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卷/篇章<1  ...1718[19]2021  ...51>
增壹阿含經

增壹阿[16]卷第十[17]

四意斷品[19]第二十六[20]

世尊告阿難曰:「汝今授舍利弗舍利來。」

難對曰:「如是世尊!」是時阿難即授舍利在世尊手

爾時世尊手執舍利已告諸比丘今此是舍利弗比丘舍利智慧聰明高才[21]若干種智智不可窮智無涯底[22]有速疾之智有輕便之智有利機之智有甚深之智有審諦之智少欲知足樂閑靜[23][24]猛勇所為不亂無怯弱心能有所除去惡法體性柔和不好鬪訟恒修精[25][26]智慧念解脫修行解脫所[27]見身比丘當知猶如大樹而無其枝今日比丘僧如來是大樹舍利弗比丘而取滅度似樹無枝若舍利弗所遊之方彼方便遇大幸云:『舍利弗在彼方止。』所以然舍利弗比丘能與外道異學共[28]議論不降伏者。」

是時大目揵連聞舍利弗滅度即以神足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大目揵連白世尊曰:「舍利弗比丘今[29]滅度我今[30]世尊欲取滅度。」

爾時尊默然不對如是再三白世尊曰:「我欲取滅度。」爾時世尊亦復默然不報

爾時目連[31]見世尊默然不報即禮世尊足便退而還詣精舍收攝衣鉢出羅閱城自往本生處爾時有眾多比丘從尊者[32]目連眾多比丘共[*]目連到摩瘦村在彼遊化身抱重患

是時目連躬自露地敷座而坐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火光三昧從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從水光三昧起入滅盡從滅盡定起入水光三昧從水光三昧入火光三昧從火光三昧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33]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識處空處四禪三禪二禪初禪從初禪起飛在空中坐臥經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作十八變足變化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還下就座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復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34]入不用處從不用處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火光三昧從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從水光三昧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還入水光火光有想無想處不用處空處四禪三禪二禪[35]初禪復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尋時取滅度爾時大目揵連已取滅度

是時此地極大震諸天各各相告來下[36]省覲大目揵連用供養尊德或以種種香華來供養者天在空中作倡[1]伎樂彈琴歌舞用供養尊者目揵連上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取滅是時那羅陀村中一[2]由旬諸天側滿其中爾時復有眾多比丘持種種香華尊者目揵連尸上

爾時世尊從羅閱城漸漸乞食將五百比丘人中遊化往詣那羅陀五百比丘俱爾時舍利弗目連取滅度未久爾時世尊在露地而坐[3]默然察諸比丘已默然觀諸比丘已告諸比丘:「我今觀此眾[4]大有[A1][5]所以然者今此眾中無有舍利弗目揵連比丘若舍利弗目揵連所遊之方彼方便為[6]聞舍利弗揵連今在此[7]所以然者舍利弗目揵連比丘堪任降此外道。」

爾時世尊告諸比:「諸佛所造甚奇甚特有此二[8]智慧神足弟子取般涅槃然如來無有愁憂正使過去恒沙如來亦復有此智慧神足弟子正使當[9]佛出世亦當有此智慧神足弟子丘當知世間有[10]二施云何為二所謂財法施比丘當知若論財施者當從舍利目連比丘求若欲求法施者當從我求所以然者我今如來無有財施汝等今日可供養舍利弗目揵連比丘舍利。」

爾時難白佛言:「云何得供養舍利弗目揵連舍?」

世尊告曰:「當集種種香華於四衢道頭起四寺偷婆所以然者[11]若有起寺此人有四種[12]應起偷婆云何為四轉輪聖王應起偷婆漏盡阿羅漢應起偷婆辟支佛應起偷婆如來應起偷婆。」

是時阿難[13]世尊[14]:「有何因緣如來應起偷婆復有何因緣辟支佛漏盡阿羅漢轉輪聖王應起偷婆?」

世尊告曰:「汝今當知轉輪聖王[15]行十善修十功德亦復教人行十善功德云何為十己身不殺生復教他人使不殺己身不盜復教他人使不盜己身不[16]復教他人使不[*]己身不妄語教他人使不妄語己身不綺語復教他人使不綺語己身不嫉妬復教他人使不嫉妬己身不鬪訟復教他人使不鬪己身意正復教他人使不亂意身自正復教他人使行正見比丘當知轉輪聖王有此十功德是故應與起偷婆。」

是時難白世尊曰:「復以何因緣如來弟子應與起偷婆?」

世尊告曰:「阿難當知漏盡阿羅漢以更不復受有淨如天金三毒五使永不復現以此因緣如來弟子應與起偷婆。」

難白佛:「以何因緣辟支佛應與起偷婆?」

尊告曰:「有辟支佛無師自悟去諸結使[17]不受胎是故應與起偷婆。」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復以何因緣如來應與起偷婆?」

世尊告曰:「於是阿難如來有十力四無所畏降者降不度者度不得道者令得道般涅槃者令般涅槃眾人見已極懷歡喜是謂阿難如來應與起偷婆是謂如來應與起偷婆。」

爾時阿難聞[18]世尊所說歡喜奉

[19](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尊者婆迦梨身得重患臥在大小便意欲[20]自刀殺無此勢可自坐起是時者婆迦梨告侍者:「[21]汝今可持刀來吾欲自所以然者如今[22]釋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脫者無出我上然我今日有漏心不解所以然者[23]如來弟子遇苦惱時復求刀自殺我今用此命為不能從此岸至彼岸。」

是時婆迦梨弟子出家未久知今世後世不知從此岸至彼岸亦復不知死此生彼便授刀與之婆迦梨手執刀已以信堅固持刀自刺

是時婆迦梨[24]自刺而作是念:「釋迦文佛弟子之中所作非法得惡利不得善利於如來法不得受證而[25]命終。」是時尊者婆迦梨便思惟是五盛陰是謂此色是謂色[26]謂色滅盡是謂痛[27]是謂痛識集是謂痛滅盡彼於此五盛陰熟思惟諸有生法皆是死法知此已便於有漏心得解脫爾時尊者婆迦梨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以天耳聽聞尊者婆迦梨求刀自殺爾時世尊告[28]阿難:「諸比丘在舍衛城者盡集一處吾欲所勅。」

是時尊者阿難受世尊教即集諸比丘在普[29]講堂還白世尊[30]:「今日比丘已集一處。」

是時[31]比丘僧前後圍遶至彼婆迦梨比丘精舍當於爾時弊魔波旬欲得知尊者婆迦梨神識所在為在何處為在人耶為非人耶鬼神乾沓惒阿須倫迦留羅休勒閱叉今此神識竟為所在在何處生遊不見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皆悉周遍而不知神識之處是時魔波旬身體疲極莫知所在

爾時世尊將比丘僧前後圍遶至彼精爾時世尊觀魔波旬欲得知神識所在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聞此精舍之中有大聲乎[A2]光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此弊魔波旬欲得知婆迦梨神識所在。」

是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願世尊[1]婆迦梨比丘神識為[2]所在?」

尊告曰:「婆迦梨比丘神識永無所著彼族姓[*]以般涅槃當作如是持。」

是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此婆迦梨比丘何日得此四諦?」

世尊告曰:「今日之中得此四諦。」

阿難白佛此比丘抱病經久本是凡人。」

世尊告曰:「阿難如汝所言但彼比丘[A3]苦甚久有釋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脫者此人最勝然有漏心未得解脫:『我今可求刀自刺。』彼比丘臨自刺時即思惟如來功德壽之日思惟五盛陰是謂此色[*]此色滅爾時彼比丘思惟此已諸有[3]之法皆悉滅盡此比丘[*]般涅槃。」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意斷之法  
四闇老耄法
阿夷法本末  
舍利婆迦[4]

[5]增壹阿[*]等趣四諦品第二十[6]

[7](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8]比丘我等常所說法所謂四諦以無數方便而觀察此分別其義廣與人演云何為四所謂苦諦之法以無數方便而觀察此法分別其廣與人演以無數方便說[*]道諦而觀察此法分別其義廣與人演

汝等比當親近舍利弗比丘承事供養所以然彼舍利弗比丘以無數方便說此四諦廣與人演當舍利弗比丘與諸眾生及四部分別其義廣與人演時不可計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汝等比丘當親近舍利[9]連比丘承事供養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眾生之父母[10]生已長養令大者[*]連比丘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與人說法要成四諦目犍連比丘與人說法要第一義成無漏[11]汝等當親近舍利弗[*]連比丘。」世尊作是語已還入靜室

世尊去未久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其有能得四諦法者彼人快得善利云何為四所謂苦諦以無數方便廣演其義云何為苦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苦所求不得苦取要言之盛陰苦是謂苦諦云何苦[*]所謂愛結是也云何為盡諦所謂盡諦者愛欲結永盡無餘是謂盡諦云何為道諦所謂賢聖八品道是正見正治正語正方便正命正業正念正定是謂道諦也彼眾生快得善利乃能聞此四諦之法。」

爾時尊者舍利弗當說此法無量不可計眾生聞此法時諸塵垢得法眼淨

我等亦快得善利世尊與我說法安處福地。」

是故四部之眾求於方便行此四諦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眾多比丘入舍衛城眾多比丘便作是念:「然我等乞食日猶故早我等可往至外道異學村與共[13]論義。」

是時眾多比丘便往至外道村中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14]在一面坐爾時異學問道人曰:「沙門瞿曇與諸弟子而說此法:『汝等比丘盡當學此法悉當了知以了知已當共奉行。』我等[15]與諸弟子而說此法:『汝等盡當而學此悉當了知以了知已當共奉行。』沙門瞿曇與我等有何等異有何增減所謂彼說我亦說法彼教誨我亦教誨。」

爾時眾多比丘聞此語已亦不言是復不言非即從坐起而去爾時眾多比丘自相謂曰:「我等當以此義往白世尊!」

爾時眾多比丘入舍衛城乞食[16]收攝衣鉢[17]尼師檀著左肩上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眾多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爾時尊告諸比丘:「若彼外道作此問者汝等當以此語報彼曰:『為一究竟為眾多究竟?』或能彼梵志平等說者應作是說:『是一究竟非眾多究竟。』彼究竟者為是有欲究為無欲究竟所謂彼究竟者謂無欲究云何彼究竟者有恚究竟為無恚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恚究竟非有恚究竟云何有癡究竟無癡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癡究云何彼究竟者為是有愛究竟為無愛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愛究竟云何彼究竟[1][2]究竟為無[*]究竟所謂彼究竟[*]究竟云何彼究竟者為是智者非智者所謂智者所究竟此究竟者為是怒者所究竟為非怒者所究竟所謂此究彼當作是說非怒者所究竟

比丘有此二見云何為二見所謂有見無見諸有沙門婆羅門不知此二見之本末彼便有欲心有瞋恚心有愚癡心有愛心[3]有受心是無知彼有怒心不與行相應彼人不脫生辛酸萬端不脫於諸有沙門婆羅門如實而知之彼便無愚癡瞋恚之心恒與行相應便得脫生今說苦之[4]元本如是比丘有此妙斯名平等之法諸不行平等法者則墮五見

今當說四受云何為四受所謂欲受見受戒受我受是謂四受若有沙門婆羅門盡知欲受之名彼雖知欲受之名復不相應者彼盡分別諸受之名先分別欲受之名而不分別見受戒受我受之名所以然者以彼沙門婆羅門不能分別此三受之名是故或有沙門婆羅門盡分別此諸彼便分別欲受見受不分別戒受我受所以然者以彼沙門婆羅門不能分別二若使沙門婆羅門盡能分別諸受或復有不具者彼便能分別欲受見受戒受分別我受所以然者以彼沙門婆羅門不能分別我受故是故復有沙門婆羅門盡分別諸受然復有不具者

此名四受有何等義云何分別所謂四受者由愛而生比丘[5]妙法所應分別若有不行此諸受此不名為平等所以然者諸法之義難了難解如此非法之義者非三耶三佛之所說也比丘當知如來盡能分別一切諸受以能分別一切諸受則與相應能分別欲受見受我受戒受是故如來盡分別諸受則與法共相應無有相違

此四受由何而生然此四受由愛而生由愛而長成就此受彼便不能起於諸受[6]不起諸受則不恐懼[*]不恐懼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造已辦更不復受有實知之如是比丘有此妙法如實[7]具足諸法法行之本所以然者以其此法極微妙故諸佛之所說則於諸行無有缺漏於是比丘有初沙門第二沙門第三沙第四沙門更無復有沙門出此上者勝此者作如是師子之吼。」

諸比丘聞佛所歡喜奉行

[8](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9]阿那邠邸長者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長者曰:「云何長者汝家中恒布施耶?」

長者白佛:「貧家恒行布施又飲食麁弊不與常同。」

世尊告曰[10]布施之時若好若醜若多若少然不用心意復不發願復無信心由此行報所生之處不得好食意不貪樂意亦復不樂著於好衣裳亦復不樂著[11]田業心亦不著五欲之中正使有僕從奴婢亦復不受其所以然者正由其中不用心故故受其報[12]長者布施之時若好若醜若多當至誠用心勿有增損[13]後世橋梁彼若所生之處飲食自然七財具足心恒[14]五欲之中正使有奴婢使人[15]恒受其所以然者由於中發歡喜心故

長者當知過去久遠有梵志名[16]毘羅摩饒財多真珠虎珀[17]硨𤦲水精[18]好喜布爾時布施之時用八萬四千銀鉢盛滿碎金復有八萬四千金鉢盛滿碎銀作如是施復以八萬四千金銀澡[19]復以八萬四千牛皆以金銀覆角皆作如是布施復以八萬四千玉女布施衣裳自覆復以八萬四千臥具皆用氍氀文繡[20]㲪自覆以八萬四千衣裳布施復以八萬四千龍象布施[21]金銀[22]復以八萬四千匹馬布施[*]金銀鞍勒自[23]復以八萬四千車布施作如是大施復以八萬四千房舍布施於四城門中布施須食與食須衣與衣衣被[24]床臥具病瘦醫藥悉與之

長者當知彼毘羅摩雖作是布不如作一房舍持用布施[25]招提僧福不可計量正使彼作如是[26]及作房舍持用施招提僧不如受三自歸佛此福不可稱計正使彼人作如是施作房舍[27]三自歸雖有此福猶不如受持五戒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受三自歸受持五戒雖有此福故不如彈指之頃慈愍眾生此福功德不可稱[28]

正使彼人作如是施作僧房舍受三自歸奉持五戒及彈指之頃慈愍眾生雖有此故不如須臾之間起於世間不可樂想[1]福功德不可稱量然彼所作功德我盡證明作僧房舍我亦知此福受三自歸亦知此福受持五戒我亦知此福彈指之頃慈愍眾生我亦知此福須臾之間起於世間不可樂想我亦知此福

爾時彼婆羅門作如是大施者[2]異人乎莫作是觀[3]所以然者爾時施主者即我身是也者當知過去久遠所作功德信心不斷起著想是故長者若欲布施之時若多若好若醜歡喜惠施勿起想著手自布施莫使他人發願求報後求受福長者當獲無窮之福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日初出之時人民之類普共田作百鳥悲鳴[4]嬰姟哀喚我今丘當知此是譬喻當解其義此義云何當若日初出之時此譬如來出世人民之類普共田作此譬如檀越施主隨時供給衣[5]床臥具病瘦醫藥百鳥悲鳴者此高德法師之喻[6]四部之眾說微妙之法[*]嬰姟喚呼者此弊魔波旬之喻是故諸比如日初出如來出世除去闇冥靡不照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彌勒菩薩至如來所頭面禮足[7]一面坐爾時彌勒菩薩白世尊言:「菩薩摩訶薩成就幾法而行檀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羅蜜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云何為四於是菩薩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選擇[8]斯念:『一切由食而存無食則喪。』謂菩薩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

復次菩薩若惠施之時歡喜惠施不生著[9]由如應死之人臨時還活喜踊躍不能自勝爾時菩薩發心喜悅亦復如是布施誓願不生想著

復次彌勒菩薩布施之時普及一切不自為己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是謂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

彌勒菩薩摩訶薩布施之時作是思惟:『有眾生之類菩薩最為上首具足六度諸法本何以故[10]食已諸根寂靜思惟禁[11]瞋恚修行慈心勇猛[12]精進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錯亂具足辯才法門終不越次使此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羅蜜。』

若菩薩摩訶薩行此四法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是故彌勒若菩薩摩訶薩欲施之時當發此誓願具足諸行如是彌勒當作是學。」

爾時彌勒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出世有四無所如來得此四無所畏便於世間無所著在大眾中而師子吼轉於梵輪

云何為四我今[14]辦此法正使沙門婆羅門若魔蜎飛蠕動之類在大眾中言我不成此此事不然於中得無所畏是為第一無所畏

如我今日諸漏[15]更不受胎有沙門婆羅門眾生之類在大眾中言我諸漏未盡者此事不然是謂第二無所畏

我今已離愚闇法欲使還就愚闇之法者終無[16]此處若復沙門婆羅門若魔天眾生之類在大眾中言我還就愚闇之法者事不然是謂如來三無所畏

諸賢聖出要之盡於苦際欲使不出要者終無[*]此處若有沙門婆羅門若魔天眾生之類在大眾中言如來不盡苦際者此事不然謂如來四無所畏

如是比丘如來四無所畏在大眾之中能師子吼轉於梵輪[17]如是當求方便成四無所畏如是諸比丘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8](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人聰明勇[19]博古明今法法成就云何為四比丘多聞博古明今在大眾中最為第一比丘尼多聞博古明今在大眾中最為第一優婆塞多聞博古明今在大眾中最為第一婆斯多聞博古明今在大眾中最為第一是謂比丘有此四人在大眾中最為第一。」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無所畏  
多聞能說法
在眾為師子  
能除怯弱法
比丘戒成就  
比丘尼多聞
優婆塞有信  
優婆斯亦爾
在眾為第一  
若能和順眾
欲知此義者  
如日初出時

是故諸比丘當學博古明今法法成就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金翅鳥何為四有卵生金翅鳥有胎生金翅鳥濕生金翅鳥有化生金翅鳥是四種金翅鳥如是比丘有四種龍云何為四有卵生有胎生龍有濕生龍有化生龍是謂有四種龍

比丘當知若彼卵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而彼海水縱廣二十八萬里下有四種龍宮有卵種有胎種龍有濕種龍有化種龍是時種金翅鳥以大翅[1]水兩向取卵種龍食之設當向胎種龍者金翅鳥身即當[2]爾時金翅鳥[*]水取龍水猶未合還上鐵叉樹上

比丘當知若胎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然彼海水[3]二十八萬里[*]水下至值胎種龍若值[4]卵生龍者亦能捉之銜出海水若值濕生龍者鳥身即死

比丘當知若濕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彼若得卵生龍胎生龍濕生龍皆能捉之設值化生龍者鳥身即死

比丘化生金翅鳥欲食龍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然彼海水[*]縱廣二十八萬里[*]水下至值卵種龍胎種龍濕種龍化種龍皆能捉之海水未合之頃上鐵叉樹上

比丘當知若使龍王[5]事佛是時金翅鳥不能食噉所以然者如來恒行四等之心以是故鳥不能食龍云何為四等如來恒行慈心恒行悲心恒行喜恒行護心是謂比丘如來恒有此四等有大筋力有大勇猛不可沮壞以是之故金翅之鳥不能食龍是故諸比丘行四等之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知識惠施之時有四事功德云何為四知時而施非不知自手惠施不使他人[6]施常[7]淨潔不淨潔施極微妙不有穢濁善知識[8]惠施之時有此四功德

是故諸比丘善男子善女人布施之時當具此四功德[*][9]此功獲大福業得甘露滅然此福德不可稱言當有爾許福業虛空所不能容受如海水不可[10]言一[11][*]一合稱數之名但其福業不可具陳如是男子善女人所作功德不可稱計獲大福業得甘露滅言當有爾許福德是故[12]比丘善男子善女人當具此四功德如是諸比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種之人敬可貴世之福田云何為四所謂持信身證見到

彼云何名為持信人或有一人受人教[13]有篤信心意不疑難有信於如來[14]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亦信如來亦信梵志語恒信他語[15]己智謂名為持信人

彼云何名為奉法人於是有人分別於法不信他人觀察於法有耶無耶實耶虛耶彼便作是念:『此是如來語是梵志語。』[16]是知如來[17]法者便奉持諸有外道語者而遠離之是謂名為奉法[18]

彼云何為身證人於是有人身自作亦不信他人亦不信如來語諸尊所說言教亦復不信但任己性而遊是謂名為身證[19]

彼云何名為見到人於是有人斷三結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彼有此見便有惠施有受者有善惡之報有今世[20]後世有父有母有阿羅漢[21]受教者身信作證而自遊化是謂名為見到人

是謂比丘有此四人當念除上三人念修身證之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卷第十九[22]

𭽎
含【大】*,鋡【聖】*
九【大】*,八【聖】*
(東晉…譯)十三字【大】,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第二十六【大】,分【聖】
餘【大】,二【明】
之【大】,大【宋】【元】【明】
智【大】,〔-〕【宋】【元】【明】
之【大】,〔-〕【宋】【元】【明】
猛勇【大】,勇猛之【宋】【元】【明】,勇猛【聖】
三【大】,於三【宋】【元】【明】
智慧【大】,慧智【聖】
知【大】,〔-〕【宋】【元】【明】
議論【大】,論議【宋】【元】【明】
已【大】*,以【聖】*
辭【大】,〔-〕【宋】【元】【明】
以【大】,已【宋】【元】【明】
目連【大】*,目揵連【宋】*【元】*【明】*
定【大】,〔-〕【宋】【元】【明】
(起入…處)九字【大】,〔-〕【聖】
初禪【大】,一禪【宋】【元】【明】
省覲【大】,覲省【宋】【元】【明】
伎樂【大】,妓樂【宋】【元】【明】【聖】
由旬【大】,由延【宋】【元】【明】
默然察諸比丘已【大】,〔-〕【宋】【元】【明】
人【大】,〔-〕【宋】【元】【明】【聖】
減【大】,滅【聖】
不【大】,〔-〕【宋】【元】【明】
一【大】,〔-〕【宋】【元】【明】
智慧【大】,〔-〕【宋】【元】【明】
諸【大】,〔-〕【宋】【元】【明】
二施【大】,此二財【宋】【元】【明】,施二財【聖】
若有起寺此人【大】,〔-〕【聖】
應起偷婆【大】,〔-〕【宋】【元】【明】,人應起偷婆【聖】
白世尊【大】,〔-〕【宋】【元】【明】
曰【大】,言【聖】
加【大】,自【元】【明】
婬【大】*,淫【聖】*
更【大】,有更【宋】【元】【明】
世尊【大】,佛【宋】【元】【明】
~cf. S. 22. 87. Vakkali.,[No. 99(1265)]
自刀殺【大】,自殺然【宋】【元】【明】,自力然【聖】
汝今【大】,曰汝【宋】【元】【明】
日【大】,〔-〕【宋】【元】【明】
然【大】,〔-〕【宋】【元】【明】
刀【大】,〔-〕【宋】【元】【明】
取【大】,今【宋】【元】【明】
習【大】*,集【宋】【元】【明】【聖】*
是謂痛想行識集【大】,〔-〕【宋】【元】【明】
阿難【大】,阿難曰【宋】【元】【明】
集【大】,善【聖】
曰【大】,〔-〕【宋】【元】【明】
將【大】,〔-〕【宋】【元】【明】
說【大】,受【宋】【元】【明】
何【大】,〔-〕【宋】【元】【明】
習【大】,集【元】【聖】
梨【大】,利【聖】
增壹阿含經【大】,〔-〕【明】
七【大】,六【聖】
~M. 141. Sacchavibhaṅga.,[No. 26(31), No. 32.]
謂【大】,諸【宋】【元】【明】【聖】
犍【大】*,揵【聖】*
以【大】,〔-〕【宋】【元】【明】
行【大】,行法【宋】【元】【明】
~M. 11. Sīhanāda.,[No. 26(103).]
論義【大】,論議【宋】【元】【明】
已在一面坐【大】,〔-〕【宋】【元】【明】,以在一面坐【聖】
亦【大】,〔-〕【宋】【元】【明】
食【大】,〔-〕【宋】【元】【明】
尼師檀【大】,尼師壇【宋】【元】【明】,居師檀【聖】
者【大】,〔-〕【宋】【元】【明】
受【大】*,愛【聖】*
有受心【大】,〔-〕【聖】
元本【大】,原本【宋】【元】【明】
是【大】,此【宋】【元】【明】【聖】
以【大】*,已【宋】*【元】*【明】*【聖】
而【大】,〔-〕【宋】【元】【明】
~A. IX. 20. Velāma.,[Nos. 26(155), 72-74]
阿那邠邸長者【大】,~Anāthapiṇḍika.
若【大】,〔-〕【聖】
好【大】,〔-〕【宋】【元】【明】
若【大】,若此【宋】【元】【明】
廢【大】,發【聖】
樂【大】,樂著【宋】【元】【明】
恒受其教【大】,受其教令【宋】【元】【明】
毘羅摩【大】,~Velāma.
硨𤦲瑪【大】,車𤦲馬【聖】
璃【大】,離【聖】
罐【大】,灌【聖】
毾【大】,𣯈【聖】
用【大】*,以【宋】*【元】*【明】*
挍【大】,文【聖】
副【大】,覆【元】【明】
飲【大】,飯【聖】
招提僧【大】,〔-〕【宋】【元】【明】
施【大】,布施【宋】【元】【明】
受【大】,〔-〕【聖】
計【大】,量【宋】【元】【明】【聖】
此【大】,其【宋】【元】【明】
是【大】,〔-〕【宋】【元】【明】
也【大】,〔-〕【宋】【元】【明】
嬰姟【大】*,嬰孩【宋】*【元】*【明】*,嬰咳【聖】*
飯【大】,飲【宋】【元】【明】【聖】
與【大】,以【宋】【元】【明】【聖】
在【大】,却【聖】
作【大】,施【宋】【元】【明】
想【大】,相【聖】
食已【大】,以【宋】【元】【明】
興【大】,與【宋】【元】【明】
精進【大】,精勤【宋】【元】【明】
~A. IV. 8. Vesārajja.
已【大】,以【宋】【元】【明】【聖】
已【大】,以【聖】
此處【大】*,此事【宋】*【元】*【明】*
如是【大】,是故【宋】【元】【明】
~A. IV. 7. Sobheti.
悍【大】*,捍【宋】*【聖】
搏【大】*,擗【宋】【聖】*,闢【元】【明】*
喪亡【大】,死【宋】【元】【明】
縱廣【大】*,廣縱【聖】*
卵生【大】,卵生胎生【宋】【元】【明】【聖】
身【大】,有【宋】【元】【明】
布【大】,〔-〕【宋】【元】【明】
淨潔【大】,淨潔施【宋】【元】【明】
惠施【大】,施惠【宋】【元】【明】
具【大】,具足【宋】【元】【明】
計【大】,斗【宋】【元】【明】,升【聖】
斛【大】*,𭽎【聖】*
比丘【大】,諸比丘【宋】【元】【明】
誡【大】,戒【聖】
至真【大】,於是如來至真【宋】【元】【明】
任【大】,住【宋】
是知【大】,知是【宋】【元】【明】
諸【大】,語【宋】【元】【明】【聖】
人【大】,之人【宋】【元】【明】
人【大】,又【宋】
後世【大】,有後世【宋】【元】【明】
等【大】,我等【宋】【元】【明】
〔-〕【大】,光明皇后願文【聖】
損【CB】,捐【大】 有【CB】【麗-CB】,在【大】(cf. K18n0649_p0443c06) 謙【CB】【麗-CB】,嫌【大】(cf. K18n0649_p0443c17)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