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Online Reader
Page Loading ...
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搜尋:貧窮
#行號
10413b24!我不但謂是輩之人墮三道壍,亦復當墮八惡之處。何等為八?一者、生在邊地;二者、墮貧窮家;三者、所生之處面目醜惡;四者、生於邪惡、反善之家;五者、生與惡知識會;六者、、生在邊地;二者、墮貧窮家;三者、所生之處面
20413c21養故在閑居,在於彼住欲自達,得神通智辯才具,棄捐家室受所有。不見道住隨亂行,生於貧窮卑賤家,在醜惡中無力勢,墮於貢高愚癡地。作卑賤者無名德,意貪財利為放逸,後即生於不見道住隨亂行,生於貧窮卑賤家,在醜惡中無力
30416a01,療治於疾疫。為除去憂患,令立歡悅跡,欲脫三千世,縛著音響者。為說善經義,飽滿久貧窮,調諸不成者,拔出於惡道。施盲得眼目,令聾者得聽,為造解脫燈,立智慧神通。令諸三。為說善經義,飽滿久貧窮,調諸不成者,拔出於
40417a11』」佛告賴吒和羅:「爾時,國王太子德光,聞嗟歎佛功德及法、比丘僧,踊躍歡喜;譬如貧窮飢凍之人,得伏匿寶藏其人歡喜;譬如盲人得眼目;若如牢獄繫囚得解脫,其人歡喜。王太丘僧,踊躍歡喜;譬如貧窮飢凍之人,得伏匿寶藏
50417b20是人無放逸。其失道者示正路,諸無眼目得等視,今願為我現大道,慈哀療疾使信淨。令眾貧窮得富樂,拘閉牢獄得解脫,斷吾狐疑除諸結,唯願解說其道行。為吾現正離外道,於闇瞑中慈哀療疾使信淨。令眾貧窮得富樂,拘閉牢獄得解
卷/篇章[1]
搜尋「貧窮」 1 / 5 次
德光太子經
No. 170

佛說[1]德光太子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鳥頂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菩薩五百人俱

爾時賢者賴吒和羅止頓舍衛國盡夏三月更新具衣著其被服與百新學比丘俱所作已辦遊諸國往詣王舍大城靈鳥頂山

於是賢者賴吒和羅行到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吒和羅問世尊言:「菩薩大士奉行何等得一切奇特功德之法致無動畏之慧超異之智發遣辯才光明徹照入一切智教授眾生得解脫斷於狐疑以善權方便[4]一切智行相應所問諸佛常以巧便得諸佛意一切所聞法皆能受持疾逮一切智?」

爾時賢者賴吒和羅以偈讚歎問佛而說頌曰

云何菩薩滿所[5]  
何謂所作而審諦
具足智慧功德願  
今人中尊解說是
紫磨金色妙身體  
為人中尊積上德
救濟擁護於眾生  
願佛解說無上行
為如何得無盡智  
無量總持上[6]
云何致得平等行  
解決眾人之狐疑
無數億劫樂生死  
其意終不有穢厭
己見無數勤苦人  
善權教授令開解
淨其佛國眷屬具  
光明壽命眾亦爾
一切所云為寂[7]  
[8]願世尊說上行
降魔官屬斷諸見  
脫於愛欲度想行
云何講說經法義  
願佛解說諸實行
端正[9]好辯才足  
為眾人說柔軟音
飽滿世間如時雨  
願佛解說諸覺行
所說微妙如[10]羯隨  
梵聲無疑明慧音
眾會渴仰於經法  
便以甘露飽一切
若有欲學尊佛道  
[11]勤精進志法行
如來所講悉平等  
[*]願法王以時說
我欲聽說正真道  
佛天中天知我意
今我不敢擾世尊  
[*]願善說無上行。」

佛告賴吒和羅:「善哉善哉[12]問如來如此之義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愍傷諸天及世間乃為當來諸菩薩施令得護行賴吒和羅[13]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賴吒和羅言:「世尊願樂欲聞。」

[14]:「賴吒和羅菩薩有四事法得清淨行何等為四一者行平等心而無諛諂二者等心於一切三者解了空行四者如口所言身行亦爾是為四事法菩薩疾得清淨行。」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復有四事法得安隱勸何等為四一者得總持二者得善知識三者得法忍四者於戒清淨所行平等是為四事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復有四事法入於塵勞[15]悅生死法何等為四一者菩薩示現佛身入於生死勸諸起滅者令得喜悅法二者為說柔順之法三者所有無所愛惜四者不起法忍是為四事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復有四事法無所愛著何等為四一者菩薩不當著家居舍宅二者出家菩薩不當貪財利三者菩薩不求諸功德報四者菩薩不當惜身命是為四事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復有四事法於法無厭何等為四一者於戒無所缺減二者閑居野處三者奉四賢聖之行四者得博聞是為四事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16]四事法[17]得無念普有所入何等為四一者令生善處常值佛二者聽受尊長教而無諛諂三者樂受教其心不著財利四者得辯才入深法要為四事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有四事法得清淨行等為四一者為菩薩行無傷害意於人二者棄捐諛諂[18]邪偽之行樂在閑居三者一切所有施而不惜不望其報四者晝夜常志求法見說法者不求其[19]是為四事法菩薩摩訶薩得清淨行。」

佛爾時說偈言

其心不著塵垢法  
即便無有惡瑕穢
志意不厭教[20]論法  
則能令致無上道
雖遇不賢常一心  
普入邪行惡道本
出家學道無所惜  
在於山間欲解脫
閑居寂[*]無所起  
其心不著財利色
捐棄軀體不惜命  
行如師子無所畏
心得歡悅知厭足  
譬如飛鳥無所畏
一切世間無有常  
志求佛道大慧行
常樂獨處譬如犀  
[21]恐畏如師子
心不怖懅無麁志  
若得供養無增損
捐去邪語及惡見  
智了大行志解道
我為世間一切護  
意為善權無放逸
意善持戒為眾[1]  
心不亂著諸恩愛
[2]正行如救火  
常求世尊上妙行
已脫於空無有[3]  
種種具足審寂[*]
所住靜然智慧明  
得甘露味[4]歡悅
假使得佛覺道意  
常為清淨無疑難
總持辯才[5]一其心  
忍一切苦不想[6]
若有菩薩聞是行  
欲求佛道當歡喜
常志精進離懈怠  
了穢無知意不害。」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有四事法[7]墮落等為[8]一者菩薩憍慢而不恭敬為自墮落二者菩薩作無反復習於諛諂為自墮落菩薩[9]供養貪利為自墮落四者菩薩[A1]諂邪行求於供養為自墮落是為四事法薩為自墮落。」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10]四事法[11]邪壍等為四一者懈怠為墮壍法二者無淨信三者起想四者見得供養者有嫉妬心是為菩薩四事墮邪壍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不當習四事法何等為一者菩薩不當與諸邪見人相習二者薩不當與誹謗正法之人相習行三者菩薩不當與[12]知識相習四者菩薩不當與貪衣食人相習是為四事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有四事法得苦痛之罪何等為四一者以智慧自貢高懷憎嫉意心不歡悅無清淨行三者不能忍辱但欲貪他人財物四者謂有我人著法是為四事菩薩得苦痛之罪。」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復有四事[13]何等為四一者菩薩喜輕慢於人是為自縛二者菩薩行世間巧便起賈作治生想是為自縛三者菩薩意不受法慧為放逸行是為自縛四者菩薩縛意住種姓是為自縛是為四事。」

佛告賴吒和羅:「後當來世學菩薩道者當有是諸瑕穢無行人當供養諸無行者諛諂人當供養諸諛諂者有無智人[14]供養諸無智貪求衣食無有直心嫉妬種姓諛諂懷邪無質朴心欺諸尊長及諸家室用供養故還相誹謗意貪財利入諸郡國不念說法以[15]解人[A2]善權於眾人無智慧意自以為見他人智慧為善師便輕慢之設有無行者為破壞之器還相求長短捨精進行無智懈怠不多念智慧還相壞法別離眾會共結怨害轉共諍鬪謂他無行我承法教奉禁戒[16]欲聞法不行精進生於貧窶之中在窮厄[17]行作沙門但憂求財利其所在處不能得安何況亂志一心雖行佛功德續貪著家室之利自謂我為沙門也。」

佛言我不謂是輩之人為行菩薩法如是等人百千劫中不能得柔順法忍何況欲得佛慧正覺之行?」

佛言:「賴吒和羅我不但謂是輩之人墮三道壍亦復當墮八惡之處何等為八一者[18]邊地二者三者所生之處面目醜惡四者[19]邪惡[20]反善之家五者生與惡知識會六者多疾病七者所生處壽命短八者橫死是為菩薩八惡事墮於邪壍所以者何賴吒和羅我不以口言作願以為菩薩不以[21]亂之人為清淨行以諛諂為菩薩行不以貪著衣食為供養佛不謂貢高者為清淨智慧不以自見慧行為斷疑垢我不謂嫉妬者有清淨意不謂多貪求者而得總持[22]謂不見誠諦之德而有罣礙當得生善處不謂貪種姓著色者當得清淨身我不謂想行者當得佛定意我不謂非至誠行者當得清淨也我不謂憍慢者當得[23]潔意我不謂非知厭足者當好法也不謂貪身命者為志求法。」

佛言:「賴吒和羅我不怨責外六師也責此輩[24]劇於外六所以者何所言各異所行不同為欺諸天及世間人。」

佛於是說偈言

無智憒亂為放逸  
輕慢[25]敬多貪求
與塵垢會起欲想  
是輩之人去道遠
貪求供養懈怠增  
以無精進失淨信
便壞淨行亡正戒  
犯禁法者失善道
生於貧家作沙門  
在窮厄中求供養
譬如有人[26]窮無  
從他[27]望求財產
貪供養故在閑居  
在於彼住欲自達
得神通智辯才具  
棄捐家室受所有
不見道[28]隨亂行  
生於卑賤家
在醜惡中無力勢  
墮於貢高愚癡地
作卑賤者無名德  
意貪財利為放逸
後即生於大惡處  
億劫之中無善跡
假使於道無貪利  
諸天人民悉得佛
[29]之風不動人  
用供養故不自成
無有功德仰於人  
無精進意失善行
為壞亂教不承法  
不能逮得慧道意
以至誠利致佛法  
終不失行如道意
志願甚堅常清淨  
所奉如應則為道
我求佛故無所惜  
及施身命索經法
是輩捨法不精進  
[1]於道法失句義
有大燈明無能見  
我本求索善義說
適聞所教即奉行  
斷絕一切諸愛欲
已聞種種佛法教  
不能究竟一法句
非法行者何得道  
譬如示盲之道徑。」

佛告賴吒和羅:「乃往[2]過去無央數劫長遠不可計無量不可思議爾時有佛號吉義如無所著等正覺在世間教授天中天有國王名頞真無。」

佛言:「賴吒和羅其頞真無國王[3]閻浮利天下廣長六十四萬閻浮利有二萬大城有億千家[4]真無[5]有大城名寶照明王所治處其城長四百八十里廣二百八十里以七寶為城南北出有八道所作審諦具足爾時人壽十億那術歲。」

佛告賴吒和羅:「其王頞真無有子名曰德光端正[*]威神妙絕初始生時自然有千藏皆有七寶一一藏中自然有諸國王寶七寶高八丈德光適生一切閻浮利人皆大歡喜拘閉牢獄皆得解脫其德光太子適生七日之中無智不博道俗悉具。」

佛語賴吒和:「於時淨居諸天中夜時來到德光太子所語之言:『太子不當為放逸之行。』於是德光太子從[6][*]具足萬歲之中初不[7]睡眠不調戲初不歌[8]未曾作樂亦不行來出遊觀未曾貪身亦不念歌[*][9]不貪財利不念家居不著郡國亦無所求一切所無所愛惜[10]立一心常在獨處以寂諸得意少有。『無生不死者身命不可保不相敬重天下恩愛會當別離無有作導師者亂法犯罪憂怖恐懼凡夫之[11]不知厭足愚癡力常憙諍鬪我今者為墮無行之中欲默然無為。』彼時太子獨處閑居無放逸意遠諸愛欲為等心行。」

佛語賴吒和羅:「王頞真無他[12]之中有一大城名樂施財為德光太子造南北行有八重八百交道以七寶為城其城七重以七寶為帳皆以白珠[13]瓔珞之一切諸欄楯間有八萬寶柱一切諸寶柱各有六萬寶繩互相交繫一切諸寶繩各有千四百億帶係若有風吹展轉相[14]出百千[*]樂之音聲一切諸欄楯前各有五[15]采女善鼓音樂皆工歌[*]得第一伎[*]作具足能歡悅一切天下諸國人王以是供給德光太子王告諸[*]采女:『汝等捨諸因緣晝夜作諸[*]以樂太子令可其意無得使見不善之事。』一切欄楯邊置諸施具飢者與渴者與漿欲得車馬者與之欲得衣服坐具舍宅燈火隨其所求供養具金銀月珠琉璃水精象馬一切諸七寶瓔珞以給天下其城中央為德光太子作七寶宮殿重交露彼一講堂上有四億床座以給太子城中有園觀生花樹寶樹其樹常生悉遍覆。」

佛語賴吒和羅:「其園觀中央有七寶浴池以四寶——水精[A3]為欄楯中有八百師子之頭其水由中入浴池其浴池中復有八百師子頭池水從中流出池中常生四種花——青蓮花紅蓮花白蓮花黃蓮花周匝有寶樹其樹[16]有花實其浴池邊復有八百莊飾寶一切諸寶樹間各復有十二寶樹各以八十八寶[17]轉相連結風起吹樹轉相[18]概出百千種音聲諸浴池上皆有七寶交露帳光太子在其中浴

其講堂上有四十億七寶床座各敷五百坐具其中央敷一大七寶座敷八十億[19]以為坐具座高五丈六尺德光太子在其上坐一切諸床座下各有香晝夜三反火燒蜜香布諸好花以寶覆蓋垂金色蓮花殿上有明月珠帳垂八萬明月出其光明普有所照一切諸樹上皆懸諸幡蓋一切諸園觀中各有九萬[A4]月珠其一珠光明照四十里普遍佛國。」

佛語賴吒和羅其園觀中有鸚鵡𪇔拘耆孔雀鴈鳥鴛鴦鳩那羅鳥鶡鵯鳥諸耆域鳥皆共悲鳴有種種音聲以樂德光太子常作五百味供具

爾時一切房室中有五百童男限年十六以二十[20]皆悉童男都於諸國[21]是諸童男將入彼城[22]皆悉𭶑無所不能知天下諸所作為復將八十億童女在其城端正姝好年十六已上限至二十皆工歌[*]能令男子歡悅其所語柔軟工談言語常[23]應時不長亦不短不肥亦不瘦不白亦不黑口出優鉢花香身出栴檀香皆如天上玉女悉共同心皆悉[A5]遶德光太子鼓樂絃歌於是德光太子心念言:『我今自然得大怨家眾亂我清白之法我今當作無所惜之。』於是太子愁憂不樂譬如有人所見拘繫心無所樂德光太子亦如是也見諸[*]采女[*]意無放逸亦不以為奇特亦不貪其城郭亦不著車乘彼具足於千歲中未曾愛想亦不想聲香味細滑皆除諸想[1]志一心念言:『此為是我怨家之眾我何[2]出是怨家中去而得解脫為無放逸行。』爾時[*]采女白王頞真無:『太子不聽歌[*][3]不樂。』」

佛語賴吒和羅:「王頞真無與八萬小王俱往詣德光太子所悲泣淚出愁憂不感絕躃地侍者即共扶持王令起住為太子說偈言

「『願子[4]觀我諸寶  
子初生時自然出
誰嬈汝者今語我  
吾當重罪誅罰之
今且觀是如天上  
我從子意之所欲
今者太子有何乏  
我能隨意令子得
視是諸欲淨好目  
[A6]女俱鼓樂聲
與共娛樂除其憂  
悉工鼓音常喜笑
汝當聽是好音聲  
所鼓[*]樂相和悲
今正是意娛樂時  
其池水中有蓮華
園觀中有[5]華葉  
種種妙好無亂穢
觀是第一自在智  
可以喜樂一哀我
入池中洒自恣樂  
中有蓮華青黃白
種種[6]紅花光覺人  
今子觀是何不樂
𪇔鸚鵡拘耆鶴  
拘那耆[7]哀鸞聲
諸香[8]白花[9]  
孰聞是[10]不歡悅
明月講堂平等力  
黃金琉璃為欄楯
諸所珍寶最妙好  
諸樹音聲出那術
欄楯邊施用汝故  
眾千[A7]女鼓[11]
亦聞玉女歌樂聲  
子意何念而不悅
今太子等[12]美姝  
可以娛樂聽我言
父母住此目淚出  
子豈無哀愍我等。』

爾時德光太子以偈答王言

「『彼持功德者  
離諸惡見言
[*]厭苦樂  
不貪無利欲
皆見於五道  
生死諸人民
今當說解脫  
父王聽我言
無有觸嬈我  
今吾當何說
我不貪於欲  
云何樂歌[*]
一切諸愛欲  
我視如怨家
塵勞諸貪愛  
[13]人著五道
是諸[A8]女輩  
無覺癡樂之
為是諸魔事  
[14]隨人大繫縛
諸聖賢道士  
常不讚歎是
習此愛欲者  
為種因緣根
[*]采女身體  
皮革[15]裹連
筋骨相[16]  
如幻無正利
譬若如畫瓶  
[17]盛滿不淨
譬如在塚間  
云何當樂此
所鼓音樂聲  
無有亦無受
一切樂無諦  
了此為不惑
若習於想念  
便即失一心
隨塵勞音者  
譬如癡老人
一切諸有樹  
或有熾盛時
亦不可常[18]  
或有無樂時
其果無有常  
亦不常著樹
[*][19]  
豈當戲短命
父母不可保  
及兄弟妻婦
親里亦如是  
臨終不自在
一切諸所有  
如草上之露
不當[20]其心  
自恣為放逸
是意不可滿  
譬若如大海
恩愛甚廣大  
已得復重索
眾人貪欲故  
各各[21]懈廢
無能缺減者  
[22]須彌山
人以意為本  
身命過去疾
譬如河水流  
適合便復別
盡壞不久立  
譬若如電現
貪著三界欲  
則為無智𭶑
諸天來語我  
無得為放逸
為菩薩行者  
不貪諸所有
願欲得佛道  
哀念眾人民
非以[23]欲行  
可以致佛道
其有[24]貪欲  
為心意作奴
便為自壞敗  
不得立功德
我終不[*]  
[25]起瞋恚
如鳥墮羅網  
云何得自在
現於惡思想  
為還自縛身
意不得自在  
為無利空聚
[26]貪是恐懼身  
譬如毒樹花
何所是人尊  
謂度駃水者
觀視諸人民  
流墮惡道者
為諍空無句  
興起諸邪見
王當知我意  
欲度脫此輩
[27]積慢法  
疾得度無極
覺諸睡臥者  
療治於疾疫
為除去憂患  
令立歡悅跡
欲脫三千世  
縛著音響者
為說善經義  
飽滿久
調諸不成者  
拔出於惡道
施盲得眼目  
令聾者得聽
為造解脫燈  
立智慧神通
令諸三界人  
得三忍平等
為作慈哀雨  
度諸雲霧岸
為一切眾人  
現其光明[1]
便[2]善覺意  
令脫得[3]
為雨諸醫藥  
皆令得安隱
念是[*]父王  
[4]即便坐一心
吾於一切欲  
無復志願求
但欲索佛道  
用哀眾人故
於諸有貪欲  
無復有志願
孰有智𭶑  
樂在於是中
云何犯禁忌  
令人意迷亂
[5]貪愛色  
為墮大惡道
[6]行佛道者  
當復為放逸
人皆隨水流  
我當[7][8]
不可以言說  
而致得佛道
當放慈哀光  
照於一切人
我不[9]貪愛  
不縛著財物
我今願父王  
不如與眾還
我欲棄眾會  
及一切郡國
人多求可意  
從是致疾病
制意不放逸  
勝得億郡國
不可在愛欲  
而致得佛道
若欲得無上  
安隱快樂句
當詣大山中  
在樹下而坐
習在於閑居  
可得尊覺道。』」

佛告賴吒和羅:「爾時德光太子於講堂上諸放逸者俱其心穢厭之太子作三品行何等為三一者住立二者經行三者坐禪[A9]睡臥具足上行已得八住

太子夜半聞虛空中聲淨居諸天嗟歎佛功德廣普具及歎法眾德光太子聞已衣毛為竪即而墮淚愁憂不樂叉手以偈問諸天言

「『我在厄難中  
諸天願哀我
今且住聽言  
我欲有所[10]
行在虛空中  
為歎誰功德
我聞其音聲  
其心為悲喜。』」

佛告賴吒和羅:「爾時諸天為王太子德光說偈言

「『今世間有佛  
太子不聞耶
佛號曰吉義  
救濟[11]擁護
奉行諸善本  
[12]化尊功德
眾僧以學問  
有億那術千。』

德光太子以偈問諸天言

「『我儻見世尊  
云何知是佛
願說慈功德  
欲知於正覺
假使往見佛  
當問道如何
菩薩行何法  
得為一切護?』

於是諸天為德光太子說偈言

「『[A10]髮軟妙好  
英殊[13]右旋
其頂相威神  
[14]譬如山巔
眉間相光明  
威曜若日出
生妙[*]右旋  
色好白如雪
覺意為清淨  
目為紺青色
人中尊[15]天子  
顏色端正好
面目常和悅  
放億無量光
普遍三千國  
消滅諸惡道
佛口中牙齒  
悉平等清淨
鮮潔如拘文  
明如好樹光
無亂兩二十  
合為是四十
口中舌妙好  
還自覆其面
口所說妙言  
令人意歡悅
常無諸諛諂  
梵音甚清淨
佛之所講說  
勝百千音樂
除寂諸狐疑  
令人得利悅
種種德無乏  
善權決道義
[*]𭶑法花  
為百千瓔珞
其地之音聲  
為出天[*]
譬如天音響  
佛語亦如是
真陀羅鶡鵯  
拘耆及鴛鴦
鴈鶴及鸕𪇔  
鳩那羅問言
其音為如梵  
柔軟甚和悅
無諂無有短  
覺了一切義
英儒而[16]  
可諸智者意
清淨離誹謗  
無有諸想願
善施行德義  
[17]作瑕穢
彼法行正覺  
言功德如是
世尊之身體  
皆有種種[18]
手臂長出膝  
七合皆為滿
其指纖長好  
有若干妙絕
紫磨金色體  
心如明月珠
著身毛軟好  
上向[*]右旋
[19][*]隆起  
馬藏寂不現
足下安平[20]  
[21]有相輪
佛膝中[1]  
平等種種色
經行[2]龍王  
為如師子步
行時默低頭  
諸根悉清淨
若人散花[3]  
變成為花蓋
有增無減時  
是為佛正法
若得利無利  
勤苦與安樂
嗟歎及誹謗  
其心無增減
譬若如蓮花  
不著於泥水
正師子如是  
無有與等者。』」

佛告賴吒和羅:「爾時國王太子德光聞嗟歎佛功德及法比丘僧踊躍歡喜譬如凍之人得伏匿寶藏其人歡喜譬如盲人得眼目若如牢獄繫囚得解脫其人歡喜王太子德光聞嗟歎佛功德及法比丘僧欣喜如

於是國王太子德光念言:『如今聞佛威神證明經法眾僧具足尊行無缺在於生死反邪行凡夫之士多無反復貪身自見非是正行為居家多瑕穢習著欲者當墮苦痛放逸行者智士所離愚癡為[4]闇瞑當於其為作平等燈明人意難調名色甚深六入無厭不斷諸習當遇苦毒痛痒不安恩愛為[5][6]杻械諸受難捨與有[7]合長[8]生死難斷為人多眾事憒閙[9]迷亂身不堅固會當歸死樂少憂多佛法為第一安不可以塵勞之行貪欲放逸之心而得立功德今我在愚癡之中不得一心定意不可以樂生死意與惡人會嚴治善道何況乃欲得無上正真道我寧可從高樓上東向自投使我諸家眷屬於門中作罣礙使吾不得出。』」

佛告賴吒和羅:「爾時國王太子德光向彼吉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自投口說是言:『假使世尊有一切智能悉普見者今天中天當念救我。』於是吉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申右臂放手光明照德光太子其光明中有自然百千葉蓮花大如車輪其蓮花出億百千光明皆普徹照於是德光太子即住此蓮花上往詣吉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遙叉手作禮三反自歸爾時吉義如來迴光還[10]是太子尋光去至佛所稽首佛足見世尊諸根寂定爾時德光太子以偈讚吉義如來說頌曰

「『吾不久覩醫王名  
今者輙得見於佛
云何立在瑕穢行  
皆能致得一切法
我向者夜中半時  
從諸天聞佛無想
適聞愁憂無復樂  
何所是人無放逸
其失道者示正路  
諸無眼目得等視
今願為我現大道  
慈哀療疾使信淨
令眾得富樂  
拘閉牢獄[11]解脫
斷吾狐疑除諸結  
唯願解說其道行
為吾現正離外道  
於闇瞑中作燈明
為諸傷害除垢穢  
願大醫王斷吾疑
願度脫我生死道  
斷絕去吾諸所[12]
令得超度愁憂海  
及以八道入大乘
今壽命短法[13]  
多有妨廢功德行
無福之人不如願  
今吾適開願解疑
今聞導師[14]決要  
云何菩薩為放逸
能奉行佛尊妙道  
度脫人民生死惱。』」

佛告賴吒和羅:「爾時吉義如來知德光太子心所念[A11]廣為解說諸菩薩行德光太子聞彼佛所說即得[15]無盡總持門逮五神通踊在虛空化作妙花以散吉義如來上

爾時頞真無王明旦聞太子宮中婇女啼泣聲即為變便往到太子宮中:『何故啼泣?』[*]女答言:『德光太子不[16]不知所在。』於是王頞真無聞太子不[*]即便躃地與數千眾俱而舉聲啼泣爾時城神來到其舍告王頞真無言:『大王無得啼泣愁憂太子東去往見吉義如來稽首作禮跪拜承事。』王頞真無聞神語聲與諸眷屬大臣及太子後宮婇女及八十四億那術百千人東出往詣吉義如來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佛語賴吒和羅:「爾時義如來知國王頞真無意即為如應說法一切眾皆得不退轉無上正真道於是王太子德光白吉義佛:『願佛受我清淨飯食請施。』佛即默然受之德光太子語父母及諸眷屬今願仁者勸助城郭莊飾瓔珞以奉如來當有貪心有所惜也應時皆同心勸助放心布施。』於是王太子德光及眷屬共奉吉義如來莊飾瓔珞宮殿城郭心無遺惜日作五百種味以供養佛及比丘僧為一切比丘以赤[A12]檀香及七寶為房室以摩尼為經行處於上作珍寶交露帳幔南北各有花樹行列邊有浴池中生優鉢花其邊際清淨無垢其花有百千葉設百千座一一比丘各有是具爾時德光太子令諸比丘不憂衣服亦不想他比丘獨得衣被

彼於是億歲中未曾睡臥不念所愛不貪其身供養於佛所念無異爾時曾有想念於欲亦無諍亂心無所害不貪於一切無所愛惜不貪身命內外無所著是聞佛所說法皆悉受持不重問如來初不沐浴亦不洗足亦不以香塗身不起疲厭之亦未曾坐除其[1]食左右

吉義如來[2]般泥曰已後即為造起赤[A13]檀塔寺於百千歲供養所可闍維如來處以一切天下諸諸香擣香雜香伎樂以為供養起九十四億塔皆用七寶[3]珍琦之物以為帳幔覆蓋其上各以五[4]七寶蓋供養諸塔及百千伎樂一切閻浮利諸花寶樹用供養塔各然百千燈一一所然油其價百千及散一切香如是之比具足供養億歲中然後德光太子棄家學道作沙門著三法衣常行分衛不豫世事亦不睡臥了無衣食之心具足四億歲中常惠法施未曾計有我亦不疑他人何況求供養亦無生死語為眾說法不勸令生天上學是行[*]教授一切人及中宮眷使為沙門。」

佛語賴吒和羅:「爾時淨居諸天心念言:『德光太子教授一切人皆令作沙門我等於是亦當作行供事三寶由是三寶得立而不斷絕其吉義如來般泥洹已後其法住至于六十四億歲皆是德光比丘所擁護其德光太子如是之比供養九十四億那術百千佛。』」

佛告賴吒和羅:「汝知爾時國王頞真無不?」

:「不及。」

佛言:「則無量壽如來是汝知爾時德光太子不?」

答言:「不及。」

則吾身是也爾時城神者則無怒覺如來是。」

佛語賴吒和羅:「用是菩薩大士欲得無上正真道最正覺者學德光太子之行[*]之教捐捨恩愛放逸之行我求無上正真道時所行勤苦精進乃如是是輩無行者貪著衣食愁思無懈用供養故自遠佛法所學無益污亂沙門菩薩法恣其身口意妄造所願捨其本行衣被床臥具病瘦醫藥無有慚愧之心不樂[5]行學無常之法不奉尊教遠離佛行於道自棄意不樂解脫行。」

佛語賴吒和羅:「以是故聞此法已當覺了之棄惡知識莫與無行者相隨棄諸貪欲。」

佛爾時說偈言

學道貪利及飲食  
即為不樂十力行
棄捐於佛百德教  
用利供養墮他家
剛強弊惡無慚愧  
自放恣墮諸貪會
為起塵勞墮邪行  
便自說言我[6]德行
身在閑居遊於城  
利供養故作恣行
遠於解脫空去地  
以故當棄離諸有
為不敬佛及正法  
遠離眾僧諸功德
棄捐善道墮[7]三惡  
為失八百諸尊行
若有聞說是經者  
審淨其意常精進
無數億劫佛難值  
當用是故如法行
其說得佛大乘者  
常思念是功德句
念已審爾一心住  
當得無礙安隱道
常立賢聖習觀德  
意念厭足自制心
汝等勿得捐善場  
當墮五道如癡人
習閑居止常精進  
住莫自輕勿易他
訶教己身寂其心  
我本奉億佛教誡
不惜身命意質朴  
精進於法行恭敬
我故常說此言誨  
行是已後道不難
聞是若喜大乘者  
不能精進不樂聽
其有智者樂此言  
後當棄惡及怨結。」

佛告賴吒和羅:「若有菩薩行五度無極不如學是經奉行順教彼之功德百倍不及學此經者。」

說此經時三十那術天及人發無上正真道意皆得立不退轉地七千比丘得無起忍漏盡意解

於是賢者賴吒和羅白佛言:「經名為何等云何奉行?」

佛告賴吒和羅:「是經名為離癡願行清淨』,當學當持正士所樂菩薩行具足諸義。」

佛說如是賴吒和羅諸天世間人民鬼神等皆大歡喜起前為佛作禮而去

佛說德光太子經

[佞-二+〦] 𪇔 𭶑
德光【大】,賴吒惒羅所問德光【宋】【元】【明】
(西晉…護譯)十一字【大】,〔-〕【聖】
月氏國三藏【大】,三藏法師【宋】【元】【明】
示【大】,示眾【宋】【元】【明】
行【大】,願【宋】【元】【明】
覺【大】,佛【宋】【元】【明】
寞【大】*,漠【聖】*
唯【大】*,惟【宋】*【元】*【明】*
殊【大】*,姝【宋】【元】【明】【聖】*
羯隨【大】,羯陵【元】【明】
當【大】,常【宋】【元】【明】
乃【大】,能【宋】【元】【明】
諦聽【大】,諦聽諦聽【宋】【元】【明】
言【大】,告【宋】【元】【明】
勸【大】,歡【宋】【元】【明】
有【大】,復有【宋】【元】【明】
而【大】,〔-〕【聖】
邪偽【大】,眾邪【宋】【元】【明】
短【大】,知【宋】
論法【大】,論議【宋】【元】【明】,論義【聖】
有【大】,所【宋】【元】【明】
道【大】,導【宋】【元】【明】
順【大】,慎【聖】
想【大】,相【宋】【元】【明】
常【大】,當【明】
一其心【大】,其心一【宋】【元】【明】
報【大】,得【宋】【元】【明】【聖】
自【大】,為自【宋】【元】【明】
四【大】,四事【宋】【元】【明】
求【大】,求於【宋】【元】【明】
有【大】,復有【宋】【元】【明】
墮【大】,而墮【宋】【元】【明】
惡【大】,惌【聖】
自【大】,〔-〕【宋】【元】【明】【聖】
當【大】,〔-〕【宋】【元】【明】
開【大】,聞【元】【明】
不【大】,亦不【宋】【元】【明】
之【大】,〔-〕【宋】【元】【明】
在【大】,〔-〕【宋】【元】【明】
於【大】,〔-〕【宋】【元】【明】
反善【大】,不善【宋】【元】【明】
偽【大】,為【聖】
不【大】,我不【宋】【元】【明】
清【大】,淨【宋】【元】【明】
愚【大】,愚癡之【宋】【元】【明】
無【大】,不【聖】
窮無【大】,無寶【宋】【元】【明】
債【大】,責【宋】【明】【聖】
住【大】,徑【宋】【元】【明】【聖】
藍【大】,嵐【宋】【元】【明】【聖】
以【大】*,已【宋】*【元】*【明】*
過去【大】,過世【宋】【元】【明】
主【大】,王【元】
其【大】,其王【宋】【元】【明】
王【大】,〔-〕【宋】【元】【明】
是已【大】,彼以【宋】【元】【明】
睡眠【大】,睡臥【宋】【元】【明】
舞【大】*,儛【聖】*
伎【大】*,妓【聖】*
如【大】,而【宋】【元】【明】
土【大】,士【宋】【元】【明】【聖】
域【大】,城【聖】
而【大】,〔-〕【宋】【元】【明】
揩【大】,振【明】,但不明
采女【CB】,釆女【大】*,婇女【宋】【元】【明】【聖】*(cf. T10n0279_p0408a23)
皆【大】,〔-〕【宋】【元】【明】
縷【大】,繩【宋】【元】【明】
敲【大】,撓【宋】【元】【明】【聖】
妙【大】,妙好【宋】【元】【明】
已【大】*,以【宋】*【元】*【明】*
採【大】,選【宋】【元】【明】
皆悉【大】,悉皆【宋】【元】【明】
如【大】,知【元】【明】
常【大】,當【宋】【元】【明】
持【大】,時【宋】【元】【明】【聖】
愁憂【大】,憂愁【宋】【元】【明】
且【大】,但【宋】【元】【明】
華葉【大】,葉華【宋】【元】【明】
紅花【大】,紅蓮【宋】【元】【明】
匐【大】,鳥【宋】【元】【明】
白花【大】,白蓮【宋】【元】【明】
如【大】*,若【宋】*【元】*【明】*
音【大】,香【宋】【元】【明】
吹【大】,軟【宋】【元】【明】
美姝【大】,為美【宋】【元】【明】
隨【大】,墮【宋】【元】【明】
隨人【大】,隨落【宋】【元】【明】
如【大】,而【宋】【元】【明】
搘【大】,支【宋】【元】【明】,枝【聖】
盛滿【大】,滿盛【宋】【元】【明】
得【大】,保【宋】【元】【明】
如【大】,知【宋】【元】【明】【聖】
縱【大】,從【宋】【元】【明】【聖】
而【大】,如【聖】
如【大】,若【宋】【元】【明】
淫【大】,婬【宋】【元】【明】
受【大】*,愛【宋】*【元】*【明】*
無【大】,不【宋】【元】【明】
貪是【大】,合為【宋】【元】【明】,合是【聖】
貪【大】,令【宋】【元】【明】【聖】
焰【大】,豔【聖】
持【大】,得【元】【明】
蔭【大】,陰【元】【明】
即便【大】,便即【宋】【元】【明】
因【大】,自【宋】【元】【明】,目【聖】
孰【大】,誰【宋】【元】【明】
今【大】,令【宋】【元】【明】
流【大】,泅【宋】【元】【明】,迴【聖】
貪愛【大】,貪受【宋】【元】【明】
問【大】,開【明】,但不明
兼【大】,無【元】【明】
開【大】,問【明】,不明
如【大】*,而【宋】*【元】*【明】*
譬如【大】,譬若【宋】【元】【明】
天子【大】,尊子【宋】【元】【明】
懸【大】,玄【宋】【元】【明】
聞【大】,問【聖】
色【大】,好【宋】【元】【明】
齊【大】,齋【宋】【元】【明】
趾【大】,跡【聖】
下【大】,底【聖】
政【大】,正【宋】【元】【明】
如【大】,若【宋】【元】【明】
者【大】,香【聖】
闇瞑【大】,闇冥【宋】【元】【明】
桹【CB】【宮-CB】,根【大】,鋃【聖】(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帖第圖第行))
檔【大】,當【宋】【元】【明】,鐺【聖】
共【大】,苦【聖】
為【大】,與【宋】【元】【明】
疾【大】,疾病【宋】【元】【明】
照【大】,〔-〕【宋】【元】【明】【聖】
得【大】,使【宋】【元】【明】
愛【大】,受【宋】【元】【明】
命【大】,今【元】
唯【大】,惟【宋】【元】【明】
無盡【大】,無蓋【宋】【元】【明】
現【大】*,見【宋】*【元】*【明】*
飲【大】,飯【宋】【元】【明】【聖】
般泥曰【大】,般泥洹【宋】【元】【明】
珍琦【大】,珍奇【宋】
百【大】,百億【宋】【元】【明】
政【大】,正【宋】【元】【明】【聖】
德行【大】,行德【宋】【元】【明】【聖】
三惡【大】,二徑【聖】
佞【CB】,[佞-二+〦]【大】 無【CB】【麗-CB】,為【大】(cf. K13n0479_p1270b01) 璃【CB】,瑠【大】 明【CB】【麗-CB】,朋【大】(cf. K13n0479_p1272a21) 圍【CB】,園【大】 采【CB】,釆【大】(cf. T10n0279_p0408a23) 采【CB】,釆【大】(cf. T10n0279_p0408a23) 采【CB】,釆【大】(cf. T10n0279_p0408a23) 捐【CB】,損【大】 頭【CB】【麗-CB】,顛【大】(cf. K13n0479_p1274a14; T12n0338_p0090c17) [-]【CB】【麗-CB】,方【大】(cf. K13n0479_p1270a23) 栴【CB】【麗-CB】,旃【大】(cf. K13n0479_p1275c11; T03n0170_p0414c25) 栴【CB】【麗-CB】,旃【大】(cf. K13n0479_p1276a03; T03n0170_p0414c25)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