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二十
襍著(附水陸陞座及行狀塔銘)
入上人血書華嚴經䟦
夫常住真心。舉一塵而塵塵頓現。難思妙德。修一行而行行全彰。喻眾色之依空。若千波之帀海。始從信地。無位不周。終至覺場。本體何別。然眾生迷於妄念。不知即妄以明真。諸佛照於圓宗。所以唱玄而設教。事非報化之末跡。理絕凡聖之常談。今古熾然。物我交徹。此襍華之大旨。為羣經之元首也。與比丘悟入。證十法界。入重玄門。泯性相而不無。示身心而非有。[A1]刺血為墨。書寫是經。下筆時親見普賢。彈指處[A2]已參慈氏。積劫求之而不足。半偈得之而有餘。當令神物護持。廣作世間饒益。
血書蓮經䟦
妙理虗玄。真乘湛寂。念而無念。甘露沃其心。持而不持。金印封其口。所以分身佛集。多寶塔來。遠近同歸。古今共貫。三世如來法施之式。十方菩薩悟入之因。謾勞歷劫證修。不出剎那圓具。然鍾鼓非禮樂之本。而器不可去。文字非宗乘之極。而書不可無。因筌以得魚。藉指而觀月。昔藥王然身於淨明德佛。釋迦屈體於阿私陀仙。即以不堅之身。了於常住之法。慧光蘭若比丘德慧。[A3]刺血而書此經。畢命以弘斯道。毫端散綺。諸天莫不雨花。紙上流金。大地為之震動。譬夫膏油相續。而燈不滅。條甲無間而木向榮。慎厥終惟其始。佛法無多子。久長難得人。勉之。
經王尊貴。祕藏幽深。究竟絕於名言。方便令其悟入。自如來開演。出彼千齡。及羅什再翻。成茲七軸。受持讀誦。如飲海以無邊。書寫流通。若量空而不盡。潛利陰益。妙用恒沙。隨喜讚揚。神功叵測。粵有比丘惟德者。丹誠貫日。素檢懷霜。念得度之緣。非師不具。臻報恩之極。捨佛何由。由是發起行雲。煉磨心地。瀝十指血。終七軸經。以報師恩。以酬佛廕。推此志也。豈小緣哉。凡我同流。宜加讚歎。
書楞嚴經
性覺妙明。亘古今而不變。本覺明妙。在迷悟而皆如。假喻虗空而不空。發揮羣相而非相。超乎聞見。異彼因緣。交光相羅。彌滿清淨。十方諸佛。同宣了義之玄旨。一切眾生。咸具圓通之正體。只為客塵擾擾。豈知日用昭昭。耳目所拘。孰解騎聲葢色。根塵未脫。安能息慮忘緣。墮情想之樊籠。感昇沈之業報。譬如眚目暈此明燈。宛若漚花發於巨海。外列山河世界。中分鬼畜人天。本因織妄而成。莫匪瞪勞而現。四三宛轉。十二輪環。生死死生。有無無有。直下斷除愛欲。還他調御丈夫。自今疾至菩提。教我多聞弟子。超越五蘊區宇。廓清十種禪那。如能宣此呪心。乃可制諸外道。利人利[A4]己。世出世間。證不動尊。成無上覺。未城澄照沙彌智祚。少年苦行。銳志禪門。具足爍迦羅心。書寫首楞嚴典。一誠注相。十帙奏功。誓畢世以受持。命譾才而稱述。姑伸梗槩。甚愧荒蕪云爾。
題十六羅漢畫卷
梵語阿羅漢。此翻殺賊。應供。無生。中含三義。故東土不翻。殺賊者。是殺無明賊。應供者。應天上人間之供。無生者。了自性涅槃。本自不生。今亦非滅。般若云。斷順上分五結永盡。名阿羅漢。上五結者。一色愛。謂色界愛。二無色愛。謂無色界愛。三無明。謂心不了。四掉。謂心躁動。五慢。謂心自高。華嚴云。上品十善。以智慧脩習。心狹劣故。怖三界故。闕大悲故。從他聲聞而解了故。名聲聞乘。此阿羅漢。唯佛一人。能訶責之。令其進修不[A5]已。而圓佛果。餘小眾生。不宜輕忽。但當恭敬供養求福。世出世間。而為津梁。外書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夫豈不然哉。
大悲像記
大悲千手眼者。觀音大士應化之身也。恭惟大士。因地行願。可得而言者。[A6]已備載於諸經。若曰神功聖德。千變萬化。葢不可得而思議也。假使有人。以百億須彌山為筆。以百億大海水為墨。以百億娑婆世界為紙。始從今日。盡未來際。大書特書屢書。不一書以捃摭之。於百千那由他。恒河沙。不可說不可說轉分中。未能書一分也。復次有人。以十方空。諸佛國土。稻麻竹葦。草木叢林。悉為微塵。一一塵悉化無量身。一一身悉具無量舌。一一舌悉縱無量辨。始從今日。盡未來際。顯說密說。晝夜說無間歇。以贊詠之。於百千那由他恒河沙。不可說不可說轉分中。未能說一分也。雖然多之。所宗之謂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其小無內。其大無外。若然者。雖以一丸之土。一指之木。一銖之金。為之像設。亦何異於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之身座乎。至正四年秋。予來主壽山。明年與眾議。建萬佛寶閣。又明年閣成。又明年。而得耆舊比丘若欽施財。造大悲像。明年而功就。於戲。法身固不可以數測。今示其小者。特丈六之軀耳。其面二十有一。其手一千有八。其目則如其手之數。而加面焉。其四十二手。各有所執。光暎於座。座承於足。由足下座石。至頂上化佛。高凡四十尺有奇。木用楠桐。髹用朱漆。金用純金。日光在左。月光在右。善財龍女。韋天大權。以次列侍。驟開戶而望之。晃晃乎。若七金之山。來從海上。而屹立於前也。大哉施心。固不可以物計。今標其信者。特緡錢一萬餘耳。亦豈易耶。嘗歎欽之積財。儉不為[A7]己。既重飾大殿佛像。而復力為此像。人方口之而不置。欽獨謙之而不伐。斯人也。將欲警夫後人也。故有作焉。後人也將欲繼夫斯人也。宜有述焉。若無作又無述。雖有此記。誰無此記。若有作又有述。雖無此記。誰有此記。是不可不記也。龍集己丑。至正九年春。住持梵琦撰。
重修釋迦如來真身舍利寶塔頌
諸佛如來。出現於世。莫不皆示八種之相。從初降神誕生。乃至出家修道。降魔成佛。轉法輪。最後入涅槃。碎紫金軀。為八萬四千舍利。使天人龍鬼。造塔供養。罪滅福生。終在菩提。我本師釋迦牟尼如來。此云能仁寂默。當現在賢劫第四佛。住兜率天。為護明大士滿足天尊。四千歲補處。時至於是下生迦維羅衛國。淨飯王宮。乘日象。入摩耶夫人胎。十月滿足。從右脇而誕。當東震旦國。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也。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遊四門踰城出家。時年十九。歷試邪法。摧伏外道。穆王三年癸未歲。二月八日。明星現時成道。為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諦法輪。皆證道果。住世說法。四十九年。後告上首神足。摩訶迦葉云。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分付於汝。汝當護持并勅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又付金縷僧伽梨衣。轉授慈氏付囑訖。即於熙連河側。娑羅雙樹間。右脇累足。泊然而逝。實穆王五十二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也。闍維火滅。八王共分舍利。歸國建塔。競留供養。滅度一伯年。有王名阿育。此云無憂。取諸塔中所有舍利。八萬四千顆。造八萬四千塔。閻浮聚落。滿一億家者。耶舍尊者。遣鬼神。以一塔鎮之。按宣律師感通錄。震旦塔。凡十三所。劉薩訶所禮者。獨明州阿育王寺。舍利光明特盛。至誠祈禱。必彰感焉。梵琦生緣象山。九歲出家。便聞建塔。功德最大。往往默感於心。天曆元年。戊辰歲二月三日。住持海鹽州天寧永祚禪寺。時年三十四壬申歲。建千佛閣。元統二年甲戌歲。夢龍王獻寶。因募塔緣。檀施日臻。後至元二年。丙子歲春。龍化蜿蜒之形於丈室。五彩畢備。四方來觀之。凡兩月而去。及塔成復來。隱見非一。至今祀為應夢龍王。夏填築塔基。三年丁丑歲。九月二十三日子時。起手建塔。至辛巳歲奏功。凡七層八面。高二十四丈。莊嚴綺麗。見者皆悅。越十二年兵興。[A8]己亥秋失寶瓶。計白金二伯兩。當是時。謝事嘉禾天寧。結庵閑居。眾請再領寺事。乃造鍮石寶瓶取。至正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二十四日。奉瓶修塔。天雨寶花。明年乙巳歲七月。泥葢方畢。自丁丑至乙巳。凡二十有九年矣。梵琦年七十。瞻禮旋繞。歡喜踊躍。百拜稽首。而說頌言。
韋陀尊天贊
妙高四埵。南有提婆。其下將軍。名曰韋陀。位在童真。護我支那。兜鍪鎻甲。持杵降魔。二十八部。三十二將。將中最賢。帝釋所仗。坐則為起。背則為向。護善遮惡。積德修行。末世比丘。稟戒不全。起居食息。實賴尊天。如跛得杖。如渡得船。受佛付囑。願海無邊。
水陸陞座
洪武元年。九月十一日。欽奉
聖旨。於蔣山禪寺。水陸會中陞座。
師云。真如淨境界。一泯未嘗存。能隨染淨緣。遂成十法界。法界者。眾生心也。眾生心即佛心。大哉心乎。無形無相。充徧十方。亘古亘今。包含萬有。但在眾生分上。一向染用。謂之無明。諸佛分上。一向淨用。謂之佛性。無明佛性。是二俱空。然而眾生不了於空。無明所惑。從無量劫。而至今世。因身口意。起貪嗔癡。貪行多者。二萬一千。嗔行多者。二萬一千。癡行多者。二萬一千。等分行者。二萬一千。共造八萬四千。諸煩惱業。生罹王憲。死在地獄。動經劫數。未有出期。古德有言。一切苦果。因業而受。受盡還無。何苦之有。豈不見。梁朝傅大士心王銘云。觀心空王。微妙難測。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灾。成就萬德。體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之法將。心戒傳經。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又云。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雖空。貪嗔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豎起拂子云。還見麼。無量壽世尊。即今在拂子頭上。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盡虗空徧法界。不可說不可說。又不可說。極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四大海。百億五須彌。百億欲界天宮殿。百億色界天宮殿。百億無色界天宮殿。於中一一世界天宮殿。內皆有菩薩。海眾圍繞。隨機說法。各各不同。頓說漸說。實說權說。縱說橫說。顯了說葢覆說。凡有所說。皆說此心。何一理而不圓。何一事而不備。何一塵而不攝。何一剎而不收。這裏見得。未度令度。未解令解。未到彼岸者。令到彼岸。未證涅槃者。令得涅槃。
皇恩佛恩。一時報畢。其或未然。更添注脚去也。擊拂子云。還聞麼。這裏聞去。諸人耳在一聲中。一聲普徧諸人耳。此是觀音大士。圓通法門。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是圓真實。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此是通真實。聲無既非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緣離。是則常真實。是故諸佛於此得之。徧十方界。成等正覺。菩薩於此得之。圓滿六度萬行。獨覺於此得之。洞明十二緣生。聲聞於此得之。三明六通。證八解脫。諸天於此得之。高超十地。人倫於此得之。具足眾善。修羅於此得之。永絕憍慢。地獄於此得之。咸脫苦輪。乃至餓鬼旁生。并及四生九類。一切含識。於此得之。莫不悟自心佛。成自心佛。金剛般若云。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心既不可得。佛亦不可得。菩薩亦不可得。獨覺亦不可得。聲聞亦不可得。諸天亦不可得。人倫亦不可得。修羅亦不可得。餓鬼旁生。四生九類。一切含識。亦不可得。此不可得。亦不可得。永嘉大師道。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所以二祖神光。參初祖菩提達磨曰。我心未寧。乞師安心。初祖云。將心來與汝安。神光云。覔心了不可得。初祖云。與汝安心竟。以拂子劃一劃云。劃斷葛藤。正與麼時。果滿功圓一句作麼生道。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
國恩。欽惟
皇帝陛下。英武仁聖。削平海內。子育兆民。九夷八蠻。罔不賓服。是以梯山入貢。航海獻琛。元年大赦天下。洽以寬恩。無辜冤枉。亦蒙濟拔
特賜銀帑。命善世院。就蔣山禪寺。修建冥陽水陸。
大齋一晝夜。於中作諸佛事。供佛賢聖天地神祇。三界鬼神。并召臣僧梵琦。舉唱宗乘。所集功勛。並用超度四生六道。無辜冤枉悉脫幽冥。往生佛土。成就菩提。所願如意珠。爍破無明窟。智慧劍截斷生死根。因大法以悟心。趣樂邦而見佛。復舉梁朝武帝。請傅大士講經。大士登座。揮尺一下。寶公菩薩謂帝曰。陛下還會麼。帝默然。菩薩云。大士講經竟。師拈云。今日
聖恩。令臣僧梵琦。陞於此座。舉揚第一義諦。普願迷流同成佛道。釋迦老子。四十九年。說不盡底。細大法門。盡被傅大士。一時吐露了也。且道節文在什麼處。冥陽水陸大齋緣。徧滿三千與大千。東走金烏西玉兔。上窮碧落下黃泉。永拋業識無明海。高坐如來妙寶蓮。恩重須彌何以報。祝延
聖壽萬斯年。
洪武二年。三月十三日。欽奉
聖旨。於蔣山禪寺。水陸會中陞座。
師云。震法雷擊法鼓。布慈雲兮洒甘露。即今法雷[A10]已震。法鼓[A11]已擊。慈雲[A12]已布。甘露[A13]已洒。且道山僧說甚麼法。說向聲聞乘法耶。說向獨覺乘法耶。說向菩薩乘法耶。說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耶。說向凡夫界法耶。教中道。法界中。無有法名向聲聞乘。向獨覺乘。向菩薩乘。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法名向凡夫界。無有法名向染向淨。向生死向涅槃。何以故。諸法無二故。譬如虗空。若去來今。求不可得。然非無虗空。據實而論。只遮虗空。早是釘橛了也。雲門手中扇子。𨁝跳上三十三天。觸著帝釋鼻孔。東海鯉魚打一棒。雨似盆傾。諸人又作麼生會。良久云。不起纖毫修學心。無相光中常自在。又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箇什麼。明白道了也。更要解註那。此事不在言語上。十雙五箇。作言語會。苦哉屈哉。香嚴和尚道。如人上樹。手不攀枝。脚不踏枝。樹下忽有人。問祖師西來意。若答他則喪身失命。若不答他。則違他所問。答則是。不答則是。大慧和尚云。我這裏禪。如一團火相似。若觸他則燒殺你。若背他則凍殺你。只如永嘉大師。有兩句子。與賊過梯道什麼。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平如鏡面。險似懸崖。金剛取泥處。是我屋裏人。知得更饒箇古話。吾宗第四祖優波毱多尊者。因一族姓子出家。夜投天寺宿。尊者乃作方便。化一夜叉。擔一死人來。更有一夜叉。空手而至。二鬼共諍。一言我擔死人來。第二者言。我擔死人來。前一鬼言。我有證人。此人見我擔死人來時。此人念言。我今必定死。應作實語。語後鬼言。此死人者。前鬼擔來。非是汝許。後鬼大瞋。㧞其一臂。前鬼以死人臂。還續如故。後鬼復㧞一臂。前鬼更拔死人臂。還復補處。後鬼拔其兩脚。前鬼悉以死人脚。補之如本。如是二鬼。共食所㧞新肉。即便出去。此族姓子。豁然大悟。今日
聖天子。普度幽冥。令臣僧梵琦說法。度諸佛子。所冀一言之下。泮然無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如夢忽覺。如蓮花開。正恁麼時。如何舉似。一百五日近清明。上元定是正月半。復舉昔有士人。撰無鬼論。鬼現身云我聻。士人無對。後來五祖演和尚。代以兩手。合作鵓鴣觜云谷谷呱。師拈云。五祖和尚。可謂是千聖頂上拈來。萬人叢中指出。語默所不到。情解所不及。向上一句作麼論量。常憶江南三月裏。鷓鴣啼處百花香。
楚石和尚行狀
師諱梵琦。字楚石。小字曇曜。明州象山人。姓朱氏。父杲好善有隱德。母張事佛惟謹。以大元元貞二年。丙申之歲。六月丁巳。夢日墮懷中而生師。師在襁褓中。有神僧來見之。謂其父曰。此兒佛也。他日必當振佛法。照曜濁世。宗族鄉黨。因以曇曜字之。四歲失怙恃。祖母王氏鞠之。口授以論語。輙能成誦。或問書中所好者何語。即應曰。君子喻於義。六歲善屬對。七歲能書大字。詩書過目不忘。一邑以奇童稱之。九歲抵西淛。從海鹽天寧訥翁模公受經業。又依從族祖晉翁洵公。於湖之崇恩。趙文敏公。以先隴在崇恩。數往來其間。每見師異之。為鬻僧牒。禮訥翁得度。年十六。於杭之昭慶。受具戒為大僧。是時文[A14]采炳蔚。聲光藹著。兩淛名山宿德。爭欲招致座下。徑山虗谷陵。天童雲外岫。淨慈晦機熙。各有龍象數伯。更稱譽之。年二十。晉翁遷道場。命為侍者。既又俾典藏鑰。一日閱首楞嚴經。至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因有省入。由是閱內外典籍。宛如宿習。然於佛祖向上一著。終有滯礙。元叟端和尚主徑山。道望重天下。師往參次即問。如何是言發非聲。色前不物。叟遽云。言發非聲。色前不物。速道速道。師擬進語。叟震威一喝。師乃錯愕而退。會英宗皇帝詔善書者。赴闕金書大藏經。師在選中。辭叟遂行。既至舘於萬寶坊。近崇天門。一夕睡起。聞綵樓上鼓鳴。豁然大悟。徹見徑山為人處。述偈曰。崇天門外鼓騰騰。驀劄虗空就地崩。拾得紅爐一片雪。却是黃河六月氷。實甲子正月十一日也。是歲東歸。再參元叟於徑山。叟迎笑曰。且喜汝大事了畢。自是師資徵決。佛祖機緣渙然矣。叟遂以第二座延之。而學者多諮扣焉。未幾以行宣政院。命出世海鹽州之福臻。一香供元叟。是為妙喜五世云。天曆戊辰。遷州之天寧。至元乙亥。遷杭之報國。至正甲申。遷嘉興郡之本覺。丁亥帝師錫號。曰佛日普照慧辯禪師。丁酉遷郡之天寧。[A15]己亥有退休志。以海鹽天寧有山海之勝。遂築寺西偏以居。別自號西齋老人。癸卯寺主者祖光告寂。州大夫強師。復主寺事。戊申舉得法上首景瓛。自代而復老於西齋焉。
皇明啟運。混一海宇。
天子念將臣或沒於戰。民庶或死於兵。宜以釋氏法設冥。以濟拔之。於是以洪武元年。九月十一日。徵師說法於蔣山。廷臣奏其說。
上大悅。明年三月。復用元年故事。再徵於蔣山說法。上聞其說又大悅。十五日
賜宴文樓下。親承
勞問。
詔舘於天界寺。十日及行。出內府白金以
賜。又明年秋。
上以鬼神之理甚幽。意先佛必有成說。宜徵其徒之甞為師德者問焉。於是淛水東西被
召者。凡十有六人。予與師洎夢堂噩公與焉。七月十二日。至天界舘。於方丈
上命禮部官勞。又命膳部。賜薪米等物。尋以所問。命講究明白。候齋日奏對。而師以二十二日示微疾。然與諸師。援據經論。辨竅其理自若也。二十六日。忽索浴更衣。跏趺書偈曰。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置筆謂夢堂曰。師兄我去也。堂曰何處去。師曰西方去。堂曰。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師乃震威一喝而逝。禮部官以遺偈聞。
上為嗟悼久之。翰林學士。宋公景濂。危公大樸。與師為方外友。尤痛惻焉。龕奉四日。顏色愈明潤。緇白瞻禮。如佛涅槃。天界住持。白菴金禪師。乃古鼎銘和尚。嗣法上首。師之法門猶子也。凡後事莫不盡禮。同召諸師。咸以法供養焉。時例禁火化。
上以師故。特開僧家火化之例。是日天宇清霽。送者千餘人。火餘牙齒。舌根數珠不壞。舍利五色。紛綴遺骼。參學弟子文晟。奉其遺骼及諸不壞者。歸海鹽。以八月二十八日。葬於西齋而塔焉。師平日度人。或以文字而作佛事。六會語。梓傳[A16]已久。外有淨土詩。慈氏上生偈。北遊集。鳳山集。西齋集。又有和天台三聖詩。永明壽禪師山居詩。陶潛詩。林逋詩。總若干卷。竝行於世。師所在施者雲集。凡所營建。咄嗟成功。在海鹽天寧。建大毗盧閣。範銅肖毗盧遮那佛。千佛。文殊普賢大悲千手眼菩薩等。像位置上下。相好殊勝。又建寶塔七層。高計二伯四十餘尺。塔成忽偏倚欲仆。師懼禱于佛。一夕大風雨。州民聞空中有聲曰。急往天寧救塔。明日塔乃四正如初。及師再來。塔以兵燹殆廢。且失頂之寶瓶。師復鳩施完葺之。時景瓛為徑山書記。以錢命鑄寶瓶補之。上瓶之日。天花紛雨。異香滿空。州民聚觀。駭嘆無[A17]已。在本覺建大閣。上以奉萬佛。下以奉大悲菩薩。十地菩薩閣之。雄偉像設之莊嚴。殆冠西淛。師為人。身短小而志器弘大。體無為而神應莫測。熾然作用。無非以實相示人。俾之悟焉證焉。而後[A18]已。故雖有營建之美。辭辨之富。而實無作。也無說也。譬猶春之於花。月之於水。所可形容者。影與色香耳。道化所被。薄海內外。高麗日本學者。尤欽慕焉。世壽七十五。僧臘六十有三。得度者若干人。嗣其法者若干人。景瓛文晟。將謁辭於當代大手筆。以銘其塔。以昭示來學。請予錄其行實。予始在徑山。與師交甚契。又同稟法於元叟和尚。其後往來東西浙。得師出處為詳。洎師示滅。又親覩其光明之効。不可辭也。第以衰病紀次繁陋。然立言君子。於斯或有所稽焉。洪武庚戌。九月初吉。前住紹興府。崇報禪寺。法弟至仁謹狀。
佛日普照慧辯禪師塔銘有序
皇帝即位。洪武之元年。端居穆清。憫念四海兵爭。將卒民庶。多歿於非命。精爽無依。非佛世尊。不足以度之。秋九月。
詔江南大浮圖十餘人。於蔣山禪寺。作大法會。時楚石禪師。實與其列。師升座說法。以聳人天龍鬼之聽。竣事近臣入奏。
上大悅。二年春三月。復用元年故事。
召師說法如初。錫燕於文樓下。親承
顧問。暨還出內府白金以賜。三年之秋。
上以鬼神情狀。幽微難測。意遺經當有明文。妙柬僧中通三藏之說者問焉。師與夢堂噩公行中仁公等。應
召而至。舘于大天界寺。
上命儀曹勞之。既而援據經論成書。將入
朝敷奏。師忽示微疾。越四日趣左右具浴。更衣索筆書偈曰。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書畢謂夢堂曰。師兄我將去矣。夢堂曰。子去何之。師曰西方爾。夢堂曰。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師厲聲一喝。泊然而化。時七月二十六日也。天界住持。西白金公法門猶子也。為治後事。無不盡禮。時制火葬有禁。禮部以聞。
上特命從其教。茶毗之餘。齒牙舌根。數珠咸不壞。設利羅粘綴遺骨。纍纍然如珠。其弟子文晟。奉骨及諸不壞者。歸於海鹽。卜以八月二十八日。建塔于天寧永祚禪寺葬焉。既葬嗣法上首景瓛。復偕文晟。以仁公所造行狀。來徵銘。仁公愽通內外典。文辭簡奧。有西漢風。其言當可信弗誣。謹按狀。師諱梵琦。楚石其字也。小字曇曜。明州象山人。姓朱氏。父杲母張氏。張夢日墮懷而生。師方在襁褓中。有神僧摩其頂言曰。此佛日也。他時能照燭昏衢乎。人因名之為曇曜云。年七歲靈性頴發。讀書即了大意。或問所嗜何言。即應聲曰。君子喻於義。至於屬句倣書。皆度越餘子。遠近號為奇童。九歲棄俗入永祚。受經於訥翁慔師。尋依晉翁洵師。於湖之崇恩。洵師師從族祖也。趙魏公見師器之。為鬻僧牒。得薙染為沙門。繼往杭之昭慶。受具足戒。年[A19]已十有六矣。洵師遷住道場。師為侍者。居亡何命司藏室。閱首楞嚴經。至緣見因明。暗成無見處。恍然有省。歷覽羣書。不假師授。文句自通。然膠於名相。未能釋去纏縛。聞元叟端公。倡道雙徑。師往問云。言發非聲。色前不物。其意何如。元叟就以師語詰。之。師方擬議欲答。叟咄之使出。自是羣疑塞𮌎。如填鉅石。會元英宗。詔粉黃金為泥。書大藏經。有司以師善書。選上燕都。一夕聞西城樓鼓動。汗下如雨。拊几笑曰。徑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因成一偈。有拾得紅爐一點雪。却是黃河六月氷之句。翻然東旋。再入雙徑。元叟見師氣貌充然謂曰。西來密意。喜子[A20]已得之矣。遽處以第二座。且言妙喜大法。盡在於師。有來參叩者。多命師辯決之。元泰定中。行宣政院。稔師之名。命出世海鹽之福臻。遂升主永祚。永祚師受經之地。為創大寶閣。範銅鑄賢劫千佛。而毗盧遮那。及曼殊師利。普賢千手眼觀音諸像。竝寘其中。復造塔婆七級。崇二伯四十餘尺。功垂就勢將偏壓。師禱之。夜乃大雨風。居氓聞鬼神相語曰。天寧塔偏。亟往救之。遲明塔正如初。遷杭之報國。轉嘉興之本覺。更搆萬佛閣九楹間。宏偉壯麗儼。如天宮下移人世。帝師嘉其行業。賜以佛日普照慧辯禪師之號。佛日頗符昔日神僧之言。識者異焉。會報恩光孝虗席。僉謂報恩一郡巨剎。非師莫能居之。師勉狥眾請而往。尋退隱永祚。築西齋為終焉之計。至正癸卯。州大夫強師。主其寺事。時塔燬于兵。師重成之。景瓛為代。復歸老于西齋云。師為人形軀短小。而神觀精朗。舉明正法。滂沛演迤。有不知其所窮。凡所蒞之處。黑白嚮慕。如水歸壑。一彈指間。湧殿飛樓。上插雲際。未甞見師有作。君子謂。師縱橫自如。應物無跡。山川出雲。雷蟠電掣。神功收[A21]斂。寂然無聲。由是內而燕齊秦楚。外而日本高麗。咸咨決心要。奔走座下。得師片言。裝潢襲藏。不翅拱璧。師可謂無愧妙喜諸孫者矣。師世壽七十五。僧臘六十三。得法者若干人。受度者若干人。其說法機用。則見於六會語。其遊戲翰墨。則見於和天台三聖。及永明壽陶潛林逋諸作。別有淨土詩。慈氏上生偈。北遊鳳山西齋三集。通合若干卷。竝傳于世。余慕師之道甚久。近獲執手。護龍河上。相與談玄。因出賸語一編求正。師覽[A22]已嘆曰。不意儒者所造。直至於此。善自護持之。師善誘。推此一端。亦可槩見。及聞師歿。與國史危公。哀悼不自勝。危公亦深知師者也。銘曰。
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
制誥。兼修
國史金華宋濂撰并書。
翰林侍講學士中順大夫知
制誥。同修
國史臨川危素篆題。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二十
音切
瞪(直耕切) 譾(即俴切) 捃(居運切) 摭(之石切) 髹(許求切) 蜿(於阮切) 蜒 (以然切) 鍪(莫候切) 劃(乎麥切) 琛(敕金切) 毱(巨六切) 洵(相均切) 蔚(於物切) 噩(吾各切) 骼(柯額切) 燹(先踐切) 瓛(胡官切) 竣(且旬切) 纍(力追切) 薙(託計切) 稔(如枕切) 燬(麾詭切) 迤(以支切) 賸(孕音) 櫜(古刀切) 鞬(居言切) 𤲬(仁緣切) 赩(喜刀切) 蛻(弋雪切)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71 冊 No. 1420 楚石梵琦禪師語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4-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蔡寧君大德輸入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