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增支部經典

十 集

第一 功德品

一 何義[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具壽阿難往詣世尊所在之至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善戒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善戒者以不悔為義以不悔為功德。」

大德不悔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不悔者以歡悅為義以歡悅為功德。」

大德歡悅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歡悅者以喜為義以喜為功德。」

大德喜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喜者以止為義以止為功德。」

大德止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止者以樂為義以樂為功德。」

大德樂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樂者以定為義以定為功德。」

大德定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定者以如實智見為義以如實知見為功德。」

大德如實智見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如實智見者以厭離為義以厭離為功德。」

大德厭離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厭離者以解脫智見為義以解脫智見為功德

阿難如是善戒者以不悔為義以不悔為功德不悔者以歡悅為義歡悅為功德歡悅者以喜為義以喜為功德喜者以止為義以止為功德以樂為義以樂為功德樂者以定為義以定為功德定者以如實智見為以如實智見為功德如實智見者以厭離為義以厭離為功德厭離者以解脫智見為義以解脫智見為功德阿難如是善戒者次第而趣於最勝。」

二 思[1]

諸比丘持戒具戒者不可思我欲得不悔』。諸比丘法爾持戒具戒者得不悔

諸比丘不悔者不可思我欲得歡悅』。諸比丘法爾不悔者得歡悅

諸比丘歡悅者不可思我欲得喜』。諸比丘法爾歡悅者得喜

諸比丘喜意者不可思我欲得止身』。諸比丘法爾喜意者於身得止

諸比丘止身者不可思我欲覺樂』。諸比丘法爾止身者覺樂

諸比丘樂者不可思我欲得定心』。諸比丘法爾樂者得定心

諸比丘得定者不可思我欲如實知見』。諸比丘法爾得定者如實知見

諸比丘如實知見者不可思我欲厭離』。諸比丘法爾如實知見者厭離

諸比丘厭離者不可思我欲現證解脫智見』。諸比丘法爾厭離者現證解脫智見

諸比丘如是厭離者以解脫智見為義以解脫智見為功德如實智見者以厭離為義以厭離為功德定者以如實智見為義以如實智見為功德樂者以定為義以定為功德止者以樂為義以樂為功德喜者以止為義以止為功德歡悅者以喜為義以喜為功德不悔者以歡悅為義以歡悅為功德戒者以不悔為義以不悔為功德諸比丘如是法者生法法者圓滿其法從此岸至彼岸。」

三 戒[1]

諸比丘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離之所依無厭離壞厭離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諸比丘譬如若壞樹枝葉其幼芽不能圓滿心不能圓滿諸比丘如是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離之所依無厭離壞厭離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諸比丘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離之所依有厭離具足厭離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諸比丘譬如若能具足樹枝葉其幼芽圓滿心圓滿諸比丘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離之所依有厭離具足厭離者,〕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四 所依[1]

具壽舍利弗於此告諸比丘言

友等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離之所依無厭離壞厭離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壞樹枝葉其幼芽不能圓滿心不能圓滿友等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離之所依無厭離壞厭離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友等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離之所依有厭離具足厭離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能具足樹枝葉其幼芽圓滿心圓滿友等如是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離之所依有厭離具足厭離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五 阿難[1]

具壽阿難於此告諸比丘言

友等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離之所依無厭離壞厭離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壞樹枝葉其幼芽不能圓滿心不能圓滿友等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害厭離之所依無厭離壞厭離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友等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離之所依有厭離具足厭離者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能具足樹枝葉其幼芽則能圓滿心則能圓滿友等如是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離之所依有厭離具足厭離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六 三昧[1]

爾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比丘者獲得如是三昧耶:『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而有想。』」

阿難比丘者獲得如是三昧:『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大德云何為比丘者獲得如是三昧耶:『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阿難此處有比丘者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靜此乃殊妙:『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阿難若如是比丘則獲得如是[2]三昧:『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七 舍利弗[1]

爾時具壽阿難到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與具壽舍利弗相俱交談慶慰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對具壽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比丘者獲得如是三昧耶:『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友阿難比丘者獲得如是三昧:『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而有想。』」

友舍利弗云何為比丘者獲得如是三昧耶:『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友阿難爾時我住舍衛國之安陀林入如是三昧:『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具壽舍利弗當時以何為想耶?」

於我有滅乃涅槃有滅乃涅槃之想生起或想息滅譬如一團火燃燒之時或焰生或焰滅如是於我有滅乃涅槃有滅乃涅槃之想生起或想息滅其時我乃以有滅乃涅槃有滅乃涅槃為想。」

八 信[1]

諸比丘有信而無戒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而不多聞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不能法說者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有多聞而為法說者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為法說者而不以眾為境界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不說法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於眾中說法而不持律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於眾中說法而持律者?』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於眾中說法而持律者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而不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而於邊陬起臥?』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而為法說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而於邊陬起臥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不能隨樂欲而得無艱難無梗澀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隨樂欲而得無艱難無梗澀之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而圓滿此分諸比丘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邊陬起臥隨樂欲而得無艱難無梗澀之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臥陬起臥,〕隨樂欲而得無艱難無梗澀之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非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隨樂欲而得無艱難無梗澀之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依諸漏盡於現法而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邊陬起臥隨樂欲而得無艱難無梗澀之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依諸漏盡於現法而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現證具足而住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比丘為普端嚴一切相圓滿者。」

九 寂靜[1]

諸比丘有信而無戒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而不有多聞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不能法說者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不以眾為境界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應思惟:『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不於眾中說法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不持律者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眾中說法為持律者?』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不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界境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不超色而為無色觸身於寂靜解脫而住之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超色而為無色觸身於寂靜解脫而住?』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超色而無色觸身於寂靜解脫而住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超色而為無色觸身於寂靜解脫而住非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而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為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超色而為無色觸身於寂靜解脫而住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而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超色而為無色觸身於寂靜解脫而住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而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具足而住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比丘為普端嚴一切相圓滿者。」

十 明

諸比丘有信而無戒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而不有多聞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不能說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不以眾為境界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不於眾中說法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不持律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而不隨念種種之宿住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於彼處我名者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自彼處沒而往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自彼處沒而來生於彼處。』〕如是而不隨念種種之宿住與其相狀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無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隨念種種之宿住……乃至……隨念……?』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無而眾中說法為持律者,〔隨念種種之宿念……乃至……隨念……,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持律者,〕〔隨念種種之宿住……乃至……隨念……,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好色惡色善趣惡趣,『嗟夫此諸有情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夫又此諸有情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不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好色惡色善趣惡趣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無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隨念種種之宿住……乃至……隨念……,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好色惡色善趣惡趣?』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眾中說法為持律者,〔隨念種種之宿住……乃至……隨念〔……〕,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好色惡色善趣惡趣則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持律者,〔隨念種種之宿念……乃至……隨念〔……〕以清淨超人之天眼,…………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好色惡色善趣惡趣非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不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隨念種種之宿住……乃至……隨念〔……〕,以清淨超人之天眼,…………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好色惡色善趣惡趣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隨念種之宿住……乃至……隨念〔……〕,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好色惡色善趣惡趣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比丘為普端嚴一切相圓滿者。」

第一 功德品

攝頌曰

(一)何義(二)思(三)戒(四)所依(五)阿難
(六)三昧(七)舍利弗(八)信(九)寂靜(十)明

第二 救護品

十一 坐臥處

諸比丘五分成就之比丘若能親附親近於五分成就之坐臥處則不久依諸漏而於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何等為比丘五分成就耶

[1]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信而信如來之菩提:『此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少病少惱而能平等消化成就腹臟不過於冷不過於暖中庸而堪於精勤無諂無誑而於師賢者同梵行者如實表示自己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而不捨軛具慧之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

諸比丘如是為比丘五分成就

諸比丘復次何等為坐臥處五分成就耶

諸比丘此處有坐臥處不過於遠不過於近便於往來晝時少喧鬧夜時少音聲少虻蛇之觸若能住於其坐臥處則勞苦少而得衣坐臥具病藥資具長老比丘住其坐臥處多聞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本母)於此時時親近請問而言:『大德此為云何此義為云何?』彼等具壽者為其開示所未開顯示所未顯於種種疑惑之法除疑惑

諸比丘如是為坐臥處五分成就

諸比丘若五分成就之比丘親附親近於五分成就之坐臥處則不久依諸漏盡於現法而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

十二 分

諸比丘若捨棄五分而能成就五分之比丘於此法律則稱之為獨存、〔梵行已住最上人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捨棄五分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斷欲貪斷瞋恚斷惛眠斷掉悔斷猶豫

諸比丘如是為比丘捨棄五分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成就五分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成就無學之戒蘊成就無學之定蘊成就無學之慧蘊成就無學之解脫蘊成就無學之解脫智見蘊

諸比丘如是為比丘成就五分

諸比丘若捨棄五分而能成就五分之比丘於此法律則稱之為獨存、〔梵行已住最上人。」

息斷欲貪與瞋恚
惛眠掉舉與猶豫
具足無學戒定慧
解脫與智之比丘
棄五分成就五分
以此之法乃至律
可稱之名為獨存

十三 結

諸比丘有十結何等為十結耶

五順下分結與五順上分結

何等為五順下分結[1]

有身見疑惑戒禁取欲貪瞋恚

此為五順下分結

何等為五順上分結[2]

色貪無色貪掉舉無明

此為五順上分結

諸比丘此為十結。」

十四 心荒蕪[1]

諸比丘比丘比丘尼者若未斷五種心荒蕪未截五種心縛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滅是可預期不可預期增長

云何為未斷五種心荒蕪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信解不淨信其師諸比丘比丘若疑不信解不淨信其師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斷第一之心荒蕪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不信解不淨信其法。〔諸比丘比丘若疑不信解不淨信其法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斷第二之心荒蕪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不信解不淨信其僧。〔諸比丘比丘若不信解不淨信其僧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斷第三之心荒蕪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不信解不淨信其學。〔諸比丘比丘若不信解不淨信其學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斷第四之心荒蕪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不歡心激荒於同梵行者諸比丘比丘若怒不歡心激荒於同梵行者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斷第五種心荒蕪

若如是者則未斷五種心荒蕪

云何為未截五種心縛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欲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離渴愛諸比丘比丘若於欲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截第一之心縛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於身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離渴愛諸比丘比丘若於身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截第二之心縛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於色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諸比丘比丘若於色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離渴愛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截第三之心縛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隨欲而食滿腹已耽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比丘比丘若隨欲而食滿腹已耽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截第四之心縛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誓願隨一之天眾而行梵行我依此戒苦行梵行而為天或隨一天』。諸比丘比丘若誓願隨一之天眾而行梵行我依此戒苦行梵行而為天或隨一天』,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截第五種心縛

若如是者則未截五種心縛

諸比丘比丘比丘尼者若未斷此五種心荒蕪未截此五種心縛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是可預期不可預期增長諸比丘譬如月於黑分晝夜來到色損減圓損減光損減廣袤損減諸比丘如是比丘比丘尼若未斷此五種心荒蕪未截此五種心縛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是可預期不可預期增長

諸比丘比丘比丘尼者若已斷此五種心荒蕪已截五種心縛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減

云何為已斷五種心荒蕪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對師不疑不惑信解淨信諸比丘比丘若對師不不惑信解淨信其心則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斷第一之心荒蕪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對法不疑、〔不惑信解淨信諸比丘比丘若對法不不惑信解淨信其心則傾於熾然勤行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斷第二之心荒蕪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對僧不疑、〔不惑信解淨信諸比丘比丘若對僧不不惑信解淨信其心則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斷第三之心荒蕪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對學不疑、〔不惑信解淨信諸比丘比丘若對學不疑不惑信解淨信其心則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斷第四之心荒蕪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對於同梵行者不怒歡喜不心激不荒諸比丘比丘若對於同梵行者不怒、〔歡喜不心激不荒其心則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斷第五種心荒蕪

若如是則已斷五種心荒蕪

云何為已善截五種心縛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欲而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惱離渴愛諸比比丘若於欲而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惱離渴愛其心則傾於熾然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善截第一之心縛

一〇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於身而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惱離渴愛比丘比丘若於身而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惱離渴愛其心則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善截第二之心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於色而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惱離渴愛比丘比丘若於色而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惱離渴愛其心則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善截第三之心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隨欲而食滿腹已不耽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諸比丘比丘若隨欲而食滿腹已不耽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其心則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善截第四之心縛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誓願隨一之天眾而行梵行不為我依此戒苦行梵行而為天或隨一天。』諸比丘比丘若誓願隨一之天眾而行梵行不為我依此戒苦行梵行而為天或隨一天』,其心則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善截第五種心縛

若如是則已善截五種心縛

諸比丘比丘比丘尼者若已斷此五種心荒蕪善截此五種心縛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減諸比丘譬如月於白分晝夜來到色增長圓增長光增長廣袤增長諸比丘如是比丘比丘尼若已斷此五種心荒蕪善截此五種心縛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減。」

十五 不放逸

諸比丘於諸種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想非非想之有情說如來應供正等覺者為最上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諸比丘譬如一切以步行為生類之足跡者能攝於象跡說象跡為其最上此乃大之故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諸比丘譬如一切重閣之重簷者向於屋頂趣於屋頂集於屋頂說屋頂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諸比丘譬如諸根香之中說隨時檀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諸比丘譬如諸核香之中說赤檀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諸比丘如諸華香之中說夏生花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諸比丘譬如一切之小王者隨屬於轉輪王說轉輪王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諸比丘譬如一切星辰之光明者不足於月光之十六分之一說月光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即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諸比丘譬如秋時空豁無雲之時日昇於蒼天除一切虛空之闇冥輝熱而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諸比丘譬如一切之大河恆河夜摩那河阿夷羅跋提河舍勞浮河摩企河向於海趣於海注於海入於海說海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十六 應請[1]

諸比丘十種補特伽羅者為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何等為十耶

如來應供正等覺者獨覺俱分解脫者慧解脫者身證者見至者解者隨法隨信向種姓者

諸比丘此十種補特伽羅者為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無上之福田。」

十七 救護[1](一)

諸比丘有救護而可住不可不救護不救護而住是苦諸比丘有十種救護何等為十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具戒能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具足行所行而住於見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學學處諸比丘比丘者具戒,〔能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具足行所行而住於見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學學處者此乃救護之法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所宣說之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諸法以言而通利以意而觀察以見善通達諸比丘比丘者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所宣說之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諸法以言而通利以意而觀察,〕以見善通達者此乃救護之法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諸比丘比丘者有善友善朋善輩者此乃救護之法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從順而成就從順之法堪忍而善受教誡諸比丘比丘從順而成就從順法堪忍而善受教誡者此乃救護之法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於同梵行者貴賤之事業能於此不懈怠於此成就所應之思量能作能調諸比丘比丘者於同梵行者貴賤之事業能於此不懈怠於此成就所應之思量能作能調者此乃救護之法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樂法愛語於勝法勝律而有廣大之勝喜諸比丘比丘者樂法愛語於勝法勝律而有廣大之勝喜者此乃救護之法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發勤而信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不捨其軛諸比丘比丘者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而不捨其軛者此乃救護之法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以任何之衣坐臥具病藥資具皆滿足諸比丘比丘者以任何之衣坐臥具病藥資具皆滿足者此乃救護之法

一〇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憶念隨念久遠以前之所作久遠以前之所說諸比丘比丘者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憶念隨念久遠以前之所作久遠以前之所說者此乃救護之法

一一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慧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諸比丘丘者有慧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者此乃救護之法

諸比丘有救護而可住不可不救護不救護而住是苦諸比丘此乃十種救護之法。」

十八 救護(二)

諸比丘有救護而可住不可不救護不救護而住是苦諸比丘有十種救護之法何等為十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具戒,〔能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具足行所行而住於見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學學處:『嗟夫此比丘是具戒者能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具足行所行而住於見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學學處。』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者善法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滅此乃救護之法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所宣說之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諸法而受持以言而通以意而觀察,〕以見善通達而謂:『嗟夫此比丘是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如所宣說之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諸法而受持以言而通利以意而觀察以見善通達。』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善法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滅此乃救護之法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嗟夫此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善法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減此乃救護之法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從順而成就從順之法堪忍而善受教誡而謂:『嗟夫此比丘是從順而成就從順之法堪忍而善受教誡。』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善法增長是可預不可預期損減此乃救護之法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於同梵行者貴賤之事業於此能不懈怠於此成就所應之思量能作善調而謂:『嗟夫此比丘是於同於梵行者貴賤之事業於此能不懈怠於此成就所應之思量能作能調。』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善法增長是可預期可預期損減此乃救護之法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樂法愛語於勝法勝律而有廣大之勝喜而謂:『此比丘是樂法愛語於勝法勝律而有廣大之勝喜。』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善法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減此乃救護之法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不捨其軛而謂:『嗟夫此比丘者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勇健堅固於諸善法而不捨其軛。』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善法增長是可預期不可損減此乃救護之法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即使以任何之衣坐臥具病藥資具皆滿足:『嗟夫此比丘是以任何之衣坐臥具病藥資具皆滿足。』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善法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減此乃救護之法

一〇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憶念隨念久遠以前之所作久遠以前之所說:『嗟夫此比丘者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憶念隨念久遠以前之所作久遠以前之所說。』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善法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減此乃救護之法

一一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慧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而謂:『嗟夫此比丘者有慧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善法增長是可預不可預期損減此乃救護之法

諸比丘有救護而可住不可不救護不救護而住是苦諸比丘此乃十種救護之法。」

十九 聖居[1](一)

諸比丘有十種聖者之居處聖者曾住現住當住何等為十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已除五分成就六分守護一事具足四依除遣各別之諦捨棄尋覓思惟無濁身行輕利善心解脫善慧解脫

諸比丘此十種聖者之居處聖者曾住現住當住。」

二十 聖居(二)

爾時世尊在俱盧國劍摩沙之俱盧村世尊於此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有十種聖者之居處聖者曾住現住當住何等為十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已除五分成就六分守護一事具足四依除遣各別之諦捨棄尋覓思惟無濁身行輕利善心解脫善慧解脫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已除五分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斷欲貪斷瞋恚斷惛眠斷掉悔斷猶豫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已除五分

諸比丘復次云何比丘成就六分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而不喜不憂正念正知而住以耳聞聲不喜不憂正念正知而住〕。以鼻嗅香而不喜不憂正念正知而〕。以舌嚐味而不喜不憂正念正知而住〕。以身觸所觸而不喜不憂正念正知而住〕。以意識法而不喜不憂正念正知而住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成就六分

諸比丘復次云何為比丘守護一事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成就念護之心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守護一事

諸比丘復次云何為比丘具足四依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計量而親近一事計量而堪忍一事計量而捨離一事計量而除遣一事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具足四依

諸比丘云何比丘為除遣各別之諦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種種沙門婆羅門之種種各別之諦世間是常間是無常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即是身命與身是異如來死後是有來死後是無如來死後是有而無如來死後是非有非無將一切[A1]除遣捨棄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除遣各別之諦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捨棄尋覓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斷欲尋覓斷有尋覓滅梵行尋覓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捨棄尋覓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思惟無濁耶

一〇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斷欲思惟斷瞋思惟斷害思惟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思惟無濁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身行輕利耶

一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為斷樂斷苦之故及先已滅憂與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身行輕利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善心解脫耶

一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從貪而心解脫從瞋而心解脫從癡而心解脫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善心解脫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善慧解脫耶

一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了知我已斷貪析根如無根之多羅樹令歸於滅無為未來不生之法』,了知我已斷瞋,〔析根如無根之多羅樹令歸於滅無為未來不生之法』〕,了知我已斷癡析根如無根之多羅樹令歸於滅無為未來不生之』。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善慧解脫

一四

諸比丘於過去世住於聖者居處之諸聖者彼等皆住於此十種聖者之居處諸比丘於未來世當住於聖者居處之諸聖者彼等皆當可住於此十種聖者之居處諸比丘現在住於聖者居處之諸聖者彼等皆住於此十種聖者之居處

諸比丘有此十聖者之居處聖者曾住現住當住。」

第二 救護品

攝頌曰

(一)坐臥處(二)分(三)結(四)荒蕪(五)不放逸
(六)應請(七~八)二救護(九~一〇)二聖居

第三 大品

二十一 師子[1]

諸比丘獸王師子於晡時出居處出居處而奮迅奮迅而普觀四方普觀四方而三度師子吼三度師子吼為求食而出何以故耶不害迷道之小有情諸比丘所謂師子者此乃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增上語諸比丘如來於眾中說法乃彼之師子吼諸比丘如來有如來十力如來成就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何等為十耶

諸比丘此處如來者如實了知處為處非處為非處諸比丘如來如實了知處為處非處為非處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諸比丘復次如來者如實了知過去未來現在受業異熟之因緣諸比丘如來如實了知過去未來現在受業異熟之因緣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諸比丘復次如來者如實知徧行趣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徧行趣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諸比丘復次如來者如實知多界種種界世間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多界種種界世間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

諸比丘復次如來者如實知有情之種種勝解諸比丘如來如實知有情之種種勝解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

諸比丘復次如來者如實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諸比丘如來者如實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諸比丘復次如來者如實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出離諸比丘如來如實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出離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諸比丘復次如來者隨念種種之宿住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而謂:『在彼處我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限如是從彼處沒而往生於彼處在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從彼處沒而來生於此處。』如是隨念種種之宿住其相諸比丘如來隨念種種之宿住……乃至……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一〇

諸比丘復次如來者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知有情隨業受劣好色惡色善趣惡趣而謂:『嗟夫此諸有情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受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地獄嗟夫又此諸有情是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有正見受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知有情隨業受劣好色惡色善趣惡趣諸比丘如來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見有情之生死知有情隨業受劣好色惡色善趣惡趣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一一

諸比丘復次如來者依諸漏盡故於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諸比丘如來者依諸漏盡於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諸比丘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梵輪。」

二十二 勝解

具壽阿難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言

阿難資於各各之勝解處而證知現證諸法者我於各各如如自說此法而無畏依此而行於如如者乃知有為有知無為無知劣為劣知勝為勝知有上為有上知無上為無上如如了知如如之所知所見所證欲見現證此理阿難各各之如實智此乃諸智中之無上阿難我說離此智而更別無上妙之智阿難如來有如來十力如來成就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何等為十力

阿難此處如來者如實知處為處非處為非處阿難如來如實知處為處非處為非處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

阿難復次如來者如實知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因緣阿難!〔如來如實知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因緣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阿難復次如來者如實知徧行趣阿難!〔如來如實知徧行趣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阿難復次如來者如實知多界種種界世間阿難!〔如來如實知多界種種界之世間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

阿難復次如來者如實知有情之種種勝解阿難!〔如來如實知有情之種種勝解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解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阿難復次如來者如實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阿難!〔如來如實知他有他人之根上下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阿難復次如來者如實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出離!〔如來如實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出離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一〇

阿難復次如來者隨念種種之宿住一生二生……乃至……隨念種種宿住其相阿難!〔如來隨念種種宿住一生二生……乃至……念種種宿住其相狀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一一

阿難復次如來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乃至……知有情隨業受劣好色惡色善趣惡趣阿難如來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乃至……知有情隨業受劣好色惡色善趣惡趣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一二

阿難復次如來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自證知現證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足而住阿難如來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自證知、〕現證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具足而住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

阿難此乃如來之十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梵輪。」

二十三 身

諸比丘以身可斷以語不可斷諸比丘以語可斷以身不可斷諸比丘以身以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何等為法以身可斷以語不可斷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身犯少分之不善審視此而有智之同梵行者言:『具壽以身犯少分之不善願具壽斷身惡行而修習身善行!』接受審視此而有智之同梵行者所言斷身惡行而修習身善行

諸比丘此稱為法以身可斷以語不可斷

諸比丘何等為法以語可斷以身不可斷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語犯少分之不善審視此而有智之同梵行者言:『具壽以語犯少分之不善願具壽斷語惡行而修習語善行!』接受審視此而有智之同梵行者所言斷語惡行而修習語善行

諸比丘此稱為法以語可斷以身不可斷

諸比丘何等為法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耶

諸比丘貪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瞋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癡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忿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恨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覆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惱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慳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惡嫉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何等為惡嫉耶

諸比丘此處有居士居士子銀豐富於此有一奴僕侍者[1]思念言:『嗟夫令此居士居士子不得財銀豐富。』或有沙門婆羅門得衣坐臥具病藥資具於此有一沙門婆羅門而思念言:『嗟夫令此具壽不得衣坐臥具病藥資具。』

諸比丘此稱為惡嫉

諸比丘惡嫉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惡欲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何等為惡欲耶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不信而欲令我了知有信』,破戒而欲令我了知具戒』,少聞而欲令我了知多聞』,樂聚會而欲令我了知遠離者』,懈怠而欲令我了知發勤』,忘念而欲令我了知具念』,不入定而欲令我了知入定』,劣慧而欲令我了知具慧』,不漏盡而欲令我了知漏盡。』

諸比丘此稱之為惡欲

諸比丘惡欲者以身以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若貪已威伏比丘而存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貪貪乃威伏此具壽而。』

諸比丘若瞋…………忿…………………………惡嫉……惡欲已威伏比丘而存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惡欲惡欲乃威伏此具壽而存也。』

諸比丘若貪不威伏比丘而存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貪貪乃不威伏此具壽而。』

諸比丘若瞋…………忿…………………………惡嫉……惡欲不威伏比丘而存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惡欲惡欲乃不威伏此具壽而存也。』」

二十四 周陀[1]

爾時具壽摩訶周陀住支提國之薩寒若具壽摩訶周陀於此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

彼諸比丘回答具壽摩訶周陀具壽摩訶周陀言

友等比丘說智而言:『我知此法見此法。』若貪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貪貪乃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若瞋…………忿…………………………惡嫉……惡欲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惡欲惡欲乃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比丘說修習而言:『我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貪已威伏此比丘而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貪貪乃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若瞋…………忿…………………………惡嫉……惡欲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惡欲惡欲乃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比丘說智說修習而言:『我知此法見此法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貪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貪貪乃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若瞋…………忿…………………………惡嫉……惡欲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惡欲惡欲乃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譬如人貧窮而說富裕無財而說有財無資而說有資若有生用財富銀之機會則不得出與則此人知:『此具壽貧窮而說富裕』,『此具壽無財而說有財』,『此具壽無資而說有資』。何以故耶此具壽若有生用錢財若出財銀之機會則不得出與

友等如是比丘說智說修習而言:『我知此法見此法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貪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貪貪乃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若瞋…………忿…………………………惡嫉……惡欲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惡欲惡欲乃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比丘說有智而言:『我知此法見此法。』若貪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貪貪不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若瞋…………忿…………………………惡嫉……惡欲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惡欲惡欲不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比丘說修習而言:『我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貪不威伏此比丘而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貪貪不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若瞋…………忿…………………………惡嫉……惡欲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惡欲惡欲不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比丘說智說修習而言:『我知此法見此法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貪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貪貪不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若瞋…………忿…………………………惡嫉……惡欲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惡欲者惡欲不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譬如人富裕而說富裕有財而說有財有資而說有資若有生用財富銀之機會而與人知此:『此具壽富裕而說富裕』,『此具壽者有財而說有財』,此具壽有資而說有資』。何以故耶此具壽者若有生財富銀之機會而與

友等如是比丘說智說修習而言:『我知此法見此法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貪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貪貪不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若瞋…………忿…………………………惡嫉……惡欲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惡欲惡欲不威伏此具壽而住。』」

二十五 徧處[1]

諸比丘有十種徧處何等為十耶

一者了解地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

一者了解水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

一者了解火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

一者了解風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

一者了解青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

一者了解黃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

一者了解赤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

一者了解白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

一者了解空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

一者了解識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

諸比丘此為十種徧處。」

二十六 迦梨[1]

爾時具壽摩訶迦旃延住阿槃提國拘羅羅坂之波樓多山中有拘羅羅坂之優婆夷迦梨到具壽摩訶迦旃延之處至已禮敬具壽摩訶迦旃延而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拘羅羅坂優婆夷迦梨對具壽摩訶迦旃延言

大德世尊於童女所問中說[2]

逮得義心寂
降伏喜悅軍
獨受靜思樂
故無伴世間
我皆無伴黨

大德世尊所略說之義云何廣解耶?」

有一類沙門婆羅門以地徧等至為最勝義世尊以地徧等至為最勝證知世尊證知而見本[3]見過患見出離見道非道智彼了知本見因過患見出離見因道非道智見因等故為義之逮得心之寂滅

有一類沙門婆羅門者以水徧等至……火徧等至……風徧等至……青徧等至……黃徧等至……赤徧等至……白徧等至……空徧等至……識徧等至為最勝世尊以識徧等至為最勝而皆證知世尊證知見本見過患見出離見道非道智彼了知本見因過患見因出離見因道非道智見因等故為義之逮得心之寂滅如是世尊於童女所問中說

逮得義心寂
降伏喜悅軍
獨受靜止樂
故無伴世間
我皆無伴黨

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二十七 大問(一)[1]

爾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眾多比丘於清晨時著下衣持鉢欲入舍衛城乞食彼諸比丘思念:「入舍衛城乞食尚且過早我等宜至外道修行者之園。」彼諸比丘即往外道修行者之園至已與彼諸外道修行者相俱交談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時彼諸外道修行者對彼諸比丘

友等沙門瞿曇對諸弟子說法而言:『諸比丘汝等應證知一切法應將一切法數數證知而住!』友等我等亦對諸弟子說法而言:『友等汝等應證知一切應將一切法數數證知而住!』友等於此處沙門瞿曇與我等對於說法與說教誡與教誡有何差別有何特相有何相異耶?」

彼諸比丘者對彼諸外道修行者之所說既不歡喜亦不非難不歡喜不非難即從座起而去:「唯於世尊座前了知此所說之義。」彼諸比丘即於舍衛城乞食後自乞食而還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於此我等於清晨時著下衣持鉢欲入舍衛城乞食大德我等乃思念:『欲入舍衛城乞食尚且過早我等宜往外道修行者之園。』大德我等乃至外道修行者之園至已與彼諸外道修行者相俱交談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大德坐於一面時彼諸外道修行者對我等而言:『友等沙門瞿曇對諸弟子說法而言:「諸比丘汝等應證知一切法應將一切法數數證知而住!」我等亦對諸弟子說法而言:「友等汝等應證知一切法應將一切法數數證知而住!」友等於此沙門瞿曇與我等對於說法與說法教誡與教誡有何差別有何特相有何相異耶?』大德我等乃對彼諸外道修行者之所說既不歡喜亦不非難不歡喜不非難即從座起而去:『唯於世尊座前了知此所說之義。』」

諸比丘若外道修道者如是所說應當言:『一問一說一答二問二說二答三問三說三答四問四說四答五問五說五答六問六說六答七問七說七答八問八說八答九問九說九答十問十說十答。』諸比丘如是所問外道修行者不能回答復更墮困惑何以故耶諸比丘彼已非其境界諸比丘我於天梵世沙門天人眾生不見有能回答此問而令心喜悅者除如來與如來之弟子或從此所聞者

說一問一說一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一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一法耶

一切眾生有食而住

諸比丘比丘於此一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一問一說一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說二問二說二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二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二法耶

名與色

諸比丘比丘於此二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二問二說二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說三問三說三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三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三法耶

三受

諸比丘比丘於此三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三問三說三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說四問四說四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四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四法耶

四食

諸比丘比丘於此四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四問四說四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一〇

說五問五說五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五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五法耶

五取蘊

諸比丘比丘於此五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五問五說五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一一

說六問六說六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六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六法耶

六內處

諸比丘比丘於此六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六問六說六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一二

說七問七說七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七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七法耶

七識住[2]

諸比丘比丘於此七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七問七說七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一三

說八問八說八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八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八法耶

八世法[3]

諸比丘比丘於此八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八問八說八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一四

說九問九說九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九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九法耶

九有情居[4]

諸比丘比丘於此九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九問九說九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一五

說十問十說十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十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十法耶

十不善業道[5]

諸比丘比丘於此十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十問十說十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二十八 大問(二)

爾時世尊住迦戰羅竹園眾多迦戰羅之優婆塞到迦戰羅比丘尼住處至已禮敬迦戰羅比丘尼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迦戰羅優婆塞對迦戰羅比丘尼言

大姊世尊於大問中所說:『一問一說一答二問二說二答三問三說三答四問四說四答五問五說五答六問六說六答七問七說七答八問八說八答九問九說九答十問十說十答。』大姊世尊所略說之義云何廣解耶?」

友等此非我從世尊處親近聽聞親近受持亦非從意修習之諸比丘處親近聽聞親近受持然而聽我所思善自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姊!」

迦戰羅之優婆塞回答迦戰羅比丘尼迦戰羅比丘尼說

世尊所說之一問一說一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一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一法耶

一切眾生依食而住

友等比丘於此一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現法而盡苦際

世尊所說之一問一說一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世尊所說之二問二說二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二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二法耶

名與色

友等比丘於此二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世尊所說之二問二說二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世尊所說之三問三說三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此三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三法耶

三受

友等比丘於此三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現法而盡苦際

世尊所說之三問三說三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世尊所說之四問四說四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此四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何等為四法耶

四念處

友等比丘於此四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

世尊所說之四問四說四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世尊所說之五問五說五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此五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何等為五法耶

五根是

友等比丘於此五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世尊所說之五問五說五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世尊所說之六問六說六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此六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何等為六法耶

六出離界[1]

友等比丘於此六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世尊所說之六問六說六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世尊所說之七問七說七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七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七法耶

七覺分

友等比丘於此七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世尊所說之七問七說七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世尊所說之八問八說八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此八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何等為八法耶

八支聖道

友等比丘於此八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

世尊所說之八問八說八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世尊所說之九問九說九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此九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九法耶

九有情居

友等比丘於此九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現法而盡苦際

世尊所說之九問九說九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世尊所說之十問十說十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此十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何等為十法耶

十善業道[2]

友等比丘於此十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

世尊所說之十問十說十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一〇

友等世尊於大問中所說:『一問一說一答,〔二問二說二答三問三說三答四問四說四答五問五說五答六問六說六答七問七說七答八問八說八答九問九說九答十問十說、〕十答。』將世尊所略說之義如是廣解

友等汝等若有疑者則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請教此義如世尊所說歡喜受!」

唯然大姊!」

迦戰羅之優婆塞者對於迦戰羅比丘尼之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座起禮敬迦戰羅比丘尼作右遶而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迦戰羅優婆塞將與迦戰羅比丘尼相俱所談話之一切稟告世尊

一一

善哉善哉居士等居士等迦戰羅比丘尼是聰明居士等迦戰羅比丘尼有大慧居士等汝等若至我處尋問此義我亦如迦戰羅比丘尼之所說而說義如是當如是受持!」

二十九 拘薩羅(一)[1]

諸比丘凡於迦尸拘薩羅國之一切凡於拘薩羅王波斯匿所有之境界中說拘薩羅王波斯匿為最勝諸比丘連拘薩羅王波斯匿亦有變異變易諸比丘如是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於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於下賤者

諸比丘凡日月周迴徧照諸方為千世界於其千世界有千日千月千須彌山王千閻浮提洲千西牛貨洲千北俱盧洲千東勝身洲四千大海四千大王千四大天王千忉利天千夜摩天千兜率天千化樂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諸比丘凡於千世界之中說大梵為最勝諸比丘連大梵亦有變異變異諸比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於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於下賤者

諸比丘[2]此世亦當有敗壞諸比丘此世敗壞之時眾生多生於光音天於彼中為意生以喜為食自光明而行於虛空淨住久遠長時而住諸比丘世敗壞之時說光音天為最勝諸比丘連光音天亦有變異變易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於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於下賤者

諸比丘有十種徧處[3]何等為十徧處耶

一者了解地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一者了解水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一者了解火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一者了解風徧,〔傍是無二無量〕。一者了解青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一者了解黃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一者了解赤徧,〔於上傍是無二〕。一者了解白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一者了解空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一者了解識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

諸比丘此為十徧處

諸比丘於此十徧處中所謂一者了解識徧於上傍是無二無量最勝諸比丘有如是想之有情諸比丘連有如是想之有情亦有變異變異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於下賤者

諸比丘有八勝處[4]何等為八勝處耶

一者內有色想外觀少許好醜之諸色如是得勝彼諸色而知見之想此乃第一之勝處

一者內有色想外觀無量好醜之諸色如是得勝彼諸色而知見之想此乃第二之勝處

一者內無色想外觀少許好醜之諸色如是得勝彼諸色而知見之想此乃第三之勝處

一者內無色想外觀無量好醜之諸色如是得勝彼諸色而知見之想此乃第四之勝處

一者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為青青顯青現青光猶如烏摩迦華之青青顯青現青光猶如磨碾兩面波羅㮈衣之青青顯青現青光如是一者內無色外觀諸色為青青顯青現青光而如是得勝彼諸色而知見之想乃第五之勝處

一者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為黃黃顯黃現黃光猶如羯尼迦華之黃黃顯黃現黃光猶如磨碾兩面波羅㮈衣之黃黃顯黃現黃光如是一者內無色外觀諸色為黃黃顯黃現黃光而如是得勝彼諸色而知見之想乃第六之勝處

一者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為赤赤顯赤現赤光猶如般豆時婆迦華之赤赤顯赤現赤光猶如磨碾兩面波羅㮈衣之赤赤顯赤現赤光如是一者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為赤赤顯赤現赤光而如是得勝彼諸色而知見此乃第七之勝處

一者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為白白顯白現白光猶如太白之白白顯白光猶如磨碾兩面波羅㮈衣之白白顯白現白光如是一者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為白白顯白現白光而如是得勝彼諸色而知見之想此乃第八之勝處

諸比丘此為八勝處

諸比丘於此八勝處之中一者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為白白顯白現白光而如是得勝彼諸色而知見之想者為最勝諸比丘有如是想之有情諸比丘連有如是想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於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於下賤者

諸比丘有四行何等為四行耶

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

諸比丘此為四行

諸比丘於此四行中樂速通行者為最勝諸比丘有如是行之有情諸比丘連有如是行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於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於下賤者

一〇

諸比丘有四想何等為四想耶

一者少了解一者多了解一者無量了解一者無所有而了解無所有處

諸比丘此為四想

一一

諸比丘於此四想中,『無所有而了解無所有處者為最勝諸比丘有如是想之有情諸比丘連有如是想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於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於下賤者

一二

諸比丘於諸異學之成見中所謂若無我無我所則將無我無我所[5]為最勝諸比丘於有如是見者則可期諸有之無厭者應無此人諸有滅之厭足者應無此人。』諸比丘有如是見之有情諸比丘連有如是見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於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於下賤者

一三

諸比丘有一類沙門婆羅門[6]施設勝義清淨

一四

諸比丘於施設勝義清淨者之中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者為最勝證知此為現證此而說法諸比丘有如是說之有情諸比丘連有如是說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於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於下賤者

一五

諸比丘有一類沙門婆羅門施設勝義現法涅槃

一六

諸比丘於施設勝義現法涅槃者之中如實知六觸處之集起滅盡嘗味過患出離無取而解脫者為最勝諸比丘我乃如是說如是演說有一類沙婆羅門以非有空虛虛妄非實而誹謗:『沙門瞿曇者不施設諸欲之徧知不施設諸色之徧知不施設諸受之徧知。』

一七

諸比丘我施設諸欲之徧知施設諸色之徧知施設諸受之徧知於現法而無欲寂滅清涼施設無取般涅槃。」

三十 拘薩羅(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拘薩羅王波斯匿戰勝得意趣戰鬥而還拘薩羅王波斯匿即出而往僧園此車乘行至車乘所能到之處自車乘而下步入僧園

其時眾多之比丘露地經行拘薩羅王波斯匿到彼諸比丘住處到已對彼諸比丘而言

大德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今住何處耶大德我等欲見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

大王於彼處有閉戶之精舍靜往徐入外緣謦咳而叩閂世尊當為汝開門。」

拘薩羅王波斯匿靜往於彼閉戶之精舍徐入外緣謦咳而叩閂世尊即為之開門拘薩羅王波斯匿入於精舍以頭面頂禮世尊之足以口唯吻世尊之足以手撫摸稱名而言

大德我乃拘薩羅王波斯匿大德我乃拘薩羅王波斯匿。」

大王汝復觀何等義趣之故於此身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耶?」

大德我乃觀知恩知報之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大德尊為眾人之利益眾人之安樂而行令眾人得聖正之理即令安住正真法性善法大德世尊為眾人之利益眾人之安樂而行令眾人得聖正之理即令安住正真法性善法性故大德我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大德復次世尊有戒有佛戒聖戒善戒成就善戒大德世尊有戒有佛戒聖戒善戒成就善戒故大德我觀此義趣之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承示慈愛

大德復次世尊於長夜住阿練若親近於阿練若林間僻地等邊陬之坐臥大德世尊於長夜住阿練若住阿練若林間僻地等邊陬之坐臥處故我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大德復次世尊以任何之衣坐臥具病藥資具亦能滿足大德尊以任何之衣坐臥具病藥資具亦能滿足故我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大德復次世尊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大德世尊為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故我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大德復次世尊是除遣能使趣向心離蓋之論所謂少欲論知足論遠離不雜處論發勤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得如是之論者隨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大德世尊是除遣能使趣向心離蓋之論所謂少欲論、〔知足論遠離論不雜處論發勤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脫智見論得如是之論者隨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故我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一〇

大德復次世尊是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者隨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大德世尊是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者隨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故我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一一

大德復次世尊是隨念種種宿住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如是隨念:『在彼處我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壽限如是自彼處沒而往生於彼處在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自彼處沒而來生於彼處。』隨念種種宿住其相大德世尊隨念種種宿住……乃至……如是隨念……我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一二

大德復次世尊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好色惡色善趣惡趣。『嗟夫此諸有情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就意惡業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夫又此諸有情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業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以如是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好色惡色善趣惡趣大德世尊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好色惡色善趣惡趣故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一三

大德復次世尊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自證知現證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具足而住大德世尊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自證知,〕現證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具足而住故我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一四

大德今我等當往我等多所作多所辦。」

大王然則當自知時。」

拘薩羅王波斯匿即從座起禮敬世尊作右遶而去

第三 大品

攝頌曰

(一)師子(二)勝解(三)身
(四)周陀(五)徧〕、
(六)迦梨(七~八)二之大問
(九~一〇)二之拘薩羅

第四 優波離品

三十一 優波離遮說戒

爾時具壽優波離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詣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優波離白世尊而言

大德[1]如來[2]緣幾種之義趣為諸弟子制學處說波羅提木叉耶?」

優波離如來緣十種義趣為諸弟子制學處說波羅提木叉何等為十耶

即為僧伽之極善為僧伽之安樂為惡人之折伏為善美比丘之樂住為防護現法之漏為阻害當來之漏為令未信者而信為令已信者而增長為令律正法為攝受其律

諸比丘如來緣此十種義趣為諸弟子制學處說波羅提木叉。」

大德[3]遮波羅提木叉有幾種耶?」

優波離遮波羅提木叉有十種何等為十耶

即犯波羅夷者坐於其眾會為波羅夷說未了未受具足戒者坐於其眾會為未受具足戒說未了捨學者在其眾會為捨學說未了黃門在其眾會為黃門說未了污比丘尼者在其眾會為污比丘尼說未了

優波離遮波羅提木叉有此十種。」

三十二 斷事人[1]

大德成就幾種法之比丘可選為斷事人耶?」

優波離成就十法之比丘可選為斷事人何等為十法耶

優波離此處有比丘具戒防護波羅提木叉律儀所行具足而住見於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學學處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諸法而受持以言通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廣義了解兩部之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善分別通曉善決定於律安住不動於自他兩派而堪能語善巧止滅諍事之生起知諍事知諍事之集起知諍事之滅盡知順諍事滅盡之道。」

三十三 具足戒[1]

大德成就幾種法比丘可授具足戒耶?」

優波離若成就十法比丘可授具足戒何等為十法耶

優波離此處有比丘具戒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所行具足而住於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學學處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諸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廣義了解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善分別善通達善決定侍於病者令他於病者〕。除不欣喜不欣喜能如法滅已生之惡作能如法離已生之成見能勸導於增上戒能勸導於增上心能勸導於增上慧

優波離若成就此十法者比丘可授具足戒。」

三十四 依止沙彌[1]

大德若成就幾種法比丘可與依止耶?……乃至……可畜沙彌耶?」

優波離若成就十法比丘可畜沙彌何等為十法耶

優波離此處有比丘具戒,〔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所行具足而住於微小之罪而佈畏受持而學學處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諸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廣義了解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善分別善通善決定侍於病者令他於病者〕。除不欣喜令他不欣喜〕。能如法滅已生之惡作能如法離已生之成見能勸導於增上能勸導於增上心能勸導於增上慧

優波離若成就此十法者比丘可畜沙彌。」

三十五 破僧[1]

大德破僧稱之為破僧者何等為僧破耶?」

優婆離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法說法為非法說非律為律說律為非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誘惑而行不共之羯磨誦不共之波羅提木叉優波離此為僧。」

三十六 和合僧[1]

大德和合僧稱之為和合僧者何等為僧和合耶?」

優婆離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非法說法為法說非律為非律說律為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不誘不惑而不行不共之羯磨不誦不共之波羅提木叉優波離此為僧和合。」

三十七 破僧(一)

具壽阿難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者白世尊而言

大德破僧稱之為破僧者何等為僧破耶?」

阿難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法說法為非法說非律為律說律為非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誘惑而行不共之羯磨誦不共之波羅提木叉阿難此為僧破。」

三十八 破僧(二)[1]

大德若破和合僧者何等為積耶?」

阿難積一劫住之罪過。」

大德何等為一劫住之罪過耶?」

阿難一劫煮於地獄

破僧者即赴
於惡趣地獄
而一劫留住
若是喜部眾
住於非法者
則是失安穩
破和合僧者
地獄煮一劫

三十九 阿難(一)

大德和合僧稱之為和合僧者何等為僧和合耶?」

阿難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非法說法為法說非律為非律說律為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而不誘不惑不行不共之羯磨不誦不共之波羅提木叉阿難此為僧和合。」

四十 阿難(二)[1]

大德若使破僧和合者則何等為積耶?」

阿難積梵福。」

大德何等為梵福耶?」

阿難於天上受樂一劫
僧伽和合與和合者
攝受是樂
若喜和合住於法
則不失安穩
若令僧伽和合
於天上樂一劫。」

第四 優波離品

此中攝頌曰

(一)優波離說戒〕、
(二)斷事人(三)具足戒
(四)依止沙彌(五~八)二破〕、
(九~一〇)二阿難

第五 罵詈品

四十一 諍論

爾時具壽優波離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詣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優波離白世尊言

大德有何因何緣於僧伽生訴訟鬥諍論議諍論比丘不住於安樂耶?」

優波離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法說法為非法說非律為律說律為非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

優波離有此因此緣於僧伽生訴訟鬥諍論議諍論比丘不住於安樂。」

四十二 諍根(一)

大德諍根有幾種耶?」

優波離諍根有十種何等為十種耶

優波離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法說法為非法說非律為律說律為非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

優波離此乃十種諍根。」

四十三 諍根(二)[1]

大德諍根有幾種耶?」

優波離諍根有十種何等為十種耶

優波離此處有諸比丘說無罪為罪說罪為無罪說輕罪為重罪說重罪為輕罪說麤罪為非麤罪說非麤罪為麤罪說有殘罪為無殘罪說無殘罪為有殘罪說有悔除罪為無悔除罪說無悔除罪為有悔除罪

優波離此乃十種諍根。」

四十四 拘尸

爾時世尊住拘尸城之靈供處密林世尊於此處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即說

諸比丘[1]難詰比丘若欲難詰他人則須內觀察五法內修五法而後可難詰他人

內可觀察何種五法耶

諸比丘難詰比丘若欲難詰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身行清淨耶具足清無穿無過之身行耶於我有此法耶?』諸比丘若比丘身行不清淨不具足清淨無穿無過之身行則對彼而有言說者:『具壽但願且學身行!』

諸比丘復次難詰比丘若欲難詰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乃語行清淨耶足清淨無穿無過之語行耶於我有此法耶?』諸比丘若比丘諸行不清淨具足清淨無穿無過之語行則對彼而有言說者:『具壽但願且學語行!』

諸比丘復次難詰比丘若欲難詰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於同梵行者修無礙之慈心耶於我有此法耶?』諸比丘若比丘於同梵行者不修無礙之慈心對彼而有言說者:『具壽但願且於同梵行者修慈心!』

諸比丘復次難詰比丘若欲難詰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是多聞而受持所積集所聞耶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淨之梵行多聞其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耶於我有此法耶?』諸比丘若比丘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其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非以見善通達則對彼而有言說者:『具壽但願且習阿含。』

諸比丘復次難詰比丘若欲難詰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廣義了解兩部之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善分別善通曉善決定耶於我有此法耶?』諸比丘比丘若不廣義了解兩部之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非善分別善通曉善決定具壽此即世尊於何處所說耶?』而不能說則對彼而有言說者而說:『具壽願且學律!』

於內應觀察此五法

於內應修何等之五法耶

我以時說而不以非時說以實說而不以非實說以柔軟說而不以麤暴說以有利益說而不以無利益說以有慈心說而不以有瞋心說。』

內應修此五法

諸比丘難詰比丘若欲難詰他人則內應觀察此五法內修此五法之後難詰他人。」

四十五 入後宮[1]

諸比丘若入王之後宮則有十種過失何等為十過失耶

諸比丘王於此處與夫人俱坐比丘來到此處若夫人見比丘而笑比丘見夫人而笑王即思念:『必是已作或當作惡業〕。』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一過失

諸比丘復次王多所作多所辦往一夫人之後不憶念依彼而有娠即思念:『此處餘人不來到但除出家者當為出家者之所業。』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二過失

諸比丘復次當王之後宮失一寶王即思念:『此處餘人不來到但除出家者當為出家者之所業。』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三過失

諸比丘復次當王後宮內之秘密事外漏王即思念:『此處餘人不來到但除出家者當為出家者之所業。』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四過失

諸比丘復次於王之後宮父犯子子犯父彼等即思念:『此處餘人不來到但除出家者當為出家者之所業。』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五過失

諸比丘復次王遷下位者而置於上位不喜此者即思念:『王與出家者交往當為出家者之所業。』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六過失

諸比丘復次王遷上位者而置於下位不喜此者即思念:『王與出家者交往當為出家者之所業。』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七過失

諸比丘復次王於非時起軍不喜此者即思念:『王與出家者交往當為出家者之所業。』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八過失

一〇

諸比丘復次王得時起軍於中途令還不喜此者即思念:『王與出家者交當為出家者之所業。』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九過失

一一

諸比丘復次於王之後宮有象之馳驅[2]馬之馳驅車之馳驅有可染之色所觸而不相稱於出家者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十過失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十種過失。」

四十六 釋氏[1]

爾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毘羅衛之尼拘律園眾多釋氏之優婆塞於布薩之當日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詣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世尊對坐於一面之釋氏之優婆塞說

諸釋氏汝等行八分成就之布薩[2]?」

大德我等對八分成就之布薩者時而行時而不行。」

諸釋氏汝等不利不善利汝等如是生憂悲之怖畏生死之怖畏於八分成就之布薩者時而行時而不行

諸釋氏汝等之意云何此處有人以若干之事業不犯不善而於一日獲半迦利沙槃能稱為此人是堪能精勤?」

大德!」

諸釋氏汝等之意云何此處有人以若干之事業不犯不善而於一日獲一迦利沙槃能稱為此人是堪能精勤?」

唯然大德!」

諸釋氏汝等之意云何此處有人以若干之事業不犯不善而於一日獲二迦利沙槃……乃至……獲三迦利沙槃……獲四迦利沙槃……獲五迦利沙槃……獲六迦利沙槃……獲七迦利沙槃……獲八迦利沙槃……獲九迦利沙槃……獲十迦利沙槃……獲二十迦利沙槃……獲三十迦利沙槃……獲四十迦利沙槃……獲五十迦利沙能稱為此人是堪能精勤?」

大德!」

諸釋氏汝等之意云何彼人日日獲百迦利沙槃千迦利沙槃隨得而藏活百歲[3]則成大蓄財耶?」

唯然大德!」

諸釋氏汝等之意云何彼人以財為因以財為緣以財為基而於一夜一日半夜半日一向覺受安樂而住耶?」

不也大德!」

何以故耶?」

大德欲為無常是空虛是虛妄是虛誑法。」

諸釋氏此處我弟子十年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彼將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A2]不說十年此處我弟子九年八年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彼將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A3]不說一年此處我弟子十月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彼將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A4]不說十月此處我弟子九月八月七月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二月一月半月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彼將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A5]不說半月此處我弟子十日夜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彼將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A6]不說十日夜此處我弟子九日夜八日夜七日夜六日夜五日夜四日夜三日夜二日夜一日夜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彼將欲為一來者不還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氏汝等不利不善利汝等如是生憂悲之怖畏生死之怖畏於八分成就之布薩者時而行時而不行。」

大德我等從今日開始當行八分成就之布薩。」

四十七 摩訶離

爾時世尊住毗舍離大林重閣講堂離車人摩訶離往詣世尊所在之處禮敬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離車人摩訶離白世尊言

大德以何為因以何為緣作惡業轉惡業耶?」

摩訶離以貪為因以貪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訶離以瞋為因以瞋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訶離以癡為因以癡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訶離以非如理作意為因以非如理作意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訶離以邪願心為因以邪願心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訶離以此為因以此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大德復次以何為因以何為緣作善業轉善業耶?」

摩訶離以無貪為因以無貪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訶離以無瞋為因以無瞋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訶離以無癡為因以無癡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訶離以如理作意為因以如理作意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訶離以正願心為因以正願心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訶離以此為因以此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訶離若世間無此十法則此處無施設非法行不平等行如法行平等行摩訶離然而世間有此十法故則有施設非法行不平等行如法行平等行。」

四十八 法

諸比丘出家者應數數觀察十法何等為十耶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棄彩色[1]。』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命乃繫屬於他。』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欲改行儀。』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有無非難自我持戒耶?』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有智之同梵行者審視無非難我持戒耶?』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一切之可愛可意與處異而別離。』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所有業領受業胎業以業為緣者以業為歸趣我領受我所造之善惡業。』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云何而過日夜。』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喜空閑處[2]?』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上人法能證得為聖之殊勝智見耶如是於末期問同梵行者而不羞愧耶?』

諸比丘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此十法。」

四十九 住身

諸比丘十法住於身何等為十法耶

大便小便身律儀語律儀活命律儀當來有有行

諸比丘此十法住於身。」

五十 訴訟

爾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其時眾多比丘食後自乞食而還集座於講堂集會起訴訟起鬥諍為諍論相互以口㦸衝突而住世尊即於晡時從宴默起到講堂至已坐於所設座坐已之世尊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汝等今為何論而集坐耶又為何而中斷談論耶?」

大德我等於此處食後自乞食而還集座於講堂集會起訴訟起鬥諍諍論相互以口㦸衝突而住。」

諸比丘汝等以信出家而為出家之善男子不應起訴訟起鬥諍為諍論互以口㦸衝突而住

諸比丘有十種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何等為十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具戒為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所防護所行具足而住見於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學學處諸比丘比丘具戒,〔為波羅提木叉所防護所行具足而住見於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學學處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諸法以言通利以意觀以見而善通達諸比丘比丘為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諸法以言通以意觀察,〕以見而善通達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諸比丘比丘有善友善朋輩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從順而成就從順法堪忍而善受教誡諸比丘比丘從順而成就從順法堪忍而善受教誡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於同梵行者貴賤之事業能不懈怠於此於此成就所應思量能作能調諸比丘比丘於同梵行者貴賤之事業能不懈怠於此於此成就所應之思量能作能調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樂法愛語於勝法勝律而有廣大之勝喜諸比丘比丘樂法愛語於勝法勝律而有廣大之勝喜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而不捨其軛諸比丘比丘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力健堅固於諸善法而不捨其軛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一〇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以任何之衣坐臥具病藥資具亦滿足諸比比丘以任何之衣坐臥具病藥資具亦能滿足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一一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憶念隨念久遠以前之所作久遠以前之所說諸比丘比丘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憶念隨念久遠以前之所作久遠以前之所說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一二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慧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諸比丘丘有慧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諸比丘此十者為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第五 罵詈品

攝頌曰

(一)諍論(二~三)二
(四)拘尸(五)入後宮〕、
(六)釋氏(七)摩訶離(八)法
(九)住身(一〇)訴訟

初功德五十經

第六 己心品

五十一 己心[1]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世尊於此處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若比丘於他心不善能於己心當為善能』。諸比丘如是當學比丘云何比丘於己心為善能耶

諸比丘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於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鉢自觀察面相若於其處見垢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於其處不見垢則歡喜思惟圓滿:『幸哉我得清淨。』諸比丘如是若比丘有所觀察則於善法多饒益[2]:『我多貪欲而住耶多無貪而住耶我多瞋恚心而住耶多無瞋心而住耶我多纏惛眠而住耶多離惛眠而住耶我多掉舉而住耶多無掉舉而住我多疑惑而住耶多超疑惑而住耶我多忿而住耶多無忿而住耶我多染污心而住耶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我多暴躁身而住耶多非暴躁身而住耶我多懈怠而住耶多發勤而住耶我多不得定而住耶多得定而住耶?』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貪欲而住多瞋恚心而住多纏惛眠而住多掉舉而住多疑惑而住多忿而住多染污心而住多暴躁身而住多懈怠而住多不得定而住。』諸比丘則彼比丘為斷彼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勇健勢猛不退正知諸比丘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正知諸比丘如是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正知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無貪欲而住多無瞋心而住多離惛眠而住多無掉舉而住多超疑惑而住多無忿而住多不染污心而住多非暴躁身而住多發勤而住多得定而住。』諸比丘則彼比丘安住於彼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五十二 舍利弗

具壽舍利弗於此處告諸比丘而言

友等諸比丘!」

!」

彼諸比丘回答具壽舍利弗具壽舍利弗說

友等若比丘於他心不善能於己心當為善能』。諸比丘當如是學友等云何比丘於己心為善能耶

友等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於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鉢觀察面相若於其處見垢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於其處不見垢歡喜思惟圓滿:『幸哉我得清淨。』諸比丘如是若比丘有所觀察則於善法多饒益:『我多貪欲而住耶多無貪而住耶我多瞋恚心而住耶多無瞋心而住耶我多纏惛眠而住耶多離惛眠而住耶我多掉舉而住耶多無掉舉而住耶我多疑惑而住耶多超疑惑而住耶我多忿而住耶多無忿而住耶我多染污心而住耶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我多暴躁身而住耶多非暴躁身而住耶我多懈怠而住多發勤而住耶我多不得定而住耶多得定而住耶?』

友等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貪欲而住,〔多瞋恚心而住多纏惛眠而住多掉舉而住多疑惑而住多忿而住多染污心而住多暴躁身而住多懈怠心而住,〕多不得定而住。』諸比丘則彼比丘為斷彼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正知友等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正知友等如是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正知

友等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無貪欲而住,〔多無瞋心而住多離惛眠而住多無掉舉而住多超疑惑而住多無忿而住多不染污心而住多非暴躁身而住多發勤而住,〕多得定而住。』友等彼比丘安住於彼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五十三 止住[1]

諸比丘我對於善法之止住者不讚歎況衰退者乎諸比丘我對於善法之增長者讚歎不止住不衰退

諸比丘云何於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長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若有所篤信禁戒所聞布施智慧辯才然而彼之諸法不止住不增長諸比丘此稱為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長諸比丘如是稱為對於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長

諸比丘云何善法之止住者不衰退不增長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若有所篤信禁戒所聞布施智慧辯才然而彼之諸法不衰退不增長諸比丘此稱為善法之止住者不衰退不增長諸比丘如是稱為善法之止住不衰退不增長

諸比丘云何善法之增長者不止住不衰退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若有所篤信禁戒所聞布施智慧辯才然而彼之諸法不止住不衰退諸比丘此稱為善法之增長者不止住不衰退諸比丘如是稱為善法之增長者不止住不衰退

諸比丘若比丘於他心[2]不善能於己心當為善能』。諸比丘當如是學諸比丘云何比丘於己心為善能耶

諸比丘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於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鉢自觀察面相若於其處見垢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於其處不見垢則歡喜思惟圓滿:『幸哉我得清淨。』諸比丘如是若比丘有所觀察則於善法多饒益:『我多貪欲而住耶多無貪而住耶我多瞋恚心而住耶多無瞋心而住耶我多纏惛眠而住耶多離惛眠而住耶我多掉舉而住耶多無掉舉而住我多疑惑而住耶多超疑惑而住耶我多忿而住耶多無忿而住耶我多染污心而住耶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我多暴躁身而住耶多非暴躁身而住耶我多懈怠而住耶多發勤而住耶我多不得定而住耶多得定而住耶?』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貪欲而住多瞋恚而住多纏惛眠而多掉舉而住多疑惑而住多忿而住多染污心而住多暴躁身而住多懈怠而住多不得定而住。』諸比丘則彼比丘為斷彼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正知諸比丘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正知諸比丘如是彼比丘為斷彼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正知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無貪而住多無瞋心而住多離惛眠而住多無掉舉而住多超疑惑而住多無忿而住多不染污心而住多非暴躁身而住多發勤而住多得定而住。』諸比丘則彼比丘安住於彼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五十四 寂止[1]

諸比丘若比丘於他心不善能於己心當為善能』。諸比丘當如是學比丘云何比丘於己心為善能耶

諸比丘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於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鉢自觀察面相若於其處見垢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於其處不見垢則歡喜思惟圓滿:『幸哉我得清淨。』諸比丘如是若比丘觀察則於善法多饒益:『我得內心寂止耶不得內心寂止耶我得正觀增上慧法耶不得正觀增上慧法耶。』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得內心寂止但不得正觀增上慧法。』諸比丘則彼比丘安住於內心寂止當為正觀增上慧法而努力彼於後時得內心寂且得正觀增上慧法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得正觀增上慧法不得內心寂止。』比丘則彼比丘安住於正觀增上慧法當為內心寂止而努力彼於後時得正觀增上慧法且得內心寂止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不得內心寂止不得正觀增上慧法。』諸比丘則彼比丘為獲得彼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正知諸比丘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勢猛不退正知諸比丘如是彼比丘為獲得彼善法當起最上之志精進勇健勢猛不退正知彼於後時得內心寂止且得正觀增上慧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得內心寂止且得正觀增上慧法。』比丘則彼比丘安住於彼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諸比丘我說衣有二種,〔〕:可親近與不可親近諸比丘我說食有二,〔〕:可親近與不可親近諸比丘我說坐臥具有二種,〔〕:可親近與不可親近諸比丘我說村落有二種,〔〕:可親近與不可親近諸比丘我說國土有二種,〔〕:可親近與不可親近諸比丘我說人有二種,〔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諸比丘我說衣有二種,〔〕: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

此中若了知其衣我若親近此衣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衣此中若了知其衣我若親近此衣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衣

諸比丘我說衣有二種,〔〕: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諸比丘我說食有二種,〔〕: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

此中若了知其食我若親近此食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此中若了知其食我若親近此食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食

諸比丘我說食有二種,〔〕: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一〇

諸比丘我說坐臥具有二種,〔〕: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其坐臥具我若親近此坐臥具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坐臥具此中若了知其坐臥具我若親近此坐臥具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坐臥具

諸比丘我說坐臥具有二種,〔〕: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一一

諸比丘我說村落有二種,〔〕: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其村落我若親近此村落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是則不可親近其村落此中若了知其村落我若親近此村落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村落

諸比丘我說村落有二種,〔〕: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

一二

諸比丘我說國土有二種,〔〕: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其國土我若親近此國土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是則不可親近其國土此中若了知其國土我若親近此國土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國土

諸比丘我說國土有二種,〔〕: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

一三

諸比丘我說人有二種,〔〕: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此人我若親近此人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人此中若了知其人我若親近此人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可親近其人

諸比丘我說人有二種,〔〕: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五十五 衰退[1]

具壽舍利弗於此處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

彼諸比丘回答具壽舍利弗具壽舍利弗說

友等衰退法之人所謂衰退法之人者友等云何為世尊所說衰退法之人耶云何為世尊所說不衰退法之人耶?」

我等從遠方來到具壽舍利弗座前欲了知此所說之義願具壽舍利弗顯示此所說之義諸比丘乃從具壽舍利弗聽聞受持。」

友等然則諦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唯然!」

彼諸比丘回答具壽舍利弗具壽舍利弗說

友等云何為世尊所說衰退法之人耶

友等此處有比丘不聞未聞之法忘失已聞之法前所觸心之法不現行不識未識友等如是為世尊所說衰退法之人

友等復次云何為世尊所說不衰退法之人耶

友等此處有比丘聞未聞之法不忘失已聞之法前心所觸之法現行未識友等如是為世尊所說不衰退法之人

友等若比丘於他心不善能於己心當為善能。』友等如是當學友等云何比丘於己心為善能耶

友等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於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鉢觀察面相若於其處見垢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於其處不見垢歡喜思惟圓滿:『幸哉我得清淨。』友等如是若比丘有所觀察則於善法多饒益:『我多無貪而住耶於我有此法耶我多無瞋心而住耶於我有此法我多離惛眠而住耶於我有此法耶我多無掉舉而住耶於我有此法耶我多超疑惑而住耶於我有此法耶我多無忿而住耶於我有此法耶我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於我有此法耶我得內法勝喜耶於我有此法耶我得內心寂止耶於我有此法耶我得正觀增上慧法耶於我有此法耶?』

友等若比丘觀察於己而無此一切之善法友等則彼比丘為獲得此一切之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正知友等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正知友等如是彼比丘為獲得此一切之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正知

友等若比丘觀察於己有一分之善法於己無另一分之善法友等彼比丘安住於己而有之善法為獲得於己所無之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不退正知友等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當起最上之志精進勇健勢猛不退正知友等如是彼比丘即安住於己而有之善法為獲得於己所無之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正知

友等若比丘觀察於己有此一切之善法友等彼比丘安住於此一切之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五十六 想(一)[1]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十想則有大果大功德究竟於不死究盡於不死何等為十想耶

不淨想死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喜想無常想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盡想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想則有大果大功德究竟於不死究盡於不死。」

五十七 想(二)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十想則有大果大功德究竟於不死究盡於不死何等為十想耶

無常想無我想死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喜想骨想蟲噉想瘀想穿孔想腿脹想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想則有大果大功德究竟於不死究盡於不死。」

五十八 根本[1]

諸比丘若外道修行者如是問:『一切諸法以何為根本耶一切諸法從何生起耶一切諸法從何集起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等趣耶一切諸法以何為上首耶一切諸法以何為增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最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核心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究竟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究盡耶?』諸比丘若如是問則汝等當云何答彼外道修行者耶?」

大德於我等法是以世尊為根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依大德世尊顯示此所說之義諸比丘從世尊聽聞受持。」

諸比丘然則諦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說

諸比丘若外道修行者如是問:『一切諸法以何為根本耶一切諸法從何生起耶一切諸法從何集起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等趣耶一切諸法以何為上首耶一切諸法以何為增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最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核心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究竟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究盡耶?』諸比丘若如是問則汝等當如是答於彼外道修行者:『一切諸法以欲為根本一切諸法從思念生起一切諸法從觸集起一切諸法等趣於受一切諸法以定為上首一切諸法以念為增上一切諸法以慧為最上一切諸法以解脫為核心[A7][A8]以不死為究竟一切諸法以涅槃為究盡。』諸比丘若如是問則汝等當如是答彼外道修行者。」

五十九 出家

諸比丘是故[1]當如是學

當如出家法積習我心令已生之惡不善法當永盡於我心而不住當以無常想積習我心當以無我想積習我心當以不淨想積習我心當以過患想積習我心知世間之平等不平等[2]當以其想[3]積習我心了知世間之生當以其想積習我心了知世尊之集起滅盡當以其想積習我心當以斷想積習我心當以離貪想積習我心當以滅盡想積習我心。』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學

諸比丘若比丘能如出家法積習其心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永盡其心而不住無常想積習其心以無我想積習其心以不淨想積習其心以過患想積習其心知世間之平等不平等而以其想積習其心了知世間之生滅而以其想積習其心知世間之集起滅盡而以其想積習其心以斷想積習其心以離貪想積習其心滅盡想積習其心時當期二果中之隨一果,〔〕:現法中之了悟或若有餘依則是不還。」

六十 耆利摩難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耆利摩難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具壽阿難即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具壽耆利摩難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大德世尊唯願哀愍而到具壽耆利摩難之處。」

阿難若汝往耆利摩難比丘處說十想則耆利摩難比丘聞十想而止其病有是處何等為十想耶

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斷想離貪想滅盡想一切世間不喜想一切行無常想入出息念

阿難何等為無常想耶

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色是無常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行是無常識是無常。』如是於此五取蘊觀無常而住阿難此名為無常

阿難何等為無我想耶

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眼是無我色是無我耳是無我聲是無我鼻是無我香是無我舌是是無我味是無我身是無我所觸是無我意是無我法是無我。』如是於此內外之六處觀無我而住阿難此名為無我想

阿難何等為不淨想耶

阿難此處有比丘自足下而上自髮頂而下以皮為邊際觀察充滿種種之不淨之此身:『此身有髮骨髓肋膜肺腸腸間膜排泄物膽汁漿鼻液尿[1]。』如是於此身觀不淨而住阿難此名為不淨想

阿難何等為過患想耶

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此身者過患多苦。』:『此身生種種之疾病謂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頭病耳朵病口病齒病咳嗽喘氣感冒煩熱腹病惛絕下痢疼痛霍亂癩病白癩乾痟癲狂爬傷[2]連瘡血膽病糖尿病麻痺[3]膽等起之諸病痰等起之諸病風等起之諸病、〔和合生之諸病季節變易所生之諸病不平等姿勢所生之諸病侵害所生之諸病業異熟所生之諸大便小便。』如是於此身觀過患而住阿難此名為過患

阿難何等為斷想耶

阿難此處有比丘不忍許已生之欲尋令歸於斷。〔不忍許生之瞋尋〔,令歸於斷。〕〔不忍許已生之害尋〔,令歸於斷。〕〔不忍許已生之惡不善法〔,令歸於斷。〕阿難此名為斷想

阿難何等為離貪想耶

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此乃寂靜此乃殊妙即一切行之寂止一切餘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涅槃。』阿難此名為離貪想

阿難何等為滅盡想耶

一〇

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此乃寂靜此乃殊即一切行之寂止一切餘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涅槃。』阿難此名為滅盡想

阿難何等為一切世間不喜想耶

一一

阿難此處有比丘於世間斷離近倚執著心之攝受現貪隨眠而不取阿難此名為一切世間不喜想

阿難何等為一切行無常想耶

一二

阿難此處有比丘愧恥於一切行阿難此名為一切行無常想

阿難何等為入出息念[4]

一三

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結跏趺坐正身而持念於普前如斯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長入息者即了知我長入息』,出息者即了知我長出息』,短入息者即了知我短入息』,短出息者即了我短出息』,我覺徧身而入息』,我覺徧身而出息』,我止身行而入』,我止身行而出息』,我覺喜而入息』,我覺喜而出息』,我覺樂而入息』,我覺樂而出息』,我覺心行而入息』,我覺心行而出息』,我止心行而入息』,我止心行而出息』,我覺心而入息』,我覺心而出息』,令心歡喜而入息』,我令心歡喜而出息』,我令心得定而入息』,我令心得定而出息』〕,我令心解脫而入息』,我令心解脫而出息』〕,我觀無常入息』,我觀無常而出息』〕,我觀離貪而入息』〕,我觀離貪而出息』〕,我觀滅盡而入息』,我觀滅盡而出息』,我觀定棄而入息』,我觀定棄而出息』。阿難此名為入出息念

一四

阿難若汝往耆利摩難比丘處說十想則耆利摩難比丘者聞此十想而止其是有所是處。」

一五

具壽阿難即從世尊處親受此十想往具壽耆利摩難之處至已對具壽耆利摩難說此十法具壽耆利摩難聞此十法其病即止具壽耆利摩難自病痊具壽耆利摩難之彼病乃斷

第六 己心品

攝頌曰

(一)己心(二)舍利弗
(三)止住(四)寂止
(五)衰退(六~七)二想
(八)根本(九)出家(一〇)耆利摩難〕。
參照漢譯中阿四二(大正藏一.四八五a)。十一集一經(次卷所收)。
參照漢譯中阿四三(大正藏一.四八五b)。十一集二經(次卷所收)。
參照漢譯中阿四七(大正藏一.四八六b)。十一集三經(次卷所收)。
漢譯雜阿含一八.六(大正藏二.一二九a)。十一集第四經(次卷所收)、五集第一六八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一卷二三二頁)。
參照十一集第五經(次卷所收)。
參照十一卷七經(次卷所收)。
「如是」。把底本 yathārūpo 改為 tathārūpo。
參照十一集八經(後半是不同)。
參照八集第七十一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卷二三〇頁)。
參照增支部經典八集第七十二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卷二三〇頁)。
參照五集第一三五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一卷一五四頁)。
九集六十七經。
九集七十經。
五集二百五【南傳】,~二百六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一卷二四一頁)九集七十一~七十二經(本卷所收)。
參照七集第十四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二卷一七三頁)、九集第十經(本卷所收)等。
參照本經及次經、漢譯中阿含(大正藏一.五七七b)。
本經及次經漢譯增一阿含(大正藏二.七七五c)。
參照無礙解道原典第二卷一七四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四十四卷俱存品集九九論)。六集第六十四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二卷一二七頁)。漢譯增一阿含(大正藏二.七七六b)、雜阿含(大正藏二.一八九a)。
「侍者」。疑原語 upavāsa 有此意義。暫依原註謂:「依止、近住者」而譯之。
漢譯中阿含九十(大正藏一.五七二c)。
集異門足論卷二十(大正藏二六.四四七a)、荻原博士梵漢對譯佛教辭典七二.一-一二。
漢譯雜阿含二〇.一三(大正藏二.一四三a)。
出相應部原典第一卷一二六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二卷二一〇頁)(以下省略)。
「本」。異本作嘗味(assādaṁ)為非,於原註「本」釋集苦滅道四諦:「過患」、「出離」、「道、非道智」。
漢譯增一阿含四六.八(大正藏二.七七八b)。
七集四一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二卷二三九頁)。
八集五【南傳】,~六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卷九頁)。
九集二四經(本書所收)。
十集一七六經(次卷所收)。
六集一三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二卷一七頁)。
十集一七六經。
漢譯中阿含二一五(大正藏一.七九九b)。
長部經典原典第一卷一七頁。O. Franke, Dighanikāya. S. 25 Anm. 5。
十集二五經(本卷所收)。
八集六五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卷二一二頁)。
「無我」云云。出相應部(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四卷二七七頁其他)。於原註言:「若我過去無者,則無現。現此我體;若我未來無,則無少分之障礙。」
沙門、婆羅門以下於原本「……乃至……」依暹羅本即無任何之省略。
參照第二【南傳】,~三節、二集十七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七卷一四六頁)、漢譯增一阿含四六.一(大正藏二.七七五c)。
「如來」。底本 tathāgatassa 是 tathāgatena 之誤。
參照第四【南傳】,~五節律藏原典第二卷二四三頁(南傳大藏經第四卷三二六頁)。
律藏原典第二卷九五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四卷一三〇頁)。
參照律藏原典第一卷六四頁(南傳大藏經第三卷八四頁)第五卷一八一頁(南傳大藏經第五卷二八四頁)。
參照前經。
律藏原典第二卷二〇四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四卷二七八頁)。
律藏原典第二卷二〇四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四卷二七九頁)。
參照律藏原典第二卷二〇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四卷二七九頁)。
律藏原典第二卷二〇五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四卷二七九頁)。
參照一集十二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七卷一一六頁)律藏原典第二卷二四八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四卷三二八頁)。
參照律藏原典第二卷二四八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四卷三三一頁)第五卷一九〇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五卷二九八頁)。
參照律藏原典第四卷一五九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卷二一五頁)。漢譯增一阿含四六.六(大正藏二.七七七a)。
「象之馳驅」等底本 sammada 是 sammadda 之誤。
漢譯雜阿含四一二(大正藏二.二九七b)。
「八分成就之布薩」。出三集七十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七卷二九一頁)其他。
「活百歲」vassastajivi 之前的 vassatāyuko 由暹羅本除去。若存在者,應讀為 vassasatāyuko。
「棄彩色」(vevaṇṇiya)原註舉對身斷鬚髮,對資具、衣、食、住、藥等之出家前後不同。
底本 kacci no 是 kacci nu 之誤。
漢譯中阿含一一〇(大正藏一.五九八c)。
「多饒益」。於原本及暹羅皆為 bhikkuno paccavekkhanā bahukārā hoti kusalesudhammesu 皆甚難解,今北傳漢譯:「比丘者若有比觀必多所饒益。」故由此改為 bahukārā 為 bahūpakārā。以下五十五經皆同此。
漢譯中阿含九五(大正藏一.五七七b)。
「他心」,底本 paricitta 是 paracitta 之誤。下文也是一樣。
漢譯中阿含一〇九(大正藏一.五七八b)。
漢譯中阿含九六(大正藏一.五七七c)。
本經及次經、漢譯增一阿含四六.九(大正藏二.七八〇a)。
參照八集八十三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卷二六一頁)、九集十四經(本卷所收)。
「是故」,在文脈上應有前文。在註釋「是故」是不如是心積習者,不具足沙門之義故而言「是故」。
「世間之平等、不平等」。原註解釋為「有情世間之善行、惡行」。
「其想」。原本足暹羅本俱有 taṁ-saññā。當改為 taṁ saññā。
通例「尿」之下,加「頭中之腦髓」為三十二身分,現在之個處任何版本皆缺此第三十二。
「爬傷」(rakhasā)巴利聖典無此語,註釋:「有以瓜爬之病病但處」。
「麻痺」(aṁsā)此語不明。暫依德語 Nyāṇatiloka,亦不明其根據。
「出入息念」。以下文及其釋義「出無礙解道」原典第一卷一七五頁(南傳大藏經第四十卷二八五頁)。
祛【CB】,袪【南傳】 CBETA 按:「不說」,原巴利本 A. 10.46 (PTS 1900 [1958]: 85) 作 Tiṭṭhantu。 CBETA 按:「不說」,原巴利本 A. 10.46 (PTS 1900 [1958]: 85) 作 Tiṭṭhatu。 CBETA 按:「不說」,原巴利本 A. 10.46 (PTS 1900 [1958]: 85) 作 Tiṭṭhantu。 CBETA 按:「不說」,原巴利本 A. 10.46 (PTS 1900 [1958]: 85) 作Tiṭṭhatu。 CBETA 按:「不說」,原巴利本 A. 10.46 (PTS 1900 [1958]: 85) 作 Tiṭṭhantu。 切【CB】,諸【南傳】 諸【CB】,切【南傳】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