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CBETA Online Reader
大智度論

[8]大智度論初品中十八不共法釋論第四十一(卷第二十六)

十八不共法[9]一者諸佛身無失二者無失三者念無失四者無異想五者無不定六者無不知已捨七者欲無減八者精進無減九者念無減十者慧無減十一者解脫無減十二者解脫知見無減十三者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者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五者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者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者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問曰

是三十六法是佛法何以故獨以十八為不共」?

答曰

十八中聲聞辟支佛有分於後十八中無

如舍利弗能分別諸法暢演一句通達無礙佛讚言善通法性」;阿泥盧[10]天眼第如是等諸聲聞皆有分

於四無所畏有分者如佛說弟子中能師子吼第一賓徒羅叵羅埵[11]舍利弗亦自誓言:「我七日七夜演暢一義令無窮盡。」

四分別慧諸阿羅漢舍利弗目揵連富樓那阿難迦栴延等[12]是義名字語言樂說

以是故前十八不名不共

問曰

何以故佛無身失」、「無口失」?

答曰

佛於無量阿僧祇劫來持戒清淨故口業無失餘諸阿羅漢如舍利弗等極多六十不久習戒故有失佛無量阿僧祇劫集諸清淨戒成就故常行甚深禪定故得一切微妙智慧故善修大悲心故無有失

復次佛拔諸罪根因緣故無有失罪根本因緣有四種一者貪欲因緣二者瞋恚因緣三者怖畏因緣四者愚癡因緣是罪根因緣及習皆已拔阿羅漢辟支佛雖拔罪因緣習不盡故或時有失佛於一切法中遍滿智慧常成就故若不知故有失如舍利弗與五百比丘遊行至一空寺宿是時說戒不知內界外界事白佛佛言:「住處乃至一宿棄捨則無界。」又異時舍利弗目揵連五百比丘還時高聲大聲故佛驅遣令出是為口失又如舍利弗不知等食法佛言食不淨食!」如是等身口有失佛諸煩惱習盡故無如是失

復次佛一切身口業隨智慧行故身無失口無失

如是等種種因緣身無失口無失

念無失四念處心長夜善修故善修甚深禪定心不散亂故斷欲愛及法愛諸法中心[13]著故得第一心安隱處故若心[14]怱怱念有忘失佛心無得失以是故無失

復次佛宿命通三種莊嚴念故念則成就無失念多在過去用故

復次念根力無邊無盡故念無失

復次佛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故念無失[15]念隨意行故

如是等名為念無失問經中說

何人無過失  
何人不失念
何人常一心  
應作者能作
正知一切法  
一切障得脫
諸功德成就  
唯有佛一人!」

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無分別無遠近異想是貴可為說是賤不可為說如日出普照萬物佛大悲光明一切憐愍等度恭敬不恭敬者一切悉等如客除糞人名尼陀[1]化度得大阿羅漢如德護居士火坑毒飯欲以害佛即以其日除其三毒滅邪見火如是等無有異

復次佛於舍利弗彌勒菩薩等順佛法行亦不愛提婆達多富羅那外道六師邪見等亦不憎是為佛於無量阿僧祇劫修熏心故是眾生中寶如真金不可令異

佛以佛眼一日一夜各三[2]觀一切眾生誰可度者無令失時等觀眾生故有異想

復次佛種種因緣讚善法種種因緣呵不善法亦於善於惡心無增減但為度眾生故有是分別是為無有異想

復次一切不行經中說佛觀一切眾生如己身所作已辦無始無中無終」,是名無異想

復次佛觀一切眾生及諸法從本已來至不生不常清淨如涅槃是名無異想

復次不二入法門是諸法實相門異相即是二法二法即是邪道佛是無誑法人不應行誑法行不二入法門誑法即是異相

如是等名無異想

無不定心,「名一心不亂亂心中不能得見實事如水波[3]不得見面如風中燈不得好照以是故說佛無不定

問曰

定名從未到地乃至滅盡定入此定中不能起身業口業佛若常定無不定心者云何得遊行諸國具四威儀為大眾種種因緣譬喻說法如是事欲界繫心及梵世不入定可有是事

答曰

無不定心有種種義。「名常攝心善法中住佛於諸法實相中定不退[4]是名無不定心

復次欲界中有定入是定中可說法以是故毘曇中說欲界繫四聖種四念處四正懃如意足五根五力無諍三昧願智四無礙智有如是等妙功德佛入欲界中定故名無不定心諸聲聞辟支佛從定起若入無記若入[5]或退入垢心佛從定起入欲界定初無散亂心時以是故名無不定心

復次如聲聞法化人說法化主不說化主化人不說佛則不爾[6]化主俱能說定心亦應異聲聞入定則無說佛在定亦能說法亦能遊行密迹經心密中說諸佛心常在定中心亦應說法。」

復次散亂心諸結使悔等佛皆無阿羅漢雖無四諦中疑一切法中處處有疑佛於一切法中常定無疑無不定智慧故

[7]聲聞有諸煩惱習氣故有退法故散亂佛於一切智處中智滿故無亂如瓶中水滿則無聲無

復次唯佛一人名不誑法三堅固人中最上苦樂心不異一相異相生滅相斷常相來去相——如是等諸法相皆是誑法虛妄和合作法故佛安立於諸法實相中故心無不無不定故心不異

復次五種不可思議[8]法中最不可思議是十八不共法是佛甚深藏誰能思議者以是故佛無不定心事必當爾佛雖常入定無覺觀麁心有不可思議智慧故亦能說法譬如天樂隨天所好種種聲應是亦無心亦無識法以諸天福德因緣故有是如天樂無心無識而能應物何況佛有心而不說法以是故佛無不定心

無不知已捨眾生有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生瞋樂受生愛不苦不樂受生愚癡是三種受苦受生苦住苦滅樂樂受生樂住樂滅苦不苦不樂不知為苦不知為樂餘人鈍根故覺苦受樂受於不苦不樂受中不覺不知而有捨心是為癡使所使佛於不苦不樂受知覺生時覺住時覺滅時以是故言佛無不知已捨心」。

問曰

此中何等為捨不苦不樂即是捨耶為七覺中捨四無量心中捨名為捨

答曰

不苦不樂即是捨二處捨亦是捨何以故餘人於不苦不樂受中不覺念念中生時住時滅時久遠乃覺佛念念中盡皆了知

七覺中捨若心正等不沒不[9]是時應捨若沒時行精進想[*]行攝心想諸聲聞辟支佛或時錯攝心[*]平等便捨佛於念念心中麁細深淺無不悉知知已而捨

問曰

若爾者佛何以為難陀說告諸比丘[10][11]受生時覺住時覺滅時覺諸想諸覺亦如是」?

答曰

覺有二種

一者覺心中苦受生知苦受生苦受住知苦受住苦受滅知苦受滅樂受生知樂受樂受住知樂受住樂受滅知樂受滅苦不樂[1]亦如是但能知是總相不能別相知

二者念念中苦不苦不樂受中悉覺悉知念念中心數法無不知而過以是故佛無不知已捨」。

復次佛或時捨眾生甚深禪定一月二月有人疑:「佛為度眾生故出世何以故常入定?」佛言:「我種種因緣知故捨非是無知已捨。」

問曰

何等是知已捨因緣

答曰

於大眾中疲厭故小息

復次世世常愛遠離行若菩薩在母胎母亦樂遠離行去城四十里嵐鞞尼林中生得道時漚樓頻螺林中獨在樹下成佛初轉法輪時亦在仙人住處鹿林中入涅槃時在娑羅林雙樹下長夜樂行遠離以是故佛入禪[2]

復次佛常捨心成就故入禪定

復次佛遠離憒閙及雜語處亦自觀諸佛功德藏亦受第一清淨樂故入禪定

復次佛說法已常教諸比丘當坐禪無令後悔口之所說身亦自行[3]禪定

復次厭惡供養故知眾生應得度者入禪定作[4]人往度

復次眾生定少慧多者身示行禪以教化之

有人常見佛生厭想故小遠離令其飢虛故

復次佛欲為諸天說法故在閑靜處

復次佛為後世作法故坐禪又佛自轉法輪已以事付弟子故入禪定

復次現二種道攝眾生故一者禪定二者智慧佛在大眾說法為現智慧靜處攝心為現禪定

復次眾生於六塵中三種行見好色生喜見惡色生憂苦見不苦不樂色生捨乃至法亦如是佛於六塵中自在於喜[5]苦處能生捨心聖如意中說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入禪定非不知已捨

欲無減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諸善法故欲無修習諸善法心無[6]足故欲無減如一長老比丘目闇自縫僧伽梨[7]語諸人[*]:「誰樂欲福德者為我[*]?」佛現其前語言:「我是樂欲福德無[*]足人持汝針來。」是比丘斐[8]見佛光明識佛音聲白佛言:「佛無量功德海皆盡其邊底云何無厭足?」佛告比丘:「功德果報甚無有如我知恩分者我雖復盡其邊我本以欲心無厭足故得佛是故今猶不息[9]無功德可[10]我欲心亦不休!」諸天世人驚悟佛於功德尚無厭足何況餘人佛為比丘說法是時肉眼即明慧眼成

問曰

如佛[11]斷一切善法中欲今云何欲無減」?

答曰

斷一切善法中欲未得欲得得已欲增佛無如是欲佛一切功德具足無不得者亦無增益今言如先說佛雖具得一切功德欲心猶不息譬如馬寶雖到至處去心不息至死不已[12]寶亦如是又如劫盡[13]燒三千大千世界悉盡火勢故不息佛智慧火亦如燒一切煩惱照諸法已智慧相應欲亦不盡

復次佛雖一切善法功德滿足眾生未盡故欲度不息

問曰

若佛欲度眾生未息何以入涅槃

答曰

度眾生有二種有現前得度或有滅後得度法華經藥師為諸子合藥與之而捨」,是故入涅槃

復次有眾生鈍根德薄故不能成大但可種福德因緣是故入涅槃

問曰

滅度後亦有得阿羅漢者何以言但可種福德因緣

答曰

雖有得阿羅漢者少不足如佛一說法時十方無量阿僧祇眾生得道佛滅[14]後不爾譬如大國征伐少有所得不名為得以是故雖眾生未盡而入涅槃

復次摩訶衍首楞嚴經中說:「[15]於莊嚴世界壽七百阿僧祇劫度脫眾生。」以是故說佛欲無減

精進無減欲義即是精進

問曰

若爾者無有十八不共法

復次,「[16]精進心數法中各別何言欲即是精進」?

答曰

為初行欲增長精進」。如佛說:「一切法欲為根本。」欲如人渴欲得飲精進如因緣方便求飲欲為心欲得精進為成其事欲屬意業精進屬三欲為內精進為外如是等差別

[17]是精進諸佛所樂如釋迦牟尼佛精進力超越九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如說一時佛告阿難:「汝為諸比丘說我背痛小息。」爾時世尊四[18]欝多羅僧敷下以僧伽梨枕頭而臥是時阿難說七覺義至精進覺佛驚起坐告阿難:「汝讚精進義?」阿難言:「!」如是至三佛言:「善哉善哉善修精進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況餘道!」以是義故佛精進無減病時猶尚不何況不[1]

復次佛為度眾生故捨甚深禪定樂種種身種種語言種種方便力度脫眾生或時[2]惡險道或時[3]食惡時受寒熱或時值諸邪難[4]惡口罵詈受不厭佛世尊雖於諸法中自在而行是不生懈怠

如佛度眾生已於薩羅林中雙樹下臥梵志須跋陀語阿難:「我聞一切智人今夜當滅度我欲見佛!」阿難止之言佛為眾人廣說法疲極!」佛遙聞之告阿難聽須跋陀入是我末後弟子。」須跋陀得入問佛所疑佛隨意說法斷疑得道先佛入無餘涅槃諸比丘白佛言:「世尊甚為希有乃至末後憐愍外道梵志而共語言。」佛言我非但今世末後度先世未得道時亦末後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大林樹多諸禽獸野火來燒三邊俱起唯有一邊而隔一水眾獸窮逼逃命無地我爾時為大身多力鹿以前腳跨一岸以後腳[5]令眾獸蹈[6]上而[7]皮肉盡壞以慈愍力忍之至死最後一兔來氣力已竭強努力忍令得過過已[*]墮水而死是久有非但今也前得度者今諸弟子後一兔須跋陀是。」

佛世世樂行精進今猶不是故言精進無減」。

念無減於三世諸[8]一切智慧相應故念滿足無減

問曰

已說念無失」,今復說念無減」。「念無失」、「念無減」,為一為異若一今何以重說若異有何差

答曰

失念名誤錯;「名不及。「失念名威儀俯仰去來法中失念;「無減名住禪定神通念過去[9]世通達無礙

問曰

何以故念無減獨是佛法

答曰

聲聞辟支佛善修四念處故念牢固念雖牢固猶亦減少礙不通宿命智力中說:「聲聞辟支佛念宿命極多八萬劫於廣有減。」亦於見諦道中不能念念分別佛於念念中皆分別三相佛心無有一[10]而不念者以是故獨佛有念無減

復次宿命智力隨念知佛於是中有力聲聞辟支佛尚無是念力何況餘人

復次佛以一切智無礙解脫守護念是故無

如是等因緣故佛念無減

慧無減得一切智慧故慧無減三世智慧無礙故無減

復次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成就故慧無減

復次譬如[11]油豐饒燈炷清淨明亦盛佛亦如是三昧王等諸三昧禪定油念無減清淨炷是因緣故慧光明無量無減

復次從初發心無量阿僧祇劫集一切智慧故深心為法故頭目髓腦悉捨內外所有而布施入火投山剝皮釘身如是等無苦不[12]一心為集智慧故慧無減

復次智慧以一切功德持戒禪定等助成故慧無

復次世世求一切經書世俗法佛法麁細善不善悉皆學知故慧無減

復次從十方無量諸佛所聞法讀誦思惟修習問難故慧無

復次為一切眾生故為增益一切善法破一切處無明故慧無減

復次是智慧實知諸法相不生不滅不淨不垢無作無行分別是智非智知諸法一等清淨如虛空無染無著不以二法故得不二入法相二入法相無量無邊以是故慧無減

如是等種種因緣慧無減

解脫無減解脫有二種有為解脫無為解脫

有為解脫名無漏智慧相應解脫無為解脫名一切煩惱[13][14]無餘佛於二解脫無減何以故聲聞辟支佛智慧不大利故煩惱不悉盡故智慧有佛智慧第一利故煩惱習永盡無餘故脫無減

復次漏盡力中說佛與聲聞解脫有差別佛得漏盡力故解脫無減乘無力故有減

解脫知見無減佛於諸解脫中智慧無量無邊清淨故名解脫知見無

問曰

佛一切法中無減何以故但六事中無減

答曰

一切自利他利中四事能具足:「」,求一切善法之根本;「精進」,能行;「」,能守護如守門人善者聽入惡者遮;「」,照一切法[15]斷一切煩惱用是四法事得成辦

四法果報有二種一者解脫二者解脫知見解脫義如先說。「解脫知見[16]是解脫知知是二種解脫相有為無為解脫知諸解脫相所謂時解脫不時解脫慧解脫俱解壞解脫不壞解脫八解脫不可思議解脫礙解脫等分別諸解脫相牢固[17]不牢固名解脫知見無減念佛佛成就五無學眾解脫知見眾此中應廣說

問曰

解脫知見者但言」,何以復言」?

答曰

」、」,事得牢固譬如繩二合為一則牢[18]

復次若但說」,則不攝一切慧阿毘曇所說慧有三種有知非見有見非知有亦知亦有知非見者盡智無生智五識相應智有見非知者八忍世間正見五邪見有亦知亦見者餘殘諸慧。」若說則不攝」,若說則不攝」,是故說」、「則具足

復次從人誦讀分別籌量是名」;自身得證是」。譬如耳聞其事猶尚有疑是名」;親自目覩了了無疑是名」。解脫中」、「如是差別

復次有人言:「阿羅漢自於解脫中疑不能自了是阿羅漢非阿羅漢。」以是佛為破如是邪見故說諸聖人於解脫中亦知亦見

諸阿羅漢雖得解脫知見脫知見有減不得一切智故上上智慧根不成就故諸法念念生滅時不知別相分別故佛上上智慧根成就知諸法念念別相生滅故解脫知見無減

復次法眼清淨具足成就故法眼義中說

知是眾生空解脫門入涅槃是眾生無相解脫門入涅槃是眾生無作解脫門入涅槃知是眾生觀五眾門」、「二入」、「十八界」,如是種種法門得解脫

佛於解脫知見盡知遍知是故說佛解脫知見無

一切身業一切口業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一切身意業先知然後隨[1]智慧

諸佛身意業一切行無不利益眾生名先知然後隨[2]智慧如經中說:「諸佛乃至出息入息利益眾生何況身意業故作而不利益諸怨惡眾生聞佛出入息氣香得信心清淨愛樂於佛諸天聞佛氣息香亦皆捨五欲發心修善。」以是故言身業隨智慧行

聲聞辟支佛無是事心故作然後身口業善意業或時無記不隨智慧而自生何況餘人如憍梵波[3]比丘[4]阿羅漢自食吐而更食是業不隨智慧又如摩頭波斯咤比丘阿羅漢跳上梁[5]或壁上[6]又如畢陵伽婆蹉罵恒神言小婢!」如是等身口業先無智慧亦不隨智慧行佛無是事

問曰

若爾[7]佛或時身[8]業亦似不隨智慧行

何以故

入外道眾中說法都無信受者

又復一時在大眾中說法現胸[9]示尼揵子

又復為人疑不見二相故在大眾中現舌相陰藏

又復罵諸弟子:「汝狂愚人!」罵提婆達:「是狂人死人嗽唾人!」

佛結戒八種鉢不應畜聽比丘用二種鉢若瓦若鐵而自用石

有時外道難問佛默然不答

又佛處處說有我處處說無我處處說諸法有處處說諸法無

如是等身口業似不隨智慧身口業不離意業意業亦應有不隨智慧行云何言常隨智慧行

答曰

是事不於是諸事皆先有智慧然後諸業隨智慧行何以故

佛入外道眾中雖知今世不信不受以種後世大因緣故

又復為止外道謗言佛自高[10]」,以是故自往入其眾

又外道言:「佛自言有大悲普濟一切但自為四眾說法我等亦是出家求道不為說!」

又如此經佛往外道眾中說法不言不信受佛遙見外道大會高聲論[11]欲至餘處迴往趣之論議師輩遙見佛來自語其眾:「汝等皆[12]佛是樂[13]靜人汝等靜[*]或能來[14]。」眾即[*]佛入其說婆羅門三諦外道眾皆[*]佛作是:「狂人輩皆為惡魔所覆是法微妙乃至無有一人試作弟子者。」作是念已從坐而是人魔蔽得離便自念:「我等得聞妙法云何不以自利?」即皆往詣佛所為佛弟子得道離苦

復次外道弟子難其師故不敢到佛所是故佛自入其眾[15]眾得聞法受堅固不復難師得為弟子或得道跡

如是等有種種智慧因緣是故往入外道

復次薩遮祇尼揵子銅鍱[16]自誓言無有人得我難而不流汗破壞者[17]乃至樹木瓦石聞我難聲亦皆流汗!」作是誓已來至佛所與佛論議佛質問之皆不能得答汗流淹地舉體如漬佛告尼揵汝先誓言無有聞我難者而不流[18]今汗流淹地汝試觀佛見有汗相不?」佛時脫欝多羅僧示之言:「汗在何處?」

復次有人:「或有頭汗身不汗者佛頭雖不汗身必有汗。」以是故佛脫欝多羅僧示其身因是外道大得信向皆入佛法中是智慧因緣身業隨行

佛現舌相陰藏相有人疑佛身二相而是人應得道疑故不得以是故現二相

出舌覆面舌雖大還入口中而亦無見者疑斷有人見出舌相若生輕慢心出舌如小兒相見還入口說法無妨便起恭敬歎未曾有

有人疑佛陰藏不現爾時世尊化作寶[*]寶馬指示之言:「陰藏相不正如是。」

有人言:「佛出陰藏相但示一人斷其疑故。」

論議師輩言:「佛大慈悲心若有人見佛陰藏相能集善根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及能大歡喜信敬心生者皆令得見斷其疑心除是皆不得見!」

佛以大悲為度眾生故從三種覆出暫現如電是眾生見已信佛有大悲心實於戒法不取不著如是等因緣故現二相非戲非無羞

佛苦切語諸比丘狂愚人切語有二種一者垢心瞋罵二者憐愍眾欲教化故離欲人無有垢心瞋罵何況佛憐愍教化故有苦切語有眾生軟語善不入道檢要須苦切麁教乃得入法如良馬見鞭影便去鈍驢得痛手乃行如有[2]得軟藥唾呪便差[*]刀破出其惡肉塗以惡藥乃愈者

復次苦切語有五種一者但綺語二者惡口亦綺語三者口亦綺語妄語四者惡口亦綺語妄語兩舌五者無煩惱心苦切語為教弟子分別善不善法故拔眾生於苦難地故具四種惡語其罪重轉轉輕微佛弟子白衣得初道若二道使令奴婢故有惡口非不善道攝律儀有二種若綺語若惡口綺語那含阿羅漢無煩惱起惡口但以淨心須惡言教化故惡口[3]阿那含阿羅漢尚無煩惱所起惡口何況佛

復次佛若有苦切不應疑不應難謂佛惡心起苦切語所以者何佛惡心久已滅但以深心念眾如慈父教子雖有苦言為成就子故非是惡心佛為菩薩時三毒未盡作仙人名羼提被惡王截其耳而不生惡不出惡言爾時未得道尚無惡心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毒已盡於一切眾生大慈悲具足云何疑佛有惡心苦切

復次佛若言狂愚人」,是軟語實語所以者三毒發故名為狂愚亦以善事利益而不肯受不解佛心不受佛語是為狂愚

復次佛內常行無我智慧外常觀諸法空如是者云何有惡口是眾生不解佛心故求佛語短若眾生解佛以深心憐愍者令教入大火即時歡[4]而入如人熱悶時入清涼池何況但語而不受眾生為惡魔覆故不知佛以深心念之是故不受佛以是故[5]言汝是狂愚人

復次有人得苦切語便歡喜言:「親愛我故如是言!」以是佛言狂愚人」。

佛語提婆達:「汝狂人死人唾人。」

狂人以提婆達罪重當入阿鼻地故三種苦[6]

死人似人而不能集諸善法故亦以提婆達剃頭法服似如聖人內無慧命故名死人如死人種種莊轉轉爛壞終不可令活提婆達亦如是佛日日種種教化惡心轉劇惡不善法日日轉增乃至作三逆罪[7]是故名為死人

唾人提婆達貪利養故化作天身小兒在阿闍[8]王抱中王嗚其口與唾令嗽以是故名嗽唾人

問曰

提婆達得禪定離欲云何復嗽他唾

答曰

是人惡心亦深其根亦利離欲故能變化嗽唾時便失根故求時便得以是故名嗽唾人

狂義如先說

復次以提婆達白佛:「佛已老矣常樂閑可入林中以禪自娛僧可付我!」佛言舍利弗目揵連等有大智慧善軟清淨人尚不令僧屬何況汝狂人死人嗽唾人!」

是等因緣故佛於諸法雖無所著而為教化故現苦切語

[9]不聽比丘用八種鉢金銀等寶鉢以寶物人貪故難得故著故不聽畜此寶物乃至不得手舉寶亦不得畜若作淨施得用價不貴故木鉢受垢膩不淨故不聽畜三種鉢無如是事

問曰

鐵鉢皆亦受垢膩與木鉢無何以聽畜

答曰

鐵鉢不熏亦不聽以熏不受垢膩故石有麁細細者[10]受垢膩故世尊自畜所以不聽比丘畜以其重故佛乳[11]力勝一萬白香[*]是故不以為重慈愍諸比丘故不聽

問曰

侍者羅陀[12]須那[13]羅多那伽[14]阿難等常侍從世尊執持應器何以不憐愍

答曰

侍者雖執持佛鉢以佛威德力又恭敬尊重佛故不覺為重又阿難身力亦大故

復次以細石鉢難得故麁者受垢膩故不聽用

佛鉢四天王四山頭自然生餘人無此自然鉢若求作甚難多所[15]是故不聽

又欲令佛與弟子異故用石鉢又如國王人所尊重食器亦異人見佛鉢異倍加尊重供養信心清淨

若鉢應異衣何以同

答曰

佛衣亦異初成道時知迦葉衣應佛所著迦葉衣價直十萬兩金次後耆域上佛[16]摩根羯簸衣價亦直十萬兩金佛勅阿難持此衣去割截作僧伽梨作已佛受著是為異

問曰

因是告諸比丘:「從今日若有比丘一心求涅槃背捨世間者若欲[1]聽著價直十萬兩金衣亦聽食百味食。」衣異而後聽鉢獨不聽

答曰

我先已說石鉢因緣今當更說佛鉢不從人受佛初得道欲食時須器天王知佛心念持四鉢上佛三世[2]佛法皆應四天王上鉢爾時未有眾僧云何言後若聽無人與石鉢又閻浮提不好石故無人與

復次佛說比丘常應覆功德若受石鉢人謂從天龍邊得若令人作工既難又恐人言:「此比丘欲與佛齊功。」

[3]衣者若有人言:「佛在僧中受檀越好衣獨著而不聽比丘。」是故佛聽著比丘亦自無著者以施者難有著者難得故不清淨比丘人所不與清淨比丘少欲知足故不著

佛斷人疑故聽著衣鉢中無望故不聽

問曰

如經[4]佛金剛身不恃仰食」,何以畜鉢

答曰

佛法有二道一者聞道二者佛道聲聞法中佛隨人法有所食噉摩訶衍法中方便為人故現有所噉其實不食

問曰

云何是方便

答曰

佛欲度示行人法若不爾者人以佛非人我等云何能行其法

復次有人因布施得度是人故佛受其食便作是念:「我食得助益佛身。」心大歡喜以歡喜故信受佛語如大[5]臣下請食王雖不須為攝彼人故多少為食令其歡喜如是等因緣佛現受

問曰

若佛不食所受者在何處

答曰

佛事不可思議不應致問

復次有人得佛食而度者有聞聲見色觸身聞香而得度須食得度者佛以食與之密迹金剛經:「佛以食著口中有天求佛道者持至十方施之。」

問曰

若爾者[6]僧中說佛食無有眾生能食者此義云何

答曰

佛不與無有能食今佛施之是故得食何以知佛食馬麥時以食與阿難[7]沙門二十億[8]以好羹上佛佛以殘羹與頻婆娑羅王以是故知佛受已與則得食不與則不能消

復次為佛設食佛未食者不能消已食殘者佛與能消

以是故雖實不食為度人故現受食畜鉢

佛不答十四難佛有四種答一者定答二者分別義答三者反問答四者置答此十四難法應置答

又復若有所利益事則答外道所問不為涅槃增長疑惑故以置答知必有所益者分別為答必無所益置而不答以是因緣故知佛是一切智人

復次若佛說三種法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則為已說一切法竟

復次是諸外道依止常見止滅見故問以常實相無故佛不答外道所見常相無常相無是事何以故道取相著是常滅故佛雖說常無常相為治用故

復次若人說無者為有有者為如是人則是過罪佛不答則無咎如日照天下不能令高者下下者高但以顯現而已佛亦如是於諸法無所作諸法有者說有無者說無如說:「生因緣老死乃至無明因緣諸行有佛無佛是因緣法相續常在世間諸佛出世為眾生顯示此法。」

復次答常則為有咎如問:「石女黃門兒修短黑白何類?」此問則不應答十四難亦如是但以為本故問故佛不答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佛不答十四難無咎

佛處處說有我處處說無我若人解佛法義知假名者說言有我」;若人不解佛法不知假名者無我」。

復次佛為眾生欲墮斷滅見者說言:「有我受後世罪福。」若人欲墮常見者為說言:「[A1]無作[A2]受者是五眾假名更無一法自在者。」

問曰

若爾者何等為實

答曰

無我是實如法印中說:「切作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是安隱涅槃法印名為諸法實相。」若人善根未熟智慧不佛不為說是深無我法若為說眾生即墮斷滅見中

問曰

若爾者迦葉問:「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離此二邊名為中道。」今云何言無我是實有我為方便說」?

答曰

說無我有二種一者取無我相著無二者破我不取無我亦不著無我自然捨離如先說無我則是邊後說無我是中

復次佛說有我無我有二因緣一者世俗說故有我二者用第一實相說故無

如是等說有我無我無咎

佛處處說諸法有處處說諸法無[9]

問曰

不應別說即是有我即是無我何以更說

答曰

不然佛法有二種空一者眾生空法空說無我示眾生空說無[10]有法

說有我示知假名相不著我者說有我於五眾中著我相者為破是著我故說但有五眾無常無我寂滅涅槃是名有

復次有二種斷見一者無後世受罪福苦樂者為說有我從今世至後世受罪福果報[1]一切法皆空無著是邪見為是眾生故說有一切法所謂有為無為

復次不大利根眾生為說無我利根深智眾生說諸法本[2]何以故若無我則捨諸法如說

若了知無我  
有如是人者
聞有法不喜  
無法亦不憂。」

說我者一切法所依止處若說無我者切法無所依止

復次佛法二種說若了了說則言一切諸法空若方便說則言無我是二種說法皆入般若波羅蜜相中以是故佛經中說:「趣涅槃道皆同一向無有異道。」

復次有我有法多為在家者說有父母罪福小業報所以者何在家人多不求涅槃故著於後[3]果報為出家人多說無我無法所以者何出家人多向涅槃故求涅槃者不受一切法故自然滅是涅槃

復次有人信等諸根未成就故先求有所得然後能為是人故佛說諸善法捨諸惡法有人信等諸根成就故於諸法不求有所得求遠離生死道為是人故佛說諸法空無所有

此二皆實如無名指亦長亦短觀中指則短觀小指則長長短皆實有說無說亦如是說有或時是世俗或時是第一義或時是世俗或時是第一義佛說是有我無我皆是實

問曰

若是二事皆實佛何以故多讚嘆空而毀[4]

答曰

空無所有是十方諸佛一切賢聖法藏般若波羅蜜囑累品中說:「般若波羅蜜是三世十方諸佛法藏。」般若波羅蜜即是無所有空佛或[5]說有法為教化眾生故[6]後皆當入無所有法藏中

問曰

若爾者云何般若波羅蜜若觀五眾空無所有非是道」?

答曰

若波羅蜜說有無皆無[7]梵志經中說三種邪見一者一切有二者一切無半有半無佛告長[*]梵志:「是一切有見為欲染為瞋恚愚癡所縛一切無見為不不瞋不癡[8]故所不縛半有半無有者上有縛無者同上無縛於三種見中聖弟子作是念:『若我受一切有見則與二人共所謂一切無者半有半無者若我受一切無見亦與二人共諍所謂一切有者半有半無者諍若我受半有半無者亦與二人共所謂一切無者一切有者鬪諍故相謗謗故致惱見是諍謗惱故捨是無見餘見亦不受不受故即入道。』」

若不著一切諸法心不起諍[9]結使是名為實智取諸法空相起諍不滅諸結使依止是智慧是為非實智

如佛所[10]為度眾生故有所說無不是實但眾生於中有著著故有實不實

如是種種因緣故佛身意業無有過失是故說佛身意先知然後隨智慧行

問曰

初說身無失口無失念無」,今復說意業隨智慧行」,義有何差

答曰

先三種無失不說因緣今說因緣隨智慧行故不失若先不籌量而起身意業則有失佛先以智慧起身意業無失

復次佛成就三種淨業三種寂[11]三不護業有人疑言:「佛何因緣成就如是?」以是故佛言:「我一切身意業先以智然後隨智慧行。」

佛以智慧知過去未來現在世通達無礙此三種智慧於三世通達無礙故三業隨智慧行

問曰

過去諸法已滅已盡無所復有未來世諸法今不來不生未和合現在乃至一念中無住時云何能知三世通達無礙

答曰

佛說過去未來現在通達無礙此言豈虛

復次若無過未來但有現在一念頃佛亦不得成就無量功德如十種智是十力是時亦不得一心有十智若爾者佛亦不得具足十力以是因緣故知有過去未來

問曰

若過去未來現在皆有者何等是無佛說四諦苦諦觀無常等相無常名生滅敗壞不可得過去法今實有不名為無常敗壞不可得

若過去未來現在皆有者便墮常何以故是法在未來世中定有轉來現在從現在轉入過去如人從一房入一房不名失

答曰

若不失有何咎

問曰

若無無常罪無福無生無死無縛無解

名殺等十不善道若無無常無殺等罪分別邪見:「刀在身七分中過無所惱害。」

名不殺等十善道

無常名分別生死若無無常[1]生死亦無縛亦[2]如是等無量過

答曰

諸法三世各各有相過去法有過去相未來法有未來相現在法有現在相過去未來有現在相者應有是難而今過未來現在各自有相

復次若實無過去亦無出家律儀所以者何若現在惡心中過去復無戒是為非比丘又賢聖人心在世俗中是時應當是凡夫無過去未來現在道故如是亦無五逆等諸[3]所以者是五逆罪業已過去及死時入地獄五逆罪未來無業故無報現在身不為逆若無過去則無逆罪若無逆罪何有餘福亦如是若無罪福是為邪見與禽獸無異

復次我不說:「過去未來如現在相。」我說:「過去雖滅可生憶想能生心心數如昨日火滅今日可生[4]憶想不可以憶想念故火便有若見積薪知當然火亦生心想念明日火如過去火不可以今心念火火便有未來世事亦如是。」

現在心雖一念時不住相續生故能知諸法內以現在意為因外以諸法為緣是因緣中生意識用意識自在知過去未來現在法但不自知現在心心數法餘者悉知

問曰

般若波羅蜜如相品,「三世一相所謂無相」,云何言佛智慧知三世通達無礙

答曰

諸佛有二種說法先分別諸法後說畢竟空若說三世諸法通達無礙是分別說若說三世一相無是說畢竟空

復次非一切智人於三世中智慧有礙乃至觀世音文殊師利彌勒舍利弗等諸賢聖於三世中智慧皆有礙以是因緣故說佛智慧於三世中通達無不為空事故說

復次有人於三世中生邪見謂過去法及眾生有初無初若有初則有新眾生諸法亦無因無緣而生若無初亦無後若無初無後中亦無初名有中無前後名有初有中[5]中名有初有後若眾生及諸法無初亦無中無後無三世則都無所有

復次若無初云何有一切智人

破如是等邪見故說三世諸法一相所謂無相不為破三世佛智慧

問曰

無相是為有邊

答曰

若無相即是無邊不可不可難法云何言有邊若無相中取相非是無相是無相名為不可得空是中無相亦不可得[6]亦不可得是故名不可得空

復次佛有二種道一者福德道有人聞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恭敬信樂心二者智慧道有人聞說諸法因緣和合生故無有自性便捨離諸法空中心不著如月能潤物日能熟物二事因緣故萬物成就福德道智慧道亦如是德道能生諸功德智慧道能於福德道中離諸邪見著

以是故佛雖說諸法畢竟空亦說三世通達無礙而無咎

如是等略說佛十八不共法義

問曰

若爾者迦栴延尼子何以言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不共意止為十八不共法」?若前說十八不共法是真義迦栴延尼子何以故如是說

答曰

以是故名迦旃延尼子若釋子則不作是說子說者是真不共法佛法無量是三十六法於佛法中如大海一[7]法亦不少何以重數為十八

復次諸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亦能知是處不是處分別三世業果報及諸禪定乃至漏盡智等云何言不共法

問曰

聲聞辟支佛菩薩不能盡知遍知但有通有力獨佛能盡遍知故言不共十力

答曰

佛說十力義不言盡知遍知」,知是處不是處」。盡知遍知是諸論議師說

問曰

汝先自言摩訶衍經中說佛為菩薩故自說盡知遍知」。

答曰

摩訶衍經中何益於汝汝不信摩訶衍不應以為汝自當說聲聞法為證

復次十力佛雖盡知遍知而聲聞辟支佛有少分十八不共法中始終都無分以是故名真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二乘亦應有分但佛身念常無失二乘身念亦有無失如是等皆應有分

答曰

不然所以者何常無失故名為不共不以不失為不共聲聞辟支佛於常無失中無分

復次諸阿羅漢說有力無有處說有不共法汝不信摩訶衍故不受真十八不共法而更重數十力等事不可如汝所信八十種好而三藏中無何以不更說

問曰

我等分別十八不共法不重數也何等十八一者知諸法實相故名一切智二者佛諸功德相難解故功德無三者深心愛念眾生故名大悲四者無比智故智慧中自在五者善解心相故定中自在六者得度眾生方便故變化自七者善知諸法因緣故[1]無量八者說諸法實相故[*]不虛九者分別籌量說故言無失十者得十力成就智慧無減十一者一切有為法中但觀法聚無我故[2]捨行十二者善知時不時安立於三常觀眾生故十三者常一心故不失念十四者無量阿僧祇劫深善心故無煩惱習十五者得真淨智故無有能如法出其失十六者世世敬重所尊故無能見頂十七修大慈悲心故[3]下足足下柔軟生遇者即時得樂十八者得神通波羅蜜轉眾生心令歡喜得度故如入城時神變力

答曰

如是十八不共法非三藏中亦諸餘經所不說以有人求索是法故諸聲聞論議師輩處處撰集讚佛功德無失」、「慧無減」、「[4]」,皆於摩訶衍十八不共法中取已作論議雖有無見頂」、「足下柔軟」,如是甚多不應在十八不共法中不共法皆以智慧為義佛身力如十萬白香[*]及神通力等皆不說以是故當知十八不共法中但說智慧功德等不說自然果報

復次是十八不共法阿毘曇分別五眾攝身口無失身口隨智慧行是色眾攝無異想是想眾攝無不定心是識眾攝餘者行眾攝

皆在四禪中佛四禪中得道得涅槃故

人言:「四色不共法色界欲界中攝餘九地中。」

皆是善皆是無漏法四色法二緣生因緣增上緣餘殘四緣生無緣十四有緣四隨心行不與心相應十三與心相應亦隨心行一不與心相應亦不隨心行

如是等種種阿毘曇分別說

初如是分別入般若波羅蜜諸法實相中盡皆一[5]所謂無相入佛心皆一寂滅相

大智[6]卷第二十六

(大智度論…六)二十三字【大】,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釋初品中十八不共法【元】【明】,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釋初品中十八不共法第四十一【宋】,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釋初品中十八不共法第三十四【宮】,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十八不共法第三十四【石】
者【大】,〔-〕【宮】
豆【大】,頭【宮】【石】
逝【大】,誓【石】
知【大】,如【宋】【元】【明】【宮】
無【大】,不【宋】【元】【明】【宮】
懅【大】,遍【石】
一【大】,〔-〕【宋】【宮】【石】
化度【大】,度化【石】
時【大】,〔-〕【宋】【宮】
蕩【大】,盪【宋】【元】【明】【宮】
失【大】,不失【宋】【元】【明】【宮】【石】
善【大】,善心【元】【明】
人化主【大】,主化人【宋】【元】【明】【宮】【石】
復【大】,〔-〕【宮】
法中佛【大】,佛法中【宋】【宮】
掉【大】*,桃【石】*
陀【大】,池【石】
諸【大】,於諸【宋】【元】【明】【宮】【石】
受【大】,〔-〕【宋】【元】【明】【宮】
定【大】,定牢一心【石】
入【大】,〔-〕【石】
化【大】,禮【宋】【宮】
樂【大】,樂憂【宋】【元】【明】【宮】,樂憂苦【石】
厭【大】*,懕【石】*
絍【大】*,袵【宋】【元】【明】【宮】*
亹【大】,斖【石】
更【大】,復【石】
得【大】,復【石】
甞【大】,相【宋】【元】【明】【宮】【石】
佛【大】,人【宋】【宮】
大【大】,〔-〕【石】
度【大】,〔-〕【宋】【元】【明】【宮】
佛【大】,〔-〕【宋】【元】【明】【宮】
以【大】,〔-〕【宋】【元】【明】【宮】
次【大】,以【宋】【元】【明】【宮】
襞【大】,辟【宋】【宮】,褻【元】【明】
病【大】,病時【石】
遇【大】,過【宋】【元】【明】【宮】
食惡【大】,惡食【石】
聞【大】,問【宋】【元】【明】【宮】
距【大】,踞【元】【明】
背【大】*,脊【宋】【元】【明】【宮】*
渡【大】,度【石】
法【大】,佛法【元】【明】
在【大】,〔-〕【宋】【元】【明】【宮】
法【大】,法過【宋】【元】【明】【宮】【石】
酥【大】,蘇【宋】【元】【宮】【石】
受【大】,受故【宋】【元】【明】【宮】
習【大】,〔-〕【宮】
都【大】,〔-〕【石】
門【大】,〔-〕【石】
固【大】,用【宋】【元】【明】【宮】【石】
不牢固【大】,〔-〕【宋】【宮】
固【大】,堅【石】
智慧【大】,知【宋】【元】【明】【宮】【石】
智慧【大】,知【明】,智【石】
提【大】,頭【石】
得【大】,〔-〕【宋】【宮】
棚【大】,枰【宋】【石】
上【大】,〔-〕【石】
者【大】,〔-〕【石】
口【大】,中【元】
臆【大】,腹【明】【宮】【石】,明註曰腹宋南藏作臆
憍【大】,慢【石】
議【大】,義【宋】【元】【明】【宮】
默【大】*,哩【石】*
寂【大】,家【石】
此【大】,此中【宋】【元】【明】【宮】
中【大】,〔-〕【石】
絡【大】,鍱【宋】【元】【明】【宮】
象【大】*,𠌵【石】*
汗【大】,汗者【石】
心【大】,〔-〕【宋】【元】【明】【宮】
瘡【大】*,創【宮】*
綺【大】,〔-〕【石】
樂【大】,喜【宋】【元】【明】【宮】
佛【大】,〔-〕【宋】【元】【明】【宮】
切【大】,〔-〕【宋】【元】【明】【宮】【石】
以【大】,如【宋】【元】【明】【宮】
貰【大】,世【宋】【元】【明】【宮】【石】
佛【大】,而【宋】【元】【明】【宮】
亦【大】,〔-〕【宋】【元】【明】【宮】
哺【大】,餔【宋】【宮】,一鋪【石】
喜【大】,善【宋】【元】【明】【宮】
利【大】,剎【宋】【元】【明】【宮】
娑【大】,婆【石】
妨【大】,如【宋】
深【大】,染【元】【明】【宮】
著【大】,者【宋】【宮】
諸【大】,〔-〕【宋】【元】【明】【宮】
聽【大】,不聽【宋】【元】【明】
中【大】,〔-〕【宮】【石】
主【大】,王【宋】【元】【明】【宮】
今【大】,念【宋】【元】【明】【宮】【石】
又【大】,有【宋】【元】【明】【宮】
耳【大】,〔-〕【宋】【元】【明】【宮】
者【大】,〔-〕【宋】【元】【明】【宮】【石】
有法示法【大】,有我所法示【石】,有+(我所)【元】【明】
二【CB】【宋】【元】【明】【宮】,一【大】
末【大】,來【石】
世【大】,〔-〕【宋】【元】【明】【宮】【石】
訾【大】,呰【石】
時【大】,〔-〕【宋】【元】【明】【宮】
久【大】,人【宋】【宮】
爪【大】*,抓【石】*
故所【大】,不著【宋】【元】【明】【宮】,〔-〕【石】
除【大】,餘【宋】【宮】
說【大】,諍【宋】
靜【大】,淨【明】
生死【大】,邪見【宋】【元】【明】
無【大】,不【石】
罪【大】,罪是凡夫無過去等諸罪【元】【明】【石】
憶想【大】,想憶【宋】【宮】
無【大】,〔-〕【宋】【宮】
空【大】,空無【石】
渧【大】,滴【明】
別【大】*,莂【元】【明】*
施【大】,放【宋】【元】【明】【宮】【石】
庠【大】,詳【宋】【元】【明】【宮】【石】
不【大】,無【石】
相【大】,種【石】
度【大】,〔-〕【石】
我【CB】【麗-CB】,[-]【大】(cf. K14n0549_p0762a13; T25n1509_p0253c07) [-]【CB】【麗-CB】,我【大】(cf. K14n0549_p0762a13; T25n1509_p0253c07)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