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大義釋

大義釋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義品

第一 欲經之義釋

之對象且有欲  
於彼若其成立者
人乃令欲而得者  
確心意大歡喜

(七六六)

之對象且有欲此句中〕,欲者概言之(一)事欲(二)煩惱欲之二欲

(一)云何是事欲適意之色適意之聲適意之香適意之味適意之解敷物衣物奴婢奴僕山羊牝馬田園宅地〕、貨幣王市國土地方、〔四兵之營舍倉庫及一切可染愛之事物乃是事欲(欲之對象)又有過去之有未來之有現在之有內之有外之有內外之有劣之有中之有勝之有惡趣之有人之有天之有現起之[1]有被化作之[2]有依他而化作之[3]有徧取有非徧取有我執有非我執欲界一切之諸法色界一切之諸法無色界一切之諸法亦為渴愛之據所渴愛之所緣依欲愛之義依染愛之義依起憍之義而為事欲此等謂之事欲

(二)云何是煩惱欲欲是煩惱貪欲是煩惱思惟是煩惱貪是煩惱思惟貪是煩惱彼對色聲等之五種欲是欲欲欲貪欲喜欲愛欲愛情欲熱惱欲昏迷欲縛著欲暴流欲軛欲歌欲貪蓋

[4]我見汝根本
汝由思惟生
我不思惟汝
如斯汝無有

此等謂煩惱欲

以欲且有欲者以欲而欲欲求冀求希望熱望。〔〕「是以欲且有」〔之義〕。

於彼若其成之者」〔之句中〕,「於彼若,〔彼剎帝利又婆羅門又毘又首陀又在家者又出家者又天又人之義〕。「乃言適意之色適意之聲適意之香適意之味適意之解等事欲所謂成之乃成就獲得到達存在於彼若其成之者」〔之義〕。

「〔確心意大歡喜」〔之句中〕,「此一向之語無疑之語不疑惑之不二之語確實之語嚴密之語純粹之語確立之語」〔之義〕。「乃於五種欲相應之喜悅喜歡喜喜悅笑喜幸福滿足雀躍之快適心之滿悅。「乃心意所心臟淨白(心)意處意根識蘊觸等之法隨順於意識界此言此意乃與喜俱起俱生相合相應同時起同時滅一所依一所緣言意喜者乃意之喜意滿足意笑意笑喜意適意雀躍意之喜意喜悅此為「〔確意喜」〔之義〕。

人乃令欲而得者」〔之句中〕,「乃得已得獲得到達所有之義〕。(可死者)者是有情摩奴之子[5]士夫(被養者)補特伽羅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6](自在行者)摩奴所生者也。「令欲者乃於色一切欲冀求希望使之熱望也人乃令欲而得者」〔之義〕。故世尊宣示

之對象且有欲  
於彼若其成之者
人乃令欲而得者  
確心意大歡喜

若彼且有彼之欲  
於人生之彼欲者
彼等諸欲若失去  
猶如被箭射惱

(七六七)

若彼且有彼之欲」〔之句中〕,「若彼是言彼剎帝利又婆羅門又毘舍又首又在家者又出家者又天又人之義〕。「正有彼欲是有欲欲求冀求希望熱望或又依欲愛而行所導所運所引行譬如乘象乘馬乘山羊乘羊乘駱駝乘驢馬而行所導所運所引行如是依欲愛而行所導所運所引行此為若彼且有彼之欲」〔之義〕。

於人生之彼欲者」〔之句中〕,欲者乃對於色聲等之五種欲之欲欲欲貪欲喜欲愛欲愛情欲熱惱欲昏迷欲縛著欲暴流欲軛欲取欲貪蓋於彼生欲欲〕,是正生現起出現。「於人是有情摩奴之子士夫補特伽羅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於人生之彼欲之義〕。

彼等諸欲若失去(一)彼等諸欲若衰失(二)彼由諸欲所失之義〕。

(一)彼等諸欲若衰失者云何人雖不死而存在諸王奪彼等之財產或盜賊所奪或火所燒或水所流去或不愛相續者所奪或由貯藏處埋藏之財寶或事業方策錯誤而失財或於家中令家潰滅者出現而濫費浪費蕩盡此等財結局唯是無常[7]如是彼等諸欲之對象失去衰夫毀失凋落消滅破壞

(二)彼由諸欲所失者云何彼等之財產雖不失而存在彼死矣命終消滅破壞如是彼由諸欲所失去衰失毀失凋落消滅破壞

[8]諸盜與王奪  
火燒而滅亡
最後仍把持  
諸財共身捨
慧者知解此  
受用且施與
應力而施與  
且為受用者
不被批難  
死後至天處

此是彼等諸欲若失去」〔之義〕。

猶如被箭射惱譬如為鐵製之箭所射骨製之箭牙製之箭角製之箭木製之箭所射者惱怒傷痛熱惱如是事欲之變易滅異故而生起愁悲苦憂惱彼為欲箭憂箭所射而至於惱怒傷心熱惱此是猶如被箭射」〔之義〕。故世尊宣示

若彼且有彼之欲  
於人生之彼欲者
彼等諸欲若失去  
猶如被箭射惱

猶如由足避蛇頭  
正在迴避諸欲者
彼於世間之愛著  
有念於正以超越

(七六八)

〕「正在迴避諸欲者」〔之句中〕,正在者是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任何容貌任何業務任何職分任何階級任何地位任何法之具備者之義〕。「迴避諸欲」〔之句中〕,〔欲者若概言之乃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參照一頁以下)……此等謂事欲……乃至(參照二頁)……此等謂煩惱欲以回避諸欲(一)乃一時之鎮伏又(二)乃永久之正斷而言由二原因迴避諸欲

(一)鎮伏而一時迴避諸欲者云何欲依受樂少之義如見無味骨聚者伏而迴避諸欲欲依眾多者共通之義皆欲[9]如見肉塊者鎮伏而迴避諸欲依次第燒之義如見手握藁炬火之燒手鎮伏而迴避諸欲欲依大熱惱之義如見火坑者鎮伏而迴避諸欲欲依暫時現起之義如見夢者鎮伏而迴避諸欲欲依一時之義如見借用物者鎮伏而迴避諸欲欲依折裂之義如人取樹果而樹枝鎮伏而迴避諸欲欲依斬斫之義如見屠殺所者鎮伏而迴避諸欲欲依貫刺[10]之義如見劍㦸者鎮伏而迴避諸欲欲依有怖畏之義如見蛇頭者鎮伏而迴避諸欲欲依大焦熱之義如見火聚者鎮伏而迴避諸欲

修習隨念佛者亦鎮伏而迴避諸欲修習隨念法者……乃至……修習隨念僧者修習隨念戒者修習隨念捨者修習隨念天者修習隨念安般念者修習死念者修習身至念者亦鎮伏而迴避諸欲修習隨念寂止者亦鎮伏而迴避諸欲修習初禪者亦鎮伏而迴避諸欲修習第二禪者修習第三禪者修習第四禪者修習空無邊處定者修習識無邊處定者修習無所有處定者修習非想非非想處定者亦鎮伏而迴避諸欲如是鎮伏而一時迴避諸欲

(二)正斷而永久迴避諸欲者云何修習須陀洹道者亦可至惡趣正斷而迴避諸修習斯陀含道者亦正斷而迴避麤諸欲修習阿那含道者亦正斷迴避微俱之諸欲修習阿羅漢道者亦諸普徧一切無殘無餘正斷迴避諸欲如是乃正斷而迴避諸欲」。此是迴避諸欲者」。

猶如由足蛇頭」〔之句中〕,蛇(匍匐者)乃蛇也依何義而謂蛇匍匐而行故乃為蛇屈曲而行故蛇是(曲行者)以胸而行故蛇是(胸行者)伏頭而行故蛇是(伏行者)以頭匐行故蛇是(頭匐者)橫於穴故蛇是(穴居者)橫於窟故蛇是(窟居者)彼牙為武器故蛇是(牙為武器者)彼毒可怖故蛇是(恐怖之毒者)彼舌兩支故蛇是(二舌者)以二舌嘗味故蛇是(二舌知味者)譬如欲生不欲死欲樂厭苦由足避蛇頭離避迴避退避如是欲樂厭苦者避諸欲離避迴避退避猶如由足蛇頭」〔之義〕。

彼於世間之愛著者有念於正以超越」〔之句中〕,「者是迴避諸所欲者愛著者是渴愛即貪染貪隨導隨和喜貪心之染貪欲求昏迷縛著貪求徧貪執著污泥能動能生輪迴〕、〔生因縫貪有網愛著綿綖染著營務伴侶導有者貪林愛林親睦愛情結縛望求望欲色望聲望香望味望觸望得望財望子望命望徧覓熱望覓望覓食覓欲動貪動轉貪動欲貪媚貪善欲非法貪不等貪欲求欲望冀求希望求望欲愛有愛無有愛無色愛滅愛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暴流結縛隨煩惱隨眠種種欲苦根苦因緣苦生魔罟魔鉤魔境愛河愛網愛羈愛海貪欲不善根也

愛著者依何之義為愛著擴大之故是愛著廣大之故是愛著染著之故是愛冒險之故是愛著奪取之故是愛著欺語者之故是愛著毒根之故是愛著果之故是愛著毒受用之故是愛著或又彼渴愛之廣大而為色施主住居利得名聲賞讚安樂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11]四蘊有五蘊有過去未來現在可見聞覺識之諸法中擴大擴張此是愛著之義〕。

世間者是於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之義〕。

有念依四原因而有念:〔對身而修習身隨觀念處而有念對於受對於心對於法修習法隨觀念處而有念又依他之四原因亦有念:〔依不念之迴避而有念當以念行行諸法故而有念念之對治諸法以念令害破故而有念勿忘失念因之諸法故而有念又依他之四原因亦有念:〔具備念故而有念念為自在故而有念於念練達故而有念由念不退轉故而有念又依他之四原因亦有念:〔念之故而有念為寂故而有念令寂止故而有念具備善人之法故而有念依隨念佛而有念依隨念法而有念依隨念僧而有念依隨念戒而有念隨念捨而有念依隨念天而有念依念安般而有念依念死而有念依念身至而有依隨念寂止而有念一切念隨念現念憶持沈潛不忘失念根念力正念念覺支一行道(一乘道)言此為念具此之念正具正解善備使具備者謂之有念

彼於世間之愛著有念於正以超越於世間有所愛著此世間之愛著者有念而度越度度過超越離越此是彼於世間之愛著有念於正以超越」〔〕。故世尊宣示

猶如由足避蛇頭  
正在迴避諸欲者
彼於世間之愛著  
有念於正以超越

田圃宅地與黃金  
牛馬奴僕與傭人
婦人親類多所欲  
如有正在追求人

(七六九)

田圃宅地與黃金」〔之句中〕,田圃者乃米田稻田豌豆田豆田麥田麥田胡麻田〕。宅地者是家宅之地庫藏之地前庭之地後庭之地庭園之精舍之地也黃金者以貨幣謂黃金此為田圃宅地與黃金」〔之義〕。

奴僕與傭人」〔之句中〕,牛是謂諸牛馬是謂家畜,「奴僕者是四奴:〔家生之奴僕以財所購之奴僕自為奴僕者雖不欲而被迫為奴僕者

[12]或人生來為奴僕  
亦有以財購奴僕
或人自行為奴僕  
畏怖被襲成奴僕

傭人者是用人租耕人寄食人(顧問)之三

婦人親類多所欲」〔之句中〕,婦人者謂出嫁之女人親類者乃有四親類親戚(近親者)亦是親類同姓者亦是親類同學習者亦是親類同習藝者亦是親類。「多所欲者是種種之欲適意之色……乃至……適意之觸此是多所欲此是婦人親類多所欲」〔之義〕。

如有正在追求之人」〔之句中〕,正在之是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任何之容貌任何之業務任何之職分任何之階級任何之地位任何法之具備者之義〕。「者是有情摩奴之子人士補特伽羅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也。「追求是依煩惱欲於事欲而貪求追求徧求徧著此是如有正在追求之人」〔之義〕。故世尊宣示

田圃宅地與黃金  
牛馬奴僕與傭人
婦人親類多所欲  
如有正在追求人

(煩惱)打勝彼無力  
以諸危難打破彼
如此於彼苦隨從  
如同壞舟沈

(七七〇)

(煩惱)打勝彼無力」〔之句中〕,無力者是無力弱力少力少勢下劣賤劣下賤惡劣劣小小煩惱此等之煩惱征其人征服蹂㝹奪取打破如是乃打勝彼無力」〔之義〕。或又無力弱力少力少勢賤劣下賤惡劣劣小小而正是無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愧力之人彼等煩惱乃征征服蹂㝹奪取打破其人如是(煩惱)打勝彼無力」〔之義〕。

以諸危難打破彼」〔之句中〕,諸危難者(一)顯現之危難(二)隱密危難之二危難

(一)顯現之危難者云何當有獅子野牛百足或盜賊又既遂未遂之兇暴人[13]。〔有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外耳病口腔病齒病喘息外鼻病熱病腹病氣絕赤痢腹痛虎列剌疱瘡肺病癲癎輪癬疥癬風癬抓傷 (凍裂)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潰瘍膽汁等起病[14]痰等起病風等起病、〔膽汁集合病氣候變化所生病不等姿勢所生病[15]傷害所生病業報所生病大便小便太陽熱爬行類(虻類)之接觸等謂顯現之危難

(二)隱密危難者云何是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欲貪蓋瞋恚蓋昏沈睡眠掉舉惡作蓋疑蓋忿強情激情過慢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苦一切不善行此等謂隱密之危難

危難者依何之義而危難(一)征服善人故是危難(二)至善法之減退故危難(三)其處(不善法)之依所故是危難

(一)征服善人故是危難者云何彼等危難征征服蹂㝹奪取打破彼人如是征服故是危難」。

(二)至善法之減退故是危難者云何彼等危難至諸善法之減退消滅云何是諸善法是正行道隨順之行道無害敵之行道隨義之行道法隨法之行道[16]諸戒之完成諸根之守護對食知量警寤之努力念正知修習四念處之努力修習四正勤之努力修習四神足之努力修習五根之努力修習五力之努力修習七覺支之努力修習八支聖道之努力至此等諸善法之減退消滅如是。「至減退故是危難」。

(三)其處不善法之依所故是危難者云何於其處此等之惡不善法生起而依止於自譬如以洞穴為依所之生物橫臥於洞穴〕,以水為依所之生物生存於水中〕,以林為依所之生物生存於林中〕,以樹為依所之生物生存於樹上〕。如是於其處此等諸不善法生起而依止於自體如是其處為依所故是危難」。

即世尊宣示:「[17]諸比丘門人煩惱與共阿闍梨(煩惱)與共之比丘苦而不住樂諸比丘成為門人與共阿闍梨與共之比丘苦而不住樂者云何諸比丘於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後,〔於彼憶念思惟所結縛而生起惡不善法此等之惡不善法住彼之內隨住故云是以門人(內住者)與共彼等惡不善法現行於彼阿闍梨(現行者)與共復次諸比丘以耳聞聲後以鼻嗅香後以舌嘗味後以身觸所觸後以意識法後於彼憶念思惟結縛生起惡不善法此等之惡不善法住彼之內隨住故云是以門人(內住者)與共如是諸比丘是以門人與共阿闍梨與共之比丘是苦而不住樂。」如是亦以其處為依所故是危難」。

又世尊如是宣示:「[18]諸比丘此等有三之內垢內不友內敵內殺戮者反敵者云何為三諸比丘貪是內垢內不友內敵內殺戮者內反敵者是內垢內不友內敵內殺戮者內反敵者癡是內垢內不友內敵內殺戮內反敵者諸比丘此等三之內垢內不友內敵內殺戮者內反敵者。」

[19]貪乃生不利  
貪令心動亂
怖畏由內生  
人不覺知彼
貪者不知義  
貪者不見法
貪以征人故  
時黑暗冥闇
瞋乃生不利  
瞋令心動亂
怖畏由內生  
人不覺知彼
瞋者不知義  
瞋者不見法
忿以征人故  
時黑暗冥闇
癡乃生不利  
癡令心動亂
怖畏由內生  
人不覺知彼
癡者不知義  
癡者不見法
癡以征人故  
時黑暗冥闇

如是其處為依所故是危難

又世尊宣示:「[20]大王於人有三法之生起。〔彼等於內生起而至不利益不樂住云何為三大王於人有貪之生起,〔於內生起而至不利益不樂大王於人有瞋之生起,〔於內生起而至不利益不樂住大王於人有癡之生起彼於內生起而至不利益不樂住大王於人有此三法之生起彼等於內生起而至不利益不樂住。」

[21]自己中生  
貪與瞋與癡
惡心有害人  
自果如

如是亦其處為依所故是危難」。

又世尊斯宣示

[22]所謂貪與瞋  
此為身體因
身毛豎立者  
不樂樂由生
身體之等起  
不善
如同諸童子  
將鳥以放棄

如是亦其處為依所故是危難」。

以諸危難打破彼彼等諸危難征征服蹂㝹奪取打破彼人諸危難打破彼」〔之義〕。

如此於彼苦隨從」〔之句中〕,「如此者是各各之危難故。「於其人苦隨從是隨行扈從(即)生苦隨從隨行扈從老苦隨從隨行扈從病苦隨從隨行扈從死苦隨從隨行扈從愁悲苦憂惱苦隨從隨行扈從地獄之畜生界之苦餓鬼界之苦隨從隨行扈從人界之苦入胎為原因之苦胎為原因之苦出胎為原因之苦於生者隨結苦生者為他支配苦自苦之苦他所苦之苦隨從隨行扈從苦苦隨從隨行扈從行苦壞(變易)苦[23]耳病鼻病舌病身病頭病外耳病口腔病齒病喘息外鼻病熱病腹病氣絕赤痢腹痛虎列剌疱瘡肺病癲癎輪癬風癬抓傷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潰瘍膽汁等起病疾等起病等起病、〔膽汁集合病氣候變化所生病不等姿勢所生病傷害所生病業報所生病飢渴大便小便、〔等之苦〕、太陽熱與爬行類(蛇類)接觸所生之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姊妹死之苦死之苦女死之苦失親戚之苦失財富之苦健康疾病之苦失戒苦見苦之隨從隨行扈從此是如此於彼苦隨從」〔之義〕。

如同壞舟沈入水譬如壞舟由此處彼處從水隨行扈從、〔漏入〕,〔由前方從水隨行扈從而〕、由後方由下方由橫處亦從水隨行扈從而〕,如是各各之危難故其人苦隨從隨行扈從。〔生苦隨從隨行……乃至失見苦隨行隨行扈從此是如同壞舟沈入水」〔之義〕。故世尊宣示

煩惱打勝彼無力  
以諸危難打破彼
如此於彼苦隨從  
如同壞舟沈

故人常有念  
諸欲應迴避
如汲出船垢  
到達彼岸者
彼等捨諸欲  
應可度暴流

(七七一)

故人常有念」〔之句中〕,「是其理由其原因於其緣其因緣也諸欲見有此過患之故。「是有情摩奴之子補特伽羅命者生死者生者摩奴所生者於常於一切場合於一切時於常時於恒時於常恒繼續不絕按次序如水波之生無間斷〕,於無間相續相接於食前於食後於初夜於中夜於後夜於新月(黑分)於滿月(白分)於雨季於冬於夏季於青年期於中年期於老年期也。「有念依四原因而有念:〔對身而修習身隨觀念處者而有念對於受對於心對於法而修習法隨觀念處者而有念又依他之四原因亦有念……乃至(參照一〇頁以下)……言彼有念此是人常有念」〔之義〕。

諸欲應迴避」〔之句中〕,諸欲者概言之是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參照一頁以下)……此等謂事欲……乃至(參照二頁)……此等謂煩惱欲。「諸欲應迴於一時鎮伏、〔於永久正斷依此二原因應迴避諸欲鎮伏於一應迴避諸欲者云何欲是依受樂少之義如見無味骨聚者而鎮伏應迴避諸欲欲是依多者共通之義如見皆欲之肉塊者而鎮伏應迴避諸欲欲是依次第燒身之義如見手握藁之炬火燒手者而鎮伏應迴避諸欲……乃至(參照七頁以下)……修習非想非非想處定者亦鎮伏應迴避諸欲如是鎮伏於一時應迴避諸欲」。……乃至(參照八頁)如是正斷於永久應迴避諸欲」。

彼等捨諸欲〕,應可度暴流」〔之句中〕,「彼等事欲及煩惱欲徧知彼等事欲捨斷煩惱欲之捨斷是捨棄除去滅除使之滅無捨斷欲貪捨棄除去滅除使之滅無捨斷瞋恚蓋昏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捨斷疑蓋捨棄除去滅除使之滅無應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之暴流〕,應越度應度過應超越應離越此是捨斷彼等度暴流」〔之義〕。

如汲出船垢到達彼岸者譬如由重船使汲出之重垢汲取而棄之為輕船急速輕快容易至彼岸如是徧知事欲捨斷煩惱欲捨棄除去滅除使之滅無捨斷欲貪蓋瞋恚蓋惛忱蓋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捨棄滅除使之滅無急速輕快應容易至彼岸。「彼岸者不死(甘露)謂之涅槃彼之一切行之止寂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滅盡離貪涅槃也。「應到達彼岸者應到彼岸應觸彼岸應作證彼岸之義〕。

到達彼岸者」,欲到達者亦將為到彼岸者現到達彼岸者亦為到彼岸者已到達彼岸者亦為到彼岸者

即世尊如是宣示:「『[24]度至彼岸之婆羅門在陸地』。諸比丘婆羅門者此阿羅漢之同義語。」彼是依通達到彼岸者依徧知到彼岸者依捨斷到彼岸者依修習到彼岸者依作證到彼岸者依等至到彼岸者。〔依一切法之通達到彼岸者依一切苦之徧知到彼岸者依一切煩惱之捨斷到彼岸者依四聖道之修習到彼岸者滅之作證到彼岸者依一切等至之等至到彼岸者彼於聖戒得自在得完全於聖定得自在得完全於聖慧得自在得完全於聖解脫得自在得完全彼到彼岸彼達彼岸到終邊達終邊到終點達終點到究竟達究竟到最終達最終到救護所達救護所到避難所達避難所到歸依所達歸依所到無畏達無到無死達無死到不死(甘露)達不死到涅槃達涅槃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辦過去輪迴到涅槃之方域到終點護梵行達最上之見修習道捨斷煩惱通達不動之阿羅漢果〕,作證滅涅槃〕。於彼徧知苦捨斷修習道作證滅通達應通達徧知應徧知捨斷應捨斷修習應修習作證應作證彼放捨障礙埋沒輪迴之拔除無關鑰下五分結〕,聖而卸卸重擔離繫捨斷[25]五支〕,具備六支〕,守護一〕,依慧有習行迴避除去捨斷之四依除去獨一諦(偏見)遣完全求覓不混濁之思惟有安息身行有善解脫之心有善解脫之慧獨存完全而已住梵行〕,最上人第一人而得達第一之得達彼無積善惡之報無所除之事已除而為住立無捨斷煩惱無執取已捨斷而住立由煩惱慢而高傲已離而住立令具備無學之戒蘊故而住立令具備無學之定蘊無學之慧蘊無學之解脫蘊無學之解脫智見蘊故而住立體得真諦而住立超越動搖而住立消盡煩惱火而住立不迴行輪迴而住立取幸運而住立依解脫習行而住立依慈徧淨而住立依悲捨徧淨而住立依究竟清淨而住立依無煩惱性徧淨[26]而住立解脫故而住立知足故而住立蘊之終邊而住立界之終邊而住立處之終邊而住立趣之終邊而住立有之終邊而住立輪迴之終邊而住立輪轉之終邊而住立最後有而住立最後之人界而住立最後之持身者是阿羅漢

[27]此為最後有  
此為最終身
生死之輪迴  
無有再有事

此為汲出船之垢到達彼岸者」〔之義〕。是故世尊宣示

故人常有念  
諸欲應迴避
如汲出船垢  
到達彼岸者
彼等捨諸欲  
應可度暴流

第一 欲經之義釋畢

令使現起(Paccupaṭṭhitā)之事欲,乃除地獄其餘惡趣有情、人、四大王天乃至都率天之事欲。
被化作(nimmitā)之事欲,是化樂天之事欲。
由他被化作(paranimmitā)之事欲,是他化自在天之事欲。
本偈由 J. III, 450 之引用。Mahāvastu III, 190 參照。
摩奴(Manu)是稱人類之始祖。
根行者(indagū)依根而行者,又依主業而行者,又為使讀 hindagu 死去者。
按照字義「結局唯成為無常」(aniccatā yeva aṭṭhami),「第八者唯為無常性」。
次之二偈半由 S. I, 32 之引用。別譯雜阿含八七經(大正二、四〇三c以下)參照。
以下之六譬喻 M. I, 364f 參照。
貫刺(vinivijjhana)底本之 vinivijjana 誤植。
一蘊有(ekavokāra-bhava)直譯「依一要素而存在」。「要素」(vokāra)者是指蘊之故,今譯為蘊。一蘊者是指唯依色蘊存在之無想有。四蘊有是指無色蘊而只依餘之四蘊存在之無色有。五蘊有是指欲有、色有。
本偈是由 J. VI, 285 之引用。
兇暴人(māṇavā)māṇava 是普通雖儒童、學童又人之意義,今於此註為兇暴行為者(sāhasika-Kammehi yuttā)。
膽汁等起病(pittasamuṭṭhānā ābādhā)身體之疾病依膽汁(pitta)、痰(semha)、風(vāta)之三病素(dosa)而起。依膽汁而起謂之膽汁等起病,依痰而起謂之痰等起病,依風而起謂之風等起病,依此等三種之合因而起謂之集合病(Sannipātikā ābādhā)。
不等姿勢所生病(visamaparihāraja ābādhā)由長坐於不快適處等而生病。
法隨法(dhammānudhamma)法是四向、四果、涅槃之九出世間法。隨法是隨順其法,謂應到達其法之手段止觀等。故法隨法之行道是到達出世間止觀等之行道。
以下是 S. IV, 136f 之略引用。雜阿含二三五經(大正藏二、五七a)參照。
以下是由 It. P. 83f(八八經)之引用。
以下之偈亦同上。第四偈與引用原文些少相違。
以下由 S. I, 70 之引用。S. I, 98 參照。
本偈在 S. I, 70; 98; It, P, 45。雜阿含一〇六五經(大正藏二、二七七a)參照。
本偈見 Sn, 271; S, I, 207。瑜伽師地論卷一八(大正藏三〇、三七六c)參照。
以下之諸病名已出於本卷一三、一四頁。
以下成為由 S, I, 175 之引用。
有關以下一文詳細說明 A, V, 30ff 參照。
在底本依無煩惱性(atammayatāya)底本有 akammaññatāya,在異本亦有 akammasatāya; akammāsasatāya,今從註釋本。如依註釋本有「愛與見謂之煩惱(tammayatā)彼等之無謂無煩惱性(atammayatā)云云」故今取註釋本之 atammayatā 之意義譯為無煩惱性。此字不存在於辭典。
本偈由 Thag. 202 之引用。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