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序
- 1 序品
- 2 十念品
- 3 廣演品
- 4 弟子品
- 5 比丘尼品
- 6 清信士品
- 7 清信女品
- 8 阿須倫品
- 9 一子品
- 10 護心品
- 11 不逮品
- 12 壹入道品
- 13 利養品
- 14 五戒品
- 15 有無品
- 16 火滅品
- 17 安般品
- 18 慚愧品
- 19 勸請品
- 20 善知識品
- 21 三寶品
- 22 三供養品
- 23 地主品
- 24 高幢品
- 25 四諦品
- 26 四意斷品
- 27 等趣四諦品
- 28 聲聞品
- 29 苦樂品
- 30 須陀品
- 31 增上品
- 32 善聚品
- 33 五王品
- 34 等見品
- 35 邪聚品
- 36 聽法品
- 37 六重品
- 38 力品
- 39 等法品
- 40 七日品
- 41 莫畏品
- 42 八難品
- 43 馬血天子問八政品
- 44 九眾生居品
- 45 馬王品
- 46 結禁品
- 47 善惡品
- 48 十不善品
- 49 放牛品
- 50 禮三寶品
- 51 非常品
- 52 大愛道般涅槃品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
三寶品第二十一
聞如是: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自歸之德。云何為三?所謂歸佛第一之德,歸法第二之德,歸僧第三之德。
「彼云何名為歸佛之德?[1]諸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有色、無色,[2]有想、無想,至[3]尼[4]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5]酥,由酥得醍醐;然[6]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諸[7]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至尼[*]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8]諸有眾生承事佛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9]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為自歸法者?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然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10]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然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諸有眾生承事法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為自歸聖眾?所謂聖眾者,大眾大聚有形之類。眾生之中,如來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謂聖眾者,大眾大聚[11]者,有形之類眾生之中,如來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福之業。云何為三?施為福業,平等為福業,思惟為福業。
「彼云何名施為福業?若有一人,開心布施沙門、婆羅門、極貧窮者、孤獨者、無所趣向者,須食與食,須漿給漿,衣被、飯食、床臥之具、病瘦醫藥、香花、宿止,隨身所便,無所愛惜,[14]此名[15]曰施福之業。
「[16]云何名平等為福業?若有一人不殺、不盜,恒知慚愧,不興惡想。亦不盜竊,好惠施人,無貪悋心,語言和雅,不傷人心。亦不他[17]淫,自修梵行,[A2]己色自足。亦不妄語,恒念至誠,不欺誑言,世人所敬,無有增損。亦不飲酒,恒知避亂。復以慈心遍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八方、上下遍滿其中,無量無限,不可限,不可稱計。以此慈心普覆一切,令得安隱。復以悲、喜、護心,普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八方、上下悉滿其中,無量無限,不可稱計。以此悲、喜、護心悉滿其中,是謂名為平等[18]為福[19]之業。
「彼[20]法云何名思惟為福業?於是,比丘!修行念覺意,依無欲、依無觀、依滅盡、依出要。修[21]法覺意,修[A3]精進覺意,修喜覺意,修猗覺意,修定覺意,修護覺意,[22]依無欲、依無觀、依滅盡、依出[23]要。是謂名[A4]為思惟為福[24]業。
「如是。比丘!有此三福之業。」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索此三處。如是,諸比丘!當作如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云何為三?於是,比丘!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復外識未應來趣,便不成胎。若復[26]欲識來趣,父母不集,則[27]非成胎。若復母人無欲,父母共集一處,爾時父欲意盛,母不大[28]慇懃,則[*]非成胎。若復父母集在一處,母欲熾盛,父不大[*]慇懃,則非成胎。
「若復父母集在一處,父有風病,母有冷病,則不成胎。若復父母集在一處,母有風病,父有冷病,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集在一處,父身水氣偏多,母無此患,則[*]非成胎。
「若復有時父母集在一處,父相有子,母相無子,則不成胎。[29]若有時父母集在一處,母相有子,父相無子,則不成胎。若復有時父母俱相無子,則[*]非成胎。
「若復有時[1]識神趣胎,父行不在,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然母遠行不在,則[2]不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然父身遇重患,時識神來趣,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識神來趣,然母身得重患,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3]集一處,識神來趣,然復父母身俱得疾病,則[*]非成胎。
「若復,比丘!父母集在一處,父母無患,[4]識神來趣,然復父母俱相有兒,此則成胎。是謂有此三因緣而來受胎。是故,[5]比丘,當求方便,斷三因緣。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欲起慈心,有篤信意,承受奉事父母、兄弟、宗族、室家、朋友、知識,當安三處,令不移動。云何為三?當發歡喜,於如來所,心不移動,彼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
「復當發意於正法中。如來法者,善說無礙,極為微妙,由此成果。如是智者當學知之!
「亦當發意[A5]於聖眾所。如來聖眾,悉皆和合,無有錯亂,法[7]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所謂聖眾者,四雙八輩、十二賢聖,此是如來聖眾,可敬、可貴,此是世間無上福田。諸有比丘學此三[8]處,則成大果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10]瞿波離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白世尊曰:「此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造諸惡行。」
世尊告曰:「勿作是語。汝發歡喜心於如來所,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11]純善,無有諸惡。」
是時,瞿波離比丘再三白世尊曰:「如來所說誠無虛妄;然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無有善本。」
世尊告曰:「汝是愚人,不信如來之所說乎?方言:『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汝今造此惡行,後受報不久。」
爾時,彼比丘即於坐上,身生惡瘡,大如[12]芥子,轉如大豆,漸如[13]阿摩勒果,稍如胡桃,遂如合掌,[14]膿血[15]流逸,身壞命終,生[16]蓮華地獄中。
是時,尊者大目[17]揵連聞瞿波離命終,便[18]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19]斯須退坐,白世尊曰:「瞿波離比丘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彼命終者生蓮華地獄中。」
是時,目連白世尊曰:「我今欲往至彼地獄,教化彼人。」
世尊告曰:「目連!不須往彼。」
目連復重白世尊曰:「欲往至彼地獄中,教化彼人。」
爾時,世尊亦默然不對。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如力士屈申臂頃,從舍衛沒不現,便至蓮華大地獄中。當爾時,瞿波離比丘身體火然,又有百頭牛,以犁其舌。
目揵連報[22]曰:「瞿波離!我是釋迦文佛弟子,字目揵連,姓拘[23]利陀。」
是時,比丘見目連已,吐此惡言:「我今墮此惡趣,猶不免汝前乎?」說此語訖,即[24]其時[*]以有千頭牛以犁其舌。
目連見已,倍增[25]愁悒,生變悔心,即於彼沒,[26]還至舍衛國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目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告曰:「我前語汝,不須至彼見此惡人。」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學三法,成就其行。云何為三?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三法,於現法中善得快樂,勇猛精進,得盡有漏。云何[29]為三?於是,比丘!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
「云何比丘諸根寂靜?於是,比丘若眼見色,不起想著,無有識念,於眼根而得清淨,因彼求於解脫,恒護眼根。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不起想著,無有識念,於意根而得清淨,因彼求於解脫,恒護意根。如是,比丘諸根寂靜。
「云何比丘飲食知節?於是,比丘思惟飲食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猶如男女身生惡瘡,或用脂膏塗瘡。所以塗瘡者,欲使時愈故,此亦如是。諸比丘!飲食知節,於是,比丘思惟[1]飯食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猶如重載之車所以膏轂者,欲致重有所至。比丘亦如是,飲食知節,[2]思惟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如是,比丘飲食知節。
「云何比丘不失經行?於是,比丘[3]前夜、後夜,恒念經行,不失時節,常念繫意在道品之中。若在晝日,[4]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陰蓋。復於初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陰蓋。復於中夜,右脇[5]臥,思惟繫意在明。彼復於後夜起,[6]行思惟深法,除去陰蓋。如是,比丘不失經行。
「若有比丘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常念繫意在道品之中,此比丘便成二果,於現法中得阿那含。猶如善御之士,在平正道中,御四馬之車,無有[7]凝滯,所欲到處,必果不疑。此比丘亦復如是,若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常念繫意在道品之中,此比丘便成二果,於現法中漏盡,[8]得阿那含。」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大患。云何為三?所謂風為大患,[9]痰為大患,冷為大患。是謂,比丘!有此三大患,然復此三大患有三良藥。云何為三?若風患者[*]酥為良藥,及[*]酥所作飯食。若[*]痰患者蜜為良藥,及蜜所作飯食。若冷患者油為良藥,及油所作飯食。是謂,比丘!此三大患有此三藥。
「如是,比丘亦有此三大患。云何為三?所謂貪欲、瞋恚,愚癡。是謂,比丘!有此三大患。然復此三大患,有三良藥。云何為三?若貪欲起時,以不淨往治,及思惟不淨道。瞋恚大患者,以慈心往治,及思惟慈心道。愚癡大患者,以智慧往治,及因緣所起道。是謂,比丘!此三[10]患有此三藥。是故,比丘!當求方便,索此三藥。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惡行。云何為三?所謂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是謂,比丘!有三惡行。當求方便,修三善行。云何為三?身惡行者,當修身善行;口惡行者,當修口善行;意惡行者,當修意善行。」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如是,諸比丘!當捨三惡行,修三善行。如是,比丘!當作如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眾多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是時,眾多比丘便生此念:「我等入城乞食,日時猶早,今可相率至外道梵志所。」
爾時,眾多比丘便往至異學梵志所。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13]是時,梵志問沙門曰:「瞿曇道士恒說欲論、色論、痛論、想論,如此諸論有何差別?我等所論亦是沙門所說,沙門所說亦是我等所論。說法同我說法,教誨同我教誨。」
是時,眾多比丘聞彼語已,亦不言善,復[14]非言惡,即從坐起而去。並作[15]是念:「我等當以此義往問世尊。」
爾時,眾多比丘食後便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眾多比丘從梵志所,[16]問事因緣本末,盡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設彼梵志作[*]是問者,汝等當以此義,詶彼來問:『欲有何味?復有何過?當捨離欲。色有何味?復有何過?當捨離色。痛有何味?復有何過?當捨離[17]痛。』汝等設以此語詶彼來問者,彼諸梵志默然不對。設有所說者,亦不能解此深義,遂增愚惑,墮於邊際。所以然者,非彼境界。然復,比丘!魔及魔天、釋、梵、四天王、沙門、婆羅門、人及非人能解此深義者,除如來、等正覺及如來聖眾受吾教者,此[1]即不論。
「欲有何味?所謂五欲者是。云何為五?眼見色,為起眼識,甚愛敬念,世人所喜。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甚愛敬念,世人所喜。若復於此五欲之中,起苦、樂心,是謂欲味。
「云何欲有何過者?若有一族姓子,學諸[2]伎術,而自營己。或學田作,或學書[3]䟽,或學傭作,或學算數,或學權詐,或學[4]剋鏤,或學通信,至彼來此。或學承事王身,不避寒暑,記累懃苦,不自由己,作此[5]辛苦而獲財業,是[6]為欲為大過。現世苦惱,由此恩愛,皆由貪欲。然復彼族姓子,作此懃勞,不獲財寶,彼便懷愁憂,苦惱不可稱[7]記。便自思惟:『我作此功勞,施諸方計,不得財貨。如此之比者,當念捨離。』是為當捨離欲。
「復次,彼族姓子或時作此方計而獲財貨,[8]以獲財貨,廣施方宜,恒自擁護,恐王[9]勅奪,為賊偷竊,為水所[10]漂,為火所燒。復作是念:『正欲藏窖,恐[11]後亡失,正欲出利,復恐不剋。或家生惡子,費散吾財。』是為欲為大患,皆[12]緣欲本,致此災變。
「復次,族姓子恒生此心,欲擁護財貨。後猶復為國王所奪,為賊所劫,為水所[*]漂,為火所燒;所藏窖者亦復不剋;正使出利亦復不獲;居家生惡子,費散財貨,萬不獲一,便懷愁憂苦惱,[13]椎胸喚呼:『我本所得[14]財貨,今盡[15]忘失!』遂成愚惑,心意錯亂,是謂欲為大患,緣此欲本,不至無為。
「復次,緣此欲本,著鎧執[16]仗,共相攻伐。[*]以相攻伐,或在象眾前、或在馬眾前、或在步兵前、或在車[17]眾前,見馬共馬鬪、見象共象鬪、見車共車鬪、見步兵共步兵鬪,或相斫射,以矟相[18]斫刺。如此之比,欲為大患。緣欲[19]為本,致此災變。
「復次,緣此欲本,著鎧執[*]仗,或在城門、或在城上,共相斫射,或以矟刺、或以鐵輪而轢其頭,或消鐵相灑。受此苦惱,死者眾多。
「復次,欲者亦無有常,皆代謝變易,不[20]停不解。此欲變易無常者,此謂欲為大患。
「云何當捨離欲?若能修行除貪欲者,是謂捨欲。[21]謂諸[22]有沙門、婆羅門,不知欲之大患,亦復不知捨欲之原,如實不知沙門、沙門威儀,不知婆羅門、婆羅門威儀,此非沙門、婆羅門,亦復不能[23]舉身作證而自遊戲。謂諸沙門、婆羅門審知欲為大患,能捨離欲,如實不虛。知沙門有沙門威儀,知婆羅門有婆羅門威儀,已身作證而自遊戱,是[24]為捨離於欲。
「云何色味?設有見剎利女種、婆羅門女種、長者女種,年十四、十五、十六,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25]端政無雙,世之希有。[26]彼最初見彼顏色,起[27]喜樂想,是謂色味。
「云何[28]為色大患?復次。若[29]後見彼女人,年八十、九十,乃至百歲,顏色變異,年過少壯,牙齒缺落,頭髮皓白,身體[30]垢堺,皮緩面皺,脊[31]僂呻吟,身如故車,形體戰掉,扶杖而行。云何,比丘!初見妙色,後復變易,豈非是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諸比丘:「是謂色為大患。復次,此若見彼女人,身抱重患,臥於床褥,失大小便,不能起止。云何,比丘!本見妙色,今致此患,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諸比丘!是謂色為大患。復次,比丘!若見彼女人身壞命終,將詣塜間。云何,比丘!本見妙色,今[*]以變改,於中[32]見起苦樂想,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33]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死經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乃至七日,身體[34]胮脹爛臭,散落一處。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烏、鵲、鵄、鷲競來食噉,或為狐、狗、狼、虎所見食噉,或為蜎[35]飛蠢動、極細[36]蠕蟲而見食噉。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身,蟲鳥[*]以食其半,腸胃肉血污穢不淨。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此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身,血肉[*]以盡,骸骨相連。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此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身,血肉[*]以盡,唯有筋纏束薪。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37]此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38]復見彼女人身,骸骨[39]散落,各在一處,或脚骨一處,或膊骨一處,或[40]䏶骨一處,或臗骨一處,或脇[1]肋一處,或肩臂骨一處,或[2]頸骨一處,或[A6]髑髏一處。云何,諸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3]此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身,骨皓白色,或似鴿色。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骸骨經無數歲,或有腐爛壞敗,與土同色。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此色無常、變易,不得久[*]停,無有[4]老幼,是謂色為大患。
「云何色為出要?若[5]能捨離於色,除諸亂想,是謂捨離於色。謂諸沙門、婆羅門,於色著色,不知大患,亦不捨離,如實而不知,此非沙門、婆羅門,於沙門不知沙門威儀,於婆羅門不知婆羅門威儀,不能己身作證而自遊戲。[6]謂諸[7]有沙門、婆羅門,於色不著色,深知為大患,能知捨離,是謂於沙門知沙門威儀,於婆羅門知婆羅門威儀,己身作證而自遊戲,是謂捨離於色。
「云何[8]為名痛味?於是,比丘!得樂痛時,便知我得樂痛;得苦痛時,便知我得苦痛;若得不苦不樂痛時,便知我得不苦不樂痛。若得食樂痛時,便知我得食樂痛;若得食苦痛時,便知我[9]得食苦痛;若[10]得食不苦不樂痛時,便知我得不苦不樂痛。不食苦痛時,便[11]自知[12]我不食苦痛;[A7]若不食樂痛時,便[*]自知我不食樂痛;若不食不苦不樂痛時,便自知我不食不苦不樂痛。
「復次,比丘!若得樂痛,爾時不得苦痛,亦復無不苦不樂痛,爾時我唯有樂痛。若得苦痛時,爾時無有樂痛,亦無不苦不樂痛,唯有苦痛。若復,比丘!得不苦不樂痛時,爾時無有樂痛、苦痛,唯有不苦不樂痛。復次,痛者無常、變易之法,[*]以知痛無常、變易法者,是謂痛為大患。
「云何痛為出要?若能於痛捨離於痛,除諸亂想,是謂捨離於痛。諸有沙門、婆羅門於痛著痛,不知大患,亦不捨離,如實而不知,此非沙門、婆羅門,於沙門不知沙門威儀,於婆羅門不知婆羅門威儀,不能[*]以身作證而自遊戲。諸有沙門、婆羅門於痛不著痛,深知為大患,能知捨離,是謂於沙門知沙門威儀,[13]於婆羅門知婆羅門威儀,[*]以身作證而自遊戲,是謂捨離於痛。
「復次,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不知苦痛、樂痛、不苦不樂痛,如實而不知,復教[14]化人使行者,此非其宜。若有沙門、婆羅門能捨離痛,如實[15]而知,復勸教人使遠離之,此正其宜,是謂捨離於痛。
「我今,比丘![*]以說著欲、味欲,[16]欲為大患,復能捨者;亦說著色、味色,色為大患,能捨離色;[*]以說著痛、味痛,[17]痛為大患,能捨離痛,諸如來所應行者,所[18]謂施設者,我今[19]周訖。常當念在樹下空閑之處,坐禪思惟,莫有懈怠,是謂我之教勅。」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不牢要。云何為三?身不牢要、命不牢要、財不牢要。是謂,比丘!有此三不牢要。於此,比丘!三不牢要中,當求方便,成三牢要。云何為三?不牢要身,求於牢要;不牢要命,求於牢要;不牢要財,求於牢要。
「云何不牢要身,求於牢要?所謂謙敬禮拜,隨時問訊。是謂不牢要身,求於牢要。
「云何不牢要命,求於牢要?於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盡形壽不殺生,不加刀杖,常知慚愧,有慈悲心,普念一切眾生;盡形壽不[20]盜,恒念惠施,心無悋[21]相;盡形壽不[22]淫,亦不他[*]淫;盡形壽不妄語,常念至誠,不欺世人;盡形壽不飲酒,意不錯亂,持佛禁戒。是謂命不牢要,求於牢要。
「云何財不牢要,求於牢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念惠施與沙門、婆羅門、諸貧匱者,須食[23]者與食,須漿與漿,衣被、飲食、[24]床敷臥具、病瘦醫藥、舍宅、城郭,所須之具[25]悉皆與之。如是,財不牢要,求於牢要。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人,世人所應供養。云何為三?如來、至真、等正覺,世人所應供養;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世人所應供養;轉輪聖王,世人所應供養。
「有何因緣,如來世人所應供養乎?夫如來者,不伏者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未得解脫者令得解脫,未般涅槃者使成涅槃,無救護者與作救護,盲者與作眼目,病者與作救護。最尊第一,魔若魔天、天及人民,於中最尊福田,可敬可貴,與人作[1]導,令知正路,未知道者與說[2]導教,以此因緣,如來世人所應供養。
「復有何因緣,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世人所應供養乎?比丘當知,漏盡阿羅漢以度生死[3]源,更不復受有,[*]以得無上法,[*]淫、怒、癡盡,永不得全,是世福田。以此因緣本末,使漏盡阿羅漢世人所應供養。
「復以何因緣,轉輪聖王世人所應供養?比丘當知,轉輪聖王以法治化,終不殺生,復教[*]化人使不殺生;自不[4]盜竊,亦復教[5]他人使不[6]偷盜;自不[*]淫[7]泆,復教他人不行[*]淫泆;自不妄語,亦復教[8]人使不妄語;自不兩舌,鬪亂彼此,亦復教他人使不兩舌;自不[9]嫉妬、恚、癡,亦復教他人不習此法;自行正見,復教他人使不邪見。以此因緣,以此本末,使轉輪聖王世人所應供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阿難:「[10]有三善根,不可窮盡,漸至涅槃界。云何為三?所謂於如來所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於[11]正法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於[12]聖眾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是謂,阿難!此三善根不可窮盡,得至涅槃界。是故,阿難!當求方便,獲此[13]不可窮盡之福。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痛。云何為三?所謂樂痛、苦痛、不苦不樂痛。諸比丘當知,彼樂痛者,欲愛使也;彼苦痛者,瞋恚使也;不苦不樂痛者,是[14]癡使也。是故,諸比丘!當學方便,求滅此使。所以然者,當自[15]熾然,當自修行[16]法,得無比法。諸比丘當知,我滅度後,其有比丘念自[*]熾然,修[17]其行法,得無比法,此則是第一聲聞。
「云何,比丘!當自[*]熾然,當自修行,得修行法,獲無比法?於是,比丘!內自觀身,外自觀身,內外自觀身而自遊戲;內觀痛,外觀痛,內外觀痛;內觀意,外觀意,內外觀意;內觀法,外觀法,內外觀法而自遊戲。如是,比丘!當自[*]熾然,[18]盛修行其法,得無比法。[19]諸比丘行此法者,於聲聞中第一弟子。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事,覆則妙,露則不妙。云何為三?一者女人,覆則妙,露則不妙;婆羅門呪術,覆則妙,露則不妙;邪見之業,覆則妙,露則不妙。是謂,比丘!有此三事,覆則妙,露則不妙。
「復有三事,露則妙,覆則不妙。云何為三?日、月,露則妙,覆則不妙;如來法語,露則妙,覆則不妙。是謂,比丘!有此三事,露則妙,覆則不妙。」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是故,諸比丘!當露現如來法,勿使覆隱。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三有為有為相。云何為三?知所從起,知當遷變,知當滅盡。彼云何知所從起?所謂生,長大成[21]五陰形,得諸持、入,是謂[22]所從起。彼云何為滅盡?所謂死,命過不住、無常,諸陰散壞,宗族別離,命根斷絕,是謂為滅盡。彼云何變易?齒落、髮白、氣力竭盡,年遂衰微,身體解散,是謂為變易法。是為,比丘!三有為有為相,當知此三有為相,善分別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人有三相三法,不可恃怙。云何為三?於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不可論說而論說之;不可行者而修習之。
「云何愚者不可思惟而思念之?於是,愚者意三行便思憶之。云何為三?於是,愚者起嫉心,於他財物及於女色,心念[1]惡言悉興嫉心:『彼之所有,願是我許。』如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
「云何愚者不可論說而論說之?於是,愚者造口四過。云何為四?於是,愚者恒喜妄言、綺語、惡口、鬪亂彼此。如是,愚者造口四過。
「云何愚者造於惡行?於是,愚者造身惡行,常念殺生、竊盜、[*]淫泆。如是,愚者造於惡行。如是,比丘!愚者有此三行,愚癡之人習此三事。
「復次,比丘!智者有三事,當念修行。云何為三?於是,智者應思惟者,便思惟之;應論說者,便論說之;應行善者,便修行善。
「彼云何智者應思惟事,便思惟之?於是,智者思惟意三行。云何為三?於是,智者不嫉妬、恚、癡,常行正見,見他財貨,不生想念。如是,智者應思惟者,便思惟之。
「云何智者應論[2]說之?於是,智者成就口四行。云何為四?於是,智者不行妄語,亦不教人妄語,見人妄語者意不喜樂,是謂智者而護其口。復次,智者不行綺語、惡口、鬪亂彼此,亦不教人使行綺語、惡口、鬪亂。如是,智者成就口四行。
「云何智者成就身三行?於是,智者思惟身行,無所觸犯。然復智者自不殺生,亦不教人殺生,見人殺者心不喜樂。自不偷[3]竊,不教人盜,見人盜者心不喜樂。亦不淫泆,見他女[4]人色,心不起想,亦不教人使行[*]淫泆。設見老母,視之如己親,中者如姊,小者如妹,意無高下。如是,智者身成就三行,是謂智者所行。如是,比丘!有此三[5]有為之相。是故,諸比丘!愚者三相常當捨離,此三智者所行,不[6]發斯須。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法,不可覺知,不見、不聞,經歷生死,[7]未曾瞻覩,我及爾等[8]曾不見聞。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不可覺知,不見、不聞,經歷生死,[*]未曾瞻覩,我及爾等[*]曾不見聞。賢聖三昧、賢聖智慧,不可覺知,不見、不聞,如今我身并及[9]汝等,皆悉覺知賢聖禁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皆悉成就,不復受有,已斷生死根原。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此三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甚可[11]敬愛,世人所貪。云何為三?所謂少壯,甚可愛敬,世人所貪。無病,甚可愛敬,世人所貪。壽命,甚可愛敬,世人所貪。是謂,比丘!有此三法,甚可愛敬,世人所貪。
「復次,比丘!雖有此三法,甚可愛敬,世人所貪,然更有三法,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云何為三?雖有少壯,然必當老,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比丘當知,雖有無病,然必當病,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比丘當知,雖有壽命,然必當死,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是故,[12]諸比丘![13]設有少壯,當求不老,至涅槃界;雖有無病,當求方便,使不有病;雖有壽命,當求方便,使不命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春時天雨大雹,設如來不出[14]世,眾生入地獄,亦復如是。是時,女人入地獄多於男子。所以然者,比丘當知,以三事故,眾生之類,身壞命終,入三惡趣。云何為三?所謂貪欲、睡眠、調戲,有此三事纏著心意,身壞命終,入三惡趣。
「女人竟日習翫三法而自娛樂。云何為三?晨朝以嫉妬心而自[15]纏縛,若至日中,復以睡眠結而自[16]纏裹,向暮以貪欲心而自[*]纏縛。以此因緣,使彼女人身壞命終,生三惡趣。是故,諸比丘!當念離此三法。」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是故,諸比丘!當念去離嫉妬,無慳悋心,常行惠施,不著睡眠,當行不[19]染,不著貪欲。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 冊 No. 125 增壹阿含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1-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二校,周金言大德輸入/妙雲蘭若校對,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