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增壹阿含經

增壹阿[9]卷第六

利養品第十三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受人利養甚為不令人不得至無為[11]所以然者修羅陀比丘不貪利養者終不於[12]捨三法衣而作居家

修羅陀比丘[13]作阿練若行到時乞食一處一坐或正中食樹下露坐樂閑居[*]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或樂塚間[*]懃身[14]苦行行此頭陀

是時羅陀比丘常受[15]蒲呼國王供養以百味[*]日來給與爾時彼比丘意染此食漸捨阿練若行到時乞食一處一坐正中食下露坐閑居之處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樂塚間懃身苦體盡捨此已去三法衣為白衣屠牛殺[16]不可稱計身壞命終地獄中[17]比丘[18]此方便知利養甚重令人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若未生[19]利養制令不生[20]求方便使滅如是諸比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我證[21]汝等成果神通諸漏得盡云何為一法謂味欲[22]諸比丘當滅此味欲我證汝等成神通[23]諸漏得盡。」

爾時世尊便說此

眾生著此味  
死墮惡趣中
今當捨此欲  
便成阿羅漢

是故諸比丘常當捨此味著之想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喜奉行

[24](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於舍衛城內有一長者適喪一子甚愛敬念未曾能捨彼見子死便生狂惑周旋往來不停一處若見人時便作是語頗有見我兒乎?」

爾時彼人漸漸往至[25]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在一面住爾時彼人白世尊曰:「瞿曇沙門頗見我兒乎?」

世尊告長者:「何故顏貌不悅諸根錯亂?」

爾時長者報瞿曇曰:「焉得不爾所以然者我今唯有一捨我無常甚愛敬念未曾離目前哀愍彼子故令我生狂我今問沙門見我兒?」

世尊告曰:「如是長者如汝所問世之常法恩愛[26]怨憎會苦子捨汝無常豈得不念乎。」

爾時彼人聞世尊所說不入其懷便捨[27]退去前行見人復作是:「沙門瞿曇說[28]:『恩愛[29]分別便有快樂。』如沙門所說[30]為審爾不?」

前人對曰:「恩愛別有何樂哉?」

當於爾時去舍衛城不遠眾多人而共博戲爾時彼人便作是念:「此諸男子聰明智慧無事不知我今當以此義問彼諸人。」爾時即詣博戲所問眾人曰:「門瞿曇向我說曰:『恩愛別離苦怨憎[31]此者快樂。』諸人等今於意云何?」

是時諸博戲者報斯人曰:「恩愛別離有何樂哉言快樂此義不然。」

是時[32]人便作是念:「[33]如來言終不虛妄[34]恩愛別離當有樂耶義不然。」

爾時彼人入舍衛城至宮門外稱沙門瞿曇而作是教:『恩愛別離怨憎之會者快樂。』」爾時舍衛城及中宮內普傳此語不周遍

[35]當於爾時大王波斯匿及[36]摩利共在高樓之上相娛樂戲爾時王波斯匿告摩利夫人曰:「沙門瞿曇審有斯語:『恩愛[1]離別怨憎之會此皆快[2]。』」

夫人報曰:「吾不從如來聞此言教設當如來有此教者亦不虛。」

王波斯匿告曰:「猶如師教弟子:『捨是。』弟子報言:『如是大師!』汝今摩利亦復如是彼瞿曇沙門雖作是說汝應作是:『如是不異無有虛妄。』然卿速去不須在吾前立。」

爾時摩利夫人語[3]竹膊婆羅門曰汝今往詣[*]祇洹精舍到如來所持我名字[4]跪如來復以此義具白世尊云:『舍衛城內及中宮人有此言論沙門瞿曇言恩愛別怨憎合會此皆快樂不審世尊有此教?』若世尊[5]所有說者汝善承受還向我說。」

是時竹膊婆羅門受夫人教勅尋往至[*]精舍到世尊所共相問訊[6]相問訊已在一面坐

彼梵志白世尊曰:「摩利夫人禮世尊足問訊如來[7]居輕利遊步康[8]訓化盲冥得無勞耶?」復作是語:「此舍衛城內普傳此言:『沙門瞿曇而作是教:「恩愛別怨憎之會此樂快哉!」』不審世尊有是言教耶?」

爾時世尊告竹膊婆羅門曰:「於此舍衛城內有一長者喪失一子彼念此子惑失性東西馳走見人便問:『誰見我子?』婆羅門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此皆無有歡昔日此舍衛城中復有[9]老母無常復狂惑不識東西復有[*]老父無常亦復有兄弟姊妹皆悉無常彼見此無常之變生狂失性不識東西婆羅門昔日此舍衛城中有一人新迎婦端正無雙爾時彼人未經幾時便自貧[10]彼婦[11]母見此人貧便生此念:『吾當奪[12]女更嫁與餘人。』彼人竊聞婦家父母欲奪吾婦更嫁與餘[13]爾時彼人衣裏帶利刀便往至婦家[14]爾時彼婦在牆外紡作是時彼人往至婦父母[15][A1]:『我婦今為所在?』[16]報言:『[17]牆外陰中紡作。』爾時彼人便往至婦到已問婦曰:『云卿父母欲奪[18]更餘嫁?』婦報言:『信有此語然我不樂聞此言[19]。』爾時彼人即拔利劍取婦刺殺復取利自刺[20][21]作是語:『我二人俱取。』婆羅門當以此方便知恩愛別離怨憎會苦此皆[22]愁憂實不可言。」

爾時竹膊婆羅門白世尊曰:「如是世尊有此諸惱實苦不所以然者昔我有一子捨我無常晝夜追憶不離心懷時我念兒心意狂惑馳走東西見人便問:『誰見我兒?』沙門瞿曇今所說者誠如[23]國事煩多欲還所止。」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

竹膊婆羅門即[24]從坐佛三匝而去[25]往來至摩利夫人所以此因緣具白夫人

摩利夫人復至波斯匿王到已白大王曰:「今欲有所問唯願大王事事見報云何大王為念[26]琉璃王子不?」

王報言:「甚念[27]愍不去心首。」

夫人問曰:「當王子有遷變者大王為有憂[28]?」

王復[29]:「如是夫人如汝所言。」

夫人問曰:「王當知恩愛別離皆興愁[30]云何大王[31]伊羅王子[32]?」

王報言:「我甚愛敬。」

夫人問曰:「大王若當王子有遷變者有愁憂耶?」

王報言:「甚有愁憂。」

夫人報言:「當以此方便恩愛別離無有歡樂云何大王[33]薩羅陀剎利種?」

王報言:「甚愛敬念。」

夫人言:「大王若使[34]薩羅陀夫人有變易者大王為有憂耶?」

王報言:「吾有愁憂。」

夫人言:「大王當知恩愛別離此皆是苦。」

夫人言:「王念我?」

王言:「[35]愛念汝。」

夫人言:「設當我身有變易者大王有愁憂乎?」

王言:「設汝身有變便有愁憂。」

大王當以此方便知恩愛別離怨憎合會無歡樂心。」

夫人言:「云何大王[36]迦尸拘薩羅人民?」

王言:「我甚愛念迦拘薩羅人民。」

夫人言:「迦尸拘薩羅人民設當變易者大王有愁憂乎?」

王言:「迦尸拘薩羅人民當有變易者我命不存況言愁憂所以然者我因迦尸拘薩羅國人民力當得自存以此方便知命尚不存何況不生愁憂乎?」

夫人言:「以此知之恩愛別離有此苦無有歡樂。」

爾時王波斯匿右膝著叉手合掌而向世尊作是說:「甚奇[37]彼世尊而說此法若當彼沙門瞿曇來者爾乃[38]得共言論。」復語夫人:「自今[39]當更看汝勝於常日所著服飾與吾無異。」

爾時世尊聞摩利夫人與大王立此論本告諸比丘:「摩利夫人甚大聰明設當王波斯匿問我此語者我亦當以此義向彼王說之如夫人向王所說而無有異。」又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得證優婆斯篤信牢所謂摩利夫人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2]拔祇[3]尸牧摩羅鬼林鹿園中

爾時[4]那憂羅公長者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我今年朽加復抱病多諸憂惱唯願世尊隨時教訓使眾生類長夜獲安隱。」

世尊告長者曰:「如汝所言身多畏痛可恃怙但以薄皮而覆其上長者當知有依憑此身者[5]須臾之樂此是愚心非智[6]者所貴是故長者[7][8]心無病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長者聞說斯言[*]從坐禮世尊足便退而去長者復作是念:「我今可往至尊者舍利弗[9]斯義[10]利弗去彼不遠在樹下坐。」是時那優羅公往至舍利弗所頭面禮足一面坐

是時舍利弗問長者:「[11]貌和悅根寂靜必有所因長者故當從佛聞法耶?」

長者白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顏貌焉得不和悅乎所以然者向者世尊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懷。」

舍利弗言:「云何長者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懷?」

長者報言:「[12]於是舍利弗我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我白世尊曰:『年朽長大恒抱疾病[13]苦痛不可稱計唯願世尊分別此身普使眾生[14]獲此安隱!』爾時世尊便告我言如是長者此身多諸[15]但以薄皮而覆其上長者當知其有恃怙此身者正可有斯[16]之樂不知長夜受苦無量是故此身雖有患[17]當使心無患如是當作是學。』世尊以此甘露之法而見溉。」

舍利弗言:「云何長者更不重問如來此義乎云何身有患心[18]無患云何身有病心無病?」

長者白舍利弗言:「實無此辯重問世尊身有患心有患身有患心無患尊者舍利弗必有此辯願具分別。」

舍利弗言:「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廣演其[19]。」

:「如是[20]舍利弗!」從彼受教

舍利弗告長者曰:「[21]於是長者凡夫之人不見聖人受聖教不順其訓亦不見善知識不與善知識從事彼計色為我色是我所我是色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彼色我色合會一處彼色我色[*]集一處色便敗壞遷移不停於中復起愁憂苦惱皆觀我有識識中有我我中有識彼識我識合[22]一處彼識我識[*]會一處識便敗壞移不停於中復起愁憂苦惱如是長者[23]亦有患心亦有患。」

長者問舍利弗曰:「何身有患心無患耶?」

舍利弗言:「於是長者賢聖弟子承事聖賢修行禁法與善知識從事親近善知識彼亦不觀我有色見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不見色是我所是色所彼色遷轉不住彼色[*]移易生愁憂苦惱[24]之患亦復不見痛不見識中有我我中有識亦不見識我亦不見我所識彼識我識以會一處便敗壞於中不起愁憂苦惱如是長者[*]有患而心無患是故長者當作是習遺身去心亦無染著[25]當作是學。」

[26]那憂羅公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27](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與數千萬眾前後圍遶而為說爾時[28]婆羅門身負重擔便[29]世尊到已捨擔一面在世尊所默然而住爾時[30]婆羅門作是思惟:「今日沙門瞿曇與數千萬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我今清淨與沙門瞿曇等無有異所以然者沙門瞿曇食好粳糧種種[31]今我食[32]蓏以自濟命。」

爾時世尊[*]知婆羅門心中所念告諸比:「其有眾生以二十一結染著心者觀彼人必墮惡趣不生善處云何為二十一結瞋心結恚害心結睡眠心結調戲心疑是心結怒為心結忌為心結惱為心結[33]為心結憎為心結無慚心結無愧心結為心結姦為心結偽為心結諍為心結憍為心結慢為心結妬為心結[34]上慢為心結貪為心結諸比丘若有人有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其人必墮惡趣不生善處如白[35]新衣久久朽故多諸塵垢意欲染成其色黑終不得成何以故以有[36]如是比丘若有人以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其人必墮惡趣不生善處

設復有人無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知斯人必生天上不墮地獄中猶如新淨白㲲隨意欲作何色必成其終不敗壞所以然者以其淨故此亦如是其有無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其人必生天上不墮惡趣

若彼賢聖弟子起瞋[37]心結觀已便能息之起恚害心結起睡眠心結起調戲心結起疑心結起怒心結起忌心結起惱心結[*]心結憎心結起無慚心結起無愧心結起幻心起姦心結起偽心結起諍心結起憍心起慢心結起妬心結起增上慢心結貪心結

若彼賢聖弟子無瞋無恚無有愚惑心意和悅以慈心普滿一方而自娛樂三方四方亦爾四維上下於一切中[1][2]一切[3]一切世間以[4]無限無量不可稱計心無恚怒而自遊戲以此慈心遍滿其中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復以悲心普滿一方而自娛樂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四維上於一切中[5]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間以無量無限不可稱計心無恚怒而自遊戲此悲心遍滿其中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以喜心普滿一方而自娛樂二方三方方亦爾四維上下於一切中[6]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間以無量無限不可稱計心無恚怒而自遊戲以此喜心遍滿其中得歡喜心意便正

復以護心普滿一方而自娛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四維上下於一切中[7]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間以無量無限不可稱計心無恚怒而自遊戲以此護心遍滿其中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便於如來所成於信根[8]本不移[9]高顯幢不可移動諸天阿須倫沙門婆羅門或世人民中得歡喜心意便正此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10]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號佛眾祐於中得歡喜心意便正亦復成就於法如來法者甚為清淨不可移動人所愛敬如是[11]者當作是觀便於中而得歡喜亦復成[12]於眾如來聖眾甚為清淨性行純和法法成就[13]成就三昧成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聖眾四雙八輩此是如來聖眾[14]可貴可承事於中得歡喜心意便正

彼復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諸結[15]便亦無[16]性行柔軟逮於神通便得自識無量宿命事所從來處靡不知之若一生二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成敗劫不成敗劫敗不成敗劫無數成敗劫無數不成敗劫曾在彼字某名某[17]如是生如是食如是苦樂[18]受命長短從彼終生彼間彼終生此間如是自識無數宿命事

復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知眾生心所念之彼復以天眼觀眾生類有生者有終者善色醜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眾生行所作果報皆悉知之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行心行惡誹謗賢聖[19]邪見造邪見行身壞命終生三惡道[20]泥𪏭或復有眾生行善口行善[21]行善不誹謗賢聖正見有邪見身壞命終生天上善處是謂清淨天眼觀眾生類有生者有終者善色醜色惡趣若好若醜隨眾生行所作果報皆悉知之

彼復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無有結使心性柔軟逮於神通復以漏盡通而自娛樂彼觀此苦如實知之復觀苦[22]復觀苦盡復觀苦出要如實知之彼作是觀已欲漏心得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如是比丘賢聖弟子心得解脫雖復[23]善美種種餚饍[24]若須彌終無有罪以然者[25]無欲盡愛[26]無瞋盡恚以無愚癡盡愚癡故是謂比丘中比丘內極沐浴已。」

爾時江側婆羅門白世尊曰:「曇沙門可往至孫陀羅江側沐浴。」

世尊告:「云何婆羅門名之為孫陀羅江水?」

婆羅[27]:「孫陀羅江水是福之深淵世之光明其有人物在彼河水浴者一切諸惡皆悉除盡。」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此身無數劫  
[28]歷彼河浴
及諸小陂池  
靡不悉周遍
愚者常樂彼  
闇行不清淨
宿罪內充軀  
彼河焉能[29]
淨者常快樂  
禁戒清亦快
清者作清行  
彼願必果成
設護不與取  
行慈不殺生
守誠不妄語  
心等無增減
汝今於此浴  
必獲安隱處
彼河何所至  
猶盲投[30]。」

爾時婆羅門白世尊曰:「瞿曇猶如[31]者得伸闇者見明迷者[32]於闇室然無目者為作眼目如是沙門瞿曇無數方便說此妙法願聽為道。」

爾時江側婆羅門即得[33]受具足戒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孫陀羅諦利即成阿羅漢

爾時尊者孫陀羅諦利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2]羅閱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3]釋提桓因[4]向暮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5]爾時釋提桓因即以偈頌問如來

能說能宣布  
[6]流成無漏
[*]生死淵  
今問瞿曇義
我觀此眾生  
所作福祐業
造行若干種  
施誰福最尊
尊今靈鷲山  
唯願演此義
知釋意所趣  
亦為施者宣
[7]四趣造福無  
四果具足成
諸學得跡人  
[8]信奉其法
無欲亦無恚  
愚盡成無漏
盡度一切淵  
施彼成大果
[9]諸此眾生類  
所作福德業
造行若干種  
施僧獲福多
此眾[10]無量  
猶海出珍寶
聖眾亦如是  
演慧光明法
[11]瞿曇彼善處  
能施眾僧者
獲福不可計  
最勝之所說。」

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已即禮佛足便於彼退而去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須菩提亦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側別作[12]屋廬[13]爾時尊者須菩提身得苦患甚為沈重便作是念:「我此苦痛為從何生復從何滅為至何所?」爾時尊者須菩提便於露地而敷坐具直身正意專精一心結跏趺坐惟諸入欲害苦痛

爾時釋提桓因知尊者須菩提所念便以偈勅波遮旬曰

善業脫諸縛  
居在靈鷲山
今得極重患  
樂空諸根定
速來往問疾  
覲省[14]尊上
既得獲大福  
種德莫過是。」

波遮旬對曰:「如是尊者!」

爾時釋提桓因將五百天人及波遮旬譬如士夫屈伸臂便從三十三天沒來至靈鷲山中離尊者須菩提不遠復以此偈語波遮旬曰

汝今覺善業  
樂禪三昧定
柔和清淨音  
[15]使從禪[16]。」

波遮旬對曰:「如是。」

爾時波遮旬從釋提桓因聞語已便調[17]璃之琴前至須菩提便以此偈歎須菩提曰

結盡永無餘  
諸念不[18]錯亂
諸塵垢悉盡  
願速從禪覺
心息[*]有河  
降魔度諸結
功德如大海  
願速從定起
眼淨如蓮花  
諸穢永不著
無歸與作歸  
空定速時起
[*]四流無為  
善解無老病
以脫有為災  
[19]時定覺
五百天在上  
[20]躬自來
欲覲聖尊顏  
解空速時起。」

爾時尊者須菩提即從[21]復歎波遮旬:「善哉[22]波旬汝今[23]與琴合[24][*]而無有異[*][*]不離歌[*][*]不離[*][*][25]共合乃成[26]妙聲。」

爾時提桓因便往至尊者須菩提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釋提桓[27][28]須菩提言:「云何善業所抱患苦有增損乎今此身[29]為從何生身生耶意生乎?」

爾時尊者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善哉拘翼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相動法法自息猶如拘翼有毒藥復有害毒藥天帝釋此亦如是法法相亂法法自息法能生法[30]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天帝釋貪欲病者用不淨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癡病者用智慧治如是釋提桓因一切所有皆歸於空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士無夫無形無像無男猶如釋提桓因風壞大樹枝葉彫落[31]雹壞苗[*]初茂無水自萎天降時雨苗得存如是天帝釋法法相亂法法自定我本所患疼痛苦惱今日[32]無復患苦。」

是時釋提桓因白須菩提言:「我亦有愁憂苦惱今聞此法無復有愁憂眾事猥多還天上已亦有事及諸天事皆悉猥多。」

須菩提言:「今正是時宜可時去。」

是時釋提桓因即從[*]前禮須菩提足遶三匝而去

是時尊者須菩提便說此偈

能仁說此語  
根本悉具足
智者獲安隱  
聞法息諸病。」

爾時釋提桓因聞尊者須菩提所說歡喜奉

調達及二經  
皮及利師羅
竹膞孫陀利  
善業釋提桓

增壹阿[*]卷第六[1]

含【大】*,鋡【聖】*
(東晉…譯)十三字【大】,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
之【大】*,〔-〕【宋】*【元】*【明】*
法【大】,我法【宋】【元】【明】
大【大】,本【宋】【元】【明】
苦行【大】,苦形【宋】【元】【明】
蒲呼【大】,滿呼【宋】【元】【明】
生【大】,羊【聖】
諸【大】,是故諸【宋】【元】【明】
以【大】,當以【宋】【元】【明】
利養【大】,利養心【宋】【元】【明】
已【大】,以【聖】
汝等成果【大】,〔-〕【宋】【元】【明】
故【大】,〔-〕【宋】【元】【明】
果【大】,〔-〕【宋】【元】【明】
~M. 87. Piyajātika.,[No. 26(216), No. 91]
祇洹【大】*,祇桓【明】*
離【大】,別離【宋】【元】【明】
而【大】,〔-〕【宋】【元】【明】
言【大】,斯言【宋】【元】【明】
分別【大】,別離【聖】
為審【大】,審實【宋】【元】【明】
會【大】,合會【聖】
彼【大】,眾【宋】【元】【明】【聖】
審【大】,審知【宋】【元】【明】
何【大】,〔-〕【宋】【元】【明】
當於【大】,〔-〕【宋】【元】【明】
摩利【大】,~Mallika,
離別【大】,別離【宋】【元】【明】
樂【大】,樂也【聖】
竹膊【大】,~Nāḷijaṅgha.
跪如來【大】,禮世尊【宋】【元】【明】
所有【大】,有所言【宋】【元】【明】,有所【聖】
共【大】,〔-〕【聖】
興【大】,起【聖】
強【大】,彊【聖】
一【大】*,一人【宋】*【元】*【明】*
窮【大】,匱【宋】【元】【明】
父【大】,〔-〕【聖】
女更【大】,彼【宋】【元】【明】,汝更【聖】
家【大】,人【宋】【元】【明】,處【聖】
當於【大】,〔-〕【宋】【元】【明】
家【大】,所【宋】【元】【明】【聖】
母【大】,父母【宋】【元】【明】
在【大】,〔-〕【宋】【元】【明】
汝【大】,我婦【聖】
耶【大】,也【宋】【元】【明】
其【大】,〔-〕【宋】【元】【明】
復【大】,〔-〕【宋】【元】【明】
愁憂【大】,憂愁【宋】【元】【明】
所【大】,來【聖】
從坐【大】*,從座【宋】*【元】*【明】*
往來【大】,〔-〕【宋】【元】【明】
琉璃【大】,流離【宋】【元】【明】【聖】,~Vajīrī.
愛【大】,哀【宋】【元】【明】
也【大】,耶【宋】【元】【明】
言【大】,曰【宋】【元】【明】
想【大】,相【聖】
伊羅王子【大】,~Viḍūḍabha senāpati.
乎【大】,不【宋】【元】【明】
薩…種【大】,~Vāsabhā khattiyā.
薩羅陀【大】,薩羅【宋】【元】【明】
我【大】,〔-〕【宋】【元】【明】
迦…民【大】,~Kāsi-kosalā.
奇【大】,奇快哉【聖】
可【大】,〔-〕【宋】【元】【明】
以【大】*,已【宋】*【元】*【明】*
~S. 22. 1. Nakula.,[No. 99(107)]
拔祇【大】,~Bhagga.
尸牧摩羅【大】,尸收摩羅【宋】【元】【明】,~Suṃsumāragira.
那憂羅公【大】,~Nakulapitā.
可【大】,可見【宋】【元】【明】
慧【大】,〔-〕【宋】【元】【明】
身【CB】【宋】【元】【明】【聖】,心【大】(cf. T02n0125_p0573a28)
病【大】,痛【宋】【元】【明】
問【大】,而問【宋】【元】【明】
舍【大】,是時舍【宋】【元】【明】
顏【大】,曰如今長者顏【宋】【元】【明】
於是【大】,〔-〕【宋】【元】【明】【聖】
苦痛【大】,苦惱【宋】【元】【明】
獲此【大】,長獲【宋】【元】【明】
衰【大】,畏【宋】【元】【明】
須【大】,須㬰【聖】
當使【大】,令【宋】【元】【明】
無患【大】,有患【宋】【元】【明】
義【大】,誼【聖】
舍利弗從彼【大】,〔-〕【聖】
於是長者【大】,〔-〕【聖】
會【大】,在【宋】【元】【明】
身【大】*,是為身【聖】*
色【大】,邑【宋】,悒【元】【明】
長【大】,如是長【宋】【元】【明】
那憂羅【大】,那優羅【宋】【元】【明】【聖】
~M. 7. Vatthūpama.,[No. 26(93), 51, 99(1185), 100(99)]
側【大】,測【聖】
至【大】,往至【宋】【元】【明】【聖】
彼【大】,〔-〕【宋】【元】【明】
餚【大】,豪【聖】
菓【大】*,果【宋】*【元】*【明】*
疾【大】*,嫉【宋】【元】【明】【聖】*
增【大】,憎【宋】【元】【明】
㲲【大】*,疊【聖】*
垢【大】,〔-〕【宋】【元】【明】
恚【大】,〔-〕【宋】【元】【明】
一切【大】,〔-〕【聖】
亦【大】,亦爾【宋】【明】
一切【大】*,〔-〕【宋】*【元】*【明】*
無限無量【大】,無量無限【宋】【元】【明】
一切【大】,〔-〕【聖】
一切【大】,〔-〕【聖】
一切【大】,〔-〕【聖】
根【大】,〔-〕【宋】【元】【明】
豎【大】,堅【宋】,竪【聖】
成【CB】【宋】【元】【明】,足【大】(cf. T02n0125_p0574a28 校勘[10])
智【大】,知【宋】【元】【明】
就【大】,〔-〕【宋】
戒【大】,戒戒【宋】【元】【明】
愛【大】,敬【宋】【元】【明】
便【大】,使【宋】【元】【明】
沾【大】,玷【元】【明】
姓【大】,性【聖】
受命【大】,壽命【宋】【元】【明】
邪見【大】,〔-〕【宋】【元】【明】【聖】
泥𪏭【大】,泥犁【明】
意【大】,心【宋】【元】【明】
習【大】,集【聖】
食【大】,〔-〕【宋】【元】【明】
摶【大】,椯【聖】
無欲盡愛【大】,無欲愛盡欲愛【宋】【元】【明】
無瞋盡恚【大】,無瞋恚盡瞋恚【宋】【元】【明】
曰【大】,白世尊曰【宋】【元】【明】
經【大】,逕【聖】
救【大】,沐【宋】【元】【明】
乎【大】,于【宋】【元】【明】
軁【大】,僂【宋】【元】【明】,膢【聖】
示【大】,視【聖】
作【大】,為【宋】【元】【明】
~S. 11. 2. 6. Yajamāna.
羅閱城耆闍崛山【大】,~Rājagaha Gijjhakūṭa-pabbata.
釋提桓因【大】,~Sakka devānaminda.
已【大】,以【宋】【元】【明】【聖】
坐【大】,住【宋】【元】【明】【聖】
渡【大】*,度【宋】【元】【明】【聖】*
四趣【大】,爾時世尊以偈答曰四趣【宋】【元】【明】
宜【大】,直【宋】【元】【明】
諸此【大】,此諸【宋】【元】【明】
度【大】,廣【聖】
瞿曇【大】,拘翼【宋】【元】【明】
屋廬【大】,靜屋【宋】【元】【明】
自【大】,坐【宋】【元】【明】
尊上【大】,上尊【宋】【元】【明】
今【大】,令【宋】【元】【明】
坐【大】,起【宋】【元】【明】
琉【大】,流【聖】
錯亂【大】,亂錯【宋】【元】【明】
尊【大】,願【元】【明】
種【大】,主【宋】【元】【明】
坐【大】*,座【宋】*【元】*【明】*
波旬【大】,波遮旬【宋】【元】【明】【聖】
音【大】*,聲【宋】【元】【明】*
琴【大】*,笒【聖】*
事【大】,聲【宋】【元】【明】
妙聲【大】,妙音【宋】【元】【明】
因【大】,〔-〕【宋】【元】
白【大】,曰【元】
病【大】,痛【宋】【元】【明】【聖】
黑【大】,法能滅法黑【宋】【元】【明】
雷【大】,雪【聖】
已【大】,以【聖】
〔-〕【大】,光明皇后願文【聖】
曰【CB】【麗-CB】,[-]【大】(cf. K18n0649_p0344c20)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