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atalogue Information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云何瑜伽師地?
謂十七地。
何等十七?
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
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
云何眼識自性?謂依眼,了別色。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
等無間依,謂意。
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
如是略說二種所依。謂色、非色。眼是色,餘非色。
眼,謂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意,謂眼識無間過去識。
一切種子識,謂無始時來樂著戲論熏習為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識。
彼所緣者,謂色,有見有對。此復多種。
略說有三,謂顯色、形色、表色。
顯色者,謂青、黃、赤、白、[6]光、影、明、闇、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
形色者,謂長、短、方、圓、麁、細、正、不正、高、下色。
表色者,謂取、捨、屈、伸、行、住、坐、臥,如是等色。
又顯色者,謂若色顯了,眼識所行。
形色者,謂若色積集長短等分別相。
表色者,謂即此積集色,生滅相續,由變異因,於先生處不復重生,轉於異處,或無間、或有間、或近、或遠差別生。或即於此處變異生,是名表色。
又顯色者,謂光、明等差別。
形色者,謂長、短等積集差別。
如是一切顯、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識所行、眼識境界、眼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名之差別。
又即此色復有三種。謂若好顯色、若惡顯色、若俱異顯色,似色顯現。
彼助伴者,謂彼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所謂作意、觸、受、想、思、及餘眼識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
又彼諸法同一[8]所緣,[9]非一行相,俱有相應,一一而轉。
又彼一切各各從自種子而生。
彼作業者,當知有六種。
謂唯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
唯了別自相,唯了別現在,唯一剎那了別。
復有二業。
謂隨意識轉、隨善染轉、隨發業轉。
又復能取愛非愛果,是第六業。
云何耳識自性?謂依耳,了別聲。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耳。
等無間依,謂意。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耳,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彼所緣者,謂聲,無見有對。
此復多種。如螺貝聲、大小鼓聲、舞聲、歌聲、諸音樂聲、[10]俳戲叫聲、女聲、男聲、風林等聲、明了聲、不明了聲、有義聲、無義聲、下中上聲、江河等聲、鬪諍諠雜聲、受持演說聲、論義決擇聲。如是等類,有眾多聲。
此略三種。謂因執受大種聲、因不執受大種聲、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
初唯內緣聲,次唯外緣聲,後內外緣聲。
此復三種。謂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聲。
又復聲者,謂鳴、音、詞、吼表彰語等差別之名。
是耳所行、耳境界,耳識所行、耳識境界、耳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助伴及業,如眼識應知。
云何鼻識自性?謂依鼻,了別香。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鼻。
等無間依,謂意。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鼻,謂四大種所造鼻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彼所緣者,謂香、無見有對。
此復多種。
謂好香、惡香、平等香,鼻所嗅知根、莖、華、葉、果、[11]實之香。
如是等類,有眾多香。
又香者,謂鼻所聞、鼻所取、鼻所嗅等差別之名。
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識所行、鼻識境界、鼻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云何舌識自性?謂依舌,了別味。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舌。
等無間依,謂意。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舌,謂四大種所造舌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彼所緣者,謂味,無見有對。
此復多種。謂苦、酢、辛、甘、鹹、淡、可意、不可意、若捨處所,舌所甞。
又味者,謂應甞、應吞、應噉、應飲、應舐、應吮、應受用,如是等差別之名。
是舌所行、舌境界,舌識所行、舌識境界、舌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復次,由眼識生,三心可得。
如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
初是眼識,二在意識。
決定心後方有染淨。
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而彼不由自分別力,乃至此意不趣餘境,經爾所時,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而轉。
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
復次,應觀五識所依,如往餘方者所乘。所緣,如所為事。助伴,如同侶。業,如自功能。
復有差別。應觀五識所依,如居家者家。所緣,如所受用。助伴,如僕使等。業,如作用。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
彼所緣者,謂一切法,如其所應。若不共者,所緣即受想行蘊、無為、無見無對色、六內處,及一切種子。
彼助伴者,謂作意、觸、受、想、思,欲、勝解、念、三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捨、不害、貪、恚、無明、慢、見、疑,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勝解、忘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如是等輩俱有相應心所有法,是名助伴。
同一所緣,[10]非同一行相,一時俱有一一而轉,各自種子所生。
更互相應,有行相,有所緣,有所依。
彼作業者,謂能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
復能了別自相、共相。
復能了別去來今世。
復剎那了別,或相續了別。
復為轉、隨轉,發淨不淨一切法業。
復能取愛非愛果。
復能引餘識身,又能為因,發起等流識身。
又諸意識望餘識身有勝作業。謂分別所緣,審慮所緣,若醉,若狂,若夢,若覺,若悶,若醒,若能發起身業、語業,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斷善根,若續善根,若死,若生等。
云何分別所緣?由七種分別。謂有相分別、無相分別、任運分別、尋求分別、伺察分別、染污分別、不染污分別。
有相分別者,謂於先所受義、諸根成[11]就善名言者所起分別。
無相分別者,謂隨先所引,及嬰兒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別。
任運分別者,謂於現前境界,隨境勢力任運而轉所有分別。
尋求分別者,謂於諸法觀察尋求所起分別。
伺察分別者,謂於已所尋求、已所觀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別。
染污分別者,謂於過去[12]顧戀俱行、於未來希樂俱行、於現在執著俱行所有分別。若欲分別、若恚分別、若害分別,或隨與一煩惱、隨煩惱相應所起分別。
不染污分別者,若善、若無記。謂出離分別、無恚分別、無害分別、或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或威儀路、工巧處,及諸變化所有分別。如是等類,名分別所緣。
云何審慮所緣?謂如理所引、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如理所引者:謂不增益非真實有,如四顛倒。謂於無常常倒,於苦樂倒,於不淨淨倒,於無我我倒。亦不損減諸真實有,如諸邪見。謂無施與等諸邪見行。
或法住智,如實了知諸所知事。或善清淨出世間智,如實覺知所知諸法。如是名為如理所引。
與此相違,當知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者,謂依無記慧審察諸法。如是名為審慮所緣。
云何醉?謂由依止性羸劣故,[13]或不習飲故,或極數飲故,或過量飲故,便致醉亂。
云何狂?謂由先業所引,或由諸界錯亂,或由驚怖失志,或由打觸末摩,或由鬼魅所著,而發癲狂。
云何夢?謂由依止性羸劣;或由疲倦過失;或由食所沈重;或由於闇相作意思惟;或由休[1]息一切事業;或由串習睡眠;或由他所引發,如由搖扇,或由明呪,或由於藥,或由威神;而發[2]惛夢。
云何覺?謂睡增者不勝疲極故,有所作者要期睡故,或他所引,從夢而覺。
云何悶?謂由風熱亂故;或由捶打故;或由瀉故,如過量轉痢及出血;或由極勤勞;而致悶絕。
云何醒?謂於悶已而復出離。
云何發起身業、語業?謂由發身語業智前行故;次欲生故;次功用起故;次隨順功用為先,身語業風轉故;從此發起身業、語業。
云何離欲?謂隨順離欲根成[*]就故,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遠離彼障故,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方能離欲。
云何離欲退?謂性軟根故;新修善品者,數數思惟彼形狀相故;受行順退法故;煩惱所障故;惡友所攝故;從離欲退。
云何斷善根?謂利根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得隨順彼惡友故;彼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故;無哀愍故;能斷善根。此中種子亦名善根,無貪瞋等亦名善根。但由安立現行善根相違相續,名斷善根;非由永拔彼種子故。
云何續善根?謂由性利根故;見親朋友修福業故;詣善丈夫聞正法故;因生猶豫,證決定故;還續善根。
云何死?謂由壽量極故,而便致死。此復三種。謂壽盡故,福盡故,不避不平等故。當知亦是時非時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無記心。
云何壽盡故死?猶如有一,隨感壽量滿盡故死,此名時死。
云何福盡故死?猶如有一,資具闕故死。
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說:九因九緣,未盡壽量而死。何等為九?謂食無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醫藥,不知於己若損若益,非時、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時死。
云何善心死?猶如有一,將命終時,自憶先時所習善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由此因緣,爾時信等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麁想現行。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唯住無記心。所以者何?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彼憶念。
云何不善心死?猶如有一,命將欲終,自憶先時串習惡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彼於爾時,貪瞋等俱諸不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麁、細等想現行,如前善說。又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惡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
又善心死者,見不亂色相。不善心死者,見亂色相。
云何無記心死?謂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將命終時,自不能憶,無他令憶。爾時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樂死,亦非苦惱死。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然憶先所習善及與不善,或他令憶。彼於爾時,於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餘悉皆忘。若俱平等[3]曾串習者,彼於爾時,隨初自憶,或他令憶,唯此不捨,不起餘心。
彼於爾時,由二種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終。謂樂著戲論因增上力,及淨不淨業因增上力。
受盡先業所引果已,若行不善業者,當於爾時,受先所作諸不善業所得不愛果之前相,猶如夢中見無量種變怪色相。依此相故,薄伽梵說:若有先作惡不善業及增長已,彼於爾時,如日後分,或山山峯影等懸覆、遍覆、極覆。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明趣闇。
若先受盡不善業果而修善者,與上相違。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闇趣明。
此中差別者,將命終時,猶如夢中見無量種非變怪色可意相生。若作上品不善業者,彼由見斯變怪相故,流汗毛竪,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4]睛咀沫。彼於爾時,有如是等變怪相生。若造中品不善業者,彼於爾時,變怪之相或有或無,設有不具。
又諸眾生將命終時,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長時所習我愛現行。由此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報。若預流果及一來果,爾時我愛亦復現行。然此預流及一來果,於此我愛,由智慧力數數推求,制而不著。猶壯丈夫與羸劣者共相[5]捔力,能制伏之。當知此中道理亦爾。若不還果,爾時我愛不復現行。
又解[1]肢節,除天、那落迦,所餘生處一切皆有。此復二種。一、重,二、輕。重謂作惡業者,輕謂作善業者。北拘盧洲一切皆輕。
又色界沒時,皆具諸根。欲界沒時、隨所有根,或具、不具。
又清淨解脫死者,名調善死。不清淨不解脫死者,名不調善死。
又將終時,作惡業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即從上分冷觸隨起,如此漸捨乃至心處。造善業者,識於所依從下分捨。即從下分冷觸隨起,如此漸捨乃至心處。當知後識唯心處捨。從此冷觸遍滿所依。
云何生?
由我愛無[A2]間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因已熏習故,淨不淨業因已熏習故。彼所依體由二種因增上力故,從自種子,即於是處中有、異熟無間得生。
而此中有必具諸根。
造惡業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闇夜。作善業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
又此中有是極清淨天眼所行。
彼於爾時,先我愛類不復現行,識已住故。
然於境界起戲論愛,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
又中有眼猶如天眼,無有障礙,唯至生處。所趣無礙,如得神通,亦唯至生處。
又由此眼,見己同類中有有情、及見自身當所生處。
又造惡業者,眼視下淨,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
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得生緣。
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於此類生。若由餘業可轉中有種子轉者,便於餘類中生。
又此中有,有種種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或名健達縛,尋香行故,香所資故。或名意行,以意為依,往生處故。此說身往,非心緣往。或名趣生,對生有起故。
當知中有除無色界一切生處。又造惡業者,謂屠羊雞猪等,隨其一類,由住不律儀眾同分故,作感那落迦惡不善業及增長已。
彼於爾時,猶如夢中,自於彼業所得生處,還見如是種類有情及屠羊等事。由先所習,喜樂馳趣,即於生處境色所礙,中有遂滅,生有續起。彼將沒時,如先死有,見紛亂色。如是乃至生滅道理,如前應知。
又彼生時,唯是化生,六處具足。
復起是心,而往趣之。謂我與彼嬉戲受樂,習諸[3]伎藝。彼於爾時顛倒,謂造種種事業,及觸冷熱。若離妄見,如是相貌尚無趣欲,何況往彼。若不往彼,便不應生。如於那落迦如是,於餘似那落迦鬼趣中生,當知亦爾,如癭鬼等。又於餘鬼、傍生、人等,及欲、色界天眾同分中將受生時,於當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由此於彼起其欣欲,即往生處,便被拘礙。死生道理,如前應知。
又由三處現前,得入母胎。一、[4]其母調適,而復值時;二、父母和合,俱起愛染;三、健達縛[5]正現在前。
復無三種障礙。謂產處過患所作,種子過患所作,宿業過患所作。
云何產處過患?謂若產處為風熱癊之所逼迫;或於其中有麻麥果;或復其門如車螺形,有形有曲,有穢有濁。如是等類,產處過患應知。
云何種子過患?謂父出不淨非母,或母非父,或俱不出;或[6]父精朽爛,或[7]母,[8]或俱。如是等類,種子過患應知。
云何宿業過患?謂或父或母不作、不增長感子之業,或復俱無。或彼有情不作、不增長感父母業。或彼父母作及增長感餘子業。或彼有情作及增長感餘父母業。或感大宗葉業。或感非大宗葉業。如是等類,宿業過患應知。
若無如是三種過患,三處現前,得入母胎。彼即於中有處,自見與己同類有情為嬉戲等。於所生處起希趣欲。
彼於爾時,見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顛倒。起顛倒者,謂見父母為邪行時,不謂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覺、見己自行。見自行已,便起貪愛。若當欲為女,彼即於父便起會貪;若當欲為男,彼即於母起貪亦爾。乃往逼趣。若女於母,欲其遠去;若男於父,心亦復爾。生此欲已,或唯見男,或唯見女。如如漸近彼之處所,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父母餘分,唯見男女根門。即於此處便被拘礙。死生道理,如是應知。
若薄福者,當生下賤家。彼於死時及入胎時,便聞種種紛亂之聲,及自妄見入於叢林、竹𥯤、蘆𥭳等中。若[9]多福者,當生尊貴家。彼於爾時,便自聞有寂靜美妙可意音聲,及自妄見昇宮殿等可意相現。
爾時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為一段。猶如熟乳凝結之時。當於此處,一切種子異熟所攝執受所依阿賴耶識和合依託。
云何和合依託?
謂此所出濃厚精血合成一段,與顛倒緣中有俱滅。與滅同時,即由一切種子識功能力故,有餘微細根及大種和合而生,及餘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摶生。
於此時中,說識已住結生相續。即此名為羯羅藍位。此羯羅藍中,有諸根大種、唯與身根及根所依處大種俱生。即由此身根俱生諸根大種力故,眼等諸根次第當生。又由此身根俱生根所依處大種力故,諸根依處次第當生。由彼諸根及所依處具足生故,名得圓滿依止成就。
由心心[*]所依託力故,色不爛壞;色損益故,彼亦損益;是故說彼安危共同。
又此羯羅藍識最初託處,即名肉心。如是識於此處最初託,即從此處最後捨。
後序
原夫三才成位,爰彰開闢之端;六羽為[4]君,猶昧尊卑之序。訊餘軌於襄陸,淪胥靡徵;考陳跡於懷英,寂寥無紀。暨乎黃軒振武,玄頊疏功;帝道盛於唐虞,王業著於殷夏。葳蕤玉冊,照耀金圖;茂範曾芬,詳諸歷選。然則[5]基神襲聖,衍慶摛和;軼三代而孤標,掩百王而逈秀。我
大唐皇帝。無得而稱矣!斷[A3]鼇初載,萬有於是宅心;飛龍在辰,六幽於是仰德。偃洪流而恢地絡,練清氣而[6]緝天維。散服韜戈,扇無為之道;移澆反[7]璞,弘不言之化。悠悠庶類,叶夢於華胥;蠢蠢懷生,遂性於仁壽。大禮大樂,包曲臺而掩宣榭;宏謨宏典,澄[8]璧水而藻環林。瑞露禎雲,翊紫空而表貺;祥鱗慶翼,[9]繞丹禁而呈符。歲精所記之[10]州,咸為疆[A4]埸;暄谷所[11]謨之縣,並入隄封。廣闢轅宮,被文軌於殊俗;還開姬弈,均正朔於王會。大業成矣!大化清矣!於是遊心羽陵,寓情延閣,總萬篋於天縱,[12]資一貫於生知;洞照神[13]襟,深窮性道。俯同小[14]伎,則絢發三辰;降習微毫,則妙逾八體。居域中之大寶,畢天下之能事。雖則甲夜觀書,見稱優洽;華旦成曲,獨擅風猷。仰挍鴻徽,豈可同年[15]而語矣!有玄奘法師者,[16]胎彰辯慧,躡身子之高蹤;生稟神奇。嗣摩[17]什之芳軌。[A5]爰初束髮,即事抽簪;逈出蓋纏,深悟空假。研求四諦,嗟謬旨於真宗;鑽仰一乘,鑒訛文於實相。遂迺發弘誓願,起大悲心;思拯迷途,親尋正教。幸屬時康道泰,遠安邇肅,裂裳裹足,直趣迦維,闡皇澤於遐方,徵釋教於前域。越葱嶺之外,猶跬步而忘遠;遵竹園之左,譬親受而何殊。訪道周遊十有七載,經途所亘百有餘國。異方之語,資一音而並貫;未譯之經,罄五財而畢寫。若誦若閱,喻青蓮之受持;半句半[18]偈,隨白馬而俱[19]返。以貞觀十九年,持如來肉舍利一百五十粒、佛像七軀、三藏聖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20]二月六日還至長安,奉勅於弘福寺安置,令所司供給,召諸名僧二十一人學通內外者,共譯持來三藏梵本;至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肇譯瑜伽師地論。論梵本四萬頌,頌三十二[21]字,凡有五分,宗明十七地義。三藏法師玄奘,敬執梵文譯為唐語;弘福寺沙門靈會、靈雋、智開、[22]知仁,會昌寺沙門玄度,瑤臺寺沙門道卓,大總持寺沙門道觀,清禪寺沙門明覺,[23]烝義筆受;弘福寺沙門玄[A6]謨,證梵語;大總持寺沙門玄應,正字;大總持寺沙門道洪,實際寺沙門明琰,寶昌寺沙門法祥,羅漢寺沙門[24]惠貴,弘福寺沙門文備,蒲州栖巖寺沙門神泰,廓州法講寺沙門道深,詳證大義。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凡十[25]七卷,普光寺沙門道智,受旨[26]證文;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27]心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凡十卷,蒲州普救寺沙門行友,受旨[*]證文;聲聞地初、瑜伽種[28]姓地盡第二瑜伽處,凡九卷,玄法寺沙門玄賾,受旨[*]證文;聲聞地第三瑜伽處盡獨覺地,凡五卷,汴州真諦寺沙門玄忠,受旨[*]證文;菩薩地、有餘依地、無餘依地,凡十六卷。簡州福眾寺沙門靖邁,受旨[*]證文;攝決擇分,凡三十卷,大總持寺沙門辯機,受旨[*]證文;攝異門分、攝釋分,凡四卷,普光寺沙門處衡,受旨[*]證文;攝事分,十六卷,弘福寺沙門明濬,受旨[*]證文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左庶子高陽縣開國男臣許敬宗奉
詔監閱,[1]至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絕筆,總成一百卷。佛滅度後,彌勒菩薩自覩史多天宮。降于中印度阿瑜[2]他國,為無著菩薩之所說也。斯固法門極地,該三藏之遺文;如來後心暢五乘之奧旨。玄宗微妙不可思議,僧徒並戒行圓深,道業貞固。欣承嘉召,得奉
高人,各罄幽心,共稟新義。[3]隨畢奏上,有感[4]宸衷;[5]爰降殊恩,親裁鴻序。情超繫象,理絕名言。皇太子分耀黃離,纘基青陸,北搖傳樂,仰金聲而竊愧;東明御辯,瞻玉裕而多慚。九載勤經,漢儲斯陋;一朝成賦,魏兩韜英。既睹天文,頂戴無已;爰抽祕藻,讚歎功德。[6]紆二聖之[7]仙詞,闡三藏之幽鍵。載揚佛日,[8]式導玄津,開夏景於蓮華,法流逾潔;泛春光於貝葉,道樹增[9]輝。冀夫聖藻長懸,與天地而無極;真如廣被,隨塵沙而不窮。凡厥含靈,知所歸矣!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0 冊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1-0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西蓮淨苑輸入,惠敏法師提供科判,《瑜伽師地論》資料庫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