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朝鮮禪教考
No. 1622

朝鮮禪教考

佛法以漢明帝永平八年乙丑之歲始中國

佛祖通載云明帝永平四年(辛酉歲)帝夢金人遣中郎將蔡愔博士王遵等十八人西訪其道至大月氏國遇摩騰竺法蘭二沙門得經像歸于洛陽乙丑歲也

後三百七年始因苻秦流傳于高勾麗(壬申年)

金富軾三國史云高勾麗小獸林王二年(晉簡文帝咸安二年)秦王苻堅遣浮屠順道賷送佛像經文(夏六月)遣使迴謝(高勾麗都在平壤東黃城)○後二年(小獸林四年)僧阿道來(建元十年)越明年春始剏肖門寺以置順道又創伊弗蘭寺以置阿道(春二月)○後十八年至故國壤王末年(東晉孝武時)又下教崇信佛法○後二年癸巳廣開土王(晉孝武大元十八年)創九寺於平壤(秋八月)○案獸林王時燕主慕容暐降于苻堅遼東之路於是得通此秦僧所以至勾麗也

勾麗祟佛二十餘年其後絕無聲跡者百餘年至文咨明王七年更有創寺之文

三國史云勾麗文咨明王七年丁丑(南齊廢帝時)創金剛寺(秋七月)○案平壤九寺之後一百五年始創金剛寺其間建寺宜不止此史不盡記也

三國史云勾麗長壽王六十三年(宋廢帝三年)浮屠道自百濟還(初長壽王陰謀百濟求可以間諜者浮屠道琳應募而徃與蓋鹵王圍棊因勸築城起宮室使人民究困於是道琳還告之王發兵圍漢城克之百濟移都熊津)○案是年乙卯上距廣開土王二年癸巳為八十三年勾麗佛法未絕故得有道琳也

後五十四年至陽原王七年勾麗之僧歸于新羅

三國史云新羅真興王十二年辛未(梁簡文帝二年)勾麗惠亮法師歸于新羅王以為僧統始置百座講會及八關之法 (居漆夫祝髮為僧西覘勾麗聞惠亮法師開堂說經遂詣聽講與之密至是年居漆夫伐勾麗取法師同載而歸)

後七十四年至榮留王八年遣使入唐學佛老教法

三國史云榮留王八年乙酉(唐高祖武德八年)遣使入唐求學佛老教法帝許之○案此云求佛法有求其詳也非中絕而復求也

後十七年至寶臧王元年勾麗之僧東覘新羅

三國史云新羅善德王十一年壬寅(唐貞觀十六年)勾麗浮屠德昌覘新羅

後八年勾麗崇信道教勾麗之僧南走百濟

三國史云寶藏王九年庚戌(唐高宗永徽元年)盤龍寺普德和尚以國家奉道(老子道)不信佛法南移完山孤大山○案孤大山者今之泰仁縣也(新羅大山縣)剛山有普德窟空庵尚存欵亦普德和尚之所甞捿隱也○又案普德之後十年而百濟亡又八年而勾麗亡(源流作普依字智法)

後十八年勾麗以軍事委之奸僧卒亡其國

三國史云寶臧王二十七年戊辰(唐高宗總章元年)李勣圍平壤月餘泉男建(蘇文之子)猶閉門拒守以軍事委浮屠信誠信誠與小將烏沙饒苗等密遣人詣請為內應後五日信誠開門勣縱兵登城皷噪遂滅勾麗○案高勾麗者今之平安道也凡西土佛寺創修之文僧人現化之跡皆當以此而徵信其有違舛者不可信也 右高勾麗禪教始末

流傳勾麗之後十二年又因東晉流傳于百濟

三國史云百濟枕流王元年甲申(晉孝武大元九年)胡僧摩羅難陀自晉至王迎之至宮內禮敬之(秋七月)明年春創佛寺於漢山(今廣州)度僧十人(春二月)○三國史職官志云百濟聖王初置僧官(梁武帝之時)○案枕流之時雖創佛寺漢山之外未甞廣建聖王之雖置僧官(自枕流王元年下至聖王元年為百四十年)泗沘之前甞大行至法王之後百濟始行佛法矣

崔致遠撰曦陽山鳳巖寺知證大師銘云西晉曇始始之貊(謂春川)如攝騰東入(謂摩騰)勾麗阿度度于我(詳見下)如康會南行(康居國人行化于吳主孫權之國)○案晉之時貊人來據春川自署為樂浪太守或自稱樂浪王漢魏之時每自中國越海遣吏盖以冽北浿南本是漢地也曇始此時亦越海至樂浪佛法則未甞行也

枕流之後二百餘年絕無聲跡至法王元年百濟復行佛法

三國史云百濟法王元年己未(隋文帝開皇十九年)下令禁殺生牧民家所養鷹放之漁獵之具焚之(十二)○越明年春創王興寺(春正月)度僧三十人大旱王幸漆岳寺祈雨(是年法王薨)○後三十五年(唐貞觀八年)王興寺成(春二月)其寺臨鷄灘之水彩飾壯麗(即武王)每乘舟入寺行香○案法王之時百濟[A1]扶餘即所謂王興寺漆岳寺亦當求之於扶餘矣○又按自枕流王元年至法王元年為二百十六

法王之後六十二年佛宇妖孽屢興百濟以亡

三國史云義慈王十五年乙卯(唐永徽六年)騂馬入北岳烏含寺鳴帀佛宇數日死○後五年(即顯慶五年)風雨暴至震天王道讓二寺塔又震白石寺講(夏五月)六月王興寺眾僧見怪(寺僧皆見若有舟楫隨大水入寺門)○案是年百濟亡

百濟既亡浮屠道琛倡義起兵以圖興復

三國史云武王從子福信甞將兵乃與浮屠道琛據周留城叛迎古王子扶餘豐甞質於倭國者之為王西北部皆應引兵圍劉仁願於都城(熊津城)其後福信殺道琛扶餘豐殺福信百濟遂亡○案當時三國鼎峙今漢水以北浿水以南本是漢地或中國遣吏或土酋自立今鐵嶺以北為南沃沮其摩天嶺以北為北沃沮此所謂三分而五裂也百濟者今漢水以南京畿忠清(其左道屬于新羅)全羅之地也當時佛法先至勾麗而平壤之外不建佛寺次至百濟而漢山之外不建佛寺其布散據名山盖在新羅之末前此未甞然也○又按國史云新羅聖德王十八年己未(唐開元七年)雷震金馬郡(今益山)彌勒寺(秋七月)又新羅之末甄萱之子神劒幽其父於金山佛宇(今金溝)今湖南佛寺之見於三國史者只此二寺餘無所著(彌勒寺乃知命法師所創見佛祖源流) 右百濟禪教始末

流傳勾麗之後五十餘年又因勾麗流傳于新羅及施行

三國史云新羅訥祗王時(劉宋時)沙門墨胡子自高麗至一善郡(今美山)郡人毛禮於家中作窟室安置(梁遣使賜香羣臣不知所用墨胡子見之曰此所以達誠於三寶王女病革使胡子焚香表誓尋愈王餽贈厚胡子出見毛禮以所得物贈之俄而不知所歸)○案訥祇王以宋孝武(駿)大明二年卒此時中國非蕭梁也此云自梁賜香者明有錯誤其後毗處王時(即焰知麻立干)有阿道和尚(一作我道)與侍者三人亦來毛禮家儀表似墨胡子住數年無病死其侍者三人留住講讀經律往往有信奉者(金富軾云此據金大問雞林雜傳所記書之也奭韓奈麻金用行所撰我道和尚所錄殊異)○案勾麗小獸林王四年中國僧阿始至勾麗其距毗處王元年(齊高帝建元元年)為一百五年矣初到勾麗時其秊必高其至新羅未必在於毗處之元年阿道之壽安能如是即所謂阿道和尚別是一僧非前之阿道也

至法興王十五年既誅異次頓始行其法上距勾麗流傳之初[A2]一百五十有七年

法興王十五年(梁武帝大通二年)王欲興佛法羣臣不信喋喋騰口舌近臣異次頓(或云處道)奏曰請斬小臣定眾議僉曰今見僧徒童頭異服議論奇詭今若縱之恐有後悔臣等雖即重罪不敢奉詔遂誅異次頓有血乳之異眾怪之不復非毀佛事○越明下令禁殺生

後十五年創建佛寺名曰興輪(甲子年)

真興王五秊(梁武帝大同十年)創興輪寺(春二月)許人出家為僧尼(高麗真靜國師天頙作興輪寺大鍾銘云青丘佛法始興於茲寺)○後五(梁武帝末年)梁遣使與入學僧覺德(新羅僧入學于中國者)送佛舍利王使百官奉迎于興輪寺前路(真興王十年)○後二年(辛未)勾麗惠亮法師至([A3]見上)

真興之世廣建佛宇其最大者曰皇龍寺

真興王十四年春二月王命所司築新宮於月城(王城東)黃龍見於地王疑之改為佛寺賜號曰皇龍○案真興王二十七年皇龍寺始克畢功(見本紀)其宏麗瑰奇可知

職官志云四天王寺其官有衿荷臣一人上堂一赤位一人青位二人奉聖寺其官有衿荷臣一上堂一人赤位一人青位一人感恩寺其官如奉聖寺奉德寺其官如天王寺奉恩寺衿荷臣一大舍二人靈廟寺上堂一人青位一人(祭祀志云靈廟寺南行五里祭)永興寺大柰麻一人國統一人(一云寺主真興王惠亮法師為之)都唯那娘一人阿尼大都唯那一人(真興王寶良法師為之真德王加一人)少年書省二人(元聖王以惠英梵如二法師為之)州統九人郡統十八人○案新羅寺剎之見於三國史者又有三郎寺芬皇寺望德寺泉林寺哀公黃福寺元延寺鷲仙寺加悉寺祇園寺實際寺([A4]疑在慶州地)星州法定寺晉州斷俗寺居昌萬興寺[A5]川海印寺([A6]川清涼寺智異山雙溪寺見崔孤雲傳)南漢山莊義北漢山安養寺雉岳山石南寺(今原州)皆真興以世世增建者也其創修年月王公事跡多可考今姑略之(又弓裔於興教寺祝髮王昌瑾於勃颯寺見鎮星塑傳皆新羅古寺也)

真興以降交聘中國勤求佛法使者織路

真興王二十六年(陳文帝天嘉六年)遣使劉思與僧明觀來聘送釋氏經論千七百餘卷○三十七年春安弘法師入陳求法與胡僧毗摩羅等二僧迴稜伽勝鬘經及佛舍利(是年秋王薨)○後九年(真平王七年)高僧智明入陳求法(陳後主至德三年)○後四年春光法師入陳求法(是年陳氏滅)○後七年(真平十八年)僧曇育入隋求法(隋文帝開皇十六年)○後四年(真平十二年)僧圓光隋朝聘使柰麻諸文大舍橫川(兩人也)(還去加悉寺)○後二年高僧智明隨入朝使上軍還(上軍亦人)尊敬明公(亦僧也)為大德○後三年(隋煬帝大業元年)高僧曇育隨入朝使惠文還○後八年秋隋使王世儀至皇龍寺設百高座邀圓光等法師說經○案真興王末年祝髮被僧衣自號法雲終其身王妃亦效之為尼住永興寺崇信佛法可知矣

李唐初興慈藏法師首入中國以求佛法

善德女王五年慈藏法師入唐求法○後七年(善德十二年)高僧慈藏自唐還(春三月)○文武王九年(唐總章二)以信惠法師為政官大書省(官名也)唐僧法安來傳天子命求磁石(勾麗新亡法安為勾麗人所殺)○後二年秋唐總管薛仁貴使琳潤法師賷書致王○後三年以義安法師為大書省

是時有元曉義相比肩齊名以興佛法

文武王十六年(唐儀鳳元年)高僧義相奉旨創浮石寺(在順興)○後五年王欲新京城義相諫止之(是年秋王卒)○案義相入唐事不見正史

薛聰傳云聰父元曉初為桑門淹該佛書既而反自號小性居士(又聖德王十四年召河西州龍鳴嶽居士理曉祈雨於泉林寺)

麗濟既亡辰馬混一佛法遂廣徧於國中

孝昭王元年(唐武后長壽元年)高僧道證自唐𢌞上天文圖○聖德王三年(唐武后長安三年)金思讓自唐回献㝡勝王經○景德王二十二年(唐代宗廣德元年)大柰麻(官名)李純剃髮為僧為王創立斷俗寺居之(在晉州)

下逮哀莊之世佛宇太廣乃禁新創

哀莊王三年(唐德宗貞元廿八年)創伽倻山海印寺(秋八月)○後四年下教禁創佛寺惟許修葺又禁以錦繡為佛事金銀為器用○按此令未必久行諸寺創修年月有可以考覈者

憲德王二年(唐憲宗元和五年)遣王子金憲章入唐献金銀佛像及佛經等為順宗祈福○興德王二年(唐文宗太和元年)高勾麗僧丘德入唐賷經至(此時勾麗[A7]丘德盖西土之人)○文聖王十三年(唐宣宗大中五年)入唐使阿飡元弘賷佛經并佛牙來王出郊迎之○真聖女王二年(唐僖宗文德元年)命大矩和尚脩集鄉歌

新羅之末佛宇有妖國隨以亡

景哀王四年(後唐時)皇龍寺塔搖動北傾○敬順王三年(後唐明宗天成四年)天竺國三藏摩睺羅抵高麗(夏六月)○案新羅名僧又有浮屠順憬(與金庾信同時)浮屠賢俊(姓崔氏即孤雲之兄)定玄禪師(即賢俊之友)孝子聖覺(居星州一利縣為母刲股)釋聰禪師(為弓裔所殺)智炤夫人(金庾信之妻)其事並見三國史今始略之○又按新羅者今之慶尚道也麗濟既亡遂混東然浿水以北(平安道)嶺以北不能得也 右新羅禪教始末([A8]專據金富軾三國史為信文他書所出別錄于下方)

又有新羅僧無漏禪師見錄於中國佛乘

佛祖通載云唐肅宗至德元年戊戌(新羅景德王十五年)羅僧無漏示寂于右閣門合掌凌空而立足去地尺許左右以聞帝驚異降蹕臨視得遺表乞歸葬舊谷有詔護送舊居建塔至懷遠縣下院輒舉不遂以香泥塑全身留下院○案戊戌當丙申

至若傳燈錄所載諸師皆於中國禪宗受其燈光

新羅本如禪師(南嶽讓禪師法嗣) 無話句(見第六卷)

新羅洪陟禪師(西堂藏禪師法嗣) 無話句

新羅慧徹禪師(西堂藏禪師法嗣) 無話句

新羅無染禪師(麻谷徹禪師法嗣) 無話句(崔孤雲見下)

新羅玄昱禪師(章敬[1]禪師法嗣) 無話句(源流稱鳳林玄昱)

新羅覺體禪師(章敬[*]禪師法嗣) 無話句([A9]上見第九卷)

新羅道均禪師(南泉願禪師法嗣) 無話句

新羅品日禪師(鹽官齊安禪師法嗣) 無話句(源流云剏三陟三和寺)

新羅迦智禪師(大梅常禪師法嗣)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云待汝裹頭來即與汝道○僧問如何是大梅的旨師云酪本一時拋(此是長[2]寶林寺所祖迦智山道儀大師也)

新羅忠彥禪師(大梅常禪師法嗣) 無語句(即新興寺冲彥禪師)

新羅大茅和尚(歸宗智常禪師法嗣) 上堂云欲識諸佛師向無明心內識取欲識常住不彫性向萬物遷變處識取○僧問如何是大茅境師云不露鋒僧云為什麼不露鋒師云無當者([A10]見第十卷)

新羅順支禪師(仰山寂禪師法嗣)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竪拂子僧曰莫遮箇便是師放下拂子以字不成八字不是什麼字師作圓相示之有僧於師前作五花圓相師畫破別作一圓相(此即萬法歸一之意)○案源流稱五臺山順支禪師

新羅智異山和尚(仰山寂禪師法嗣) 一日示眾曰冬不寒臘後看便下座([A11]見第十二卷)

新羅欽忠禪師(石霜諸禪師法嗣) 無話句(源流[3]敬懷暉法嗣)

新羅行寂禪師(石霜諸禪師法嗣) 無話句

新羅朗禪師(石霜諸禪師法嗣) 無話句

新羅清虗禪師(石霜諸禪師法嗣) 無話句([A12]見第十六卷)

新羅金藏和尚(洞山价禪師法嗣) 無話句

新羅清院和尚(九峯䖍禪師法嗣) 僧問奔馬爭毬誰是得者師曰誰是不得者曰恁麼則不在爭也師曰直得不爭亦有過在曰如何免得此過師曰要且不曾失曰不失處如何鍛鍊師曰兩手捧不起

新羅臥龍禪師(雲盖元禪師法嗣) 問如何是大人相紫羅帳裏不垂手曰為什麼不垂手師曰不尊曰十二時中如何用心師曰猢猻喫毛蟲

新羅泊巖和尚(谷山藏禪師法嗣) 話句刪([A13]見第十七卷)

新羅雲住和尚(雲居膺禪師法嗣) 無話句(即照通和尚)

新羅慶猷禪師(雲居膺禪師法嗣) 無話句

新羅慧禪師(雲居膺禪師法嗣) 無話句

新羅龜山和尚(長慶稜禪師法嗣) 有舉相國裴公休建法會問看經僧是什麼經僧曰無言童子經有幾卷僧曰兩卷公曰既是無言為什麼却有兩卷僧無對師代曰若論無言非唯兩卷(已上見第十八)

新羅慧雲禪師(白兆圓禪師法嗣) 無話句(見第二十三卷)

又若拈頌所載諸師問答亦賴丹霞淳公播之於歌(見拈頌第二十六卷)

新羅泊巖和尚 僧問如何是禪師云古塚不為家 丹霞淳頌故國清平久有年白頭猶自戀生牧童却解忘功業懶放兒孫不把鞭(泊巖又因僧問如何是道師云徒勞車馬跡○又因僧問如何是教師云貝葉收不盡○丹霞頌文今刪之)

新羅大嶺禪師 僧問如何是一切處清淨師云折璚枝寸寸是寶㭊栴檀片片皆香○丹霞淳頌乾坤盡是黃金國萬有全彰淨妙身[1]王女背風無巧拙靈苗花秀不知春

新羅雲住禪師 僧問如何是諸佛師師云文殊聳耳○丹霞淳頌無相光中未兆身清虗渺漠豈為隣一輪明月當軒照玉殿蕭蕭不見人

孤雲四山其於新羅名德𪧨為實蹟

無染國師 葆光塔銘云無染於圓覺祖師為十世孫(達摩[A14]圓覺)俗姓金氏(武烈王八代孫)長慶初舟入唐遊歷佛光寺問道如滿(即香山白樂天之空門友)去謁麻谷寶徹和尚(見上傳燈錄)會昌五年來歸咸通十二年(景文王十一年)召居尚州深妙寺乾符三年(僖宗丙申)復至王居文德元年(真聖王二年)示滅(塔在公州聖住寺)

法性禪師 葆光塔銘云無染大師零染于雪山五色石寺有法性禪師甞叩駿伽門(少乘法)于中夏者大師師事數年探索無孑遺

釋澄大德 葆光塔銘云無染大師問驃訶健拏(華嚴經)子浮石山(石順興)釋澄大德日敵三十夫藍茜沮本色(寂照塔鉻云智澄大師就學于浮石山即石澄大德也)

昭玄大德 葆光塔銘云無染示滅門人照玄大釋通賢四天王寺上座釋慎符請贈[A15]洎塔銘教曰可(塔銘又有詢又圓藏靈源玄影等四人得其清淨之法僧亮普慎心光等三人皆無染之門人)

崇唱禪師 崇福寺(在慶州)景文王安身代邸(太子時)注意茲門仍請芬皇寺僧崇唱修奉梵居(此唐懿宗咸通年間人)

決言大德 崇福寺景文王遽命有司虔修法會華嚴大德釋決言承旨於當寺講經五日(咸通六年事○文又云釋門二傑曰賢諒神解督其事○源流云決言與順應剏海印寺于伽耶山)

道義禪師 寂照塔銘云洎長慶初([2]宗年號)有僧道義西汎賭西堂之奧(注云長慶五年己巳道義行化楓岳雪岳至文德二[A16]酉○慈弘案道義大師寶林之先德也)

洪陟大師 寂照塔銘云興德王之時洪陟大師亦西堂澄心南岳休足(注云陟師法嗣德興大王宣康太子)源流云道義彌陟皆西堂智藏大師法嗣

靜眾無相大師 寂照塔銘云洪陟以降為巨擘可屈指焉西化(去中國)靜眾()無相(注云靜眾在唐玄宗禮敬殊甚柳宗元起影堂李商隱為其門人無住亦名僧也)常山慧覺(注見下)州金鎮州金者是(禪譜云黃梅子金生石也)

常山慧覺大師 見上(注云馬和尚字慧覺金雲卿之弟)

太安慧徹國師 寂照塔銘云東歸則前所敘北山義(即道義)南岳陟(即洪陟)而降太安徹國師惠目育(無可考)智力聞(智力寺名也)雙溪炤(即慧炤)神興彥(忠彥見傳燈)湧泉體(覺體見傳燈)珍丘休(注云玄昱覺休即鹽官安法嗣)雙峰雲(即覺)孤山日(品日見傳燈)兩朝國師聖住染(即無染)菩提宗(注云惠雲即無染嗣)○源流云太安惠徹字法寶姓朴氏州人[A17]寂忍西堂法嗣(在谷城相裏寺)

賢溪智證大師 寂照塔銘云大師金姓子(寂照本智證之塔)號道憲字智詵長慶甲辰現于世中和壬寅歸乎寂發蒙乎梵體大德亶貝于瓊儀律師探玄于惠隱嚴君(即法師)受默于楊孚令子(即禪師○塔在曦陽山鳳岩寺而賢溪山安樂寺師所甞居也)

法朗禪師 寂照塔銘云智證以唐四祖為五世(道信之旁出)東漸于海雙峰(四祖號)法明孫慎行曾導範玄孫惠隱末孫也(謂智證)杜中書正倫纂銘(四祖銘)遠方奇士異域高人無憚險途來至珍所(謂法朗)肅宗皇帝躳貽天什曰龍叟渡海不憑筏

玄亮禪師 寂照塔銘云正法大統釋玄亮聲九臯獻康大王允之教南泉郡統僧訓弼(亦金姓)標別墅劃生場

俊恭禪師 寂照塔銘云沈忠聞大師名白言子有剩地在曦陽山鳳巖龍谷至中和幸丑年遣前安輪寺僧統俊恭標定彊域(塔銘又云門人性蠲敏休楊子繼徹等咸得鳳尾○又云門人英爽來促受辛)

真鑒禪師 真鑒(在智異山雙溪寺)師諱慧昭俗姓崔氏全州金馬人父曰唱元貞元二十年舟入唐行至滄州謁禪鑒大師(馬祖之旁傳)削染徒中目為黑頭陀元和五年與鄉僧道義邂逅太和四年來歸(文宗庚戌年)憩錫於尚州露岳長柏寺又至康州知異因於花開谷三法和尚蘭若遺基纂修堂宇乃曹溪之玄孫是用建六祖影堂(魚山梵唄即師之遺音)聖王時示滅(慧昭一作慧炤)

近所刻佛祖源流所載新羅名德䮞駁繆不可徵信今姑附見以備參考

阿度和尚 寂照塔註云阿度作桃李寺于冷山

神行禪師 源流云新羅兵部侍郎全献貞撰神在晉州斷俗寺(寂照塔註云憲德王十三年北宗神行先導南宗道義繼)

穀成禪師 源流云茲莊律師弟子三人即僧實祖日穀成

無上禪師 源流云普依大師字智法([A18]見上)元曉義湘嘗在塔下親稟涅槃經有弟子十一人曰無寂滅義融智藪一乘水澤四大開元明德開心普明

真表律師 源流云剏邊山文殊寺有弟子九人曰永心融宗信芳體真珍海真善釋忠佛陀耶

觀機禪師 道成禪師○源流云江包山二聖也又有弟子七人曰白牛師檄師楪師道義子陽成梵令勿女

圓安禪師 源流云圓光法師弟子

順應大德 源流云與決言剏海印寺

其聲跡可尋者亦不詳著其源委

勝佺禪師(華嚴宗主以石髑髏十餘板為其徒講論)

和淨國師(高麗平章事幹文俊)

廉居禪師(長興寶林寺先德)

迦智山普照禪師(廉居法嗣名體真姓金氏熊津人)

玄光法師(熊川人行真大師法嗣)

緣光法師(智音大師法嗣)

永才法師(甞遇賊六十餘人作歌化之賊皆落髮為徒同入智異山不復跡世)

智宗國師(名勝妙在原州玄溪山居須寺高麗崔冲撰)

朗空禪師(在昌原鳳林寺新羅兵部侍郎崔仁衷撰)

道詵國師(在光陽玉龍寺高麗崔惟清撰)

洞真大師(名度甫姓金氏靈岩人在光陽玉龍寺)

表訓禪師(剏建表訓寺)

惠丘法師(剏建邊山來蘇寺)

安信法師(剏建寶光寺)

耽密禪師(剏建寶賢寺)

義照和尚(剏建美黃寺)

惠清禪師(甞居芭蕉寺)

南雲禪師(甞居雙峯寺)

順支禪師(甞居五臺山)

寂禪師(甞居金山寺)

僧統龍正禪師(疑亦金山寺)

通靈和尚(甞居天冠山)

覺真國師(甞居佛岬寺)

杜雲禪師(甞居喬僧寺)

能如禪師(甞居喬僧寺)

義信禪師(甞居法住寺)

其絕無聲跡者開列名字以偹後考

寶讓和尚 去會長老 備虗法師 玄泰法師 良志法師 惠業大彌 阿離拔麼 惠輪法師 求等法師 玄恪法師 圓勝律師 大安法師 玄游法師 惠宿法師 霛熈禪師 能仁禪師 零照禪師 蛇福聖者 崇濟法師 浮雪居士 神休禪師 惠空禪師 梵修法師 心地大師 大賢瑜珈 法海華日 理貞大師 惠通和尚 希浪祖師 繹結大師 密本法師 緣會大師 明朗大師 朗智法師 安惠大師 朗融大師 惠現法師 秀台大師 義安大德 廣學大德 國教大德 波君大德 孔宏長者 迎如大師 大緣大德 念佛大師 廣德法師 嚴莊法師 景興國師 彥冲禪師 法州禪師 宏廓禪師 瑞岩和尚 遵梵禪師 哲鑒國師 賢俊禪師 烟起祖師 佛頂和尚 定賢禪師 大無為禪師

補遺 無為寺迴微國師(唐懿宗咸通五年生照宗大順二年入中國祐二年重修基北石晉開運三年立○無為寺在康津)

至若高麗禪教本出杭州慧日之宗年代未遠今姑略之

佛祖通載云宋太祖末年杭州慧日永明智覺禪師示寂(諱延壽)著宗鏡錄一百卷高麗國王覽師言教遣使賷書敘弟子禮奉金縷袈裟紫晶數珠金澡灌等彼國僧三十六人親承印記歸國各化一方○慈弘案宋太祖末年即高麗光宗末年也(即開寶八年乙亥)光宗戊辰以僧惠居為國師坦文為王(史云崇奉緇流以為師傅自是以後子孫相承世為家法多創寺剎)此二人必在三十六人中然則高麗禪宗皆出於杭州慧禪師矣

𪧨
憚疑暉次同
與疑興
云下疑脫章字
王疑玉
移疑穆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陝【CB】,陜【卍續】 陝【CB】,陜【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諡【CB】,謚【卍續】 諡【CB】,謚【卍續】 己【CB】,已【卍續】 諡【CB】,謚【卍續】 已【CB】,巳【卍續】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