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力住壽品第二十三
爾時鞞舍離,
諸離車長者,
聞世尊入國,
住菴摩羅園。
有乘素車輿,
素蓋素衣服,
青赤黃綠色,
其眾各異儀。
天冠袞花服,
寶飾以莊嚴,
威容盛明曜,
增暉彼園林。
除捨五威儀,
下車而步進,
息慢而形恭,
頂禮於佛足,
大眾圍遶佛,
如日重輪光。
離車名師子,
為諸離車長,
德貌如師子,
位居師子臣,
滅除師子慢,
受誨釋師子。
「汝等大威德,
名族美色容,
能除世憍慢,
受法以增明,
財色香花飾,
不如戒莊嚴。
榮身而安民,
在於調御心。
加以樂法情,
令德轉崇高,
當日新其德,
撫養於萬民,
導眾以明正,
如牛王涉津。
若人能自念,
今世及後世,
唯當脩正戒,
福利二世安。
為眾所敬重,
名稱普流聞,
仁者樂為友,
德流永無疆。
山林寶玉石,
皆依地而生,
戒德亦如地,
眾善之所由。
人而無戒德,
濟苦為實難。
如樹美花果,
針刺難可攀,
多聞美色力,
破戒者亦然。
端坐勝堂閣,
王心自莊嚴,
不脩於戒德,
方涉眾苦難。
日夜三沐浴,
奉火修苦行,
遺身穢野獸,
赴水火投巖。
服氣以絕糧,
遠離於正戒。
習斯禽獸道,
非為正法器,
毀戒招誹謗,
仁者所不親。
現世無利益,
後世豈獲安?
是故智慧士,
當修於淨戒,
於生死曠野,
戒為善導師。
持戒由自力,
此則不為難,
建立淨戒者,
斯由煩惱微,
諸過壞其心,
喪失善功德。
先當離我所,
我所覆諸善,
猶灰覆火上,
足蹈而覺燒。
憍慢覆其心,
如日隱重雲,
慢怠滅慚愧,
憂悲弱強志,
老病壞壯容,
我慢滅諸善。
諸天阿修羅,
貪嫉興諍訟,
我於勝小劣,
斯則為愚夫,
終為磨滅法,
何用憍慢為?
貪欲為巨患,
詐親而密怨,
猛火從內發,
貪火亦復然。
猛火焚曠野,
草盡還復生,
貪欲火焚心,
正法生則難。
貪欲求世樂,
樂增不淨業,
惡業墮惡道,
怨無過貪欲。
貪則生於愛,
愛則習諸欲,
貪則為大病,
智藥愚夫止,
邪覺不正思,
能令貪欲增。
無常苦不淨,
無我無我所,
智慧真實觀,
能滅彼邪貪。
是故於境界,
當修真實觀,
真實觀已生,
貪欲得解脫。
見德生貪欲,
見過起瞋恚,
瞋恚改素容,
能壞端正色,
瞋恚翳明目,
害法義欲聞,
斷絕親愛義,
為世所輕賤。
是故當捨恚,
勿隨於瞋心,
能制狂恚心,
是名善御者,
若人起瞋恚,
先自燒其心,
生老病死苦,
逼迫於眾生,
復加於恚害,
多怨復增怨。
見世眾苦迫,
應起慈悲心,
眾生起煩惱,
增微無量差。」
如來善方便,
隨病而略說,
譬如世良醫,
隨病而投藥。
爾時諸離車,
聞佛所說法,
即起禮佛足,
歡喜而頂受。
請佛及大眾,
明日設薄供。
佛告諸離車:
「菴摩羅已請。」
離車懷感愧,
彼何奪我利?
如來善隨宜,
安慰令心悅,
伏化純熟歸,
如蛇被嚴呪。
夜過明相生,
佛與大眾俱,
詣菴摩羅舍,
受彼供養畢,
往詣毘紐村,
於彼夏安居。
三月安居竟,
復還鞞舍離,
住獼猴池側,
坐於林樹間。
普放大光明,
以感魔波旬,
來詣於佛所,
合掌勸請言:
「昔尼連禪側,
已發真實要,
我所作事畢,
當入於涅槃。
今所作已作,
當遂於本心。」
時佛告波旬:
「滅度時不遠,
却後三月滿,
當入於涅槃。」
時魔知如來,
滅度已有期,
情願既已滿,
歡喜還天宮。
如來坐樹下,
正受三摩提,
放捨業報壽,
神力住命存。
十方虛空境,
周遍大火然。
須彌頂崩頹,
天雨飛礫石,
狂風四激起,
樹木悉摧折,
天樂發哀聲,
天人心忘歡。
佛從三昧起,
普告諸眾生:
「我今已捨壽,
三昧力存身,
身如朽敗車,
無復往來因,
已脫於三有,
如鳥破卵生。」
心驚身毛竪, 問佛何因緣?
佛告阿難陀: 「我住三月壽,
餘命行悉捨, 是故地大動。」
阿難聞佛教, 悲感淚交流,
擾動理迫迮, 香汁淚流下。
「親重大師尊, 恩深未離欲,
惟此四事故, 悲苦不自勝。
今我聞世尊, 涅槃決定教,
於煩惱曠野, 迷亂失其方,
忽遇善導師, 未度忽復失。
忽遇清涼池, 奔趣悉枯竭。
智慧照幽冥, 昏冥一何速?
猶如旱地苗, 雲興仰希雨,
暴風雲速滅, 望絕守空田。
無智大闇冥, 群生悉迷方,
佛聞阿難說, 酸訴情悲切,
軟語安慰言, 為說真實法。
「若人知自性, 不應處憂悲,
一切諸有為, 悉皆磨滅法。
我已為汝說, 合會性別離,
恩愛理不常, 當捨悲戀心。
欲令長存者, 終無有是處。
有為若常存, 無有遷變者,
此則為解脫,
於何而更求? 汝及餘眾生,
今於我何求? 汝等所應得,
妙法身長存, 我住我寂靜,
所要唯在此。 然我於眾生,
善住於自洲。 當知自洲者,
專精勤方便, 獨靜脩閑居,
不從於他信。 當知法洲者,
決定明慧燈, 能滅除癡闇,
觀察四境界。 逮得於勝法,
離我離我所, 骨竿皮肉塗,
血澆以筋纏。 諦觀悉不淨,
云何樂此身? 諸受從緣生,
猶如水上泡, 生滅無常苦,
遠離於樂想。 心識生住滅,
新新不暫停。 思惟於寂滅,
常想永已乖。 眾行因緣起,
聚散不常俱。 愚癡生我想,
慧者無我所。 於此四境界,
思惟正觀察, 此則一乘道,
眾苦悉皆滅。 若能住於此,
真實正觀者, 佛身之存亡,
此法常無盡。」 佛說此妙法,
安慰阿難時, 諸離車聞之,
惶怖咸來集。 悉捨俗威儀,
驅馳至佛所, 禮畢一面坐,
欲問不能宣。 佛已知其心,
逆為方便說: 「我今觀察汝,
心有異常想, 放捨俗緣務,
所聞所知者, 於我存亡際,
慎莫生憂悲。 無常有為性,
躁動變易法, 不堅非利益,
無有久住相。 古昔諸仙王,
婆私吒仙等, 曼陀轉輪王,
其比亦眾多。 如是諸先勝,
力如自在天, 悉已久磨滅,
其數亦甚眾, 悉皆歸磨滅,
無有長存者。 過去世諸佛,
數如恒邊沙, 智慧照世間,
悉皆如燈滅。 未來世諸佛,
當入於涅槃。 彼有應度者,
今宜進前行, 毘舍離快樂,
汝等且自安。 世間無依怙,
三界不足歡, 當止憂悲苦,
而生離欲心。」 決斷長別已,
而遊於北方, 靡靡涉長路,
如日傍西山。
爾時諸離車, 悲吟逐路隨,
仰天而哀歎: 「嗚呼何怪哉?
形如真金山, 眾相具莊嚴,
不久將崩壞? 無常何無慈,
而今頓放捨, 無救苦奈何?
眾生久闇冥, 假明慧以行,
如何智慧日, 忽然而潛光?
如何法橋梁, 一旦忽然摧。
慈悲大醫王, 無上智良藥,
療治眾生苦, 如何忽遠逝?
慈悲妙天幢, 智慧以莊嚴,
金剛心絞絡, 世間觀無厭,
祠祀嚴勝幢, 云何一旦崩?
解脫門忽閉, 長苦無出期。」
如來善安慰, 割情而長辭。
制心忍悲戀, 如萎迦尼花,
徘徊而遲遲, 悵怏隨路行,
如人喪其親, 葬畢長訣還。
佛至涅槃處,
鞞舍離空虛,
猶如夜雲冥,
星月失光明。
國土先安樂,
而今頓凋悴,
猶如喪慈父,
孤女常獨悲。
心辯而口吃,
明慧而乏才。
神通無威儀,
慈悲心虛偽,
高勝而無力,
威儀而無法。
鞞舍離亦然,
素榮而今悴,
猶如秋田苗,
失水悉枯萎。
或斷火滅烟,
或對食忘飡,
悉廢公私業,
不修諸俗緣。
念佛感恩深,
默默各不言。
時師子離車,
強忍其憂悲,
垂泣發哀聲,
以表眷戀心:
「破壞諸邪徑,
顯示於正法,
已降諸外道,
遂往不復還。
世絕離世道,
無常為大病,
世尊入大寂,
無依無有救。
方便最勝尊,
潛光究竟處,
我等失強志,
如火絕其薪。
世尊捨世蔭,
群生甚可悲,
如人失神力,
舉世共哀之。
逃暑投涼池,
遭寒以憑火,
通達殊勝法,
為世陶鑄師,
老病死自在,
道喪非道通。
能壞大苦機,
世間何有雙?
貪欲火熾然,
其誰能令滅?
復何智慧力,
能為不請友。
如彼臨刑囚,
為死而醉酒,
眾生迷惑識,
惟為死受生,
利鋸以解材,
無常解世間。
煩惱為浮沫,
邪見摩竭魚,
眾病為樹花,
衰老為纖條,
智慧剛利刀,
能斷三有樹。
無明為鑽燧,
貪欲為熾焰,
五欲境界薪,
滅之以智水,
具足殊勝法,
已壞於癡冥。
見安隱正路,
究竟諸煩惱,
慈悲化眾生,
怨親無異相,
一切智通達,
而今悉棄捨。
軟美清淨音,
方身纖長臂,
大仙而有邊,
何人得無窮?
當覺時遷速,
應勤求正法,
如嶮道遇水,
時飲速進路。
非常甚暴逆,
普壞無貴賤,
時離車師子,
常念佛智慧,
厭離於生死,
歎慕人師子。
不存世恩愛,
深崇離欲德,
折伏輕躁意,
栖心寂靜處。
勤修行惠施,
遠離於憍慢,
樂獨脩閑居,
思惟真實法。
爾時一切智,
圓身師子顧,
瞻彼鞞舍離,
而說長辭偈:
「是吾之最後,
遊此鞞舍離,
安住堅固林,
教誡諸比丘:
汝等當依法,
是則尊勝處。
真實義相違,
則不應攝受。
非法亦非律,
又非我所說,
是則為闇說,
汝等應速捨。
執受於明說,
是則非顛倒,
是則我所說,
如法如律教。
如我法律受,
是則為可信,
言我法律非,
是則不可信。
是則為愚夫,
非法而妄說。
不別其真偽,
無見而闇受,
猶鍮金共肆,
誑惑於世間。
愚夫習淺智,
不解真實義,
受於相似法,
而作真法受。
是故當審諦,
觀察真法律,
猶如鍊金師,
燒打而取真。
不知諸經論,
不應說所應,
應作不應見。
當作平等受,
句義如說行,
執劍無方便,
則反傷其手。
辭句不巧便,
其義難了知,
如夜行求室,
宅曠莫知處。
失義則忘法,
忘法心馳亂,
是故智慧士,
不違真實義。」
說斯教誡已,
至於波婆城,
彼諸力士眾,
設種種供養。
時有長者子,
其名曰純陀,
飯食說法畢,
行詣鳩夷城,
彼有堅固林,
安隱閑靜處,
入金河洗浴,
身若真金山。
告勅阿難陀:
「於彼雙樹間,
掃灑令清淨,
安置於繩床。
吾今中夜時,
當入於涅槃。」
阿難聞佛教,
氣塞而心悲,
行泣而奉教,
布置訖還白。
如來就繩床,
北首右脇臥,
枕手累雙足,
猶如師子王,
畢苦後邊身,
一臥永不起。
弟子眾圍遶,
哀歎世眼滅,
風止林流靜,
鳥獸寂無聲。
樹木汁淚流,
華葉非時零,
如人遊曠澤,
道險未至村,
如來畢竟臥,
而告阿難陀:
「往告諸力士,
我涅槃時至。
彼若不見我,
永恨生大苦。」
阿難受佛教,
悲泣而隨路,
告彼諸力士:
「世尊已畢竟。」
諸力士聞之,
極生大恐怖,
士女奔馳出,
號泣至佛所,
弊衣而散髮,
蒙塵身流汗,
號慟詣彼林,
猶如天福盡,
垂淚禮佛足,
憂悲身萎熟。
長劫之所規,
我今始獲得,
離地水火風,
寂靜不生滅,
永除於憂患,
云何為我憂?
我昔伽闍山,
欲捨於此身,
守斯危脆身,
如毒蛇同居,
不復更受身,
未來苦長息,
汝等不復應,
為我生恐怖。」
力士聞佛說,
入於[*]大寂靜,
心亂而目冥,
如覩大黑闇。
合掌白佛言:
「佛離生死苦,
永之寂滅樂,
我等實欣慶。
猶如被燒舍,
親從盛火出,
如來既滅後,
群生無所覩,
永違於救護,
是故生憂悲。
譬如商人眾,
遠涉於曠野,
大眾無所怙,
云何不憂悲?
現世自證知,
覩一切知見,
而不獲勝利,
舉世所應笑。
譬如經寶山,
愚癡守貧苦。」
如是諸力士,
向佛而悲訴,
猶如人一子,
悲訴於慈父。
佛以善誘辭,
顯示第一義,
告諸力士眾:
「誠如汝所言,
求道須精勤;
非但見我得。
如我所說行,
得離眾苦網。
猶如疾病人,
依方服良藥,
眾病自然除,
不待見醫師。
不如我說行,
空見我無益。
雖與我相遠,
行法為近我;
同止不隨法,
當知去我遠。
攝心莫放逸,
精勤修正業。
人生於世間,
長夜眾苦迫,
擾動不自安,
猶若風中燈。」
時諸力士眾,
聞佛慈悲教,
爾時有梵志,
名須跋陀羅,
賢德悉備足,
淨戒護眾生。
欲來見世尊,
告語阿難陀:
「我聞如來道,
厥義深難測,
世間無上覺,
第一調御師。
今欲般涅槃,
難復可再遇,
難見見者難,
猶如鏡中月。
我今欲奉見,
無上善導師,
佛日欲潛光,
願令我暫見。」
阿難情悲感,
兼謂為譏論,
或欣世尊滅,
不宜令佛見。
佛知彼希望,
堪為正法器,
而告阿難言:
「聽彼外道前,
我為度人生,
汝勿作留難。」
須跋陀羅聞,
心生大歡喜,
樂法情轉深,
加敬至佛前。
應時隨順言,
軟語而問訊,
和顏合掌請:
「今欲有所問。
願為我略說,
沾潤虛渴懷,
不為論議故,
亦無勝負心。」
佛為彼梵志,
略說八正道,
聞即虛心受,
猶迷得正路。
覺知先所學,
非為究竟道,
兼背癡闇障,
思惟先所習,
愛恚癡等行,
能起諸善業,
多聞慧精進,
亦由有愛生。
恚癡若斷者,
則離於諸業,
諸業既已除,
是名業解脫。
諸業解脫者,
不與義相應,
世間說一切,
悉皆有自性。
有愛瞋恚癡,
而有自性者,
此則應常存,
云何而解脫?
正使恚癡滅,
有愛還復生,
如水自性冷,
緣火故成熱,
熱息歸於冷,
以自性常故。
不增亦不減,
云何是解脫?
先謂彼生死,
本從性中生,
今觀於彼義,
無得解脫者。
性者則常住,
云何有究竟?
佛道真實義,
緣愛生世間,
本謂我異身,
不見無作者,
今聞佛正教,
世間無有我。
諸法因緣生,
無有自在故,
因緣生故苦,
因緣滅亦然。
觀世因緣生,
則滅於斷見,
緣離世間滅,
則離於常見;
悉捨本所見,
深見佛正法。
宿命種善因,
聞法能即悟,
心開信增廣,
仰瞻如來臥,
不忍觀如來,
捨世般涅槃,
及佛未究竟,
我當先滅度。
捨壽入涅槃,
如雨滅小火。
佛告諸比丘:
「我最後弟子,
而今已涅槃,
汝等當供養。」
佛以初夜過,
月明眾星朗,
閑林靜無聲,
而興大悲心,
遺誡諸弟子:
「吾般涅槃後,
汝等當恭敬,
波羅提木叉,
即是汝大師,
巨夜之明燈,
汝等當隨順,
如事我無異。
當淨身口行,
離諸治生業,
一切當遠離,
如避大火坑。
墾土截草木,
醫療治諸病,
占相於利害,
此悉不應為。
節身隨時食,
不受使行術,
順法資生具,
應當知量受,
受則不積聚,
是則略說戒。
依此法能生,
一切諸正受。
一切真實智,
緣斯得究竟,
是故當執持,
勿令其斷壞。
淨戒不斷故,
則有諸善法,
無則無諸善,
以戒建立故。
已住清淨戒,
善攝諸情根,
猶如善牧牛,
不令其縱暴。
不攝諸根馬,
縱逸於六境,
現世致殃禍,
將墜於惡道。
譬如不調馬,
令人墮坑陷,
是故明智者,
不應縱諸根。
諸根甚凶惡,
為人之重怨,
眾生愛諸根,
還為彼傷害。
深怨盛毒蛇,
暴虎及猛火,
世間之甚惡,
慧者所不畏。
狂象失利鈎,
猨猴得樹林,
放心令自在,
終不得寂滅,
飯食知節量,
當如服藥法,
勿因於飯食,
而生貪恚心。
譬如蜂採花,
不壞其色香,
比丘行乞食,
勿傷彼信心。
若人開心施,
當推彼所堪,
不籌量牛力,
重載令其傷。
朝中晡三時,
次第修正業,
初後二夜分,
亦莫著睡眠,
中夜端心臥,
係念在明相。
勿終夜睡眠,
令身命空過,
時火常燒身,
云何長睡眠?
煩惱眾怨家,
乘虛而隨害,
毒蛇藏於宅,
善呪能令出,
無術而長眠,
是則無慚人。
慚愧為嚴服,
慚為制象鈎,
慚愧令心定,
無慚喪善根,
慚愧世稱賢,
無慚禽獸倫。
若人以利刀,
節節解其身,
不應懷恚恨,
口不加惡言,
惡念而惡言,
自傷不害彼。
節身修苦行,
無過忍辱勝,
唯有行忍辱,
難伏堅固力,
是故勿懷恨,
惡言以加人。
瞋恚壞正法,
亦壞端正色,
喪失美名稱,
瞋火自燒心,
瞋為功德怨,
愛德勿懷恨。
出家而懷瞋,
是則與理乖,
猶如冷水中,
而有盛火燃。
剃髮服染衣,
手持乞食器,
邊生裁自活,
何為生憍慢?
何況出家人,
志求解脫道,
而生憍慢心?
此則大不可。
曲直性相違,
不俱猶霜炎,
出家脩直道,
諂曲非所應,
為安應少欲,
況求真解脫?
慳悋畏多求,
恐損其財寶,
由此少欲心,
則得解脫道,
若欲求解脫,
亦應習知足。
不知足之人,
雖得生天樂,
以不知足故,
苦火常燒心。
富而不知足,
是亦為貧苦,
雖貧而知足,
是則第一富。
其不知足者,
五欲境彌廣,
猶更求無厭,
長夜馳騁苦。
汲汲懷憂慮,
反為知足哀,
不多受眷屬,
其心常安隱。
安隱寂靜故,
人天悉奉事,
是故當捨離,
親踈二眷屬。
多畜眾亦然,
長夜受眾苦,
多眾多纏累,
如老象溺泥。
若人勤精進,
無利而不獲,
是故當晝夜,
精勤不懈怠。
山谷微流水,
常流故決石,
善友雖為良,
不及於正念,
正念存於心,
眾惡悉不入。
是故修行者,
常當念其身,
於身若失念,
一切善則忘。
正念為重鎧,
能制六境賊,
正定撿覺心,
觀世間生滅,
是故修行者,
當習三摩提。
三昧已寂靜,
能滅一切苦,
智慧能照明,
遠離於攝受。
等觀內思惟,
隨順趣正法,
在家及出家,
斯應由此路。
生老死大海,
智慧為輕舟,
無明大闇冥,
智慧為明燈,
諸纏結垢病,
智慧為良藥,
煩惱棘刺林,
智慧為利斧,
癡愛駃水流,
智慧為橋梁,
是故當勤習,
聞思修生慧。
成就三種慧,
雖盲慧眼通,
無慧心虛偽,
是則非出家。
是故當覺知,
離諸虛偽法,
逮得微妙樂,
寂靜安隱處。
遵崇不放逸,
放逸為善怨,
若人不放逸,
得生帝釋處,
縱心放逸者,
則墮阿修羅。
安慰慈悲業,
所應我已畢,
山林空閑處,
增長寂靜心。
猶如世良醫,
應病說方藥,
抱病而不服,
是非良醫過。
聞而不奉用,
此非說者咎。
於四真諦義,
有所不了者,
汝今悉應問,
勿復隱所懷。」
世尊哀愍教,
眾會默然住。
時阿那律陀,
觀察諸大眾,
默然無所疑,
合掌而白佛:
「月溫日光冷,
風靜地性動,
如是四種惑,
世間悉已無。
苦集滅道諦,
真實未曾違,
如世尊所說,
眾會悉無疑。
不於世尊說,
起不究竟想。
正使新出家,
情未深解者,
聞今慇懃教,
疑惑悉已除。
已度生死海,
無欲無所求,
今皆生悲戀,
歎佛滅何速?」
佛以阿那律,
種種憂悲說,
復以慈愍心,
安慰而告言:
「正使經劫住,
終歸當別離,
異體而和合,
理自不常俱。
自他利已畢,
空住何所為?
天人應度者,
悉已得解脫。
汝等諸弟子,
展轉維正法,
知有必磨滅,
勿復生憂悲,
如親遭重病,
療治脫苦患,
已捨於苦器,
逆生死海流,
永離眾苦患,
是亦應隨喜。
汝等善自護,
勿生於放逸,
有者悉歸滅,
我今入涅槃。」
言語從是斷,
此則最後教。
入初禪三昧,
次第九正受,
逆次第正受,
還入於初禪,
復從初禪起,
入於第四禪,
出定心無寄,
便入於涅槃。
以佛涅槃故,
大地普震動,
空中普雨火,
無薪而自焰。
又復從地起,
八方俱熾燃,
乃至諸天宮,
熾燃亦如是。
猶天阿修羅,
擊鼓戰鬪聲。
狂風四激起,
山崩雨灰塵,
日月無光暉,
清流悉沸涌,
堅固林萎悴,
華葉非時零。
飛龍乘黑雲,
垂五首淚流,
四王及眷屬,
含悲興供養。
淨居天來下,
虛空中列侍,
八部諸天神,
遍滿虛空中,
散華以供養,
慼慼心不歡;
大象素牙折,
牛王雙角摧。
虛空無日月,
蓮花遭嚴霜,
如來般涅槃,
世間悴亦然。
時有一天子,
乘千白鵠宮,
於上虛空中,
觀佛般涅槃。
普為諸天眾,
廣說無常偈:
名稱烟衝天,
時雨雨令滅,
猶如劫火起,
水災之所滅。」
復有梵仙天,
猶第一義仙,
處天勝妙樂,
而不染天報,
歎如來寂滅,
心定而口言:
「觀察三世法,
始終無不壞。
第一義通達,
世間無比士,
悉為無常壞,
何人得長存?
哀哉舉世間,
群生墮邪徑。」
時阿那律陀,
於世不律陀,
已滅不律陀,
生死尼律陀,
歎如來寂滅,
群生悉盲冥,
速起而速滅,
慧者不保持,
鄙哉世輕躁,
破壞不堅固,
無常暴師子,
害龍象大仙。
何況未離欲,
而不生怖畏?
三際同一體,
煩惱之大樹,
牟尼大象拔,
而不免無常。
猶如飾棄鳥,
樂水吞毒蛇,
駿馬勇於戰,
戰畢純熟還,
如來亦如是,
事畢歸涅槃,
猶如明月光,
普為世除冥。
眾生悉蒙照,
而復隱須彌,
如來亦如是,
慧光照幽冥。
為眾生除冥,
而隱涅槃山,
名稱勝光明,
普照於世間。
滅除一切冥,
不停若迅流,
善御七駿馬,
軍眾羽從遊。
光光日天子,
猶入於崦嵫,
日月五障翳,
眾生失光明。
絕恩愛希望,
普應眾生望,
眾生望已滿,
事畢絕希望。
離煩惱身縛,
而得真實道,
離群聚憒亂,
入於寂靜處。
神通騰虛遊,
苦器故棄捨,
癡冥之重闇,
智慧光照除。
煩惱之埃塵,
智水洗令淨,
不復數數還,
永之寂靜處。
令一切樂法,
以慧充一切。
悉安慰一切,
一切德普流,
諸有競德者,
於彼哀愍心,
善攝於諸情,
諸根悉明徹,
以諸出要水,
虛渴令飽滿。
施人所不施,
亦不望其報,
寂靜妙相身,
悉知一切念。
好惡不傾動,
力勝一切怨,
一切病良藥,
而為無常壞。
一切眾生類,
樂法各異端,
普應其所求,
悉滿其所願。
聖慧大施主,
一往不復還,
八法所不染,
降五難調群,
以三而見三,
離三而成三。
究竟寂滅道,
賢聖之所宗。
已斷煩惱障,
宗奉者已度,
飢虛渴乏者,
飲之以甘露。
被忍辱重鎧,
降伏諸恚怒,
勝法微妙義,
以悅於眾心。
修世界善者,
植以聖種子,
習正不正者,
等攝而不捨。
轉無上法輪,
普世歡喜受,
遊行於人間,
度諸未度者,
未見真實者,
悉令見真實。
諸習外道者,
授之以深法,
說生死無常,
無主無有樂。
建大名稱幢,
破壞眾魔軍,
進却無欣慼,
薄生歎寂滅。
未度者令度,
未脫者令脫,
未寂者令寂,
未覺者令覺。
牟尼寂靜道,
以攝於眾生,
眾生違聖道,
習諸不正業。
猶若大劫盡,
持法者長眠,
少象摧棘林,
識養能利人,
雲離象老悴,
斯皆無所堪。
已壞諸邪論,
而得自在道。
今入於大寂,
世間無救護。
魔王大軍眾,
奮武震天地,
欲害牟尼尊,
不能令傾動,
如何忽一朝,
非常魔所壞?
天人普雲集,
充滿虛空中,
畏無窮生死,
心生大憂怖。
世間無遠近,
天眼悉照見,
業報諦明了,
如觀鏡中像。
天耳勝聰達,
無遠而不聞,
憶念過去生,
彌劫而不忘。
諸根遊境界,
彼彼各異念,
知他心通智,
一切皆悉知,
神通淨妙智,
平等觀一切,
悉盡一切漏,
一切事已畢,
智捨有餘界,
息智而長眠。
眾生剛強心,
見則得柔軟,
鈍根諸眾生,
見則慧明利,
無量惡業過,
見各得通塗,
一旦忽長眠,
誰復顯斯德?
世間無救護,
望斷氣息絕,
誰以清涼水,
灑之令蘇息,
所作自事畢,
大悲已長息。
群生癡惑心,
誰說寂靜道?
誰示安隱處?
誰顯真實義?
眾生受大苦,
誰為慈父救?
王者亡失國,
世無佛亦然。
多聞無辭辯,
為醫而無慧,
人王失光相,
佛滅俗失榮。
良駟失善御,
乘舟失船師,
三軍失英將,
商人失其導,
疾病失良醫,
聖王失七寶,
眾星失明月,
愛壽而失命,
如是阿羅漢,
所作皆已畢,
諸漏悉已盡,
知恩報恩故,
纏綿悲戀說,
歎德陳世苦。
諸未離欲者,
悲泣不自勝,
其諸漏盡者,
唯歎生滅苦。
時諸力士眾,
聞佛已涅槃,
亂聲慟悲泣,
如群鵠遇鷹,
悉來詣雙樹,
覩如來長眠,
猶師子搏犢,
群牛亂呼聲。
中有一力士,
心已樂正法,
諦觀聖法王,
已入於大寂。
今入於大寂,
畢竟而長眠。
為眾建法幢,
而今一旦崩,
如來智慧日,
大覺為照明。
精進為炎熱,
智慧耀千光,
滅除一切闇,
如何復長冥?
一慧照三世,
普為眾生眼,
而今忽然盲,
舉世莫知路。
生死大河流,
貪恚癡巨浪,
法橋一旦崩,
眾生長沒溺。」
彼諸力士眾,
或悲泣號咷,
或密感無聲,
或投身躃地,
辦金銀寶輿,
香花具莊嚴,
安置如來身,
寶帳覆其上,
具幢幡華蓋,
種種諸伎樂,
諸天散香花,
空中鼓天樂,
人天一悲歎,
聲合而同哀。
入城見士女,
長幼供養畢,
出於龍象門,
度凞連河表,
到諸過去佛,
滅度支提所。
積牛頭栴檀,
及諸名香木,
置佛身於上,
灌以眾香油,
時彼大迦葉,
先住王舍城,
知佛欲涅槃,
眷屬從彼來。
淨心發妙願,
願見世尊身。
迦葉眷屬至,
悲歎俱瞻顏,
內絕煩惱火,
外火不能燒,
雖燒外皮肉,
金剛真骨存。
香油悉燒盡,
盛骨以金瓶,
如法界不盡,
骨不盡亦然。
金剛智慧果,
難動如須彌,
大力金翅鳥,
所不能傾移,
而處於寶瓶,
應世而流遷。
奇哉世間力,
能轉寂滅法,
大光耀天下,
群生悉蒙照。
一旦而潛暉,
遺骨於瓶中,
金剛利智慧,
壞煩惱苦山。
眾苦集其身,
金剛志能安,
受大苦眾生,
悉令得除滅。
如是金剛體,
今為火所焚。
彼諸力士眾,
勇健世無雙,
摧伏怨家苦,
能救苦歸依。
親愛遭苦難,
志強能無憂,
持舍利入城,
巷路普供養,
彼諸力士眾,
奉事於舍利,
時七國諸王,
承佛已滅度,
遣使詣力士,
請求佛舍利。
彼諸力士眾,
敬重如來身,
兼恃其勇健,
而起憍慢心,
寧捨自身命,
不捨佛舍利。
彼使悉空還,
七王大忿恨,
興軍如雲雨,
來詣鳩夷城。
告諸力士眾:
「諸國軍馬來,
象馬車步眾,
圍遶鳩夷城。
城外諸園林,
泉池花果樹,
軍眾悉踐蹈,
榮觀悉摧碎。」
力士登城觀,
生業悉破壞,
嚴備戰鬪具,
以擬於外敵,
七王圍遶城,
軍眾各精銳,
羽儀盛明顯,
猶如七耀光,
力士大奮怒,
開門而命敵,
長宿諸士女,
心信佛法者,
驚怖發誠願,
伏彼而不害,
隨親相勸諫,
不欲令鬪戰。
鍾鼓而亂鳴,
執仗鋒未交。
有一婆羅門,
名曰獨樓那,
多聞智略勝,
謙虛眾所宗。
慈心樂正法,
告彼諸王言:
「觀彼城形勢,
一人亦足當。
況復齊心力,
而不能伏彼?
正使相摧滅,
復有何德稱?
利鋒刃既交,
勢無有兩全,
或有強勝弱,
或弱而勝強。
健夫輕毒蛇,
豈不傷其身?
有人性柔弱,
群女子所獎。
臨陣成戰士,
如火得膏油,
鬪莫輕弱敵,
謂彼無所堪,
身力不足恃,
不如法力強。
古昔有勝王,
名迦蘭陀摩,
雖王四天下,
名稱財利豐,
終歸亦皆盡,
如牛飲飽歸。
應以法以義,
應以和方便,
戰勝增其怨,
和勝後無患。
今結飲血讐,
此事甚不可,
為欲供養佛,
應隨佛忍辱。」
如是婆羅門,
決定吐誠實,
方宜義和理,
而作無畏說。
爾時彼諸王,
告婆羅門言:
「汝今善應時,
黠慧義饒益,
親密至誠言,
順法依強理。
且聽我所說,
為王者之法,
憍慢而違義,
世人尚伏從,
況佛離憍慢,
化人令謙下,
我等而不能,
亡身而供養?
愛身而惜命,
不以力爭求,
先王驕羅婆,
與般那婆戰,
展轉更相破,
正為貪利故;
況為無貪師,
而復貪其生?
羅摩仙人子,
瞋恨千臂王,
破國殺人民,
正為瞋恚故;
況為無恚師,
而惜於身命?
正為愚癡故,
廣害於眾生;
如是比眾多,
無義而自喪,
況今天人師,
普世所恭敬,
計身而惜命,
不勤求供養?
勸彼令開解,
使我願得滿。
以汝法言故,
令我心小息,
爾時婆羅門,
受彼諸王教,
入城詣力士,
問訊以告誠:
「外諸人中王,
手執利器仗,
奮師子勇氣,
咸欲滅此城。
然其為法故,
猶畏非法行,
是故遣我來,
旨欲有所白。
我不為土地,
亦不求錢財,
恭敬大仙故,
而來至於此;
尊奉彼我同,
則為法兄弟,
世尊之遺靈,
一心共供養。
法慳過最甚,
普世之所薄。
決定不通者,
當修待賓法,
無有剎利法,
閉門而自防。
彼等悉如是,
告此吉凶法。
我今私所懷,
亦告其誠實,
莫彼此相違,
理應共和合。
不順於聖教,
云何名供養?
世人以五欲,
財利田宅諍,
若為正法者,
應隨順聖理,
為法而結怨,
此則理相違。
佛寂靜慈悲,
常欲安一切,
供養於大悲,
而興於大害?
應等分舍利,
普令得供養,
順法名稱流,
義通理則宣。
若彼非法行,
當以法和之,
是則為樂法,
令法得久住。
佛說一切施,
法施為最勝,
人斯行財施,
行法施者難。」
報彼梵志言:
「深感汝來意,
親善順法言,
和理雅正說,
梵志之所應,
隨順自功德。
今當用和理,
從汝之所說,
誠言而不顧,
後必生悔恨。」
即開佛舍利,
等分為八分,
自供養一分,
七分付梵志。
七王得舍利,
歡喜而頂受,
持歸還自國,
起塔加供養。
梵志求力士,
得分舍利瓶,
又從彼七王,
求分第八分,
持歸起支提,
號名金瓶塔。
俱夷那竭人,
聚集餘灰炭,
而起一支提,
名曰灰炭塔。
八王起八塔,
金瓶及灰炭,
如是閻浮提,
始起於十塔。
舉國諸士女,
悉持寶花蓋,
隨塔而供養,
莊嚴若金山,
時五百羅漢,
永失大師蔭,
集彼帝釋巖,
結集諸經藏,
如來前後說,
巨細汝悉聞,
鞞提醯牟尼,
當為大眾說。
阿難大眾中,
昇於師子座,
感此我聞聲,
如法如其時,
如處如其人。
隨說而筆受,
究竟成經藏,
勤方便修學,
悉已得涅槃,
今得及當得,
涅槃亦復然。
無憂王出世,
強者能令憂,
劣者為除憂,
如無憂花樹。
王於閻浮提,
故號無憂王。
孔雀之苗裔,
稟正性而生,
普濟於天下,
兼起諸塔廟,
本字強無憂,
今名法無憂。
開彼七王塔,
王取不能得。
雖不得舍利,
增其信敬心。
雖王領國土,
逮得初聖果,
能令普天下,
供養如來塔,
去來今現在,
悉皆得解脫。
如來現在世,
涅槃及舍利,
恭敬供養者,
其福等無異。
明慧增上心,
深察如來德,
懷道興供養,
應受一切供,
已到不死處,
信者亦隨安,
是故諸天人,
𭶑
[碼*戈]
讚【大】,讚經【宋】【元】【明】
亦云佛本行經【大】,〔-〕【宋】【元】【明】
造【大】,撰【宋】【元】【明】
導從翼前後【大】,羽從前後導【宋】【元】【明】
唯【大】*,惟【宋】*【元】*【明】*
鄙【大】,類【宋】【元】【明】
渡【大】,度【宋】【元】【明】
具【大】,見【宋】【元】
征【大】,化【宋】【元】【明】
服衣【大】,衣服【宋】【元】【明】
菓【大】,果【宋】【元】【明】
如【大】,而【宋】【元】【明】
隥【大】,橙【宋】
懷【大】,壞【宋】【元】【明】
德【大】,得【明】
無【大】,非【宋】【元】【明】
停【大】,安【宋】【元】【明】
燃【大】*,然【宋】*【元】*【明】*
界【大】,間【宋】【元】【明】
消【大】*,銷【宋】*【元】*【明】*
元【大】,尤【宋】【元】【明】
忘【大】,亡【宋】【元】【明】
容【大】,客【宋】【元】【明】
自禁【大】,息焚【宋】【元】【明】
彼【大】,風【宋】【元】【明】
起【大】,復【宋】【元】【明】
普【大】,皆【宋】【元】【明】
佛所行讚【大】,〔-〕【明】
栴【大】,旃【宋】
音【大】,韻【宋】【元】【明】
亡【大】,忘【明】
水【大】,氷【宋】【明】
漠【大】,塗【宋】【元】【明】
渴【大】*,竭【宋】*【元】*【明】*
睛【大】,精【宋】【元】
莫【大】,何【宋】【元】【明】
在【大】,存【宋】【元】【明】
以【大】,已【宋】【元】【明】
所惓【大】,師拳【宋】【元】【明】
於【大】*,于【宋】*【元】*【明】*
我今【大】,今我【宋】【元】【明】
智【大】,知【宋】【元】【明】
佛所行讚【大】,〔-〕【明】
涅槃【大】,般涅槃【宋】【元】【明】
德【大】,福【宋】【元】【明】
歸【大】,寄【宋】【元】【明】
正【大】,主【宋】【元】【明】
擔【大】,譬【宋】【元】【明】
重任【大】,間任【宋】【元】,間住【明】
愛欲【大】,欲愛【宋】【元】【明】
浪【大】,海【宋】【元】
芽【大】,牙【宋】【元】
往【大】,住【宋】【元】【明】
遊行【大】,行遊【宋】【元】【明】
加【大】,伽【宋】【元】【明】
以中夜【大】,已昇天【宋】【元】【明】
慎【大】,順【宋】【元】【明】
微細【大】,細微【宋】【元】【明】
𭶑【大】,智【宋】【元】【明】
至【大】,到【宋】【元】【明】
蕨【大】,菜【宋】【元】【明】
悉皆【大】,皆悉【宋】【元】【明】
形【大】,行【明】
說【大】,訖【宋】
宜【大】,宣【明】
涼【大】*,淨【宋】*【元】*【明】*
見我【大】,我見【明】
收【大】,抆【宋】【元】【明】
佛所行讚【大】,〔-〕【明】
修【大】,隨【宋】【元】【明】
免【大】,絕【宋】【元】【明】
眾【大】,多【宋】【元】【明】
聞【大】,得【宋】【元】【明】
業【大】,樂【明】
當【大】*,常【宋】*【元】*【明】*
靜【大】,滅【宋】【元】【明】
禮【大】,辭【宋】【元】【明】
及【大】,集【宋】【元】【明】
步推【大】,推步【宋】【元】【明】
合和【大】,和合【宋】【元】【明】
根【大】,本【宋】【元】【明】
亦為解脫本【大】,〔-〕【宋】
恬【大】,甜【宋】【元】【明】
險【大】,嶮【宋】【元】【明】
攝【大】,執【宋】【元】【明】
速【大】,遠【宋】【元】【明】
寐【大】,眠【宋】【元】【明】
虺【大】,蚖【宋】【元】【明】
多諸惱瞋恚【大】,興瞋恚多惱【宋】【元】【明】
頂【大】,頭【宋】【元】【明】
衣【大】,依【宋】【元】【明】
隱【大】,樂【宋】【元】【明】
財【大】,則【宋】【元】【明】
小【大】,少【宋】【元】【明】
常歡喜【大】,心常歡【宋】【元】【明】
具雖【大】,俱鄙【宋】【元】【明】
多集【大】,猨猴【宋】【元】【明】
進【大】,勤【宋】【元】【明】
當【大】,常【宋】【元】【明】
鉀【大】*,甲【宋】*【元】*【明】*
御【大】,禦【明】
勤【大】,進【宋】【元】【明】
勸【大】,勗【宋】【元】【明】
悔恨【大】,恨悔【宋】【元】【明】
示【大】,是【明】
處【大】,家【宋】【元】【明】
闇【大】,間【宋】【元】【明】
世皆【大】,知世【宋】【元】【明】
霆【大】,電【宋】【元】【明】
無【大】*,不【宋】*【元】*【明】*
眼【大】,泯【宋】【元】【明】
巔【大】,嶺【宋】【元】【明】
佛所行讚【大】,〔-〕【明】
而【大】,亦【宋】【元】【明】
士【大】,上【宋】【元】【明】
若【大】,如【宋】【元】【明】
山王【大】,仙山【宋】【元】【明】
非【大】,無【宋】【元】【明】
芽【大】,牙【宋】
菓【大】,果【宋】【元】【明】
身亡【大】,亡身【宋】【元】【明】
猶【大】,猛【宋】【元】【明】
火【大】,天【明】
輝【大】,暉【宋】【明】,渾【元】
宗【大】,崇【宋】【元】【明】
於【大】,于【宋】【元】【明】
不為【大】,為不【宋】【元】【明】
著【大】,者【宋】
以【大】,而【宋】【元】【明】
殖【大】,植【宋】【元】【明】
澤【大】,露【宋】【元】【明】
世度【大】,度世【宋】【元】【明】
昇【大】,騰【宋】【元】【明】
濡【大】,軟【宋】【元】【明】
壞裂【大】,裂壞【宋】【元】【明】
反【大】,返【宋】【元】【明】
訟志【大】,誦悉【宋】【元】【明】
明【大】,師【宋】【元】【明】
椎【大】,搥【宋】【元】【明】
發【大】,法【明】
冤【大】,惋【宋】【元】【明】
修【大】,隨【宋】【元】【明】
滿【大】,流【宋】【元】【明】
泣【大】,心【宋】【元】【明】
身【大】,士【明】
心【大】,身【宋】【元】【明】
天人【大】,人天【宋】【元】【明】
佛所行讚【大】,〔-〕【明】
勝妙【大】,妙勝【宋】【元】【明】
悉皆【大】,皆悉【宋】【元】【明】
𢱍【大】,[碼*戈]【宋】【元】【明】
獨【大】,悉【宋】【元】【明】
如雷霆【大】,若雷電【宋】【元】,若雷霆【明】
困【大】,因【宋】【元】【明】
鬪戰【大】,戰鬪【宋】【元】【明】
大【大】,其【宋】【元】【明】
諍【大】,事【宋】【元】【明】
戰【大】,鬪【宋】【元】【明】
爭【大】*,諍【宋】*【元】*【明】*
復【大】,有【宋】【元】【明】
阿【大】,糅【宋】【元】【明】
滅【大】,殘【宋】【元】【明】
清淨【大】,寂靜【宋】【元】【明】
國【大】,神【宋】【元】【明】
無【大】,天【宋】【元】【明】
利【大】,梨【宋】【元】,𪏭【明】
身命【大】,命身【明】
毒【大】,恚【元】【明】
心【大】,故【宋】【元】【明】
當【大】,等【宋】【元】【明】
意【大】,心【宋】【元】【明】
非大過【大】,大非道【宋】【元】【明】
教【大】,力【宋】【元】【明】
彼【大】,此【宋】【元】【明】
於彼此【大】,彼此諍【宋】【元】【明】
塗【大】,途【宋】【元】【明】
得【大】,復【宋】【元】【明】
伎【大】,妓【元】【明】
恇【大】,惟【宋】【元】【明】
推【CB】【麗-CB】【宋】【元】【明】,椎【大】(cf. K29n0980_p0683c17)
而【大】,所【宋】【元】【明】
坐悉涕流【大】,座悉流涕【宋】【元】【明】
所【大】,以【宋】【元】【明】
旦【大】,日【宋】【元】【明】
摩羅【大】,羅摩【宋】【元】【明】
骼【大】,靈【宋】【元】【明】
俱【大】,復【宋】【元】【明】
常【大】,當【宋】【元】【明】
利【大】,稱【宋】【元】【明】
讚【大】,讚經【明】
大【CB】【麗-CB】,天【大】(cf. K29n0980_p0675a23)
何駃【CB】,可駛【大】
死【CB】【麗-CB】,盡【大】(cf. K29n0980_p0676a20)
飲【CB】【麗-CB】【磧-CB】,飯【大】(cf. K29n0980_p0639a11; Q27_p0519a14)
得【CB】【麗-CB】,有【大】(cf. K29n0980_p0681a09)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4 冊 No. 192 佛所行讚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