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增壹阿含經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

一子品第九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母人心懷篤唯有一子恒作是念:『云何當[4]使成為人?』」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解此義世尊是諸法之本如來所陳靡不承受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說此深法聞已奉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優婆斯心懷篤信作是教訓:『汝今在家當如質多長者亦如象童子所以然者是其限此是其量世尊受證弟子所謂質多長者象童子也。』若童子意欲剃除[5]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當如舍利弗目犍連比丘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所謂舍利弗目犍連比丘好學正法莫作邪業興起非法設汝生此染著之想便當墜墮三惡趣中善念專心不得者得不獲者獲未得證者今當受證所以然者諸比丘信施之重實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是故諸比丘莫生染著之意已生當滅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篤信優婆斯唯有一彼當云何教訓成就?」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義世尊是諸法之如來所陳靡不承受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說此深法聞已奉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

諸比丘對曰:「如是。」爾時諸比丘從佛受

世尊告曰:「猶彼篤信優婆斯教訓女曰汝今在家者當如拘讎多羅優婆斯難陀母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世尊受證弟子所謂拘讎多羅優婆斯難陀母是。』若女意欲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者如讖摩比丘尼優鉢花色比丘尼所以然此是其量此是其限所謂讖摩比丘尼鉢華色比丘尼好學正法莫作邪業興起非法設汝生此染著之想[A1]便當墜[A2]三惡趣中善念專心不果者果不獲者獲未得證者今當受證所以然者[6]比丘信施之重實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之趣是故諸比丘莫生染著之想已生當滅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見一法疾於心者[7]譬可喻猶如獼猴捨一取一不專定心亦如是前想後想所不同者[8]便法不可摸則心迴轉疾是故諸比丘凡夫之人不能觀察心意是故諸比丘當降伏心意令趣善道亦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見一法疾於心無譬可喻猶如獼猴捨一取一心不專定心亦如是前想後想所念不同是故諸比丘凡夫之人不能觀察心意所由諸比丘常當降伏心意得趣善道[9]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恒觀見一人心中所念之事此人如屈伸臂頃墮[10]泥𪏭所以然者由惡心故心之生病墜墮地。」

爾時世尊便說偈言

猶如有一人  
心懷瞋恚想
今告諸比丘  
廣演其義趣
今正是其時  
設有命終[11]
假令入地獄  
由心穢行故

是故諸比丘當降伏心勿生穢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恒觀見一人心中所念之事如屈伸臂頃而生天上所以然者由善心故已生善心便生天上。」

世尊便說偈[1]

設復有一人  
而生善妙心
今告諸比丘  
廣演其義趣
今正是其時  
設有命終者
便得生天上  
由心善行故

是故諸比丘當發淨意勿生穢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無有解已所謂男子見[2]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意不捨離周旋往來今世後世迴轉五道動歷劫數。」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梵音柔軟聲  
如來說難見
或復有時見  
繫念在目前
亦莫與女人  
往來與言語
恒羅伺捕人  
不得至無為

是故諸比丘當除諸色莫起想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3]不生永寂著牢獄無有解已所謂[*]見男子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意不捨離周旋往來世後世迴轉五道動歷劫數。」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若生顛倒想  
興念恩愛心
[4]除念意染著  
便無此諸穢

是故諸比丘當除諸色莫起想著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無欲想便起欲想已起欲想便增益無瞋恚想便起瞋恚已起瞋恚便增多睡眠想便起睡眠已起睡眠便增多無調戲想便起調戲已起調戲便增多無疑想便起疑想已起疑想便增多亦當觀惡露不淨想設作亂想無欲想便有欲想有欲想便增多瞋恚睡眠本無疑想便起疑想[5]疑想已起便增多是故諸比丘莫作亂想常當專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法中不見一法未有欲想便不生欲想已生欲想便能滅之未生瞋恚想便不生已生瞋恚想便能滅之未生睡眠想便不生已生睡眠想便能滅之未生調戲想便不生生調戲想便能滅之未生疑想便不生已生疑想便能滅之亦當觀惡露不淨觀惡露不淨未生欲想便不生已生便能滅之未生瞋恚便不生已生瞋恚便能滅之乃至疑未生疑想便不生已生疑想便能滅之是故諸比丘常當專意觀不淨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斯及二心  
一墮一生天
男女[6]想受  
二欲想在後

[7]增壹阿含經護心品第十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廣布一法已便得神通諸行寂靜得沙門果至泥洹界云何為一所謂無放逸行云何為無放逸行所謂護心也云何護心於是比丘常守護心有有漏法當彼守護心有漏[8]有漏法於有漏法便得悅豫亦有信樂住不移易恒專其意自力勸勉

如是比丘彼無放逸行自謹慎未生欲漏便不生已生欲漏便能使未生有漏便不生已生有漏便能使滅未生無明漏便不生已生無明漏便能使滅比丘於彼無放逸行閑靜一處恒自覺知而自遊戲欲漏心便得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便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爾時世尊便說[9]

[10]甘露跡  
放逸是死徑
無慢則[11]  
慢者[12]是死

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無放逸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廣布一法已便得神通行寂靜得沙門果至泥洹處云何為一法謂無放逸行於諸善法云何無放逸行謂不觸嬈一切眾生不害一切眾生不惱一切眾生是謂無放逸行彼云何名善法所謂賢聖八[1]道品等見等方便等語等行等治等念[2]是謂善法。」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施一切眾生  
不如法施人
雖施眾生福  
一人法施勝

是故諸比丘當修行善法如是諸比丘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云何觀檀越施?」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是諸法之[3]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而說此義聞已盡當奉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思念之我當與汝分別其義。」

對曰:「如是!」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檀越施主當恭敬如子孝順父母養之侍之長益五陰於閻浮利地現種種義觀檀越[4]能成人戒三昧智慧諸比丘多所饒益於三寶中無所罣礙能施卿等衣被飲食[5]床榻臥具病瘦醫藥是故諸比丘當有慈心於檀越所小恩常不忘況復大者以慈心向彼檀越說身意清淨之行可稱量亦無有限[6]身行口行慈意行[7]使彼檀越所施之物終不唐捐獲其大成大福祐有大名稱流聞世間甘露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施以成大財  
所願亦成就
王及諸[8]賊盜  
不能侵彼物
施以得王位  
紹繼轉輪處
七寶具足成  
本施之所致
布施成天身  
首著雜寶冠
與諸妓女遊  
本施之果報
施得天帝釋  
天王威力盛
千眼莊嚴形  
本施之果報
布施成佛道  
三十二相具
轉無上法輪  
本施之果報。」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檀越施主當云何承事供養精進持戒諸賢聖人?」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是諸法之[9]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而說此義[10]當奉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與汝分[11]。」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檀越施主承事供養精進持戒諸多聞者猶如與迷者指示其路食乏短而給施食恐怖之人令無憂惱[12]教令莫懼無所歸者與作覆護盲者作眼目與病作醫王猶如田家農夫修治田業除去穢草便能成就穀食比丘常當[13]除棄五盛陰[14]求入無畏泥洹城中諸比丘檀越施主承事供養精進持戒諸多聞者[15]。」

爾時阿那邠持長者集在彼爾時長者阿那邠持白世尊曰:「如是世尊如是如來一切施主及與受者猶吉祥瓶受施人如毘沙王勸人行施如親父母施之人是後世良祐一切施主及與受者猶如居士。」

世尊告曰:「如是長者如汝所言。」

阿那邠持長者白世尊曰:「自今已後[16]不安守亦不[17]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斯及諸行路乏糧食者。」

爾時阿那邠持長者白世尊曰:「唯願世尊及比丘眾受弟子請。」爾時尊默然受長者請

爾時長者[18]世尊默然受請即禮佛[19]還歸所在到舍已即其夜辦具甘饌種種[20]廣敷坐具自白:「食具已辦[21]唯願世尊願時臨顧。」

爾時尊將諸比丘眾著衣持鉢詣舍衛城至長者家到已各自就[22]諸比丘僧亦各隨次爾時長者見佛比丘眾坐定手自斟酌種種飲食[23]行種種飲食各收鉢[24]更取[*]在如來前欲聽聞法

爾時長者白世尊言:「善哉如來聽諸比丘隨所須物三鉢盂[25]尼師壇[26]衣帶法澡[27]及餘一切沙門雜物盡聽弟子家取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若須衣裳鉢器及尼師壇[*]及餘一切沙門雜物聽使[28]此取足疑難起想著心。」

爾時世尊與長者阿那邠持說微妙[1][2]法已便從坐起而去

當於爾時阿那邠持復於四城門而廣惠施第五市中第六在家須食與食漿與漿須車乘妓樂香熏瓔珞悉皆與之

爾時世尊聞長者阿那邠持於四城門中廣作惠施復於大市布施貧乏復於家內布施無量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喜布施所謂須達長者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阿那邠持長者便往至世尊所面禮世尊足在一面坐世尊告曰:「云何貴家恒布施貧乏耶?」

長者對曰:「如是恒布施貧乏於四城門而廣布施在家中給與所須世尊我或時作是念欲布施[3]飛鳥狗之屬我亦無是念應與此不應與亦復無是念此應與多此應與少我恒有是念一切眾生皆由食而存其命有食便存無食便喪。」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長者汝乃以菩薩心專精一意而廣惠施然此眾生由食得濟無食便喪長者汝當獲[4]大果得大名稱有大果報聲徹十方得甘露法味所以然者菩薩之[5]恒以平等心而以惠施專精一意念眾生類由食而存有食便濟無食便喪是謂長者菩薩心所安處而廣惠施。」

爾時世尊便[6]說偈曰

盡當普惠施  
終無悋悔心
必當遇良友  
得濟到彼岸

是故長者當平等意而廣惠施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我今日審知眾生根原所趣亦知布施之報最後一[A3]已不自食惠施他人爾時不起憎嫉之心如毛髮許以此眾生不知施之果報我皆悉知之施之果報平等之報心無有是故眾生不能平等施而自墮落恒有慳嫉之心纏裹心意。」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眾生不自覺  
如來之言教
常當普惠施  
專向真人所
志性以清淨  
所獲福倍多
等共分其福  
後得大果報
所施今善哉  
心向廣福田
於此人間逝  
必生於天上
[*]到彼善處  
快樂自娛樂
吉祥甚歡悅  
一切無乏短
以天威德業  
玉女為營從
平等之施報  
故獲此福祐。」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莫畏福報以然者此是受樂之應甚可愛敬所以名為福者有此大報汝等當畏無福所以然者此名苦之原本愁憂苦惱不可[7]稱記無有愛樂此名無福比丘昔我自念七年行慈心復過七劫不來此世復於七劫中生光音天復於七劫生[8]梵天處為大梵天無與等者統百千世界三十六[9]為天帝釋形無數世為轉輪王是故諸比丘作福[10]莫惓所以然者此名受樂之應可愛敬是謂名為福汝等當畏無福以然者苦之原本愁憂苦惱不可[*]稱記名無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快哉福報  
所願者得  
速至滅盡
到無為處  
正使億數  
天魔波旬
亦不能嬈  
為福業者  
彼恒自求
賢聖之道  
便盡除苦  
後無[11]

是故諸比丘為福莫厭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承順一法離一法[12]波旬不能得其便亦不能來觸嬈人云何為一法謂功德福業所以然自憶往昔在道樹下與諸菩薩集在一弊魔波旬將諸兵眾數千萬億種種形貌獸頭人身不可稱計阿須倫迦留摩休勒等皆來[13]

魔波旬而語我:『沙門速投[14]!』佛以福德大力降伏魔諸塵垢消無有諸穢便成無上正真[15]諸比丘當觀此義其有比丘功德具足者弊魔波旬不能得[16]便壞其功德。」

爾時尊便說此偈

有福快樂  
無福者苦  
今世後世
為福受樂

是故諸比丘為福[*]莫惓。」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修行一便不能壞敗惡趣一為趣善一為趣[1]云何修行一法不能壞敗惡趣謂心無篤信是謂修此一法不壞[2]云何修行一法趣善處者所謂心行篤是謂修此一法得趣善處云何修行一法得至泥洹所謂恒專心念是謂修行此法得至泥洹是故[3]諸比丘專精心意念諸善本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此眾生類便增壽益算顏色光潤氣力熾快樂無極音聲和雅云何為一人所謂如來至真等正覺[4]謂一人出現於世眾生類便增壽益算顏色光潤氣力熾盛樂無極音聲和雅是故諸比丘常當專精一心念佛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無慢二[5]  
二施[6]無厭
施福魔波旬  
惡趣及一人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

(東晉…譯)十三字【大】,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教【大】,教授彼【宋】【元】【明】
鬚髮【大】,髮鬚【宋】【元】【明】
諸【大】,〔-〕【宋】【元】【明】
譬可喻猶如獼猴捨一取一心不專定心亦如是前想後想所不同者【大】,〔-〕【宋】【元】【明】
便【大】,〔-〕【宋】【元】【明】
是故【大】,如是【宋】【元】【明】
泥𪏭【大】,泥犂【宋】【元】【明】
者【大】,時【宋】【元】【明】
言【大】,曰【宋】【元】【明】
女【大】*,女人【宋】*【元】*【明】*
不生【大】,不至【宋】【元】【明】
除念【大】,念除【宋】【元】【明】
疑想已起【大】,已起疑想【宋】【元】【明】
想受【大】,相愛【元】【明】
增壹阿含經【大】,〔-〕【明】
有漏法【大】,〔-〕【宋】【元】【明】
斯【大】,此【宋】【元】【明】
憍【大】,慢【宋】【元】【明】
不【大】,無【宋】【元】【明】
即【大】,則【宋】【元】【明】
道品【大】,聖道【宋】【元】【明】
定【大】,定等【宋】【元】【明】
王【大】,主【宋】【元】【明】
主【大】,施主【宋】【元】【明】
床榻【大】,床蹋【宋】【元】
身行【大】,〔-〕【宋】
慈【大】,〔-〕【宋】
賊盜【大】,盜賊【宋】【元】【明】
王【大】,主【宋】【元】【明】
盡【大】,聞已盡【宋】【元】【明】
其【大】,是【宋】【元】【明】
者【大】,之者【宋】【元】【明】
除棄【大】,除去【宋】【元】【明】
病【大】,〔-〕【宋】【元】【明】
施【大】,於【宋】【元】【明】
門【大】,聞【宋】
拒【大】,巨【宋】
見【大】,已見【宋】【元】【明】
三【大】,堯三【宋】【元】【明】
飯【大】,飲【宋】【元】【明】
唯願【大】,唯然【宋】
座【大】*,坐【宋】*【元】*【明】*
以【大】*,已【宋】*【元】*【明】*
坐【大】,起【宋】【元】【明】
筒【大】,筩【宋】【元】【明】
衣帶【大】,衣裳【宋】【元】【明】
罐【大】*,灌【宋】*【元】*【明】*
此取【大】,取此【宋】【元】【明】
之【大】,〔-〕【宋】【元】【明】
妙【大】,微妙【宋】【元】【明】
野【大】,野獸【宋】【元】【明】
大果【大】,大果報【宋】【元】【明】
處【大】,家【宋】【元】【明】
說偈曰【大】,說此偈【宋】【元】【明】
稱記【大】*,稱紀【宋】【元】【明】*
空【大】,空處天【宋】【元】【明】
反【大】,變【宋】【元】【明】
莫惓【大】*,莫倦【宋】*【元】*【明】*
有【大】,復【宋】【元】【明】
魔【大】,天魔【宋】【元】【明】
運【大】,雲【宋】【元】【明】
于【大】,乎【宋】【元】【明】
道【大】,之道【宋】【元】【明】
其【大】,〔-〕【宋】
泥【大】,至泥【宋】【元】【明】
敗【大】,〔-〕【宋】【元】【明】
謂【大】,〔-〕【宋】【元】【明】
此【大】,是【宋】【元】【明】
壇【大】,檀【宋】【元】【明】
堅【大】,慳【宋】【元】【明】
便【CB】【麗-CB】,然【大】(cf. K18n0649_p0331b05; T02n0125_p0562b01) 墮【CB】,墜【大】 摶【CB】【北藏-CB】,搏【大】(cf. P056n0539_p0726a01)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