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Online Reader
Page Loading ...
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搜尋:一境
#行號
10278a11住著。此是「彼受持如何學」〔之義〕。「有智有念為專一」〔之句中〕,「專一」者,是一境心、不散心、不亂意。此是「專一」。「有智」者,是智者、賢者、具慧者、覺慧者、有智何學」〔之義〕。「有智有念為專一」〔之句中〕,「專一」者,是一境心、不散心、不亂意。此是「專一」。「有智」者,是智者、賢者、
20304a05之止(奢摩他),不輕視禪,具備觀(毘鉢舍那),常赴於空閑處,靜慮者而樂禪,專注於一境,應為重最上義者。此是「眼向下視不彷徨」〔之義〕。「多有警寤應勵禪」〔之句中〕,視禪,具備觀(毘鉢舍那),常赴於空閑處,靜慮者而樂禪,專注於一境,應為重最上義者。此是「眼向下視不彷徨」〔之義〕。「多有警寤
30305a04衡、不散亂、不亂意、止、定根、定力、正定。「勤捨自等持」者,是勤於第四禪之捨而有一境心、不散心、不亂意。此是「勤捨自等持」〔之義〕。「斷絕尋意樂後悔」〔之句中〕,「止、定根、定力、正定。「勤捨自等持」者,是勤於第四禪之捨而有一境心、不散心、不亂意。此是「勤捨自等持」〔之義〕。「斷絕尋意樂
40314a14徧觀法。「彼成為專一,闇黑應害破,如斯世尊〔宣〕」〔之句中〕,「成為專一」者,是一境心、不散心、不亂意。此「是專一」。「彼闇黑應害破」者,是令貪闇、瞋闇、癡闇、慢闇,闇黑應害破,如斯世尊〔宣〕」〔之句中〕,「成為專一」者,是一境心、不散心、不亂意。此「是專一」。「彼闇黑應害破」者,是令貪
卷/篇章<1  ...1415[16]
搜尋「一境」 1 / 4 次
大義釋

第十六 舍利弗經之義釋

尊者舍利弗曰

於我[A1]曾見之事  
又誰亦未聞之事
眾主已來由兜率  
而有如斯妙語師

(九五五)

於我未曾見之事是我未曾以此眼以此身體見如此之世尊。〔[1]世尊於三十三天晝度樹下寶石之帝釋座佛母摩耶夫人及諸天眾將說法而於雨安居後,〔為降人界受天眾所圍繞,〔由黃金造白銀造寶珠造之三階梯中中央寶珠造之階梯降於僧伽施市如斯光景為我未曾見之事此是於我未曾見之事之義〕。

尊者舍利弗曰之句中〕,(如斯)是此句之接續句之相合句之圓滿字之合體文之接著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語敬重語尊重語尊敬。「舍利弗是彼長老之名稱名稱施設言說名業命名稱呼此是尊者舍利弗曰」〔之義〕。

又誰亦未聞之事」〔之句中〕,「是否定。「是此句之接續句之相句之圓滿字之合體文之接著句之次第。「誰亦是任何剎帝利婆羅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此是又誰亦未聞之事」〔之義〕。

而有如斯妙語師是有如斯妙語有美語有愛語有感銘語有如迦陵頻伽啼聲之美妙音而由彼世尊之口出具備八支之音聲。〔明晰易解美妙樂聞圓滿無散甚深雄大音聲〕。又彼世尊為聽眾以識[2]自己之聲時彼出以外聽眾之音聲令不出又彼世尊有梵天之聲以迦陵頻伽之聲而語斯是妙語。」

[3]師者是(隊商)師世尊是隊商主(導師)譬如隊商主為諸隊商令度難所(沙漠)度盜賊難所度猛獸難所度餓饉所度無水所上度下度度過達安穩地如斯世尊為隊商主(導師)而為諸有情令度難所度生之難所度老之難所度病之難所……乃至……度死惱之難所令度貪之難所度瞋煩惱惡行之難所令度貪執度瞋見之執令度煩惱執上度下度度過到達安穩邊不死涅槃或又世尊是導者調伏者指導者令知者令解者令觀者令欣樂者如斯世尊是隊商主或又世尊是未起之道之令起者未生之道之令生者未說之道之宣說者知道者解道者達道又現今隨從道之諸聲聞(弟子)倣傚世尊住於具備諸德〕。如斯世尊是隊商主(導師)此是有如斯妙語師」〔之義〕。

眾主已來由兜率〕」是世尊由兜率天身歿有念有正知入於母胎此是眾主已來由兜率。」或又兜率者是諸天彼等滿足喜足意悅悅喜生喜悅兜率天界為眾主而來如斯眾主已來由兜率。」或又兜率是諸阿羅漢彼等滿足喜足意悅有圓滿思惟。〔彼等是為阿羅漢之眾主而來如斯是主已來由兜率。」

眾主是眾主世尊是眾之阿闍梨(師)故是眾主是眾之師故是眾主誘導眾故是眾主教誡眾故是眾主教訓眾故是眾主無畏而(有自信)近眾故是眾主眾聞彼佛之言傾耳令起欲知之心故是眾主令眾由不善離避而向善住立故是眾主是比丘眾之眾主是比丘尼眾之眾主是優婆塞眾之眾主是優婆夷眾之眾主是王眾之眾主是剎帝利眾之眾主是婆羅門眾之眾主是毘舍眾之眾主是首陀眾之眾主是天眾之眾主是梵天眾之眾主是僧眾之主眾主眾之阿闍梨(師)已來者是近於僧伽施市近來到來此是眾主已來由兜率」〔之義〕。故舍利弗長老言

尊者舍利弗曰

於我[A2]曾見之事  
又誰亦未聞之事
眾主已來由兜率  
而有如斯妙語師

含天世界之人人  
如能幸見具眼者
除去一切之闇黑  
獨一而為證得樂(九五六)

含天世界是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世界含沙門婆羅門含天人之人人此是含天之世界

如能幸見具眼者是於三十三天之晝度樹下之寶石帝釋之座坐而說法諸天如見世尊如彼人人亦見又如人人見如是諸天亦見如是諸天幸見如是彼人人亦幸見又如人人幸見如是彼諸天亦幸見如斯如能幸見具眼者」〔〕。

或此等可敬之外學沙門婆羅門不調御而示調御之姿不寂而示寂之姿不寂靜而示寂靜之姿未消滅煩惱而示消滅之姿

[4]模造粘土之耳環  
如使鍍金之銅錢
隱裝之人內不淨  
外美行步於世間

如斯世尊不為示現世尊為調御從事實從如理從如實從如真從不顛倒從自性而示現調御之姿。〔寂而示寂之姿寂靜而示寂靜之姿消滅煩惱而示消滅之姿又諸佛世尊具願而威儀不動如斯亦是如能幸見具眼者之義〕。

或又世尊具有清淨之聲保持稱譽之聲與讚頌於龍界於金翅鳥界於夜叉於阿修羅界於犍闥婆界於天王界於帝釋界於梵天界此同於人界〕,如是有名聲〕,且比此處名聲勝殊如斯亦是如能幸見具眼者」〔之義〕。又世尊具備十力四無畏四無礙解六神通六佛法威勢精進自己令知知解

[5]諸大善者雖在遠  
如同雪山之明顯
諸不善者在近側  
如陰夜放矢不見

如斯亦如能幸見具眼者」〔之義〕。

具眼者是世尊由五眼而成具眼者。〔(一)由肉眼而成具眼者(二)由天眼而成具眼者(三)由慧眼而成具眼者(四)由佛眼而成具眼者(五)由普眼而成具眼者

(一)[6]世尊由肉眼而成具眼者云何於世尊之肉眼存在青色黃色赤色黑色白色之五色於其處在世尊有眼毛而青如烏摩羅華美麗紺碧眼毛之元黃如羯尼迦華美麗正黃之黃金色世尊兩方之眼球赤如赤色甲蟲美麗深。〔中央里如濡潤之木槵子美麗不粗濕潤黑漆其內白如明星麗淨白銀白世尊屬於身體由宿世之善行業而生起彼自然之肉眼於日中夜間普見一由旬雖然具備四類闇黑之時,〔太陽沒時黑分布薩之際於鬱茂密林之中巨大非時之雨雲出現雖如此具備四類闇黑之中亦普見一由旬對於見其屋頂門扉壁柵山岳林藪蔓藤不為障礙假令置印一粒胡麻雖投於有數百萬粒胡麻物中亦可取出其胡麻粒如斯世尊之肉眼原來徧淨如斯世尊雖由肉眼亦是具眼者。」

(二)世尊由天眼而成具眼者云何世尊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見諸有情之死知諸有情之隨業趣於劣不幸。〔〕「汝等此等之有情具身惡具語惡行具意惡行誹謗諸聖者有邪見取得邪見業彼等身壞死後於苦界惡趣隨處地獄或又汝等此等之有情具身善行具語善行具意善不誹謗諸聖者有正行取得正見業彼等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以如斯超人清淨天眼見諸有情之死隨諸有情之業而知趣劣不幸又世尊者觀望者即見一世界見二世界見三世界見四世界見五世界見十世見二十世界見三十世界見四十世界見五十世界見一小千世界見二中千世界亦可見三千大千世界或又觀望其他可見有限之物如斯世尊之天眼徧淨如斯世尊由天眼而成具眼者

(三)世尊由慧眼而成具眼者云何世尊是大慧者博慧者疾慧者速慧者慧者擇慧者而有慧分別明了智以證得無礙解達四無畏十力之保持者人牡牛人師子人龍人良馬人軛獸無邊智者無邊威力者無邊名聲者富者大財者有財者指導者調伏者教導者令知者令解者令觀者欣樂者彼世尊實是未起之道令起者未生之道令生者未說之道之宣說者知道解道者達道者又現今隨從道之諸聲聞(弟子)向世尊倣傚住於具備諸德〕。彼世尊實知應知者見應見者是眼是智是法是梵天是告示者告說者義之將來者不死之施與者法主如來於彼世尊由慧而無有不能知者不能見者不能解者不能作證者不能觸者由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法依一切行相現來佛世尊之智門若所有應知應知者,〔無論自義他義俱義現世之義來世之義明白之義甚深之義隱密之義覆蔽之義未了之義已了之無罪之義無煩惱之義淨白之義第一義其一切作用於佛智之中一切之身業隨佛世尊之智而起一切之語業隨智而起一切之意業隨智而起對於過去佛世尊有無障害智對於未來佛世尊有無障害智對於現在佛世尊有無障害智一切能知之範圍皆是智之範圍一切皆是知。〔智以可知物為範圍可知物以智為範圍超越可知物無佛智之作用超越智無可知之義彼等智與可知之諸法相互在同一範圍譬如於正相合致之函與蓋二者函無餘於蓋蓋無餘於函相互在同一範圍如斯於佛世尊與可知者之智同一範圍一切可知之範圍皆是智之範圍一切皆是可知物。〔智以可知物為範圍可知物以智為範圍超越可知物無佛智之作用超越智無可知物彼等諸法相互同一範圍於一切諸法是佛世尊智之作用一切諸法關係於佛世尊之意門〕,關係於意欲速行心〕,係於作意關係於心之生起佛世尊智是對一切有情之作用世尊知一切有情之意知隨眠知所作知信解了知小塵垢大塵垢利根鈍根善行相惡行易教化難教化不能之有情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世界及沙門羅門含天人之人人是活動於佛智之中譬如任何之魚龜乃至吞舟之大魚為止皆活動於大海之中如斯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世界含沙門婆羅門含天之人人皆是活動於佛智之中譬如任何之鳥乃至金翅鳥為止皆是活動於虛空之方如斯等於舍利弗有慧之人人亦一切活動於佛智之方域佛智徧滿於天與人之慧於此勝而在所有賢剎帝利賢婆羅門賢居士賢沙門之聰敏而長於議論射貫毛髮程度之練達〕,以慧解能摧破他之諸惡見而行之人人近於如來頻為質問質問隱密覆蔽之義〕,彼等之質問由世尊解說而為解答而說示其解答理由彼等至歸投於世尊如斯於此處世尊所謂由慧而極為顯耀如斯,「世尊由慧眼而成具眼者。」

(四)世尊由佛眼而成具眼者云何世尊以佛眼繼續眺望世間諸有情之小塵大塵垢利根鈍根善行相惡行相易教化難教化或又見來世罪之怖畏而見住者譬如在於青蓮之池紅蓮之池白蓮之池一部之青蓮紅蓮白蓮生於水中在水中而生長由水未出在水中沒育一部之青蓮紅蓮白蓮在水中而生在水中而生長在水面之處一部之青蓮紅蓮白蓮在水中而生在水中而生長由水出不染著於水如斯世尊以佛眼眺望世間,〔諸有情之小塵垢大塵垢利根鈍根善行相惡行相易教化難教化或又見來世之罪怖畏而住見者世尊知此者是貪行者此是瞋行者此是癡行者此是尋行者此是信行此是智行者。」世尊對貪行者說不淨說世尊對瞋行者告慈之修習世尊對疑行者總說(聖典)與徧問(義疏)有時使聽法有時為說法與師共住世尊對尋行者告安般念(數息觀)世尊對信行者告信樂之相,〔佛之[7]善覺性法之善法性僧之善行道及自己之戒世尊對智行者告無常相苦相無我相之觀(毘鉢舍那)之相

[8]譬如立於山巔者  
普見下界之人人
如彼善慧普眼者  
昇法所成之殿堂
瞰視世間之人人  
生老所敗沈於愁

如斯世尊由佛眼亦成具眼者。」

(五)世尊由普眼亦成具眼者云何普眼是一切知智世尊已具一切知智正具正達正成具備

[9]彼不能見者  
此世無何物
又不能識者  
不可知
應可知之物  
一切此知通
如來因斯故  
成為普眼者

如斯,「世尊由普眼亦成具眼者此是如能幸見具眼者」〔之義〕。

除去一切之闇黑是排除捨斷除去滅除令滅無一切之貪闇瞋闇癡闇慢闇見闇煩惱闇惡行闇闇黑者無眼者無智者滅慧者害敵黨不至涅槃者此是除去一切之闇黑。」

獨一而為證得樂」〔之句中〕,獨一者(一)世尊由出家之稱為獨一(二)由無伴義獨一(三)由渴愛捨斷之義為獨一(四)一向離貪故為獨一一向離瞋故為獨一一向離癡故為獨一一向無煩惱故為獨一(五)行一行道(一乘道)故為獨一(六)獨一而正覺無上正等覺故為獨一

(一)世尊由出家之稱為獨一者云何世尊為黑髮之青年具備善福青春於人生之第一期有不欲〕〔彼之出家淚顏而泣涕泣之父母捨親戚眾斷一切名聲之障礙斷妻子之障礙斷親戚之障礙斷友人同僚之障礙斷財寶之障礙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家出家而非家成為無一物之狀態獨一行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如斯世尊由出家之稱為獨一。」

(二)世尊由無伴義為獨一者云何彼如斯出家獨於阿練若森林之邊鄙無無騷音無諸人之光景於人隱而住禪思用適當之臥坐所彼獨行獨立獨坐獨臥獨入村行乞由行乞獨密而坐禪獨為經行獨行獨住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如斯,「世尊由無伴義成為獨一。」

(三)世尊由渴愛之捨斷故為獨一者云何彼如斯無伴不放逸而熱心精勤而住於尼連禪河畔之菩提樹下精勤大精勤擊破放逸親類惡魔障解脫之軍捨斷渴愛綱罟、〔輪迴之流愛著而除去滅除令為滅無

[10]渴愛作為友之人  
不斷輪迴於長時
由此狀態他狀態  
輪迴之流可超度
渴愛乃是苦生  
能知此之過患者
離渴愛而無有取  
有念比丘應普行

如斯世尊捨斷渴愛故為獨一。」

(四)世尊一向離貪故為獨一者云何是貪之捨斷故一向離貪故為獨一瞋之捨斷故而一向離瞋故為獨一癡之捨斷故而一向離癡故為獨一煩惱之捨斷故而一向離煩惱故為獨一

(五)世尊行一行道(一乘道)故為獨一者云何一行道者是四念處四正勤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

有情利益者  
[11]生盡滅邊
憐愍者之佛  
知解一行道
經由此之道  
過去諸佛度
現在亦在度  
未來度暴流

如斯,「世尊行一行道故為獨一。」

(六)世尊獨一而正覺無上正等覺故為獨一者云何覺是於四沙門道成智慧慧根慧力擇法覺支觀慧觀(毘鉢舍那)正見世尊依彼佛智覺一切行是無常」,一切行是苦」,一切法是無我」,緣無明而有行」……乃至……之滅故而老死滅」,此是苦」,此是集」,此是苦之滅」,此是至苦滅之」,此是漏」,此是漏之集」,此是漏之滅」,此是至漏滅之道」。等之法應知通」,此等之法應徧知」,此等之法應捨斷」,此等之法應修習」,此等之法應作證」,覺六觸處之集滅沒樂味過患與出離覺五取蘊之集滅沒樂味過患與出離覺四大種之集滅沒樂味過患與出離所有集之法皆是此滅法。」或又所有應覺應別覺應正覺應得達應觸達應作證者之一切物由覺智而覺隨覺別覺正覺正等覺得達獲得觸達作證如斯世尊獨一而正覺無上正等覺故為獨一

證得樂」〔之句中〕,樂者是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寂靜之樂正覺之樂。「」〔此之樂〕,正達得達觸達作證此是獨一證得樂」〔之義〕。故舍利弗長老言

含天世界之人人  
如能幸見具眼者
除去一切之闇黑  
獨一而為證得樂

無依如如之彼佛  
為眾主來無詭詐
於此侍坐為多者  
欲將問者我已來

(九五七)

於無依如如之彼佛」〔之句中〕,佛者是彼世尊自存者無師者於未曾聞之諸法正等覺自己之又於其處得一切知性於諸力得自在性者佛由何之義而為佛耶諦故是佛覺者〕。令人人之覺者故是佛一切知者故是佛一切見者故是佛[12]知道者故是佛明照者故是佛由漏盡者之稱是佛由無煩惱者之稱是佛一向離貪者故是佛一向離瞋者故是佛一向離癡者故是佛一向無煩惱故是佛行一行道故是佛獨一而正覺無上正等覺故是佛已害破不覺故獲得覺故是佛佛此之名非由母作非由父作非由姊妹作非由友人同僚作由親戚緣者作非由沙門婆羅門作非由諸天神作此佛是此諸佛世尊於菩提樹下獲得作證一切知智之共同施設者此是無依如如之彼佛」〔之義〕。

無依有(一)愛依與(二)見依之二依

(一)愛依者云何稱為渴愛者乃謂此是我之物彼是我之物此等是我之物此是我之物唯此是我之物我之色敷物著物下婢下僕山羊田園宅地黃金王土國土地方、〔四兵之營舍倉庫無境界無限界無限定無制限而把我執有限之物——又一切之大地亦由渴愛而我執——乃至百八愛之作用者是愛依

(二)見依者云何二十事之有身見十事之邪見十事之邊見所有如斯類之見惡見見執見難所見邪曲見異動見結執取住著邪道邪路邪性異學處邪倒執違邪執顛倒執邪執對不如實而如實執乃至六十二惡見此是見依

於佛世尊已捨斷愛依捨遣見依愛依之捨斷故見依捨遣之故世尊不依止於眼不依止於耳不依止於色施之家住居利得名聲賞讚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欲界無色界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四蘊五蘊有過去未來現在識諸法不止著不近著不縛著不信解出離棄遣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如如無依之彼佛」〔〕。

如如者乃世尊由五相是如如。〔(一)對好惡是如如(二)已捨者故是如如(三)已度者故是如如(四)已脫者故是如如(五)說明彼之德是如如

(一)[13]世尊對好惡是如如者云何世尊對利得亦是如如對不利得亦是如如名聲亦是如如對不名聲亦是如如對賞讚亦是如如對毀訾亦是如如對樂亦是如如對苦亦是如如假令以香塗一腕以斧擊一腕對彼無貪無瞋恚捨斷隨瞋恚離越勝超越順境與逆境如斯世尊對好惡是如如

(二)世尊已捨者故者如如者云何世尊已捨者故是如如。〔於世尊已捨貪捨遣以捨瞋忿強情激情過慢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已捨唾棄捨斷捨遣如斯世尊已捨者故是如如

(三)世尊已度者故是如如者云何世尊以度欲流度有流度見流度無明流度一切輪迴路越度度出越過超越離越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涅槃之方域到終點護梵行達最上見修習道捨斷煩惱通達不作證滅於彼能徧知苦捨斷集修習道作證滅知通應知徧徧知應徧知捨斷應捨斷修習應修習作證應作證彼放捨障礙放散輪迴之拔除(渴愛)柱無關鑰(五下分結)而為聖卸下慢幢重擔離繫捨斷五支〕,備六支〕,守護一〕,習行安住迴避除去之四依除去獨一諦(徧見)完全遣求覓有不混濁之思惟有安息身行有善解脫之心有善解脫之獨一而完全〕,住於梵行〕,得達應第一之得達為最上之人第一之人彼無積善惡之報〕,無除已除而住無捨斷煩惱〕,無執取已捨斷而住立無取去無取上已取去而住立具備無學之戒蘊故而住立具備無學之定蘊故而住立具備無學之慧蘊故而住立具備無學之解脫蘊故而住立具備無學之解脫智見蘊故而住立體得諦而住立超越[14]動而住立奪去煩惱火而住立不迴行而住立取幸運而住立由解脫習行而住立由徧淨慈而住立由徧淨悲而住由徧淨喜而住立由徧淨捨而住立由究竟清淨而住立由徧淨無煩惱性而住解脫故而住立知足故而住立蘊之終邊而住立界之終邊而住立處之終邊而住立趣之終邊而住立生起之終邊而住立結生之終邊而住立有之終邊而住輪迴之終邊而住立輪轉之終邊而住立最後之有而住立最後之身體而住立世尊是最後之持身者

[15]此為彼之最後有  
此為彼之最終身
生死輪迴為最後  
於彼無有再有事

如斯世尊已度者故是如如

(四)世尊已脫者故是如如者云何於世尊由貪而心已脫解脫善解脫由瞋而心已脫解脫善解脫由癡而心已脫解脫善解脫由忿強情激情過慢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而心已脫解脫善解脫如斯世尊成為已脫者故是如如

(五)世尊說明彼之德是如如者云何世尊若就共戒而言具戒者明彼之德是如如若就信而言具信者說明彼是如如若就精進而言具精進者說明彼是如如若就慧而言,「是具慧者說明彼是如如對明而言三明者說明彼是如如若就神通而言六神通說明彼是如如若就力而言十力者說明彼是如如如斯,「世尊說明彼之德是如如。」此是無依如如之彼佛」〔之義〕。

為眾主來無詭詐」〔之句中〕,無詭詐者是三詭詐。〔(一)稱資具之受用詭詐(二)稱威儀之詭詐事(三)稱周邊語之詭詐事

(一)稱[16]資具之受用詭詐事者云何於此處諸居士為布施衣服食物臥坐病者之資具藥品招待比丘比丘有惡欲而敗於欲有欲求依欲念而更多之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斷衣服斷食物斷臥坐斷病者之資具藥品彼如斯言:「高價之衣服於沙門有何用沙門由塚墓塵堆又由店前捨集襤褸作僧伽梨衣而著此為相應高貴之食物於沙門有何用沙門行由團食而營生活此為相應。」高貴之臥坐所於沙門有何用沙門是樹下住者或露地住者此為相應高價之醫藥於沙門有何用沙門是由牛之腐尿或訶梨勒果片作藥此為相應因此而著粗糙之衣服攝粗糙之食物受用粗糙之臥坐所受用粗糙之病者資具藥品諸居士思惟:「此之沙門少欲而知足獨居不雜於〕,勵精進是頭陀行者」,愈益為布施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而招待彼如斯言:「由三者之現前而有信之善男子生多福。〔由信之現前而有信之善男子生多之福由施物之現前而有信之善男子生多福由應施者(聖者)之現前而有信之善男子生多福於汝等有此之信又此施物之存在而我是受者若我不受者汝等將失福於我此之施物無用然憐愍汝等故而我受施物〕。」因此而多受衣服多受食物多受臥坐所亦多受病者之資具藥品。〔而受資具之際彼為似有難顏。〕如斯所有可厭顰蹙詭詐詭瞞詐欺此云此稱資具之受用詭詐。」

(二)稱威儀之詭詐事者云何於此處某者有惡欲而敗於欲意欲由他之尊欲若如斯人人將尊敬我裝作如得阿羅漢果者而行走裝作而立裝作而坐作而臥願求視為得阿羅漢果人而行走願求而立願求而坐願求而臥入定者而行走如入定者而立如入定者而作如入定者而臥為欲他見為禪定如斯所有威儀之假立建立偽裝可厭顰蹙詭詐詭瞞詐欺此云稱為威儀詭詐事。」

(三)稱為周邊語之詭詐事者云何於此處某者有惡欲而敗於欲意欲他之尊敬:「若如斯人人將尊敬我」,〔言依據聖法。〔:「著如斯衣服之沙門此是大有能者。」:「持如斯鉢持銅碗持水瓶持濾水器持鍵著帶著腰紐之沙門此是大有能者。」:「有如斯和尚之沙門此是大有能者。」:「同於阿闍梨和尚者(弟子兄弟)同阿闍梨者(同門)友人知己同輩友之沙門此是大有能者。」:「住於如斯精舍之沙門此是大有能者。」:「住於如斯單屋頂家住於臺觀住於平屋住於山窟住於洞穴住於小屋住於重閣住於樓房住於圓屋住於寶庫住於集會所住於假屋住於樹下之沙門此是大有能者。」或又有惡染之心而屢為可厭之面行大詭詐大滑舌由口巧言而得他之尊敬者如言:「此之沙門(我)已如斯寂靜之住等至(禪定)。」而甚深秘密微妙隱蔽是出世間與空相應論如斯所有偽裝可厭顰蹙詭詐詭瞞欺此云:「稱為周邊語之詭詐事。」

佛世尊捨斷此等三詭詐事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已以智火燒故佛無詭詐無詭詐」〔之義〕。

為眾主而來」〔之句中〕,眾主者乃眾主世尊是眾之阿闍梨(師)故是眾主眾之師故是眾主誘導眾故是眾主教誡眾故是眾主教訓眾故是眾主無畏而近眾故是眾主使眾聞彼佛之言〕,傾耳令起知心故是眾主令眾生離避不善使住立於善故是眾主是比丘眾之眾主是比丘尼眾之眾主是優婆塞眾之眾主是優婆夷眾之眾主是王眾之眾主是剎帝利眾之眾主是婆羅門眾之眾主是毘舍眾之眾主是首陀眾之眾主是天眾之眾主是梵天眾之眾主是僧眾之主眾主眾之阿闍梨(師)。「是近於僧伽施市近來到來此是為眾主來無詭詐之義〕。

於此待坐為多者」〔之句中〕,「是諸多之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侍坐者昃使侍坐者左右使侍者差侍者諸弟子也此是於此侍坐為多者」〔之義〕。

欲將問者我已來」,欲問我已來欲質問我已來欲聞問我已來如斯是欲將問者我已來」〔之義〕。或又有欲問之人質問之人人欲聞問之人人之來來至接近近侍如斯亦是欲將問者我已來有由質問而來〕」〔之義〕。或又有向尊師欲問而來者尊師對我所問得善語回答此是說者之責任如斯亦是欲將問者我已」〔之義〕。故舍利弗長老言

無依如如之彼佛  
為眾生來無詭詐
於此侍者為多者  
欲將問者我已來

親無人坐處  
樹下又復於塚墓
又在山山洞窟中  
住在比丘厭世間(九五八)

厭惡之比丘」〔之句中〕,比丘是善凡夫比丘又有學比丘此是比丘。「厭惡是厭惡生悲苦憂惱地獄之苦畜生界之苦餓鬼界之苦人界之苦入胎原因之苦在胎原因之苦出胎原因之苦生者隨結之苦生者受他支配之苦自苦之苦他苦之苦苦苦行苦壞苦眼病之苦耳病之苦鼻病之苦舌病之苦身病之苦頭病之苦外耳病之苦口腔病之苦齒病之苦喘息外鼻病熱病腹病氣絕赤痢腹痛虎列剌疱瘡肺病癲癇輪癬疥癬風癬抓傷出血糖尿病疙瘩潰瘍膽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風等起病、〔膽汁痰風之集合病氣候變化所生病不等姿勢所生病傷害所生病業報所生病大便小便炎熱與爬行類接觸所生之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姊妹死之苦親子死之苦親女死之苦失親戚之苦失財富之苦健康疾病之苦失戒之苦失正見厭惡嫌忌厭之苦此是厭惡之比丘」〔之義〕。

親人無坐所」〔之句中〕,坐所是坐處。〔椅子坐蒲團皮革草蓐柴蓐藁蓐其坐所免見不適當之色遠離免為不適當五種欲遠離坐所親近受用享受且常受者此是親人無坐所〕」〔之義〕。

於樹下或於塚墓」〔之句中〕,樹下者是樹下塚墓是塚墓處此是樹下又復塚墓。」

又在山山洞窟中」〔之句中〕,山是山洞穴是洞穴山窟是山窟山之中間謂山之中腹此是又在山山洞窟中。」故舍利弗長老言

親人無坐處  
樹下又復於塚墓
又在山山洞窟中  
住在比丘厭世間

高低臥所住比丘  
其處恐怖猛獸
彼有無音臥坐所  
比丘不可怖動此(九五九)

高低臥所」〔之句中〕,「高低是高低勝劣善惡。「臥所是臥坐所謂臥所。〔是精舍單屋頂家臺觀平屋山窟此是高低臥所。」

其處恐怖物吠」〔之句中〕,「者是起吠吼聲此是」。或又[17]如何程度幾何幾多多少而如何之多所怖之物是獅子鬣狗野牛百足盜賊又既遂未遂之兇暴人此是其處恐怖物吠」〔〕。

比丘不可怖動此」〔之句中〕,「是此恐怖之物見恐怖之物[18]聞而不可怖動不可悚怖不可震駭不可駭不可駭怖不可戰駭不可[19]怖畏可陷於戰慄不恐怖身不硬直不駭怖不可逃走捨斷怖畏恐怖而離去身毛豎立而住此是比丘不可怖動此」〔之義〕。

彼無音臥坐所是無無諸人之景色可住隱人是適當禪思之臥坐所此是彼有無音臥坐所」〔之義〕。故舍利弗長老言

高低臥處住比丘  
其處恐怖猛獸
彼有無音臥坐所  
比丘不可怖動此

未到之域(涅槃)比丘行  
世間危難有幾何
彼有邊境臥坐所  
比丘應與克服彼

(九六〇)

世間危難有幾何」〔之句中〕,「幾何是幾何幾多何者如何多危難是(一)顯現之危難與(二)隱密之危難之二危難

(一)顯現之危難者云何是獅子鬣狗野牛百足盜賊又既遂未遂之兇惡人又與接觸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外耳病口腔病齒病喘息外鼻病熱病腹病氣絕赤痢腹痛虎列剌疱瘡肺病癲癇輪癬疥癬風癬抓傷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潰瘍膽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風等起病、〔膽汁痰風之集合病氣候變化所生病不等姿勢所生病傷害所生病業報所生病大便小便炎熱爬行類〕。此等謂顯現之危難

(二)隱密之危難者云何是身惡行語惡行欲貪蓋瞋恚蓋昏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忿強情激情過慢憍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此等謂隱密之危難

危難者是由何義而為危難耶(一)征服(善人)故危難(二)至善法之減退故是危難(三)不善法以其處為依所故是危難

(一)征服善人故是危難者云何彼等危難是征彼人征服蹂躪奪取粉碎如斯,「征服故是危難。」

(二)至善法之減退故是危難者云何彼等危難是至諸善法之減退消滅善法者云何是正行道隨順之行道無害敵之行道隨義之行道法隨法之行道對諸戒之完成諸根之守護對食之知量向警寤之努力向念正知四念處正勤四神力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修習之努力至此等諸善法之減退消滅如斯至減退故是危難。」

(三)不善法以其處為依所故是危難者云何於其處此等之惡不善法生起而依止於自體譬如在洞穴於洞穴為依所之生物橫臥在水中以水為依所之生物存在在林中以林為依所之生物存在在樹上以樹為依所之生物存在如斯於其處此等諸不善法生起依止於自體如斯以其處為依所故是危難。」

即世尊如斯說:「[20]諸比丘與門人(煩惱)共與阿闍梨(煩惱)之比丘是苦而不樂住諸比丘與門人共與阿闍梨共之比丘是苦而不樂住者云何諸比丘茲有比丘以眼見色後,〔於彼憶念思惟結縛而生起惡不善法其等之惡不善法住於彼之內隨住故云彼與門人(內住者)共彼等惡不善法於彼現行故云彼與阿闍梨(現行者)共更又諸比丘有比丘以耳聞聲之後以鼻嗅香之後以舌嘗味之後以身觸所觸之後以意識法之後,〔於彼憶念思惟結縛而生起惡不善法其等之惡不善法住彼之內隨住故云彼與門人(內住者)共彼等諸不善法在彼現行故云彼與阿闍梨(現行者)共如斯諸比丘與門人共與阿闍梨共之比丘是苦而不樂住。」如斯亦以其處為依所故是危難。」

又世尊如斯說:「[21]諸比丘有此等三之內垢內不友內敵內殺戮者內反敵者三者云何諸比丘貪是內垢內不友內敵內殺戮者內反敵者諸比瞋是內垢內不友內敵內殺戮者內反敵者諸比丘癡是內垢內不友內敵內殺戮者內反敵者諸比丘此等三之內垢是內不友內敵內殺戮者內反敵者。」

[22]貪生不利  
貪心動亂
怖畏內生  
人不覺知
貪不知義  
貪不見法
貪征人故  
黑暗闇冥
瞋生不利  
瞋心動亂
怖畏內生  
人不覺知
瞋不知義  
瞋不見法
忿征人故  
黑暗闇冥
癡生不利  
癡心動亂
怖畏內生  
人不覺知
癡不知義  
癡不見法
癡征人故  
黑暗闇冥

如斯亦以其處為依所故是危難。」

又世尊說:「[23]大王人有三法之生起。〔彼等於內生起至不利益不樂三者云何大王人有貪之生起。〔於內生起至不利益不樂住大王人有瞋之生起。〔於內生起至不利益不樂住大王人有癡之生起。〔於內生起至不利益不樂住大王人有此等三法之生起。〔彼等於內生起至不利益不樂住。」

[24]自己心中生  
貪與瞋與癡
有惡心害人  
如竹枯自果

如斯亦以其處為依所故是危難。」

又世尊如斯說

[25]貪瞋此為身體因  
不樂與樂由此生
由此身體之等起  
不善尋以
如諸童子

如斯亦以其處為依所故是危難

世間是人世間此是世間危難有幾何」〔之義〕。

未到之域比丘行」〔之句中〕,未到之域者是不死涅槃即彼一切行之止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涅槃未曾到之非於此長時曾到之域譬如持運滿油之鉢至緣此比丘冀求未到之域無怠慢隨護無油之自心謂赴未曾到之域前往出發者此是未到之域比丘行」〔之義〕。

比丘應克服彼」〔之句中〕,「是彼危難比丘應克服戰勝應蹂躪奪去粉碎此是比丘應克服彼」〔之義〕。

彼有邊境臥坐所是山邊林邊水邊河邊之邊地邊境邊鄙於其處不能耕作不能播種之臥坐所此是彼有邊境臥坐所」〔之義〕。故舍利弗長老言

未到之域比丘  
行世間危難有幾何
彼有邊境臥坐所  
比丘應與克服彼

於彼有何語路耶  
彼有此何行處耶
自使精勤之比丘  
應有如何戒務耶

(九六一)

於彼有何語路耶?」是如何狀態如何住立具備如如何類之語路耶是以問語徧淨

語徧淨者云何茲有比丘捨斷妄語離妄語語真實只遵真實實直信賴不欺世人。〔捨斷兩舌離兩舌此處人人之間將為分裂由此處聞而無在彼處言彼處人人之間將為分裂由彼處聞而無在此處言彼如是為分裂之人融愈益助長親密人人之親密〕,悅和合樂和合喜和合語令和合之語。〔捨斷惡口離惡口無過失樂於耳可愛能觸於心琴優雅適於諸多人人之適諸多人人意之所有語語如斯類之語。〔捨斷綺語語離綺適時而語語真實語義語法語律有因緣(序說)有適時之引例(譬喻)有段落伴義之語彼具備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之四語善行語去四過失之語遠離[26]三十二之無用論離去出離棄遣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彼)語十論事所謂(一)少欲論(二)知足論(三)遠離論(四)不會合論(五)勤精進論(六)戒論(七)定論(八)慧論(九)解脫論(十)解脫智見論語念處論正勤論神足論根論力論覺支論道論果論涅槃論。〔制語心深守護防護此是語徧淨如斯具備語徧淨此是於彼有何語路?」

彼應有何行處耶?」是如何狀態如何住立具備如何類之行處耶[27]是以問行處有行處有非行處

(一)非行處者云何於此處某者或往婬女之處或往寡婦之處或往成長處女之或往黃門(閹人)之處或往比丘尼之處或往酒肆之處或對國王大臣外學外學之弟子如在家人所為不適當之交際而住或又如對比丘比丘尼優婆優婆夷而無信無信樂罵詈讒謗彼等〕,不欲彼等之利不欲其益欲安樂不欲瑜伽安穩依存如斯諸俗家親近近侍此謂之非行處或又乞入於村落家家之間行於街路而不防護諸根而行。〔眺望象〕,望馬〕,眺望車〕,眺望步〕,眺望婦人眺望男子眺望男兒眺望女眺望店內眺望家之入口眺望上眺望下左顧右眄而行此亦云非行處或又以眼見色已取相取細相。〔此不防護眼根而住者為貪憂諸惡不善法所侵而彼不為其防護而行道不護眼根不至眼根之律儀以耳意而識法已而取相取細相。〕此之不防護意根而住者為貪憂之諸惡不善法所侵而彼不為彼其防護而行道不護意根不至意根之律儀此亦云為非行處又譬如有一部可尊敬之沙門婆羅門不斷享信施之食亦按例為舞蹈歌謠音樂魔術說相生手鈴樂鐃鈸樂銅羅樂奇術鐵丸戲竹棒戲輕身藝業鬥馬鬥水牛鬥牡牛鬥牝牛鬥牡山羊鬥牡羊鬥鷄鬥鶉鬥杖角力模擬戰兵列兵團閱兵等物之耽於觀賞此亦云非行處五種欲亦是非行處即世尊如斯說:「[28]諸比丘在往他境之非行處之人可得魔襲來(之機)魔可得所緣諸比丘勿行他境之非行處諸比丘人人所行他境之非行處是得魔來襲之〕,得魔之所緣諸比丘然如何是他境之非行處耶此即是五種欲五者云何是喜好盼眄可意可愛伴欲可染眼所識之色耳所識之聲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喜好盼望可意可愛伴欲可染身所識之觸諸比此謂他境之非行處。」此亦云非行處

(二)行處者云何茲有比丘不往婬女處不往寡婦處不往成長處女之處往黃門之處不往比丘尼之處不往酒肆之處對國王大臣外學之弟子如在家人所為不適當之交際而不住或又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有信有信自由給與泉水光輝袈裟衣喜比丘之出入彼等之欲其益欲安欲瑜伽安穩如斯依存於諸俗家親近近侍此云行處或又有比丘,〔行乞入村落家家之間行於街路防護諸根而行。〔不眺望象〕,不眺望馬〕,不眺望車〕,不眺望步〕……乃至(二七三頁參照)……不左顧右眄而行此亦云行處或又以眼見色已而不取相不取細相……乃至(二七三頁參照)……至意根之律儀此亦云行處或又有一部之可尊敬之沙門婆羅門不斷享信施之彼等按例對舞蹈歌謠音樂……乃至(二七四頁參照)……如閱兵等物離耽於觀賞此亦云正行四念處亦是行處即世尊如斯說[29]諸比丘應行自己之父祖(先佛)之境行處諸比丘往自己之父祖境之行處人人可不得魔襲來之機會〕,不得魔之所緣諸比丘如何是比丘自己父祖境之行處耶此即是四念處四者云諸比丘茲有比丘對身行身隨觀熱心而有正知有念住於調伏世之貪憂對受法隨觀熱心而有正知有念住於調伏世之貪憂諸比丘此是比丘之自己父祖境之行處。」此亦云行處如斯應具備行處此是此有何行處耶?」

應有如何戒務耶?」是如何狀態如何住立應具備如何類之戒與務耶是以問戒與務之徧淨所謂[30]戒與務之徧淨者云何(一)有戒而且是務(二)有務而不成為

(一)有戒而且為務者云何茲有比丘具戒防護別解脫律儀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對微量之罪亦起怖畏受持學諸學處其時所有抑制律儀不犯此是戒所有受持此是務由律儀之義而是戒由受持之義而是務此謂戒而且是務。」

(二)務而非戒者云何阿練若住支常乞食支糞掃衣支三衣支次第乞食支時後不食支常坐不臥支隨處住支之八頭陀支此云務而非戒。」精進之受持亦云務而非戒。〔以精勤策勵心寧皮與腱與骨乾盡縱身中之肉與血涸渴強健力勢由強健力由強健精進由強健勇猛而得所應得之物而精進不停止」。斯精進之受持亦云務而非戒。」

[31]愛箭不拔去  
我不食不飲
不外出精舍  
亦不橫脇臥

以精勤策勵心如斯精勤之受持亦云務而非戒。」以精勤策勵心由諸漏而不取我心至解脫止我不解此結跏趺坐」。如斯精進受持亦是務而非戒。」以精勤勵心由諸漏而不取我心至解脫止我不由此座起不下經行處不外出精舍不外出軍單頂家不外出臺觀不外出平屋不外出山窟不外出同穴不外出小屋不外出重閣不外出樓房不外出圓屋不外出寶庫不外出集會所不外出假屋不外出樹下」。如斯精進之受持亦云務而非戒。」以精勤策勵心於此晨朝時我將取得聖法將正得將證達將觸達將作證」。如斯精進之受持亦云務而非戒。」精勤策勵心於此之正午時夕刻時在食前在食後在初夜在中夜在後夜在新月在滿月在雨期在冬期在夏期在青年期在中年期在老年期將取得聖法將正得將證達將觸達將作證」。如斯精進之受持亦云務而非戒。」此是戒與務之徧淨如斯具備戒與務之徧淨此是應有如何戒務耶?」

自使精勤之比丘」〔之句中〕,「自使精勤是為諸善法而勤精進力勢有堅強發勤不放棄欲不放棄重擔(責任)或又對自義對真理對持相對理由對理非理而自遣(專心)之自遣者。〔〕「一切行是無常而自遣(專心)一切行是苦而自遣,「一切法無我而自遣,「緣無明有行而自遣……乃至……「生有老死而自遣……乃至……「生之滅故老死滅而自遣,「此是苦而自遣……乃至……「此是至苦滅之道而自遣,「此是漏而自遣……乃至……「此是至此漏滅之道而自遣,「此等諸法應知通而自遣,「此等諸法應作證而自遣,「(專心觀察)六觸處之集滅沒樂味過患出離而自遣,「五取蘊四大種之集滅沒樂味過患出離而自遣,「所有集之法皆是此滅之法為自遣者。「比丘是善凡夫比丘又有學比丘此是自精勤比丘。」故舍利弗長老言

於彼有何語路耶  
彼此有何行處耶
自使精勤之比丘  
應有如何戒務耶

有智有念為專一  
彼為受持如何學
除銀之錆如鍛工  
自己之垢應吹去

(九六二)

彼為受持如何學是彼受如何之學受持執取住著此是受持如何學」〔之義〕。

有智有念為專一」〔之句中〕,「專一不散心不亂意此是」。「有智是智者賢者具慧者覺慧者有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是由四原因而有念。〔在對身修習身隨觀念處而有念對受對受法而修習法隨觀念處而有念此謂之有念此是有念」。

彼為受持如何學是問增上戒學。「專一是問增上心學。「有智是問[32]增上慧學。「有念是問念之徧淨此是專一而有智有念彼受持如何學之義〕。

除銀之錆如鍛工自己之垢應吹去」〔之句中〕,鍛工是金工銀者是生色(黃金)譬如金工以黃金之麤垢之(錆)亦吹吹除吹去中垢亦吹吹除吹去細垢亦吹吹除吹去如斯比丘自己之麤煩惱亦吹吹除吹去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中煩惱亦吹吹除吹去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細煩惱亦吹吹除吹去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或又比丘自己之貪垢瞋垢癡垢慢垢見垢煩惱垢惡行垢為暗黑物為無眼物為無智物慧之物害敵之黨不至涅槃之物吹之吹除吹去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或又由正見而吹邪見吹除吹去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正思惟而邪思惟由正語而邪語由正業而邪業由正命而邪命由正精進而邪精進由正念而邪念由正定而邪定由正智而邪智由正解脫而吹邪解脫吹除吹去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或又由八支聖道而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一切不善行之吹吹除吹去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除銀如鍛工自己之垢應吹去」〔之義〕。故舍利弗長老言

有智有念為專一  
彼為受持如何學
除銀之錆如鍛工  
自己之垢應吹去

世尊宣示:「舍利弗

而且厭惡此世間
受用無人坐臥所     比丘如何安樂住
如何有隨法聖道     隨知解將語汝(九六三)

厭惡而且如何安樂住」〔之句中〕,而且有厭惡者是厭惡生憂惱……乃至(二六三頁參照)……見厭惡苦嫌忌而且有厭者此是而且有厭惡。」「如何安住樂是所有安樂有安樂住我將語彼

安樂住者云何是正行道隨順之行道無害敵之行道法隨法之行道諸戒之完成諸根之守護對食知量向警寤之努力念正知四念處四正勤四神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涅槃至涅槃道此謂安樂住此是而且厭惡如何安樂。」

世尊宣示舍利弗!」世尊由名而言彼長老世尊是尊重之同義語又貪之破壞者故是世尊瞋之破壞者故是世尊癡之破壞者故是世尊見之破壞者故是世尊棘之破壞者故是世尊煩惱之破壞者故是世尊頒與頒布法寶故是世尊諸有之終熄者故是世尊修習身修習戒修習心(定)修息慧故是世尊或世尊於阿練若森林之邊鄙而為無無諸人之景象應住隱諸人受用禪思適當臥坐所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義味法味解脫味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十想修習十徧定安般念定不淨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十如來力四無畏四無礙解六神通六佛法故是世尊所謂世尊之此名非由母作非由父作非由兄弟作非由姊妹作非由朋友同僚作非由親戚緣者作非由沙門婆羅門作非由天神作謂此世尊是諸佛世尊於菩提樹下解脫之後與一切知智之獲得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舍利弗」〔之義〕。

受用無人坐臥所」〔之句中〕,「坐所是坐之處所。〔是牀椅子蒲團皮革草蓐柴蓐藁蓐。「臥所乃臥坐所。〔是精舍單屋頂臺觀平屋洞窟。〔臥坐所免見不適當之色遠離免聞成為不適當之聲……乃至……免不適當之五種欲遠離謂之受無人臥坐所受用享受而且有常受者受用無人坐臥所」〔之義〕。

如何隨法有正覺」〔之句中〕,正覺者是四沙門道之智慧根慧力……乃至……擇法覺支觀慧觀(毘鉢舍那)正見此是欲覺其覺欲隨覺別覺欲正覺欲證達欲觸達欲作證之比丘〕。此是欲正覺比丘〕。「如何有隨法是向覺有如何隨法耶?〔向覺之隨法是正行道隨順之行道無害敵之行道隨義之行道法隨法之行道諸戒之完成諸根之守護對食知量向警寤之努力念正知此等謂向覺之隨法或又於四沙門道之前分觀(毘鉢舍那)此等謂向覺之隨法此是「〔比丘如何隨法有正覺」〔之義〕。

彼隨知解將語汝」〔之句中〕,「是向覺之隨法。「將語將說將語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隨知解是隨於知解知解了知識知別知通達不受賣不依傳說不依傳承不依藏之說依思擇不依推論不依行相之審思不依見自己自知通[A3]現見以說彼此是隨其知解而語汝」〔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曰舍利弗

而且厭惡此世間
受用無人坐臥所     比丘如何安樂住
如何有隨法聖道     隨知解我語汝

一〇

有念戒等周行  
賢比丘接觸蚊虻
爬行類人四足  
不可佈此五佈畏

(九六四)

「〔比丘不怖五怖畏」〔之句中〕,賢是賢者學者具慧者覺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不可怖五怖畏」,不可駭不可駭怖不可戰駭不可怖畏[33]不可陷於戰慄無恐怖無身硬直無駭怖不可逃走捨斷怖畏恐怖應去身毛豎立而住此是賢者比丘不怖五怖畏」〔之義〕。

有念比丘周邊行」〔之句中〕,比丘者是善凡夫比丘又有學比丘。「有念是由四原因而有念。〔對身修習身隨觀念處而有念、〕修習法隨觀念處而有念此謂之有念。「彼周邊行有四之周邊。〔(一)戒律儀周邊(二)根律儀周邊(三)食知量周邊(四)警寤隨勤周邊

(一)戒律儀周邊者云何茲有比丘具戒防護別解脫律儀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對微量之罪亦起怖畏受持而學諸學處觀察內之穢污住於戒律儀周邊之無破彼之界限此是戒律儀周邊。」

(二)根律儀周邊者云何茲有比丘以眼見色已而無取相無取細相此不防護眼根而住者為貪憂諸惡不善法所侵故為此防護而行道護眼根而至眼根之律儀以耳聞聲已以鼻嗅香已以香嘗味已以身觸所觸已以意識法已無取相取細相不防護此之意根而住者為貪憂諸惡不善法所侵故為其防護而行道意根至意根之律儀而且觀察[34]燃火之教說於根律儀周邊之內而行無破限界根律儀周邊。」

(三)食知量周邊者如何茲有比丘不為戲而如理省察不為憍慢不為裝飾不為莊嚴為欲存續此身體為維持為止害,「如斯我為無舊苦痛不令生新苦痛又我將為存命與無罪與安樂住為攝益梵行之限度受用食物觀察[35]車軸之注油[36]傷之繃帶[37]子肉之譬喻在食知量範圍內而行無破限界此是食知量周邊

(四)警寤隨勤周邊者云何茲有比丘晝由經行與坐禪由諸障法令心徧淨於初夜經行坐禪由諸障法念心徧淨於中夜右脇為向下如獅子之臥脚與脚重疊有念有正知而起作意想已而臥於後夜起由經行與坐禪而徧淨諸障法觀察[38]善一夜住警寤隨勤周邊之內行無破限界此是警寤隨勤周邊。」此是有念比丘周邊行」〔之義〕。

蛇與蚊虻爬行類」〔之句中〕,虻是赤眼蠅蚊(飛過之物)是謂一切蠅類故一切蠅類謂蚊彼等飛上飛上而噉故一切之蠅類謂蚊(飛過之物)爬行類是蛇此是蛇與蚊虻爬行類。」

人與四足接觸」〔之句中〕,「人之接觸者是盜賊及既遂未遂之兇暴人彼等向比丘質問又提起論辯怒罵誹謗惱害損惱傷害使苦使惱行殺殺害殺傷所有人之殺害乃人之接觸四足是獅子虎豹鬣狗野牛彼等粉碎比丘傷害令苦令惱苦殺害殺傷四足之殺害是所有四足之怖畏此是人與四足獸接觸」〔之義〕。故世尊宣

有念我等周邊行  
賢比丘接觸蚊虻
爬行類人四足  
不可佈此五佈畏

一一

彼等多由他法者(外學)  
不應戰慄見恐怖
又對其他諸危難  
追求善者應克服(九六五)

彼等多由他法者不應戰慄見恐怖」〔之句中〕,他法者是除[39]七共法者所有佛不信樂者法不信樂者僧不信樂者彼等向比丘質問又提起論辯怒駡惱害損惱傷害令苦令惱苦殺害殺傷彼等見聞多恐怖不應顫[40]不應顫怖不應顫駭不應駭不應駭怖不應戰駭不應[41]怖畏應陷於戰慄無恐怖身無硬直無駭怖不可逃走捨斷怖畏恐怖應去身毛豎立而住此是彼等多由他法者不應戰慄見恐怖」〔之義〕。

又對其他諸危難追求善者應克服又應其他諸克服[42]打勝應蹂躪應奪取應粉碎(危)難。「危難是顯現之危難與隱密之危難之二危難……至(二六六頁以下參照)……如斯亦以其處為依所故是危難。」追求善者是正行隨順之行道無害敵之行道隨義之行道、〔法隨法之行道諸戒之完成諸根之守護對食知量向警寤之努力念正知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七覺支、〕八支聖道涅槃求至涅槃道覓求徧求者應克服諸危難打勝應蹂躪應奪取應粉碎此是又對其他諸諸危難善追求者應克服(之義)故世尊宣示

彼等多由他法者  
不應戰慄見恐怖
又對其他諸危難  
追求善者應克服

一二

罹疾頻饑餓  
寒冷酷熱亦忍耐
其等種種觸無餘  
精進發勤應堅行

(九六六)

罹疾頻饑餓」〔之句中〕,罹疾者是罹病。〔觸病觸被襲被圍而具此如觸眼病被襲被圍〕,耳病鼻病舌病身病……乃至(一四五頁參照)……炎熱觸爬行類之觸被襲被圍而具之饑餓者是觸飢被襲被圍亦具〕。此是亦罹疾頻饑餓」〔之義〕。

寒冷酷熱宜耐忍」〔之句中〕,「寒冷是由二原因而寒冷。〔(一)由身內界之動搖而寒冷又(二)由外部之氣候而寒冷。「是由二原因而熱(即)(一)由身內界之動搖而熱又(二)由外部之氣候而熱

寒冷酷熱宜耐忍是忍寒冷暑熱餓渴炎熱爬行類之接觸,〔耐忍被發惡意被受取不快之語路而激不快不可意忍奪命程度之苦痛者此是寒冷酷熱宜耐忍」〔之義〕。

其等種種觸無餘」〔之句中〕,「彼被其等觸是罹疾觸饑餓寒冷暑熱被襲被圍亦具〕。此是彼亦為其等所觸。」「種種是觸於多種行相之苦被襲被圍亦具〕。此是彼亦觸其等種種」〔之義〕。「無餘者是諸行俱起識不作餘地令無餘地此是其等種種觸無餘」〔之義〕。

[43]精進發勤應堅行」〔之句中〕,「精進發勤是所有心之勤精進勇勤精勤精進勇猛努力力勢堅固緊張發勤不棄欲不棄重擔重擔堅持精進精進根精勤力正精進也。「應堅行是精進發勤應堅受持受持安固此是彼發精進應堅行」〔之義〕。故世尊宣示

宜忍罹疾頻饑餓  
寒冷酷熱亦耐忍
其等種種觸無餘  
精進發勤應堅行

一三

不語虛妄不為盜  
弱強有情以慈觸
識而使意之混濁  
黑魔之分應除去

(九六七)

不語虛妄不為盜之句中〕,「不為盜此處比丘捨斷[44]偷盜應離去偷盜取被與期待所與由不盜淨而應自住此是不為盜」〔之義〕。「不語虛妄處比丘捨斷妄語應離去妄語語真實從真實為實直可信賴不可欺世人此是不語虛妄不為盜」〔之義〕。

弱強有情以慈觸之句中〕,「是對所有有情之慈慈愍慈愍性哀愍憐愍憐愍性求利性同情無瞋恚無恚怒無瞋善根。「渴愛為未捨斷處所者又為未捨斷怖畏恐畏處所者由何云為弱彼等駭駭怖懼怖怖畏陷於戰慄由此云為。「是捨斷渴愛處所者又捨斷佈畏恐佈處所者由何云為強彼等不駭不駭怖不怖畏不陷於戰慄由此云為,「弱強有情以慈觸是無論弱者強者應以慈觸應令徧滿〕。應令徧滿廣大偉大無量無怨無恚怒慈俱心弱強有情以慈觸」〔之義〕。

識而使意之混濁」〔之句中〕,「是彼之時。「是所有心心藏淨白(心)意處意根識蘊隨順於觸等法之意識界由身惡行而心混濁動轉衝突動搖動亂不寂滅由語惡行意惡行忿強情激情過慢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而心混濁動轉衝突動搖動亂不寂滅。「以識令意之混濁是知了知別知通達令心之混濁此是以識令意之混濁」〔之義〕。

黑魔之分應除去」〔之句中〕,黑魔者是所有彼魔黑魔邊行者障解放逸之親類。「黑魔之分應除去是黑魔之分(徒黨)魔分魔鈎魔味魔境魔內熱魔行處魔結縛應捨斷除去滅除令成為滅無如斯黑魔之分應除去。」或又黑魔之分魔分不善分苦起苦報令至地獄者令至畜生界者令至餓鬼界者而應捨斷〕,應除去滅除令之滅無如斯黑魔之分應除去。」故世尊宣示

不為虛妄不為盜  
強弱有情以慈觸
識而使意為混濁  
黑魔之分應除去

一四

不被忿過慢左右  
應在拔掘彼等根
又復勝者愛不愛  
一向完全應克服(九六八)

不被忿過慢左右」〔之句中〕,「忿者是所有心之瞋害違害瞋恨……乃至(一四頁參照)……憤怒憤慨心之不適意過慢者此處某者出生姓氏……乃至(一二六頁參照)……又由某等之根據過於他而成慢。「不被忿過慢左右不被忿過慢所左右忿過慢應捨斷除去令之滅無此是不被忿過慢左右」〔之義〕。

應在拔掘彼等根之句中〕,忿之根者云何不如理作業是根我慢是根無慚是根無愧是根掉舉是根此是忿之根過慢之根者云何不如理作意是根慢是根無慚是根無愧是根掉舉是根此是過慢之根。「應在拔掘彼等根拔掘忿過慢之根是拔取拔去取去取除捨斷除去滅除應令之滅無應住在此是應在拔掘彼等根」〔之義〕。

又復勝者愛不愛一切完全應克服」〔之句中〕,「是此句之接續句之相合句之圓滿字之合體文之接著句之次第。「是(一)有情(二)諸行之二〕。

(一)愛有情者云何此處彼欲彼等有情之利欲益欲幸福欲瑜伽安穩處所之母兄弟姊妹親子親女友人同僚親戚緣者此是愛有情

(二)愛諸行者云何可意之色可意之聲可意之香可意之味可意之觸是愛諸行

不愛是(一)有情又(二)諸行之二不愛〕。

(一)不愛之有情者云何此處彼欲彼等有情之不利欲不益欲不幸欲不瑜珈安穩欲奪命之人人〕。此是不愛之有情

(二)不愛之諸行云何不可意之色不可意之聲不可意之香不可意之味可意之觸此不愛之諸行

完全此是一向之語無疑語無疑惑語不二之語確實之語嚴密之純粹之語確立之語此是完全」。

又復勝者愛不愛一向完全應克服是對愛不愛快不快樂苦喜憂好惡克服者是應打勝又勝者應克服此是又復勝者愛不愛一向完全應克服之義〕。故世尊宣示

不被忿過慢左右  
應在拔掘彼等根
又復勝者愛不愛  
一向完全應克服

一五

善巧喜者重視慧  
彼之危難應鎮伏
克不樂邊境臥所  
應克四之悲泣法

(九六九)

善巧喜者重視慧」〔之句中〕,「是所有慧知解思擇簡擇擇法觀察思察省察賢明善巧辨別思念普觀〕、導者觀(毘鉢舍那)正知慧根慧力慧刀慧殿慧明慧光慧燈慧寶擇法正見。「重視慧此處某者重視慧而行。〔以慧為幢幡以慧為旗以慧為主多思擇多簡擇多沈思多默考住於[45]明解行彼多彼傾彼向彼赴彼信解彼以彼為主如斯是重視慧或又行者知解我行」,立者知解我立」,坐者知解我坐」,臥者知解我臥」。又彼身之姿勢知解如彼被重視之狀如斯是重視慧或又以去來亦正知以前視顧視亦正知以屈身伸身亦正知以持僧伽梨衣鉢衣亦正知味亦正知行大小便亦正知亦正知如斯是重視慧

善巧喜者」,是依佛隨念而生起喜喜悅善巧喜依法隨念僧隨念戒隨捨隨念天隨念安般念死隨念身至念寂止隨念而生起喜喜悅善巧此是善巧喜者重視慧」〔之義〕。

彼之危難應鎮伏」〔之句中〕,危難者是顯現之危難與隱密危難之二危難……乃至(二六六頁以下參照)……此謂顯現之難,……乃至……此謂隱密之危難……乃至(二六六頁以下參照)……如斯,「以其處為依所故是危難』」「彼之危難應鎮是應鎮伏彼等之危難應克服應蹂躪應奪取應粉碎此是彼之危難應鎮伏」〔之義〕。

克不樂邊境臥所」〔之句中〕,不樂者是所有不樂不可樂不怡樂不怡樂憤懣懊惱。「於邊境之臥所是於邊境之臥坐所又於任何之增上善法中應克不樂打勝蹂躪粉碎此是克不樂邊境之臥所」〔之義〕。

應克四之悲泣法是應克服四悲泣之法應打勝蹂躪粉碎此是應克四之悲泣法」〔之義〕。故世尊宣示

善巧喜者重視慧  
彼之危難應鎮伏
克不樂邊境臥所  
應克四之悲泣法

一六

我將食何物  
將於何處食
(迄今)實苦臥  
今日臥何處
此等之諸尋  
應導於悲泣
有學無居家  
應可調伏

(九七〇)

我將食何物將於何處食」〔之句中〕,「我將食何物是我將食何物,〔又飯酸粥麥粉魚又肉此是我將食何物」〔之義〕。「將於何處食我將於何處食於剎帝利之家又婆羅門之家又毘舍之家又首陀之家而食耶〕?此是我將食何物將於何處食」〔之義〕。

迄今實苦臥今日臥何處?」是此夜(昨夜)於木片皮革片草蓐藁蓐之上而苦臥當來之夜(今夜)可臥於何處耶於牀椅子長枕精舍半屋頂家臺觀平屋又於山窟可臥耶?〕此是迄今實苦臥今日臥何」〔之義〕。

此等之諸尋應導於悲泣」〔之句中〕,「此等之諸尋應導於悲泣是導於涕哭導於悲哭關係於食物之二尋(我將食何物將於何處食)關係於臥坐所之二尋(實苦臥今日臥何處)此是此等之諸尋應導於悲泣」〔之義〕。

有學無居家應可調伏〕」〔之句中〕,「有學由何而云有學耶學故是有學學何耶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增上戒學者云何……乃至(一四六頁以下參照)……此是增上慧學學顧念此等三學知而學見而學觀察而於心決意而學以信信解而學勵行精進而學令現起念而學以心等持而學以慧知解而學知通應知通而學徧知應徧知而學捨斷應捨斷而學修習應修習而學作證應作證而學修行正行受持而行由此而云為有學有學是為諸煩惱之調伏為折伏為捨斷為寂滅為捨遣為安息亦應學增上戒應學增上心亦應學增上慧應學顧念此等三學知而……乃至……應學作證作證應行應修行應正行應行受持此是有學無居家應可調伏〕」〔〕。

無居家」〔之句中〕,居家者云何此處某者為具備家之障礙眾之障礙住居之障礙衣服之障礙食物之障礙臥坐所之障礙病者資具藥品之障礙如斯是居家者

無居家者云何此處[46]比丘為不具備家之障礙不具備眾住居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之障礙如斯是無居家者

[47]摩謁陀行憍薩羅  
或有跋耆之地
[48]如鹿無著而遊行  
諸比丘無居家住
[49]善為聞知善行作  
善常住而無居家
問義右繞尊敬業  
無可有者沙門法

此是有學無居家應可調伏〕」〔之義〕。故世尊宣示

我將食何物  
將於何處食
(迄今)實苦臥  
今日臥何處
此等之諸尋  
應導於悲泣
有學無居家  
應可調伏

一七

有時在獲得  
食物與衣服
少量滿足  
彼應知其量
彼對彼等護  
而為慎村行
雖然受污辱  
不可為麤語

(九七一)

有時在獲得食物與衣服」〔之句中〕,食物者是飯酸粥麥粉魚肉服者是六種衣。〔亞麻綿之衣〕。「有時在獲得食物與衣服是不由詭詐不由虛談不由現相不由激磨不由以利成利不由木之施與不由竹之施與不由葉之施與不由果之施與不由沐浴(水)之施與由洗粉之施與不由浴土(石鹼)之施與不由楊枝之施與不由漱口水之施與不由諂諛不由胡亂語不由逢迎之語不由背後之語不由家相學不由賤劣學不由手足判斷學不由占星學不由通使不由遣使不由走使不由醫業不由普請不由施物之贈答不由他物之贈答如法正當已得得達獲得時在獲得食物與衣服」〔之義〕。

少量為滿足彼應知其量」〔之句中〕,「彼應知其量(一)受領與(二)受用之二方面知量

(一)由受領知量者云何雖與些少之物為哀愍施主家為保護施主家為憐愍施主家而受領雖與多之物亦只受領庇護身之衣服亦只受領護持腹之食物由受領知量。」

(二)由受用知量者云何如理省察為防寒冷為防暑熱為防虻為防與爬行類之接觸之限度為覆蔽陰部之限度而受用衣服如理省察不為不為憍慢不為裝飾不為莊嚴為令此身體之存續為維持為止害,「如斯為我無舊苦痛不生新苦痛又我為存命無罪安樂住」,為攝益梵行之限度用食物如理省察為防寒冷為防暑熱為防虻炎熱爬行類接觸之限度除去時節之危險為樂禪思之限度受用臥坐所如理省察為防受生起病究極於至不惱苦之限度受用病者之資具藥品如斯由受用知量。」

彼應知量是由二方面應知量應識知應別知應通達此成為彼應知其量(之義)

茲為滿足(一)茲有[50]比丘以多少衣服為滿足由多少之衣服讚說滿足又為衣服不適當無陷於邪求不得依服亦無懼怖得衣服亦不貪覓不昏迷不縛著觀過患有出離之慧而受用又由彼多少之衣服以滿足亦無高揚自己亦無貶下他人其際[51]巧善而不懶惰有正知有[52]念慮者如此比丘言住於古最高之聖種者(二)更又有比丘以多少之食物而滿足由多少之食物而讚說滿足又無為食物陷於不適當之邪求不得食物亦無懼怖得食物亦不貪覓不昏迷不縛著觀過患有出離之慧而受用又由多少之食物以滿足亦無高揚自己亦無貶下他人其際巧善而不懶惰有正知有念慮者如斯比丘言為住於古最高之聖種者(三)更又有比丘滿足以多少之臥坐所由多少之臥坐所讚說滿足又為臥坐所無陷於不適當之邪求不得臥坐所亦無懼怖得臥坐所亦不貪覓不昏迷不縛著觀過患有出離之慧而受用由多少臥坐所以滿足又無高揚自己亦無貶下他人其際為巧善而不懶惰有正知有念慮者如斯比丘言為住於古最高之聖種(四)更又有比丘以多少病者資具藥品而滿足由多少病者資具樂品讚說滿足又無為病者之資具藥品陷於不適當之邪求不得病者之資具藥品亦無懼怖得病者之資具藥品亦不貪覓不昏迷縛著觀過患有出離之慧而受用又由多少病者之資具藥品以滿足亦無高揚自己亦無貶下他人其際巧善而無懶惰有正知有念慮者如斯比丘言為住於古最高之聖種者茲為滿足彼應知其量」〔之義〕。

彼對彼等護而慎村行」〔之句中〕,「彼對於彼等而自護是對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而自護守護防護如斯彼對彼等而護之義〕。或又成為對內外之守護如斯彼對彼等而護」〔〕。「慎村行是於村而制用心深守護防護此是彼對彼等而護以慎村行」〔之義〕。

雖然受污辱不可為麤語雖被污辱被惡罵被侮蔑被攻擊被呵責被誹謗不可以麤暴反語於[53]語者不可返怒駡於怒駡者不可返惱害於惱害者不可以口論返於口論者不可為爭鬥不可為口論不可為異執不可為諍不可為確執應拾斷爭鬥口論異執諍論確執應除去滅除令之滅為遠離離去出離棄遣離脫離縛爭鬥口論異執諍論應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雖然受污辱不可為麤語」〔之義〕。故世尊宣示

有時在獲得  
食物與衣服
少量滿足  
彼應知其量
彼對彼等護  
而為慎村行
雖然被污辱  
不可為麤語

一八

眼向下視不彷徨  
多有警寤應勵禪
勤為放捨自等持  
斷絕尋意樂後悔

(九七二)

眼向下投不彷徨」〔之句中〕,放眼者云何此處[54]某者搖動眼為具眼之動貪〕「應見未見之物己見之物應超越為見色由庭園向庭園由花園向花園村向村由街向街由市向市由國向國由地方向地方長途之旅行耽於無目的地旅行如斯放眼」。或又行乞入於村落家家之間行街路而不防護眼根而行。〔眺望象〕,眺望馬〕,眺望車〕,眺望步〕,眺望女人眺望男人眺望男兒眺望女兒眺望店內眺望家之入口眺望上眺望下顧右眄而行如斯亦是放眼」。或又以眼見色已取相取細相不防護眼根而住當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侵彼行道不為彼之防護不護眼根不至眼根之律儀如斯亦是放眼」。又譬如有一部應尊敬之沙門婆羅門不斷享信施之食彼等例如耽住於舞蹈歌謠音樂玩藝說相生手鈴樂鐃鈸樂銅鑼樂奇術丸戲竹棒戲輕身藝鬥象鬥馬鬥水牛鬥牡牛鬥牝牛鬥牡山羊鬥牡鬥鷄鬥鶉鬥杖鬥拳角力模擬戰列兵兵團閱兵等物之觀覽斯亦是放眼」。

不放眼者云何茲某比丘搖動眼不具眼之動貪。「應見未見物已見之物應超」,為見色由庭園向庭園由花園向花園由村向村由街向街由市向市由國向國由地方向地方長途之旅行不耽於無目的地之旅行如斯是不放眼」。又有比丘入行乞村落家家之間行於街路防護眼根而行不眺望象……乃至……不左顧右眄而行如斯亦是不放眼」。或又有比丘以眼見色己無取相……乃至……至眼根之律儀如斯亦是不放眼」。又譬如有一部應尊敬之沙門羅門以享信施之食而……乃至……離耽於閱兵等之觀覽如斯亦是不放眼」。是眼向下視

不彷徨」〔之句中〕,彷徨者云何此處[*][A4]某者彷徨具彷徨性。〔由庭園向庭園……耽於長途之旅行無目的地旅行如斯是彷徨」。或又有比丘在僧伽藍中而彷徨具彷徨性無目的無理由掉舉心不寂滅由僧房向僧房行……乃至(一四九頁參照)……語有無論如斯亦是彷徨」。「不彷徨是捨斷彷徨除去滅除令之滅無以遠離彷徨離去出離棄遣離脫離縛應以不限定之心而住喜獨坐樂獨坐彼勤勵於內心之止(奢摩他)不輕視禪具備觀(毘鉢舍那)常赴於空閑處靜慮者而樂禪專注於應為重最上義者眼向下視不彷徨」〔之義〕。

多有警寤應勵禪」〔之句中〕,勵禪者由二方面成為勵禪。〔(一)行加行熱心使專心令生起未生起之初禪加行熱心專心令生起未生起之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如斯勵禪」。(二)或又愈益習行修習多作已生起之初禪習行修習多作已生起之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如斯亦是勵禪」。「多有警茲有比丘晝由經行坐禪而由諸障法令心徧淨於初夜由經行坐禪由諸障法令心徧淨於中夜右脇為下如獅子臥而脚與脚重疊有念有正知而作意起想已而臥於後夜起而由經行坐禪而由諸障法令心徧淨此是多有警寤應勵禪」〔〕。

勤捨自等持」〔之句中〕,捨者是於第四禪所有捨放捨捨置心平等性心安息心之中庸。「自等持」〔之句中等持者,〕是所有心之止住住立確立均衡不散亂不亂意定根定力正定。「勤捨自等持是勤於第四禪之捨而有不散心不亂意此是勤捨自等持」〔之義〕。

斷絕尋意樂後悔」〔之句中〕,「是欲尋恚尋害尋親里尋國土尋不死尋關係向他人之憐憫尋關係利得恭敬讚歎尋關係不輕賤尋之九尋此等謂九尋由欲尋欲想意樂」,由恚尋恚想意樂由害尋害想意或又由尋思惟生無明意樂不如理作意意樂我慢意樂無愧意樂掉舉意

後悔(惡作)是由手惡作亦是惡作(後悔)由足惡作亦是惡作由手與足惡作亦是惡作想為被許之不可許者想許者而不許者無罪想有罪有罪想無罪之事如斯誤行為後悔於此。〕如斯所有惡作(後悔)追悔追悔性心之後悔意悔此謂惡作又由作與不作之二原因而惡作心之後悔生起意悔恨

作與不作故生起惡作心之後悔意悔恨者云何我令作身惡行我已不作身善行而生起惡作心之後悔意悔恨。「我作語惡行我作意惡行我作殺生我已不離殺生而生起惡作心之後悔意悔恨。「我作偷盜我作邪欲行我作妄我作兩舌我作惡口我作綺語我作貪欲我作瞋恚我作邪見我不作正而生起惡作心之後悔意悔恨如斯作與不作故生起惡作心之後悔意悔或又我無完具戒而生起惡作心之後悔意悔恨。「我不守護諸根我對食物不知量我不勵警寤我不具備念正知我不修習四念處我不修習四正勤不修習四神足我不修習五根我不修習五力我不修習七覺支我不修習八支聖我不徧知苦我不捨斷苦之集我不修習道我不作證滅而生起惡作心之後意悔恨

斷絕尋意樂與後悔是應斷絕尋由尋意樂與後悔應正斷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斷尋意樂與後悔」〔之義〕。故世尊宣示

眼向下視不彷徨  
多有警寤應勵禪
勤為放捨自等持  
斷尋意樂與後悔

一九

以語被叱責  
有念應歡喜
對同梵行者  
應破壞心栽
成善於非時  
應發無非語
誹謗人人事  
不可起此思

(九七三)

以語被叱責有念應歡喜」〔之句中〕,被叱責者是和尚阿闍梨同和尚者(弟子兄弟)同阿闍梨者(同門)友人知己同輩又[55]朋友之叱責此於汝不適汝未得此此於汝不適當此非汝[56]戒之義」,〔如斯被叱責令現起念應歡迎彼之叱責歡喜隨喜冀求希望熱望譬如喜好華美性質之年少少女又男洗頭鏤蓮華鬘素馨鬘真珠之鬘以兩手取上置於頭之上部而歡歡喜隨喜冀求希望熱望如斯令現起念應歡喜彼之叱責歡喜隨喜冀求希望熱望

叱責之語指示[57]  
如見所(與)之慧者
如斯賢者應親近  
如同向人告寶藏
若對斯者為親近  
乃是由善不成惡
應教誡與應教訓  
非禮他人應遮止
如斯實被善人愛  
為不善人所不愛

此是以語被叱責有念應歡喜」〔之義〕。

對同梵行者應破壞心栽」〔之句中〕,同梵行者是同同受教同學對同梵行者應破壞心栽者是對諸同梵行者應破壞害心栽生(頑迷)破壞五心栽應破壞三心栽,〔應破壞貪栽瞋栽癡栽應破壞壞滅此是對同梵行者應破壞心栽」〔之義〕。

成善於非時應發無非語是應出[58]智等起之語應出伴義伴法有適時之引例有段落之語應出[59]發語此是應發成為善語」〔之義〕。

非於非時」〔之句中〕,時(限界)者是(一)時限界(二)戒限界之二限界

(一)時限界者云何不可語已過時之語不可語已過限界之語不可語[60]已過時限界之語不可語未到時之語不可語未到限界之語不可語未到時限界之語

[61]時未到過限界所語者

彼如斯時鳥之雛被殺橫倒

此是時限界」。

(二)戒限界者云何不可語染語不可語(瞋)怒語不可語癡蒙昧語不可語妄語不可語兩舌不可語惡口不可語綺語不可說不可話不可說明不可言說此是戒限界」。此是由善於非時應發無非語」〔之義〕。

誹謗人人事不可起此思」〔之句中〕,人人者是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與出家者人人之誹謗讒謗毀訾叱責不稱譽不評制之毀失正行之毀失見之毀失生活毀失之不可思不可思起不可起心思惟不可起作意此是誹謗人人事不可起此思」〔之義〕。故世尊已示

以語被叱責  
有念應歡喜
對同梵行者  
應破壞心栽
成善於非時  
應發無非語
誹謗人人事  
不可起此思

二〇

又更世間有五塵  
有念學調伏其等
即色與聲又與味  
對香與觸打克貪(九七四)

又更世間有五塵」〔之句中〕,「是此句之接續句之相合句之圓滿字之合體文之接著句之次第。「五塵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

或又

[62]貪塵非言為塵芥  
塵為此貪同義語
賢者捨離此塵已  
住於離塵教中
瞋塵非言為塵芥  
塵為此瞋同義語
賢者捨離此塵已  
住於離塵之教中
癡塵非言為塵芥  
塵為此癡同義語
賢者捨離此塵已  
住於離塵之教中

世間是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此是更世間有五塵」〔之義〕。

有念學調伏其等」〔之句中〕,「其等是色貪聲貪香貪味貪觸貪有念」〔之句中念者〕,是所有念隨念現念憶念憶持沈潛不忘念根念力正念念覺支一行道具此念正具正達正成具備者謂有念者。「應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之三學上戒學者云何……乃至(一二一頁以下參照)……此是增上慧學

有念學調伏其等」,有念者調伏其等之色貪聲貪香貪味貪觸貪以折捨斷令寂滅捨遣令安息以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顧念此等三學而學知而學……乃至(一二二頁參照)……作證應作證而學正行持而行此是有念學調伏其等」〔之義〕。

對色聲味對香觸打克貪是對色觸應打克克服奪取粉碎貪念此是對色與聲又與味對香與觸打克貪」〔之義〕。故世尊宣

又更世間有五塵  
有念學調伏其等
對色與聲又與味  
對香與觸打克貪

二一

比丘為有念  
善使心解脫
對此等諸法  
應與調伏欲
時時徧觀法  
彼成為專一
闇黑應害破

(九七五)

如斯世尊

對此等諸法應與調伏欲」〔之句中〕,「對此等是對色是對五種欲所有欲欲欲貪欲喜欲愛欲愛情欲熱惱欲昏迷欲縛著欲暴流欲軛欲取……乃至……欲貪蓋。「對此等諸法應與調伏欲是對此等諸法應與調伏欲折伏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對此等諸法應與調伏欲」〔之義〕。

比丘為有念善使心解脫」〔之句中〕,「比丘是善凡夫比丘又有學比丘有念——是所有念隨念……乃至(三一二頁以下參照)……正念念覺支一行道此謂念——具念……乃至(三一二頁以下參照)……者謂有念〕。此是有念比丘」。

善使心解脫是於初禪入定者之心由蓋而脫解脫善解脫於第二禪入定者之心由尋伺而脫解脫善解脫於第三禪入定者之心由喜而脫善解脫於第四禪入定者之心由樂苦而脫解脫善解脫於空無邊處入定者之心由色想有對想種種想而脫解脫善解脫於識無邊處入定者之心由空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入定者之心由識無邊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入定者之心由無所有處想而脫解脫善解脫須陀含之心由有身見戒業取見隨眠疑隨眠及彼之一同諸煩惱而脫解脫善解脫斯陀含之心由麤之欲貪結瞋恚結、〕麤欲貪隨眠瞋恚隨眠及彼之一同諸煩惱而脫解脫善解脫阿那含之心由微俱之欲貪結瞋恚結微俱之欲貪隨眠瞋恚隨眠及與彼一同之諸煩惱而脫解脫善解脫阿羅漢之心由色貪無色貪掉舉無明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及彼之一同煩惱及外之一切相而脫解脫善解脫此是比丘為有念善使心解脫」〔之義〕。

時時徧觀法」〔之句中〕,「時時是心如掉舉應修止時心如等持觀時

[63]時而策勵心  
又更抑制心
時而心喜悅  
時而心等持
瑜伽者明察  
時而捨置
如何時策勵  
如何時抑制
云何喜悅時  
云何止時
瑜伽者捨心  
云何以示時
心沈應策勵  
掉舉應抑制
心如不安樂  
斯時使喜悅
喜悅心不沈  
於無掉舉時
此應止時  
令內意安樂
[64]由此之方法  
心為等持時
為等持之心  
以慧常捨置
如斯之賢者  
知時明察者
時時心之相  
應為細觀察

此是彼時時」〔之義〕。

徧觀法一切行無常善徧觀法,「一切行是苦善徧觀法,「一切法無我善徧觀法……乃至(二二頁參照)……「所有集之法皆是滅法且善徧觀法

彼成為專一闇黑應害破如斯世尊〕」〔之句中〕,「成為專一不散心[65]不亂意是專一」。「彼闇黑應害破是令貪闇瞋闇慢闇見闇煩惱闇惡行闇暗黑者無眼者無智者滅慧者害敵黨破不至涅槃者應害破之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世尊是尊重之同義語又貪之破壞者故是世尊瞋之破壞者故是世尊癡之破壞者故是世尊見之破壞者故是世尊棘之破壞者故是世尊煩惱之破壞者故是世尊頒法寶頒與頒布故是世尊諸有之終熄者故是世尊修習身修習戒修習心修習慧故是世或世尊在阿練若在森林之邊鄙而無人聲無騷音無人人之景色隱人而住適當之禪思受用臥坐所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義味法味解脫味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故是世又世尊受用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十想修習十徧定安般念定不淨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十如來力四無畏四無礙解六神通六佛法故是世尊世尊此名非由母作非由父作非由兄弟作非由姊妹作非由朋友同僚所作非由親戚緣者作非由沙門婆羅門作非由天神所作此世尊諸佛世尊於菩提樹下解脫之後與一切知智之獲得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彼成為專一闇黑應害破如斯世尊〕」〔之義〕。故世尊宣示

比丘為有念  
善使心解脫
對此等諸法  
應與調伏欲
時時徧觀法  
彼成為專一
闇黑應害破  
如斯世尊宣

第十六 舍利弗經之義釋[66]

於義品十六經之義釋畢

以下之故事詳細 Dhp A. III, 216;雜阿含五〇六經(大正二、一三四a以下),增一阿含卷二八(大正二、七〇五b以下)等參照。
聲(Sarena)在底本雖有 Sārena,今從暹羅本。
以下底本六行為 Vm. 208 所引用。
以下在底本雖無偈,今從暹羅本。本偈雖由 S. I, 79 之引用,文字多少有出入。雜阿含一一四八經(大正二、三〇六a)參照。
本偈由 Dhp. 304 之引用。Netti. II,法句經卷下(大正四、五六九c)參照。
以下五眼之說明本卷一二九頁以下參照。
善覺性,本卷一三四頁同文之註參照。
本偈由 It. P. 33 之引用。MNd. 360 參照。
以下在底本雖無偈,今從暹羅本。出處不明。MNd. 360 參照。
以下之二偈由 Sn. 740-74l; A、II, 10; It. P. 9; 109 之引用。DhsA. 364; SnA. 64 等參照。更後偈出曜經卷五(大正四、六三六b)法集要頌經卷一(大正四、七七八c)等參照。
本偈由 S. I, 168 之引用。雜阿含一一八九經(大正二、三二二b)別譯雜阿含一〇二經(大正二、四一〇c)參照。
知通者之故(abhiññeyyatāya)在底本雖有 anaññeyyātaya 大概是錯誤。今從暹羅本。
以下之諸說明大義釋一、一三六頁以下參照。
動(ejaṁ)在底本及暹羅本雖有 evaṁ,今從底本二一頁之問文。
本偈由 Thag. 202 之引用。MNd. 22 參照。
以下三詭詐事之文為 Vm. 24ff. 所略引用。
如何程度(Kīvanto)此為 gīvanto(吠)之字讀解為 Kivanto 是一種 VolksEtymologie。
聞(Suṇitvā)底本之 Siṇitvā 為誤植。
不可怖畏(bhāyeyya)在底本雖有 bhāseyya 亦誤。今從暹羅本。
就以下之文一三七頁之同文之註參照。
就以下之文一三七頁之同文之註參照。
就以下之偈亦同上。
就以下之文一三九頁同文之註參照。
就本偈亦同上。
就本偈亦同上。
就三十二無用論一四三頁以下及其註參照。
問行處(gocaraṁ pucchati)在底本雖有 gocarā ti gocaraṁ vuccati,今從暹羅本。
以下之文由 S. V, 147 之引用。雜阿含六一七經(大正二、一七三a)參照。
以下之文由 S. V, 147f 之引用。D. III, 58;雜阿含六一七經(大正二、一七三a)參照。
戒與務之徧淨(Sīlabbata-pārisuddhi)底本雖單有 Pārisuddhi,今從異本及暹羅本。
本偈由 Thag. 223 = 323 之引用 MNd. 67; CNd. 415 參照。
增上慧學(adhipañña-sikkhaṁ)在底本雖有 udhipaññaṁ,今從異本及暹羅本。
不可怖畏(na bhāyeyya)在底本雖有 bhāseyya 是錯誤。
燃火之教說(ādittā-pariyāya)S. IV, 19f 參照。
車軸注油(akkhabhañjana)之譬喻 S. IV, 177 參照。
傷之繃帶(vaṇa-paṭicchādana)之譬喻 DhpA. I, 375 參照。
子肉之譬喻(puttamaṁsūpamā)S. II, 98 參照。
賢善一夜住(bhaddekaratta-vihāra)M. III, 187ff 參照。
七共法者(Satta sahadhammika)或指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正學女、優婆塞、優婆夷之七眾。
聞(suṇitvā)底本之 siṇitvā 為誤植。
不可怖畏(na bhāyeyya)底本之 na bhāseyya 為誤。
應打勝(abhibhavitabāni)底本之 adhibhavitaddāni 為誤植。
精進發勤(viriyaṁ parakkamaṁ)在於 Sn. 有 viriyaṁ parakkamma(勤而精進)。
偷盜(adinnādānaṁ)在底本及暹羅本雖有 adinnaṁ,今從異本。
明解而住,行彼(vibhūtavihāri taccariko)底本之 vibhūtavihāritaccariko 為誤植。
比丘(bhikkhu)在底本無此字,由異本及暹羅本補入。
本偈由 S. I, 199 之引用。Mahāvastu III, 421;雜阿含一三三一經(大正二、三六七c),別譯雜阿含三五一經(大正二、四八九c)參照。
如鹿無著而遊行(Magā Viya asaṅga-cārino)在底本雖有 Māgadhā Visaṅghacārino,今從引用原文。
本偈雖由 Thag. 36 之引用,文句甚有出入。今多從引用原文而譯出。
有比丘(bhikkhu)在底本雖有 bhikkhave,今從異本及暹羅本。
巧善(dakkha)底本之 dukkha 為誤植。
有念處(Paṭissato)在底本雖有 Patissuto,今從暹羅本。
在語者(bhaṇantaṁ)底本雖有 patibhaṇantaṁ,今從暹羅本。
某者(ekacco)底本雖有 ekacco bhikkhu,今從暹羅本。
朋友(Sahāyā)底本之 Sadāyā 為誤植。
非戒之義(asīlaṭṭha)底本雖有 asiliṭṭha,今從暹羅本。但此語似有何誤,「非戒之義」之譯語不知正確與否。
以下之二偈由 Dhp. 76-77 = Thag. 993-994 之引用。J. III, 367 參照。
智等起(ñāṇa-Samuṭṭhitaṁ)底本之 ñāṇamuṭṭhitaṁ 為誤植。
在底本及暹羅本此前雖有 atthasaṁhitaṁ 之語,今從異本而除去。
不可語已過時限界語(Kā1avelātikkantaṁ Vācaṁ na bhāsayya)底本雖無此句,由異本及暹羅本補入。
本偈由 J. III, 103 之引用。
以下之三偈雖不知其出處,在 SNd. 208; J. I, 117f; Vm. 288; DhpA. I, 246 等亦出。有部毘奈耶卷三一(大正二三、七九七a)參照。
以下之諸偈不知其出處。
由此之方法(etena yev' upāyena)在底本雖有 etena yeva pāyena 今讀如上。
不亂意(avisāhaṭa-mānaso)底本雖有 avihatamānaso,今從異本及暹羅本。
畢(Samatto)底本及暹羅本雖無此字,今由異本加入。
未【CB】,末【南傳】 未【CB】,末【南傳】 己【CB】,已【南傳】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54]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