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序
- 1 序品
- 2 十念品
- 3 廣演品
- 4 弟子品
- 5 比丘尼品
- 6 清信士品
- 7 清信女品
- 8 阿須倫品
- 9 一子品
- 10 護心品
- 11 不逮品
- 12 壹入道品
- 13 利養品
- 14 五戒品
- 15 有無品
- 16 火滅品
- 17 安般品
- 18 慚愧品
- 19 勸請品
- 20 善知識品
- 21 三寶品
- 22 三供養品
- 23 地主品
- 24 高幢品
- 25 四諦品
- 26 四意斷品
- 27 等趣四諦品
- 28 聲聞品
- 29 苦樂品
- 30 須陀品
- 31 增上品
- 32 善聚品
- 33 五王品
- 34 等見品
- 35 邪聚品
- 36 聽法品
- 37 六重品
- 38 力品
- 39 等法品
- 40 七日品
- 41 莫畏品
- 42 八難品
- 43 馬血天子問八政品
- 44 九眾生居品
- 45 馬王品
- 46 結禁品
- 47 善惡品
- 48 十不善品
- 49 放牛品
- 50 禮三寶品
- 51 非常品
- 52 大愛道般涅槃品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我證卿等成阿那含。云何為一法?所謂貪欲。[10]諸比丘!當滅貪欲,我證卿等得阿那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我證汝等成阿那含。云何為一法?所謂瞋恚是。諸比丘!當滅瞋恚,我證汝等得阿那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捨離一法,我證汝等成阿那含。云何為一法?所謂愚癡。是[12]故,諸比丘!當滅愚癡,我與卿等證阿那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捨離一法,我證汝等成阿那含。云何為一法?所謂慳貪。是[*]故,諸比丘!當滅慳貪,[13]我證[14]汝等[15]阿那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初不見一法不可降伏,難得時宜,受諸苦報,所謂心是。諸比丘!此心不可降伏,難得時宜,受諸苦報。是故,諸比丘!當分別心,當思惟心,善念諸善本。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初不見一法易降伏者,易得時宜,受諸善報。所謂心是。諸比丘!當分別心,善念諸善本。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若有一人而作是念,我悉知之。然[16]後此人不以飲食,在大眾中而虛妄語。我[17]或復於異時,觀見此人,生染著心,念於財物,便於大眾中而作妄語。所以然者,諸比丘!財物染著甚為難捨,令人墜墮三惡道中,[18]不得至無為之處!是故,諸比丘!已生此心,便當捨離;設未生者,勿復興心染著財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而作是念:『正使命斷,不於眾中而作妄語。』我或復於異時觀見此人,生染著心,念於財物,便於大眾中而作妄語。所以然者,諸比丘!財物染著甚為難捨,令人[1]墮三惡道中,[*]不得至無為之處!是故,諸比丘![2]已生此心,便當捨離;若未生者,勿復興心染著財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3]羅閱[4]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諸比丘!頗有見提婆達兜清白之法乎?然復提婆達兜為惡深重,受罪經劫不可療治。於我法中,不見[5]毫釐之[6]善可稱記者。以是之故,我[7]今說提婆達兜諸罪之原首不可療治。猶如有人而墮深廁,形體沒溺,無[8]有一淨處。有人欲來濟拔其命,安置淨處,遍觀廁側及彼人身,頗有淨處,吾欲手捉拔濟出之。彼人熟視,無一淨處而可捉者,便捨而去。如是,諸比丘!我觀提婆達兜愚癡之人,不見[*]毫釐之[9]法而可記者,受罪經劫不可療治。所以然者,提婆達兜愚癡專意,偏著利養,作五逆罪已,身壞命終,生惡趣中。如是,諸比丘!利養深重,令人不得至安隱[10]之處。是故,諸比丘![11]以生利養心,[12]便當捨離;若未生者,勿興[13]染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爾時,有一比丘聞如來[14]記別調達,受罪一劫不可療治。時,彼比丘便至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問阿難曰:「云何,阿難!如來盡觀提婆達兜原本已,然後[*]記別,受罪一劫不可療治乎?頗有所由可得[15]而記耶?」
時,阿難告曰:「如來所說終不虛設,身口所行而無有異。如來真實記提婆達兜[16]別,受罪深重,當經一劫不可療治。」
爾時,尊者阿難即[17]從坐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阿難白世尊曰:「有一比丘來至我所,而作是說:『云何,阿難!如來盡觀提婆達兜原本已,然後[*]記別,受罪一劫不可療治乎?頗有因緣可得[*]記別耶?』作是語已,各自捨去。」
世尊告曰:「彼比丘者必[18]晚暮學出家,未久方來至我法中耳。如來所說終不虛妄,云何於中復起猶豫?」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汝往至彼,[19]語比丘言:『如來呼卿。』」
阿難對曰:「如是。世尊!」是時,阿難受世尊教,便往[20]至彼比丘所,到已,語彼比丘曰:「如來[21]呼卿。」[22]彼比丘對曰:「如是。尊者!」爾時,彼比丘便嚴衣服,共阿難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23]告彼比丘:「云何,愚人!汝不信如來所說乎?如來所教無有虛妄,汝今乃欲求如來虛妄。」
時,彼比丘白世尊曰:「[24]提婆達兜比丘者,有大神力,有大威勢。云何世尊記彼一劫受[25]罪重耶?」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若使我當見提婆達兜,身有[*]毫釐之善法者,我終不記彼提婆達兜受罪一劫不可療治。是故,愚人!我不見提婆達兜有[*]毫釐[29]之善法,以是故,記彼提婆達兜受罪一劫不可療治。所以然者,提婆達兜愚癡,貪著利養,起染著心,作五逆惡,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所以然者,利養心重,敗人善本,令人不到安隱之處!是故,諸比丘!設有利養心起,便當求滅;若不有心,勿興想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彼比丘[*]從坐起,整衣服,禮世尊足,白世尊曰:「[30]今自悔過,唯願垂恕!愚癡所致,造不善行。如來所說,無有二言,然我[31]愚癡,起猶豫想。唯願世尊受我悔過,改往修來。」乃至再三。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悔汝所念,恕汝不及,莫於如來興猶豫想。今受汝悔過,後更莫作。」乃至三四。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爾時,彼比丘及四部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入道,淨眾生行,除去愁憂,無有諸惱,得大智慧,成泥洹證。所謂當滅五蓋,思惟四意止。云何名為一入?所謂專一心,是謂一入。云何為道?所謂賢聖八品道,一名正見,二名正治,三名正業,四名正命,五名正方便,六名正語,七名正念,八名正定,是謂名道,是謂一入道。
「云何當滅五蓋?所謂貪欲蓋、瞋恚蓋、[2]調戲蓋、[3]眠睡蓋、疑蓋,是謂當滅五蓋。
「云何思惟四意止?於是,比丘內自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外自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內外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內觀痛痛而自娛樂,外觀痛痛,內外觀痛痛;內觀心而自娛樂,外觀心,內外觀心;內觀法,外觀法,內外觀法而自娛樂。
「云何比丘內觀身而自娛樂?於是,比丘觀此身隨其性行,從頭至足,從足至頭,觀此身中皆悉不淨,無有可貪。[4]復觀此身有毛、髮、爪、齒、皮、肉、筋、骨、髓、腦、脂膏、腸、[5]胃、心、肝、脾、腎之屬,皆悉觀知。屎、尿、生熟二藏、目淚、唾、涕、血脈、肪、膽,皆當觀知,[6]無可貪者。如是,諸比丘![7]當觀身[8]自娛樂,除去惡念,無有愁憂。
「復次,比丘!還觀此身有地種耶?水、火、風種耶?如是,比丘[9]觀此身。復次,比丘![10]觀此身,分別諸界,[11]此身有四種,猶如巧能屠牛之士、若屠牛弟子,解牛節解,而自觀見此是脚,此是心,此是節,此是頭。如是,彼比丘分別此界,而自觀察此身有地、水、火、風種。如是,比丘觀身而自娛樂。
「復次,比丘!觀此身有諸孔,漏出不淨。猶如彼人觀竹園,若觀葦[12]叢。如是,比丘觀此身有諸孔,漏出[13]諸不淨。
「復次,比丘!觀死[14]屍,或死一宿,或二宿,或三[15]宿、四宿,或五[*]宿、六[*]宿、七宿,身體膖脹,臭處不淨。復自觀身與彼無異,吾身不免此患。若復比丘觀死[*]屍,烏鵲、鵄鳥所見噉食;或為虎狼、狗犬、虫[16]獸之屬所見噉食。復自觀身與彼無異,吾身不離此患。是謂比丘觀身而自娛樂。
「復次,比丘!觀死[*]屍,或噉半散落在地,臭處不淨。復自觀身與彼無異,吾身不離此法。復次,觀死[*]屍,肉[17]已盡,唯有骨在,血所塗染。復[18]以此身觀彼身亦無有異。如是,比丘觀此身。復次,比丘!觀死[*]屍筋纏束薪,復自觀身與彼無異。如是,比丘觀此身。
「復次,比丘!觀死屍骨節分散,散在異處,或手骨、脚骨各在一處;或[19]膞骨,或腰骨,或尻骨,或臂骨,或肩骨,或脇骨,[20]或脊骨,或[21]項骨,或髑髏。[22]復以此身與彼無異,吾不免此[23]法,吾身亦當壞敗。如是,比丘觀身而自娛樂。
「復次,比丘!觀死[*]屍白色、白珂色。復自觀身與彼無異,吾不離此法,是謂比丘自觀身。
「復次,比丘!若見死[*]屍、骨青、瘀想,無可貪者,或與灰土同色不可分別。如是,比丘!自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此身無常,為分散法。如是,比丘內自觀身,[24]外觀身,內外觀身,解無所有。
「云何比丘內觀[25]痛痛?於是,比丘得樂痛時,即自覺知我得樂痛;得苦痛時,即自覺知我得苦痛;得不苦不樂痛時,即自覺知我得不苦不樂痛。若得食樂痛時,便自覺知我得食樂痛;若得食苦痛時,便自覺知我得食苦痛;若得食不苦不樂痛時,亦自覺知[26]我食不苦不樂痛。若得不食樂痛時,便自覺知我[27]得不食樂痛;若得不食苦痛時,亦自覺知我不食苦痛;若得不食不苦不樂痛時,亦自[28]覺知我[29]得不食不苦不樂痛。如是,比丘內自觀痛。
「復次。若復比丘得樂痛時,爾時不得苦痛,爾時自覺知我受樂痛。若得苦痛時,爾時不得樂痛,自覺[30]知我受苦痛。若得不苦不樂痛時,爾時無苦無樂,自覺知我受不苦不樂痛。彼[31]習法而自娛樂,亦觀盡法,復觀[*]習盡之法。或復有痛而現在前可知可見,思惟原本,無所依倚而自娛樂,不起世間想;於其中亦不驚怖,[*]以不驚怖,便得[32]泥洹: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真實知。如是,比丘內自觀痛,除去亂念,無有愁憂;外[33]自觀痛,內外觀痛,除去亂念,無有愁憂。如是,比丘內外觀痛。
「云何比丘觀心心法而自娛樂?於是,比丘有愛欲心,便自覺知有愛欲心;無愛欲心,亦自覺知無愛欲心。有瞋恚心,便自覺知有瞋恚心;無瞋恚心,亦自覺知無瞋恚心。有愚癡心,便自覺知有愚癡心;無愚癡心,便自覺知無愚癡心。有愛念心,便自覺知有愛念心;無愛念心,便自覺知無愛念心。有受入心,便自覺知有受入心;無受入心,便自覺知無受入心。有亂[34]念心,便自覺知有[1]亂心;無亂心,便自覺知無亂心。有散落心,亦自覺知有散落心;無散落心,便自覺知無散落心。有普遍心,便自覺知有普遍心;無普遍心,便自覺知無普遍心。有大心,便自覺知有大心;無大心,便自覺知無大心。有無量心,便自覺知有無量心;無無量心,便自覺知無無量心。有三昧心,便自覺知有三昧心;無三昧心,便自覺知無三昧心。未解脫心,便自覺知未解脫心;已解脫心,便自覺知已解脫心。如是,比丘[2]心相觀意止。
「觀習法,觀盡法,并觀[*]習盡之法,思惟法觀而自娛樂。可知、可見、可思惟、不可思惟,無所[3]猗,不起世間想,已不起想,便[4]無畏怖;已無畏怖,便無餘;已無餘,便[5]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如是,比丘內自觀心心意止,除去亂念,無有[6]憂愁;外觀心,內外觀心心意止。如是,比丘心心相觀意止。
「云何比丘法法相觀意止?於是,比丘修念覺意,依觀、依無欲、依滅盡,捨諸惡法。修法覺意、修精進覺意、修[A1]喜覺意、修猗覺意、修三昧覺意、修護覺意,依觀、依無欲、依滅盡,捨諸惡法。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復次,比丘!於愛欲解脫,除惡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猗念,樂於初禪而自娛樂。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復次,比丘!捨有覺、有觀,內發歡喜,專其一意,成無覺、無觀,念猗喜安,[7]遊二禪而自娛樂。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復次,比丘!捨於念,修於護,恒自覺知身[8]覺樂,諸賢聖所求,護念清淨,行於三禪。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復次,比丘!捨苦樂心,無復憂喜,無苦無樂,護念清淨,樂於四禪。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彼行[*]習法,行盡法,并行[*]習盡之法而自娛樂,便得法意止而現在前。可知可見,除去亂想,無所依[*]猗,不起世間想;已不起想,便無畏怖;已無畏怖,生死便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諸比丘!依一入道眾生得清淨,[9]遠愁憂,無[10]復喜想,便逮智慧,得[11]涅槃證。所謂滅五蓋,修四意止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是中不見一法速[12]磨滅者,憎[13]嫉[14]梵行。是故,諸比丘!當修行慈忍,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世時,諸天、人民、魔及魔天、沙門、婆羅門,最尊最上,無與等者,福田第一,[15]可事可敬。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16]謂一人出現世時,過諸天、人民、阿須倫、魔及魔天、沙門、婆羅門上,最尊最上,無與等者,福田第一,可事可敬。[17]如是,諸比丘!常當[18]供養如來。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有瞻視病者,則為瞻視我已;有看病者,則為看我已。所以然者,我今躬欲看視疾病。[19]諸比丘!我不見一人於諸天、世間、沙門、婆羅門施中,最上無過是施。其行是施,爾乃為施,獲大果報,得大功德,名稱普至,得甘露法味。所謂如來、至真、等正覺,知施中最上無過是施。其行是施,爾乃為施,獲大果報,得大功德。我今因此因緣而作是說:『瞻視病者,則為瞻視我已而無有異,汝等長夜獲大福祐。』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有歎譽阿練若者,則為歎譽我已。所以然者,我今恒自歎譽阿練若行;其有誹謗阿練若者,則為誹謗我已。其有歎說[20]乞食,則為歎譽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說能乞食者;其有謗毀[*]乞食,則為[21]毀我已。其有歎說獨坐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說能獨坐者;其有毀獨坐者,則為毀我已。其有歎譽一坐一食者,則為歎譽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譽一坐一食者;其有毀[22]者,則為毀我已。若有歎說坐樹下者,則為[23]歎說我身無異。所以然者,我恒歎譽在樹下者;若有毀彼[24]在樹下者,則為毀我已。其有歎說露坐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25]者何?我恒歎[26]說露坐者;其有毀辱露坐者,則[27]毀辱我已。其有歎說空閑處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者何?我恒歎說空閑處者;其有毀辱空閑處者,則為毀辱我已。其有歎[1]說著五納衣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者何?我恒歎說著五納衣者;其有毀辱著五納衣者,則為毀辱我已。
「其有歎說持三衣者,則為歎說我已。何以故?我恒歎說持三衣者;其有毀辱持三衣者,則為毀辱我已。其有歎說在塚間坐者,則為歎說我已。何以故?我恒歎說在塜間坐者;其有毀辱在塚間坐者,則為毀辱我已。其有[2]歎一食者,則為歎說我已。何以故?我恒歎說一食者;其有毀辱一食者,則[3]為毀辱我已。其有[4]歎說日正中食者,則為歎說我已。何以故?我恒歎說[5]正中食者;其有毀辱[*]正中食者,則為毀辱我已。
「其有歎[*]說諸頭陀行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說諸頭陀行;其有毀辱諸頭陀行者,則為毀辱我已。我今教諸比丘!當如大迦葉所行,無有漏失[6]者。所以然者,迦葉比丘有此諸行。是故,諸比丘!所學常當如[7]大迦葉。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大迦葉[8]住阿練若,到時乞食,不擇貧富,一處一坐,終不移[9]易,樹下,露坐,或空閑處,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或在塚間,或時一食,或正中食,或行頭陀,年高長大。爾時,尊者大迦葉食後,便詣一樹下禪定。禪定已,[*]從坐起,整衣服,往至世尊所。
是時,世尊遙見迦葉來,世尊告曰:「善來,迦葉!」
時,迦葉便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世尊告曰:「迦葉!汝今年高長大,志衰朽弊。汝今可捨乞食,乃至諸頭陀行,亦可受諸長者請,并受衣裳。」
迦葉對曰:「我今不從如來教。所以然者,若[10]當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我則成辟支佛。然彼辟支佛盡行阿練若,到時乞食,不擇貧富,一處一坐,終不移[*]易,樹下,露坐,或空閑處,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或在塚間,或時一食,或正中食,或行頭陀。如今不敢捨本所習,更學餘行。」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葉!多所饒益,度人無量,廣及一切,天、人得度。所以然者,若,迦葉!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久在於世。設法在世,[11]益增天道,三惡道便[12]減,亦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乘之道,皆存於世。[13]諸比丘!所學皆當如迦葉所習。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利養甚重,令[14]人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所以然者,諸比丘!彼提婆達兜愚人,取彼王子婆羅留支五百釜食供養。設彼不與者,提婆達兜愚人終不作此惡;以婆羅留支王子五百釜食日來供養,是故提婆達兜起五逆惡,身壞命終,生摩訶阿鼻地獄[15]中。以此方便,當知利養甚重,令人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若未生利養心不應[16]生,已生當滅[17]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提婆達兜壞亂眾僧,壞如來[18]足,教阿闍世取父王殺,復殺羅漢比丘尼,在大眾中而作是說:「何處有惡?惡從何生?誰作此惡當受其報?我亦不作此惡而受其報。」
爾時,有眾多比丘,入羅閱城乞食而聞此語。提婆達兜愚人在大眾中而作是說:「何處有惡?惡從何生?誰作此惡而受其報?」爾時,眾多比丘食後攝取衣鉢,以尼師[19]壇著右肩上,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曰:「提婆達兜愚人在大眾中而作是說:『云何為惡無殃,作福無報,無有受善惡之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有罪,善惡之行皆有報應。若彼提婆達兜愚人知有善惡報者,便當枯竭,愁憂不樂;沸血便從面孔出,以彼提婆達兜不知善惡之報,是故在大眾中而作是說:『無善惡之報,為惡無殃,作善無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22]如是,諸比丘!當遠離惡,為福莫惓。[23]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 冊 No. 125 增壹阿含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1-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二校,周金言大德輸入/妙雲蘭若校對,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