銳兵眾,悉令聚集,帶甲持[10]仗,譬如大力最猛健將,率領可畏雜種軍眾人,覩之時能令毛竪,世未曾見又未曾聞。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天神鬼兵,所謂一身能現多種百千面孔,其一一面能出無量種種蛇身,手脚[11]繚戾,形容可畏。皆執弓箭槊[12]矛[13]槌棒斧鑿刀劍、最勝金剛諸器[*]仗等,或復身體頭目手足眾雜異形,或復[14]頂上大火熾然,或於肚邊出極猛火,或復語言[15]麤澁叫喚,或執[16]犁木,或持杵等如是諸物。眼孔可畏,或眼[17]睛睞,視䀎高低。或口喎斜而復多齒。其舌廣大,現多種形,或舌下垂,或舌拳縮,猶如[1]礓石。或眼放光,猶如黑蛇其中毒滿,或有頸項纏繞諸蛇,或有手執蟒蛇而食,猶金翅鳥從海取龍而噉食之。或復手執人肉骨血頭目支節而噉食之,或手執人五臟腸肚糞穢而食。或有青眼如師子王,喧張可畏。或眼凹凸,開合放光,或復騎於猛火大山,乘空而來。或兩肩頭擎於焰火,熾[2]燃如山。或於地上,兩手拔樹合根,擔來其中。或有耳如羖羊,或如簸箕,或如蚌蛤,或如象耳,或如猪耳,或垂[3]朵耳。或復有肚如病水人,脚脛細弱,身體羸瘦。或鼻[4]匾𠥶,或腹如甕,足如覆鉢,身體皮乾,猶如曝脯,其肉枯燥,血脈乾竭。或復割截手足而懸,或復斫頭而手中執。或身出血,更互相飲,飲已復吐,或吐白沫,或飲融銅,或吞鐵丸。或[5]刖手足肘膝而行,或唯骨身無有皮肉。或作猪形,或驢[6]騾形象形馬形、[7]駱駝牛羊羖羝𭕡[8]兕、水牛狐兔[9]𤛆牛𤝙𤡣、摩竭鯨鷁、師子虎狼熊羆[10]禽㹮、獼猴豺豹野干狸狗。諸如是等,種種形容,作大恐怖,作大可畏,如是軍眾悉皆整備,儼然承奉,待命即行。
佛本行集經卷第二十六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 冊 No. 190 佛本行集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