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序
- 1 序品
- 2 十念品
- 3 廣演品
- 4 弟子品
- 5 比丘尼品
- 6 清信士品
- 7 清信女品
- 8 阿須倫品
- 9 一子品
- 10 護心品
- 11 不逮品
- 12 壹入道品
- 13 利養品
- 14 五戒品
- 15 有無品
- 16 火滅品
- 17 安般品
- 18 慚愧品
- 19 勸請品
- 20 善知識品
- 21 三寶品
- 22 三供養品
- 23 地主品
- 24 高幢品
- 25 四諦品
- 26 四意斷品
- 27 等趣四諦品
- 28 聲聞品
- 29 苦樂品
- 30 須陀品
- 31 增上品
- 32 善聚品
- 33 五王品
- 34 等見品
- 35 邪聚品
- 36 聽法品
- 37 六重品
- 38 力品
- 39 等法品
- 40 七日品
- 41 莫畏品
- 42 八難品
- 43 馬血天子問八政品
- 44 九眾生居品
- 45 馬王品
- 46 結禁品
- 47 善惡品
- 48 十不善品
- 49 放牛品
- 50 禮三寶品
- 51 非常品
- 52 大愛道般涅槃品
四阿含義同,中阿含首以明其旨,不復重序也。增壹阿含者,比法條貫以數相次也。數終十,令加其一,故曰增一也;且數數皆增,以增為義也。其為法也,多錄禁律,繩墨切厲,乃度世檢括也。外國巖岫之士、江海之人,於四阿含多詠味茲焉。
有外國沙門曇摩難提者,兜佉勒國人也,齠齓出家,孰與廣聞,誦二阿含,溫故日新,周行諸國,無土不涉。以秦建元二十年來詣長安,外國鄉人咸皆善之,武威太守趙文業求令出焉。佛念譯傳,曇嵩筆受,歲在甲申夏[5]出,至來年春乃訖,為四十一卷,分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無遺忘,下部十五卷失其錄偈也。余與法和共考正之,[6]僧䂮、僧茂助校漏失,四十日乃了。此年有阿城之役,伐鼓近郊,而正專在斯業之中。全具二阿含一百卷,鞞婆沙、婆和須蜜、僧伽羅剎,傳此五大經。自法東流,出經之優者也。四阿含四十應真之所集也,十人撰一部,題其起盡,為錄偈焉,懼法留世久,遺逸散落也。
斯土前出諸經班班,有其中者,今為二阿含,各為新錄一卷,全其故目,注其得失,使見經尋之差易也。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經。凡諸學士撰此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語,外國不通與沙彌、白衣共視也。而今已後,幸共護之,使與律同,此乃茲邦之急者也。斯諄諄之誨,幸勿藐藐聽也。廣見而不知護禁,乃是學士通中創也。中本起康孟祥出,出大愛道品,乃不知是禁經,比丘尼法[7]甚慊切真,割而去之,此乃是大鄙可痛恨者也。此二經有力道士乃能見,當以著心焉,如其輕忽不以為意者,幸我同志鳴鼓攻之可也。
是時,尊者阿難及梵天將諸梵迦夷天,皆來會集;化自在天將諸營從,皆來會聚;他化自在天將諸營從,皆悉來會;兜術天王將[19]諸天之眾,皆來會聚;豔天將諸營從,悉來會聚;釋提桓因將諸三十三天[20]眾,悉來集會;[21]提頭賴吒天王將乾沓和等,悉來會聚;毘留[22]勒叉[23]天王將諸[24]厭鬼,悉來會聚;[25]毘留跛叉[26]天王將諸龍眾,悉來會聚;[27]毘沙門天王將閱叉、羅剎眾,悉來會聚。
是時,彌勒大士告賢劫中諸菩薩等:「卿等勸[28]勵諸族姓子、族姓女,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使天、人奉行。」
說是語時,諸天、世人、乾沓和、阿須倫、[29]伽留羅、[30]摩睺勒、甄陀羅等,各各白言:「我等盡共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終不中絕。」
時,尊者阿難告優多羅曰:「我今以此增一阿[*]含囑累[1]於汝,善諷誦讀,莫令漏減,所以者何?其有輕慢此尊經者,便為墮落為凡夫行。何以故?此,優多羅,增一阿[*]含,出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
時,大迦葉問阿難曰:「云何,阿難!增一阿[*]含乃能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
阿難報言:「如是,如是,尊者迦葉!增一阿含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皆由此生;且置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
迦葉問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
時,尊者阿難便說此偈:
「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是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淨。是故,迦葉!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淨。」
迦葉問曰:「云何,阿難!增壹阿[*]含獨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餘四阿[*]含亦復出生乎?」
阿難報言:「且置。迦葉!四阿[*]含義,一偈之中,盡具足諸佛之教,及辟支佛、聲聞之教。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戒具[2]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云何,迦葉!戒清淨者,意豈不淨乎?意清淨者,則[3]不顛倒;以無顛倒,愚惑想滅,諸三十七道品[4]果便得成就。[5]以成道果,豈非諸法乎?」
迦葉問曰:「云何,阿難!以此增一付授優多羅,不囑累餘比丘一切諸法乎?」
阿難報言:「增一阿[*]含則是諸法,諸法則是增一阿[*]含,一無有二。」
迦葉問曰:「以何等故,以此增一阿[*]含囑累優多羅,不囑累餘比丘乎?」
阿難報曰:「迦葉當知,昔者九十一劫,毘婆尸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此優多羅比丘名曰伊俱[6]優多羅,爾時彼佛以增一之法囑累此人,使諷誦讀。自此[*]以後三十一劫,次復有佛名式詰如來、至真、等正覺。爾時,此優多羅比丘名目伽優多羅。式詰如來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即彼三十一劫中,[7]毘舍婆如來、至真、等正覺,復出於世。爾時,此優多羅比丘名龍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
「迦葉當知,此賢劫中有拘留孫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優多羅比丘名雷電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此賢劫中次復有佛,名拘那[*]含[8]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優多羅比丘名天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此賢劫中次復有佛,名迦葉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優多羅比丘名梵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
「迦葉當知,今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今此比丘名優多羅,釋迦文佛雖般涅槃,比丘阿難猶存於世。世尊以法盡[9]以囑累我,我今復以此法授與優多羅。所以者何?當觀其器,察知原本,然後授法。何以故?[10]過去時於此賢劫中,拘留孫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現於世。爾時,有王名摩訶提婆,以法治化,未曾阿曲,壽命極長,端[11]正無雙,世之希有,八萬四千歲中於童子身而自遊戲,八萬四千歲中以太子身以法治化,八萬四千歲中復以王法治化天下。
「迦葉當知,爾時世尊遊甘梨園中,食後如昔[12]常法中庭經行,我及侍者,爾時世尊便笑,口出五色光。我見已,前長跪白世尊曰:『佛不妄笑,願聞本末。如來、至真、等正覺,終不妄笑。』爾時,迦葉!佛告我言:『過去世時於此賢劫中,有如來名拘留孫[13]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14]復於此處為諸弟子而廣說法。復次,於此賢劫中,復有拘那[*]含[*]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彼佛亦於此處而廣說法。次復,此賢劫中迦葉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迦葉如來亦於此處而廣說法。』
「爾時,迦葉!我於佛前長跪白佛言:『願令[15]後釋迦文佛亦於此處,與諸弟子具足說法,此處便為四如來金剛之座,恒不斷絕。』
「爾時,迦葉!釋迦文佛[16]於彼坐,便告我言:『阿難!昔者此坐,賢劫之中有王出世,名摩訶提婆。乃至八萬四千歲以王法教化,訓之以德,經歷[17]年歲,便告劫[18]比言:「若見我首有白髮者,便時告吾。」爾時,彼人聞王教令,復經數年,見王首上有白髮生,便前長跪白大王曰:「大王當知,首上[19]已生白髮。」時王告彼人言:「捉取金鑷,拔吾白髮,著吾手中。」爾時,彼人受王教令,便執金鑷,前拔白髮。
「『「我今已食人中之福,宜當自勉昇天之德,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離於眾苦。」
「『爾時,王摩訶提婆便告第一太子,名曰長壽:「卿今知不?吾首[2]已生白髮,意欲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離於眾苦。汝紹吾位,以法治化,勿令有失,違吾言教,造凡夫行。所以然者,若有斯人,違吾言者,便為凡夫之行。[3]凡夫[4]者,長處三塗、八難之中。」爾時,王摩訶提婆以王之位授太子已,復以財寶賜與劫比,便於彼處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離於眾苦。於八萬四千歲善修梵行,行四等心,慈、悲、喜、護,身逝命終,生梵天上。
「『時,長壽王憶父王教,未曾暫捨。以法治化,無有阿曲,未經旬日,便復得作轉輪聖王,七寶具足。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藏寶、典兵寶,是謂七寶。復有千子,勇猛智慧,能除眾苦,統領四方。
「我觀此義已,以此增一阿[*]含授與優多羅比丘。何以故?一切諸法皆有所由。」
時,尊者阿難告優多羅曰:「汝前作轉輪聖王時,不失王教,今復以此法而相囑累,不失正教,莫作凡夫之行。汝今當知,若有違失如來善教者,便墮凡夫地中。何以故?時,王摩訶提婆不得至竟解脫之地,未得解脫至安隱處;雖受梵天福報,猶不至究竟;如來善業,乃名究竟安隱之處,快樂無極,天、人所敬,必得涅槃。以是之故,優多羅!當奉持此法,諷誦讀念:莫令缺漏。」
尊者阿難說是語時,天地六反震動,諸尊神天在虛空中,手執天華而散尊者阿難上,及散四部之眾。一切天、龍、鬼神、乾沓和、阿須倫、[10]加留羅、甄陀羅、摩休勒等,皆懷歡喜而悉歎曰:「善哉!善哉!尊者阿難!上中下言,悉無不善,於法當恭敬。誠如所說,諸天、世人無不從法而得成就。若有行惡,便墮地獄、餓鬼、畜生。」
爾時,尊者阿難於四部眾中而師子吼,勸一切人,奉行此法。爾時,座上三萬天、人得法眼淨。爾時,四部之眾、諸天、世人,聞尊者所說,歡喜奉行。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14]念佛,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15]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16]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18]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19]念法,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20]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21]獲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22]念眾。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除眾亂想,逮[A2]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1]演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3]除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4]念戒。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5]除去眾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7]念施。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除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8]如是,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9]念天。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10]除去諸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11]念休息。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諸亂想,[12]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13]念安般。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身非常。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眾亂想,得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我今已食人中之福,宜當自勉昇天之德,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離於眾苦。」
「『時,長壽王告第一太子善觀曰:「卿今知不?吾已首上生白髮,意欲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離於眾苦。汝紹吾位,以法治化,勿令有失,違吾言教,造凡夫行。所以然者,若有斯人,違吾言者,為凡夫之行。夫凡夫者,長處三塗、八難之中。」時,王長壽八萬四千歲善修梵行,行四等心,慈、悲、喜、護,身逝命終,生梵天上。時,王善觀憶父王教,未曾暫捨,以法治化,無有阿曲。』
「迦葉!知不?爾時摩訶提婆,豈異人乎?莫作是觀,爾時王者,今釋迦文是;時長壽王者,今阿難身是;爾時善觀者,今優多羅比丘是;恒受王法未曾捨忘,亦不斷絕。時,善觀王復興父王勅,以法治化,不斷王教。所以然者,以父王教,難得違故。」
爾時,尊者阿難便說偈曰: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 冊 No. 125 增壹阿含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1-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二校,周金言大德輸入/妙雲蘭若校對,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