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集
一 蛇品
一
(一)
二
(二)
三
(三)
四
(四)
五
(五)
六
(六)
七
(七)
八
(八)
九
(九)
一〇
(一〇)
一一
(一一)
一二
(一二)
一三
(一三)
一四
(一四)
一五
(一五)
一六
(一六)
一七
(一七)
以上蛇經畢
一八
牧牛者陀尼耶曰:
(一)
一九
世尊曰:
(二)
二〇
牧牛者陀尼耶曰:
(三)
二一
世尊曰:
(四)
二二
牧牛者陀尼耶曰:
(五)
二三
世尊曰:
(六)
二四
牧牛者陀尼耶曰:
(七)
二五
世尊曰:
(八)
二六
牧牛者陀尼耶曰:
(九)
二七
世尊曰:
(一〇)
二八
牧牛者陀尼耶曰:
(一一)
二九
世尊曰:
(一二)
三〇
(一三)
三一
(一四)
三二
(一五)
三三
惡魔波旬曰:
(一六)
三四
世尊曰:
(一七)
陀尼耶經畢
三五
(一)
三六
(二)
三七
(三)
三八
(四)
三九
(五)
四〇
(六)
四一
(七)
四二
(八)
四三
(九)
四四
(一〇)
四五
(一一)
四六
(一二)
四七
(一三)
四八
(一四)
四九
(一五)
五〇
(一六)
五一
(一七)
五二
(一八)
五三
(一九)
五四
(二〇)
五五
(二一)
五六
(二二)
五七
(二三)
五八
(二四)
五九
(二五)
六〇
(二六)
六一
(二七)
六二
(二八)
六三
(二九)
六四
(三〇)
六五
(三一)
六六
(三二)
六七
(三三)
六八
(三四)
六九
(三五)
七〇
(三六)
七一
(三七)
七二
(三八)
七三
(三九)
七四
(四〇)
七五
(四一)
犀牛經畢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摩揭陀國,南山之「一茅」婆羅門村。爾時,耕田婆羅墮闍婆羅門播種時,約有五百軛牛之犁鋤。時世尊晨早著衣[2](僧伽梨)、持鉢,來至(耕田婆羅墮闍)婆羅門耕作之處。爾時,耕田婆羅墮闍婆羅門以食物分配農夫等。時世尊走近食物分配之處,立於一方。時耕田婆羅墮闍婆羅門見世尊為食而立。見已,白世尊言:「沙門!我耕耘且播種,耕耘且播種而後食。沙門!汝亦當耕耘且播種,耕耘且播種然後食。」「婆羅門!我亦耕耘且播種,耕耘且播種然後食。」「然我等未見卿瞿曇之軛、犁鋤、鋤頭、鞭及牛。世尊當時卻言:『婆羅門!我亦耕耘且播種,耕耘且播種然後食。』」耕田婆羅墮闍婆羅門以偈白佛曰:
七六
(一)
七七
(二)
七八
(三)
七九
(四)
八〇
(五)
時,耕田婆羅墮闍婆羅門,以大青銅鉢,盛乳粥供獻世尊曰:「卿瞿曇請食乳粥;因卿所耕耘,可獲甘露果。」
八一
(六)
八二
(七)
「卿瞿曇!我此乳粥應與何人?」「婆羅門!我未見含括天、魔、梵天之一切世界及沙門、婆羅門、天、人等之中,除如來與如來弟子外,不見能消化、食此乳粥。故汝婆羅門應將此乳粥棄於無草之地或沉於無生物之水中。」時耕田婆羅墮闍婆羅門將此乳粥流入無生物水中。當乳粥投注水中,立起沸煙,發出嘶嘶聲音,一如為日光熾然之鋤頭投入水中所發嘶嘶聲音。時耕田婆羅墮闍婆羅門身毛豎立、大為悚懼,即來至世尊前,以頭伏於世尊足下,白世尊言:「卿瞿曇!希有哉!卿瞿曇!希有哉!卿瞿曇!譬如使倒者起,使蔽者開,教迷者以道,又如於闇夜揭舉燈火使具眼者得見諸色。卿瞿曇!汝以諸多之教說說法,我願歸依卿瞿曇、教法及比丘眾。我欲在卿瞿曇之處出家,欲得受具足戒。」
如是,耕田婆羅墮闍婆羅門,即於世尊之處出家、受具足戒。而於受戒後不久,尊者婆羅闍獨處遠離、不放逸、熱心精勤獨住。不久——正如諸善男子正得由家出家、達非家之目的——於現世具足作證了達,住於無上梵行之終局(涅槃),於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A3]辦、了知更復不至輪迴苦界之狀態。如此,尊者婆羅墮闍,即得成為阿羅漢之一人。
以上耕田婆羅墮闍經竟
八三
(一)
八四
世尊宣說:「淳陀!
(二)
八五
(三)
八六
(四)
八七
(五)
八八
(六)
八九
(七)
九〇
(八)
淳陀經竟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容貌壯麗之天神,於夜稍過時分,遍照祇園各角落。走近世尊前,然後作禮,立於一方。天神以偈白世尊:
九一
(一)
九二
(二)
九三
(三)
九四
(四)
九五
(五)
九六
(六)
九七
(七)
九八
(八)
九九
(九)
一〇〇
(一〇)
一〇一
(一一)
一〇二
(一二)
一〇三
(一三)
一〇四
(一四)
一〇五
(一五)
一〇六
(一六)
一〇七
(一七)
一〇八
(一八)
一〇九
(一九)
一一〇
(二〇)
一一一
(二一)
一一二
(二二)
一一三
(二三)
一一四
(二四)
一一五
(二五)
敗亡者經竟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給孤獨園。時世尊晨早著衣持鉢及僧伽梨衣,為行乞而入舍衛城。爾時,事火婆羅墮闍婆羅門之居所,然神火之燈、供養供物。時世尊於舍衛城內次第行乞,走近事火婆羅墮闍婆羅門之居處。事火婆羅墮闍婆羅門遙見世尊前來。見已,白世尊言:「汝!止於彼處,低級偽濫沙門!止於彼處。汝賤民者,賤民者!止於彼處,勿近神聖之處。」世尊聞是言已,即向事火婆羅墮闍婆羅門作如次宣示:「汝婆羅門!然汝知賤民者?汝知賤民者之法耶?」「卿瞿曇!我不知禿頭者事,亦不知賤民者之法。卿瞿曇!願汝說示,我欲知賤民者事與禿頭者之法。」「汝婆羅門!然者,諦聽善思念之,我為汝說。」「卿!唯然!」事火婆羅墮闍婆羅門答世尊已,世尊宣說如次:
一一六
(一)
一一七
(二)
一一八
(三)
一一九
(四)
一二〇
(五)
一二一
(六)
一二二
(七)
一二三
(八)
一二四
(九)
一二五
(一〇)
一二六
(一一)
一二七
(一二)
一二八
(一三)
一二九
(一四)
一三〇
(一五)
一三一
(一六)
一三二
(一七)
一三三
(一八)
一三四
(一九)
一三五
(二〇)
一三六
(二一)
一三七
一三八
(二三)
一三九
(二四)
一四〇
(二五)
一四一
(二六)
一四二
(二七)
事火婆羅墮闍婆羅門聞此言後,白佛言:「卿瞿曇!希有哉,卿瞿曇!希有哉。卿瞿曇!譬如使倒而復起,蔽者開露,如教迷者以道,如暗夜揭來燈火,使具眼者得見諸色,如此卿瞿曇以諸多之教說說法。我願歸依卿瞿曇、教法、比丘僧。卿瞿曇!由今日以後,以至壽盡,認受我歸依為優婆塞。」
賤民經竟
一四三
(一)
一四四
(二)
一四五
(三)
一四六
(四)
一四七
(五)
一四八
(六)
一四九
(七)
一五〇
(八)
一五一
(九)
一五二
(一〇)
大悲經竟
一五三
薩達其羅夜叉曰:
(一)
一五四
黑摩瓦特夜叉曰:
(二)
一五五
(三)
一五六
喜瑪遠達夜叉曰:
(四)
一五七
(五)
一五八
喜瑪遠達夜叉曰:
(六)
一五九
(七)
一六〇
喜瑪遠達夜叉曰:
(八)
一六一
(九)
一六二
喜瑪遠達夜叉曰:
(一〇)
一六三
一六三
(一一之一)
一六三
(一一之二)
一六四
(一二)
一六五
(一三)
一六六
(一四)
一六七
(一五)
一六八
喜瑪遠達夜叉曰:
(一六)
一六九
世尊告喜瑪遠達:
(一七)
一七〇
(一八)
一七一
(一九)
一七二
(二〇)
一七三
(二一)
一七四
(二二)
一七五
(二三)
一七六
(二四)
一七七
(二五)
一七八
一七九
(二七)
一八〇
(二八)
雪山〔夜叉〕經竟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曠野之曠野夜叉棲息處。時曠野夜叉來詣世尊前,近前白世尊言:「沙門!汝去。」世尊:「友!唯諾」即去。「沙門!汝來。」世尊:「友!唯諾。」即來。曠野夜叉再度白世尊言:「沙門!汝去。」世尊:「友!唯諾。」即去。「沙門!汝來。」世尊:「友!唯諾。」即來。曠野夜叉三度白世尊言:「沙門!汝去。」世尊:「友!唯諾。」即去。「沙門!汝來。」世尊:「友!唯諾。」即來。曠野夜叉四度白世尊言:「沙門!汝去。」〔世尊:〕「友!汝欲我去,我不去。汝可作汝想欲之事。」
「沙門!我將問汝,若汝不給我解答,我將令汝心錯亂、撕裂汝心臟、或捉汝兩足投向恒河彼岸。」〔世尊曰:〕「友!含括天、魔、梵天世界,於沙門、婆羅門、天、人等大眾之中,未曾見能令我心錯亂、撕裂我心臟、或捉我兩足投至恒河彼岸者。但友!汝若欲問,即當問。」
時曠野夜叉以偈白世尊:
一八一
(一)
一八二
(二)
一八三
(三)
一八四
(四)
一八五
(五)
一八六
(六)
一八七
(七)
一八八
(八)
一八九
(九)
一九〇
(一〇)
一九一
(一一)
一九二
曠野〔夜叉〕經竟
一九三
(一)
一九四
(二)
一九五
(三)
一九六
(四)
一九七
(五)
一九八
(六)
一九九
(七)
二〇〇
(八)
二〇一
(九)
二〇二
(一〇)
二〇三
(一一)
二〇四
(一二)
二〇五
(一三)
二〇六
征勝經竟
二〇七
(一)
二〇八
(二)
二〇九
(三)
二一〇
(四)
二一一
(五)
二一二
(六)
二一三
(七)
二一四
(八)
二一五
(九)
二一六
(一〇)
二一七
(一一)
二一八
(一二)
二一九
(一三)
二二〇
(一四)
二二一
(一五)
牟尼經竟
以上蛇品第一竟
總攝頌:
二 小品
二二二
(一)
二二三
(二)
二二四
(三)
二二五
(四)
二二六
(五)
二二七
(六)
二二八
(七)
二二九
(八)
二三〇
(九)
二三一
(一〇)
二三二
(一一)
二三三
(一二)
二三四
(一三)
二三五
(一四)
二三六
(一五)
二三七
(一六)
二三八
(一七)
寶經竟
二三九
〔苦行婆羅門帝須向迦葉佛曰〕
(一)
二四〇
(二)
二四一
(三)
二四二
(四)
二四三
(五)
二四四
(六)
二四五
(七)
二四六
(八)
二四七
(九)
二四八
(一〇)
二四九
二五〇
(一二)
二五一
(一三)
二五二
(一四)
臭穢經竟
二五三
(一)
二五四
(二)
二五五
(三)
二五六
(四)
二五七
(五)
慚經竟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容姿美麗之天神,夜半過後,徧照祇樹園各隅。接近世尊之前,敬禮世尊,立於一方。天神以偈白世尊:
二五八
(一)
二五九
(二)
二六〇
(三)
二六一
(四)
二六二
(五)
二六三
(六)
二六四
(七)
二六五
(八)
二六六
(九)
二六七
(一〇)
二六八
(一一)
二六九
大吉祥經竟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伽耶村單奇他滿傑(Taṁkita-mañca)之針毛夜叉棲息處。爾時粗皮夜叉與針毛夜叉過世尊之近處。時粗皮夜叉告針毛夜叉曰:「此是沙門。」「彼似沙門而非沙門,我所知,彼為沙門、或似沙門非沙門。」時,針毛夜叉趨近世尊前,近前復更挨至世尊身旁。時世尊將身迴避。時針毛夜叉白世尊言:「沙門!汝畏我耶?」「友!我非畏汝,但惡觸汝,故我迴避。」「沙門!我將問汝。汝若不能回答,我將使汝心錯亂、或裂汝心臟、或捉汝兩足投至恒河彼岸。」「友!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乃至沙門、婆羅門、天、人等中未曾見能使我心錯亂、裂我心臟、或捉我兩足投至恒河彼岸者。但友!汝若欲問,可即問之。」時針毛夜叉以偈白世尊:
二七〇
(一)
二七一
(二)
二七二
(三)
二七三
(四)
針毛夜叉經竟
二七四
(一)
二七五
(二)
二七六
(三)
二七七
(四)
二七八
(五)
二七九
(六)
二八〇
(七)
二八一
(八)
二八二
(九)
二八三
(一〇)
法行經竟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憍薩羅國婆羅門之權威長老、耆宿年邁高齡眾人來至世尊前,近至世尊之座,共同問候,交談述懷喜、慰之語後,彼等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婆羅門諸眾白世尊言:「卿瞿曇!今婆羅門於諸婆羅門法,符合於往昔之諸婆羅門否?」「汝眾婆羅門!今諸婆羅門,於諸婆羅門法與往昔諸婆羅門不相符合。」「卿瞿曇!若無不便之障難,卿瞿曇為我等說往昔諸婆羅門之婆羅門法。」「若然,汝等婆羅門!當自善作意諦聽,我當宣說。」彼等婆羅門回答世尊:「唯然!卿瞿曇。」世尊作斯言曰:
二八四
(一)
二八五
(二)
二八六
(三)
二八七
(四)
二八八
(五)
二八九
(六)
二九〇
(七)
二九一
(八)
二九二
(九)
二九三
(一〇)
二九四
(一一)
二九五
(一二)
二九六
(一三)
二九七
(一四)
二九八
(一五)
二九九
(一六)
三〇〇
(一七)
三〇一
(一八)
三〇二
(一九)
三〇三
(二〇)
三〇四
(二一)
三〇五
(二二)
三〇六
(二三)
三〇七
(二四)
三〇八
(二五)
三〇九
(二六)
三一〇
(二七)
三一一
(二八)
三一二
(二九)
三一三
(三〇)
三一四
(三一)
三一五
(三二)
斯言已,彼等長老婆羅門白世尊言:「卿瞿曇!善哉,卿瞿曇!善哉。汝瞿曇如使倒者起,使蔽者露現,如教迷者以道,如暗夜揭來燈火使有眼者見諸色。
如斯卿瞿曇以諸多教說而為宣示。我等歸依瞿曇與法及比丘僧,卿瞿曇!自今日以後,容納我等盡形壽歸依為優婆塞。」
婆羅門法經竟
三一六
(一)
三一七
(二)
三一八
(三)
三一九
(四)
三二〇
(五)
三二一
(六)
三二二
(七)
三二三
船經竟
三二四
(一)
三二五
(二)
三二六
(三)
三二七
(四)
三二八
(五)
三二九
(六)
三三〇
(七)
何謂戒經竟
三三一
三三二
三三三
(三)
三三四
(四)
起立經竟
三三五
(一)
三三六
(二)
三三七
(三)
三三八
(四)
三三九
(五)
三四〇
(六)
三四一
(七)
三四二
(八)
世尊實以此等偈對羅睺羅屢屢教誡。
羅睺羅經竟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曠野之阿伽羅婆廟。爾時尊者婆耆舍之和尚尼拘盧陀劫波長者,於阿伽羅婆寺般涅槃不久。時閑處禪思之婆耆舍尊者之心中起如斯思念:「我和尚果然已般涅槃或未般涅槃耶?」時尊者婆耆舍於下午由禪思出,至世尊所。至後禮拜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尊者婆耆舍白世尊言:「世尊!我於此閑處禪思,我心起是思念:『我師和尚已般涅槃或未般涅槃耶?』」時尊者婆耆舍即從座起徧袒衣一肩,向世尊合掌,以偈白世尊曰:
三四三
(一)
三四四
(二)
三四五
(三)
三四六
(四)
三四七
(五)
三四八
(六)
三四九
(七)
三五〇
(八)
三五一
(九)
三五二
(一〇)
三五三
(一一)
三五四
(一二)
三五五
世尊曰:
(一三)
三五六
(一四)
三五七
(一五)
三五八
(一六)
鵬耆舍經竟
三五九
(一)
三六〇
世尊曰:
(二)
三六一
(三)
三六二
(四)
三六三
(五)
三六四
(六)
三六五
(七)
三六六
(八)
三六七
(九)
三六八
(一〇)
三六九
(一一)
三七〇
(一二)
三七一
(一三)
三七二
(一四)
三七三
(一五)
三七四
(一六)
三七五
(一七)
正普行經竟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曇彌迦優婆塞共五百優婆塞,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拜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曇彌迦優婆塞以偈白世尊言:
三七六
(一)
三七七
(二)
三七八
(三)
三七九
(四)
三八〇
(五)
三八一
(六)
三八二
(七)
三八三
(八)
三八四
(九)
三八五
(一〇)
三八六
(一一)
三八七
(一二)
三八八
(一三)
三八九
(一四)
三九〇
(一五)
三九一
(一六)
三九二
(一七)
三九三
(一八)
三九四
(一九)
三九五
(二〇)
三九六
(二一)
三九七
(二二)
三九八
(二三)
三九九
(二四)
四〇〇
(二五)
四〇一
(二六)
四〇二
(二七)
四〇三
(二八)
四〇四
(二九)
曇彌迦經竟
小品第二終
小品之攝頌(總偈):
三 大品
四〇五
(一)
四〇六
(二)
四〇七
(三)
四〇八
(四)
四〇九
(五)
四一〇
(六)
四一一
(七)
四一二
(八)
四一三
(九)
四一四
(一〇)
四一五
(一一)
四一六
(一二)
四一七
(一三)
四一八
(一四)
四一九
(一五)
四二〇
(一六)
四二一
(一七)
四二二
(一八)
四二三
(一九)
四二四
(二〇)
出家經竟
四二五
(一)
四二六
(二)
四二七
(三)
四二八
(四)
四二九
(五)
四三〇
(六)
四三一
(七)
四三二
(八)
四三三
(九)
四三四
(一〇)
四三五
(一一)
四三六
(一二)
四三七
(一三)
四三八
(一四)
四三九
(一五)
四四〇
(一六)
四四一
(一七)
四四二
(一八)
四四三
(一九)
四四四
(二〇)
四四五
(二一)
四四六
(二二)
四四七
(二三)
四四八
(二四)
四四九
(二五)
精勤經竟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答世尊:「尊師!」
世尊如是曰:「諸比丘!具備四支語,為善說而非惡說,無罪而不見責難於諸識者。云何四支?諸比丘!有比丘只語善說、不語惡說;只語法、不語非法;只語愛語、不語不愛語;只語真實語、不語虛偽語。具備此等四支語,為善說而非惡說,無罪而不見責難於諸識者。」世尊如斯說,善逝如斯說已,師〔世尊〕更曰:
四五〇
(一)
時尊者婆耆舍由座而起,徧袒一肩,向世尊合掌,白世尊言:「善逝!我已明解世尊所說義。」「婆耆舍!汝言明解。」時婆耆舍尊者於世尊前,以適當諸偈讚歎世尊:
四五一
(二)
四五二
(三)
四五三
(四)
四五四
(五)
善說經竟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憍薩羅國孫陀利迦河邊。爾時,孫陀利迦婆羅墮闍祀火婆羅門,於孫陀利迦河邊,行祀聖火之火供養。時孫陀利迦婆羅墮闍婆羅門行祀火之火供養已,即由座起,迴望四方自謂:「此殘餘供物,應使誰受耶?」孫陀利迦婆羅墮闍婆羅門由不遠之樹下見世尊以衣披纏至頭而坐。見已,以左手持殘餘供物,行近世尊之處。時世尊聞孫陀利迦婆羅墮闍婆羅門之足音而開啟頭衣。時孫陀利迦婆羅墮闍婆羅門見世尊為光頭圓頂,即謂:「此是沙門。」便欲轉回。時孫陀利迦婆羅墮闍婆羅門作如是思念:「雖為光頭圓頂,此世亦有一部分光頭圓頂之婆羅門;我且近前,問彼之出身。」於是,孫陀利迦婆羅墮闍婆羅門行近世尊之處。詣前白世尊言:「尊者何姓之出生?」時世尊以偈對孫陀利迦婆羅墮闍婆羅門曰:
四五五
(一)
四五六
(二)
四五七
(三)
四五八
(四)
四五九
婆羅門曰:
(五)
四六〇
(六)
四六一
(七)
四六二
(八)
四六三
(九)
四六四
(一〇)
四六五
(一一)
四六六
(一二)
四六七
(一三)
四六八
(一四)
四六九
(一五)
四七〇
(一六)
四七一
(一七)
四七二
(一八)
四七三
(一九)
四七四
(二〇)
四七五
(二一)
四七六
(二二)
四七七
(二三)
四七八
(二四)
四七九
(二五)
四八〇
(二六)
四八一
(二七)
四八二
(二八)
四八三
(二九)
四八四
(三〇)
四八五
(三一)
四八六
(三二)
時孫陀利迦婆羅墮闍婆羅門白世尊言:「卿瞿曇!希有,卿瞿曇!希有。卿瞿曇!猶如使倒者起,蔽覆者露現,教迷者以道,又如暗夜揭來燈火,使有眼者得見諸色。如斯,瞿曇以諸多教說之說法,我願歸依卿瞿曇、法與比丘眾。我願在卿瞿曇之前出家,得具足戒。」
孫陀利迦婆羅墮闍婆羅門得於世尊前出家,得受具足戒。而後不久,尊者孫陀利迦婆羅墮闍婆羅門遠離獨自,虔誠不放逸,住於精勤,不久即了知——諸善男子由家出家而達非家之目的——「我生已盡、梵行已成、所作已辦、更不至如斯(輪迴苦界)之狀態」,現世而自通達、作證、具足、住於無上梵行之終局(涅槃)。此尊者孫陀利迦婆羅墮闍婆羅門成為阿羅漢之一人。
孫陀利迦婆羅墮闍婆羅門經竟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靈鷲山。時[2]摩伽學童詣近世尊之所。近已,與世尊相問候,交談喜慶懷念之語,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摩伽學童白世尊言:「卿瞿曇!我為施主、施者,寬容仁慈而應他所求,依法徧求諸財。依法徧求諸財已,如法得、如法儲。以諸財施一人、施二人、施三人、施四人、施五人、施六人、施七人、施八人、施九人、施十人、施二十人、施三十人、施四十人、施五十人、施百人、施其以上之人。卿瞿曇!我如斯施、如斯供養,生多福否?」「學童!汝如斯施、如斯供養,生多福。學童!汝為施者、施主,寬容仁慈而應他求,依法徧求諸財。依法徧求諸財已,如法得、如法儲。以諸財施一人乃至施百人,施其以上之人。斯人生多之福。」
時摩伽學童以偈白世尊:
四八七
摩伽學童曰:
(一)
四八八
世尊曰:
(二)
四八九
摩伽學童曰:
(三)
四九〇
(四)
四九一
(五)
四九二
(六)
四九三
(七)
四九四
(八)
四九五
(九)
四九六
(一〇)
四九七
(一一)
四九八
(一二)
四九九
(一三)
五〇〇
(一四)
五〇一
(一五)
五〇二
(一六)
五〇三
(一七)
五〇四
(一八)
五〇五
摩伽學童曰:
(一九)
五〇六
世尊曰:
(二〇)
五〇七
(二一)
五〇八
(二二)
五〇九
世尊曰:
如斯言已,摩伽學童白世尊言:「卿瞿曇!希有,卿瞿曇!希有。卿瞿曇!猶如使倒者起,令覆蔽者顯露,如迷者教以道,如暗夜揭來燈火,使有眼者得見諸色。如斯,卿瞿曇以諸多之教說說法。我歸依卿瞿曇與法及比丘眾。卿瞿曇受我自今日以後至盡形壽歸依為優婆塞。」
摩伽經竟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迦蘭陀竹林園。爾時,薩毘耶普行者,因昔日與之具血緣之天神提示問題,並曰:「薩毘耶!汝可至沙門或婆羅門處,若解答此疑問,汝得行梵行。」時薩毘耶普行者於彼天神處受其問已,即至有弟子眾、有群,為群眾之師,有名而有名聲,為宗祖及眾人之善評者,[2]所謂不蘭迦葉、末伽梨瞿舍羅、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波拘陀迦旃延、散若耶毘羅弗多、尼犍若提子等(六師)沙門婆羅門處,向彼等請問。彼等受薩毘耶普行者之問,而不能滿足答覆,不能滿足答覆更又現瞋怒不愉快,且反問薩毘耶普行者。時薩毘耶普行者即自思念:「尊者沙門婆羅門,有弟子眾、有群、為群之師,有名而有名聲,為宗祖及眾人之善評者,所謂不蘭迦葉乃至尼犍若提子(六師),彼等對我之問,不能滿足答覆而現瞋怒不悅,且反問我有關此者。如是,我轉居於劣位(在家之狀態)退受諸欲耶?」時薩毘耶普行者又更思念:「沙門瞿曇有弟子眾、有群、為群之師,有名而有名聲,為宗祖及眾人之善評者。我何不至沙門瞿曇之處,為此等而問耶?」於時薩毘耶普行者又更思念:「尊者沙門婆羅門長老耆宿,達高老齡者而多經驗,出家甚久,有弟子眾、有群為群之師,有名而有名聲,為宗祖及眾人之善評者,所謂不蘭迦葉乃至尼犍若提子(六師),彼等尚不能滿足解答我之問而現瞋怒不悅,且反問有關此事,然沙門瞿曇又何能得解答此等之質問耶?蓋以沙門瞿曇年少、新出家。」時薩毘耶普行者又更思念:「不可以沙門年輕而輕視侮蔑。縱令沙門雖年少而彼有大神變、大威力、我何不至沙門瞿曇之處,為此等而問耶?」時薩毘耶普行者向世尊之住處旅行前去。次第近至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世尊之居處。詣近已,與世尊共致問喜慶懷念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薩毘耶普行者以偈白世尊言。
五一〇
薩毘耶曰:
(一)
五一一
世尊曰:
(二)
五一二
(三)
時,薩毘耶普行者思念:「尊者瞿曇實甚稀有,尊者瞿曇實未曾有!我實於其他諸沙門婆羅門處,不獲請益之機會,而沙門瞿曇則予我詢問之餘地。」薩毘耶歡喜踴躍、心生喜悅,向世尊詢問。
五一三
薩毘耶曰:
(四)
五一四
(五)
五一五
(六)
五一六
(七)
五一七
(八)
時,薩毘耶普行者於世尊之所說,生大歡喜,隨喜、意悅、歡喜踴躍、喜悅,更向世尊詢問。
五一八
薩毘耶曰:
(九)
五一九
(一〇)
五二〇
(一一)
五二一
(一二)
(一三)
時,薩毘耶普行者於世尊之所說,生大歡喜,隨喜、意悅、歡喜踴躍、喜悅,更向世尊詢問。
五二三
薩毘耶曰:
(一四)
五二四
世尊曰:
(一五)
五二五
(一六)
五二六
(一七)
(一八)
時,薩毘耶普行者於世尊之所說,生大歡喜,隨喜、意悅、歡喜踴躍、喜悅,更向世尊詢問。
五二八
薩毘耶曰:
(一九)
世尊曰:
(二〇)
五三〇
(二一)
五三一
(二二)
五三二
(二三)
時,薩毘耶普行者於世尊之所說生大歡喜,隨喜、意悅、歡喜踴躍、喜悅,更向世尊詢問。
五三三
薩毘耶曰:
(二四)
五三四
世尊曰:
(二五)
五三五
(二六)
五三六
(二七)
五三七
(二八)
時,薩毘耶普行者聞世尊之所說,生大歡喜,隨喜、意悅、歡喜踴躍、喜悅,即從座起,上衣徧袒一肩,合掌向世尊前,以適宜之偈,讚歎世尊:
五三八
(二九)
五三九
(三〇)
五四〇
(三一)
五四一
(三二)
五四二
(三三)
五四三
(三四)
五四四
(三五)
(三六)
五四六
(三七)
五四七
(三八)
時,薩毘耶普行者於世尊之兩足以頭面頂禮,白世尊言:「希有,尊師!希有,尊師!尊師猶如使倒者起,覆蔽者顯露,如教迷者以道,如暗夜揭來燈火,使具眼者能見諸色。如斯尊師以諸多教說說法。我歸依尊師與法及比丘眾。我欲於尊師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
「薩毘耶!曾為異學徒,欲於此佛教之法與律出家、受具足戒時,彼應四月之間別住。四月後心能決定者,諸比丘可使彼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丘。然此情形[18],亦將因人而有不同。〔汝未及四月之別住,而得出家〕。」
「尊師!若曾為異學徒,欲於此佛教之法與律出家、受具足戒時,彼四月間別住,過四月後,心能決定,諸比丘可令彼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丘之規定,我不但四月之間,我將四年之間別住。過四年後,心能決定,諸比丘可令我出家,令我成戒具足之比丘。」然薩毘耶普行者於世尊前即得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丘。而於具戒後不久,尊者薩毘耶獨一遠離,住不放逸,虔誠精勤,不久即於諸善男子正由家出家趣非家之目的,自行通達作證具足無上梵行之終局(即涅槃),更得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成,所作已辦,更不至〔輪迴苦界〕之狀態。」如斯尊者薩毘耶成為阿羅漢之一人。
薩毘耶經竟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遊行[2]鴦崛多羅波國,入於鴦崛多羅波國,名為阿波那村。[3]適結髮苦行者迦尼耶得聞:「實乃釋迦族子,沙門瞿曇由釋迦族出家,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遊行鴦崛多羅波國,來至阿波那。而尊瞿曇,彼世尊是[4]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者、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自通達作證,對含括諸天、惡魔、梵天、之一切世界、及沙門、婆羅門、天人等而教說。彼有初善、中善、後善而說有義、有文之法,說明完全徧淨之梵行。其善名聲四布。如得見如斯阿羅漢,堪稱幸福。」
時結髮苦行者迦尼耶詣近世尊之處,詣已,與世尊共致問候,交談慶慰懷念之語後,坐於一面。世尊向坐於一面之結髮苦行者迦尼耶說法教示,鼓舞、激勵、使之悅喜。時,結髮苦行者迦尼耶,因世尊之說法教示,鼓舞、激勵、使得悅喜,而白世尊言:「尊瞿曇與比丘眾俱,明日請聽受我之請食。」如斯言已,世尊向結髮苦行者迦尼耶曰:「迦尼耶!比丘眾多至千二百五十人。加之,汝信奉諸婆羅門,〔故施食婆羅門,更又供養我大比丘眾,實汝之大負擔,請止供養我等。〕」結髮苦行者迦尼耶,再白世尊言:「尊瞿曇!縱令比丘眾多至千二百五十人,且我雖信奉諸婆羅門,尊瞿曇與比丘眾俱,明日請聽受我之請食。」世尊再又向結髮苦行者迦尼耶曰:「迦尼耶!比丘眾多至千二百五十人,加之,汝信奉諸婆羅門。」結髮苦行者迦尼耶又三度白世尊言:「尊瞿曇!縱令比丘眾多至千二百五十人,且我雖信奉諸婆羅門,尊瞿曇與比丘眾俱,明日請聽許受我之請食。」世尊聞已,默然而聽許。
此結髮苦行者迦尼耶得知世尊之聽許,即從座起,歸己住院。歸後,告諸友人、同僚、親戚、緣者:「諸友人、同事、親戚、緣者請聽我言,我將招待沙門瞿曇與比丘眾共明日之食。故請汝等幫助我。」「唯然、卿!」結髮苦行者迦尼耶之友、同事、親戚、緣者等答結髮苦行者迦尼耶。說已,或掘竈、或伐薪、或洗器具、或充水甕、或設座席,而結髮苦行者迦尼耶自行預備(圓堂)假屋(用帳幕圍蓋)。
爾時,有施羅婆羅門通曉三吠陀[5],並通語彙、儀軌、音韻語源論、(阿闥婆吠陀)之類,及古傳說為第五諸聖典之句與解說(文法),並熟達[6]順世論、大人相論,住於阿波那,向三百人之學童,教吠陀聖典。
爾時,結髮苦行者迦尼耶信奉施羅婆羅門。時,施羅婆羅門從三百人之學童,〔為除久坐所生之疲勞〕,各處作遊步伸膝之行,近至結髮苦行者迦尼耶之住處。施羅婆羅門見迦尼耶屬諸結髮苦行者,或掘竈、〔或伐薪、或洗器具、或充水甕〕、或設座席、而迦尼耶則自行預備假屋。施羅婆羅門見已,問結髮〔苦行者〕迦尼耶曰:「卿迦尼耶!為子娶婦耶?為女嫁夫耶?現起大供養耶?又對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與軍隊共招待明日之食事耶?」「卿施羅[7]!我非為子娶婦、非為女嫁夫、又非對摩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與軍隊共招待明日之食事,但我現起大供養。即由釋迦族出家之釋子沙門瞿曇遊行鴦崛多羅波國,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已達阿波那。而此尊者瞿曇,彼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名聲善揚。我將請彼與比丘眾俱明日之食。」「卿迦尼耶!卿言佛耶?」「卿施羅!我言稱佛。」「卿迦尼耶!卿言佛耶?」「卿施羅!我言稱佛。」
時施羅婆羅門思念:「此佛之聲,尚為世間所難得。而我等聖典中述三十二大人相,具備三十二相之大人,唯此二而無其他:即若彼住家則為轉輪聖王,作如法正義之王,征服四邊諸國,使國土安定。具備七寶,彼有此等七寶,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及第七之主兵寶。又彼奮勇豪邁、擊破敵軍,有千人以上之子。彼之全境不用杖罰、不用刀劍,住於正義以法征服。然若彼由家出家而趣非家者,彼成阿羅漢、等正覺者,開現世間諸煩惱蔽。」
「卿迦尼耶!然此阿羅漢、等正覺者尊瞿曇,今住何處?」於是結髮苦行者迦尼耶伸右腕謂施羅婆羅門言:「卿施羅!此方一帶有青樹林,〔世尊等即住彼處〕。」
時施羅婆羅門共三百學童,即赴世尊之處。於是施羅婆羅門告彼等學童:「汝等須分作小班靜肅步入。蓋彼等世尊難近如師子,可一人行之。而我與沙門瞿曇共談時,汝等勿容置言其間。汝等應待我至談論終止。」時,施羅婆羅門詣近世尊之住處。近後,與世尊共致問,交談述懷慶慰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施羅婆羅門探望世尊身中有否三十二大人相。施羅婆羅門除世尊身中之二相,大致見三十二大人相。但所謂馬陰藏相、廣長舌相之二大人相,〔彼世尊是否有?〕則起疑惑,即對佛不能信解信受。時世尊以作神變使施羅婆羅門得見馬陰藏相;世尊更又出舌,以舌觸抵兩耳孔上下、觸抵兩鼻孔上下、更以舌蔽前額之一面。如此施羅婆羅門思念言:「沙門瞿曇完整具足三十二大人相而無所缺。我雖不知彼是否為佛陀,然我曾聞諸年老耆宿婆羅門師,又更其師婆羅曾言:『阿羅漢等正覺之人,當被讚說及己身時,現自己之面目。』如是我應以偈讚歎。」如此施羅婆羅門於世尊前以偈讚歎曰:
五四八
(一)
五四九
(二)
五五〇
(三)
五五一
(四)
五五二
(五)
五五三
(六)
五五四
世尊曰:
(七)
五五五
施羅婆羅門曰:
(八)
五五六
(九)
五五七
世尊曰:
(一〇)
五五八
(一一)
五五九
(一二)
五六〇
(一三)
五六一
(一四)
五六二
〔施羅對三百弟子等言曰:〕
(一五)
五六三
(一六)
五六四
(一七)
五六五
(一八)
五六六
(一九)
五六七
世尊曰:
(二〇)
施羅婆羅門與徒眾於世尊前出家受具足戒。時[13],結髮苦行者迦尼耶於其夜過後,翌晨於自己住處,準備美味之軟食硬食,以告世尊:「尊者瞿曇!備食已就,現至食時。」於是世尊晨早著衣,持鉢、著僧伽梨衣,近至結髮苦行者迦尼耶之住處。至後與比丘眾共坐設席。時,結髮苦行者迦尼耶親自奉侍,以美味之軟食、硬食使世尊與比丘眾滿足飽食。如此結髮苦行者迦尼耶於世尊食訖由鉢放手時,自就低座,坐於一面。世尊對坐於一方之結髮苦行者迦尼耶以次偈隨喜曰:
五六八
(二一)
五六九
(二二)
如是世尊向結髮苦行者迦尼耶以此等偈隨喜後,起座離去。
時,尊者施羅與徒眾遠離獨處、虔誠不放逸、自住精勤、不久即住於諸男子確實達於由家出家而趣非家之目的,得無上梵行之究竟(涅槃)。於現世住於自知、作證具足,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成、所作已辦、更不至輪迴苦界。」如斯施羅與徒眾皆成阿羅漢之人。時,尊者施羅與徒眾復俱詣世尊之住處。詣已,徧袒一肩向世尊合掌,以偈白世尊:
五七〇
(二三)
五七一
(二四)
五七二
(二五)
五七三
(二六)
施羅經竟
五七四
(一)
五七五
(二)
五七六
(三)
五七七
(四)
五七八
(五)
五七九
(六)
五八〇
(七)
五八一
(八)
五八二
(九)
五八三
(一〇)
五八四
(一一)
五八五
(一二)
五八六
(一三)
五八七
(一四)
五八八
(一五)
五八九
(一六)
五九〇
(一七)
五九一
(一八)
五九二
(一九)
五九三
(二〇)
箭經竟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於伊車能伽羅村之伊車能伽羅森林。爾時[2],有頗負盛名之眾多婆羅門諸長老住於伊車能伽羅村。所謂:商伽婆羅門、多梨車婆羅門、沸伽羅娑帝婆羅門、生聞婆羅門、刀提耶婆羅門及其他之盛名婆羅門諸長老。時,有婆私吒與婆羅墮闍二學童為除久坐所生之疲勞,伸膝遊步、各處漫行。彼等因「云何婆羅門?」而生議論。婆羅墮闍學童曰:「人由父母之正當因緣,宿純潔之母胎,乃至七世祖先系統未曾被指責非難故,故為婆羅門也。」婆私吒學童曰:「能具戒、能完成其義務,是故方成婆羅門。」婆羅墮闍學童未能說服婆私吒學童;又婆私吒學童亦未能說服婆羅墮闍學童。時,婆私吒學童告婆羅墮闍學童曰:「[3]汝婆羅墮闍!由釋迦族出家之釋〔迦族〕子沙門瞿曇住伊車能伽羅森林。而此尊者瞿曇被稱:『彼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而名揚四佈。婆羅墮闍!我等往沙門瞿曇之處,以此義問沙門瞿曇,依沙門瞿曇為我等之解答而受持。」「唯然!」婆羅墮闍學童答婆私吒學童。如是婆私吒與婆羅墮闍二學童詣至世尊之處,彼等與世尊共相問候,談敘歡愉慶慰之語後,坐於一面。坐一面之婆私吒學童以偈白世尊曰:
五九四
(一)
五九五
(二)
五九六
(三)
五九七
(四)
五九八
(五)
五九九
(六)
六〇〇
世尊曰:「婆私吒!
(七)
六〇一
(八)
六〇二
(九)
六〇三
(一〇)
六〇四
(一一)
六〇五
(一二)
六〇六
(一三)
六〇七
(一四)
六〇八
(一五)
六〇九
(一六)
六一〇
(一七)
六一一
(一八)
六一二
(一九)
六一三
(二〇)
六一四
(二一)
六一五
(二二)
六一六
(二三)
六一七
(二四)
六一八
(二五)
六一九
(二六)
六二〇
(二七)
六二一
(二八)
六二二
(二九)
六二三
六二四
(三一)
六二五
(三二)
六二六
(三三)
六二七
(三四)
六二八
(三五)
六二九
(三六)
六三〇
(三七)
六三一
(三八)
六三二
(三九)
六三三
(四〇)
六三四
(四一)
六三五
(四二)
六三六
(四三)
六三七
(四四)
六三八
(四五)
六三九
(四六)
六四〇
(四七)
六四一
(四八)
六四二
(四九)
六四三
(五〇)
六四四
(五一)
六四五
(五二)
六四六
(五三)
六四七
(五四)
六四八
(五五)
六四九
(五六)
六五〇
(五七)
六五一
(五八)
六五二
(五九)
六五三
(六〇)
六五四
(六一)
六五五
(六二)
六五六
(六三)
作如斯言已,婆私吒與婆羅墮闍二學童白世尊言:「希有瞿曇!希有瞿曇!〔猶如令倒起者、使蔽者顯露,如教迷者以道,又如暗夜揭來燈火,使具眼者見諸色,如斯,瞿曇以諸多教法說示〕。我等歸依卿瞿曇、歸依法、歸依比丘眾。卿瞿曇容許我等自今而後,盡形壽歸依為優婆塞。」
婆私吒經竟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給孤獨園。時,拘迦利耶比丘詣至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一面之比丘拘迦利耶白世尊言:「尊師!舍利弗、目犍連有惡欲,為諸惡欲所縛。」如斯言已,世尊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對舍利弗、目犍連應心生信樂;舍利弗、目犍連是可敬愛者。」拘迦利耶比丘再白世尊言:「尊師!假令世尊以我為可信賴者,則舍利弗、目犍連實有惡欲,為諸惡欲所縛。」世尊再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對舍利弗、目犍連應心生信樂;舍利弗、目犍連是可敬愛者。」拘迦利耶比丘再三白世尊言:「尊師!假令世尊信賴我語,則舍利弗、目犍連實有惡欲,為諸惡欲所縛。」世尊再三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對舍利弗、目犍連應心生信樂;舍利弗、目犍連是可敬愛者。」時拘迦利耶比丘即由座而起,禮世尊右繞而去。
拘迦利耶比丘去後不久,彼全身出芥子大之膿皰。漸成小豆大,由小豆大而漸成如大豆粒。由大豆程度漸成棗核大。由棗核大漸成棗粒大。由棗粒大漸成餘甘子(菴摩羅菓)大。由餘甘子大漸成青木瓜大。由青木瓜大漸成熟木瓜大。由熟木瓜大,而潰裂出膿血。時拘迦利耶比丘終因此病而命盡。拘迦利耶命終後,因心恨舍利弗、目犍連,遂生紅蓮地獄。
時,梵天娑婆世界主於夜半過後,以麗色容光徧照祇園各隅,而詣近世尊之住處。詣已,敬禮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梵天娑婆世界主,乃白世尊言:「尊師!拘迦利耶比丘命終。尊師!命終之拘迦利耶比丘,因對舍利弗、目犍連有瞋恨心,而生紅蓮地獄。」梵天娑婆世界主作如言。作如斯言已,頂禮世尊右繞,而由其處消逝。
時,世尊於是夜過後告諸比丘曰:「汝等比丘!昨夜梵天娑婆世界主,於夜半過後以麗色容光徧照祇園各隅,詣至我處。至已禮我,立於一面。立一面之梵天娑婆世界主白我言:『尊師!拘迦利耶比丘命終,尊師!命終之拘迦利耶比丘,因對舍利弗、目犍連懷有恨心,而生紅蓮地獄。』梵天娑婆世界主,作如上言。如斯言已,敬禮我右繞,即消逝。」世尊作如斯言,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尊師!紅蓮地獄壽量幾何?」「比丘!紅蓮地獄壽命極長。彼處幾年、幾十年、幾千年、或幾十萬年難以計數。」「尊師!然以譬喻能說明耶?」「比丘!能說明。」世尊曰:「比丘!譬如依憍薩羅國以升斗量二十石胡麻,人由其中每百年取一粒。比丘!依此憍薩羅國容量之二十石胡麻,依上示方法取盡,其年時較短於一阿浮陀地獄之壽量。比丘!二十阿浮陀地獄之壽量,等於一尼羅浮陀地獄之壽量。比丘!二十尼羅浮陀地獄之壽量,等於一阿婆婆地獄之壽量。比丘!二十阿婆婆地獄之壽量,等於一阿訶訶地獄之壽量。比丘!二十阿訶訶地獄之壽量,等於一阿吒吒地獄之壽量。比丘!二十阿吒吒地獄之壽量,等於一白睡蓮地獄之壽量。比丘!二十白睡蓮地獄之壽量,等於一青睡蓮地獄之壽量。比丘!二十青睡蓮地獄之壽量,等於一青蓮地獄之壽量。比丘!二十青蓮地獄之壽量,等於一白蓮地獄之壽量。比丘!二十白蓮地獄之壽量,等於一紅蓮地獄之壽量。比丘!而拘迦利耶比丘因心恨舍利弗、目犍連,而生紅蓮地獄。」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師更告諸比丘曰:
六五七
(一)
六五八
(二)
六五九
(三)
六六〇
(四)
六六一
(五)
六六二
(六)
六六三
(七)
六六四
(八)
六六五
(九)
六六六
(一〇)
六六七
(一一)
六六八
(一二)
六六九
(一三)
六七〇
(一四)
六七一
(一五)
六七二
(一六)
六七三
(一七)
六七四
(一八)
六七五
(一九)
六七六
(二〇)
六七七
(二一)
六七八
(二二)
拘迦利耶經竟
〔序偈〕
六七九
(一)
六八〇
(二)
六八一
(三)
六八二
(四)
六八三
(五)
六八四
(六)
六八五
(七)
六八六
(八)
六八七
(九)
六八八
(一〇)
六八九
(一一)
六九〇
六九一
(一三)
六九二
(一四)
六九三
(一五)
六九四
(一六)
六九五
(一七)
六九六
(一八)
六九七
(一九)
六九八
(二〇)
序偈竟
六九九
(二一)
七〇〇
(二二)
七〇一
世尊曰:
(二三)
七〇二
(二四)
七〇三
(二五)
七〇四
(二六)
七〇五
(二七)
七〇六
(二八)
七〇七
(二九)
七〇八
(三〇)
七〇九
(三一)
七一〇
(三二)
七一一
(三三)
七一二
(三四)
七一三
(三五)
七一四
(三六)
七一五
(三七)
七一六
世尊曰:
(三八)
七一七
(三九)
七一八
(四〇)
七一九
(四一)
七二〇
(四二)
七二一
(四三)
七二二
(四四)
七二三
(四五)
那羅迦經竟
一二 二種隨觀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母高堂。爾時,世尊於十五日布薩滿月之夜,受比丘眾圍繞,露地而坐。時世尊默然迴顧眾多比丘,告諸比丘言:「諸比丘!出離世間至成聖之正覺有諸善法。諸比丘!汝等何故出離世間至聖正覺,聞此等善法耶?諸比丘!若有問汝等者,汝等可如是回答彼等:『此無他,是為如實知二法。』然汝等以何言二?『此是苦、此是苦集』,此是一隨觀;『此是苦滅、此是至苦滅道』,此是第二隨觀。諸比丘!如是正隨觀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於現世期望得全智(阿羅漢);又(二)若煩惱之有餘時,期得不還(阿那含)二果中隨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師又更言曰:
七二四
(一)
七二五
(二)
七二六
(三)
七二七
(四)
「『依他之異門,亦有二種正隨觀耶?』諸比丘!若有人問者,應答彼等:『有。』然云何為二?『任何苦之生,亦皆依緣依而生』,此乃一隨觀;『然依之離滅無餘,故無苦之發生』,此乃第二隨觀。諸比丘!如是正隨觀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於現世期望得全智(阿羅漢);(二)若煩惱有餘時,於不還(阿那含)之二果中得隨一之果。」世尊如右言。善逝如是言已,師更言曰:
七二八
(五)
「『其他異門亦有二種正隨觀耶?』諸比丘!若有人問者,應答彼等:『有。』然云何為二?『任何苦之生,皆緣無明而生』,此乃一隨觀;『然無明離滅之無餘,故無苦之發生』,此乃第二隨觀。諸比丘!如是正隨觀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於現世期望得全智(阿羅漢);又(二)若煩惱之有餘時,於不還(阿那含)之二果中期得隨一之果。」世尊如右言。善逝如斯言已,師更言曰:
七二九
(六)
七三〇
(七)
「『又依他異門亦有二種正隨觀耶?』諸比丘!若有人問者,應答彼等:『有。』然云何為二?『任何苦之生,皆緣行而生』,此是一隨觀;『然諸行離滅之無餘,故無苦可發生』,此是第二隨觀。諸比丘!如是正隨觀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於現世期得全智(阿羅漢);又(二)若煩惱有餘時,期得不還(阿那含)之二果中隨一之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是言已,師更言曰:
七三一
(八)
七三二
(九)
七三三
(一〇)
「『依他異門亦有二種正隨觀耶?』諸比丘!若有人問者,應答彼等:『有。』然云何為二?『任何苦之生,皆緣於識』,此是一隨觀;『然識離滅之無餘,故無苦之發生』,此是第二隨觀。諸比丘!如是正隨觀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於現世期望得全智(阿羅漢);又(二)若煩惱之有餘時,期得不還(阿那含)之二果中隨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師更言曰:
七三四
(一一)
七三五
(一二)
「『依他之異門亦有二種正隨觀耶?』諸比丘!若有人問者,應答彼等:『有。』然云何為二?『任何苦之生,皆緣於觸』,此是一隨觀;『然因觸離滅之無餘,故無苦之發生』,此是第二隨觀。諸比丘!如是正隨觀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於現世期望得全智(阿羅漢);又(二)若煩惱之有餘時,期得不還(阿那含)之二果中隨一之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是言已,師更言曰:
七三六
(一三)
七三七
(一四)
「『依他之異門亦有二種之正隨觀耶?』諸比丘!若有人問者,應答彼等:『有。』然云何為二?『任何苦之生,皆緣於受』,此是一隨觀;『然受離滅之無餘,故無苦之發生』,此是第二隨觀。諸比丘!如是正隨觀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於現世期得全智(阿羅漢);又(二)若煩惱之有餘時,當得不還(阿那含)之二果中隨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師更言曰:
七三八
(一五)
七三九
(一六)
「『依他之異門亦有二種正隨觀耶?』諸比丘!若有人問者,應答彼等:『有。』然云何為二?『任何苦之生,皆緣於渴愛』,此是一隨觀;『然渴愛離滅之無餘,故無苦之發生』,此是第二隨觀。諸比丘!如是正隨觀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於現世期望得全智(阿羅漢);又(二)若煩惱之有餘時,期得不還(阿那含)之二果中隨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師更言曰:
七四〇
(一七)
七四一
「『依他之異門,亦有二種正隨觀耶?』諸比丘!若有人問者,應答彼等:『有。』然云何為二?『任何苦之生,皆緣於取』,此是一隨觀;『然因取離滅之無餘,故無苦之發生』,此是第二隨觀。諸比丘!如是正隨觀,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於現世期望得全智(阿羅漢);又(二)若煩惱之有餘時,期得不還(阿那含)之二果中隨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師更言曰:
七四二
(一九)
七四三
(二〇)
「『依他異門亦有二種正隨觀耶?』諸比丘!若有人問者,應答彼等:『有。』然云何為二?『任何苦之生,皆緣於齷齪』,此是一隨觀;『然齷齪離滅之無餘,故無苦之發生』,此是第二隨觀。諸比丘!如是正隨觀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於現世期望得全智(阿羅漢);又(二)若煩惱之有餘時,期得不還(阿那含)之二果中隨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師更告曰:
七四四
(二一)
七四五
(二二)
七四六
(二三)
「『依他之異門亦有二種正隨觀耶?』諸比丘!若有人問者,應答彼等:『有。』然云何為二?『任何苦之生,皆緣於食』,此是一隨觀;『然食離滅之無餘,故無苦之發生』,此是第二隨觀。諸比丘!如是正隨觀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於現世期望得全智(阿羅漢);又(二)若煩惱之有餘時,期得不還(阿那含)之二果中隨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師更言曰:
七四七
(二四)
七四八
(二五)
七四九
(二六)
「『依他之異門亦有二種正隨觀耶?』諸比丘!若有人問者,應答彼等:『有。』云何為二?『任何苦之生,皆緣於動轉』,此是一隨觀;『然動轉離滅之無餘,故無苦之發生』,此是第二隨觀。諸比丘!如是正隨觀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於現世期望得全智(阿羅漢);又(二)若煩惱之有餘時,期得不還(阿那含)之二果中隨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師更言曰:
七五〇
(二七)
七五一
(二八)
「『依他之異門亦有二種正隨觀耶?』諸比丘!若諸人有問者,應答彼等:『有。』然云何為二?『有依止者有動搖』,此是一隨觀;『依止無者動搖無』,此是第二隨觀。諸比丘!如是正隨觀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於現世期望得全智(阿羅漢);又(二)若煩惱之有餘時,期得不還(阿那含)之二果中隨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師更言曰:
七五二
(二九)
七五三
(三〇)
「『依他之異門亦有二種正隨觀耶?』諸比丘!若有人問者,應答彼等:『有。』然云何為二?『無色〔界定〕遠比色〔界定〕更為寂靜』,此是一隨觀;『滅〔盡定〕遠比無色〔界定〕更為寂靜』,此是第二隨觀。如是正隨觀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於現世期望得全智(阿羅漢);又(二)若煩惱之有餘時,期得不還(阿那含)之二果中隨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師更言曰:
七五四
(三一)
七五五
(三二)
「『依他之異門亦有二種正隨觀耶?』諸比丘!若有人問者,應答彼等:『有。』然云何為二?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一切諸人中或思:「此是真理」者,但諸聖者以正慧如實善見「此是虛妄」』,此是一隨觀;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一切諸人中或思:「此是虛妄」者,但諸聖者以正慧如實善見:「此是真理」』,此是第二隨觀。諸比丘!如是正隨觀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於現世期望得全智(阿羅漢);又(二)若煩惱之有餘時,期得不還(阿那含)之二果中隨一之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斯言已,師更言曰:
七五六
(三三)
七五七
(三四)
七五八
(三五)
「『依他之異門亦有二種正隨觀耶?』諸比丘!若有人問者,應答彼等:『有。』然云何為二?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一切諸人中,或思:「此是樂」者,但諸聖者以正慧如實善見:「此是苦」』,此是一隨觀;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一切諸人中,或思:「此是苦」者,但諸聖者以正慧如實善見:「此是樂」』,此是第二隨觀。諸比丘!如是正隨觀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於現世期望得全智(阿羅漢);又(二)若煩惱之有餘時,期得不還(阿那含)二果中隨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師更言曰:
七五九
(三六)
七六〇
(三七)
七六一
(三八)
七六二
(三九)
七六三
(四〇)
七六四
(四一)
七六五
(四二)
世尊如是言已,彼諸比丘聞世尊之所說,意悅歡喜。世尊說此法時,有六十比丘,心無取著,解脫諸漏。
二種隨觀經竟
此〔二種隨觀經之〕攝頌:
大品第三竟
攝頌:
七六六
(一)
七六七
(二)
七六八
(三)
七六九
(四)
七七〇
(五)
七七一
(六)
欲經竟
七七二
(一)
七七三
(二)
七七四
(三)
七七五
(四)
七七六
(五)
七七七
(六)
七七八
(七)
七七九
(八)
窟八偈經竟
七八〇
(一)
七八一
(二)
七八二
(三)
七八三
(四)
七八四
(五)
七八五
(六)
七八六
(七)
七八七
(八)
瞋怒八偈經竟
七八八
(一)
七八九
(二)
七九〇
(三)
七九一
(四)
七九二
(五)
七九三
(六)
七九四
(七)
七九五
(八)
淨八偈經竟
七九六
(一)
七九七
(二)
七九八
(三)
七九九
(四)
八〇〇
(五)
八〇一
(六)
八〇二
(七)
八〇三
(八)
第一八偈經竟
八〇四
(一)
八〇五
(二)
八〇六
(三)
八〇七
(四)
八〇八
(五)
八〇九
(六)
八一〇
(七)
八一一
(八)
八一二
(九)
八一三
(一〇)
老經竟
八一四
尊者帝須及彌勒曰:
(一)
八一五
世尊曰:「彌勒!
(二)
八一六
(三)
八一七
(四)
八一八
(五)
八一九
(六)
八二〇
(七)
八二一
(八)
八二二
(九)
八二三
(一〇)
帝須彌勒經竟
八二四
(一)
八二五
(二)
八二六
(三)
八二七
(四)
八二八
(五)
八二九
(六)
八三〇
(七)
八三一
(八)
八三二
(九)
八三三
(一〇)
八三四
(一一)
波須羅經竟
八三五
(一)
八三六
(二)
八三七
世尊言曰:「摩健地耶
八三八
(四)
八三九
世尊曰:「摩健地耶
(五)
八四〇
摩健地耶曰:
(六)
八四一
世尊曰:「摩健地耶
(七)
八四二
(八)
八四三
(九)
八四四
(一〇)
八四五
(一一)
八四六
(一二)
八四七
(一三)
摩健地耶經竟
八四八
(一)
八四九
世尊言曰:
(二)
八五〇
(三)
八五一
(四)
八五二
(五)
八五三
(六)
八五四
(七)
八五五
(八)
八五六
(九)
八五七
(一〇)
八五八
(一一)
八五九
(一二)
八六〇
(一三)
八六一
(一四)
死前經竟
八六二
(一)
八六三
(二)
八六四
(三)
八六五
(四)
八六六
(五)
八六七
(六)
八六八
(七)
八六九
(八)
八七〇
(九)
八七一
(一〇)
八七二
(一一)
八七三
(一二)
八七四
(一三)
八七五
(一四)
八七六
(一五)
八七七
(一六)
鬥諍經竟
八七八
(一)
八七九
(二)
八八〇
(三)
八八一
(四)
八八二
(五)
八八三
(六)
八八四
(七)
八八五
(八)
八八六
(九)
八八七
(一〇)
八八八
(一一)
八八九
(一二)
八九〇
(一三)
八九一
(一四)
八九二
(一五)
八九三
(一六)
八九四
(一七)
小集積經竟
八九五
(一)
八九六
(二)
八九七
(三)
八九八
(四)
八九九
(五)
九〇〇
(六)
九〇一
(七)
九〇二
(八)
九〇三
(九)
九〇四
(一〇)
九〇五
(一一)
九〇六
(一二)
九〇七
(一三)
九〇八
(一四)
九〇九
(一五)
九一〇
(一六)
九一一
(一七)
九一二
(一八)
九一三
(一九)
九一四
(二〇)
世尊如斯宣說已
大集積經竟
九一五
(一)
九一六
世尊曰:
(二)
九一七
(三)
九一八
(四)
九一九
(五)
九二〇
(六)
九二一
(七)
九二二
(八)
九二三
(九)
九二四
(一〇)
九二五
(一一)
九二六
(一二)
九二七
(一三)
九二八
(一四)
九二九
(一五)
九三〇
(一六)
九三一
(一七)
九三二
(一八)
九三三
(一九)
九三四
(二〇)
世尊如斯宣說已
迅速經竟
九三五
(一)
九三六
(二)
九三七
(三)
九三八
(四)
九三九
(五)
九四〇
(六)
九四一
(七)
九四二
(八)
九四三
(九)
九四四
(一〇)
九四五
(一一)
九四六
(一二)
九四七
(一三)
九四八
(一四)
九四九
(一五)
九五〇
(一六)
九五一
(一七)
九五二
(一八)
九五三
(一九)
九五四
(二〇)
世尊如斯宣說已
執杖經竟
九五五
尊者舍利弗曰:
(一)
九五六
(二)
九五七
(三)
九五八
(四)
九五九
(五)
九六〇
(六)
九六一
(七)
九六二
(八)
九六三
(九)
九六四
(一〇)
九六五
(一一)
九六六
(一二)
九六七
(一三)
九六八
九六九
(一五)
九七〇
(一六)
九七一
(一七)
九七二
(一八)
九七三
(一九)
九七四
(二〇)
九七五
(二一)
世尊如斯宣說已
舍利弗經竟
義品第四畢
攝頌:
九七六
(一)
九七七
(二)
九七八
(三)
九七九
(四)
九八〇
(五)
九八一
(六)
九八二
(七)
九八三
(八)
九八四
(九)
九八五
(一〇)
九八六
(一一)
九八七
(一二)
九八八
(一三)
九八九
(一四)
九九〇
(一五)
九九一
(一六)
九九二
(一七)
九九三
(一八)
九九四
(一九)
九九五
(二〇)
九九六
(二一)
九九七
(二二)
九九八
(二三)
九九九
(二四)
一〇〇〇
(二五)
一〇〇一
(二六)
一〇〇二
(二七)
一〇〇三
(二八)
一〇〇四
(二九)
一〇〇五
(三〇)
一〇〇六
(三一)
一〇〇七
(三二)
一〇〇八
(三三)
一〇〇九
(三四)
一〇一〇
(三五)
一〇一一
(三六)
一〇一二
(三七)
一〇一三
(三八)
一〇一四
(三九)
一〇一五
(四〇)
一〇一六
(四一)
一〇一七
(四二)
一〇一八
(四三)
一〇一九
(四四)
一〇二〇
(四五)
一〇二一
(四六)
一〇二二
(四七)
一〇二三
(四八)
一〇二四
(四九)
一〇二五
(五〇)
一〇二六
(五一)
一〇二七
(五二)
一〇二八
(五三)
一〇二九
(五四)
一〇三〇
(五五)
一〇三一
(五六)
序偈訖
一〇三二
(一)
一〇三三
(二)
一〇三四
(三)
一〇三五
(四)
一〇三六
(五)
一〇三七
(六)
一〇三八
(七)
一〇三九
(八)
阿耆多學童所問訖
一〇四〇
尊者帝須彌勒曰:
(一)
一〇四一
世尊曰:「彌勒
(二)
一〇四二
(三)
帝須彌勒學童所問訖
一〇四三
尊者富那迦曰:
(一)
一〇四四
世尊曰:「富那迦
(二)
一〇四五
尊者富那迦曰:
(三)
一〇四六
世尊曰:「富那迦
(四)
一〇四七
尊者富那迦曰:
(五)
一〇四八
世尊曰:「富那迦
(六)
富那迦學童所問訖
一〇四九
尊者彌多求曰:
(一)
一〇五〇
世尊曰:「彌多求
(二)
一〇五一
(三)
一〇五二
(四)
一〇五三
世尊曰:「彌多求
(五)
一〇五四
(六)
一〇五五
世尊曰:「彌多求
(七)
一〇五六
(八)
一〇五七
(九)
一〇五八
(一〇)
一〇五九
(一一)
一〇六〇
(一二)
彌多求學童所問訖
一〇六一
尊者度多迦曰:
(一)
一〇六二
世尊曰:「度多迦
(二)
一〇六三
(三)
一〇六四
(四)
一〇六五
(五)
一〇六六
(六)
一〇六七
(七)
一〇六八
世尊曰:「度多迦
(八)
度多迦學童所問訖
一〇六九
尊者優波私婆曰:
(一)
一〇七〇
世尊曰:「優波私婆
(二)
一〇七一
尊者優波私婆曰:
(三)
一〇七二
世尊曰:「優波私婆
(四)
一〇七三
(五)
一〇七四
(六)
一〇七五
(七)
一〇七六
世尊曰:「優波私婆
(八)
優波私婆學童所問訖
一〇七七
尊者難陀曰:
(一)
一〇七八
(二)
一〇七九
尊者難陀曰:
(三)
一〇八〇
世尊曰:「難陀
(四)
一〇八一
尊者難陀曰:
(五)
一〇八二
世尊曰:「難陀
(六)
一〇八三
(七)
難陀學童所問訖
一〇八四
尊者醯摩迦曰:
(一)
一〇八五
(二)
一〇八六
(三)
一〇八七
(四)
醯摩迦學童所問訖
一〇八八
尊者刀提耶曰:
(一)
一〇八九
世尊曰:「刀提耶
(二)
一〇九〇
(三)
一〇九一
(四)
刀提耶學童所問訖
一〇九二
尊者劫波曰:
(一)
一〇九三
世尊曰:「劫波
(二)
一〇九四
(三)
一〇九五
(四)
劫波學童所問終
一〇九六
尊者闍都乾耳曰:
(一)
一〇九七
(二)
一〇九八
世尊曰:「闍都乾耳
(三)
一〇九九
(四)
一一〇〇
(五)
闍都乾耳學童所問訖
一一〇一
尊者跋陀羅浮陀:
(一)
一一〇二
(二)
一一〇三
世尊曰:「跋陀羅浮陀
(三)
一一〇四
(四)
跋陀羅浮陀學童所問訖
一一〇五
尊者優陀耶曰:
(一)
一一〇六
(二)
一一〇七
(三)
一一〇八
一一〇九
(五)
一一一〇
(六)
一一一一
(七)
優陀耶學童所問訖
一一一二
尊者布沙羅曰:
(一)
一一一三
(二)
一一一四
世尊曰:「布沙羅
(三)
一一一五
(四)
布沙羅學童所問訖
一一一六
尊者莫伽羅闍曰:
(一)
一一一七
(二)
一一一八
(三)
一一一九
(四)
莫伽羅闍學童所問竟
一一二〇
尊者賓祇耶曰:
(一)
一一二一
世尊曰:「賓祇耶
(二)
一一二二
(三)
一一二三
世尊曰:「賓祇耶
(四)
賓祇耶學童所問竟
世尊住於摩竭陀國波沙那迦塔寺廟時,教說以上諸偈。為應婆和利門弟子[2]十六人婆羅門之請問而為解說。若於其所問一一知義、知法已者,則當應法、隨法行道,應到達老死之彼岸。此等諸法〔依行道〕而可到達彼岸故,此教法即有彼岸道之名稱。
一一二四
(一)
一一二五
(二)
一一二六
(三)
一一二七
(四)
一一二八
(五)
一一二九
(六)
一一三〇
(七)
一一三一
尊者賓祇耶〔向婆和利〕曰:
(八)
一一三二
(九)
一一三三
(一〇)
一一三四
(一一)
一一三五
(一二)
一一三六
(一三)
一一三七
(一四)
一一三八
(一五)
一一三九
(一六)
一一四〇
(一七)
一一四一
(一八)
一一四二
(一九)
一一四三
(二〇)
一一四四
(二一)
一一四五
(二二)
一一四六
(二三)
一一四七
(二四)
一一四八
(二五)
一一四九
(二六)
彼岸道品竟
義品原文之 Aṭṭhaka-vagga,乃有「八品」之意義,或應為「八法品」或「八偈品」亦說不一定。本品之第二經為 Guhaṭṭhaka-sutta(窟八偈經)第三經為 Duṭṭhaṭṭhaka-sutta(瞋怒八偈經)、第四經為 Suddhaṭṭhaka-sutta(淨八偈經)、第五經為 Paramaṭṭhaka-sutta第一八偈經 aṭṭhaka 者,此等諸經皆由八偈而成故,明顯為「有八」、「八偈」之意義。若依此意 Aṭṭhaka-vagga,亦可解作「八偈經之群」的意義。然除去本品由第二經至第五經之四經以外,其他十二經均非由八偈而成。故本品若全部冠以「八偈品」之名,亦並不適切。加之 Aṭṭhaka-vagga,如在梵文 Arthaka-vargīya(JRAS. 1916. P. 712)又 Artha-vargīya(Ya'somitra, Abhidharmako'sa-vyākhyā P. 33; Bodhisatva-bhūmi P. 48)皆為「義品」,於漢譯諸文獻,亦於摩訶僧祇律卷二三(大正藏二二、四一六a)為八跋祇經以外 atthaka 並未採作八(asṭaka)之意義,又在大智度論卷一(大正藏二五、六三c),除阿他婆耆經之音譯外,總解為義(artha or arthaka)之意。
即在漢譯中其譯語當如左示:
義品:雜阿含五五一經(大正藏二、一四四b、c),義足經:義足經(大正藏四、一七四以下),十六義品經:五分律卷二一(大正藏二二、一四四b),十六句義:四分律卷三九(大正藏二二、八四五c),句義經:同卷五四(大正藏二二、九六八b),說義:毘尼母經卷三(大正藏二四、八一八a),眾義經:大智度論卷一(大正藏二五、六〇c),義品:同卷一八(大正藏二五、一九三b),眾義品:大毘婆沙論卷四、卷一三七(大正藏二七、一七a、七〇六a),義品:同卷三四、(大正藏二七、一七六a),眾義經:阿毘曇毘婆沙論卷二、卷一六、卷一八(大正藏二八、一一c、一一八a、一一三c),義品:俱舍論卷一(大正藏二九、三b),義部經:俱舍釋論卷一(大正藏二九、一六四a)義品:順正理論卷二(大正藏二九、三三七b),義品:瑜伽師地論卷一九、卷三六(大正藏三〇、三八七b、四八九a)。
上列義足經之義足與四分律之句義與毘尼母經之說義,其原文或為 Artha-pada 或 Pada-artha 亦未可知,其他經典則總為 Arthaka-vargīya 或 Artha-vargīya 當可以推知。此可見於 V. I. P. 196; S. III, P. 9; P. 12; Ud. P. 59 等內所被引用,相當於 Arthaka-vargīya 依用,Aṭṭhaka-vaggika 之名由之可知。即由多數部派所傳之 Aṭṭhaka-vagga 是「持義集經」與「持利益集經」之意,故稱之為義品,今亦譯作義品。
此義品或可通於各部派所集之十六經,巴利文之本品、漢譯之義足經均有十六品,如左表所示,在五分律及四分律有云十六義品經、十六句義。於 Udāna P. 59 亦有 Soḷasa Aṭṭhakavaggikāni 各點,當可明瞭。與本品相似者有吳支謙譯義足經二卷。義足經與本品比較,各有十六經,但順序則稍有不同。各經彼此相似,與本品之偈相似者,在義足經中皆有。今將兩者之十六經相互比較如左:
本品與義足經體裁之不同處,本品僅由偈而成,反之在義足經各經之偈前,則附有因緣故事,而在本品則在各經之註中加以說明。而巴利文註書中之因緣故事與義足經相比較,其中頗有類似者,又其內容相異而其所說之旨趣則同一者,互相印證諒必有某種關係之存在,但亦有二三經之因緣故事則完全不同。茲就彼此互相一一比較,當請參照各經之註。
如其他各部派所流行之義足經,亦附有因緣故事之義品。依中央阿細亞所發現之梵文義品三經之斷片(JRAS. 1916, PP. 711-718)及大智度論卷一八(大正藏二五、一九三b)所引用之義品一經,皆在偈文前附有因緣譚。
原無此序偈部分,或為爾後基於傳承而附加者亦未可知。蓋本品之古註釋於 Cūla-niddesa,序偈部分之語句亦無解釋。與此部分之偈相當者,漢譯文獻中並無所見,此或疑為其他部派容有與此全然不同之序偈。即如於前註所列之大毘婆沙論卷六(大正藏二七、二六b、二七c)中有與波羅衍那摩納婆之問答三偈;又發智論卷一(大正藏二六、九一八c、九一九a)亦有同樣之二偈;又坐禪三昧經卷下(大正藏一五、二七九c)與波羅延經中所說亦有如上所揭之偈相似之一偈。但此等三偈並未見有相當於巴利文偈。此或想係於有部波羅延經序偈之有所存;尤以有部等所傳之波羅延經其本文與巴利文所傳多容或稍有相異之點,而巴利文所無之右列三偈,或為有部之波羅延經本文中之偈頌。
原無此序偈部分,或為爾後基於傳承而附加者亦未可知。蓋本品之古註釋於 Cūla-niddesa,序偈部分之語句亦無解釋。與此部分之偈相當者,漢譯文獻中並無所見,此或疑為其他部派容有與此全然不同之序偈。即如於前註所列之大毘婆沙論卷六(大正藏二七、二六b、二七c)中有與波羅衍那摩納婆之問答三偈;又發智論卷一(大正藏二六、九一八c、九一九a)亦有同樣之二偈;又坐禪三昧經卷下(大正藏一五、二七九c)與波羅延經中所說亦有如上所揭之偈相似之一偈。但此等三偈並未見有相當於巴利文偈。此或想係於有部波羅延經序偈之有所存;尤以有部等所傳之波羅延經其本文與巴利文所傳多容或稍有相異之點,而巴利文所無之右列三偈,或為有部之波羅延經本文中之偈頌。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第 27 冊 No. 12 經集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6-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