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搜尋:一境
#行號
10147a09、〔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是。五諸比丘!與此七支俱之心一境性為資糧。諸比丘!此名之為聖正定之所依,亦為資糧。」〔二九〕第九 受一~二舍衛城、〔正〕命、〔正〕精進、〔正〕念是。五諸比丘!與此七支俱之心一境性為資糧。諸比丘!此名之為聖正定之所依,亦為資糧。」〔二九〕
卷/篇章<1  ...4344[45]4647  ...56>
搜尋「一境」 1 / 1 次
相應部經典

大篇

第一 道相應

第一 無明品

第一 無明[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說曰

諸比丘無明為前因生不善法而隨生無慚無愧諸比丘隨無明於無智者生邪見有邪見則生邪思惟有邪思惟則生邪語有邪語則生邪業有邪業則生邪有邪命則生邪精進有邪精進則生邪念有邪念則生邪定

諸比丘以明為前因生善法隨生慚愧諸比丘隨明於有智者則生正見有正見則生正思惟有正思惟則生正語有正語則生正業有正業則生正命有正命則生正精進有正精進則生正念有正念則生正定。」

第二 半[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釋迦國名薩伽羅之釋迦村

具壽阿難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大德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此是梵行之半。」

阿難勿作是言阿難勿作是言阿難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是梵行阿難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之比丘應期許於修習八支聖道多修習八支聖道

阿難云何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2]多修八支聖道耶

阿難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3]以修習正見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思惟。〔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語。〔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業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命。〔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精進。〔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念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阿難如是有善知識善伴黨隨從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習八支聖道

阿難應依此理而得知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此悉皆為梵行阿難以我為善知識故有生法之眾生解脫生有老法之眾生解脫老有死法之眾生解脫死有愁惱法之眾生解脫愁阿難應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此悉皆為梵行。」

第三 舍利弗

舍衛城因緣

具壽舍利弗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白世尊曰

大德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此悉皆為梵行。」

善哉善哉舍利弗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此悉皆為梵行舍利弗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之比丘[1]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舍利弗云何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舍利弗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見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思惟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向於捨以修習正語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業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命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精進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念依遠離依滅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定舍利弗如是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之比丘以修習八支聖道以多修八支聖道

舍利弗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識善伴群善隨從者此悉皆為梵行舍利弗以我為善知識故有生法之眾生以解脫生有老法之眾生以解脫老有死法之眾生以解脫死惱法之眾生以解脫愁舍利弗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此皆為梵行也。」

第四 婆羅門[1]

舍衛城因緣

具壽阿難清晨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入舍衛城乞食

具壽阿難見生聞婆羅門乘白馬車出舍衛城繫以白馬配以白莊嚴白車白眷屬白絆白刺棒白傘蓋白帽白衣白履揮白拂扇眾人見此曰:「梵乘是梵乘色。」

具壽阿難往舍衛城乞食食後由乞食歸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大德我於此處清晨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入舍衛城乞食大德我見生聞婆羅門乘徧白之馬車出舍衛城繫以白馬配以白莊嚴白車白眷屬白絆白刺棒白傘蓋白帽白衣白履揮白拂扇眾人見此言曰:『嗟夫梵乘梵乘色。』大德此法能稱為梵乘施設否?」

世尊說曰

阿難阿難此八支聖道之增上語亦稱為梵乘法乘無上之勝伏

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見為究盡調伏於貪為究盡調伏於瞋為究盡調伏於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思惟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語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業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命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精進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念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定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定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

阿難應依此理而知此八支聖道之增上語亦稱為梵乘法乘或無上之勝。」

世尊作如是說如是說之善逝師更作如是說

信慧諸法軛  
常時為自轅
慚軸意為縻  
護念為御者
戒資具為車  
靜慮以為眼
精進而為軸  
捨三昧為轅
無欲為覆具  
無瞋害捨離
如是為兵器  
忍辱以為鎧[2]
以趣於安穩  
以此已具足
為無上梵乘  
智士出世間
一向伏貪等

第五 何義[1]

舍衛城因緣

眾多比丘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詣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此處異學之修行者問我等曰:『諸友等為何[2]於沙門瞿曇處以修梵行耶?』大德如是之問我等答彼異學之修行者曰:『友等為徧知於苦於世尊之處修梵行。』大德以如是之問我等如是答者是說世尊之所說耶或無以非實誹謗世尊耶以法隨法說耶無以墮同法論者隨法論者於呵責處耶?」

諸比丘對如是之問汝等作如是之答者乃說我所說無以不實誹謗於我以法隨法說無墮同法論者隨法論者於呵責處諸比丘為徧知於苦乃於我處修梵行

諸比丘若異學之修行者對汝等作如是問:『友等又徧知此苦是有道有跡耶?』諸比丘若如是問者汝等對彼異學之修行者應如是答:『友等知此苦是有道有跡。』

諸比丘徧知此苦云何為有道云何有跡耶即八支聖道是正見、〔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徧知此苦有此道此跡

諸比丘若如是問者汝等對彼異學之修行者應如是作答。」

第六 一比丘(一)

舍衛城因緣

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梵行所謂梵行者大德何為梵行何為梵行之究盡耶?」

比丘此八支聖道即梵行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比丘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此即梵行之究盡。」

第七 一比丘(二)[1]

舍衛城因緣

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言貪欲之調伏瞋恚之調伏愚癡之調伏者大德貪欲之調伏瞋恚之調伏愚癡之調伏者是何者之增上語耶?」

比丘貪欲之調伏瞋恚之調伏愚癡之調伏者乃涅槃界之增上語以此說諸漏之滅盡。」

如是談已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言不死不死者大德云何為不死耶云何為達不死之道耶?」

比丘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者此名之為不死此即八支聖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第八 分別[1]

舍衛城因緣

諸比丘我為汝等分別說示八支聖道諦聽當善思念之我宣說。」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曰

唯唯大德!」

世尊說曰

諸比丘云何為八支聖道耶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諸比丘云何為正見耶諸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順苦滅道之智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正見

諸比丘云何為正思惟耶諸比丘出離之思惟無恚之思惟無害之思惟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正思惟

諸比丘云何為正語耶諸比丘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諸比丘此名之為正語

諸比丘云何為正業耶諸比丘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非梵行諸比丘名之為正業

諸比丘云何為正命耶諸比丘於此聖弟子斷邪命於正命為活命諸比[2]此名之為正命

諸比丘云何為正精進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對未生之惡不善法為不令生而起志欲精進發勤以持策心為斷已生之惡不善法而起志欲、〔精進策心以持〕。為令未生之善法使令生起而起志欲,〔精進發勤以持策心〕。以往已生之善法令不忘失而倍修習廣修習為使令圓滿以起志欲精進發勤持策心諸比丘此名之為正精進

一〇

諸比丘云何為正念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以隨觀身而熱誠具念以調伏世間[3]之貪憂而住於受以隨觀受而熱誠正知具念以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心以隨觀心而熱誠正知具念以世間之貪憂而住法以隨觀心而熱心正知其念以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諸比丘此名之為正

一一

[4]諸比丘云何為正定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尋有伺由離生喜與樂具足初靜慮而住尋伺寂靜故內淨為心一趣由無尋無伺之三摩地生喜與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離喜故於捨而住正念正知以身集正受如諸聖者之所宣說有捨有念之樂住即具足第三靜慮而住斷樂斷苦故及已滅憂與喜故成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諸比丘此名之為正定。」

第九 芒[1]

舍衛城因緣

諸比丘譬如以稻之芒或麥之芒向斜以手足觸踏手足壞而出血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諸比丘以芒向斜故

諸比丘如是彼比丘以見向邪道修習向邪以破壞無明而生明從而現證涅槃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諸比丘以見向邪之故

諸比丘譬如稻芒或有麥芒之向正以手足觸踏手足壞而出血者有是處何以故諸比丘芒向正故

諸比丘如是彼比丘見向正道修習向正破壞無明以生明而現證涅槃有是處何以故諸比丘見向正故

諸比丘云何比丘以見向正道之修習向正破壞無明以生明現證涅槃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依遠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思惟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修習正語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業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命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精進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此比丘以見向正道之修習向正破壞無明以生明現證涅槃。」

一〇第十 難提

舍衛城因緣

修行者難提來詣世尊住處詣已與世尊相俱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修行者難提白世尊曰

瞿曇修習多習幾何之法者可以到涅槃達涅槃究竟於涅槃耶?」

難提修習多習八法者可以到涅槃達涅槃究竟於涅槃以何為八耶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難提修習多習此八法者可以到涅槃達涅槃究竟於涅槃。」

如是說已修行者難提白世尊曰

妙哉瞿曇妙哉瞿曇!〔瞿曇譬如倒者之扶起如覆者之露現如教迷者以道暗中舉燈火使有眼者見色如是尊瞿曇以種種方便顯示於法我於此當歸依尊瞿曇與法及比丘眾。〕尊瞿曇請容受我自今起至命終歸依為優婆塞。」

第一 無明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無明以及半
舍利弗與婆羅門
何義與二比丘
分別難提

第二 住品

一一第一 住(一)

舍衛城因緣

諸比丘我欲宴默半月除持食者[1]之一人外任何人勿至我處。」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除持食者一人之外無任何人詣世尊住處

世尊經半月由宴默起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我始現等覺時依住於住分而住

其時我了知以邪見為緣有所受以正見為緣有所受,〔以邪思惟為緣有所受以正思惟為緣有所受以邪語為緣有所受以正語為緣有所受以邪業為緣有所受以正業為緣有所受以邪命為緣有所受以正命為緣有所受以邪精進為緣有所受以正精進為緣有所受以邪念為緣有所受以正念為緣有所受,〕以邪定為緣有所以正定為緣有所受以尋思為緣有所受以想為緣有所受

志欲未寂靜尋思未寂靜想未寂靜以彼為緣有所受志欲已寂靜尋思未寂靜想未寂靜以彼為緣有所受志欲已寂靜尋思已寂靜想未寂靜者以彼為緣有所受志欲已寂靜尋思已寂靜想已寂靜以彼為緣有所受

為得未得者而有精進[2]已逮得其處則以彼為緣有所受。」

一二第二 住(二)

舍衛城因緣

諸比丘我欲宴默三月,〔除持食者之一人外任何人勿至我處〕。」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除持食者之一人外任何人勿至世尊住處〕。

世尊經三月由宴默起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我始現等覺之時依住於住分而住

我其時了知以邪見為緣有所受以邪見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正見為緣有所受以正見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邪思惟為緣有所受以邪思惟之寂靜為緣有所以正思惟為緣有所受以正思惟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邪語為緣有所受以邪語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正語為緣有所受以正語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邪業為緣有所受以邪業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正業為緣有所受以正業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邪命為緣有所受以邪命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正命為緣有所受以正命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邪精進為緣有所受以邪精進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正精進為緣有所受以正精進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邪念為緣有所受以邪念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正念為緣有所受以正念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邪定為緣有所受以邪定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正定為緣有所受以正定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志欲為緣有所受以志欲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尋思為緣有所受以尋思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想為緣有所受以想之寂靜為緣有所受

志欲未寂靜尋思未寂靜想未寂靜者以彼為緣有所受志欲已寂靜尋思未寂靜想未寂靜者以彼為緣有所受志欲已寂靜尋思已寂靜想未寂靜者以彼為緣有所受志欲已寂靜尋思已寂靜想已寂靜者以彼為緣有所受

為未得者而得有精進已逮得其處以彼為緣有所受。」

一三第三 有學[1]

舍衛城因緣

有一比丘詣世尊居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有學所言有學者大德云何為有學耶?」

比丘於此處成就有學之正見、〔成就有學之正思惟成就有學之正語成就有學之正業成就有學之正命成就有學之正精進成就有學之正念、〕成就有學之正定比丘如是者則稱之為有學。」

一四第四 生起(一)[1]

舍衛城因緣

諸比丘修習多修八法者則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不出現

以何為八耶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諸比丘修習多修此八法者則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不出現。」

一五第五 生起(二)[1]

舍衛城因緣

諸比丘修習多修八支者則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調伏

以何為八耶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諸比丘修習多修此八法者則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調伏。」

一六第六 清淨(一)[1]

一~二

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若能對八法清淨鮮白無垢離染者則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不出現

以何為八耶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能對此八法清淨鮮白無垢離染者則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不出現。」

一七第七 清淨(二)[1]

一~二

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此八法能清淨鮮白無垢離染者則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調伏

以何為八耶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諸比丘於此八法能清淨鮮白無垢離染者則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調伏。」

一八第八 鷄林精舍(一)

如是我聞一時具壽阿難與具壽跋陀羅住巴連弗色鷄林精舍

具壽跋陀羅日晚時分由宴默起到具壽阿難住處至已與具壽阿難相俱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具壽跋陀羅向具壽阿難言曰

友阿難所言非梵行非梵行者云何為非梵行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羅友跋陀羅汝之善誘導善辯才善所問

友跋陀羅汝如是問:『友阿難所言非梵行非梵行者云何為非梵行?』」

如是。」

八支邪道為非梵行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是。」

一九第九 鷄林精舍(二)

一~二

巴連弗色因緣

友阿難所言梵行梵行者云何為梵行云何為梵行之究竟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羅友跋陀羅汝善誘導善辯才善所問

友跋陀羅汝如是問:『友阿難所言梵行梵行者云何為梵行云何為梵行之究竟耶?』」

如是。」

八支聖道為梵行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是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為梵行之究竟。」

二〇第十 鷄林精舍(三)

一~二

巴連弗色因緣

友阿難[1]所言梵行梵行者云何為梵行云何為梵行者云何為梵行之究竟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羅友跋陀羅汝之善誘導善辯才善所問

友跋陀羅汝如是問:『友阿難所言梵行梵行者云何為梵行云何為梵行者云何為梵行之究竟耶?』」

如是。」

八支聖道為梵行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是成就此八支聖道者名之為梵行者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為梵行之究竟。」

此三經之因緣為一

第二 住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二住與有學
又二之生起
及二之清淨
三鷄林精舍

第三 邪性品

二一第一 邪性[1]

一~二

舍衛城因緣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邪性與正性且諦聽之

諸比丘云何為邪性耶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邪性

諸比丘云何為正性耶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正性。」

二二第二 不善法

一~二

舍衛城

……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不善法與善法且諦聽

諸比丘云何為不善法耶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不善法

諸比丘!〕云何為善法耶?〔:〕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精進正念、〕正定。〔諸比丘!〕名之為善法。」

二三第三 道(一)[1]

一~二

舍衛城……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邪道與正道且諦聽

諸比丘云何為邪道耶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定諸比丘此名之為邪道

諸比丘云何為正道耶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正道。」

二四第四 道(二)[1]

一~二

舍衛城……

諸比丘我不讚歎在家出家之邪道

諸比丘在家出家而邪行者以邪行故則不樂正理之善法諸比丘云何為邪道耶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是比丘此名之為邪道諸比丘我不讚歎在家出家之邪道

諸比丘在家出家而邪行者以邪行故則不樂正理之善法

諸比丘我讚歎在家出家之正道

諸比丘在家出家而正行者以正行故則樂正理之善法諸比丘云何為正道耶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此名之為正道諸比丘我讚歎在家出家之正道

諸比丘在家出家而正行者以正行故則樂正理之善法。」

二五第五 不善士(一)

一~二

舍衛城……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不善士與善士且諦聽

諸比丘云何為不善士耶諸比丘於此有一類者具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不善士

諸比丘云何為善士耶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其正見、〔正思惟正語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諸比丘此名之為善士。」

二六第六 不善士(二)

一~二

舍衛城……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比不善士與不善士更劣之不善士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比善士與善士更勝之善士且諦聽

諸比丘云何為不善士耶諸比丘此處一類者具邪見、〔邪思惟邪語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不善士

諸比丘云何為比不善士更劣之不善士耶諸比丘此處一類者具邪見、〔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諸比丘此名之為比不善士更劣之不善士。」

諸比丘云何為善士耶諸比丘此處一類者具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善士

諸比丘云何為比善士更勝之善士耶諸比丘此處一類者具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諸比丘此名之為比善士更勝之善士

二七第七 瓶

一~二

舍衛城……

諸比丘譬如瓶若無依持者則易轉倒若有依持者則難轉倒諸比丘如是心若無依持則易轉倒若有依持則難轉倒

諸比丘何為心之依持耶此八支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者此為心之依持

諸比丘譬如瓶若無依持者則易轉倒若有依持者則難轉倒諸比丘如是心若無依持者則易轉倒若有依持者則難轉倒。」

二八第八 定

一~二

舍衛城……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有所依有資糧之聖正定且諦聽

諸比丘云何為有所依有資糧之聖正定耶正見正思惟、〔、〔、〔、〔精進、〔念是

諸比丘與此七支俱之心性為資糧諸比丘此名之為聖正定之所依為資糧。」

二九第九 受[1]

一~二

舍衛城……

諸比丘有三種受以何為三耶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諸比丘此為三種受

諸比丘徧知此三種受應修習八支聖道何為八支聖道耶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徧知此三受[2]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三〇第十 鬱低迦[1]

一~二

舍衛城……

具壽鬱低迦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方之具壽鬱低迦白世尊曰

大德我於此處靜居宴默心生是念:『請世尊說示五妙欲。』世尊請說何者為五妙欲耶?」

善哉善哉鬱低迦鬱低迦我說五妙欲以何為五耶眼所識之色為可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耳所識之聲為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鼻所識之香為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舌所識之為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身所識之觸為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鬱低迦我以此說五妙欲

鬱低迦為斷此五妙欲應修習八支聖道何為八支聖道耶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鬱低迦為斷此五妙欲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第三邪性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邪性與不善
二道一善士
依持瓶與定
受及鬱低迦

第四 行品

三一第一 行

一~二

舍衛城因緣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邪行與正行且諦聽

諸比丘云何為邪行耶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邪行

諸比丘云何為正行耶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正行。」

三二第二 行者

一~二

舍衛城……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邪行者與正行者且諦聽

諸比丘云何為邪行者耶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具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有邪定是諸比丘[1]此名之為邪行者

諸比丘云何為正行者耶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具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有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正行者。」

三三第三 失

一~二

舍衛城……

諸比丘若有失八支聖道者則為失正順苦滅之八支聖道諸比丘若發起八支聖道者則為發起正順苦滅之八支聖道

諸比丘云何為八支聖道耶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若失此八支聖道者則為失正順苦滅之八支聖道諸比若發起此八支聖道者則為發起正順苦滅之八支聖道。」

三四第四 到彼岸

一~二

舍衛城……

諸比丘修習多修八法者則可資於由此岸到彼岸何者為八耶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修習多修此八法者則可資於由此岸到彼岸。」

世尊如是說已如是說之善逝師更說曰

(一)[1]於人中到彼岸者少
餘之眾生唯奔走於岸邊

(二)於正說之法行如法者
到達彼岸超越甚難超越死之境界

(三)賢者棄黑法應修白[2]
離在家到出家難得樂而向遠離處

(四)希求喜悅斷諸欲無所有
賢者去心垢而淨己

(五)於菩提分正心善修
以欣無取棄執著

有光輝之漏盡者於現世般涅槃。」

三五第五 沙門法(一)[1]

一~二

舍衛城……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沙門法與沙門果且諦聽

諸比丘云何為沙門法耶即八支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諸比丘此名之為沙門法

諸比丘云何為沙門果耶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是諸比此名之為沙門果。」

三六第六 沙門法(二)[1]

一~二

舍衛城……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沙門法與沙門義且諦聽

諸比丘云何為沙門法耶即八支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沙門法

諸比丘云何為沙門義耶諸比丘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諸比丘此名之為沙門義。」

三七第七 婆羅門法(一)[1]

一~二

舍衛城……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婆羅門法與婆羅門果且諦聽

諸比丘云何為婆羅門法耶即八支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婆羅門法

諸比丘云何為婆羅門果耶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是比丘此名之為婆羅門果。」

三八第八 婆羅門法(二)[1]

一~二

舍衛城……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婆羅門法與婆羅門義且諦聽

諸比丘云何為婆羅門法耶即八支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婆羅門法

諸比丘云何為婆羅門義耶諸比丘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諸比丘此名之為婆羅門義。」

三九第九 梵行(一)[1]

一~二

舍衛城……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梵行與梵行果且諦聽

諸比丘云何為梵行耶即八支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梵行

諸比丘云何為梵行果耶諸比丘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諸比丘此名之為梵行果。」

四〇第十 梵行(二)[1]

一~二

舍衛城……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梵行與梵行義且諦聽

諸比丘云何為梵行耶即八支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梵行

諸比丘云何為梵行義耶諸比丘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諸比丘此名之為梵行義。」

第四 行品(終)

皆舍衛城因緣也

此品之攝頌曰

行以至行者
失與到彼岸
二之沙門法
二婆羅門法
說二之梵行
以之說此品

異學廣說[1]

四一第一 遠離[2]

舍衛城因緣

有眾多比丘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白世尊曰……乃至……

諸比丘若異學之修行者如是問汝等:『諸友等為何於沙門瞿曇處修梵行?』諸比丘若如是問者汝等應如是答彼異學修行者:『諸友等為遠離貪欲唯於世尊處修梵行。』

諸比丘若異學修行者再如是問汝等:『諸友等遠離貪欲有道[3]跡耶?』諸比丘若如是問者汝等應如是答彼異學修行者:『諸友等遠離貪欲有道有跡。』

諸比丘遠離貪欲有云何之道云何之跡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遠離貪欲有此道此跡

諸比丘若如是問者汝等應如是答彼異學修行者。」

四二第二 結

舍衛城因緣

諸比丘若異學修行者作如是問汝等:『諸友等為何於沙門瞿曇處修梵行?』諸比丘若如是問者汝等應如是答彼異學修行者:『諸友等為斷諸結唯於世尊處修梵行。』……乃至……」

四三第三 隨眠

舍衛城因緣

「……乃至……『諸友等為永斷隨眠乃於世尊處修梵行。』……乃至……」

四四第四 行路

舍衛城因緣

「……乃至……『諸友等為徧知行路[1]唯於世尊處修梵行。』……乃至……」

四五第五 漏盡

舍衛城因緣

「……乃至……『諸友等為滅盡諸漏乃於世尊之處修梵行。』……乃至……」

四六第六 明解脫

舍衛城因緣

「……乃至……『諸友等為現證明解脫果乃於世尊之處修梵行。』……乃至……」

四七第七 智

舍衛城因緣

「……乃至……『諸友等為智見乃於世尊之處修梵行。』……乃至……」

四八第八 無取

舍衛城因緣

諸比丘若異學之修行者作如是問汝等:『諸友等為何於沙門瞿曇處修梵行耶?』諸比丘若如是問者汝等對彼異學修行者應作如是答:『諸友等無取般涅槃於世尊處修梵行。』

諸比丘若異學之修行者如是問汝等:『諸友等為無取般涅槃有道有跡耶?』諸比丘若如是問汝等對彼異學之修行者應作如是答:『友等無取般涅槃有道有跡。』

諸比丘為無取般涅槃有云何之道云何之跡耶即八支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為無取般涅槃有此道此跡

諸比丘若如是問汝等對彼異學之修行者應如是作答。」

異學廣說(終)

此(廣說)之攝頌曰

遠離法隨眠
行路與漏盡
明解脫及智
第八是無取

日輪廣說

皆是舍衛城因緣

一 遠離依止

四九第一 善友(一)

※二

諸比丘太陽上昇時先驅之前相即是明相出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聖道時先驅之前相是善友

諸比丘有善友於比丘乃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思惟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語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業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命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精進依遠離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五〇第二 戒(一)

※二

諸比丘太陽上昇時先驅之前相即明相出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聖道時先驅之前相是戒具足

諸比丘於戒具足之比丘……乃至……」

五一第三 志欲(一)

※二

「……乃至……先驅之前相是志欲具足……乃至……」

五二第四 我(一)

※二

「……乃至……〔先驅之前相我具足……乃至……」

五三第五 見(一)

※二

「……乃至……〔先驅之前相見具足……乃至……」

五四第六 不放逸(一)

※二

「……乃至……〔先驅之前相不放逸具足……乃至……」

五五第七 如理(一)

※二

諸比丘太陽上昇時先驅之前相即明相出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聖道時先驅之前相是如理作意具足

諸比丘於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思惟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語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業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命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精進依遠離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二 貪欲調伏

五六第八 善友(二)

※二

諸比丘太陽上昇時,〔先驅之前相即明相出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聖道時先驅之前相是善友

諸比丘於有善友之比丘,〔當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見。〔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思惟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語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業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命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精進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念。〕為究盡貪欲之調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五七第九 戒(二)

※二

諸比丘太陽上昇時,〔先驅之前相即明相出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聖道時先驅之前相是戒具足……乃至……」

五八第十 志欲(二)

※二

「……乃至……〔先驅之前相是志欲具足……乃至……」

五九第十一 我(二)

※二

「……乃至……〔先驅之前相是我具足……乃至……」

六〇第十二 見(二)

※二

「……乃至……〔先驅之前相是見具足……乃至……」

六一第十三 不放逸(二)

※二

「……乃至……〔先驅之前相是不放逸具足……乃至……」

六二第十四 如理(二)

※二

「……乃至……〔先驅之前相是如理作意具足

諸比丘於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見。〔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思惟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語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業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命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精進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念。〕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太陽廣說(終)

此廣說之攝頌曰

善友以及戒
志欲我具足
見與不放逸
第七是如理

一法廣說(一)

舍衛城因緣

一 遠離依止

六三第一 善友(一)

※二

諸比丘有一法於起八支聖道者多利益何者為一法耶有善友是

諸比丘於有善友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

六四第二 戒(一)

※二

諸比丘有一法起八支聖道者是多利益何者為一法耶戒具足是……乃至……」

六五第三 志欲(一)

※二

「……謂志欲具足……乃至……」

六六第四 我(一)

※二

「……謂我具足……乃至……」

六七第五 見(一)

※二

「……謂見具足……乃至……」

六八第六 不放逸(一)

※二

「……謂不放逸具足……乃至……」

六九第七 如理

※二

「……謂如理作意具足

諸比丘於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1]多修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二 貪欲之調伏

七〇第八 善友(二)

舍衛城……

諸比丘有一法於起八支聖道者是多利益何者為一法耶謂有善友是

諸比丘於有善友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定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七一第九 戒(二)

※二

「……謂戒具足……乃至……」

七二第十 志欲(二)

※二

「……謂志欲具足……乃至……」

七三第十一 我(二)

※二

「……謂我具足……乃至……」

七四第十二 見(二)

※二

「……謂見具足……乃至……」

七五第十三 不放逸(二)

※二

「……謂不放逸具足……乃至……」

七六第十四 如理(二)

※二

「……謂如理作意具足

諸比丘於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一法廣說(終)

此廣說之攝頌曰

善友以及戒
志欲我具足
見與不放逸
第七是如理

一法廣說(二)

舍衛城因緣

一 遠離依止

七七第一 善友(一)

※二

諸比丘我不見其他有一法令未生之八支聖道生起已生之八支聖道使修習圓滿諸比丘此即有善友是

諸比丘於有善友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七八第二 戒(一)

※二

諸比丘我不見其他有一法……乃至……。諸比丘此即戒具足……乃至……」

七九第三 志欲(一)

※二

「……諸比丘此即志欲具足……乃至……」

八〇第四 我(一)

※二

「……諸比丘此即我具足……乃至……」

八一第五 見(一)

※二

「……諸比丘此即見具足……乃至……」

八二第六 不放逸(一)

※二

諸比丘此即不放逸具足……乃至……」

八三第七 如理(一)

※二

「……諸比丘此即如理作意具足

諸比丘於如意作意具足之比丘應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迴向於捨以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二 貪欲之調伏

八四第一 善友(二)

※二

諸比丘我不見其他有一法於未生之八支聖道令生起已生之八支聖道修習圓滿諸比丘此即有善友是

諸比丘於有善友之比丘應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善友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八五第二 戒(二)

※二

諸比丘我見另有一法……乃至……。諸比丘此即戒具足……乃至……」

八六第三 志欲(二)

※二

「……諸比丘此即志欲具足……乃至……」

八七第四 我(二)

※二

「……諸比丘此即我具足……乃至……」

八八第五 見(二)

※二

「……諸比丘此即見具足……乃至……」

八九第六 不放逸(三)

※二

「……諸比丘此即不放逸具足……乃至……」

九〇第七 如理(二)

※二

「……諸比丘此即如理作意具足

諸比丘如理於作意具足之比丘應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一法廣說(二)(終)

此廣說之攝頌曰

善友以及戒
志欲我具足
見與不放逸
第七是如理

恆河廣說

舍衛城因緣

一 遠離依止

九一第一 東(一)

※二

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於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1]多修八支聖道者則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於涅槃

諸比丘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於涅槃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

九二第二 東(二)

※二

諸比丘譬如夜摩那河趣向東傾向東臨於入東諸比丘如是……乃至……」

九三第三 東(三)

※二

諸比丘譬如阿夷羅跋提河趣向東傾向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乃至……」

九四第四 東(四)

※二

諸比丘譬如舍勞浮河趣向東傾向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乃至……」

九五第五 東(五)

※二

諸比丘譬如摩企河趣向東傾向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乃至……」

九六第六 東(六)

※二

諸比丘譬如諸大河恆河夜摩那河阿夷羅跋提河舍勞浮河摩企河是此等皆趣向東傾向東臨入東諸比丘如是比丘……乃至……臨入涅。」

九七第七 海(一)

※二

諸比丘譬如恆河趣向於海傾向於海臨於入海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乃至……」

九八第八 海(二)

※二

諸比丘譬如夜摩那河……乃至……」

九九第九 海(三)

※二

諸比丘譬如阿夷羅跋提河……乃至……」

一〇〇第十 海(四)

※二

諸比丘譬如舍勞浮河……乃至……」

一〇一第十一 海(五)

※二

諸比丘譬如摩企河……乃至……」

一〇二第十二 海(六)

※二

諸比丘譬如諸大河恆河夜摩那河阿夷羅跋提河舍勞浮河摩企河是此等皆趣向海傾向海臨入海諸比丘如是比丘……乃至……臨入於涅槃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乃至……多修八支聖道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

恆河廣說(終)

此廣說之攝頌曰

趣向東之六
趣向海之六
二六之十二
以之說廣說

恆河廣說東趣向東道

十二遠離依止第一

二 貪欲調伏

一〇三~一〇八第一~六 東(一~六)

(準於九一~九六)

一〇九~一一四第七~十二 海(一~六)

(準於九七~一〇二)

※三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見……乃至……」

趣向海之十二貪欲調伏第二

三 不死究竟

一一五~一二〇第一~六 東(一~六)

(準於九一~九六)

一二一~一二六第七~十二 海(一~六)

(準於九七~一〇二)

※三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究竟於不死趣向不死究盡於不死以修習正見……」乃至……

究竟不死之十二第三

四 趣向涅槃

一二七~一三二第一~六 東(一~六)

(準於九一~九六)

一三三~一三八第七~十二 海(一~六)

※三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以修習正見……乃至……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

恆河廣說(終)

此廣說之攝頌曰

趣向東之六
趣向海之六
二六之十二
以之說此品
趣涅槃十二
第四是六處

第五 不放逸品

一三九第一 如來

一 遠離依止

舍衛城因緣

諸比丘說諸有情之無足二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以如來應供正等覺者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諸善法皆以不放逸為根本等趣於不放即說不放逸為其諸法之最上

諸比丘於不放逸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修習迴向於捨正見。〔……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迴向於捨修習正定

諸比丘如是不放逸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更應廣說三經

二 貪欲之調伏

※四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嗔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定……乃至……

三 不死(究竟)

※四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以修習正見。〔……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為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以修習正定……乃至……

四 涅槃(趣向)

※四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以修習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為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以修習正定……乃至……

一四〇第二 足跡(一~四)

舍衛城……

諸比丘譬如諸步行有情之足跡皆入於象之足跡因而說象之足跡為最上最大諸比丘如是諸善法皆以不放逸為根本等趣於不放逸即說不放逸為諸法之最上

諸比丘於不放逸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乃至……」

一四一第三 屋頂(一~四)

舍衛城……

諸比丘譬如重閣之諸重簷向於屋頂趣於屋頂集於屋頂以說屋頂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乃至……

廣說應如上之經

一四二第四 根(一~四)

※二

諸比丘譬如諸根香中以說隨時檀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三第五 核(香)(一~四)

※三

諸比丘譬如諸核香中以說赤檀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四第六 夏生花(一~四)

※三

諸比丘譬如諸華香中以說夏生花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五第七 王(一~四)

※三

諸比丘譬如諸小王皆隨屬於轉輪王以說轉輪王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六第八 月(一~四)

※三

諸比丘譬如諸星之光明皆不及月光之十六分之一而以月光說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七第九 日(一~四)

※二

諸比丘譬如秋時天空豁然無雲日昇於蒼天以除一切虛空之闇冥輝熱徧照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八第十 衣(一~四)

※二

諸比丘譬如諸絲織之衣中以說迦尸衣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諸善法以不放逸為根本等趣於不放逸以說不放逸為諸法之最上

諸比丘於不放逸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道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迴向於捨修習正定

諸比丘如是不放逸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第五 不放逸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如來與足跡
屋頂與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如來之章應廣說

第六 力所作品

舍衛城因緣

一四九第一 力

※二

諸比丘譬如以諸力作所作之事業皆是依於地立於地以如是力作所作之事業諸比丘如是比丘依於戒立於戒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比丘云何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依於戒起於戒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如前之廣說恆河之說應如經圓滿而說

一五〇第二 種子

※二

諸比丘譬如諸種子草木之生長增大增長皆依於地立於地生長增大增長諸比丘如是比丘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則於諸法生長增大增長諸比丘比丘云何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八支聖多修八支聖道者則於諸法生長增大增長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即於諸法生長增大增長。」

一五一第三 龍

※二

諸比丘龍乃依雪山王令身增大得獲其力其於彼處使身增大得獲其力以入小池入於小池已以入大池入於大池已以入小河入於小河已入大河入於大河已以入大海洋於彼處身得廣大

諸比丘如是比丘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於諸法得廣大諸比丘比丘云何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於諸法得廣大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而於諸法得廣大。」

一五二第四 樹

※二

諸比丘譬如有樹向東傾東臨東若將斷其根者[1]則傾倒何方耶?」

大德是其所向所傾所臨之方。」

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向於涅槃傾於涅槃臨於涅槃諸比丘云何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向於涅槃傾於涅臨於涅槃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向於涅槃傾於涅槃臨於涅槃。」

一五三第五 瓶

※二

諸比丘譬如將瓶傾覆則定傾出原有之水而不再還入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定傾出原有惡不善法不再還入諸比丘云何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定傾出原有之惡不善法不再還入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定吐出原有之惡不善法不再還入。」

一五四第六 芒[1]

※二

諸比丘譬如稻之芒或麥之芒以手足觸踏其正向則破手足而出血者其是處何以故諸比丘芒之正向故

諸比丘如是彼比丘正向於見[2]正向於道之修習以滅無明生明現證涅槃者有其是處何以故諸比丘為見之正向故諸比丘云何比丘以見之正正向於道之修習以破無明而生明現證涅槃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以見之正向正向於道之修習無明生明現證涅槃。」

一五五第七 虛空

※二

諸比丘譬如空中吹種種風吹東風吹西風吹北風吹南風吹塵風無塵風吹涼風吹熱風吹小風吹大風

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圓滿修習四念處,〔滿修習四正勤,〔圓滿修習四神足,〔圓滿修習五根,〔圓滿修習五力,〔滿修習七覺支諸比丘云何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圓滿修習四念處,〔圓滿修習四正勤,〔圓滿修習四神足,〔圓滿修習五根,〔圓滿修習五力,〔圓滿修習七覺支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圓滿修習四念處,〔圓滿修習四正勤,〔圓滿修習四神足,〔圓滿修習五根,〔滿修習五力圓滿修習七覺支。」

一五六第八 雲(一)

※二

諸比丘譬如於暑季之最終月起塵芥有大非時雲忽起令隱沒寂滅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忽然隨生令惡不善法隱沒寂滅比丘云何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忽然隨生令惡不善法隱沒寂滅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忽然隨生令惡不善法隱沒寂滅。」

一五七第九 雲(二)

※二

諸比丘譬如生大雲遂即令大風隱沒寂滅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隨生令惡不善法隱沒寂滅諸比丘云何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隨生令惡不善法隱沒寂滅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正見修習。〔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隨生令惡不善法隱沒寂滅。」

一五八第十 船舶[1]

※二

諸比丘譬如海上之船舶以籐綴拴縛六月於水上漂流冬則漂著陸地曝於風日綴縛霑漬雨雲容易損耗腐敗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諸結容易損耗腐敗諸比丘云何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諸結易於損耗腐敗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易損耗腐敗諸結。」

一五九第十一 客

※二

諸比丘譬如有客舍於此有由東方來住有由西方來住有由北方來住有由南方來住有剎帝利來住有婆羅門來住有毘舍來住有首陀來住諸比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證知應徧知之法以證知而徧證知應斷之法以證知而斷除證知應現證之法證知而現證證知應修習之證知而修習

諸比丘以何為證知而應徧知之法耶應說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色取,〔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諸比丘此為證知而應徧知之法

諸比丘何為證知而應斷之法耶無明與有愛是諸比丘此為證知而應斷之

諸比丘以何為證知而應現證之法耶明與解脫是諸比丘此為證知而應現證之法

諸比丘以何為證知而應修習之法耶寂止與正觀是諸比丘此為證知而應修習之法

諸比丘云何比丘修習八支聖道[1]多修八支聖道者則證知應徧知之法以證知而徧知法,〔證知應斷之法證知而斷證知應現證之法證知而現證。〕知修習之法證知而修習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證知應徧知之法證知而徧知證知應斷之法證知而斷除證知應現證之證知而現證證知應修習之法證知而修習。」

一六〇第十二 河[1]

※二

諸比丘譬如恆河趣向於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時有眾人持鋤與籠來:『我等將令此恆河趣向於西傾向於西臨入於西。』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彼眾人得將恆河趣向於西傾向於西臨入於西否?」

大德不也。」

何以故耶?」

大德恆河乃趣向於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將令此趣向於西傾向於西臨入於西者實為不易彼眾人徒蒙困苦損惱。」

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王臣親戚親族伴財物而去並言:『汝云何以煩此袈裟衣耶云何剃髮攜隨往來耶不還俗而受用財物作福業。』諸比丘彼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棄學以還俗無此理何以故諸比丘其心若長夜趣向遠離傾向遠離臨入遠離則無向下之理諸比丘云何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力所作亦應廣說

第六 力所作品(終)

攝頌曰

力及種子龍
樹瓶以及芒
虛空及二雲
船舶與客河

第七 尋覓品

舍衛城因緣

一六一第一 尋覓

(第一 證知)

※二

諸比丘有三種尋覓以何為三耶欲尋有尋梵行尋是諸比丘此為三種尋覓

諸比丘為證知此三尋覓應修習八支聖道何為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為證知此三尋覓應修習八支聖道

四~五

……〔調伏究盡貪欲、〔調伏究盡瞋恚,〔調伏究盡愚癡以修習正定諸比丘為證知此三尋覓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六~七

……為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以修習正定。〔諸比丘為證知此三尋覓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八~九

……為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以修習正定。〔諸比丘為證知此三尋覓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第二 徧知)

一〇~一七

諸比丘有三種尋覓以何為三欲尋有尋梵行尋是諸比丘以此為三種尋覓

諸比丘為徧知此三尋覓……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如證知亦應徧知廣說

(第三 徧盡)

一八~二五

諸比丘有三種尋覓以何為三耶欲尋有尋梵行尋也諸比丘以此為三尋覓也

諸比丘為徧盡此三尋覓……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如證知亦應徧盡廣說之

(第四 斷)

二六~三三

諸比丘有三種尋覓以何為三耶欲尋有尋梵行尋是諸比丘以此為三種尋覓也

諸比丘為斷此三尋覓……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如證知亦應徧知斷

一六二第二 次第(慢)(一~四)[1]

※二~三三

諸比丘有三種次第(慢)以何為三耶:『我是勝』、『我是等』、我是劣諸比丘此為三種之次第(慢)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之次第(慢)應修習八支聖何為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修習迴向於捨正定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之次第(慢)應修此八支聖道。」

一六三第三 漏(一~四)

※二~三三

諸比丘有三種漏以何為三耶欲漏有漏無明漏是諸比丘此為三種漏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漏……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

一六四第四 有(一~四)

※二~三三

諸比丘有三種有以何為三耶欲有色有無色有是諸比丘此為三種有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有……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一六五第五 苦(一~四)

※二~三三

諸比丘有三種苦以何為三耶苦苦行苦壞苦是諸比丘以此為三種苦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苦……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一六六第六 礙(一~四)

※二~三三

諸比丘有三種礙以何為三耶貪礙瞋礙癡礙是諸比丘以此為三種礙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礙……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一六七第七 垢(一~四)

※二~三三

諸比丘有三種垢以何為三耶乃貪垢瞋垢癡垢是諸比丘此為三種垢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垢……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一六八第八 搖(一~四)

※二~三三

諸比丘有三種搖[1]以何為三耶乃貪搖瞋搖癡搖是諸比丘以此為三種搖也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搖……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一六九第九 受(一~四)

舍衛城……

二~三三

諸比丘[1]有三種受以何為三耶乃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比丘以此為三種受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受……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一七〇第十 渴愛(一~四)

舍衛城……

二~三三

諸比丘有三種渴愛以何為三耶乃欲愛有愛非有愛是諸比丘以此為三種渴愛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渴愛應修習此八支聖道為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迴向於捨修習正定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渴愛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一七〇第十一 渴愛(一~四)

※四~三三

諸比丘有三種渴愛……乃至……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渴愛……為調伏究盡貪欲調伏究盡瞋恚調伏究盡愚癡以修習正定……乃至……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以修習正定……乃至……為趣向涅傾向涅槃臨入涅槃以修習正定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渴愛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第七 尋覓品(終)

此品攝頌曰

尋覓次第漏
有苦以及礙
垢搖乃至受
並與二渴愛

第八 瀑流品

舍衛城因緣

一七一第一 瀑流

※二

諸比丘有四種瀑流以何為四耶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是諸比丘以此為四種瀑流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四種瀑流……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三~三三

應如尋覓之廣說

一七二第二 軛

※二~三三

諸比丘有四種軛以何為四耶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是諸比以此為四種軛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四種軛……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一七三第三 取

※二~三三

諸比丘有四種取以何為四耶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是比丘此為四種取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四種取……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一七四第四 繫

※二~三三

諸比丘有四種繫以何為四耶貪是身繫瞋是身繫戒禁取是身繫此實執[1]是身繫諸比丘此為四種身繫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四種身繫之……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一七五第五 隨眠

※二~三三

諸比丘有七種隨眠以何為七耶欲貪隨眠瞋隨眠見隨眠疑隨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是諸比丘以此為七種隨眠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1]……徧盡……斷此七種隨眠……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一七六六 妙欲

※二~三三

諸比丘有五種妙欲以何為五耶眼所識之色可樂可愛可意引欲可染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所觸可樂可愛可意引欲可染諸比丘此為五種妙欲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種妙欲……乃至……應修習八支聖道

一七七第七 蓋

※二~三三

諸比丘有五種蓋以何為五耶欲貪蓋瞋恚蓋惛眠蓋掉悔蓋[1]疑惑蓋諸比丘以此為五種蓋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種蓋……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一七八第八 蘊

※二~三三

諸比丘有五種取蘊以何為五耶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諸比丘以此為五種取蘊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種取蘊……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一七九第九 下分(結)

※二~三三

諸比丘有五種下分結以何為五耶有身見疑惑戒禁取欲貪瞋恚是諸比丘以此為五種下分結也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種下分結……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一八〇第十 上分(結)

※二

諸比丘有五種上分結以何為五耶色貪無色貪掉舉無明是比丘此為五種上分結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種上分結應修習八支聖道何為八支聖道耶

三~一七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定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種上分結應修習此八支聖

諸比丘[1]如恆河……乃至……

一八

諸比丘有五種上分結以何為五耶色貪無色貪悼舉無明是諸比丘此為五種上分結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種上分結應修習此八支聖何為八支聖道耶

一九~三三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調伏究盡欲貪調伏究盡瞋恚調伏究盡愚癡……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以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諸比為證知……徧知[2]……徧盡……斷此五種上分結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第八 瀑流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瀑流與軛取
繫乃至隨眠
妙欲以及蓋
蘊為上下分

第一 道相應(終)

漢譯阿含經二八.二(大正藏二.一九八b)。
雜阿含經二七.一五(大正藏二.一九五b),二八.二一(大正藏二二〇〇c)。Arvadānasātaka I. P. 239 第三相應一八經中(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二卷一五三頁)本經有引用。
「修習八支聖道」,ariyaṁ aṭṭhaṅgikaṁ maggaṁ bhāveti 之四語,原本本缺失由暹羅本補之。
「迴向於捨」(vossagga-pariṇāmin),以從漢譯之相當此文「向於捨」。原別的地方有釋,參見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二卷一七六註[40]。
「比丘」,原本 bhikkhave 是 bhikkhuno 之誤。
漢譯阿含經二八.二二(大正藏二.二〇〇c)。
「鎧」,原典 dhammasannāha 以 vammasannāha 訂正之。
漢譯阿含經二八.三六(大正藏二.二〇二c)參照。
「為何」,原本為 kimatthi yaṁ 應讀為 kim atthiyaṁ。
雜阿含經二八.六(大正藏二.一九九a)。
長部經典第二卷大念處經二〇節以下,中部經典第三卷二〇三頁參照。
「諸比丘」,原本缺失。
「世間之」云云,原本 vineyyaloke 讀為 vineyya loke 以下亦然。
原本第十一節不分段。
增支部經典一.五.一~二,參照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七卷第五向與隱覆等品第一節。原本 suka 通改為 sūka。
「持食者」,nihāraka 之字義為除去者,原註云:「為我於信者之家運調理之食供養我。」
「精進」,原本 āyāmaṁ 以暹羅本 vāyāmaṁ 訂正之。
漢譯雜阿含經二八.一四(大正藏二.二〇〇a)。
參考第十六經。
參考第十七經。
雜阿含經二八.一八(大正藏二.二〇〇b)。
雜阿含經二八.一九(大正藏二.二〇〇b)。
原本 Ānanda 一語缺失。
雜阿含經二八.三八(大正藏二.二〇三a)。
佛說八正道經(大正藏二.五〇四c)。
雜阿含經二八.四(大正藏二.一九八c)。
雜阿含經二八.一二(大正藏二.一九九c)。
「三」,原本 tissannaṁ 一語缺失。
雜阿含二八.五(大正藏二.一九八c)。
原本 bhikkhave 一語缺失。
以下五偈乃法句經八五【南傳】,~八九(漢譯南大藏經第二三卷)。
「白」,原本 kanhaṁ 是 sukkaṁ 之誤。
雜阿含經二八.四九(大正藏二.二〇五b、c)。
雜阿含經二八.四七【南傳】,~四八(大正藏二.二〇五b、c)。
雜阿含經二九.四(大正藏二.二〇五c)。
參照前經。
參照前經。
參照前經。
暹羅本為第五品。以做以下各品。
參照上之第五經。
原本 maggo 一語缺失。
「徧知行路」者,輪迴為「行路」,若得涅槃者,名「徧名。」故名涅槃為「行路徧知。」(原註)。
原本 ariyam aṭṭhaṅgikam maggam bhāveti 缺失。
原本 ariyam aṭṭhaṅgikam maggam bhāvento 缺失。
「若斷根者」,原本 mūle chinno 訂為 mūle chinne。
上之九經參照(原典九頁以下)。
「正向於見」,sammāpaṇihitāya diṭṭhiyā 本缺失。
相應部經典原典三.一五五(漢譯南傳大正藏第十四卷蘊相應一〇一經二〇節.二七七頁)參照。
「修習八支聖道」,ariyam aṭṭhsṅgikam maggam bhāvento 原本缺失。
相應部經典原典四.一九一頁(漢譯南大藏經第十五卷六處應二〇七經第十二節)參照。
原文 vidhā 有次第、慢、種類等意,日譯為「次第」,下言斷此次第,意不甚明白,因有慢之意義,故次第之下加上(慢),編者註。
「搖」,註為「苦」。
「諸比丘」,原本 bhikkhave 缺失。
「此實執」,應讀為 idamsaccābhiniveso。
「徧知」,原本 pariññāya 脫落。
「掉悔」,原本 addhacca 是 uddhacca 之誤。
「譬如」以下,參照之十九經以下。
原本「徧智」pariññāya 缺失。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