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論事

論事

歸命彼世尊 應供正覺者

大品

第一章 補特伽羅論

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是論師之自問對此有,「補特伽羅補特伽羅論者之邪執如何是補特伽羅論者於佛教內之犢子部正量部更是教外多數之外道補特伽羅是我有情命者

佛教內之補特伽羅論者仰望世尊為己利益之修行有補特伽羅」,而執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第一節 墮負第一

順論 五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1]而得耶(他)然也[2](自)諦義勝義[3]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汝應認墮負[4]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依此汝實應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5]汝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但實不可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乃邪也更若不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亦實汝不可言:「補特伽羅依諦義勝義而得。」[6]此若如汝所言者汝雖言:「補特伽羅依諦義勝義而得。」共實是不應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7]乃邪也

返論 四

(他)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耶(自)然也[8](他)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耶(自)實不應如是言[9](他)汝應承認返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依此實應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不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義不而得。」但實汝不可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乃邪也更若不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亦實汝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勝義而不得。」但實不應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乃邪也

墮負 四

(他)若汝雖更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有否考慮不應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是故汝於此其如是立論如是肯定應如左之墮負我墮負汝汝是正當被墮負補特伽羅是依諦義義而不得」,由此汝實應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應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乃邪也更若不可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亦實汝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若如汝所言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應言:「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是汝之邪也

合 四

(他)若此等(墮負四)是不當之墮負同以此事可見於彼處(順論五)。〔順論五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我對汝於彼處依其如是立論由如是肯定之如是非墮負然我以汝是墮負我有使不當之墮負也[10]。〔即汝墮負而曰〕——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依此實汝:「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可:「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乃邪也更若不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實亦汝不應言:「補特伽羅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可言:「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此是汝之邪也——。

結 四

(他)如是非是墮負以我使汝墮負——補特伽羅是依諦義義而得」,依此汝實應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可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乃邪也更若不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亦實汝不可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可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此是汝之邪也——。依此而使墮負是等一切是於不當之墮負。〔返論是正確是美事之推理

第二節 墮負第二

逆論 五

(他)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耶(自)然(他)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耶(自)實不應如是言[11](他)汝應認墮負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依此實汝應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可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乃邪也更若不:「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實亦汝不可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可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乃邪也

返論 四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諦義勝義之補特伽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12](自)汝應承認返論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依此實汝應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可:「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乃邪也更若不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亦實汝不得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可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乃邪也

墮負 四

(自)汝若雖更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有否考慮不應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是故汝於此依其如是立論如是肯定應如左之墮負以我墮負汝汝是正當被墮負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依此實汝應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可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乃邪也更若不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亦實汝不得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得。」此是汝之邪也

合 四

(自)若此等(墮負四)令不當之墮負同以此事可見於彼處(逆論五)。〔逆論五〕,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應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我對汝而於彼處依其如是立論如是肯定使如是之墮負耶然以我墮負汝有使不當之墮負是我。〔汝乃墮負而曰〕——特伽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依此實汝應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勝義而不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可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乃邪也更若不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亦實汝不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可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是汝之邪也——。

結 四

一〇

(自)如是非是墮負我使汝墮負——補特伽羅是依諦義義而不得」,依此實汝應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可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乃邪也更若不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亦實汝不可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得言:「諦義勝義之補特伽羅是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是汝之邪也——。依此而使墮負是等一切是於不當之墮負我返論是正確是美事之推理[13]

第三節 墮負第三

一一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無論何處[14]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汝應承認墮負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依此實汝應言:「無論何處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可言:「無論何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乃邪也更若不言:「無論何處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實亦汝不可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無論何處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乃至……

第四節 墮負第四

一二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無論何時[15]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汝應承認墮負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依此實汝應言:「無論何時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無論何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乃邪也更若不言:「無論何時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實亦汝不可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無論何時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乃邪也

第五節 墮負第五

一三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一切[16]之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汝應承認墮負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依此實汝應言:「一切之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一切之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乃邪也更若不言:「一切之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亦汝不可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一切之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乃邪也

第六節 墮負第六

一四

(他)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耶(自)然(他)無論何處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汝應承認墮負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依此實汝應言:「無論何處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不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無論何處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乃邪也更若不言:「無論何處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實亦汝不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應言:「無論何處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邪也……乃至……

第七節 墮負第七

一五

(他)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耶(自)然(他)無論何時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汝應承認墮負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依此實汝應言:「無論何時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應言無論何時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乃邪也更若不言:「無論何時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實亦汝不可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應言:「無論何時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乃邪也

第八節 墮負第八

一六

(他)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耶(自)然(他)一切之補特伽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汝應承認墮負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依此實汝應言:「一切之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應言:「一切之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乃邪也更若不言:「一切之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實亦汝不可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應言:「一切之補特伽羅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乃邪也

第九節 根本適用

一七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17]亦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自)色與補特伽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汝應承認墮負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色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依此實汝應言:「色與補特伽羅是異。」此若如汝所言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色亦依諦義義而得。」但實不應言:「色與補特伽羅是異。」乃邪也更若不言:「色與補特伽羅是異。」實亦汝不可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色亦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色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色與補特伽羅是異。」乃邪也……乃至……

一八=一七

代色有受

一九=一七

代色有想

二〇=一七

代色有行

二一=一七

代色有識

二二=一七

代色有眼處

二三=一七

代色有耳處

二四=一七

代色有鼻處

二五=一七

代色有舌處

二六=一七

代色有身處

二七=一七

代色有色處

二八=一七

代色有聲處

二九=一七

代色有香處

三〇=一七

代色有味處

三一=一七

代色有觸處

三二=一七

代色有意處

三三=一七

代色有法處

三四=一七

代色有眼界

三五=一七

代色有耳界

三六=一七

代色有鼻界

三七=一七

代色有舌界

三八=一七

代色有身界

三九=一七

代色有色界

四〇=一七

代色有聲界

四一=一七

代色有香界

四二=一七

代色有味界

四三=一七

代色有觸界

四四=一七

代色有眼識界

四五=一七

代色有耳識界

四六=一七

代色有鼻識界

四七=一七

代色有舌識界

四八=一七

代色有身識界

四九=一七

代色有意界

五〇=一七

代色有意識界

五一=一七

代色有法界

五二=一七

代色有眼根

五三=一七

代色有耳根

五四=一七

代色有鼻根

五五=一七

代色有舌根

五六=一七

代色有身根

五七=一七

代色有意根

五八=一七

代色有女根

五九=一七

代色有男根

六〇=一七

代色有命根

六一=一七

代色有樂根

六二=一七

代色有苦根

六三=一七

代色有喜根

六四=一七

代色有憂根

六五=一七

代色有捨根

六六=一七

代色有信根

六七=一七

代色有進根

六八=一七

代色有念根

六九=一七

代色有定根

七〇=一七

代色有慧根

七一=一七

代色有未知當知根

七二=一七

代色有已知根

七三=一七

代色有具知根

七四

(他)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耶(自)然(他)世尊——為己利益之修行有補特伽羅[18]而仰色亦依諦義勝義而得耶(自)然(他)色與補特伽羅是異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汝應承認返論尊敬世尊是為己利之益修行有補特伽羅仰色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依此實汝應言:「色與補特伽羅是。」此若如汝所言雖言:「尊敬世尊是為己利益之修行有補特伽羅仰色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色與補特伽羅是異。」乃邪也更若不言:「色與補特伽羅是。」實亦汝不得言:「尊敬世尊是為己利益之修行有補特伽羅仰色亦依諦義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尊敬世尊是為己利益之修行有補特伽羅仰色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色與補特伽羅是異。」乃邪也

七五=七四

代色有受

七六=七四

代色有想

七七=七四

代色有行

七八=七四

代色有識

七九=七四

代色有眼處〕……乃至……

一二九=七四

代色有具知根

第十節 譬喻結合

一三〇

(自)色是依諦義勝義而得受亦依諦義勝義而得色與受是異耶(他)然(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色亦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自)色與補特伽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汝應承認墮負是依諦義勝義而得受亦依諦義勝義而得色與受是異」,「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色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依此實汝應言:「色與補特伽羅是異。」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色是依諦義勝義而得受亦依諦義勝義而得色與受是異。」「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色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色與補特伽羅是異。」乃邪也更若不言:「色與補特伽羅是異。」實亦汝不得言:「色是依諦義義而得受亦依諦義勝義而得色與受是異。」「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色亦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色是依諦義勝義而得受亦依諦勝義而得色與受是異。」「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色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色與補特伽羅是異。」乃邪也

一三一=一三〇

代受有想

一三二=一三〇

代受有行

一三三=一三〇

代受有識

一三四

(自)受是依諦義勝義而得想亦……而得……乃至……行亦……而得…………識亦……而得……乃至……色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乃至……想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行亦……而得……乃至……識亦……而得……乃至……色亦……而得……乃至……受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乃至……。行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識亦……而得……乃至……色亦……而得…………受亦……而得……乃至……想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乃至……。識亦依諦義勝義而色亦……而得……乃至……受亦……而得……乃至……想亦……而得……乃至……行亦依諦勝義而得識與行是異耶(他)然(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亦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識與補特伽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自)汝應承認墮負識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行亦依諦義勝義而得與行異」,「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識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依此實汝:「識與補特伽羅是異。」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而得……乃至……行亦依諦義義而得識與行是異。」「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識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識與補特伽羅是異。」乃邪也更若不言:「識與補特伽羅是異。」實亦汝不得言:「識是……而得……乃至……行亦依諦義勝義而得識與行是異。」「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識亦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而得……乃至……行亦依諦義勝義而得識與行是異。」「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識與補特伽羅是異。」乃邪也

一三五

(自)眼處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耳處亦……而得……乃至……法處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乃至……耳處是……而得……乃至……法處是依諦義勝義而得眼處亦……而得……乃至……意處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乃至……。眼界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耳界……而得……乃至……法界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乃至……耳界是……而得……乃至……界是依諦義勝義而得眼界亦……而得……意識界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乃至……。眼根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耳根亦……而得……乃至……具知根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乃至……耳根者……而得……具知根是依諦義勝義而得眼根亦……而得……乃至……已知根亦依諦義勝義而得具知根與已知根是異耶(他)然(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具知根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具知根與補特伽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汝應承認墮負具知根是依諦義義而得已知根亦依諦義勝義而得具知根與已知根是異」,「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具知根依諦義勝義而得」,依此實汝應言:「具知根與補特伽羅是異。」此若如汝所言雖言:「具知根是……而得……乃至……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具知根與補特伽羅是異。」乃邪也更若不言:「具知根與補特伽羅是異。」實亦汝不得言:「具知根是依諦義勝義而得已知根亦依諦義勝義而得具知根與已知根是異。」「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具知根亦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雖言:「具知根是……而得……乃至……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具知根與補特伽羅是異。」乃邪也

一三六

(他)色是依諦義勝義而得受亦依諦義勝義而得色與受是異耶(自)然(他)世尊——為己利益之修行有補特伽羅仰色亦依諦義勝義而得耶(自)然(他)色與補特伽羅是異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汝應承認返論色是依諦義勝義而得受亦依諦義勝義而得色與受是異」,「世尊——為己利益之修行有補特伽羅仰色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依此實汝應言:「色與補特伽羅是異。」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色是依諦義勝義而得受亦依諦義勝義而得色與受是異。」「世尊——為己利益之修行有補特伽羅仰色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色與補特伽羅是異。」乃邪也更若不言:「色與補特伽羅是異。」實亦汝不得言:「色是依諦義勝義而得受亦依諦義勝義而得色與受是異。」「世尊——己利益之修行有補特伽羅仰色亦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色是依諦義勝義而得受亦依諦義勝義而得色與受是異。」「世尊——為己利益之修行有補特伽羅仰色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色與補特伽羅是異。」邪也

一三七

(他)色是依諦義勝義而得想亦……而得……乃至……行亦……而得…………識亦……而得……乃至……識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乃至……。受是依諦義勝義而想亦……而得……乃至……行亦……而得……乃至……識亦……而得……乃至……色亦依諦勝義而得……乃至……。想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行亦……而得……乃至……識亦……而得……乃至……色亦……而得……乃至……受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乃至……。行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識亦……而得……乃至……色亦……而得……乃至……受亦……而得……乃至……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乃至……。識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色亦……而得……乃至…………而得……乃至……想亦……而得……乃至……行亦諦義勝義而得……乃至……。眼處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耳處亦……而得……乃至……法處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乃至……處是……而得……乃至……法處是依諦義勝義而得眼處亦……而得……乃至……意處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乃至……。眼界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耳界亦……而得……乃至……法界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乃至……耳界……而得……乃至……法界是依諦義勝義而得眼界亦……而得……乃至……意識界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乃至……眼根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耳根亦……而得……乃至……具知根亦依諦義勝義而得……乃至……耳根是…………乃至……具知根是依諦義勝義而得眼根亦……而得乃至……已知根亦依諦義勝義而得具知根與已知根是異耶(自)然(他)世尊——為己利益之修行有補特伽羅具知根亦依諦義勝義而得耶(自)然(他)具知根與補特伽羅是異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汝應承認返論[19]具知根……而得……乃至……與已知根是異」,「世尊是……乃至……仰依諦義勝義而得」,依此實汝應言:「具知根與補特伽羅是異。」此若如汝所言雖言:「具知根是……而得……乃至……與已知根是異。」「尊是……乃至……仰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具知根與補特伽羅是異。」乃邪也更若不言:「具知根與補特伽羅是異。」實亦汝不得言:「具知根是……而得……乃至……已知根是異。」「世尊是……乃至……仰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具知根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乃至……與已知根是異。」「世尊是……乃至……仰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具知根與補特伽羅是異。」乃邪也

第十一節 四結合[20]

一三八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色是補特伽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21](自)汝應承認墮負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依此實汝應言:「色是補特伽羅。」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但實不應言:「色是補特伽羅。」乃邪也更若不言:「色是補特伽羅。」實亦汝得言:「補特伽羅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色是補特伽羅。」乃邪也

一三九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於色中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色外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色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汝應承認墮負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依此實汝應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色。」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色。」乃邪也更若不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色。」亦汝不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色。」乃邪也

一四〇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受是補特伽羅耶……乃至……於受中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受外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補特伽羅之中有受耶?……乃至……。想是補特伽羅耶?……乃至……於想中有補特伽羅耶?…………於想外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補特伽羅之中有想耶?……乃至……。行是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行中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行外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行耶?……乃至……。識是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識中有補特伽羅?……乃至……於識外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汝應承認墮負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依此實汝:「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識。」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識。」乃邪也更若不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識。」亦汝不得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識。」乃邪也

一四一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眼處是補特伽羅乃至……於眼處之中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眼處之外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補特伽羅之中有眼處耶?……乃至……。具知根是補特伽羅耶?……乃至……於具知根之中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具知根之外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補特伽羅之中有具知根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汝應承認墮負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依此實汝應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具知根。」此若如汝所言雖言:「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具知根。」乃邪也若不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具知根。」實亦汝不得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具知根。」乃邪也

一四二

(他)補特伽羅是不依諦義勝義而得耶(自)然(他)色是補特伽羅(自)實不應如是言(他)汝應承認返論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依此實汝應言:「色是補特伽羅。」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義而不得。」但實不應言:「色是補特伽羅。」乃邪也更若不言:「色是補伽羅。」實亦汝不得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不依諦勝義而得。」但實不應言:「色是補特伽羅。」乃邪也

一四三

(他)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耶(自)然(他)於色之中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色之外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色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汝應承認返論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依此實汝應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色。」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應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色。」乃邪也更若不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色。」實亦汝不得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若如汝所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應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色。」乃邪也

一四四

(他)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耶(自)然(他)受是補特伽羅?……乃至……於受中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受外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補特伽羅之中有受耶?……乃至……。想是補特伽羅耶?……乃至……於想中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想外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補特伽羅之中有想耶?……乃至……。行是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行中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行外有補特伽羅耶?…………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行耶?……乃至……。識是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識中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識外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識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汝應承認返論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依此實應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識。」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應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識。」乃邪也更若不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實亦汝不得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應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識。」乃邪也

一四五

(他)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耶(自)然(他)眼處是補特伽羅耶?……乃至……於眼處之中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眼處之外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補特伽羅之中有眼處耶?……乃至……。具知根是補特伽羅耶?……乃至……於具知根之中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具知根之外有補特伽羅耶?……乃至……於補特伽羅之中有具知根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汝應承認返論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依此實汝應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具知根。」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應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具知根。」乃邪也更若不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具知根。」實亦汝不得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但實不應言於補特伽羅之中有具知根。」乃邪也

第十二節 相問說[22]

一四六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補特伽羅是有緣?……乃至……補特伽羅是無緣耶補特伽羅是有為耶補特伽羅是無為耶補特伽羅是常住耶補特伽羅是無常耶補特伽羅是有相耶補特伽羅是無相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四七

(他)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不得耶(自)然(他)世尊——為己利益之修行有補特伽羅——是為所仰耶(自)然(他)補特伽羅是有緣耶……乃至……補特伽羅是無緣耶補特伽羅是有為耶補特伽羅是無為耶補特伽羅是常住補特伽羅是無常耶補特伽羅是有相耶補特伽羅是無相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第十三節 語吟味

一四八

(自)補特伽羅是能得耶能得是補特伽羅耶(他)補特伽羅是能得能得某者是補特伽羅而或某者非補特伽羅(自)補特伽羅某者是能得而某者是不能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四九

(自)補特伽羅是諦義耶諦義是補特伽羅耶(他)補特伽羅是諦義諦義某者是補特伽羅而或某者非補特伽羅(自)補特伽羅或某者是諦義而或某者非諦義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五〇

(自)補特伽羅是能知耶能知是補特伽羅耶(他)補特伽羅是能知能知者是補特伽羅而或某者非補特伽羅(自)補特伽羅某者是能知而或某者是不能知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五一

(自)補特伽羅是正知耶正知是補特伽羅耶(他)補特伽羅是正知正知某者是補特伽羅而或某者非補特伽羅(自)補特伽羅某者是正知或某者是不正知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五二

(自)補特伽羅是存在耶存在是補特伽羅耶(他)補特伽羅是存在存在某者是補特伽羅而或某者非補特伽羅(自)補特伽羅某者是存在而或某者是不存在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五三

(自)補特伽羅是存在存在之一切是非補特伽羅耶(他)然(自)補特伽羅是不存在不存在之一切乃非補特伽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第十四節 施設問

一五四

(自)於色界之補特伽羅是有色耶(他)然(自)於欲界之補特伽羅是有欲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色界之有情是有色耶(他)然(自)於欲界之有情是有欲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言無色界之補特伽羅是無有色耶(他)然(自)於欲界之補特伽羅是有欲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無色界之有情是無有色耶(他)然(自)於欲界之有情是有欲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五五

(自)於色界之補特伽羅是有色於無色界之補特伽羅是無色任何人沒於色界而生於無色界者耶(他)然(自)有色之補特伽羅是斷滅而無色之補特伽羅是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色界之有情是有色於無色界之有情是無色任何人沒於色界而生於無色界耶(他)然(自)有色之有情是斷滅而無有色之有情是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五六

(自)言身言體言體言身容括於身前者即是後者而為一義平等同類等族耶(他)然(自)言補特伽羅言命者言命者言補特伽羅容括於補特伽羅前者即是後者而為一義平等同類等族耶(他)然(自)身與補特伽羅是異耶(他)然(自)命者與體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汝應承認墮負言身言體言體言身容括於身前者即是後者而為一義平等等族」,「言補特伽羅言命者言命者言補特伽羅容括於補特伽羅前者即是後者而為一義平等同類等族」,「身與補特伽羅是異」,依此實汝應言:「命者與體是異。」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言身言體言體言身容括於身前者即是後者而為一義平等同類等族。」「言補特伽羅言命者言命者言補特伽羅容括於補特伽羅前者即是後者而為一義平等同類等族。」「身與補特伽羅是異。」實不應言:「命者與體是異。」乃邪也更若不言:「命者與體是異。」實亦汝不得言:「身言體言體言身容括於體前者即是後者而為一義平等同類等族。」「補特伽羅言命者言命者言補特伽羅容括於補特伽羅前者即是後者而為一義平等同類等族。」「身與補特伽羅是異。」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言身言體言體言身容括於體前者即是後者而為一義平等同類等族。」「言補特伽羅言命言命者言補特伽羅容括於補特伽羅前者即是後者而為一義平等同類等族。」「身與補特伽羅是異。」但實不應言:「命者與體是異。」乃邪也

一五七

(他)言身言體言體言身容括於身前者即是後者而為一義平等同類等族耶(自)然(他)世尊——為己利益之修行有補特伽羅——為所仰耶(自)然(他)身與補特伽羅是異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汝應承認返論言身言體言體言身容括於身前者即是後者而為一義平等同類等族」,世尊——為己利益之修行有補特伽羅——為所仰」,依此實汝應言:「身與補特伽羅是異。」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言身言體言體言身容括於身前者即是後者而為一義平等同類等族。」「世尊——為己利益之修行有補特伽羅——為所仰。」實不應言:「身與補特伽是異。」乃邪也更若不言:「身與補特伽羅是異。」實亦汝得言:「言身言體言體言身容括於身前者即是後者而為一義平等同類等族。」世尊——為己利益之修行有補特伽羅——為所仰。」此若如汝所言雖言:「言身言言體言身容括於身前者即是後者而為一義平等同類等族。」「世尊——己利益之修行有補特伽羅——為所仰。」但實不應言:「身與補特伽羅是異。」乃邪也

第十五節 趣轉生門死結生問

一五八

(自)補特伽羅是由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自)同補特伽羅是由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23]……乃至……。(自)補特伽羅是由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然(自)別之補特伽羅是由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24]……乃至……。(自)補特伽羅是由此世界至彼世界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然(自)同而別者由此世界至彼世界自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25]……乃至……。(自)補特伽羅是由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然(自)非同非別者是由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實不應知是言[26]……乃至……。(自)補特伽羅是由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然(自)同補特伽羅轉生耶別補特伽羅轉生耶同而別者之轉生耶非同非別者由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五九

(他)不應言:「補特伽羅是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自)然(他)依世尊

極七返轉生
補特伽羅是
由一切結盡
則苦之盡者。」

不為所仰耶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補特伽羅由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他)不應言:「補特伽羅是由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自)然(他)依世尊:「諸比丘輪迴是無邊際不知轉生輪迴之無明蓋愛結有情之前際。」不為所仰耶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補特伽羅由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

一六〇

(自)補特伽羅是由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自)同補特伽羅是由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同補特伽羅是由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然(自)無論何人人終而為天耶(他)然(自)人同為天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人同為天耶(他)然(自)人終而為天天終而為人有天與人有是異。「同者之轉生是邪也……乃至……。若使同者轉生於此處其補特伽羅是與彼世界無異如是非實有死不得有殺生者雖然有業有業異熟有所作業之異熟有善惡之業異熟但是同是轉生者乃邪也

一六一

(自)同補特伽羅是由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自)無論何人人歿而為夜叉餓鬼地獄畜生趣駱駝驢馬野豬水牛耶(他)然(自)同為水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人同為水牛耶(他)然(自)人歿而為水牛水牛終而為人有水牛與人有是異。「是轉生者是邪也……乃至……。若同是轉生於此處滅之補特伽羅與彼世界是不異非實有死者不得有殺生者雖然有業有業異熟有所作業之異熟有善惡之業異熟但是同是轉生者乃邪也

一六二

(自)同補特伽羅是由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自)無論何人剎帝利歿而為婆羅門耶(他)然(自)剎帝利同為婆羅門(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無論何人剎帝利歿而為吠舍首陀耶(他)然(自)剎帝利同為首陀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無論何婆羅門歿而為吠舍首陀剎帝利耶(他)然(自)婆羅門皆同為剎帝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無論何人吠舍歿而為首陀剎帝利婆羅門(他)然(自)吠舍同為婆羅門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無論何人首陀歿而為剎帝利婆羅門吠舍耶(他)然(自)首陀同為吠舍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六三

(自)同補特伽羅是由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自)手切斷者而為手切斷者足切斷者而為足切斷者手足切斷者而為手足切斷者耳切斷者鼻切斷者耳鼻切斷者指切斷者母指切斷者筋切斷者曲手蛇頭手瘡病皮膚病𭼈肺病癲癎駱駝驢馬野豬水牛者而為水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六四

(他)不應言:「同補特伽羅是由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自)然(他)預流之補特伽羅是於人界滅而生於天界於彼處亦非預流耶(自)然(他)若預流之補特伽羅於人界滅而生於天界於彼處亦為預流」,依此實汝應言:「同補特伽羅是由此世界至彼世界自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自)預流之補特伽羅於人界滅而生於天界於彼處亦為預流」,依此理由,「同補特伽羅是此世界至彼世界由彼世界至此世界而轉生(他)然(自)預流之補特伽羅於人界滅而生於天界於彼處亦為人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一六五

(自)同補特伽羅……乃至……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然(自)不異不離而轉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非異非離而轉生耶(他)然(自)手切斷者而為手切斷者……乃至……為水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六六

(自)同補特伽羅……乃至……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然(自)是有色之轉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是有色之轉生耶(他)然(自)命者體是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受……乃至……有想……乃至……有行……乃至……有識之轉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識之轉生耶(他)(自)命者是體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六七

(自)同補特伽羅是由此世界……乃至……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然(自)是無色之轉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是無色之轉生耶(他)然(自)命者與體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無受……乃至……無想……乃至……無行……乃至……無識者轉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是無識之轉生耶(他)然(自)命者與體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六八

(自)同補特伽羅是由此世界……乃至……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然(自)是色之轉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是色之轉生耶(他)然(自)命者是體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受……乃至…………乃至…………乃至……識之轉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是識之轉生耶(他)然(自)命者是體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六九

(自)同補特伽羅……乃至……至此世界而轉生耶(他)然(自)色是不轉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色是不轉生耶(他)然(自)命者與體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受……乃至…………乃至…………乃至……識是不轉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識是不轉生耶(他)然(自)命者與體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七〇

(自)若於蘊壞時補特伽羅壞
依佛所迴避之斷見
若於蘊壞時補特伽羅不壞
補特伽羅等於涅槃應為常住

第十六節 所依施設問

一七一

(自)以色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色是無常緣起盡法壞法離貪法滅法變易法[27](他)然(自)補特伽羅亦是無常有為緣起盡法壞法離貪法滅法變易法耶(他)實不應如是……乃至……

一七二

(自)以受為所依……乃至……以想為所依……乃至……以行為所依……乃至……以識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識是無常……乃至……變易法耶(他)(自)補特伽羅亦是無常……乃至……變易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七三

(自)以色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以青色為所依而有青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以黃色為所依〔……乃至……〕以亦色為所依〔……乃至……〕以白色為所依〔……乃至……〕以有見色為所依〔……乃至……〕以無見色為所依〔……乃至……〕以有對色為所依〔……乃至……〕以無對色為所依而有無對色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七四

(自)以受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以善受為所依而有善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受是有果有異好果妙果親果不厭果微細樂異熟耶(他)然(自)善補特伽羅亦有果有異熟好果親果妙果不厭果微細樂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乃至……

一七五

(自)以受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以惡受為所依而有惡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以惡受為所依而有惡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惡受是有果有異熟不可愛果不適意果不悅果厭果粗惡苦異熟耶(他)然(自)惡補特伽羅亦是有果有異熟不可愛果不適意果不悅果厭果粗惡苦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一七六

(自)以受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以無記受為所依而有無記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以無記受為所依而有無記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無記受是無常有為緣起盡法消法離貪法滅法變易法耶(他)然(自)無記之補特伽羅亦是無常有為……乃至……變易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七七

(自)以想為所依以行為所依以識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自)以善識為所依而有善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以善識為所依而有善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善識是有果有異熟可愛適意果悅果不厭果微細樂果樂異熟耶(他)然(自)善補特伽羅亦是有果有異熟可愛果適意果悅果不厭果微細樂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七八

(自)以識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以惡識為所依而有惡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以惡識為所依而有惡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惡識是有果有異熟不可愛果不適意果不悅果厭果粗惡苦異熟耶(他)然(自)惡補特伽羅亦是有果有異熟不可愛果不適意果不悅果厭果粗惡苦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一七九

(自)以識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以無記識為所依而有無記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以無記識為所依而有無記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無記識是無常有為緣起盡法消法離貪法滅法變易法耶(他)然(自)無記補特伽羅亦是無常有為……乃至……變易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八〇

(自)言:「以眼為所依而有有眼之補特伽羅。」(他)然(自)應言於眼滅時有眼補特伽羅之滅。」(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言:「以耳為所依〔……乃至……〕以鼻為所依〔……乃至……〕以舌為所依〔……乃至……〕以身為所依〔……乃至……〕以意為所依而有意之補特伽羅。」(他)然(自)應言:「於意滅時有意補特伽羅之滅。」(他)實不應如是言

一八一

(自)言:「以邪見為所依而有邪見之補特伽羅。」(他)然(自)應言於邪見滅時邪見補特伽羅之滅。」(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言:「以邪思為所依〔……乃至……〕以邪語為所依〔……乃至……〕以邪業為所依〔……乃至……〕以邪命為所依〔……乃至……〕以邪勤為所依〔……乃至……〕以邪念為所依〔……乃至……〕以邪定為所依而有邪定之補特伽羅。」(他)然(自)應言:「於邪定滅時邪定補特伽羅之滅。」(他)實不應如是言

一八二

(自)言:「以正見為所依而有正見之補特伽羅。」(他)然(自)應言於正見滅時正見補特伽羅之滅。」(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言:「正思為所依〔……乃至……〕以正語為所依〔……乃至……〕以正業為所依〔……乃至……〕正命為所依〔……乃至……〕以正勤為所依〔……乃至……〕以正念為所依〔……乃至……〕正定為所依而有正定之補特伽羅。」(他)然(自)言:「於正定滅時正定補特伽羅之滅。」(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八三

(自)以色為所依以受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以二蘊為所依而有二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以色為所依〔……乃至……〕以受為所依〔……乃至……〕以想為所依〔……乃至……〕以行為所依〔……乃至……〕以識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以五蘊為所依而有五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八四

(自)以眼處為所依以耳處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以二處為所依而有二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以眼處為所依以耳處為所依……乃至……以法處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自)以十二處為所依而有十二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八五

(自)以眼界為所依以耳界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以二界為所依而有二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以眼界為所依以耳界為所依……乃至……以法界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自)以十八界為所依而有十八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八六

(自)以眼根為所依以耳根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以二根為所依而有二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以眼根為所依以耳根為所依……乃至……以具知根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以二十二根為所依而有二十二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八七

(自)以一蘊有為[28]所依而有一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以四蘊有為所依而有四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以一蘊有為所依而有一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以五蘊有為所依而有五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八八

(自)於一蘊有有一補特伽羅耶(他)然(自)於四蘊有有四補特伽羅(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一蘊有有一補特伽羅耶(他)然(自)於五蘊有有五補特伽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八九

(自)如以木為所依而有影之施設然如以色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以木為所依而有影之施設如木者無常影亦無常然如以色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若色是無常補特伽羅亦是無常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如以木為所依而有影之施設木與影者異也然如以色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色與補特伽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九〇

(自)如以村里為所依而有村里人之施設然如以色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如以村里為所依而有村里人之施設村里與村里人是異然如以色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色與補特伽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九一

(自)如以王國為所依而有王之施設然如以色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如以王國為所依而有王之施設王國與王是異然如以色為所依而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色與補特伽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九二

(自)如鎖是非縛者是縛者有其鎖然如色是非有色有色之物為有色如鎖者非縛者是縛者有其鎖鎖與縛者是異也然如色是非有色而以有色之物為有色色與有色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九三

(自)於心心有補特伽羅之施設耶(他)然(自)於心心之補特伽羅是歿再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九四

(自)於生第二心之時不應言:「同也異也。」(他)實不應如是言[29](自)於生第二心時不言:「童子也童女也。」(他)應言(自)汝應承認墮負於生第二心之時不應言同者異者」,依此實汝應言:「於生第二心之時亦不應言童子也童女。」此若如汝所言雖言:「於生第二心之時不應言同者異者。」而言:「於生第二心時是童子童女。」乃邪也更若於生第二心之應言同者異者。」依此實汝應言[30]:「於生第二心之時應言同者。」此若如汝所言雖言:「於生第二心之時不應言同者異者。」而言:「生第二心之時是童子童女。」乃邪也

一九五

(自)於生第二心之時不應言:「同者異者。」(他)實不應如是言[31](自)於生第二心之時不應言:「女也男也。」「在家也出家也。」「人也天也。」(他)應言(自)汝應承認墮負於生第二心之時不應言同者異者。」依此實汝應言:「於生第二心之時不應言人也天也。」此若如汝所言雖言:「於生第二心之時不應言同者異者。」而應言:「於生第二心之時人也天也[32]。」乃邪也更若於生第二心之時應言人也天也。」依此實汝應言[33]於生第二心之時應言同者異者。」若如汝所言雖言:「於生第二心之時不應言同者異者。」而言:「於生第二心之時人也天也。」乃邪也

一九六

(他)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自)然(他)者見見彼物依彼物而見者即非此者見見此物依此物而見[34](自)然(他)若彼者見見彼物依彼物而見者即此者見見此物依此物而見」,此實汝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他)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勝義而得。」(自)然(他)彼者聞彼者嗅彼者味彼者觸彼者知知彼物依彼物而知者即非此者知知此物依此物而知(自)然(他)彼者知知彼物依彼物而知者即是此者知知此物依此物而知依此實汝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一九七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彼者不見見彼物不依彼物而見[35]者即非此者不見不見此物不依此物而見(他)(自)若彼者不見不見彼物不依彼物而見者即此者不見不見此物依此物而見」,依此實汝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彼者不聞不嗅不味不觸不知不知彼物不依彼物而知者即非此者不知不知此物不依此物而知(他)(自)若彼者不知不知彼物不依彼物而知者即是此者不知不知此物不依此物而知依此實汝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一九八

(他)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自)然(他)非依世尊之所仰耶?「諸比丘我以超越人天清淨之天眼見有情之死乃至於如實知有情之勝衰妙好醜惡善趣惡趣之業。」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補特伽羅實依諦義勝義而得

一九九

(自)依世尊之所仰諸比丘我以超越人天清淨之天眼見有情之死乃至於如實知有情之勝衰妙好醜惡善趣惡趣之業」,依此理由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世尊以超越人天清淨之天眼見色耶見補特伽羅耶[36](他)見色(自)色是補特伽羅耶色是死歿色是再生色是至於從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世尊以超越人天清淨之天眼而見色耶見補特伽羅耶(他)見補特伽羅(自)補特伽羅是以色色處色界青色黃色白色而對礙於眼來視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世尊以超越人天清淨之天眼而見色耶見補特伽羅耶(他)兩者皆見(自)兩者是色色處色界兩者是青色兩者是黃色兩者是赤色兩者是白色兩者是眼所識兩者對礙於兩者來視域耶兩者死歿兩者再生兩者至於從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第十七節 善品第一

二〇〇

(他)善惡業是可得耶[37](自)然(他)善惡業之作者教作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〇一

(自)善惡業之可得者善惡業之作者教作者可得耶(他)然(自)彼(作者教作者)之作者教作是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彼(作者教作者)之作者教作是可得耶(他)然(自)彼彼非於苦之終局輪迴之斷絕無取涅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業可得者善惡業之作者教作者可得耶(他)然(自)補特伽羅可得是補特伽羅之作者教作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業可得是善惡業之作者教作者可得耶(他)然(自)涅槃可得是涅槃之作者教作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乃至……教作者可得耶(他)然(自)大地可得是大地之作者教作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乃至……教作者可得耶(他)然(自)大海可得是大海之作者教作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業……乃至……教作者可得耶(他)然(自)山王須彌可得是山王須彌之作者教作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業……乃至……教作者可得耶(他)然(自)水可得是水之作者教作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業……乃至……教作者可得耶(他)(自)火可得是火之作者教作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業……乃至……教作者可得耶(他)然(自)風可得是風之作者教作者可得(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業……乃至……教作者可得耶(他)然(自)草材木可得是草材木之作者教作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業……乃至……教作者可得耶(他)然(自)善惡業與善惡業之作教作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〇二

(他)善惡業之異熟可得耶(自)然(他)善惡業異熟之感者可得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〇三

(自)善惡業之異熟可得是善惡業異熟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彼(感者)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彼(感者)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於彼彼無苦之終局無輪迴之斷絕非無取涅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業之異熟……乃至……異熟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補特伽羅可得是補特伽羅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業之異熟可得是善惡業異熟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涅槃可得是涅槃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業……乃至……異熟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大地可得大海可得山王須彌可得水可得火可風可得草材木可得大地……乃至……〕材木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業……乃至……異熟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善惡業異熟與善惡業異熟之感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〇四

(他)天之樂可得耶(自)然(他)天樂之感者可得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〇五

(自)天之樂可得是天樂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彼(感者)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彼(感者)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於彼彼無苦之終局無輪迴之斷絕非無取涅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天之樂可得是天樂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補特伽羅可得是補特伽羅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天之樂可得是天樂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涅槃可得是涅槃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天之樂可得是天樂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大地可得大海可得山王須彌可得水可得火可得風可得材木可得大地……乃至……〕材木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天之樂可得是天樂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天樂與天樂之感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〇六

(他)人之樂可得耶(自)然(他)人樂之感者可得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〇七

(自)人樂可得是人樂之感可得耶(他)然(自)彼(感者)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彼(感者)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於彼彼無苦之終局無輪迴之斷絕非無取涅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人樂可得是人樂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補特伽羅可得是補特伽羅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人樂可得是人樂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涅槃可得是涅槃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人樂可得是人樂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大地可得大海可得山王須彌可得水可得火可得風可得材木可得大地……乃至……〕材木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人樂可得是人樂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人樂無人樂之感者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〇八

(他)惡趣之苦可得耶(自)然(他)惡趣苦之感者可得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〇九

(自)惡趣之苦可得是惡趣苦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彼(感者)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彼(感者)之感者可得耶(他)(自)於彼彼無苦之終局無輪迴之斷絕非無取涅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惡趣之苦可得是惡趣苦之感者可得耶(自)補特伽羅可得補特伽羅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惡趣之苦可得是惡趣苦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涅槃可得是涅槃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惡趣之苦可得是惡趣苦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大地可得大海可得山王須彌可得水可得火可得風可得材木可得大地……乃至……〕材木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惡趣之苦可得是惡趣苦之感可得耶(他)然(自)惡趣苦與惡趣苦之感者是異(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一〇

(他)地獄之苦可得耶(自)然(他)地獄苦之感者可得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一一

(自)地獄之苦可得是地獄苦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彼(感者)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彼(感者)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於彼彼無苦之終局無輪迴之斷絕非無餘涅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地獄之苦可得是地獄苦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所謂補特伽羅可得是補特伽羅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地獄之苦可得是地獄苦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涅槃可得是涅槃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地獄之苦可得是地獄苦之感者可得耶(他)(自)大地可得大海可得山王須彌可得水可得火可得風可得木可得大地……乃至……〕材木之感者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地獄之苦者可得是地獄苦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地獄之苦與地獄苦之感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一二

(自)善惡業可得是善惡業之作者教作者異熟之感者可得耶(他)(自)彼作而彼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彼作而彼感耶[38](他)(自)自作之樂苦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業……乃至……異熟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異者作而異者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異者作而異者感耶(他)然(自)他作之樂苦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業……乃至……異熟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彼與異者作而彼與異者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彼與異者作而彼與異者感耶(他)然(自)有自作與他作之樂苦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乃至……異熟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彼非作而彼非感異者非作而異者非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彼非作而彼非感異者非作而異者非感耶(他)然(自)非自所作非他所作及無因生之樂苦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業……乃至……異熟之感者可得耶(他)然(自)彼作而彼感異者作而異者感彼及異者作而彼及異者感彼非作而彼非感異者非作而異者非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彼作而彼感異者作而異者感彼及異者作而彼及異者感彼非作而彼非感異者非作而異者非感耶(他)然(自)自作之樂苦他作之樂苦自作他作之樂苦非自所作非他所作及無因生之樂苦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一三

(他)業是有耶(自)然(他)業之作者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一四

(自)業有是業之作者有耶(他)然(自)彼(作者)之作者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彼(作者)之作者有耶(他)然(自)於彼彼無苦之終局無輪迴之斷滅非無取涅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業有是業之作者有耶(他)然(自)涅槃有是涅槃之作者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業有是業之作者有耶(他)然(自)大地有……乃至……大海有……乃至……山王須彌有……乃至……水有……乃至……火有……乃至……風有…………材木有是草材木之作者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業是業之作者有耶(他)然(自)業與業之作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一五

(他)異熟有耶(自)然(他)異熟之感者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一六

(自)異熟有是異熟之感者有耶(他)然(自)彼(感者)之感者有(他)實不應如是言(自)彼(感者)之感者有耶(他)然(自)於彼彼無苦之終局無輪迴之斷絕非無取涅槃耶(他)實不應如是而……乃至……。(自)異熟有是異熟之感者有耶(他)然(自)補特伽羅有是補特伽羅之感者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異熟有是異熟之感者有耶(他)然(自)涅槃有是涅槃之感者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異熟有是異熟之感者有耶(他)然(自)大地有……乃至……大海有……乃至……山王須彌有……乃至……水有……乃至……火有……乃至……風有……乃至……材木有是草材木之感者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異熟有是異熟之感者有耶(他)然(自)異熟與異熟之感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第十八節 神通徵問

二一七

(他)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自)然(他)何人無神通變化者耶(自)然(他)若何人有神通變化者依此實汝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他)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自)(他)任何人依天耳界而聞聲……乃至……知他心隨念宿住依天眼而見色無證漏盡耶(自)然(他)若何人有證漏盡依此實汝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二一八

(自)為有神通變化者依此理由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自)神通變化者是補特伽羅非神通變化者非是補特伽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天耳界而聞聲……乃至……知他心隨念宿住依天眼而見色以證漏盡者是補特伽羅不證漏盡者非是補特伽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第十九節 補特伽羅論

二一九

(他)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自)然(他)母是非有耶(自)然(他)若有母依此實汝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他)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自)然(他)父非有耶……乃至……兄弟姊妹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在家出家人非有耶(自)然(他)若有人依此實汝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二二〇

(自)若有母依其理由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任何人皆非有母而為母耶(他)然(自)任何人皆非有補特伽羅而為補特伽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任何人皆非有父而……乃至……非兄弟……乃至……非姊妹非剎帝利非婆羅門非吠舍非首陀非在家非出家非天非人而為人耶(他)然(自)任何人皆非有補特伽羅而為補特伽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若有母依其理由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任何人亦為母終而不為母耶(他)然(自)任何人為補特伽羅終不為補特伽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任何人為父終而……乃至……為兄弟終為姊妹終為剎帝利終為婆羅門終為吠舍終為首陀終為在家終為出家終為天終為人終而不為人耶(他)然(自)何人為補特伽羅終而不為補特伽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二一

(他)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自)然(他)預流乃非有耶(自)然(他)若有預流依此實汝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義而得。」(他)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自)然(他)有一不還阿羅漢俱分解脫慧解脫身證見得信解脫隨法而非有隨信耶(自)然(他)若有隨信者依此實汝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二二二

(自)若有預流者依此理由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自)任何人亦不為預流而有為預流耶(他)然(自)任何人皆亦不為補特伽羅而有為補特伽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任何人亦不為一來……乃至……不為不還阿羅漢俱分解脫慧解脫身證見得信解脫而為隨法隨信(他)然(自)不為補特伽羅而為補特伽羅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若有預流依此理由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他)自任何人亦為預流之終而不為預流耶(他)然(自)任何人亦為補特伽羅之終而不為補特伽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任何人亦為一來之終不還之終而不為不還者耶(他)然(自)任何人亦為補特伽羅之終而不為補特伽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二三

(他)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自)然(他)有四雙之人八人之補特伽羅耶(自)然(他)若有四雙之人八人之補特伽羅此實汝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二二四

(自)有四雙之人八人之補特伽羅依其理由補特伽羅是依諦義義而得耶(他)然(自)四雙之人八人之補特伽羅是於佛陀出現故而現耶(他)(自)補特伽羅是於佛陀出現故而現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補特伽羅是於佛陀出現故而現耶(他)然(自)佛陀世尊於般涅槃之時補特伽羅斷絕非補特伽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二五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補特伽羅是有為(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補特伽羅是無為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補特伽羅亦非有為亦非無為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補特伽羅亦非有為亦非無為耶(他)然(自)除有為及無為有其他之第三句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除有為及無為有其他之第三句耶(他)然(自)非世尊之所仰耶經言:「諸比丘有二界二界者何是有為界與無為界諸比丘此為二界[39]。」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不應言:「除有為及無為有其他之第三句。」

二二六

(自)補特伽羅者亦非有為亦非無為耶(他)然(自)有為及無為與補特伽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蘊是有為涅槃是無為補特伽羅是非有為非無為耶(他)然(自)蘊及涅槃與補特伽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色是有為涅槃是無為補特伽羅是非有為非無為耶(他)(自)色及涅槃與補特伽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受識是有為涅槃是無為補特伽羅是非有為非無為耶(他)然(自)識及涅槃與補特伽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二七

(自)補特伽羅之生是所施設滅是所施設住異是所施設耶(他)然(自)補特伽羅是有為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世尊之所仰諸比丘此等有三種有為之有為相諸比丘有為法之生是所施設滅是所施設住異是所施設。」[40]補特伽羅之生是所施設滅是所施設住異是所施設是故補特伽羅實是有為(自)補特伽羅之生非所施設滅非所施設住異非所施設耶(他)(自)補特伽羅是無為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世尊之所仰:「諸比丘此等有三種之無為相諸比丘無為法之生非所施設滅非所施設住異非所施設。」補特伽羅之生非所施設滅非所施設住異非所施設是故補特伽羅實是無為

二二八

(自)般涅槃之補特伽羅是有實義耶無實義耶(他)有實義(自)般涅槃之補特伽羅常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實義中無般涅槃之補特伽羅是斷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補特伽羅是依止於何而住耶(他)依止於有而住(自)有是無常有為緣起盡法壞法離貪法滅法變易法耶(他)然(自)補特伽羅亦是無常有為緣起盡法壞法離貪法滅法變易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二九

(他)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自)然(他)任何人感樂受而不知我感樂受(自)然(他)若任何人有感樂受而知我感樂受」,依此實汝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他)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自)然(他)任何人亦感苦受……乃至……感不苦不樂受而不我感不苦不樂受(自)然(他)若任何人感不苦不樂受而知我感不苦不樂受」,依此實汝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二三〇

(自)若任何人亦感樂受而知我感樂受」,依此理由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感樂受而知我感樂受補特伽羅感樂受而不知我感樂受者乃非補特伽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感苦受……乃至……感不苦不樂受而知我感不苦不樂受者補特伽羅感不苦不樂受而不知我感不苦不樂受者乃非補特伽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若任何人感樂受而我感樂受」,依此理由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樂受與感樂受而知我感樂受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苦受與……乃至……不苦不樂受與感不苦不樂受而知我感不苦不樂受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三一

(他)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自)然(他)任何人隨身而非住於順身觀耶(自)然(他)若任何人隨身而住於順身觀依此實汝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他)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自)然(他)任何人隨受……乃至……隨心……乃至……隨法而非住於順法觀(自)然(他)若任何人隨法而住於順法觀依此實汝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二三二

(自)若任何人隨身而住於順身觀依其理由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隨身而住於順身觀者補特伽羅隨身而不住於順身觀者乃非補特伽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隨受……乃至……隨心……乃至……隨法而住於順法觀者乃補特伽羅不隨法而住於順法觀者乃非補特伽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三三

(自)若任何人皆隨身而住於順身觀依其理由補特伽羅是依諦義義而得耶(他)然(自)身與隨身而住於順身觀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受法與隨法而住於順法觀者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三四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世尊非所仰耶

謨賀王於常深注意
以觀世間空
隨我去見時
當可超死歿
人觀斯世間
不見於死王[41]

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實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二三五

(自)補特伽羅能觀察耶(他)然(自)色與俱而觀察耶無色而觀察(他)色與俱而觀察(自)命者有體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無色而觀察耶命者與體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補特伽羅能觀察耶(他)然(自)於內而觀察耶?〔從內於出外而觀察耶(他)於內而觀察(自)命為有體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從內出於外而觀察耶命者與體是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三六

(他)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自)然(他)世尊非為[42]諦論者時論者實論者如論者真論者確定論者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為己之利益而修行有補特伽羅。」[43]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實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二三七

(他)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自)然(他)世尊非為諦論者時論者實論者如論者真論者確定論者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諸比丘生於世間之一補特伽羅是為多人善為世間之慈悲為天人之利益為樂而生。」[44]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二三八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世尊非為諦論者……乃至……確定論者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一切法無我。」有如是之經(他)然(自)依此實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二三九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世尊非為諦論者……乃至……確定論者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不疑生即苦生滅即苦滅如是不緣其他而有智迦旃延如是而有正見。」[45]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實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二四〇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婆夷羅比丘尼對魔波旬非如是言耶

汝主張如何是有情
汝今墮於見
此唯諸行聚
此有情無得
如諸支所集
而稱為有車』,
如是有諸蘊時
認為有有情』。
然唯苦生起
停止又消滅
苦外無有起
不為苦外滅。」[46]

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實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二四一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具壽阿難對世尊非如是所言耶?「大德世間是空言世間是空何以故大德言世間是空耶我及我所空故言世間是空阿難何故我及我所空耶阿難眼是空我及我所空故色是空……乃至……眼識是空眼觸是空眼解是空緣眼觸所生之樂非苦非樂受亦是空我及我所空故耳是空……乃至……聲是空鼻是空香是空是空味是空身是空觸是空意是空法是空意識是空意觸是空緣意觸所生之樂非苦非樂亦是我及我之所空故是空阿難實言我及我所空之故世間是空。」[47]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實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勝義而得。」

二四二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世尊非諦論者時論者實論者如論者真論者確定論者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諸比丘我存在時應言有我所耶大德諸比丘我所存在時應言有我大德諸比丘我及我所真正確實不得之時有如是之見此即是世有情死後應存在常劫堅固不變易之法是常住同類而斯存諸比非是全不成熟幼稚法耶大德實非全不成熟幼稚之法而何耶?」[48]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實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二四三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世尊非諦論者時論者實論者如論者真論者確定論者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仙尼耶世間所見有三師如何為三耶茲有某師於現法真正確實施設有於未來真正確實施設有情仙尼耶茲有某師於現法真正確實施設有情於未來真正確實不施設有情仙尼耶茲有某師於現法真正確實不施設有情於未來真正確實不施設有情此中仙尼耶於現法確實施設有情於未來真正確實施設有情之師仙尼耶是言常論者尼耶此中於現法真正確實施設有情於未來真正確實不施設有情之師仙尼耶是言斷論者仙尼耶此中於現法真正確實不施設有情未來真正確實不施設有情之師仙尼耶是言等覺者是等於世間所現出之三。」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實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二四四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世尊非諦論者時論者實論者如論者真論者確定論者耶(他)然(自)世尊所仰酥瓶[49](他)然(自)何人作酥瓶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此實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二四五

(自)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耶(他)然(自)世尊非諦論者時論者實論者如論者真論者確定論者耶(他)然(自)世尊所仰油瓶蜜瓶糖瓶乳瓶水瓶飲器飲椀飲盃常食常粥(他)然(自)有常堅固常劫不變易法之粥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此實不應言:「補特伽羅是依諦義勝義而得。」

補特伽羅論終

第二章 阿羅漢退論

此處有退說言退法不退法者依經所說:「諸比丘此二種法導有學之比丘於退轉。」「諸比丘此五種法導時解脫比丘於退轉[1]。」正量部犢子部說一切有部及大眾部有者許認阿羅漢之退轉。……為破此邪見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是自論師此處言退」,有二種退即已得退與未得退……今以此二種中之已得退為意義

一 退論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2](自)於所有位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所有位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於所有位阿羅漢有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於所有時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所有位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於所有時阿羅漢有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一切之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一切之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一切阿羅漢有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漸退由四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而言……乃至……。(他)以四百千之財富為長者之性依一百千之損失而由長者退轉耶(自)然(他)失去全部財產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以四百千之財富為長者之性依一百千之損失全部財產失去之可能(他)然(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漸退轉由四果之退轉為可能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聖人結合論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不還是不還果退轉耶(他)然[3](自)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乃至……。(自)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然(自)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他)實不應如是而言……乃至……。(自)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然(自)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預流是不由預流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一來是不由一來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不還是不由不還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預流是不由預果退轉耶(他)然(自)不還是不由不還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一來是不由一來果退轉耶(他)然(自)不還是不由不還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而言……乃至……。(自)預流是不由預流果退轉耶(他)然(自)一來是不由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漸退轉而住於何處耶(他)於不還果(自)不還由不還漸退轉而住於何處耶(他)於一來果(自)一來由一來果漸退轉而住於何處耶(他)於預流果(自)預流由預流果漸退轉而住於異生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汝即承認墮負若為阿羅漢由阿羅漢果漸退轉而住於不還果不還由不還果漸退轉住於一來果一來由一來果漸退轉而住於預流果依此實汝應言:「預流由預流果退轉而住於異生。」(自)阿羅漢由阿羅漢果漸退轉而住於預流果耶(他)然(自)於預流果之無間證阿羅漢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與預流何者捨去較多之煩惱耶(他)阿羅漢(自)阿羅漢捨去較多之煩惱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依此實汝應言:「預流由預流果退轉。」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與一來何者捨去較多之煩惱耶(他)阿羅漢(自)若阿羅漢捨去較多之煩惱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依此實汝應言:「一來由一來果退轉。」

一〇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與不還何者捨去較多之煩惱耶(他)阿羅漢(自)若阿羅漢捨去轉多之煩惱阿羅漢由阿羅果退轉」,依此實汝:「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

一一

(自)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然(自)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不還與預流何者捨去較多之煩惱耶(他)不還(自)不還捨去較多之煩惱不還是不還果退轉」,依此實汝應言:「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

一二

(自)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然(自)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不還與一來何者捨去較多之煩惱耶(他)不還(自)不還捨去較多之煩惱不還由不還果退轉」,依此實汝應言:「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

一三

(自)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然(自)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一來與預流何者捨去較多之煩惱耶(他)一來(自)一來捨去較多之煩惱一來由一來果退轉」,依此實汝應言:「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

一四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與預流何者之道修殊勝耶(他)阿羅漢(自)阿羅漢之道修殊勝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依此實汝應言:「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

一五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與預流何者之念處修正勤修神足修根修力修覺支修殊勝耶(他)阿羅漢(自)若阿羅漢之覺支修殊勝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依此實汝應言:「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

一六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與一來何者之道修……乃至……覺支修殊勝耶(他)阿羅漢(自)若阿羅漢之覺支修殊勝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依此實汝:「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

一七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與不還何者之道修……乃至……覺支修殊勝耶(他)阿羅漢(自)若阿羅漢之覺支修殊勝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依此實汝:「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

一八

(自)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然(自)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不還與預流何者之道修……乃至……覺支修殊勝耶(他)不還(自)若不還之覺支修殊勝不還由不還果退轉」,依此實汝應言:「流是由預流果退轉。」

一九

(自)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然(自)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不還與一來何者之道修……乃至……覺支修殊勝耶(他)不還(自)若不還之覺支修殊勝不還由不還果退轉」,依此實汝應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

二〇

(自)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然(自)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一來與預流何者之道修……乃至……覺支修殊勝耶(他)一來(自)若一來之覺支修殊勝一來由一來果退轉」,依此實汝應言:「預流由預流果退轉。」

二一

(自)依阿羅漢見苦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依預流見苦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阿羅漢見集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依預流見集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阿羅漢見滅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依預流見滅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阿羅漢見道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依預流見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阿羅漢見四諦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依預流見四諦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二

(自)依阿羅漢見苦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依一來見苦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阿羅漢見集見滅見道見四諦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依一來見四諦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三

(自)依阿羅漢見苦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依不還見苦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阿羅漢見集見滅見道見四諦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依不還見四諦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四

(自)依不還見苦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然(自)依預流見苦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不還見集見滅見道見四諦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然(自)依預流見四諦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五

(自)依不還見苦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然(自)依一來見苦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不還見集見滅見道見四諦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然(自)依一來見四諦一來自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六

(自)依一來見苦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然(自)依預流見苦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一來見集見滅見道見四諦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然(自)依預流見四諦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七

(自)依預流見苦預流是不由預流果退轉耶(他)然(自)依阿羅漢見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預流見見滅見道見四諦預流是不由預流果退轉耶(他)然(自)依阿羅漢見四諦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八

(自)依一來見苦……乃至……見四諦一來是不由一來果退轉耶(他)然(自)依阿羅漢見四諦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二九

(自)依不還見苦……乃至……見四諦不還是不由不還果退轉耶(他)然(自)依阿羅漢見四諦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三〇

(自)依預流見苦……乃至……見四諦預流是不由預流果退轉耶(他)然(自)依不還見苦……乃至……見四諦不還是不由不還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

三一

(自)依一來見苦……乃至……見四諦一來不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然(自)依不還見苦……乃至……見四諦不還是不由不還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乃至……

三二

(自)依預流見苦……乃至……見四諦預流是不由預流果退轉耶(他)然(自)依一來見苦……乃至……見四諦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三

(自)阿羅漢之貪捨去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預流之有身見捨去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之貪捨去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預流之疑捨去……乃至……戒禁取捨去……乃至……惡趣之貪捨去……乃至……惡趣之瞋捨去……乃至……惡趣之癡捨去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而言……乃至……。(自)阿羅漢之瞋捨去……乃至……阿羅漢之癡捨去……乃至……惛沈掉舉無慚無愧捨去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預流之有身見捨去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之無愧捨去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他)然(自)預流之疑捨去……乃至……戒禁取捨去……乃至……惡趣之貪捨去…………惡趣之瞋捨去……乃至……惡趣之癡捨去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四

(自)阿羅漢之貪捨去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一來之有身見捨去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之貪捨去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一來之疑捨去……乃至……戒禁取之捨去……乃至……麤欲貪之捨去麤瞋恚之捨去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之瞋捨去……乃至……無愧之捨去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一來之有身見捨去……乃至……麤瞋恚之捨去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五

(自)阿羅漢之貪捨去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不還之有身見捨去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之貪捨去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不還之疑捨去……乃至……戒禁取之捨去微俱行欲貪之捨去微俱行瞋恚之捨去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之瞋捨去……乃至……無愧之捨去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不還之有身見捨去……乃至……微俱行瞋恚之捨去不還是不還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六

(自)不還之有身見之捨去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然(自)預流之有身見捨去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不還之有身見捨去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然(自)預流之疑捨去……乃至……惡趣之癡捨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不還之疑捨去……乃至……俱行瞋恚之捨去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然(自)預流之有身見捨去…………惡趣之癡捨去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三七

(自)不還之有身見捨去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然(自)一來之有身見捨去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不還之有身見捨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然(自)一來之疑捨去……乃至……戒禁取捨去……乃至……麤欲貪捨去……乃至……麤瞋恚捨去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不還之疑捨去……乃至……微俱行瞋恚捨去不還是由不還果退轉耶(他)(自)一來之有身見捨去……乃至……麤瞋恚捨去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三八

(自)一來之有身見捨去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然(自)預流之有身見捨去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一來之有身見捨一來由一來果退轉耶(他)然(自)預流之疑捨去……乃至……惡趣之癡捨去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一來之疑捨去……乃至……麤欲貪之捨去麤瞋恚之捨去一來是由一來果退轉耶(他)然(自)預流之有身見捨去……乃至……惡趣之癡捨去預流是由預流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三九

(自)預流之有身見捨去預流是不由預流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之貪捨去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預流之有身見捨去預流是不由預流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之瞋捨去……乃至……愧之捨去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預流之疑捨……乃至……惡趣之癡捨去預流是不由預流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之貪捨去……乃至……無愧之捨去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四〇

(自)一來之有身見捨去一來是不由一來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之貪捨去……乃至……無愧之捨去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一來之疑捨去……乃至……麤瞋恚之捨去一來是不由一來果退轉耶(他)(自)阿羅漢之貪捨去……乃至……無愧之捨去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四一

(自)不還之有身見捨去不還是不由不還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之貪捨去……乃至……無愧之捨去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不還之疑捨去……乃至……微俱行瞋恚之捨去不還是不由不還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之貪捨去……乃至……無愧之捨去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他)實不應如是言

四二

(自)預流之有身見捨去預流是不由預流果退轉耶(他)然(自)不還之有身見捨去微俱行瞋恚捨去不還是不由不還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預流之疑捨去……乃至……惡趣之癡捨去預流是不由預流果退轉耶(他)然(自)不還之有身見捨去微俱行瞋恚捨去不還是不由不還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四三

(自)一來之有身見捨去一來是不由一來果退轉耶(他)然(自)不還之有身見捨去……乃至……微俱行瞋恚捨去不還是不由不還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一來之疑捨去……乃至……麤瞋恚之捨去一來是不由一來果退轉耶(他)然(自)不還之有身見捨去……乃至……微俱行瞋恚之不還是不由不還果退轉(他)實不應如是言

四四

(自)預流之有身見捨去預流是不由預流果退轉耶(他)然(自)一來之有身見捨去……乃至……麤瞋恚之捨去一來是不由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而言(自)預流之疑是……乃至……惡趣之癡捨去預流是不由預流果退轉耶(他)(自)一來之有身見是……乃至……麤瞋恚之捨去一來是不由一來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四五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之貪捨去絕根如斷多羅之幹成為無有非為未來不生之法耶(他)然(自)若阿羅漢之貪捨絕根如斷多羅之幹成為無有為未來不生之法」,實汝不應言:「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之瞋捨……乃至……惛沈掉舉無慚無愧之捨去絕根如斷多羅之幹成為無有非為未來不生之法耶(他)然(自)若阿羅漢之無愧捨去絕根如斷多羅之幹成為無有為未來不生之法」,實汝不應言:「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

四六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非乃斷貪修道者(他)然(自)若阿羅漢乃斷貪修道」,實汝不應言:「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非乃斷貪修念處……乃至……修正勤神足覺支耶(他)然(自)若阿羅漢乃斷貪修覺」,實汝不應言:「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非乃斷瞋……乃至……斷無愧修道……乃至……修覺支耶(他)然(自)若阿羅漢乃斷無愧修道」,實汝不應言:「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

四七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非乃離貪離瞋離癡所作已成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A1]充溝拔毒離桎梏聖者降高幢降諸重擔離縛優勝苦徧知集斷滅證道修知所知遍知所徧知捨所棄修所修證所證耶(他)然(自)若阿羅漢乃離貪離瞋……乃至……證所證」,實汝不應言:「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

四八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時解脫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不時解脫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4](自)時解脫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不時解脫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不時解脫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時解脫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四九

(自)時解脫阿羅漢之貪捨去時解脫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自)不時解脫阿羅漢之貪捨去不時解脫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時解脫阿羅漢之瞋捨去……乃至……無愧之捨去時解脫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不時解脫阿羅漢之瞋捨去……乃至……無愧之捨去不時解脫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五〇

(自)時解脫阿羅漢斷貪修道時解脫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自)不時解脫阿羅漢斷貪修道不時解脫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時解脫阿羅漢斷貪修念處……乃至……修正勤神足時解脫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不時解脫阿羅漢斷貪修念……乃至……修覺支不時解脫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時解脫阿羅漢斷瞋……乃至……修道斷無愧……乃至……修覺支時解脫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不時解脫阿羅漢斷無愧修道……乃至……修覺支時解脫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五一

(自)時解脫阿羅漢離貪離瞋離癡所作已成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A2]充溝拔毒箭離桎梏聖者降高幢降諸重擔離縛優勝苦徧知集斷滅證道修知所知徧知所徧知捨所棄修所修證所證時解脫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不時解脫阿羅漢離貪離瞋……乃至……證所證不時解脫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五二

(自)不時解脫阿羅漢之貪捨去不時解脫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時解脫阿羅漢之貪捨去時解脫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不時解脫阿羅漢之瞋捨去……乃至……無愧之捨去不時解脫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不時解脫阿羅漢之無愧捨去時解脫阿羅漢是不由自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五三

(自)不時解脫阿羅漢修道斷貪……乃至……修覺支不時解脫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時解脫阿羅漢修道斷貪……乃至……修覺支時解脫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不時解脫阿羅漢斷瞋…………修道斷無愧……乃至……修覺支不時解脫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自)時解脫阿羅漢修道斷無愧……乃至……修覺支時解脫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五四

(自)不時解脫阿羅漢離貪離瞋離癡……乃至……證所證不時解脫阿羅漢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時解脫阿羅漢離貪離瞋離癡……乃至……證所證時解脫阿羅漢是不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五五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長老舍利弗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長老摩訶目犍連長老摩訶迦葉長老摩訶迦旃延長老摩訶俱稀羅長老摩訶槃毒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長老舍利弗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若長老舍利弗不由阿羅漢果退轉」,實汝不應言:「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自)長老摩訶目犍連長老摩訶迦葉長老摩訶迦旃延長老摩訶俱稀羅長老摩訶槃毒是不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若長老摩訶目犍連……乃至……長老摩訶槃毒不由阿羅漢果退轉」,不應言:「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

三 經證論

五六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

上下之道乃
依沙門所說
重不到彼岸
非一次到達[5]。」

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不應言:「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

五七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有已斷之當斷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有已斷之當斷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

遠離渴愛為無取
於彼所作盡無作
無有已斷之當斷
剔除絹索及暴流[6]。」

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不應言:「有已斷之當斷。」

五八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有已作之增修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有已作之增修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

正解脫寂靜心之彼比丘
無已作之增修而無所為
猶如磐石不為風所動搖
如是依此之色聲香味觸
一切好惡之法而不動搖
如是於此等之人心安住
解脫而諦觀彼彼之生滅。」

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不應言:「有已作之增修。」

五九

(他)不應言:「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諸比丘是等五法導時解脫比丘於退轉何等為五乃業之樂喜言說之樂睡眠之樂喜集會之樂喜不觀察同樣解脫心諸比丘是等之五法乃導時解脫比丘於退轉。」[7]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

六〇

(自)於阿羅漢有業之樂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有業之樂喜耶(他)然(自)阿羅漢有貪欲貪欲貪纏欲貪結欲暴流欲軛欲欲蓋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有言說之樂喜耶阿羅漢有睡眠之樂喜耶阿羅漢有集會之樂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有集會之樂耶喜(他)(自)阿羅漢有貪欲貪欲貪纏欲貪結欲暴流欲軛欲欲蓋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六一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依如何之纏而退轉耶(他)依貪之纏而退轉(自)纏乃緣何而生耶(他)緣隨眠而生(自)阿羅漢有隨眠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有隨眠耶(他)[8](自)阿羅漢有欲貪隨眠瞋恚隨眠慢隨眠見隨眠疑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依瞋之纏而退轉耶?……乃至……依癡之纏而退轉耶(他)然(自)纏乃緣何而生耶(他)緣隨眠而生(自)阿羅漢有隨眠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有隨眠耶(他)然(自)阿羅漢有欲貪隨眠……乃至……無明隨眠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六二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以積集何而行耶(他)積集貪而行(自)積集有身見而行耶積集疑而行耶集戒禁取而行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積集瞋而行耶?……乃至……積集癡而行積集有身見而行耶積集疑而行耶積集戒禁取而行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六三

(自)阿羅漢是由阿羅漢果退轉耶(他)然(自)阿羅漢增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捨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執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散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集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燻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非如是不增不減減終而住耶(他)然(自)若阿羅漢如是不增不減減終而住」,實汝不應言:「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自)阿羅漢非如是不捨不執捨終而住耶(他)然(自)若阿羅漢如是不捨不執捨終而住」,汝實不應言:「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自)阿羅漢非不散不集散終而住耶(他)然(自)若阿羅漢不散不集散終而住」,實汝不應言:「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自)阿羅漢非不燻不薰燻終而住耶(他)然(自)若阿羅漢不燻不薰燻終而住」,實汝不應言:「阿羅漢由阿羅漢果退轉。」

退論終

第三章 梵行論

此處有二種之梵行住是道修與出家出家不在於一切諸天道修除無想有情其餘之諸天無遮止然而由他化自在天以上之諸天不承認道修者如正量部指此天非梵行住耶?」發問者乃自論師。「諸比丘依三處[A3]部洲人勝於北盧洲人及三十三天何等為三依酒憶念梵行住。」之經文二種之梵行住依諸天之邪執而肯定者乃他論師

(自)諸天非梵行住耶(他)然(自)一切諸天不得知暗愚聾啞無知手摸話者善說惡說之義耶一切諸天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伽不親近佛世尊不問佛世尊依佛世尊回答時不喜耶一切諸天入於業障具足煩惱具足異熟障具足無信無望惡慧決定於善法無正性之可能耶一切諸天行殺母殺父殺阿羅漢佛身破僧伽耶一切諸天是殺生不與取欲邪行妄語誹謗粗語綺語深欲害心邪見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於諸天不知不暗愚不聾啞不有知手摸話者善說惡說之義耶天非信佛信法信僧伽親近佛世尊問佛世尊依佛世尊回答時歡喜耶諸天入於不業障具足不煩惱障具足不異熟障具足有信有望有慧決定於善法有正性之可能耶諸天非不殺母不殺父不殺阿羅漢不出佛身不破僧伽耶諸天非不殺生不與取不欲邪行不妄語不誹謗不粗語不綺語不深欲不害心有正見者耶(他)然(自)若知諸天不暗愚不聾啞不手摸話者善說惡說之義……乃至……不害心有正見者」,實汝不應言:「天無梵行住。」

(他)諸天有梵行住耶(自)然(他)於彼處有剃髮持黃衣持鉢耶天等正覺生獨覺生一雙之弟子生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諸天無出家諸天無梵行住耶(他)然(自)有出家之處即有梵行住無出家之處即無梵行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出家之處即有梵行住無出家之處即無梵行住耶(他)然[1](自)出家者有梵行住無出家者無梵行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諸天無剃髮諸天無梵行住耶(他)然(自)有剃髮之處即梵行住無剃髮之處即無梵行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剃髮之處即有梵行住無剃髮之處即無梵行住耶(他)然(自)剃髮者有梵行住無剃髮者無梵行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諸天無持黃衣諸天無梵行住耶(他)然(自)有持黃衣之處即有梵行住無持黃衣之處即無梵行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持黃衣之處即有梵行住無持黃衣之處即無梵行住耶(他)然(自)持黃衣者有梵行住無持黃衣者即無梵行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諸天無持鉢諸天無梵行住耶(他)有持鉢之處即有梵行住無持鉢之處即無梵行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持鉢之處即有梵行住無持鉢之處即無梵行住耶(他)然(自)有持鉢者即有梵行住無持鉢者即無梵行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諸天不出等正覺諸天無梵行住耶(他)然(自)出等正覺之處即有梵行住不出等正覺之處即無梵行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出等正覺之處即有梵行住不出等正覺之處即無梵行住耶(他)然(自)世尊生於蘭毘尼現等覺於菩提樹下於波羅奈依世尊轉法輪如是之處即有梵行住其他之所即無梵行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諸天不出獨覺諸天無梵行住耶(他)然(自)出獨覺之處即有梵行不出獨覺之處即無梵行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出獨覺之處即有梵行住不出獨覺之處即無梵行住耶(他)然(自)於中國獨覺出如是之處即有梵行住其他之處即無梵行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〇

(自)諸天不出一雙之弟子諸天無梵行住耶(他)然(自)出一雙弟子之處即有梵行住不出一雙弟子之處即無梵行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出一雙弟子之處即有梵行住不出一雙弟子之處即無梵行住耶(他)然(自)於摩褐陀出一雙之弟子如是之處即有梵行住其他之處即無梵行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一

(他)諸天有梵行住耶(自)然(他)一切諸天有梵行住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諸人有梵行住耶(自)然[2](他)一切諸人有梵行住(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諸天有梵行住耶(自)然(他)無想有情天有梵行住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諸人有梵行住耶(自)(他)無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之趣邊地卑賤無知有梵行住耶(自)實不應如是言

一二

(他)諸天有梵行住耶(自)有處有有處無(他)無想有情天有處有梵行住無想有情天有處無梵行住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諸天有梵行住之處梵行住之處耶(自)然(他)於何而有於何而無耶(自)無想有情天無梵行住想有情天有梵行住(他)無想有情天無梵行住耶(自)然(他)想有情天無梵行住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想有情天有梵行住耶(自)然(他)無想有情天有梵行住耶(自)實不應如是言

一三

(自)諸人有梵行住耶(他)有處有有處無(自)無比丘比丘尼信女之趣邊地卑賤無知有梵行住之處無之處耶中國有梵行住之處無梵行住之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諸人有梵行住之處無之處耶(他)(自)何者有何者無耶(他)無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之趣邊地無知無梵行住中國人有梵行住(自)無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之趣卑賤無知無梵行住耶(他)然(自)中國無梵行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自)中國有梵行住耶(他)然(自)無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之趣邊地卑賤無知有梵行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一四

(他)諸天有梵行住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諸比丘三處南贍部洲人勝於北俱盧洲人與三十三天何等為三即酒憶念梵行住。」[3]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天無梵行住(自)於舍衛城世尊非言:「處有梵行住(他)然(有)唯舍衛城有梵行住其他之處無梵行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一五

(自)不還補特伽羅捨去五下分結不捨去五上分結者死於此處而生於彼處者何之生果[4](他)唯於彼處(自)若不還補特伽羅捨去五下分結不捨去五上分結死於此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生果」,實汝不應言:「諸天無梵行住。」

一六

(自)不還補[A4]伽羅捨去五下分結不捨去五上分結死於此處而生於彼處何者棄諸重擔苦徧知捨煩惱證滅得不動耶(他)唯於彼處(自)若還補特伽羅捨去五下分結不捨去五上分結死於此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得不動」,實汝不應言:「天無梵行住。」(自)若不還補特伽羅捨去五下分結不捨去五上分結死於此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果生於彼處棄諸重擔苦徧知捨煩惱得不動」,依何義汝言:「天無梵行住。」(他)因不還補特伽羅依於此處修於彼處證果

一七

(自)不還補特伽羅依於此處修道而於彼處證果耶(他)然(自)預流補特伽羅依於彼處修道而於此處證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不還補特伽依於此處修道而於彼處證果耶(他)然[5](自)一來補特伽羅及此處般涅槃補特伽羅依於彼處修道而於此處證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預流補特伽依於此處修道而於此處證果耶(他)然(自)不還補特伽羅依於彼處修道而於彼處證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一來補特伽羅及此處般涅槃補特伽羅依於此處修道而於此處證果耶(他)然(自)不還補特伽羅依於彼處修道而於彼處證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一八

(自)此處修究竟補特伽羅之道不斷煩惱耶(他)然(自)證預流果之修行而修補特伽羅之道者不斷煩惱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此處修究竟補特伽羅之道不斷煩惱耶(他)然(自)證一來果之修行而修補特伽羅……乃至……阿羅漢果之修行而修補特伽羅之道者不斷煩惱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證預流果之修行而補特伽羅者非前非後之修道不斷煩惱耶(他)然(自)此處究竟之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之修道不斷煩惱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證一來果之修行補特伽羅……乃至……證阿羅漢果之修行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之修行不斷煩惱耶(他)然(自)此處究竟之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之修道不斷煩惱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一九

(自)不還補特伽羅乃所作已成所修已修而於彼處生耶(他)然(自)生阿羅漢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生耶(他)然(自)阿羅漢有後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阿羅漢有後有耶(他)然(自)阿羅漢由有而行有由趣而行趣由輪迴而行輪迴由生而行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不還補特伽羅所作已成所修已修不棄諸重擔而生於彼處耶(他)然(自)為棄諸重擔於彼處更修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二〇

(自)不還補特伽羅所作已成所修已修不成苦徧知不捨煩惱不證滅不得不動而生於彼處耶(他)然(自)為得不動,〔於彼處更修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不還補特伽羅所作已成所修已修不棄諸重擔而生於彼處為棄諸重擔,〔於彼處更修道耶(他)然(自)不棄諸重擔而於彼處般涅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不還補特伽羅所作已成所修已修不成苦徧知不捨煩惱不證滅不得不動而生於彼處為得不動於彼處不更修道耶(他)然(自)不得不動而於彼處般涅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二一

(他)如鹿為矢所傷趣遠處而死如是不還補特伽羅依此處修道而於彼處證果(自)如鹿為矢所傷趣遠處因有矢而死如是不還補特伽羅依此處修道於彼處因有矢而般涅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梵行論終

第四章 分斷論

今稱分斷論彼依預流之禪現觀依見苦等允許分別捨去煩惱如現在之正量部彼等為破此邪執分別斷煩惱耶?」之問是自論師肯定者是他論師

(自)分分斷煩惱耶(他)然(自)修行證預流果之補特伽羅依見苦而斷何耶(他)斷有身見戒禁取此乃斷一類煩惱之一分(自)一分是預流一分乃非預流耶一分得逮得到達具足住身證住預流果一分不身證住耶一分是具足極七返有家家一間佛法僧知而信教具足具足聖所愛戒一分乃不具足聖所愛戒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依見集而斷何耶(他)乃斷有身見戒禁取此乃斷一類煩惱之一分(自)一分是預流而一分非乃預流耶?……乃至……一分是不具足聖所愛戒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自)依見滅而斷何耶(他)乃斷疑戒禁取此是斷一類煩惱之一分(自)一分是預流而一分乃非預流耶?……乃至……一分是不具足聖所愛戒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依見道而斷何耶(他)是斷戒禁取此乃斷一類煩惱之一分(自)一分是預流而一分乃非預流耶?……乃至……一分是不具足聖所愛戒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修行證一來果之補特伽羅依見苦斷何耶(他)是斷麤欲貪麤瞋恚此乃斷一類煩惱之一分(自)一分是一來一分乃非一來耶一分是得逮得具足住身證住一來果一分乃不身證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依見集而斷何耶(他)是斷麤欲貪麤瞋恚此乃斷一類煩惱之一分(自)一分是一來一分乃非一來耶一分是得逮得到達具足住身證住一來果一分乃不身證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依見滅而斷何耶(他)是斷麤瞋恚此乃斷一類煩惱之一分(自)一分是一來一分乃非一來耶一分是得逮得到達具足住身證住一來果一分乃不身證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依見道而斷何耶(他)此乃斷一類之煩惱(自)一分是一來一分乃非一來耶一分是得逮得到達具足住身證住一來果一分乃不身證住(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修行證不還果之補特伽羅依見苦而斷何耶(他)是斷微俱行之欲貪微俱行之瞋恚此乃斷一類煩惱之一分(自)一分是不還一分乃非不還耶一分是得逮得到達具足住身證住不還果一分是不身證住耶一分是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天行一分乃非上流色究竟天行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〇

(自)依見集而斷何耶(他)是斷微俱行之欲貪微俱行之瞋恚此乃斷一類煩惱之一分(自)一分是不還一分乃非不還耶一分是得逮得到達俱足住身證住不還果一分乃非身證住耶一分是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天行一分乃非上流色究竟天行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一

(自)依見滅而斷何耶(他)是斷微俱行之瞋恚此乃斷一類煩惱之一分(自)一分是不還一分乃非不還耶一分是得逮得到達具足住身證住不還果一分是不身證住耶一分乃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天行一分乃非上流色究竟天行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二

(自)依見道而斷何耶(他)此乃斷一類之煩惱(自)一分是不還一分乃非不還耶一分是得逮得到達具足住身證住不還果一分是不身證住耶一分乃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天行一分乃非上流色究竟天行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三

(自)修行證阿羅漢果之補特伽羅依見苦而斷何耶(他)是斷色貪色貪掉舉無明此乃一類煩惱之一分(自)一分是阿羅漢一分乃非阿羅漢耶一分是得逮得到達具足住身證住阿羅漢果一分乃不身證住一分乃離貪離瞋離癡所作已成棄諸重擔逮得[A5]盡諸有結正智[A6]充溝拔毒箭離桎梏聖者降高幢降諸重擔離縛優勝苦徧集斷滅證道修知所知徧知所徧知捨所棄修所修證所證一分乃不證所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四

(自)依見集而斷何耶(他)即斷色貪無色貪掉舉無明此乃一類煩惱之一分(自)一分是阿羅漢一分乃非阿羅漢耶一分是得逮得到達具足住身證住阿羅漢果一分乃不身證住耶一分是離貪離瞋離癡作已成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A7]充溝拔毒箭離桎聖者降高幢降諸重擔離縛優勝苦徧知集斷滅證道修知所知徧知所徧知捨所棄修所修證所證一分乃非證所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五

(自)依見滅而斷何耶(他)是斷慢掉舉無明此乃斷一類煩惱之一(自)一分是阿羅漢一分乃非阿羅漢耶一分是得逮得到達具足住身證住阿羅漢果一分乃不身證住一分是離貪離瞋離癡所作已成棄諸重逮得[A8]盡諸有結正智解脫[A9]充溝拔毒箭離桎梏聖者降高降諸重擔離縛優勝苦徧知集斷滅證道修知所知徧知所徧知捨所棄修所修證所證一分乃非證所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六

(自)依見道而斷何耶(他)是斷掉舉無明此乃斷一類煩惱之一分(自)一分是阿羅漢一分乃非阿羅漢耶一分是得逮得到達具足住身證住阿羅漢果一分乃不身證住一分是離貪離瞋離癡所作已成棄諸重逮得[A10]盡諸有結正智解脫[A11]充溝拔毒箭離桎梏聖者降高降諸重擔離縛優勝苦徧知集斷滅證道修知所知徧知所徧知捨所棄修所修證所證一分非乃證所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七

(他)不應言:「分分斷煩惱。」(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

如智者漸次
剎那剎那少
如金匠清銀
捨棄己垢穢。」[1]

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實汝應言:「分分斷煩惱。」

一八

(自)分分斷煩惱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

見具足者捨三法
身見及疑戒禁取
有斯某人之一切
脫四惡不行六逆。」[2]

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實汝不應言:「分分斷煩惱。」

一九

(自)分分斷煩惱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諸比丘爾時於聖聲聞一切之集法是滅法遠塵離垢之法眼生諸比丘隨見出而捨聖聲聞之三即身見戒禁取[3]。」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實汝不應:「分分斷煩惱。」

分斷論終

第五章 捨離論

有稱捨離論得禪定之凡夫與諦現觀同時稱為不還其人於凡夫之時既已捨去欲貪恚如現在正量部等之邪執為破彼等之邪執凡夫捨去……?」之問是自論師調伏於禪定見其纏而肯定是他論師雖於禪定之調伏依不還道畢竟斷畢竟之問乃自論師由凡夫無所捨而否定乃他論師

(自)凡夫斷欲貪瞋恚耶(他)然(自)是畢竟斷無餘斷不結生斷由根斷與渴愛俱斷隨眠俱斷依聖智而斷依聖道而斷通達不動而斷證不還果而斷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凡夫調伏欲貪瞋恚耶(他)然(自)是畢竟伏無餘伏不結生伏由根伏與渴愛俱伏與隨眠俱伏依聖智而伏依聖道而伏通達不動而伏不還果而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修行證不還果之補特伽羅是斷欲貪瞋恚彼是畢竟斷無餘斷結生斷由根斷與渴愛俱斷與隨眠俱斷依聖智而斷依聖道而斷通達不動而斷證不還果而斷耶(他)然(自)凡夫斷欲貪瞋恚彼乃畢竟斷無餘斷不結生斷由根斷與渴愛俱斷與隨眠俱斷依聖智而斷依聖道而斷通達不動而斷證不還果而斷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修行證不還果之補特伽羅是調伏欲貪瞋恚彼乃畢竟伏無餘伏不結生伏由根伏與渴愛俱伏與隨眠俱伏依聖智而伏依聖道而伏通達不動而伏證不還果而伏耶(他)然(自)凡夫調伏欲貪瞋恚彼乃畢竟伏餘伏不結生伏由根伏與渴愛俱伏與隨眠俱伏依聖智而伏依聖道而伏通達不動而伏證不還果而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自)凡夫斷欲貪瞋恚彼是畢竟而不斷無餘而不斷……乃至……證不還果而不斷耶(他)然(自)修行證不還果之補特伽羅斷欲貪瞋恚彼乃畢竟而不……乃至……證不還果而不斷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自)凡夫調伏欲貪瞋恚彼即畢竟而不伏無餘而不伏……乃至……證不還果而不伏耶(他)然(自)修行證不還果之補特伽羅調伏欲貪瞋恚彼乃畢竟而不伏無餘不而伏……乃至……證不還果而不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自)凡夫斷欲貪瞋恚耶(他)然(自)依何道而斷耶(他)依色界之(自)色界之道是出離盡趣覺趣還滅無漏無結無縛無暴流無軛無蓋不惛昧無取無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自)色界之道是不出離不盡趣不還滅有漏有結……乃至……非有染耶(他)然(自)若色界之道即不出離不盡趣不覺趣不還滅有漏有結……乃至……有染」,實汝不應言:「凡夫乃依色界之道而斷欲貪瞋恚。」

(自)修行證不還果之補特伽羅依不還道而斷欲貪瞋恚彼之道是出離盡趣覺趣還滅無漏……乃至……無染耶(他)然(自)凡夫依色界之道而斷欲彼之道是出離盡趣覺趣還滅無漏……乃至……無染耶(他)實不應如是……乃至……

一〇

(自)凡夫是依色界之道而斷欲貪瞋恚彼之道不出離不盡趣不覺趣不還滅有漏……乃至……有染耶(他)然(自)修行證不還果之補特伽羅是依不還道而斷欲貪瞋恚彼之道是不出離不盡趣不覺趣不還滅有漏……乃至……有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一一

(自)欲界離貪之凡夫與法現觀俱安住於不還果耶(他)然(自)安住於阿羅漢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欲界離貪之凡夫與法現觀俱安住於不還果耶(他)然(自)於非前非後修三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非前非後修三道耶(他)然(自)於非前非後證三沙門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於非前非後證三沙門果耶(他)然(自)乃有三觸三受三識三思三心三信三進三念三定三慧之俱起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一二

(自)欲界離貪之凡夫與法現觀俱安住於不還果耶(他)然(自)依預流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依一來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依何道耶(他)依不還道耶(自)依不還道而斷有身見戒禁取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依不還道而斷有身見戒禁取耶(他)然(自)由斷三結而有預流果[1]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為世尊所仰曰:「由斷三結而有預流果。」實汝不應言:「依不還道而斷有身見戒禁取。」

一三

(自)依不還道而斷麤欲貪麤瞋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不還道而斷麤欲貪麤瞋恚耶(他)然(自)依欲貪瞋恚之微薄而有一來[2]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為世尊所仰依欲貪瞋恚之微薄而有一來」,實汝不應言:「依不還道而斷麤欲貪麤瞋恚。」(自)欲界離貪之凡夫法現觀俱安住於不還果耶(他)然(自)法現觀者與一切法現觀俱安住於不還果(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四

(他)不應言:「凡夫斷欲貪瞋恚。」(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

於過去有德六師
慈悲而遠離醒氣
解脫欲結離欲貪
而願生於梵世界
有無數百之第子
慈悲而遠離醒氣
解脫欲結離欲貪
而願生於梵世界。」[3]

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凡夫斷欲貪瞋恚

一五

(自)凡夫斷欲貪瞋恚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諸比丘名妙眼之彼師為長壽之沙門而久住不由生愁悲苦憂惱而解脫我言:『不由苦解脫。』依何因耶依不知不通達四法何等為四耶是不悟不通達聖戒不悟不通達聖定聖慧聖解脫即諸比丘若覺悟通達聖戒聖定正解脫者則斷有愛盡有導無後有[4]。」

戒定慧無上解脫
有德瞿曇悟此法
佛悟說法諸比丘
令苦終了之大師
具眼者般涅槃者。」[5]

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不應言:「凡夫斷欲貪瞋恚。」

捨離論終

第六章 一切有論

今有稱一切有論其中依止於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之色此言色蘊等之一切分類為過去等諸法不捨蘊之自性故言一切有之邪執乃現在說一切有

(自)一切是有耶(他)然(自)於一切處[1]一切是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一切是有耶(他)然(自)於一切時一切是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一切是有耶(他)然(自)依一切之行相一切是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一切是有耶(他)然(自)於一切諸法一切是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一切是有耶(他)然(自)不結合[2]而一切是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一切是有耶(他)然(自)無有者亦是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一切是有耶(他)然(自)言:「見一切有之見是邪見」,見為正見有如是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過去是有耶(他)然(自)過去乃非滅落謝變易已去者耶(他)然(自)若過去乃滅落謝變易已者去」,實汝不應言:「過去。」(自)未來是有耶(他)然(自)未來是未生未在未正生未現未現未顯現者耶(他)然(自)若未來是未生未在未正生未現未現起未顯現者」,實汝不應言:「未來有。」(自)現在是有現在不滅不落謝不變不沒不已去者耶(他)然(自)過去是有過去不滅不落謝不變易不沒不已去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現在是有現在是生正生現起顯現者耶(他)然(自)未來是有未來非生正生現起顯現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是有過去滅落謝變易已去者耶(他)然(自)現在是有現在滅落謝變易已去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未來有未來未生未在未正生未現起未顯現者耶(他)然(自)現在是有現在未生未在未正生未現未現起未顯現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自)過去之色是有耶(他)然(自)過去之色乃非滅落謝變易已去者耶(他)然(自)若過去之色乃滅……乃至……已去者」,實汝不應言:「去之色是有。」(自)未來之色是有耶(他)然(自)未來之色乃未生未在正生未現未現起未顯現者耶(他)然(自)若未來之色乃未生……乃至……未顯現者」,實汝不應言:「未來之色是有。」(自)現有之色是有現在之色不滅不落謝不變易不沒不已去者耶(他)然(自)過去之色是有過去之色不……乃至……已去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現在之色是有現在之色生正在現起顯現者耶(他)然(自)未來之色是有未來之色生……乃至……顯現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之色是有過去之色滅落謝變易已去者耶(他)然(自)現在之色有是現在之色滅落謝變易已去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未來之色是有未來之色未生未在未正生未現未現起未顯現者耶(他)然(自)現在之色是有現有之色未生未在未正生未現未顯現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過去之受是有想是有行是有識是有耶(他)然(自)過去之識是非滅落謝變易已去者耶(他)然(自)若過去之識滅……乃至……去者」,實汝不應言:「過去之識是有。」(自)未來之識是有耶(他)然(自)未來之識是未生未在未正生未現未顯現者耶(他)然(自)若未來之識乃未生……乃至……未顯現者」,實汝不應言:「未來之識是有。」(自)現在之識是現在之識不滅……乃至……不已去者耶(他)然(自)過去之識是有過去之識不滅……乃至……不已去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現在之識是有現在之識生……乃至……顯現者耶(他)然(自)未來之識是有未來之識生……乃至……顯現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之識是有過去之識滅……乃至……已去者耶(他)然(自)現在之識是有現在之識滅……乃至……已去(他)者耶實不應如是……乃至……。(自)未來之識是有未來之識未生……乃至……未顯現者耶(他)然(自)現在之識是有現在之識未生……乃至……未顯現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言現在言色言色言現在含括現在色彼即是一義平等同類族耶(他)然(自)若現在色滅而現在性棄耶(他)然(自)色之性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言現在言色言色言現在含括現在色彼即是一義平等同類等族耶(他)然(自)若現在色滅而色之性不棄耶(他)然(自)現在性不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他)言白言衣言衣言白含括白衣彼即是一義平等同類等族耶(自)然(他)若白衣染了而白之性棄耶(自)然(他)衣之性棄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言白言衣言衣言白含括白衣彼即是一義平等同類等族耶(自)然(他)若白衣染了而衣之性不棄耶(自)然(他)白性不棄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色乃色性不棄耶(他)然(自)色即常住堅固恆常不變易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色者即非無常非堅固非恆常變易法耶(他)然(自)若色即是無常……乃至……變易法者」,實汝不應言:「色乃色性不。」

(自)涅槃是涅槃性不捨涅槃是常住堅固恆常不變易法耶(他)然(自)色是色之性不捨色是常住堅固恆常不變易法耶(他)實不應如是……乃至……。(自)色是色之性不捨色是無常非堅固非恆常變易法耶(他)(自)涅槃是涅槃之性不捨涅槃是無常非堅固非恆常變易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過去是有過去是過去之性不棄耶[3](他)然(自)未來是有未來是未來之性不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是有過去是過去之性不棄耶(他)然(自)現在是有現在是現在性不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一〇

(自)未來是有未來乃未來之性不棄耶(他)然(自)過去是有過去乃過去之性不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現在是有現在乃現在之性不棄耶(他)然(自)過去是有過去乃過去之性不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一一

(自)過去是有過去乃過去之性不棄耶(他)然(自)過去是常堅固恆常不變易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即是無常非堅固非恆常變易法耶(他)然(自)若過去是無常非堅固非恆常變易法者」,實汝不應言:「過去是有過去乃過去之性不棄。」

一二

(自)涅槃是有涅槃乃涅槃之性不棄涅槃是常住堅固恆常不變易法耶(他)然(自)過去是有過去乃過去之性不棄過去即是常住堅固不變易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是有過去乃過去之性不捨去是無常非堅固非恆常變易法耶(他)然(自)涅槃是有涅槃乃涅槃之性不棄涅槃即是無常非堅固非恆常變易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一三

(自)過去之色是有過去之色乃過去之性不棄耶(他)然(自)未來之色是有未來之色乃未來之性不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之色是有過去之色乃過去之性不棄耶(他)然(自)現在之色是有現在之色乃現在之性不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一四

(自)未來之色是有未來之色乃未來之性不棄耶(他)然(自)過去之色是有過去之色乃過去之性不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現在之色是有現在之色乃現在之性不棄耶(他)然(自)過去之色是有過去之色乃過去之性不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五

(自)過去之色是有過去之色乃過去之性不棄耶(他)然(自)過去之色即是常住堅固恆常不變易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之色即是無常非堅固非恆常變易法耶(他)然(自)若過去之色即是無……乃至……變易法」,實汝不應言:「過去之色是有過去之色乃過去之性不棄。」

一六

(自)涅槃是有涅槃乃涅槃之性不棄涅槃即是常住堅固恆常不變易法耶(他)然(自)過去之色是有過去之色乃過去之性不棄過去之色即是常住堅固恆常不變易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之色是有過去之色乃過去之性不棄過去之色即是無常非堅固非恆常變易法耶(他)然(自)涅槃是有涅槃乃涅槃之性不棄涅槃即是無常非堅固非恆常變易法(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七

(自)過去之受是有過去之想有過去之行有過去之識有過去之識乃過去之性不棄耶(他)然(自)未來之識是有未來之識乃未來之性不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之識是有過去之識乃過去之性不棄耶(他)然(自)現在之識是有現在之識乃現在之性不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一八

(自)未來之識是有未來之識乃未來之性不棄耶(他)然(自)過去之識是有過去之識乃過去之性不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現在之識是有現在之識乃現在之性不棄耶(他)然(自)過去之識是有過去之識乃過去之性不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九

(自)過去之識是有過去之識乃過去之性不棄耶(他)然(自)過去之識即是常住堅固恆常不變易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之識即非無常非堅固非恆常變易法耶(他)然(自)若過去之識即是無非堅固非恆常變易法」,實汝不應言:「過去之識是有過去之識乃過去之性不棄。」

二〇

(自)涅槃是有涅槃乃涅槃之性不棄涅槃即是常住堅固恆常不變易法耶(他)然(自)過去之識是有過去之識乃過去之性不棄過去之識即是常住堅固恆常不變易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之識是有過去之識乃過去之性不棄過去之識即是無常非堅固非恆常變易法耶(他)然(自)涅槃是有涅槃涅槃之性不棄涅槃即是無常非堅固非恆常變易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一

(自)過去者乃非有耶[4](他)然(自)若過去者乃非有」,:「過去是即是錯誤更若非過去者是有」,而為過去是有即是錯誤(自)未來者非有(他)然(自)若未來者非有」,而為未來是有即是錯誤更若非未來者是有」,而為未來是有即是錯誤

二二

(自)未來之終而為現在耶(他)然(自)同未來者即是現在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同未來者即是現在耶(他)然(自)有之終而有者又有終而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之終而有者又有終而有耶(他)(自)無有終而非有者又有無終而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現在之終而為過去耶(他)然(自)同現在者即是過去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同現在者即是過去耶(他)然(自)有之終而有者又有終而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有之終而有者又有終而有耶(他)然(自)無有終而非有者又有無終而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未來之終而為現在現在之終而為過去耶(他)然(自)同未來者即是現在同者即是過去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同未來者即是現在同者即是過去耶(他)然(自)有之終而有者又有終而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之終而有者又有終而有耶(他)然(自)有無終而非有者又無有終而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三

(自)過去之眼是有色有眼識有明有作意有耶(他)然(自)依過去之眼而見過去之色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之耳是有聲有耳識虛空有作意有耶(他)然(自)依過去之耳聞過去之聲耶(他)實不應如是而言(自)過去之鼻是有香有鼻識有風有作意有耶(他)然(自)依過去之鼻而嗅過去之香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之舌是有味有識有水有作意有耶(他)然(自)依過去之舌而味過去之味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之身是有觸有身識有地有作意有耶(他)然(自)依過去之身而觸過去之觸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之意是有法有識有所依有作意有耶(他)然(自)依過去之意而知過去之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二四

(自)未來之眼是有色有眼識有明有作意有耶(他)然(自)依未來之眼而見未來之色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未來之耳是有聲有耳識虛空有作意有耶(他)然(自)依未來之耳而聞未來之聲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未來之鼻是有鼻識有香有風有作意有耶(他)然(自)依未來之鼻而嗅未來之香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未來之舌是有味有識有水有作意有耶(他)然(自)依未來之舌而味未來之味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未來之身是有觸有身識有地有作意有耶(他)然(自)依未來之身而觸未來之觸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未來之意是有法有識有所依有作意有耶(他)然(自)依未來之意而知未來之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二五

(自)現在之眼有色有眼識有明有作意有依現在之眼而見現在之色耶(他)然(自)過去之眼有色有眼識有明有作意有依過去之眼而見過去之色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現在之耳有鼻有舌有身有意有法有意識有所依有作意有依現在之意而知現在之法耶(他)然(自)過去之意有法有意識有所依有作意有依過去之意而知過去之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而言……乃至……

二六

(自)現在之眼是有色有眼識有明有作意有依現在之眼而見現在之色耶(他)然(自)未來之眼是有色有眼識有明有作意有依未來之眼而見未來之色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現在之耳是有鼻有舌有身有意有法有意識有所依有作意有依現在之意而知現在之法耶(他)然(自)過去之意是有法有意識有所依有作意有依過去之意而知過去之法(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七

(自)過去之眼是有色有眼識有明有作意有依過去之眼而不見過去之色耶(他)然(自)現在之眼是有色有眼識有明有作意有依現在之眼而不見現在之色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之耳是有鼻有舌有身有意有法有意識有所依有作意有依過去之意而不知過去之法耶(他)(自)現在之意是有法有意識有所依有作意有依現在之意而不知現在之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八

(自)未來之眼是有色有眼識有明有作意有依未來之眼而不見未來之色耶(他)然(自)現在之眼是有色有眼識有明有作意有依現在之眼而不見現在之色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未來之耳是有鼻有舌有身有意有法有意識有所依有作意有依未來之意而不知未來之法耶(他)(自)現在之意是有法有意識有所依有作意有依現在之意而不知現在之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九

(自)過去之智是有耶(他)然(自)依其智而為智之所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依其智而為智之所作耶[5](他)然(自)依其智而徧知苦斷集作證滅修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三〇

(自)未來之智是有耶(他)然(自)依其智而為智之所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依其智而為智之所作耶(他)然(自)依其智而徧知苦作證滅修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三一

(自)現在之智是有依其智而為智之所作耶(他)然(自)過去之智是依其智而為智之所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現在之智是有依其智而徧知苦斷集作證滅修道耶(他)然(自)過去之智是有依其智而徧知苦斷集作證滅修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二

(自)現在之智是有依其智而為智之所作耶(他)然(自)未來之智是依其智而智之所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現在之智是有其智而徧知苦斷集作證滅修道耶(他)然(自)未來之智是有依其智而徧知苦斷集作證滅修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三

(自)過去之智是有依其智而不為智之所作耶(他)然(自)現在之智是有依其智而不為智之所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之智是依其智而不徧知苦不斷集不作證滅不修道耶(他)然(自)現在之智是有依其智而不徧知苦不斷集不作證滅不修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四

(自)未來之智是有依其智而不為智之所作耶(他)然(自)現在之智是有依其智而不為智之所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未來之智是依其智而不徧知苦不斷集不作證滅不修道耶(他)然(自)現在之智是有依其智而不徧知苦不斷集不作證滅不修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五

(自)阿羅漢有過去之貪耶(他)然(自)阿羅漢依其貪而有貪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阿羅漢有過去之瞋耶(他)然(自)阿羅漢依其瞋而有瞋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阿羅漢有過去之癡耶(他)(自)阿羅漢依其癡而有癡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阿羅漢有過去之慢耶(他)然(自)阿羅漢依其慢而有慢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於阿羅漢有過去之見耶(他)然(自)阿羅漢依其見而有見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阿羅漢有過去之疑耶(他)然(自)阿羅漢依其疑而有疑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於阿羅漢有過去之惛沈耶(他)然(自)阿羅漢依其惛沈而有惛沈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阿羅漢有過去之掉舉耶(他)然(自)阿羅漢依其掉舉而有掉舉耶(他)實不應如是……乃至……。(自)於阿羅漢有過去之無慚耶(他)然(自)阿羅漢依其無慚而有無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阿羅漢有過去之無愧耶(他)(自)阿羅漢依其無愧而有無愧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六

(自)於不還有過去之有身見耶(他)然(自)不還依其見而有見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不還有過去之疑有過去之戒禁取有過去之微俱行之欲貪有過去微俱行之瞋恚耶(他)然(自)不還依其瞋恚而有瞋恚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七

(自)於一來有過去之有身見耶(他)然(自)一來依其見而有見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一來有過去之疑過去之戒禁取有過去之麤欲貪有過去之麤瞋恚耶(他)然(自)一來依其瞋恚而有瞋恚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八

(自)於預流有過去之有身見耶(他)然(自)預流依其見而有見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預流有過去之疑有過去之戒禁取有過去惡趣之有過去之惡趣之瞋有過去惡趣之癡耶(他)然(自)預流依其癡而有癡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九

(自)於凡夫有過去之貪凡夫依其貪而有貪耶(他)然(自)於阿羅漢有過去之貪阿羅漢依其貪而有貪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凡夫有過去之瞋……乃至……有過去之無愧凡夫依其無愧而有無愧耶(他)實不應如是……乃至……

四〇

(自)於凡夫有過去之有身見凡夫依其有身見而有見耶(他)然(自)於不還有過去之有身見不還依其有身見而有見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凡夫有過去之癡……乃至……有過去微俱行之瞋恚凡夫依其瞋恚而有瞋恚心(他)然(自)於不還有過去微俱行之瞋恚不還依其瞋恚而有瞋恚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一

於凡夫有過去之有身見凡夫依其見而有見耶(他)然(自)於一來有過去之有身見一來依其見而有見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凡夫有過去之疑……乃至……有過去之麤瞋恚凡夫依其瞋恚而有瞋恚心耶(他)然(自)於一來有過去之麤瞋恚一來依其瞋恚而有瞋恚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二

(自)於凡夫有過去之有身見凡夫依其見而有見耶(他)然(自)於預流有過去之有身見預流依其見而有見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凡夫有過去之疑……乃至……有過去惡趣之癡凡夫依其癡而有癡耶(他)然(自)於預流有過去惡趣之癡預流依其癡而有癡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三

(自)於阿羅漢有過去之貪阿羅漢依其貪而不為貪耶(他)然(自)於凡夫有過去之貪凡夫依其貪而不為貪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阿羅漢有過去之瞋……乃至……有過去之無愧阿羅漢依其無愧而不為無愧耶(他)(自)於凡夫有過去之無愧凡夫依其無愧而不為無愧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四

(自)於不還有過去之有身見不還依其見而不為有見耶(他)然(自)於凡夫有過去之有身見凡夫依其見而不為有見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不還有過之疑……乃至……有微俱行之瞋恚不還依其瞋恚而不為瞋恚心耶(他)然(自)於凡夫有過去微俱行之瞋恚凡夫依其瞋恚而不為瞋恚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五

(自)於一來有過去之有身見一來依其見而不為有見耶(他)然(自)於凡夫有過去之有身見凡夫依其見而不為有見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一來有過去之疑……乃至……有過去之麤瞋恚一來依其瞋恚而不為瞋恚心耶(他)然於凡夫有過去之麤瞋恚凡夫依其瞋恚而不為瞋恚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六

(自)於預流有過去之有身見預流依其見而不為有見耶(他)然(自)於凡夫有過去之有身見凡夫依其見而不為有見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預流有過去之疑……乃至……有過去趣之癡預流依其癡而不為有癡耶(他)(自)於凡夫有過去之癡凡夫依其癡而不為有癡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四七

(自)過去之手是有耶(他)然(自)過去之手有時知取捨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之足是有耶(他)然(自)過去之足有時知進退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之指節是有耶(他)然(自)過去之指節有時知屈伸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之腹是有耶(他)然(自)過去之腹有時知飢渴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八

(自)過去之身是有耶(他)然(自)過去之身乃上下斷壞於烏鷹鳶所共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過去之身得入毒武器入火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之身者為縛所縛綱縛所縛銷縛所縛於邑所縛於聚落所縛城邑所縛鄉所縛第五之首縛所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九

(自)過去之水是有耶(他)然(自)依其水而為水之所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之火是有耶(他)然(自)依其火而為火之所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之風是有耶(他)然(自)依其風而為風之所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五〇

(自)過去之色蘊是有未來之色蘊有現在之色蘊有耶(他)然(自)是三色蘊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之五蘊是有未來之五蘊有現在之五蘊有耶(他)然(自)是十五蘊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五一

(自)過去之眼處是有未來之眼處有現在之眼處有耶(他)然(自)是三眼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之十二處是有未來之十二處有現在之十二處有耶(他)然(自)是三十六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五二

(自)過去之眼界是有未來之眼界有現在之眼界有耶(他)然(自)是三眼界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之十八界是有未來之十八界有現在之十八界有耶(他)然(自)是五十四界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五三

(自)過去之眼根是有未來之眼根有現在之眼根有耶(他)然(自)是三眼根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之二十二根是有未來之二十二根有現在之二十二根有耶(他)然(自)是六十六根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五四

(自)過去之轉輪王是有未來之轉輪王有現在之轉輪王有耶(他)然(自)三人之轉輪王於現前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之等正覺者是有未來之等正覺者有現在之等正覺者有耶(他)然(自)三人之等正覺者於現前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五五

(自)過去者是有耶(他)然(自)有者是過去耶(他)有者為過去非過去(自)汝應承認墮負過去是有者有者為過去非過去」,依此應言過去者非為過去非過去者而為過去。」於此若如汝所言者則實應言:「過去是有者有者是過去非過去。」是故應言:「過去者為非過去非過者為過去。」邪也更若為過去者為非過去非過去者而為過去」,實汝亦不應言:「過去者是有者是過去非過去。」於此若如汝所言則應言:「過去是有者有者是過非過去。」是故:「過去為非過去非過去為過去。」乃邪也

五六

(自)未來是有者耶(他)然(自)有者是未來耶(他)有者是未來非未來(自)汝應認承墮負未來是有者有者是未來非未來」,依此應言未來為非未來非未來為未來。」於此若如汝所言實應言:「未來是有者有者是未來非未來。」乃邪也更若為未來為非未來非未來為未來」,實汝亦不應:「未來是有者有者是未來非未來。」於此若如汝所言應言:「未來是有者有者是未來非未來。」是故言:「未來為非未來非未來為未來。」乃邪也

五七

(自)現在是有者耶(他)然(自)有者是現在耶(他)有者是現在非現在(自)汝應認承墮負現在是有者有者是現在非現在」,依此應言現在為非現在非現在為現在。」於此若如汝所言實應言:「現在是有者有者是現在非現在。」是故言:「現在為非現在非現在為現在。」乃邪也更若為在為非現在非現在非為現在」,實汝亦不應言:「現在是有者有者是現在現在。」於此若如汝所言則應言:「現在是有者有者是現在非現在。」是故言現在為非現在非現在為現在。」乃邪也

五八

(自)涅槃是有者耶(他)然(自)有是涅槃耶(他)有者是涅槃涅槃(自)汝應認承墮負涅槃是有者有者是涅槃非涅槃」,依此應言:「槃為非涅槃非涅槃為涅槃。」於此若如汝所言實應言:「涅槃是有者有是是涅槃非涅槃。」是故言:「涅槃為非涅槃非涅槃為涅槃。」乃邪也更若為涅槃為非涅槃非涅槃為非涅槃」,實汝亦不應言:「涅槃是有者有者是涅槃非涅。」於此若如汝所言應言:「涅槃是有者有者是涅槃非涅槃。」是故言:「槃為非涅槃非涅槃為涅槃。」乃邪也

五九

(他)不應言:「過去是有未來是有。」(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諸比丘彼之過去未來現在近等一切之此是色蘊言彼之過去未來現在近等一切之受此是識蘊[6]。」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過去是有未來是有

六〇

(自)過去是有未來是有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諸比三種不雜亂即過去不雜亂現在不雜亂未來不雜亂依聰明之沙門婆羅門而不惡口有詞別之道增語之道施設之道何等為三諸比丘一切色之過去落謝變易者言是其稱是其名是其施設。『其稱,『應有非其稱一切受……乃至……一切想……乃至……一切行……乃至……一切識之過落謝變易者言是其稱是其名是其施設。『非其稱。『應有非其稱諸比丘一切色之未生未現者,『應有是其稱,『應有是其名,『應有是其施設。『非其數,『非其稱一切受……乃至……一切想……乃至……一切行……乃至……一切識之未生未現者,『應有是其稱,『應有是其名應有是其施設。『非其數,『非其稱諸比丘一切色之生現者,『是其稱,『是其名,『是其施設。『非其稱,『應有非其稱一切受……乃至……一切想……乃至……一切行……乃至……一切識之生現者,『是其稱,『其名,『是其施設。『非其稱,『應有非其稱諸比丘是等三種不雜亂即過去不雜亂現在不雜亂未來不雜亂依聰明之沙門婆羅門而不惡口是詞別之道增語之道施設之道諸比丘彼昔鬱迦羅住人說無因說無作說無有說者是等三種亦是詞別之道增語之道施設之道想為無譴責非難是何故耶即嘲非難恐[A12]之故[7]。」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不應言:「去是有未來是有。」

六一

(自)過去是有耶(他)然(自)非具壽叵求那對世尊如是言耶:「依其眼過去之諸佛般涅槃斷戲論煩惱之盡輪迴超越一切苦知而令知彼過去之眼有耶大德!……舌有耶?……乃至……依其意過去之諸佛般涅槃斷戲論煩惱之盡輪迴超越一切苦示知而令知彼過去之意有耶叵求那依其眼過去之諸佛般涅槃斷戲論煩惱之盡輪迴超越一切苦知而令知彼過去之眼是無叵求那!……舌是無……乃至……依其意過去之諸佛般涅槃斷戲論煩惱之盡輪迴超越一切苦示知而令知過去之意是無[8]。」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不應言:「過去是。」

六二

(自)過去是有耶(他)然(自)具壽難陀迦非如是言耶:「先有貪是為不善今無彼而善先有瞋恚先有愚癡是為不善今無彼而善[9]。」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不應言:「過去是有。」

六三

(他)不應言:「未來是有。」(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諸比若於[A13]食有貪有喜有愛者則有識住增長若有識住增長者於其處名色若名色入者則其處有諸行增長者若諸行增長則其處有當來後有增長有當來後有增長者則其處有未來之生老死於生老死之處諸比丘:『有愁有悶有惱。』諸比丘若於觸食意思食識食有貪有喜……乃至……有悶有惱[10]。」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應言:「未來有[11]。」

六四

(自)未來是有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諸比丘若於[A14]食無貪無喜無愛者則識不住不增長者若識不住不增長則其處名色不入若名色不入者則其處諸行不增長若諸行不增長者則其處無當來後有增長無當來後有增長者則其處無未來之生老死若無未來之生老死者則於其處說諸比丘無愁無悶無惱。』諸比丘若於觸食意思食識食無貪無喜…………無悶無惱。」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不應言:「未來有。」

一切有論終

第七章 過去等蘊論

今有過去等是蘊等之論於此不棄蘊等之性故允許過去未來之存在,「過去為蘊耶?」之問者乃他論師(說一切有部)

(他)過去是蘊耶(自)然(他)過去是有耶[1](自)實不應如是言…………。(他)過去是處耶(自)然(他)過去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過去是界耶(自)然(他)過去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過去是蘊處耶(自)然(他)過去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他)未來是蘊耶(自)然(他)未來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未來是處耶(自)然(他)未來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未來是界耶(自)然(他)未來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未來是蘊處耶(自)然(他)未來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乃至……

(他)現在是蘊而現在是有耶(自)然(他)過去是蘊而過去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現在是處而現在是有耶(自)然(他)過去是處而過去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現在是界而現在是有耶(自)(他)過去是界而過去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現在是蘊處而現在是有耶(自)然(他)過去是蘊過去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他)現在是蘊而現在是有耶(自)然(他)未來是蘊而未來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現在是處而現在是有耶(自)然(他)未來是處未來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現在是界而現在是有耶(自)(他)未來是界而未來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現在是蘊處而現在是有耶(自)然(他)未來是蘊處而未來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他)過去是蘊而過去是無耶(自)然(他)現在是蘊而現在是無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過去是處而過去是無耶(自)然(他)現在是處而現在是無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過去無界而過去是無耶(自)然(他)現在是界而現在是無耶(自)實不應如是言[2](他)過去是蘊處而過去是無耶(自)然(他)現在是蘊現在是無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他)未來是蘊而未來是無耶(自)然(他)現在是蘊而現在是無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未來是處而未來是無耶(自)然(他)現在是處而現在是無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未來是界而未來是無耶(自)然(他)現在是界而現在是無耶(自)實不應如是言[3](他)未來是蘊處而未來是無耶(自)然(他)現在是蘊處而現在是無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他)過去之色是蘊耶(自)然(他)過去之色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乃至……。(他)過去之色是蘊耶(自)然(他)過去之色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過去之色是界耶(自)然(他)過去之色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過去之色是蘊處耶(自)然(他)過去之色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他)未來之色是蘊耶(自)然(他)未來之色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乃至……。(他)未來之色是處耶(自)然(他)未來之色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未來之色是界耶(自)然(他)未來之色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未來之色是蘊處耶(自)然(他)未來之色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他)現在之色是蘊而現在之色是有耶(自)然(他)過去之色是蘊而過去之色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現在之色是處……乃至……現在之色是界…………現在之色是蘊處而現在之色是有耶(自)然(他)過去之色是蘊過去之色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〇

(他)現在之色是色而現在之色是有耶(自)然(他)未來之色是蘊而未來之色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現在之色是處……乃至……現在之色是界……乃至……現在之色是蘊處而現在之色是有耶(自)然(他)未來之色是蘊未來之色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一

(他)過去之色是蘊而過去之色是無耶(自)然(他)現在之色是蘊而現在之色是無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過去之色是處……乃至……過去之色是界……乃至……過去之色是蘊處而過去之色是無耶(自)然(他)現在之色是蘊處而現在之色是無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二

(他)未來之色是蘊而未來之色是無耶(自)然(他)現在之色是蘊而現在之色是無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未來之色是處……乃至……未來之色是界……乃至……未來之色是蘊處而未來之色是無耶(自)然(他)現在之色是蘊處而現在之色是無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三

(他)過去之受過去之想過去之行過去之識是蘊耶(自)然(他)過去之識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過去之識是處耶?……乃至……過去之識是界耶?……乃至……過去之識是蘊處耶(自)然(他)過去之識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四

(他)未來之受未來之想未來之行未來之識是蘊耶(自)然(他)未來之識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未來之識是處耶?……乃至……未來之識是界耶?……乃至……未來之識是蘊處耶(自)然(他)未來之識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五

(他)現在之識是蘊而現在之識是有耶(自)然(他)過去之識是蘊而過去之識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現在之識是處……乃至……現在之識是界……乃至……現在之識是蘊處而現在之識是有耶(自)然(他)過去之識是蘊處而過去之識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六

(他)現在之識是蘊而現在之識是有耶(自)然(他)未來之識是蘊而未來之識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現在之識是處……乃至……現在之識是界……乃至……現在之識是蘊處而現在之識是有耶(自)然(他)未來之識是蘊處而未來之識是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七

(他)過去之識是蘊而過去之識是無耶(自)然(他)現在之識是蘊而現在之識是無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過去之識是處……乃至……。過去之識是界……乃至……過去之識是蘊處而過去之識是無耶(自)然(他)現在之識是蘊處而現在之識是無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八

(他)未來之識是蘊而未來之識是無耶(自)然(他)現在之識是蘊而現在之識是無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未來之識是處……乃至……未來之識是界……乃至……未來之識是蘊處而未來之識是無耶(自)然(他)現在之識是蘊處而現在之識是無耶(自)實不應如是而言……乃至……

一九

(自)不應言:「過去未來是蘊如是者無[4]。」(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諸比丘有詞別道增語道施設道可知此等三者[5]。」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應言[6]:「過去未來是蘊而無如是者。」

二〇

(他)過去未來是蘊處而無如是者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諸比丘一切任何色之過去未來現在近者此言色蘊一切任何受一切任何想一切任何行一切任何識之過去現在近者此言識蘊[7]。」有如是之經耶(自)(他)依此[8]不應言:「過去未來是蘊處而無如是者。」

過去等蘊論終

第八章 一分有論

今有一分有論認為有一分之過去是迦葉遺部為破彼等之邪執而過去是有?」之問是自論師一分是有即他論師是彼之宗旨即不圓熟異熟是存在圓熟異熟不存在

(自)過去是有耶(他)一分是有一分非有(自)一分是滅一分非滅[1]一分是落謝一分非落謝一分是沒去一分非沒去一分是滅卻一分非滅卻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過去一分是有一分非有耶(他)然(自)過去不圓熟異熟法一分是一分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一分是有一分非有耶(他)然(自)過去圓熟之異熟法一分是有一分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過去一分是有一分非有耶(他)然(自)過去之非異熟法一分是有一分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過去一分是有一分非有耶(他)然(自)何者是有何者非有耶(他)過去之不圓熟異熟法其等是有過去之圓熟異熟法其等非有(自)過去之不圓熟異熟法其等是有耶(他)然(自)過去之圓熟異熟法其等是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之不圓熟異熟法其等是有耶(他)然(自)過去之非異熟法其等是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之圓熟異熟法其等非有耶(他)(自)過去之不圓熟異熟法其等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之圓熟異熟法其等非有耶(他)然(自)過去之非異熟法其等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之不圓熟異熟法其等非有耶(他)然(自)過去之不圓熟異熟法非滅者耶(他)然(自)若過去之不圓熟異熟法是滅」,實汝不應言:「去之不圓熟異熟法其等是有。」

(自)過去之不圓熟異熟法是滅其等是有耶(他)然(自)過去圓熟之異熟法是滅其等是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不圓熟之異熟法是滅等是有耶(他)然(自)過去之非異熟法是滅其等是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自)過去之圓熟異熟法是滅其等非有耶(他)然(自)過去之不圓熟異熟法是滅其等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之圓熟異熟法是滅其等非有耶(他)然(自)過去之非異熟法是滅其等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過去之不圓熟異熟法是滅其等是有耶(他)然(自)過去之圓熟異熟法是滅其等非有耶(他)然(自)過去一分之圓熟異熟法一分之不圓熟異熟法是滅其等非有耶[2](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他)不應言:「過去之不圓熟異熟法其等是有。」(自)然(他)過去之不圓熟異熟法當非異熟耶(自)然(他)若過去之不圓熟異熟法當是異熟」,此實汝應言:「過去之不圓熟異熟法其等是有。」(自)過去之不圓熟異熟法當是異其等是有耶(他)然[3](自)當異熟者為現在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當是異熟者為現在耶(他)然[4](自)現在法是當滅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未來是有耶(他)一分是有一分非有耶(自)一分是生一分未一分是正生一分未正生一分是出現一分未出現一分是現前一分未現前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未來一分是有一分非有耶(他)然(自)未來當生法之一分是有一分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未來一分是有一分非有耶(他)然(自)未來非當生法之一分是有一分非有(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未來之一分是有一分非有耶(他)然(自)何者是有何者非有耶(他)未來當生之法其等是有未來不當生之法其等非有(自)未來當生之法其等是有耶(他)然(自)未來不當生之法其等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未來不當生之法其等非有耶(他)然(自)未來當生之法其等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未來當生之法其等是有耶(他)然(自)未來當生之法非未生耶(他)然(自)若未來當生之法是未生」,實汝不應言:「未來當生之法其等是有。」

(自)未來當生之法是未生其等是有耶(他)然(自)未來非當生之法是未生其等是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未來非當生之法是未生其等非有耶(他)然(自)未來當生之法是未生其等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他)不應言:「未來當生之法其等是有。」(自)然(他)未來當生之法非當生耶(他)然(自)若未來當生之法是當生依此實汝應言:「未來當生之法其等是有。」

一〇

(自)未來當生之法是當生其等是有耶(他)然(自)為當生為現在(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為當生為現在耶(他)然(自)現在之法是當滅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分有論終

第九章 念處論

今有念處論唯依相應部念處相應言:「諸比丘我說四念處是集。」彼身等念之所緣法一切法是念處即現在之安達派稱安達派者是東山住西山住部王山部義成部是等後世出現之眾

(自)一切法是念處耶(他)然[1](自)一切法是念念根念力正念念覺支一乘道盡趣向覺趣向還滅趣向無漏非順結非順縛非順暴流非順軛非順蓋不惛昧非順取無雜染耶一切法乃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安般念死念身念休息耶(他)[2]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一切法是念處耶(他)然(自)眼處是念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眼處是念處耶(他)然(自)眼處是念念根念力正念念覺支一乘道盡趣向覺趣向還滅趣向無漏非順結非順縛非順暴流非順軛非順蓋不惛昧非順取無雜染耶眼處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安般念死念身念休息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耳處鼻處舌處身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惛沈掉舉無慚無愧是念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無愧是念處耶(他)然(自)無愧是念念根念力正念念覺支一乘道盡趣向還滅趣向無漏非順結非順縛非順暴流非順軛非順蓋不惛昧非順取無雜染耶無愧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安念死念身念休息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念是念處其又是念耶(他)然(自)眼處是念處其又是念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念是念處其又是念耶(他)然(自)耳處舌處身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掉舉無慚無愧是念處其又是念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眼處是念處其又非是念耶(他)然(自)念是念處其又非是念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耳處鼻處……乃至……無愧是念處其又非是念耶(他)(自)念是念處其又非是念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他)不應言:「一切法是念處。」(自)然(他)依一切法而念非安住耶(他)然(自)若依一切法而念安住」,依此實汝應言:「一切法是念處。」(自)依一切法而念安住一切法是念處耶(他)然(自)依一切法而觸安住一切法是觸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自)依一切法而念安住一切法是念處耶(他)(自)依一切法而受安住想安住思安住心安住一切法是心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一切法是念處耶(他)然(自)一切之有情是念現起念具足念俱起而於一切之有情念為現在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一切法是念處(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諸比丘不享受不死者是不享受念身諸比丘享受不死者是享受念身[3]。」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一切之有情享受逮得服事廣修念身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一切法是念處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諸比丘一乘道是為有情之淨潔為憂愁之超越為苦惱之滅為到達正理為涅槃之作證之道〕。此即四念處[4]。」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一切法是一乘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一切法是念處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諸比丘轉輪王之出現有七寶出現何等為七耶有輪寶之出現象寶之出現馬寶之出現摩尼寶之出現女寶之出現主藏大臣主兵臣寶之出現諸比丘當轉輪王之出現有是等七寶之出現諸比丘當如來應供等正覺者之出現有七覺支寶之出現等為七耶有念正覺支寶之出現擇法正覺支寶之出現進正覺支寶之出現喜正覺支寶之出現輕安正覺支寶之出現定正覺支寶之出現捨正覺支寶之出現比丘當如來應供等正覺者之出現有是等七覺支寶之出現[5]。」有如是之經耶(他)(自)當如來應供等正覺者之出現一切之法為念正覺支寶耶(他)實不應如是……乃至……

(自)一切法是念處耶(他)然(自)一切法是正勤神足覺支(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念處論終

第十章 如是有論

今稱如是有論此處於彼一切之過去等所分類之諸法是依色等之自性而有過去是依未來現在又未來現在是依過去等而非有故一切物如是而有如是而成彼等之邪執是安達派

(自)過去是有耶(他)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耶(他)[1](自)存在是非存在非存在是存在實有是非實有非實有是實有;「非有」,「非有」,是等乃各各一義平等同類等族之物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未來是有耶(他)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耶(他)(自)存在是非存在非存在是存在實有是非實有非實有是實有;「」,「非有」,是等乃各各一義平等同類等族之物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現在是有耶(他)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耶(他)(自)存在是非存在非存在是存在實有是非實有非實有是實有;「」,「非有」;是等各各一義平等同類等族之物耶(他)實不應如是……乃至……

(自)過去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耶(他)然(自)如何而有如何而非有耶(他)過去為過去如是而有過去為未來如是而非有過去為現在是而非有(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耶(他)然(自)存在是非存在非存在是存在實有是非實有非實有是實有;「非有」,「非有」;是等各各一義平等同類等族之物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未來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耶(他)然(自)如何而有如何而非有耶(他)未來為未來如是而有未來為過去如是而非有未來為現在是而非有(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耶(他)然(自)存在是非存在非存在是存在實有是非實有非實有是實有;「非有」,「非有」,是等各各一義平等同類等族之物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現在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耶(他)然(自)如何而有如何而非有耶(他)現在為現在如是而有現在為過去如是而非有現在為未來是而非有(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耶(他)然(自)存在是非存在非存在是存在實有是非實有非實有是實有;「非有」,「非有」;是等各各一義平等同類等族之物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他)不應言:「過去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未來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現在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自)然(他)過去為未來如是而有過去為現在如是而有耶未來為過去如是而有耶未來為現在如是而有現在為過去如是而有耶現在為未來如是而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2]依此實過去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未來如是而有如是而非現在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

(自)色是有耶(他)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如是而有者如是而非有耶(他)然(自)存在是非存在非存在是存在實有是非實有非實有是實有;「」,「非有」;是等各各一義平等同類等族之物耶(他)實不應如是……乃至……

(自)受識是有耶(他)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他)然(自)存在是非存在非在存是存在實有是非實有非實有是實有非有」,「非有」;是等各各一義平等同類等族之物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〇

(自)色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耶(他)然(自)如何而有如何而非有(他)色為色如是而有色為受如是而非有……乃至……色為想如是而非有……乃至……色為行如是而非有色為識如是而非有(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耶(他)然(自)存在是非存在非存在是存在實有是非實有非實有是實有;「」,「非有」;是等各各一義平等同類等族之物耶(他)實不應如是……乃至……

一一

(自)受識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耶(他)然(自)如何而如何而非有耶(他)識為識如是而有識為色如是而非有……乃至……識為如是而非有……識為想如是而非有……乃至……識為行如是而非有(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如是而有者乃如是而非有耶(他)然(自)存在是非存在……乃至……等族之物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一二

(他)不應言:「色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受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想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行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識乃如是而有是而非有。」(自)然(他)色為受如是而有……乃至……色為想如是而有…………色為行如是而有……乃至……色為識如是而有……乃至……識為色如是而有……乃至……識為受如是而有……乃至……識為想如是而有……乃至……識為行如是而有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依此實色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受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想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行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識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3]

如是有論終

彼之攝頌曰

得退梵行住各分分
徧知欲貪斷一切有論處
於過去未來之貪
一切法念處如是有如是非有

大品終

𭼈 [木*閂]
「依諦義、勝義」者,此中諦義是不可認為依據如幻影、陽炎等無實體之物,是實在物(bhūtaṭṭho)。勝義是不可依據傳說認為是最上物(uttamaṭṭho)……蘊處界根等五十七種分別法(dhammappabhedo)是實在如依自性之義(bhūtena sabhāvathena)而得,汝之補特伽羅可得耶?(覺音註。以下全依覺音之註解)。
是於回答七四之他論師所主張之意。
所詮者如是。言:「諦義、勝義者是依色等之分別(ruppanādibhedo),或依有緣等之差別、行相(ākāra)而得(一四六參照),汝之補特伽羅亦依其行相而得耶?」
「若補特伽羅」者「若補特伽羅可得」之義。此乃直接順應他論師之立場(paravādipakkhassa ṭhapanato)為墮負之推論型相(lakkhaṇabhūtā),故名此為順之建立(anuloma-ṭṭhapanā)。
於順之主張,以決定有墮負,稱為順之結論(anulomāropanā)。
由他論師所反對之主張而建立,若由逆而推理結論墮負之型相,名為逆建立(paṭilomaṭhapanā)。
有關逆之主張,若墮負之決定者,稱為逆之結論(paṭilomapanā)。
色等之法如可得,以不可得言「然」。
他論師依自己之思惟諦義,或以真諦俗諦為一,而言「為諦義、勝義」。自論師言「有補特伽羅」者(於俗諦)由所依施設之可能(upādāpaññattisambhāvato),反對為「不可如是言」。
意者如是。彼依汝與我之墮負者不當。肯定彼順論五之立論(第一問),更雖(對於第二問)加以否定,而「汝應認墮負」等與為非墮負。故令我有不當之墮負。
若依俗諦,不言「不可得」。又依不純物,問有混亂故而否定之。
依真諦之補特伽羅不存在而否定。
由(一)至(一〇)止,言初諦義論。其中,於前之五(一~五),使他論師墮負為正,他論師依詭辯返論為勝者是不當。於後之五(六~一〇),令自論師所墮負者為不當,自論師之返論是正而勝是正當。
「無論何處(sabbttha)」指身(sarīra)之問是自論師。於色中,言認我之過失、命者、身異,見過失而拒絕是他論師。
指前後生時與存滅之時而徵問是自論師。見彼是剎帝利,彼是婆羅門等所為之過失以及無存滅區別之過失而否定者是他論師。
指蘊處等而徵問是自論師。畏於色有我,於眼有我等之過失而拒否決是他論師。
今色等(五十七法),如由勝義而得,「如何亦得補特伽羅耶?」自論師問。
D. N. III, 232; M. N. I, 341; A. N. II, 95。長阿含眾集經(大正一、二七四)、大集法門經(大正一、二二六下)。
底本應認為墮負(ājānāhi niggahaṁ)譯註。
若補特伽羅可得,(一)於色等五十七不得不別別可得,(二)依依止於色等,(三)與色等有別,(四)為色等之所依,故依此之四理趣而問。
畏斷見而否定。
除涅槃餘之諦義、勝義是有緣有為無常有相,而涅槃是無緣……無相,是諦義之相。
恐為常見而否定。
恐為斷見而否定。
恐為一分常見論。
恐為不死憍亂論。
依薪之火者如薪之無常耶?以色等為所依之補特伽羅是如色等之無常耶?
ekavokārabhava。
底本為「然」。問為否定式之問,故「然」亦應為否定之意思,註「畏陷入常與斷之見而否定」。
底本「不可言」。
底本「然」。
底本「童男,童女」是誤寫。
底本為「不可言」是誤寫。
「彼者」是補特伽羅,「彼之者」是色,「依彼物」是依眼。此處所言是「依彼眼見彼色之彼,非依其眼見其色之補特伽羅耶?」
「不見彼物」是指盲目、無想有情、無色生、入滅盡定及他見而缺此見者。
底本對於以下二問答各如一問,可合一亦可分開而讀。
若業存在,決定有其能作者之問是他論師。
此問是自論師。依於經相違而否定,更重問:依於現世歡喜,死後歡等之經文而肯定亦是他論師。
D. N. III, P. 274。長阿含眾集經(大正一、五〇)。
A. N. I, P. 152。增一阿含第十二.二二(大正二、一二五)。
Suttanipāta,V. 1119 於彼岸道品之偈,所謂「觀世間空」者,是「以有情空而觀蘊世間」之義。
D. N. III, P. 175; A. N. II, P. 24; Therīgathā, V. 121。
同註[18]。
A. N. I, P. 22。
S. N. II, P. 17, III, P. 135。雜阿含一二(大正二、八五)。
S. N. I, P. 135; Therīgathā,V. 190。雜阿含四五(大正二、三二七)。
S. N. IV, P. 54。雜阿含八(大正二、五二)。
M. N. I, P. 138。中阿含梨吒經(大正一、七六五)。增一阿含四三(大正二、七五九)。
Vinayapiṭaka IV. P. 74; JatakaI. P. 178。
A. N. I, P. 96; A. N. III, P. 173。
言「退」者有二種:已得退(patta-parihāni)與未得退(apattaparihāni)。瞿低迦比丘自心解脫二次退轉是已得退(S. N. I, P. 120)。「汝等求沙門者勿失沙門」(M. N. I, P. 271)是未得退。然而,自論師之宗旨,已得退於世間定是允許,不允許由阿羅漢等之沙門果退轉……他論師即〔允許〕阿羅漢逐次退轉,不允許住於預流果之阿羅漢退轉。
有關「不還之退轉」,是依所言「不允許不還之退轉」之見解而以否定,更自性之不還(pakati-anāgāmī)及由阿羅漢退轉而住,以允許不還之退轉而以肯定。
鈍根者是時解脫,利根者是不時解脫,此唯他論師之邪執;於自論師之宗旨,不得自在之禪定為時解脫,於得自在之禪定及一切聖人之正解脫是聖人乃決定為不時解脫。
Suttanipāta. V. 714。
A. N. II, P. 10。增一阿含經一九(大正二、六四五?)。Itivuttaka no. 15, 105. Suttanipāta, V. 714。
A. N. V, P. 149, III, P. 173。
「依如何之纏」者,「與何纏綿隨轉而蓋耶?」有關隨眠,利根與鈍根他論師為否定與肯定。肯定「阿羅漢有隨眠耶?」唯知「善隨眠」之語故肯定。
在家與得一部之天道而否定,指邊地住者與無想有情而肯定。
指道修於「諸天有梵行住耶?」之問而肯定是自論師,於「一切諸天……」之問指無想天而否定亦是自論師。於「諸人……」二種之問,指南贍部洲而肯定,指邊地人而否定。
AṆ, IV, P. 396。(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3],今於此處加上[03]之註標。)
「於何而生果耶?」(一五)者「彼不還得阿羅漢於何而成耶?」「唯彼處」者「於淨居」。「因為」,(一六)者理由之助字。此處之意思如下:不還補特伽羅依於今世之修道而於彼處之淨居證果。於彼處不修他之道。故「諸天無梵行住」。
依「於今處修道不還是於今處稱為捨究竟。彼於今處修道終而化生,於彼處般涅槃」之經文,(於彼處)不更修道,依生而證阿羅漢果即他論師之邪執。預流一來稱:更於彼處修道而生於彼處。認為「彼等不來此處」,肯定不還之證果而否定其他。
Dhammapada, V. 239 Suttanipāta V. 926。
Suttānipata, V. 231。
S. N. IV, P. 47, P. 107; A. N. IV. P. 186。
A. N. III, P. 85. I, P. 231。增一阿含二八卷七(大正二、六五三)、雜阿含二九(大正二、二一〇)。
S. N. V, P. 357. A. N. I, P. 232. II, P. 89。
A. N. III, P. 373。中阿含贍瞿曇彌經(大正一、二六〇)(編者註:中阿含贍無此經亦無類似偈,請參閱讀漢譯南傳大藏二二、增支部四、一〇六頁)。
A. N. IV, P. 104。中阿含阿蘭那經(大正一、六八二)。
A. N. IV, P. 106。
一切處者於一切身(Sarīra),一切是存在耶?
不結合者言不聯結(ayuttam)之義。種種之自性相結合,無一自存者。今於此問,色與受、受與色無有分別,為一相之者,一切是存在耶?
於「過去是過去性不捨耶?」之問時,想若捨棄者,則為未來或現在而反對;於「未來乃未來性不捨耶?」之問時,想若不捨棄,則未來乃不可得現在性而反對。
「過去者無有耶?」(atītaṁ nv'atthīti)者即語言之吟味……「過去有是錯誤」,乃「是以過去,其現在有是錯誤」之意。
於「依其智而為智之所作耶?」之問,彼之智滅,不見其所作性故而否定;更問之時,現在之智即緣過去,見存過去所緣法,依過去智之詭辯,以現在為過去之智,依其智自所作之存在而肯定。
M. N. III, P. 16, S. N. III, P. 103。雜阿含二卷二六(大正二、一四)。
S. N. III, P. 71。
S. N. IV, P. 52。
A. N. I, P. 197。雜阿含十五(大正二、一〇三)。
S. N. II, P. 101。雜阿含十五(大正二、一〇三)。
他論師為成就未來之存在性,所引用經典最後之意思,是為表示未來之再生生起等,非言未來性之成就。此實乃因之完成,故指為必然之事,於此所言,此乃經之意思。
「過去是有耶?」之問是他論師。對此,依詞別經(niruttipupathasutta)而有所遮止,故而否定是自論師。
底本於此處為「然(āmantā)」。
同上。
「無如是者」是「無如是法」之意思。蘊等之性存在時,不允許不存在,言「然」而肯定是他論師。此時,為論證彼等之無存在,引用經是自論師。
S. N. III, P. 71。
底本雖為「不應言」,但應是誤植,乃訂正之。
S. N. III, P. 40(大正二、一三)。
(二〇)與(一九)之結論為同文句,但其意不同。
此意義是「若汝以過去是一分存在,一分不存在者,則言一分之過去是滅,一分之過去是不滅而常住」。(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1],今於此處加上[01]之註標。)
依某人之業而結生起、有分起、死起亦此人之異熟。故由結生而至死名為圓熟。如是指形狀之法而言。
如持法者雖有睡眠,但多法是存在;指依世間之言說而存在為肯定者是他論師。
由名業之不失壞,言業緣(Kammapaccaya)之存在是邪執者,以肯定者是他論師。
住於彼處(Patiṭṭhāti tesu)是處(Paṭṭhāna)。何者住耶?是念。念住是念處。同念之境界亦是念處。……何者住耶?是諸念。諸念即住是念處。同諸念即住。故念與處之二語是依異門而結合。然而彼等捨此異門,一向言:「一切法是念處。」
依所緣而肯定……由一切法無念處之自性而否定。
A. N. I, P. 45。
S. N. V, P. 141; M. N. I, P. 55。中阿含念處經(大正一、五八二)、增一阿含第十二(大正一、五六八)。
S. N. V, P. 99。雜阿含轉法輪經(大正二、一九四)。
自論師若「過去如是而有,如是而無」,則「有者」一切名為「無者」……而問。他論師「依自性而存在其相同者是不存在」而否定……依自體之性(sakabhāva)而有,依他之性(parabhāva)非有而肯定。
「存在之自性(atthisabhāva)為非存在之自性耶?」之問。
言:「依此,實過去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色乃如是而有,如是而非有」等,他論師雖如何建立邪執,但所建立不如理,是唯不建立而已。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贍【CB】,膽【南傳】 特【CB】,[-]【南傳】 己【CB】,已【南傳】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己【CB】,已【南傳】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己【CB】,已【南傳】(cf. N61n0030_p0097a05)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怖【CB】,佈【南傳】 摶【CB】,搏【南傳】 摶【CB】,搏【南傳】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