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萬二千五百人俱。
是時有菩薩摩訶薩八萬四千人,從諸佛剎而來集會——是諸菩薩皆具大智,得大總持,具無礙辯,悉證無生法忍,入三摩地,總持智門,了諸眾生心所樂欲,善說法要,如法解脫。復有四大天王、并帝釋天、娑婆界主大梵天王、及無量百千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來集會。
是時有大菩薩名妙吉祥,在其山側,與二十五大菩薩眾俱,其名曰:龍吉祥菩薩摩訶薩、龍授菩薩摩訶薩、吉祥生菩薩摩訶薩、吉祥藏菩薩摩訶薩、最上蓮華吉祥菩薩摩訶薩、蓮華吉祥生菩薩摩訶薩、持世菩薩摩訶薩、持地菩薩摩訶薩、寶手菩薩摩訶薩、寶印手菩薩摩訶薩、師子意菩薩摩訶薩、師子無畏音菩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平等心轉法輪菩薩摩訶薩、了別一切句義大辯菩薩摩訶薩、辯積菩薩摩訶薩、海意菩薩摩訶薩、妙高王菩薩摩訶薩、愛見菩薩摩訶薩、喜王菩薩摩訶薩、無邊視菩薩摩訶薩、無邊作行菩薩摩訶薩、破諸魔菩薩摩訶薩、無憂授菩薩摩訶薩、一切義成菩薩摩訶薩。
復有四兜率天子,其名曰:普開華天子、光明開華天子、曼陀羅華香天子、精進法行天子。是諸天子以信樂心故,各與諸眷屬來詣妙吉祥菩薩所聽受正法。
是時諸大菩薩及天子眾既至會已,次第而坐。是時大眾咸作是言:「佛一切智,甚深無量、廣大無邊、不可思議、無有比倫、最上無勝、不可了知。云何菩薩摩訶薩被精進鎧而能趣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爾時,會中有大菩薩名龍吉祥,謂諸菩薩言:「若有菩薩種諸善根,心無所著,迴向實際,是名安住諸善根法被精進鎧,是菩薩摩訶薩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龍授菩薩言:「若菩薩發平等心、調伏心、愛樂心、適悅心、柔軟心、無分別心,是名堅固被精進鎧,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吉祥生菩薩言:「若有菩薩於多劫中樂欲了知佛一切智,當於無量劫中被精進鎧,為諸眾生難行苦行,不自貢高,是能趣證佛一切智。」
吉祥藏菩薩言:「若諸菩薩起利他心,不著自樂,不樂禪定,而能普為一切作大利益,以無量善根迴向一切眾生,是能趣證佛一切智。」
最上蓮華吉祥菩薩言:「如佛所說:若諸菩薩於一切法無自、無他,無顯、無密,普能調伏,無諸起、作,於一切行而盡能行,是為菩薩住奢摩他相應之法。自能行已,復能教他,是菩薩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蓮華吉祥生菩薩言:「若諸菩薩著世間法,即不能了知佛一切智。若於世間法無所樂著,無利、無衰,無毀、無譽,無稱、無譏,無苦、無樂,即於諸法無增、無減,是謂菩薩出離世間,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持世菩薩言:「若諸菩薩以諸勝行利益一切眾生而獲自利,不以自、他而生分別,但以善根迴向一切,起大精進,常為眾生種諸善根,是名菩薩安諸勝行,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持地菩薩言:「譬如大地能生樹木、諸藥草等,敷榮結實悉能成就,乃至萬物皆因地而有。而彼大地不作是念:『我生草木而成熟之,及於萬物[1]依止而住,一切眾生依法界地而得生長。』不作是念:『能生眾生。』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起平等心猶如大地,長時利樂一切眾生,不作是念:『我能利樂一切眾生。』離其分別,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寶手菩薩言:「精進鎧者,行諸勝行,廣大無量,自非具大善根而不能行。若諸菩薩住平等心,無分別想,乃至夢中於諸眾生不生喜恚,普令有情被大乘鎧,趣證佛智,平等而住,亦無聲聞、緣覺之意,是菩薩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寶印手菩薩言:「所有眾生界各各令起大悲心,普施法印。是諸眾生,無信者令生正信、無聞者令其多聞、慳貪者令行布施、毀禁者令具戒足、瞋恚者令行忍辱、懈怠者令起精進、散亂者令住禪定、愚癡者令具智慧,而令常修善法,皆使圓滿,具足善根。常行菩薩三種寶印。何等為三?謂令眾生佛智圓滿,所有善根悉能迴向一切眾生,是為第一寶印。自所作善普皆利益,成就一切眾生善根,是為第二寶印。觀有情界猶若虛空,自性清淨,是名第三寶印。若菩薩常行是事無有休息,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師子意菩薩言:「若菩薩精進堅固而無所畏,不能破壞無懈怠心,無驚怖想,勇猛不退,於輪迴中[2]捍勞忍苦,無怯、無懼,而能出離趣證涅[3]盤,於苦、樂法平等而住,無有二相。夫如是者,是為菩薩被精進鎧,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師子無畏音菩薩言:「譬如世間有力之士,難屈難伏,所作能[4]辨,是名正士。其正士者,常行正法,離諸罪垢,不生邪見,勤行大行,心常柔軟,無麁惡相,離諸卒暴,是名正士。常發善言,親近善友,以殷重心尊敬師長,順行正道無所違背,是名正士。離諸貪愛,修正命行,以清淨業絕其過失、以智慧心斷愚癡見,於自三業安住寂靜,復於他人不生擾撓,不議好惡、長短,無毀、無譽,是名正士。愍諸貧窮而行惠施,無怨親想,內心質直,外相柔和,離諸邪曲,守真實行,以無上法娛樂其心,寂然堅固,平等而住,是名正士。於諸眾生所有障礙為其破滅,於身命財而能普施,於勝義法不生[5]難悋,見諸眾生無福無慧者而為滅除諸不善法,然後施與妙法寶藏——貧苦眾生常施珍寶、疾病眾生施與醫藥、怖畏眾生施其安樂、無依怙者為作主宰、墮輪迴者而為救度、在闇[A1]暝者為作光明而照導之、在邪道者示以正道——常以法語教導一切,見其過失不生恚怒,是名正士。諸菩薩當修是行,即能安住奢摩他相應之法,而能趣證佛一切智。」
虛空藏菩薩言:「菩薩等視眾生,行大慈觀猶如虛空無有邊量;行大悲觀無量無邊亦復如是。常生歡喜守護諸根,離其染著,於六波羅蜜法行無懈倦。行於布施等如虛空,無所罣礙;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皆亦如是,菩薩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平等心轉法輪菩薩言:「若有菩薩行菩提道,當於諸法不起諸相及分別心,即不為魔之所惱害,常得諸佛之所愛念,諸天、龍、神常所衛護,所作善根真實無失。若菩薩於法生有相心、起分別想,即為魔境界、為魔所動,諸佛不能攝受、諸天不能衛護。若堅固不動,無相、無分別者,是菩薩當轉無上法輪普為一切。何以故?菩薩了諸法無起、無作故。菩薩雖起諸心,而無所著故,以無相心證佛菩提;乃至轉妙法輪亦復如是。此即名為菩薩摩訶薩被精進鎧,而能趣證佛一切智。」
了別一切句義大辯菩薩言:「諸正士當知,一切處是菩提。煩惱是菩提、諸所作是菩提,有為法是菩提、無為法是菩提,有漏法是菩提、無漏法是菩提,有著心是菩提、無著心是菩提,善根是菩提、不善根是菩提,世間法是菩提、出世間法是菩提,輪迴法是菩提、涅盤界是菩提,虛妄是菩提、真實是菩提,蘊處界是菩提、地水火風空是菩提。菩薩摩訶薩了一切法自性空故,諸有所作皆無自性,於一切義如實了知。譬如虛空遍一切處;菩提之法亦復如是,遍一切處。若菩薩解了諸法,當具辯才,而得正智分別句義,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辯積菩薩言:「若菩薩智慧解脫、諸有所作皆不可取,心無相故,無所增減,不動、不搖。於一切語言如理而解,毀謗、稱譽亦不能動。所有一切外道語言、一切如來語言,若內、若外,若隱、若顯,皆悉平等,無有差別。知一切法皆歸寂滅,心無所著,安固不動,如妙高山無動轉相。若菩薩智慧解脫歸寂滅心者,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海意菩薩言:「菩薩大智慧海萬法所歸,平等一味。菩薩多聞,總持諸法之性一味無異。了知諸法本真自性非無所有,從緣生法即真實義,種種善根之所從生。應[1]知是法不增、不減,本末之性福利無盡,究竟寂滅,非斷、非常,自如實知。復於眾生起無量心,無忘、無失,常生尊重而為顯說,平等宣示不共之法,廣為眾生種諸善根。是菩薩即能被精進鎧,趣證佛一切智。」
妙高王菩薩言:「諸正士應知:佛一切智未易可知,難可度量,豈能趣證?所以者何?若諸菩薩超過一切世間眾生心行、超過一切世間眾生見聞、乃至信樂知識悉能超過世間眾生者,而能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所有福聚踰於須彌者,是菩薩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愛見菩薩言:「菩薩摩訶薩於六塵境觀無所觀,乃至緣無所緣。何以故?若色、若心,本性清淨故。色清淨故,眼無所觀;聲清淨故,耳無所聞;香清淨故,鼻無所嗅;味清淨故,舌無所了;觸清淨故,身無所覺;法清淨故,意無所緣。所以者何?諸根清淨,自性空故。無自、無他,無愛、無厭,自性平等。觀諸眾生無有高下,悉皆平等。於諸佛法起決定心,不生疑惑。樂法無厭,得已還施,施無悔悋,漸能圓滿一切佛法。是菩薩摩訶薩若如是者,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喜王菩薩言:「菩薩摩訶薩安住布施、忍辱之心。若能有人毀罵、呵責、期剋、打擲,菩薩於此不生瞋恚心,而作歡喜想。於諸眾生常為善友,無自、他相,無能毀者、無所毀者。諸法皆空,內空、外空,我相、人相悉皆空故,所以常生歡喜心,行布施行。設有求頭、目、手、足、妻子、眷屬乃至身命,無悋無惜,歡喜布施。菩薩樂求妙法,若聞一偈,設有轉輪王位亦不戀著;若得一眾生發菩提心者,設有帝釋位亦不愛樂;若暫聞希有之法,設有梵天王位亦不愛樂;若得見諸如來,設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棄如瓦礫。樂見諸佛歡喜圓滿、諸根具足、成就菩提分法,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無邊視菩薩言:「菩薩摩訶薩無我見相,觀一切法悉皆清淨,不生疑惑,即能得見一切諸佛。觀諸色無所著、無色想,見諸眾生不作眾生想,乃至觀諸世間一切色像亦復如是。肉眼所見一切佛剎皆悉清淨,業報清淨故即得天眼具足、具大神通而得慧眼具足、圓滿不共佛法即得法眼具足、離諸煩惱即得佛眼具足。是菩薩當得十力具足,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無邊作行菩薩言:「諸佛一切所作皆是菩提。所以者何?菩提者,一切智之所出,生無內想、無外想、亦無中間。是故,菩薩於一切法而無所著,即得煩惱界滅盡無餘,無有魔事、出魔境界,是菩薩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破諸魔菩薩言:「若菩薩不起我見,即離諸見;諸見不生,能離魔業,即能了悟諸蘊;諸蘊皆空,我相永滅;我相滅已,魔無能為;魔業既滅,諸障解脫;遠離諸障即得菩提,是名趣證佛一切智。」
無憂授菩薩言:「若人造不善業,常生憂懼,追悔自責;若人造諸善業,無所憂懼。是故,菩薩常行善法,無有間斷,相續現前,即不為憂惱毒箭之所傷害,即能被精進鎧,趣證佛一切智。」
一切義成菩薩言:「若善男子戒法具足、行願具足,即能安住戒法根本。譬如妙香普熏一切,而能離諸過失遠離諸惡,乃能圓滿菩提分法,菩提分法既圓滿已成一切智。由是當知:戒足為本,菩提分法而得成就。菩薩了如是者,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如是諸菩薩各說法已,會中有兜率天子名普開華,作如是言:「諸菩薩!譬如世間有妙華樹,開敷茂盛,色香鮮美,人多愛樂。諸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諸法解脫如華開敷莊嚴,一切菩薩摩訶薩共所愛樂。又如忉利天宮園生之樹,廣大嚴麗,華開美盛,適悅可樂。菩薩摩訶薩若具法解脫開華莊嚴,一切菩薩及諸人天共所愛樂。亦如最上大摩尼寶,淨無瑕翳,具如意德。菩薩摩訶薩內心清淨,無諸垢染,具法功德。如是,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光明開華天子言:「諸菩薩!如日舒光能破諸闇,一切色像而得顯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具智慧光舒妙法炬,普照眾生令除癡闇,皆悉明徹。慧光顯現,無諸闇[A2]暝,而不復為愚盲所覆,常履光明道。是故,菩薩引示一切失道眾生令行正道,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曼陀羅華香天子言:「諸菩薩!曼陀羅華妙香遠聞滿百由旬。菩薩摩訶薩具戒、定、慧亦復如是,戒香、定香、慧香遍於世間,普聞一切。若諸眾生聞是香者,一切煩惱皆悉銷除。是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法功德香,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精進法行天子言:「若諸菩薩暫時懈退,即不能修進勝行、得佛菩提果。若精進心,不計劫數長時勇猛,種諸善根心無厭足,常行八種助道之法。何等為八?一者、勸助勝行相應之法;二者、常修四無量行慈悲喜捨之法;三者、修習五種智通智慧之法;四者、常行四攝之法——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五者、於三解脫門忍法具足;六者、廣為他人宣說妙法;七者、發起無上大菩提心;八者、作善方便迴向一切攝諸正法。菩薩行此八法,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爾時,妙吉祥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及天眾言:「諸菩薩摩訶薩!當於諸法離諸分別即證佛智。云何離分別?謂不分別三界,不分別諸見,不分別是內、是外,不分別是聲聞地、是緣覺地、是愚異生地,亦不分別是輪迴、是煩惱,是能觀、是所觀,是因、是果,是境界、非境界,是增、是減,是我見、是我所見,是慳貪、是布施,是毀戒、是持戒,是瞋恚、是忍辱,是懈怠、是精進,是散亂、是禪定,是愚癡、是智慧,亦不分別是善根能生諸善法、是不善根能生諸不善法,不分別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住平等法,不分別是有為、是無為,不分別是有著心、是無著心,不分別是有漏、是無漏。諸菩薩當知:是法無所分別,住平等相應,即能趣證佛一切智。
「復次,諸菩薩摩訶薩!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不可得。何以故?非心所緣、非智所知,唯佛而證。與佛等者,一切智亦等。於一切智觀無所有;無所有故,是故於一切智無所著。非色取,受、想、行、識皆不可取,是名一切智。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名一切智。無檀波羅蜜可證、尸羅波羅蜜可證、羼提波羅蜜可證、毘離耶波羅蜜可證、禪波羅蜜可證,般若波羅蜜亦不可證。所以者何?以諸法無所得。是故,一切智亦無所得。
「復次,諸菩薩!一切智非三世可得——過去不可得、現在不可得、未來亦不可得。不著三世故,非眼識所觀,非耳、鼻、舌、身、意識所觀。何以故?離諸境界故。
「諸菩薩摩訶薩!成就一切智者當如是住。所以者何?一切法亦如是住。諸法平等,一切智亦平等,乃至諸佛法、凡夫法皆悉平等。如是,一切法平等,是名一切智。菩薩摩訶薩當如是住,應如是學。譬如四大,自性皆無,本自有性亦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世間諸善、不善法,自性空故,亦不可得。何以故?非分別故。分別既空,是真實義。」
爾時,妙吉祥菩薩說是法時,會中有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萬二千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卷第一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5 冊 No. 628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