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第一百零一
- 第一百零二
- 第一百零三
- 第一百零四
- 第一百零五
- 第一百零六
- 第一百零七
- 第一百零八
- 第一百零九
- 第一百十
- 第一百十一
- 第一百十二
- 第一百十三
- 第一百十四
- 第一百十五
- 第一百十六
- 第一百十七
- 第一百十八
- 第一百十九
- 第一百二十
五燈全書卷第五十
臨濟宗
南嶽下二十一世
仰山欽禪師法嗣
杭州西天目高峰原妙禪師
吳江徐氏子。母夢僧乘舟投宿而孕。宋理宗嘉熈戊戌三月二十三日申時生。纔離襁褓。即喜趺坐。遇僧入門。輙愛戀欲從之。年十五。懇請父母。投嘉禾密印寺法住為師。十六薙髮。十七受具。十八習天台教。二十更衣入淨慈。立三年死限。二十二。請益斷橋倫。令參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話。於是。脇不至蓆。口體俱忘。雪巖欽。寓北磵。師懷香往謁。方問訊。即被打出閉却門。再往。始得親近。令看趙州無字。自此參叩無虗曰。後凡入門。欽便問。阿誰與你拖箇死屍來。聲未絕。便打。如是者不知其幾。後值欽赴南明。師上雙徑。參堂方半月。偶夢中忽憶斷橋室中所舉。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話。疑情頓發。三晝夜目不交睫。值少林忌。隨眾詣三塔諷經次。擡頭忽覩五祖真贊。曰百年三萬六千朝。返覆元來是者漢。驀然打破拖死屍之疑。時年二十四矣。解夏詣南明。欽一見便問。阿誰與你拖箇死屍到者裏。師便喝。欽拈棒。師把住曰。今日打某甲不得。欽曰。為甚打不得。師拂袖便出。翌日欽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曰。狗䑛熱油鐺。欽曰。你那裏學者虗頭來。師曰。正要和尚疑著。欽休去。自是機鋒不讓。次年江心度夏。過雪竇見希叟曇。寓旦過。曇問。那裏來。師拋下蒲團。曇曰。狗子無佛性。上座作麼生。師曰。拋出大家看。曇乃自送歸堂。及欽挂牌道場。開法天寧。師皆隨侍。一日欽問。日間浩浩時。還作得主麼。師曰。作得主。欽曰。睡夢中作得主麼。師曰。作得主。欽曰。正睡著時。無夢無想。無見無聞。主在甚麼處。師無語。欽囑曰。從今日去。也不要你學佛學法。也不要你窮古窮今。但只饑來喫飯。困來打眠。纔眠覺來。却抖擻精神。我者一覺主人公。畢竟在甚麼處安身立命。師遂奮志入龍鬚。自誓曰拚此一生。做箇癡獃漢。決要者一著子明白。越五載。因同宿僧。推枕墮地作聲。廓然大徹。自謂。如泗洲見大聖。遠客還故鄉。元來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住龍鬚九年。縛柴為龕。風穿日炙。冬夏一衲。不扇不爐。日搗松和糜。延息而[A1]已。咸淳甲戌。遷武康雙[A2]髻。德祐丙子春。大兵至。師掩關危坐自若。事定。戶履紛至。師腰包宵遁。直入西天目之師子巖。巖拔地千仞。崖石林立。師即洞營小室丈許。榜曰死關。悉屏給侍服用。破甕為鐺。併日一食。洞梯山以升。雖弟子亦罕得見。共築師子院。請師開堂。適雪巖。於大仰寄師竹篦拂子。元世祖至元丁亥。懷中瓣香。遂為拈出 上堂。僧問。十方同聚會。箇箇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龐居士恁麼道。還有為人處也無。師曰有。曰畢竟在那一句。師曰。從頭問將來。曰如何是十方同聚會。師曰。龍蛇混雜。凡聖交參。曰如何是箇箇學無為。師曰。口吞佛祖。眼葢乾坤。曰如何是選佛場。師曰。東西十萬。南北八千。曰如何是心空及第歸。師曰。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曰恁麼則言言見諦。句句朝宗。師曰。你甚處見得。僧喝。師曰。也是掉棒打月。曰此事且止。只如西峰今日。十方聚會。選佛場開。畢竟有何祥瑞。師曰。山河大地。萬象森羅情與無情悉皆成佛。曰既皆成佛。因甚學人不成佛。師曰。你若成佛。爭教大地成佛。曰畢竟學人過在甚麼處。師曰。湘之南潭之北。曰還許學人懺悔也無。師曰。禮拜著。僧便禮拜。師曰。師子咬人。韓驢逐塊。乃曰。百千諸佛。歷代祖師。乃至天下老和尚。以拂子擊禪床一下曰。總向者裏。墮坑落塹。還有跳得出底麼。又擊一下曰。三生六十劫 上堂。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只如山僧。每日在張公洞裏。橫眠豎眠。或歌或咏。諸人還知麼。諸人每日在選佛場中。東行西行。或瞋或喜。山僧還知麼。若也彼此知得。不免分身碓搗。拔舌犂耕。若也彼此不知。管取釋迦拱手。獼勒歸依。因甚如此。不見道。知之一字。眾禍之門 上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乃顧視左右。下座 上堂。盡十方世界。是箇盋盂。汝等諸人。喫粥喫飯。也在裏許。屙屎放尿。也在裏許。行住坐臥。乃至一動一靜。總在裏許。若也識得。達磨大師只與你做得箇洗脚奴子。若也不識。二時粥飯。將甚麼喫。參 結制上堂。大限九旬。小限七日。麤中有細。細中有密。密密無間。纖塵不立。正恁麼時。銀山銕壁。進則無門。退之則失。如墮萬丈深坑。四面懸崖荊棘。切須猛烈英雄。直下翻身跳出。若還一念遲疑。佛亦救你不得。此是最上元門。普請大家著力。山僧雖則不管。閒非越例。與諸人通箇消息[○@(│*│*│)][○@(─/─/─)][○@∴] 示眾。海底泥牛銜月走。巖前石虎抱兒眠。鐵蛇鑽入金剛眼。崑崙騎象鷺鷥牽。此四句內有一句。能縱能奪。能殺能活。若人檢辨得出。一生參學事畢 雪巖和尚忌拈香。昔年瞎却我眼。今朝穿却你鼻冤冤相報無休。莫若克己復禮遂插香。以袖掩面作哭聲。復以坐具搭左肩上。作女人拜曰。非惟和光同塵免得遞相鈍置 師甞室中垂語曰。大徹底人。本脫生死。因甚命根不斷。佛祖公案。只是一箇道理因甚有明與不明大修行人。當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杲日當空。無所不照。因甚被片雲遮却。人人有箇影子。寸步不離。因甚踏不著。盡大地是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燒却。倘下語不契。閉門弗接。自非具透關眼者。鮮不望崖而退 辛卯。鶴沙瞿提舉。到山瞻禮。施巨莊贍眾。師固辭不受。瞿請于官。乃於蓮花峰。別營禪剎。曰大覺。議以歲入給常住。請嗣法祖雍領寺事 成宗元貞乙未冬。師患胃疾。適雍來省。師囑以後事。於十二月初一日黎明。陞座辭眾曰。西峰三十年。妄談般若。罪犯彌天。末後有一句子。不敢累及諸人。自領去也。眾中還有知落處者麼。良久曰。毫釐有差。天地懸隔。辰巳間。復說偈曰。來不入死關。去不出死關。銕蛇鑽入海。撞倒須彌山。泊然而寂。遺命塔全身于死關。壽五十八。臘四十三。
衡州靈雲銕牛持定禪師
太和磻溪王氏子。故宋尚書贄九世孫也。自幼清苦剛介。有塵外志。年三十。謁西峰肯菴剪髮。得聞別傳之旨。尋往依雪巖欽。居槽廠。服杜多行。一日欽示眾曰。兄弟家做工夫。若也七晝夜一念無間。無箇入處。斫取老僧頭。做[A3]舀屎杓。師默領。勵精奮發。因患痢。藥石漿飲皆禁絕。單持正念。目不交睫者七日。至夜半。忽覺山河大地偏界如雪。堂堂一身。乾坤包不得。有頃。聞擊木聲。豁然開悟。徧體汗流。其疾亦愈。旦詣方丈舉似。欽反覆詰之。遂命為僧。一日欽上堂。舉亡僧死了燒了。向甚麼處去。自代曰。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師於言下。疑情蕩盡。即出眾作禮曰。適來和尚舉揚般若。驚得法堂前石獅子。笑舞不[A4]已。欽曰。試道看。師曰。劫外春回萬物枯。山河大地一塵無。法身超出如何舉。笑倒西天碧眼胡。欽敲桌子曰。山河大地一塵無。者箇是什麼。師作掀倒勢。欽笑曰。一彩兩賽。一日入室次。欽曰。親切處道將一句來。師曰不道。欽曰。為什麼不道。師拈起香盒曰。者箇不值半文錢。欽曰。多口漢。欽巡堂次。師以楮被裹身而臥。欽召至方丈。勵聲曰。我巡堂。汝打睡。若道得即放過。道不得即趂下山。師隨口答曰。銕牛無力懶耕田。帶索和犂就雪眠。大地白銀都葢覆。德山無處下金鞭。欽曰。好箇銕牛也。因以為號。一時行輩。靡不推服 元世祖至元戊子。至酃縣桃源山愛其幽深。乃有棲遯意。未幾。縣尹陳公。及僚屬等。入山問道。相率執弟子禮。遂大唱雪巖之宗。至成宗大德癸卯正月十五日。示寂。壽六十四。臘二十六。全身塔於寺北三十里沙潭。其徒別流涇。走浙江。謁虞文靖公集。求師塔銘。虞問。先有鐵耶。先有牛耶。涇曰。先師覿見仰山來。虞笑曰。吾試為汝模畫之。
杭州徑山西白虗谷希陵禪師
婺之義烏何氏子。年十九。薙髮於東陽資壽院。受具戒。即謁虗舟遠於雙林。又依東叟穎於淨慈。掌內記。石林補處。師職侍者。一日往叩雪巖欽于北磵。欽舉黃龍見慈明因緣問之。稱師穎利。及欽遷大仰。遣書招師。居第一座。一日欽問。臨濟在黃檗。三度喫六十拄杖。因甚向大愚脇下築拳。師曰。鈍置殺人。欽便打。師拂袖而出。元世祖至元丙戌。欽將示寂。撫師肩曰。吾以此擔累汝。師曰。終不向者裏活埋却。未幾。欽化去。眾遂請師繼席。甞垂三語。以驗來學。曰三乘十二分教。拈向一邊。蝦蟇口裏。道將一句來。狗子聞哇聲。因甚咬破庫堂前露柱獺徑橋吞却集雲峰。是第幾機。答者罕契。一坐三十夏。規範森嚴。毫不假借 銕關樞行脚時。甞叩師。值冬至小參。師舉雲門餬餅因緣。樞呈四偈以進。師問。你是誰。曰樞上座。師曰。從那裏來。曰雲門。師曰。你是顛是狂。曰和尚眼在甚麼處。師便喝。樞亦喝。師揮一拳。樞進前迎住曰。打即且置。雲門餬餅意作麼生。師奮手掠去樞帽。曰錯。師連揮數拳。曰拳頭無眼。向後遭人檢點在。師不顧。去樞七條。踏翻在地。攔腰九棒曰。教你知我手段。曰此手段。勝似臨濟德山底。師喚直歲。鎖樞手送庫司。至夜不釋。次日上堂。師令侍者謂樞曰。今日和尚上堂。對人天眾前勘辨你。曰侍者與我傳語和尚。少間人天眾前。將古人公案。一一問將來。我當一一答去。須臾鼓響。樞伺久。而侍者不至 歲饑。師每食必與眾共。一日與客語過夜半。饑不自勝。侍者請取勺粟為飯。師曰。不可。常住豈住持人得私。仁宗延祐丙辰。行省稟旨。迎師主徑山。僧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意如何。師曰。親不相贈 師早年。甞夢遊淨慈羅漢堂。至東南隅。忽見一尊者指楣梁間。有詩曰。一室寥寥絕頂開。數峰如畵碧于苔。等閒翻罷貝多葉。百衲袈裟自剪裁。師初不解。及自仰山遷雙徑。始驗仰山有貝多葉經。徑山有楊岐衣。師之出處。[A5]已前定之矣。先是。世祖召對說法稱旨。賜號佛鑑禪師。大德中。加賜大圓。迨主徑山。加號慧照。英宗至治壬戌四月十二日。手書囑外護。戒飭弟子。說偈訣眾。示寂於不動軒。全身[A6]瘞菖蒲田。諡大辨。塔曰寶華。世壽七十六。臘五十七。有瀑巖集及語錄。行世。
建昌府能仁天隱牧潛圓至禪師
高安姚氏子。父兄皆前進士。師志慕空宗。年十九。投慧朗芟染。服勤數載。與高峰同秉仰山記莂。元成宗元貞間。出世能仁。所著牧潛集。有送妙智上人入[A7]浙序。其略曰。昔龍安悅公。既首眾於洞山。猶以己道為未至。更匿其名。潛出。求之於飲食笑談之間。聞素公一言之異。則虗己自降。踽踽為咨詢禮。不以貶名為嫌。卒能於立談之頃。獲其終身之所欲。豈獨雲菴之道。恃以不墜。使素公不賴悅以見於世。世亦不識其為何類人矣。葢名者道之表也。古之人。有其表則求其實以應之。而今之士。及以表害實。一居其名。則崇高之勢。傲然不可復屈。雖內揆其不慊。亦安肯降心。以求其所未至耶。噫此古今所以異。道之所以衰歟。云云。大德戊戌。示寂於廬山。世壽四十有二。僧臘二十三。
安吉州道場山及菴信禪師
初住建陽西峰。石屋珙參。師問何在。珙曰天目。師曰。有何指示。曰萬法歸一。師曰。汝作麼生會。珙無語。師曰此是死句。甚麼害熱病底。教汝與麼。珙拜求指的。師曰。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意旨如何。珙答不契。師曰。者箇亦是死句。珙不覺汗下。後入室。再理前話詰之。曰上馬見路。師呵曰。在此六年。猶作者箇見解。珙發憤棄去。途中忽舉首。見風亭。豁然有省。回語師曰。有佛處不得住。也是死句。無佛處急走過。也是死句。某甲今日會得活句也。師曰。汝作麼生會。曰清明時節雨初晴。黃鶯枝上分明語師頷之。
淨慈倫禪師法嗣
竹屋簡禪師
舉孚上座聖箭因緣。頌曰。青絲雙勒玉驄嘶。淡白春衫綠帶圍。夜半歸來花底過。金鞭敲落亂紅飛。又曰。九重城裏本非遙。射折重重箭倍饒。忽遇三軍圍繞處。分明有路直通霄 舉臨濟訪平田公案。頌曰。目前條路平如砥。何不堂堂掉臂行。撩撥老婆牛性發。赤身挨棒可憐生。
絕象鑒禪師
示眾。舉洞山不安。令沙彌到雲居處傳語。乃囑曰。他或問和尚安樂否。汝但道。雲巖路相次絕也。汝下此語。須遠避立。恐他打汝。沙彌領旨去。傳語聲未絕。早被雲居打一棒。頌曰。洞山有路透雲巖。絕處通教到者難。拄杖頭邊開活眼。方知不隔一毫端 示眾。舉投子問僧。連日好雨。且道。雨從何處來。僧無對。後閱華嚴經有省。頌曰。陌路遊人競採芳。不知眼底度春光。夜來一陣落花雨。一百十城流水香。
台州瑞巖方山寶禪師
一日為眾挂牌入室。垂語曰。南泉斬却猫兒時如何。眾下語。皆不契。適有一僕在旁曰。老鼠做大。師笑曰。好一轉語。只是不合從你口裏出 示無見偈曰。道人得得出山來。盡把胸襟對我開。坦坦平平如鏡面。澄澄湛湛絕纖埃。忽然得箇轉身句。衲捲寒雲便歸去。萬八千丈華頂峰。一笑裂開鐵面具。家山到後絕思惟。抝折枯藤拄竹扉。糞火堆中消息好。芋香便是道香時。
永宗本禪師
上堂。舉夾山參船子公案。頌曰。笑中棄却竹林寺。將謂華亭有許多。窮性命於橈下喪。看來成敗自蕭何。
西巖慧禪師法嗣
寧波天童東巖淨日禪師
南康都昌廖氏子。幼絕葷。十五祝髮廬山之香林。首參仰山石霜。次入浙叩癡絕。不契。登徑山。見無準範。深器之。後謁西巖慧於天童。其提示一秉於範。遂密契其旨。俾守藏。後為開先無文燦第一座。由是譽聞日彰。宋理宗景定中。出主圓通。繼領東林。元至元壬辰。遷育王。未幾。歸隱雪竇。大德庚子。主天童。師生宋嘉定辛巳。終於元至大戊申。將示寂。書偈曰。天為葢兮地為函。吾奚為乎塔與庵。灰吾骨兮山河。言[A8]已矢矣勿鑱。越二日。沐浴端坐而逝。就化齒根不壞。塔於西巖之清風塢。壽八十八。臘七十一。
無學元禪師法嗣
育王珙禪師法嗣
蘇州崑山薦嚴竺元妙道禪師
寧海陳氏子。幼患右目。母擕禱于觀音像。師仰見像之右目。有小蛛窠。乃為揭去。目患遂愈。父母以為於佛有緣。俾投杭之六和正嚴得度。嚴令學百法論。師曰。一法不學。學百法乎。遂謁育王橫川珙。一日聞舉乾屎橛話。豁然大悟。即呈偈曰。雲門乾屎橛。光明照十方。鄮峰纔發足。五曰到錢塘。珙驚異。顧謂眾曰。此子。再來人也。元世祖至元乙丑。出主邑之慈源。遷崑山薦嚴 一晚與眾會茶。舉東坡居士訪蔣山泉。山問。大儒高姓。士曰姓秤。山曰。是甚麼秤。士曰。稱天下長老底秤。山便喝一喝曰。且道。者一喝重多少。士無語。師命眾代語。時別源源。遽起剪燭。了堂一咳𠻳一聲。師笑曰。源藏主剪燭。一侍者咳𠻳。一僧請師自代。師曰。洎不過此 又一晚新古帆上方丈。請益趙州無字話。師厲聲曰。夜深下去。古帆歸堂。惡發曰。不與我說便休。何用見瞋。或以告師。師曰。他向後自悟去在。古帆聞之。當下廓然 仁宗詔住黃巖鴻福。賜號定慧圓明。延祐丙辰。淨慈靈隱兩剎。爭欲致之。俱不就。年逾七十。懷紫籜之幽絕。乃往終焉。
金陵保寧古林清茂禪師
年十三為大僧。聆老宿舉高菴勵僧語。不覺涕淚交下。乃知有出生死超聖凡一著子。淬志參訪。徧歷門庭。橫川居育王。師往叩。鎚拂之下。始知觸淨。得法後。出世吳之開元。遷鄱陽永福。後主金陵保寧 上堂。僧問。毛吞巨海。芥納須彌。是衲僧分上事。不是衲僧分上事。師曰。拈却門前大案山。曰鯨吞海水盡。露出珊瑚枝。師曰。金剛腦後銕蒺藜。曰只如教中道。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如何是無諍三昧。師曰。放你三十棒。曰仁義盡從貧處斷。世情偏向有錢家。師曰。知恩者少。負恩者多 問。記得昔日舉上座到。瑯琊問。近離甚處。舉曰兩浙。琊曰。船來陸來。舉曰船來。琊曰。船在甚處。舉曰埠下。意旨如何。師曰。開口見膽。曰瑯琊道。不涉程途一句作麼生道。如何是不涉程途底句。師曰。前不構村。後不迭店。曰只如舉上座。以坐具摵曰。杜撰長老。如麻似粟。又作麼生。師曰。焦甎打著連底凍。曰後來瑯琊問侍者。此是什麼人。者曰。舉上座。瑯琊遂親下旦過問曰。莫是舉師叔麼。莫怪適來相觸忤處。師曰。爛泥裏有[A11]刺。曰舉喝曰。長老何年到汾陽。我在浙中。早聞你名。見解如此。何得名喧宇宙。瑯琊遂作禮曰。某甲罪過。那裏是他罪過處。師曰。若不登樓望。焉知滄海深。曰後來大慧道。二大老相見。如日月麗天。龍象蹴踏。未審還端的也無。師曰。泥上加泥又一重。曰瑯琊後遇慈明。舉此話。明曰舉見處纔能自了。而汝負墮如何為人。為復肯伊。不肯伊。師曰。一點水墨。兩處成龍。曰可謂龍得水時添意氣。虎逢山色長威獰。師曰。無人處斫額望汝 問如何是佛。師曰。釘釘膠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蟻子不食銕。曰如何是正中偏。師曰。草滿法堂。曰如何是偏中正。師曰。苔封古殿。曰如何是正中來。師曰。獼猴帶席帽。曰如何是兼中至。師曰。日上月下。曰如何是兼中到。師曰。截水停輪。曰五位君臣蒙指示。夜明簾外事如何。師曰。趂曉不歸家。黃昏候日出 上堂。若說佛法供養大眾。未免鬚眉墮落。若說世法供養大眾。入地獄如箭射。去此二途。畢竟說箇什麼。三寸舌頭無用處。一雙空手不成拳 小參。舉僧問靈雲。如何是佛法大意。雲曰。臨鴆砧井底種林檎。僧曰。學人不會。雲曰。今年桃李貴。一顆值千金。大慧曰。者箇公案。從古至今。無人拈出。山僧不惜口業。更為諸人註破。臨鴆砧臨鴆砧。井底種林檎。今年桃李貴。一顆值千金。師曰。大眾。靈雲答者僧話。且道。與臨濟在黃檗。問佛法的的大意。三度喫六十拄杖。是同是別。若道是同。法無同相。若道是別。佛法豈有兩般。常愛大慧道。我者裏說蚌蛤子禪。開著口便見心肝五臟。只者便是。雖然。也是大都城裏撮馬糞漢 小參。古人道。九旬禁足魚游網。三月安居鳥入籠。生殺盡時蠶作繭。如何透得者三重。卓拄杖曰。將成九仞之山。不進一簣之土 開元入寺小參。舉雪峰問德山。從上諸聖。以何法示人。山曰。我宗無語句。亦無一法為人。後有僧問雪峰。和尚見德山。得箇甚麼。便休去。峰曰。我當時空手去。空手歸。五祖拈曰。如今說向透未過者。有兩人從東京來。問伊。近離何處。却曰。蘇州。便問。蘇州事如何。伊曰。一切尋常。雖然。謾山僧不過。何故。只為語音不同。畢竟如何。蘇州菱邵伯蕅師曰。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自己流來。還同瓦礫。老東山依模脫墼。殊不知。二大老正是食飽傷心。雖然。既是東京來。因甚却說蘇州話 上堂。舉洞山冬夜喫菓子次。問泰首座曰。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常在動用中。動用中收不得。過在什麼處。泰曰。過在動用中。山遂喚侍者。掇退菓桌。師曰。者箇說話。在今諸方。每至冬夜。未甞不拈出。註脚一上。然於正文。未曾道著一句。有底道。洞山只見錐頭利。不見鑿頭方。抑屈人作麼。有底道。泰首座不得菓子喫。要且盡大地人。皆不得喫。成人者少。敗人者多。殊不知洞山有偏正回互不犯底手脚。直饒泰首座道不在動用中。也不得他窠子喫在。良久曰。水流黃葉來何處。牛帶寒鴉過別村 除夕小參。今夜年盡月盡日盡。世事悠悠何時是盡。明朝年新月新日新。千變萬化又見重新。所以道。窮則變。變則通。垂鈎四海。只鈎獰龍。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諸人固是不知。若得聲和響順。各守祖父田園。知道飯是米做。免向瞎驢邊。滅却吾宗。卓拄杖曰。從前汗馬無人識。只要重論葢代功 永福入寺小參。紅塵鬧市。十字街頭。百草頭邊。孤峰頂上。若作佛法商量。入地獄如箭射。直得萬機休罷。千聖不𢹂。聲前非聲。色後非色。簡點將來。正是髑髏前妄想。設使打破髑髏。揭却腦葢。趯倒須彌。踏翻大海。脚跟下推勘得出。也是落七落八。通方上士。出格高人。除非自作。生涯終不守他窠窟。現前大眾。冀善參詳。山僧二千里水陸間關。來此聚頭。不為別事 冬至重建寢堂。小參。豁開戶牗。重新舊日規模。當軒者誰。坐斷聖凡途轍。碧眼胡僧罔措。釋迦彌勒。猶是他奴。燈籠露柱掀眉。文殊普賢權作走使。描不成。畵不就。撲落非他物。花簇簇。錦簇簇。縱橫不是塵。逴得便去。山河并大地。踏著便瞋。全露法王身。自古自今。說元說妙。緇素不分者。如稻麻竹葦。就理就事。變通逸格者。能有幾人。伶俐漢。沒窠臼。知是般事便休。且道。知底是甚麼事。寒來暑往。陰極陽生。庭前玉樹花開早。也勝東山水上行。卓拄杖。喝一喝 上堂。舉育王夜參曰。少室無門戶。如何便得通。夜深寧耐立。聽我話西東。師召大眾曰。也有權。也有實。也有照。也有用。只是不得恁麼會。珍重 除夕小參。一年三百六十日。今夜方始到頭。是汝諸人。於自己分上事。亦須知有到頭時節。若未得到頭。直須向前決擇。豈不見大隨參七十餘員善知識。具大眼目者。只有一二。且如何是具大眼目者。五祖海上。參尋數十員尊宿。洎至浮山圓鑑會中。直是開口不得。後到白雲。咬破一箇銕酸餡。方得百味具足。遂曰。花發雞冠媚早秋。誰人解染紫絲頭。有時風動頻相倚。似向階前鬬不休。喝一喝曰。修心未到無心地。萬種千般逐水流 小參。舉死心示眾曰。行脚高人。解開盋囊。卸却包笠。去却藥忌。一人所在也須到。半人所在也須到。無人所在也須親到。師曰。者般說話。如黑石蜜。中邊皆甜。雖然。不因夜來雁。爭見海門秋 除夕小參。今宵歲盡何曾盡。明日年來實不來。三十六旬如轉轂。幾番潮去又潮回。機輪轉處掣電猶迷。大用現前誰當辨的。廓情塵於未兆。忘至理於言詮。人人鼻孔撩天。箇箇安家樂業。文殊普賢。起佛見法見。貶向二銕圍山。燈籠露柱。突出金剛眼睛。呵呵大笑。麻三斤乾矢橛。諸人若作佛法商量。入地獄如箭射。到者裏。言思道斷。心行處滅。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正與麼時如何。東風昨夜消殘雪。枯樹枝頭又著花 結制小參。明日結夏來臨。只管悠悠過日。及乎打鼓陞堂。直是思量不出。諸人簇簇上來。未免將南作北。七佛以前。初無者箇消息。七佛以後。雖有者箇消息。終是不能圓悟如來無上菩提。不能證入圓覺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以致諸人九十日內。惟務口體不務修持。背覺合塵。虗延歲月。五祖道。達磨大師信脚來。信口道。後代兒孫。翻成計較。計較得成。天清地寧。雲門扇子𨁝跳上三十三天。築著帝釋鼻孔。東海鯉魚打一棒。雨似盆傾。楚雞不是丹山鳳。愛向梧桐樹上鳴 師甞垂示曰。向上更有事在。露出獅子爪牙。其間別有商量。未免當門按劒。只者靈鋒阿誰敢擬。師辭鋒峻拔。手眼卓越。應菴而後。師殆第一人矣。甞續宗門統要。後示寂於保寧。
越州天衣斷江覺恩禪師
慈谿顧氏子。形儀脩瘠。清操剛立。幼依雲門。廣孝祝髮。從明之延慶聞。習四教儀。七日貫通。聞驚訝嘆異。往參育王橫川。室中機契。掌內記。德業日彰。一時賢士大夫。皆樂與之遊。出世蘇之天平。後遷開元。及明之保福。越之天衣。一日室中眾侍立次。忽扶杖而言曰。老僧嵌空倚杖藜。分明畵出須菩提。顧左右曰。會麼。良久擲下拄杖。倚蒲團而逝。
淨慈鞏禪師法嗣
杭州靈隱東嶼德海禪師
台州臨海陳氏子。年十四。從蜀僧安石出家。參石林鞏於承天。鞏問。如何是汝自己。師擬議。鞏便推出師即懷疑。一日入室次。鞏問。盡大地是金剛正體。何處著上座。師擬對。鞏便打。從此徹證。鞏遷淨慈。命居侍司。一日室中舉國師三喚侍者話。師曰。不是失却猫兒。定是失却狗子。鞏曰。是孤負。是不孤負。師曰。瞞人自瞞。鞏以竹篦擊之曰。亢吾宗者海子也。元世祖至元庚寅。出世天台寒巖。大德乙巳。遷姑蘇寒山。至大己酉。再遷崑山東禪。辛亥敕賜金襴法衣。皇慶癸丑。復遷中竺。延祐乙卯。詔主淨慈。至山門曰。清淨慈門。一湖秋水。入得不入得。虎咬大虫。蛇吞鼈鼻。喝一喝 眾盈萬指。室中垂語曰。手握利刃劒。因甚猢猻子不死。嚙破銕銕餡。因甚路上有饑人。波斯去帽。蔗咬甜頭。魚以水為命。因甚死在水中。眾答皆不契。泰定乙丑。復遷靈隱。丁卯九月示微疾。召弟子付囑訖。跏趺而化。壽七十二。臘五十八。賜號明宗慧忍禪師。有六會語錄。行世。塔於育王後山之麓。
嘉興府天寧竺雲景曇禪師
浦江嚴氏子。久依石林。後住婺之治平。蘇之北禪。禾之天寧 上堂。金烏東上。玉兔西沈。伶俐衲子。東討西尋。忽然撞破虗空。曠劫只在如今。卓拄杖。下座 僧問。三賢未達。十聖難知。如何是此宗。師曰。無孔笛氈拍板 問如何是涅槃心。師曰。須彌山。曰如何是差別智。師曰。四大海。
蘇州虎丘東州壽永禪師
送僧偈曰。動靜何曾涉葢纏。何須更透未生前。故園千里今歸去。陸有征途水有船。
舉約齋居士
張鎡入道話。頌曰。一棒鐘聲到耳根。三千剎海一時昏。賊從赤肉團邊去。明日依然不離門。
徑山度禪師法嗣
杭州徑山虎巖淨伏禪師
淮安人。至元間。元世祖甞召見。有偈進上。其略曰。過去諸如來。安住秘密藏。現在十方佛。成道轉法輪。未來諸世尊。一切眾生是。由妄想執著。結煩惱葢纏。迷成六道身。枉受三塗苦。惟念過現佛。不敬未來尊。與佛結冤讎。或烹宰殺害。不了眾生相。全是法性身。昔有常不輕。禮拜于一切。言我不輕汝。汝等當作佛。若能念自他。同是未來佛。現世增福壽。生生生佛國。上覧畢大悅。問從上帝王有戒殺者否。師曰。昔宋仁宗。一日語羣臣曰。朕夜來饑甚。思欲燒羊。因慮後來。遂為常例。寧耐一時之饑。不忍啟無窮之殺。羣臣皆呼萬歲。上嘉納。即受帝師戒。
明州天童竺西坦禪師
僧參。師問。從何方來。曰金峩。師曰。金峩山高多少。曰不見頂。師呵斥之。一日陞座。舉世尊拈花公案。其僧言下有省。
徑山愚禪師法嗣
越州定水寶葉源禪師
象山陳氏子。秉具觀方。遇僧流逐物遺道者。憂見於色。虗堂以不肯下吳潛。潛怒。繫之獄以辱之。師奉事惟謹。有疑輙問。隨問而解。久之廓然。一日虗堂曰。源乎。汝今太平矣。及堂領徑山。俾師首眾。出主平江薦嚴。遷泉州水陸。次遷定水。舉世尊五通仙人因緣。頌曰。那一通你問我。口是禍門。招因帶果。慙愧慈悲大法王。丙丁離壬不屬火 上堂。舉張拙秀才參石霜。霜問秀才高姓。拙曰姓張名拙。霜曰者裏覓巧了不可得。拙自何來。拙言下大悟話。頌曰。進前峭壁三千丈。退後懸崖十萬重。珍重大唐張拙老。銕鎚無縫舞春風。後居雲頂。以元世祖至元辛丑示寂。塔雲頂。世壽七十五。
蘇州虎丘閒極雲禪師
久依虗堂於徑山。居第一座。一日。寶葉源請益虗堂。德山末後句。若謂之有。德山焉得不會。若謂之無。巖頭又道德山未會。乞和尚慈悲指示。堂曰。我不會。汝去問首座。源詣師。值師遊山歸。索水濯足。源亟進水。復委身為師摩捋。因仰面舉前話叩之。師乃掇水澆潑曰。有甚麼末後句。源不契。復上見堂。堂曰。首座如何向汝道。源舉似前話。堂曰。那那我向你道他會得。源於是釋然領旨 舉興化酬價因緣。頌曰。王家之寶自難酬價。興化何曾敢借看。天地既無私葢載。至今留得鎮中原 舉陸亘大夫問南泉。弟子家中一片石。也曾坐也曾臥。擬䥴作佛得麼。泉曰得。亘曰莫不得麼。泉曰不得因緣。頌曰。坐臥曾經幾度春。半封苔蘚半籠雲。無稜無縫難提掇。空把肝膓說向人。
徑山月禪師法嗣
南叟茂禪師
舉巖頭擺渡婆子拋兒話。頌曰。鄂渚渡邊窮鬼子。全機錯在扣舷時。如何別下一轉語。救取婆婆第七兒 舉夾山參船子話。頌曰。無相無瑕便倒戈。只因輕信智頭陀。若還不到華亭上。銕鑄船橈奈汝何 舉龐居士下橋喫撲靈照相扶話。頌曰。孝順藏忤逆。人前醜莫遮。今生親骨肉。宿世惡冤家。
五燈全書卷第五十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82 冊 No. 1571 五燈全書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