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卷/篇章<1  ...4142[43]4445  ...56>
搜尋「止觀」 1 / 1 次
相應部經典

第九 無為相應

第一品

第一 身

諸比丘[1]余為汝等說無為與達無為之道於此且諦聽

諸比丘何者為無為耶諸比丘貪欲之壞滅瞋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比丘此稱為無為

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向於身之念諸比丘此稱為無為之道

如是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為說達無為之道

諸比丘凡以利益所願有慈念之師應為諸弟子作垂示慈悲者余皆為汝等而作

諸比丘思念此等之樹下此等之空屋不得放逸不得有後日之悔此是余為汝等之教誡。」

第二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為與達無為之道於此且諦聽

諸比丘何者為無為耶諸比丘貪欲之壞滅瞋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比丘稱此謂無為

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止與觀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第三 有尋

※三

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有尋有伺三昧無尋唯伺三昧無尋無伺三昧此稱為達無為之道也

第四 空

※三

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第五 念處

※三

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四念處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第六 正勤

※三

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四正勤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第七 如意足

※三

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四如意足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第八 根

※三

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五根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第九 力

※三

諸比丘何者又為達無為之道耶五力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第十 覺支

※三

諸比丘何者又為達無為之道耶七覺支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

一一第十一 道

※三

諸比丘何者又為達無為之道耶八支聖道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諸比丘如是余為汝等說[1]無為說達無為之道

諸比丘以願有慈念之師應為諸弟子利益之作垂示慈悲者余皆為汝等而作

諸比丘思念此等之樹下此等之空屋不得放逸不得日後有悔此是余為汝等之教誡。」

涅槃相應[2]之第一品(終)

其攝頌曰

身與三昧尋
以及空念處
正勤如意定
根力並覺支
依道為十一

第二品

一二第一 無為

一 止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為與達無為之道於此且諦聽

諸比丘何者為無為耶諸比丘貪欲之壞滅瞋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比丘此稱為無為

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諸比丘如是余為汝等說無為說達無為之道

諸比丘以願有慈念之師應為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以此余皆為汝等而作

諸比丘思念此等之樹下此等之空屋不得放逸不得有後日之悔以此是余為汝等之教誡。」

二 觀

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此稱謂達無為之道

三 六種三昧

※三

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有尋有伺三昧稱此謂達無為之

…………(一)

※三

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無尋唯伺三昧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

…………(二)

※三

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無尋無伺三昧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

…………(三)

※三

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空三昧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四)

※三

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無相三昧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五)

※三

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無願三昧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六)

九~一二 四念處

※三

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而(一)於受觀受而住(二)……於心觀心而住(三)……於法觀法而住(四)精勤於正正念於世以制御貪欲憂惱者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一三~一六 四正勤

※三

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未起諸惡不善之法令之不起(一)……已起諸惡不善之法令之捨棄(二)……未起諸善之法令之生起(三)……已起諸善之法令之住立不喪失生長擴大增修完成(四)以生起願望努力精進對初心有力以顯勤苦比丘等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一七~二〇 四如意足

※三

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增修欲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一)……增修精進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二)……增修心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三)……增修思惟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四)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二一~二五 五根

※三

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欲滅盡以增修傾向於捨棄之信根(一)……增修精進根(二)……增修念根(三)……增修定根(四)……增修慧根(五)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二六~三〇 五力

※三

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欲滅盡以增修傾向於捨棄之信力(一)……增修精進力(二)……增修念力(三)……增修定力(四)……增修慧力(五)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三一~三七 七覺支

※三

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欲滅盡以增修傾向於捨棄之念覺支(一)……增修擇法覺支(二)……增修精進覺支(三)……增修喜覺支(四)……增修輕安覺支(五)……增修定覺支(六)……增修捨覺支(七)……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三八~四五 八正道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為與達無為之道於此且諦聽

諸比丘何者為無為耶貪欲之壞滅瞋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諸比丘稱為無為

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欲滅盡以增修傾向於捨棄之正見(一)……增修正思惟(二)……增修正語(三)……增修正業(四)……增修正命(五)……增修正精進(六)……增修正念(七)……增修正定(八)……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諸比丘如是余為汝等說無為說達無為之道

諸比丘凡以願有慈念之師應為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以此一切余為汝等而作

諸比丘思念此等之樹下此等之空屋諸比丘不得放逸不得有後日之悔此為余為汝等之教誡。」

一三第二 終極(下無)[1]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究竟與達究竟之道於此且諦聽

諸比丘何者為究竟耶以下相同[2]於無為之詳說也

一四第三 無漏(無流)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漏與達無漏之道……

一五第四 真諦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真諦與達真諦之道……

一六第五 彼岸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彼岸與達彼岸之道……

一七第六 巧妙(聽細)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巧妙與達巧妙之道……

一八第七 極難見(難見)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極難見與達極難見之道……

一九第八 不老(無壞)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不老與達不老之道……

二〇第九 堅牢(無爭)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堅牢與達堅牢之道……

二一第十 照見(無失)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照見與達照見之道……

二二第十一 無譬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譬與達無譬之道……

二三第十二 無戲論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戲論與達無戲論之道……

二四第十三 寂靜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寂靜與達寂靜之道……

二五第十四 甘露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甘露與達甘露之道……

二六第十五 極妙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極妙與達極妙之道……

二七第十六 安泰(止)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安泰與達安泰之道……

二八第十七 安穩(安)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安穩與達安穩之道……

二九第十八 愛盡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愛盡與達愛盡之道……

三〇第十九 不思議(希有)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不思議與達不思議之道……

三一第二〇 稀有(未曾有)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稀有與達稀有之道……

三二第二一 無災(無枉)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災與達無災之道……

三三第二二 無災法(無災)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災法與達無災法之道……

三四第二三 涅槃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涅槃與達涅槃之道……

三五第二四 無損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損與達無損之道……

三六第二五 離欲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離欲與達離欲之道……

三七第二六 清淨(淨)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清淨與達清淨之道……

三八第二七 解脫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解脫與達解脫之道……

三九第二八 非住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非住與達非住之道……

四〇第二九 燈明(洲)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燈明與達燈明之道……

四一第三十 窟宅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窟宅與達窟宅之道……

四二第三一 庇護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庇護與達庇護之道……

四三第三二 歸依

一~四五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歸依與達歸依之道……

四四第三三 到彼岸(能度)

諸比丘余為汝等說到彼岸與達到彼岸之道於此且諦聽

諸比丘又何者為到彼岸耶諸比丘貪欲之壞滅瞋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諸比丘此稱為達到彼岸

諸比丘又何者為達到彼岸之道耶向於身之念諸比丘此稱為達到彼岸之

諸比丘如是余為汝等說到彼岸說達到彼岸之道

諸比丘凡以願有慈念之師應為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此一切余為汝等而作

諸比丘思念此等之樹下此等之空屋諸比丘不得放逸不得有後日之悔此余為汝等之教誡。」

二~四五

與無為之詳說同

其攝頌曰

無為究竟及無漏
真諦彼岸與巧妙
難見不老並堅牢
照見無譬無戲論
寂靜甘露與極妙
安泰安穩及愛盡
不思議稀有無災
無災法此諸涅槃
如來善逝之所說
無損無欲與清淨
解脫非住並燈明
窟宅庇護與歸依
如此之行到彼岸

無為相應(終)

暹羅本於此之前宣說:「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之遊園。其時世尊言諸比丘:『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曰:『大德!』世尊乃如次日」之文。
PTS 本有 vedayitaṁ 是 desitaṁ 之誤由暹羅本改之。
本相應之原名為 Asaṅkhata-vagga,但來到第一品之末,出此「涅槃相應」之語此與原本之暹羅同。
以下括孤中,見於四諦論三卷,涅般之異名,相當近於原語意義,而示有稍稍不同,此等三十三之涅槃的異名,很多取於此論。同論有六十三種。
本品〔一二〕同第一之第一至四十五〔一四〕以下同。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