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Online Reader
Page Loading ...
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卷/篇章<1  ...1516[17]1819  ...50>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

雜因誦第三[5]之五

[6](四五六)

[7]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8]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有滅界。」

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稽首禮足合掌白佛:「世尊彼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如此諸界何因緣可知?」

佛告比丘:「彼光界者緣闇故可知淨界緣不淨故可知無量空入處界者緣色故可知無量識入處界者[9]故可知無所有入處界者所有可知非想非非想入處界者緣有第一故可知滅界者緣有身可知。」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彼光界乃至滅界以何正受而得?」

佛告比丘:「彼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此諸界於自行正受而得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於第[10]正受而得滅界者於有身滅正受而。」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

[1](四五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

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於講堂[2]中敷座於大眾前坐說優檀那句諸比丘:「緣界故生說非不界緣界故生非不界緣界故生想非不界[A1]我說生下說下見下想下思下欲下願下士下所作下施設下建立下部分下顯示下受如是中如是勝界緣勝界我說彼生勝勝見勝想勝思勝願勝士夫勝所作勝施設勝建立勝部分勝顯示勝受生[3]。」

有婆迦利比丘在佛後執扇扇佛白佛言:「世尊若於三藐三佛陀起非三藐三佛陀見彼見亦緣界而生耶?」

佛告比丘:「於三藐三佛陀起非三藐三佛陀見亦緣界而生非不所以者何凡夫界者是無明界如我先說緣下界生下說下見乃至下受生勝界生勝說勝見乃至勝受生。」

佛說[4]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5](四五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因生欲想非無因有因生恚想害想非無因

云何因生欲想謂緣欲界也緣欲界故生欲想欲欲欲覺欲熱欲求愚癡凡夫起欲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如是邪因緣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欲想

云何因緣生恚想害想謂害界也緣害界生害想害欲害熱害求愚癡凡夫起害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起三處邪因緣已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害想

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如是安於生生危嶮想不求捨不覺不吐彼則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譬如城邑聚落不遠有曠野大火卒起彼無有力能滅火者當知彼諸野中眾生悉被火害如是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危嶮想身壞命生惡趣中

諸比丘有因生出要想非無云何[6]因生出要想謂出要界緣出要生出要想出要欲出要覺出要熱出要求謂彼慧者出要求時眾生三處生正謂身彼如是生正因緣已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是名因緣生出要想

云何因緣生不恚不害想不害界也不害界因緣生不害想不害欲不害覺不害熱不害求彼慧者不害求時生三處正謂身彼正因緣生已現法樂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是名因緣生不害想

若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不害想不捨離不覺不吐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譬如城邑聚落邊有曠野大火卒起人堪能手足滅火當知彼諸眾生依草木悉不被害如是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正想不捨不覺不吐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7](四五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慰勞已於一面住白佛言:「眾生非自作非他作?」

佛告婆羅門:「如是論者我不與相汝今自來而言我[8]自作非他作?」

婆羅門言:「云何瞿曇[9]為自作為他作耶?」

佛告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於意云何有眾生方便界令諸眾生知作方便耶?」

婆羅門言:「瞿曇有眾生方便界諸眾生知作方便也。」

佛告婆羅門:「若有方便界令諸眾生知有方便者是則眾生自是則他作婆羅門於意云何有眾生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彼眾生知有造作耶?」

婆羅門白佛:「有眾生安住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諸眾生知有造。」

佛告婆羅門:「若彼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諸眾生知有造作者是則眾生自作是則他作。」

婆羅門白佛:「有眾生自作有他作瞿曇世間多事今當請辭。」

佛告婆羅門:「世間多事宜知是時。」

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10](四六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11]拘睒彌[12]瞿師

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尊者阿難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所說種種界云何為種種界?」

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眼界異色界異喜處二因緣生識事和合生觸又喜觸因緣生樂受如是耳亦如是說復次長者有異眼異色界憂處二因緣生識三事和合生苦觸彼苦觸因緣生苦受如是耳亦如是說

復次長者異眼界異色界捨二因緣生識三事和合生不苦不樂觸不苦不樂觸因緣生不苦不樂受如是耳亦如是說。」

爾時瞿師羅長者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四六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

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於一面坐白尊者阿難:「所說種種界云何為種種界?」

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有三界云何三謂欲界色界無色界。」

爾時尊者阿難即說偈言

曉了於欲界  
色界亦復然
捨一切有餘  
得無餘寂滅
於身和合界  
永盡無餘證
三耶三佛說  
無憂離垢句。」

尊者阿難說是經已瞿師羅長者歡喜隨作禮而去

(四六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

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所說種種界云何名為種種界?」

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有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是名三界。」說偈言

若色界眾生  
及住無色界
不識滅界者  
還復受諸有
若斷於色界  
不住無色界
滅界心解脫  
永離於生死。」

尊者阿難說是經已瞿師羅長者歡喜隨作禮而去

(四六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

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所說種種界云何為種種界?」

尊者阿難答瞿師羅長者謂三[1]出界云何三謂從欲界出至色界色界出至無色界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界是名三出界。」即說偈言

知從欲界出  
超踰於色界
一切行寂滅  
勤修正方便
斷除一切愛  
一切行滅盡
知一切有餘  
不復轉還有。」

尊者阿難說是經已瞿師羅長者歡喜隨作禮而去

(四六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

爾時尊者阿難往詣上座上座名者所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修習已當何所成?」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阿難復問上座:「云何諸解脫界?」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云何斷界乃至滅界?」

上座答:「尊者阿難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

尊者阿難聞上座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五百比丘所恭敬問訊退坐一面白五百比丘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時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五百比丘答尊者阿難:「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上座所說。」

尊者阿難聞五百比丘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佛告阿難:「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五百比丘所說。」

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大師及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味我今詣上座名上座者問如此義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我如今世尊所說我復詣五百比丘所亦以此義此句此味而彼五百比丘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今世尊所說是故當知師及弟子一切同法同義同句同味。」

佛告阿難:「汝知彼上座為何如比丘?」

阿難白佛:「不知世尊!」

佛告阿難上座者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已捨重擔智心善解脫彼五百比丘亦皆如是。」

佛說[*]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四六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3]羅睺羅詣世尊所稽首禮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我慢繫著使?」

佛告羅睺羅:「諦聽善思為汝說羅睺羅若比丘於所有地界若過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復如

羅睺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於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羅睺羅若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名斷愛[A2]諸結[A3][1]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四六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

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佛告羅睺羅:「有三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3]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清涼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佛說此經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4](四六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佛告羅睺羅:「有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於樂受而作苦想觀於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想若彼比丘觀於樂受而作苦想觀於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滅想者是名正見。」

爾時世尊即說偈

觀樂作苦想  
苦受同劍刺
於不苦不樂  
修無常滅想
是則為比丘  
正見成就者
寂滅安樂道  
住於最後邊
永離諸煩惱  
摧伏眾魔軍。」

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5](四六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

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6]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佛告羅睺羅:「有三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觀於樂受為斷樂受貪使於我所修梵行斷苦受瞋恚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斷不苦不樂受癡使故於我所修梵行

羅睺羅若比丘樂受貪使已斷苦受恚使已斷已知不苦不樂受癡使已已知者是名比丘斷除愛欲[A4]去諸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樂受所受時  
則不知樂受
貪使之所使  
不見出要道
苦受所受時  
則不知苦受
瞋恚使所使  
不見出要道
不苦不樂受  
正覺之所說
不善觀察者  
終不度彼岸
比丘勤精進  
正知不動轉
如此一切受  
慧者能覺知
覺知諸受者  
現法盡諸漏
明智者命終  
不墮於眾數
眾數既已斷  
永處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7](四六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大海深嶮者世間愚夫所說深嶮非賢聖法律所說深嶮世間所說者是大水積聚數耳若從身生諸眾苦逼迫或惱或死是名大海極深嶮愚癡無聞凡夫於此身生諸受苦痛逼或惱或死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長淪沒[8]無止息處多聞聖弟子於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不生憂悲啼哭號呼心生狂亂不淪生死得止息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身生諸苦受  
逼迫乃至死
憂悲不息忍  
號呼發狂亂
心自生障礙  
招集眾苦增
永淪生死海  
莫知休息處
能捨身諸受  
身所生苦惱
切迫乃至死  
不起憂悲想
不啼哭號呼  
能自忍眾苦
心不生障礙  
招集眾苦增
不淪沒生死  
永得安隱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9](四七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1]樂受不苦不樂受多聞聖弟子亦生[*]樂受不苦不樂受諸比丘凡夫聖人有何差別?」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善哉世尊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苦痛逼迫乃至奪命憂愁啼哭怨號呼。」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增諸苦乃至奪命愁憂稱怨啼哭號呼心生狂亂當於爾時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極生苦痛愚癡無聞凡夫亦復如是增長二受身受心受極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癡無聞凡夫不了知故於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樂受五欲樂故為貪使所使苦受觸故則生瞋恚生瞋恚故為恚使所使於此二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為癡使所使為樂受所繫終不離苦受所繫終不離苦不樂受所繫終不離云何繫謂為貪所繫為生苦所繫

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A5]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為樂受觸染欲樂不染欲樂故於彼樂受貪使不使於苦觸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使不使於彼二使[A6]離如實知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於彼樂受解脫不繫苦受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繫於何不繫謂貪癡不繫苦不。」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多聞於苦樂  
非不受覺知
彼於凡夫人  
其實大有聞
樂受不放逸  
苦觸不增憂
苦樂二俱捨  
不順亦不違
比丘勤方便  
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  
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  
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  
永處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四七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空中狂風卒從四方來有塵土風無塵土風毘濕波鞞嵐婆風薄風厚風乃至風輪起風身中受風亦復如是種種受起——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樂食受苦食受不苦不樂食受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受樂貪受苦貪受不苦不樂貪受樂出要受出要受不樂不苦出要受。」

爾時世尊即說偈

譬如虛空中  
種種狂風起
東西南北風  
四維亦如是
有塵及無塵  
乃至風輪起
如是此身中  
諸受起亦然
若樂若苦受  
及不苦不樂
有食與無食  
貪著不貪著
比丘勤方便  
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  
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  
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  
永處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四七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客舍種種人[A7]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野人獵師戒犯戒在家出家悉於中住此身亦復如種種受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樂身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樂食受苦食受不苦不樂食樂無食受苦無食受不苦不樂無食受貪著受苦貪著受不苦不樂貪著受樂出要苦出要受不苦不樂出要受。」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客舍中  
種種人住止
剎利婆羅門  
長者居士等
旃陀羅野人  
持戒犯戒者
在家出家人  
如是等種種
此身亦如是  
種種諸受生
若樂若苦受  
及不苦不樂
有食與無食  
貪著不貪著
比丘勤方便  
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  
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  
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  
永處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四七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有異比丘獨一靜處禪思念言:「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是比丘作是念從禪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白佛言:「世尊我於靜處禪思念言:『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知諸行無常  
皆是變易法
故說受悉苦  
正覺之所知
比丘勤方便  
正智不傾動
於諸一切受  
𭶑慧能了知
悉知諸受已  
現法盡諸漏
[2]身死不墮  
永處般涅槃。」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四七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念言:「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復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作是念已禪起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念言:『如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佛告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4]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阿難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諸受漸次寂滅故說?」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空入處正受色想止息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5]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止息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阿難白佛:「世尊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告阿難:「復有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上止息如是止息於餘止息無過上者。」

難白佛:「何等為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佛告阿難於貪欲心不樂解脫癡心不樂解脫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餘止息無過上者。」

佛說[*]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6](四七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毘婆尸如來未成佛時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如是觀察諸受云何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云何受味何受患云何受離如是觀察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若於受斷欲貪欲貪是名受離。」

佛說[7]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毘婆尸佛如是式棄佛毘濕波浮佛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及我釋迦文佛未成佛時思惟觀察諸受亦復如是

[8](四七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有異比丘獨一靜處禪思如是觀察諸受云何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離

彼比丘從禪覺已詣世尊所稽首[9]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觀察諸受云何為受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離?」

佛告比丘:「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是名受集道跡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若受因緣生樂[10]名受味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

佛說此經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七七)

如異比丘問經尊者阿難所問經亦如是

[1](四七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

諸比丘白佛[2]:「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3]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佛告比丘:「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跡若於受不愛樂讚歎堅住是名受滅道跡若受因緣生[4]樂喜是名受味若受無常變易是名受患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

佛說[5]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七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我於諸受不如實知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離不如實知我於諸天世間沙門婆羅門人眾中不得解脫出離脫諸顛亦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我於諸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故於諸天世間沙門婆羅人眾中為脫為出為脫諸顛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6](四八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諸受不如實知受集受滅受集道跡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者非沙非婆羅門不同沙門不同婆羅門沙門義非婆羅門義[7]法自知作證:『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

若沙門婆羅門於諸受如實知受集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者彼是沙門之沙門婆羅門之婆羅門沙門同婆羅門沙門義婆羅門義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知不受後有。』」

佛說[*]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沙門非沙門如是沙門數非沙門數亦如是

(四八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壹奢能伽羅國壹奢能伽羅林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欲於此中半月坐禪諸比丘勿復遊行唯除乞食及布薩即便坐禪不復遊行唯除乞食及布薩。」

爾時世尊半月過已坐具於眾前坐告諸比丘:「我以初成佛時所思惟[8]禪法少許禪分於今半月[9]作是念:『諸有眾生生受皆有因緣無因緣云何因緣欲是因緣覺是因緣是因緣。』

諸比丘於欲不寂滅覺不寂滅不寂滅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彼欲寂滅覺不寂滅不寂滅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彼欲寂滅覺寂滅不寂滅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彼欲寂滅覺寂滅觸寂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彼寂滅因緣眾生生受邪見因緣故眾生生受邪見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邪志邪語邪業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脫邪智因緣故生生受邪智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正見因緣故眾生生受正見寂滅因緣故眾生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解脫正智因緣故眾生生受正智寂滅因緣眾生生受若彼欲不得者得不獲者獲證者證生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彼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是名不寂滅因[10]眾生生受寂滅因緣眾生生受

若沙門婆羅門如是緣緣緣緣集緣緣滅緣緣集道跡緣緣滅道跡不如實知者彼非沙門之沙非婆羅門之婆羅門不同沙門之沙門不同婆羅門之婆羅門非沙門義非婆羅門義[*]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若沙門婆羅門於此緣緣緣緣集緣緣滅緣緣集道跡緣滅道跡如實知者當知是沙門之沙門羅門之婆羅門同沙門同婆羅門以沙門婆羅門義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1](四八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夏安居時

爾時給孤獨長者來詣佛稽首禮足却坐一面佛為說法說種種法喜已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受我三月請衣被飲食應病湯藥。」

世尊默然而許

給孤獨長者知佛默然受請已從座起去還歸自家過三月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佛告給孤獨長者:「善哉長者三月供養衣被飲食應病湯藥汝以莊嚴淨治上道於未來世當獲安樂果報然汝今莫得默然樂受此法當精[1]時時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

給孤獨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

爾時尊者舍利弗於眾中坐知給孤獨長者去已白佛言:「奇哉世尊善為給孤獨長者說法善勸勵給孤獨長者:『汝已三月具足供養如來大眾[2]淨治上道於未來當受樂報汝莫默然樂著此福汝當時時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世尊若使聖弟子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得遠離五法修滿五法云何遠離五法謂斷欲所長養喜斷欲所長養憂斷欲所長養捨斷不善所長養喜斷不善所長養憂是名五法遠離云何修滿五法謂隨喜歡喜猗息一心。」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若聖弟子修學遠離喜具足身作證遠離五法修滿五法。」

佛說[*]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四八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食念者無食念者有無食無食念者有食樂者食樂者有無食無食樂者有食捨者有無食捨者有無食無食捨者有食解脫者無食解脫者有無食無食解脫者

云何食謂五欲因緣生念云何無食念謂比丘離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名無食念云何無食無食念謂比丘有覺有觀息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念

何有食樂謂五欲因緣生樂生喜是名有食樂云何無食樂謂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是名無食樂云何無食無食樂謂比丘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是名無食無食樂

云何有食捨謂五欲因緣生捨是名有食捨何無食捨謂彼比丘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安樂住彼聖說捨第三禪具足住是名無食捨云何無食無食捨謂比丘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捨

云何有食解脫色俱行云何無食解脫謂無色俱行云何無食無食解脫謂彼比丘貪欲不染解脫瞋恚愚癡心不染解脫是名無食無食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4](四八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5]跋陀羅比丘及尊者阿難俱住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往詣尊者跋陀羅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尊者阿難問尊者跋陀羅比丘言:「云何名為見第一云何聞第一云何樂第一云何想第一云何有第一?」

尊者跋陀羅語尊者阿難言:「有梵天自在造作化如意為世之若見彼梵天者名曰見第一

阿難有眾生離生喜樂處處潤澤處處敷悅身充滿無不滿處所謂離生喜樂彼從三昧起舉聲唱說遍告大眾:『極寂靜者離生喜樂極樂者離生喜樂。』諸有聞彼聲是名聞第一

復次阿難有眾生於此身離喜之樂潤澤處處潤澤敷悅充滿舉身充滿無不滿處所謂離喜之樂名樂第一

云何想第一阿難有眾生度一切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入處具足住若起彼想者是名想第一

云何有第一復次有眾生度一切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住若起彼有者是名有第一。」

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比丘言:「多有人作如是見如是說汝亦同彼有何差別[6]方便問汝汝當諦聽當為汝說其所觀次第盡諸漏是為見第一如其[A8]次第盡諸漏是名聞第一如所生次第盡諸漏者是名樂第一如其所想次第盡諸漏者是名想第一如實觀察次第盡諸漏是名有第一。」

二正士共論說從座起去

[7](四八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8]瓶沙王詣尊者[9]優陀夷稽首作禮退坐一面[10]瓶沙王白尊者優陀夷言:「云何世尊所說諸受?」

優陀夷言:「大王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瓶沙王白尊者優陀夷:「莫作是言:『世尊說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11]應有二受——樂受苦受若不苦不樂受是則寂滅。」如是三說優陀夷不能為王立三受王亦不能立二受[1]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尊者優陀夷以先所說廣白世尊我亦不能立三受王亦不能立二受[2]共來具問世尊如是之義定有幾受?」

告優陀夷:「我有時說一受或時說二受或說三十八三十六乃至百八受時說無量受

云何我說一受如說所有受皆悉是苦是名我說一受云何說二受說身受心受是名二受云何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云何四受謂欲界繫受界繫受無色界繫受及不繫受云何說五謂樂根喜根苦根憂根捨根是名說五云何說六受謂眼觸生受觸生受云何說十八受謂隨六喜行隨六憂隨六捨行受是名說十八受云何三十六受依六貪著喜依六離貪著喜六貪著憂依六離貪著憂依六貪著捨六離貪著捨是名說三十六受云何說百八受謂三十六受過去三十六未來三十六現在三十六是名說百八受云何說無量受如說此受彼受等[3]如是無量名說是名說無量受

優陀夷我如是種種說受如實義世間不解故而共諍論共相違反終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實之[4]以自止息優陀夷若於我此所說種種受如實解知者不起諍論共相違反起諍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優陀夷二受欲受離欲受云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緣生受是名欲受云何離欲受謂比丘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是名離欲受

若有說言[5]生依此初唯是為樂非餘者此則不然所以者更有勝樂過於此故何者是謂比丘離有覺有觀內淨定生喜第二禪具足住名勝樂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入處轉轉勝說

若有說言:『唯有此處乃至非想非非想極樂非餘。』亦復不然所以者何更有勝樂過於此故何者是謂比丘度一切非想非非想入處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是名勝樂過於彼者

若有異學出家作是說言:『門釋種子唯說想受滅名為至樂。』此所不[6]所以者何應當語言:『此非世尊所說受樂數世尊說受樂數者如說。』

優陀夷四種樂何等為四謂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菩提樂。」

佛說此經已尊者優陀夷及瓶沙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八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一法生正厭不樂背捨得盡諸漏所謂一切眾生由食而存復有二法名及色復有三法謂三復有四法謂四食復有五法謂五受復有六法謂六內外入處復有七法七識住復有八法謂世八法復有九法九眾生居復有十法謂十業跡於此十法生厭不樂背捨得盡諸漏。」

佛說此經已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八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一法生正厭不樂背捨究竟苦邊解脫於苦謂一切眾生由食而存復有二法名及色復有三法謂三受復有四法謂四食復有五法謂五受陰復有六法謂六內外入處復有七法謂七識住復有八法謂世八法復有九法謂九眾生居復有十法謂十業跡此十法生正厭離不樂背捨究竟苦邊脫於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喜奉行

(四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一法觀察無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得盡諸漏謂一切眾生由食而存有二法名及色復有三法謂三受復有四謂四食復有五法謂五受陰復有六法謂六內外入處復有七法謂七識住復有八法謂世八法復有九法謂九眾生居有十法謂十業跡於此十法正觀無常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盡諸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八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一法觀察無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究竟苦邊解脫於苦謂一切眾生由[7]復有二法名及色復有三法謂三復有四法謂四食復有五法謂五受陰復有六法謂六內外入處復有七法謂七識住復有八法謂世八法復有九法謂九眾生居復有十法謂十業跡於此十業跡觀察無常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究竟苦邊解脫於苦。」

佛說此經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

[1](四五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界種種故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想種種想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覺緣種種覺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

云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乃至法

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云何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謂緣眼界生眼觸非緣眼觸生眼界但緣眼界生眼觸[A9]緣眼觸生眼想非緣眼想生眼觸但緣眼觸生眼想緣眼想生眼欲緣眼欲生眼想但緣眼想生眼欲眼欲生眼覺非緣眼覺生眼欲但緣眼欲生眼覺緣眼覺生眼熱非緣眼熱生眼覺但緣眼覺生眼熱緣眼熱生眼求非緣眼求生眼熱但緣眼熱生眼求如是耳意界緣生意觸至緣意熱生意求亦如是廣說是名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非緣種種求生種種熱乃至非緣種種觸生種種界但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外六入處亦如是說

𭶑
品【大】,〔-〕【宋】【元】
S. 14. 11. Sattimā.
如是前宋元明俱有(如是乃至亦如是說)三百四十八字卷末出之
光界…有滅界 Ābhādhātu, subhadh°,ākāsānañcāyatanadh°, viññaṇañcāyatanadh°, ākincaññāyatanadh°, 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dh°, saññāvedayitanirodhad°.
內【大】,內空【元】【明】
有【大】,〔-〕【宋】【元】【明】
S. 14. 13. Giñjakāvasatha.
陰【大】,蔭【宋】【元】【明】
勝【大】,〔-〕【宋】【元】【明】
此【大】*,是【宋】*【元】*【明】*
A. VI. 39. Nidāna.
有【大】,為【宋】【元】【明】
A. VI. 38. Attakārī.
非【大】*,不【宋】*【元】*【明】*
生【大】,生生【宋】【元】【明】
S. 35. 129. Ghosita.
拘睒彌 Kosambī.
瞿師羅 Ghosita.
種【大】,〔-〕【宋】【元】【明】
S. 18. 21. Anusaya.
羅睺羅 Rāhula.
正【大】,止【元】【明】
S. 36. 10. Phassamūlaka.
轉【大】,觸【宋】【元】【明】
S. 36. 5. Daṭṭhabbena.
S. 36. 3. Pahānena.
坐【大】,住【宋】【元】【明】
S. 36. 4. Pātāla.
溺【大】,漏【宋】
S. 36. 6. Sallattena.
苦【大】*,苦受【宋】*【元】*【明】*
S. 36. 12-13. Ākāsa.
S. 36. 14. Agāra.
S. 36. 1. Samādhi.
身死不墮【大】,死不墮於【宋】【元】【明】
S. 36. 15-16. Santaka.
故【大】,〔-〕【宋】【元】【明】
想【大】,〔-〕【宋】【元】【明】
S. 36. 24. Pubbeññāṇa.
此【大】,是【宋】【元】
S. 36. 11. Rahogataka.
禮【大】,佛【宋】【元】【明】
喜【大】,〔-〕【宋】【元】【明】
S. 36. 25. Bhikkhu.
言【大】,〔-〕【宋】【元】【明】
唯【大】,惟【宋】【元】【明】
樂喜【大】,喜樂【宋】【元】【明】
此【大】*,是【宋】*【元】*【明】*
S. 36. 26-28. Samaṇa-brāhmaṇā.
現【大】*,非現【宋】*【元】*【明】*
禪法【大】,諸禪【宋】【元】【明】
惟【大】,唯【宋】
緣【大】,緣故【宋】【元】【明】
A. V. 176. Pīti.
勤【大】,進【宋】【元】【明】
中【大】,〔-〕【宋】【元】【明】
S. 36. 29. Nirāmisa.
A. V. 170. Bhaddaji.
跋陀羅 Bhaddaji.
作【大】,所【宋】【元】【明】
S. 35. 193. Udāyi.
瓶沙王 Pañcakaṅga.
優陀夷 Udāyi.
瓶沙【大】,五山【宋】
正【大】,政【宋】
共【大】,〔-〕【宋】【元】【明】
故【大】,欲【宋】【元】【明】
比【大】,比丘【宋】【元】【明】
義【大】,議【宋】
眾【大】,若眾【宋】【元】【明】
應【大】,然【宋】【元】【明】
食【大】,食而【宋】【元】【明】
S. 14. 7-10. Saññā &c.,本經【宋】【元】【明】在當卷初
下【CB】【麗-CB】,不【大】(cf. K18n0650_p0870c09) 轉【CB】,縛【大】(CBETA 按:「縛」,依經文通例「斷愛,轉諸結,正慢無間等,究竟苦邊」,對勘巴利 A. 4.177 (PTS 1976[1888]: II 165)「轉諸結」(vivattayi saṃyojanaṃ),修訂作「轉」。) 〔-〕【CB】,斷諸愛【大】(CBETA 按:原「斷諸愛」,依經文通例「斷愛,轉諸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對勘巴利 A. 4.177 (PTS 1976[1888]: II 165),因衍而刪。) 轉【CB】,縛【大】(CBETA 按:「縛」,依經文通例「斷除愛欲,轉去諸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對勘巴利 S. 36.3 (PTS 2014: IV 205)「轉諸結」(vivattayi saṃyojanaṃ),今修訂並下讀作「轉」。) 悲【CB】,【大】 味【CB】,昧【大】 [-]【CB】,[04]【大】 聞【CB】,問【大】(cf. 溫宗堃與蘇錦坤:五十卷本《雜阿含經》字句斠勘) [-]【CB】,非【大】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