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卷/篇章<1  ...1314[15]1617  ...34>
長部經典

一五 大緣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拘樓國之劍磨瑟曇名為拘樓之市鎮

爾時長老阿難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長老阿難問世尊言

世尊希有哉不可思議哉此緣起法甚深遠有深遠相但如我等觀察甚明顯。」

阿難勿作如是言阿難勿作如是言阿難此緣起法甚深遠有深遠相阿難因不覺不徹見此法此有情類如絲縷纏結[1]如腫物所蔽[2]如文叉草波羅波草之亂雜〕,故不得出離惡生惡趣地獄之輪迴

阿難有人:『依此緣而有老死耶?』應該答:『。』若言:『何而有老死耶?』應該說:『緣生而有老死。』

阿難若有人問:『依此緣而有生耶?』應該答:『。』若言:『緣何而有生耶?』應該說:『緣有而有生。』

阿難若有人問:『依此緣而有有耶?』應該答:『。』若言:『緣何而有有耶?』應該說:『緣取而有有。』

阿難若有人問:『依此緣而有取耶?』應該答:『。』若言:『緣何而有取耶?』應該說:『緣愛而有取。』

阿難若有人問:『依此緣而有愛耶?』應該答:『。』若言:『緣何而有愛耶?』應該說:『緣受而有愛。』

阿難若有人問:『依此緣而有受耶?』應該答:『。』若言:『緣何而有受耶?』應該說:『緣觸而有受。』

阿難若有人問:『依此緣而有觸耶?』應該答:『。』若言:『緣何而有觸耶?』應該說:『緣名色而有觸。』

阿難若有人問:『依此緣而有名色耶?』應該答:『。』若言:『緣何而有名色耶?』應該說:『緣識而有名色。』

阿難若有人問:『依此緣而有識耶?』應該答:『。』若言:『緣何而有識耶?』應該說:『緣名色而有識。』

阿難如是緣名色而識〕,緣識而名色〕,緣名色而觸〕,緣觸而受〕,緣受而愛〕,緣愛而取〕,緣取而有〕,緣有而生〕,緣生而老死〕,緣老死而愁〕。如是有一切苦蘊之集

如是既說,『緣生而老死』。阿難如何緣生而老死此乃應如是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不生時——猶如於天之天相[3]乾闥婆之乾闥婆相夜叉之夜叉相物精之物精相人之人相四足之四足相鳥之鳥蝎蛇之蝎蛇相——阿難若諸有情如實不生形狀即一切之不生時可施設老死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於此其有老死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稱謂生

如是既言,『緣有而有生。』阿難如何是緣有而有生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不生時——猶如欲有色有無色有——無一切之有時可施設生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於此其有生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稱謂有

如是既言,『緣取而有有。』阿難如何緣取而有有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取之時——猶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無一切取之時可施設有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於此有有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稱謂取

如是既言,『緣愛而有取。』阿難如何緣愛而有取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愛之時——猶如色愛聲愛香愛味愛法愛——無一切愛之時可施設取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於此有取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稱謂愛

如是既言,『緣受而有愛。』阿難如何緣受而有愛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受之時——猶如眼觸所生之受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無一切受時施設愛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於此有愛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稱謂取

如是阿難緣受而愛生緣愛而求生緣求而利生緣利而用生緣用而欲緣欲而耽著生緣耽著而慳悋生緣慳悋而守護生緣守護而執杖爭論惡口妄語等無數罪惡之法生

一〇

如是既言,『緣守護而執杖執劍爭論惡口妄語等無數罪惡之法生。』阿難如何是緣守護而執杖執劍爭論惡口語等無數罪惡之法生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守護即一切之無守護時由守護之法滅而執杖執劍爭論妄語等無數罪惡之法亦生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於此有執杖執劍爭論惡口妄語等無數罪惡法生之因其因緣其緣稱謂守護

一一

如是既言,『緣慳悋而有守護。』阿難如何緣慳悋而有守護耶此乃應如是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守護即無一切守護之時由慳悋滅亦施設守護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於此有守護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稱謂慳悋

一二

如是既言,『緣慳悋而有守護。』阿難如何緣慳悋而有守護耶此乃應如是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慳悋即無一切慳悋之時由慳悋之亦施設守護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於此有慳悋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稱謂慳悋

一三

如是既言,『緣貪著而有慳悋。』阿難如何緣貪著而有慳悋耶此乃應如是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貪著即無一切貪著時由貪著之滅亦施設慳悋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於此有慳悋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稱謂貪著

一四

如是既言,『緣欲而有貪著。』阿難如何緣欲而有貪著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欲即無一切欲時由欲之滅亦施設貪著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於此有貪著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稱謂欲

一五

如是既言,『緣用而有欲。』阿難如何緣用而有欲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用即無一切用時由用之滅亦施設欲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於此有欲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稱謂用

一六

如是既言,『緣利而有用。』阿難如何緣利而有用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利即無一切利時由利之滅亦施設用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於此有用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稱謂利

一七

如是既言,『緣求而有利。』阿難如何緣求而有利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求即無一切求時由求之滅亦施設利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於此有利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稱謂求

一八

如是既言,『緣愛而有求。』阿難如何緣愛而有求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愛——猶如欲愛有愛非有愛——無一切愛由愛之滅亦施設求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於此有求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稱謂愛

阿難有如是二法依二法之結合則是受

一九

如是既說,『緣觸而有受。』阿難如何緣觸而有受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若任何者於任何處一切完全無觸即無一切觸時——猶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由觸之滅亦施設受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於此有受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稱謂觸

二〇

如是既言,『緣名色而有觸。』阿難如何緣名色而有觸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依彼形相依彼標相依彼相貌雖有名身之施設若無其形相標相貌時尚於色身施設名目之觸[4](心觸)耶?」

世尊實不然。」

阿難依彼形相依彼標相依彼相貌雖施設色身若無其形相標相貌時尚於名身施設有對觸(身觸)耶?」

世尊實不然。」

阿難依彼形相依彼標相依彼相貌雖施設名身及色身若無其形相相貌時尚施設名目之觸及有對觸耶?」

世尊實不然。」

阿難依彼形相依彼標相依彼相貌雖施設名色若無其形相標相貌時尚施設名色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於此有觸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稱謂名色

二一

如是既言,『緣識而有名色。』阿難如何緣識而有名色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識不入母胎時尚且名色能結成於母胎耶?」

世尊實不然。」

阿難識若入母胎後而消滅名色尚能出現於名色之相耶?」

世尊實不然。」

阿難識於幼者即在男童或女童被切斷時名色尚且能增大成長發達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於此有名色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稱謂識

二二

如是既言,『緣名色而有識。』阿難如何緣名色而有識耶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識若不得依據於名色時於未來尚亦施設生苦集之存在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於此有識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稱謂名色

阿難由此範圍有生或再生由此範圍有增語道言語道施設道智慧界流轉輪迴由此範圍施設現相此名色即與識俱

二三

復次阿難施設我者至何種程度耶阿難施設我為有色有量者說我之我是有色有量。』又阿難施設我為有色無量者說:『我之我是有色無量。』又阿難施設我為無色有量者說:『我之我是無色有量。』又阿難施設我為無色無量者說:『我之我是無色無量。』

二四

阿難此中施設我而說有色有量者或於現世施設我而說有色有量或於來世施設我而說有色有量而思惟:『若與此有異相者我將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執我為有色有量是邪見可為至言

阿難此中施設我而說有色無量者或於現世施設我而說有色無量或於來世施設我而說有色無量而思惟:『若與此有異相者我將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執我為有色無量是邪見可為至言

阿難此中施設我而說無色有量者或於現世施設我而說無色有量或於來世施設我而說無色有量……乃至……於來世施設我而說無色無量而思惟:『若與此有異相者我將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執我為無色量是邪見可為至言

阿難如是為施設我者之所說

二五

阿難不施設我不說此者至何種程度耶阿難不施設我為有色有量者不說:『我之我是有色有量。』又阿難不施設我為有色無量者不說:『之我是有色無量。』又阿難不施設我為無色有量者不說:『我之我是無色有量。』又阿難不施設我為無色無量者不說:『我之我是無色無量。』

二六

阿難此中不施設我為有色有量不作此說者或於現世不施設我為有色有量不作此說或於來世不施設我為有色有量不作此說不思惟若與此有異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不執我為有色有量之邪可為至言

阿難此中不施設我為有色無量不作此說者或於現世不施設我為有無量不作此說或於來世不施設我為有色無量不作此說不思惟:『與此有異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不執我為有色無量之邪見可為至言

阿難此中不施設我為無色有量不作此說者或於現世不施設我為無有量不作此說或於來世不施設我為無色有量不作此說不思惟:『與此有異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不執我為無色有量之邪見可為至言

阿難此中不施設我為無色無量不作此說者或於現世不施設我為無無量不作此說或於來世不施設我為無色無量不作此說不思惟若與此有異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不執我為無色無量之邪見可為至言

阿難如是不施設我者不作是說

二七

阿難要如何觀察我耶阿難對於受或以受是我之我。』或以受實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阿難如是觀察我或以受實非我之我又不得感受者亦非我之我我應依我之領納即受之法始是我之我。』阿難是觀察我

二八

阿難此中對於言受是我之我者不得不如是言:『此受有三是樂苦受不苦不樂受此等三受之中汝見何為我耶?』

阿難若於某時領納樂受其同時不領納苦受又不領納不苦不樂受其時應唯領納樂受阿難若又於某時領納苦受其同時不領納樂受又不領納不苦不樂受其時應唯領納苦受阿難若又於某時領納不苦不樂受其同時不領納樂受又不領苦受其時應唯領納不苦不樂受

二九

阿難樂受實是無常有為緣起之法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欲之法滅法也阿難苦受亦實是無常有為緣起之法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欲之滅法也阿難不苦不樂受亦實是無常有為緣起之法滅盡之法敗壞之離欲之法滅法也若領納樂受還是思惟:『此是我之我彼又依於樂受之滅實應不得思惟:『我之我滅。』若領納苦受還是思惟:『此是我之我彼又依於苦受之滅實應不得思惟:『我之我滅。』若領納不苦不樂受還是思惟:『此是我之我彼又依於不苦不樂受之滅實應不得思惟:『我之我滅。』

對如是言:『受是我之我要於現見之法觀察我是無常苦皆於消滅之生滅法阿難是故依此不可能觀察受是我之我。』

三〇

阿難此中又言:『受實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對彼應如是言:『無一切所受之處於其處還得思惟有我?』」

世尊實不然。」

阿難是故依此不可能觀察受實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

三一

阿難此中又言:『受實非我之我我之我亦非不得感受者我應依我之領納即我之我是受法對彼應如是言:『一切感受完全消滅時即無一切受由此受之滅還得有思惟於此有我之我?』」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依此不可能觀察受實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亦非我之我應我之領納即我是受法。』

三二

阿難是故比丘不觀察受是我亦不觀察不得感受者是我又不觀察我應依我之領納即我之我是受法不觀如是之我者彼於世間之任何者皆不執著執著故無有恐怖無有恐怖故唯獨般涅槃自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更無後有。』阿難如是心解脫之比丘不問:『如來死後有耶?』若彼執著是言者彼則非正不問:『如來死後無耶?』若彼執著是言者彼則非正不問:『如來死後亦無耶?』若彼執著是言者彼則非正不問:『如來死後亦非有亦非無耶?』若彼執著是言者彼則非正此乃依如何之因由耶阿難比丘由此範圍證知增語道言語道施設道智慧界流轉輪迴[5]而解脫對證知如是解脫之比丘不知不見之徒〕,執著是見者則不正

三三

阿難彼識住有七處有二何者為七種識住〕?阿難有種種身種種想之有情即人一類天神與一類墮地獄者此為第一識住

阿難有種種身一類想之有情即有依初禪而生之梵眾天此為第二識住

阿難有一類身種種想之有情即光音天此為第三識住

阿難有一類身一類想之有情即徧淨天此為第四識住

阿難有超一切色想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空無邊而生於空無邊處之有情[6]此為第五識住者

阿難有超一切空無邊處識無邊而生於識無邊處之有情此為第六識

阿難有超一切識無邊處無所有而生於無所有處之有情此為第七識

二處者第一是無想有情處第二是非想非非想處

三四

阿難此中有種種身種種想之有情即人一類天神及一類墮地獄者為第一識住知此者阿難實又知其集知其滅知其福知其禍知其由輪迴之出離且彼還得此識住而歡喜耶?」

世尊實不然。」

阿難此中超一切識無邊處無所有而無所有處者為第七識住此者阿難實又知其集知其滅知其福知其禍知其由輪迴之出離彼還得此識住而歡喜耶?」

世尊實不然。」

阿難此中無想有情處是如是知此者阿難實又知其集知其滅知其知其禍知其由輪迴之出離且彼得依此而歡喜耶?」

世尊實不然。」

阿難此中非想非非想處是如是知此者阿難實又知其集知其滅其福知其禍知其由輪迴之出離且彼還得依此而歡喜耶?」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比丘如實知此等之七識住及此等二處之集出離由生(緣起)而解脫阿難此比丘名為慧解脫

三五

阿難此解脫有八何為八耶有色者觀色此為第一解脫

內無色有想者觀外色此為第二解脫

清淨』〔解脫此為第三解脫

起一切色想起一切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空是無邊』,達空無邊處而住此為第四解脫

超一切空無邊處,『識是無邊』,達識無邊處而住此為第五解脫

超一切識無邊處,『是無所有』,達無所有處而住此為第六解脫

超一切無所有處達非想非非想處而住此為第七解脫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達想受滅盡而住此為第八解脫

三六

阿難是故比丘順入於此等之八解脫或逆入或順入樂時樂所要於樂之間出入此如是由有漏之滅——於現見之法自知現證此——達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而住阿難此比丘名為俱解脫(者)阿難此俱解脫之外且無更殊勝之解脫。」

世尊如是說已長老阿難聞世尊之所說歡喜踊躍

「如絲縷纏結」tantākulaka-jātā,於翻譯名義集有 tantra-jala-jātaḥ(如亂髮),如榊博士之推定,應是相當此巴利語之梵語 tantra-kulaka-jātaḥ 之誤。
「如腫物所蔽」gulaguṇṭhika-jātā 名義集,此相當於漢譯(北傳)之「如亂絲」。
「天之天相」devānaṁ vā devattāya,人本欲生經、大因經,作神神種,天天種,devattā 是「天之事」或「天之本性」的意義,兩者文法上之格有不同,今以「天之天相」譯之。
「名目之觸」adhivacana-samphassa 對語於其次出「有對之觸」paṭigha-samphassa 名色之「名」指五蘊中受、想、行、識的心,以知心是唯名而無形體。色是極微所成之質礙謂有色蘊。而直譯為名目之觸,即前者當名之觸,於本文括孤中,率直表現此義,以載大緣方便經之譯語:「心觸」。對此,「有對觸」,是對色之觸,此又以載同經譯語之「身觸」。然 adhivacana 中阿含大因緣經,譯為增語。
底本 yāvatā vaṭṭaṁ 雖重複,但於異本不重複,今信異本為正確,故從之而譯,因為此於底本第二二節不重複。
原文 satta 是 sattā 之誤。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