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曇芳和尚語錄卷下
曇芳和尚大龍翔集慶寺語錄
師於至正五年乙酉正月。在逕山寺。特奉
聖旨。取二十九日入院。
據室。拈主丈云。天下老和尚來也。以主丈畫一畫。釋迦老子。達磨大師。退後退後 遂出陞座。拈香祝
聖云。此一瓣香。爇向寶爐。端為祝延
大元聖主當今皇帝聖躬萬歲萬歲萬萬歲。
陛下恭願。道合兩儀。明逾二曜。本支百世。壽考萬年。遂[A1]斂衣敷坐。問答竟。乃云。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大眾還見麼。古釋迦不先。新彌勒不後。五風十雨。共樂昇平。樵唱漁歌。均陶至化。摩竭掩室。淨名杜詞。咲殺傍觀。德山入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總是祭鬼神茶飯。新龍翔到來。合作麼生。卓主丈一下。是處是彌勒。無門無善財。
行臺御史大夫也滅怯台。率僚屬祈雨。請師陞座。師云。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若至。其理自彰。竪拂子云。看看。娑竭羅龍王。即今在龍翔拂子頭上。現大自在身。油然作雲。沛然下雨。三世諸佛沒觜。六代祖師沒觜。天下老和尚沒觜。擊拂子。下座。
上堂。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恒沙也無極。四大部洲。森羅萬象。佛殿山門。燈籠露柱。𡎺著𡏖著。釋迦彌勒。狸奴白牯。晝夜交參。汝等諸人。更覓甚第二椀。
上堂。舉僧問趙州。如何是道。州云。墻外底。僧云。我不問者個道。州云。你問甚麼道。僧云大道。州云。大道透長安。師頌云。堂堂大道透長安。一片皇恩似海寬。六月龍河翻白浪。江南江北普天寒。
上堂。有佛處不得住。好與三十。無佛處急走過。好與三十。便下座。
上堂。舉雲門道。世尊初生下時。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指天指地云。天上天下。惟吾獨尊。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喫。貴圖天下太平。師拈云。真師子兒。善師子吼。
元旦上堂。大哉乾元。至哉坤元。拈主丈云。添一絲毫不得。減一絲毫不得。卓主丈云。雲淨日月正。雪晴天地春。
元宵上堂。觀色即空。成大智故。不住生死。觀空即色。成大悲故。不證涅槃。過去須彌燈王。在你諸人頂𩕳上。放光動地。熾然說法。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諸人還信得及麼。良久云。君子可八。
上堂。拈主丈。三脚驢子弄蹄行。金毛獅子大哮吼。今朝突出主丈頭。一一面南看北斗。卓主丈。下座。
上堂。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拈拄杖云。拄杖子化作忿怒那吒。涌身空中。現十八變。作師子吼。是汝諸人。還見麼。若也不見。向汝諸人眼睫裏。說黃道黑去也。卓主丈。喝一喝。下座。
上堂。請新仲銘充書記。并謝璉真大師。人從大都來。接得海南信。報道番陽湖。吞却峨眉峰。直得文殊菩薩。向龍河拂子頭上。轉大法輪。擊拂云。鍾王字畫入木三分。李杜文章光燄萬丈。便下座。
上堂。舉雪峰示眾云。南山有一條鱉鼻蛇。汝等諸人切須好看。長慶出云。今日堂中。大有人喪身失命。雲門以主丈。攛向雪峰面前。作怕勢。玄沙云。用南山作麼。師頌云。南山鼈鼻蛇。傷人毒無藥。清風數百年。夜來生兩角。擬議即喪身。不擬議也著。
結制上堂。十方同聚會。白雲萬里。箇箇學無為。白雲萬里。此是選佛場白雲萬里。心空及第歸。白雲萬里。一句子猛虎生羽翼。一句子蛟龍得雲雨。一句子全無巴鼻。一句子分文不直。一一辯得出。許你罷參。若也總道白雲萬里。莫謗山僧好。下座。
上堂。旃檀叢林。旃檀圍繞。荊棘叢林。荊棘圍遶。有時旃檀叢林。荊棘圍繞。有時荊棘叢林。旃檀圍繞。諸人出入其中。還有自在分麼。以主丈畫一畫云。水落石頭出。林深草木香。
上堂。裩無襠。袴無口。頭上青灰三五斗。說甚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便下座。
解夏小參。我觀如來。前際不去。後際不來。今亦無住。諸禪德。九十日向甚處安身立命。若也知得。曼殊大士三處度夏。杲日麗天。仰山鉏一片畬。下一籮粟。斬丁截鐵。若也不知。坐底是鐵床。吞底是熱鐵。莫言不道。
解制上堂。禁足九旬。聖制斯滿。東弗于代。依舊東弗于代。西瞿耶尼。依舊西瞿耶尼。南瞻部洲。依舊南贍部洲。北鬱單越。依舊北鬱單越。以拂子擊禪床云。晝夜舒光照有無。癡人喚作波羅蜜。
中秋上堂。舉馬祖大師與南泉西堂百丈翫月次。祖云。正與麼時如何。丈云。正好脩行。堂云。正好供養。南泉拂袖便行。祖云。經歸藏。禪歸海。惟有普願。獨超物外。師頌云。父子相從步廣寒。弄他光影太無端。何如只似尋常見。銀漢無聲轉玉盤。
請移忠達西源翠微性天之二長老。充前後堂首座。上堂。拈起住山鈯斧子。龍河風月屬平分。一千五百隨高步。肘後靈光耀頂門 復舉。僧問翠微。如何是佛法大意。微云。與我過禪板來。僧度禪板。微接得便打。又問臨濟。如何是佛法大意。濟云。與我過蒲團來。僧度蒲團。濟接得便打。師拈云。大眾。者僧與麼問。翠微臨濟二大老與麼答。為復照用同時。為復別有長處。驀拈主丈。卓二下。選佛若無如是眼。宗風那得到如今。
上堂。舉僧問雲門。樹彫葉落時如何。門云。體露金風。師頌云。樹凋葉落問雲門。咲裏旋乾復轉坤。朱夏火雲歸碧洞。清秋玉露滴金盆。
上堂。舉豐干游五臺。問寒山拾得云。你共我去遊五臺。便是我同流。若不共我去遊五臺。不是我同流。山云。你去作甚麼。豐干云。禮文殊。山云。你不是我同流。師拈云。寒山拾得與豐干。雖不是同流。於中有些相似處。諸禪德。會麼。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下座。
上堂。朔風吹沙。枯梢號寒。少林面壁。九年凍餓。累及長慶。坐破七個蒲團。却道向捲簾處悟入。吽吽。
上堂。教中道。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現前僧俗是虗妄。山河大地是虗妄。日月星辰是虗妄。諸相非相是虗妄。釋迦老子。在甚麼處。以拂子擊繩床。下座。
退院上堂。今日記得去年來。去年定著今朝去。拈主丈。楖𣗖橫肩不顧人。直入千峰萬峰住。
師於至正丙戌三月旦。退歸龍蟠庵。伺。
朝命。七月十三日寺災。行臺大夫納璘高公。率僚屬起師再住。取十五日入院署事。明年春。寺成。上堂。金剎龍翔天上去。夜摩兜率駕雲來。斧斤不動渾如舊。樓閣重重次第開。
上堂。舉僧問雲門。不起一念。還有過也無。門云。須彌山。師頌云。堪咲雲門老古錐。口頭突出五須彌。十方世界清平了。更把綱宗說向誰。
大殿塑三世佛。開光明佛事。
皇元開創法王宮。三世如來顯大功。瞬息[A2]已歸兜率去。擡眸宮殿又重重。大眾。大覺世尊聖像。今日開光明。且道。有光明可開耶。無光明可開耶。若道有。佛身無為。不墮諸數。若道無。爪甲畫佛像。無量勝功德。於斯明得。真佛現前。倘或未然。更須點出。遂以筆作點眼勢云。九十七種大人相。一道神光萬境閒。
太子梁王潛邸時。甞到蔣山。與師語次。問云。所謂蔣薄粥者何也。對云。將謂太子忘却。又問云。所謂衲僧家三隻襪者何也。對云。國內山川都踏徧。今朝親到梵王家。泰定乙丑。蔣山回祿。一日問師曰。寺既火矣。佛依何住。師對云。古佛過去。今佛再來。又問云。興復如何。師對云。賴有大檀越在。王頷之。及登。
寶位。召師面見賜坐。復理前問。命史官虞集等書之。
偈頌
文宗皇帝潛邸時。登鍾山。親自舉鉏。開山崇禧。命師說偈。師恭對偈云
金鉏三舉 帝基寬。百億山河掌上觀。千古鍾山增瑞氣。恩光雨露滿龍蟠。
賀東林盛藏主
撥轉如來正法輪。還他本色社中人。爐峰跳出藕絲竅。咲倒憨癡老鴈門。
謝平險崖惠衣
森羅萬象體融通。今古難施盖覆功。突兀一座何處起。雨餘清曉白雲封。
寄城中道友馮松山
空諸所有有非有。實諸所無無本無。十字街頭石幢子。熾然說法度三塗。
送僧之江西
江上青山來疊疊。脚頭官路去迢迢。馬駒踏殺人無數。少室宗風未寂寥。
示蟾光二禪人參方
空裏蟾光撮得麼。目前機境絕誵訛。曹溪少室渾崘句。雨洗秋林落葉多。
鍾阜不行摩竭令。電光石火早三千。肩橫一錫出門去。它日諸方莫妄傳。
贈侍儀司舍人張仲德
有子出家宜向善。無心為祿盍歸畊。目前萬法皆虗妄。莫把閑情汙道情。
送慶禪人之浙
慶快平生事若何。泥牛哮吼木人謌。二三四七無玄旨。百越三吳秋意多。
贈魯國公趙迂軒子清遠太守
海肅波澄玉宇寬。光風霽月屬誰看。父翁勳業無今古。九曲溪頭竹萬竿。
示徒弟蕙監寺
三脚驢兒解弄蹄。叢林千古見風規。等閒一咲鍾山頂。尺二眉毛頷下垂。
奉 詔入京。舟次徐州。和廣智韻
金錫重擕入 帝京。無窮秋色助行程。黃河岸上西風急。擂鼓船頭發五更。
示聰淨頭
履真踐實空王子。見色明心了事人。壁角落頭生柄箒。花開爛熳却前春。
陳同知奉 勑製納失失法衣。說偈為贈
莫只量人須自量。一針鋒下一封疆。老僧不動古刀尺。百億乾坤雨露香。
贈奉訓大夫趙安道奉 旨鍾山繪佛像
筆底功超造化先。縱橫妙用是心傳。一新鍾阜龍蟠寺。雨露恩光億萬年。
示頴侍者遊方
當陽炟赫無文印。百鍊精金小艶詩。意句一時俱不到。脚尖踢出五須彌。
贈清真居士
純清絕點到真常。白藕花開徧界香。曲几團蒲消永日。無窮風月滿軒窻。
送傳侍者歸蜀省師
金雞鼓翅玉闌干。紛碎虗空鐵一團。伸出古靈揩背手。錦江無地著波瀾。
送心侍者之 京
國師三喚便三酬。一片恩光觸處周。萬里中原平似掌。好擕金錫 御街遊。
贈嶽禪人書華嚴經畢遊浙
主丈頭波騰嶽立。毫端上香水浮空。楚天木落千峰外。樓閣重重夕照中。
贈地僊
老僧造個無縫塔。突兀無陰陽地中。南北東西都是向。瑠璃殿上日堂空。
送恢首座歸鄉
衲卷寒雲出定林。萬峰秋色壯歸心。摩訶衍法離言說。吞爍乾伸自古今。
示潤知客
雖是門頭戶底事。應用還它過量人。眼裏有筋皮有血。一甌春茗便通神。
示脩禪人
勤脩戒定出家兒。七尺單前佛祖機。鐵鑄脊梁三十載。德山臨濟浪頭低。
送華藏性維那
金槌擊開華藏海。波心七十二峰青。可憐童子貪程速。烟水茫茫百十城。
子威御史北上賦雪林以贈
殘臈欣逢驄馬回。祥光瑞氣滿空來。玉階千樹銀花合。好獻豐年萬壽杯。
謝事蔣山。咲隱和尚以偈見賀。次韻奉答
五湖龍象絕咨參。我亦何曾解指南。主丈一條獰似虎。且隨老倒臥東菴。
笑隱和尚賀偈附錄
靈源謝事歸昭默。積翠高風繼老南。今日鍾山龍象眾。忍聞撾鼓送歸庵。
送何山俊侍者兼東月江和尚
小谿深處是何山。中有高人為法檀。吹起布毛些子力。山河大地骨毛寒。
送睿侍者
達磨不曾來東土。二祖亦不往西天。南陽三度喚侍者。虎驟龍驤幾百年。
送玉藏主
玉露灢灢鍾阜月。秋風颯颯楚江雲。道人去住渾無礙。一片清光遠共分。
次靈石和尚韻。送嘉興天寧嵩維那
九十之翁送子遊。龍蟠虎踞豈堪酬。高峰盤結草菴去。佛祖如何敢出頭。
寄江心無言和尚
四七二三水底月。江上一翁誰與儔。老我此生成拙計。三回撥火覓浮漚。
謝逕山行中仁書記寄手書華嚴經至蔣山
無邊剎境一毫端。字字如珠轉玉盤。五十三人休寐語。龍華師主莫相瞞。
佛祖真讚
出山相
午夜明星。換却眼睛。摩竭掩室。法出姧生。
布袋和尚
守個破布袋。下生是幾時。手面弄光影。街頭嚇小兒。
水月觀音
天上月水底月。或暗或明。或圓或缺。白華巖上初無說。淨缾楊柳偏饒舌。
維摩居士
臥病毗耶離。幾乎成滯貨。七佛祖師來。一時俱領過。四顧丈室何寥寥。容盡三萬二千師子座。
文殊問疾圖
傍人看你兩個。語默俱成話墮。病痛若也無人知。毗耶離城且孤坐。
趙州和尚
天下趙州。法王中尊。超今邁古。吞爍乾坤。東門西門。南門北門。
郁山主
堪咲茶陵老。騎驢入荒草。一趺起來時。千峰日杲杲。
虗谷和尚
卍字堂前。斬釘截鐵。凌霄峰頂。電掣雷轟。下。
九重之丹詔。滅靈鷲之真燈。夫是之謂圜鑑禪師。海內一僧。
晦機和尚
大雄白頟虎。南山鱉鼻蛇。慈悲勝菩薩。忿怒逾那吒。謂是佛智捏目生花。謂非佛智特地隨邪。一千七百隨高步。靠倒西天小釋迦。
無外和尚
甌峰之頂。幕阜之中。興雲居雲。現黃龍龍。夫是之謂佛日直下無外禪師。滅却濟北一宗。
咲隱和尚
拗折妙喜黑漆竹篦。引得衲僧。都不喜見。換斗移星。日面月面。三奉 詔旨。聲撼九重。坐斷千差。聊通一線。
一溪和尚
道德行解。 天子褒稱。千歲寶掌一笑起迎。居頂之道。炳如日星。我作是說。萬象側聆。
先師玉山和尚
眼裏有珠。舌頭無骨。用祖翁黑豆法。驗天下衲僧。握臨濟金剛王。顯宗門標格。有時獨龍崗上鐵壁銀山。有時靈鷲山中銀山鐵壁。忽然石女懷胎。生下三箇五逆。且道是誰。守忠志賢良弼。
祭三塔性古禪文
維至治三年。歲癸亥。十月初二日。嘉興路三搭景德禪寺住持古禪法兄大和尚。訃音遠至。蔣山禪寺住持法弟比丘守忠。謹以清羞香茗之奠。致祭于靈几之前曰。嗚呼先師之道。譬若泰山北斗。人皆仰而望之。昔居冷泉。登其門者。不可數計。而真能得其道者。鮮矣。惟兄參侍日久。操守端潔。徹證明白。真能得先師之道者乎。吾昔備員崇因。雖不能行先師之道。而競競業業。未甞少怠。兄時閣錫冷泉。不憚千里。遠來相訪。青鐙夜雨。劇談先師之道。兄弟之誼。藹如也。厥後兄亦應景德之命。私心有所賴焉。而能張先師之門。行先師之道者。非兄其誰歟。自吾來北山。日以應酬多故。書問嚝缺。恃兄之在焉。必有後會之期。豈料得疾。俄頃竟成訣別。而今而後。張先師之門。行先師之道者。果何人哉。兄其有知。必以吾言之悲也。訃音遠至。有膓如割。山空月冷。鶴怨猨驚。酌明水以設祭。叱中情以矢辭。靈其不昧。斯焉告之。
自讚
祖首座請
人天眼目。獨角祥麟。倒用西祖印。白日怒雷犇。瓦礫場中瓊樓玉殿。大洋海裏簸土揚塵。親把一枝無孔笛。玉階吹起少林春。
徒弟茂宗請
萬派朝宗。千峰到嶽。咄哉僧繇。如何描貌。北山松下威音前。父子雖親妙不傳。
智昱都寺請
踞猊床。揮麈尾。萬象聽說禪。虗空還共舉。楊岐栗棘蓬。東山暗號子。莫怪不相當。對面隔千里。
楊雲巖居士請
是真非真。是相非相。如太虗空。具含萬象。識得渠儂面目。不出毗耶方丈。
成都昭覺堅長老請
惟一堅密身。一切塵中見。水洒不著處。北山曳杖步。松陰和泥合水時。頂門突出十二面。是它克家兒。決定不喜見。
婺州上巖明長老請
胷中空洞洞。身外意閑閑。不知有甚麼長處。 九重城裏動 龍顏。
一藏主請
握黑蛇踞猊座。未開口先話墮。三世諸佛。六代祖師。天下老和尚。俱成滯貨。萬峰春曉顯全提。匝地清風更有誰。
聖監寺請
三脚驢子弄蹄行。踢出聖諦第一義。咄哉僧繇畫不成。叢林千古為祥瑞。
聖泉別峰異長老請
三佛場中。無非過量。倒握龜毛。佛魔俱喪。謂是曇芳分明是謗。謂非曇芳又却成誑。與麼不與麼。佛手驢脚。不與麼却與麼。灰頭土面。眨得眼來。別峯相見。
灌溪崟長老
龍門萬仞高。灌溪劈箭急。巨闢兩重關。掉臂徑直入。木馬嘶曹谿。鐵牛眠少室。一時分付別峯長老。碧眼黃頭仰望不及。更有一著銀山鐵壁。
定林持長老請
定林古寺勢參天。橫界東南一道泉。不涉纖毫相見了。人間天上錯流傳。
祖山復古恢長老請
一生擔板。如何復古。坐斷龍蟠雨露新。凌霄峰頂日卓午。倒握龜毛。橫拈鈯斧。等閒放山草裏大虫。幾乎嚇殺雙峰老祖。
幻住月千江。畫中峯和尚與師同幀。請讚
獨龍崗上。幻住菴中。鏡容古佛。天目幻翁。如春行萬國。似月照當空。有時獨踞師子巖。有時坐斷凌霄峯。用黑豆法。名揚四海。敲破砂盆。聲動 九重。千江有水千江月。摧邪顯正定綱宗。
No. 1410-B 時賢讚師真附錄
中書平章魯國公趙世延 字子敬
日乘玉象。優曇始芳。天飛龍淵。鍾山增重。際風雲於尺五。沛雨露於十行。茲固奇遇。莫非宿植德本。若夫大圓鏡裏尋無迹。一月千江悉現前。定林竹樹老參天。
翰林承 旨張起巖 字夢臣
山形磊嵬。雷音洪暢。禪林楩柟。法門龍象。續寶梵二千載之祖燈。現人間百二十之壽相。休休其心。汪汪其量。鬱攸扇虐。不撓性天。金界鼎新。咸出意匠。
王臣歸依。緇素敬仰。何魁梧碩大之體而見之若此。豈滿而不盈。抑謙之是上也。
翰林承 旨歐陽玄 字原功
金輪王佛一出世。優鉢曇芳一度開。師子座中相識舊。鳳凰池上等閒來。
林學士虞集 字伯生
當龍蟠虎踞之間。作鳳翥鸞停之勢。巾鉢 九重之前席。刀尺千年之後身。如優曇花。芬芳匝地。擬尋水月澄空影。萬仞匡廬只麼青。
北山雲起南山雨。曾護神龍出古潭。宴坐道林三十載。大千世界識優曇。
龍蟠虎踞青山古。雪竹霜筠宴坐深。欲識此山真面目。優曇花發妙明心。
㘽松得松。種玉得玉。千歲之苓。萬金之璞。起而為人。宗風歷然。不動不依。神變現前。說法如雲。慈風愛日。江海中間。具足第一。我聞。菩提住世久如龍。吟海底鳳舞 天衢。
翰林學士揭奚斯 安曼碩
當中國 今聖人之時。行西方古聖人之教。在山則真龍下臨。出山則猛虎長嘯。所以感風雲之際會。豈在聲音與咲貌。說與半山明月。千載與師相照。
翰林學士黃縉 字晉卿
稽首優曇發現時。百千萬劫至於斯。談玄落落超今古。天曆年間 帝者師。
奎章閣監書博士柯九思 字敬仲
寂然趺坐。大振宗風。於定慧中。真空不空。彼優曇花。芳性香潔。花隨相幻。其芳不歇。故於圖畫。現此金光。由無人我。云無亦忘。至若持願力興大剎。而無所住著。豈人天之小果也。被 寵光承異數。又如白月之在雲。每□無所不可也。
監 御史察仞 字士安
花發優曇。海藏法演。兜率天宮。金襴賜 先皇之寵命。玉麈闡大士之圓通。色空萬象。光炯䨥瞳。是所謂人中之鳳。僧中之龍。大善知識者也。
大龍翔住山大訢
河漢流天。非舟楫之能濟。麟鳳在野。豈網羅之可羈。故山林可傲於鍾鼎。以道德為之蓍龜。錫號既同。即圓悟際中興之主。嘉名適合。如南陽稱一國之師。大江以南鍾山之陲。涌五天之樓觀。陶萬化於鉗鎚。功成不居。委之若遺。維茲凌霄之獨步。盖有吾祖之遺規。亦將風動群公。求駿骨於月窟。雲屯萬衲。期鵾化於天地也。
徑山住山行端
屹濟北一枝之秀。浚松源五派之清。黃金殿上謁
天子。高擁方袍出鳳城。
靈隱住山悟心
鷲峯一燈。聵翁五世。話行江國。如三佛全盛之時。道叶天人。實千古明良之會。彈指頃現寶王剎。為叔世建大寶幢。萬古叢林有耿光。
□□住山如砥
巍巍堂堂。□□煌煌。僧中之寶。法中之王。玉振金聲。續破沙盆六傳之逸響。霜饕雪虐。粲優鉢羅五葉之奇芳。言法華曾昇 御榻。光佛照七宿觀堂。視名聞利養。如垢衣糞土。以慈悲喜捨。為河筏津梁。氣吞萬衲。眼盖諸方。讚嘆莫能及。描貌未相當。父子不傳真秘訣。凌霄峰頂發天香。
育王住山正印
廣大慈悲。妙圓超悟。芳綻優曇。門開甘露。願力弘深。實鏡容大士之載來。道德穹窿。感
聖主賢臣之外護。名高國一。凌霄峯頂。大坐當軒。爵重南陽。濯錦江頭看人競渡。安而不危。深而且固。作大法之棟梁。為天香之嫡嗣。夫是之謂天下逕山。千僧門中之宗主者也。
赫赫龍翔。深深龍淵。優曇鉢花。香聞于 天。一笻入覲。對 御談玄。雲龍風虎。開大法筵。天命之性。焰續芳聯。瑞世翠微。坐法王氈。行師之道。握佛祖權。繪師壽相。面目凜然。登南陽爵。同趙州年。
No. 1410-C 舍利讚附錄
前阿育王住山正印
大哉廣慈。妙圓超悟。福慧兩全。道風四播。末後一著。烜赫光輝。灰飛烟滅。玉轉珠迴。如隆慶閑。如老真淨。設利粲然。五色晶瑩。偉哉曇芳。不讓古賢。烟所至處。八萬四千。天然之孫。天香之嗣。跨竈衝樓。超佛越祖。黃金一國。潭北湘南。藏無縫塔。萬古優曇。
平江路靈巖住山清欲
噫廣慈。迺如是。體無生。具真智。證寂滅。益昌熾。當茶毗。香為𧂐。烟所及。成舍利。燦五色。絕精粹。求而獲。競悲喜。後來者哀莫既。躃而踊。歔以欷。抉燼泥。忽流灑。在古人鮮克爾。今何時有如此。痛法門日彌顇。使吾徒籍光憤。讚以辭。貽厥嗣。
No. 1410-D 題䟦
廣慈圓悟大禪師五會禪錄。如師子一滴乳。迸散十斛驢乳。又如龍王一滴雨。普潤三千大千。所以道重王臣。名喧寰宇。天香老伯衝樓跨竈者。唯師一人而[A5]已。臨濟德山也須讓他出一頭地始得。
慶元路育王禪寺住持法弟比丘 正印 拜題
先師和尚。實無此語。切忌向印板上流傳。讀者了知。開口不在舌頭上。先師之道行矣。
常州路善權禪寺住持嗣法比丘 繼祖 九拜
前侍儀司舍人張惟新。同妻邵氏妙真。助淨財繡梓。
嘉興路天寧萬壽禪寺藏司比丘 覺慧 拜書
嘉興路天寧萬壽禪寺住持 萬金 緣
No. 1410-E 有元大中大夫佛海普印廣慈圓悟大禪師忠公行業記
師諱守忠。字曇芳。以至元乙亥十月一日。生南康都昌黃氏。九歲志求出家。母弗許。親族勸母。遂其志。於是從玉山珍禪師于雲居。十二祝髮。既受具。出游方。至蔣山。留二夏。過天禧官講。聽法華。聞輒解了。主講佛光法師。服其頴悟。稱曰再來人也。時䥫山瓊公。道震吳中。往咨叩。就見蒙山異公。公問鄉里。師云都昌。曰舡來陸來。曰二俱不涉。公展兩手。師瞠目視之。遂同居休休庵。久之拜虎巖伏公于徑山。軄其綱維一年。往育王見東巖日公。命典藏。不就。乃省玉山于靈隱。玉山舉庭前栢樹子話。師言下盡釋所疑。辭歸見海印如公于臨江。惠力甚驩。復至金陵崇因。遠峰宏公。迎居第一座。峰遷保寧。眾推師繼席。開堂為玉山之嗣。至治辛酉春。江浙行中書省丞相脫歡公。領行宣政院事。遷師蔣山。泰定乙丑正月。寺燬。而 太子梁王適至金陵。翌日登山。問師云。寺既火矣。佛依何住。對曰。古佛過去。今佛再來。又問。興復如何。對曰。賴有大檀越在。 王頷之。明年。冶銅為大鐘。 王解指碧珠。[1]□□既成。而珠宛在鐘。欵 皇帝萬歲上。色加明瑩。 王與師登寶珠峰。見後麓平衍林木深蔚。可建精藍。命累石識其地。它日躬舉钁開基。出金幣作殿宇。手書崇禧為頟。未幾 王有江陵之行不樂。師為禱寶公得吉。 王指天日。誓有以報靈貺。[A6]已而歸。登 大寶。是為 文宗皇帝。天曆元年秋。遣使至山。加寶公號曰道林真覺慈應惠感普濟聖師。暨珠伽黎。授師號曰佛海普印大禪師。改崇禧為崇禧萬壽。賜經一藏。白金器五百兩。黃金五十兩。納失失旛二首。是時改潛邸。為 大龍翔集慶寺。勅行御史臺擇開山者。以師應選。師力辭。舉中天竺訢公以代。二年春。加師大中大夫廣慈圓悟大禪師。住持崇禧蔣山。商議營繕都司事。至順元年秋。御史中丞趙世安。傳旨召師。與龍朔訢公赴 京。九月九日。國師妙總統吏部尚書王士弘。引見于 奎章閣。賜坐勞問。命大禧宗禋院供日廩膳。錫金縷衣貂裘。從行以教等賜有差。次見 皇后 大子。禮遇隆洽。謁 帝師。貺以土番貢米。尋奉 旨頒香五臺。至日祥光現。還 奏。賜納失失袈裟。二年元旦。朝 大明殿。賜金襴衣。 帝在金陵。甞問師。薄蔣粥及三隻襪者。至是復問。師如前[2]□。 帝顧史官虞集書之。復勑集撰蔣山寺碑。三月□□日。 奏復馬司莊之淪於豪民者。就乞還山。 帝堅留。辭至再四。乃命留守張金家奴。設燕於聖安寺。大司徒撒迪監視。給內器皿。極其陳設。明日賜鈔百定。白金百兩。 帝師贐毳衣罽帽等。四月八日。遣中丞趙世安。再賜鈔五百定。給驛馬十疋。傳車二兩。仍勑所經官府衛送。既還山。以所賜。大興營構。穹樓偉殿。殆若天降。未幾遣宣政院使韓家奴。賜鈔五千定。割平江上田五十頃。蠲兩寺田賦。勑素士尚劉二總管。繪者趙院判。造佛菩薩神像。三人者皆國手。非奉 旨不能致也。 帝上僊。師建水陸七晝夜。以報。散之夕。師升座宣法要。有甘露之祥。
今上龍飛之初。屢降褒護之旨。及金幣之錫。 太后又賜黃白金各百兩。雲南金二十兩。鈔二百定。織文二十疋。至正元年春。退處龍蟠庵。明年高公納璘。為行院使。首以徑山聘師。命三返乃起。寺積廢宿逋山崇。浙右[3]臣族。聞師至。爭饋糧贍。學者眾逾二千。五年乙酉春。行臺奉 旨。移師住龍翔。江浙丞相朵而只公。親為敦請。即日乘傳。至金陵。眾隨至。無所容。明年告老于 朝。居廣慈菴。俟 命。七月寺火。時高公為行臺大夫。勉師曰。此 先皇潛邸。江南寺。茲第一。今燬。非師孰能復。師曰。吾責其可[4]□。乃大市材鳩工。眾宇一時皆作。不再期而落成。八年戊子。十月二十八日。感微疾。召門弟子曰。汝等宜力吾道。以無負 國家崇奉之意。勉之。吾逝矣。先一日書偈云。遮個臭皮袋。觸目無滯礙。一死便燒埋。不要和人賽。臺府諸司各致奠。士庶率財作大會七日。至然頂臂香為供者。輿龕出東門。傾城伎樂皆至。送者數萬人。闍維火五色。大夫星吉公。命萬戶以兵環視。薪盡。而頂骨牙齒目睛數珠皆不壞。舍利無筭。烟所至。林木皆纍纍如綴。樵牧連枝。取鬻諸市。弟子大琛等。奉藏龍蟠不動塔。大機等又分塔於徑山凌霄峯下。師身長七尺五寸。偉然魁特。吐音如鐘。平居寡言。出語無非指示。王公貴人。一見聆其緒論。不自知其膝之屈也。每出城府。士民爭迎拜。恐後。稱為活寶公。開示學者。不假辭色。號鐵面。然人人親服。應酬偈語。未嘗起草。引紙疾書。而文理嚴正雄渾。五會錄可見也。師初游方。與竺源盛公偕行。源後山居淮西。道大鳴于時。師常欲強度江。而不能。則屢分賜物以奉。復舉於蔣山。以代[A7]己。師居崇因十五年。蔣山二十年。凡寺錢粟。壹不經意。聽令軄司出內。而贏羨狼戾。師去。繼者稍加撙束。而帑庾日益耗矣。一日寶街有牽羊就屠者。師見倍償其直。而縱諸山。屠尋改業。自是官貴多以羊鹿鴈雉。於師所縱焉。曰放生云。徑山華嚴閣火。延燎數百間。隨復舊。加雄麗。龍翔之再造也。傾[A8]己槖。得鈔五百定為倡。蔣山之役亦然。此施者之所以信。而成之所以易歟。師勤於為眾。四事之奉務為豐美。[A9]己則壞衣糲食。澹如也。初 文宗意。師服御必華侈。一日微行。直造臥內。則破幔紙衾而[A10]已。加嘆以去。師於世典。雖不留意。然一經目。則終身不忘。至於史記。亦能倍誦。對人輒成篇。舉不差一字。都昌於吾鄱為隣境。師之族居境上。與吾家甚邇。師居龍翔。予廁參徒之列三年。於師道德言行之懿。盖所謂親聞而見之者也。近世大尊宿紀錄。往往出於貴公顯人。貴公顯人任其好惡。筆削失實。今因其門人毗陵翠微住持仁性之請。乃以所聞見之大者。而直書之。不敢一字褒貶焉。庶幾後世有所據信。師生之時。與臨終之日。多有靈瑞。嫌涉異不書。
中順大夫江南諸道行御史臺都事劉貞書
No. 1410-F 元故大中大夫佛海普印廣慈圓悟大禪師大龍翔集慶寺長老忠公塔銘
至正八年。歲戊子。十月廿又八日。廣慈圓悟大禪師。示寂於大龍翔集慶寺之方丈。先一日。召諸弟子。留偈云。這個臭皮帒。觸目無滯碍。一死便燒埋。莫要和人賽。詰旦復告之曰。汝等繼自今。宜勇猛精進。紹隆先聖之道。庶毋負 國朝崇重吾教之心。言[A12]已翛然而逝。有頃容貌神[A13]采燁然。如黃金色。停龕七日。江南行臺御史大夫星吉公。率文武諸司致奠。諸好善者。相率出貲。作齋會七晝夜。有然身以燈炷香頂臂。盡其誠敬。而作供養。十一月五日。龕出城東。有司具儀從伎樂。送者數萬人。有衣麻扶杖。哀號懊惱。𨓏返若有所失焉者。闍維將既。回風凝烟。至寶公塔頂。為五色蓋。宛然空中。薪盡火滅。五色舍利無筭。烟所著林木。舍利綴葉上如珠。大者如菽。顱骨齒牙目睛。乃生前所持念珠。俱不壞。弟子大琛等。奉藏於龍蟠菴之不動塔。逕山大機等。又分塔於凌霄峯下。僧臘五十又六。世壽七十又四。門人玉泉住持福祐等。奉書及行實。來瀏。請余銘其塔。辭不獲。乃序而為之銘。禪師名守忠。字曇芳。江西南康都昌之黃金黃氏子也。誕時多靈異。九齡恪慕舍俗。母弗許。輒連日不食。親族屢請于其母。乃從其志。禮雲居玉山珍禪師為師。年十一祝髮。受具足戒。姿兒魁偉。氣宇超然。徧游諸方。至蔣山。留二年。至天禧官講。聽講法華諸經。悉了其義。住山佛光法師識之。謂眾曰。斯人真再來人也。入吳。禮覺菴真公于承天。見鐵山瓊公。蒙山異公于休休。異公問師鄉里。師曰。江西都昌。曰船來陸來。曰二途不涉。公展兩手。師瞠目視之。遂同居焉。久之𨓹逕山。見虎巖伏公。公一見器異。命掌綱維一年。又往育王。見東巖日公。公留典藏教。不就。遇竺源盛公。偕行過雪竇。見野翁同公度夏。秋還靈隱。省師玉山。山一日入室次。舉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云。庭前柏樹子。師一歷耳根。豁然大悟。山為印可。久之至臨江惠力。見海印如公。往來諸禪師間。機語投合。所至尊敬。復還建康。至崇因分座訓徒。適遠峯宏公。遷保寧。眾推禪師。補其席。開堂說法。乃嗣玉山。盖本諸源委也。由是道價日重。至治辛酉春。江浙行省左丞相脫歡公。領行宣政院事。素聞禪師高行。移住蔣山。泰定乙丑。正月廿四日。 太子梁王。至建康。是夕寺菑。明日 王詣寺。問師曰。興復若何。師對曰。賴有大檀越在。 王頷之。明年範銅作大鐘 王以寶珠施。入冶爐既成。而寶珠瑩然在鐘欵萬歲 上。又問師曰。寺既燬矣。佛依何住。師對云。古佛過去。今佛再來。 王大喜 王一日與師。登寶珠峯。見峰後雲霧滃起。降即其地。四顧林麓深秀。謂師曰。是可為精舍。 命從者疊石表識之。它日 王再至。躬自舉鉏。 命師說偈。 王遂以鋤㓨地。開基施財。囑師建梵宇。名曰崇禧。大書崇禧二字𢌿師。令留寺。自是每至。必留連問辯。多舉宗門語為問。 王一日問師云。衲子所謂蔣薄粥者何也。師對曰。將謂 殿下忘却。[1]問又曰。所謂衲僧家三隻襪者何也。師對曰。國內山川俱踏遍。今朝親到梵王家。 王為之嗒然。相視致和。元年戊辰秋。 王入登 大寶。改元天曆。 上遣使。函香至蔣山。謝寶公兼勞師。師先一夕夢。神人惠以一印。早作。而使者至。賜金綺袈裟。 授師佛海普印大禪師。改崇禧為 大崇禧萬壽寺。賜經一藏。白銀器五百兩。黃金五十兩。納失失旛二首。有 旨。以金陵潛邸。造 大龍朔集慶寺。 上命禪師開山。師舉中天竺長老大訢代之。回 奏。稱 上意。二年春。 上遣使。特授師大中大夫廣慈圓悟大禪師。住持 大崇禧萬壽。兼領蔣山太平興國禪寺。商議集慶萬壽營繕都司事。至順元年。御史中丞趙世安。傳 旨召師與大龍翔訢公。乘驛入 京。既至。 國師妙總統吏部尚書王士弘引見。 上于奎章閣。賜坐溫問。 命大禧宗禋院給日膳資用。及諸從行。各有差。有 旨。見皇后 大子。申命大夫撤迪平章趙世延。留守張金家奴。具珍饌供祁寒。 上以貂裘衣師。從行皆賜衣綿。謁見 帝師。禮遇隆至。饋以土蕃所貢御米。尋奉 旨見西天指空和尚。偕訢公乘傳。之五臺。禮文殊大士。覩祥光而歸。敷奏稱 旨。賜納失失袈裟。二年辛未正旦。朝 大明殿。賜金襴袈裟。勑學士虞集。撰重興蔣山寺記。及大書廣慈菴。洎諸殿堂扁。三月十八日 奏辭乞歸。 上固留。辭不[A14]已。 上乃允所請。呼師之字而勞之。 上命留守。設盛燕祖餞於聖恩寺。給內府器皿樂伎。復命大司徒撒迪押燕。明日賜中統鈔百定。白金百兩。勑通政院給驛馬十疋。傳車二輛。 帝師饋茜帽禪衣段疋表裏各一所。請江南諸寺。護持 法旨。四月五日。奉 特旨。蠲免蔣山田地租粮。八日 上遣中丞趙世安。再賜中統鈔五百定。命師函香。還山。繼遣宣政院使韓家奴。賜鈔五千定。遣趙院判尚劉二總管。塐繪諸佛菩薩神像。皆當世絕藝也。四年癸酉秋。 上賓天。 太后述 先朝之志。兩遣使。賜黃白金各百兩。雲南葉金二十兩。鈔二百定。織文二十疋。元統初。
今上皇帝登極。賜 璽書。侑以 御香金幣。至正元年辛巳。三月旦。禪師升堂。鳴鼓集眾。說偈辭蔣山。歸龍蟠庵。為終老計。二年三月。菴前夫容忽一樹盛開。眾皆驚訝。四月江浙行省左丞相別怯兒普化公。行宣政院使納璘高公。差宣使持省院䟽文。起禪師住逕山。禪師辭甚堅。請者不絕。故勉為之行。留三年。有成績。復辭。省院督有司。以禮登山。固留之。五年正月。 今上皇帝。特 旨命禪師。陞住 大龍翔集慶寺。遣使函香禮請。中臺大夫亦憐真班。及省院諸司。具疏咸至。以官舟護送至建康。六年三月。禪師退居廣慈庵。俟 朝命。臺官率有司。請數四。益勤。禪師力辭如初。七月。寺菑。南臺大夫納璘。率僚屬。詣廣慈菴。謂師曰。 國朝江南建寺。惟此一寺為盛。今遇菑變。非有道行願力者。孰能興復之。禪師惻然。念 先皇厚恩。即起主寺事。首傾衣鉢。市木鳩工。重為興造。七年寺成。八年戊子。九月二十八日。禪師登蔣山寶公塔。辭寶公。謂其𨓹來金陵。四十餘年。與大士若有夙世緣契。庇賴盖終身焉。過龍蟠菴。以菴事付囑其徒弟奇偉等。復還龍翔。距其逝期。恰先一日也。禪師智圓而行滿。識朗而學純。言簡而要。機靜而應。作為偈頌。無禪流夸大張磔之言。有祖師平易坦實之旨。其往崇因。除積弊而新之。法席鼎盛。埒於名藍。其住蔣山。歲月最久。寺遭鬱攸。願力所成。殿堂樓閣。門廡及它屋。以間計者數千。輪奐具美。其住逕山。宿逋累萬。曾未期月。倉庫充羨。土木皆作。堂單滿千七百。說法行道。有光前聞。其住 大龍翔。復罹鬱攸。前規壯麗。費出有□。實假民力。禪師興造。費出常住。力從僦傭。而舊觀悉復。眾稱其難。它如寶公大士。如 [A15]諡普濟聖師。賜珍珠僧伽衣。寶器二十事。復羅漢莊淪於司馬寨者。皆禪師所 奏。梅山華嚴福壽大義等田。累歲質當於富民者。禪師悉經營。以復常住。 大崇禧 賜平江田五十頃。及蠲蘆蕩之稅。亦自禪師開陳。生平所成事功。與 天朝恩賜光寵。它人莫不企慕。在禪師無秋毫自衒之意。所得賜物。悉以歸公。齋施餘資。遇人空乏。輒以濟急。示寂之日。所存惟三衣巾鉢。古玩圖籍數事而[A16]已。禪師遡于玉山。而上為松原嶽禪師五世法孫。所度弟子。傳法住山。若干人。諸方辦事若干人。門人編集其遺文。名曰五會錄。行于世。禪師生前遭遇。不留于心末後光明。能豫知之。而恐其徒有尚人之志。故臨終四句之偈。前兩句斥其幻軀。後兩句囑其莫賽。賽何事乎。師旨深矣。銘曰。
匯澤湯湯。孕秀鍾瑞。鍾阜峨峨。蘊祥儲異。扶輿千載。惟師致焉。或賜以金。或命以官。命不敢拒。賜不敢辭。富貴在天。豈我所知。不賤為貴。不貧為富。不自賤自貧。則我所固有。五會弘願。聲雄諸方。曰我佛之力。天子之光。嗟彼月矣。泝日有輝。日魄主死。天則不違。不違者天。不昧者性。現月本體。圓滿端正。我銘古人。證以古月。諸佛現前。不作斷滅。龍蟠凌霄。有窣堵波。師志無競。我銘[A17]已多。
至正九年[A18]己丑四月八日前 翰林學士承 旨榮祿大夫知 制誥兼脩 國史冀郡歐陽 玄 撰奉議大夫前淮安路海寧州知州古汴趙 雍 書中大夫婺州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中山趙儼篆頟光祿大夫江南諸道行御史臺御史大夫星吉立石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71 冊 No. 1410 曇芳守忠禪師語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2-2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蔡寧君大德輸入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