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CBETA Online Reader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No. 2157

[1]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一

謹按舊錄云夫目錄之興也蓋所以別真偽明是非記人代之古今摽卷部之多小摭拾[3]漏刪夷駢贅欲使正教[4]合理金言有緒提綱舉要歷然可觀也但以法門幽邃化網恢弘前後翻傳年移代謝屢經散滅卷軸參復有異人時增偽妄致令混雜難究蹤由是以先德儒賢製斯條錄今其存者殆六七然猶未極根源尚多疎闕昇以庸淺久事披尋參練異同指陳臧否成茲部帙庶免乖幸諸哲人俯共詳覽今觀先賢所撰冠絕[5]伏從庚午以來增七十[6]三藏繼踵于今四朝聖上欽明翻譯相次一百餘部經[7]累降

鴻私許令修述圓照等才智短淺思不延文祇奉

皇恩俛仰恭命今所譯者約以類分隨三藏文相次附入自惟以索繼組以礫次金疑則闕之以俟來哲也

稽首善逝牟尼尊  
無上丈夫調御士
亦禮三乘淨妙法  
五部祕密總持門
并及八輩應真僧  
普賢妙德諸菩薩
五眼三身咸照世  
至誠歸命願加威
我撰經錄護法城  
三寶垂慈幸冥祐
唯願法燈長夜照  
迷徒因此得慧明
正法遐久住世間  
依學速登無上地

自後漢孝明皇帝永平十年歲次丁卯至大唐聖神文武皇帝貞元十六年庚辰之歲七百三十四載(內從開元十八年庚午至今庚辰加七十[8]歲也)中間傳譯緇素總一百八十七人所出大小二乘[9]三藏聖教及賢聖集傳并及失譯總二千四百四十七部(內新加一百[10]十九部矣)合七千三百九十九卷見行闕本並該前數(內新加三百[11]四十二卷)

新定目錄合三十卷開為總別[12]分二初奉承恩制次總集群經別錄亦二初分乘藏差殊次明賢聖集傳總中分為一十九卷別中分成[13]一十一卷就別分乘藏中更有七今先敘科條餘次編載

總錄二文上

初特承恩旨錄有三

右新譯華嚴經一

三朝翻譯經律論二

[14]佛名經[15]一部等斯皆特降絲[A1]許編目錄具列如左

二總集群經錄

右從漢至唐所有翻述

帝王年代并譯人[16]事所出教等以人代先後為倫不依三藏之次[17]目錄新舊同

別錄二文下

初分乘藏差殊錄

右別錄之[18]典分為七一有譯有本二有譯無本[A2]派別行四刪略繁重五拾遺補闕六疑惑再詳七偽邪亂正就七門中二乘區別三藏殊科具悉委曲兼明部偶

二明賢聖集傳錄

右集傳之內有二不同一梵本翻譯謂集自西方流傳東夏三藏碩德翻譯奉行此方撰述謂此土高僧撰[19]傳記三寶三藏悉以甄明神異感通戒定慧行備如文列詳而鏡諸

第一[*]承恩旨錄有三者

初華嚴經

  • 崇福寺新譯華嚴經[20]十卷

    [21]左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馬承倩奏得光宅寺寫一切藏經院撿挍寫經僧智通狀稱撿藏經開元目錄上都華嚴寺沙門玄逸撰集釋教目內未入藏經數

    中書門下 牒右街功德使 牒奉 勅宣令所司附入目錄牒至準勅故牒

    貞元十五年九月八日 牒中書侍郎平章事鄭餘慶

    門下侍郎平章事崔損

    撿挍右僕射平章事韋(使)

    撿挍[22]僕射平章事劉(使)

    右僕射平章事賈耽

    撿挍司徒兼中書令渾(使)

    撿挍大尉兼中書令王(使)

[23]百九十一卷經

當街新譯華嚴經[24]

三朝先於京城等處翻譯未入開元目錄經總二百[25]三十二[26](又新編上十卷)四十卷新譯華嚴[*]

勅見入目錄次一百[1]九十一卷先翻譯請准華嚴經例入目錄[*]又新編上十卷玄宗朝三藏無能勝等譯大威力等經五卷

  • 大威力烏樞瑟摩明王經[2]
  • 穢跡金剛說神通大滿陀羅尼法術靈要門一卷
  • 穢跡金剛法禁百變法一卷

    已上[3]卷並北天竺國三藏無能勝譯

  •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東天竺國三藏沙門法月譯
  • 金剛頂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麼地法一卷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呪本一卷
  •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4]心陀羅尼呪本一卷
  • 不動使者陀羅尼祕密法一卷
  • [5]千臂千鉢曼殊室利經十卷(保大中拾遺編上)

    已上[6]四卷南天竺國三藏沙門金剛智譯

  • 肅宗代宗朝三藏大廣智不空譯金剛大教王等經一百四十[7]

    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三卷
  • 金剛頂瑜伽般若理趣經一卷
  • 觀自在菩薩授記經一卷
  • 瑜伽念珠經一卷
  • 奇特佛頂經三卷
  • 觀自在菩薩最勝明王心經[*]
  • 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經[*]
  • 阿唎多羅阿魯力經一卷
  • 普賢行願讚一卷
  • 地藏菩薩問法身讚一卷
  • 出生無邊門經一卷
  • 大吉祥天女經一卷
  • 底哩三昧耶經一卷
  •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經三卷
  • 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一卷
  • 金剛頂瑜伽十八會指歸一卷
  •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分別聖位法門一卷
  •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五卷
  • 寶篋經一卷
  • 金剛壽命陀羅尼經一卷
  • 大孔雀明王經三卷
  • 大雲請雨經二卷
  • 雨寶陀羅尼經一卷
  • 蘘麌利童女經一卷
  • 稻𦼮喻經一卷
  • 大寶廣博樓閣經三卷
  • 菩提場莊嚴經一卷
  • 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一卷
  • 能淨一切眼陀羅尼經一卷
  • 施焰口餓鬼陀羅尼經一卷
  • 三十五佛名經一卷
  • 八大菩薩曼茶羅經一卷
  • 葉衣觀自在菩薩陀羅尼經一卷
  • 訶利帝母經一卷
  • 毘沙門天王經一卷
  •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一卷
  • 文殊問字母品經一卷
  • 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法一卷
  •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念誦法[*]
  • 無量壽如來念誦儀軌一卷
  • 阿閦如來念誦法一卷
  • 佛頂尊勝念誦法一卷
  • 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一卷
  • 金剛王菩薩祕密念誦法一卷
  • 普賢金剛薩埵念誦法一卷
  • 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祕密修行念誦儀軌一卷
  • 金剛壽命念誦法一卷
  • 一字頂輪王瑜伽經一卷
  • 一字佛頂輪王念誦儀軌一卷
  • 仁王般若念誦法一卷
  • 如意輪念誦法一卷
  •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一卷
  • 瑜伽蓮華部念誦法一卷
  • 聖觀自在菩薩心真言觀行儀軌一卷
  • 觀自在多羅瑜伽誦念法一卷
  • 甘露軍吒利瑜伽念誦法一卷
  • 花嚴入法界四十二字觀門一卷
  • 文殊讚法身禮一卷
  • 受菩提心戒儀一卷
  •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一卷
  • 般若理趣釋[*]
  • 大曼荼羅十七尊釋一卷
  • 金剛頂瑜伽護摩[8]一卷
  • 都部陀羅尼目一卷
  • 大乘緣生論一卷
  • 七俱胝佛母陀羅尼經一卷
  • 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八卷
  • 仁王經二卷
  • 密嚴經三卷
  • 仁王念誦儀軌一卷
  •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一部
  • 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一卷
  • 金剛頂勝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軌一卷
  • 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一卷
  • 大藥叉女歡喜母并愛子成就法一卷
  • 普遍光明大隨求陀羅尼經二卷
  • 金剛頂超勝三界經說文殊五字真言勝相
  • 五字陀羅尼頌一卷
  • [1]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
  • 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金翅鳥王品一卷
  • 不空羂索毘盧遮那[2]佛大灌頂光真言一卷
  • 聖迦抳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三卷
  • 大威怒烏蒭澁摩成就儀軌一卷
  • 佛說摩利支天經一卷
  • 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成佛儀軌一卷
  •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一卷
  • 大方廣如來藏經一卷
  • 佛說壹髻尊陀羅尼經一卷
  • 速疾立驗摩醯首羅天說迦婁羅阿尾奢法
  • 太日經略攝念誦隨行法一卷
  •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示七支念誦隨行法一卷
  • 木槵經一卷
  • 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儀軌供養法
  • 曼殊室[3]童子菩薩五字瑜伽法一卷
  • [4]金剛頂降三世大儀軌一卷
  •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二卷
  • 金剛頂經觀自在王如來修法一卷
  •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一卷
  • 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一卷
  • 修習般若波羅蜜菩薩觀行念誦儀軌一卷
  • 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一卷
  • 成就大悲觀自在蓮華部瑜伽念誦法門一卷
  • 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一卷
  •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一卷
  • 末利支提婆花鬘經一卷
  • 大聖天歡喜雙身毘那夜迦法一卷
  •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一卷
  • 金輪王佛頂輪念誦法一卷
  • 金剛頂瑜伽降三世成就極深密門一卷
  • 金剛頂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會普賢修行念誦儀軌一卷[5](此一卷元進數中無欠者)

    已上並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今朝罽賓國三藏般若等譯大乘理趣新花嚴等經[6]七十

  • [7]
  •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十卷
  • 本生心地觀經八卷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一部[8]
  • 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一卷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 新譯花嚴經一部四十卷

    已上[9]部共[10]七十卷並般若三藏奉詔譯

  • 十力經一卷(已上一經[11]龜茲國三藏勿[A3]犀魚唐言蓮華精進於安西譯)
  • 迴向輪經一卷
  • 十地經九卷

    已上二經共十卷于闐三藏尸羅達摩北庭譯右句當右街功德所都句當右街諸寺觀釋道二教事千福寺上座[A4]靈邃進狀前件經謹具分析如前其新譯花嚴經狀今年九月八日勅入開元目錄其先翻譯及安西所進經得翻譯臨壇大德圓照等狀上件經未入目錄伏緣是三朝翻譯時乞 聞請同新花嚴經例入開元目錄則天下諸寺依目傳寫皆入一切經藏庶免失墜金言廣敷仍請改舊目為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唯事超昔帝抑亦道冠真宗介福無窮上資皇祚

    中書門下 牒僧靈邃

    奉 勅宜依牒至准勅故牒

    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牒

    中書侍郎平章事鄭餘慶

    門下侍郎平章事崔損

    撿挍右僕射平章事[12]使

    撿挍左僕射平章事劉使

    右僕射平章事賈耽

    撿挍司徒兼中書令渾使

    撿挍太尉兼中書令王使

    勅右街功德使牒都句當大德靈邃三朝先翻譯未入目錄經一百七十三卷

    牒奉進止前件經宜令都句當大德靈邃與西明寺僧圓照同取前件經送光宅寺令寫入藏經者准勅牒都句當大德靈邃者故牒

    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牒使右監門衛將軍第五守亮

[*]佛名經[*][A5]

  • [*]佛名經一部十六卷[1](或十八卷)
  • [2]
  • 法琳別傳一部三卷
  • 續開元釋教錄三卷

    左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3]事馬(承倩)奏前件[4]目等未入藏[5]

中書門下 牒右街功德使

牒奉 勅宜令所司附入目錄牒至准勅故

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牒

  • 中書侍郎平章事鄭餘慶

    門下侍郎平章事崔損

    撿挍右僕射平章事[*]使

    [6]撿挍左僕射平章事劉使

    右僕射平章事賈耽

    撿校司徒兼中書令渾使

    撿校太尉兼中書令王使

第二總集群經錄中分為一十九卷起第一[7](此粗顯綱[8]若一一具明在十九卷內)

  • 第一卷(後漢明帝初譯經至四不可得經為第一卷所謂漢魏二代緇素譯人所出經戒羯磨等及新舊失[9]并附出譯人別傳)

    第二卷(後漢之餘從藥王藥上菩薩觀經至曹魏末大般涅槃經二卷)

    第三卷(吳晉二代緇素譯人所出經戒等并新舊失譯諸經同[10]附出譯人別傳初從吳孫氏至西晉代更出阿闍世王經二卷)

    第四卷(西晉之餘從彌勒成佛經[11]為西晉[12]源云)

    第五卷(東晉符秦二代緇素譯人所出律論等并新舊失譯別傳[13])

    第六卷(姚秦西秦前[14][*]四代緇素譯人所出經律論并新舊集失譯經等)

    第七卷(宋齊二代緇素譯人所出經律論等并新集失譯經等)

    第八卷(宋朝之餘從觀世音菩薩受記至蕭齊之末)

    第九卷(梁元魏高齊三代緇素譯人所出經律論等并新集失譯經律集等)

    第十卷(周陳隋三代緇素譯人所出經律論及傳集錄等)

    第十一卷(至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卷初從大唐李氏都長安至頻又固請乃蒙降[15])

    第十二卷(皇朝緇素譯人所出經律論及傅錄等從帝曰至佛陀波利竟)

    第十三卷(從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至三藏義淨竟)

    第十四卷(從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至幸諸來哲無[16][A6])

    第十五卷(從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所譯經至[17]不空三藏謝[18]經序賀慶雲表竟)

    第十六卷([19]軍使賀[20]雲表至不空三藏建塔立碑竟)

    第十七卷(從今朝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至安[A7]西北庭進十地等經竟乃至都數帙同一無欠少)

    第十八卷(及第十九二卷敘古舊諸家目錄部帙多小及[21][22])

    第十九卷(從大唐開元釋教錄至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畢)

    別錄二文下之中初別分乘藏錄中分為一十一卷

起第二十盡第三十(此粗顯綱條若一一具述在別錄中十[*]卷內)

  • 第二十卷(從別[23]藏下至寶星陀羅尼經)

    第二十一卷(從華嚴部至七俱胝佛母陀羅尼經一卷竟)

    第二十二卷(從觀自在菩薩隨心[24]經至大乘[25])

    第二十三卷(從有譯有本聲聞三藏賢聖[26]傳畢)

    第二十四卷(從別錄中有譯無本錄至大乘經律論畢)

    第二十五卷(別錄中有譯無本錄小乘闕本經[A8]律論賢聖集傳畢)

    第二十六卷(別錄中支[27]別行錄別生經律論傳等)

    第二十七卷([*]刪略繁重別生同本[28]經等刪除目錄補闕拾遺舊譯大[29]經律論大周入藏[30]遺漏不上目錄及新譯大小乘經律論集傳等新編入藏目錄)

    第二十八卷(疑惑再[*]目錄偽妄亂真新編偽經及群經錄中偽經并諸家[*]鈔等目錄并准勅除附正錄)

    第二十九卷(大乘經律論入藏目錄兼出異名及用紙多少等)

    第三十卷(小乘經律論賢聖集傳入藏目錄卷末兼出刪除不入藏經等目錄)

二總集群經錄上之一

後漢劉氏都洛陽

從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至獻帝延康元年庚凡十一帝一百五十四年緇素一十二人所出經律論并新舊集失譯諸經總二百九十二部三百九十五卷(於中九十七部一百三十一卷見在一百九十五部二百六十四卷闕本)以為後漢經錄云於中直云帝者為直兼斥名者是偽年代甲子依唐司隷甄鸞國子博士王道珪二家年曆參定

[31]後漢沙門迦葉摩騰一部一卷經

沙門竺法蘭四部一十五卷經

沙門支婁迦讖[32]十三部六十七卷經集

沙門安世高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經律集

沙門竺佛[33]二部三卷經

優婆塞安玄二部三卷經集

[1]沙門支曜十一部一十一卷經集

沙門康巨一部一卷經

沙門嚴佛調五部八卷經

沙門康孟詳六部九卷經律

沙門竺大力一部二卷經

沙門曇果一部二卷經

新舊諸失譯經一百四十一部一百五十八卷五十九部七十六卷舊集八十二部八十二卷新附

  • 四十二章經一卷(永平十年丁卯於白馬寺與法蘭共譯初出舊錄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迦葉摩騰或云竺葉摩騰亦云攝摩騰群錄互存未詳孰是先來[2]譯所以備彰印度人婆羅門種幼而聰敏博學多聞思力精拔[*]明經律嘗遊西印度有一小國騰講金光明經俄而隣國[3]師而[4]既將踐境輒有事礙兵不能進彼國兵眾疑有異術密遣使覘但見群臣安然共聽其所講大乘經明地神王護國之法於是彼國請和[5]求法明帝以永平七年甲子夢見金人身長丈六項佩日輪光明赫奕飛在殿前明日博問群臣[6]何神異通人傅[7][8]對云臣聞西域有得道者號之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以為然詔遣郎中蔡愔郎將秦[9]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八人[10]適天竺尋訪佛法於大月支國與摩騰相遇時蔡愔等固請於騰遂與同來至于洛邑明帝甚加賞接所將佛經及獲畫像馱以白馬同到洛陽起伽藍名白馬寺諸州競立報白馬[11]騰於白馬寺出四十二章經初緘蘭臺石室第十四間內自爾釋教相繼雲興沙門信士接踵傳譯依錄而編即是漢地經法之祖也舊錄此經本是外國經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孝經十八章出舊錄及朱士[12]錄僧祐出三藏記等[13]錄中不載騰以大化初至人未深信蘊其妙解不即多翻且撮經要以導時俗騰後終於洛陽載其由委備如朱士行漢錄及高僧傳等昇尋錄之源始意[14]譯經之來須有由致故傍採眾說以廣異聞雖於文為繁而緣敘備矣

  • 十地斷結經八卷(或四卷亦云十住初出與竺佛念十住斷結經同本永平十三年出見朱士行漢錄及高僧傳長房錄等)
  • 法海藏經一卷(一本無藏字初出與法海經等同本見高僧傳及長房錄等)
  • 佛本行經五卷(永平十一年出見高僧傳及長房錄等)
  • 佛本生經一卷(見高僧傳及長房錄等)

    右四部一十五卷其本並闕

    沙門竺法蘭亦中印度人自言誦經論數萬為天竺學者之師時蔡愔既至彼國蘭與摩騰共契遊化遂相隨而來會彼學徒留礙蘭乃間行而至既達洛[15]騰同止少時便善漢言初共騰譯四十二章經騰卒蘭自譯十地斷結經等四部昔前漢帝穿[16]明池底得黑灰問東方朔朔云非臣所知可問西域胡人法蘭既至追以問之蘭云此是劫燒時朔言有徵信者甚眾又秦景使還於月支國得釋[17]是優填王栴檀像師第四作也來至洛陽帝即勅令圖寫置清涼臺及顯節陵上供養自爾丹素流演迄今蘭後終於洛時年六十餘矣又長房等錄云蘭譯二百六十戒合異二卷者不然細詳名目非蘭所委求同異如下別錄闕本中述

  •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題云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亦云般若道行品經或八卷初出與明度小品及大般若第四會等同本光和二年七月八日出見敏祐二錄)
  •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亦直云無量清淨經第二出與大阿彌陀及寶積無量壽會等并同本見吳錄)
  • 阿閦佛國經二卷(建和元年譯或一卷初出與寶積不動如來會等同本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錄亦云阿閦佛剎諸菩薩學戒品經或無國字)
  • 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卷(安公云出方等部初與寶積普明菩薩會等同本一名古品遺日說般若經一名大寶積經一名摩訶述寶嚴經見僧祐長房二錄)
  • 般舟三昧經三卷(一名十方見在佛悉在前[18]定經舊稱云大般舟三昧經或二卷光和二年譯初出與大集賢護經等同本見聶道真錄及吳錄)
  • 兜沙經一卷(見僧祐錄吳錄是華嚴經名號品異譯)
  • 伅真陀羅所問經二卷(初出伅真陀羅所問寶如來三昧經舊錄云伅真陀羅尼王經或三卷初出與大樹緊那羅經同本安錄無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錄)
  • 阿闍世王經二卷(初出與普超三昧經等同本見僧祐錄安云出長阿含者非也)
  • 內藏百寶經二卷(亦云內藏百品初出與世高譯者小異安公云出方等部見僧祐錄)
  •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一卷(亦直云問署經見僧祐錄及吳錄安云出方等)
  • [19]譬喻經一卷(凡十一事祐云失譯[20]房見別錄已上見在已下闕)
  • 大方等大集經二十七卷(初出與曇無讖等出同本見李廓錄)
  • 般舟三昧經一卷(是後十品重翻祐有此一卷無三卷者靜泰錄或加大字第三出祐錄云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出)
  • 梵般泥洹經二卷(或一卷初出與大般涅槃經等同本見朱士行漢錄[21]或加大字第三胡般改為梵)
  • [1]
  • 象腋經一卷(初出見法上錄)
  • 諸法勇王經一卷(初出見法上錄)
  • 光明三昧經一卷(初出祐云[2][3]房云亦見吳錄)
  • [4]本經二卷(初出見僧祐錄)
  • 首楞嚴經二卷(中平二年十月八日出第一譯又云三卷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5]吳錄)
  • 大方便報恩經一卷(出吳錄)
  •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一卷(亦云阿闍世王經初出見長房錄)
  • 禪經一卷(初出房云見別錄)
  • 阿育王太子壞目因緣經一卷(佛涅槃後一百餘年育王方出故非佛說或無經字初出見長房錄)

    右二十[6]部六十七卷([7]譬喻上一十部二十六卷見在大集經下一十二部四[8]卷闕本)

    沙門支婁迦讖亦直云支讖月支國人操行純深性度開敏稟持法戒以精懃著名諷誦群經志在宣法桓靈之代遊于洛陽從桓帝建和元年丁亥至靈帝中平三年景寅於洛陽譯道行等經二十三部審得本旨曾不加可謂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河南清信士孟福張蓮筆受而舊譯云胡般泥洹者竊所[9]上代翻經已來賢德筆受每至度語無不稱[10]云譯胡為漢胡乃是西天邊俗類此之有氐羌今乃稱豈關印度深為楚越可不詳焉但佛所說經皆合稱為梵本梵者此言清淨昔劫初時梵世光音天來下彼土有食地肥者身重不得復去因遂為人即五天之本祖也仍其天號而立稱焉若彼稱胡理將何出但彼稱梵語如此土所謂漢言蓋有所憑非為謬耳如舊日僧悉稱俗姓從符秦世有沙門道安獨拔當時居然超悟云既剃落紹繼釋迦子而異父豈曰承襲今出家宜悉稱釋及翻四含其文果云四姓出家同一釋眾咸歎伏(四姓者一剎帝利二婆羅門三[11]舍四戍達羅)

    而安正當晉秦之世刊定目錄刪[12]自號彌天楷摸季葉猶言譯胡為秦有五[13]三不此蓋通人一蔽未盡美歟上代已來有胡言處今並改為梵字庶無紕謬使談者得其正焉

    又長房等錄支讖譯中復有大寶積經一卷今以與佛遺日摩尼寶經既是同本不合再又尋文句非讖所翻別錄之中皆為失譯今依別錄為正故讖錄除之

  • 大乘方等要慧經一卷(初出與寶積彌勒問八法會同本見長房錄)
  • 太子慕魄經一卷(初出六度集中異譯見長房錄)
  • 長者子制經一卷(一名制經初出與逝童子經等同本見長房錄)
  • 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一卷(一名遺日[14]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初出與[15]界體性經同本見長房錄)
  • 自誓三昧經一卷(題下注云獨證品第四出比丘淨行中初出與法護出者大同小異見長房錄)
  • 溫室洗浴眾僧經一卷(亦直云溫室經初出見長房錄)
  • 明度五十校計經二卷(或直云明度校計亦直云五十校計[16]元嘉元年出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錄)
  • 佛印三昧經一卷(見長房錄)
  • 八大人覺經一卷(見寶唱錄)
  • 舍利弗悔過經一卷(亦直云悔過經初出見長房錄)
  • 人本欲生經一卷(永壽二年出長阿含第十卷異譯道安注解兼製序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錄)
  • 尸迦羅越六向拜經一卷(或云尸迦羅越六方禮經出長阿含第十一卷異譯見長房錄)
  • 長阿含十報法經二卷(一名多[17]道章經或直云十報經出長阿含第九卷異譯舊錄亦云出長阿含見僧祐錄)
  • 一切流攝守因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卷異譯舊錄云一切流攝經吳錄云流攝守因經亦云受固亦有云流攝亦云一切流攝守固見朱士行及僧[18])
  • 四諦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七卷異譯見僧祐錄安公云出長阿含者或誤也)
  • 本相倚致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十卷異譯吳錄云大相倚致與本致經同本或作倚字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錄)
  • 是法非法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一卷異譯[19]士行僧祐二錄)
  • 漏分布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七卷異譯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錄安云出長阿含者或誤)
  •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十六卷異譯見長房錄)
  •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六十卷異譯見長房錄)
  • 普法義經一卷(亦云普義經一名具法行經普法義作舍利日俱法行作舍利弗餘並同云出中阿含元[20]二年出與唐廣義法門經同本見朱士行僧祐二錄)
  • 婆羅門避死經一卷(出增一阿含第二十六卷異譯見長房錄)
  • 阿那邠𮟴化七子經一卷(出增一阿含第四十九卷異譯見長房錄)
  • 阿難同學經一卷(題云出增一阿含檢無[21]長房錄)
  • 七處三觀經一卷(出增一阿含中首末總三十經從初標名故也或二卷元[*]元年出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錄)
  • 五陰譬喻經一卷(或無譬字一名水沫所漂經出[A9]阿含第[1]卷異譯見朱士行漢錄僧祐錄)
  • 轉法輪經一卷(或云法輪輪轉經出雜阿含第十五卷異譯與其本經後同前異見僧祐錄)
  • 八正道經一卷(出雜阿含第二十六卷異譯見士行僧祐二錄)
  • 摩鄧女經一卷(或名摩耶女一名阿難為蠱道女惑經見長房錄初出與摩鄧伽經等同本)
  • 鬼問目連經一卷(初出與餓鬼報應經同本見長房錄)
  •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卷(或云阿難問事經亦云事佛吉凶經見長房錄初出與阿難分別經等同本)
  • 奈女祇域因緣經一卷(初出或無因緣字亦云奈女見房錄)
  • 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一卷(初出或云地獄報應經見長房錄)
  • 堅意經一卷(初出一名堅心正意亦名堅心經見長房錄)
  • 大安般守意經二卷(或一卷或無守意字或云安般經安公云小安般兼注解及製序祐錄別載大安般一卷房錄更載[2]卷重也見士行僧祐李廓三錄)
  • 陰持入經二卷(或一卷祐云際持入誤也亦云注陰持入安公注[3]製序房錄陰持入外別存際持入者誤也見士[4]僧祐二錄)
  • 處處經一卷(見長房錄)
  • 罵意經一卷(見長房錄)
  • 分別善惡所起經一卷(見長房錄)
  • 出家緣經一卷(一名出家因緣經見長房錄)
  • 阿鋡正行經一卷(一名正意經見長房錄)
  • 十八泥犁經一卷(或云十八地獄經見長房錄)
  • 法受塵經一卷([5]祐錄)
  • 禪行法想經一卷(見僧祐寶唱二錄)
  •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一卷(一名長者夭惱三處經亦直云三處惱經見長房錄)
  • 揵陀國王經一卷(或無國字見長房錄)
  • 父母恩難報經一卷(亦云勤報見長房錄出中阿含檢無)
  • 九橫經一卷(房云出中阿含撿無見長房錄)
  • 禪行三十七經一卷(或加品字見寶唱錄)
  • 犯戒報應輕重經一卷([A10]連問毘尼經亦云犯戒罪報輕重或云[A11]連問經見長房錄)
  • 大比丘三千威儀經[6](或四卷亦云僧威儀經)
  • 道地經一卷(初出加大字見僧祐[7])
  • 迦葉結經一卷(初出見長房錄)
  • 阿毘曇五法行經一卷(或無行字見僧祐錄已上見存已下闕本)
  • 無量壽經二卷(初出與寶積無量壽等同本房云見別錄)
  • 如幻三昧經二卷(或一卷初出與寶積善住意會等同本見長房錄)
  • 月燈三昧經二卷(出大日燈經第七異譯見長房錄)
  • 十二因緣經一卷(初出亦云聞城十[A12]因緣經見僧祐錄)
  • 內藏經一卷(第二出一名內藏百品或云百寶元[*]二年十月出見朱士[8])
  • 四不可得經一卷(初出或無可字見[9])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一

𮟴
【原】麗本,【聖】聖護藏本(自第一卷至第十九卷),【甲】黑板勝美氏藏古寫本(第二十九卷第三十卷),【乙】享保十六年刊大谷大學藏本
(西京…撰)十字【大】*,〔-〕【聖】*
漏刪【大】,滿那【聖】
合理【大】,〔-〕【聖】
英【大】,莫【聖】
祀【大】,禮【聖】
特【大】*,持【聖】*
一【大】,〔-〕【聖】
三藏【大】,歲【聖】
三【大】,六【聖】
四十二卷【大】,五十三卷入【聖】
錄【大】,〔-〕【聖】
一十【大】,千【聖】
大【大】*,馬頭羅剎【聖】*
一部等【大】,〔-〕【聖】
本【大】,丈【聖】
敘【大】,〔-〕【聖】
內【大】,中【聖】
成【大】,〔-〕【聖】
四【大】,肆【聖】
左右【大】,右左【聖】
左【大】,右【聖】
百九十一【大】,一百七十三【聖】
等【大】*,〔-〕【聖】*
三十二【大】,一十三【聖】
又新編上十卷【大】*,〔-〕【聖】*
九十一【大】,七十三【聖】
三【大】,二【聖】
五【大】,四【聖】
大【大】,〔-〕【聖】
(千臂…上)十八字【大】,〔-〕【聖】
十【大】,〔-〕【聖】
二【大】*,一【聖】*
儀【大】,儀軌【聖】
閻【大】,問【聖】
佛大【CB】【麗-CB】【聖】,佛【大】(cf. K38n1401_p0073b19)
唎【大】,利【聖】
(金剛…卷)十一字【大】,〔-〕【聖】
(此一…者)十字【大】,〔-〕【聖】
七十【大】,六十三【聖】
(守護…卷)十九字【大】,〔-〕【聖】
十【大】,一【聖】
六【大】,四【聖】
七十【大】,五十二【聖】
(龜茲…譯)十九字【大】,安西三藏勿提犀魚譯【聖】
韋【大】*,壽【聖】*
或十八卷【大】,〔-〕【聖】
〔法琳…卷〕十六-【聖】
省【大】,者【聖】
目等【大】,〔-〕【聖】
目【大】,目錄【聖】
(撿挍…使)十字【大】,〔-〕【聖】
十【大】,第十【聖】
條【大】,牒【聖】
并附出譯【大】,〔-〕【聖】
前【大】,時【聖】
至【大】,至並【聖】
失【大】,〔-〕【聖】
同【大】,〔-〕【聖】
涼【大】*,源【聖】*
許【大】,譯【聖】
貽誚【大】,貽詣【聖】
批【大】,比【聖】
經序賀慶【大】,鄉【聖】
六【大】,〔-〕【聖】
慶【大】,鄉【聖】
詳【大】*,譯【聖】*
異【大】,同異【聖】
分【大】,分乘【聖】
呪【大】,〔-〕【聖】
論【大】,論意【聖】
集【大】*,〔-〕【聖】*
派【大】,流【聖】
異【大】,異名【聖】
小【大】,小乘【聖】
中【大】,錄中【聖】
後漢【大】,〔-〕【聖】
三【大】,二【聖】
朝【大】,朔【聖】
(沙門…集)十三字【大】,〔-〕【聖】
不【大】,〔-〕【聖】
興【大】,〔-〕【聖】
來【大】,〔-〕【聖】
上【大】,〔-〕【聖】
此【大】,山【聖】
毅【大】,教【聖】
奏【大】,奉【聖】
景【大】,量【聖】
往【大】,性【聖】
思【大】,恩【聖】
行【大】,行漢【聖】
安【大】,〔-〕【聖】
述【大】,述譯經【校異-乙】
與【大】,陽【聖】
昆【大】,毘【聖】
迦【大】,迦倚【聖】
立【大】,〔-〕【聖】
新【大】,雜【聖】
房見【大】,見房【聖】
(或加…梵)十一字【大】,及僧祐錄舊云胡般改為梵初出見法上錄【聖】
(象腋…錄)十一字【大】,〔-〕【聖】
出【大】,出別【校異-乙】
安【大】,安錄無【校異-乙】
孛【大】,字【校異-乙】
錄【大】,〔-〕【聖】
三【大】,二【聖】
雜【大】,新【聖】
十【大】,十一【聖】
安【大】,委【校異-乙】
(云譯…稱)二十一字【大】,〔-〕【聖】
毘【大】,吠【聖】
經【大】,注經【聖】
失【大】,失本【考偽-乙】
寶【大】,寶積【聖】
法【大】,入法【聖】
元嘉【大】,喜【聖】
增【大】,僧【聖】
祐【大】,祐二錄【聖】
見【大】,見朱【聖】
嘉【大】*,喜【聖】*
見【大】,元見【聖】
七【大】,十【聖】
一【大】,安般一【聖】
解【大】*,兼【聖】*
行【大】,〔-〕【聖】
僧【大】,長【聖】
一【大】,二【聖】
乙本冠註曰古錄此下有注文三十六字
行【大】,行漢【聖】
房【大】,長房【聖】
綸【大】,編【麗-CB】 支【CB】【麗-CB】,文【大】(cf. K38n1401_p0071b12) 提【大】,堤【麗-CB】 僧【CB】【麗-CB】,增【大】(cf. K38n1401_p0074b09) 等【CB】【麗-CB】,寺【大】(cf. K38n1401_p0074c19) 誚【大】,謂【麗-CB】 西【CB】【麗-CB】,四【大】(cf. K38n1401_p0075b18) 至【CB】【麗-CB】,正【大】(cf. K38n1401_p0075c14) 雜【CB】【麗-CB】,離【大】(cf. K38n1401_p0080a08) 目【CB】【麗-CB】,自【大】(cf. K38n1401_p0080c10) 目【CB】【麗-CB】,自【大】(cf. K38n1401_p0080c10) 二【CB】【麗-CB】,〔-〕【大】(cf. K38n1401_p0081a02)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