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Online Reader
Page Loading ...
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生經

生經卷第五

佛說梵志經第四十五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千二百五十比丘俱爾時世尊晨旦著衣持入舍衛城分衛次第求食即時轉行到梵志舍時彼梵志遙見世尊——威神巍巍根寂定其心湛靜降伏諸根無復衰入日之昇出于山崗如月盛滿眾星獨明帝釋宮處於忉利如梵天[12]在諸梵中高山上而大積雪現於四遠如樹華茂其心憺泊如水之清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八十種好遍布其體威神光光不可稱限覩之如日——即從座起與眷屬俱前行奉迎首佛足請坐別床佛便就[13]時梵志梵志心懷踊躍若干種食香潔之饌手自斟供養無極飯食畢訖舉鉢洗手更取卑聽佛說經

於時世尊即為梵志及妻子僕從下使講說經道開解其心分別其義諸佛之法隨其本源而演分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應病與藥尋而心解[14]盡道於時梵志妻子僕從下使即於座上逮四聖諦取要言之[15]天眼佛法眾奉受五戒於是梵志即從[16]稽首佛足白世尊曰:「大聖弘恩得現利義今日所獲度於眾患皆是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所救濟[17]如大雲[18]於虛空普雨天下多所潤澤世尊如是常以大哀無極之慈廣說大法。」

佛告諸比丘:「汝等寧聞梵志今所宣揚口所說乎?」比丘對曰:「唯然已見已聞。」

佛言:「今此梵志與諸眷屬獲大利如是具足吾於異世令此梵志得獲廣普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波羅奈城一尊者名曰所守是梵志種也黠慧聰明識解義理卒對之辭口言柔美為王所敬常可王心其國多有[1]萄酒漿飲食之具王及人民飲食快樂彼時梵志作異[2]多所娛樂令王欣愕王大歡喜多所賜:『恣其所欲?』梵志白王:『我當歸家自問其婦欲何志求?』王即可之梵志便還到家問婦:『[3]異術令王歡喜許我所願何所求以誠告我為卿致來。』婦問梵志君何所願?』其夫答曰:『我願一縣。』其婦答曰用縣邑求我願得百種瓔珞[4]臂釧步[5]之屬種種衣服[6]奴婢乳酪[A1]醍醐飲食。』於時梵志復問其子:『汝何所求?』其子答曰我之所願不用步行得乘車馬與王太子大臣俱遊。』於時梵志復問其女:『欲何志願?』其女對曰:『我所求者欲得珠寶以自嚴身上妙被服千女中央而獨[7]用餘異願!』於時梵志又問奴婢:『欲何志求?』奴言欲得車牛覆田耕具。』婢曰:『欲得碓磨[8]粟磑麵以安四大人不得食則不悅喜無以自安。』於時梵志還詣王所具足為王本末說此妻子奴婢所可求也復以偈重歌曰

「『大王願聽之  
所願各各異
我家心不同  
婦索百瓔珞
男求車馬乘  
女願珠寶飾
吾前畜奴婢  
求田及磑磨。』

於時王以偈答曰

「『隨汝之所欲  
則與不違心
應時使梵志  
皆得歡喜悅
其王皆以賜  
各各如志願
如意得具足  
歡喜無一恨。』」

佛告比丘:「欲知爾時國王者則吾身是爾時梵志則今梵志身是其妻者今梵志妻是則子女則女奴則奴婢則婢是。」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佛說君臣經第四十六

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鷲山[9]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諸比丘心自興念:「承佛威神諸天感之得未曾有於是世尊常以慈愍調達而反害意向於如來佛以大哀弘意[10]。」或復比丘說此言:「往者世尊豈不察知調達凶惡心懷諂害[11][12]除其頭髮?」或有比丘各各議言:「[13]預知調達凶惡心懷危諂。」或有議言:「誰令調達除頭鬚髮[14]作沙?」

佛遙聞之諸比丘眾共議此事便到其告諸比丘:「調達凶惡不可稱量舉要言之言不可竟。」佛言:「如是如是其比丘調達者常以害心向於如來未曾和悅以慈心而降伏之昔者過去久遠世時已來難量[15]以來佛久知之調達凶惡心懷危諂吾以慈心而降伏之續知如此故為沙門欲令建立攝取善德以是為由因出家緣得救護欲計調達不但今世求吾之便而懷害心吾常至真[16]弘普而降伏之[17]乃往過去久遠世時不可勝計波羅奈城有國王號曰大猶以法治不抂萬民王有大臣名密善財智慧聰明無所不通名德超異與世不同性吉祥殊妙和雅安隱無患常懷慈心所愍哀志懷柔潤其王無愍釋子哀心不懷慈常伺人過欲得其便心懷凶惡無一[18]於時彼王與密善財大臣俱大猶王告大臣:『人何所食說何所言多所[19]獲安不致危害而得長益?』應時以偈歌頌曰

「『食言少獲多  
不忍得長大
忍辱致損過  
密善財云何?』

密善財大臣以偈報王曰

「『大王是瞋種  
恚恨心所為
無害無瞋怒  
則正本所行。』

王復以偈問曰

「『以何得安寐  
何行無憂患
以何至一法  
密行致善財
賢聖何所歎  
至滅能不憂
誰能保此事  
除愁令無患?』

大臣以偈答曰

「『棄瞋得安寐  
除恚無憂患
怒者毒之本  
大王當知此
聖賢知所歎  
緣此無憂患
以此義答王  
嗟歎忍辱行
毀呰[1]瞋恨  
以此義答之
分別令降伏  
[2]得其便
凶惡不能加  
立之平等德。』」

佛告[3]比丘眾:「欲知爾時國王大猶則調達是大臣密善財者則我身是以得佛道演本末。」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佛說拘薩[4]國烏王經第四十七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明旦著衣持鉢入城分衛國王波斯匿有四大拜為四將合四部兵欲伐他方小國於時四臣遙見世尊與眾僧俱即詣佛稽首足下退住一面世尊問之:「諸仁者欲何所湊?」諸臣對曰:「王波斯匿遣臣等舉四部兵欲詣他國攻伐小國唯然世尊我等之身為此國王多所興立及餘眾勞常畏危命今當遠行行當戰鬪所攻伐如是發行。」世尊讚曰:「善哉善哉諸賢難及所作難及是為報恩而有反[5]設行少[6]所作不失汝等之身受王俸祿所作當然此事佳善為慎儀像則成[7]報大神恩則有反[*]諸賢聽之但今世為此國王有所興立成就功效作難及昔者過去久遠世時沙竭之國有諸烏眾而來集會止頓其國彼有烏王名曰苷蔗[8]八萬烏在中獨尊烏王有名曰舊梨尼於時懷軀有阻惡食念如是:『欲得鹿王肉食。』至誠白王欲得此食:『於今我身小發此念欲得善柔鹿王肉食乃活不爾者死。』沙竭國王欲得善柔鹿王肉而食噉之獵者亦募而行求之[9]之將來於時烏王聞其音聲合會烏眾汝等當行沙竭國王有大善鹿王形貌須具夜欲得其肉。』彼時四烏應募:『吾等堪任取善柔肉用國王故不惜身命當辦此事無令餘烏逐我後行。』

於時四烏數往至大眾會所各自議言:『以何方便得取之?』彼時其人國王使者往告太子說烏數來則遣守護[A2]至處不得如願。』然後復遣大烏之眾[10]具之肉今現在便遊隨彼即時取肉舉之而去時國王見大烏眾恐懼馳走還白國王具說本國王問之:『烏所從來乃至於此。』太子白:『我見四烏色像若斯數數來至於彼鹿吾亦數往然後四烏來到。』時沙竭王勅外人令捕烏師致鷹將來四烏見之在危命故往取來即時受教[11]烏師應以若干變觀其所趣造立[12]便張羅捕烏輙以獲之生上國王

[13]沙竭國問其四烏而呵罵之:『汝等何故數來至犯吾境界?』四烏答曰:『唯然[14]非我所樂不願至此又有王名曰安住與八萬烏俱以為眷屬[15]之尊師其婦舊梨懷妊受胎發此阻極而以惡食欲得食噉須具善柔鹿肉彼王遣來受其君教惜身命自投沈[16]而奉謹[17]非吾所。』時國王聞得未曾有愕然怪之:『彼自食莫作此食自受王教作此方計不惜身命為其[18]投棄軀命今之所為非所及於世希有欲求俗人有此反覆受君父教尚不可得況鳥獸乎奉宣其命難及難及實未曾有。』於是諸烏為王說偈

「『唯願大國王  
我止沙竭國
我等王安住  
與八萬眾俱
婦名舊梨尼  
欲思善柔肉
是大王鹿苑  
具足為王食[19]
我等國王使  
奉命來至此
受君之[*]  
不敢自至此。』

[20]於是國王心自念言:『此事難得為未曾。』於時國王告諸烏曰:『赦汝罪過在汝所常得解脫勿有拘制。』」

佛告諸臣:「知爾時四烏身不今汝等四臣則是安住國王今波斯匿王是也今者國王[21]兵臣卿等所將八萬烏是爾時得脫不見危今亦如是。」

佛說如是四臣兵吏及比丘莫不歡喜

佛說蜜具經第四十八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給孤獨園與大比丘俱爾時梵志迷惑異道術不信佛欲亂佛教行於城中遙見佛來惡不欲覩竊入他舍得無世尊瞿曇見我時大聖愍傷憐之尋到其所住於目前得避去永不能得又欲馳走不能自致來詣佛所彼時世尊為說經法尋時歡喜善心生焉輙歸命佛及法眾僧奉受戒禁遶佛三匝稽首而退還歸其家即取應器盛滿中蜜兩手擎之來詣佛所而欲奉佛告諸比丘:「取是鉢蜜而布與眾僧。」一鉢蜜佛及眾僧皆得滿足鉢滿如故復授佛

佛告梵志:「汝取是蜜投著大水無量之流。」梵志又問:「何故?」佛言:「具足水中蟲蠡黿鼉魚鼈悉蒙其味。」梵志受教即投水還至佛所或驚或疑踊躍悲喜於時世尋以欣笑五色光從口出上至梵天照五道靡不周遍還遶身三匝授菩薩決光從頂入授緣覺決光從口入授聲聞決光從臂肘入說上天福光從䐡入受人身光從膝入說地獄餓鬼畜生光從足入於時阿難從座起整衣服右膝著長跪叉手而白佛言:「佛不妄笑笑會有。」

佛告阿難:「汝見梵志以蜜奉佛布比丘僧餘蜜投水。」對曰:「唯然。」「今此梵志然後來世歷二十劫不墮惡趣過二十劫得緣覺名曰蜜具。」諸比丘對曰:「唯然世尊[1]等悉見於此梵志以一鉢蜜多所饒而得緣覺。」

佛告比丘:「於是梵志非但今以一鉢蜜多所饒益前世宿命亦復如乃往過世不可稱計有一婆羅門往入閑居寂寞之處見有神仙多所博愛或有人說:『今此仙人往古難及[2]啟受。』人報言:『用為見此養身滿腹之種。』爾時有[3]仙人得五神通見心所念即於樹下閑居之處踊在空中住其人前其人見歡喜踊躍善心生矣即還其家盛滿鉢蜜而奉授之時仙人受飛在虛空緣是施德後作國王名曰蜜具以政法治國治國積年壽終之後得生天上。」

佛告比:「欲知爾時五通仙人則我身是爾時梵志今梵志是爾時施蜜受天人福緣是今世亦復施佛後致緣覺。」

於是賢者阿難以偈讚佛

[4]尊多哀憐  
自然至誠度
為諸天人世  
懷眾獄繫[5]
故為諸天世間尊  
於法自在雨法教
以歡悅心多所勸  
出家上天無數千
勝今無利皆得利  
其有悅心歸命佛
恭肅慇懃造少薩  
臨命壽終見趣安。」

爾時世尊讚賢者阿難曰:「善哉善哉審如所云復次阿難造若干行乃成所立佛救一切如母念子。」

佛說如是莫不歡

佛說雜讚經第四十九[6](丹本此經為第五十)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大比丘俱爾時有一比丘尼子捨家為道[7]家家與諸白衣雜錯麤獷行不純母數訶之:「勿得爾也行有節限若有法會講經說義乃可行耳無得[8]為俗間事。」父亦呵之亦不肯受父母之法在於人間家居造亂但與惡人不成就子共相追隨遇諸兇人共撾捶之加得手今欲投[9]久乃置耳叫呼得脫捨諸比丘聞而往救之得還歸家諸比丘而往白佛說其本末

佛告比丘:「此人不但今世不隨家居教迷惑其行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諸烏巢賓近家居人數喜欲捕取之烏妻謂烏:『無得近人家作莫信於人得無取卿加之苦毒。』其烏聞之雖欲捨去心懷戀戀不能避去——人數數共觸嬈之故不捨去眾人捕得[10]其毛羽荊棘繫頸天時霖雨泥溺叵又不能飛徐徐自[11]歸到其巢妻時以偈歌頌問曰

「『誰皆[*]毛羽  
今天復[12]
被荊棘為鎧  
而立戶何謂?』

烏以偈答婦曰

「『我身吉祥有所緣  
於今天時大霖雨
汝促開戶無[13]  
且持食來活我命。』

其婦以偈答曰

「『我如所念如所造  
卿所讒[14]多所貪
今遭凶危如得華  
後方當更獲其實
我之所頌亦可受  
具足成酪致醍醐
值此勤苦眾惱已  
當詣屏猥處閑居。』

去彼不遠有一神仙梵志道人遙聞其聲而歌頌曰

「『不覩惡罪果  
緣是遭苦患
以故莫作罪  
將無受大惱。』」

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烏妻不乎今此比丘尼是也其烏夫出家子為沙門被打[*]者是也爾時仙人則吾是也昔日相遇世相值。」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15][16]經第五十[*](丹本此經為第四十九)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大比丘[1]爾時有一比丘新學遠來至此國諸比丘欲求猗籌[2]諸比丘聞與猗籌:「今觀於子行不具足舉動不[3]將無於此造損耗業。」爾時新學不得猗復詣餘處求索猗籌彼諸比丘不問本速授猗籌前比丘聞即往問言:「卿何以不問本末便與猗籌?」比丘答曰:「吾授猗有固不妄當奉事我供養以時。」

有新比丘安詳雅步舉動不暴入出進退不失儀法類如佳人[4]凶惡主比丘獨在不出新學比丘復取衣鉢取主比丘撾捶榜笞就地縛束[5]繫其口將無所喚聞其聲即於其夜馳迸行走天欲向曉比丘眾適聞其聲皆來趣之解其繫縛問其意時彼比丘本末為說[6]比丘:「共分布行求索之使我還得衣鉢。」諸比丘答曰:「吾等語卿莫得妄信勿與猗籌將無見[7]自在放恣不用吾語所可作今可自省。」時諸比丘具啟世尊

佛言諸比丘此比丘者不但今世為是凶人所見侵抂不知本末而妄信也[8][9]輙為所侵乃往過去有梵志名草[10]載瓦器有持門戶行於道路遙見一奴住於道傍遙覩梵志稍來近之心欲劫奪與之相見梵志信之:『此人見我來奉事我有所施與來親附我。』彼時梵志以偈頌曰

「『汝處於四衢  
顏貌有反覆
人未知本末  
不選擇觀察
其道人覩此  
淨修行最法
無有眾凶惡  
當施供事我。』

爾時餘梵志道共侶行皆共謂言:『莫信此將無欺卿撾奪財物。』以偈頌曰

「『梵志無得趣見人  
於四衢路莫妄信
搖動其[11]面無理  
定將撾卿奪卿物。』

彼時梵志不信伴語反信[12]未有所佐助供養於時彼奴向於夜半[13]人見斷絕即奔走前撾捶梵志破傷脚膝眼眩躃地奪其財物草驢[*]梵志亡失所有又復破其膝躃地啼泣[14]如小兒稱怨呼嗟時有一天名淨修梵行以偈頌曰

「『其求財於利  
而行於愍哀
𢤱悷而自用  
不從尊師教
皆當得是[15]  
如彼梵志苦
[16]不慎路  
獲罪如梵志。』」

佛告諸比丘:「爾時梵志草驢[*]今此比丘授新學比丘猗籌者是[17]鉗惡奴新比丘心懷惡依猗籌緣是劫盜者是也彼時諸異梵志今諸比丘難[18]比丘者是也爾時淨修梵行天者[19][20]爾時相遇今亦相。」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佛說孔雀經第五十一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諸比丘悉共集皆共嗟歎心念世尊:「得未曾有一人興號曰如來至真等正覺毀壞一切諸外異學忽然幽冥無復光曜未有佛時致妙供養衣被飲食床臥之具莫不恭事自歸之者佛現世間是等之類言誨不行。」以道耳遙聽比丘所共講議即到其所諸比丘:「向者何論?」諸比丘具足自啟說:「我等集會平等正覺適興于世諸外異學便沒不現忽然幽冥無復光曜。」

佛告諸比丘:「未興世外學熾盛如無日月燭火為明月適出[21]無明今佛興世異學皆沒無復威曜獨佛慧明無所不炤不但今世有殊異行也前世亦然未曾有法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一[22]大國在于北方邊地之號曰智幻智幻土人齎持烏來[23]遮梨國其土國界無有此烏亦無異類奇妙之禽時彼國人見持烏來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供養奉事飲食[24]日日月月而消息之遠方之烏而覺見之皆來集會不可稱數一國普共供養奉事尊敬無量於彼異時有一賈人復從他國齎三孔雀時眾[25]見微妙殊好羽翼殊[26]行步[27]所未曾有眾人共覩聽其音聲懷踊躍又加於前千億萬倍皆棄[28]不復供事烏無威曜忽然無色如日之出燭火不現永無復心在諸烏許普悉愛敬於彼孔雀視之無厭前所敬養諸烏之皆以供養孔雀之形尊敬自歸諸烏皆不知處所於時有天即歎頌曰

「『未見日光時  
燭火獨為明
諸烏本見事  
水飲及[*]
由音聲具足  
日出[29]樹間
諸烏所見供  
於今悉永無
當觀此殊勝  
無尊卑見事
尊上適興現  
卑賤無敬事。』」

於是賢者阿難緣世尊教心懷踊躍以頌讚曰

如佛不興出  
導師不現世
外沙門梵志  
皆普得供[1]
今佛具足音  
明白講說法
諸外異學類  
永失諸供養。」

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孔雀者我身是也諸外異學也天者阿難也於時在世[2]經法未除三毒生老病死不能究竟除塵勞垢淨修梵行於今如來興于世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天人師無上士道法御號佛世尊於今說法具足究竟淨修梵行離諸塵垢除婬怒癡生老病死獨步三界而無所畏降伏諸邪眾外異學莫不歸伏一切蒙度。」

佛說是莫不歡喜

佛說仙人撥劫經第五十二

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錦盡手長者至舍利弗所諷誦經[3]還歸其家厭所居處下其鬚髮而為沙門未得羅漢一切所造皆已備足時諸比丘往見世尊:「今我等察錦盡手[4]首面見聞說法律尋時出家為沙門博聞多智講若干法言談雅麗[5]無獷興起禪思故復還家世尊如是隨其所應未得羅漢無根無著法以未成就覩見生死周旋迴轉不得解脫如佛所如來至真等正覺所獲安隱。」

佛告諸比:「何足為怪吾成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錦盡手為舍利弗雖見教化度於四患於異世以凡夫身廣說經法度諸懃苦為殊特往昔過去久遠世時有一仙人曰撥劫得五神通時為國王所見奉事愛敬無量神足飛行[6]王宮彼時國王供養仙人一切施安坐在王邊日日如是王奉仙人[7]而行手自斟酌百種飲食積有年歲供養無限於時彼王有小緣務王有一女端正[A3]於世希有王甚敬重重之無量女未出門王告女曰:『汝見吾不供養仙人奉事慇懃不敢失意。』女則白曰唯然[*]。』王告之曰:『今吾有事當遠遊汝供養之亦當如我[8]莫失意。』

時彼仙人從空中飛下至王宮內王女見來以手擎之坐著座上適以手擎觸體柔即起欲意適起欲心愛欲興盛尋失神故不能飛行思惟經行欲復神足不能獲時彼仙人見國王女貪欲意起不能從志步行出宮如是所為其音暢莫不聞知時無央數人皆來集會王行事畢還入其宮[9]仙人失于無欲恩愛中[10]其神足不能飛行王時夜至其宮獨竊自行往見仙人稽首足下以偈頌曰

「『吾聞大梵志  
卒暴皆貪欲
為從何所教  
何因習色欲?』

時撥劫仙人以偈答王曰

「『吾實爾大王  
如聖之所聞
已墮於邪徑  
以王遠吾[11]。』

王以偈問曰

「『不審慧所在  
及善惡所念
假使發[12]  
不能[13]本淨。』

時撥劫仙人復以偈答王曰

「『愛慾失義利  
婬心欝然熾
今日聞王語  
便當捨愛慾。』

於時國王教告仙人仙人羞慚剋心自責宿夜精懃不久即[14]還復神通。」

佛告諸比:「爾時仙人撥劫今舍利弗是國王者吾身。」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佛說清信士阿夷扇持父子經第五十三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有一清信士子聰明智慧辯才在在所興無所不博自竪立而無懈怠明了殊絕又曉家業買賣之利多獲財寶供養父母佛威神護諸天宿衛無央數人所共愛敬不可父意愛念之常憎惡見驅使出舍數加捶杖能復堪馳至他國在於異土賈作治生便計校興造時節不失不廢所業多積財寶清信士聞多積財寶遙遣人呼使來子不肯還清信士復遣人行設使不來遣財物來慇懃諫曉都不肯遣其子報曰父困苦我不可復計至使[15]我不能[16]心所遣遺也復難自往。」時清信士比丘眾自訟說意:「其子有病不順父母。」比丘具以啟佛

世尊告曰:「此清信士不但今世與子不和前世亦然福德殊異有所造行無所違失不可其心比丘且觀於其子智慧殊特德不可量不可其心不欲聞其聲復欲思得。」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一人名曰阿夷扇持獼猴師教於獼猴舉動法則[*]術戲笑多所悅豫於眾人民以此[*]無央數悉共愛敬遠近皆來觀其[*]蒙是之恩多獲財利其阿夷扇持前後獼猴得眾物撾捶搏蹹其人異日將彼獼猴入於城中[1]著於柱撾捶毒痛毀辱折伏時獼猴竊得默出馳走入山閑居獨處附仙人依之止頓採取[*]供養仙人復自食之阿夷扇持聞之走在[2]處空閑山中而遣人使呼之來還獼猴不肯遙報之曰:『吾今續念前困毒我眾患難量前時我父橫無過罪而見加毒毀辱叵言今故馳走來入山中。』阿夷扇持便自往謂獼猴:『來歸還家。』默聲不肯仙人報曰:『亦可原。』答仙人曰:『吾置之耳。』仙人報曰:『敢可強小勸喻之然後[3]假使強欲致之儻不能也。』其人答曰:『假使方便欲致之去不肯往者吾當作計。』即時以偈而歌頌曰

「『卿賢柔善子  
譬如鹿就蔭
便從樹枝下  
得無飢渴死。』

爾時獼猴以偈答曰

「『不仁和生我  
我自知志性
從何所覩聞  
獼猴為柔賢
我到諸方面  
未有中間念
假使有邪長  
終不能制意
吾今續念之  
君阿夷扇持
將我入城中  
縛柱加毒痛
於今不忘之  
撾捶我苦毒
我已得自在  
不能就君困。』」

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阿夷扇持子今清信士子是也清信[A4][4][5]父也其仙人我身是也如是具足當分別說。」

佛說如莫不歡喜

佛說夫婦經第五十四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有清信士其婦端面貌殊好威光巍巍威德無倫聰明智言語辯才多所悅豫眾人所敬於時夫聟不敬重之憎惡不歡不欲見之反更敬愛不急老嫗僕使為妾而敬重之其婦見聟心異不和志在下使便謂其夫:「假使卿心不相喜者儻當見聽出家為道作比丘尼。」數數如是聟便聽之即便出家為[6]道作比丘尼晝夜精進行道未久證得羅漢然於後時其清信士所敬女人歸非常沒時清信士便行求索得前時所妻為比丘尼呼之歸家比丘尼不肯隨之:「吾已出家則為他人更生異世罪福不同。」時比丘尼聞往白世尊說其本末

佛告諸比丘是清信士前世毀辱此有德之人不但今又此女人生生有德有殊特之志此人常壞亂之今比丘尼[7]大路復欲毀不得從願。」

佛告比丘:「乃古無數世時有一梵志婦名蓮華端正殊好[8]色像第一於世希有名德難及其梵志[9]婢使而親近之[10]敬於婢不肯恭敬蓮華之[11]不喜見之反用婢語將婦出舍至于山間上優曇鉢樹[12]熟果而取食之棄諸生果而用與婦其婦問曰:『君何故獨噉熟果生者棄下而持相?』其夫答曰:『欲得熟者何不上樹而自取?』其婦答曰:『卿不與我我不能得[13]。』婦即上樹夫見婦上樹尋時下樹以諸荊棘遮樹四面欲使不下置在樹上捨之而去欲令[14]便

於時國王與諸大臣共行遊獵過彼樹下見其女人端正殊好顏貌殊異世所希有即問女人[15]為何為所從來?』其婦本末為彼國王說所[16]變故王見女人女相具足無有眾瑕心自念言:『其彼梵志愚騃無智非是丈夫而不敬憙于此女人。』除棘載去[17]其宮內立為王后其后智慧辯才難及用摴蒱及以六博書疏通利遠近女人來共博戲王后輙勝無能當者

於時梵志遙聞彼王有后端正工於博戲其有來者王后得勝無不歸伏莫能勝者心自念言:『且是我前婦非是異人其我前婦博戲第一。』彼梵志亦工博戲欲詣王現其技術時王后聞一梵志形像如此及其顏貌長短好即心念言:『是我前夫。』於時梵志詣王宮王即[18]遙試博戲侍人名齒於時梵志以偈頌曰

「『髮好長八尺  
[1]若如畫
柔軟上第一  
當念熟[*]。』

於是王后以偈答曰

「『往時婢自在  
其志好其所
敬重為第一  
劫取為第一。』

時梵志復以偈答王后曰

「『詣閑居龍處  
龍象常所遊
於彼相娛樂  
當念熟[*]。』

王后以偈答梵志曰

「『獨自噉熟果  
生者棄與我
是吾宿因緣  
梵志所劫取。』

於時梵志心中懷恨即自剋責悔無所及。」佛告諸比丘:「爾時梵志今清信士是其婦者今婦是彼國王者吾身是爾時起亂今亦如是。」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佛說譬喻經第五十五

過去無數劫時有獨[2]賣麻油膏為業時有比丘日日於是母許取麻油膏為佛然燈積有年數佛後授比丘決:「汝後當作諸天國王人民悉往賀比丘。」比丘言:「受恩。」獨母聞比丘授決便到佛所白言:「比丘然麻油膏者我所有願佛復授我決。」佛言:「此比丘作佛時汝當從其受決。」

佛告舍利弗:「是時比丘者提惒竭佛是時獨母身是也。」

昔維耶離國有一長者聞佛來化即詣佛所稽首禮足白佛言:「意欲請佛一時三月。」佛默可之即攝衣持鉢就長者家餘人請者不能復得皆興恚意圖害長便剋日舉兵[3]數重長者怖懅心於佛無復他想佛為說法若干要語者及眷屬皆逮不起法忍佛從[4]出解外人說恚害之苦報嘆和慈之福若干要眾人意解八萬四千發無上正真道意諸比丘白佛:「今此大會見佛意解為是遭時也為宿有因緣乎?」佛言:「今此眾會一時度者皆宿與佛有因緣故!」比丘白言:「願佛本末說之聞者增益功德。」

佛言:「昔有一國居近大海時王名薩和達以慈治國視民如子國有大災三年不雨人民飢餓王召梵志道士問當雨不占者答曰:『滿十年乃有雨耳!』王聞是語恐人民死盡愁憂不樂當作何計以濟國人乎?』復念曰:『[5]當身施以救眾生耳!』便齋戒清淨[6]手向十方:『以我前後所作善行若有福報者願生海中作大身魚以肉供養眾。』便閉口不七日命終得生為魚身長四千里具識宿命便墮海岸上正像黑山[7]人民見山怪那得有是山皆往視之乃知大魚國皆往乃解取食得免飢困國遂還復熟如故。」

告諸比丘:「爾時魚者我身是也時食我肉者今維耶離國人是如來往者以肉活眾生一世中耳今以道慧救護識還復本無長離三界眾苦永滅矣菩薩勤苦具足三施何謂三施外施內施大施是為三施衣食珍寶國土妻子是為外施[8]體骨肉頭目髓腦是為內施四等六度四諦非常十二部經為眾生說是為大施求道之法三施具足乃疾得佛。」

佛說是時無數眾生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首達耆年教化五[9]惟先年少其智深遠諸國土教化六萬人展轉與首達共會達弟子見惟先智慧勇猛悉欲往崇之達謂諸學者:「惟先年幼其慧薄少。」惟先竊聞其言:「菩薩法者當相供養行諸國土若見佛今我無護而起同法之意。」惟先其夜默然而去其國土所以者何欲令學者供養首達首達者用誹謗[10]先故墮摩呵泥[11]六十劫既出得為人無舌六十所以者何不制心口意故而失菩薩法罪盡已後逮前功德自致得佛號字釋迦

佛告諸學者:「其首達者則吾身是惟先今現阿彌陀佛是。」其坐中一切皆悉言:「失小耳[12]罪甚。」

佛告諸會者:「身口意不可不護其有信者奉行而得道所作過能自覺改悔首其過可得微輕昔無數劫時有一人大興布施供養外道梵志無數千人數年之中諸梵志法知經多者得為上座中有梵志年耆多智會中第一時儒童菩薩亦在山中學諸經術無所不時來就會坐其下頭次問所知展轉不乃至上座問長老梵志所知亦不如儒童十二年向已欲滿知經多者當以九種物以用施之九種物者——及端正女金澡[13]及金澡[14]金銀床席絕妙好如是之比有九種物長老梵志便自思惟:『吾十二年中無係我者而此年少欻乃勝吾人可羞恥物不足言失名不。』便語儒童:『所施九物盡當[1]卿小下我使吾在上。』儒童答曰:『吾自以理強在上若我知劣我自在下無所恨也。』梵志懊惱[*]與之七寶挍飾極為精長老梵志因問儒童:『卿之學問何所求?』答言:『吾求阿惟三佛度脫萬姓。』長老梵心毒恚生內誓願言:『吾當世世壞子之心令不得成若故作佛亦亂之不宜。』念言:『善惡殊[2]恐不相值唯當大修德爾乃相遇耳。』便行六度無極兼修諸善無廢捨之意於是別去[3]九物與諸梵使各分之已各減一銀錢追與儒童不受九物使吾之等普分得之。』儒童受已各自別去菩薩道成調達恒與菩薩相隨俱生俱死共為兄弟恒壞菩薩爾時長老梵志調達是也儒童者釋迦文佛是以本誓故恒不相離是其本末也。」

師言:「學當有善知識昔有驢一[4]其主恒令與馬相隨飲食行來常與馬俱馬行百亦行百里馬行千里亦行千里衣毛嗚與馬相似後時與驢相隨飲食行來與驢共侶驢行百里亦行百里驢行千里亦行千里毛衣頭軀悉為似驢嗚呼唉痾純為是驢遂至老死不復作馬學者亦如是隨善知識則日精進精進者得道隨惡知識則日懈怠懈怠者是為長沒也。」

昔者外國婆羅門事天作寺舍好作天像[5]金作頭時有盜賊登天像挽取其頭都不動便稱南無佛便得頭去明日婆羅門失天頭天頭若去眾人聚會天神失頭是為無有神神著一婆羅門:「賊人取我頭不能得便稱南無佛諸天皆驚動是故得我頭。」諸婆羅門言:「天不如佛!」皆去事佛復事天[6]稱南無佛得天頭去何況賢者稱南無佛十方尊神不敢當但精進勿得懈怠

昔有沙門晝夜誦經有狗伏床下一心聽經不復念食如是積年命盡得人形生舍衛國中作女人長大見沙門分衛便走自持飯與歡喜如是後便追沙門去作比丘尼精進得應真道也

昔有國王於城外大作伎樂國中人民皆共觀之中有一家其父有疾不能行步家室共扶將令強行出城便止樹下不能自致家中言:「汝行觀來還乃將我歸。」時天帝釋作一道人過其邊便呼病人:「汝隨我去我能令汝病愈。」人聞大喜便起隨去釋遂將上天至天帝宮[7]珍寶非世所有意中生念欲從求乞有人語言:「可從求。」病人便前詣釋言:「我欲去願乞此瓶。」釋便與之語之言:「此中有物在汝所願。」病人[8]持歸室家相對共探之輙得心中所欲金銀珍寶恣意[9]大會宗親諸家內外共相娛樂醉飽已後因取瓶跳之:「受汝恩令我富饒。」跳踉不止便墮地破所求不能復得佛之經戒譬如寶瓶聞精進所願必得後小懈慢忘經失戒如瓶破無所復得也

法家婦女著金銀珠有四事上生天上一者著金銀珠環有明經者聞經歡喜脫持布施是一福得生天上二者若見遠方沙門興起塔寺歡脫金銀布施勸助是二福得生天[10]三者困厄人聞佛說布施第一行便解布施三福得生天[*]四者得[11]疾病命終時脫持布施救助我命目自見施人命盡歡喜不懼得上生天是以法家婦有四事行著金銀寶環[12]生於天

生經卷第五

王【大】,主【明】
坐【大】,座【宋】【元】【明】
習【大】,集【元】【明】
得【大】,〔-〕【宋】【元】【明】
座【大】*,坐【宋】*【元】*【明】*
猶【大】,由【宋】【元】【明】
周【大】,同【宋】【元】【明】
葡【大】,蒲【宋】【元】【明】
技【大】*,伎【宋】*
興【大】,異【宋】【元】
莊【大】,傳【宋】【元】【明】
瑤【大】,搖【宋】【元】【明】
奴婢【大】,婢奴【宋】【元】【明】
姝【大】,殊【宋】【元】【明】
舂【大】,春【明】
中【大】,〔-〕【宋】【元】【明】
待【大】,得【宋】【元】【明】
令【大】,〔-〕【宋】【元】【明】
家【大】,〔-〕【宋】【元】【明】
已【大】*,以【宋】*【元】*【明】*
而【大】,〔-〕【宋】【元】【明】
爾【大】,是【明】
慈【大】,〔-〕【宋】【元】【明】
乃往過【大】,及往【宋】【元】【明】
善【大】,〔-〕【宋】【元】【明】
獲安【大】,安獲【宋】【元】【明】
于【大】,千【宋】【元】【明】
雅【大】,推【宋】【元】【明】
諸【大】,〔-〕【宋】【元】【明】
羅【大】,〔-〕【宋】【元】【明】
復【大】*,覆【明】*
有【大】,所【宋】【元】【明】
士【大】,仕【宋】【元】【明】
主【大】,王【明】【元】
捕【大】,捕求【宋】【元】【明】
須【大】,願【宋】【元】【明】
輙【大】,轉【宋】【元】【明】
方【大】,〔-〕【宋】【元】【明】
時【大】,〔-〕【宋】【元】【明】
大【大】,天【宋】【元】【明】
為【大】,〔-〕【宋】【元】【明】
沒【大】,歿【宋】【元】【明】
教【大】*,敬【宋】*【元】*【明】*
君【大】,〔-〕【宋】【元】【明】
(於是…國王)二十字在王食次行,作五言四句【宋】【元】【明】
(於是…國王)二十字在王食次行,作五言四句【宋】【元】【明】
諸【大】,諸候【宋】【元】【明】
吾【大】,我【宋】【元】【明】
往【大】,住【宋】【元】【明】
一【大】,〔-〕【宋】【元】【明】
世【大】,至【宋】【元】【明】
著【大】,者【宋】【元】【明】
(丹本此經為第五十)【大】*,〔-〕【宋】*【元】*【明】*
詣【大】,謟【宋】【元】【明】
效【大】,校【宋】【元】【明】
水【大】,火【宋】【元】【明】
搣【大】*,滅【宋】*【元】*【明】*
曳【大】,伸【宋】【元】【明】
陰【大】,降【宋】【元】【明】
惱【大】,違【宋】【元】【明】
哳【大】,折【明】
說【大】,說草【宋】【元】【明】
駝【大】,馳【宋】【元】【明】
眾【大】,〔-〕【宋】【元】【明】
(諸比…猗籌)八字【大】,〔-〕【宋】【元】【明】
祥【大】,詳【宋】【元】【明】
似【大】,以【宋】【元】【明】
猶【大】,撙【宋】【元】【明】
語【大】,諸【宋】【元】【明】
抂【大】,狂【明】
所【大】,而【宋】【元】【明】
相【大】,所【明】
駝【大】*,馳【宋】*【元】*【明】*
目【大】,耳【宋】【元】【明】
賊【大】,賤【宋】【元】【明】
人見【大】,見人【明】
猶【大】,由【宋】【元】【明】
患【大】,惡【宋】【元】【明】
愚【大】,遇【宋】【元】【明】
髠【大】,髮【元】【明】
彼【大】,被【宋】【元】【明】
今【大】,〔-〕【宋】【元】【明】
身【大】,〔-〕【宋】【元】【明】
火【大】,光【宋】【元】【明】
大國【大】,國大【宋】【元】
波【大】,彼【宋】【元】【明】
果【大】*,菓【宋】【元】*
人【大】,又【宋】【元】【明】
特【大】,桀【宋】【元】【明】
和【大】,弘【宋】【元】【明】
於【大】,捨【宋】【元】【明】
止【大】,上【宋】【元】【明】
事【大】,養【宋】【元】【明】
講【大】,論【宋】【元】【明】
法【大】,〔-〕【宋】【元】【明】
稽【大】,啟【宋】【元】【明】
庠序【大】,詳緒【宋】【元】【明】
返【大】,反【宋】【元】【明】
髮【大】,鬘【宋】【元】【明】
事【大】,奉【宋】【元】【明】
其【大】,于【宋】【元】【明】
其神足【大】,神足故【宋】【元】【明】
故【大】,教【宋】【元】【明】
慾【大】,欲【宋】【元】【明】
伏【大】,復【宋】【元】【明】
獲【大】,〔-〕【宋】【元】【明】
令【大】,今【宋】【元】【明】
發【大】,受【宋】【元】【明】
著於柱【大】,於柱者【宋】【元】【明】
其【大】,某【宋】【元】【明】
將【大】,持【宋】【元】【明】
者【大】,〔-〕【宋】【元】【明】
今【大】,〔-〕【宋】【元】【明】
道作【大】,〔-〕【宋】【元】【明】
入【大】,入三【宋】【元】【明】
顏【大】,貌【明】,類【宋】【元】
一【大】,一婦【宋】【元】【明】
順【大】,慎【宋】【元】【明】
婦【大】,妻【宋】【元】【明】
擇【大】,採【宋】【元】【明】
夫【大】,天【宋】【元】
便【大】,使【宋】【元】【明】
為何【大】,何為【宋】【元】【明】
變故【大】,戀國【宋】【元】【明】
至【大】,〔-〕【明】
見【大】,現【宋】【元】【明】
眉【大】,貌【宋】【元】【明】
母【大】,女【宋】【元】【明】
舍【大】,合【明】
座【大】*,坐【宋】*【元】*【明】*
唯【大】,惟【宋】【元】【明】
叉【CB】【麗-CB】【宋】【元】【明】,又【大】(cf. K19n0799_p1010b10)
人民【大】,民人【宋】【元】【明】
支【大】,肢【宋】【元】【明】
千【大】,十【宋】【元】【明】
惟【大】,唯【宋】【元】
梨【大】,犁【明】
罪甚【大】,其罪【宋】【元】【明】
罐【大】,盥【宋】【元】【明】
盤【大】,槃【宋】【元】【明】
相【大】,〔-〕【明】
途【大】,塗【宋】【元】【明】
主【大】,生【宋】【元】【明】
頭【大】,疋【宋】【元】【明】
以【大】,已【宋】【元】
人【大】,〔-〕【宋】【元】【明】
金【大】,金銀【明】
即【大】,即時【宋】【元】【明】
皆【大】,皆得【宋】【元】【明】
上【大】*,〔-〕【宋】*【元】*【明】*
疾病【大】,病疾【宋】【元】【明】
生於天上【大】,上於天【宋】【元】【明】
醍醐【CB】【麗-CB】,醐醍【大】(cf. K19n0799_p1002a07) 遊【CB】【麗-CB】,逝【大】(cf. K19n0799_p1003c02) 姝【CB】【麗-CB】,殊【大】(cf. K19n0799_p1007c02) 士【CB】,土【大】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