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CBETA Online Reader
阿毘達磨發智論
No. 1544 [No. 1543]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

世第一法七  
頂二𤏙身見
十一見攝斷  
此章願具說

云何世第一法

若心心所法——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

有作是說若五根——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

於此義中若心心所法——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謂世第一法

何故名世第一法

如是心心所法於餘世間法——為最為勝為長為尊為妙故名世第一法

復次如是心心所法[2]無間——捨異生性得聖性捨邪性得正能入正性離生故名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當言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耶

應言色界繫

何故此法不應言欲界繫耶

非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乃以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

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A1]欲界纏不復現起如是世第一法應言欲界繫

然非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乃以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是故世第一法不應言欲界繫

何故此法不應言無色界繫耶

入正性離生——先現觀欲界苦為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為苦聖道起[3]欲界事後合辯色無色界事

若入正性離生——先現觀無色界苦為苦後合[4]觀欲色界苦為苦聖道起先辯無色界事後合辯欲色界如是世第一法應言無色界繫

然入正性離生——先現觀欲界苦為苦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為苦聖道起先辯欲界事後合辯色色界事是故世第一法不應言無色界繫

入無色定除去色想非除色想能知欲若緣此法起苦法智忍即緣此法起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當言有尋有伺無尋[5]無尋無伺耶

應言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或無尋無伺

云何有尋有伺

若依有尋有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

云何無尋唯伺

若依無尋唯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

云何無尋無

若依無尋無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所得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當言樂根相應根相應捨根相應耶

應言或樂根相應喜根相應或捨根相應

云何樂根相應

依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

云何喜根相應

若依初二靜慮入正性離彼所得世第一法

云何捨根相應

若依未至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

世第一法當言一心多心耶

應言一心

何故此法非多心耶

從此心心所法無間不起餘世間心唯起出世心

若當起餘世間心者為劣為等為勝

  • 若當劣者應不能入正性離生何以故非以退道能入正性離生故

  • 若當等者亦不能入正性離生何以故先以此類道不能入正性離生故

  • 若當勝者先應非世第一法後方是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當言退不退耶

應言不退

何故此法定不退

世第一法隨順諦趣向諦臨入諦彼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

譬如壯士[6][*][*][*]間無能迴轉彼身還至本處或往餘處所發起增上身行未至所趣必不止息

世第一法亦復如是隨順諦趣向諦臨入諦彼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

贍部洲有五大河一名殑伽二名閻母那三名薩洛踰四名阿氏羅筏底五名莫如是五河——隨順大海趣向大海臨入大中間無能迴轉彼流還至本處或往餘處彼決定能流入大海

世第一法亦復如是順諦趣向諦臨入諦彼此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

復次世第一法與苦法智忍作等無間緣無有一法速疾迴轉過於心者可於爾時能作障礙令不得入聖諦現觀是故此法決定不退

云何頂

生小量信

如世尊為波羅衍拏摩納婆說

若於佛法僧  
生起微小信
儒童應知彼  
名已得頂法

云何頂墮

如有一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佛菩提法是善說僧修妙行無常識無常善施設苦諦善施設集道諦彼於異時不親近善士不聽聞正法不如理作意於已得世俗信退沒破壞移轉亡失故名頂墮

如佛即為波羅衍拏摩納婆

若人於如是  
三法而退失
我說彼等類  
應知名頂墮

云何煖

若於正法毘奈耶中有少信[1]

如世尊為馬師井宿二苾芻說:『此二愚人我正法及毘奈耶譬如大地去虛空遠此二愚人於我正法毘奈耶中無少分煖。』

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耶

五我見等隨觀——色是我識是我

五我所見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識是我所我在識中

若非常常見於五見——何見攝見所斷

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

若常非常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邪見攝見滅所斷

若苦樂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

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見苦所斷

若樂苦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邪見攝滅所斷

若不淨淨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

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見苦所斷

若淨不淨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邪見攝此有二種

  • 若謂滅為不淨——見滅所斷

  • 若謂為不淨——見道所斷

若非我我見於五見——何見何見所斷

有身見攝見苦所斷

若非因因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非因謂戒禁取攝見苦所斷

若因非因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邪見攝見集所斷

若有無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邪見攝此有四種

  • 若謂無苦——見苦所斷

  • 若謂無集——集所斷

  • 若謂無滅——見滅所斷

  • 若謂無道——見道所斷

[2]有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此非見是邪智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

一智識因緣  
二心念祭祀
三根用過去  
疑名句文身
佛訶責六因  
隨眠心及斷
因境斷識義  
此章願具說

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

若此智生一切法非我」,此智何所不知

不知自性及此相應俱有諸法

頗有一識了一切法耶

此識生一切法非我」,此識何所不了

不了自性及此相應俱有諸法

頗有二心展轉相因耶

所以者何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

非後心為前心因

頗有二心展轉相緣耶

有心起無未來,——即思惟此起第二心

有心起有未來,——即思惟起第二心

有心起無未來道即思惟起第二心

有心起有未來道即思惟起第二心

有二知他心者彼二心展轉相緣

何故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

無第二等無間緣故有情一一心相續轉故

補特伽羅既不可得又無前心往後心理何緣能憶本所作事

有情於法[3]串習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能如是知

二造印者能了自他所造印字雖彼二人不往相

汝云何造此字亦不相

我如是造此字而彼二人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了自他所造印字

有情亦爾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能如是知

又如有二知他心者互相知心雖彼二人不往相

汝云何知我心亦不相

我如是知汝心而彼二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互相知心

有情亦爾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如是知

復次一切心心所法於所緣定安住所緣又以受意為因力強念便不忘

何緣有情忘而復憶

有情同分相續轉時於法能起相屬智見又以受意為因力強念便不忘

何緣有情憶而復忘

有情異分相續轉時於法不起相屬智見又以受意為因力劣念便忘失

何緣祭祀餓鬼則到非餘趣耶

趣法爾得如是處我分是故祭祀則到非餘

鵝雁孔雀鸚鵡舍利命命鳥等雖如意自在飛翔虛空而神力威德不大於人彼趣法爾得如是處我分能飛翔虛空

鬼趣亦爾由法爾力祭祀則到餘趣不爾

如一類那洛迦能憶宿住亦知他心一類傍一類餓鬼能憶宿住亦知他心及起烟興雲致雨作寒熱等雖能作是事而神力威德不大於人然彼趣法爾得如是處我分能作是事

鬼趣亦爾由法爾力祭祀則到餘趣不爾

復次有人長夜起如是欲是愛樂:「我當娶婦為兒娶婦為孫娶婦令生子孫紹繼不絕我命終已若生鬼趣彼念我當祭祀我。」由彼長夜有此欲樂是故祭祀則到非餘

當言一眼見色二眼見色耶

二眼見色」。所以者何若合一眼起不淨識開二眼時起淨識故

設合一眼起如是識二眼時亦起此識則不應言二眼見色」。

然合一眼起不淨識開二眼時便起淨識是故應二眼見色」。

如合亦爾如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亦爾

諸過去彼一切不現耶

應作四句

  • 有過去非不現如具壽鄔陀夷言

    一切結過去  
    從林離林來
    樂出離諸欲  
    如金出山頂
  • 有不現非過去如有一或以神通或以呪或以藥物或以如是生處得智有所隱沒令不顯現

  • 有過去亦不現所有行——已起已生等生已轉現轉已集已現已過去已盡滅已離變——過去過去分過去世攝

  • 有非過去亦非不現除前相

諸過去彼一切盡耶

應作四句

  • 有過去非盡如具壽鄔陀夷言:『一切結過去。……乃至廣說。』

  • 有盡非過如佛言:『此聖弟子已盡地獄已盡傍已盡餓鬼已盡所有嶮惡趣坑。』

  • 有過去所有行——已起等起。……乃至廣說

  • 有非過去亦非盡除前相

復次若依結斷說者

  • 有結過去非盡結過去——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

  • 有結盡非過去結未來——已斷已遍知已變吐

  • 有結過去亦盡結過去——已斷遍知已滅已變吐

  • 有結非過去亦非盡未來——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及結現在

諸過去彼一切滅耶

應作四句

  • 有過去如具壽鄔陀夷言:『一切結過去。……乃至廣。』

  • 有滅非過去依世俗小街小舍小器言是滅街乃至滅眼」。

  • 有過去亦滅所有——已起等起。……乃至廣說

  • 有非過去亦非滅除前相

復次若依結斷說者

  • 有結過去非滅結過去——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

  • 有結滅非過去結未來——已斷已遍知已滅已變吐

  • 有結過去亦滅結過去——已斷已遍知已滅已變吐

  • 有結非過去亦非滅結未來——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及結現在

若於苦生疑——「此是苦耶此非苦耶?」當言一心多心耶

應言多心:「此是苦耶?」是一心;「非苦耶?」是第二心

於集道生疑亦爾

頗有一心——有疑無疑耶

所以者何於苦——

若言:「此是苦耶?」此心有疑若言:「此是苦」,心無疑

若言:「此非苦耶?」此心有疑若言:「此非」,此心無疑

於集應知亦爾

云何多名身」?

[1]名號」。異語增語假施設是謂多名身

云何多句身」?

諸句能滿——未滿足[2]於中連合是謂多句身

世尊說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心
是諸佛教

如是四句各能滿足未滿足義於中連合謂多句身

云何多文身」?

諸字眾是謂多文

如世尊說

欲為頌本  
文即是字  
頌依於名
及造頌者

如佛世尊訶諸弟子稱言癡人」,此有何義

是訶責語

佛世尊訶責弟子稱言癡人今親教及軌範師——若有近住依止弟子起諸過失便訶責言:「汝為愚癡不明不善。」世尊亦訶諸弟子稱言癡人

何故世尊訶諸弟子稱言癡人

彼於世尊教誡教授不隨義行不隨順不相續

復次彼於聖教作愚癡事無有果無出無味無有勝利違越佛教於諸學處不能受學故佛訶彼稱言癡人

有六相應因……乃至能作因

云何相應因

與受相應法為相應因受相應法與受為相應因……作意勝解三摩地……慧與慧相應法為相應因慧相應法與慧為相應因

是謂相應因

云何俱有因

心與心所法為俱有因心所法與心為俱有因心與隨心轉身業語業為俱有因心與隨心轉不相應行為俱有因隨心轉不相應行與心為俱有因

復次俱生四大種展轉為俱有因

是謂俱有

云何同類因

前生善根與後生自界善及相應法為同類因

過去善根與未來在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

現在善根與未來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

如善不善無記根亦爾差別者不善中除自界

是謂同類因

云何遍行因

前生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後生自界見集修所斷隨及相應法為遍行因

過去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未來現在自界見集修所斷隨及相應法為遍行因

現在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未來自界見集修所斷隨眠相應法為遍行因

如見苦所斷見集所斷

是謂遍行因

云何異熟因

諸心心所法受異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此心心所法與彼異熟為異熟因

復次諸身語業受異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此身語業與彼異熟為異熟因

復次諸心不相應行受異熟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此心不相應行與彼異熟為異熟因

是謂異熟因

云何能作因

眼及色為緣生眼識此眼識以彼眼色相應法彼俱有法及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一切法為能作因除其自性

如眼識亦爾

是謂能作因

諸心由隨眠故名有隨眠心彼隨眠於此心隨增耶

或隨增或不隨增

云何隨增隨眠與此心相應未斷及緣此心

云何不隨彼隨眠與此心相應已斷

設隨眠於心隨增此心但由彼隨眠故名有隨眠心耶

或由彼非餘或由彼及餘

云何由彼非餘此心未斷

云何由彼及餘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若心見苦所斷見集所斷隨眠所緣

心由隨眠故名有隨眠心彼隨眠於此心當斷耶

或當斷或不當斷

云何當斷彼隨眠緣此心

云何不當斷彼隨眠與此心相

諸隨眠因何當斷

因所緣

汝說隨眠因所緣當斷

如是

若爾諸隨眠見滅道所斷有漏緣彼隨眠因何當斷若言此斷彼斷俱不應理

見滅道所斷無漏緣隨眠因所緣故斷由此斷故彼亦斷

設隨眠於心當斷此心但由彼隨眠故名有隨眠心耶

或由彼非餘或由彼及餘

云何由彼非餘心不染污修所斷

云何由彼及餘心染污

云何因境斷識

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若心——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是謂因境斷識

於此幾隨眠隨增

[1]十九

一心耶

不爾

  • 未離欲染苦法智已生集法智未生

    若心——欲界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此因境斷識——界見集所斷七隨眠隨增

  • 已離欲染未離色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

    若心——色界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此因境斷識——色界見集所六隨眠隨增

  • 已離色染苦類智已生類智未生

    若心——無色界見集所斷見苦所斷此因境斷識——無色界見集所斷六隨眠隨

雜蘊第一中補特伽羅納息第三

緣起緣息依  
心依無有愛
心脫依界想  
此章願具說

一補特伽羅於此生十二支緣起——幾過去未來幾現在耶

二過去無明

二未老死

八現在名色六處

如世尊說:『無明緣行取緣有。』

云何無明緣行云何取緣有

無明緣行者此顯示業——先餘生中造作增長得今有異熟及已受異

取緣有者:——此顯示業——現在生中造作增長得當有異熟

無明緣行取緣有何差別

明緣行者廣說如前此業緣世尊說:「一煩惱謂無明。」

取緣有者廣說如前此業緣世尊說一切煩惱謂諸取。」

是謂差別

頗有行緣無明不緣明耶

頗有行緣明不緣無明耶

頗有行緣無明亦緣明耶

頗有行不緣無明亦不緣明耶

所以者何無一有情從久遠來不於聖道謗言非道先謗道已——

彼於後時造作增長感大地業或於後時作增長感小王業

或於後時造作增長感大王業或於後時造作增長轉輪王業

此因由此緣由彼聖道展轉感得大地所——城邑聚落非人穀稼藥草樹木叢林長滋茂

如是前心四緣於後心但為一增上

復次若依因緣說者頗有行緣無明不緣明耶

無明異熟及染污行

頗有行緣不緣無明耶

除初明諸餘無漏行

頗有行緣無明亦緣明耶

頗有行不緣無明亦不緣明耶

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初明善有漏行

入息出息言依身轉耶依心轉耶

應言亦依身轉依心轉如其所應

若入出息但依身轉不依心轉則在無想定滅盡定位入出息亦應轉

若入出息但依心轉不依身轉則無色界有情入出息亦應轉

若入出息但依身心轉如所應則在卵㲉及母胎中羯[A2]頞部曇閉尸鍵南諸根未滿未熟并在第四靜慮入出息亦應轉

以入出息——亦依身轉亦依心轉及如所應是故下從無間地獄上至遍淨中有情諸根滿入息出息依身心轉

如有色有情——心相續依身轉無色有情——心相依何轉耶

依命根眾同分及餘如是類心不相應行

有愛」,當言——見所斷修所斷耶

應言修所斷

有作是說——有愛——或見所斷或修所斷

云何見所斷謂於見所斷法而貪

云何修所斷謂於修所斷法

於此義中有愛」,但應言修所斷」。

汝說:「——有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耶

汝何所欲諸預流者為起如是心:「若我死斷壞無有豈不安樂

不爾

聽我所

——有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

則應說預流者起如是心——「若我死後斷壞無有豈不安樂?」

若預流者不起如是心:「若我死後斷壞無有豈不安樂?」

則不應說:「——有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

作如是說不應理

汝等亦說:「地獄傍生鬼異熟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

如是

汝何所諸預流者為起如是心:「我當作哀羅筏拏龍王善住龍王……琰魔鬼王統攝鬼界諸有情

不爾

聽我所說

若地獄傍生鬼異熟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

則應說預流者起如是心——「我當作哀羅筏拏龍王。……乃至廣」。

若預流者不起如是心——「我當作哀羅筏拏龍王。……乃至廣說」。

則不應說:「地獄傍生鬼異熟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

作如是說俱不應理

汝等亦說:「諸纏所纏故害父母此纏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纏

如是

汝何所欲諸預流者為起如是纏故父母命耶

不爾

聽我所說

纏所纏故父母命此纏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纏。」

則應說預流者起如是纏故害父母命

若預流者不起如是纏故害父母命

則不應說:「纏所纏故害父母命此纏唯修所斷諸預流未斷此纏。」

作如是說俱不應理

汝等亦:「於修所斷法無有而貪此貪唯修所斷預流者未斷此貪

如是

汝何所欲諸預流者為緣此起愛耶

不爾

聽我所說

修所斷法無有而貪此貪唯修所斷諸預流未斷此貪。」

則應說預流者緣此起愛

若預流者不緣此起愛

則不應說:「於修所斷法有而貪此貪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貪。」

作如是說俱不應理彼既應理此亦應然

有名何法

三界無常如世尊說:「心解脫貪。」

何等心得解脫有貪癡心耶離貪癡心耶

離貪癡心得解脫

有作是說癡相應心得解脫

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此心與貪瞋癡相合相應相雜而貪瞋癡未斷心不解脫貪瞋癡斷心便解脫。」

世尊亦說:『苾芻當知此日月輪五翳所翳不明不不廣不淨

何等為五一雲二烟三塵四霧五曷邏呼阿素洛手

如日月輪非與五翳相相應相雜彼翳未離此日月輪不明不照不廣不淨彼翳若離此日月輪明照廣淨。』

是非此心與貪瞋癡相合相應相雜而貪瞋癡未斷心不解脫貪瞋癡斷心便解脫。」

何等心解脫——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未來無學心生時

解脫一切障其事如何

如無間道金剛喻定將滅解脫道盡智將生

若無間道金剛喻定正滅解脫道盡智正生爾時名來無學心生時解脫一切障。」

未解脫心當言解脫已解脫心當言解脫耶

已解脫心當言解脫

若已解脫不應言解脫若解脫不應言已解脫已解脫心而言解脫不應正理

應問彼——如世尊說

若斷愛無餘  
如蓮華處水
苾芻捨此彼  
如蛇脫故皮

汝許此說是善說耶

如是

汝何所欲為已捨言捨未捨言捨耶

已捨言捨

聽我所說

若已捨不應言捨若捨不應言已捨已捨而言捨不應正理

世尊說

斷慢自善定  
善心一切脫
一靜居不逸  
越死到彼岸

汝許此說是善說耶

如是

汝何所欲為已到言到未到言到耶

已到言到

聽我所

若已到不應言到若到不應言已到已到而言到不應正理彼既應理此亦應然於契經應分別義如世尊說

獸歸林藪  
鳥歸虛空  
聖歸涅槃
法歸分別

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依厭離染依離染解脫依解脫涅槃。」

云何厭

若於諸行無學厭惡違逆是謂厭

云何依厭離染

若厭相應——無等貪無瞋無等瞋無癡無等癡——善根謂依厭離染

云何依離染解脫

若離染相應心——已勝解今勝解當勝解是謂依離染解

云何依解脫涅槃

若貪永斷瞋永斷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謂依解脫涅槃

如世尊說:「有三界斷界離界滅界。」

云何斷

除愛結餘結斷名斷界

云何離界

結斷名離界

云何滅界

諸餘順結法斷滅界

諸斷界是離界耶

如是

設離界是斷界耶

如是

諸斷界是滅界耶

如是

設滅是斷界耶

如是

諸離界是滅界耶

設滅界是離界耶

如是

如世尊說:「有三想斷想離想滅想。」

云何斷

除愛結餘結斷諸想解名斷想

云何離想

愛結斷諸想解名離想

云何滅想

諸餘順結法斷諸想解名滅想

[1]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一

三藏【大】*,唐三藏【明】*
等【大】,〔-〕【宮】
辯【大】下同,辨【宋】【元】【宮】下同
現【大】,前【元】【明】
唯【大】下同,惟【宮】下同
度【大】*,渡【宋】*【元】*【明】*
受【大】,愛【宋】【元】【明】【宮】
無【大】,謂【明】
串習【大】下同,慣習【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
多【大】,名【宋】【元】【宮】
義【大】,意【明】
答【大】,若【明】
說一切有部【大】*,阿毘達磨【宋】【元】【明】【宮】*
令【CB】,今【大】 剌【CB】,刺【大】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