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Online Reader
Page Loading ...
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搜尋:道路
#行號
10725c18白此意,使此城廓永得存在。」是時,長者默然從眾人語,即從座起,往至家中。到已,辦道路行具,將諸人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長者白世尊言:「毘舍離城中人,往至家中。到已,辦道路行具,將諸人使往至世
卷/篇章<1  ...3031[32]3334  ...51>
搜尋「道路」 1 / 1 次
增壹阿含經

增壹阿[1][2]第三十二

力品[4]第三十八之[5]

[6](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7]羅閱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見此[8]靈鷲山?」

諸比丘對曰:「見之。」

[9]卿等當知過去久遠世時此山更有異名汝等復見此[10]廣普山?」

諸比丘對:「唯然見之。」

汝等當知過去久遠此山更有異名不與今同汝等見[11]白善山乎?」

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過去久遠此山更有異不與今同汝等頗見此[12]負重山乎?」

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汝等頗見此[13]仙人掘山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此山過去久亦同此名更無異名所以然者此仙人恒有神通菩薩得道羅漢諸仙人所居之[14]辟支佛亦在中遊戲我今當說辟支佛名號汝等諦聽善思念之有辟支佛[15]阿利吒[16]婆利吒審諦[17]辟支佛[18]善觀支佛究竟辟支佛聰明辟支佛無垢辟支佛帝奢念觀辟支佛[19]無形最勝[20][*]雷電光明辟支佛比丘諸辟支佛若如來不出世時爾時此山中有此五百辟支居此仙人山中如來在兜術天上欲來生時淨居天子自來在此相告:『普勅世間當淨佛土却後二歲如來當出現於世。』

[21]諸辟支佛聞天人語已皆騰在虛空[22]說此偈

「『諸佛未出時  
此處賢聖居
自悟辟支佛  
恒居此山中
此名仙人山  
辟支佛所居
仙人及羅漢  
終無空缺時。』

是時諸辟支佛即於空中燒身取般涅槃所以然者世無二佛之號故取滅度耳一商客中終無二[23]一國之中亦無二一佛境界無二尊號所以然者過去久此羅閱城中有王名喜益彼恒念地獄苦痛亦念餓鬼畜生之痛爾時彼王便作是:『我今恒憶地獄[24]畜生餓鬼之苦痛我今不宜更入此三惡道中今宜盡捨國王正妻子僕從以信堅固出家學道。』

爾時大王喜益厭此酸苦即捨王位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在空閑之處而自剋已五盛陰觀了無常所謂此色此色[25]此色亦復如是皆悉無常當觀此五盛陰時諸可[*]盡是滅法觀此法然後成辟支佛道

是時喜益辟支佛[26]成道果便說此偈

「『我憶地獄苦  
畜生五道中
捨之今學道  
獨逝而無憂。』

是時此辟支佛在彼仙人山中比丘當知此方便知此山中恒有神通菩薩得道真人學仙道者而居其中是故名曰仙人之山更無異名若如來不出現於世時此仙人山中諸天恒來恭敬所以然者斯山中純是真人無有雜錯者若彌勒佛降神世時諸山名各各別異此仙人山更無異名此賢劫之中此山名亦不異汝等比丘當親近此山承事恭敬便當增益諸[27]如是當作是學。」

爾時[28]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9](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專念而自修云何當專念於是比丘可行知行舉動進止[30][31]著衣法則睡眠覺寤或語或默皆悉知時若復比丘心意專正彼比丘欲漏未生便不生已生便滅之未生有漏使不生已生令滅之未生無明漏使不已生令滅之若專念分別六入終不墮惡道

云何六入為惡道眼觀此色若好若醜見好則喜見惡不喜若耳聞聲若好若醜聞好則喜聞不好則不喜亦復如是猶如[32]六種之虫性行各所行不同若有人取繩[33]縛之取狗野狐獼猴鱣魚[34]蚖蛇飛鳥[35]縛之共繫一處而放之爾時六種之虫各有性行狗意中欲[36]趣村中野狐意中欲[37]塜間鱣魚意中欲趣水中獼猴意中欲向山林之間毒蛇意中欲入穴中飛鳥意中欲飛在空爾時六種之虫各各有性行而不共同

設復有人取此六種之虫繫著一處而不得東西是時六種之虫雖復動轉亦不離故處此內六情亦復如是各各有所[38]其事不同所觀別異若好若醜

爾時比丘繫此六情而著一處是故諸比丘當念專精意不錯亂是時弊魔波旬終不得其便[1]善功德皆悉成就諸比丘當念具足眼根便得二果現法中得阿那含果若得阿羅漢果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波羅[2]鹿野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當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3]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斷欲愛色愛無色盡斷憍慢無明何以故昔者過去久遠世有辟支佛名善目顏貌端[4]面如桃華[A1]審諦口作[5]鉢華香[6][7]

是時善目辟支佛到時著衣持鉢入波[*]城乞食漸漸至大長者家在門外默然而立是時長者女遙見有道士在門外[*]無雙顏貌殊特世之希有口作[*][8][9][*]檀香便[10]欲心向彼比丘所便作是說:『汝今端[11]面如桃華色世之希有我今雖處女人亦復端[*]共合會然我家中饒[12]多珍資財無量作沙門甚為不易。』

是時辟支佛問曰:『大妹今為染著何處?』

長者女報曰:『我今正著眼又復口中作[*]鉢華香身作[*]檀香。』

是時辟支佛舒左手以右手挑眼著掌而告之曰:『所愛眼者此之謂也大妹日為著何處猶如癰瘡無一可貪然此眼[13]不淨大妹當知眼如浮泡亦不牢幻偽非真誑惑世人[14]意皆不牢固欺詐不真口是唾器出不淨之物純含白骨身為苦器[15]滅之法恒盛臭處諸虫所擾亦如畫瓶內盛不淨大妹今日為著何處是故大妹當專其心思惟此法幻偽不真如妹思惟眼色無常所有著欲之想[16]消滅意皆悉無常惟此已所有欲意自當消除思惟六入便無欲想。』

是時長者女便懷恐懼即前禮辟支佛足白辟支佛言:『自今已去改過修善不興欲想唯願受悔過如是再三修行。』

支佛報曰:『大妹此非汝咎是我宿罪受此形故使人見起欲情意當熟觀眼此眼非我[17]亦非彼有亦非我造亦非彼為乃從無有中而生[18]有便自壞敗非往世今世後世皆由合會因緣所謂合會因緣者緣是有是此起則起此無則無滅則滅[*]意亦[19]如是皆悉空是故大妹莫著眼色以不著色便至安隱之處無復情欲如是大妹當作是學。』

爾時辟支佛與彼女人說四非常之法已昇在虛空現十八變還歸所止

爾時彼女人觀眼[20]意了無所有便在閑靜[21]思惟此法彼女人復更思惟六情無主得四等心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比丘當知若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盡斷欲無色愛憍慢無明皆悉除盡是故比丘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波斯匿王告御車人曰:「汝今辦羽[22]之車吾欲出外遊觀。」

是時彼人受王教即辦羽[*]之車前白王曰:「已嚴駕羽[*]之車王宜知是時。」

波斯匿王將此人便出舍衛城至彼園觀觀諸樹木皆無聲[23]亦無人民寂然空虛見已便憶如來說諸法之本是時彼人在王後執扇而[24]此園[25]樹木皆無聲[*]亦無人民寂然空我今欲請如來至真等正覺在此遊化然不知如來今為所在我欲往[26]。」

侍人報:「釋種有村名曰鹿堂如來在彼遊化。」

斯匿王告曰:「此鹿堂去此[27]近遠?」

侍人白王如來住處去此不遠計其道里有三由旬。」

是時波斯匿王告曰:「速辦羽[*]之車我今欲見如來。」

是時彼人受王教已即辦駕車前白王曰:「車今[*]王知是時。」王即乘車往詣彼村

爾時[28]丘輩於露地而經行是時王下車至眾多比丘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是時王白比丘曰:「如來[29]吾欲見之。」

眾多比丘報曰:「世尊在此講堂中住可往見之勿以為難王欲去時徐舉其足無令有聲。」是時波斯匿王還顧視彼侍人是時侍人便作是念:「王今獨與世尊相見我應住此。」

是時王獨往至世尊所爾時世尊以天眼觀見波斯匿王在門外是時世尊即從[30]起與王開門王見世頭面禮足自稱姓名:「我是波斯匿王。」自稱號

世尊告曰:「汝今是王我今釋種出家學道。」

時王白佛:「唯願世尊延壽無窮使天得安。」

世尊告曰:「使大王當延壽無窮以法治化莫以非法諸有以法[1]皆生天上善處正使命終之後名稱不朽世人所傳:『昔有國王以法治化未曾有[2]。』設有人民住此王境界歎王功德思憶不忘者王身在天上增六事功德云何為六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天樂四者天神足五者天豪六者天光是故大王當以法治莫以非法我今[3]身中有此功德應受[4]敬禮拜。」

王白佛言:「如來功德應受人[5]。」

尊告曰:「汝今云何言如來應受人禮拜?」

白佛言:「如來有六功德應得受人禮拜何為六如來正法甚為和雅智者所修行是謂如來初功德可事可敬

復次如來聖眾極為和順法法成就戒成[6]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所謂聖眾者四雙八輩此是如來聖眾可敬可貴世間之大福是謂如來第二功德

復次如來有四部之所施行法皆習行之更不重受觸擾如是謂如來第三功德

復次世尊我見剎利之姓婆羅門居士沙門高才蓋世皆來集論議:『我等當以此論往問如來設彼沙門瞿曇不報此論者則有缺也設當能報我等當稱其善。』是時四姓來至世尊所而問此論[7]有默然者爾時世尊與彼說彼聞法已更不復問事況復欲論師事如來[8]第四功德

復次諸六十二見欺誑世人不解正法由此致愚然如來能除此諸邪見業修其正見是謂第五如來功德

復次眾生身[9]彼若命終如來功德離三惡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得生天上是謂第六如來功德其有眾生見如來者皆起恭敬之心而供養之。」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大王乃能如來前作師子吼演如來功德是故大王常當興心向於如來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世尊與王波斯匿說微妙之法使令歡喜是時王聞[10]說法已即從[*]禮世尊足便退而去

[11]佛告比丘:「汝等當[12]此法供養善諷誦念所以然者此波斯匿王之所說也汝等亦當與四部眾廣演其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13]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阿闍世王告群臣曰:「汝等速駕羽[*]之車吾欲往見世尊!」

是時群臣受王教勅即駕羽[*]前白王言:「嚴駕[*]王宜知時。」

[14]寶羽之車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15]爾時阿闍世王白世尊言:「唯願世尊受我請在羅閱城九十日夏坐。」

爾時世尊默然受王請是時王見世尊默然受請[*]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是時阿闍世王隨時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

毘舍離城鬼神興盛人民死亡不可稱計一日之中死者百數鬼神羅剎充滿其中目黃色或經三四日而死者是時毘舍離人民恐懼皆集一處而共[16]論議:「此大城中極為熾盛[17]人豐熟富樂無限如彼天宮釋所住處然今日為此鬼神所害盡當死亡[18]荒猶如山野誰能有此神德却此災?」

是時人民[19]自相謂曰:「我等聞:『有沙門瞿曇所至到處眾邪惡鬼不得嬈近。』若當如來來至此者此諸鬼神各自馳散但今日世尊在此羅閱城[20]為阿闍世所供養將恐不來此間遊化。」

或復有作是說:「如來有大慈悲愍念眾生遍觀一切未度者使令得度不捨一切眾生如母愛子設當有人請者如來便來阿闍世王終不留住能堪[21]至阿闍世王界而白世尊云:『我等城中今遭此[22]唯願世尊慈愍屈顧!』」

有大長者名曰最大集在彼眾是時人語長者曰:「我等聞:『沙門瞿曇所至到處諸邪惡鬼無[23]能害者。』若當如來至此間者便能除此災患汝可往世尊所具白此意使此城廓永得存在。」

是時長者默然從眾人語即從[*]往至家中到已將諸[24]人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長者白世尊言:「毘舍離城中人民遇此[25]災患人民之類死亡者[26]計彼城中一日之內連車載[27]動有百數唯願世尊垂愍接度使[28]餘人拔擇安處令得無又聞:『世尊所至到處鬼神不敢[29]。』願垂屈顧至彼城中度彼人民安處無。」

世尊告曰:「我今[*]受羅閱城阿闍世王諸佛世尊言無有二若當阿闍世王見聽者如來當往。」

最大長者白佛言:「此事甚阿闍世王終不放如來使至彼國以然者阿闍世王於我國[1]無有[2]之善長夜求方便欲害彼民設當阿闍世王見我者即取我殺況復得陳此事若當聞彼國人民為鬼神所害者歡喜無量。」

尊告曰:「勿懷恐懼汝今[3]至王所而白此事言:『如來記[4]王身終無虛妄所言無父王無咎而取害之當生阿鼻地獄中經歷一劫然今日以離此罪改其過罪如來法中信根成就緣此德本得滅此罪永無有餘於今身命終當生拍[5]地獄於彼命終當生四天王上於彼命終生豔天上於豔天上命終生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復還以次來至四天王中大王當知二十劫中不墮惡趣恒在[6]中生最後受身以信堅固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名曰除惡辟支佛。』彼王聞此語便當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亦當告汝作是:『隨汝所求要願吾不違之。』」

是時長者白世尊言:「我今當持世尊威神至彼王所。」[*]頭面禮足往彼王所

爾時阿闍世王與諸群臣在高殿上有所講論是時長者往至王前王遙見來語群臣曰:「若當此人今至此所汝等欲取何為?」或有作是:「我等當取五[7]。」

或言:「當梟其首。」

闍世王言:「汝等催取殺之不須見吾。」

是時長者聞此語已極懷恐懼尋時高聲而作是語:「我是佛之所使。」

王聞佛音已即下[8]右膝著地向如來所問彼長者曰:「如來何所教勅?」

長者報曰:「世尊記[*]聖王而無虛所吐言教終無有二如來言:『王取父王害之緣此罪本當入阿鼻地獄中經歷一[9]尋時改過於如來所今當[10][*]地獄中於彼命終當生四天王中展轉生他化自在天中還復次來生四[11]王天二十劫中不墮三惡趣流轉天人之中最後受身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名曰除惡辟支出現於世。』」

王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告大長者曰:「汝今欲求何願吾當與之。」

長者白王:「所求願者王勿見違。」

阿闍世王告曰:「汝今但說欲求何願吾不違之。」

長者[12]:「毘舍離城人民遇災為鬼神所不可稱計如今羅剎鬼神極為暴虐願大王聽放世尊至彼[13]令彼鬼神各各馳散所以然者我等曾聞:『若如來所至到處鬼神不得其便。』唯願大王聽許世尊至彼國界。」

王聞此語已便長歎息長者曰:「此願極大非常人[14]所及汝若當隨吾求城[15]村落國財妻子吾不悋之我不慮汝當屈[16]世尊然我先[*]許所求之願今隨汝意。」

是時長者極懷歡喜[*][17]退而往至世尊所[18]:「阿闍世王[*]許放世尊詣彼國界。」

世尊告曰:「並在前如來自當知時。」

是時長者頭面禮繞佛三匝便退而去

是時世尊清旦將諸比丘眾前後圍繞出迦[19]陀竹園所詣毘舍離城爾時[20]阿闍世王在高樓上將持蓋一人爾時王遙見世尊向彼國界便自歎息告左右曰:「我等為此長者所欺我今復用活為乃使如來出此國界。」

是時阿闍世王持五百蓋往送世尊恐有[21]坋身羅閱城中復有五百寶蓋從如來後是時釋提[22]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復以五百寶蓋在虛空中恐有塵土坋如來身諸河神復持五百寶蓋在虛空中是時毘舍離城人民之類聞世尊今當入城復持五百寶蓋前迎世尊爾時有二千五百寶蓋懸在空中

爾時世尊見此蓋已即時便笑此是諸佛世尊常法設如來笑時口中便有五色光出

侍者阿難見此光作此思惟:「此是何緣設世尊笑必有因事不[23][24]。」是時阿難長跪叉手白世尊言:「如來終不妄笑笑必當有緣。」

世尊告:「汝今見此二千五百寶蓋供養如來乎?」

阿難白佛:「唯然見之。」

世尊告曰:「若如來不出家學道者當二千五百世作轉輪聖王治化人民以如來出家學道更不受此寶

阿難當知過去久遠有王名善化治蜜絺羅國以法治化[25]納有方統此閻[26]里地靡不從令者爾時彼王有八萬四[27]人婇女皆是剎利種姓第一夫人名曰日光亦無兒息[28]嗣者

是時彼王便作是念:『我今統此閻浮里地然今無有兒息。』便向諸山神樹神天地神明求有兒息未經數日之中夫人懷[29]是時日光夫人白王言:『大王當知我今覺知有[30]宜自將護。』復經八九月生一男兒顏貌端[31]如桃華色夫人見已極懷歡喜[32][A2]王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及八萬四千夫人見生太子亦各歡喜

是時國王召諸群臣國道士使瞻相之又與立字使世稱傳相師前白王言:『今生太子極為端[*]世有異其有見者莫不愛念今當立[1]愛念。』[*]立字竟各還所在是時國王愛念太子未曾離目即與太子起三時講堂復以婇女充滿其中與王太子共相娛樂

爾時太子便作是念:『此中婇女頗有常存不離世間亦不變易然觀彼眾中盡皆無常無有常存於世者悉是幻偽無有真實使人民之類染著愛樂皆不知遠離之今復用此為可捨而學道。』是時[2]太子即以其日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尋即其夜斷諸結縛思惟有[*]之法皆是磨滅成辟支佛[3]成佛便說此偈

「『欲者無常法  
變易無實定
知此為大患  
獨遊不與俱。』

是時辟支佛說此偈已即飛在虛空遶彼蜜絺羅城三匝

是時國王在高殿上及諸宮人共相娛樂見辟支佛遶城三匝極懷歡不能自勝:『我今太子騰在虛空如彼飛。』又不知成辟支佛而告之曰:『今來下至此殿上與吾共相娛樂。』是時阿難彼辟支佛尋下殿上欲度父母故時王語曰:『今日何為著此[4]婇女又剃鬚髮與人有異?』辟支佛報曰:『子今所著甚為奇雅常人[5]所習。』時王報曰:『何緣更不至宮?』辟支佛言:『自今已後不復習欲亦不樂此五欲之中。』時王語言:『設不樂此五欲中在吾後園中住。』

爾時國王即自至園中造立屋舍是時辟支佛欲度父母故便住彼園舘中受王供養經歷數時便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王取舍利而[6]耶維[7][8]立大神[9][10]王復以餘日往至園中觀看見彼神寺彫落壞敗見已便作是念:『此是我兒神寺[*]彫壞。』是時王即以己蓋覆彼神寺上皆由愛心未盡

[11]阿難莫作[A3]爾時善化王者即我身是以兒故以一蓋覆寺上緣此德本流轉天人之間數百千變為轉輪聖王為帝釋梵天我爾時不知是辟支佛設我知是辟支佛者其德不可稱量若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更二千五百[12]作轉輪聖王治化天下以成道故今有此二千五百蓋自然應現是謂阿難緣此因緣如來笑耳承事諸佛功德乃爾不可稱計是故阿難當求方便供養諸佛世尊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是時世尊將諸比丘眾往詣毘舍離城住城門中便說此偈

今以成如來  
世間最第一
持此至誠語  
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法  
得至涅槃界
持此至誠語  
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僧  
賢聖眾第一
持此至誠語  
毘舍離無他
二足獲安隱  
四足亦復然
行道亦吉祥  
來者亦復然
晝夜獲安隱  
無有觸嬈者
持此至誠語  
使毘舍無他。」

如來說此語已是時羅剎鬼神各自馳走安其所更不復入毘舍離城諸有疾病之人各得除愈

爾時世尊遊在[13]獼猴池側土人民承事供養衣被[14]床臥具病瘦醫隨其貴賤各來飯佛及比丘僧亦受八關齋不失時節

是時毘舍離城內有六師在彼遊化所謂六師者不蘭迦葉阿夷[15]瞿耶樓波休迦[*]先比盧持尼揵子等六師集在一處而作是說:「此沙門瞿曇住此毘舍離城為人民所供養然我等不為人民所供養我等可往與彼[*]論議者得勝何者不如?」

不蘭迦葉曰:「諸有沙門羅門不受他語[16]便致詰此非沙門羅門之法然此瞿曇沙門不受他語[*]便致難我等那得與彼[*]論議?」

阿夷[*]:「無受亦無與者亦無今世後世眾生之亦無善惡之報。」

瞿耶樓說曰:「在恒水側殺害人民不可稱計積肉成山在恒水作諸功德緣此都無善惡之報。」

[17]休迦[18]:「正使在恒水左布施持戒隨時供給不令有乏亦復無此福報。」

先比盧持言:「有言語亦無言語之報唯默然快樂。」

尼揵子曰:「有言語亦有言語之報沙門瞿曇亦是人[19]亦是人瞿曇有所知我等亦有所知沙門瞿曇有神足[A4]亦有神足若彼沙門現一神足[A5][20][21]當現二神足彼現二神足我現四神足彼現四我現八彼現我現十六彼現十六我現三十二恒使增多終不為彼屈足得與[1]設彼不受我等論者即是彼之咎人民聞已不復供養我等便得供養。」

[A6]是時有比丘尼聞此語[2]:「六師集在一處生此論本:『沙門瞿曇不受人論我等足得勝。』」是時輸盧[3]丘尼飛在虛空向彼六師而說此偈

我師無等倫  
最尊無過者
是彼尊弟子  
名曰輸盧尼
汝設有境界  
便與我[*]論議
我當事事報  
[4]師子掩鹿
且捨我尊師  
本無如來者
我今比丘尼  
足能降外道。」

是比丘尼說此語已六師尚不能仰視顏況與論議

是時毘舍離城人民之類遙見比丘尼在虛空中共六師而[*]論議然六師不能報之各各稱慶歡喜無量:「六師今日屈折於彼。」

是時六師極懷愁憂出毘舍離城而去更不入城

是時眾多比丘聞輸盧比丘尼與六師共論而得勝聞已至世尊頭面禮足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告諸比丘:「輸盧比丘尼有大神足有大威神智慧多聞我長夜恒生此念:『更無有能與六師共論唯有如來及此比丘尼。』」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餘比丘尼能降伏外道如此比丘尼[5]?」

諸比丘對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6]:「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能降伏外道所謂輸盧比丘尼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A7]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細滑更樂入云何為六所謂眼[7]意入是謂六凡夫之人若眼見色便起染著之心能捨離[*]見色極起愛著流轉生死無有解時六情亦復如是起染著[8]不能捨離由是流轉無有解時

若世尊賢聖弟子眼見色已不起染著無有污心能分別此眼是無常之法非身之法情亦復如是不起染污心分別此六情無非身之法當思惟此時便獲二果於現法中得阿那含若阿羅漢猶如有人極飢欲修治穀麥[9]治令淨而取食之除去飢渴賢聖弟子亦復如是於此六情思惟[10]露不淨即成道跡入無餘涅槃界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滅此六情如是諸比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卷第三十[11][12]

捐
含【大】*,鋡【聖】*
第三十二【大】,三十一【聖】
(東晉…譯)十三字【大】,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
第三十八之二【大】,分之餘【聖】
二【大】,餘【宋】【元】
~M. 116. Isigili.
羅閱城【大】,~Rājagaha.
靈鷲山【大】,~Gijjhakūṭa.
卿等【大】,汝等【聖】
廣普山【大】,~Vepulla.
白善【大】,白墡【元】【明】,~Paṇḍava.
負重【大】,~Vebhāra.
仙人掘【大】,仙人窟【宋】【元】【明】,~Isigili.
辟支佛【大】,~Paccekabuddha.
阿利吒【大】,~Ariṭṭha.
婆利吒【大】,~Upariṭṭha.
重【大】,童【宋】【元】【明】
善觀【大】,~Sudassana.
滅【大】,減【宋】【元】【明】
極【大】*,漿【元】【明】*,將【聖】
是【大】,是時【宋】【元】【明】
而【大】,〔-〕【宋】【元】【明】
導【大】,道【聖】
畜生餓鬼【大】,餓鬼畜生【聖】
習【大】*,集【元】【明】【聖】*
已【大】,以【聖】
功【大】,善功【宋】【元】【明】
諸【大】,〔-〕【聖】
~S. 35. 206. Chapāna.
申【大】,伸【宋】【元】【明】
俯【大】,低【聖】
有【大】,〔-〕【宋】【元】【明】
纏【大】,〔-〕【聖】
蚖蛇【大】,蛇蚖【宋】【元】【明】
悉【大】,來【聖】
赴【大】,起【宋】【元】【明】
趣赴【大】,起趣【宋】【元】【明】
主【大】,生【宋】【元】
諸【大】,眾【宋】【元】【明】
㮈【大】*,奈【宋】【元】【明】【聖】*
以【大】*,已【宋】*【元】*【明】*
政【大】*,正【宋】*【元】*【明】*【聖】
優【大】*,憂【聖】*
身【大】,體【宋】【元】【明】【聖】
栴【大】*,旃【聖】*
華【大】,蓮華【宋】【元】【明】
體【大】,身【宋】【元】【明】
起【大】,興【宋】【元】【明】
政【大】*,正【宋】【元】【明】【聖】*
多珍【大】,財多【聖】
漏【大】,漏淨亦漏【宋】【元】【明】【聖】
眼【大】*,〔-〕【宋】*【元】*【明】*
磨【大】,摩【宋】【元】
自【大】,便自【宋】【元】【明】
我【大】,〔-〕【宋】【元】【明】
已【大】*,以【聖】*
復【大】,〔-〕【宋】【元】【明】
舌【大】,口【宋】【元】【明】
之【大】,〔-〕【宋】【元】【明】
寶【大】*,葆【元】【明】*
響【大】*,嚮【聖】*
扇【大】,扇於【聖】
果【大】,菓【聖】
覲【大】,觀【聖】
近遠【大】,遠近【宋】【元】【明】
比【大】,多比【宋】【元】【明】
為【大】,今為【宋】【元】【明】
座【大】*,坐【聖】*
化【大】,治化【宋】【元】【明】
枉【大】,抂【宋】【元】
日【大】,〔-〕【聖】
人【大】,天人【宋】【元】【明】
拜【大】,禮拜【宋】【元】【明】
就【大】,就三昧成就【宋】【元】【明】
或【大】,或復【宋】【元】【明】
是【大】,是謂如來【宋】【元】【明】
行【大】,修【宋】【元】【明】
佛【大】,〔-〕【宋】【元】【明】
未【大】,王去未【宋】【元】【明】,去未【聖】
持【大】,於【聖】
加【大】,迦【明】
寶羽【大】,羽寶【宋】,羽葆【元】【明】
坐【大】,住【宋】【元】【明】
論議【大】*,議論【明】,論義【聖】*
土【大】,士【明】
丘【大】,坵【聖】
各【大】,各各【宋】【元】【明】【聖】
住【大】,中【宋】【元】【明】【聖】
往【大】,任【宋】【元】【明】
困【大】,〔-〕【宋】【元】【明】
能害者【大】,有能害【宋】【元】【明】
人使【大】,使人【宋】【元】【明】
災患【大】,鬼災【宋】【元】【明】
多【大】,眾【宋】【元】【明】
尸【大】,屍【宋】【元】【明】
餘人【大】,彼遺餘【宋】【元】【明】
嬈【大】,繞【聖】
土【大】,王【宋】【元】【明】
毫【大】,豪【聖】
往【大】,徑【宋】【元】【明】【聖】
前【大】*,莂【宋】*【元】*【明】*
毬【大】*,毱【宋】【元】【明】【聖】*
人【大】,天人【宋】【元】【明】
兀【大】,杌【元】【明】
坐【大】,座【宋】【元】【明】
復【大】,後【聖】
生【大】,〔-〕【聖】
王天【大】,天王【宋】【元】【明】,天【聖】
白【大】,曰【元】
世【大】,國【宋】【元】【明】
之【大】,〔-〕【宋】【元】【明】
廓【大】,墎【聖】
願【大】,顧【宋】【元】【明】【聖】
退而【大】,王退【宋】【元】【明】
言【大】,白世尊言【宋】【元】【明】
蘭【大】,羅【聖】
阿闍世王【大】,王阿闍世【宋】【元】【明】
塵【大】,塵土【宋】【元】【明】
桓【大】,洹【聖】
唐【大】,虛【宋】【元】【明】
爾【大】,捐【聖】
接【大】,綏【元】【明】【聖】
浮【大】,浮提【宋】【元】【明】
夫【大】,宮【宋】【元】【明】,〔-〕【聖】
繼【大】,用繼【宋】【元】【明】,係【聖】
妊【大】,任【聖】
娠【大】,身【宋】【元】【明】【聖】
政【大】*,正【宋】*【元】*【明】*
視【大】,示【宋】【元】【明】【聖】
名愛念自【大】,字名曰愛念【宋】【元】【明】,字名愛目【聖】
念【大】,目【聖】
成佛【大】,〔-〕【宋】【元】【明】
婇女【大】,綵【宋】【元】【明】,綵女【聖】
之【大】,〔-〕【宋】【元】【明】
耶維【大】,維耶【宋】
於【大】,即於【宋】【元】【明】
處【大】,〔-〕【聖】
祠【大】,寺【宋】【元】【明】【聖】
是【大】,是時【宋】【元】【明】【聖】
是【大】,〔-〕【宋】【元】【明】
變【大】,反【宋】【元】【明】
獼猴【大】,彌獲【聖】
飯【大】*,飲【宋】【元】【明】【聖】*
耑【大】*,湍【宋】【元】【明】【聖】*
便【大】*,更【宋】*【元】*【明】*
彼【大】,波【宋】【元】【明】
栴【大】,旃【宋】【元】【明】【聖】
我【大】,我等【宋】【元】【明】
我【大】,我等【宋】【元】【明】【聖】
等【大】,〔-〕【宋】【元】【明】
角【大】,捔【宋】【元】【明】
云【大】,云何【聖】
尼【大】,〔-〕【宋】【元】【明】
如【大】,汝【明】
乎【大】,比乎【宋】【元】【明】
曰【大】,〔-〕【宋】【元】【明】
舌【大】,口【宋】【元】【明】
想【大】,〔-〕【宋】【元】【明】
揚【大】,颺【宋】【元】【明】
污【大】,惡【元】【明】
二【大】,一【聖】
〔-〕【大】,光明皇后願文【聖】
瞻【CB】【麗-CB】,贍【大】(cf. K18n0649_p0556c15) 大【CB】【麗-CB】,天【大】(cf. K18n0649_p0560c20) 異【CB】,是【大】 我【大】,我等【磧乙-CB】 CBETA 按:「我等」,《大正藏》校勘注[20][21]載宋、元、明本作「我等」、聖本作「我等等」。CB查找藏經,宋.《思溪》本、明.《嘉興》本均作「我」,《中華藏》校勘記(C32n0699_p0376c01-02)載《資》、《磧》、《普》、《南》、《徑》、《清》無「等」字。疑《大正藏》所載校勘注[20][21]有誤。相關資料可參考《思溪藏》(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第2570冊第36圖第5行)、《嘉興藏》(日本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藏正編第76帙第3冊第39圖左欄第7行)。 [-]【CB】【麗-CB】,如【大】(cf. K18n0649_p0562b03) 二【CB】,一【大】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