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卷/篇章<1  ...4445[46]4748  ...56>
相應部經典

第二 覺支相應

第一 山品

第一 雪山

一~二

舍衛城……予說示

諸比丘象依雪山使其身增大獲得其力於彼處使身增大以獲得其力已入於小池入小池已入大池入大池已入小河入小河已入大河入大河已入大海洋於彼處其身得廣大

諸比丘如是比丘依於戒而立於戒以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於諸法得廣大

諸比丘比丘云何依於戒而立於戒以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於諸法得廣大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修習擇法覺支……修習精進覺支……修習喜覺支……修習輕安覺支……修習定覺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如是比丘依於戒而立於戒以修習七覺支多習七覺支者則於諸法得廣大。」

第二 身[1]

一~二

舍衛城……

※三

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緣食而住於不食則不住諸比丘如是五蓋依食而住緣食而住於不食則不住

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欲貪生起已生之欲貪倍增增大之耶諸比丘是有淨相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為食而使未生之欲貪生起已生之欲貪倍增

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瞋恚生起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是有瞋相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為食而使未生之瞋恚生起已生之瞋恚倍增

諸比丘云何為食而使未生之惛眠生起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不欣喜倦怠鬱悶飽食心退縮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為食而使未生之惛眠生起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掉悔生起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心之非寂止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為食可使未生之掉悔生起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疑惑生起己生之疑惑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疑惑處之法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為食可使未生之疑惑生起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緣食而住於不食則不住諸比丘如是此五蓋是依食而住緣食而住於不食則不住。」

一〇

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緣食而住於不食則不住諸比丘如是七覺支是依食而住緣食而住於不食不住

一一

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念覺支生起已生之念覺支得圓滿修習耶比丘有念覺支處之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為食而使未生之念覺支生起已生之念覺支得修習圓滿

一二

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擇法覺支生起已生之擇法覺支得修習圓滿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責無呵責法劣勝法黑白俱分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為食可使未生之擇法覺支生起已生之擇法覺支得修習圓滿

一三

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精進覺支生起已生之精進覺支得修習圓滿諸比丘有發勤界精勤界勤勇界此之如理作意多修為食可使未生之精進覺支生起已生之精進覺支得修習圓滿

一四

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喜覺支生起已生之喜覺支得修習圓滿之耶諸比丘有喜覺支處之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為食可使未生之喜覺支生起已生之喜覺支得修習圓滿

一五

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輕安覺支生起已生之輕安覺支得修習圓滿諸比丘有身輕安心輕安此之如理作意多修為食可使未生之輕安覺支生已生之輕安覺支得修習圓滿

一六

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定覺支生起已生之定覺支得修習圓滿耶比丘有寂止相不亂相此之如理作意多修為食可使未生之定覺支生起已生之定覺支得修習圓滿

一七

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捨覺支生起已生之捨覺支得修習圓滿耶比丘有捨覺支處之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為食可使未生之捨覺支生起已生之捨覺支得修習圓滿也

一八

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緣食而住於不食則不住諸比丘如是此七覺支是依食而住緣食而住於不食則不住。」

第三 戒[1]

※二

諸比丘諸比丘若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智見具足者比丘則稱其比丘之見為多所作

……諸比丘說其比丘之聽聞為多所作……諸比丘說其比丘之詣至為多所作……諸比丘說其比丘之承事為多所作……諸比丘說其比丘之隨念為多所作……諸比丘說其比丘之出家為多所作

何以故耶諸比丘如是之比丘聽法已依身遠離與心遠離之二種遠離而住於遠離如是遠離而住隨念隨尋彼法

諸比丘比丘如是遠離而住於隨念隨尋彼法時彼比丘生念覺支比丘修習念覺支時於比丘念覺支修習圓滿如是正念而住以慧決擇伺察觀察彼法

諸比丘比丘如是正念而住以慧決擇伺察觀察彼法時彼比丘發生擇法覺支比丘修習擇法覺支時於比丘擇法覺支修習圓滿以慧決擇伺察觀察彼則生不退之精進

諸比丘比丘以慧決擇伺察觀察彼法不退精進時彼比丘發生精進覺支比丘修習精進覺支時於比丘精進覺支修習圓滿若發精進者則得離財之喜

諸比丘發精進得離財之喜時彼比丘發喜覺支比丘修習喜覺支時於比丘喜覺支修習圓滿達意喜者則得身輕安心輕安

諸比丘比丘意喜而身輕安心輕安時於比丘發輕安覺支比丘修習輕安覺支時於比丘輕安覺支修習圓滿身輕安者則得樂得樂者則得心定

一〇

諸比丘比丘身輕安而得樂得心定時諸比丘比丘發定覺支比丘修習定覺支時於比丘定覺支修習圓滿如是得心定為善觀察者

一一

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為善觀察者時比丘發捨覺支比丘修習捨覺支於比丘捨覺支修習圓滿

一二

諸比丘如是修習七覺支如是多修者則可期有七果七功德何為七果七功德耶

一三

(1)於現法已[A1]得開悟(2)若於現法中未得開悟者則於命終時亦得開悟

一四

(3)若於現法未得開悟命終時亦未得開悟者則依終盡五下分結得中般涅槃

一五

(4)若於現法未得開悟命終時亦未得開悟依終盡五下分結盡未得中般涅槃者則依終盡五下分結以得生般涅槃

一六

(5)若於現法未得開悟命終時亦未得開悟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中般涅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生般涅槃者則依終盡五下分結而得無行般涅槃

一七

(6)若於現法未得開悟於命終時未得開悟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中般涅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生般涅槃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無行般涅槃者則依終盡五下分結得有行般涅槃

一八

(7)若於現法未得開悟命終時未得開悟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中般涅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生般涅槃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無行般涅槃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有行般涅槃者則依終盡五下分結為上流以至於色究竟天

一九

諸比丘如是修習如是多修七覺支則可期得此七果七功德。」

第四 轉[1]

一時具壽舍利弗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於此處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曰

友等諸比丘!」

!」

彼等諸比丘應諾具壽舍利弗

具壽舍利弗曰

友等有七種覺支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友等此為七覺支

友等[2]此七覺支中我於晨早欲住(任一)覺支時則住(任一)覺支日中欲住(任一)覺支時則住(任一)覺支於日暮欲住(任一)覺支時則住(任一)覺支

友等若是念覺支者則我知(此念覺支決定升起)』,是善升起』,知住已住』;若沒者則知依此緣而沒。』

六~一〇

……〔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

一一

友等若是捨覺支者則我知(此捨覺支)決定升起』,是善升起』,住為已住』;若沒者則知依此緣而沒。』

一二

友等譬如王或王臣有裝滿種種染色衣於衣篋彼於晨早欲著時則(隨其所欲)著晨早時所欲之衣服於日中欲著時即著日中時所欲之衣服於日暮欲著時即著日暮時所欲之衣服

一三

友等如是於此七覺支中我於晨早欲住覺支時即住用晨早時所欲之覺支於日中欲住覺支時即住日中時所欲之覺支於日暮欲住覺支時即住用日暮時所欲之覺支

一四

友等若是念覺支者則我知決定升起』,是善升起』,知住為已住』;若沒者則知依此緣而沒。』

一五~一九

……〔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

二〇

友等若是捨覺支者則我知決定升起』,是善升起』,知住為已住』;若沒者則知依此緣而沒。』」

第五 比丘[1]

※二

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覺支所云覺支者大德云何說為覺支耶?」

比丘資於覺故說為覺支

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比丘若修習此七覺支者則由欲漏心解脫由有漏心解脫由無明漏心解脫解脫者我解脫智生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比丘資於覺故說為覺支。」

第六 昆達利

一時世尊住沙祇城之安闍那鹿苑

修行者昆達利耶來詣世尊住處詣已與世尊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話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修行者昆達利耶白世尊曰

尊瞿曇我住園而與眾會交往尊瞿曇我食朝食食後如是周行由園至園由遊園至遊園經行歷訪於彼處一類之沙門婆羅門出論種種功德見他方以論議詰難功德尊瞿曇是住何功德耶?」

昆達利耶如來乃住於明解脫果之功德。」

尊瞿曇修習多習何法者則得明解脫圓滿耶?」

昆達利耶修習多習七覺支者則得明解脫圓滿。」

尊瞿曇修習多習何法者則得七覺支圓滿耶?」

昆達利耶修習多習四念處者則得七覺支圓滿。」

尊瞿曇修習多習何法者則得四念處圓滿耶?」

昆達利耶修習多習三善業者則得四念處圓滿。」

尊瞿曇修習多習何法者則得三善業圓滿耶?」

昆達利耶修習多修根律儀者則得三善業圓滿。」

昆達利耶云何對根律儀修習多習者則得三善法圓滿耶

昆達利耶於此有比丘以眼見可意之色而不貪著不歡喜不起貪欲身住心住於內善安住善解脫以眼見非可意之色而無動搖不安心破壞憎惡心[1]其身住心住於內善安住善解脫

九~一二

昆達利耶又比丘以耳聞可意之聲……乃至……以鼻息可意之香……乃至……以舌嚐可意之味……乃至以身觸可意之所觸……乃至……

一三

以意識可意之法而不貪著不歡喜不起貪欲其身住心住於內善安善解脫以意識非可意之法而無動搖不安心破壞心憎惡心其身住心住於內善安住善解脫

一四

昆達利耶比丘以眼見色對可意非可意之色其身住心住於內善安住善解脫以耳聞聲……乃至……以鼻嗅香……乃至……以舌嚐味……乃至……身觸所觸……乃至……以意識法對可意非可意之法其身住心住於內善安住善解脫昆達利耶對根律儀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圓滿三善業

一五

昆達利耶云何修習云何多修三善業者則得四念處圓滿耶

昆達利耶於此有比丘斷身惡業修習身善業斷語惡業修習語善業意惡業修行意善業

昆達利耶如是修習如是多修三善業者得圓滿四念處

一六

昆達利耶云何修習云何多修四念處得圓滿七覺支耶

昆達利耶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而住以熱誠正念正知而調伏世間之貪憂於受……乃至……於心……乃至……於法觀法而住以熱誠正念正知而調伏世間之貪憂

昆達利耶如是修習如是多修四念處者則圓滿七覺支

一七

昆達利耶云何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圓滿明解脫耶

昆達利耶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昆達利耶如是修習如是多修七覺支者則圓滿明解脫。」

一八

如是說已修行者昆達利耶白世尊曰

妙哉尊瞿曇妙哉尊瞿曇譬如將倒者扶起將覆者揭露如迷者教之以於暗中舉燈火使有眼者可見色尊瞿曇如是以種種方便顯示法我於此自今日起至於命終歸依尊瞿曇與法及比丘眾請尊瞿曇容我為優婆塞。」

第七 屋頂

※三

諸比丘譬如重閣之諸重簷皆趣向於屋頂傾向於屋頂臨入於屋頂諸比如是比丘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於涅槃

諸比丘比丘云何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涅槃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比丘如是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涅槃。」

第八 優波摩[1]

一時具壽優婆摩與具壽舍利弗住於憍賞彌瞿師羅園

具壽舍利弗於日暮時分由宴默起至具壽優波摩住處至已與具壽優波摩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言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優波摩曰

友優波摩比丘應知於內如理作意如是善升起七覺支者則資於樂住?」

友舍利弗比丘應知於內如理作意如是善升起此七覺支以資於樂住。』比丘若發念覺支則知:『我心善解脫我善永斷惛眠我善調伏掉悔我發精進希求作意不退縮』……〔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定覺支〕……比丘若發捨覺支者則知:『我心善解脫我善永斷惛眠我善調伏掉悔我發精進希求作意不退縮。』

友舍利弗比丘[2]應如是知:『於內如理作意如是善造作此七覺支則資於樂住。』」

第九 生(一)

※二

諸比丘若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未生亦生起但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不出現以何為七耶

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也比丘修習多修此七覺支者則未生亦生起但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不出現。」

一〇第十 生(二)[1]

※二

諸比丘若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未生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調伏以何為七耶

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比丘對此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未生亦生起但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不出現。」

第一 山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雪山身戒轉
比丘昆達利
屋頂優波摩
更於二之生

第二 病品

一一第一 生類

※二

諸比丘譬如諸生類作四種之威儀路時行時住時坐時臥皆依於地立於地作如是此四種之威儀諸比丘如是比丘乃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修七覺支

諸比丘比丘云何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耶

諸比丘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比丘如是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一二第二 日輪喻(一)

※二

諸比丘日輪上昇時之先驅前相者即是明相出諸比丘如是比丘生起七覺支時之先驅前相者為有善友

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以期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一三第三 日輪喻(二)

※二

諸比丘日輪上昇時之先驅前相者即是明相出諸比丘如是比丘生起七覺支時之先驅前相者為如理作意

諸比丘於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一四第四 病(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蘭陀迦園

其時具壽摩訶迦葉住畢鉢羅窟為患重疾病而困苦

世尊於日暮時分由宴默起至具壽摩訶迦葉住處至已坐於所設之座

坐已世尊言於具壽摩訶迦葉曰

迦葉能忍否充足否苦之受損而不增知損失不知增長否?」

大德難忍不足激苦之受有增無損知增長不知損失。」

迦葉若修習多修我所正說之七覺支則可資助證知等覺涅槃以何為七耶迦葉若修習多修我所正說之念覺支則可資助證知等覺涅槃……〔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迦葉若修習修我所正說之捨覺支則資助證知等覺涅槃。」

世尊實覺支哉善逝實覺支哉!」

世尊如是說示已具壽摩訶迦葉喜悅歡喜於世尊之所說具壽摩訶迦葉病如是具壽摩訶迦葉之病斷

一五第五 病(二)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

其時具壽摩訶目犍連住耆闍崛山為患重疾病而困苦

三~五

世尊於日暮時分由宴默起……乃至……如是具壽摩訶目犍連之病斷

一六第六 病(三)[1]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蘭陀迦園

其時世尊為患重疾病而困苦

具壽摩訶均頭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時世尊言於具壽摩訶均頭曰

均頭說於覺支。」

大德修習多修世尊所正說之七覺支則資助於證知等覺涅槃以何為七耶大德修習多修習世尊所正說之念覺支者則資助於證知等覺涅槃……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大德修習多修世尊所正說之捨覺支者則資助於證知等覺涅槃大德修習多修世尊所正說之此七覺支則資助於證知等覺涅槃。」

均頭實覺支哉均頭實覺支哉!」

具壽摩訶均頭之如是說師作認許世尊病癒如是世尊之病斷

一七第七 到彼岸

※二

諸比丘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資助於到彼岸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諸比丘修習多修此七覺支則資於到彼岸。」

世尊[1]如是說已如是說之善逝師乃更說曰

(一)於人中到彼岸者少……乃至……
有光輝之漏盡者於現世般涅槃。」

一八第八 失

※二

諸比丘若有失七覺支者則失正順苦滅之聖道諸比丘若有發七覺支者則發正順苦滅之聖道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諸比丘若有失此七覺支者則失正順苦滅之聖道諸比丘若有發此七覺支則發正順苦滅之聖道。」

十九第九 聖

※二

諸比丘若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為聖出離修此者正達苦滅盡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諸比丘若修習多修此七覺支者則正達苦滅盡。」

二〇第十 厭患

※二

諸比丘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資於一向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知等覺涅槃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覺支、〕捨覺支是諸比丘若修習多修此七覺支者則資於一向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知等覺涅槃。」

第二 病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生類日輪喻
乃至三種病
到彼岸及失
聖以與厭患

第三 優陀夷品

二一第一 覺

※二

有一比丘詣世尊住處詣而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覺支所謂覺支者大德云何說名為覺支耶?」

比丘資於覺故名之為覺支

※三

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比丘資於覺故名之為覺支。」

二二第二 說[1]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七覺支且諦聽

諸比丘以何為七覺支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諸比丘此為七覺支。」

二三第三 處[1]

※二

諸比丘若作意多修欲貪處之諸法者則未生之欲貪生已生之欲貪倍增

諸比丘若作意多修瞋恚處之諸法則未生之瞋恚生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

諸比丘若作意多修惛眠處之諸法者則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

諸比丘若作意多修掉悔處之諸法則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諸比丘若作意多修疑惑處之諸法者則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

諸比丘若作意多修念覺支處之諸法者則未生之念覺支生已生之念覺支修習圓滿……〔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

諸比丘若作意多修捨覺支處之諸法者則未生之捨覺支生已生之捨覺支修習圓滿。」

二四第四 非如理[1]

※二

諸比丘若非如理者作意則未生之欲貪生已生之欲貪倍增增大

未生之瞋恚生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

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未生之念覺支不生已生之念覺支滅……〔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未生之捨覺支不生已生之捨覺支滅

諸比丘若如理作意者則未生之欲貪不生已生之欲貪斷

未生之瞋恚不生已生之瞋恚斷除

一〇

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斷除

一一

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斷除

一二

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斷除

一三

未生之念覺支生已生之念覺支修習圓滿……〔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未生之捨覺支生已生之捨覺支修習圓滿。」

二五第五 不損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七不損法且諦聽

諸比丘何為七不損法耶謂七覺支是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諸比丘此為七不損法。」

二六第六 盡

※二

諸比丘有道有跡以資於渴愛之盡以修習此道此跡

諸比丘有何之道有何之跡以資於渴愛之盡耶謂七覺支是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

如是說已具壽優陀夷白世尊曰

大德云何修習七覺支云何多修七覺支者則資於渴愛之滅盡耶?」

優陀夷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廣大無量無瞋之念覺支彼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廣大無量無瞋之念覺支則渴愛斷除渴愛斷則業斷業斷則苦斷

六~一一

……〔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

一二

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廣大無量無瞋之捨覺支彼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廣大無量無瞋之捨覺支則渴愛斷愛斷則業斷業斷則苦斷

一三

優陀夷如是乃由渴愛之盡則業盡由業盡則苦盡。」

二七

※二

諸比丘有道有跡以資於渴愛之滅以修習此道此跡

諸比丘有何之道有何之跡以資於渴愛之滅耶謂七覺支是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

諸比丘云何修習云何多修七覺支者資於渴愛之滅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如是修習如是多修七覺支者則資於渴愛之滅。」

二八第八 決擇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決擇分之道且諦聽

諸比丘何為決擇分之道耶謂七覺支是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

如是說已具壽優陀夷白世尊曰

大德云何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資於決擇耶?」

優陀夷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廣大量無瞋之念覺支彼於念覺支以修習心於前之未決擇於前未破裂之貪蘊以決擇而破裂之於前未決擇前未破裂之瞋蘊以決擇而破裂之於前未決擇前未破裂之癡蘊以決擇而破裂之……〔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廣大無量無瞋之捨覺支於捨覺支以修習心於前未決擇前未破裂之貪蘊以決擇而破裂之於前未決擇前未破裂之瞋蘊以決擇而破裂之於前未決擇前未破裂之癡蘊以決擇而破裂之

優陀夷如是修習如是多修七覺支者則資於決擇。」

二九第九 一法

※二

諸比丘我不見其他一法若修習多修此者則資於斷諸結法諸比丘即七覺支是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覺支、〕捨覺支是

諸比丘云何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資於斷諸結法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如是修習如是多修七覺支者則資於斷諸結法

諸比丘何為結法耶

眼是結法於此生結繫之執著。〔…………[1]身是結法於此生結繫之執著意是結法於此生結繫之執著

諸比丘此名之為結法。」

三〇第十 優陀夷

爾時世尊住於舜巴國名為仙達嘉之舜巴人住邑

具壽優陀夷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優陀夷白世尊曰

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大德所以我對世尊敬奉敬愛尊重有慚愧大德我前在家時不敬法不敬僧大德我對世尊敬愛尊重慚愧欲離家為出家願世尊為我說法:『色是如是色之集是如是色之滅是如是是如是……乃至……想是如是……行是如是……識是如是識之集是如是識之滅是如是。』

大德我去往空屋以轉此五取蘊之生滅如實證知此是苦』,如實證知是苦集』,如實證知此是苦滅』,如實證知此是順苦滅道。』

大德我現觀於法以得道我修習多修此者則住如如而到達真如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1]更不受後有大德我獲得念覺支我修習修於此者則住如如而到達真如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大德我獲得捨覺支我修習多修於此者則住如如而到達真如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大德我獲得此道我修習多修於此者住如如到達真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善哉善哉優陀夷汝獲得此道汝修習多修於此者則住於如如而到達真如了知[2]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第三 優陀夷品(終)

此品攝頌曰

覺說處非如理
不損盡滅決擇
一法與優陀夷

第四 蓋品

三一第一 善(一)

※二

諸比丘為諸法之善善分善友者皆以不放逸為根本等趣於不放逸不放逸為諸法最上之名

諸比丘於不放逸之比丘以期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云何以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如是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三二第二 善(二)

※二

諸比丘為諸法之善善分善友者皆以如理作意為根本等趣於如理作意以如理作意為諸法最上之名

諸比丘於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諸比丘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如是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三三第三 煩惱(一)[1]

※二

諸比丘金之隨煩惱[2]有五種被此隨煩惱染污時金則不柔軟不堪任清淨脆而不堪正用以何為五耶

諸比丘鐵為金之隨煩惱被此隨煩惱染污時金則不柔軟不堪任不清淨脆而不堪正用

諸比丘銅為金之隨煩惱被此隨煩惱染污時……乃至……

諸比丘錫為金之隨煩惱,……乃至……

諸比丘鉛為金之隨煩惱,……乃至……

諸比丘銀為金之隨煩惱被此隨煩惱染污時金則不柔軟不堪任不清淨脆而不堪正用

諸比丘此五者為金之隨煩惱被此隨煩惱染污時金則不柔軟脆而不堪正

諸比丘如是心之隨煩惱有五種被此隨煩惱染污時心則不柔軟不堪任不清淨脆而雖得正定諸漏不能盡以何為五耶

諸比丘欲貪為心之隨煩惱被此隨煩惱染污時心則不柔軟不堪任不清脆而不能正盡諸漏

一〇~一三

……瞋隨眠……惛眠隨眠……掉悔隨眠……疑隨眠……

一四

諸比丘此五者為心之隨煩惱被此隨煩惱染污時心則不柔軟不堪任不清淨脆而不能正盡諸漏。」

三四第四 煩惱(二)[1]

※二

諸比丘七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若修習多修此者則有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以何為七耶

諸比丘念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諸比丘捨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

諸比丘此七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

三五第五 如理(一)

※二

諸比丘若非如理作意者則未生之欲貪生已生之欲貪倍增增大

……未生之瞋恚生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

……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諸比丘若非如理作意者則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A2]第六 如理(二)

※二

諸比丘若如理作意者則未生之念覺支生已生之念覺支修習圓滿……〔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未生之捨覺支生已生之捨覺支修習圓滿。」

三七第七 增長[1]

※二

諸比丘若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助於增長不損以何為七耶

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

諸比丘若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助於增長不損。」

三八第八 障蓋[1]

※二

諸比丘障蓋有五種為心之隨煩惱以使慧羸弱以何為五耶

諸比丘欲貪為障蓋為心之隨煩惱以使慧羸弱諸比丘瞋恚為障蓋心之隨煩惱以使慧羸弱諸比丘惛眠為障蓋為心之隨煩惱以使慧羸弱比丘掉悔為障蓋為心之隨煩惱以使慧羸弱諸比丘疑惑為障蓋為心之隨煩惱以使慧羸弱

諸比丘此是五障蓋為心之隨煩惱以使慧羸弱

諸比丘七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以何為七耶

諸比丘念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比丘捨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

諸比丘此七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

諸比丘聖弟子希求作意舉心有念傾聽於法時於彼無五蓋七覺支修習圓滿

其時無何種之五蓋耶其時無欲貪蓋其時無瞋蓋其時無惛眠蓋其時無掉悔蓋其時無疑惑蓋於彼其時無此五種蓋

一〇

其時何種之七覺支修習圓滿耶其時念覺支修習圓滿……〔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其時捨覺支修習圓滿

一一

諸比丘聖弟子希求作意舉心有念傾聽於法時於彼無此五蓋此七覺支修習圓滿。」

三九第九 樹[1]

※二

諸比丘大樹之種子微細但其枝幹大將覆蔽諸樹木諸樹木因被覆蔽而破倒壞

諸比丘何者之大樹其種子細微而枝幹大以覆蔽諸樹木諸樹木因被覆蔽而破損倒壞耶阿濕波他樹尼拘留他樹無花果樹優曇羅樹犍遮耶樹迦捭多羅樹是

諸比丘如是於此有一類之男子棄諸欲離家為出家然彼被諸欲或更甚邪惡者所破損倒壞

諸比丘障蓋有五種以覆蔽於心使慧羸弱以何為五耶

諸比丘欲貪為障蓋以覆蔽於心使慧羸弱諸比丘瞋恚為障蓋以覆蔽於心使慧羸弱諸比丘惛眠為障蓋以覆蔽於心使慧羸弱諸比丘掉悔為障蓋以覆蔽於心使慧羸弱諸比丘疑惑為障蓋以覆蔽於心使慧羸弱

諸比丘有此五種障蓋以覆蔽於心使慧羸弱

諸比丘七覺支為無障無蓋不覆蔽於心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以何為七耶

諸比丘念覺支為無障無蓋無覆蔽於心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諸比丘捨覺支為無障無蓋無覆蔽於心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

諸比丘此七覺支為無障無蓋無覆蔽於心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

四〇第十 蓋[1]

※二

諸比丘有五種蓋能使為黑暗為無目為無智滅慧至於壞滅而不令得涅槃以何為五耶

諸比丘欲貪蓋能使為黑闇為無目為無智[2]滅慧至於壞滅而不令得涅槃諸比丘瞋蓋……諸比丘惛眠蓋……諸比丘掉悔蓋……諸比丘疑蓋能使為黑闇為無目為無智滅慧至於壞滅而不令得涅槃

諸比丘此五蓋能使為黑闇為無目為無智滅慧損壞分而不令得涅槃

諸比丘有七種覺支能為目為智以增長慧為不損壞分而有助於涅槃以何為七耶

諸比丘念覺支能為目為智以增長慧為不損壞分而有助於涅槃……〔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諸比丘捨覺支能為目為智以增長慧不損壞分而有助於涅槃

諸比丘此七覺支能為目為智以增長慧不損壞分而有助於涅槃。」

第四 蓋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二善二煩惱
二如理增長
障不損蓋障
樹蓋共為十

第五 轉輪品

四一第一[1] 類

舍衛城因緣

諸比丘於過去世諸沙門婆羅門之斷三類者皆修習多修七覺支諸比於未來世諸沙門婆羅門之斷三類者皆修習多修七覺支諸比丘現在諸沙門婆羅門之斷三類者皆修習多修七覺支

何為七覺支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諸比丘於過去世諸沙門婆羅門之斷三類者,……乃至……之斷……乃至……之斷……,皆修習多修七覺支。」

四二第二 轉輪[1]

※二

諸比丘轉輪王出現時則現七寶以何為七耶

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

諸比丘轉輪王出現時現此等七寶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出現時則現七覺支寶以何為七耶

念覺支寶、〔擇法覺支寶精進覺支寶喜覺支寶輕安覺支寶定覺支寶、〕乃至現捨覺支寶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出現時現此等七覺支寶。」

四三第三 魔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摧伏魔軍之道且諦聽三 諸比丘何為摧伏魔軍之道謂七覺支是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諸比丘此為摧伏魔軍之道。」

四四第四 愚癡

※二

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愚癡啞羊愚癡啞羊之謂者大德云何謂之愚癡啞羊耶?」

比丘不修習不多修七覺支稱之為愚癡啞羊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

比丘不修習不多修此七覺支者稱為愚癡啞羊。」

四五第五 有慧

※三

大德有慧不啞有慧不啞之謂者云何謂為有慧不啞耶?」

比丘修習多修七覺支稱為有慧不啞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

比丘修習多修此七覺支故稱為有慧不啞。」

四六第六 貧窮

※三

大德貧窮貧窮之謂者大德云何謂為貧窮耶?」

比丘不修習不多修七覺支稱為貧窮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

比丘不修習不多修此七覺支者稱為貧窮。」

四七第七 不貧

※三

大德不貧不貧之謂者大德云何稱為不貧耶?」

比丘修習多修七覺支故稱為不貧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

比丘修習多修此七覺支者故稱為不貧。」

四八第八 日輪

※二

諸比丘日輪上昇時前驅之相為明相諸比丘如是比丘起七覺支時先驅之相為善友

諸比丘於有善友之比丘以期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以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如是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四九第九 支分(一)

※二

諸比丘言內支分者不見其他有一支分能起七覺支者比丘此即如理作

諸比丘於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如是以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五〇第十 支分(二)

※二

諸比丘言外支分者不見其他有一支分能起七覺支者諸比丘此即有善

諸比丘於有善友之比丘以期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如是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第五 轉輪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類轉輪與魔
愚癡與有慧
貧窮及不窮
日輪二支分
共之而為十

第六 覺支總攝品

舍衛城因緣

五一第一 食[1]

諸比丘將說五蓋與七覺支之食不食且諦聽。」

一 蓋食

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欲貪生已生之欲貪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淨相多修此非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欲貪生已生之欲貪倍增增大

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瞋恚生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耶諸比丘瞋相多修此非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瞋恚生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

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耶諸比丘不欣喜倦怠鬱悶飽食心退縮多修此非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耶諸比丘心之非寂止多修此非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耶諸比丘疑惑處之法多修此非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二 覺支食

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念覺支生已生之念覺支得圓滿修習耶諸比有念覺支處之法多修此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念覺支生已生之念覺支得圓滿修習

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擇法覺支生已生之擇法覺支得圓滿修習耶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責無呵責法劣勝法黑白俱分法多修此如理作意為食則未生之擇法覺支生已生之擇法覺支得圓滿修習

一〇

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精進覺支生已生之精進覺支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發勤界精勤界勤勇界多修此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精進覺支生已生之精進覺支得圓滿修習

一一

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喜覺支生已生之喜覺支得圓滿修習耶諸比有喜覺支處之法多修此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喜覺支生已生之喜覺支得圓滿修習

一二

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輕安覺支生已生之輕安覺支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身輕安心輕安多修此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輕安覺支生已生之輕安覺支得圓滿修習

一三

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定覺支生已生之定覺支得圓滿修習耶諸比有寂止相不亂相多修此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定覺支生已生之定覺支得圓滿修習

一四

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捨覺支生已生之捨覺支得圓滿修習耶諸比有捨覺支處之法多修此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捨覺支生已生之捨覺支得圓滿修習。」

三 蓋之不食

一五

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欲貪不生已生之欲貪不得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不淨相多修此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欲貪不生已生之欲貪不得倍增增大

一六

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瞋恚不生已生之瞋恚不得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慈心解脫多修此如理作意為不食則未生之瞋恚不生已生之瞋恚不得倍增增大

一七

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不得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發勤界精勤界勤勇界多修此如理作意為不食則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不倍增增大

一八

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不倍增增大耶比丘有心之寂止多修此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不得倍增增大

一九

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不倍增增大耶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責無呵責法劣勝法黑白俱分法多修此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不倍增增大。」

四 覺支之不食

二〇

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念覺支不生已生之念覺支不得圓滿修習諸比丘有念覺支處之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念覺支不已生之念覺支不得圓滿修習

二一

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擇法覺支不生已生之擇法覺支不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責無呵責法劣勝法黑白俱分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擇法覺支不生已生之擇法覺支不得圓滿修習

二二

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精進覺支不生已生之精進覺支不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發勤界精勤界勤勇界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精進覺支不生已生之精進覺支不得圓滿修習

二三

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喜覺支不生已生之喜覺支不得圓滿修習諸比丘有喜覺支處之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喜覺支不已生之喜覺支不得圓滿修習

二四

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輕安覺支不生已生之輕安覺支不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身輕安心輕安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輕安覺支不生已生之輕安覺支不得圓滿修習

二五

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定覺支不生已生之定覺支不得圓滿修習諸比丘有寂止相不亂相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定覺支不生已生之定覺支不得圓滿修習

二六

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捨覺支不生已生之捨覺支不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捨覺支處之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捨覺支不生已生之捨覺支不得圓滿修習。」

五二第二 理趣[1]

※二

有眾多比丘晨早時分著下衣持衣入舍衛城乞食

彼諸比丘思念:「步行至舍衛城乞食尚過早我等可先往異學修習者之園。」

彼諸比丘至異學修行者之園至已與彼異學修行者互相交談慶慰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異學修行者言於坐在一面之諸比丘曰

友等沙門瞿曇為弟子如是說法曰:『諸比丘汝等欲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弱及斷五蓋宜如實修習七覺支。』友等我等亦為弟子如是說法曰:『友等汝等欲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弱及斷五蓋宜如實修習七覺支。』友等於此沙門瞿曇與我等之說法與說法教誡與教誡有何之差別何之特相何之殊異耶?」

彼諸比丘對異學修行者之所說不歡喜不呵責不歡喜不呵責從座起而離去:「我等唯於世尊之處知此所說義。」

彼諸比丘行至舍衛城乞食食後由乞食歸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於此我等於晨早時分著下衣持衣入舍衛城乞食大德我等思念:『行至舍衛城乞食為時過早我等可往異學修行者之園。』大德時我等至異學修行者之園至已與彼異學修行者互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大德彼異學修行者對坐於一面之我等曰

友等沙門瞿曇為弟子如是說法曰……有何之殊異耶?』

一〇

大德我等對異學修行者之所說不歡喜不呵責不歡喜不呵責即從座起而離去:『我等唯於世尊之處知此所說義。』」

一一

諸比丘異學修行者如是說則應如是言:『友等有理趣依此理趣五蓋有十七覺支為十四。』諸比丘如是之問異學修行者則不能答而生困惑

一二

何以故諸比丘此非其境界諸比丘我未見於天沙門婆羅人眾中對於此問能起應答之心者但除如來與如來之弟子有聞者。」

一 五成為十

一三

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五蓋成為十耶

一四

諸比丘內之欲貪亦蓋外之欲貪亦蓋欲貪蓋者乃依此而說故依此理趣為二

一五

諸比丘內之瞋恚亦蓋外之瞋恚亦蓋瞋恚蓋者乃依此而說故依此理趣為二

一六

諸比丘惛沈亦蓋睡眠亦蓋惛眠蓋者乃依此而說故依此之理趣為二

一七

諸比丘掉舉亦蓋追悔亦蓋掉悔蓋者乃依此而說故依此之理趣為二

一八

諸比丘內法之疑惑亦蓋外法之疑惑亦蓋疑惑蓋者乃依此而說故依此之理趣為二

一九

諸比丘有此之理趣依此之理趣而五蓋為十。」

二 七為十四

二〇

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七覺支成為十四耶

二一

諸比丘內法之念為念覺支外法之念亦為念覺支念覺支者則依此而說故依此理趣為二

二二

諸比丘於外法以慧決擇伺察思慮為擇法覺支於內法以慧決擇思慮亦為擇法覺支擇法覺支者則依此而說故依此理趣為二

二三

諸比丘身之精進為精進覺支心之精進亦為精進覺支精進覺支者則依此而說故依此之理趣為二

二四

諸比丘有尋有伺之喜為喜覺支無尋無伺之喜亦為喜覺支喜覺支者則依此而說故依此理趣為二

二五

諸比丘身之輕安為輕安覺支心之輕安亦為輕安覺支輕安覺支者則依此而說故依此之理趣為二

二六

諸比丘有尋有伺之定亦為定覺支無尋無伺之定亦為定覺支覺支者則依此而說故依此之理趣為二

二七

諸比丘內法之捨亦為捨覺支外法之捨亦為捨覺支捨覺支者則依此而說故依此之理趣為二

二八

諸比丘有此之理趣依此之理趣七覺支而為十四。」

五三第三 火[1]

※二

有眾多之比丘於晨早時分著下衣持衣入舍衛城乞食

三~一〇

理趣經」。

一一

諸比丘若異學修行者如是說者則應如是言:『友等心退縮時修習何者之覺支為非時耶修習何者之覺支為是時耶友等心掉舉之時修習何者之覺支為非時耶修習何者之覺支為是時耶?』諸比丘如是之問則異學修行者將困惑不能作答

一二

何以故耶諸比丘此非其境界諸比丘我於天沙門婆羅門人眾中不見對此問能起回答之心者但除如來與如來之弟子有聞者。」

一 非時

一三

諸比丘心退縮時修習輕安覺支為非時修習定覺支為非時修習捨覺支為非時何以故耶諸比丘退縮心者以此等諸法甚難發起

一四

諸比丘譬如有人欲令小火熾燃彼對此投以濕草投以濕牛糞投以濕加水撒塵介[2]彼人得能令小火熾燃耶?」

大德不能!」

諸比丘如是心退縮時修習輕安覺支者非其時修習定覺支者非其時修習捨覺支者非其時何以故耶諸比丘退縮心者以此等諸法甚難發起。」

二 時

一五

諸比丘心退縮時是修習擇法覺支之時修習精進覺支之時修習喜覺支之時何以故耶諸比丘退縮心者以此等諸法易於發起

一六

諸比丘譬如有人欲使小火熾燃彼對此投以乾草投以乾牛糞投以乾加吹氣不撒塵介彼人得令小火熾燃耶?」

大德如是。」

諸比丘如是心退縮時是修習擇法覺支之時修習精進覺支之時修習喜覺支之時何以故耶諸比丘退縮心者此等以諸法易於發起。」

三 非時

一七

諸比丘心掉舉時修習擇法覺支非其時修習精進覺支非其時修習喜覺支非其時何以故諸比丘掉舉心者以此等諸法甚難使其寂靜

一八

諸比丘譬如有人欲滅大火聚彼對此投以乾草投以乾牛糞投以乾薪加吹風不撒塵介彼人得能滅大火之聚耶?」

大德不能。」

諸比丘如是心掉舉時修習擇法覺支非其時修習精進覺支非其時修習喜覺支非其時何以故耶諸比丘掉舉心者以此等之諸法甚難使其寂靜。」

四 時

一九

諸比丘心掉舉時是修習輕安覺支之時是修習定覺支之時是修習捨覺支之時何以故諸比丘掉舉心者以此等之諸法易使其寂靜

二〇

諸比丘譬如有人欲滅大火聚彼對此投以濕草投以濕牛糞投以濕薪加水撒塵介則彼人得能滅大火聚耶?」

大德如是。」

諸比丘如是心掉舉時是修習輕安覺支之時是修習定覺支之時是修習捨覺支之時何以故諸比丘掉舉心者以此等之諸法易使寂靜

二一

諸比丘[3]至於念(覺支)我說念可常有」。

五四第四 慈[1]

一時世尊住於拘利國之一名曰黃枕邑之拘利村

有眾多之比丘晨早時分著下衣持衣入黃枕邑乞食

彼諸比丘生思念:「行至黃枕邑乞食為時尚早我等可往異學修行者之」。

彼諸比丘至異學修行者之園至已與彼異學修行者互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彼異學修行者言坐於一面之諸比丘曰

友等沙門瞿曇為弟子如是說法曰:『諸比丘汝等欲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弱及斷五蓋應以慈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對上下傍邊所有一切世間皆以慈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瞋之心徧滿而住以悲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對上下傍邊所有一切世間以悲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瞋之心徧滿而住以喜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對上下傍所有一切世間以喜俱行之廣無量無怨無瞋之心徧滿而住以捨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對上下傍邊所有一切世間以捨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瞋之心徧滿而住。』

友等我等亦為弟子作如是說法云:『友等汝等欲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及斷五蓋應以慈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捨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對上下傍邊所有一切世間以捨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瞋之心徧滿而住。』

友等於此沙門瞿曇與我等之說法與說法教誡與教誡有何之差別何之特相何之殊異耶?」

彼諸比丘對異學修行者之所說不生歡喜不予呵責不歡喜不呵責從座起而離去:「我等唯於世尊之處知此所說之義。」

彼諸比丘行至黃枕邑乞食食後由乞食歸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於此我等於晨早時分著下衣持衣入黃枕邑乞食大德其時我等生斯思念:『至黃枕邑乞食為時尚早我等可往異學修行者之園。』大德我等去至異學修行者之園至已與彼學異修行者互相交談慶慰歡喜銘之語後坐於一面大德彼異學修行者言坐於一面之我等曰

友等沙門瞿曇為弟子作如是說法云:「諸比丘汝等欲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弱及斷除五蓋應以慈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捨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上下傍邊所有一切世間以捨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瞋之心徧滿而住。」友等我等亦為弟子作如是說法云:「友等汝等欲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弱及斷除五應以慈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捨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對上下傍邊所有一切世間以捨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瞋之心徧滿而住。」友等於此沙門瞿曇與我等之說法與說法教誡與教誡有何之差別何之特相何之殊異耶?』

大德我等對彼異學修行者之所說不生歡喜不予呵責不歡喜不呵即從座起而離去:『我等唯於世尊之處知此所說義。』」

一〇

諸比丘異學修行者若如是說則宜作如是言:『友等云何修習慈心解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友等云何修習悲心解脫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友等何修習喜心解脫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云何修習捨心解脫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諸比丘如是問之異學修行者將困惑不能作答

一一

何以故諸比丘此非其境界諸比丘我於天沙門婆羅門人眾中未見對於此問能生作答之心者但除如來與如來之弟子有聞者

一二

諸比丘云何修習慈心解脫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慈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習慈俱行之捨覺支彼若欲於非違逆以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若欲於違逆以非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非違逆想而住若欲於非違逆與違逆以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若欲於違逆與非違逆以非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非違逆想而住若欲俱遮非違逆與違逆以捨正念正知而住者則住於捨正念正知或具足清淨解脫而住諸比丘慈心解脫是以清淨為其最勝此比丘未通達更上解脫[2]而有此之慧

一三

諸比丘云何修習悲心解脫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悲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習悲俱行之捨覺支彼若欲於非違逆以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若欲俱遮非違逆與違逆以捨正念正知而住者則住於捨正念正知徧超色想由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則虛空為無邊俱足虛空無邊處而住比丘悲心解脫是以虛空無邊處為其最勝此比丘未通達更上解脫而有此之慧

一四

諸比丘云何修習喜心解脫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喜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習喜俱行之捨覺支彼若欲於非違逆以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乃至……若欲俱遮非違逆與違逆以捨正念正知而住者則以捨正念正知而住徧超虛空無邊處為識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諸比丘喜心解脫是以識無邊處為其最勝此比丘未通達更上解脫而有此之慧

一五

諸比丘云何修習捨心解脫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俱行之捨覺支彼若欲於非違逆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若欲於違逆以非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非違逆想而住若欲於非違逆與違逆以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若欲於違逆與非違逆以非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非違逆想而住若欲俱遮非違逆與違逆以捨正念正知而住者則以捨正念正知而住或徧超識無邊處為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諸比丘捨心解脫是以無所有處為其最勝此比丘未通達更上解脫而有此之慧。」

五五第五 傷歌邏[1]

舍衛城……

傷歌邏婆羅門詣世尊住處詣已與世尊互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傷歌邏婆羅門白世尊曰

尊瞿曇有何之因何之緣有時長夜讀誦真言不得成辯才耶何況不讀誦尊瞿曇又有何之因何之緣有時長夜不讀誦真言得成辯才耶何況讀誦之耶?」

婆羅門為欲貪所纏以隨逐欲貪之心而住對已生欲貪之出離不能如實知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以赤茜色而濁之有眼之人對其中觀察己之面相不得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為欲貪所纏以隨逐於欲貪之心而住對已生欲貪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又為瞋恚所纏以隨逐於瞋恚之心而住對已生瞋恚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以火加熱沸騰而汪溢有眼之人於其中雖觀察己之面相但不能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為瞋恚所纏以隨逐於瞋恚之心而住對已生瞋恚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又為惛眠所纏以隨逐於惛眠之心而住對已生惛眠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為茗草所覆有眼之人於其中觀察自己之面相不能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為惛眠所纏以隨逐於惛眠之心而住對已生惛眠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又為掉悔所纏以隨逐於掉悔之心而住對已生掉悔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為風煽動而起漂波有眼之人於其中觀察自己之面相不能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為掉悔所纏以隨逐於掉悔之心而住對已生掉悔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又為疑惑所纏以隨逐疑惑之心而住對已生疑惑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染以濁擾之泥置於闇處有眼之人於其中觀察自己之面相不能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為疑惑所纏以隨逐於疑惑之心而住對已生疑惑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有此因此緣有時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一〇

婆羅門不為欲貪所纏不隨逐於欲貪之心而住對已生欲貪之出離如實知時則對己利如實知見對他利如實知見對俱利如實知見長夜不讀誦真言亦成辯才何況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不為赤茜色所濁有眼之人於其中觀察自己之面相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不為欲貪所纏不隨逐於欲貪之心而住對已生欲貪之出離如實知時……乃至……〔何況讀誦哉!〕

一一

婆羅門又不為瞋恚所纏不隨逐於瞋恚之心而住……何況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加火熱之未沸騰未汪溢有眼之人於其中觀察自己之面相而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未被瞋恚所纏,〔不隨逐於瞋恚之心而住……何況讀誦哉

一二

婆羅門又不為惛眠所纏不隨逐於惛眠之心而住……何況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未被苔草所覆有眼之人……婆羅門如是不為惛眠所不隨逐於惛眠之心而住……何況讀誦哉

一三

婆羅門又不為掉悔所纏,〔不隨逐於掉悔之心而住……何況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不為風煽動不漂不波有眼之人……婆羅門如是不為掉悔所纏不隨逐於掉悔之心而住……何況讀誦哉

一四

婆羅門又不為疑惑所纏以不隨逐於疑惑之心而住對已生疑惑之出離如實知時則對己利如實知見對他利如實知見對俱利如實知見雖長夜不讀誦真言亦成辯才何況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澄清無濁置於明處有眼之人於其中觀察自己之面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不為疑惑所纏不隨逐於疑惑之心而住對已生疑惑之出離如實知時則對己利如實知見對他利如實知見對俱利如實知見雖長夜不讀誦真言亦成辯才何況讀誦哉

一五

婆羅門有此因此緣有時雖長夜不讀誦真言亦成辯才何況讀誦哉

一六

婆羅門七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以何為七耶婆羅門念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對此修習多修者則助明解脫果之現證……〔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婆羅門捨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對此修習多修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

一七

如是說已傷歌邏婆羅門白世尊曰——

妙哉尊瞿曇妙哉尊瞿曇譬如扶起倒者如揭露覆者如對迷者教之以如暗中舉燈火使有眼者得見色如是尊瞿曇以種種之方便顯示法我於此當歸依尊瞿曇與法及比丘眾尊瞿曇容我自今日起至命終歸依為優婆塞。」

五六第六 無畏[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無畏王子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無畏王子白世尊曰

大德富蘭迦葉作如是言:『於無智無見為無因無緣無智無見是無因無緣於智見為無因無緣見是無因無緣。』於此世尊作云何說示耶?」

王子於無智無見為有因有緣無智無見是有因有緣王子於智見為有因有緣見是有因有緣。」

大德云何於無智無見為有因有緣耶云何無智無見是有因有緣耶?」

王子為欲貪所纏以隨逐於欲貪之心而住對已生欲貪之出離不能如實知見時王子此為無智無見之因之緣如是無智無見為有因有緣

王子又為瞋恚所纏以隨逐於瞋恚之心而住……乃至……

……為惛眠所纏……

……為掉悔所纏……

一〇

為疑惑所纏以隨逐於疑惑之心而住對已生疑惑之出離不能如實知見時王子此為無智無見之因之緣如是無智無見為有因有緣。」

一一

大德此法門當云何名之耶?」

王子此名之為蓋。」

實則為蓋哉世尊實則為蓋哉善逝大德譬如為一一之蓋所遮伏即不能如實知見何況於五蓋耶?」

一二

大德又云何於智見為有因有緣耶云何智見是有因有緣耶?」

一三

王子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彼以修習念覺支之心如實知王子此為智見之因之緣如是為有因有緣

一四~一八

王子復次比丘……〔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安覺支……定覺支〕……

一九

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彼以修習捨覺支之心如實知見王子此為智見之因之緣如是見為有因有緣。」

二〇

大德此法門當云何名之耶?」

王子此名之為覺支。」

實為覺支哉世尊實為覺支哉善逝大德譬如成就一一之覺支即是如實知見何況於七覺支耶大德我登上耆闍崛山雖身疲勞心疲勞然而得輕以現觀於法。」

攝頌曰

食及理趣火
慈與傷歌邏
耆闍崛山中
無畏之所問
覺支相應中

覺支相應 第六覺支總攝品(終)

第七 入出息品

五七第一 骨[1]

一 大果大功德

舍衛城……

諸比丘若修習多修骨想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諸比丘云何修習骨想云何多修骨想而有大果大功德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骨想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行骨想俱行之捨覺支

諸比丘如是修習如是多修骨想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二 或者

※二

諸比丘若修習多修骨想者則可期二果之隨一果於現法開悟或有餘依則得不還果

諸比丘云何修習云何多修骨想者則可期二果之隨一果於現法開悟耶或有餘依者則得不還果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骨想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習骨想俱行之捨覺支

諸比丘如是修習如是多修骨想者則可期二果之隨一果於現法開悟有餘依者則得不還果。」

三 大義利

※二

諸比丘修習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義利

諸比丘云何修習多修習骨想則資於大義利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骨想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習骨想俱行之捨覺支

諸比丘如是修習如是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義利。」

四 大安穩

※二

諸比丘修習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安穩

諸比丘云何修習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安穩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骨想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習骨想俱行之捨覺支

諸比丘如是修習如是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安穩。」

五 大厭背

※二

諸比丘修習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厭背

諸比丘云何修習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厭背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骨想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習骨想俱行之捨覺支

諸比丘如是修習如是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厭背。」

六 樂住

※二

諸比丘修習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樂住

諸比丘云何修習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樂住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骨想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習骨想俱行之捨覺支

諸比丘如是修習如是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樂住。」

五八第二 噉(一~六)[A3]

諸比丘修習於噉想……乃至……

五九第三 青瘀(一~六)[A4]

諸比丘修習於青瘀想……乃至……

六〇第四 壞(一~六)[A5]

諸比丘於壞想……

六一第五 膨脹(一~六)[1]

諸比丘對膨脹想……

六二第六 慈(一~六)[1]

諸比丘修習於慈……

六三第七 悲(一~六)

諸比丘修習於悲……

六四第八 喜(一~六)

諸比丘修習於喜……

六五第九 捨(一~六)

諸比丘修習於捨……

六六第十 入出息(一~六)[1]

諸比丘修習於入出息……

此品之攝頌曰

骨噉與青瘀
壞及膨脹慈
悲喜乃至捨
入出息為十

覺支相應之第七入出息品(終)

第八 滅品

六七第一 不淨(一~六)[1]

諸比丘於不淨想……

六八第二 死(一~六)[1]

諸比丘於死想……

六九第三 違逆(一~六)[1]

諸比丘於食違逆想……

七〇第四 不可樂(一~六)[1]

諸比丘於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七一第五 無常(一~六)[1]

諸比丘於無常想……

七二第六 苦(一~六)[1]

諸比丘於無常苦想……

七三第七 無我(一~六)[1]

諸比丘於苦無我想……

七四第八 斷(一~六)[1]

諸比丘於斷想……

七五第九 離貪(一~六)[1]

諸比丘於離貪想……乃至……

七六第十 滅[1]

一 大果大功德

※二

諸比丘若修習多修滅想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諸比丘云何修習滅想者……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滅想俱行之……

諸比丘!……如是修習之……

二 或者

※二

諸比丘若修習多修滅想者則二果之……

諸比丘云何修習滅想……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滅想俱行之……

諸比丘!……如是修習……

三~六 大義利安穩厭背樂住

※二

諸比丘若修習多修滅想者則助於大義利……助於大安穩……助於大厭背……助於大樂住

諸比丘云何修習多修滅想者助於大義利耶助於大安穩耶?……助於大厭背耶?……助於大樂住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滅想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習滅想俱行之捨覺支諸比丘如是修習滅想如是多修者則助於大義利……助於大安穩……助於大厭背……助於大樂住

此品之攝頌曰

不淨以及死
食違逆不樂
無常苦無我
乃至斷離貪
滅等之為十

覺支相應之第八滅品(終)

第九 恒河廣說(遠離)[1]

七七第一

※二

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於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七覺支多修習七覺支者則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於涅槃

諸比丘比丘云何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比丘如是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涅槃〕。」

七八~八八第二~十二

乃至到尋覓品應廣說

攝頌曰

向東之有六
趣向海有六
二六之十二
以之說此品

第九恒河廣說(終)

第一〇 不放逸品(遠離)[1]

八九~九八第一~十

諸比丘諸有情之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於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如來應供正等覺者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諸善法皆以不放逸為根本趣於不放逸以不放逸稱為諸法之最上。〕……乃至廣說……

攝頌曰

如來與足跡
屋頂與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第一一 力所作品(遠離)[1]

九九~一〇〇第一~一二[2]

諸比丘譬如作諸力所作之事業皆依於地立於地如是作諸力所作之事業……乃至廣說……

攝頌曰

力與種子龍
樹瓶乃至芒
虛空與二雲
船舶與客河

第一二 尋覓品(遠離)[1]

一〇一~一一〇第一~一二[2]

諸比丘有三種尋覓以何為三耶欲尋有尋梵行尋是……乃至廣說……

攝頌曰

尋覓次第漏
有苦礙與垢
搖受二渴愛

第一三 瀑流品(遠離)[1]

一一一~一一九第一~九

舍衛城……

諸比丘瀑流有四種以何為四耶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是……乃至廣……

一二〇第十 上分

※二

諸比丘有五上分結以何為五耶色貪無色貪掉舉無明是諸比此為五上分結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上分結應修習七覺支何為七覺支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上分結應修習此七覺支

攝頌曰

瀑流與軛取
繫隨眠妙欲
蓋蘊上下分

第一四 恒河廣說(調伏欲貪)[1]

一二一第一

※二

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東〔、傾向東臨入東〕。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

諸比丘比丘云何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調伏究盡欲貪調伏究盡瞋恚調伏究盡愚癡以修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

諸比丘比丘如是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

一二二~一三二第二~一二

如是究盡欲貪乃至到尋覓品止廣說

攝頌曰

趣向於東六
趣向於海六
二六之十二
以之說此品

以廣說覺支相應之恒河品用以廣說欲貪

第十四品(終)

第一五 不放逸品(調伏欲貪)[1]

一三三~一四二第一~一〇

攝頌曰

如來與足跡
屋頂與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以覺支相應之不放逸品用以廣說欲貪

第十五品(終)

[A6]六 力所作品(調伏欲貪)[1]

一四三~一五四第一~一二

攝頌曰

力與種子龍
樹瓶以及芒
虛空及二雲
船舶與客河

以覺支相應之力所作品用以廣說欲貪

第十六品(終)

第一七 尋覓品(調伏欲貪)[1]

一五五~一六五第一~一一

攝頌曰

尋覓次第漏
有三苦礙垢
搖受二渴愛

以覺支相應之尋覓品用以廣說欲貪也

第十七品(終)

第一八 瀑流品(調伏欲貪)[1]

一六六~一七四第一~九[2]

舍衛城因緣

諸比丘瀑流有四種以何為四耶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是。……乃至廣說……

一七五第十 上分結

※二

諸比丘有五上分結以何為五耶色貪無色貪掉舉無明是諸比此為五上分結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上分結應修習七覺支以何為七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調伏究盡欲貪調伏究盡瞋恚調伏究盡愚癡……趣向不傾向不死臨入不死……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以修習念覺支……〔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上分結應修習此七覺支

攝頌曰

瀑流與軛取
繫隨眠妙欲
蓋蘊上下分

應知此品用以究盡欲貪究盡瞋恚究盡愚癡

覺支相應中之第十四暴流品(終)

應以廣說道相應處廣說覺支相應

覺支相應(終)

雜阿含經二七.四(大正藏二.一九二a)下五一經(參照原典一〇二頁)。
雜阿含經二七.二五及二七.二九(大正藏二.一九六c、二九七a)。
雜阿含經二七.七(大正藏二.一九三b)。
中部經典原典一.二一四、二一五頁(參照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九卷二九一頁)。
雜阿含經二七.二二(大正藏二.一九六b)。
「不安心、被壞心、憎惡心」,此三之原註配釋貪、瞋、癡。尚破壞心原本為 ādinamānasa 暹羅本為 ādinnamānasa 意亦不通,今以 ādiṇṇa 改之。
雜阿含經二七.八(大正藏二.一九三b)。
「比丘」之一語原本缺失。
雜阿含經二七.二一(大正藏二.一九六b)。
增一阿含三三.六(大正藏二.七三一a)。
以下同道相應三四經(原典二四頁)。
雜阿含經二六.六八(大正藏二.一九〇b)。
雜阿含經二六.六八(大正藏二.一九〇b)。
雜阿含經二七.一四(大正藏二.一九五b)。
原本「耳……鼻」沒有附省略之記號。暹羅本有「耳……鼻……舌」,俱不出「身」。
「所作已辦」 kataṁ karaṇiyaṁ 原本缺失。
「了知」,原本 pajānissāmi ti 由暹羅本改為 pajānissasi ti。
增支部經典原典三.一六頁。
「金之煩惱」,為金之夾雜物。乃對後之心隨煩惱,今同原語,故用同譯語。
雜阿含經二六.六四(大正藏二.一八九b)。
雜阿含經二六.六四(大正藏二.一八九b)。
雜阿含經二六.六六(大正藏二.一八九c)。
雜阿含經二六.六七(大正藏二.一九〇a)。
雜阿含經二六.六五(大正藏二.一八九c)。
「為無目、為無智」,原本順次顛倒。
雜阿含經二七.一九(大正藏二.一九六a),「三類」是言三種慢(原註)。
雜阿含經二七.一〇(大正藏二.一九四a)。
雜阿含經二七.四。上之第二經,參照(原典六四頁)。
雜阿含經二七.二(大正藏二.一九一a)。
雜阿含經二七.三(大正藏二.一九一c)。
「塵介」。原本 paṁsukāna 是 paṁsukena 之誤。
「諸比丘」,原本 bhikkhavi 是 bhikkhave 之誤。
雜阿含經二七.三二(大正藏二.一九七b)。
「上解脫」(uttariṁ vimuttiṁ),出世間法。「世間慧」者(讀為 idhapaññassa),不起出此世間之慧。(以上依原註)
增支部經典原典第三卷二三〇頁。
雜阿含經二六.七〇(大正藏二.一九〇b)二七.一(同一九一a)。
雜阿含經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第二【南傳】,~第五〕同五七經。
雜阿含經二七.三三(大正藏二.一九七c)。
雜阿含經二七.三五(大正藏二.一九八a)。
雜阿含經二七.三〇(大正藏二.一九七a)。
雜阿含經二七.三一(大正藏二.一九七b)。
雜阿含經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同上。
雜阿含經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雜阿含經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第四五道相應九一【南傳】,~一〇二經原典第五卷三八~四〇頁。
第四五道相應一三九【南傳】,~一四八經(原典第五卷四一~四五頁)。
第四五道相應一四九【南傳】,~一六〇經(原典第五卷四五~五四頁)。
應該有〔九九【南傳】,~一一〇〕。
第四五道相應一六一【南傳】,~一七〇經(原典第五卷五四~五八頁)。
本品之經數應該是一一,想是原本有誤。
第四五道相應一七一【南傳】,~一八〇經(原典第五卷五九~六二頁)。
第四五道相應一〇三【南傳】,~一一四經(原典第五卷四〇頁)。
第四五道相應一三九【南傳】,~一四八經(原典第五卷四二~四五頁)。
第四五道相應一四九【南傳】,~一六〇經(原典第五卷四五~五四頁)。
第四五道相應一六一【南傳】,~一七〇經(原典第五卷五四~五八頁)。
第四五道相應一七一【南傳】,~一八〇經典(第五卷五九~六二頁)。
想原典之經的號碼數有誤。
[-]【CB】,[02]【南傳】 六【CB】,五【南傳】 [-]【CB】,[01]【南傳】 [-]【CB】,[01]【南傳】 [-]【CB】,[01]【南傳】 一【CB】,[-]【南傳】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