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序
- 1 序品
- 2 十念品
- 3 廣演品
- 4 弟子品
- 5 比丘尼品
- 6 清信士品
- 7 清信女品
- 8 阿須倫品
- 9 一子品
- 10 護心品
- 11 不逮品
- 12 壹入道品
- 13 利養品
- 14 五戒品
- 15 有無品
- 16 火滅品
- 17 安般品
- 18 慚愧品
- 19 勸請品
- 20 善知識品
- 21 三寶品
- 22 三供養品
- 23 地主品
- 24 高幢品
- 25 四諦品
- 26 四意斷品
- 27 等趣四諦品
- 28 聲聞品
- 29 苦樂品
- 30 須陀品
- 31 增上品
- 32 善聚品
- 33 五王品
- 34 等見品
- 35 邪聚品
- 36 聽法品
- 37 六重品
- 38 力品
- 39 等法品
- 40 七日品
- 41 莫畏品
- 42 八難品
- 43 馬血天子問八政品
- 44 九眾生居品
- 45 馬王品
- 46 結禁品
- 47 善惡品
- 48 十不善品
- 49 放牛品
- 50 禮三寶品
- 51 非常品
- 52 大愛道般涅槃品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邪聚品第三十五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人在邪見聚者,有何相像?有何[32]相貌?」爾時,諸比丘白世尊言:「如來是諸法之王,諸法之尊。善哉!世尊!當與諸比丘而說此義。我等聞已,當奉行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在邪聚之人,當以五事知之,以見五事則知此人為住邪聚。云何為五?應笑而不笑,應歡喜時而不歡喜,應起慈心而不起慈心,作惡而不恥,聞其善語而不著意;當知此人必住邪聚。若有眾生住邪聚者,當以此五事知之。
「復次,有眾生有住正聚者,有何相貌?有何因緣?」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如來是諸法之[34]王,諸法之尊。唯願,世尊!當與諸比丘而說此義。我等聞已,當奉行之。」
世尊告曰:「汝等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在正聚之人,當以五事知之,以見五事則知此人為住正聚。云何為五?應笑則笑,應歡喜則歡喜,應起慈心則起慈心,可恥則恥,聞善[35]著意;當知此人[36]已住正聚。是故,諸比丘!當除邪聚,住於正聚。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出現世時,必當為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當轉法輪,二者當度父母,三者無信之人立於信地,四者未發菩薩意使發菩薩心,五者當授將來佛決。若如來出現世時,當為此五事。是故,諸比丘!當起慈心向於如來。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惠施不得其福。云何為五?一者以刀施人,二者以毒施人,三者以野牛施人,四者婬女施人,五者造作神祠。是謂,比丘!有此五施不得其福。
「比丘當知:復有五施令得大福。云何為五?一者造作園觀,二者造作林樹,三者造作橋梁,四者造作大船,五者與當來、過去造作房舍住處。是謂,比丘!有此五事令得其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此五[1]德施。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有五力輕慢夫主。云何為五?一者色力,二者親族之力,三者田業之力,四者兒力,五者自守力。是謂女人有此五力。比丘當知,女人依此五力已,便輕慢夫主。設復[2]夫以一力,盡覆蔽彼女人。云何為一力?所謂富貴力也。夫人以貴,色力不如,親族、田業、兒、自守盡不如也。皆由一力,勝爾許力也。
「今弊魔波旬亦有五力。云何為五?所謂色力、聲力、香力、味力、細滑力,夫愚癡之人著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者,不能得度波旬境界。若[3]聖弟子成就一力,勝爾許力。云何為一力?所謂無放逸力。設賢聖弟子成就無放逸者,則不為色、聲、香、味、細滑之所拘繫。以不為五欲所繫,則能分別生、老、病、死之法,勝魔五力,不墮魔境界,度諸畏難,至無為之處。」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佛告諸比丘:「當念修行而不放逸。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有五[4]欲想。云何為五[*]欲想?一者生豪貴之家,二者嫁[5]適富貴之家,三者使我夫主言從語用,四者多有兒息,五者在家獨得由己。是謂,比丘!女人有此五事可欲之想。
「如是。比丘!我比丘亦有五事可欲之想。云何為五?所謂禁戒、多聞、[6]三昧成就、智慧、智慧解脫。是謂,比丘!有此五事可欲之法。」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如是,諸比丘!當求方便,行於善法,除去不善法,漸當前進,無有中悔之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時不應向人禮。云何為五?若在偷婆中不應向禮,在大眾中不應向禮,又在道路不應向禮,病痛著床不應向禮,若飲食時不應向禮。是謂,比丘!有此五事不應向禮。
「復有五事知時之禮。云何為五?不在偷婆中,不在大眾中,不在道路,亦不病痛,復非飲食,此應向禮。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知時之行。」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爾時,世尊告優頭槃:「汝今入羅[*]閱城求少溫湯。所以然者,如我今日脊患風痛。」
優頭槃白佛:「如是。世尊!」是時,優頭槃受佛教已,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9]城求湯。爾時,尊者優頭槃便作是念:「世尊有何因緣,使我求湯?如來諸結已盡,諸善普會。然如[1]來復作是語:『我今患風。』又復世尊不授姓名,當至誰家?」
是時,尊者優頭槃以天眼觀羅[*]閱城男[2]子之類,必應度者。是時,見羅[*]閱城中有長者名毘舍羅先,不種善根,無戒、無信、邪見,於佛、法、眾與邊見共相應。彼便有此見:無施、無與、無有受者,亦復無有善惡果報,無今世、後世、無父、無母,世無沙門、婆羅門等成就者,於今世、後世自身作證而自遊化。壽命極短,餘五日之後當取命終。又事五道大神。是時,優頭槃便作是念:「如來必欲度此長者。所以然者,此長者命終之後,當生啼哭地獄中。」是時,優頭槃便笑,五道大神遙見笑,即隱其形而作人像,來至優頭槃所[3]而給使令。是時,尊者優頭槃將此使人往至長者門外住,默然不語。
是時,長者遙見有道人在門外立,即時便說此偈:
爾時,優頭槃復以此偈報曰:
是時,長者默然不報。是時,五道大神告毘[4]舍羅先曰:「長者可以湯相惠,必當獲福無量,當得甘露之報。」
是時,長者報曰:「我自有五道大神,用此沙門為?能加益何等事?」
是時,五道大神便說此偈:
爾時,五道大神復重語長者曰:「汝好自守護身、口、意行,汝不知五道大神之威力乎?」是時,五道大神即化作大鬼神形,右手執劍語長者曰:「今我身[5]者是五道大神,速與此沙門湯,勿足稽留。」
是時,長者便作是念:「甚奇!甚特!五道大神乃供[6]養此沙門。」即以香湯授與道人,復以石蜜授與沙門。
是時,五道大神自執此香湯,共優頭槃至世尊所,以此香湯奉上如來。爾時,世尊以此香湯,沐浴身體,風尋時差,更不增劇。
是時,長者後五日便取命終,生四天王中。是時,尊者優頭槃聞長者命終,即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優頭槃白如來言:「此長者命終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此長者命終生四天王中。」
優頭槃白佛言:「此長者於彼命終當生何處?」
世尊告曰:「於彼命終當生四天王中,三十三天,乃至生他化自在天,於彼命終,復來生四天王中。此長者身,六十劫中不墮惡趣,最後得作人身,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成辟支佛。所以然者,湯施之德,其福乃爾。是故,優頭槃!恒念浴眾僧,聞說[7]道教。如是,優頭槃!當作是學。」
爾時,尊者優頭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不樂修梵行,欲捨禁戒還為白衣。是時,彼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白世尊言:「我今不樂修於梵行,欲捨禁戒還為白衣。」
世尊告曰:「汝今何故不樂修梵行,欲捨禁戒還為白衣?」
比丘報曰:「我今心意熾盛,身中火[8]燃。若我見女人時,端正無雙,我爾時便作是念:『使此女人與我共交。』又復作是念:『此非正法,設我從此心者,則非正理。』我爾時復作是念:『此是惡利,非為善利;此是惡法,非為善法。』我今欲捨禁戒還為白衣,沙門禁戒實不可犯,我於俗人中可分檀布施。」
世尊告曰:「夫為女人有五[9]種惡。云何為五?一者穢惡,二者兩舌,三者嫉妬,四者瞋恚,五者無[10]反復。」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是[15]故,比丘!當除不淨之想,思惟[16]淨觀。比丘思惟[*]淨觀已,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盡斷無明、憍慢。汝今,比丘!欲從何生?為從髮生?然髮惡露不淨,皆由幻化誑惑世人。手、[17]爪、齒、形體之屬,乃無淨處,何者是真?何者是[18]實?從頭至足皆悉如是。肝、膽、五藏、有形之物,無一可貪,何者是真?汝今,比丘!欲從何生,汝今善修梵行,如來正法必當盡苦,人命極短不久存世,雖復極壽不過百歲,所出無幾。
「比丘當知,如來出世,甚為難[19]值,聞法亦難;受四大形,亦復難得;諸根具足,亦復難得;得生中國,亦復難值;與善知識相遭,亦復難得;聞法亦難,分別義理,亦復難得;法法成就,此事亦難。汝今,比丘!設與[1]善知識從事者,便能分別諸法,亦當與人廣演其義。設當聞法已,則能分別,能分別法已,則能[2]說其義,無有欲想、瞋恚、愚癡之想,[3]以離三毒,便脫生、老、病、死,我今粗說其義。」
是時,彼比丘在閑靜之處,思惟其法。所以族姓[5]之子剃除鬚髮,出家學道,欲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爾時,彼比丘便成阿羅漢。
爾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爾時,阿難、多耆奢[6]時到,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是時,多耆奢在一巷中見一女人,極為端正,與世奇特;見已,心意錯亂,不與常同。
是時,多耆奢復以偈報曰:
是時,尊者阿難[10]即前進,以右手摩多耆奢頭。爾時,即說此偈:
是時,多耆奢聞尊者阿難語已,便作是說:「止!止!阿難!」俱乞食訖,還至世尊所。
是時,彼女人遙見多耆奢便笑。時,多耆奢遙見女人笑,便生此想念:「汝[11]今形體骨立皮纏,亦如畫瓶,內盛不淨,誑惑世人,令發亂想。」爾時,尊者多耆奢觀彼女人,從頭至足,此形體中有何可貪?三十六物皆悉不淨。今此諸物為從何生?是時,尊者多耆奢復作是念:「我今觀他形,為不如自觀身中,此欲為從何生?為從地種生耶?水、火、風種生耶?設從地種生,地種堅強不可沮壞;設從水種生,水種極[12]濡不可[13]獲持;設從火種生,火種不可[*]獲持;設從風種生,風種無形而不可[*]獲持。」是時,尊者便作是念:「此欲者,但從思想生。」
爾時,便說此偈[14](上文火種,類餘應少二字,本同未詳):
爾時,尊者多耆奢又說此偈,[16]如思惟不淨之想,即於彼處有漏心得解脫。
時,阿難及多耆奢出[*]羅閱城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多耆奢白世尊言:「我今快得善利,以有所覺。」
世尊告曰:「汝今云何自覺?」
多耆奢白佛言:「色者無牢,亦不堅固,不可覩見,幻偽不真;痛者無牢,亦不堅固,亦如水上泡,幻偽不真;想者無牢,亦不堅固,幻偽不真,亦如野馬;行亦無牢,亦不堅固,亦如芭蕉之樹,而無有實;識者無牢,亦不堅固,幻偽不真。」重白佛言:「此五盛陰無牢,亦不堅固,幻偽不真。」
是時,尊者多耆奢便說此偈:
「如是。世尊!我今所覺正謂此耳。」
世尊告曰:「善哉!多耆奢!善能觀察此五盛陰本。汝今當知,夫為行人當觀察此五陰之本,皆不牢固。所以然者,[20]當觀此五盛陰時,在道樹下[21]成無上等正覺,亦如卿今日所觀。」爾時,說此法時,[*]坐上六十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尊者多耆奢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僧[23]迦摩長者子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長者子白佛言:「唯願世尊聽在道次。」
是時,長者子即得為道,在閑靜之處,剋己修行,成其法果。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出家學道: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時,僧[*]迦摩便成阿羅漢。是時,在閑靜之處,便生此念:「如來出現甚為難遇,多薩阿竭時時乃出,亦如優曇鉢花時時乃出。此亦如是,如來出現於世時時乃有,一切行滅亦復難遇,出要亦難,愛盡、無欲、涅槃,此乃為[24]要。」
爾時,僧迦摩婦母聞女聟作道[25]人,不復著欲,捨於家累,又捐我女,如棄聚唾。爾時,此母往至女所,而語女曰:「汝聟實作道乎?」
其老母[1]曰:「汝今可自莊嚴著好衣裳,抱此男、女,往至僧[*]迦摩所。」爾時,母及女共相將至僧[*]迦摩所。爾時,尊者僧[*]迦摩在一樹下結[2]加趺坐。是時,婦、母二人在前,默然而立。
是時,老母及女觀僧[*]迦摩從頭至足,而語僧[*]迦摩曰:「汝今何故不與我女共語乎?今此兒女由汝而生,汝今所為實為非理,人所不許,汝今所思惟者,非是人行。」
是時,婦母語僧[*]迦摩曰:「我女今有何罪?有何非法?今何故捨之出家學道?」
是時,[3]老母語僧[*]迦摩曰:「非獨我女而有此事,一切女人皆同此耳。舍衛城中人民之類,見我女者,悉皆意亂,欲與交通,如渴欲飲,覩無厭足,皆起想著。汝今云何捨之學道,方[4]更謗毀?設汝今日不用我女者,汝所生男、女,還[5]自錄之。」
是時,[8]婦、母、男、女聞說此偈已,各作是念:「如我今日觀察此意,必不還家。」復更觀察從頭至足,長歎息已,前自長跪,而作是語:「設身、口、意所造非法者,盡共忍之。」即遶三匝而退所在。
是時,尊者阿難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遙見老母及女而問之曰:「向者頗見僧[*]迦摩乎?」
其老母報曰:「雖見亦不為見。」
老母報曰:「雖共言語,不入我意。」
是時,尊者阿難便說此偈:
是時,尊者阿難乞食已,還詣祇樹給孤獨園。往至僧[*]迦摩所,在一面坐。語僧[*]迦摩曰:「已知如真法乎?」
阿難報曰:「云何覺知如真法乎?」
僧[*]迦摩報曰:「色者無常,此無常義即是苦;苦者[10]即無我;無我者即是空也。痛、想、行、識皆悉無常,此無常義即是苦;[11]苦即無我;無我者即是空也。此五盛陰是無常義;無常義者即是苦[12]義;我非彼有,彼非我有。」是時,僧[*]迦摩便說此偈:
是時,尊者阿難歎曰:「善哉!如真之法善能決了。」
是時,阿難便說此偈:
爾時,阿難說此偈已,即從[*]坐起而去。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阿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欲平等論阿羅漢,當言僧[*]迦摩比丘是也。能降伏魔官屬者,亦是僧[*]迦摩比丘。所以然者,僧[*]迦摩比丘七[15]變往降魔,今方成道。自今已後,聽七[*]變作道。過此限者,則為非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能降伏魔,[16]今方成道者,所謂僧[*]迦摩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 冊 No. 125 增壹阿含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1-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二校,周金言大德輸入/妙雲蘭若校對,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