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增壹阿含經

增壹阿[1]卷第二十一

苦樂品第二十[3]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或有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人先樂而後苦或有人先苦[4]而後或有人先[*]而後

[5]何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一人生卑賤家或殺人種或工師種或邪道家生及餘貧匱[6]衣食不充彼人便生彼家然復彼人無有邪見彼便有此[7]有施有受者有今世[8]後世有沙門婆羅門有父有母世有阿羅漢等受教者亦有善惡果報[9]有極富之家以知昔日施[10]不放逸報彼若復見無衣食家者知此人等不作施德恒值貧賤我今復值貧賤無有衣食皆由[11][12]不造福故誑惑世行放逸法緣此惡行之報今值貧賤食不充若復見沙門婆羅門修善法者便向懺悔改往所作若復所有[13]之遺與人等分彼身壞命終生善[14]若生[15]財饒寶無所乏短是謂此人先苦而後樂

何等人先樂而後苦於是或有一人生豪族家或剎利種或長者種或大姓家及諸富貴之家衣食充足便生彼家然彼人恒懷邪與邊見共相應彼便有此見無施無受亦無今世後世之報亦無父母世無阿羅漢亦無有得證者亦復無有善惡之報彼人有此邪見若復見有富貴之家而作是念:『此人久有此財寶耳。』男者久是男者久是女畜生者久是畜生不好布施持戒律若彼見沙門婆羅門奉持戒者瞋恚[16]:『此人虛偽何處當有福報之應?』人身壞命終之後生地獄中若得作人[17]家生無有衣食身體倮露衣食不充是謂此人先樂而後苦

何等人先苦[*]而後於是有人生貧賤家或殺人種或工師種及諸下劣之家無有衣食而此人生彼家然復彼人身抱邪見與邊見共相應彼人便有此見無施無有受者亦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亦無父母世無阿羅漢不好布不奉持戒若復見沙門婆羅門即興瞋恚向賢聖人彼人見貧者言久來有是富者言久來有是見父者昔者是父見母昔者是母彼若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若生人中極為貧賤衣食不充是謂此人先苦而後苦

彼云何人先樂而後樂彼或有一人生富貴家或剎利種或梵志種或生國王或長者種生及諸饒財多寶家生所生之處無有乏短彼人便生此家[18]彼人有[19]無有邪見彼便有此見有施有受有今世後世[20]沙門婆羅門亦有善惡之報有父有母世有阿羅漢彼人若復見富貴之家饒財多寶者便作是念:『此人昔日布施之所致。』若復見貧賤之家,『此人昔皆由不布施故[21]我今可隨時布施莫後更生貧賤之家然常好喜施惠於人。』彼人若見沙門道士者隨時問訊可否之供給衣被[22][23]臥具病瘦醫藥盡惠施之若復命終之後生善處天上[24]生富貴之家饒財多寶是謂此人先樂[*]。」

是時有一比丘白世尊曰:「我觀今世眾生先苦而後樂或有眾生於今世先樂而後苦或有眾生於今世先苦[*]而後有眾生先樂[*]而後。」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有此因緣使眾生之類先苦而後樂亦復有此眾生先樂而後苦亦復有此眾生先[*]而後亦復有[25]生先樂[*]而後。」

比丘白佛:「復以何因緣先[26]而後[27]以何因緣先[28]而後[29]復以何因緣先[*]而後復以何因緣先樂[*]而後?」

尊告曰:「比丘當知若人壽百歲正可十十若使壽終冬若復比丘百歲之中作諸功德百歲之中造諸惡業作諸邪彼於異時或冬受樂夏受苦若百歲之功德具足未曾有短若復在中百歲之[30]諸邪見造不善行先受其罪後受其福若復少時作福長時作罪後生之時少時受福長時受罪若復少時作罪長復作彼人後生之時先苦[*]而後若復於少時作諸功德分檀布[31]彼於後生先樂[*]而後是謂比丘以此因緣先苦而後樂亦由此因緣先樂而後苦亦由此因緣先苦而後苦[32]由此因緣先樂而後樂。」

比丘白佛言:「[33]世尊若有眾生欲先樂而後樂當行布施求此先樂而後樂。」

世尊告:「如是比丘如汝所言若有眾生欲成涅槃及阿羅漢道乃至佛道當於中行布施作諸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或有人身樂心不樂或有人心樂身不樂或有人心亦不樂身亦不樂有人身亦樂心亦樂

彼何等人身樂心不樂於是作福凡夫人於四事供養衣被飲食[1]臥具病瘦醫藥無所[2]短乏但不[3]畜生地獄道亦復不[*]惡趣中是謂此人身樂心不樂

彼何等人心樂身不樂謂阿羅漢不作功德於是四事供養之中不能自辦終不能得[*]地獄餓鬼生之道猶如羅漢[4]唯喻比丘是謂此人心樂身不樂

彼何等人身亦不樂心亦不所謂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能得四事供養衣被飲食[*]臥具病瘦醫藥[5]不免地獄餓鬼畜生道是謂此人身亦不樂心亦不樂

彼何等人身亦樂心亦樂所謂作功德阿羅漢四事供養無所短乏衣被[*]床臥具病瘦醫藥復免地獄餓鬼畜生道謂尸[6]羅比丘是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是故比丘當求方便[7]如尸波羅比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說四梵之福云何為四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未曾起偷婆處於中能起偷婆者是謂初梵之福復次[8]善男子善女人補治故寺者謂第二[9]梵之福也復次[*]善男子善女和合聖眾者是謂第三受梵之[10]若多薩阿竭初轉法輪時諸天世人勸請轉法輪是謂第四受梵之福是謂四受梵之福。」

爾時有異比丘白世尊[11]:「梵天之福竟為多少?」

世尊告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當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

世尊告曰:「浮里地東西七千由旬南北二萬一千由旬地形像車其中眾生所有功德正可與一[12]王功德等

瞿耶尼縱廣三十二萬里形如半月比丘當知閻浮地人民及一[*]王之德比彼人者與彼一人德等

復次比丘弗于逮[13]里地縱廣三十六萬里地形方正計閻浮[14]地及瞿耶尼二方之福不如彼弗于逮一人之福

比丘當知欝單[15]縱廣四十萬里地形如月滿計三方人民之福故不如欝單曰一人之福

比丘當知計四天下人民之福故不如四天王之德計四天下人民之福及四天王故不如三十三天之福計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故不如釋提桓因一人之福計四天下及四天王及三十三天及釋提桓因故不如一豔天之福計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釋提桓因[16]豔天故不如一兜術[17]計從四天下至兜術天之福故不如一化自在天之福計從四天下至化自在天之福不如一他化自在天之福計從四天下至他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梵天王之福

比丘當知此是梵天之福若有善男子善女求其福者此是其量也是故比丘欲求梵天福者當求方便成其功德如是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之類有四種長養眾生何等為四所謂[18]食或大更樂食念食識食是謂四食

彼云何名[19]摶食[*]食者如今人中所食諸入口之物可食噉者是謂[20]名為摶食

[21]何名更樂食所謂更樂食者衣裳[22]雜香華火及香油與婦人集聚[23]餘身體所更樂是謂[*]名為更樂[24]

彼云何名[*]諸意中所念[25]所思惟者或以口說以體觸及諸所持之法是謂名為念食

云何[26]識食所念識者意之所知梵天為乃至有想無想天以識為食是謂[*]識食

是謂比丘有此四食眾生之類以此四食流轉生死從今世至後世是故比丘當共捨離此四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辯云何為四所謂義辯法辯[27]應辯

彼云何名為義所謂義辯者彼彼之所說若天鬼神之所說皆能分別其義是謂名為義辯也

云何名為法辯十二部經如來所說所謂契祇夜本末因緣授決已說造頌生經方等合集未曾有及諸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漏法諸法之[1]不可沮壞[2]可總持者是謂名為法辯

彼云何名為辭辯若前眾長短之語男語女語佛語梵志鬼神之語阿須倫迦留羅甄陀羅彼之所說隨彼[3]與其說法是謂名為辭辯

彼云何名為應辯當說法時無有怯弱無有畏懼能和悅四部之眾是謂名為應辯

我今當教勅汝當如摩訶拘絺羅所以然者拘絺羅有此四辯能與四部之眾廣分別說我今日觀諸眾中得四辯才無有出拘絺[4][5]此四辯如來之所有[6]當求方便成四辯才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7](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事終不可思[8]云何為四眾生不可思議世界不可思議龍國不可思議佛國境界不可思議所以然者不由此處得至滅盡涅槃

何眾生不可思議此眾生為從何來為從[9]復從何起從此終當從何生如是眾生不可思議

云何世界不可思議諸有邪見之人世界斷滅世界不[10]世界有邊世界無邊是命是身非命梵天之所造諸大鬼神作此世[11][A1]?」

世尊便說此偈

梵天造人民  
世間鬼所造
或能諸鬼作  
此語誰當定
欲恚之所纏  
三者俱共等
心不得自在  
世俗有[12]

如是比丘[13]不可思議

云何龍界不可思議云何此雨為從龍口出耶所以然[14]不從龍口出也為從眼鼻出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雨渧不從眼[15]但龍意之所念若念惡亦雨若念善亦雨亦由[16]行本而作此雨所以然者今須彌山腹有天名曰大力知眾生心之所念亦能作雨然雨不從彼天口出鼻出也皆由彼天有神力故[17]能作如是比丘龍境界不可思議

云何佛國境界不可思議如來身者為是父母所造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如來身者清淨[18]受諸天氣為是人所造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以過人行如來身者為是[19][20]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如來身者可造作非諸天所及如來壽為短耶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如來有四神足來為長壽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復如來故[21]世間周旋與善權方便相應如來身者不可摸則不可言長言短[22]亦不可法則如來梵音如來智慧辯才不可思議非世間人民之所能及如是佛境界不可思議

如是比丘有此四處不可思議非是常人之所思議然此四事無善根本亦不由此得修梵行不至休息之乃至不到涅槃之處但令人狂惑心意錯亂起諸疑結

所以然者比丘當知過去久遠此舍衛城中有一凡人便作是念:『今當思議世界。』是時彼人出舍衛城在一華池水側結跏趺坐[23]世界:『[24]此世界云云何敗誰造此世界此眾生類為從何來為從何出為何時生?』是時彼人思[25]此時便見池水中有四種兵出入彼人復作是念:『我今狂惑心意錯亂世間無者我今見之。』彼人還入舍衛城在里巷之中作是說:『諸賢當知世界無者我今見之。』

是時眾多人報彼人曰:『云何世間無汝今見之?』此人報眾多人曰:『我向者作是思惟:「世界為從何生?」便出舍衛城華池側作是思[*]:「世界為從何來誰造此世界此眾生類從何[26]為誰所生命終者當生何處?」我當思[*]此時便見池水中有四種兵出入世界無者我今見。』是時眾多人報彼人曰:『如汝實狂愚水之中那得四種兵諸世界狂[27]之中[28]最為!』

是故比丘我觀此義已故告汝等耳所以然者此非善本功德不得修梵行亦復不得至涅槃處然思[*]此者則令人狂心意錯亂然比丘當知彼人實見四種之兵所以然者昔日諸天與阿須倫共鬪[29]當共鬪諸天得勝阿須倫不是時阿須倫便懷恐怖化形極[30]使藕根孔中過佛眼之所見非餘者所及

[31]是故比丘當思[*]四諦所以然者四諦者有義有理得修梵行行沙門法至涅槃是故諸比丘捨離此世界之法求方便[*]四諦[1]諸比丘當作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神足云何為自在三昧行盡神足心三昧行盡神足進三昧行盡神足[2]三昧行盡神足

彼云何為自在三昧行盡[3]神足所謂諸有三昧自在意所欲心所樂使身體輕便能隱形極細是謂第一神足

彼云何[4]三昧行盡神足所謂心所知法遍滿十方石壁皆過無所罣是謂[5]名為心三昧行盡神足

彼云何名為精進三昧行盡神足所謂此三昧無有[6]亦無所畏有勇猛意是謂名為精進三昧行盡神足

彼云何名為誡三昧行盡神足諸有三昧知眾生心中所念生時滅時皆悉知之有欲心無欲心有瞋恚心瞋恚心有愚癡心無愚癡心有疾心無疾有亂心無亂心有少心無少心有大無大心有量心無量心有定心無定有解脫心無解脫心[7]一切了知是謂名為誡三昧行盡神足

[8]如是比丘有此四神足欲知一切眾生心中所念者當修行此四神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9](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10]愛起之法比丘愛起時便起云何為四比丘緣衣服故便起愛由乞食故便起愛由床[11]故便起愛由醫[A2][12]比丘便起愛是謂比丘有此四起愛之法有所染著

其有比丘著衣裳者我不說此人所以然者未得衣時便起瞋恚興想著念其有比丘著是食者我不說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乞食時便興瞋恚興想著念其有比丘著床[13][14]說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床座時便[15]瞋恚興想著念其有比丘著醫藥者我不說此人所以然者未得醫藥時便興瞋恚起想著念

比丘當我今當說衣裳二事亦當親近亦當不親近云何親近云何不親近若得衣裳愛著衣者起不善法此不可親近若復得衣裳起善法心不愛著此可親近若乞食時起不善法此不可親近若乞食時起善此可親近若得床座時起不善法此不可親近若得床座時起善法[A3]可親近醫藥亦爾

是故諸比丘當親近善法除去惡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欲使檀越施獲其功德受福無窮得甘露[16]。」

爾時尊便說此偈

衣裳用布施  
飲食床臥具
於中莫起愛  
不生諸世界。」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大河水從阿耨達泉出云何為四所謂恒伽新頭私陀彼恒伽[17]牛頭口出[18]向東流新頭南流師子口出私陀西流象口中出婆叉北流從馬口[19]是時四大河水遶阿耨達泉已恒伽入東海新頭入南海婆叉入西私陀入北海

爾時四大河入海已無復本名字但名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云何為四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種於如來所[20]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無復本姓但言沙門釋迦[21]所以然者如來眾者猶大海四諦其如四大河除去結使入於無畏涅槃城

是故諸比丘諸有四姓剃除鬚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者彼當滅本名字自稱釋迦弟子所以然者我今正是釋迦從釋種中出家學道比丘當知欲論生子之義者當名沙門釋種子是所以[22]者何生皆由我生從法起從法成是故比丘[23]方便得作釋種子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A4]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等心云何為四以何等故名為梵堂比丘當知有梵大梵名千無與等者無過上統千國界是彼之堂故名為梵堂比丘此四梵堂所有力勢能觀此千國界是故名為梵堂

是故諸比丘若有比丘欲度欲界之天處無欲之地者彼四部之眾當求方便成此四梵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卷第二十[24][25]

含【大】*,鋡【聖】*
(東晉…譯)十三字【大】,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
九【大】,八【聖】
而後【大】*,後亦【聖】*
云【大】,彼云【元】【明】
之【大】,乏【宋】
見【大】,見者【宋】
有【大】,〔-〕【宋】【元】【明】【聖】
彼【大】,〔-〕【聖】
德之【大】,之德【宋】【元】【明】
曩【大】,徃【聖】
日【大】,昔【宋】【元】【明】【聖】
之遺【大】,乏匱【宋】【元】【明】
處【大】,處天上【宋】【元】【明】
人【大】,天上人【聖】
心【大】,〔-〕【宋】【元】【明】
窮【大】,賤【宋】【元】【明】
後【大】,復【宋】【元】【明】
正【大】,等【宋】【元】【明】
有【大】,世有【宋】【元】【明】
故【大】,〔-〕【宋】【元】【明】【聖】
飲【大】*,飯【聖】*
床【大】,床敷【明】,床蓐【聖】
人【大】,在人【宋】【元】【明】
眾【大】,此眾【宋】【元】【明】【聖】
樂【大】,苦【宋】【元】【明】
苦【大】,樂【宋】【元】【明】
苦【大】,樂【宋】【元】【明】
樂【大】,苦【宋】【元】【明】
在【大】,作【宋】【元】【明】【聖】
施【大】,施長復作諸功德分段布施【宋】【元】【明】
亦【大】,〔-〕【聖】
願【大】,然【宋】【元】【明】
床【大】*,床敷【宋】*【元】*【明】*,床蓐【聖】
短乏【大】,乏短【宋】【元】【明】
免【大】*,勉【聖】*
唯喻【大】,維渝【聖】,維喻【宋】【元】【明】
恒【大】,復【宋】【元】【明】【聖】
波【大】*,婆【宋】【元】【明】【聖】*
當【大】,〔-〕【聖】
信【大】*,〔-〕【宋】*【元】*【明】*
受【大】,〔-〕【宋】
福【大】,福也【宋】【元】【明】
言【大】,曰【宋】【元】【明】
輪【大】*,轉輪【聖】*
里地【大】,〔-〕【聖】,人民地【宋】【元】【明】
里【大】,之【元】【明】
曰【大】*,越【宋】*【元】*【明】*
及【大】,〔-〕【宋】【元】【明】
天【大】,天之【宋】【元】【明】【聖】
摶【大】*,揣【宋】【元】*【聖】
為【大】*,〔-〕【宋】*【元】*【明】*
名為【大】*,〔-〕【宋】*【元】*【明】*
云【大】,彼云【宋】【元】【明】
繖【大】,散【聖】
諸【大】,語及【聖】
之【大】,〔-〕【宋】【元】【明】
想【大】,所想【宋】【元】【明】
為【大】,名【宋】【元】【明】
辭【大】*,報【宋】*
實【大】,寶【聖】
所【大】,〔-〕【宋】【元】【明】【聖】
原【大】,元【宋】【元】【明】【聖】
羅【大】,羅者【宋】【元】【明】
若【大】,如【聖】
故【大】,故諸比丘【宋】【元】【明】
~A. IV. 77. Acintita.
惟【大】,議【宋】【元】【明】
去【大】,生【宋】【元】【明】
滅【大】,〔-〕【聖】
界【大】,間【宋】
災【大】,此【聖】
間【大】,界【元】【明】
渧【大】*,滴【宋】*【元】*【明】*
出【大】,出也【宋】【元】【明】【聖】
行本【大】,本行【宋】【元】【明】
能作【大】,作此【宋】【元】【明】
無【大】,無瑕【宋】【元】【明】
大【大】,天【元】【明】
身【大】,身耶【宋】【元】【明】
興【大】,與【宋】【元】【明】【聖】
聲【大】,響【宋】【元】【明】【聖】
惟【大】*,議【宋】*【元】*【明】*
此世界云何【大】,云何世界【宋】
議【大】*,惟【聖】*
而【大】,〔-〕【宋】【元】【明】【聖】
愚【大】,惑【宋】
最為【大】,為最【宋】【元】【明】
當共鬪【大】,〔-〕【宋】【元】【明】
使【大】,〔-〕【聖】
是故諸【大】,如是【宋】【元】【明】
知【大】,如【宋】【元】【明】【聖】
誡【大】,戒【元】【明】
神足【大】,〔-〕【聖】
心【大】,有心【宋】【元】【明】
名為【大】*,〔-〕【宋】*【元】*【明】*
惓【大】,倦【宋】【元】【明】
一切【大】,皆悉【宋】【元】【明】【聖】
如是【大】,是故諸【宋】【元】【明】
~A. IV. 9. Taṇhuppāda.
愛起【大】*,起愛【宋】*【元】*【明】*
坐【大】,座【元】【明】
比丘【大】,〔-〕【明】
座【大】*,坐【宋】【聖】*
不【大】,我不【宋】【元】【明】
起【大】,興【宋】【元】【明】
滅【大】,城【宋】,味【元】【明】
水【大】,水東流【宋】【元】【明】
向東流【大】,〔-〕【宋】【元】【明】
中【大】,〔-〕【宋】【元】【明】
剃【大】,剔【聖】
子【大】,弟子【宋】【元】【明】
者何【大】,然者【宋】【元】【明】
求【大】,來【元】
一【大】,〔-〕【聖】
〔-〕【大】,光明皇后願文【聖】
耶【CB】【麗-CB】,邪【大】(cf. K18n0649_p0462c20) 藥【CB】,樂【大】 此【CB】【麗-CB】,亦【大】(cf. K18n0649_p0464b22; T02n0125_p0658b17) [-]【CB】,爾【大】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