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Online Reader
Page Loading ...
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卷/篇章<1  ...1617[18]1920  ...34>
搜尋「輪�%B」 1 / undefined 次
長部經典

一八 闍尼沙經[1]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那提迦市鎮之磚瓦堂[2]爾時於迦尸拘薩羅末羅支提拔沙拘樓般遮羅婆蹉戍囉西那等諸國有關信仰者等之逝往死去之再生:「彼是生彼處彼是生彼處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十餘人皆斷五下分結而生天於彼處入涅槃不由其世界還來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九十餘人皆斷三結滅除貪成為一來者唯一度還來此世以盡苦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百餘人皆斷三結成為預流者不墮惡趣[3]定趣向正覺。」

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世尊於迦尸拘薩羅跋耆末羅支提拔沙拘樓般遮羅婆蹉戍囉西那等諸國有關信仰者等之逝往死去之再生:『是生彼處彼是生彼處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十餘人皆斷五下分結而生天於彼處入涅槃不由其世界還來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九十餘人皆斷三結滅除貪成為一來者唯一度還來此世以盡苦際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百餘人皆斷三結成為預流者不墮惡趣確定趣向正覺。』」那提迦人之信仰者依此而滿足聞世尊之解說疑問甚歡喜欣悅

尊者阿難聞

世尊確實於迦尸拘薩羅跋耆末羅支提拔沙拘樓般遮羅婆蹉戍囉西那等諸國有關信仰者等逝往死去之再生:『彼是生彼處彼是生彼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十餘人皆斷五下分結而生天於彼處入涅槃由其世界還來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九十餘人皆斷三結滅除貪成為一來者唯一度還來此世以盡苦際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百餘人皆斷三結成為預流者不墮惡趣確定趣向正覺。』那提迦人之信仰者依此而滿足聞世尊之解說疑問甚歡喜欣悅。」

如是尊者阿難曰:「又確實彼等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甚多長久修行而逝往死對於鴦伽摩揭陀國人想鴦伽摩揭陀國人不認為信仰者無逝往之彼等亦是信佛信法信僧伽善奉行於教而彼等逝去者無世尊之記說[4]若對彼等有記說者誠是幸福甚多人信此緣此而趣善趣摩揭陀國王斯尼耶頻婆娑羅是如法者依法而為王不論對婆羅門居士對城市之住民而且對一般人民亦哀愍情深確實人人稱讚王:『如是彼如法者依法為我等之與我等之幸福而死逝如是我等在彼如法者依法而為王之國土生存斯甚幸。』彼實信佛信法信僧伽善奉行其教者人人又實如是言:『摩揭陀王斯尼耶頻婆娑羅至死皆稱讚世尊而且既死矣。』彼之逝去不由世尊為之記說若對彼記說則甚幸福因甚多人信此緣此而趣善趣世尊實於摩揭陀國達成正覺世尊之成正覺對其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之再生處如何世尊不為之記說若世尊對摩揭陀人之信仰者逝去之再生無為之記說則摩揭陀之信仰者是甚不幸緣此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甚為不幸如何世尊不為之記說耶?」

尊者阿難對摩揭陀人之信仰者於此獨自思惟清晨起來則詣世尊之處敬禮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尊者阿難白世尊言:「世尊我如次聞:『世尊於迦尸拘薩羅跋耆末羅支提拔沙拘樓般遮羅婆蹉戍囉西那等諸有關信仰者等之逝去及再生處:「彼是生彼處彼是生彼處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十餘人皆斷五下分結而生天於彼處入涅槃不由其世界還來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九十餘人皆斷三結滅除貪成為一來者一度還來此世以盡苦際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百餘人皆斷三結成為預流者不墮惡道確定趣向正覺。」那提迦人之信仰者因此而滿足聞世尊之解說問題甚為歡喜欣悅。』

又世尊此等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甚多長久修行逝往死去對鴦伽摩揭陀國人不能想鴦伽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無逝去之世尊彼等亦信佛信法信僧伽奉行於教而且彼等逝去無由世尊為其記說若對彼等無為之記說則甚誠不幸因甚多人信此緣此而趣善趣世尊彼摩揭陀王斯尼耶頻婆娑羅是如法者依法而為王不論對婆羅門居士對城市之住民而且對一般人民亦哀愍深情又確實人人稱讚王:『如是彼如法者我等生存於彼如法者依法為王之國土甚是幸福。』世尊彼亦實是信佛信法信僧伽奉行於教者人人又實如是言:『摩揭陀王斯尼耶頻婆娑羅至死皆稱讚世尊而且既死矣。』彼之逝去不由世尊為之記說若對彼記說則甚幸因人人信此緣此而趣善趣世尊實於摩揭陀國達成正覺世尊之成正覺對其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之再生如何世尊不為之記說若世尊對摩揭陀人之信仰者逝去之再生無為之記說因此摩揭陀之信仰者是甚不幸世尊因此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甚為不幸如何世尊不為之記說耶?」

尊者阿難於世尊面前長談有關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從座立起敬禮繞世尊而去

世尊於阿難去後不久清晨整下衣著上衣持鉢往那提迦村乞食往那提迦村乞食食已由乞食歸來洗足而入磚瓦堂思慮考慮有關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一心集中坐於所設之座而思惟:「我知彼等之所趣彼等之禍福,〔彼等尊者如何所趣有如何之禍福耶?」如是世尊知見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所趣如何有如何之禍福耶如是世尊於晡時從獨坐立起而出磚瓦堂坐於僧院蔭涼處所設之

尊者阿難詣世尊之處敬禮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尊者阿難白世尊言:「世尊見世尊誠是寂靜世尊之顏色諸根之清淨恬熙世尊今日過寂靜之日乎?」

阿難汝於我面前長談有關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從座起立而去我往那提迦村乞食食後由乞食歸回洗足而入磚瓦堂考慮思慮有關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專心集中坐於所設之座而思惟:『我知彼等之所趣彼等之禍福,〔彼等尊者如何所趣有如何之禍福耶?』阿難我知見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趣如何之趣等尊者等有如何之禍福?」阿難發現有覆藏之夜叉聲:「世尊我是闍尼沙我是闍尼沙。」「阿難汝尚未聞知有如是名闍尼沙耶?」

世尊我未曾聞有闍尼沙之名又我聞此闍尼沙之名身毛豎立[5]對此我如是思念:『有如是名如闍尼沙當非尋常之夜叉。』」

一〇

阿難發此聲不久恬熙顏色之彼夜叉現於我面前而且再發聲曰:『我是頻婆娑羅善逝我是頻婆娑羅世尊我生為毘沙門天王之眷屬以此七次我為人間之王歿於此成為非人間之王而生天

由此七次由彼七次計為十四次之輪迴

經歷前世預知此等之住處

世尊我成為長久不墮惡處知不墮惡趣我希望為一來者而住。』

此尊者闍尼夜叉之言:『長久我不墮惡趣知不墮惡趣。』又言:『我希望為一來者而住。』誠是不可思議稀有之事依如何之因緣尊者闍尼沙夜叉如是偉得此殊勝智耶

一一

世尊非是世尊所教之外非善逝所教之外者我由最初則一向歸依信仰世尊以來長久我不墮惡趣知不墮惡趣又希望為一來者而住今我承毘沙門天王之命為要務遣使我至增長天王處之途中見世尊入磚瓦堂思慮考慮有關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專心集中而住思惟我知彼等之趣彼等禍福彼等尊者有如何所趣如何之禍福耶而偶然[6]毘沙門王於其眾會彼等摩揭陀之尊者如何所趣有如何之禍福耶我於其面前聞面前受對此我來拜見世尊以此奉告世尊我由此二緣而來見世尊

一二

世尊往昔甚往昔始安居月之十五日滿月夜於布薩時全三十三天之諸天集坐於善法堂大天眾普坐一切方四天王四方坐持國天王在東方面西坐於諸天之前增長天王在南方面北坐於諸天之前廣目天王在西方面東坐於諸天之毘沙門天王在北方面南坐於諸天之前世尊全三十三天之諸天集坐於善法大天眾普坐一切方四天王亦坐四方時此乃彼等四天王之坐法而後有我等之座世尊若諸天於世尊之處修梵行新生於三十三天者彼等於其色光凌駕於其他諸天依此實是三十三天之諸天滿悅生歡喜:「誠然天眾增大而阿修羅眾減少。」

一三

世尊如是帝釋天知三十三天諸天之歡喜以隨喜次偈曰

三十三諸天  
與主共歡喜
歸命禮如來  
法及善法性
佛處修梵行  
而得來此處
見色光殊勝  
新生之諸天
彼色光壽命  
凌駕他諸天
大智之弟子  
以及殊勝者
皆來於此處  
三十三諸天
普見於此事  
與主共歡喜
歸命禮如來  
法及善法性

依此實是三十三天之諸天更恬悅歡喜:「實是天眾增大而阿修羅眾減少。」

一四

世尊如是三十三天之諸天彼等會集善法堂思慮其目的而且彼四天王對其目的語而又教自立而不離座

受彼等天王  
所語及所教
心清淨寂靜  
各各立其座

一五

世尊於北方現大光明發起光耀凌駕諸天之神威帝釋天即告三十三天言:「諸卿見微相現光明發起光耀時該是梵天將出現現光明發光耀乃梵天出現之前相

以現微相者  
應是梵天現
此廣大光耀  
為梵天微相

一六

世尊三十三天之諸天各坐自座而言:「欲知此光耀有如何之結果欲實見彼而往其處。」

四天王亦各坐自座而言:「欲知此光耀有如何之結果欲實見彼而往其處。」三十三天之諸天相附和而言:「欲知此光耀有如何之結果欲實見彼而往其處。」

一七

世尊常童子梵天對於三十三天之諸天出現時即化作鄙麤形相而出現若以梵天之自然容相而出現者為三十三天之諸天眼所難感觸也常童子梵天現於三十三天之前時彼之色光凌駕其他諸天世尊恰如黃金體光凌駕人體常童子形梵天現於三十三天之前時彼以其色光凌駕其他之諸天常童子梵天現於三十三天之前時在其集會無與任何天交談亦不起立又無以座接一切寂默於座上結跏趺坐合掌思惟:「常童子梵天有彼用務而坐於其天之座。」然而坐常童子梵天之其座之天得大法悅得大歡喜恰如剎帝利之灌頂而新即得大法悅得大歡喜如是坐常童子梵天之其座之天得大法悅得大歡喜

一八

世尊如是常童子梵天化作鄙麤之形相而為兒童形五髻而現於三十三天之前彼行於虛空結跏趺坐於空中恰如強力之人善擴其座又均整於地上如結跏趺坐如是實是常童子梵天行於虛空結跏趺坐於空中知三十三天之諸天歡喜以隨喜次偈

三十三諸天  
與主共喜歡
歸命禮如來  
法及善法性
佛處修梵行  
而得來此處
見色光殊勝  
新生之諸天
彼色光壽命  
凌駕他諸天
大智之弟子  
以及殊勝者
皆來於此處  
三十三諸天
普見於此事  
與主共喜歡
歸命禮如來  
法及善法性

一九

世尊常童子梵天說此事常童子梵天說此事時俱備八種聲玲瓏清徹美妙和雅充滿[7]不亂[8]甚深廣博[9]世尊以聲告常童子梵天之集會時其音聲不出集會之外而俱備如是八種聲者稱為有梵聲

二〇

世尊如是常童子梵天自己化為三十三天之形於三十三天之各座結跏趺坐告三十三天言

三十三天諸卿如何思惟彼世尊為眾生之幸福為眾生之安樂哀愍世間天之利益幸福安樂而行動者任何人該歸依佛陀歸依法歸依僧伽教善奉行彼身壞死後或者生於他化自在天化樂天覩史多天夜摩天三十三天或者生於四天王天又雖赴最下界亦可赴乾闥婆界。」

二一

世尊常童子梵天說此事常童子梵天說此事時各各天思惟:「在予座者唯有一天說。」

一天言說時  
一切化天說
一天默座時  
諸化天寂默
然三十三天  
與主共思惟
在我之座者  
唯有一天說

二二

世尊常童子梵天於一身[10]攝己身一身攝身而結跏趺坐[11]於帝釋天之座告三十三天言

三十三天卿等如何思惟耶為此等四神足充滿神通為熟達神通為神通之變幻豈非由彼世尊知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實所善說焉其四者比丘是欲[12]等持勤勇等條件成就而修神通精進之等持……乃至……心之等持……乃至……思惟之等持及勤勇條件成就而修神通此等四神足是由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為充滿神通為熟達神通為神通之變幻而教述諸卿於過去之沙門婆羅門於種種實現種種神通者皆是此等四神足之修行者實習者又諸卿未來之沙門婆羅門於種種實現種種神通者皆是此等四神足之修行者實習者又諸卿現在之沙門婆羅門於種種實現種種神通者皆是此等四神足之修行者實習者三十三天卿等於我亦見如是此神通之威德耶?」

梵天!」

諸卿我亦實此等四神足之修行者實習者是故有如是偉大有如是威德。」

二三

世尊常童子梵天說此事常童子梵天說此事而告三十三天言

三十三天卿等如何思惟耶彼三路徑為安樂之到達豈非由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實善開示耶

其三者諸卿或者親近愛欲親近不善法彼而後聽聞聖法熱誠學習得一切法彼成為聖法之聲聞熱誠學習了得一切法成為不親近愛欲不親近不善法者彼不親近愛欲不親近不善法而樂生更樂之喜樂生諸卿恰如由愉快而喜悅生如是實不親近愛欲不親近不善法者即樂生更樂之喜樂生諸卿實由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為此第一路徑之到達樂而開示

二四

復次諸卿或者麤身行不寂滅又麤口行……乃至……意行不寂滅彼然後聽聞聖法熱誠學習了得一切法彼熱誠學習而成為聖法之聲聞了得一切法麤身行寂滅……乃至……意行寂滅彼寂滅麤身行寂滅麤口行……乃至……意行即樂生更樂之喜樂生諸卿恰如由愉快而喜悅生如是實寂滅麤身行滅麤口行……乃至……意行而樂生更樂之喜樂生諸卿實由彼世尊知者應供者等正覺者為此第二路徑到達樂而開示

二五

復次諸卿或者不如實知此是善。』不如實知此是不善。』不如實知此應被誹難此不應被誹難者此可用此不可用此是卑劣此是高尚此是黑白等分。』彼然後聽聞聖法熱誠學習了得一切法彼熱誠學習而成為聖法之聲聞而了得一切法如實知此是善。』如實知此是不善。』如實知此應被誹此不應被誹難者此可用此不可用此是卑劣此是高尚此是黑白等分。』如是知如是見者即無明滅而明生無明滅而明生者即樂生更樂之喜樂諸卿恰如由愉快而喜悅生如是樂生更樂之喜樂生諸卿實由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為此第三路徑到達樂而開示

諸卿實由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為此等三路徑到達樂而開。」

二六

世尊常童子梵天說此事常童子梵天說此事而告三十三天言

三十三天卿等如何思惟耶豈非由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為善之到達而實善說此等四念處焉其四者諸卿比丘對自己而觀察身精勤而思慮思念於世間除滅貪著憂悲對自己觀察身於此成正靜慮正心和彼於此成正靜慮正心和平[13]對於外部之他身知見生對自己之受……乃至……於心……乃至……於法觀察精勤而思慮思念於世間當除滅貪著對自己於法觀察於此成正靜慮正心和平彼於此成正靜慮正心和平而對於外部之他法知見生

諸卿由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為善之達到而教示此等四念處。」

二七

世尊常童子梵天說此事常童子梵天說此事而告三十三天言

三十三天卿等如何思惟耶豈非由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為正定之修行正定之完成而善說七定具焉其七者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諸卿以心一向專念此等七支者成就其方法及資具即稱謂正定諸卿緣正見而正思惟生緣正思惟而正語生緣正語而正業生正業而正命生緣正命而正精進生緣正精進而正念生緣正念而正定生緣正定而正智生緣正智而正解脫生

諸卿若有正語者:『由世尊善說如是法而非一時顯效果現前歡迎誘導任何者依智者而得自知。』又語:『開不死之門。』此實是正語者諸卿而非一時顯效果現前歡迎誘導任何者依智者而得自知之法實由世尊之善說開不死之門

諸卿對佛陀有誠確之信心對於法及僧伽有誠確之信心體得聖樂誡之任何人又任何之生天者法導者如八百四十萬餘之摩揭陀人信仰者等之逝去等皆斷三結成為預流者不再墮惡趣確定向正覺又於此有一來者也

然此次生類[14]
想有具備者
我不能計量
恐虛言罪故

二八

世尊常童子梵天說此事常童子梵天說此事時毘沙門天王心中如次思:「有如是偉大之師如是偉大之法語當為如是偉大之勝智所說實是不可思議誠是稀有哉。」

如是世尊常童子梵天知毘沙門天王心中之所念而告毘沙門天王言

毘沙門天王卿如何思惟:『於過去世有如是偉大之師如是偉大之法語為如是偉大之勝智所說於未來亦有如是偉大之師如是偉大之法語當為如是偉大之勝智所說。』」』」

二九

[15]童子梵天向三十三天說此事常童子梵天向三十三天說此事時毘沙門天王於其面前聞面前受而語彼會眾

毘沙門天王向彼會眾說此事時闍尼沙夜叉於其面前聞面前受而奉告於世

世尊對此事是從闍尼沙夜叉面前聞面前受自認知而語尊者阿難

此事尊者阿難於世尊之面前聞面前受而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故梵行興隆徧布對甚多人附囑廣佈善說於人間

闍尼沙 Janavasabha 是人牛王之意,今音譯為闍尼沙。
Giñjakāvasatha(磚瓦堂)當時磚瓦造之屋,還很新穎,幾乎以固有名詞呼之。北傳漢譯為公瓦寔迦精舍。
原語 avinipāta-dhamma 被咒即無生存者,即為不墮惡趣之意。
「記說」者,原語為 vyākaroti,此語原為解說、說明之意,名詞為 veyyākaraṇa,普通譯為授記,於此之意義,有關死後之運命(禍福)而言。
「身毛豎立」原文 lomāni naṭṭhāni 是 lomāni haṭṭhāni 之誤寫。
「偶然」原文為 anacchariyaṁ 註釋解為 anu-acchariyaṁ 從此而譯。
充滿。bindu 譯為(滴),如水滴全部之質。
不亂。由 avisārī 譯之,謂明瞭不分散。
廣博。由 ninnādi 譯之,謂聲響至廣遠。
一身。原文 ekante(一方),有 ekattena(以身)今取後者之意。
「結跏趺坐」原文 pallaṅkena nisiditvā 有 pallaṅke pallaṅkena nisīditvā,今取後者。
原語 chanda-samādhi-padhāna-saṁkhāra-samannāgata,此在北傳之漢譯,譯為欲定滅行成就,意義缺明瞭,其滅 padhāna(勤勇)梵語化時,誤見為 prahāna(捨離)而譯,因此即更不明其意義。
心和平者,由原文 vippasidati 而譯之。
次之生類,想是指一來者之次的不還者。
以上雖是闍尼沙夜叉,聞自毘沙門天王,照其原樣告世尊,又於此世尊告阿難而結束。以下是經編者之言。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