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序
- 1 序品
- 2 十念品
- 3 廣演品
- 4 弟子品
- 5 比丘尼品
- 6 清信士品
- 7 清信女品
- 8 阿須倫品
- 9 一子品
- 10 護心品
- 11 不逮品
- 12 壹入道品
- 13 利養品
- 14 五戒品
- 15 有無品
- 16 火滅品
- 17 安般品
- 18 慚愧品
- 19 勸請品
- 20 善知識品
- 21 三寶品
- 22 三供養品
- 23 地主品
- 24 高幢品
- 25 四諦品
- 26 四意斷品
- 27 等趣四諦品
- 28 聲聞品
- 29 苦樂品
- 30 須陀品
- 31 增上品
- 32 善聚品
- 33 五王品
- 34 等見品
- 35 邪聚品
- 36 聽法品
- 37 六重品
- 38 力品
- 39 等法品
- 40 七日品
- 41 莫畏品
- 42 八難品
- 43 馬血天子問八政品
- 44 九眾生居品
- 45 馬王品
- 46 結禁品
- 47 善惡品
- 48 十不善品
- 49 放牛品
- 50 禮三寶品
- 51 非常品
- 52 大愛道般涅槃品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26]以在舍衛城夏坐,意欲人間遊化。」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時,舍利弗即從[27]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時,舍利弗去未久,有一比丘懷誹謗意,白世尊言:「舍利弗與諸比丘共諍競,不懺悔,今遊行人間。」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速往持吾聲,喚舍利弗。」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佛勅目連、阿難:「汝等使諸房中召諸比丘詣世尊所。所以然者,舍利弗所入三昧,今當在如來前作師子吼。」
是時,諸比丘聞佛教已,各集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彼比丘受世尊教,即往至舍利弗所,語舍利弗言:「如來欲得相見。」
爾時,舍利弗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佛告舍利弗言:「卿向者去未久,有[28]穢行比丘來至我所,而白我言云:『舍利弗比丘與諸比丘共諍,亦不悔過,在人間遊化。』審實爾乎?」
舍利弗白佛言:「如來自當知之。」
世尊告曰:「我自知耳。但今大眾各懷狐疑。汝今於大眾中,可以己辯而自明淨。」
舍利弗白佛言:「自出母胎年向八十,每自思惟,未曾殺生,亦不妄語,正使於調戲之中亦不妄語,亦復未曾鬪亂彼此;設不專意之時,或能有此行耳。我今,世尊!心意清淨,豈當與梵行人共鬪諍乎?亦如此地,亦受淨,亦受不淨,屎尿穢惡皆悉受之,膿血[1]涕唾終不逆之;然此地亦不言惡,亦不言善,我亦如是,世尊!心不移轉,何得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行?心不專者能有此耳。我今心正,何得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乎?亦如水,亦能使好物淨,亦能使不好物淨;彼水不作是念:『我淨是、置是。』[2]此亦如是,無有異想,何得與梵行人共鬪而遠遊乎?猶如熾火焚燒山野,不擇好醜,終無想念。我亦如是,豈當有意與梵行人共諍乎?亦如掃[3]灑,不擇好醜,皆能除之,終無想念。猶如牛無其雙角,極自良善,亦不[4]𣧑暴,善可將御,隨意所至,終[5]無疑難。唯然,世尊!我心如是,亦不[6]與想有所傷害,豈當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乎?亦如旃陀羅女著弊壞衣,在人間乞食亦無禁忌。我亦如是,世尊!亦無想念,當興諍訟而遠遊也?亦如脂釜,處處漏壞,有目之人皆悉觀見處處漏出。我亦如是,世尊!九孔之中漏出不淨,豈當與梵行人共諍?猶如女人年少端[7]正,復以死[8]尸繫彼女頸,而厭患之。世尊!我亦如是,厭患此身如彼無異,豈當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乎?此事不然,世尊!自當知之,彼比丘亦當知之。設當有是者,願彼比丘受我懺悔。」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汝今可自悔過。所以然者,若不悔者頭便破為七分。」
是時,彼比丘心懷恐怖,衣毛皆竪,即從[*]坐起,禮如來足,白世尊言:「我今自知犯舍利弗,唯願世尊受我懺悔。」
世尊告曰:「汝比丘!自向舍利弗懺悔,若不爾者頭便[9]為七分。」
是時,彼比丘即向舍利弗頭面禮足,白舍利弗言:「唯願受我懺悔,愚不別真。」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今可受此比丘悔過,又以手摩頭。所以然者,若當不受此比丘懺悔者,頭破為七分。」
爾時,舍利弗以手摩頭,語比丘曰:「聽[10]汝懺悔!如愚如惑,此佛法中極為曠大,能隨時悔過者,[11]善哉!今受汝懺悔,後更莫犯。」如是再三。
是時,舍利弗告彼比丘曰:「汝更莫犯。所以然者,有六法入地獄,六法生天,六法至涅槃處。云何為六?欲害他人,我[*]以起此害心,便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我當教人使害他,於中起害心;[*]以得害人,於中起歡喜,我當得此不馨之問;未起[12]此事便[13]快愁憂。是謂有此六法,令人墮惡趣。
「云何有六,令人至善處?所謂身戒具足,口戒具足,意戒具足,命根清淨,[14]不殺害心,無[15]妬嫉心。是謂有此六法,生於善處。
「云何修六法至於涅槃?所謂六思念法。云何為六?所謂身行慈無瑕穢;口行慈無瑕穢;意行慈無瑕穢;若得利養之具,能與人等共分之而無悋想;奉持禁戒無瑕疵,智者所貴;如是之戒能具足諸有邪見、正[16]見、賢聖出要,[17]能得盡苦本。如是諸見皆悉分明。是謂六法得至涅槃。汝今,比丘!當求方便,行此六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彼比丘重從[*]坐起,禮舍利弗足:「我今重自[18]懺,如愚如惑而不別真。唯願,舍利弗!受我悔過,後不復犯。」
舍利弗曰:「聽汝悔過!賢聖法中極為曠大,能自改往修來,莫復更犯。」
爾時,彼比丘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第一最空法,汝等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19]為名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時則起,亦不見來處,滅時則滅,亦不見滅處;除假號法、因緣法。云何假號、因緣?所謂[20]是有[21]則有,此生則生,無明[22]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23]受,受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愁、憂、苦、惱,不可稱計。如是苦陰成此因緣。
「無是則無,此[24]滅則滅。無明[25]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更樂滅,更樂滅則痛滅,痛滅則愛滅,愛滅則[26]受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死滅,死滅則愁、憂、苦、惱,皆悉滅盡,除假號之法。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起時則起,亦不知來處,滅時則滅,亦不知滅處,除其假號之法。彼假號法者,此起則起,此滅則滅。此六入亦無人造作,亦名色、六入法,[1]六入亦無人造作,由父母而有胎者亦無,因緣而有,此亦假號,要前有對,然後乃有。猶如鑽木求火,以前有對,然後火生;火亦不從木出,亦不離木。若復有人[2]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緣合會,然後有火。此六情起病亦復如是,皆由緣會於中起病。此六入起時則[3]起,亦不見來,滅時則滅,亦不見滅;除其假號之法,因由父母合會而有。」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比丘當知,因緣合會,乃有此身耳。[8]又復,比丘!一人身中骨有三百六十,毛孔九萬九千,脈有五百,筋有五百,虫八[9]萬戶。比丘當知,六入之身有如是災變。比丘!當念思惟,如是[10]之患,誰作此骨?誰合此筋脈?誰造此八[*]萬戶虫?」
爾時,彼比丘作是[11]念思惟,[12]便獲二果、[13]阿那[14]含、若阿羅漢。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是謂,比丘!此名第一最空之法,與汝等說。如來之所[18]說行之法,我今[*]以為起慈哀心,我今[*]以辦。常當念修行其法,在閑居之處坐禪思惟,勿有懈怠。今不修行,後悔無益!此是我之教訓。如是,諸比丘!當[19]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21]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瞿曇!剎利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婆羅門意欲何求?有何[22]行業?為著何教?[23]究竟何事?國王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盜賊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女人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
爾時,世尊告梵志曰:「剎利種者,常好鬪訟,多諸[24]技術,好喜作務,[25]所要究竟終不中休。」
梵志問曰:「梵志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梵志意好[26]呪術,要作居家,樂閑靜之處,意在梵天。」
又問曰:「國王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梵志當知,王意所欲得國[27]政,意在兵[28]仗,貪著財寶。」
「盜賊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賊意盜竊,心在姦邪,欲使人類不知所作。」
世尊告曰:「女人意在男子,貪著財寶,心繫男女,心欲自由。」
爾時,梵志白世尊言:「甚奇!甚特!盡知爾許之變,如實不虛。今日比丘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戒德具足,心遊道法,意在四諦,欲至涅槃。此是比丘之所求也。」
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如是。世尊!比丘所行意不可移轉,其義實爾,瞿曇!涅槃者極為快樂。如來所說乃為過多,猶如盲者得視,聾者得聽,在闇者見明,今日如來所說亦復如是,而無有異。我今國事猥多,欲還所止。」
世尊告曰:「宜知是時。」是時,生漏梵志即從[*]坐起,繞佛三匝,便退而去。
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爾時,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梵志白世尊言:「此中頗有比丘,云何得修梵行無有缺漏,清淨修梵行?」
世尊告曰:「若有人戒律具足而無所犯,此名清淨[32]修得梵行。復次,梵志!若有眼見色,不起想著,不起識念,除惡想,去不善法,得[33]全眼[34]根,是謂此人清淨修梵行。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都無識想,不起想念,清淨得修梵行,[35]全其意根,如此之人得修梵行,無有缺漏。」
婆羅門白佛言:「何等之人不修梵行,不具足清淨行?」
世尊告曰:「若有人俱會者,此名非梵行。」
世尊告曰:「若有人與女人交接,或手足相觸,[1]擑在心懷而不忘失。是謂,梵志!行不具足,漏諸[2]婬泆,與[*]婬、怒、癡共相應。
「復次,梵志!或與女人共相調戲,言語相[3]加。是謂,梵志!此人行不[4]全具,漏[*]婬、怒、癡,梵行不具足修清淨行。
「復次,梵志!若有女人惡眼相視而不移轉,於中便起[*]婬、怒、癡想,生諸亂念。是謂,梵志!此人梵行不淨,不修梵行。
「復次,梵志!若復有人遠聞或聞哭聲,或聞笑聲,於中起[*]婬、怒、癡,起諸亂想。是謂,梵志!此人不清淨修梵行,[5]與[*]婬、怒、癡共相應,行不[*]全具。
「復次,梵志!若有人曾見女人,後更生想,[6]憶其頭目,於中生想;在屏閑之處,生[*]婬、怒、癡,與惡行相應。是謂,梵志!此人不修梵行。」
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甚奇!甚特!此沙門瞿曇亦知梵行,亦知不梵行;亦知漏行,亦知不漏行。所以然者,我今亦生此念,諸有人民,[7]女人手足相[*]加,起諸亂想。我時便生此念:『此人行不清淨,與[*]婬、怒、癡共相應。』第一更樂者,女人是也。第一可欲者,所謂眼眼相視,然彼女人或語、或笑,繫[8]綴男子,或共言語而繫[9]綴男子。是時,我便生此念:『此六人盡行不清淨行。』如來今日所說甚過,猶如盲者得目,迷者見路,愚者聞道,有目之人見色,如來說法亦復如是。我今自歸佛、法、眾,自今之後不復殺生,唯願受為優婆塞。」
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爾時,尊者[12]馬師到時,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是時,[13]薩遮[14]尼健子遙見馬師來,即往語馬師曰:「汝師說何等義?有何教訓?以何教[15]誡向弟子說法乎?」
馬師報曰:「梵志!色者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也,空者彼不我有,我非彼有。如是者智人之所學也。痛、想、行、識無常,此五盛陰無[16]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卿欲知者,我師教[17]誡其義如是,與諸弟子說如是義。」
是時,尼[*]健子以兩手[18]掩耳,而作是言:「止!止!馬師!我不樂聞此[19]語。設瞿曇沙門有此教者,我實不樂聞。所以然者,如我義者色者是常,沙門義者[20]無常。何日當見沙門瞿曇與共論[21]議,當除沙門瞿曇顛倒之[22]心。」
爾時,毘舍離城五百童子集在一處,欲有所論。是時,尼[*]健子往至五百童子所,語童子曰:「汝等皆來,共至沙門瞿曇所。所以然者,意欲與彼沙門瞿曇共論,使彼沙門得見正諦之道。沙門所說者色者無常,如我義者色者是常。猶如力士手執長毛之羊,隨意將東西,亦無疑難。我今亦復如是,與彼沙門瞿曇論議,隨我捉捨而無疑難。猶如猛象[23]凶暴而有六牙,在深[24]山中戲,亦無所難。我今亦復如是,與彼論議亦無疑難。猶如兩健丈夫而捉一劣者,在火上炙,隨意轉側,亦無疑難。我今與彼論[25]義亦無疑難。我論議中尚能害象,何況人乎?亦能使象東、西、南、北,豈不如人乎?今此講堂樑柱無情之物,尚能使移轉,何況與人共論能勝,[26]我使彼[27]血從面孔出而命終。」
其中或有童子而作[28]是言:「尼[*]健子終不能與沙門論議,但恐沙門瞿曇與尼[*]健子論議耳。」或有作是說:「沙門[29]不與尼[*]健子論議,尼[*]健子能與沙門共論議。」是時,尼[*]健子便作是念:「設令沙門瞿曇所說如馬師比丘者,足得相疇。若[30]有義者,聞已當知。」
是時,尼[*]健子將五百童子,前後圍繞,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是時,尼[*]健子白世尊言:「云何,瞿曇!有何教[*]誡,以何教[*]誡訓諸弟子?」
佛告尼[*]健子:「我之所說,色者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31]我有,我非彼有;痛、想、行、識及五盛陰皆悉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無我,無我者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我之教[*]誡其義如是。」
尼[*]健子報曰:「我不樂聞此義。所以然者,如我所解義,色者是常。」
尼[*]健子報曰:「我今所說色者是常,此五百童子其義亦爾。」
世尊告曰:「汝今所說色者是常,此五百童子其義亦爾。」世尊告曰:「汝今以己之辯說之,何為引彼五百人乎?」
世尊告曰:「我今說色者無常,亦復無我。權詐合數有此色[33]者,亦無真實,無固、無牢亦如雪[34]搏,是[35]等[36]磨滅之法,是變易之法。汝今[37]方說色者是常,我還問汝,隨意報我。云何,尼[*]健子!轉輪聖王還於己國得自在不乎?又彼大王不應脫者而脫之,不應繫者而繫之,可得爾乎?」
尼[*]健子報曰:「此聖王有此自在之力,不應殺者能殺之,不應繫者能繫之。」
世尊告曰:「云何,尼[*]健子!轉輪聖王當復老乎?頭白、面皺、衣裳垢[1]坋?」是時,尼[*]健子默然不報。世尊再三問之,彼亦再三默然不報。是時,密跡金剛力士手執金剛之杵,在虛空中而告之曰:「汝今不報論者,於如來前破汝頭作七分。」
是時,尼[*]健子仰觀空中,見密跡金剛力士,又聞空中語:「設汝不報如來論者,當破汝頭作七分。」見已驚恐,衣毛皆竪,白世尊言:「唯願瞿曇當見救濟,今更問論當[2]疇對。」
世尊告曰:「云何,尼[*]健子!轉輪聖王當復老乎?亦當頭白、齒落、皮緩、面皺耶?」
尼[*]健子報曰:「沙門瞿曇!雖有此語,如我[3]義者,色者是常。」
世尊告曰:「汝善思惟而後報之,前之與後,義不相應。但[4]具論聖王當復老乎?亦當頭白、齒落、皮緩、面皺耶?」
世尊告[6]曰:「轉輪聖王常能於己國得自由,何以故不能却老、却病、却死?我不用老、病、死,我是常之應。欲使然者,其義可乎?」
是時,尼[*]健子默然不對,愁憂不樂,寂然不語。是時,尼[*]健子身體汗出,[A1]汗[7]汙衣裳,亦徹坐處,乃至於地。
世尊告曰:「尼[*]健子!汝在大眾中而師子吼:『汝等童子共我至瞿曇所,與共論議,當降伏,如捉長毛之羊,隨意東西,而無疑難。亦如大象入深水中,隨意自遊,亦無所畏。亦如兩健丈夫捉一劣者,在火上炙,隨意轉側。』[8]又復汝說:『我常能論害大象,如此樑柱草木斯皆無情,與共論議能使屈[9]申低仰,亦能使腋下流汗。』」
爾時,世尊舉三法衣,示尼[*]健子曰:「汝觀如來腋無流汗,然汝今日[10]返更有汗,乃徹乎地。」是時,尼[*]健子復默然不對。
爾時,有童子[11]名[12]頭摩,[13]𬾃在彼[14]眾。是時,頭摩童子白世尊言:「我今堪任有所施行,亦欲所說。」
世尊告曰:「隨意說之。」
頭摩童子白佛言:「猶如去村落不遠有好浴池,然彼浴池有虫饒脚。然村落人民,男女大小往至浴池所,而出此虫,各各以瓦石取此虫,打之傷破手脚,彼虫[15]意欲還入水者,終無此事。此尼[*]健子亦復如是,初意猛盛,與如來共論,心懷[16]姤意,兼抱憍慢。如來盡以除之,永無有餘。此尼[*]健子更終不能重至如來所而共論議。」
是時,尼[*]健子語頭摩童子曰:「[17]汝今愚惑,不別真[18]偽,亦不與汝共論,乃與沙門瞿曇共論。」是時,尼[*]健子白佛言:「唯問[*]義理,當更說之。」
世尊告曰:「云何,尼[*]健子!轉輪聖王欲使老、病、死不至,可得爾乎?彼聖大王果此願耶?」
「設復無常,為變易法,汝復見此是我,許我是彼有乎?」
對曰:「不也。瞿曇!」
「痛、想、行、識為是常?為是非常?」
對曰:「無常。」
世尊告曰:「設復無常,為變易之法,汝頗見有乎?」
對曰:「無也。」
世尊告曰:「此五盛陰是常、無常也?」
佛言:「設復無常,為變易法,汝頗見有乎?」
對曰:「無也。」
是時,尼[*]健子白世尊言:「我今愚癡,不別真諦,乃興此懷,與瞿曇共論,言色是常。猶如猛[20]獸師子遙見人來,有恐怖心乎?終無此事!今日如來亦復如是,無有[21]毫氂。我今狂惑,未明深義,乃敢觸嬈。沙門瞿[22]曇所說過多,猶如盲者得眼,聾者徹聽,迷者見路,無[23]目見色。沙門瞿曇亦復如是,無數方便而為說法。我今自歸沙門瞿曇、法、比丘僧,自今[*]以後盡形壽,聽為優婆塞,不復殺生,唯願瞿曇及比丘僧!當受我請,欲[24]飯佛及比丘僧。」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是時,尼[*]健子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坐起,繞佛三匝,頭面禮足而去。往詣毘舍離童子所。到已,語童子曰:「汝等所應供養我具,[25]以當時給我,莫以非時。我今請沙門瞿曇及比丘僧,明當飯之。」
是時,諸童子[26]各辦[27]飲食之具,持用與之。是時,尼[*]健子即以其夜,[28]辦種種甘饌飲食,敷好坐具,而白:「時到,今正是時,唯願屈[A2]伸。」
是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將諸比丘僧入毘舍離,往至尼[*]健子家。到已就[*]坐,及比丘僧各次第坐。是時,尼[*]健子[*]以見佛、比丘僧坐定,自手斟酌,行種種飲食,見佛、比丘僧食訖,行清淨水,[29]便取一小[30]座,在如來前坐,欲得聞法。
爾時,世尊漸與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惡,[*]婬不淨行,出要為樂。爾時,世尊[*]以見尼[*]健子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1]習、盡、道,盡與彼尼[*]健子說之。是時,尼[*]健子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是時,尼[*]健子五百弟子聞師受佛教化,聞已,各各自相謂言:「我等大師,云何師宗瞿曇?」是時,諸弟子出毘舍離城,在中道立。是時,尼[*]健子欲至佛所聽法。是時,世尊與尼[*]健子說法,[4]助令歡喜。尼[*]健子聞法已,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是時,尼[*]健子弟子遙見師來,各各自相謂言:「此沙門瞿曇弟子今著道來,各各取瓦石而打殺之。」
時,諸童子聞尼[*]健子為弟子所殺,往至世尊[5]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諸童子白世尊言:「如來所可教化尼[*]健子者,今為弟子所殺。今[*]以命終,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彼是有德之人,四諦具足,三結使滅,成須陀[6]洹,必盡苦際,今日命終生三十三天,彼見彌勒佛已,當盡苦際。此是其義,當念修行。」
爾時,諸童子白世尊言:「甚奇!甚特!此尼[*]健子至世尊所,[7]捔論議,還以己論而自縛,[8]來受如來化。夫見如來者終無虛妄,猶如有人入海取寶,必有所剋獲,終不空還。此亦如是,其有眾生至如來所者,要得法寶,終不空還。」
爾時,世尊與諸童子說微妙法,[9]使令歡喜。爾時,諸童子從佛聞法已,即從[*]坐起,[10]繞佛三匝,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諸童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 冊 No. 125 增壹阿含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1-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二校,周金言大德輸入/妙雲蘭若校對,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