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本生經

第八篇

第一章 迦旃延品

四一七 迦旃延本生譚

菩薩=帝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善侍奉其母者所作之談話其人為舍衛城之一良家子行為正直父死之後專心奉侍其母——為母洗面與揚枝[A1]齒牙之垢與水浴濯足之服務且以粥米飯哺養其母

其母有時向彼云:「汝另外尚有許多家主之事待作何處娶一家與我同等程度之彼女亦可為我效勞汝可為自己之事務。」:「母親我為求自身之利益與幸福而對母親之奉侍他人誰亦不能如此奉侍。」:「汝可作繁榮家庭之任務。」在家生活非予所願予看顧母親亡故之後予即出家。」

然彼母親雖數度反復摧促希望終不得彼之承諾於是未取得彼之同意則由同等程度之家娶來一女彼不敢違拒母命乃與其女同居

彼女自思:「予夫精進可驚對母親奉侍予亦應對母親善加服侍。」於是彼女亦盡心服侍彼母親彼見彼女盡心服侍其母自此以後彼所得甘旨而又實質之食盡與彼女

彼女其後自思:「彼所獲甘旨而實質之食物悉數與我彼或欲將其母趕出將講求趕出之手段。」在這一錯誤之思考下某日彼女告彼夫曰:「予夫君外出時君之母虐待於我。」彼默然無語彼女自思:「予必須使彼母發怒引起其子之反感。」

自此以後彼女與粥或為過熱或為過冷或是鹽多過鹹或是淡而全然無母謂媳婦:「過熱過鹹。」彼即滿注以冷水母謂:「過冷過淡。」彼女即大聲抗辯:「前此謂過熱過鹹今又謂冷而無味誰能如何使滿足?」

沐浴之水十分高熱向母之背上注澆母謂:「予背如火燒。」於是又滿澆以冷水母謂:「兒媳如何又過冷!」於是彼女又告鄰居近處之人:「先前謂過熱後又謂過冷誰能忍受如此之輕蔑?」

母謂媳婦:「予之寢牀跳蚤甚多。」彼女即將寢牀取出於其上撢掃自己寢牀謂曰:「已撢掃矣。」然後取入敷被使此大優婆夷(老母)加倍受跳蚤齧咬終夜坐受凌虐而不成眠母告媳婦曰:「我終夜為跳蚤所齧。」然彼女謂:「昨日撢掃寢前此亦曾撢掃如此誰能如何完成此種任務?」

今予將激怒其子。」於是到處抹散痰唾鼻涕及白髮彼問:「家中如何如此垢?」彼女答云:「此為汝母所為。」彼告曰:「汝不可如此造作。」於是開始言爭女曰:「予不能與此惡婆同住於家或者彼住於家或者予住於家汝如何選擇?」彼聞彼女之言曰:「予妻汝尚年輕任往何處皆能隨處生活然予母體弱惟有依賴於予汝可往歸自家。」

彼女聞彼言心中恐懼自思:「夫與母之間不能分裂夫惟有愛其母之一途予往自己母家將為寡婦生活為一淒慘之人予須如原來得姑之意善為看顧。」於是彼女自此以後仍與以前同樣只管服侍老母

某日此優婆塞(夫)為聞法往祇園精舍恭敬禮佛坐於一方佛云:「優婆塞汝修福業無懈怠耶服侍老母行迹已滿足耶?」彼曰:「予母拒斥予意帶一家女前然彼女作如是如是不可為之行迹。」彼向佛申訴一切之事彼續云:「彼女不能分裂予與予母今已盡心哺養予母。」佛聞彼之言而告彼曰:「優婆塞[1]今生汝未依彼女之言然前生則汝隨彼女之言趕出汝母因我之故再使汝母歸家哺養。」於是佛應彼之乞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之都治國時某家之子於父死後只管奉侍其母與上述同樣服侍其母一切均如上述所言同樣詳說而彼女謂:「予不能與如此惡婆同住或是彼住於家或是予住於家汝如何選擇?」彼則採聽彼女之言:「我母實使予困擾。」於是向母告曰:「母親汝在此家中時起爭端母可由家出外住於任何喜居之處。」彼母哭泣而出走依賴某友之家作零工困苦維持生計

於姑出走之時彼女懷孕彼女向其夫及鄰居近處之人告曰:「彼惡婆住於家中之時予不懷胎然而今予則有孕。」其後分娩幼兒彼女語夫曰:「君之母住於家中之時未嘗得子然今予則得之依此理由可知惡婆之性。」

老母聞之自思:「誠然予被逐出而得子。」「此世正法已死若法未死打母逐出之人不應得子亦不應安樂生活今試就法供養死者。」

於是某日老母攜帶胡麻粉小鍋羹匙往天然墓場以三個骷髏為窯燃火至水邊洗淨頭首及外衣然後歸至窯處解散頭髮開始洗米

爾時菩薩為帝釋天主實則諸菩薩眾均不放逸因此彼(菩薩)恰於此時巡遊世間見此苦難受打擊之老母思法已死欲就法供養死者帝釋:「我將展施我之力量。」於是化現為婆羅門形行於大道之上見彼女時由道路下來立於其傍曰女士於墓場炊食實為少見汝今煮此胡麻飯有何打算?」帝釋開始說第一之偈

白衣清淨新洗髮  
迦旃延云何依釜為炊事
洗來攙入胡麻粉  
作胡麻飯是何因

然彼女對此報以第二之偈

婆羅門我今善煮胡麻飯  
此飯並非為己食
今因法死行祭祀  
墓場之中作飲食

於是帝釋唱第三之偈

迦旃延作應所作汝尋思  
法死之說誰告汝
無上神力具千眼  
無上法死無此事

聞此言已老母說二偈曰

梵族之人我今之意甚堅定  
法死於我今無疑
彼彼之人有罪者  
彼彼之人今安樂

予之子婦意氣惡  
彼驅我後竟產兒
彼女今為全家主  
予被驅逐唯一人

帝釋因此述第六之偈

我非死者我長生  
正為汝我來此處
驅逐汝後婦產子  
我使與兒成灰燼

老母聞此曰:「不可汝何為而出此言予望予孫不死。」為說第七之偈

天王予今求卿望彼事  
卿為我來當允我
予與我兒媳與孫  
使得住家相融和

此時帝釋為彼女述第八之偈

迦旃延汝今求予望彼事  
汝被虐而不捨法
汝與汝子媳與孫  
善為住家相融和

如此述畢帝釋著莊嚴華美之服依自己之威神力立於空中告曰:「迦旃延汝勿畏汝子汝媳因予之威神力而來此處途中將求汝寬恕伴汝歸家請為不放逸之生活。」帝釋於是歸己所而去

彼等因帝釋之威神力思念彼女(老母)問村中之人曰:「予等之母現居何?」村人告以往墓場之處而去彼等聞之向墓場之道尋覓頻呼:「母親母親!」發現其母均匍匐於足下:「母親請恕我等之過。」請求恕罪而彼女亦懷念其孫於是互相融和而歸家由此以來營相和合之生活

彼迦旃延與兒媳  
住於家中相融和
兒孫並皆善服侍  
天主帝釋勸誘者

此為現等覺者之偈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彼優婆塞達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善為哺養其母者即是今正當看顧其母之彼之妻即是昔日之妻帝釋即是我。」

四一八 八聲本生譚

菩薩=修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薩羅王於午夜中聽聞無人能解之聲音所作之談話此一事實在以上鐵鼎本生譚第三一四中所說恰好相同然於此王問:「世尊予聞此等音聲將發生何事?」爾時佛言:「大王勿懼卿聞彼聲之並無任何危險大王聞此種可怕之聲不解者非獨卿所獨聞前生諸王亦聞此類之聲從婆羅門之言犧牲一切種類之四隻獸思為供養後聞諸智者之言釋放為犧牲而集合之動物向街中巡迴擊打大鼓作不殺生之告示。」於是佛應彼王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具有八百萬富裕之婆羅門家成人後於得叉尸羅修習諸藝父母歿後調查諸多財富廣行布施散財斷愛慾入雪山出家出家得禪定與神通後為得鹽酢循諸人之道而行入波羅奈於園中

爾時波羅奈王坐於王之大牀午夜之中聞有八種聲音第一於王宮近處園中有一隻鶴唳鳴聲第二繼其鳴聲之後於象小屋之入口住有一隻牝鴉發聲而叫三住於王宮之屋頂高處一類昆蟲發聲而叫第四王宮所飼之鴿鴣發聲而叫第五所飼之鹿發聲而叫第六所飼之猿發聲而叫第七所飼之緊那羅發聲而叫第八繼此聲之後則為一獨覺經過王宮之頂往遊園而去發一感興之偈聲

婆羅奈王聞此八種聲而驚懼翌日問於婆羅門等婆羅門等向王申告曰:「君甚危險應用一切種類四隻獸供養。」由王許可云:「如意為之。」婆羅門歡喜雀躍而由王宮退出著手施行供養

然而彼等之中上首行供養婆羅門之內弟子有智有術向師匠云:「師尊如此慘虐而殺諸生物切勿為之。」師云:「汝何無知縱今外面無任何事亦可得諸多魚肉。」弟子云:「師尊不可為飽腹而為落地獄之行。」聞此其他諸婆羅門等怒彼之勸告而言:「彼奴妨害我等之儲蓄。」

弟子畏懼彼等乃曰:「諸君儘可以此為食魚肉之手段。」言畢離去至街外往王園尋覓能使王停止此事之如法沙門彼恰好觀見菩薩與之交談:「何故君對諸生物無憐憫之心耶王殺諸生物施行供養何故汝不起解救羣生使去縛之心?」薩云:「青年予居此處王不知予之事予亦不知王之事。」「尊者然則卿應知王聞諸聲之結果。」「予當然知之。」「卿既知之何故不向王告述?」「青年予如何能於額上結角[1]而往謂:『予能知之』?若王先至此處聽聞予即申述此話。」

於是青年急往詣王宮王曰:「卿有何事?」「大王一修行者坐於王園中美麗之石上知王所聞諸聲之結果彼謂若王自行往問彼即告之敢請大王前往一聞。」

王急往其處向修行者敬禮自己亦被修行者榮迎坐後問曰:「尊者卿實能知予聞諸聲之結果耶?」「唯然大王!」「若然就彼語我。」「大王所聞諸聲之緣於王並無危險然王昔時園中住有一鶴彼因未得養空腹不堪飢餓故發第一之聲。」菩薩以自己之智慧解析鶴之行為說第一之偈

人云此為一古池  
昔日魚多水亦甚
原為鶴王之住所  
亦我諸父之棲處
如今蛙亦生其處  
我等尚難為捨離

如是大王彼鶴為空腹所惱而發聲因此王可使彼免於空腹清掃園林使池水清湛。」王命從者如說辦理

其次大王於象小屋之入口停落一隻牝烏彼為悲痛己子發第二之聲此王亦勿起怖畏之思。」於是說第二之偈

誰人能告不法事  
摧毀班都拉之眼
誰能復我諸兒巢  
我可獲得幸福多

菩薩說此偈已而即問曰:「大王何人為象小屋之象守衛者?」王曰:「尊者一男名班都拉。」「大王此男為隻眼之人否?」「尊者唯然。」「大王於象小屋入口之處有一隻牝烏作巢產卵其中孵而生出子烏此象守衛者乘象出入小屋以鞭壞牝烏及子烏等之巢牝烏為創傷所惱發願破彼之眼作如此申訴若王對烏有憐愍之心喚班都拉前來命其善建壞巢。」王即喚彼面責改換職務由他人擔任守衛象之職務

大王王之宮殿頂住有一隻木虫殘食木皮殘食已盡不能食硬材彼不得食然又不能離去故而悲[A2]發第三之聲為此王亦勿起畏怖。」菩薩以自己之智慧解析彼之行為述第三之偈

木虫食木皮  
不能普食及
大王食木皮已盡  
硬木不喜食

於是王命人設法取出木虫

大王王之宮殿飼養一隻鴿鴣否?」「尊者唯然。」

大王彼雌鳥思戀以前所棲之森林戀慕焦思彼思:『何時究竟予能出籠快樂前往森林?』因此發第四之聲是故為此王勿起憂懼。」於是述第四之偈

實彼哀欲去  
由王宮解放
獨得樹枝巢  
善能得其樂

正因如是菩薩云:「大王彼鴿鴣戀慕焦思請將彼鳥釋放歸林。」王亦照辦

其次大王王之宮殿飼養一隻鹿否?」「尊者唯然。」「大王彼乃一鹿羣之彼思念自己之牝鹿煩惱不堪焦思苦悶而發第五之聲為此王亦無何可畏。」於是述第五之偈

實彼哀欲去  
由王宮解放
渴飲第一水[2]  
善行羣先頭

大士亦又請王釋放彼鹿。「大王王之宮中飼養一猿否?」「尊者唯然。」菩薩聞答後曰:「彼亦雪山地方所居一猿羣之首與諸牝猿為愛欲所虜而彷徨彼為獵師巴拉陀帶來此處今戀慕焦思思往彼處發第六之聲為此王勿起恐怖。」於是述第六之偈

我為愛欲所捕染  
我為愛欲所搔亂
外國獵師捕我來  
我今悲哀君何幸

大士請求釋放彼猿

大王於王之宮殿飼養緊那羅否?」「唯然。」「大王彼亦回憶與牝者同居諸事而煩惱苦悶發第七之聲某日彼與彼女共同登至高山頂上彼等於彼處摘取色香皆具種種之花且以彼等飾身未思日已將西沉彼等下山時日已沉落天色完全暗闇於是彼女向彼云:『吾夫天已全闇留心下降慎勿傾躓。』於是互相牽手下降彼回憶思出彼女之語而發出聲為此之故王勿起恐怖。」菩薩以自身之智慧解析說明其聲之原因而述第七之偈

不明緣故天黑暗  
高而又高山之上
彼女與我綿私語  
慎免絆石使足痛

如是大士說明緊那羅發聲之原因請求放彼。「大王第八為感興偈之聲此蓋為難陀姆羅洞窟中有一獨覺居住彼知自己之壽行將盡來至人間居處於波羅奈王園將入涅槃希望彼處之人等為其埋骸設祭供養設塔以為彼等生天之道之因緣彼以神通力來此處於王之宮殿頂上落著時卸下生命之重擔頌入涅槃城之使人知之感興偈。」以下述獨覺所述之偈

無疑見生盡端際  
斷然再不入胞胎
蓋我最後之現生  
再生輪迴我已盡

彼述此感興偈來此王國於一花開齊整之娑羅樹根元處入般涅槃大王可往為彼供養舍利。」

大士伴王往獨覺般涅槃之處指示舍利王見其舍利具備軍隊前往獻香及華以表敬意依菩薩之言施行供養向一切羣生行布施生命之布施於街中擊大鼓巡迴告示斷殺生之祭七日間嚴修祭祀以香料莊嚴堆積奉獻絕大之敬意將獨覺之舍利舉行荼毘於大十字路建立塔婆菩薩亦向王說法向王告誡:「勿放逸。」然後入雪山行梵住行不斷修禪定成為生梵天界者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謂王曰:「大王按其聲之原因王無任何一種危險廣為供養布施羣生以生命之布施。」為行布施生命之布施向街中巡迴擊打大鼓告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青年是舍利弗修行者即是我。」

四一九 美女蘇拉薩本生譚

菩薩=神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給孤獨長者一婢女所作之談話彼女恰當某祝日與一隊婢女等共同前往遊園向自己女主人善相夫人請借裝飾品善相夫人將自身價值十萬金之裝飾品借與使用彼女裝飾後與一隊婢女同往遊園出發

爾時有一盜賊對彼女之裝飾品生起慾心:「殺掉此女掠奪其飾物。」於是與彼女相語前往遊園與彼女魚肉及酒等彼女以為:「彼以煩惱慾心而如是作為。」遊園之娛樂已盡黃昏休憩婢女等倒臥之時彼女單獨起立赴彼男之前彼曰此處過於開闊少往外行。」彼女自思:「此處不能為秘密之行為此男必將殺我為奪我之飾品計算甚善予將使此男眼中見識。」彼女曰:「貴君予飲穀酒中乾渴有何飲物請使我飲。」相攜前往某水井前彼女指繩與小桶曰:「請由此處為予汲取飲水。」盜賊以繩放入井中彼則屈身汲水之時此大力之婢女以兩手由後推男落入井中:「如此尚不能死。」於是又取一大磚由頭上投入盜賊當即死亡

彼女返回街中將裝飾品返還善相夫人對女主人曰:「予今日因裝飾品險遭殺害。」於是將一切發生情形加以說述善相夫人又告知給孤獨長者長者又向如來申述佛言:「誠然長者彼婢女有臨機之智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因此彼男為彼女所殺亦非自今始前生亦有被殺之事。」佛應長老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有名蘇拉薩街中之美人由五百美麗之婢女圍繞賭以千金彼女才無事過日恰於此街又有一有名盜賊名薩多伽具有大象之力夜間侵入諸長者之家任意掠奪搶劫街中之人聚會向王伸訴王呼街中之守護前來王命:「起用各處軍兵捕捉盜賊斬首示眾。」守護人縛盜賊之後手巡遊街之四方道路於四方道路以鞭擊打諸人相攜前來死刑場地街之人大量湧出云:「盜賊巧妙被捉。」

爾時蘇拉薩立於窗際觀望街內見彼盜賊而心中大動彼女自思:「若予能使此軍人——強健男子釋放廢棄此不淨生活與此人一同為夫婦之生活。」以上如夾竹桃華本生譚第三一八所說彼女送街之守護者千金將彼放還與彼互敬營夫婦生活

盜賊經三四月後自思:「予不能住於如此之處然不能空手而去蘇拉薩之飾物價值十萬金左右殺蘇拉薩而取之。」某日彼向彼女曰:「予妻某時予為王庭之人所捉於某山頂曾向樹神發願供養彼神未得供養對予恐嚇予思前往供。」「甚善予將為汝準備一切。」「汝不必為予準備我等二人以一切莊嚴飾身由多人相伴前往供養。」「甚善依汝所言行事。」

如此彼按計劃進行彼行至山麓時云:「予妻多人觀看樹神可能不受供養可由我等二人登山供養。」彼於彼女允諾接受時使彼女手持供物彼自己持五種武器[1]武裝登向山頂倚於人身百倍高之某崖前之樹根下安置供物然後向彼女言曰:「予實非為供養而來思欲殺汝以取汝之裝飾物品而遠走而來汝將裝飾品悉數脫下用上衣包成一包。」「汝為何欲殺我?」「予實為汝之寶物。」「汝應回憶予為汝所盡之功德予由汝被縛牽引而行以一富紳長者之子替換與守護者多額之金保全汝命每日雖得千金亦不願見其他之男人——,因此予實為汝救命之主請勿殺我如此予與汝多金而予願為汝之下婢。」彼女向彼訴說而唱第一之偈

金之頸飾與真珠  
瑠璃寶物有餘多
一切盡取君有幸  
願為下婢聽汝使

於是薩多伽曰

美麗之女人汝今速脫衣  
悲哀儘多餘
不知不殺汝  
是否得寶術

當盜賊隨其心意說第二之偈時蘇拉薩忽然心底浮起臨機之思彼女自思:「賊不赦予命予設方便使此賊先行落崖離世而去。」於是述一對之偈

自我有記憶  
自我有分別
除君更無他  
不知有愛人

汝來相擁抱  
欲為右繞禮
今後妾與君  
相見永無期

薩多伽不知彼女之用意彼云:「甚善請汝抱我。」蘇拉伽三度行右繞之禮然後相抱云:「如今將向君之四面作告別之禮。」首先以頭禮於彼之足後向其側為然後有如作背後之禮之樣式此婦人使出如大象之力捉住盜賊兩處脊樑彼倒豎投落到人身百倍之地獄中彼於是粉碎為微塵而死山頂所棲之神見此行為乃述如次之偈

實則一切場合  
不只男子為賢
婦女亦有賢者  
到處更顯伶俐

實則一切場合  
不只男子為賢
婦女亦有賢者  
更為早知義利

實則更早且速  
從傍深加考慮
如同絞弓殺鹿  
彼女智殺盜賊

人對所起義利  
若不速行會得
如愚盜之墜崖  
彼恐早被殺戮

若人所起義利  
善能速行會得
彼女由盜脫身  
得解人之障礙

如是蘇拉薩殺盜賊終了由山上降下往自己伴侶之所彼等問:「主人在於何?」彼女云:「汝等勿問。」於是乘車往街之方向歸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彼之二人即是今之二人神即是我。」

四二〇 善吉祥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王之敕誡各條所作之談話而彼時由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宿於王第一夫人之胎而出生父之死後即王位行大布施彼有一名(善吉祥)之園丁守護者爾時有一獨覺離難陀姆拉山窟輾轉行乞踏入波羅奈之地於園中過夜至天明翌日為行乞而入於街

王見獨覺心中大喜請入王宮使坐莊嚴之座奉獻種種妙味軟硬之食聞感謝之言心喜承諾獨覺住止於自己之園中獨覺歸園後王於翌日朝食後親往調理獨覺之晝夜宿所且任命園丁蘇曼伽拉為獨覺從者然後回街而去爾時獨覺長時至王宮就食繼續留住於其處蘇曼伽拉對彼亦盡心服侍

某日獨覺呼蘇曼伽拉告曰:「予於數日間往某村滯留然後歸來請向王申告。」語畢出行蘇曼伽拉向王依言申述獨覺滯留其地數日之後於太陽西沉黃昏之時又回園中然蘇曼伽拉不知彼已歸來徑回自己家中獨覺亦整頓衣鉢稍行各處逍遙後坐於一平石之上

但當日園丁之家恰好到來數人之客彼欲向彼諸人供咖哩飯彼思:「殺一園中之馴鹿享客。」於是持弓往園中探鹿見獨覺以為大鹿以箭搭弓射之獨覺抱頭呼:「蘇曼伽拉。」彼愕然大驚:「尊者予不知汝之歸來予思為鹿而射請原諒我。」獨覺曰:「善哉事已至此無可奈何汝且為我拔箭。」於是園丁恭敬拔箭獨覺頓感非常痛苦即坐入於涅槃園丁自思:「若國王知此對我必不原宥。」於是攜同妻子而逃亡

獨覺忽般涅槃諸天天神以神通力對全市生起一大呼喚翌日諸人赴園中拜彼向王報告:「園丁殺獨覺而逃亡。」

王由諸多伴者圍繞前往於七日間嚴修舍利供養奉獻誠篤之敬禮舉行荼毘如是設祭建立支提照舊如法為政事

蘇曼伽拉經一年後思欲知王之心態往訪其一友人述說:「有關予之事王之心境如何予欲知之。」彼之友人於王所談彼之事王如未有所聞之狀友人歸告蘇曼伽拉曾反復非一次之申述但王頗不快

彼於第二年前往第三年帶同妻子前往友人知王之情緒穩定使彼立於王宮之入口向王申述彼之歸來王召彼使出引見後王問曰:「蘇曼伽拉汝何故為汝自己而使予之福田獨覺亡故?」彼答曰:「予並非欲殺獨覺實則為如是之事情而發生如是之結果。」於是說明當時起事之原狀爾時王曰:「如是汝對此事可勿憂。」王宥其過再派其為園丁

爾時彼之友伴問王曰:「大王何以王於二年間聞蘇曼伽拉之事竟不發一言又如何於第三年聽聞入耳召彼而原宥彼過?」王曰:「汝知王者不應於忿時而急為任何事因此予前此默然第三年予知對蘇曼伽拉予心已柔軟故召彼出。」於是述王者之職責

粗暴忿怒實自知  
王者舉鞭莫生硬
無理且自不適合  
只為他人多齎苦

然若自知穩健處  
對他惡作當交義
如能自知此為義  
爾時正當用其鞭

如是他己皆不苦  
無欲明辨正非正
王者此處應著鞭  
彼有善譽不落威

無思用劍剎帝利  
若用強鞭振無心
譽不相應壽亦亡  
雖脫此處往惡趣

若為聖說先樂法  
語與心行此無上
寂靜柔和心安定  
兩種世界相應度

我為王為男女主  
若有忿怒善自持
如是制御眾庶民  
仁慈正大舉其鞭

王述此等偈已王以此六偈語自己之事時王之一切家臣等皆大歡喜,「如此德行之成就陛下實甚適合」,稱讚王之德而蘇曼伽拉於諸人稱王之語畢時,〔單獨起立向王敬禮合掌讚仰王而述三偈

剎帝利威與榮二者  
庶民之王者永久不墮落
無忿心常穩  
息憤百年壽

剎帝利汝稟斯諸德  
善行並善語
有樂無害心  
解脫有善趣

如斯善伏與善說  
方法手段導方便
憂惱庶民得寂靜  
如雲降水於大地

結分

佛為宣示拘薩羅王之勅誡而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獨覺般涅槃蘇曼伽拉是阿難王即是我。」

四二一 理髮師甘伽瑪拉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布薩(佛教懺悔式)之儀式所作之談話某日之事佛呼喚營布薩之優婆塞等云:「汝等優婆塞汝等之行誠屬適當行布薩者須順行布施應善守戒〕,不起忿怒修慈悲心起居適宜古之諸賢者只以行一部分之布薩行得大名稱。」佛應彼等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於其街有名斯奇巴利瓦拉之紳商八十億之財富最喜行布施之福業彼之妻婢乃至子牛之羣於每月六皆須營行布薩

爾時菩薩生於某貧乏之家為人工作生活極為凄慘彼為尋求工作之家問候立於一面紳商問曰:「汝何為而來?」「予思得在貴府工作。」紳商對其他之工作師等來工作時常云:「任何人於我家工作須守持戒〕,能持戒者方可工作。」然而對菩薩並未考慮慫恿其守戒紳商云:「其善卿可按自己應得之勞金工作。」彼自此以後忠實盡心對自己疲勞毫不介意為紳商作一切工作早晨工作黃昏歸家

某日街中宣告祭祀紳商呼婢僕等告曰:「今日為布薩之日凡在我家工作者晨間早起炊煮食事適時進食然後為布薩行之斷食〕。」

菩薩亦適時而起前往工作但無任何人對彼言及:「今日請行布薩工作休止。」而其他之工作師則皆晨起進食而後為布薩行者紳商自己與妻子及使役人等相互營行布薩而一切行布薩之人等皆往各自之宅反省戒而坐

菩薩日間盡力工作於太陽將西沉時歸家爾時炊事女人與彼洗手之水與鉢中滿盛之食物菩薩問曰:「其他之日此時皆是十分喧鬧之聲今日往何處而?」答曰:「皆為修布薩往自己之宅而去。」菩薩聞而自思:「於多人修具戒者之予一人不可止住成為犯戒者於受布薩之諸友予亦可得為布薩之儀式。」彼往紳商處尋問紳商向彼云:「晨起未受者不能得全儀式然可允許受半儀式。」薩云:「雖然只此予亦願受。」於是在紳商之下修受戒〕,施行布薩入自己之反省戒而臥

然於一日之中未攝少量食物恰於朝近時間痛如刀割而起由紳商之處持來種種之藥炊事之女勸彼全部吞下彼云:「予不能破壞布薩縱失壽命亦須堅守。」於是起大絞痛太陽上昇之時意識已不能完全控制眾人云:「如是將死。」於是運彼離家而臥

恰於此時波羅奈王乘華麗之車多數伴從相隨巡遊街中抵達此處菩薩見王之威儀心起希望望得王者之尊

彼以此半分布薩儀式之蔭移生而住宿於王之第一夫人之胎內彼女對新胎兒付出甚大之關心經十月後產一男子命名為優陀耶王子彼成長後廣遂一切諸藝之完成具回憶其諸生之智彼思出自己過去之所行自謂:「此實對予少分所行之果報。」於是不自覺而頌感興偈彼於父死時即王位顧盼自己之威儀與榮耀仍然頌出感興之偈

如是之某日街中準備祭祀多數之人等熱中於遊覽爾時於波羅奈之北門住有一每日為傭工之人作運水之工作所得半錢之金放置於城壁兩磚重疊之間於是仍然作運水工作而生活彼與一貧窮婦人同居

彼女向彼云:「街中有祭祀若君持有少金予等亦可見大娛樂。」「予持有金。」君持幾何?」「予有半錢。」「在於何處?」「置於北門兩磚之間此處距予住處有十二由旬之處然而汝手中有幾多之金?」「予亦有金。」「如何數量?」「亦為半錢汝之半錢與予之半錢合併恰為一錢於是以一分買鬘以一分買香又一分買酒而為娛樂汝往取汝所藏之半錢。」彼云:「予由予妻得此佳話。」滿足喜悅語婦人曰汝勿憂心予往取來。」語畢出行

具有象力一般之每日傭工之人既行六由旬已至中午脚踏如敷撒熾燃煤炭之熱砂上為得金而喜悅滿足身著古黃衣耳飾棕櫚葉面歌面走向王宮前之廣場前進

優陀耶王開窗而立注視彼之行狀王自思:「何以彼男如此正不厭風熱喜滿足歌唱而行予將向彼聞問。」於是為喚彼前來特遣一男前往

彼男前往彼所曰:「大王喚汝。」「王對我有何用予不識王。」彼為使者強行攜往而行見王立於一方

爾時王問彼而說二偈

地燃如煤炭  
土熾似熱灰
然汝歌唱行  
汝不知熱耶

上有太陽燒  
下有砂礫熱
然汝歌唱行  
汝不知熱耶

彼聞王之語第三之偈

我熱不知熱  
只有熱情我
大王我願誠然多  
由熱而非熱

爾時王向彼問曰:「汝願為何?」彼申告曰:「大王予於北門之處與一貧乏婦人一同共住生活彼女問予:『與君祭日為樂君之手中有幾錢?』予答曰:『之貯蓄放置在北門入口處城壁之間。』彼女曰:『汝往持彼前來二人共樂。』此遣予往取彼女之言不離我心予今思出為使予熱愛之熱大王此即予始終之意義。」

然汝受此風與熱而不厭汝有如何喜樂之原因使汝為之歌唱而行?」「大王持彼貯蓄前來彼女云與汝一同為大樂』——以此原因為滿足而予歌唱。」

王問曰:「然汝置於北門入口處之貯蓄共有幾多有十萬耶?」「無有大王!」然則有五萬耶四萬三萬二萬一萬一之金幣半帕達[1]一錢耶?」然均被否定云:「只有半錢。」「可愛之大王彼即予之全部財產予持彼前來原為與彼女一同為樂而去為其歡喜使予受此風熱而不為熱。」

王是時向彼云:「汝無須受此風熱前往彼處予與汝半錢。」「大王雖如君言予仍將取來予仍不願棄捨往取之行予不停止予今即往持取。」「汝請歸來以二錢與汝二錢逐次增加一億百億乃至無量之財與汝汝請歸來。」王雖言如彼仍如此言說:「大王予願領受但俟予再去一次歸來。」

於是王以紳商身分及種種身分相勸誘但彼仍與前言相同王最後云:「與汝半請汝歸來勿往。」彼於是承服王命家臣等曰:「汝等去為吾友剃鬚沐浴華美之服飾伴彼前來。」家臣依言而行王分國為二分以半國與彼人云:「半錢而得北半份」,彼被命名為半錢王

彼等兩王融和相敬而為政治某日前往遊園於彼處遊樂後優陀耶王頭著半錢王之膝橫臥而寢當彼沉眠之間伴隨人等各自為應為之娛樂前往各處半錢王自思:「長時以來予何可只有半國不如殺彼予自為王。」於是拔刀欲刺殺之然彼再思:「此王使我凄慘貧窮之人與彼自己為同等之身分立為絕大之王今殺如是有名譽之布施者等行為為予之起欲實屬不宜之所行。」如是彼又恢復正氣而收刀然彼同樣二度三度浮起惡心於是自思:「予今幾度起意念遂將敢為如是之罪業!」彼投劍於地上喚醒優陀王曰:「大王請王宥我。」彼平伏於王之足下王曰:「予友卿我彼此之間均無任何謬誤。」半錢王曰:「大王予有如是如是之罪惡。」「予友予宥汝過汝如希望即請為王予願為副王奉仕於卿。」:「大王予之所願非為王土何以故予起惡欲將墮惡處王土為王所有惟請王取之予願出家予已善見愛欲之根本何以故彼對欲望之人增長故自今以後已不再興此欲望。」於是彼頌感興之偈而唱第四之偈

愛欲我見汝根本  
愛欲汝由意同生
我不興欲望  
愛欲如是汝不生

如是述已更為愛欲所繫之大眾等說法說第五之偈

少欲不滿足  
多者難滿足
無智語可哀  
眼覺善洞察

彼如是向大眾說法畢向優陀耶王奉獻其國面浮淚水捨棄哭泣之大眾於後入雪山出家得禪定與勝智力

彼出家時優陀王以以上之一切作感興偈頌唱第六之偈

此為我之少行果  
到達偉大之所得
惟彼梵志善所得  
彼之出家欲貪捨

然就此等諸偈任何一人亦不解其意某日王之第一夫人問彼偈之意義無任何言語然於彼有一御用名甘伽瑪拉之理髮師彼剃王之鬚最初以剃刀剃之然後拔毛而握髮王於其以剃刀剃時心情愉快然拔毛之時感覺疼痛彼(王)於最初之時有願聞理髮師有何願望之心但後來之時則思欲刎其頸而殺之

如是某日王對王后說事之經過王曰:「予后予之御用理髮師實甚愚蠢。」后云:「大王如之何為宜?」王云:「命其最初拔髮然後為剃刀剃之。」於是彼女喚理髮師告曰:「汝今後為王剃鬚之日王欲汝最初拔髮然後為剃刀剃之而王問有何申願汝向王言:『大王此外予無其他願望惟願使予聞王感興偈之意義。』汝如此說予將與汝諸多財寶。」

彼云:「甚善。」加以承諾當剃鬚之日最初拔毛於是彼為王所問:「甘伽瑪汝之作法今日非最初之舉耶?」「大王理髮師等亦有新奇方法。」於是最初拔然後為剃刀剃之

王問:「汝有何願望?」「大王予無餘外之願惟願聞感興偈之意義。」王恥於語自己貧乏時之所行王告彼曰:「於汝之此願有何利益汝可申述其他志願。」「只此志願請王告我大王!」彼(王)畏作虛語乃曰:「甚善。」王與承諾依照酢味粥食本生譚第四一五中所述整備一切坐於寶座曰:「甘伽瑪拉予於前仍然住於此街。」於是說明一切前生之所行。「予依此事情而唱半偈而今予友出家予依然怠惰為一王者依此理由述後半之偈。」王為述此感興偈之意義

理髮師聞此自思:「以半布薩行而真正獲得此為王之幸福誠然善須當為今予亦欲出家求自己心之所依。」於是彼對親戚與財富之一切包圍完全捨棄只向王告以出家之事往雪山作出家仙人而出家依觀無常無我之三相增長觀智力善成獨覺持超人力所生之鉢及衣住醉山中五六年已彼云:「今將往會波羅奈之王。」於是乘虛空往彼處坐於遊園華美之石上

守園者善見分別識彼向王報告:「甘伽瑪拉已成獨覺乘虛空而來坐於園中。」王聞之曰:「予向獨覺問候。」於是急忙出迎王母亦與王子(今之王)一同出迎

王入遊園向彼問候於一方相伴而坐彼與王互相交談:「梵與爾今如何不放逸耶依法為政治耶勵行布施等之福業耶?」彼直呼王名與之交談

王母聞此怒曰:「此出生卑賤之理髮師——剃鬚之子孫不知自己之事予子乃大地之主生而為剎帝利族之人而彼竟直呼其名梵與』。」於是述第七之偈

諸苦行者捨惡業  
諸苦行者捨其性
今依苦行勝一切  
今日呼叫梵與名

王遮攔其母宣說獨覺之德說第八之偈

眼邊實得見  
彼具忍與柔
諸民之所敬  
王者須敬禮

在王遮攔王母之時其餘大眾起立云:「如此卑生者竟呼大王之名實不相合之。」王斥大眾語彼功德之故事說最後之偈

汝等切勿責獨覺  
彼學牟尼牟尼道
蓋彼善得渡大海  
得渡可至無憂行

王為斯語向獨覺恭敬問候王云:「尊者請宥我母。」「大王予皆為宥恕。」王之伴隨諸人皆乞宥恕王願彼承諾停留於自己之宮殿但獨覺不允於王等一行立於眼前之際昇至虛空與王說誡法後往香醉山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如此次第故汝等優婆塞應行布薩行實為有價值之事。」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獨覺入般涅槃半錢王是阿難第一夫人是羅睺羅之母而優陀耶王即是我。」

四二二 支提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提婆達多落入大地中之事所作之談話此事恰於當日之講堂中提起之話題。「諸位法友提婆達多善為謊言落入大地之生入無間地獄。」佛出問曰:「汝等比丘抑為何語而坐?」「實為如是如是。」:「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即有落入大地之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世界成立之最初劫時有壽命不可計數之摩訶三摩多王其子曰盧遮盧遮之子曰瓦羅盧遮其子曰迦儒耶那迦儒耶那之子曰瓦羅迦儒耶那瓦羅迦儒耶那之子曰烏婆娑他烏婆娑他之子曰曼陀多曼陀多之子曰瓦羅曼陀多其子曰遮羅遮羅之子曰烏婆遮羅又阿娑奢羅亦為其名彼於支提王國之蘇提瓦底市執政具足四種神通即飛翔虛空中而行有四天子由四方持劍守護由體內出旃檀香之香氣由口中出青蓮華香之香氣

彼有一婆羅門之司祭官名迦毘羅而此迦毘羅婆羅門之弟名庫拉卡蘭巴為與王在同先生之家修學之幼年朋友王為王子之時與彼約束:「予即王位與汝司祭官之位置。」

彼雖即王位但不能免其父王之司祭官迦毘羅婆羅門之職而司祭官每於自身親往奉仕之時王對彼禮敬有加給慇勤之所作婆羅門警覺自思:「王蓋與同年輩諸人相合予願請王允許出家。」於是向王申述:「大王予已年老家有予請王以彼為司祭官予即出家。」於是使其子就司祭官之位置而彼入王之遊園出家為出家仙人生禪定與神智力依賴其子仍住於彼處

庫拉卡蘭巴因彼雖出家而未將位置讓彼接替心中懷恨某日於心情愉快談話之時王問彼曰:「庫拉卡蘭巴汝尚未就司祭官之位置。」「唯然大王予尚未予兄尚在。」「汝兄非已出家耶?」「予兄雖然出家位置已交付其子。」「然則汝可為之。」「大王應代相傳以來位置由兄取得予自不能承繼。」「如此予使汝為兄而使汝兄為弟。」「大王如何為之?」「予可為謊言。」「大王予兄成就偉大無比之法持有智明彼將以無比之法欺瞞於汝汝之四天子守護即將消夫由體與口所出之香將成惡味汝不能飛翔而由空中落下立於大地繼而將入於大地之中於是一切將不能如汝之言而為。」「汝莫作如是思考予能為之。」「何時為?」「自今七日之間。」

王之此語擴展於市之全體民眾之間均起欲知究竟之心:「據聞吾王說謊年老為年幼年幼為年老而司祭官位置交付與年輕者究竟說謊者為何種之人為青色耶抑為黃色中之色耶?」

爾時據云世間皆說真實之言而說謊如是云者諸人尚無所知

司祭官之子亦聞知此語對其父言曰:「父親人言王為虛妄語使汝為年少以予等之位置讓與叔父。」「吾子王雖為虛言但不能奪我等之位置然則究於何日為之?」「據謂由今日至七日之中。」「如此爾時告知於我。」

於第七日民眾欲見王之謊言齊集於王宮前之廣場行列相疊子往告知其

王著美服出來立於大眾正中廣場之空中修行者(原來之司祭官)亦乘空來至彼處於王前擴展皮之坐具於空中結跏趺坐已向王曰:「大王予聞王以真實為虛以年幼為年老思欲與彼位置然否?」「唯然尊師予為如是。」

爾時彼諫王曰:「大王謊言為可怕之功德破壞者將使墮四惡趣蓋王為謊即為殺法者王如殺法自將被殺。」於是唱第一之偈

王若殺法實被殺  
若不殺法無殺業
如是王如不殺法  
被殺之法不殺卿

而後彼續諫王告曰:「大王王語謊語將失四神力。」於是為說第二之偈

因王言謊語  
四天子將去
且口生惡息  
不飛翔於天
人有自覺者  
答他之所問

王聞之甚恐怖往見庫拉卡蘭巴然彼向王曰:「大王勿畏予於最初即已對王說明。」

王雖聞迦毘羅語但彼仍按自己之言推進彼云:「尊者卿年居下庫拉卡蘭巴年長。」於彼謊言之同時四天子云:「此謊言者不受保護。」於是棄劍於王足前而消失而由王之口中噴出如腐敗之牝雞卵由體內發出如便所噴出之惡臭由空中立即落於地上四神力一切消失

如是司祭官對王曰:「大王勿恐若王語真實則一切為王復原。」於是說第三之偈

若王說實語  
大王原復如舊觀
若王為謊語  
支提將落於地中

彼云:「大王請觀王以最初之謊言已消失四神力請王思之而今尚能收回。」雖如是言王曰:「如是卿欲欺我。」於是語謊言王之足踝已落入地中

但婆羅門仍對彼云:「大王請再思之。」於是說第四之偈

彼旱時不雨  
不該雨而雨
人有自覺者  
答他之所問

如是彼云:「謊言之報足踝已入地中請再思之大王!」於是述第五之偈

若實說真實  
大王原復如舊觀
若王說謊言  
支提將落入地中

然彼三度說謊言:「尊者卿年居下庫拉卡蘭巴年長。」此時王膝已入地中於是彼云:「大王請再一度思之。」為說第六之偈

彼舌如蛇舌  
蛇舌有二叉
為人之所問  
故意答他者

若實說真實  
大王原復如舊觀
若王說謊語  
支提更將落地中

彼述此二偈謂王曰:「而今尚能回返。」

但王不採其言仍云:「尊者卿年居下庫拉卡蘭巴年長。」王四度說謊言腰已入於地中於是婆羅門向彼云:「大王請再思之。」又為說次二偈

彼舌如魚舌  
大王有舌如無舌
為人之所問  
故意答他者

若實說真實  
大王原復如舊觀
若王說謊語  
支提更將落地中

但彼(王)五度言謊語云:「尊者卿年居下庫拉卡蘭巴年長。」王之臍已落入地中因此婆羅門向彼再陳述云:「大王請再度思之。」為說次之二偈

一〇

彼應生諸女  
家不生諸子
為人之所問  
故意答他者

一一

若實說真實  
大王原復如舊觀
若王說謊語  
支提更將落地中

但王不採用其言六度說同樣之謊語胸已落入地中婆羅門更謂:「大王再思之。」為說次之二偈

一二

子不願在家  
出向諸方去
為人之所問  
故意答他者

一三

若實說真實  
大王原復如舊觀
若王說謊語  
支提更將落地中

彼(王)因與惡友相交之過仍不採用彼之言語第七度仍為同一之言語是大地向彼開口由無間地獄上來火焰捕彼而去

一四

彼王為仙咒  
原為行空者
定時埋地中  
彼為卑劣者

一五

因欲望入心  
諸賢不讚嘆
居心不惡者  
真實語相應

以上二者為現等覺者之偈

民眾等對支提國王非難仙人而又說謊以致落入無間地獄充滿恐怖

王之王子前來曰:「願為我等之救助。」婆羅門謂曰:「汝等之父殺法而為謊言非難仙人墮入無間地獄蓋殺法者必自殺汝等已不能棲於此處。」對最年長者曰汝由東門出得見全白之象寶至七處之地以彼為目標經營此市而止住名此市為象之城』。」

繼喚次子云:「汝由南門出直行見全白之馬寶以此為目標經營彼處之市而止住名彼市為馬之城』。」

繼又喚第三之子云:「汝出西門直行見有鬣之獅子以此為目標經營彼處之市而止住名彼市為師子之城』。」

繼又喚第四之子云:「汝出北門見一切皆以寶石製造之車輪以此為目標經營彼處之市而止住名彼市為北般闍羅城』。」

繼又喚第五之子云:「汝不能住於此土由此城中所建之大塔出往西北方向直見兩山相擊發出達陀羅之音聲以此為目標於彼處經營城市而住名其市達陀羅城』。」

彼等五人依言從往目標於彼場所各營城而住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提婆達多非只今日前生即為謊語而落入地中。」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支提國王是提婆達多迦毘羅婆羅門即是我。」

四二三 根本生譚

菩薩=仙人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為先妻誘惑之人所作之談話據傳衛城中有一男子聞佛說法彼思:「住於家中不能修得十分滿足且十分清淨之修須於善領導人之教團中出家以求苦之絕滅。」於是將家中之財產悉數與其子女懇願向佛出家佛亦使彼受出家儀式

然彼與教授師戒師共同行乞時彼為新入團者參加多人比丘之中於俗家或道場不能獲得席位不過只得坐椅或長凳坐於教團新發意者之旁邊食物只能獲得以匙突出撈取無飯塊之粥飯或是糟臭乾硬之米飯及焦糊乾燥之青菜並無滋養程度之物

彼持自己所得之物前往先妻之前於是彼女取彼之鉢向彼問明之後捨彼鉢中之食物與以善製之粥湯汁咖哩等彼人為味欲所繫難以捨先妻而彼女自思:「彼真為予所引誘耶予將試彼。」

如是某日以一貌醜男人以白土節身使坐於家中更為彼招來數人與以飲食之物彼等邊食邊樂而坐家中門前車上繫牛尚有一車使之停放而自己則坐於私室燒製菓子

彼人前來立於門前一年長之男見曰:「夫人一長老立於門前。」「與之相告請與辭退。」「尊者請往他處。」年長者反復一再言說見彼仍不行:「夫人長老不去。」

彼女出來展開窗簾向外眺望:「予子之父。」女且言且行向彼問候取鉢入家且使飲食食事終了再續問候謂老人曰:「尊者卿現在為可成就涅槃之聖者我等至今始終未往他家然無夫之家家庭生活不能成立我等將往他家行往遠地卿亦勞力精進若以予言為障礙尚乞原宥。」老人聞此如心膽破裂

爾時彼曰:「予不能捨汝汝勿他往予將還俗將衣物送往如是如是之處其衣鉢我將歸來。」彼女首肯云:「謹如君言。」

老人往精舍向教授師及戒師還其衣鉢彼等問曰:「何故如是?」答云:「不能捨予先妻我欲還俗。」於是彼等因彼心厭攜彼來至佛前申告:「世尊彼心不安意欲還俗。」爾時佛向彼問曰:「汝心真實不安耶?」「世尊是為真實。」「何人使汝心不安耶?」答云:「為予先妻。」佛言:「比丘彼婦人為汝不利益之本前生為彼脫失四禪受大苦痛賴予而由苦得免得恢復禪定。」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以王之司祭官之緣宿於彼婆羅門女(妻)之胎中而其誕生之日全市之武器皆燒因此其名為光守護者彼成長後於得叉尸羅學一切諸藝彼於王前顯示才幹後捨其位於無人得知由正門出行往阿蘭若於薩伽達提耶地方之伽維陀迦僧院為出家仙人而出家生禪定與神通力彼住於其處時數千仙人奉侍於彼有同住者甚夥並有七人之年長弟子

彼等之中有名薩離薩拉之仙人離去伽維陀迦僧院於蘇拉吒國之甘水河岸為數千之仙人圍繞而住有名綿第薩拉仙人於為帕伽卡王[1]所征服之拉姆巴秋拉迦村附近為數千仙人圍繞而住有名鉢跋多之仙人於阿臘毘國[2]附近為數千仙人所圍繞而住有名黑執天仙人於阿槃提之南方地方大岩石附近為數千仙人所圍繞而住有名奇薩瓦洽仙人只一人住於丹達奇王之昆巴瓦底市附近園中然有阿努席薩修行者為菩薩之侍者住於其前有名那拉陀之仙人乃黑執天仙人之弟只一人住於中國之阿蘭伽拉山脈之間岩窟之內

然由此阿蘭伽拉山路程不遠之處有一人煙稠密之村其間有大河多人於河中沐浴有最上容色之美人等對諸人不斷誘惑坐於河岸之上那拉陀修行者見其中之一人心神完全被其吸引失去定力飲食不進氣力衰微任受煩惱之支配七日之間只有寢臥

爾時彼兄黑執天由禪定力了知其事乘空而來入於岩窟那拉陀見彼兄如何來此?」「因汝不健特來看護。」然彼對其兄云:「兄言無有理由空言虛語。」彼竟以謊言相責其兄自思:「予不能使彼斷念。」於是攜來薩離薩拉綿第薩拉鉢跋提薩拉(即鉢跋多仙)前來然對方對彼等三人亦以謊言相責於是黑執天仙人自思:「予往伴薩拉般伽大師(即光守護者)前來。」於是乘空而往伴大師前來

彼大師到來見彼知其任根性之支配大師問曰:「那拉陀汝不可放任受諸根之支配。」對方聞此語後更後起立云:「如是吾師!」大師曰:「那拉陀任根支配諸人於現實之生涯枯萎且將受苦於次一生涯將墮地獄。」於是為述第一之偈

那拉陀人為有愛欲  
任根支配者
失現來二世  
生涯只枯萎

那拉陀聞此問曰:「大師追求愛欲乃為樂事如斯樂事何以云苦?」薩拉般伽向彼云:「如是請與聽聞。」為唱第二之偈

樂之後即有苦  
苦之後即有樂
由樂彼又得苦  
應求無上之樂

那拉陀云:「吾師此苦不能耐盡到底不能忍受。」於是菩薩向彼云:「那拉蓋於苦起之上必須忍耐。」為唱第三之偈

有苦須忍耐  
不可隨苦轉
賢者當如是  
得樂獲瑜伽

彼云:「吾師愛欲之樂為最上之樂予不能捨彼。」菩薩云:「法不可以任何理由棄捨。」彼說第四之偈

誠為愛欲之故  
亦為利害得失
汝所為者下落  
遠離諸法不得

如是薩拉般伽依持四偈說法時黑執天仙人誡自己之弟唱第五之偈

家居多苦惱  
聚集財亦然
多為布施行  
絕爾利之患

佛知以上那拉陀之事已為黑執天仙人說得佛現等覺者而為述第六之偈

如是黑執天[3]  
汝云賢者事
諸根善護人  
從此無惡事

此時薩拉般伽呼喚彼(那拉陀)曰:「那拉陀今所說者汝應聽聞人若最初不為應為之事彼如往森林中年少者成為有悲有憂之人。」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昔日迦尸某邑有一婆羅門之年少者貌好且具有強如象之力彼思予營農業諸事以養父母將為如何之人持有妻子為布施等福業又將成為何等之人(否)予不養任何人亦不為自己之福業予入森林殺鹿等以自養。」是彼以五種武器隨身往雪山殺種種之鹿以噉食於雪山深處威達瓦河岸入於四周有山之大山谷於彼處殺鹿食火焙之肉以度生彼思:「予不能永久強壯力弱之時亦不能於森林中彷徨於現今之中將種種之種類鹿趕入山谷結立門戶當予不能於森林中彷徨散步時可隨心殺鹿而噉食。」於是彼依其計劃而行

然彼時過去已(老之)時彼之工作亦終了於是現實之苦感切實發生自己手足不能任意各處彷徨亦不可能不僅此也食物飲物且亦不見體亦盡萎宛然為一活死人夏季身體亦如大地同樣污穢皺紋滿面容貌枯萎組織衰頹終日只為大苦所惱

如此度日之間尸毘國之尸毘王欲往森林中食火焙之肉遣國家之寵臣等帶五種武器入森林中殺鹿食肉漸次來至右列之地方見右列之男雖然恐怖而鼓起勇氣問曰:「可愛之男人君為何人?」「貴君予為活死人受自己所為之業貴君為何人?」「予為尸毘王。」「何為來至此處?」「為噉鹿之肉。」時彼向王曰大王予亦實為同一原因而來此處成為一活死人。」於是詳述苦之事實向王說明而述以下殘餘之諸偈

尸毘王[4]我如被敵捕  
落入敵之手
熟練於狩獵  
結婚與家小
棄離我而去  
此生受自業

我如千倍失  
身內無所依
遠離諸聖法  
恰如活死人

樂欲使他苦  
我墮此境中
樂不得上行  
如同向火人

而如是語已更云:「大王予因自己樂欲而使他苦於現生之中如活死人大王請勿為罪業君回自己城中多營布施等福事。」王依言而行善滿得昇天之。——

薩拉般伽大師說此事件之故事使修行者恢復正氣彼修行者因彼大師之言心起恐怖向大師敬禮請恕其罪普修十種一切入善復已失之禪定於是薩拉般伽大師不許其住於此處而伴彼回歸自己之僧院

結分

佛述此法話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竟心中不安之比丘得安住於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那拉陀即是今之失去安心之比薩離薩拉是舍利弗綿第薩拉是迦葉鉢跋多是阿那律黑執天是迦旃延努席薩是阿難奇薩瓦洽是目犍連而薩拉般伽即是我。」

四二四 燃燒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無有比類之布施所作之談話其無有比類之布施依大典尊經之註釋有詳細之說明於供養日之第二日於法堂中生起話題:「諸位法友拘薩羅王據詳細思惟了知福田以佛為上首向聖者僧伽供養絕大布施。」適佛入來問曰:「汝等比丘為如何話題集坐於此處?」「實為如是如是之緣由。」佛受此次第之說明而言曰:「汝等比丘王審思之後於無上福田樹立布施無何不可思議昔諸賢者亦於善思之後供養布施。」於是佛為說過去之

主分

昔日蘇尾羅國之樓魯瓦城有巴拉達大王王不破十法以四攝事攝受人民對大眾立於父母之位置對貧乏人行旅者乞食及乞求供養者等為大布施王妃薩姆達維伽耶第一夫人更是十分賢明為智慧成就之人

一日視布施堂自思:「予之布施施與不持戒之貪欲者不為上施予欲供養持具足戒之獨覺乃為第一有價值之布施彼等住於雪山地方然何人能伴來招待彼等予將遣何人前往?」將此目的與后言談

后對彼曰:「大王勿憂我等當具備供養之布施力持戒力真諦力送花邀請諸獨覺彼等來王之傍時具備一切必需品與以供養布施。」王曰:「甚善!」與以首肯於是擊鼓巡迴通知:「全市住民應善持戒。」王自身與周圍人等亦共同修行布薩諸務供養大布施執充滿須摩那花之金籠由高殿降下立於宮廷前之廣場五體投地對東方敬禮告述曰:「敬禮東方諸阿羅漢若我等有何等之德垂慈我等請受納我等食物供養。」〔日間七時(由寅至申)〕,人手各撒一杯鮮花然東方無有獨覺次日無一人前來

第二日向南方敬禮然由彼處仍不見來第三日向西方歸命然仍不來第四日向北方歸命為歸命禮後曰:「住雪山北方諸獨覺請受我等食物供養。」於日間七時人手各撒一杯鮮花鮮花飄散落至難陀姆拉山窟五百獨覺之上彼諸獨覺熟思之結果知招待自己等之事實翌日諸獨覺等集議語七人之獨覺:「國王招待君等應向彼垂慈。」

獨覺等由空中而來降落於王之城門處王見彼等心生歡喜[A3]恭敬上高殿表絕大敬意供養布施而於取食行事終了之時翌日復翌日同一作風招待至第五日,〔合計為六日之食施於第七日具備一切必需品供養布施後準備黃金鏤刻之寢臺椅子始自三衣乃至沙門一切用品放置於七人獨覺等之前恭敬而言曰:「此等之物品以為君等之供養。」而於彼等取食終了時王與王妃二人恭敬敬禮而立於是彼等表示歡喜之意一行之上首長老說以下之二偈

慳吝家被燃  
何物皆取出
於彼有利益  
燒之則皆非

如是之世界  
為老死所燒
取出行布施  
能施不被燒

如是上者長老表示喜意向王誡曰:「大王慎勿放逸。」然後飛翔於上空接通過高殿之天頂至難陀姆拉山窟降落而施捨與彼長老之必要物品與彼共同飛翔於上空至山窟降落王與后全身充滿歡喜如是於彼去後餘者諸人亦各說

向得法人行布施  
善供勇猛精進人
彼能越過地獄河  
死後上行諸天處

布施相等於戰鬥  
少數亦能勝多數
少數有信行供養  
彼於後世有善樂

善逝思慮嘆布施  
現世供養諸人人
彼等所施有大果  
恰於良田撒種子

行為勿害諸眾生  
勿從麤言為罪行
人讚慎行無邪勇  
人有怖畏不作罪

較劣之聖行  
善生剎帝利
中等生於天  
最上被淨化

種種布施被讚嘆  
法句更勝於布施
往昔近世為證明  
具慧有情入涅槃

如是一人一人以偈表示喜意同樣諸必需品亦共同飛去如是第七之獨覺亦表示喜意向王勸說不死之大涅槃告誡王勿懈怠與上述同歸往自己之住所王亦與后相伴於一生涯供養布施充實至天界之道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如是諸賢者亦善審思供養布施。」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獨覺已完全涅槃薩姆達維伽耶是羅睺羅之母巴拉達王即是。」

四二五 非處本生譚

菩薩=修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心中不安之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問此比丘:「比丘聞汝心不安為真實耶?」「世尊是為真實。」「是何緣故?」「為有煩惱。」佛言:「婦人者不知恩賣友不守信用昔日有賢者每日與千金猶不能滿足彼女一日不得千金即攫捉彼等之頸而與逐出婦人為如此不知恩者不可為彼女等而落入煩惱。」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其子梵與王子與波羅奈長者之子名大富兒為遊玩之伴侶不僅友誼甚好且在同一先生之家學習諸藝王子於父歿後登上王位長者之人仍在其處

然波羅奈街中有一美貌之娼婦彼女為美人甚為繁昌長者之子每日與以千金常時與彼女一處相樂父亡得長者之位置以後仍不相捨一如原狀每日與千金相樂彼每日三度往王處奉仕某日彼於黃昏出往王處與王談話之間日已西沉天光暗闇彼由王宮出來彼云:「予已無返家時間將往街中娼婦之家。」於是遣回使者只一人進入彼女之家

然彼女見彼云:「施主汝持千金而來耶?」「今日來此相會時間不巧予不返遣歸僕等只予一人前來然明日與汝二千金。」彼女思考:「若予今日與以承他日又將空手而來如此予將無金予今日決不與承諾。」於是向彼云:「貴君予等不過為一娼婦予等無有千金為酬不能苟且從事[1]汝請持千金來。」「明日加倍持來奉上。」如是屢次請求

街之娼婦命下婢曰:「汝等攫捉此輩之頸推出關閉門戶。」彼女等依言而行

彼乃自思:「予為彼女費八百萬金然彼女只一日見予空手而來攫頸而推出此婦人為如何之罪惡無恥不知恩而賣友者。」彼對婦人之不德沁沁沉思遂離欲產生厭想俗家生活已不得滿足於是彼思:「予將如何自今日起與俗家生活從此絕緣出家。」於是彼不返家亦不謁王出城往入森林生活於恒河之岸立一淨居出家得禪定及神通力食林中樹根及果實於彼處自營生活

王不見彼問曰:「予友現往何處?」街中娼婦之行為城中盡人皆知於是左右向王申告事實,「緣因如是王之友人恥不還家入森林生活出家。」

王喚街之娼婦前來:「聞汝只一日未獲千金攫予友人之頸而追出此真實耶?」大王是為真實。」「汝罪惡深重之婦速速往予友之處所伴彼前來如不能伴來汝即無命。」

彼女聞王之言恐懼乘車率諸多伴侶出城探求彼之行所得其消息往彼處問候:「施主貴君予盲目愚鈍鑄為過錯尚乞忍宥二度不為如是。」彼云:「予宥汝予對汝無怒。」彼女云:「若汝請聽與予同乘回城而返城之時願將家中之金悉數奉上。」彼聞彼女之言語之曰:「汝婦人予今不能與汝同行然若不得已之事在世出現時彼時將往。」於是為說第一之偈

恒河水如靜白蓮  
鴿鴣色白如珍珠
閻浮樹結多羅果  
彼時實即為彼時

然而彼女聞此語再度請求云:「請返回城與予同乘。」彼告云:「他日一同前。」女曰:「何時?」彼云:「如是如是之時。」於是唱殘餘諸偈

若龜具有毛  
織成三重衣
亦成冬之被  
實即爾時歸

若蚊具有齒  
善建瞭望塔
堅固不少動  
實即爾時歸

若兔具有角  
善能作梯子
得有昇天用  
實即爾時歸

若鼠上梯子  
不斷在啄月
善使羅睺落  
實即爾時歸

若為蠅羣行  
荒飲滿酒樽
止住燃炭上  
實即爾時歸

若驢具赤唇  
面貌美如花
善舞且善歌  
實即爾時歸

諸鳥共諸梟  
竊竊為私語
喃喃互喋喋  
實即爾時歸

若嫩樹之葉  
遮蔭甚堅固
礙雨又礙風  
實即爾時歸

一〇

若為一小鳥  
能持香醉山
用嘴啣山行  
實即爾時歸

一一

若有航海舟  
機具繩索共
有兒善持行  
實即爾時歸

如是大士只舉此等不得有之事說十一偈竟

街之娼婦聞此等語願大士宥恕往城中謁王申告其事願王恕命王亦恕其罪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比丘如此之婦人為不知恩賣友者。」為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彼心不安之比丘達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修行者即是我。」

四二六 豹本生譚

菩薩=修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隻牝山羊所作之談話某時目犍連長老止住於為山環繞只有一入口山窟之住處而恰於入口近處為彼之經行處爾時山羊之牧者等相互言曰:「山羊皆在此處遊息。」將羊追入山窟自己等任意遊樂

如是某日之黃昏彼等前來收趕山羊而去但有一隻牝山羊遠離遊玩彼未見山羊等離去只有單獨落後突有一豹見落後離去之牝山羊〕,思欲吞食立於山窟之入口處牝山羊環視四周忽見彼豹心中自思:「彼為殺我噉食而立若予改變方向而逃予即無命莫若為人之作風為宜。」彼向豹猛然跳躍頓足向豹之立處作欲捉豹之狀然後急逃而入於山羊羣之中

長老見彼等之所作翌日往告如來:「世尊彼牝山羊如是之所為彼以自己之善巧方便努力而免遭豹〕。」佛言:「目犍連今只此次豹未能捉得山羊於前生山羊泣叫而為豹所殺。」佛應彼之請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菩薩受生於摩揭陀國某邑大富之家成人之後斷愛慾為出家仙人而出家得禪定與神通力長住雪山地方為求鹽與酢入王舍城於山窟建庵而住

爾時與今恰為同樣之事某日山羊牧者等使山羊遊息之時與今之同樣有一隻豹見一落後而行之牝山羊而欲食彼立於山窟之入口而牝山羊亦見到彼豹彼思:「予命休矣今設一方便與豹善為妥協使豹心柔軟以保性命。」於是由遠方與彼交談向彼接近說第一之偈

伯父卿之量好健康善  
卿之安寧又如何
卿之安寧如母語  
我等願卿得安寧

豹聞此自思:「此一狡猾之羊竟稱予為伯父企圖朦混彼尚不知予之獰猛。」於是說第二之偈

踏予尾者汝山羊  
牝山羊傷及我者汝又為
彼女今更語伯父  
彼思由此可倖免

牝山羊聞此云:「伯父卿莫作是言。」於是說第三之偈

卿面向前坐  
我來面對卿
卿尾向後方  
如何我能踏

於是彼告牝山羊曰:「牝山羊汝言云何予之尾無處不有。」為說第四之偈

凡及四大洲  
海山諸方所
限內皆我尾  
如何汝得避

牝山羊聞此自思:「此惡徒對甘言不入耳今為敵人與彼相談。」為說第五之偈

先者父母與兄弟  
曾經告我如斯言
惡者之尾長且銳  
我便飛來由虛空

時豹語山羊曰:「予知汝由虛空來之事實然如是來時乃為破壞予之食物而來。」於是說第六之偈

牝山羊汝緊閉汝口  
見汝通虛空
鹿羣逃散行  
我餌為汝壞

牝口羊聞此畏縮死之恐怖口實亦不能出言哭泣叫喚曰:「伯父請勿為暴亂之行切望饒我之命。」然而對方乘其啜泣之際捉其肩殺而食之

豹為吸血者  
懦泣牝山羊
叫喚空鳴喉  
惡者無善語

惡者無可導  
無法無善語
勇與惡者戰  
惡者不喜賢

此二者為現等覺者之偈

修行者(菩薩)對彼等之行一切皆見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牝山羊正是今之牝山羊正是今之豹修行者即是我。」

底本為 āvuso,今取脚註之 upāsaka。
英譯註為「自負之標徵」。
比較他人先,即誰亦未曾飲水之意(註釋)。
劍、槍、戰斧、弓、盾之五種(見奇魯達斯辭典)。
一帕達(pāda)為一金幣之四分之一,而一錢(māsaka)為一帕達之二分之一。
異本名 Pancāla。
為多羅維多族之一族,云住於森林中之諸人。
黑執天(Asita-devala 或 Kāla-devaka)asita 與 Kala 皆是黑之意。
底本為 Siva 異本為 Sivi 今採用異本。
異本為「妾等不得千金,當然無有娛樂」。
剔【CB】,提【南傳】 鳴【CB】,嗚【南傳】 暄【CB】,喧【南傳】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