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第一百零一
- 第一百零二
- 第一百零三
- 第一百零四
- 第一百零五
- 第一百零六
- 第一百零七
- 第一百零八
- 第一百零九
- 第一百十
- 第一百十一
- 第一百十二
- 第一百十三
- 第一百十四
- 第一百十五
- 第一百十六
- 第一百十七
- 第一百十八
- 第一百十九
- 第一百二十
- 第一百二十一
- 第一百二十二
- 第一百二十三
- 第一百二十四
- 第一百二十五
- 第一百二十六
- 第一百二十七
- 第一百二十八
- 第一百二十九
- 第一百三十
- 第一百三十一
- 第一百三十二
- 第一百三十三
- 第一百三十四
- 第一百三十五
- 第一百三十六
- 第一百三十七
- 第一百三十八
- 第一百三十九
- 第一百四十
- 第一百四十一
- 第一百四十二
- 第一百四十三
- 第一百四十四
- 第一百四十五
- 第一百四十六
- 第一百四十七
- 第一百四十八
- 第一百四十九
- 第一百五十
- 第一百五十一
- 第一百五十二
- 第一百五十三
- 第一百五十四
- 第一百五十五
- 第一百五十六
- 第一百五十七
- 第一百五十八
- 第一百五十九
- 第一百六十
- 第一百六十一
- 第一百六十二
- 第一百六十三
- 第一百六十四
- 第一百六十五
- 第一百六十六
- 第一百六十七
- 第一百六十八
- 第一百六十九
- 第一百七十
- 第一百七十一
- 第一百七十二
- 第一百七十三
- 第一百七十四
- 第一百七十五
- 第一百七十六
- 第一百七十七
- 第一百七十八
- 第一百七十九
- 第一百八十
- 第一百八十一
- 第一百八十二
- 第一百八十三
- 第一百八十四
- 第一百八十五
- 第一百八十六
- 第一百八十七
- 第一百八十八
- 第一百八十九
- 第一百九十
- 第一百九十一
- 第一百九十二
- 第一百九十三
- 第一百九十四
- 第一百九十五
- 第一百九十六
- 第一百九十七
- 第一百九十八
- 第一百九十九
- 第二百
- 第二百零一
- 第二百零二
- 第二百零三
- 第二百零四
- 第二百零五
- 第二百零六
- 第二百零七
- 第二百零八
- 第二百零九
- 第二百十
- 第二百十一
- 第二百十二
- 第二百十三
- 第二百十四
- 第二百十五
- 第二百十六
- 第二百十七
- 第二百十八
- 第二百十九
- 第二百二十
- 第二百二十一
- 第二百二十二
- 第二百二十三
- 第二百二十四
- 第二百二十五
- 第二百二十六
- 第二百二十七
- 第二百二十八
- 第二百二十九
- 第二百三十
- 第二百三十一
- 第二百三十二
- 第二百三十三
- 第二百三十四
- 第二百三十五
- 第二百三十六
- 第二百三十七
- 第二百三十八
- 第二百三十九
- 第二百四十
- 第二百四十一
- 第二百四十二
- 第二百四十三
- 第二百四十四
- 第二百四十五
- 第二百四十六
- 第二百四十七
- 第二百四十八
- 第二百四十九
- 第二百五十
- 第二百五十一
- 第二百五十二
- 第二百五十三
- 第二百五十四
- 第二百五十五
- 第二百五十六
- 第二百五十七
- 第二百五十八
- 第二百五十九
- 第二百六十
- 第二百六十一
- 第二百六十二
- 第二百六十三
- 第二百六十四
- 第二百六十五
- 第二百六十六
- 第二百六十七
- 第二百六十八
- 第二百六十九
- 第二百七十
- 第二百七十一
- 第二百七十二
- 第二百七十三
- 第二百七十四
- 第二百七十五
- 第二百七十六
- 第二百七十七
- 第二百七十八
- 第二百七十九
- 第二百八十
- 第二百八十一
- 第二百八十二
- 第二百八十三
- 第二百八十四
- 第二百八十五
- 第二百八十六
- 第二百八十七
- 第二百八十八
- 第二百八十九
- 第二百九十
- 第二百九十一
- 第二百九十二
- 第二百九十三
- 第二百九十四
- 第二百九十五
- 第二百九十六
- 第二百九十七
- 第二百九十八
- 第二百九十九
- 第三百
- 第三百零一
- 第三百零二
- 第三百零三
- 第三百零四
- 第三百零五
- 第三百零六
- 第三百零七
- 第三百零八
- 第三百零九
- 第三百十
- 第三百十一
- 第三百十二
- 第三百十三
- 第三百十四
- 第三百十五
- 第三百十六
- 第三百十七
- 第三百十八
- 第三百十九
- 第三百二十
- 第三百二十一
- 第三百二十二
- 第三百二十三
- 第三百二十四
- 第三百二十五
- 第三百二十六
- 第三百二十七
- 第三百二十八
- 第三百二十九
- 第三百三十
- 第三百三十一
- 第三百三十二
- 第三百三十三
- 第三百三十四
- 第三百三十五
- 第三百三十六
- 第三百三十七
- 第三百三十八
- 第三百三十九
- 第三百四十
- 第三百四十一
- 第三百四十二
- 第三百四十三
- 第三百四十四
- 第三百四十五
- 第三百四十六
- 第三百四十七
- 第三百四十八
- 第三百四十九
- 第三百五十
- 第三百五十一
- 第三百五十二
- 第三百五十三
- 第三百五十四
- 第三百五十五
- 第三百五十六
- 第三百五十七
- 第三百五十八
- 第三百五十九
- 第三百六十
- 第三百六十一
- 第三百六十二
- 第三百六十三
- 第三百六十四
- 第三百六十五
- 第三百六十六
- 第三百六十七
- 第三百六十八
- 第三百六十九
- 第三百七十
- 第三百七十一
- 第三百七十二
- 第三百七十三
- 第三百七十四
- 第三百七十五
- 第三百七十六
- 第三百七十七
- 第三百七十八
- 第三百七十九
- 第三百八十
- 第三百八十一
- 第三百八十二
- 第三百八十三
- 第三百八十四
- 第三百八十五
- 第三百八十六
- 第三百八十七
- 第三百八十八
- 第三百八十九
- 第三百九十
- 第三百九十一
- 第三百九十二
- 第三百九十三
- 第三百九十四
- 第三百九十五
- 第三百九十六
- 第三百九十七
- 第三百九十八
- 第三百九十九
- 第四百
- 第四百零一
- 第四百零二
- 第四百零三
- 第四百零四
- 第四百零五
- 第四百零六
- 第四百零七
- 第四百零八
- 第四百零九
- 第四百十
- 第四百十一
- 第四百十二
- 第四百十三
- 第四百十四
- 第四百十五
- 第四百十六
- 第四百十七
- 第四百十八
- 第四百十九
- 第四百二十
- 第四百二十一
- 第四百二十二
- 第四百二十三
- 第四百二十四
- 第四百二十五
- 第四百二十六
- 第四百二十七
- 第四百二十八
- 第四百二十九
- 第四百三十
- 第四百三十一
- 第四百三十二
- 第四百三十三
- 第四百三十四
- 第四百三十五
- 第四百三十六
- 第四百三十七
- 第四百三十八
- 第四百三十九
- 第四百四十
- 第四百四十一
- 第四百四十二
- 第四百四十三
- 第四百四十四
- 第四百四十五
- 第四百四十六
- 第四百四十七
- 第四百四十八
- 第四百四十九
- 第四百五十
- 第四百五十一
- 第四百五十二
- 第四百五十三
- 第四百五十四
- 第四百五十五
- 第四百五十六
- 第四百五十七
- 第四百五十八
- 第四百五十九
- 第四百六十
- 第四百六十一
- 第四百六十二
- 第四百六十三
- 第四百六十四
- 第四百六十五
- 第四百六十六
- 第四百六十七
- 第四百六十八
- 第四百六十九
- 第四百七十
- 第四百七十一
- 第四百七十二
- 第四百七十三
- 第四百七十四
- 第四百七十五
- 第四百七十六
- 第四百七十七
- 第四百七十八
- 第四百七十九
- 第四百八十
- 第四百八十一
- 第四百八十二
- 第四百八十三
- 第四百八十四
- 第四百八十五
- 第四百八十六
- 第四百八十七
- 第四百八十八
- 第四百八十九
- 第四百九十
- 第四百九十一
- 第四百九十二
- 第四百九十三
- 第四百九十四
- 第四百九十五
- 第四百九十六
- 第四百九十七
- 第四百九十八
- 第四百九十九
- 第五百
- 第五百零一
- 第五百零二
- 第五百零三
- 第五百零四
- 第五百零五
- 第五百零六
- 第五百零七
- 第五百零八
- 第五百零九
- 第五百十
- 第五百十一
- 第五百十二
- 第五百十三
- 第五百十四
- 第五百十五
- 第五百十六
- 第五百十七
- 第五百十八
- 第五百十九
- 第五百二十
- 第五百二十一
- 第五百二十二
- 第五百二十三
- 第五百二十四
- 第五百二十五
- 第五百二十六
- 第五百二十七
- 第五百二十八
- 第五百二十九
- 第五百三十
- 第五百三十一
- 第五百三十二
- 第五百三十三
- 第五百三十四
- 第五百三十五
- 第五百三十六
- 第五百三十七
- 第五百三十八
- 第五百三十九
- 第五百四十
- 第五百四十一
- 第五百四十二
- 第五百四十三
- 第五百四十四
- 第五百四十五
- 第五百四十六
- 第五百四十七
- 第五百四十八
- 第五百四十九
- 第五百五十
- 第五百五十一
- 第五百五十二
- 第五百五十三
- 第五百五十四
- 第五百五十五
- 第五百五十六
- 第五百五十七
- 第五百五十八
- 第五百五十九
- 第五百六十
- 第五百六十一
- 第五百六十二
- 第五百六十三
- 第五百六十四
- 第五百六十五
- 第五百六十六
- 第五百六十七
- 第五百六十八
- 第五百六十九
- 第五百七十
- 第五百七十一
- 第五百七十二
- 第五百七十三
- 第五百七十四
- 第五百七十五
- 第五百七十六
- 第五百七十七
- 第五百七十八
- 第五百七十九
- 第五百八十
- 第五百八十一
- 第五百八十二
- 第五百八十三
- 第五百八十四
- 第五百八十五
- 第五百八十六
- 第五百八十七
- 第五百八十八
- 第五百八十九
- 第五百九十
- 第五百九十一
- 第五百九十二
- 第五百九十三
- 第五百九十四
- 第五百九十五
- 第五百九十六
- 第五百九十七
- 第五百九十八
- 第五百九十九
- 第六百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四十
第二分東北方品第四十三之三「舍利子!如是大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聞我說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心得廣大妙法喜樂,亦能安立無量眾生於勝善法,令趣無上正等菩提。舍利子!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今於我前發弘誓願:『我當安立無量百千諸有情類,令發無上正等覺心,修諸菩薩摩訶薩行;示現、勸導、讚勵、慶喜,令於無上正等菩提乃至得受不退轉記安住菩薩不退轉地。』舍利子!我於彼願深生隨喜。何以故?舍利子!我觀如是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發弘願心語相應,彼善男子、善女人等於當來世定能安立無量百千諸有情類,令發無上正等覺心,修諸菩薩摩訶薩行;示現、勸導、讚勵、慶喜,令於無上正等菩提乃至得受不退轉記安住菩薩不退轉地。
「舍利子!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亦於過去無量佛前發弘誓願:『我當安立無量百千諸有情類,令發無上正等覺心,修諸菩薩摩訶薩行;示現、勸導、讚勵、慶喜,令於無上正等菩提乃至得受不退轉記安住菩薩不退轉地。』舍利子!過去諸佛亦於彼願深生隨喜。何以故?舍利子!過去諸佛亦觀如是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發弘願心語相應,彼善男子、善女人等於當來世定能安立無量百千諸有情類,令發無上正等覺心,修諸菩薩摩訶薩行;示現、勸導、讚勵、慶喜,令於無上正等菩提乃至得受不退轉記安住菩薩不退轉地。
「舍利子!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信解廣大,能依妙色、聲、香、味、觸修廣大施,修此施已復能種植廣大善根,因此善根復能攝受廣大果報,攝受如是廣大果報,專為利樂一切有情,於諸有情能捨一切內外所有。彼迴如是所種善根,願生他方諸佛國土現有如來、應、正等覺宣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上法處。彼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上法已,復能安立彼佛土中無量百千諸有情類,令發無上正等覺心,修諸菩薩摩訶薩行;示現、勸導、讚勵、慶喜,令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由斯圓滿所發大願,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時,舍利子復白佛言:「甚奇!如來、應、正等覺能於過去未來現在所有諸法無不證知,於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實際、虛空界等無不證知,於諸法教種種差別無不證知,於諸有情心行差別無不證知,於過去世諸菩薩摩訶薩無不證知,於過去世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無不證知,於過去世諸佛弟子及諸佛土無不證知,於未來世諸菩薩摩訶薩無不證知,於未來世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無不證知,於未來世諸佛弟子及諸佛土無不證知,於現在世諸菩薩摩訶薩住十方界修行差別無不證知,於現在世安住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安隱住持現說法者無不證知,於現在世諸佛弟子及諸佛土無不證知。世尊!若菩薩摩訶薩於六波羅蜜多,勇猛精進常求不息,彼於此六波羅蜜多,為有得時、不得時不?」
佛言:「舍利子!彼善男子、善女人等常於此六波羅蜜多,勇猛精進欣求不息,一切時得無不得時。何以故?舍利子!彼善男子、善女人等常於此六波羅蜜多,勇猛精進欣求不息,諸佛菩薩常護念故。」
舍利子言:「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等若不得六波羅蜜多相應經時,如何可說彼得此六波羅蜜多?」
佛言:「舍利子!彼善男子、善女人等常於此六波羅蜜多,勇猛信求不顧身命,有時不得此相應經無有是處。何以故?舍利子!彼善男子、善女人等為求無上正等菩提,示現勸導讚勵慶喜諸有情類,令於此六波羅蜜多相應經典受持、讀誦、思惟、修學,由此善根隨所生處,常得此六波羅蜜多相應契經,受持、讀誦,勇猛精進如教修行,成熟有情、嚴淨佛土,未證無上正等菩提於其中間未曾暫廢。」[1]
第二分魔事品第四十四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佛已讚說發趣無上正等菩提,勇猛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所成功德。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發趣無上正等菩提修諸行時,云何應知留難魔事?」
佛言:「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樂為有情宣說法要,應時言辯不速現前,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具壽善現白言:「世尊!何緣菩薩摩訶薩樂為有情宣說法要,應時言辯不速現前,說為魔事?」
佛言:「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由是因緣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乃至布施波羅蜜多難得圓滿故,說菩薩摩訶薩樂為有情宣說法要,應時言辯不速現前,以為魔事。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樂修勝行,辯乃卒生,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具壽善現白言:「世尊!何緣菩薩摩訶薩樂修勝行,辯乃卒生,說為魔事?」
佛言:「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無方便善巧故,辯乃卒生,廢修彼行,故說菩薩摩訶薩樂修勝行,辯乃卒生,以為魔事。
「復次,善現!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頻申欠呿、無端戲笑、互相輕凌、身心躁擾、文句倒錯、迷惑義理、不得滋味、橫事欻起,書寫不終,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讀誦、思惟、修習、說聽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頻申欠呿、無端戲笑、互相輕凌、身心躁擾、文句倒錯、迷惑義理、不得滋味、橫事欻起,所作不成,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有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聞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忽作是念:『我於此經不得滋味,何用勤苦聽此經為?』作是念已即便捨去?受持、讀誦、思惟、修習、書寫、解說亦復如是?」
佛言:「善現!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於過去世未久修行般若、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是故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聽受等時不得滋味,情不忍可即便捨去。
「復次,善現!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聞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若作是念:『我於無上正等菩提不得受記,何用聽受如是經為?』彼由此緣,心不清淨不得滋味,便從坐起厭捨而去,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中,不授如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等無上正等大菩提記,令其不忍厭捨而去?」
佛言:「善現!菩薩未入正性離生,不應授彼大菩提記,若授彼記增彼憍逸,有損無益故不為記。
「復次,善現!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聞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若作是念:『此中不說我等名字,何用聽為?』心不清淨不得滋味,便從坐起厭捨而去,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中,不記說彼菩薩名字?」
佛言:「善現!菩薩未受大菩提記,法爾不應記說名字。
「復次,善現!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聞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若作是念:『此中不說我等生處城邑聚落,何用聽為?』心不清淨不得滋味,便從坐起厭捨而去,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中,不記說彼菩薩生處城邑聚落?」
佛言:「善現!若未記彼菩薩名字,不應說其生處差別。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聞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心不清淨不得滋味而捨去者,隨彼所起不清淨心,厭捨此經舉步多少,便減爾所劫數功德,獲爾所劫障菩提罪,受彼罪已更爾所時,發勤精進求趣無上正等菩提,修諸菩薩難行苦行方可復本。是故菩薩若欲速證無上菩提,不應厭捨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復次,善現!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棄捨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求學餘經,當知是為菩薩魔事。何以故?善現!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棄捨一切相智根本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而攀枝葉諸餘經典,終不能得大菩提故。」
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何等餘經猶如枝葉,不能引發一切相智?」
佛言:「善現!若說聲聞及獨覺地相應之法,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及空、無相、無願解脫門等所有諸經,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於中修學,得預流果、得一來果、得不還果、得阿羅漢果、得獨覺菩提,不得無上正等菩提,是名餘經猶如枝葉,不能引發一切相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定能引發一切相智,有大勢用猶如樹根。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棄捨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求學餘經,定不能得一切相智。何以故?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出生菩薩摩訶薩眾世、出世間功德法故。是故,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則為修學一切菩薩摩訶薩眾世、出世間功德善法。
「復次,善現!譬如餓狗棄大家食,反從僕[1]使而求覓之,於當來世有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棄捨一切佛法根本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求學二乘相應經典亦復如是,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譬如有人欲求香象,得此象已捨而求跡。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善現對曰:「是人非黠。」
佛言:「善現!於當來世,有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棄捨一切佛法根本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求學二乘相應經典亦復如是,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譬如有人欲見大海,既覩大海反觀牛跡,作是念言:『大海中水其量深廣豈及此耶?』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善現對曰:「是人非黠。」
佛言:「善現!於當來世有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棄捨一切佛法根本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求學二乘相應經典亦復如是,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如有工匠或彼弟子,欲造大殿如天帝釋殊勝殿量,見彼殿已而反[1]揆模日月宮殿。於意云何?如是工匠或彼弟子,能造大殿量如帝釋殊勝殿不?」
善現對曰:「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善現對曰:「是人非黠,是愚癡類。」
佛言:「善現!於當來世有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欲求無上正等菩提,棄捨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求學二乘相應經典亦復如是。彼必不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如[2]人求見轉輪聖王,見已不能善取形相捨至餘處,見凡小王取其形相作如是念:『轉輪聖王形相威德與此何異?』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善現對曰:「是人非黠。」
佛言:「善現!於當來世有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亦復如是,欲求無上正等菩提,棄捨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求學二乘相應經典,言:『此經典與彼無異,何用彼為?』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必定不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如有飢人得百味食,棄而求[A1]噉稊、稗等飯,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善現對曰:「是人非黠。」
佛言:「善現!於當來世,有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棄大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求學二乘相應經典,於中欲求一切相智亦復如是。彼善男子、善女人等徒設劬勞,定不能得一切相智,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如有貧人得無價寶,棄而翻取迦遮末尼。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善現對曰:「是人非黠。」
佛言:「善現!於當來世有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棄大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求學二乘相應經典,於中欲求一切相智亦復如是。彼善男子、善女人等徒設劬勞,定不能得一切相智,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大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欻然發起下劣尋伺,由此尋伺令所書寫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得究竟。何等名為下劣尋伺?謂色尋伺,或聲、香、味、觸、法尋伺,或起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尋伺,乃至或起無上正等菩提尋伺,令所書寫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得究竟,當知是為菩薩魔事。何以故?善現!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尋伺故、難思議故、無思慮故、無生滅故、無染淨故、無定亂故、離名言故、不可說故、不可得故。所以者何?善現!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中,如前所說法,皆無所有,都不可得。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如是諸法擾亂其心,令不究竟,是故說為菩薩魔事。」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可書寫不?」
佛言:「善現!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可書寫。何以故?善現!般若波羅蜜多自性無所有不可得,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自性亦無所有不可得;內空自性無所有不可得,乃至無性自性空自性亦無所有不可得;四念住自性無所有不可得,廣說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無所有不可得;一切智自性無所有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無所有不可得。善現!諸法自性皆無所有不可得故即是無性,如是無性即是般若波羅蜜多。非無性法能書無性,是故般若波羅蜜多不可書寫。善現!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若於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起無性想,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時,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若作是念:『我以文字書寫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彼依文字執著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何以故?善現!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中,色無文字,受、想、行、識亦無文字;眼處無文字,耳、鼻、舌、身、意處亦無文字;色處無文字,聲、香、味、觸、法處亦無文字;眼界無文字,耳、鼻、舌、身、意界亦無文字;色界無文字,聲、香、味、觸、法界亦無文字;眼識界無文字,耳、鼻、舌、身、意識界亦無文字;眼觸無文字,耳、鼻、舌、身、意觸亦無文字;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文字,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無文字;般若波羅蜜多無文字,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亦無文字;內空無文字,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無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亦無文字;四念住無文字,廣說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無文字;一切智無文字,道相智、一切相智亦無文字。是故不應執有文字能書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若作是執:『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中,無文字是色,無文字是受、想、行、識;如是乃至無文字是一切智,無文字是道相智、一切相智。』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受持、讀誦、修習、思惟、演說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若起國土作意,若起城邑作意,若起王都作意,若起方處作意,若起親教軌範作意,若起同學、善友作意,若起父母、妻子作意,若起兄弟、姊妹作意,若起親戚、朋侶作意,若起國王、大臣作意,若起盜賊、惡人作意,若起猛獸、惡鬼作意,若起眾聚遊戲作意,若起婬女歡娛作意,若起酬怨、報恩作意,若起諸餘種種作意,若於作意復起作意,皆是惡魔之所引發,為障般若波羅蜜多所引無邊殊勝善法,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受持、讀誦、修習、思惟、演說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得大名聞恭敬供養,所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餘資財,是善男子、善女人等[1]愛著此事,退失般若波羅蜜多所引無邊殊勝善業,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受持、讀誦、修習、思惟、演說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有諸惡魔執持種種世俗書論,或復二乘相應經典,詐現親友授與菩薩,此中廣說世俗勝事,或復廣說諸蘊、界、處、諦實、緣起、三十七種菩提分法、三解脫門、四靜慮等,言是經典義味深奧,應勤修學捨所習經。是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方便善巧,不應受著惡魔所與世俗書論,或復二乘相應經典。所以者何?世俗書論、二乘經典不能引發一切相智,非趣無上正等菩提無倒方便,乃於無上正等菩提翻為障礙。善現!我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中,廣說菩薩摩訶薩道善巧方便。若菩薩摩訶薩於此中求善巧方便,精勤修學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善現!若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棄捨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所說菩薩摩訶薩道善巧方便,受學惡魔世俗書論,或復二乘相應經典,當知是為菩薩魔事。[2]
第二分不和合品第四十五之一
「復次,善現!能學法者愛樂聽[3]問、書寫、受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持法者著樂懈怠不肯為說,不欲施與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持法者心不著樂亦不懈怠,樂說、樂施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勸勵書寫、受持、讀誦、修習,能學法者懈怠著樂不欲聽受,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學法者愛樂聽[*]問、書寫、受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持法者欲往他方不獲教授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持法者樂說、樂施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勸勵書寫、受持、讀誦、修習,能學法者欲往他方不獲聽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持法者具大惡欲,愛重名利、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財、供養恭敬心無厭足,能學法者少欲喜足修遠離行,勇猛正勤具念定慧,厭怖利養恭敬名譽,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持法者少欲喜足修遠離行,勇猛正勤具念定慧,厭怖利養恭敬名譽,能學法者具大惡欲,愛重名利、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財,供養恭敬心無厭足,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持法者具足十二杜多功德,謂住阿練若處、常乞食、糞掃衣、一受食、一坐食、隨得食、塚間住、露地住、樹下住、常坐不臥、隨得敷具、但畜三衣,能學法者不受十二杜多功德,謂不住阿練若處乃至不但畜三衣,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學法者具足十二杜多功德,謂住阿練若處乃至但畜三衣,能持法者不受十二杜多功德,謂不住阿練若處乃至不但畜三衣,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持法者有信、有善法,欲為他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勸勵書寫、受持、讀誦、修習,能學法者無信、無善法,不樂聽受,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學法者有信、有善法,求欲聽[*]問、書寫、受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持法者無信、無善法,不欲教授,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持法者心無慳悋一切能捨,能學法者心有慳悋不能捨施,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學法者心無慳悋一切能捨,能持法者心有慳悋不能捨施,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學法者欲求供養能持法者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財,能持法者不樂受用,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持法者欲求供給能學法者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財,能學法者不樂受用,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持法者成就開智不樂廣說,能學法者成就演智不樂略說,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學法者成就開智唯樂略說,能持法者成就演智唯樂廣說,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持法者專樂廣知十二分教次第法義,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譬喻、論議,能學法者不樂廣知十二分教次第法義,所謂契經乃至論議,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學法者專樂廣知十二分教次第法義,所謂契經乃至論議,能持法者不樂廣知十二分教次第法義,所謂契經乃至論議,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持法者成就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能聽法者不成就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學法者成就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能持法者不成就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持法者於六波羅蜜多有方便善巧,能學法者於六波羅蜜多無方便善巧,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學法者於六波羅蜜多有方便善巧,能持法者於六波羅蜜多無方便善巧,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持法者已得陀羅尼,能學法者未得陀羅尼,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學法者已得陀羅尼,能持法者未得陀羅尼,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持法者欲令恭敬書寫、受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學法者不欲恭敬書寫、受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學法者欲得恭敬書寫、受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持法者不欲恭敬書寫、受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持法者已離慳垢,已離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蓋,能學法者,未離慳垢,未離貪欲乃至疑蓋,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能學法者已離慳垢,已離貪欲乃至疑蓋,能持法者未離慳垢,未離貪欲乃至疑蓋,兩不和合,不獲教授、聽受、書持、讀誦、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復次,善現!有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受持、讀誦、修習、思惟、演說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若有人來為說地獄、傍生、鬼界種種苦事,因而告曰:『汝於是身應勤精進,速盡苦際取般涅槃,何用稽留生死大海,受百千種難忍苦事,求趣無上正等菩提?』此善男子、善女人等若由彼言,於所書寫、受持、讀誦、修習、思惟、演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事不得究竟,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四十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7 冊 No. 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5-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妙雲蘭若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日本 SAT 組織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