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相應部經典

第七 質多相應

第一 繫縛

一時眾多之長老比丘等住於摩叉止陀山之安婆陀伽林[1]

其時眾多之長老比丘等食後由托鉢還俱集坐於周圓堂中起如是相互談:「諸友或謂繫縛或繫縛之法此二法是意義有別抑言辭有別耶或意義為僅言辭之別耶?」

其處有長老比丘等或作如是說明:「或謂繫縛或繫縛之法此二法之意義有別言辭亦有別。」或有長老比丘等作如是言:「友等或謂繫縛或繫縛之法此二法之意義為一唯言辭有別。」

其時偶爾質多居士因要事來至彌涯拔陀迦

質多居士聞眾多長老比丘由食後托鉢歸俱集坐於周圓堂中起如是之談話友等或謂繫縛或繫縛之法此二法是意義有別抑言辭有別耶或意義為一唯言辭有別耶?」起此互相談話或長老比丘等作如是說明:「友等或謂繫縛或繫縛之法此二法之意義為一唯言辭有別。」

因此質多居士來詣長老比丘等住處禮拜彼等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白長老比丘等曰:「諸大德眾多之長老比丘等食後由托還俱集坐於周圓堂中起如是相互之談話:『友等或謂繫縛或繫縛之法此二法之意義有別抑言辭亦別耶或意義為一唯言辭有別耶?』或長老比丘等作如是說明:『友等或謂繫縛或繫縛之法此二法之意義為一唯言辭有別。』」

居士!」

諸大德或謂繫縛或繫縛之法此等二法之意義有別抑言辭亦有別耶則諸大德為汝等以說譬喻於此處或有智之人等有依譬喻了知所說之意義

諸大德[2]如將黑色之牛與白色之牛以一鎖或索繫縛若人作如是言黑牛繫縛白牛白牛繫縛黑牛。』則彼語是正語耶?」

居士不然居士非黑牛擊縛白牛亦非白牛擊縛黑牛兩者以一鎖及索相此乃如是之繫縛。」

一〇

與此同理諸大德眼非繫縛諸色非諸色繫縛於眼於此乃兩者為緣所生之欲染此乃如是之繫縛耳非繫縛諸聲……鼻非繫縛諸香……舌非繫縛諸味……身非繫縛諸觸……意非繫縛諸法於此以此兩者為緣所生之欲染此乃如是之繫。」

一一

居士此為汝之利得居士汝善利得汝之智眼深通達佛語者。」

第二 隸犀達多(一)

爾時眾多之長老比丘等住於摩叉止陀安婆陀伽林中

其時質多居士至此長老比丘等住處禮拜彼等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白長老比丘等曰:「諸大德長老等明日請應諾受余之食供養。」

長老比丘等默應許諾

質多居士知長老比丘等承諾受食供養乃從座而起禮拜彼等行右繞禮離去

長老比丘等過此夜後於翌晨著內衣持衣來至質多居士住處坐於所設之座

質多居士至長老比丘等座前禮拜彼等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白尊者長老曰:「大德長老:『界種種界種種[1]大德幾何之界種種是世尊所說耶?」作斯言時尊者長老默止

質多居士二度白尊者長老曰:「大德長老:『界種種界種種大德幾何之界種種是世尊所說耶?」

尊者長老又二度默止

質多居士三度白尊者長老曰:「大德長老:『界種種界種種大德幾何之界種種是世尊所說耶?」

尊者長老又三度默止

一〇

其時偶隸犀達多於此比丘眾中是最年輕者

一一

尊者隸犀達多白尊者長老曰:「大德長老余願釋答質多居士之此所。」

隸犀達多汝可釋答質多居士之此所問。」

一二

居士汝如是問:『大德長老所稱界種種界種種者幾何界種種是世尊所說耶?』」

誠然大德!」

居士世尊說此之界種種眼界色界眼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居士此乃世尊所說之界種種。」

一三

質多居士歡喜隨喜尊者隸犀達多之所說以勝妙之堅軟食物親手供養長老比丘等直至彼等滿足辭去為止

一四

食已長老比丘等手放下鉢即從座起而離去

一五

尊者長老言於尊者隸犀達多比丘曰:「善哉友隸犀達多彼之所問為明了彼之所問余不明了然而友隸犀達多他時如是所問出現時即亦如汝之明了。」

第三 隸犀達多(二)

爾時眾多之長老比丘等住於摩叉止陀安婆陀伽林中

其時質多居士來詣此等長老比丘住處禮拜彼等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白長老比丘等曰:「諸大德長老等請承諾明日受余之食供養。」

長老比丘等默然應諾

質多居士知長老比丘等已應諾受供養即從座起禮拜彼等行右繞禮離

長老比丘等過此夜後於翌晨著內衣持衣來至質多居士住處於預設之座

質多居士來詣長老比丘住處禮拜彼等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白尊者長老曰:「大德長老凡此等之多種見解起於世間或言:『世是常住。』或言:『世是無常。』或言:『世是有限。』或言:『是無限。』或言:『生命身體是同一。』或言:『生命身體是異。』或言:『來死後存在。』或言:『如來死後不存在。』或言:『如來死後存在亦不存在。』或言:『如來死後不存在又非不存在。』等等凡此六十二見說於梵網經中者大德此等諸見有何者則存此見無何者則不存此等見耶?」

斯言時尊者長老默止

二度質多居士……

三度質多居士白尊者長老曰:「大德凡此等之多種見解起於世者或言:『是常住。』或言:『世是無常。』或言:『世是有限。』或言:『世是無限。』:『生命身體是同一物。』或言:『生命身體是異。』或言:『如來死後存。』或言:『如來死後不存在。』或言:『如來死後存在亦不存在。』或言如來死後不存在又非不存在。』凡此六十二見說於梵網經中者有何者則存此等見無何者則不存此等見?」

三度尊者長老默止

一〇

此時偶有尊者隸犀達多於此比丘眾中是最年輕者

一一

尊者隸犀達多白尊者長老曰:「大德長老余願釋質多居士之所問。」

隸犀達多汝可釋答質多居士之所問。」

一二

居士!『大德長老凡諸種之見解起於世者或言:「世是常住。」或言:「是無常……」或言:「如來死後不存在又非不存在。」凡此等六十二見說於網經中者大德此等諸見有何者則存在無何者則不存在?』汝為如是之問耶?」

大德誠然。」

居士凡諸種之見解起於世者或言:『世是常住。』或言:『世是無常。』或言:『世是有限。』或言:『世是無限。』或言:『生命身體是同一。』或言生命身體是異。』或言:『如來死後存在。』或言如來死後不存在。』或言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或言:『如來死後不存在又非不存在。』此等六十二見說於梵網經中者居士有己身見者則存此等之諸見無己身見者此等諸見則不存在。」

一三

然則大德如何有此己身見耶?」

居士此處有無聞之凡夫尚未會遇聖者不熟通聖者之法未修練聖者之法未會遇善人不熟通善人之法未修練善人之法者以觀色為自己以自己為有色以觀自己為色色為自己以受……以想……以行……以觀識為自己以自己為識者以識為自己自己為識居士己身見者當即如是。」

一四

然則大德如何無此己身見耶?」

居士此處有多聞之聖弟子已會遇聖者熟通聖者之法善修練聖者之法既會遇善人熟通善人之法修練善人之法者不觀色為自己不以有色為自己者亦不觀色有自己不以自己有色以受……以想……以行……不觀識為自己自己為有識者識有自己自己有識居士無己身見者當即如是。」

一五

大德尊者隸犀達多者由何地來耶?」

居士余來自阿槃提國。」

大德阿槃提國有稱為隸犀達多之良家子乃吾等未見之友而已出家尊者曾見彼否?」

唯然居士!」

大德彼尊者今住何處?」

作斯言時尊者隸犀達多沈默

大德尊者非隸犀達多耶?」

誠然居士!」

尊者隸犀達多於摩叉止陀自適當怡樂於安婆陀伽余為尊者隸犀達多之衣托鉢食坐臥具資助疾病之藥物等努力獲得四項要品。」

居士汝之所言是殊勝。」

一六

質多居士歡喜隨喜隸犀達多之所說以勝妙之堅軟食物親手供養長老比丘等直至彼等滿足辭去為止

一七

食已長老比丘等手放下鉢起座離去

一八

時尊者長老言於尊者隸犀達多曰:「善哉友隸犀達多彼之所問汝為明彼之所問余不明了然而友隸犀達多他時如是之所問出現時當即如汝之明了。」

一九

尊者隸犀達多收藏坐臥具持衣行離摩叉止陀山而去彼行離摩叉止陀山後即未嘗再歸來

第四 摩訶迦

一時眾多之長老比丘等住於摩叉山陀山之安婆陀伽林中

其時質多居士來詣此等長老比丘住處禮拜彼等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白長老比丘等曰:「諸大德長老等明日於牛舍請應諾余受食供養。」

長老比丘等默然應諾

質多居士知長老比丘等應諾受供養即從座起禮拜彼等行右繞禮去

長老比丘等過此夜後於翌晨著內衣持衣來至質多居士之牛舍處而坐於預設之座

於是質多居士以勝妙之醍醐粥親手供養長老比丘等以至彼等滿足自謝為

食已長老比丘等由鉢放手即從座起離去但質多居士言:「殘餘者當棄!」乃隨長老比丘等之背後而行

其時偶或值暑熱之苦此長老比丘等身體恰如將溶化如喫其食[1]者而行

尊者摩訶迦為此比丘眾中最年少者此尊者摩訶迦白諸尊者長老曰:「德長老若吹清涼之風起雷鳴雨滴滴降來者可好?」

友摩訶迦若吹清涼之風起雷嗚雨滴滴降來為可意。」

一〇

於是尊者摩訶迦望吹清涼之風起雷鳴雨滴滴降來行如是之神通勝

一一

質多居士心思念:「此比丘眾之最年少比丘彼有如是之神通威力!」

一二

尊者摩訶迦達至精舍白尊者長老曰:「大德長老如是意足耶?」

友摩訶迦如是足矣友摩訶迦於是事已了所作友摩訶迦於是為供養。」

一三

於是長老比丘歸還住院尊者摩訶迦亦歸還己住之院

一四

質多居士來詣尊者摩訶迦處禮拜尊者摩訶迦後坐於一面

一五

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白尊者摩訶迦曰:「大德請示現尊者摩訶迦之勝人神通神變。」

然則汝居士於外緣備置鬱多羅僧衣散布草把。」

唯然唯然大德!」質多居士應諾尊者摩訶迦於外緣備置鬱多羅僧衣布草把

一六

復次尊者摩訶迦入於住院施針楔由鑰匙孔與門閂之間放出火焰燃燒草把而不燒鬱多羅僧衣行如是神通勝行

一七

復次質多居士將鬱多羅僧衣振抖感動得身毛豎立而站於一面

一八

尊者摩訶迦由住院出告於質多居士曰:「居士於此足耶?」

大德摩訶迦即此足矣大德摩訶迦於此事已了所作大德摩訶迦此為供大德尊者摩訶迦請自適於摩叉陀山怡樂於安婆陀伽林余將為尊者之衣服托鉢食坐臥具資助疾病之藥物等努力四項要品之獲得。」

居士汝之所言是殊勝。」

一九

尊者摩訶迦收藏坐臥具持衣行離摩叉止陀山而去彼行離摩叉止陀山後未曾再歸來

第五 迦摩浮(一)

一時尊者迦摩浮住於摩叉止陀山之安婆陀伽林中

質多居士來詣尊者迦摩浮住處禮拜尊者坐於一面

尊者迦摩浮告於坐在一面之彼質多居士曰:「居士

無所虧有白色之覆蓋
車以一輻而轉
斷流無縛而無苦
見來者。』

作如是言居士此所略說之意義應如何見其詳?」

大德此為世尊之所說示耶?」

唯然居士!」

然則大德余尋問其意義且稍待。」

於是質多居士少時沈默後白尊者迦摩浮曰:「『無所虧』,大德此為諸戒之別名

有白色之覆蓋』,大德此為解脫之別名

有一支輻』,大德此為正念之別名

轉者』,大德此為進退之別名

車者』,此為四大所造父母所生粥飯所積無常蝕壞耗消破損潰滅之法乃此身之別名

大德染欲是苦瞋恚是苦愚癡是苦漏盡之比丘已拋棄此等如斷根無本多羅樹非使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是故漏盡之比丘稱為無苦』。

來者大德此為阿羅漢之別名

大德此為渴愛之別名漏盡之比丘已拋棄直如斷根無根本之多羅樹非使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故漏盡之比丘稱為斷流』。

大德染欲為縛瞋恚為縛愚癡為縛漏盡之比丘已拋棄此等如斷根無本之多羅樹非使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是故漏盡之比丘稱為無縛』。

如是大德世尊說

無所虧有白色之覆蓋
車以一輻而轉
斷流無縛而無苦
見來者。』

世尊所略說之此句意義可如是詳知。」

居士此為汝之利得居士汝善利得汝智眼深通於佛語。」

第六 迦摩浮(二)

爾時尊者迦摩浮住於摩叉止陀山安婆陀伽林中

質多居士來詣尊者迦摩浮住處詣已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問於尊者迦摩浮曰:「大德[1]有幾種耶?」

居士有三種之行身行語行心行是。」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歡喜隨喜尊者迦摩浮之所說更問於尊者迦摩浮曰

然則大德何者為身行何者為語行何者為心行耶?」

居士入息出息為身行尋伺為語行受為心行。」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更致問曰

然則大德何故入息出息為身行何故尋伺為語行何故想受為心行耶?」

居士入息出息屬於身此等之法依縛於身是故入息出息為身行居士尋求伺察而後發語是故尋伺為語行受屬於心此等之法依縛於心是故受為心行」。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更致問曰

然則大德想受滅等至是如何而有耶?」

居士逮達想受滅之比丘無如是之念:『我將達想受滅。』『我正達想受滅。』我已逮達想受滅。』其心前已修練自向於此。」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更致問曰

然則大德逮達想受滅之比丘如何之法為第一滅是身行耶語行耶行耶?」

居士逮達想受滅之比丘第一滅語行然後是身行再次滅心行。」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更致問曰

大德此人死時果有此比丘逮達想受滅如何此等二者之間相異耶?」

居士以此死時為果者身行滅為輕安語行滅為輕安心行滅為輕安也命盡暖氣熄諸根毀壞然而居士此逮達想受滅之比丘彼亦身行滅為輕安語行滅為輕安心行滅為輕安然而壽命未盡暖氣未熄諸根澄淨居士以此人死時之果此比丘逮達想受滅此為此等之間之相異。」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更致問曰

然則大德如何由想受滅等至之起出耶?」

居士由想受滅等至起出之比丘無如是之念:『我將由想受滅等至起出。』我正由想受滅等至起出。』我已由想受滅等至起出。』其心前已修練自然向於此。」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更致問曰

一〇

然則大德由想受滅等至起出之比丘如何之法為第一起身行耶語行心行耶?」

居士由想受滅起出之比丘心行於第一起次為身行再次為語行。」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更致問曰

一一

大德由想受滅起出之比丘觸於幾種之觸耶?」

居士由想受滅起出之比丘觸有三種之觸即空觸無相觸無願觸是。」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更致問曰

一二

大德由想受滅等至起出之比丘心向於何者傾於何者趣於何者耶?」

居士由想受滅等至起出之比丘心向遠離傾於遠離趣於遠離。」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歡喜隨喜尊者迦摩浮之所說更致問尊者迦摩浮曰

一三

大德於想受滅等至如何之法有大利益耶?」

然則居士汝應將先問者置於後問然則余可為汝釋答居士想受滅等至二種之法有大利益。」

第七 牛達多

爾時尊者牛達多住於摩叉止陀山之安婆陀伽林中

質多居士來詣尊者牛達多住處禮拜尊者坐於一面

尊者牛達多言坐於一方之質多居士曰:「居士此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無相心解脫此等諸法是意義有別抑名辭有別耶或意義為一唯名辭有別耶?」

大德或依於事由此等諸法謂於意義有別且名辭亦有別有其事由大德又或依於事由謂此等諸法意義為一唯有名辭各別而有其事由

然大德或依於事由此等諸法謂於意義有別且名辭亦有別何者為其事由

大德於此有比丘以與慈俱起之心滿於一方而住同於第二同於第三同於第四方上下橫一切處於一切情況下一切具有之世界與慈俱起廣大遠行無量而無怨念無恚念之心遍滿而住與悲俱起之心……與喜俱起之心……捨俱起之心住於遍滿一方同於第二同於第三同於第四方上下橫一切處一切情況下一切具有之世界與捨俱起廣大遠行無量而無怨念無恚念之心遍滿而住大德此稱為無量心解脫

大德何者為無所有心解脫耶大德於此[1]處有比丘超越一切識無邊處無所有者』,逮達住無所有處大德此稱為無所有心解脫

大德何者為空心解脫耶

大德於此有比丘或入森林或入樹下或入空屋如是思量:『此雖是我雖是我有卻是空。』大德此稱為空心解脫

大德何者為無相心解脫耶依於不思惟一切徵相逮達無相心三昧止住此稱為無相心解脫

大德或依事由謂此等諸法意義各別且其名辭亦有別此即其事由

※一〇

大德或依事由謂此等諸意義為一惟名辭有別者以何為其事由耶

一一

大德染欲是作量者瞋恚是作量者愚癡是作量者漏盡之比丘捨棄此如斷根無本之多羅樹非使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大德於無量心解脫中知不動心解脫為此等之最第一然此不動心解脫為依染欲而空依瞋恚而空愚癡而空

一二

大德染欲是障礙瞋恚是障礙愚癡是障礙漏盡之比丘捨棄此等斷根無本之多羅樹非使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大德於無所有解脫中知不動心解脫為此等之最第一然此不動心解脫為依染欲而空依瞋恚而空依愚癡而空

一三

大德染欲為作相者瞋恚為作相者愚癡為作相者漏盡之比丘捨棄此如斷根無本之多羅樹非使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大德於無相心解脫中知不動心解脫為此等最第一然此不動心解脫依染欲而空依瞋恚而空依愚癡而空

一四

大德或依於事由謂此等諸法之意義為一唯名辭各別而已其事由即在。」

第八 尼乾陀

※二

其時尼乾陀若提子與大尼乾陀集團俱抵達摩叉止陀山

質多居士聞尼乾陀若提子之大尼乾陀集團到達摩叉止陀山

於是質多居士與眾多信士等俱赴尼乾陀若提子住處與彼相會釋交談親慇懃之話後坐於一面

尼乾陀若提子告坐於一面之居士曰:「居士汝信沙門瞿曇耶有無尋無伺之三昧有尋伺之滅盡耶?」

大德余非信世尊有無尋無伺之三昧有尋伺之滅盡。」

作是言已尼乾陀若提子顧視己之集團曰:「諸師請看此質多居士是如何質此質多居士是如何不幻偽耶此質多居士是如何不虛妄耶凡思滅盡尋伺者或即以網障風凡思滅盡尋伺者或即思以己掌遮恆河之流。」

大德汝對此作如何思惟慧與信何者為勝耶?」

居士慧比信為勝。」

大德余自望之間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而由離生喜樂逮達住於初大德余自望之間由尋伺之息滅內部寂靜心為單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逮達住於第二禪大德余自望之間離喜捨心正知以身感受樂謂聖者之說捨心者有念者樂住者逮達住於第三禪大德余自望之間樂之捨棄由苦之捨棄前既由喜憂之滅沒非苦非樂捨念清淨逮達住於第四大德余如是知如是見猶須信其他之沙門或婆羅門耶有無尋無伺之三昧有尋伺之滅盡。」

作是言時尼乾陀若提子顧視己之集團曰:「諸師請看此質多居士之如何不質直此質多居士之如何幻偽耶此質多居士如何虛妄耶!」

大德於今[1]我等了解汝之所言:『諸師請看此質多居士之如何質直耶質多居士如何不幻偽耶此質多居士之如何不虛妄耶!』然而大德於今了解汝如是所言:『諸師請看此質多居士之如何不質直耶此質多居士之如何幻偽耶此質多居士如何虛妄耶!』

一〇

大德汝先前之言若正真則汝後之所言為邪偽然而大德若汝後之言為正真則先前之言為邪偽大德此等十種同法可提出詢問[2]了解此等之意義時汝尼乾陀集團等可奪余[3]而去余一詢問一說示一釋答二詢問二說二釋答三詢問三說示三釋答四詢問四說示四釋答五詢問五說五釋答六詢問六說示六釋答七詢問七說示七釋答八詢問八說八釋答九詢問九說示九釋答十詢問十說示十釋答。」

一一

於此質多居士對尼乾陀若提子未提出此等十種之詢問即從座起而離去

第九 裸形

※二

其時裸形迦葉來至摩叉止陀山為質多居士舊俗之友

質多居士聞:「我等舊俗之友裸形迦葉來至摩叉止陀山。」

其時質多居士至裸形迦葉住處與彼俱會釋交談親睦慇懃之話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問於裸形迦葉曰:「大德汝出家有多久耶?」

居士余出家已三十年矣。」

大德汝出家之三十年間可有勝於人間之法足以為聖特殊之知見得安樂住否?」

居士出家此等之三十年間余除裸形剃頭拔髮之外並無所得更勝於人間之法及足以為聖特殊之知見住於安樂者。」

※六

作是言已質多居士語於裸形迦葉曰:「誠然不思議誠然稀有是善說正法者出家三十年除裸形剃髮拔髮[1]之外並無所得更勝於人間之法及足以應為聖特殊之何等知見住於安樂。」

然而居士汝做信士經幾何時耶?」

大德余做信士以來亦三十年矣。」

居士汝於此三十年嘗得更勝於人間之法足以為聖特殊之知見住於安?」

大德在家[2]人亦復如是大德余自望之間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而逮達住於離生喜樂之初禪大德余自望之間由尋伺之息滅……逮達住於第二禪大德余自望之間離喜……逮達住於第三禪大德余自望之間由樂之捨棄……逮達住於第四禪大德若余果先於世尊而去往時則世尊對余:『縛若存者則為此所繫縛質多居士再生來此世界彼將無此繫縛。』如是懸記非不思議。」

如是言已裸形迦葉言於質多居士曰:「誠然不思議誠然稀有是正法之善法披白衣之在家人如是得勝於人間之法及足以為聖特殊之知見住於安樂居士我將於此教得出家得受戒。」

一〇

於是質多居士伴同裸形迦葉來詣長老比丘等住處白彼等曰:「諸大德此裸形迦葉為我等在俗之舊友求諸長老得出家受戒我將為彼之衣服托鉢食坐臥具資助疾病藥物等努力四項要品之獲得。」

一一

裸形迦葉即於此教得出家得受戒受戒後不久尊者迦葉獨自遠離其他住於不放逸精進專心不久之後為得此由善家男子之善家成為出家之身[A1]無上之梵行(涅槃)於現法中自證知實證逮得而住證知:「生已盡行已立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尊者迦葉當即成為阿羅漢之一

第十 見病

※二

其時質多居士罹病而苦惱病體嚴重

眾多宿於遊園森林樹木及藥草林樹中之諸天群來集會而語於質多居士曰:「居士依誓願汝於未來世當為轉輪王。」

如是言已質多居士語住宿於遊園森林樹木之諸天宿於草藥林樹中之諸天曰此亦無常此亦不恆久此亦必將捨棄以去。」

如是言已質多居士之朋友同修親族血緣者等言於質多居士曰:「貴族請確立正念勿多饒語!」

汝等如是語余:『貴族子應確立正念勿多饒語!』余以何事語於汝等耶?」貴族子汝言:『其亦無常亦不恆久此亦必將捨棄。』」「然而此等遊園森林樹木之諸天宿於藥草林樹之諸天作:『依誓願居士汝於未來當為轉輪王。』如是言故我等對汝言:『此亦無常此亦不恆久此亦必將捨棄。』作是言。」

貴族子遊園森林樹木之諸天宿於藥草林樹之諸天觀何之因由如是言:『居士汝依誓願於未來當為轉輪王?」

此等遊園森林樹木之諸天宿於藥草林樹之諸天如是思惟:『此質多居士為持戒者善法者彼若誓願於未來世為轉輪王則持戒者之心誓願清淨故當得成就當持正果。』此等遊園森林樹木之天宿於藥草林樹之諸天此因由而作如是言:『此質多居士為持戒者善法者彼若於未來世當為轉輪王。』余乃作如是言:『此亦無常此亦不恆久此亦必須捨棄之。』」

然則貴族子亦教我等。」「然則汝等應如是學習我等應對佛有不動之信如是彼世尊是應供者正等覺明行具足者善到者世間解者無上士調御丈夫者天人師覺者世尊我等對法有無動信心世尊所說之法是現生即時來看導於涅槃之智者應一一自知者我等對僧有無動信心世尊之弟子善修行世尊之弟子眾直修行世尊之弟子眾正修行世尊之弟子眾正修行者此四種之人雙如八種之人輩此世尊之弟子眾值得尊敬值得恭養值得合掌禮敬世間無上之福田凡家中有可施之物無不分施於持戒者善法者汝等應如是學習。」

由是質多居士使朋友同修親族血緣者等對佛僧起淨信達捨施之任務

質多相應

其攝頌曰

繫縛隸遲達多
摩訶迦迦摩浮
牛達多尼乾陀
裸形者及見病
Macchikāsaṇḍa 於雜阿含經二一卷一四經有摩師山 Ambātakavana 同二一卷八經為菴羅林。
參照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之一九一經三【南傳】,~五節。
參照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之一二九經。
如唯言食事,而感為熱苦之意。
參照中部四四有明小經。
參照〔三六〕受相應一九般奢康伽經之一八節。
此一文於此有「吾等」之語,還是質多居士之言。
雜阿含經二一卷一六經:「若無一問一說一記論乃至十問十說十記論,云何能誘於我而來至此菴羅林中欲誘誑我。」
paṭiharati,PTS 辭典譯為 to strike in return。
PTS 辭典譯為「拔髮」,然亦解為以馬尾(之拂塵)拂塵埃之意。
原典出於 Kiṁhi no pi siyā bhante「大德!於何無此耶?」之文有一本之脚註作 Gihino pi siyā bhante 故,而如是譯之。
竟【CB】,意【南傳】(cf. N15n0006_p0053a09)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