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應部經典
犍度篇
第一 蘊相應
第一 根本五十經
第一 那拘羅父品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婆祇國設首婆羅山之恐怖林鹿園。
二
彼時有那拘羅父居士,來詣世尊之住處。詣已,坐於一面。
三
坐於一面之那拘羅父居士白世尊曰:
「大德!我乃瘦衰、老羸、老年、高齡、病身、多病者。大德!我不得常見世尊與意修習[2]之諸比丘。請大德世尊教導我,請大德世尊教誡我,使我於長夜得利益、安樂。」
四
「如是居士!如是居士!居士!汝身為病污所覆。居士!持如是之身,如何不須臾自言無病耶?但除愚癡。是故居士!汝於此處應如是學,〔謂:〕我身雖病而得心無病。居士!汝應如是學。」
五
時,那拘羅父居士,隨喜、歡喜世尊之所說,從座而起,敬禮右繞世尊,而往具壽舍利弗之處。往已,敬禮具壽舍利弗,坐於一面。
六
具壽舍利弗,謂坐於一面之那拘羅父居士曰:
「居士!汝諸根和悅,面貌清清潔白。無非今日於世尊之處,得聞說法耶?」
「大德!何其不然!大德!今世尊以說法之甘露灌潤於我。
七
大德!於此我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我坐於一面,而白世尊:『大德!我乃瘦衰、老羸、老衰、晚年、高齡、病身、多病者。大德!我不得常見世尊與意修習之諸比丘。請大德世尊教導我,請大德世尊教誡我,使我長夜得利益、安樂。』
大德!敬白如是,而世尊言我曰:『如是居士!如是居士!居士!汝身為病污所覆。居士!持如是之身,如何不須臾自言無病耶?但除愚癡。是故居士!汝於此處應如是學,〔謂:〕我身雖病而得心無病。居士!汝應如是學。』
大德!世尊以如是說法之甘露灌潤於我。」
八
「居士!汝無再問世尊耶?」「大德!如何身病而為心病?如何身病為心無病耶?
九
大德!我等從遠方而來至具壽舍利弗處,為欲知此所說之義。具壽舍利弗!願為分別此所說之義。」
一〇
「居士!然則諦聽,當善思念,我當說。」
「唯唯大德!」那拘羅父居士以應諾具壽舍利弗。
一一
具壽舍利弗如是說曰:
「居士!如何身病而為心病耶?
一二
居士!於此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住纏於色是我,色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色,色是我所,彼色變易[3]、變異。彼人於色之變易[A1]、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一三
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住纏於我是受,受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受,受是我所,彼受變易、變異。彼人於受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一四
觀想是我,我以想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彼想變易、變異。彼人於想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一五
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彼行變易、變異。彼人於行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一六
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纏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彼識變易、變異。彼人於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一七
居士!如是為身病而心病。
一八
居士!何者為身病而心無病耶?
一九
居士!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之法,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之法。不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色,色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色,色是我所,而彼色變易、變異。彼人於色之變易、變異,不生愁、悲、苦、憂、惱。
二〇
不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不住於我是受,受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受是我,受是我所,而彼受變易、變異。彼人於受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二一
不觀想是我,我以想為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而彼想變易、變異。彼人於想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二二
不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而彼行變易、變異。彼人於行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二三
不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而彼識變易、變異。彼人於識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二四
居士!如是為身病而心無病。」
二五
具壽舍利弗如是說已,那拘羅父居士喜悅,而喜歡於具壽舍利弗之所說。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釋迦國,天現之釋迦聚落。
二
時,有眾多之西方遠行比丘,來詣世尊之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三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等白世尊曰:
「大德!我等往西方國土,欲住於西方國土。」
「諸比丘!汝等曾向舍利弗〔告〕辭否?」
「大德!我等未向具壽舍利弗〔告〕辭。」
「諸比丘!應向舍利弗告辭。諸比丘!舍利弗是賢人,是同梵行諸比丘之饒益者。」
「唯唯,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
四
爾時,具壽舍利弗於離世尊不遠之耶羅伽羅叢林中坐。
五
時,彼諸比丘歡喜於世尊之所說,隨喜從座而起,敬禮右繞世尊,而往具壽舍利弗住處往已,與具壽舍利弗互俱交換慶慰、歡[A2]喜、感銘之談話,而坐於一面。
六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等,言具壽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我等往西方國土,欲住於西方國土。我等已向尊師〔告〕辭矣。」
七
「友等!有往處處之異國,問比丘者,〔謂〕是賢剎帝利、賢婆羅門、賢居士、賢沙門。友等!諸賢人好觀察,問具壽等之師[A3],教何?說何[2]耶?具壽等善聞、善持、善思念、善觀法,具壽等之說時,有得說世尊之所說否?有無以非實毀害世尊耶?說法之隨法,以同法人之論隨論,有無墮於呵責處耶?」
八
「友!我等欲知此所說之義,從遠方來具壽舍利弗處。具壽舍利弗,願請分別此所說之義。」
九
「友等!然則諦聽,善思念、我當說。」
「唯唯,友!」彼比丘等應諾具壽舍利弗。
具壽舍利弗如是說:
一〇
「友等!有往處處之異國,問比丘者,〔謂〕剎帝利……乃至……友等!諸賢人好觀察,問具壽等之師說何[A4]教何耶?友等!若如是問者,應如是說,應如是說:『友等!〔謂〕我等之師,以教調伏欲貪。』
一一
友等!作如是說而有重問者,〔謂〕是賢剎帝利……乃至……賢沙門也。友等!諸賢人好觀察,問具壽等之師,於何教令調伏欲貪耶?友等!如是問者,應如是答:『友等!〔謂〕師於色教令調伏欲貪,於受教令……於想……於行……於識教令調伏欲貪。』
一二
友等!作如是說而有重問者,〔謂〕是賢剎帝利……乃至……賢沙門。友等!諸賢人好觀察,問具壽之師,見何之過患故,於色教令調伏欲貪耶……於受教令……於想……於行……於識教令調伏欲貪耶?友等!若如是問者,應如是說:『友等!〔謂〕若於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熱煩、不離渴愛者,彼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若於受……於想……於行不離貪……不離渴愛者,彼行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若於識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熱煩、不離渴愛者,彼識之變易、變異,生愁、悲、苦、憂、惱。友等!我等之師見如是過患故,於色教令調伏欲貪……於受……於想……於行……於識教令調伏欲貪。』
一三
友等!如是說而有重問者、〔謂〕是賢剎帝利、賢婆羅門、賢居士、賢沙門心。友等!諸賢人好觀察,具壽等之師,見何之福利,故於色以教調伏欲貪耶?於受以教……於想……於行……於識以教調伏欲貪耶?友等!若作如是問者,應如是說:『友等!〔謂〕若於色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熱煩、離渴愛者,彼色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若於受……於想……於行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熱煩、離渴愛者,彼行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若於識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熱煩、離渴愛者,彼識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友等!我等之師見如是福利故,於色以教調伏欲貪。……於受以教……於想……於行……於識以教調伏欲貪。』
一四
友等!若具足諸不善法而住,而且得現法樂住,無障礙、無熱煩。身壞命終而得善趣者,世尊即不讚歎斷諸不善法。
一五
友等!雖然,具足諸不善法而住者,於現法苦住,有障礙、有憂惱、有熱煩,身壞命終,當得惡趣故,世尊讚歎斷諸不善法。
一六
友等!若諸善法具足而住,而且於現法苦住,有障礙、有憂惱、有熱煩、身熱煩,身壞命終,當得惡趣者,世尊即不讚歎具足諸善法。
一七
友等!雖然,具足諸善法[3]而住者,得現法樂住,無障礙、無憂惱、無熱煩,身壞命終,當得善趣故,世尊讚歎具足諸善之法。」
一八
具壽舍利弗如是說已,彼比丘等喜悅,歡喜具壽舍利弗之所說。
一
如是我聞。爾時,具壽摩訶迦旃延住於阿槃提國[2]之拘留歡喜山曲中。
二
時,有訶梨居士,來具壽摩訶迦旃延處。敬禮具壽摩訶迦旃延,而坐於一面。
三
坐於一面之訶梨居士,言具壽摩訶迦旃延曰:
大德!應如何見世尊所略說之廣義耶?」
四~七
「居士!色界是識之家,色界中貪所繫之識,名為住家。居士!受界是識之家,受界中貪所繫之識,名為住家。居士!想界是識之家,想界中之識,名為住家。居士!行界是識之家,行界中之識,名為住家。
居士!如是為住家。
八
居士!以何為不住家耶?
九
居士!色界之諸欲、貪、喜、愛、取,意之攝受,現貪,隨眠者,如來已斷,如截斷根本之多羅樹頭,令歸於無,使未來無生。是故如來名為不住家。
一〇
居士!受界之……乃至……
一一
居士!想界之……乃至……
一二
居士!行界之……乃至……
一三
居士!識界之諸欲、貪喜……乃至使……無生。是故如來名為不住家。
一四
居士!如是為不住家。
一五
居士!以何為住處耶?居士!色之因為住處,流出[5]與繫,名為住處。居士!聲之因為住處……乃至……香之因為住處……乃至……味之因為住處……乃至……所觸之因為住處……法之因為住處,流出與繫,名為住處。
一六
居士!以何為不住於住處耶?居士!色因住處之流出與繫,如來已斷,如截斷根本之多羅樹頭,令歸於無,使未來無生。是故如來名為不住住處。
居士!聲之因為住處……乃至……香之因為住處……乃至……味之因為住處……乃至……所觸之因為住處……乃至……
居士!法之因為住處之流出與繫,如來已斷,如截斷根本之多羅樹頭,令歸於無,使未來無生。是故如來名為不住住處。
一七
居士!如是為不住住處。
一八
居士!以何為近習於聚落者?居士!此處有人,與在家人混住,以同喜、同憂,樂彼所樂,苦彼所苦,所生作為以竭自力。居士!如是為近習聚落者。
一九
居士!何為不近習聚落者?居士!此處有比丘,不與在家人混住,不以同喜同憂,不樂彼所樂,不苦彼所苦,所生作為亦不竭自力。居士!如是為不近習聚落者。
二〇
居士!以何為未空諸欲者?居士!此處有人,於諸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熱煩、不離渴愛。居士!如是為未空諸欲者。
二一
居士!以何為已空諸欲者?居士!此處有人,於諸欲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熱煩、離渴愛。居士!如是為已空諸欲者。
二二
居士!以何為希望者?居士!此處有人,為思惟:『我於來世得如是色、得如是受、得如是想、得如是行、得如是識。』居士!如是為希望者。
二三
居士!以何為無希望者?居士!此處有人,不為思惟:『我於未來世得如是色、得如是受、得如是想、得如是行、得如是識。』居士!如是為無希望者。
二四
居士!以何為與人爭論者?居士!此處有人,作如是論,言:『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如何汝不知此法、律?汝為邪行,我為正行,汝應說於前者而說於後,應說於後者而說於前,我〔言〕相應,汝〔言〕不相應,汝常覆所行,汝雖立論,為脫論而遊行,汝墮負處,若能者自解。』
居士!如是為與人爭論者。
二五
居士!何為不與人爭論者?居士!此處有比丘,作如是論,不言:『汝不知此法、律,……乃至……若能者自解。』居士!如是為不與爭論者。
二六
居士!是故,世尊於摩犍提所問而說義品經:
居士!應如是見世尊所略說之廣義。」
一
如是我聞。爾時,具壽摩訶迦旃延住阿槃提國之拘留歡喜山曲中。
二
時,有訶梨居士,來詣具壽摩訶迦旃延處……乃至……
三
坐於一面之訶梨居士,謂於具壽摩訶迦旃延:
四
「大德!世尊於帝釋[2]所問而說:『若沙門、婆羅門,渴愛盡而解脫者,以究竟終畢,究竟安隱、究竟梵行、究竟邊際,為人天之最上。』大德!應如何見世尊所略說之廣義耶?」
五
「居士!盡色界之諸欲、貪、喜、愛、近、取、意之攝受、現貪、隨眠,依離此、滅此、棄此而定棄,則謂心善解脫者。
六
居士!受界……乃至……
七
居士!想界……乃至……
八
居士!行界……乃至……
九
居士!盡識界之諸欲、貪、喜、愛、近、取、意之攝受、現貪、隨眠,依離此、滅此、棄此、定棄,則謂心善解脫者。
一〇
居士!是世尊於帝釋所問而說:『若沙門、婆羅門,渴愛盡而解脫者,究竟終畢,究竟安穩、究竟梵行、究竟邊際,為人天之最上。』居士!應如是見世尊所略說之廣義。」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二
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乃如是說曰:
「諸比丘!應修習三昧。諸比丘!入三昧之比丘應如實了知。
三
何為如實了知耶?〔謂〕色集與滅,受集與滅,想集與滅,行集與滅,識集與滅是。
四
諸比丘!以何為色集耶?以何為受集耶?以何為想集耶?以何為行集耶?以何為識集耶?
五
諸比丘!於此處歡喜、歡呼、耽著而住。何為歡喜、歡呼、耽著而住耶?
六
歡喜、歡呼、耽著於色而住。依歡喜、歡呼、耽著,而彼生喜。喜取於色。緣取而彼有生,緣有而彼生生,緣生而老、死、愁、悲、苦、憂、惱生。如是於此處,悉皆有苦蘊之集。
七~九
歡喜於受……乃至……歡喜於想……乃至……歡喜於行……乃至……
一〇
歡喜、歡呼、耽著於識而住。依歡喜、歡呼、耽著於識而住,而彼生喜、喜取於識。緣取而彼有生,緣有而生生。緣生……乃至……如是於此處悉皆苦蘊之集。
一一
諸比丘!此是色之集……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是識之集。
一二
諸比丘!何為色之滅耶!……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是為識之滅。
諸比丘!於此處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而住。何為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而住耶?
一三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色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色而住,彼於色喜滅,喜滅故彼取滅。取滅故有滅,……乃至……如是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一四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受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受而住,彼受喜滅,喜滅故彼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乃至……如是而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一五
不歡喜於想……乃至……
一六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行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行而住,則彼於行喜滅。喜滅故彼取滅。取滅故……乃至……如是而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一七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識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識而住,則彼於識喜滅,……乃至……喜滅故彼取滅,……乃至……如是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一八
諸比丘!此色之滅……乃至……受之滅,想之滅、行之滅、識之滅。」
〔六〕第六 宴默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於宴默得瑜伽。諸比丘!為宴默之比丘如實了知。
三
以何為如實了知耶?〔謂〕色之集與滅,受之集與滅,想[1]之集與滅,行之集與滅,識之集與滅。
四
(應如始經之廣說。)」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取著恐懼與不取著、不恐懼。諦聽,善思念,我將說。」
「唯唯,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
三
世尊說:
「諸比丘!以何為取著、恐懼耶?
四
諸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變異,隨轉色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色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生起[2],以心永盡而住。以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五
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彼人於受變易、變異。彼人有受之變易、變異,隨轉色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受之變易所生之恐懼法生起,以心永盡而住。以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六
想……乃至……
七
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彼人於行變易、變異。彼人有行變易、變異,隨轉行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行之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永盡而住。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八
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之變易、變異,隨轉識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識之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永盡而住,以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九
諸比丘!取著、恐懼者,即如是。
一〇
諸比丘!何為不取著、不恐懼耶?
一一
諸比丘!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法,以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之法。不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變異,隨轉色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色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一二
不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彼人於受變易、變異。彼人有受之變易、變異,隨轉受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受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一三
想……乃至……
一四
不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彼人於行變易、變異。彼人有行之變易、變異,隨轉行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行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一五
不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之變易、變異,隨轉識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識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一六
諸比丘!不取著、不恐懼為如是。」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取著恐懼及不取著、不恐懼,諦聽……乃至……。
三
「諸比丘!何為取著、恐懼耶?
四
諸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觀此色是我所,我是如是,我之我是如是。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2]、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五
此受是我所……乃至……
六
此想是我所……乃至……
七
此行是我所……乃至……
八
觀此識是我所,我是如是,我之我是如是。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九
諸比丘!取著恐懼為如是。
一〇
諸比丘!何為不取著、不恐懼耶?
一一
諸比丘!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觀此識非我所,我非如是,我之我非如是。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一二
此受非我所……乃至……
一三
此想非我所……乃至……
一四
此行非我所……乃至……
一五
觀此識非我所、我非如是、我之我非如是。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一六
諸比丘!不取著、不恐懼者為如是。」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常,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三
受是無常……乃至……
四
想是無常……乃至……
五
過去未來之行皆無常,何況現在之〔行〕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行,不悅未來之行,對現在之行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六
過去未來之識皆無常,何況現在之〔識〕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識,不悅未來之識,對現在之識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一〇〕第十 過去未來現在(二)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苦,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三
受皆苦……乃至……
四
想皆苦……乃至……
五
行皆苦……乃至……
六
過去未來之色皆是苦,何況現在之〔識〕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識,不悅未來之識,對現在之識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一一〕第十一 過去未來現在(三)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我,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三
受皆是無我……乃至……
四
想皆是無我……乃至……
五
行皆是無我……乃至……
六
過去、未來之識皆是無我,何況現在之〔識〕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識,不悅未來之識,對現在之識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第一 那拘羅父品 終
此品之攝頌曰:
第二 無常品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於此……乃至……
三
「諸比丘!色是無常……乃至……
四~六
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行是無常……識是無常。
七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色、厭離色、厭離受、厭離想、厭離行、厭離識,厭離而離欲,離欲而解脫,解脫即生解脫智,即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一三〕第二 苦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七
「諸比丘!色是苦,受是苦,想是苦,行是苦,識是苦。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一四〕第三 無我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七
「諸比丘!色無我,受無我,想無我,行無我,識無我。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四
受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五
六
行是無常……
七
識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一六〕第五 無常者(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色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
四
受是苦……
五
想是苦……
六
行是苦……
七
識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一七〕第六 無常者(三)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色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四~六
受是無我……想是無我……行是無我……
七
識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色是無常,以色所生起之因、緣亦是無常,諸比丘!依無常之〔因、緣〕所生起之色,如何是有常耶?
四
受是無常,以受所生起之因、緣亦是無常。諸比丘!依無常之〔因、緣〕所生起之受,如何是有常耶?
五
想是無常……乃至……
六
行是無常。以行所生起之因、緣亦是無常。諸比丘!依無常之〔因、緣〕所生之行,如何是有常耶?
七
識是無常,以識所生起之因、緣亦是無常,諸比丘!依無常之〔因、緣〕所生起之識,如何是有常耶?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色是苦,以色所生起之因、緣亦是苦。諸比丘!依苦之〔因、緣〕所生起之色,如何是有樂耶?
四
受是苦……乃至……
五
想是苦……
六
行是苦……
七
識是苦,以識所生起之因、緣亦是苦。諸比丘!依苦之〔因、緣〕所生起之識,如何是有樂耶!
八
諸比丘!……乃至……知……不受後有。」
〔二〇〕第九 因(三)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色是無我,以色所生起之因、緣亦是無我。諸比丘!依無我之〔因、緣〕所生起之色,如何是有我耶?
四~六
受是無我……想是無我……行是無我……
七
識是無我,以識所生起之因、緣亦是無我。諸比丘!依無我之〔因、緣〕所生起之識,如何是有我耶?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時,具壽阿難來詣世尊之止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三
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大德!曾說於滅,滅。大德!如何法之滅故而說滅耶?」
四
「阿難!色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為盡法、壞法、離法、滅法者。彼之滅故說是滅。
五
受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為盡法、壞法、離法、滅法者。彼之滅故說是滅。
六~七
想是無常……行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為盡法、壞法、滅法者。
八
識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為盡法、壞法、滅法者。彼之滅故說是滅。
九
阿難!如是之法滅故說是滅。」
第二 無常品 終
此品之攝頌曰:
第三 重擔品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重擔、擔者、取擔、捨擔,且諦聽!
四
諸比丘!以何為重擔耶!
應名為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諸比丘!此名為重擔。
五
諸比丘!以何為擔者耶?應名為士夫(補特迦羅),有如是名,如是姓,是具壽。
六
諸比丘!以何為取擔耶?
當來有渴愛而喜貪俱行,樂著於彼彼,是謂欲愛、有愛、非有愛者。諸比丘!以此名為取擔。
七
諸比丘!以何為捨擔耶?
即前之渴愛,無餘之離滅、棄捨、定棄、解脫、無執著是。諸比丘!以此名為捨擔。」
八
世尊如是說。如是說已,師善逝更說曰: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將說所知法與徧智,且諦聽!
四
諸比丘!以何為所知法耶?諸比丘!色是所知法,受是所知法,想是所知法,行是所知法,識是所知法。諸比丘!如是名為所知法。
五
諸比丘!以何為徧智耶?諸比丘!乃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諸比丘!如是名為徧智。」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若於色不證知、不徧知、不離、不斷色者,即不能滅盡於苦。
四
若於受不證知……乃至……
五~六
著於想不證知……於行不證知……
七
若於識不證知、不徧知、不離、不識者,即不能滅盡於苦。
八
諸比丘!若於色能證知、徧知、離、斷色者,即能滅盡於苦。
九~一一
若於受能證知……想……行……
一二
若於識能證知、徧知、離、斷識者,即能滅盡於苦。」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須斷色之欲貪!如是斷色者,即如斷其根本,截去多羅樹頭,以歸於無,令不生於未來。
四
須斷受之欲貪,如是斷受者,即如斷其根本,截去多羅樹頭,以歸於無,令不生於未來。
五
須斷想之欲貪……
六
須斷行之欲貪!如是斷行者,即如斷其根本,截去多羅樹頭,以歸於無,令不生於未來。
七
須斷識之欲貪!如是斷識者,即如斷其根本,截去多羅樹頭,以歸於無,令不生於未來。」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我昔做菩薩未現正等正覺時,作如是思惟:
四
『以何為色味?以何有過患?以何為出離耶?以何為受之……想之……行之……識之味,以何過患,以何為出離耶?』
五
諸比丘!於此我如是思惟:
六
『緣於色而生喜樂,此為色之味。色是無常、苦而有變壞法,此為色之過患。調伏色之欲貪,以斷欲愛,此為色之出離。
七
緣於受……
八
緣於想……
九
緣於行而生喜樂,此為行之味。行是無常、苦而有變壞法,此為行之過患。調伏行之欲愛,以斷欲愛,此為行之出離。
一〇
緣於識而生喜樂,此為識之味。識是無常、苦而有變壞法。此為識之過患。調伏識之欲愛,以斷欲愛,此為識之出離。』
一一
諸比丘!我於此五取蘊,未味如是之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未如實證知之時,諸比丘!我於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門、人、天之眾生界,未稱現等覺之無上正等覺。
一二
諸比丘!然則,我於此五取蘊,已味如是之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如實證知故。諸比丘!我於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生界,稱現等覺之無上正等覺。
一三
又於我生智、見,我心解脫不動,此乃我之最後生,不再受後有。」
〔二七〕第六 味(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我於色,行味之尋求,證得色之味,以慧善見其色味。
四
諸比丘!我於色,行過患之尋求,證得色之過患,以慧善見色之過患。
五
諸比丘!我於色,行出離之尋求,證得色之出離,以慧善見色之出離。
六~八
諸比丘!我於受……
九~一一
諸比丘!我於想……
一二~一四
諸比丘!我於行……
一五
諸比丘!我於識,行味之尋求,證得識之味,以慧善見識之味。
一六
諸比丘!我於識,行過患之尋求,證得識之過患,以慧善見識之過患。
一七
諸比丘!我於識,行出離之尋求,證得識之出離,以慧善見識之出離。
一八~一九
諸比丘!我於此五取蘊,未以味為味,以過患為過患,以出離為出離,未如實證知之時……稱……
二〇
又,於我生知、見,我心解脫不動,此乃我之最後生,更不再受後有。」
〔二八〕味(三)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若無色之味,有情即不染於色。諸比丘!然則,有色味故,有情染於色。
四
諸比丘!若無色之過患,有情即不厭患於色。諸比丘!然則,有色之過患故,有情厭患於色。
五
諸比丘!若無色之出離,有情即不出離於色。諸比丘!然則,有色之出離故,有情由色出離。
六~八
諸比丘!若受……
九~一三
諸比丘!若想……乃至……
一四
諸比丘!若無行之出離,有情即不出離於行。諸比丘!然則,有行之出離故,有情由行出離。
一五
諸比丘!若無有識之味,有情即不染於識。諸比丘!然則,有識之味故,有情染於識。
一六
諸比丘!若無識之過患,有情即不厭患於識,諸比丘!然則,有識之過患故,有情厭患於識。
一七
諸比丘!若無識之出離,有情即不出離於識。諸比丘!然則,有識之出離故,有情由識出離。
一八
諸比丘!有情[1]於此五取蘊,以味為味,以過患為過患,以出離為出離,而未如實證知之時,諸比丘!有情不出離、離繫、解脫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生界、以住於自在心。
一九
諸比丘!然則,有情於此五取蘊,以味為味,以過患為過患,以出離為出離,如實證知故,諸比丘!有情出離、離繫、解脫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生界、以住於自在心。」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若歡喜色者,即歡喜苦;歡喜苦者,即未由苦解脫。
四
若歡喜受者……
五
若歡喜想者……
六
若歡喜行者……
七
若歡喜識者,即歡喜苦;歡喜苦者,即未由苦解脫。
八
諸比丘!不歡喜色者,即不歡喜苦;不歡喜苦[2]者,即已由苦解脫。
九
不歡喜受者……
一〇
不歡喜想者……
一一
不歡喜行者……
一二
不歡喜識者,即不歡喜苦;不歡喜苦者,即已由苦解脫。」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若色之生、住、起、現者,則生苦、住病、現老死。
四~六
若受……想……行……
七
若識之生、住、起、現者,則生苦、住病、現老死。
八
諸比丘!然則,若色之滅、息、沒者,則苦滅、病息、老死沒。
九~一一
若受……想……行……
一二
若識之滅、息、沒者,則苦滅、病息、老死沒。」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我將說痛與痛根,且諦聽!
四
諸比丘!以何為痛耶?
諸比丘!色是痛,受是痛,想是痛,行是痛,識是痛。諸比丘!此名為痛。
五
諸比丘!以何為痛根耶?
當來有渴愛,而喜貪俱行,樂著於彼彼,是謂欲愛、有愛、非有愛者。諸比丘!此名為痛根。」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我將說壞法與不壞法,且諦聽!
四
諸比丘!以何為壞法,何為不壞法耶?
五
諸比丘!色是壞法,彼若滅、息、沒者,則是不壞法。
六
受是壞法,彼若滅、息、沒者,則是不壞法。
七
想是壞法……
八
行是壞法,彼若滅、息、沒者,則是不壞法。
九
識是壞法,彼若滅、息、沒者,則是不壞法。」
第三重擔品 終
此品之攝頌曰:
第四 非汝所應法品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非汝所應法,當斷,汝等若斷此,此則得利益安樂。
四
諸比丘!以何為非汝等所應之法耶?
五
諸比丘!色為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
六
受是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
七
想……乃至……
八
行是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
九
識是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
一〇
諸比丘!譬如祇樹林之草木枝葉,有人或奪、或燒、或隨意處置。汝等作思惟:『人或我等得以或奪、或燒、或隨意處置』否?」
「大德!無有是處。
所以者何?
大德!此非我等之我,亦非我所故。」
一一
「諸比丘!如是之色,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受是……想是……行是……識是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
〔三四〕第二 非汝所應法(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若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
四
諸比丘!以何為非汝等所應之法耶?
五
諸比丘!色是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
六~八
受是非汝等……乃至……想是……行是……
九
識是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
一〇
諸比丘!若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第一章
二
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三
「大德世尊!請為我略說法要。我從世尊聽法,以獨自靜居不放逸,熱誠精進而住。」
四
「比丘!若有所執者[2],依此有稱,若無所執者,依此非稱也。」
「世尊!〔我〕知矣!善逝!〔我〕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若執著色者,依此有稱。若執著受者,依此有稱。若執著想者,依此有稱。若執著行者,依此有稱。若執著識者,依此有稱。
七
大德!若不執著者,依此非稱,若不執著受……想……行……識者,依此非稱。大德!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八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若執著色,依此有稱,若執著受……想……行……識,依此有稱。比丘!若不執著色,依此非稱,若不執著受……想……行……識,依此非稱。比丘[3]!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九
時彼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則從座而起,敬禮右繞世尊而去。
第二章
一〇
時,彼比丘獨自靜居,不放逸,熱誠精進而住。不久,善男子是於正當出家,以出家之本意,為現法究竟無上之梵行,自具足證知現證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
一一
彼比丘則成為羅漢。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之處,……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三
「大德世尊!請為我略說法要,我由聞依於世尊法,獨自靜居不放逸,熱誠精進而住。」
四
「比丘!若有執處,則令比知,若令有所比知,依此而有稱。若無所執,則不令比知,若無所比知,此非有稱。」
「世尊!〔我〕知矣,善逝!〔我〕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若執色者,則令比知,若令有所比知,依此而有稱。若執受……想……行……識者,則令比知,若令有所比知,依此而有稱。
七
大德!若不執色者,則不令比知,若無所比知,依此則非有稱。若不執受……想……行……識者,則不令比知,若不令比知者,則無所有,依此而非有稱。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八
「比丘!善哉、善哉!善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2]!若執色者,則令比知,若有所比知者,依此而有稱。若執受……想……行……識者,則令比知,若有所比知者,依此而有稱。比丘!若不執色者,則不令比知,若無所比知者,依此而非有稱。若不執受……想……行……識者,則不令比知,若無所比知者,依此而非有稱。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九
時,彼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則從座而起,敬禮、右繞世尊而去。
一〇
時,彼比丘獨自靜居,不放逸,熱誠精進而住……乃至……
一一
彼比丘成為阿羅漢。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時,具壽阿難……乃至……
三
一面坐時,世尊言具壽阿難曰:
「阿難!若有向汝如是問:『友阿難!於何等之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耶?』阿難!若如是問,汝應如何作答耶?」
四
「大德!若有如是問我:『友阿難!於何等之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耶?』大德!若如是問,我應如是作答:
五
『友!於色,知生、知滅、知住之異。於受……於想……於行……於識知生、知滅、知住之異。友!於此等之諸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大德!若如是問,我應如是作答。」
六
「阿難!善哉、善哉!阿難!於色,知生、知滅、知住之異。於受……於想……於行……於識,知生、知滅、知住之異。阿難!於此等之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阿難!若如是問、汝應如是作答。」
〔三八〕第六 阿難(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園……乃至……時,具壽阿難……乃至……
三
坐於一面時,世尊謂於具壽阿難曰:
「阿難若有如是問汝:『友阿難!於過去何等之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耶?於未來何等之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耶?於現在何等之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耶?』阿難!若如是問,汝應如何作答耶?」
四
「大德!若有如是問我:『友阿難!於過去何等之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耶?於未來何等之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耶?於現在何等之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耶?』大德!若如是問者,我應如是答:
五
『友!於過去、已滅、已壞之色,知生、知滅、知住之異。於過去、已滅、已壞之受,知生、知滅、知住之異……想……行……於過去、已滅、已壞之識,知生、知滅、知住之異。友!於此等之諸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
六
友!於未生、未現之色,知生、知滅、知住之異……乃至……於未來、未現之識,知生、知滅、知住之異。友!於此等之諸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
七
友!於已生、已現之色知生、知滅、知住之異……乃至……於已生、已現之識知生、知滅、知住之異。友!於此等之諸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大德!若如是問,我應如是作答。」
八
「阿難!善哉、善哉!阿難!於過去、已滅、已壞之色知生、知滅、知住之異……於受……於想……於行……於過去、已滅、已壞之識知生、知滅、知住之異。阿難!於此等之諸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
九
阿難!於未生、未現之色,知生、知滅、知住之異……於受……於想……於行……於未生、未現之識,知生、知滅、知住之異。阿難於此之諸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
一〇
阿難!於已生、已現之色知生、知滅,知住之異……於受……於想……於行……於已生、已現之識,知生、知滅、知住之異。阿難!於此等之諸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
一一
阿難!若如是問,汝應如是作答。」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向法隨法比丘,得此隨法。〔謂:〕於色多厭患而住,於受多厭患而住,於想多厭患而住,於行多厭患而住,於識多厭患而住。
四
彼於色多厭患而住,於受……想……行……識多厭患而住者,則徧知於色,徧知受……想……行……識。
五
彼徧知於色,徧知於受……想……行……識者,則由色解脫,由受……想……行……識解脫。由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解脫,由苦解脫。」
〔四〇〕第八 隨法(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五
「諸比丘!向法隨法之比丘,得此隨法。〔謂:〕於色觀無常而住,……乃至……由苦解脫。」
〔四一〕第九 隨法(三)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五
「諸比丘!於法隨法……乃至……於色觀苦而住……乃至……由苦解脫。」
〔四二〕第十 隨法(四)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向法隨法之比丘,得此隨法。〔謂:〕於色觀無我而住,於受……於想……於行……於識觀無我而住。
四
彼於色觀無我而住……乃至……徧知色、徧知受……想……行……識。
五
彼徧知於色,徧知於受……想……行……識者,則由色解脫,由受……想……行……識解脫,由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解脫,由苦解脫。」
第四汝所應品〔終〕
攝頌曰:
第五 自洲品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以自為洲,以自為依,不為異依,以法為洲,以法為依,不為異依而住。
四
諸比丘!以自為洲,以自為依,不為異依,以法為洲,以法為依,不為異依而住。應如理[2]觀察:愁、悲、苦、憂、惱由何而生?由何而現耶?
五
諸比丘!愁、悲、苦、憂、惱由何而生?由何而現耶?
六
諸比丘!於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因有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七
觀受是我,我以受有,受中有我,我中有受。彼人於受變易、變異。彼人因有受之變易、變異而生愁、苦、憂、惱。
八
觀想是我……
九
觀行是我……
一〇
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因有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一一
諸比丘!於色知無常、變易、離欲、滅盡。前色以及現在一切色,皆是無常、苦而有變易之法,如是以如實正慧觀者,則愁、悲、苦、憂、惱斷。令斷彼等故不恐懼,不恐懼故樂住,名樂住比丘,為一向涅槃者。
一二
諸比丘!於受知無常、變易、離欲、滅盡。前受以及現在一切受,皆是無常、苦變易之法,如是以如實正慧作觀,則愁、悲、苦、憂、惱斷。令斷彼等故不恐懼,不恐懼故樂住,名樂住比丘,為一向涅槃者。
一三
諸比丘!於想……乃至……
一四
諸比丘!於行知無常、變易、離欲、滅盡。前行以及現在一切行,皆是無常、苦變易之法,如是以如實正慧觀者,則愁、悲、苦、憂、惱斷。令斷彼等故不恐懼,不恐懼故樂住,名樂住比丘,為一向涅槃者。
一五
諸比丘!於識知無常、變易、離欲、滅盡。前識以及現在一切識,皆是無常、苦變易之法,如是以如實正慧觀者,則愁、悲、苦、憂、惱斷。令斷彼等故不恐懼,不恐懼故樂住,名樂住比丘,為一向涅槃者。」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順有身集起之〔道〕與順有身滅盡之道,且諦聽!
四
諸比丘!何為順有身集起之道耶?
五
諸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
六~八
觀受……想……行
九
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
一〇
諸比丘!此名順有身集起之道,為順有身集起之道。諸比丘!故於此處此義即說見順苦集之觀。
一一
諸比丘!何為順有身滅盡之道耶?
一二
諸比丘!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之法;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之法,不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
一三~一五
不觀受……想……行……
一六
不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
一七
諸比丘!此名順有身滅盡之道,為順有身滅盡之道。諸比丘!故於此處、此義即說見順苦滅之觀。」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者則苦,苦者則無我。無我者,此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如是以正慧如實觀之。以如是正慧如實觀者,其心則無所取而離諸漏、解脫。
四~六
受是……想是……行是……
七
識是無常,無常者……其心則無所取而離諸漏、解脫。
八
諸比丘!若於色界,比丘之心無所取而離諸漏、解脫……於受界……想界……行界……於識界,比丘之心無所取而離諸漏、解脫者,令解脫[2]故久住,久住故知足,知足故不恐懼,不恐懼而自般涅槃。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者則苦,苦者則無我,無我者,此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如是以正慧如實觀之。
四~六
受是……想是……行是……
七
識是無常,無常者則苦,苦者則無我,無我者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如是以正慧如實觀。
八
如是以正慧如實觀者,則不隨前邊之見,不隨前邊[2]之見者,則不隨後邊之見,不隨後邊之見者,則不執拗[3]妄取,不執拗妄取者,於色……受……想……行……識則心無所取而離諸漏、解脫,解脫故久住,久住故知足,知足故不恐懼,不恐懼而自般涅槃。知生已盡……不受後有。」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一類之沙門、婆羅門,觀種種有我之觀見,彼等皆觀五取蘊,或觀其隨一。
四
以何為五耶?
諸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乃至……不順善知識之法。觀我是色,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觀受……想……行……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有如是觀見,謂不離[2]我。
五
諸比丘!又謂不離我者,則有諸根之入,〔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
六
諸比丘!有意、有法、有無明界[3],觸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之無聞凡夫,思惟我,思惟此是我。思惟有,思惟無,思惟有色,思惟無色,思惟有想,思惟無想,思惟非想非非想。
七
諸比丘!亦即於其處住於五根。然則,有聞之聖弟子斷無明而生明。彼人離無明而生明故,不思惟我,不思惟此是我,不思惟有,不思惟無,不思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想非非想。」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五蘊及五取蘊,且諦聽!
四
諸比丘!以何為五取蘊耶?
五
諸比丘!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名為色蘊。
六~七
所有受之……所有想之……乃至……
八
所有行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乃至……名為行蘊。
九
所有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粗、細、劣、勝、遠、近者,名為識蘊。
一〇
諸比丘!此等名為五蘊。
一一
諸比丘!何為五取蘊耶?
一二
諸比丘!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而有漏、所取者,名為色取蘊。
一三~一五
所有受之……乃至……遠、近而有漏、所取者,名為受取蘊。所有想之……乃至……所有行之……乃至……有漏、所取者,名為想取蘊。
一六
所有識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而有漏、所取者,名為識取蘊。
一七
諸比丘!此等名為五取蘊。」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二
時,有居士子輸屢那,來詣世尊之住處。詣而……乃至……
三
一面坐時,世尊謂於居士子輸屢那曰:
四
「輸屢那!若諸沙門、婆羅門,以無常、苦,變易法之色,觀我是勝,觀我是等,觀我是劣者,如何得非不見如實耶?
五
以無常、苦,變易法之受,觀我是勝,觀我是等,觀我是劣者,如何得非不見如實耶?
六
以無常、苦,變易法之想……
七
以無常、苦,變易法之行,觀我是勝,觀我是等,觀我是劣者,如何得非不見如實耶?
八
以無常、苦、變易法之識,觀我是勝,觀我是等,觀我是劣者,如何得非不見如實耶?
九
輸屢那!若諸沙門、婆羅門,以無常、苦、變易法之色,不觀我是勝,不觀我是等,不觀我是劣者,如何得不見如實耶?
一〇~一二
以無常、苦、變易法之……想……行……
一三
以無常、苦變易法之識,不觀我是勝,不觀我是等,不觀我是劣者,如何得不見如實耶?
一四
輸屢那!汝意云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是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若無常、苦、變易之法,得觀此,而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一五
「受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一六~一七
想……行……
一八
「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若無常、苦、變易之法者、得觀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一九
「輸屢那!是故於此處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以如是正慧如實見。
二〇~二二
所有受之……想之……行之……
二三
所有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勝、劣、遠、近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以如是正慧如實見。
二四
輸屢那!如是有聞之聖弟子,厭患於色、厭患於受、厭患於想、厭患於行、厭患於識、厭患而離欲,離欲故解脫,令解脫故謂解脫智生,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二
時,有居士子輸屢那,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三
一面坐時,世尊謂於居士子輸屢那曰:
四
「輸屢那!若諸沙門、婆羅門,不知色,不知色集,不知色滅,不知順色滅之道。不知受,不知受集[2],不知受滅,不知順受滅之道。不知想……乃至……不知行,不知行集,不知行滅,不知順行滅之道。不知識,不知識集,不知識滅,不知順識滅之道者。輸屢那!彼沙門、婆羅門,不相應於我沙門中之沙門,不相應婆羅門中之婆羅門者。又彼具壽等亦非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而住。
五
輸屢那!若諸沙門、婆羅門,知色,知色集,知色滅,知順色滅之道。知受……想……行……知識,知識集,知識滅,知順識滅之道者。輸屢那!彼沙門,婆羅門、相應於我沙門中之沙門,相應於婆羅門中之婆羅門者。又彼具壽等,亦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而住。」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若比丘觀無常之色為無常者,則得[2]正見。若正觀者,則厭患,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四
諸比丘!若比丘觀無常之受為無常者,則得正見。若正觀者,則厭患。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五
諸比丘!若比丘觀無常之想為無常者……乃至……
六
諸比丘!若比丘觀無常之行為無常者,則得正見。若正觀者則厭患。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七
諸比丘!若比丘觀無常之識為無常者,則得正見。若正觀者則厭患。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對色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色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色如理作意,如實以觀色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色。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四
諸比丘!對受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受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受如理作意,如實以觀受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受。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五
諸比丘!對想……
六
諸比丘!對行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行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行如理作意,如實以觀行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色。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七
諸比丘!對識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識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識如理作意,如實以觀識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識。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第五自洲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根本五十經終
根本五十經品之攝頌曰:
第二 中五十經
第一 封滯品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封滯者不解脫,不封滯者,則解脫。
四
諸比丘!於色封滯而住於識者,以色為所緣,止住於色,近倚喜而住,令生長增廣。……乃至……以行為所緣,止住於行,近倚喜而住,令生長增廣。
五
諸比丘!如說『我離於色,離於受,離於想,離於行,而施設於識之來往、死生、長益、廣大』者,無有是處。
六~一〇
諸比丘!比丘若於色界斷貪者,以斷貪故有分斷,無有識之所緣、依止。諸比丘!比丘若於受界,……於想界……於行界……於識界斷貪者,以斷貪故有分斷,無有識之所緣、依止。
一一
識無依止、無增長、無現行而解脫。以解脫故住,以住故知足,知足故無恐怖,無恐怖而自般涅槃。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五種之種子。以何為五耶?〔謂:〕根之種子,莖之種子,枝之種子,節之種子,種子之種子是。
四
諸比丘!此五種之種子,不壞、不腐、不害於風熱,有堅核[2],雖善貯藏,若無地、無水者,諸比丘!此五種之種子,得生長增廣耶?」
「大德!不也。」
五
「諸比丘[3]!此五種之種子,壞、腐、害於風熱,核不堅[4],不善貯藏,若有地、有水者,諸比丘!此五種之種子,得生長增廣耶?」
「大德!不也。」
六
「諸比丘!此五種之種子,不壞……乃至……善貯藏,若有地、有水者,諸比丘!此五種之種子,得生長增廣耶?」
「大德!是也。」
七
「諸比丘!地界者,譬如可見四識住[5]。諸比丘!水界者,譬如可見喜貪。諸比丘!五種之種子者,譬如可見識與食[6]。
八
諸比丘!於色封滯而住識者,以色為所緣,止住於色,近依喜而住,生長、增廣。
九
諸比丘!於受封滯而住識者,乃……近依喜而住,生長、增廣。
一〇
諸比丘!於想封滯……乃至……
一一
諸比丘!於行封滯而住識者,以行為所緣,而止住於行,近倚喜而住,生長、增廣。
一二
諸比丘!如說『我離於色、離於受、離於想、離於行,而施設於識之來往、死生、長益、廣大』者,無有是處。
一三
諸比丘!比丘若於色界斷貪者,以斷貪故有分斷,無有識之所緣、依止。
一四~一六
諸比丘!比丘若於受界……想界……行界……
一七
若於識界斷貪者,以斷貪故有分斷,無有識之所緣、依止。
一八
於識無依止、無增益,無現行而解脫。以解脫故住,以住故而知足,知足故不恐怖,不恐怖而自般涅槃,知:生已盡……乃至……不受後有。」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於此,世尊為唱優陀那曰:
三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以何為非我、非我所,應無我、無我所。比丘若如是勝解者,為得斷〔五〕下分結耶?」
四
「比丘!此處有無聞凡夫,不見聖人……乃至……不順善知識,見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受……想……行……識是我,識以我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
五
彼不如實知色是無常為色無常,不如實知受是無常為受無常,不如實知想是無常……乃至……行是無常為行無常,不如實知識是無常為識無常。
六
不如實知色是苦是為色是苦,不如實知受是……苦,想是……苦,行是……苦,識是苦是為識苦。
七
不如實知色是無我為色無我,不如實知受是無我為受無我。不如實知想…行是無我為行無我,不如實知識是無我為識無我。
八
不如實知色是有為為色有為,不如實知受是有為……想是有為……行是有為……識是有為是識有為。
九
不如實知色是應壞,不如實知受是應壞……想是應壞……行是應壞……識是應壞。
一〇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之法,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之法。不觀色是我,乃至不觀受……想……行……識是我。
一一
彼如實知色是無常是為色無常,如實知受是無常……想是……行是……行是無常……識是無常是為識無常。
一二
色是苦……乃至……識是苦……
一三
色無我……乃至……識無我……
一四
色有為……乃至……識有為……
一五
如實知色應壞,如實知受……想……行……識應壞。
一六
於彼色壞、受壞、行壞、識壞故、如是比丘,非我、非我所,應無我、無我所,比丘若如是勝解者,則斷〔五〕下分結。」
一七
〔時,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比丘如是勝解者,則斷〔五〕下分結。大德!又如何知?如何見?以得無間諸漏盡耶?」
一八
「比丘!此處有無聞凡夫,於無畏之處,生起恐畏。比丘!無聞凡夫於非我、非我所,應無我、應無我所者,生恐畏。
一九
比丘!有聞之聖弟子,於無畏之處,不生怖畏。比丘!有聞之聖弟子,於非我、非我所,應無我、應無我所者,不生怖畏。
二〇
比丘!於色封滯而住識者,則以色為所緣,止住於色,近倚於喜而住,生長、增廣。
二一~二二
比丘!於受封滯……於想封滯……
二三
於行封滯而住於識者,則以行為所緣,止住於行,近倚於喜而住,生長、廣大。
二四
比丘!如彼說『我離於色、離於受、離於想[4]、離於行,而施設於識之來往、死生、長益、廣大』者,無有是處。
二五
比丘!比丘若於色界斷貪者,以斷貪故有分斷,無有識之所緣、依止。
二六
比丘!比丘若於受界……
二七
比丘!比丘若於想界……
二八
比丘!比丘若於行界……
二九
比丘!比丘若於識界斷貪者,以斷貪故有分斷,無有識所緣、依止。
三〇
於識無依止,無增長,無現行而解脫。以解脫故住,以住故而知足,知足故無恐怖,無恐怖則自般涅槃。知:生已盡……乃至……不受後有。
三一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則得無間諸漏盡。」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
四
諸比丘!我未如實證知此五取蘊之四轉之間,諸比丘!我於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生界,不稱無上正等覺為現等覺。
五
諸比丘!然則我已如實證知五取蘊之四轉故。諸比丘!我於天、魔……乃至……人、天之眾生界,稱無上正等覺為現等覺。
六
以何為四轉耶?我證知色、證知色集、證知色滅、證知順色滅之道,證知受……想……行……識,證知識集[2]、證知識滅、證知順識滅之道。
七
諸比丘!以何為色耶?諸比丘!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名為色。依食之集[3]而有色之集,依食之滅而有色之滅。此順色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者是。
八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色,證知如是色集,證知如是色滅,證知如是順色滅之道,而向色之厭患、離欲、滅盡,則為善向[4]。善向者,則為入此法與律。
九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色……乃至……證知如是順色滅之道,於色厭患、離欲、滅盡,依不取而解脫者,則為善解脫。善解脫者,則為純一,若得純一者,則無以轉[5]之可施設。
一〇
諸比丘!以何為受耶?諸比丘!是六受身。〔謂:〕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是。諸比丘!此名為受,由觸之集而有受之集,由觸之滅而受之滅。此順受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一一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受,證知如是集,證知如是受滅,證知如是順受滅之道,而向受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為善向。善向者,則入此法與律。
一二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而證知如是受……乃至證知如是順受滅之道……乃至……則無以轉之可施設者。
一三~一五
諸比丘!以何為想耶?諸比丘!六想身是。〔謂:〕色想、聲想、香想、味想、所觸想、法想是,此名之為想。依觸之集而有想之集,由觸之滅而想之滅。此順想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乃至則無以轉之可施設。
一六
諸比丘!以何為行耶?諸比丘!六思身是。〔謂:〕色思、聲思、香思、味思、所觸思、法思是,此名之為行。依觸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觸之滅而有行之滅。此順行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一七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行,證知如是行之集,證知如是行之滅,證知如是順行滅之道,而向於行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為善向。善向者則入此法與律。
一八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行,證知如是行之集,證知如是行之滅,證知如是順行滅之道,而對行之厭患、離欲、滅盡,由不取而解脫者,則為善解脫。善解脫者,則為純一,得純一者,則無以轉之可施設者。
一九
諸比丘!以何為識耶?諸比丘!六識身是。〔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諸比丘!此名為識。依名色之集而有識之集。依名色之滅而有識之滅。此順識滅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二〇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識,證知如是識之集,證知如是識之滅、證知如是順識滅之道,而向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為善向。善向者,則入此法與律。
二一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識,證知如是識之集,證知如是識之滅,證知如是順識滅之道,而對識厭患、離欲、滅盡,不依取而解脫者,為善解脫。得善解脫者,則為純一,純一者,則無以轉之可施設。」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比丘於七處善巧而有三種觀察。於此法與律純一而已立者,名為最上人。
四
諸比丘!何為比丘於七處善巧耶?
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知色,知色之集,知色之滅,知順色滅之道,知色之味,知色之過患,知色之出離。
六~八
知受……想……行……
九
知識,知識之集,知識之滅,知順識滅之道,知識之味,知識之過患,知識之出離。
一〇
諸比丘!以何為色耶?諸比丘!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名之為色。由食之集而有色之集,由食之滅而色之滅。此順色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一一
緣色而生樂與喜,為色之味。有色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為色之過患。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是為色之出離。
一二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色,證知如是色之集,證知如是色之滅、證知如是順色滅之道,證知如是色之味,證知如是色之過患,證知如是色之出離,而向色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為善向。善向者,則為入此法[2]與律。
一三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色,證知如是色之集,證知如是色之滅、證知如是順色滅之道,證知如是色之味,證知如是色之過患,證知如是色之出離,而對色之厭患、離欲、滅盡,依不取而解脫者,則為善解脫。善解脫者,則為純一。純一者,則無以轉之可施設。
一四
諸比丘!以何為受耶?諸比丘!六受身是。〔謂:〕眼觸所生之受……乃至……意觸所生之受是。諸比丘!此名為受。依觸之集,而有受之集。依觸之滅,而有受之滅。此受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一六
[3]緣受而生樂與喜,為受之味。有受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為受之過患。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為受之出離。
一七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受,證知如是受之集,證知如是受之滅,證知如是順受滅之道,證知如是受之味,證知如受之過患,證知如是受之出離,而向受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為善向。善向則入此法與律。
一八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受……乃至……無以轉之可施設。
一九~二一
諸比丘!以何為想耶?諸比丘!六想身是。〔謂〕:色想、聲想、香想、味想、所觸想、法想是。諸比丘!此名為想……乃至……無以轉之可施設。
二二
諸比丘!以何為行耶?諸比丘!六思身是。〔謂〕:色思……乃至……法思是。諸比丘!此名為行。依觸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觸之滅而有行之滅。此順行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二三
緣於行所生樂與喜,為行之味。有行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為行之過患。於行調伏欲貪,斷欲貪為行之出離。
二四~二五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之行,證知如是行之集,證知如是行之滅、證知如是順行滅之道……乃至……向於行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為善向。善向則入此法與律……乃至……無以轉之可施設。
二六
諸比丘!以何為識耶?諸比丘!六識身是。〔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諸比丘!此名為識。依名色之集而有識之集,依名色之滅而有識之滅法。此順識滅之道,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二七
緣識而生樂與喜,為識之味。有識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為識之過患。於識調伏欲貪,斷欲貪,為識之出離。
二八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識,證知如是識之集,證知如是識之滅,證知如是順識滅之道,證知如是識之味,證知如是識之過患,證知如是識之出離,而向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為善向。善向則入此法與律。
二九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識,證知如是識之集,證知如是識之滅,證知如是順識滅之道,證知如是識之味,證知如識之過患,證知如是識之出離,對識厭患、離欲、滅盡,依不取而解脫者,則為善解脫。善解脫者,則為純一,純一則無以轉之可施設。
三〇
諸比丘!如是比丘為於七處是善巧。
三一
諸比丘!以何為比丘有三種之觀察耶?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觀察界,觀察處,觀察緣起。諸比丘!如是為比丘有三種之觀察。
三二
諸比丘!比丘於七處善巧而有三種之觀察。於此法與律純一而已立者,名為最上人。」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不取於色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則名為正等覺者。諸比丘!慧解脫之比丘,亦不取於色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名為慧解脫者。
四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不取於受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則名為正等覺者。諸比丘!慧解脫之比丘,亦受之厭患……乃至……名為慧解脫者。
五~七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乃想……行……不取於識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名為正等覺者。諸比丘!慧解脫之比丘,亦不取於識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名為慧解脫者。
八
諸比丘!於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與慧解脫之比丘,有何之差別,有何之特相,有何之殊異耶?」
九
「大德!我等於法,乃以世尊為根,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依。大德世尊!願顯示此所說之義,諸比丘當從世尊聞而受持。」
「諸比丘!然則!諦聽!善思念!我當說。」
「唯唯,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
一〇
世尊乃如是說曰: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乃令起未起之道,令生未生之道,說未說之道,知道,覺道,悟道。諸比丘!如今諸弟子,隨於道,隨從而成就。
一一
諸比丘!此乃如來、應供,正等覺者與慧解脫比丘之差別,特相,殊異是。」
一
波羅捺國,鹿野苑之因緣。
二~三
於此,世尊告五比丘曰……乃至……如是說曰:
※三
「諸比丘!色是無我。諸比丘!若此色[2]有我者,此色則無致病,於色則得謂:『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四
諸比丘!然而,色無我故,色乃致病,於色不得謂:『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五
受是無我。諸比丘!若此受是有我者,此受則無致病,於此受乃得謂:『我用此受,不用彼受。』
六
諸比丘!然而,受是無我故,受乃致病,於受不得謂:『我用此受,不用彼受。』
七
想是無我……
八
行是無我。諸比丘!若此行是有我者,則此行無致病,於此行則得謂:『我用此行,不用彼行。』
九
諸比丘!然而,行是無我故,行乃致病,則於行不得謂:『我用此行,不用彼行。』
一〇
識是無我。諸比丘!若此識是有我者,則此識無致病,於此識則得謂:『我用此識,不用彼識。』
一一
諸比丘!然而,識是無我故,識乃致病,則於識不得謂:『我用此識,不用彼識。』
一二
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色是常耶、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以觀見無常、苦而變易之法,得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一三~一五
受……想……行……
一六
「識是常住耶、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觀見無常、苦而變易之法者,得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一七
「諸比丘!是故,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應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一八
所有受之……
一九
想之……
二〇
行之……
二一
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應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二二
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作如是觀者,則厭患色,厭患受……想……行……識,厭患者則離貪,離貪者則解脫,解脫者則生已解脫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二三
世尊如是說已,五群比丘信受歡喜世尊之所說。又說此教時,五比丘無取著,而從諸漏令心解脫。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城大林重閣講堂。
二
時,離車人摩訶利來詣世尊之住處……乃至……坐於一面之離車人摩訶利白世尊曰:
三
「大德!富蘭那迦葉如是說:『無因、無緣而有眾生之雜染。無因、無緣而致眾生雜染。無因、無緣而有眾生之清淨。無因、無緣而致眾生清淨。』世尊!於此當如何說耶?」
四
「摩訶利!有因、有緣而有眾生之雜染。有因、有緣而致眾生雜染。摩訶利!有因、有緣而有眾生之清淨。有因、有緣而致眾生清淨。」
五
「大德!有何因、何緣而有眾生之雜染?有何因、何緣,而致眾生[2]雜染耶?」
六
「摩訶利!若於此色,一向於苦,隨於苦,以隨苦不隨樂者,眾生不染著此色。摩訶利!然而,色樂,而隨於樂,伴樂不伴苦故,眾生為色所染著、染著故、為結縛故,而致雜染。
摩訶利!有此因、此緣而有眾生之雜染。有此因、此緣而為眾生雜染。
七
摩訶利!若於此受而一向於苦,隨於苦,伴於苦而不伴於樂者,眾生則不為此受所染著。摩訶利!然而,樂於受,隨於樂,伴樂不伴苦故,眾生染著於受,染著故而被縛結,被縛故致雜染。
摩訶利!有此因、此緣而有眾生之雜染。有此因、此緣而致眾生雜染。
八
摩訶利!若於此想……
九
摩訶利!若於此行而一向於苦,隨於苦,伴於苦而不伴於樂者,眾生則不為此行所染著。摩訶利!然而,樂於行,隨於樂,伴樂不伴苦故,眾生染著於行。染著故被縛結,被縛結故致雜染。
摩訶利!有此因、此緣,有眾生之雜染。有此因、此緣而致眾生雜染。
一〇
摩訶利!若於此識而一向於苦,隨於苦,伴於苦而不伴於樂者,眾生則不染著於識。摩訶利!然而,樂於識,隨於樂,伴樂不伴苦故,眾生染著於識。染著故被縛結,被縛結故致雜染。
摩訶利!有此因、此緣而有眾生之雜染。有此因、此緣而致眾生雜染。」
一一
「大德!有何因、何緣而有眾生之清淨耶?有何因、何緣而眾生致雜染耶?」
一二
「摩訶利!若於此色而一向於樂,隨於樂,伴於樂不伴於苦者,眾生則不厭患此色。摩訶利!然而,色是苦,隨於苦,伴於苦而不伴於樂故,眾生厭患於色,厭患故離貪,離貪故為清淨。
摩訶利!有此因、此緣而有眾生之清淨。有此因、此緣而致眾生清淨。
一三
摩訶利!若於此受……
一四
想……〔行〕
一五
於識而一向於樂,隨於樂,伴於樂不伴於苦者,眾生則不厭患此識。摩訶利!然而,識是苦,隨於苦,以伴於苦不伴於樂故,眾生厭患於識,厭患於識故則離貪,離貪故致清淨。
一六
摩訶利!有此因、此緣而有眾生之清淨。有此因、此緣致眾生清淨。」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色乃熾然,受乃熾然,想乃熾然,行乃熾然,識乃熾然。
四
諸比丘!聖弟子,如是觀者,則厭患於色,厭患於受……想……行……識。厭患故離貪,離貪故解脫。解脫已,而生解脫智。
五
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六二〕第十 言路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三種之言路、增語路、施設路,未令雜亂,未曾令雜亂,現前不令雜亂,當不令雜亂,不為有智之沙門,婆羅門所訶譏。以何為三耶?
四
諸比丘!於過去、已滅、已變壞之色,謂有『曾有』名數,謂有『曾有』名目,謂有『曾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五
於過去、已滅、已變壞之受,謂有『曾有』名數,謂有『曾有』名目,謂有『曾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六
於過去、已滅、已變壞之想……
七
於過去、已滅、已變壞之行,謂有『曾有』名數,謂有『曾有』名目,謂有『曾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八
於過去、已滅、已變壞之識,謂有『曾有』名數,謂有『曾有』名目,謂有『曾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九
諸比丘!於未生、未現之色,謂有『當有』名數,謂有『當有』名目,謂有『當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曾有』名數。
一〇
於未生、未現之受,謂有『當有』名數,謂有『當有』名目,謂有『當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曾有』名數。
一一
於未生、未現之想……乃至……
一二
於未生、未現之行,謂有『當有』名數,謂有『當有』名目,謂有『當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曾有』名數。
一三
於未生、未現之識,謂有『當有』名數,謂有『當有』名目,謂有『當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曾有』名數。
一四
諸比丘!於已生,現生之色,謂有『現有』名數,謂有『現有』名目,謂有『現有』施設。謂無『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一五
於已生、已現之受,謂有『現有』名數,謂有『現有』名目,謂有『現有』施設,謂無『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一六
於已生、已現之想……
一七
於已生,已現之行,謂有『現有』名數,謂有『現有』名目,謂有『現有』施設。謂無『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一八
於已生,已現之識,謂有『現有』名數,謂有『現有』名目,謂有『現有』施設。謂無『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一九
諸比丘!此三種之言路、增語路、施設路,未令雜亂,未曾令雜亂,現前不令雜亂,當不令雜亂,不令有智之沙門、婆羅門訶譏。
二〇
諸比丘!彼鬱迦羅之住人,瓦沙與槃若是無因論者,無所作論者,無有論者,於此三種之言路、增語路,施設路,予以訶責、訶毀者。所以者何?乃畏嘲笑、輕侮、非難故也。」
中五十經中 第一封滯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第二 阿羅漢品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三
坐於一面之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我願從世尊聽聞法,獨自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
四
「比丘!執取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
「世尊!〔我〕承知矣,善逝!〔我〕承知矣。」
五
「比丘!汝於我略說之義如何作廣解耶?」
六
「大德!執取色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即由波旬解脫。執取受時,即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執取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
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執取色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執取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
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義之義。」
七
時,彼比丘歡喜、隨善世尊之所說。即從座而起,敬禮、右繞[3]世尊而去。
八
時,彼比丘獨自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不久而住,善男子之正當出家,以出家之本意,於現法無上梵行究竟具足自證知、現證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九
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六四〕第二 思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思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思色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思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
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思色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思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
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六五〕第三 歡喜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歡喜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歡喜色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歡喜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
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歡喜色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歡喜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
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一~三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乃至……熱誠、專精而住。」
四
「比丘!於無常者,汝則應斷欲。」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色是無常。我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無常,我於此應斷欲。
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是無常。汝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無常,汝於此應斷欲。
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六七〕第五 苦
一~三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於苦者,汝應斷欲。」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色是苦。我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苦,我於此應斷欲。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是苦。汝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苦,汝於此應斷欲。
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一~三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汝於無我者,則應斷欲。」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色是無我。我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無我。我於此應斷欲。
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是無我。汝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無我,汝於此應斷欲。
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一~三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汝於非自所應者,應斷欲。」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色乃非自所應。我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乃非自所應,我於此應斷欲。
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乃非自所應,汝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乃非自所應,汝於此應斷欲。
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時……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願請為我略說法要,我願從世尊聽聞法……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汝止住於所染者,應斷欲。」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色是止住於所染,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止住於所染,我於此應斷欲。
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是止住於所染,汝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止住於所染,汝於此應斷欲。
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時……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時,具壽羅陀來詣世尊之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三
坐於一面之具壽羅陀白世尊曰:
「大德!如何知,如何觀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眠耶?」
四
「羅陀!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五
所有之受……
六
想……
七
行……
八
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如是以正慧,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九
羅陀!如是知、如是觀者,則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眠。」
一〇
……乃至……時具壽羅陀得成阿羅漢。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三
時,具壽修羅陀〔……乃至……〕白世尊曰:
「大德!如何知,如何觀者,則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離心、我慢、我所慢、慢,超越種種相,而得善解脫耶?」
四
「修羅陀!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者,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體,則無執取而解脫。
五~七
所有之受……想……行……
八
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則無執取而解脫。
九
修羅陀!如是知、如是觀者,則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離心、我慢、我所慢、慢、超越種種相,而得善解脫。」
一〇
……乃至……時具壽修羅陀得成阿羅漢。
第二阿羅漢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第三 所食品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無聞之凡夫,不能如實知色之味與過患及出離。
四~六
受……想……行……
七
不能如實知識之味與過患及出離。
八~一二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能如實知色……受……想……行……識之味與過患及出離。」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無聞之凡夫,不能如實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四~六
受……想……行……
七
不能如實知識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能如實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九~一一
受……想……行……
一二
能如實知識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七五〕第三 集(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能如實知色集、滅、味、過患、出離。
四~六
受……想……行……
七
能如實知識集、滅、味、過患、出離。」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則是苦,苦則無我,無我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
四~六
受……想……行……
七
識是無常。無常則是苦,苦則無我,無我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此觀而厭患於色,厭患於受……想……行……識。
九
厭患而離貪,離貪而解脫,解脫而謂生解脫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一〇
諸比丘!乃至於有情居,乃至有頂,以如是人為第一,以如是人為世間最勝,謂是阿羅漢。」
一一
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已,師更說曰:
一二
〔七七〕第五 阿羅漢(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應如是以正慧,如實觀色是無常,無常則是苦,苦則無我,無我,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四~七
應觀受……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而厭患於色、厭患於受……想……行……識。
九
厭患而離貪,離貪而解脫,解脫而謂生解脫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一〇
諸比丘!乃至有情居,乃至有頂,以如是人為第一,以如是人為世間最勝,謂是阿羅漢。」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獸王師子,暮時出居處,出居處而奮迅,奮迅而普觀四方,乃作三次之師子吼,三次師子吼後,而出求食。
四
諸比丘!凡畜生聞獸王師子吼聲,則墮大怖畏、戰慄、恐懼。棲穴者入穴,棲水者入水,棲林者入林,鳥則就於虛空。
五
諸比丘!國王有象,以繩堅固縛於村邑王都,彼等亦一破截彼縛,怖畏而失大小便,以所有之方便而逃走。
六
諸比丘!獸王師子,於畜生有如是大力,有如是大勢力,有如是大威力。
七
諸比丘!如是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明行具足者、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陀、世尊出生於世時,說法謂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滅,如是……受……想……行……識,如是識之集,如是識之滅。
八
諸比丘!彼諸長壽天雖是多樂久住於高殿中,聞如來之說法,則墮大怖畏、戰慄、恐怖:『我等無常而謂常住,我等不堅固而謂堅固,我等不恆常而謂恆常,我等無常、不堅固、不常恆而謂有身所攝。』
九
諸比丘!如來於世間有如是大力,有如是大勢力,有如是大威力。」
一〇
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已,更說曰:
一~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憶念種種之宿住。憶念者,則憶念此一切五蘊,或隨其一。
四
諸比丘!我於過去世謂有如是色者,則憶念色。諸比丘!我於過去世謂有如是受者,則憶念受。諸比丘!我於過去世謂有如是想……行……識者,則憶念識。
五
諸比丘!說名為色者何耶?諸比丘!為所惱壞故名為色也。何以為所惱壞耶?以寒受惱壞,以熱受惱壞,以飢受惱壞,以渴受惱壞,以虻、蚊、風、熱、蝎、蛇所觸而為所惱壞。諸比丘!為所惱壞故名為色。
六
諸比丘!說名為受者何耶?諸比丘!領受故名為受。領受者何耶?領受於樂,領受於苦,領受不苦不樂是。諸比丘!領受故名為受。
七
諸比丘!說名為想者何耶?諸比丘!了解故名為想。了解者何耶?了解青,了解黃,了解赤,了解白是。諸比丘!了解故名為想。
八
諸比丘!說名為行者何耶?諸比丘!現行於有為故名為行。現行於有為者何耶?以色為色性故,現行於有為,以受為受性故,現行於有為,以想為想性故,現行於有為,以行為行性故,現行於有為,以識為識性故,現行於有為。諸比丘!現行於有為故名行。
九
諸比丘!說名為識者何耶?諸比丘!了知故名為識。了知者何耶?了知醋、了知苦、了知辛、了知甘[2]、了知苛,了知不苛,了知鹹,了知不鹹。諸比丘!了知故名為識。
一〇
諸比丘!於此有聞之聖弟子,乃如是思擇。
一一
如『我今為色所食:我於過去世,亦為色所食,如今現在為色所食。我若樂著於未來之色者,則我於未來世,亦應為色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色所食。』彼如是思擇、則不顧過去之色,不樂著未來之色,則於現在之色向厭患、離貪、滅盡。
一二
如『我今為受所食:我於過去世,亦為受所食,乃如今現在為受所食。我若樂著於未來之受者,則我於未來世亦應為受所食,乃如今現在為受所食。』彼如是思擇,則不顧過去之受,不樂著未來之受,則於現在之受向厭患、離貪、滅盡。
一三
如『我今為所想所食……』……
一四
如『我今為行所食,我於過去世,亦為行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行所食。我若樂著未來之行者,乃如今現在為行所食。我若樂著於未來之行者,則我於未來世,亦應為行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行所食。』彼如是思擇,則不顧過去之行,不樂著未來之行,則於現在之行向厭患、離貪、滅盡。
一五
如『我今為識所食,我於過去世,亦為識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識所食。我若樂著未來之識者,則我於未來世,亦應為識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識所食。』彼如是思擇,則不顧過去之識,不樂著未來之識,則於現在之識向厭患、離貪、滅盡。
一六
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若觀此無常、苦變易之法者,得有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一七~一九
受……想……行……
二〇
「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若觀此無常、苦變易之法者,得有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二一
「諸比丘!應如是以正慧如實作觀。是故諸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之一切色,乃非我所,非我,非我體。
二二
受……
二三
想……
二四
行……
二五
應如是以正慧如實作觀。識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之一切識,乃非我所,非我,非我體。
二六
諸比丘!聖弟子以此名為減而不增,捨而不取,退而不近,離薰而不徧薰。
二七
何以減而不增耶?以減色而不增,以減受……想……行……識而不增。
二八
何以捨而不取耶?以捨色而不取,以捨受……想……行……識而不取。
二九
何以退而不近耶?以退去色而不近,退去受……想……行……識而不近。
三〇
何以離薰而不徧薰耶?以離薰色而不徧薰,離薰受……想……行……識而不徧薰。
三一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作如是觀,以厭患於色,厭患於受……想……行……識,厭患而離貪,離貪而解脫,解脫而生解脫智,則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三二
諸比丘!比丘以此為不增不減,已減而住,不捨不取,已捨而住,不退不近,已退而住,不離薰、不徧薰。
三三
已離薰而住,何以不增不減耶?已減而住,以色不增不減。已減而住,受……想……行……識不增不減。
三四
已減而住,何以不捨不取耶?已捨而住,以色不捨不取,已捨而住,以受……想……行……識不捨不取。
三五
已捨而住,何以不退、不近耶?已退而住,由色不退不近,已退而住,由受……想……行……識不退不近。
三六
已退而住,何以不離薰、不徧薰耶?已離薰而住,以色不離薰、不徧薰,已離薰而住,以受……想……行……識不離薰、不徧薰。
三七
已離薰而住。諸比丘!如是心解脫之比丘,是帝釋天、梵天、生主之諸天所遙望而歸依。」
三八
一
爾時,世尊住釋迦國之迦維羅衛城尼拘律園。
二
時,世尊為少諍事故斥比丘眾後,清晨著下衣、持鉢、衣,入迦維羅衛城乞食。
三
行於迦維羅衛城乞食。食已,從乞食還到大林,以行晝日坐。入大林坐於毘羅婆若樹下,以行晝日坐。
四
時,世尊靜居宴默,心生如是思念:
五
「我雖退卻比丘眾,但此處有新參之諸比丘,出家不久,初入此法與律,彼等不見我,或生別異,或生變易。猶如幼犢不見母,或生別異,或生變易。
六
如是此處有新參之諸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此法與律,彼等不見我,或生別異,或生變易,猶如種子不得水,或生別異,或生變易。
七
如是此處……乃至……彼等不見我,或生別異,或生變易,我宜如前往攝取比丘眾,如是今應攝取此比丘眾。」
八
時有索訶主梵天,知世尊心之所思念,譬喻力士之屈伸腕,伸屈腕,速沒於梵天界,現於世尊之前。
九
時,索訶主梵天,偏袒上衣之一肩,合掌奉世尊,白世尊曰:
「世尊!如是,善逝!如是。大德!世尊難避卻比丘眾。
一〇
此處有新參之諸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此法與律,彼等不見世尊,或生別異,或生變易。猶如幼犢不見母,或生別異,或生變易。
一一
如是此處有新參諸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此法與律,彼等不見世尊,或生別異,或生變易。猶如種子不得水,或生別異,或生變易。
一二
如是此處有新參諸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此法與律,彼等不得見世尊,或生別異,或生變易。
一三
大德世尊!令比丘眾歡喜,大德世尊!令比丘眾歡呼!大德世尊!應如先前之攝取比丘眾,如今當攝取比丘眾。」
一四
世尊默然而許。
一五
時,索訶主梵天知世尊之允許,敬禮世尊,右繞即沒於其處。
一六
時,世尊暮時,由宴默而起,到尼拘律園。到已,坐於所設之座。坐已,世尊如是示現神通變化。彼諸比丘,獨[2]自或各二人以懷慚愧之色,令來我處。
一七
彼諸比丘,獨自或各二人懷慚愧之色,來詣世尊之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一八
坐於一面時,世尊則謂彼諸比丘曰:
「諸比丘[3]!於此處乞食者,乃諸活命中之下端。於世間如是禁咒[4],謂汝乞食者,手持鉢遊方。諸比丘!然而知如是義趣,諸善男子之到此,乃緣於有義趣。非為王所強迫,非為賊所強迫,非為負債之故,非為苦於活命[5],我等[6]沈沒於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沈於苦,為苦所圍,不知盡此純一之苦蘊。
一九
諸比丘!如是而出家之彼善男子,以起貪欲,於諸欲生極染著,心有瞋恚,意有害想,失念而不正知,不入於定,心散亂,乃凡俗諸根是。諸比丘[7]!猶如焚屍火槽,燃燒兩端,而中間塗糞,於村亦不用材,於林間亦不用之材。諸比丘!我乃說如是此人,既棄在家人之受用,亦不圓滿於沙門之義。
二〇
諸比丘!有三不善覺,〔謂〕:貪覺、恚覺、害覺是。諸比丘!或修習無相三昧時,此三不善覺之無餘滅盡,於四念處,心[8]安住而住。
二一
諸比丘!然則修習無相三昧亦善。諸比丘!多作修習無相三昧者,果多,功德多。
二二
諸比丘!有二種見。〔謂〕:有見、非有見是。諸比丘!此中有聞之聖弟子,如是思擇之,謂於世間有少法,我取之而為無罪過者否?
二三
彼如是知,謂於世間乃少法,而我取之而非為無罪過,我若取色者,則有所取,若取受……想……行……識者則有所取,然則緣取而生有,緣有而生生,緣生而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而有此純一之苦蘊集。
二四
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是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若觀此是無常、苦變易之法者,可得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二五~二八
二九~三〇
「諸比丘!於此如是觀故……乃至,知……更不受後有。」
一
爾時,世尊住拘睒彌國瞿師多羅園。
二
時,世尊清晨著下衣、持鉢、衣,入拘睒彌乞食。行於拘睒彌乞食,食已,從乞食還,自收藏臥、坐具,持鉢、衣,未告侍者,不顧比丘眾,獨去遊方。
三
時,有一比丘,於世尊出去未久,來至具壽阿難處,來而言於具壽阿難曰:
「友阿難!世尊自收藏臥、坐具,持鉢、衣,未告侍者,不顧比丘眾,獨[2]去遊方矣。」
四
「友!世尊自收藏臥、坐具,持鉢、衣,未告侍者,不顧比丘眾,獨往遊方時,世尊欲獨住,任何人皆不得隨從。」
五
時,世尊順次遊方到波陀聚落。於此,世尊住於波陀聚落跋陀薩羅樹下。
六
時,有眾多比丘,來至具壽阿難之處,與具壽阿難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言後,坐於一面。
七
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言具壽阿難曰:
「友阿難!已久不親聞世尊之說法。友阿難!我等欲親聞世尊之說法。」
八
時,具壽阿難,與彼諸比丘眾俱,來詣波陀聚落跋陀薩羅樹,世尊之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九
坐於一面時,世尊為彼諸比丘說法,教示、勸導,讚歎勉勵,令之歡喜。
一〇
爾時,有一比丘!心生如是思念:
「如何知,如何觀者,得無間盡諸漏耶?」
一一
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思念,以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我思擇而說法,思擇而說四念處,思擇而說四正勤[3],思擇而說四如意足,思擇而說五根,思擇而說五力,思擇而說七覺分,思擇而說八聖道分。
諸比丘!如是乃我思擇之說法。
一二
諸比丘!如是我思擇說法[4],時,此處有一比丘,心生是念:『如何知,如何觀者,得無間盡諸漏?』
一三
諸比丘!如何知,如何觀者,得無間盡諸漏耶?
一四
諸比丘!於此處有無聞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乃至……不隨善知識之法,以見色為我。諸比丘!彼以見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以何為集?從何而生?從何而現耶?諸比丘!若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者,於無聞之凡夫,生渴愛,依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有為、緣無間盡諸起所生,彼渴愛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受……彼觸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受……彼觸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無明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盡諸漏。
※一七
雖不見色是我,卻見我有色。諸比丘!彼以見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以何為集?從何而生?從何而現耶?諸比丘!若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於無聞凡夫生渴愛,由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彼渴愛……受……觸……無明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而盡諸漏。
一八
雖不見色是我,亦不見我有色,卻見我中有色。諸比丘!彼以見為行。此行以何因、以何集、從何而生?從何而現耶?諸比丘!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者,於無聞之凡夫,生渴愛,由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渴愛……受……觸……無明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盡諸漏。
一九
不見色是我,不見我有色,亦不見我中有色,卻見色中有我。諸比丘!彼以見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以何為集、從何而生?從何而現耶?諸比丘!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者,於無聞凡夫生渴愛,由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渴愛……受……觸……無明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如是知……乃至……盡諸漏。
二〇
雖不見色是我,亦不見我有色,我中有色,色中有我。
二一
但見受是我,見我有受,見我中有受,見受中有我。
二二~二三
見想……行是我,見我有行,見我中有行,見行中有我。
二四
見識是我,見我有識,見我中有色,見識中有我。諸比丘!彼以見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乃至……從何而現耶?諸比丘!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者,無聞凡夫生渴愛,由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渴愛……受……觸……無明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盡諸漏。
二五
不見色是我,不見受是我,亦不見想……行……識是我,以起如是見,〔謂〕此是我,此是世間,死後有我、有常、恒、永住而不變易之法。諸比丘!彼以常見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乃至……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盡諸漏。
二六
雖不見色是我,亦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以起如是見,而雖不以為此是我,此是世間,死後有我、常、恒、永住不變易之法,但起如是見,〔謂:〕應非有我,非有我所,應非我、非我所。
二七
諸比丘!彼以斷見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以何為集、從何而生、從何而現耶?諸比丘!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者,無聞凡夫生渴愛,由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乃至……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盡諸漏。
二八
不見色是我,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以起如是之見,但不以為此是我,此是世間,死後有我、常、恒、永住不變易之法,起如是之見,不以為非有我,非有我所、非我、非我所,唯疑惑、猶豫而不追究於正法。
二九
諸比丘!彼疑惑、猶豫,而不追究於正法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以何為集、從何而生、從何而現耶?諸比丘!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者,無聞凡夫生渴愛,由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渴愛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受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觸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無明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
三〇
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盡諸漏。」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與大比丘眾俱。
二
時,世尊於十五日布薩滿月之夜,為比丘眾所圍繞而坐於露地。
三
時,有一比丘,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向世尊合掌,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若許答我問者,我願聊問世尊。」
「比丘!然則坐於己座,而如所欲問。」
四
「唯唯,大德!」彼比丘應答世尊。則坐於己座,而白世尊曰:
「大德!有五取蘊,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此事然耶?」
「比丘!有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
五
「善哉,大德!」彼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再問世尊曰:
「大德!此五取蘊以何為根耶?」
「比丘!此五取蘊乃以欲為根。」
六
……乃至……
「大德!彼五取蘊即是取耶?以離五取蘊有取耶?」
「比丘!彼五取蘊亦非即取,亦非離五取蘊有取。於彼有貪欲者,此,乃取。」
七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再問世尊言:
「大德!於五取蘊,應有欲貪之差別耶?」
「比丘!世尊當說,比丘!於此有一人如是思惟,謂:我於未來世得如是色,我於未來世得如是受,我於未來世得如是想,我於未來世得如是行,我於未來世得如是識。比丘!於如是五取蘊,當有欲貪之差別。」
八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
「如何蘊名為蘊耶?」
「比丘[2]!以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名為色蘊。以受……想……行……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名為識蘊。比丘!以此等之蘊名為蘊。」
九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
「大德!依何因、何緣名為色取蘊耶?依何因、何緣為受取蘊耶?依何因、何緣為想取蘊耶?依何因、何緣為行取蘊耶?依何因、何緣為識取蘊耶?」
「比丘!以四大為因、以四大為緣,而為色取蘊。以觸為因、以觸為緣,而為受取蘊。以觸為因、以觸為緣,而為想取蘊。以觸為因、以觸為緣,而為行取蘊。以名色為因、以名色為緣,而為識取蘊。」
一〇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
「大德!如何而起有身見耶?」
「比丘!於此處之無聞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見色是我,我乃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見受……想……行……識是我,我乃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比丘!如是而起有身見。」
一一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
「大德!如何而不起有身見耶?」
「比丘!於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之法,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之法,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法,不以色是我,我乃以色而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不以受……想……行……識是我,我乃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比丘!如是而不起有身見。」
一二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
「大德!以何為色之味?以何為過患?以何為出離耶?以何為受……想……行……識之味?以何為過患?以何為出離耶?」
「比丘!緣色所生喜樂為色之味。色之無常、苦、變易之法,為色之過患。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為色之出離。緣受……想……行……識所生喜樂,為識之味。識之無常、苦變易之法,為識之過患。於識調伏欲貪、斷欲貪為識之出離。」
一三
「善哉,大德!」彼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而更問世尊曰:
「大德!如何知、如何觀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不起我慢、我所慢之隨眠耶?」
「比丘!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之一切色,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受……想……行……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之一切識,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則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不起我慢、我所慢之隨眠。」
一四
其時有一比丘,心生思念:
「如是色乃無我,受……想……行……識乃無我。〔然〕無我所作之業,何者之我應受?」
一五
時,世尊心知彼比丘心之所思念,以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此處有一愚人,以無智、無明渴愛所礙之心,思惟能越師教而言,〔謂:〕『如是色乃無我,受……想……行……識乃無我,〔然〕無我所作之業,何者之我應受?』諸比丘!處處於彼諸法,受我質問之調練!
一六
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一七~一九
受……想……行……
二〇
「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無常、苦、變易之法者,以見於此,得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二一
「是故於此處……乃至……如是觀,知更不受後有。」
二二
所食品第三(終)
此品之攝頌曰:
第四 長老品
一
如是我聞。爾時,具壽阿難,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二
於此,具壽阿難告諸比丘曰:「友,諸比丘!」
具壽阿難曰:
三
「具壽富留那彌多羅尼子,於我等新參時,為所饒益極多。彼教誡我等,則以如是之教誡,謂:
『友阿難!計取故有我,不取者則不計。
四
以何計取故有我?不取者則不計耶?
以計取色故有我,不取者則不計。以計取受……想……行……識故有我,不取者則不計。
五
友阿難!譬如男女之壯年少年而好裝飾者,於清淨潔白之明鏡,及於明澄之水鉢,以觀察自己之面相時,取之故見,不取者則不見。如是,友阿難!以取色故有我,不取者則不計。以計取受……想……行……識故有我,不取者則不計。
六
友阿難!汝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友!是無常。』
七~一〇
『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友!是無常。』
一一
『故於此處……乃至……
一二
如是觀……知更不受後有。』
一三
具壽富留那彌多羅尼子,於我等新參時,為所饒益極多。彼以教誡我等,則以如是之教誡,我由具壽富留那彌多羅尼子聞此說法,於法現觀。」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二
爾時,具壽低舍乃世尊之從弟,言眾多之比丘曰:
「友等!我身倦怠,不明諸方,不分別法,我心纏於惛眠,不樂修梵行,於法疑惑。」
三
時,眾多之比丘,來詣世尊之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四
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之從弟具壽低舍,言眾多之比丘曰:『友等!我身倦怠,不明諸方,不分別法,我心纏於惛眠,不樂修梵行,於法疑惑。』」
五
時,世尊告一比丘曰:
「比丘!汝以我名往告比丘低舍,謂:『友低舍!師呼汝。』」
六
「唯然,大德!」彼比丘應諾世尊,則到具壽低舍之處,到已而以言具壽低舍曰:「友低舍!師呼汝。」
七
「唯然!友。」具壽低舍應諾彼比丘,則來詣世尊之處。詣而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八
坐一面時,世尊言具壽低舍曰:
「低舍!汝言於眾多之比丘:『友等!我身倦怠……乃至……於法疑惑』,真實耶?」
「唯唯,大德!」
九
「低舍!於汝意如何,若於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熱煩、不離渴愛者,彼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耶?」
「大德!如是。」
一〇~一三
「善哉、善哉!低舍,低舍!正如是於色不離貪。於受……想……行不離貪……彼行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耶?」
「大德!如是。」
一四
「善哉、善哉!低舍、低舍!正如是於行不離貪,於識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熱煩、不渴愛者,彼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耶?」
「大德!如是。」
一五
「善哉、善哉!低舍、低舍!正如是於識不離貪。
一六
低舍!於汝意如何!若於色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熱煩,離渴愛者,彼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耶?」
「大德!不也。」
一七
「善哉、善哉!低舍、低舍!如是於色離貪。於受……想……行離貪……於識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熱煩、離渴愛者,彼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耶?」
「大德!不也。」
一八
「善哉、善哉!低舍、低舍!正如是於識離貪。
一九
低舍!汝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二〇~二三
「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二四
「故於此處……乃至……
二五
如是觀……知……乃至……不更受後有。
二六
低舍!譬如有二男子,一男子不知路,一男子知路。不知路之男子,問知路之男子。彼言曰:『男子!此路如是。從此道須臾赴往。從此道須臾往者,則見二道。然則,當捨左道以從右道。從此道須臾往赴。從此道須臾往者,則見大叢林。從此道須臾往赴。從此道須臾往者,則見甚大而深之沼澤。從此道須臾往赴。從此道須臾往者,則見嶮峻。從此道須臾往赴。從此道須臾往者,則見平坦安樂之地。』
二七
低舍!我為示其義,以說此譬喻,此義如是。
二八
低舍!不知路之男子者,名為凡夫。低舍!知路之男子者,名為如來、應供、正等覺者。
二九
低舍!二路者,名為疑惑。左道者,名為八邪道分。〔謂:〕邪見……乃至……邪定。低舍!右路者,名為八正道分,〔謂:〕正見……乃至……正定。
三〇
低舍!大叢林者,名為無明。低舍!甚大而深之沼澤者,名為諸欲。嶮峻者,名為忿、怒、憂悲是。低舍!平坦安樂之地者,名為涅槃。
三一
低舍!當歡喜,低舍!當歡喜我所教授,我所攝受、我所教誡。」
三二
世尊如是說已。具壽低舍乃喜悅,歡喜世尊之所說。
一
爾時,具壽舍利弗,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二
時,有比丘名為焰摩迦起如是惡見,〔謂:〕「我如解世尊所說之法者,漏盡比丘,身壞、命終而斷滅無有。」
三
眾多比丘聞名為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惡見,〔謂:〕「我如解世尊……無有。」
四
時,彼諸比丘來到具壽焰摩迦之處,到而與焰摩迦俱交談慶慰、可歡喜、感銘之語,而坐於一面。
五
坐至一面彼諸比丘言具壽焰摩迦曰:
「友焰摩迦!汝起如是惡見,真實耶?〔謂:〕『如解世尊所說之法者,漏盡比丘身壞、命終而斷滅無有。』」
六
「友等!如是我解所說之法,〔謂:〕『漏盡比丘身壞、命終而斷滅無有。』」
七
「友,焰摩迦!勿作如是言,勿讒誣世尊,讒誣世尊者不善,世尊不曾如是說,〔謂:〕『漏盡比丘身壞、命終而斷滅無有。』」
八
彼諸比丘如是說已,具壽焰摩迦仍執著妄取現貪而說:「我如解世尊所說之法者,漏盡比丘身壞、命終而斷滅無有!」
九
彼諸比丘,不能使具壽焰摩迦離此惡見,時,諸比丘,則從座起,來到具壽舍利弗之處。到而言於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名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惡見,〔謂:〕『我如解世尊所說之法者,漏盡比丘身壞、命終而斷滅無有。』具壽舍利弗!願憐愍故,請到焰摩迦比丘之處。」
一〇
具壽舍利弗,默然聽許。
一一
時,具壽舍利弗,於暮時從宴默而起,即到具壽焰摩迦之處,到而與具壽焰摩迦俱相交談慶慰……乃至……
一二
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焰摩迦曰:
「友焰摩迦!汝起如是惡見者,真實耶?〔謂:〕『我如解世尊所說之法者,漏盡比丘身壞、命終即斷滅無有。』」
一三
「友!我如是解世尊所說之法,〔謂:〕『漏盡比丘身壞、命終斷滅無有。』」
一四
「友焰摩迦!於汝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友!是無常。」
一五~一八
「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友!是無常。」
一九
「是故於此處……乃至……
二〇
如是觀者,即知……不更受後有。
二一
友焰摩迦!於汝意如何?見如來是色耶?」
「友!不也。」
二二~二六
「見如來是受……想……行……識耶?」
「友!不也。」
二七
「友焰摩迦!汝意如何?見於色中有如來耶?」
「友!不也。」
「見離色有如來耶?」
「友!不也。」
二八
受中……離受……
二九
想中……離想……
三〇
行中……離行……
三一
「見於識中有如來耶?」
「友!不也。」
「見離識有如來耶?」
「友!不也。」
三二
「友焰摩迦!汝意如何?見如來是色[2]、受、想、行、識耶?」
「友!不也。」
三三
「友焰摩迦!汝意如何!見如來是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耶?」
「友!不也。」
三四
「友焰摩迦!此處於現法、真實、如應[3]如來為無所得。汝能記說而言:『我如解世尊所說之法者,漏盡比丘身壞、命終是斷滅無有』耶?」
三五
「友舍利弗!我於先無知故,以起彼惡見。今聞具壽舍利弗之說法,則斷彼惡成見,於法則現觀。」
三六
「友焰摩迦!有如是問汝者,〔謂:〕友焰摩迦比丘!漏盡之阿羅漢身壞、命終為如何耶?友焰摩迦!有如是問者,當如何答耶?」
三七
「友!有如是問我者,〔謂:〕……為如何耶?友!有如是問者,則如是答,〔謂:〕友!色是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已滅、已沒。受、想、行、識是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已滅、已沒。友!有如是問者,則如是作答。」
三八
「善哉、善哉!友焰摩迦!友焰摩迦!然則當為汝說譬,則得廣知。
三九
友焰摩迦!譬如有居士,或居士之子,富裕而財多、物多具足守護。有一人,欲彼之無益、不利、不安穩、欲奪〔彼〕命。彼如是思惟:『此居士或居士子,富裕財多、物多,具足守護。以力不易奪其命,我宜強入以奪命。』彼則到彼居士或居士子之處,作如是言曰:『尊者!我奉侍汝。』彼居士或居士子令彼奉侍。彼奉侍早起晚睡,事敬,愛語令喜悅。彼居士或居士子,信[4]彼為親友,信彼為心友而信賴彼。友!彼人如是,此居士或居士子,思惟信賴我之時,見彼獨居,則以利刀以奪其命。
四〇
友焰摩迦!汝意如何!彼人到此居士或居士子之處,到而如是言:『尊者!我奉侍汝』之時,彼為害者耶?為害者而且不知為我害者耶?
四一
彼奉侍早起晚睡、事敬、愛語以令喜悅時,彼乃為害者耶?為害者而且不知為我害者耶?
四二
見彼之獨居,以利刀奪其命時,彼為害者耶?為害者而且不知為我害者耶?」
「友!如是。」
四三
「友!如是無聞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故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觀受……想……行……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
四四
[A6]彼不如實知無常之色,色為無常,不如實知無常之受,受為無常,不如實知無常之想……行為無常,不如實知無常之識,識為無常。
四五
不如實知苦為色,色為苦,不如實知苦為受……想……行……識為苦。
四六
不如實知無我之色,色為無我,不如實知無我之受……想……行……識,識為無我。
四七
不如實知有為之色,色為有為,不如實知有為之受……想……行……識,識為有為。
四八
不如實知害者之色,色為害者,不如實知害者之受……想……行……識為害者。
四九
彼攝持[5]依色執為我體。攝持依執受……想……行……識為我體。彼依執此五取蘊,以資長夜不利、苦惱。
五〇
友!有聞之聖弟子,以見聖人……乃至……順善知識之法,不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不觀受……想……行……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
五一
彼如實知無常之色為色是無常,如實知無常之受……想……行……識,為識是無常。
五二
如實知苦之色為色是苦,如實知苦之受……想……行……識,為識是苦。
五三
如實知無我之色為色是無我。如實知無我之受……想……行……識,為識是無我。
五四
如實知有為之色為色是有為,如實知有為之受……想……行……識為識是有為。
五五
如實知害者之色為色是害者。如實知害者之受……想……行……識,為識是害者。
五六
彼不攝持不依色執為我體。不攝持不依受……想……行……識,執為我體。彼不依執此五取蘊而資長夜利益、安樂。」
五七
「友舍利弗!若諸具壽如是哀愍,欲利益以教導、教誡同梵行者,則等於此。我於此[6]聞具壽舍利弗所說法,無取著,由諸漏得心解脫。」
五八
具壽舍利弗如是說已。具壽焰摩迦喜悅,而歡喜具壽舍利弗之所說。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城大林重閣堂。
二
其時,具壽阿㝹羅度,住離世尊不遠之林間小屋。
三
時,有眾多之外道出家眾,到具壽阿㝹羅度之處,到而與具壽阿㝹羅度,俱相交談慶慰、可感銘、歡喜之言,而坐於一面。
四
坐於一面之彼諸外道出家眾,言具壽阿羅度曰:
「友阿㝹羅度!彼如來是最上人、最勝人,已獲得最勝,彼如來有施設此四句,〔謂:〕如來死後有耶?或如來死後無耶?或如來死後亦有亦無耶?或如來死後非有非無耶?」
五
如是言已,具壽阿㝹羅度,言彼諸外道出家眾曰:
「友等!彼如來是最上人、最勝人,已獲得最勝,彼如來不用施設此四句,〔謂:〕如來死後有耶?或如來死後無耶?或如來死後亦有亦無耶?或如來死後非有非無耶?」
六
如是言已。彼諸外道出家眾,言於具壽阿㝹羅度曰:
「此比丘,乃新參而出家未久;或若長老,則愚癡不聰明。」
七
時,諸外道出家眾,言新參,言愚癡,以毀罵具壽阿㝹羅度,即從座起而去。
八
時,彼諸外道出家眾離去未久,具壽阿㝹羅度乃生思念:
「若彼諸外道出家眾,重來問我,我將如何作答?為彼諸外道出家眾,說世尊之所說,不以非實讒誣世尊,以隨法說法、以順法之順正說[2],不得令墮呵責處?」
九
時,具壽阿㝹羅度來詣世尊之住處,詣而……乃至……
一〇
於一面坐之具壽阿㝹羅度,白世尊曰:
「大德!我住離世尊不遠之林間小屋。大德!時,有眾多外道出家眾,來到我處……乃……言我曰:『友阿㝹羅度!彼如來是最上人、最勝人,已獲得最勝,彼如來有施設此四句,〔謂:〕「如來死後有耶?……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耶?」』
一一
大德!如是言已,我言彼諸外道出家眾曰:『友等!彼如來是最上人、最勝人已獲得最勝。彼如來不用施設此四句,〔謂:〕「如來死後有耶?……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一二
大德!如是言已,彼諸外道出家眾言我曰:『此比丘乃新參而出家未久,或若長老則愚癡不聰明。』
一三
大德!時,彼諸外道出家眾,言新參,言愚癡以毀罵我,即從座起而去!
一四
大德!時,彼諸外道眾出家離去未久,我乃生思念:『若彼諸外道出家眾,重來問我,我將如何作答?為彼諸外道出家眾,說世尊之所說,不以非實讒誣世尊,以隨法說法、以順法之順正說,不得墮呵責處。』」
一五
「阿㝹羅度!汝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一六
「是故於是處……乃至……
一七
如是觀之,知……乃至……不受後有。」
一八
「阿㝹羅度!汝意如何!觀色是如來耶?」
「大德!不也。」
「觀受……想……行……識是如來耶?」
「大德!不也。」
一九
「阿㝹羅度!汝意如何!觀色中有如來耶?」
「大德!不也。」
「觀離色有如來耶?」
「大德!不也。」
「觀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
「大德!不也。」
「觀離識有如來耶?」
「大德!不也。」
二〇
「阿㝹羅度!汝意如何,見此如來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耶?」
「大德!不也。」
二一
「阿㝹羅度!汝於是處,於現法不得真實之如來,汝得說:『友等!彼如來乃最上人、最勝人、已獲得最勝,彼如來不用施設此四句,〔謂:〕「如來死後有耶?或如來死後無耶?或如來死後亦有亦無耶?或如來死後非有非無耶?」』」
「大德!不也。」
二二
「善哉、善哉!阿㝹羅度!阿㝹羅度!以前及現在,我乃施設苦與苦之滅。」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
二
其時,具壽跋迦梨住陶師之家,患重疾病而甚痛苦。
三
時,具壽跋迦梨告諸侍者言:
「友等!去詣世尊之住處,詣而以我語頭面頂禮世尊足而白言:『大德!跋迦梨比丘,患重疾病困苦,彼以頭面禮世尊足。』再如是白之:『大德世尊!願以哀愍故,請來跋迦梨之處。』」
四
「唯唯,友!」彼諸比丘,應諾具壽跋迦梨,去而詣世尊之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五
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跋迦梨比丘,患重疾病而甚痛苦,彼以頭面禮世尊足。復言曰:『大德!願以哀愍故,請來跋迦梨之處。』」
世尊默然而聽許。
六
時,世尊著下衣、持鉢、衣,往具壽跋迦梨之處。
七
具壽跋迦梨,遙見世尊來,見而起牀。
八
時,世尊言跋迦梨曰:
「止止!具壽跋迦梨,勿起牀!此處有設座,我坐此處。」
世尊坐於所設之坐。
九
坐而世尊言具壽跋迦梨曰:
「跋迦梨!堪忍否?足否?苦受之損為不增耶?知損失而不知增長耶?」
「大德!不忍、不足,苦受增而不損,知增長而不知損失。」
一〇
「跋迦梨!有少分之惡作否?有少分之追悔否?」
「大德!實不少惡作,不少追悔!」
一一
「跋迦梨!汝於自戒有所責否?」
「大德!我於自戒無所責。」
一二
「跋迦梨!若於自戒無所責者,有何惡作,有何追悔?」
「大德!欲詣見世尊已久,但雖欲往見世尊,唯我身缺乏力。」
一三
「止止!跋迦梨!何必見此爛壞之身。跋迦梨!得見法者則見我,見我者乃見法。跋迦梨!見法則見我,見我乃見法。
一四
跋迦梨!汝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一五~一六
「是故於此處……如是觀者,則知……不再受後有。」
一七
時,世尊以此教法,教導具壽跋迦梨,則從座起,而向鷲峰山去。
一八
時,世尊離去後未久,而告諸侍者言:
「友等!以牀載我至仙人黑石窟,如我應如何思命終於屋內耶?」
一九
「唯唯,友!」彼諸比丘應諾具壽跋迦梨,即以牀載具壽跋迦梨到仙人黑石窟。
二〇
時,世尊於日分之餘,及斯夜住鷲峰山。
二一
時,有二天神於深夜現殊妙之色相,徧照鷲峰山,來詣世尊之住處……乃至……立於一面。
二二
立於一面之一天神白世尊曰:
「大德!跋迦梨比丘思念解脫。」
二三
第二天神白世尊曰:
「大德!彼必善解脫而解脫。」
二四
二天神如是言,如是而敬禮世尊,右繞即滅其處。
二五
時,世尊於斯夜過後,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當往跋迦梨之處。往而如是言跋迦梨曰:「友跋迦梨!世尊聞二天神之語,昨夜有二天神,深夜現殊妙之色相,徧照鷲峰山,詣世尊之住處,詣而敬禮世尊立於一面。友!立一面之一天神白世尊言:『大德!跋迦梨比丘思念解脫。』第二天神白世尊言:『大德!彼必善解脫[2]而解脫。』友跋迦梨!世尊於汝作如是言:『跋迦梨!勿畏怖,跋迦梨!勿畏怖。汝之死非惡,汝之命終非惡。』」
二六
「唯然,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而往具壽跋迦梨之處。往而言具壽跋迦梨曰:
「友跋迦梨!世尊聞二天神之語……」
二七
時,具壽跋迦梨告諸侍者曰:
「友等!我由牀下。我如何以想坐高座而聆聞彼世尊之教耶?」
二八
「唯唯,友!」彼諸比丘應諾具壽跋迦梨,則扶具壽跋迦梨下牀。
二九
「友!昨夜有二天神,於深夜……乃至……立於一面。友,立於一面之一天神白佛言:『大德!跋迦梨比丘思解脫。』第二天神白世尊言:『大德!彼善解脫而解脫。』友跋迦梨!世尊對汝如是言:『跋迦梨!勿畏怖,跋迦梨[3]!勿畏怖,汝之死非惡,汝之命終非惡。』」
三〇
「友等!然則當以我語頭面頂禮世尊之足而白言:『大德!跋迦梨比丘患重疾病而甚痛苦。』以頭面頂禮彼世尊之足,而作如是白言:『大德!色是無常,我不猶豫,無常則苦者不疑惑。無常、苦變易之法,我於此無欲、無貪、無愛而不疑惑。大德!受是無常,我不猶豫……乃至……想……行……無常我不猶豫。無常則苦,我不疑惑。無常、苦變易之法,我於此無欲、無貪、無愛而不疑惑。』」
三一
「唯唯,大德!」彼諸比丘應諾具壽跋迦梨而去。
三二
時,諸比丘離去未久,具壽跋迦梨以執持刀。
三三
時,彼諸比丘!來詣世尊之住處,詣而坐於一面。一面坐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跋迦梨比丘患重疾病甚是痛苦。彼以頭面頂禮世尊之足,復作如是白言:『大德!色是無常,我不猶豫,無常則苦,我不疑惑。無常、苦變易之法,我於此無欲、無貪、無欲而不疑惑。受……想……行……識是無常,我不猶豫,無常則苦,不為疑惑。無常、苦變易之法,我於此無欲、無貪、無愛而不疑惑。』」
三四
時,世尊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我等往仙人黑石窟,跋迦梨善男子持刀之處。」
「唯唯,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
三五
時,世尊與眾多比丘,俱往仙人黑石窟。
三六
世尊遙見具壽跋迦梨,以肩屈於牀上而臥。
三七
其時,有黑雲、闇雲,行於東方,行於西方,行於北方,行於南方,行於上方,行於下方,行於四維。
三八
時,世尊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汝等見此黑雲,行於闇冥之東方,行於西方,行於北方,行於南方,行於上方,行於下方,行於四維耶?」
「大德!如是!」
三九
「諸比丘!此為魔波旬覓求跋迦梨善男子之識,謂跋迦梨善男子之識,止住於何處耶?
四〇
諸比丘!跋迦梨善男子,其識不止住而般涅槃。」
一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二
其時,具壽阿濕波誓住迦葉園,患重疾病甚是痛苦。
三
時,具壽阿濕波誓告諸侍者曰:
「友等!詣世尊之住處。詣而以我語頭面頂禮世尊之足而白言:『大德!阿濕波誓比丘,重患疾病甚是痛苦。彼以頭面頂禮世尊之足。』復如是白言:『大德世尊!願哀愍故,來阿濕波誓比丘之處。』」
四
「唯唯,友!」彼諸比丘!應諾具壽阿濕波誓,則往世尊之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五
坐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阿濕波誓比丘,疾病……乃至……大德世尊!願哀愍故,請來阿濕波誓之處。」
世尊默然而聽許。
六
時,世尊暮時,從宴默起,往具壽阿濕波誓之處。
七
具壽阿濕波誓,遙見世尊之來,見而起牀。
八
時,世尊言具壽阿濕波誓曰:
「止止!阿濕波誓,勿起牀,此處有設座,我坐此處。」
九
世尊坐於設座。坐而世尊言於具壽阿濕波誓曰:
「阿濕波誓!堪忍否?足否?……乃至……知損失,而不知增長否?」
一〇
「大德!不堪忍……乃至……知增長而不知損失。」
一一
「阿濕波誓!有少分之惡作否?有少分之追悔否?」
「大德!實不少惡作,不少追悔。」
一二
「阿濕波誓!汝於自戒有所責否?」
「大德!我於自戒無所責。」
一三
「阿濕波誓!若汝於自戒無所責者,有何惡作?有何追悔?」
「大德!我前[2]未病時,住於止身行,今不能獲得三昧。大德!我[3]不能獲得三昧,如是思惟:『我豈無退失[4]耶?』」
一四
「阿濕波誓!沙門、婆羅門,三昧堅固、三昧平等者,若不獲得三昧則如是思惟:『我豈無退失耶?』」
一五~一八
「阿濕波誓!汝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一九
識……乃至……
二〇
是故於此處……乃至……
二一
作如是觀,……知不再受後有。
二二
彼若感受樂受者,知是無常,知非所耽著,知非所歡喜。感受苦受者,知是無常,知非所耽著,知非所歡喜。感不苦不樂受者,知是無常……知非所歡喜。
二三
彼若感受樂受者,則感受離繫。感受苦受者,則感受離繫。感受不苦不樂受者,則感受離繫。
二四
彼感受身以邊際為受,而知感受身以邊際為受。感受命以邊際為受,而知感受命以邊際為受。身壞、命終之後,於此處知一切之受,非所歡喜而清涼。
二五
「阿濕波誓!譬如油炷,緣油燈而燃。彼油炷盡時,食無而消。阿濕波誓!如是比丘,感受身以邊際為受,而知感受身以邊際為受。感受命以邊際為受,而知感受命以邊際為受。身壞、命盡後,於此處知一切受,非所歡喜而清涼。」
一
爾時,眾多之長老比丘,住拘睒彌國瞿師多羅園。
二
其時,具壽差摩住跋陀梨園,患重病甚是痛苦。
三
時,諸長老比丘,暮時從宴默起,告具壽陀娑曰:
「友陀娑!往差摩比丘之處,往而言於差摩比丘曰:『友等!諸長老言汝:「友!堪忍否?足否?苦受損而不增、知損失、不知增長否?」』」
四
「唯唯,友等!」具壽陀娑應諾諸長老比丘而往具壽差摩之處。往而言具壽差摩曰:
「友差摩!諸長老言汝:『友!堪忍否?……不知增長否?』」
五
「友!不忍,不足……乃至……知增長而不知損失。」
六
時,具壽陀娑往諸長老比丘之處。往而言於諸長老比丘曰:
「友等!差摩比丘言:『友!不堪忍……乃至……知增長而不知損失。』」
七
「友陀娑!往差摩比丘之處。往而言於差摩比丘曰:『友差摩!諸長老言於汝:「友!世尊說示五取蘊,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具壽差摩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耶?」』」
八
「唯唯,友等!」具壽陀娑應諾諸長老比丘,往具壽差摩之處。往而……乃至……
「友!諸長者言汝:『友!世尊說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具壽差摩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否?』」
九
「友!世尊說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友等!我不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
一〇
時,具壽陀娑,往諸長老比丘之處。往而言諸長老比丘曰:
「友等!差摩比丘言:『友等!世尊說五取蘊,謂:色蘊……乃至……識蘊。友等!我不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
一一
「友陀娑!往差摩比丘之處,往而言差摩比丘:『友差摩!諸長老言汝:「友!世尊說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具壽差摩若不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者,具壽差摩乃漏盡阿羅漢。」』」
一二
「唯唯,友等!」具壽陀娑應諾長者比丘,往具壽差摩之處……乃至……
友差摩!諸長老言汝:「友!世尊說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具壽差摩若不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者,具壽差摩乃漏盡之阿羅漢。」
一三
「友等!世尊說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友等!我於此五取蘊不觀有少分之我或我所,而非漏盡之阿羅漢。友等!我雖證於五取蘊有我,而非觀此為我有。」
一四
時,具壽陀娑往諸長比丘之處……言諸長老比丘:
「友等!差摩比丘言:『友等!世尊說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友等!我不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而非漏盡之阿羅漢。友等!我雖證於五取蘊有我,而非觀此為我有。』」
一五
「友陀娑!往差摩比丘之處,往而言於差摩比丘曰:『友差摩!諸長老言汝:「友差摩!汝說為有我,以何者說為有我耶?說色是我耶?說離色有我耶?說受……想……行……識是我耶?說離識有我耶?友差摩!汝說為有我,以何者說為有我耶?」』」
一六
「唯唯,友等!」具壽陀娑應諾長老比丘,往具壽差摩之處。往而言於具壽差摩:
「友差摩!諸長老言汝:『友差摩!汝說有我,以何者說為有我耶?說色為我耶?說離色有我耶?說受……想……行……識是有我耶?說離識有我耶?友差摩!汝說有我,以說何為有我耶?』」
一七
「且止!友陀娑!何以如是令驅馳耶?取杖來,我自往諸長老比丘之住處。」
一八
時,具壽差摩扶搋往諸長老比丘之住處。往而與諸長老比丘,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
一九
坐一面時,諸長老比丘言於具壽差摩曰:
「友差摩!汝說為有我,以何者說為有我耶?說色是我耶?說離色有我耶?說受……想……行……識是我耶?說離識有我耶?友差摩!汝說為有我者,以何者說為有我耶?」
二〇
「友等!我非說色是我,非說受……想……行……識是我,非說離識有我。友等!我雖證於五取蘊為有我,但非觀此為我有。
二一
友等!譬如優鉢羅、鉢曇摩、分陀利華之香。若有人說瓣有香、莖[2]有香、花蕊有香者,為等說乎?」
「友!此事不然。」
「友等!如何答者,方為正答耶?」
「友!以答華有香,方為正答。」
二二
「友等!如是,我非說色是我,非說離色有我,非說受……想……行……識有我,非說離識有我。友等!我雖證於五取蘊有我,而非觀此為我有。
二三
友等!聖弟子雖已斷五下分結,但隨伴五取蘊之我慢、我欲、我隨眠未斷。彼於後時,於五取蘊觀生滅而住。〔謂:〕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二四
彼若於此五取蘊觀生滅而住者,隨伴五取蘊之我慢、我欲、我隨眠之未斷者,達永斷。
二五
友等!譬如染汙塵垢之衣。主者以此交與洗衣者。洗衣者,將此用鹽湯、灰水、牛糞,平均摩擦,而再以淨水洗濯之。
二六
彼衣雖然清淨潔白,然此隨伴之鹽臭、灰臭、牛糞臭未斷。洗衣者,將此交與主者,置於篋中以香薰此,則隨伴此之鹽臭、灰臭、牛糞臭之未斷者,而達永斷。
二七
友等!如是聖弟子,雖已斷五下分結,未斷隨伴五取蘊之我慢、我欲、我隨眠。彼於後時,於五取蘊觀生滅而住。〔謂:〕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彼若於五取蘊,觀生滅而住者,則於隨伴五取蘊之我慢、我欲,我隨眠之未斷者,達永斷。」
二八
如是說已,諸長老比丘言於具壽差摩曰:
「我等非欲嬈亂具壽差摩而問[3]。然具壽差摩,能廣說、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彼世尊之教。」
二九
具壽差摩,即廣說、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彼世尊之教。
三〇
具壽差摩如是說已。諸長老比丘喜悅、歡喜具壽差摩之所說。
三一
說如是說時、六十位長老比丘及具壽,無取著而從諸漏得心解脫。
一
爾時,有眾多長老比丘,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
二
時,具壽闡陀暮時從靜座而起,持鍵由精舍去至精舍,言於諸長老比丘曰:
「諸長老比丘!請教導我,諸具壽長老!請教導我!諸具壽長老!請為我說法,以使我得觀於法。」
三
如是言已,諸長老比丘言於具壽闡陀曰:
「友闡陀!色是無常、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行是無常、識是無常。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四
時,具壽闡陀乃思惟:
「我亦如是思惟:『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五
然而於一切行寂止,一切依定棄,愛盡、離欲、滅盡、涅槃,我心不進、不澄、不安住,不解脫。則生恐懼、取著[2],意退轉而思:『若然者,以何為我體耶?』然而觀於法者則不然。以誰為我說法,有使我觀於法者耶?」
六
時,具壽闡陀思惟:
「彼具壽阿難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與師及諸同梵行知識所讚歎尊重。具壽阿難能為我說法,以使我觀於法。我如是信賴具壽阿難,我應往具壽阿難之處。」
七
時,具壽闡陀,收藏臥、坐具,持鉢、衣,往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具壽阿難之處。往而與具壽阿難,俱相交談慶慰……乃至……
八
一面坐之具壽闡陀,言具壽阿難:
「友阿難!我有時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友!於時,我從靜坐起,持鍵由精舍去至精舍,言於諸長老比丘:『諸具壽長老!請教導我,請說法,令我得觀於法。』
九
如是言已。諸長老比丘謂我曰:『友闡陀!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色是無我……乃至……識是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一〇
友!時,我乃思惟:『我亦如是思惟色是無常,……乃至……識是無常,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一一
然而於一切行寂止,一切依定棄,愛盡、離欲、滅盡、涅槃,我心不進、不澄、不安住、不解脫。生恐懼、取著、意退轉則思:『苦然者,何為我體耶?』然而觀於法者則不然。誰為我說法,有使我觀於法者耶?
一二
友!時,我乃思惟:『彼具壽阿難,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師及諸同梵行知識所讚歎尊重。具壽阿難,能為我說法,以使我觀法。我如是信賴具壽阿難,我應往具壽阿難之處。』
一三
具壽阿難!請教導我,具壽阿難!請教誡我,具壽阿難!請為我說法,以使我觀法。」
一四
「我如是喜悅具壽闡陀。具壽闡陀,顯現以破除障礙者。闡陀!諦聽!汝足堪知法。」
一五
時,具壽闡陀知「我堪知法」,如是則得廣大歡喜、勝喜。
一六
「友闡陀!我親自聞於世尊,親自教導於迦旃延比丘,謂:
『迦旃延!此世間多依二〔邊〕,或有,或無。迦旃延!若以正慧如實觀世間之集者,於世間不生無見。迦旃延!若以正慧如實觀世間之滅者,於世間不生有見。迦旃延!此世間多為近倚、取著、現貪所縛。然而不接近、此近倚、取著、意之攝受、現貪、隨眠[3]則不取著。則不攝受「我體」,現生者則苦生、現滅者則苦滅、不疑惑、不猶豫、無其他緣而智生。迦旃延!如是為正見。
一七
迦旃延!〔一切是有〕者,此是一邊;〔一切是無〕者,此是一邊。迦旃延!如來離此二邊,依中而說法。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乃至……如是而有此一切苦蘊之集。然而,無餘離滅無明,則行滅……乃至……如是而有此一切苦蘊之滅。」』
一八
友阿難!如是具壽為同梵行者,欲哀愍、利益、所說教導、教誡者,我亦聞具壽阿難之說法,而現觀於法。」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國……乃至……
二
時,具壽羅睺羅,來詣世尊之處。詣而……乃至……
三
坐於一面之具壽羅睺羅白世尊曰:
「大德!如何知、如何觀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眠耶?」
四
「羅睺羅!一切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
五~七
一切之受……想……行……
八
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乃至……此非我,此非我所,此非我體,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
九
羅睺羅!如是知,如是觀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眠。」
〔九二〕羅睺羅(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坐於一面之具壽羅睺羅,白世尊曰:
「大德!如何知、如何觀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A7]眠,以超種種相,得寂靜,而善解脫耶?」
四
「羅睺羅!一切色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者,則無取著而解脫。
五~七
一切之受……想……行……
八
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者,則無取著而解脫。
九
羅睺羅!如是知,如是觀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眠。以超種種相,得寂靜而善解脫。」
第四長老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第五 華品
一~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譬如山間之河流,處多漂沒,流遠水勢急。其兩岸有生葦草者,即分散下垂於河中。有生茅草者,即分散下垂於河中。有生燈心草者,即分散下垂於河中。有生香草者,即分散下垂於河中。
四
有人被漂流,若捉執葦草者,即壞,由此因緣則墮於災厄苦難。若捉執茅草,……燈心草……香草……木者則壞,由此因緣墮於災厄苦難。
五
諸比丘!如是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觀色是我,我有色,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彼色壞,由此因緣,則墮於災厄苦難。
六~八
受……想……行……
九
觀識是我,我有識,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識壞,由此因緣,墮於災厄困難。
一〇
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一一~一四
「大德!是無常。」
一五
「諸比丘!是故於此……乃至……
一六
如是觀……乃至知……更不受後有。」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諸比丘!法語者不與世間任何人諍。
四
諸比丘!世間之智者,不許有者,我亦言無。諸比丘!世間之智者,許有者,我亦言有。
五
諸比丘!何以世間之智者,不許有者,我亦言無耶?
六
諸比丘!世間之智者不許有於色是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之法,我亦言無。
七~九
受……想……行……
一〇
世間之智者不許有於識是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之法,我亦言無。
一一
諸比丘!如是我所言無者,世間之智者,亦許無有。
一二
諸比丘!何以世間之智者許有,我亦言有耶?
一三
諸比丘!世間之智者許有,於色是無常、苦而有變易之法,我亦言有。
一四~一六
受……乃至……
一七
世間之智者許有,於識是無常、苦而有變易之法者,我亦言有。
一八
諸比丘!如是我言有者,世間之智者,亦許有有。
一九
諸比丘!於世間有世間法,如來現等覺現觀於此,而說現等覺現觀、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
二〇
諸比丘!何以於世間有世間法,如來為現等覺現觀於此,而說現等覺現觀、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耶?
二一
諸比丘!色是世間之世間法。如來現等覺現觀於此,而說現等覺現觀、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諸比丘!如來如是說、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有不知、不見者。我如何於此愚癡、盲闇、無眼之凡夫而不知不見。
二二
諸比丘!受是世間之世間法……
二三
諸比丘!想是世間之世間法……
二四
諸比丘!行是世間之世間法……
二五
諸比丘!識是世間之世間法,如來現等覺現觀於此,而說現等覺現觀、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諸比丘!如來如是說、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有不知、不見者。我如何於此愚癡、盲闇、無眼之凡夫而不知不見。
二六
諸比丘!譬如優鉢羅、鉢曇摩、分陀利華,生於水中,長於水中,由水顯現而不為所染而立。
二七
諸比丘!如是如來,長於世間,勝於世間,而不染於世間而住。」
一
爾時,世尊住阿毘陀處之恒河邊。
二
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三
「諸比丘!譬如此恒河起大聚沫,具眼之士夫,見此觀之,則如理於觀察。彼見於此觀之,如理於觀察: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於聚沫有堅實耶?
四
諸比丘!如是色有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比丘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於色有堅實焉!
五
諸比丘!譬如秋季降大雨,於水上泡沫之生滅。具眼之士夫,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彼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於水泡有堅實焉!
六
諸比丘!有如是受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比丘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彼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受有堅實焉!
七
諸比丘!譬如暑季之最終月,日盛中時,陽燄流動[2],具眼之士夫,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彼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無所有、無實、……乃至……諸比丘!如何於陽燄有堅實焉!
八
諸比丘!有如是想之……乃至……
九
諸比丘!譬如有士夫,欲〔得〕堅固之材,求堅固之材持利斧往尋求堅固之材而入林中。〔忽〕見彼處有直立之大芭蕉樹新鮮而無核心[3]。彼伐此根,伐根亦伐頂。伐頂而剝其樹皮。彼剝樹皮,連膚亦不得,何況堅實焉!
一〇
具眼之士夫,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彼見於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則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以芭蕉樹有堅實焉!
一一
諸比丘!有如是行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比丘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彼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則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於行有堅實焉!
一二
諸比丘!譬如幻師或幻師弟子,於四衢道[4]現幻,具眼之士夫,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彼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則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有幻之堅實焉!
一三
諸比丘!有如是識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比丘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彼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則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有識之堅實焉!
一四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之,而厭患於色,厭患於受……想……行……識。厭患而離欲,離欲而解脫,解脫而解脫已,則智生……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一五
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師更言曰:
一~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時,有一人……坐。
三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四
「大德!有少分色是常、恒、永住而不變易法,有相似永住[2]而應正住者耶?
五
大德!有少分受是常、恒、永住而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耶?
六
大德!有少分想是……乃至……
七
大德!有少分行是常、恒、永住而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耶?
八
大德!有少分識是常、恒、永住而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耶?」
九
「比丘!無有少分色是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法,相似永住應正住者。
一〇~一三
比丘!無有少分受……想……行……識是常、恒、永住而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
一四
時,世尊手執小牛糞摶,以告彼比丘曰:
一五
「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自性,獲得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之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
一六
比丘!若有如是分之自性,獲得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法者,梵行住者則無能正盡苦。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自性,獲得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法故,梵行住者有能正盡苦。
一七
比丘!於前生我為剎帝利之灌頂王。比丘!我為剎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都城,拘舍婆提城為上首。
一八
比丘!我為剎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宮殿,達摩殿為上首。
一九
比丘!我為剎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重閣,摩訶由訶閣為上首。
二〇
比丘!我為剎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牀,乃牙之所成,堅材之所成,金所成,銀所成。鋪以深毛之黑毛氈,鋪以白羊毛毯,以鋪有花樣之羊毛布,鋪以迦達利鹿之最勝毛毯,於上具張蓋,兩側有丹枕。
二一
比丘!我為剎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象,以金莊嚴之,以具金幢,金網覆於上,布薩象為上首。
二二
比丘!我為剎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馬,以金莊嚴之,具以金幢,金網覆於上,婆羅訶馬王為上首。
二三
比丘!我為剎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車,以金莊嚴之,具以金幢,金網覆於上,毘闍那難提車為上首。
二四
比丘!我為剎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摩尼珠,珠寶為上首。
二五
比丘!我……乃至……有八萬四千之女,須跋陀妃為上首。
二六
比丘!我……乃至……有八萬四千之剎帝利,從臣而主兵臣寶為上首。
二七
比丘!我……乃至……有八萬四千之乳牛,以黃麻莊嚴之,具以之搾乳桶。
二八
比丘!我……乃至……有八萬四千俱底之衣服,是芻摩細衣,憍奢耶細衣,欽婆羅細衣,古貝細衣。
二九
比丘!我……乃至……有八萬四千之釜飲食,以供朝夕飲食。
三〇
復次,比丘!其時有八萬四千之都城,我唯居一都城,即拘舍婆提城。
三一
比丘!其時有八萬四千之宮殿,我唯居一宮殿,則達摩殿。
三二
比丘!其時有八萬四千之重閣,我唯居一重閣,即摩訶由訶閣。
三三
比丘!其時有八萬四千之牀,我唯用牙所成,或堅材所成,或金所成,或銀所成。
三四
比丘!其時雖有八萬四千之象,我唯乘一象,即布薩象。
三五
比丘!其時雖有八萬四千之馬,我唯乘一馬,即婆羅訶馬王。
三六
比丘!其時雖有八萬四千之車,我唯乘一車,即毘闍那難提車。
三七
比丘!其時雖八萬四千之女,唯一之女奉侍於我,即剎帝利女,或耶羅美迦女。
三八
比丘!其時雖有八萬四千俱底之衣服,我唯著一套衣,即芻摩細衣,或憍奢耶細衣,或欽婆羅細衣,或古貝細衣。
三九
比丘!雖有八萬四千之釜飲食,我唯食一釜食,乃至那厘量之飯,及於此相應之羹。
四〇
比丘!一切諸行皆為過去而滅盡所變易。
四一
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也。比丘!如是諸行是無恒。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安。
四二
比丘!故應厭患、應離,應解脫於一切諸行。」
一~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三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四
「大德!有少分之色是常、恒、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耶?
五
大德!有少分之受……乃至……
六
大德!有少分之想……乃至……
七
大德!有少分之行……乃至……
八
大德!有少分之識是常、恒、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耶?」
九
「比丘!無有少分之色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
一〇~一三
比丘!無有少分之受……想……行……識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
一四
時,世尊於指尖置少許之塵,告彼比丘曰:
一五
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色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
比丘!若有如是分之色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者,即無梵行者能正盡苦。比丘!然而,無有如是分之色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者,故有梵行者,能正盡苦。
一六
比丘!無有如是分之受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
比丘!若有如是分之受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者,梵行住即不能正盡苦。比丘[2]!然而,無有如是分之受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者,故梵行住能正盡苦。
一七
比丘!無有如是分之想……乃至……
一八
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行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
比丘!若有如是分之行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者,梵行住即不能正盡苦。比丘!然而,無有如是分之行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故梵行住,能正盡苦。
一九
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識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
比丘!若有如是分之識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者,梵行住即不能正盡苦。比丘!然而,無有如是分之識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故梵行住,能正盡苦。
二〇
比丘!汝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二一
「比丘!是故於此處……乃至……
二二
如是觀……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一~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三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四
「大德!有少分之色是常、恒、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耶?
五~八
大德!有少分之受……想……行……識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有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耶?」
九
「比丘!無有少分之色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
一〇~一三
比丘!無有少分之受……想……行……識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
一~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輪迴乃由無始來,眾生為無明所蓋,渴愛所繫,流轉輪迴而不知其前際。
四
諸比丘!大海有乾枯歸無之時。諸比丘!而我不說無明所蓋,渴愛所繫,流轉輪迴之眾生,有苦之邊際。
五
諸比丘!須彌山王有崩落歸無之時。諸比丘!而我不說無明所蓋、渴愛所繫、流轉輪迴之眾生,有苦之邊際。
六
諸比丘!大地有敗壞歸無之時。諸比丘!而我不說無明所蓋,渴愛所繫,流轉輪迴之眾生,有苦之邊際。
七
諸比丘!譬如狗堅固縛於繩,以繫於杙柱,而彼輪轉繞於杙柱。諸比丘!如是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乃至……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見色是我……乃至……受……想……行……識是我。我乃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以繞色輪轉,以繞受……想……行……識輪轉而不解脫於色,不解脫於受,不解脫於想,不解脫於行,不解脫於識,不解脫於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不解脫於苦。
八
諸比丘!然而,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乃至……順善知識之法。不見色是我……乃至……受……想……行……識是我;我乃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不繞色輪轉,不繞受……想……行……識輪轉。彼不繞色、不輪轉,〔不繞受……想……行……識不輪轉〕而解脫於色,解脫於受,解脫於想,解脫於行,解脫於識,解脫於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解脫於苦。」
一~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輪迴乃由無始來,眾生為無明所蓋,渴愛所繫,流轉輪迴而不知其前際。
四
諸比丘!譬如狗堅固縛於繩,繫於杙柱,彼坐者,順杙柱而坐,臥者,順杙柱而臥。
五
諸比丘!如是無聞之凡夫,見於色此是我所、是我、是我體。見於受、想、行、識此是我所、是我、是我體。若彼行者,即順於五取蘊而行,住者,即順於五取蘊而住,坐者,即順於五取蘊而坐,臥者,即順於五取蘊而臥。
六
諸比丘!是故,應常常觀察自心,此心長夜染於貪欲、瞋恚、愚癡。諸比丘!因心受染故,眾生受染;心淨故,眾生淨。
七
「大德!如是。」
「諸比丘!彼名『行』之畫乃心之所思。諸比丘!心比其『行』畫更多彩。
八
諸比丘!是故應常常觀察自心,此心長夜染於貪欲、瞋恚、愚癡。諸比丘!心受染故,眾生受染;心淨故,眾生淨。
九
諸比丘!我不見於他類如種種畜生之多樣。諸比丘!畜生亦心之所思[3]。諸比丘!心亦比彼畜生更多種。
一〇
諸比丘!是故應常常觀察自心。此心長夜染於貪欲、瞋恚、愚癡。諸比丘!心受染故,眾生受染;心淨故,眾生淨。
一一
諸比丘!譬如染絲者或畫師,用染料、胭脂、姜黃、藍、茜,善磨之板、壁、布片,以畫男女之像,肢節悉現。諸比丘!如是之無聞凡夫,反覆而起色,起受……想……行……識。
一二
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受……想……行……識……乃至……
一三~一四
諸比丘!是故於此處……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一~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我說知見而諸漏滅盡,非不知不見。
四
諸比丘!以如何知見,而盡諸漏耶?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滅。此是受……想……行……識也。此是識之集,此是識之滅。諸比丘!如是知見,而盡諸漏。
五
諸比丘[2]!若比丘不勤勉修習而住者,雖希望『無執取,而心得解脫諸漏』,無執取而心不得解脫諸漏。
六
所以者何?應言不修習故。不修習於何耶?不修習四念處,不修習四正勤,不修習四神足,不修習五根,不修習五力,不修習七覺支,不修習八支聖道故。
七
諸比丘!譬如有八、十、十二之鷄卵,鷄則不正孵抱於此,不正暖之,不正孵之。
八
彼鷄雖希望『雛能以足、爪、鷄冠,或口嘴以破卵殼,安穩而出生』,彼雛卻不能以足、爪、鷄冠,或口嘴以破卵殼,安穩而出生。
九
所以者何?諸比丘!雖有如是八、十、十二之鷄卵,鷄則不正抱於此,不正暖之,不正孵故。
一〇
諸比丘!如是若比丘不勤勉修習而住者,雖希望『無執取,而心得諸漏解脫』,無執取而心不得諸漏解脫。
一一
所以者何?應言不修習故。不修習於何耶?不修習四念處……乃至……不修習八支聖道故。
一二
諸比丘!若比丘勤勉修習而住者,雖不希望『無執取,而心得諸漏解脫』,無執取而心得諸漏解脫。
一三
所以者何?應言修習故,修習於何耶?修習四念處、修習四正勤、修習四神足、修習五根、修習五力、修習七覺支、修習八支聖道故。
一四
諸比丘!譬如有八、十、十二之鷄卵,鷄乃正抱於此,正暖之,正孵之。彼鷄雖不希望『雛以足、爪、鷄冠,或口嘴、破其卵殼,令安穩出生』,彼雛能以足、爪、鷄冠,或口嘴,破其卵殼,安穩出生。
一五
所以者何?諸比丘!如是八、十、十二之鷄卵,鷄乃正抱於此,正孵故。
一六
諸比丘!如是若比丘勤勉修習而住者,雖不希望『無執取,而心得諸漏解脫』,無執取而心解脫諸漏。
一七
所以者何?應言修習故。修習於何耶?修習四念處……乃至……修習八支聖道故。
一八
諸比丘!譬如石匠或石工匠弟子之斧柄現其指跡,現其母指跡。彼雖不知『我手握斧柄所損,今日幾許、昨日幾許、明日幾許』,而只知損之損。
一九
諸比丘!如是,若比丘勤勉修習而住者,雖不知『我漏之盡今日幾許、昨日幾許、明日幾許』,以知漏之盡。
二〇
諸比丘!譬如海上有船舶,以籐綴縛而漂流於六月水上,冬則漂著於陸地,綴縛被風日所曝。彼綴縛又被雲雨所霑[3],容易耗損腐敗。
二一
諸比丘!如是,若比丘勤勉修習而住者,諸結容易損耗腐敗。」
一~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以修習無常想,多習者,永盡一切欲貪,永盡一切色貪,永盡一切有貪,永盡一切無明,永斷一切我慢。
四
諸比丘!譬如田夫,秋時執大犁而耕,以斷一切生長之根。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多習者,永盡一切欲貪,永盡一切色欲,永盡一切有貪,永盡一切無明,永斷一切我慢。
五
諸比丘!譬如割婆羅波草人,割波羅波草,以捉其端而振動上下,振動左右,振動而棄之。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六
諸比丘!譬如菴羅果脫離於樹幹,著於樹幹之菴羅果,悉隨於此。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七
諸比丘!譬如重閣之一切重簷之向於屋頂、趣於屋頂、集於屋頂,以屋頂為最上。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八
諸比丘!譬如諸根香中,以隨時檀為最上。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九
諸比丘!譬如諸核香中,以赤檀為最上。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一〇
諸比丘!譬如諸華香中,以夏生之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一一
諸比丘!譬如諸小王悉隨屬於轉輪王,轉輪王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一二
諸比丘!譬如諸星之光明,悉不應於月光十六分之一,以月光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一三
諸比丘!譬如秋時,空豁無雲時,日昇於蒼天,以除一切虛空之闇冥,輝耀熱照。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多習者,永盡一切欲貪,永盡一切色貪,永盡一切有貪,永盡一切無明,永斷一切我慢。
一四
諸比丘!如何修習無常想?如何多修習者,永盡一切欲貪……乃至……永斷一切我慢耶?
一五
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滅,此是受……想……行……識之集,此是識之滅。
一六
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如是多習者,永盡一切欲貪,永盡一切色貪,永盡有貪,永盡一切無明,永斷一切我慢。」
(第五)華品(終)
此品之攝頌:
中五十經品之攝頌
第三 後五十經
第一 邊品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四邊。以何為四耶?有身邊,有身集邊,有滅邊,有順身滅道邊是。
四
諸比丘!何為有身邊耶?名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諸比丘!此名為有身邊。
五
諸比丘!以何為有身集邊耶?當來有之渴與愛、喜貪俱而為樂著於彼彼。謂:是欲愛、有愛、非有愛。諸比丘!此名為有身集邊。
六
諸比丘!以何為有身滅邊耶?彼渴愛之無餘、離欲、滅盡、捨離、定棄、解脫、無著是。諸比丘!此名為有身滅邊。
七
諸比丘!何為有順身滅道邊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乃至……正定是。諸比丘!此名為有順身滅道邊。
八
諸比丘!有如是之四邊。」
〔一〇四〕第二 苦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苦、苦集、苦滅、順苦滅道,諦聽。
四
諸比丘!以何為苦耶?名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諸比丘!此名為苦。
五
諸比丘!以何為苦集耶?當來有之渴愛……乃至……非有愛是。諸比丘!此名為苦集。
六
諸比丘!以何為苦滅耶?彼渴愛之無餘、離欲、滅盡、捨離、定棄、解脫、無著。諸比丘!此名為苦滅。
七
諸比丘!以何為順苦滅道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乃至……正定。諸比丘!此名為順苦滅道。」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有身、有身之集、有身之滅、有順身滅之道,諦聽。
四
諸比丘!以何為有身耶?名為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諸比丘!此名為有身。
五
諸比丘!以何為有身之集耶?當來有之渴愛……乃至……諸比丘!此名為有身之集。
六
諸比丘!以何為有身之滅耶?彼渴愛之……乃至……。諸比丘!此名為有身之滅。
七~八
諸比丘!以何為有順身滅之道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乃至……正定。諸比丘!此名為有順身滅之道。」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為汝等〕說所知法、徧智、徧智人,諦聽。
四
諸比丘!以何為所知法耶?諸比丘!色是所知法,受……想……行……識是所知法。諸比丘!如是名為所知法。
五
諸比丘!以何為徧智耶?諸比丘!乃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也。諸比丘!如是名為徧智。
六
諸比丘!以何為徧知人耶?乃名阿羅漢。具壽之名某甲,姓某甲者。諸比丘如是名為徧知人。」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
四
諸比丘!於諸沙門、婆羅門,而不如實知此五取蘊之味、過患者,諸比丘[2]!彼於沙門、婆羅門中,雖是沙門、婆羅門,但我不肯許,又因彼諸具壽於現法,非自證知、現證具足住沙門、婆羅門之義。
五
諸比丘!然而,諸沙門,婆羅門如實知此五取蘊之味、過患與出離者,諸比丘!我肯許彼沙門、婆羅門,於沙門中是沙門,於婆羅門中是婆羅門。又因彼諸具壽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住沙門、婆羅門之義。」
〔一〇八〕第八 沙門(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
四~五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不如實知此五取蘊之集、滅、味、過患與出離者……乃至……知……者……自證知、現證具足住……。」
〔一〇九〕第七 預流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
四
諸比丘!聖弟子如實知此五取蘊之集、滅、味、過患與出離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有不墮法,決定趣於三菩提。」
〔一一〇〕第八 阿羅漢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也。
四
諸比丘!比丘如實知此五取蘊之集、滅、味、過患與出離,不執取而解脫故。諸比丘!此比丘名為漏盡阿羅漢。梵行已立,所作已[A9]辦,捨棄重擔,達得己利,以盡有結,正知解脫。」
〔一一一〕第九 欲貪(一)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於色須斷欲、貪、喜、愛。若如是斷彼色者,即如截斷多羅樹頭及根,令歸於無,使未來不生。
四~六
受……想……行……
七
於識須斷欲、貪、喜、愛。若如是斷彼識者,即如截斷多羅樹頭及根,令歸於無,使未來不生。」
〔一一二〕第十 欲貪(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於色須斷欲、貪、喜、愛、執取之取,心之取著、現貪、隨眠。若如是斷彼色者,即截斷……及根……乃至……
四~五
受……想……
六
於行須斷欲……乃至……。若如是斷彼行者,即如截多羅樹頭及根,令歸於無,使未來不生。
七
於識須斷欲、貪、喜、愛、執取之取、心之取著、現貪、隨眠。若如是斷識者,如截斷多羅樹頭及根,令歸於無,使未來不生。」
邊品終
此品攝頌曰:
第二 說法品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之處……乃至……
三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無明。說無明者,以何為無明,如何為無明人耶?」
四
「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知色,不知色集,不知色滅,不知順色滅道。
五~八
不知受……想……行……乃至……順識滅道。
九
比丘!此名為無明,如是為無明人。」
〔一一四〕第二 明(比丘)
一~三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四
「大德!明。說明者,大德!以何為明?如何為明人?」
※四
「比丘!於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知色,色集……色滅……順色滅道。
五~八
受……想……行……乃至……知順識滅道。
九
比丘!此名為明,如是為明人。」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說法者,名說法者。大德!如何為說法者耶?」
四
「若比丘為色之厭患、離欲、滅盡而說法者,應名為說法比丘。若對向於色之厭患、離欲、滅盡者,應名為對向於法隨法之比丘。若比丘以厭患於色、離欲、滅盡,不取執而解脫者,應名為得達現法涅槃之比丘。
五~七
若比丘、於受……想……行……
八
若比丘!為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而說法者,應名為說法比丘。若比丘,對向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者,應名為對向法隨法之比丘。若比丘,以厭患於識、離欲、滅盡、不取執而解脫者,應名為得達現法涅槃之比丘。」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說法者,名為說法者,大德!如何為說法者耶?如何為對向於法隨法者耶?如何為達得現法涅槃耶?」
三
「若比丘!為色之厭患、離欲、滅盡而說法者,應名為說法比丘。若比丘對向色之厭患、離欲、滅盡者,應名為對向法隨法之比丘。若比丘,以厭患於色、離欲、滅盡,不執取而解脫者,應名為得達現法涅槃之比丘。
四~六
若比丘,於受……想……行……
七
若比丘,為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而說法者,名為說法比丘。若比丘對向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者,應名為對向法隨法之比丘。若比丘以厭患於識、離欲、滅盡,不執取而解脫者,應名為得達現法涅槃之比丘。」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於此有無聞凡夫。不見聖人……乃至……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見色是我,我乃色有,於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諸比丘!此名為無聞凡夫,被色縛所縛,被縛於內外之縛。不見岸,不見彼岸,被縛而生,被縛而死,被縛而從此世趣於後世。
四
見受是我……乃至……受中有我。諸比丘!此名為無聞凡夫,被受縛所縛,被縛於內外之縛。不見岸,不見彼岸。被縛而生,被縛而死,被縛而從此世趣於後世。
五~六
想……行……
七
見識是我……乃至……。諸比丘!此名為無聞凡夫,被縛於識縛,被縛於內外之縛。不見岸,不見彼岸。被縛而生,被縛而死,被縛從此世而趣向後世。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乃至……順善知識之法,不見色是我,我乃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諸比丘!此名為有聞之聖子,不被色縛所縛,不被內外之縛所縛,為見岸,見彼岸。此為由苦徧解脫。
九
受……
一〇
想……
一一
行……
一二
不見識是我……乃至……諸比丘!此名為有聞之聖弟子,不被識縛所縛,不被內外之縛所縛。為見岸,見彼岸。此為由苦徧解脫。」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見此色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善哉,諸比丘!諸比丘!此色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應以正慧如實觀。
三~五
受……想……行……
六
見此識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善哉,諸比丘!諸比丘!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應以正慧實觀。
七
如是觀……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見此色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耶?」
「大德!如是。」
「善哉,諸比丘!諸比丘!此色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應以正慧如實觀。
三~五
受……想……行……
六
見此識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耶?」
「大德!如是。」
「善哉,諸比丘!諸比丘!此識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應以正慧如實觀。
七
如是……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結與結法,諦聽。
三
諸比丘!以何為結法?以何為結耶?
四
諸比丘!色是結法。於此欲、貪,於此即是結。
五~七
受……想……行……
八
識是結法。於此欲、貪,於此即是結。
九
諸比丘!此名為結是結法。」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我說取法及取,諦聽。
※四
諸比丘!何為取法?何為取耶?
五
諸比丘!色是取法。於此欲、貪,於此即是取。
六~八
受……想……行……
九
識是取法。於此欲、貪,於此即是取。
一〇
諸比丘!此名為取法,為取。」
一
爾時,具壽舍利弗及具壽摩訶拘絺羅,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
二~三
時,具壽摩訶拘絺羅,於暮時從靜座起,即往具壽舍利弗之處……乃至……言:
「友舍利弗!戒具足之比丘,應以何法如理作意耶?」
四
友拘絺羅!戒具足之比丘,應如理作意:五取蘊是無常、苦、病、癰、[A10]刺、痛、病、他、壞、空,無我。
五
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友拘絺羅!戒具足之比丘,應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苦……乃至……無我。
六
「友!於此戒具足之比丘,若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是苦……乃至……無我,則有當現證預流果。」
七
「友舍利弗!預流之比丘!應以何法如理作意耶?」
八
「友拘絺羅!預流之比丘!應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乃至……無我。
九
友!又於此,預流之比丘!若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乃至……無我,則有當現證一來果。」
一〇
「友舍利弗!一來之比丘,應以何法如理作意耶?」
一一
「友拘絺羅!一來之比丘,當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乃至……無我。
一二
友!又於此,一來之比丘,若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乃至……無我,則有當現證不還果。」
一三
「友舍利弗!不還之比丘,應以何法如理作意耶?」
一四
「友拘絺羅!不還之比丘,應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乃至……無我。
一五
友!於此不還之比丘,若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乃至……無我,則有當現證阿羅漢果。」
一六
「友舍利弗!阿羅漢應以何法如理作意耶?」
一七
「友拘絺羅!阿羅漢應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苦、病、癰、[A11]刺、痛、病、他、壞、空、無我。
一八
友!阿羅漢更無所作,無已辦之增益。然而修習此諸法,多修習者,則資於現法樂住、正念正知。」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時,具壽劫波來詣世尊住處……
三
坐於一面之具壽劫波,白世尊言:
「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除我慢、我所慢、慢隨眠耶?」
四
「劫波!如是以正慧觀: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此非我體。
五~七
所有受……想……行……
八
如是以正慧觀: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九
劫波!如是知、如是見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得除我慢、我所慢、慢隨眠。」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坐於一面之具壽劫波,白世尊言:
「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得離我慢、我所慢之慢,心越種種相、寂靜、解脫耶?」
三
「劫波!如是以正慧觀: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無取而解脫。
四~六
所有受……想……行……
七
如是以正慧觀: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無取而解脫。
八
劫波!如是知、如是見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得離我慢、我所慢之慢,心越種種相、寂靜、善解脫。」
說法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第三 無明品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而……乃至……
三
坐於一面而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無明,說無明者。大德!何為無明?如何為無明人耶?」
四
「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於色有集法,不如實知[2]色乃有集法。於色有滅法,不如實知色乃有滅法。於色有集滅法,不如實知色乃有集滅法。
五
於受有集法,不如實知受乃有集法。於受有滅法,不如實知受乃有滅法。於受有集滅法,不如實知受乃有集滅法。
六
想有集法……乃至……
七
於行有集法,不如實知行乃有集法。於行有滅法,不如實知行乃有滅法。於行有集滅法,不如實知行乃有集滅法。
八
於識有集法,不如實知識乃有集法。於識有滅法,不如實知識乃有滅法。於識有集滅法,不如實知識乃有集滅法。
九
比丘!說此為無明,如是為無明人。」
一〇
如是說已,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明,說明者。大德!何者為明?何者為明人耶?」
一一
「比丘!於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有色集法者,如實知有色集法。有色滅法者,如實知有色滅法。有色集滅法者,如實知有色集滅法。
一二
有受集法者……乃至……
一三
有想集法者……乃至……
一四
有行集法者……乃至……
一五
有識集法者,如實知有識集法。有識滅法者,如實知有識滅法。有識集滅法者,如實知有識集滅法。
一六
比丘!說此為明,如是為明人。」
〔一二七〕第二 集法(二)
一
爾時,具壽舍利弗與具壽拘絺羅,住[1]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園。
二
時,具壽摩拘絺羅,於暮時從靜坐起……乃至……
三
坐於一面之具壽摩訶拘絺羅,言具壽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無明,說無明者。友!何為無明,何為無明人耶?」
四
「友!於此處有無聞之凡夫,於色有集法,不如實知色乃有集法,於色有滅法……乃至……不如實知色乃有集滅法。
五
於受有集法……乃至……
六
於想有集法……乃至……
七
於行有集法……乃至……
八
於識有集法……乃至……於識有滅法……乃至……不如實知於識有集滅法。
九
〔一二八〕第三 集法(三)
一~二
波羅捺國因緣。
三
坐於一面之具壽摩訶拘絺羅,言於具壽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明,說明者。友!何者為明?如何為明人耶?」
四
「友!於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於色有集法者,如實知色有集法。於色有滅法者……乃至……於色有集滅法者,如實知色有集滅法。
五
受有集法者……乃至……
六
想有集法者……乃至……
七
行有集法者……乃至……
八
識有集法者……乃至……如實知識有集滅法。
九
友!說此為明,如此為明人。」
〔一二九〕第四 味(一)
一~二
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園……乃至……
三
坐於一面之具壽摩訶拘絺羅,言於具壽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無明,說無明者。友!何者為無明?如何為無明人耶?」
四
「友!於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如實知色之味、過患、出離。
五~七
受……想……行……
八
不如實知色之味、過患、出離。
九
友!說此為無明,如此為無明人。」
〔一三〇〕第五 味(二)
一~二
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園……
三
「友舍利弗!明,說明者。友!何者為明,如何為明人耶?」
四
「友!於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如實知色之味、過患、出離。
五~七
受……想……行……
八
如實知識之味、過患、出離。
九
友!說此為明,如此為明人。」
〔一三一〕第六 集(一)
一~二
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園……
三
「友舍利弗,無明,說無明者。友!何者為無明,如何為無明人耶?」
四
「友!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五~八
不如實知受……想……行……識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九
友!說此為無明,如此為無明人。」
〔一三二〕第七 集(二)
一~二
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園……
三
坐於一面之具壽摩訶拘絺羅言具壽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明,說明者。友!何者為明?如何為明人耶?」
四
「友!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如實知色之集、滅、味[1]、過患、出離。
五~八
如實知受……想……行……識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九
友!說此為明,如此為明人。」
〔一三三〕第八 拘絺羅(一)
一
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園……
二
三
坐於一面之舍利弗,言具壽摩訶拘絺羅曰:
「友拘絺羅!無明,說無明者。友[2]!何者為無明,如何為無明人耶?」
四
「友!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如實知色之味、過患、出離。
五~八
不如實知受……想……行……識之味、過患、出離。
九
友!說此為無明,如此為無明人。」
一〇
如是言已,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摩訶拘絺羅曰:
「友拘絺羅!明,說明者。友!何者為明?如何為明人耶?」
一一
「友!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如實知色之味、過患、出離。
一二~一四
受……想……行……
一五
如實知識之味、過患、出離。
一六
友!說此為明,如此為明人。」
〔一三四〕第九 拘絺羅(二)
一~二
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園……
三
「友拘絺羅!無明,說無明者[1]。友!何者為無明?如何為無明人耶?」
四
「友!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如實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五~七
受……想……行……
八
不如實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九
友!說此為無明,如此為無明人。」
一〇
如是言已,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摩訶拘絺羅曰:
「友拘絺羅!明,說明者。友!何者為明?如何為明人耶?」
一一
「友!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如實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一二~一四
受……想……行……
一五
如實知識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一三五〕第十 拘絺羅(三)
一~二
同前之因緣。
三
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摩訶拘絺羅曰:
「友拘絺羅!無明,說無明者。友!何者為無明?如何為無明人?」
四
「友!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知色,不知色集,不知色滅,不知順色滅之道。
五~七
受……想……行……
八
不知識,不知識集,不知識滅,不知順識滅道。
九
友!說此為無明,如此為無明人。」
一〇
如是言已,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摩訶拘絺羅曰:
一一
「友!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知色、知色集、知色滅,知順色滅道。
一二~一四
受……想……行……
一五
知識,知識集,知識滅,知順識滅道。
一六
友!說此為明,如此為明人。」
無明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第四 煻煨品
一~二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色是煻煨,受是煻煨,想是煻煨,行是煻煨,識是煻煨。
四
諸比丘!如是觀而有聞之聖弟子,厭患於色,厭患於受……想……行……識。
五
厭患而離欲……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一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於無常者應斷欲。諸比丘!何者為無常耶?
三
諸比丘!色是無常,於此應斷欲。
四~六
受……想……行……
七
識是無常,於此應斷欲。
八
諸比丘!於無常者應斷欲。」
〔一三八〕第三 無常(二)
一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於無常者應斷貪。諸比丘!何者為無常耶?
三
諸比丘!色是無常,於此應斷貪。
四~七
受……想……行……識是無常,於此應斷貪。
八
諸比丘!於無常者應斷貪。」
〔一三九〕第四 無常(三)
一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於無常者應斷欲貪。諸比丘!何者為無常耶?
三
諸比丘!色是無常,於此應斷欲貪。
四~七
受……想……行……識是無常,於此應斷欲貪。
八
諸比丘!於無常者應斷欲貪。」
〔一四〇~一四二〕第六~第七 苦(一~三)
一~二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三~八
「諸比丘!於苦者應斷欲……貪……欲貪……乃至……」
〔一四三~一四五〕第八~第十 無我(一~三)
一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於無我者應斷欲……貪……欲貪。諸比丘!何者為無我耶?
三
諸比丘!色是無我,於此應斷欲……貪……欲貪。
四~六
受……想……行……
七
識是無我,於此應斷欲……貪……欲貪。
八
諸比丘!於無我者應斷欲……貪……欲貪。」
一~二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信心出家之善男子,以此為隨順法,謂:於色多厭患而住,於受……想……行……識多厭患而住。
四
於彼色多厭患而住,於受……想……行……識多厭患而住。徧知色、徧知受……想……行識。
五
彼徧知色、徧知受……想……行……識而由色解脫、受解脫、想解脫、行解脫、識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解脫,苦解脫。」
〔一四七〕第十二 善男子苦(二)
一~二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信心出家之善男子,以此為隨順法,謂:於色觀無常而住,於受……想……行……識觀無常而住……乃至……
四~五
為由苦而解脫。」
〔一四八〕第十三 善男子苦(三)
一~二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信心出家之善男子,以此為隨順法,謂於色觀無我而住,於受……想……行……識觀無我而住。
四
彼於色觀無我而住,於受……想……行……識觀無我而住。以徧知色,以徧知受……想……行……識。
五
彼徧知色,徧知受……想……行……識而由色解脫、由受解脫、由想解脫、由行解脫、由識解脫,由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解脫,由苦而解脫。」
第四煻煨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第五 見品
一~二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由有何?由取何?於內生樂苦耶?」
四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願請說示〕。」
五
「諸比丘!由有色,由取色,於內生樂苦。」
六~八
受……想……行……
九
由有識,由取識,於內生樂苦。
一〇
「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不取無常、苦變易之法,於內當生樂苦耶?」
「大德!不也。」
一一~一三
受……想……行……
一四
「識是常耶?為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不取無常、苦變易法者,於內當生樂苦耶?」
「大德!不也。」
一五
「如是觀……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一~二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由有何?由取何?由現貪何?而見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四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五~九
「諸比丘!由有色、由取色、由現貪於色……乃至……由有識、由取識、由現貪色,而見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
一〇
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一一~一三
受……想……行……
一四
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不取有變易之法者,當見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一五
如是觀……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一~三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由有何?由取何?以現貪何?而起如是見:此有我、此有世間、我死後有,為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之法耶?」
四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五
「諸比丘!由有色,由取色,由現貪於色而起如是見:此有我、此有世間、我死後有,為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之法。
六~九
由有受……想……行……識、由取識、由現貪於識、而起如是之見:此有我、此有世間、為我死後有,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之法。
一〇
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雖不取無常、苦而有變易之法,而起如是見:此有我、此有世間、我死後有,常、恒、永住而應有不變易之法耶?」
「大德!不也。」
一一~一四
「受……想……行……識是常耶?為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雖不取無常,有變易之法,而起如是見:此有我、此有世間、我死後有,常、恒、永住而應有不變易之法耶?」
「大德!不也。」
一五
「如是觀之……知更不受後有。」
一~二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由有何?由取何?由現貪何?而起如是見:無我、無我所者,當將為無我、無我所耶?」
三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四
「諸比丘!由有色,取於色,由現貪於色,而起如是見:無我、無我所者,當將為無我、無我所。
五~七
受……想……行……
八
由有識,取於識,由現貪於識,而起如是見:若無我、無我所者,當將為無我、無我所。
九
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雖不取無常、苦變易之法,而起如是見:無我、無我所者,當將為無我、無我所耶?」
「大德!不也。」
一〇~一三
「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也……乃至……」
「雖不取有無常、苦變易之法,而起如是見:無我、無我所者,當將為無我、無我所耶?」
「大德!不也。」
「如是觀之……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一五三〕第五 邪見
一~三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由有何?取何?由現貪於何?而起邪見耶?」
四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五
「諸比丘!由有色,取色,由現貪於色,而起邪見。
六~九
由有受……想……行……識,取識,由現貪於識,而起邪見。
一〇
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雖不取無常……乃至……當起邪見耶?」
「大德!不也。」
一一~一四
「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雖不取無常、苦而有變易之法者,而起邪見耶?」
「大德!不也。」
「如是觀之……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一五四〕第六 有身
一~三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由有何?取何?由現貪何?而起身見耶?」
四
「大德!世尊是我等之法根……乃至……」
五
「比丘!由有色、取色,由現貪於色,而生有身見。
六~九
由有受……想……行……識,取識,由現貪於識,而起有身見。
一〇
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乃至……雖不執取,當起有身見耶?」
「大德!不也。」
一一~一四
「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乃至……雖不執取,當起有身見耶?」
「大德!不也。」
一五
「如是觀之……知更不受後有。」
〔一五五〕第七 我
一~三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由有何?取何?由現貪何?而起我見耶?」
四
「大德!世尊乃我之法根……乃至……」
五
「諸比丘!由有色,取色,由現貪於色,而起我見。
六~九
由有受……想……行……識,取識,由現貪於識,而起我見。
一〇
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乃至……雖不執取,當起我見耶?」
「大德!不也。」
一一~一四
「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乃至……雖不執取,當生我見耶?」
「大德!不也。」
「若無常者……乃至……雖不執取,當生我見耶?」
「大德!不也。」
一五
「如是觀之……乃至,知……更不受後有。」
〔一五六〕第八 現貪(一)
一~三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由有何?取何?由現貪於何?而起結、現貪、縛耶?」
四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五
「諸比丘!由有色,取色,由現貪於色,而起結、現貪、縛。
六~九
由有受……想……行……識,取識,由現貪於識而起結、現貪、縛。
一〇
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乃至……雖不執取,當起結、現貪、縛耶?」
「大德!不也。」
一一~一四
受……乃至……大德!不也。
一五
「如是觀之……乃至,知……不受後有。」
〔一五七〕第九 現貪(二)
一~三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由有何?取何?由現貪何?而起結、現貪、縛、耽著耶?
四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一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二
時、具壽阿難來詣世尊住處。詣已……乃至……白世尊言:
三
「善哉!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我依世尊聞法,而獨靜、不放逸、熱誠、精進而住。」
四
「阿難!汝於意如何?色是常耶?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若觀此無常、苦變易之法,於此得為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五~八
「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不也。」
「若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若觀此無常、苦而變易之法,於此得為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九
「阿難!是故於此處,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
一〇
如是觀之……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第五見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後五十經之攝頌曰:
蘊相應終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第 15 冊 No. 6 相應部經典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3-06-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