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庭事苑卷第七
蓮華峯。即天台之別山。韶國師示寂之地。國師生處州龍泉。俗姓陳氏。年十五。有梵僧見而異之。因勸出家。具戒於信州。至後唐同光中。遊方。謁投子大同.龍牙居遁.踈山本仁。凡五十四過。皆未領旨。晚謁撫州崇壽文益。隨眾坐夏。忽聞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益曰。是曹源一滴水。師豁然知歸。
後游天台。訪智者遺蹤有若舊居。遂卜築焉。人皆謂之智者後身。師後於般若寺開堂說法。
僧問。櫓棹俱停時如何。
曰。慶汝平生。
問。如何是三種病人。
曰。恰問著。
問。如何是古佛心。
曰。此問不弱。
問。如何是無憂佛。
曰。愁殺人。
問。如何是沙門眼。
曰。黑似漆。
問。絕消息時如何。
曰。謝指示。
如何是絕滲漏底句。
曰。汝口似鼻孔。
後吳越國王事以師禮。因扣法要。師志好岑寂。不游聚落。畢身林泉。王臣高之。所集禪要故以韶國師蓮華峯語錄為題。師終於開[1]實四年。年八十二。
國師西域之法。推重其人。外內攸同。邪正俱有。舉國歸依。乃彰斯號。聲教東漸。唯北齊高僧法常。齊主崇為國師。國師之號。自常公始。陳隋之代。天台智顗為陳宣隋煬菩薩戒師。故時號國師。唐則天朝。神秀召入京師。及中.睿.玄。凡四朝。皆號為國師。後有慧忠。肅.代二朝入禁中說法。亦號國師。元和中。敕署知玄號悟達國師。若偏覇之國。則蜀後主賜右街僧錄光業為祐聖國師。吳越稱德韶為國師。見贊寧僧史。漸。音尖。流入也。
揣度上初委切。試也。下徒落切。量也。
纂作管切。集也。
玄樞昌朱切。本也。
同岐當从山。作岐道也。岐足。多指也。非義。
龜鑑龜所以決猶豫。鑑所以辨妍蚩。
阿那律陀楞嚴經疏云。阿那律陀。此云無滅。白飯王子。以多睡故。如來呵之。從此精進。七日不眠。則失[2]以目。佛令修天眼。繫念在緣。四大淨色。半頭而發。見障內外。明闇皆矚。臨三千界如觀掌果。故云無目能見。
䟦難陀龍此云賢喜。與難陀龍常護摩伽陀國。雨澤以時。國無饑年。缾沙王年設大會。報龍之恩。人皆歡喜。從此得名。為目連所降。無耳而聽。未詳緣起。䟦。蒲末切。
殑伽神女殑伽亦云恒伽。此云天堂來。河從無熱惱池南面銀象口出。流入東印土。主河之神是女。非鼻聞香。未見其緣。殑。其陵切。
驕梵鉢提正云笈房鉢底。此云牛相。故經云。我有口業。於過去世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呞者。牛凡食後。常事虗哨。時人稱為牛呞也。異舌者。未見別緣。或可既為牛相。即牛舌也。而能辨了人所食味。故云異舌知味。呞。音詩。
舜若多神此云空。即主空神也。無色界天亦是此類。隨其所主亦無色質。既為風質者。此約體不可見。故云元無。以佛力故。故曰能暫見。亦顯有定自在色無業色也。無色界天淚下如雨。正同此事。
摩訶迦葉得滅盡定。大小俱有。然修意不同。謂滅六全。盡七染分。摩訶迦葉入雞足山待彌勒佛。俱舍即云[A2]已入涅槃。餘說入定。聖說雖爾。若今楞嚴付囑阿難。故知入定.涅槃俱不可測。既知身在。[A3]已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妨作用。故維摩云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即斯義也。然上所說。欲顯真覺。不假根塵。且引六人略以為比。於中有業報者。有修得者。有發真者。修得發真正是真用業報所感。以淺況深。俱是不由於根而覺知無失耳。
騰古徒燈切。傳也。
無適都歷切。無適無莫。謂無親踈也。
音聲佛事華嚴疏主引楞伽四云。大慧。非一切佛土言語說法。故有國土直視不瞬。口無言說。名為說法。乃至云有佛國土動身名說。又香積世界食香飯而三昧顯。極樂佛國聽風柯而正念成。絲竹可以傳心。目擊以之存道。既語默視瞬皆說。則見聞覺知盡聽。苟能得法契神。何必要因言說。況華嚴性海。雲臺寶網同演妙音。毛孔光明皆能說法。花香雲樹即法界之法門。剎土眾生本十身之正體。
風幡國師上堂云。古聖方便猶如河沙。祖師道。非風幡動。仁者心動。斯乃無上心印法門。我輩是祖師門下客。合作麼生會祖師意。莫道風幡不動。汝心妄動。莫道不撥風幡。就風幡通取。莫道風幡動處是甚麼。有云道附物明心。不須認物。有云色即是空。有云非風幡動。應須妙會。如是解會。與祖師意旨有何交涉。既不許如是會。諸上座便合知悉。若於者裏徹底悟去。何法門而不明。百千諸佛方便一時洞了。更有甚麼疑情。所以古人道。一了千明。一迷萬惑。上座豈是今日會得一則。明日一則又不會也。莫是有一分向上事難會。下劣凡夫不會麼。如此見解。設經塵劫。只自勞神乏思。無有是處。見傳燈。
風鈴伽耶舍多初見十七祖僧伽難提時。持一寶鑑趨迎於前。難提問曰。汝持圓鑑。意欲何為。舍多童子乃以偈答曰。諸佛大圓鑑。內外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皆相似。父母以其與難提應對有異。遂使之出家。難提受之。携還精舍。它日風撼其殿之銅鈴。鏜然發聲。復問曰。鈴鳴乎。風鳴耶。答曰。非風非鈴。我心鳴爾。鏜。音湯。
舜視上當从目作瞬。音舜。開合目數搖也。
五運乾鑿度云。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極。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謂之渾沌。渾沌即太極也。運即運數也。
採菽氏梵云大目乾連。此言採菽。姓也。上古有仙居山寂處。常採菉豆而食。因以為姓。目連其母是其族也。字拘律陀。此樹名也。即無節柳樹神。父母無子。求此樹而生。故以為名。
奔驟鉏祐切。疾走㒵。
燥動當作躁。則到切。動也。燥。先到切。乾也。非義。
鼓籥以灼切。橐籥。無底器也。
俱尸羅見祖英三尺丈六說。
楞嚴三昧智論云。秦言徤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六將知諸兵力多少。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王兵寶將所住至處。無不降伏。
節橾當作節峻。
唯諦當作唯帝。按草堂沙門飛錫撰南陽國師碑云。白雲志高。青松節峻。唯帝之師。親傳法印。解深㒵古。言嶮理順。不有定門。將何演頓。蓋叶韻而作。即知節橾.唯諦之誤矣。
蟾影臨天蟾。蝦蟆也。羿妻姮娥竊不死藥服之。奔於月宮居焉。是為蟾蜍也。故今以月影為蟾影。
醎澹澹當作淡。薄味也。澹。水也。非義。
無心寶積。恒河上優婆夷言。所說無心。欲明何義。世尊告曰。此法非思惟之所能知。亦非思惟之所能得。何以故。此中心尚不可得。何況心所生法。以心不可得。是即說名不思議處。此不思議處。無得無證。非染非淨。
珂雪丘何切。石次玉也。亦瑪瑙潔白如雪者。一曰螺屬。
該古開切。備也。
三性賢首金師子云。迷心所執。計有相生。以為實者。謂之徧計性也。不了緣生。依它性也。依它無性。即圓成。隨舉一法。三性具矣。
○謂師子情有。名為徧計。說者曰。謂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煩惱業習癡迷不了。周徧計度心外有法。顛倒取舍。隨情起惑。自纏自縛。枉受輪回。
○師子似有名為依它。說者曰。謂一切眾生依真起妄現。似有之法。妄執依心。內外不實。故論云。依它起自性。分別緣所生。
○金性不變。故名圓成。說者曰。圓而不減。成而不增。師子雖則相殊。金且不壞。謂與自心為緣。心法方起。今了緣無體。依心方現。無自體生。是為依它。無生性由二義現前。乃為圓成勝義性也。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雜毒見池陽問智為雜毒。
佛佛授手泥洹經云。佛將入滅。命羅漢十萬比丘授手。又將左手伸向阿難.羅云。又將阿難.羅云手授與它方化佛。表囑累故。
顛倒顛。頂也。顛倒則首不正。而與草木為類。
海印三昧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現。起信云。無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所以名為海印三昧也。
曦光語見杜順還源觀。用則波騰鼎沸。全真體以運行。體則鏡淨水澄。舉隨緣而會寂。若曦光之流彩。無心而朗十方。如明鏡之端形。不動而呈萬象○曦光謂日也。堯命羲氏.和氏掌之。故以日為曦光。曦或作爔。或作羲。一義也。
逝多此云師子。
九十六種見雪竇頌古。
四姓一.婆羅門。此云淨裔。又淨行。又梵志。又捨惡法。貴族慕道之種。二.剎帝利。此云土田主。王種。三.毗舍。或云吠舍。此云商賈。又云坐。謂坐賈也。天竺多重寶貨。此等營求。積財巨億。坐而出納。故以為名。四.首陀。又云[A4]戍達羅。此云農人。亦皂隷之徒。賈。音古。行曰商。坐曰賈。
穆帝當作剎帝。
長者一稱長者。體具十德。一.姓貴。二.高位。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備禮。九.上歎。十.下歸。
居士見祖英上。
降誕音但。育也。
逆順入謂入於初定。从初定起。入第二定。從第二起。入第三定。從第三起。入第四定。從第四起。入空處。从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起。入非想非非想處。從非想非非想處起。次第逆入至初靜慮。此皆諸佛.聲聞眾共有之法。若如來入自受用三昧。超諸等持。非諸聲聞可能測知。
娑竭羅此云醎海。
奮迅三昧大般若五十二云。師子奮迅三昧者。於諸垢穢。縱任弃捨。如師子王自在奮迅。奮迅。振毛羽狀。
忉利此云三十三。即須彌頂三十三天也。
二諦真諦.俗諦。諦。以審實為義。
八相一.受胎。二.降生。三.處宮。四.出家。五.成佛。六.降魔。七.說法。八.涅盤。
括古活切。至也。
能遘古候切。遇也。
匡徒去王切。正也。
世表陂矯切。外也。
或地 龍華三會龍華。樹也。其樹有華。華形如龍。故名龍華。經言。當來彌勒於此樹下說法度人。而有三會。初會先度釋迦所未度者。次度其餘。凡六十八億人。第二會六十六億。第三會六十四億。故曰龍華三會。
渺當作眇。亡沼切。小也。渺。水㒵。非義。
踏寔當作踏實。寔。音植。是也。非義。
橫生上戶孟切。非理而來曰橫。
泯跡弭盡切。盡也。
料揀上音寮。量也。下與柬同。分別揀之。
戢 詰 薩婆若此云一切智。
懆動當作躁動。懆。憂心也。非義。
雲屯徒渾切。聚也。
鹿菀當作鹿苑。苑。所以養禽獸。菀。草名。非義。
閴爾苦息切。靜也。
空假中天台智者以龍樹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乃依一心三諦之理。示三止三觀。甞云。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故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無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無不假。一中一切中。無假無空無不中。如摩醯首羅天之三目。非縱橫竝別故也。
楞伽此云不可到。
蠢動上尺尹切。蟲動也。
帝釋千名或名鑠羯羅。或名補爛達羅。或名莫伽梵。或名婆䬃縛。或名憍尸迦。或名舍芝夫。或名印達羅。或名千眼。或名三十三天尊。見大毗婆沙論。
𧏙蜋𧏙正作蜣。却羊切。下音良。推糞蟲也。史云。如棄蘇合之丸。而取蜣蜋之轉。
構取古候切。成也。
國師自贊誰真誰寫。真唯我。我真不真。寫者你也○此贊錢忠懿時。康憲公寫師真。求師自贊。見康憲文集。
國師真贊人天心師。大地宗匠。真如界內。華頂峯上。堂堂顯見。逈絕塵相。一法不生。河沙見量○奉國軍節度使錢億贊。
●八方珠玉集
一則宗門因緣不言一節一段。而言一則者。蓋則以制字。从貝.从刀。貝。人所寶也。刀。人所利也。所發之語。若刀之制物。以有則也。故人皆寶之。以為終身之利焉。是知謂一則者。不無深意也。
溈山師諱靈祐。生福州長谿。姓趙氏。出家受戒於[2]枕州龍興寺。博究三乘。徧參知識。晚因百丈示火知歸。為百丈典座。應司馬頭陀之相。開溈山。作第一世。領徒四十餘年。終於八十三歲。即唐太中七年。[A6]諡大圓禪師。
法嗣音寺。从口以言傳。从冊以書記。記而主之。必有傳嗣者矣。宗門之嗣法。猶諸侯之嗣國也。
列破當作裂破。
原夢音無。究也。
狌狌當作山山。此緣與傳燈不同。傳燈云。仰山問中邑。如何得見性。邑云。譬如有屋。屋有六窻。內有一獼猴。東邊喚山山。山山應。如是六窻俱喚俱應。仰山禮謝起。云。只如內獼猴困睡。外獼猴欲與相見。如何。師下繩牀。執仰山手作舞。云。山山與汝相見了。譬如蟭螟蟲在蚊子眼睫上作窠。向十字街頭叫喚云。土曠人稀。相逢者少。中邑即朗州也。師名洪恩。嗣馬祖。
三平師名義忠。福州人。姓楊氏。初謁石鞏。後答大顛。住漳州三平山。
高安師諱本仁。得旨於洞山价。五代天復中。居供井高安之白水院。因設洞山忌齊。僧問。洞山還來也無。師曰。更下一分供養著。師將順世。營齋集眾。焚香跏趺而坐。香煙息處。儼然示化。
五爻當作五行。見傳燈。浮右在漳州。
天仙一本作仙天。師嗣潭州大湖。亦目大川。
大川有僧到來。當作有江陵僧到。
丁行者下參見石頭住字。當作大字寫。
斤斗斤。斫木具也。頭重而柯輕。用之則斗轉。為此技者似之。
且致當作且置。
奯呼括切。
[剜-夗+合]窒當作譗𧫡。言無倫脊也。或作𬿀𦤻。抵鋙也。一曰不循理。上竹狹切。下知栗切。
沖天音蟲。說文云。滔搖也。
紅莧侯㵎切。
怨苦當作冤苦。
距死當作倚死。倚。巨綺切。立也。距。音巨。雞距也。或作伎。與也。竝非義。
攫九縛切。搏也。
夾山師諱善會。廣州峴亭廖氏子。披剃於潭州龍牙山。受戒學業於江陵。初住京口。因對話不稱。道吾笑以語之。而悟其前非。因往參華亭船子。師資道契。復還湖湘。住澧州之夾山。僧問。如何是夾山境。師曰。猿抱子歸青嶂裏。鳥𭊷花落碧巖前。金陵法眼甞云。我二十年作夾山境語會。師山居十二載。學者始螘慕。至唐中和初。示疾于本山。[A7]諡傳明大師。
蛺蝶上古𭠱切。蛺蝶。粉翅有須。一名胡蝶。列子曰。胡蝶胥也。烏足之根為蠐螬。其葉為胡蝶。甞見園蔬。其葉為蝶者。三分其二為蝶矣。其一尚菜于寶。曰。稻成蛬。麥成蛺蝶。蛬。音拱。蟋蟀也。
古靈師諱神贊。受業於大中寺。得法於海禪師。因歸覲得度和上。以方便[1]繫悟之。由是其師扣其得法之緣。為召眾設食。命說法要。師升座。舉。百丈示眾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A8]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和上於言下感悟。師後住本州之古靈數載。俄一日。聲鐘召眾曰。汝等還識無聲三昧麼。眾無語。師良久曰。汝等靜聽。莫別思量。眾方測然。師儼然示化。
丹霞師諱天然。幼習儒。會禪客於長安道上話選佛之緣。有所警發。因往謁馬大師。既見。以手托起幞頭。大師顧示良久。且曰。石頭汝師也。宜造焉。因抵南嶽。見遷。復以手托幞頭。遷曰。著槽廠去。參扣三載。一日。應剗草之機。遂剃落。再謁馬祖。祖賜名天然。唐元和初。出遊京洛。與香山伏牛和上為莫逆之友。過慧林寺。適天寒。燒木佛附炎。人或譏之。師恬不介意。三年。師橫臥於天津橋。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起。吏問何人。師徐曰。無事僧。留守異之。因加敬慕。洛下翕然歸信。晚思林泉。結茅於南陽之丹霞山。玄學雲臻。遂廣締構。長慶末年。備湯沐。整衣戴笠䇿杖。授屨垂一足。未及地而化。壽八十六。[A9]諡智通。
一泓烏宏切。水深也。
戽荒故切。吹水器。
老耄音帽。惽忘也。春秋傳曰。謂老將知。耄又及之。
嵩山安師名慧安。荊州枝江人。姓衛氏。生於隋開皇二年。終於唐景龍三年。凡一百二十八歲。世所謂老安國師者。是矣。文帝開皇十七年。括天下私度僧尼。師因遁于山林。至唐太宗正觀中。謁忍祖。發明心地。高宗麟德年。止終南山之石壁。帝召之。力辭。入嵩少居焉。自爾。學者依之。後應武后之詔。待以師禮。至中宗。延入宮禁者三載。既而辭歸。俄萬回公過。師握手與語。侍者莫之能解。後八日。閉戶偃臥示寂。
絕朕當作絕眹。兆也。
頑嚚五巾切。愚也。
勔臔上彌兖切。下胡典切。肥也。
藥山師名惟儼。河東絳州韓氏子。少從潮陽慧照師出家。具戒於衡嶽希橾律師。晚參石頭遷。深明法要。師生於代宗之世。終於文宗之太和八年。臨滅之日。召眾曰。法堂倒矣。眾競至。師曰。汝等不會我意。嗒焉示寂。壽八十四。[A10]諡曰弘道。塔曰化城。
毗陵芙蓉師名大毓。金陵人。姓范氏。幼從牛頭忠禪師受業。具戒於長安。得馬祖之法。來居常州義興之芙蓉山。即憲宗之元和十三年也。終於敬宗寶曆二年。安宗太和年。[A11]諡大寶禪師。塔曰楞伽。毓與育同。
生心受施維摩詰經。佛告須菩提。汝行詣彼問疾。曰。我不堪任。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詰取我鉢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與諸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維摩詰。此言淨名。
長髭長髭曠和上。在潭州攸縣。
教招招當作詔。音昭。言說也。
漸源名仲興。即道吾典座。一日。隨道吾弔喪。扣請。誤敺道吾。遂往石霜。乃舉前語。石霜曰。汝不見和上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師由是領旨。一日。將鍬子於法堂上東西往來。霜曰。作麼。曰。覓先師靈骨。霜曰。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覓甚麼靈骨。曰。正好著力。霜曰。者裏鍼劄不入。著甚麼力。太原孚代云。先師靈骨猶在。此緣與雪竇頌古小異。
欽山師諱文䆳。生福唐。幼事杭州大慈寰中師為弟子。從巖頭.雪峯問道諸方。師獨有[1]皆於洞山价。年五十七。住欽山。
碌碌當作轆轆。車聲也。碌。石也。非義。
巖退後云看看。當作巖云退後著。連後著。
投子師名大同。舒州懷寧人也。姓劉氏。少從西洛滿禪師出家為沙門。習安那般那。後謁京兆終南山無學禪師。問西來密旨。無學駐步少時。師曰。乞師垂示。學曰。更要第二杓惡水作麼。師由是領旨。晚歸里[A12]閈。結茅於投子山。學者如輻湊。師謂眾曰。汝等來者裏覓箇甚麼。我老人家氣力稍劣。脣口遲鈍。且無攢花四六新鮮語句。終不說向上向下蹲坐繫縛汝等。師示眾凡此類也。唐昭宗乾寧四年示寂。壽九十六。[A13]諡慈濟大師。
湖州道場師名如訥。得法於無學禪師。結茅道場山。學者依之。因構禪剎。杖屨存焉。
胡家當作胡茄。見洞庭錄。
靈雲師諱志勤。受業於本州之長溪。訪道溈山。見桃花豁然開悟。求證於祐禪師。晚歸鄉里。住靈雲山。禪徒依焉。
葬熊耳當云葬龍耳。蓋有其緣。西晉文帝聞璞郭為人相墓地。遂微服觀之。謂主人曰。此葬龍角當滅族。何為葬此。主人曰。郭璞云。此是龍耳。三年當有天子至。帝曰。出天子耶。主人曰。非出天子。能致天子也。傳燈作呂才葬虎耳。亦非也。
○呂才。唐博州清平人也。官至太常丞。善陰陽術數。甞撰卜宅篇。凡七章。甚祛俗執。因附一二于下。其六曰。且人有初賤而後貴。始泰而終否者。子文為令尹。仕三而[A14]已。展禽三黜於士師。彼家墓[A15]已定而不改。此名位不常。何也。故知榮辱升降。事關諸人而不由葬也。世之人為葬巫所欺。悉擗踊茶毒以期微幸。由是相塋隴。希官爵。擇日時。規財利。謂辰日不哭。欣然而受吊。謂同屬不得臨壙。吉服避送其親。詭斁禮俗。不可以法也。詭。過委切。詐也。斁。音亦。猒也。
曹山師諱本寂。泉州蒲田黃氏子。生於會昌之世。年十九。於福州靈石山出家。咸通初。訪道于洞山。一日。請益洞山。曰。闍梨名甚。師曰。本寂。山曰。向上更道。師曰。不道。山曰。為甚不道。師曰。不名本寂。洞山深器之。密印所證。及受洞山五位詮量。特為叢林標準。後請止撫州曹山。學者雲集。至昭宗天復辛酉季夏月夜間。問僧。今是何日月。對曰。六月十五日。師曰。曹山一生到處。只管九十日為一夏。至明日告寂。年六十有二。[A16]諡元證大師。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亦猶慧遠即慧持之的兄。但言持遠而不言遠持。蓋由語便而無它。叢林或指曹為曹溪。蓋不知世裔來歷之遠近。妄自牽合。迺絕知者之聽。
四山別譯阿含云。一.老山能壞少壯。二.病山能壞色力。三.死山能壞壽命。四.衰耗山能壞一切榮華富貴。
又問諫王經。譬如四山四面合之。其中物類如何能免。王曰。如人四大俱壞。有情命可免否。在須臾間不可保也。
秀谿在潭州。傳燈嗣馬祖。此集參見臨濟者。誤矣。
華嚴師諱休靜。參洞山知歸。留洛浦作維那。甞白椎普請曰。上間般柴。下間鉏地。第一座問。聖僧作甚麼。師曰。當堂不正坐。不赴兩頭機。先住福州東山之華嚴。聞蜆子和上常日取蝦蜆充腹。夜臥於東山白馬廟。師異之。因夜潛於廟中。子方歸。師把住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子答曰。神前酒臺盤。果知其異人也。師後被莊宗之詔。闡化洛京。僧問。大悟人為甚麼却迷。曰。破鏡不重照。落花難上枝。晚遊河朔。示滅於平陽。題曰京兆府華嚴者。乃建塔葬舍利之地。非當日所居。
鹽官師諱齊安。姓李氏。海門人。出家受具得法於大寂。行道於鹽官。當宣宗大中年。無疾而終。[A17]諡悟空禪師。
大珠師名慧海。生建州朱氏子。從越州大雲寺道智出家。晚參大寂。寂為說求佛法因緣。即於言下通悟。執事六載。以道智師年邁。東歸侍養。遁迹於所居。甞著頓悟入道要門論。偶傳於江西。大寂一見。稱之曰。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無所遮障。由是世號大珠和上云。
子胡本或作湖。師諱利蹤。生澶州。姓周氏。出家受具於幽州之開元寺。游方得法於池陽之南泉。唐文宗開成初。過三衢。大姓翁氏施子湖巖。然師創院。咸通中。賜安國之額。禪衲雲萃。甞於中夜遽呼有賊。眾紛至。師把住一僧云。維那。捉得也。僧曰。不是某甲。師曰。是即是。只是汝不肯承當。師住山四十餘載。至僖宗廣明元年無疾而終。年八十一。塔本山。澶。音蟬。
九峯師諱道䖍。福州候官劉氏子。訪道諸方。得法於石霜諸。化徒於筠州之九峯。後住洪州泐潭終焉。[A18]諡天覺禪師。塔曰圓寂。
功德天如一女人。入於它舍。顏㒵偉麗。以[1]好瓔珞莊嚴其身。主人見[A19]已。汝字何等。答言。我身即是功德大天。我所至處。能與七寶具足。主人聞[A20]已。心生歡喜。復於門外更有一女。形㒵醜陋。主人復問。汝字何等。答曰。我字黑闇。我所住處。所有財寶一切衰耗。主人聞[A21]已。即持利刀言。汝若不去。當斷汝命。曰。汝甚愚癡。汝舍中者。即是我姉。我常與姉進止共居。汝若驅我。亦當驅彼。功德天言。實是我妹。未曾相離。我常作好。彼常作惡。若愛我者。亦應愛彼。主人即言。若有如是好惡事者。我俱不用。各隨意去。見涅槃。
忠國師師諱慧忠。得法於曹溪。或問師氏族。則曰。姓冉。鵞州鴻鶴縣人。晚因問僧生緣。僧曰。越州諸暨縣。師云。我鄉人也。方知共為越人也。師居南陽縣白崖山黨子谷四十年間。分衛聚落。王公慕焉。奏之朝廷。玄宗召居龍興寺。至肅宗。召入宮。事以師禮。及代宗臨御。眷遇如初。師奏請置寺於武當.白岸二山。即師舊隱之地也。至大曆十年臘月十九日。右脇累足。怡然長往。詔[A22]諡大證禪師。歸葬於黨子谷。
杉山名智堅。甞與歸宗.南泉為方外之游。皆兄弟也。
痒和子痒和子。即如意也。古謂爪杖。或骨角.竹木刻人手。指爪具焉。柄可三尺許。背脊之痒。手不可及。用以搔𭺗。如人之意。故以名焉。觀古人質朴。刻指爪形。後世以銀銅作爪如尺許。闊似雲之狀。便抓也。見雜錄名義。
騫當作暮。莫曰切。急取也。
長沙師名景岑。初住水西鹿苑。為第一代。既而居無定常。故人呼長沙和上者。即岑也。後因仰山見師曝背於庭下。因問。人人盡有者箇。只是用不得。師云。恰請汝用。仰云。作麼生用。師蹋倒仰山。山云。直下似箇大蟲。自此諸方號為岑大蟲。
尋思石頭希遷禮六祖為師。未受具。屬祖將示滅。遷曰。和上百年後。希遷當何所依。祖曰。尋思去。及祖順世。遷每於靜處端坐。寂若忘生。第一座問曰。汝師[A23]已逝。空坐奚為。遷曰。我稟遺誡。故尋思爾。座曰。汝有師兄行思在青原。汝當依焉。師言甚直。汝自迷爾。遷遂詣靜居。即嗣青原之道。
口佉當作口呿。丘伽切。張口㒵。
黃龍師名智顒。嗣前鄂州黃龍誨機禪師。即玄泉之的孫。巖頭之遠裔。為黃龍第三世。
拖徒何切。引也。
永明師河中府武氏子。師常看華嚴經。法眼居臨川之崇壽。因造焉。法眼甞問。虗空還具六相也無。師茫然無對。法眼曰。子問吾。與汝道。師如所問。眼曰。空。師頓然顯悟。遂禮拜。曰。子作麼生會。師曰。空。法眼然之。晚為忠懿王師。為建慧日永明伽藍。聚徒半千。一日。示眾曰。諸上座。佛法顯然。因甚麼却不會。欲會佛法。問取張三李四。欲會世間法。參取古佛叢林。無事。久立。署慈化定慧應真禪師。
百丈師諱懷海。姓王氏。生福州長樂縣。幼學三乘。鄉里稱之。聞馬祖唱道於建陽佛迹嶺。遂有遊方之志。祖一見。異之。馬祖上堂示眾。以拂子倒垂。手點拂柄三下。珍重下座。師默而有省。三日後。方舉似馬祖。祖曰。吾何憂矣。師為祖侍者。而有卷席之緣。後於洪州新吳受檀信之請。住大雄山。以其山之高。而得百丈之名。然天下禪林說法住持。命僧職事。立規矩以率其徒。而權輿於師。四方遵守。洋洋日盛。使其道之不廢於今日者。師實有力焉。至唐憲宗元和九年示滅。年九十五。穆宗長慶初。[A24]諡大智禪師。
中郎即東漢中郎將蔡邕。野舍薪。見祖英焦相。
𠰚當作昵。乃倚切。聲也。𠰚。尓者切。應聲。非義。
南泉師諱普願。生鄭州新鄭縣王氏家。得度於大隗山。受戒於嵩嶽。學三乘教。修中百門觀。後參馬祖。豁然知歸。一日行益。馬祖問。桶裏是甚麼。師曰。者老漢合取口。休作與麼語話。祖然之。德宗貞元間。隱於池州之南泉不下三十載。文宗大和初。宣城廉使陸亘慕師之道。請下南泉。自此道駕諸方。即馬祖之高弟。八年臘月二十五日示寂。年八十有七。塊。五罪切。
陸亘字景山。吳郡人。官至宣歙觀察使。加御史大夫。大和年九月。先南泉數月而卒。年七十一。
雙陸博戲也。如樗蒲.雉盧是也。
骰子上音頭。傳齒也。
[口*琶][口*琶]正作吧。音巴。大口㒵。
趙州師諱從諗。姓郝氏。曹州郝鄉人。作沙彌時。造南泉之室。頴拔不群。南泉待之異於流輩。一日。問。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師曰。還可趣向否。曰。擬向即乖。師曰。不擬。那知是道。曰。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擬之道。猶如大虗廓然。豈可強是非邪。師既領旨。却往嵩嶽。請戒而歸。晚游河朔。被檀越之請。唱道於趙州之觀音。一日。真定帥王公鎔訪師。師坐而問曰。會麼。王曰。不會。師曰。自小持齋身[A25]已老。見人無力下禪牀。公益加敬仰。至唐昭宗乾寧[1]未年仲冬二日右脇示寂。[A26]諡真際大師。
大王即鎮帥王鎔也。鎔祖王庭湊。本迴鶻種族。穆宗時據河朔。稱留後。至鎔封趙王。唐室中興。至明宗朝。為大將王德明所殺。至於赤族。所謂見趙州之趙王也。
道吾師諱圓智。豫章海昏張氏子。得度於鄉里。聞道於藥山。後住潭州道吾。至唐文宗大和之末。將欲示滅。召眾曰。吾當西邁。理無東移。卒年六十七。然道吾有二。襄州關南道吾和上。因聞巫者樂神入道。甞作樂道歌.一鉢歌。盛行於世。
予甞讀贊寧高僧傳且曰。前蜀王氏偽乾德初。有小軍吏陳公。娶高中令駢諸孫女。若人持不殺二十餘年。後在蜀為男婚娶。禮須屠宰。高初不欲。親戚言。自己持戒。行禮酒筵。將何以娛賓也。依違之際。遂多庖割。俄未浹旬。得疾頗異。口但慌言。[A27]已而三宿還穌。述冥間之事。初被黑衣使者追攝。入岐府城隍廟。廟神峩冠大袖。與金甲武士晤坐。使者領高見神。武士言語紛紜讓高破戒。仍扼腕罵曰。吾護戒神也。為汝二十年食寢不遑。豈期忽起殺心。頓虧戒檢。命雖未盡。罪亦頗深。須送冥司懲其故犯。城隍神問高曰。汝更修何善。追贖過尤乎。高常誦上生經。其數[A28]已多。于時懵然都無記憶。恐懼之間。白曰。誦得自在和上三傷歌.道吾和上一鉢歌。遂合掌向神厲聲而念。神與武士聳耳擎拳立聽。顏色漸怡。及卒章。神皆涕泣。乃謂高曰。且歸人間。宜切營善。拜辭未畢。䬃然起坐。備陳厥事。
乃知禪宗唱道歌頌明於所證法門。誦之者幽顯獲福。不可忽也。師印記於道常禪師。後凡示眾。必戴蓮花笠。披襴衫。執簡吹笛。口稱魯三郎。此法名道吾者也。今潭州道吾。因山而名焉。
佛桑花𠏉葉如桑。花房如桐。長寸餘。似重臺蓮。其色淺紅。故得佛桑之名。見酉陽難俎。
疎山師諱光仁。參洞山。有時譽。晚住臨川疎山。遷化之日。作偈曰。我路碧空外。白雲無處閑。世有無根樹。黃葉風送還。師甞著四大等頌略.華嚴長者論傳於世。洞山會中稱矮師叔者是矣。
馬大師師諱道一。生漢州什仿。姓馬氏。生而奇偉。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有輪相。出家於羅漢寺。受具於渝州。唐玄宗開元中。結侶游衡湘。讓和上一見而獨異之。然亦應般若多羅之讖。所謂金雞解㘅一粒米。供養十方羅漢僧是也。又六祖謂南嶽曰。向後佛法從汝邊去。生一馬駒子。踏殺天下人。師道行江西。時人稱之為馬祖。師自建陽之佛迹嶺遷臨川。及灨上。其游化不常。至代宗大歷中。至洪都開元。連帥路嗣恭敬受宗旨。禪學輻湊。說法無量。至德宗貞元四年。登建昌石門山。謂侍者曰。吾沒後。當託質茲地。卒年八十。後門人得舍利。歸葬於泐潭山。敕[A29]諡大寂禪師。王莽改郡守曰連[1]師。見西漢書。灨。水名。音紺。
麻谷師名寶徹。住麻谷山。
三角名總印。住三角山。
凸徒結切。高也。
石霜師諱慶諸。盧陵新淦陳氏子。事師於洪井之西山。受具於嵩嶽。學毗尼法。尋游方至大溈。充米頭。一日。簸精於米寮。溈山曰。施主物。莫拋撒。師應之。溈山於地上拾得一粒。云。者箇是甚麼。師無語。山又曰。莫欺者一粒。千粒萬粒從者一粒生。師曰。未審者一粒從甚麼處生。山大笑。歸謂眾曰。米裏有蟲。後得旨於道吾。方年三十五。值會昌沙汰。託身於𪝵陽陶家坊。人不之識。洞山价訪而得之。辟居石霜山。實道吾之的嗣。師居山二十年中。眾盈五百。而長坐不臥者多矣。世謂枯木眾云。唐僖宗光啟三年示疾而終。年八十有二。敕[A30]諡普會大師。淦。古暗切。
徑山師名洪諲。嗣溈山之道。為徑山第三世。時石霜會中有許州全明上座。尚氣自若。眾號為明半面。甞曰。聞徑山道行江浙。門庭切似石霜。若果然。即為執園務。不爾。掀倒禪牀。未晚。遂先問石霜一毫等緣。石霜如錄對次。持此語往問徑山。山對如所錄。明遂留徑山。執粗務者三載。見徑山三祖實錄。予甞看傳燈。即與此緣差異。
拔萃萃。音悴。孟子。拔乎其萃。出乎其類。
蟭螟音焦冥。細蟲。江浦之間有麼蟲。曰蟭螟。集於蚊睫而弗相觸。栖宿往來而蚊未之覺。以言其細也。
大巔本作顛。未詳名氏。參石頭遷。遷問以心法。言下領旨。後辭往潮州。隱居靈山。學者慕焉。予甞讀韓退之與孟簡書。且曰。潮州有一老僧。號大顛。頗聰明。識道理。因召至州郭。留十數日。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事物侵亂。竊觀韓公之言大顛。趣向可尚矣。
水空嗣石頭。即大顛之兄弟也。
清化師諱全付。生長洲之崑山。幼隨父作商於豫章。過清平。願從出家。具戒。游方至仰山。禮南塔光涌和上。一言契理。尋游廬陵安福。邑宰命居應國禪林。學徒甚盛。名達于上。賜清化之額。錢氏文穆王闢雲峯山。別建精舍。迎之居焉。因以清化為名。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華表挂頸木鶴飛。至忠獻王。賜以椹袍。固辭。因改賜禪衲及純一禪師號。至晉開運間示滅。壽六十六。
韶山 去遵近前把住。它本無此四字。
尉遲甞讀尉遲公傳。而且無金牙弧矢之說。亦未詳於何而作此言。尉。音鬱。尉遲本虜複姓。
宵內本作霄路。
雀兒本作鵲兒。
魯般音班。般輸也。
玉漏當作玉耬。謂耬犂也。耕人用耬。所以布子種。禪錄所謂看耬打耬。正謂是也。魏略曰。皇甫陰為[A32]燉煌太守。民不曉耕種。因教民作耬犂。省力過半。然耬乃陸種之具。南人多不識之。故詳出焉。音樓。
行家上戶𠜂切。
洛浦本作樂普。師諱元安。鳳翔麟遊[A33]淡氏子。剃頭.受具於鄉里。初參翠微.臨濟。每蒙印可。晚卓庵於澧陽之夾山。機緣相投。遂為會公高弟。宴坐洛浦山。未幾。遷朗州之蘇溪。道播天下。如烏牙.青峯。皆其嗣子。唐昭宗光化二年臘月二日示寂。
鴻門見懷禪師後錄。
雲居師諱道膺。姓王氏。生幽州王田。出家習毗尼法。既而曰。大丈夫豈可桎梏於律儀也。遂詣翠微。問道不契。聞洞山法席甚盛。因造焉。山問。名甚麼。曰。道膺。山曰。向上更道。曰。向上道即不名道膺。山曰。與吾在雲巖時祗對無異。山一日問。吾聞思大生倭國作王。如何。曰。若是思大。佛亦不作。況國王乎。洞山然之。
師初止三峯。後開雲居。遂廣玄化。南昌鐘氏尤所敬仰。唐昭宗天福元年臘月二十八日示疾。越明年正月三日跏趺長往。[A34]諡弘覺大師。倭。烏禾切。
田厙當作田舍。詳見頌古。
㳂臺盤㳂當作緣。與專切。因循也。
麢羊話中有僧云。直得恁麼難會。此節誤收也。桉傳燈.雲居傳。新羅僧問。是甚麼得與麼難道。居云。有甚麼難道。曰。便請和上道。居曰。新羅。新羅。此板自僧云至新羅。衍二十六字。
同安師名常察。嗣九峯䖍。本作處者。誤矣。
負笈音及。負書箱。
公文公當作攻。治也。
莫閑閑習也。
嬰兒女曰嬰。男曰兒。
擬跨苦化切。越也。
精陽 徒跨當从言。作誇。詫也。
胡人飲乳涅槃云。譬如國王。闇鈍少智。有一醫師。性復頑嚚。而王不別。厚賜俸祿。療治眾病。純以乳藥。後有一醫。明曉八種術。善療眾病。即為王說種種醫方。王聞是語。方知舊醫愚騃無智。王宣令國中有病之人。皆不聽以乳為藥。別以眾藥和合而療。其後不久。王復得病。即命是醫。醫占王病。當用乳藥。王語醫言。汝今狂邪。而言服乳。汝先言毒。今何言服。醫語王言。王今不應作如是語。如蟲食木。有成字者。此蟲不知是字非字。智人見之。終不唱言是蟲解字。亦不驚挫。當知舊醫亦復如是。不別諸病。悉與乳藥。是乳藥者。亦名毒害。亦名甘露。王聞是語。即便服之。病得除愈。尋時宣令一切國內從今[A35]已往。當復乳藥。國人聞之。皆生嗔恨。大王今者為鬼所持。為顛狂邪。
養由見雪竇頌古。
田蝸當作田[書-(土/曰)+(一/((巨-匚)@一)/昍)]。烏瓜切。蝦蟇。蝸。音瓜。小螺也。非義。
夤晡上當作寅。下奔孤切。謂早晚也。
撲手當作攘臂。
陶淵本作陶潛。
名稱尺證切。
入太廟論語。子入太廟。每事問。或謂鄒人之子知禮。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斧爛當作柯爛。異苑曰。樵人王質入山。見洞中二老人奕碁。乃觀之。忘歸。俄然柯欄。
忘羊見祖英赤松子。
赫當作赫。呼格切。以口非人也。
一漾當从木。作樣。法也。漾。水㒵。非義。
抨悲萌切。
洞山師諱良价。生會稽郡。姓俞氏。幼从五洩默禪師出家。請戒於嵩山。徧參諸哲匠。得法於雲巖晟。即藥山之的孫。唐宣宗大中之末。唱道於新豐。晚遷洞山。大駕其道。立偏正五位。為當時首唱。兩處行道。甫經十載。至懿宗咸通中。無疾示化。學者號慕。師還視而誡之曰。夫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方能入道。今復何悲。召主事作愚癡齋。復留七日。長往。[A36]諡悟本大師。
一僧即紙衣道者。事見廣燈。
師良久誤矣。當作師云。大闡提人家男女作麼生救得。見藥山宗派錄。
粟畬式車切。大種畬田。
無間說當作無間歇。
覆船 燕金見懷禪師前錄。
蝃蚋上音拙。蜘蛛也。下音爇。蚊也。
不𧑁正作燥。音嫂。乾也。俗作𤍜。由形近之譌也。𧑁。書無此字。
一鐃當作撓。尼交切。㧓也。
德山師諱宣鑒。劒南人。自幼出家。深明經律。最長於金剛般若。从師俗姓周氏。時謂之周金剛。聞南方禪宗大興。罔測其由。因散眾。負經南游。謁龍潭信。觀滅燭入道。翌日。取經疏示眾曰。窮諸玄辨。若一毫置於太虗。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遂焚之。游戲禪林。道播寰宇。閑居澧陽幾三十載。屬會昌之難。託身於獨浮山之石室。大中初。被德山之命。為第二世。至咸通六年示疾。謂弟子曰。捫空追響。勞汝心神。夢覺覺非。竟有何事。言訖。坐而示化。即臘月三日也。壽六十八。[A38]諡見性大師。師生於德宗貞元之末年。卒於懿宗之世。至會昌之難。道未及行。洎大中。佛法重興。師[A39]已六十七矣。傳道之者。命若懸絲。豈不然乎。
鏡清師諱道怤。永嘉陳氏子。生不茹葷。剃髮受具。問道於閩川。雪峯一見而問曰。汝甚處人。曰。不敢道是溫州人。峯曰。恁麼則一宿覺鄉人邪。曰。只如一宿覺是甚處人。峯曰。尿牀鬼子。好與一頓棒。且放過。師證道之後。眾所欽服。皆謂小怤布衲。尋被越人之命。居鏡清禪苑。副使皮光業甞師問焉。光業即日休之子也。吳越國王錢氏致禮甚勤。賜號順德大師。為開天龍.龍𠕋二寺延之。晉天福二年示滅。茶毗於大慈山。得骨舍利。建塔於龍母之陽。鏡清本朝賜額曰景德者是矣。
成褫音池。藉褥也。
玄沙道底見雪竇瀑泉。
廝兒上音斯。從使者也。方言。入聲呼。
[楒-心+廾]樹師名慧省。
魯祖魯祖教和上。傳燈嗣灌溪閑。
餧於偽切。
剋[A40]己當作克。負何之名。剋。殺也。非義。
駢部田切。
一撥良琴晉平公謂師曠曰。寡人所好者。音也。願聞之。師曠不得[A41]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鶴二。入集于郭門。再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平公大喜。起而為師曠壽。見史記。
良籌漢高帝封功臣。或謂張良未甞有戰鬪功。高帝曰。運籌䇿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
周下或本作周苛。楚圍漢王。[A42]滎陽急。漢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A43]滎陽。楚破[A44]滎陽城。欲令周苛將。苛罵曰。若趣降漢王。不然。今為虜矣。項羽怒烹周苛。苛。下可切。
鎮縣不遙。第二十四板六行下少不字。
磉盤上蘇朗切。柱下石。
酩酊音茗鼎。醉甚也。
鳳皇鳳皇山彊禪師。
臥龍師諱慧球。生泉州之蒲田。受業於龜洋。參於玄沙備。一日。問。如何是第一月。玄沙曰。用月作麼。師遂領旨。朱梁開平二年。玄沙示寂。遺言於閩[1]師王氏。請居臥龍。為第二世。亦曰中塔。後五年。不疾而終。號寂照禪師。閩師甞問玄沙。繼師之道誰乎。玄沙曰。球子得。
巖頭師諱全豁。泉州何氏子。剃頭受具。久習經律。晚游叢席。自餘杭與雪峰.欽山議參臨濟。屬濟亡。由仰山參德山。氣類相投。若合符節。晚結茅於洞庭之臥龍山。學者依焉。遭會昌沙汰。著襴衫。戴席帽。游諸聚落。乃於洞庭之別港艤舟其下。兩岸置板。人欲過。即扣板以召師。師舞橈而渡之。未幾。牽復舊居。至僖宗光啟三年。賊宼中原。四海擾攘。師端居自若。俄被剚刃。大叫一聲而終。僖宗[A45]諡清嚴大師。剚。側吏切。
桚子末切。
香嚴師諱智閑。生青州。參道於溈山祐。機緣未契。往依南陽國師。一日。薙草於園中。俄擊竹作聲。忽悟前非。遙禮溈山曰。和上若為某說破。何有今日。因述偈。略云。一擊忘所知。更不用修持。自爾。長於伽陀。世所稱誦。示滅之後。[A46]諡襲燈大師。
有一老宿此緣宜作臨濟錄編。又不當云有一老宿。
夜冥符當作夜明符。
峭峙上七肖切。下直里切。嶮峻也。
頂𩕳奴頂切。頂顛也。
釅魚欠切。味厚也。
假銀城霍光。漢人。書傳無賣城易角之說。盖出於委巷之劇談。禪人往往資以為口實。不亦謬乎。
居牡當从爿。作壯。側亮切。大也。牡。莫后切。非義。爿。音牀[2]一。
朱谿朱谿謙禪師。後住兜率而終。
攙初銜切。旁挈也。
忙然當作茫然。
平田天台平田普岸禪師。生洪州。得法於百丈海。南游勝槩。結廬於天台山。四眾依仰。因建伽藍。號平田禪院。本朝賜額曰壽昌。師開山之始祖也。甞示眾曰。神光不昧。萬古徽猷。入此門來。莫存知解。又曰。大道虗曠。常一真心。善惡莫思。神清物表。隨緣飲啄。更復何為。後終于本院。遺塔存焉。
寶壽沼和上。參臨濟領旨。更不它游。住寶壽。為第一世。師將示寂。謂門人曰。汝等知我履踐處否。對曰。和上一生長坐不臥。師曰。非吾眷屬。言訖長往。世謂寶壽不渡河者。即師也。
西堂師諱智藏。䖍化廖氏子。沖幼從師。晚從大寂問道。為馬祖高弟。寂付衲迦沙。令學者親近。至唐德宗貞元間。開堂於䖍州。至憲宗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示化。年八十歲。
仰山師諱慧寂。韶州湞昌縣葉氏子。初生頗有異蹟。為童穉。依番禺安和寺不語通出家。年十四。父母欲奪其志。遂斷二指以為誓。因從剃落。通累加接引。而師無所啟發。年十八。通卒。因往謁乳源。洎筠州處微.吉州性空.鵶山躭源皆不契。至大和三年。參大溈祐。舉性空如人在井之緣。溈山召曰。寂子。師應𠰚。山云。出了也。師因而有省。山指令請戒於襄陽之大悲。師曰。慧寂平生不妄語。山云。你但依沙門法。師從之。時年三十三矣。復還溈山作直歲。尋領眾居郴州之王莽山。既而移錫來袁居仰山。眾盈數百。
一日。有梵僧負貝葉造師。師問。近離甚處。曰。早別西天。師曰。太遲生。曰。游山翫水。師曰。神通不無你。佛法未夢見。曰。來此禮文殊。却遇小釋迦。語訖隱去。師住仰山。神異具它傳。大中十三年。韋宙中丞為師創洪州觀音院居之。咸通中。歸韶州之東平。至中和三年二月十三日集眾說偈。以兩手抱屈膝。儼然而終。歸葬於仰山。師行道於世。蒙寵賜者三。懿宗賜號知宗。僖宗賜澄虗。昭宗[A47]諡智通。湞。音貞。番禺。音藩禺。郴。丑林切。
龍濟師名紹修。嗣地藏。即羅漢琛也。
雪峯師諱義存。泉州安南曾氏子。生不茹葷。幼聞鐘梵。見華幡。必動容。年十七。從蒲田玉㵎寺玄律師落髮。具戒於幽州。久游叢林。發明於德山。至鼇山頓證。唐咸通中。結茅於福州之雪峯。後成大伽藍。為第一世。懿宗賜紫僧伽梨。號真覺大師。學者甚盛。道行于四十餘載。至梁開平二年五月二日無疾而終。壽八十七。
明招師名德謙。既於羅山得旨。出游。婺女之智者命居第一座。尋常點淨。師輙不受。主事僧曰。首座觸淨也不識。師下牀。拈起淨器曰。者箇是淨是觸。主事無語。即撲破。晚居明招山四十餘載。一日。問侍者。世尊示滅展雙足。放百寶光明。吾今行矣。且道放多少光。侍者曰。昔日鶴林。今朝和上。師以手拂眉曰。莫孤負麼。復說偈。奄化。
雙峯師名敬欽。生緣益州。受業於峩嵋山。造雲門法席。密承印可。尋居雙峯。為第一世。至太平興國二年五月。指日而逝。
●證道歌
永嘉大師。諱玄覺。俗姓戴氏。齠年出家。弱冠登具。博通三乘。練習天台止觀。內心明靜。求證於曹溪六祖。祖方踞坐丈室。師振錫遶座三帀。卓然於前。祖曰。夫沙門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祖曰。如是。如是。
方具威儀參禮畢。辭還永嘉。祖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邪。
祖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別。
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邪。
祖曰。無意誰當分別。
曰。分別亦非意。
祖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世謂之一宿覺。
既歸。大唱其道。所作證道歌泳播天下。後六祖兩月而亡。即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也。睿宗[A48]諡無相大師。塔曰淨光。本朝淳化中。詔修龕塔。
五陰謂色.受.想.行.識。變礙曰色。領納曰受。取像曰想。造作曰行。了知曰識。亦名五蘊。蘊以積聚為義。陰以言其覆蔽也。
三毒謂貪.嗔.癡。四解脫經云。三毒感三塗。嗔忿。火塗。慳貪。刀塗。愚癡。血塗。
阿鼻此言無間。生此界者。所受苦報無有間歇。
如來禪楞伽云。禪有四種。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實禪.如來禪。如何如來禪。謂入如來地。行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成辨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
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度以到彼岸為義。
萬行清涼曰。萬法不離自心。一念萬法行備。心不起。止也。知不起。觀也。不緣萬境。捨也。止妄不生。戒也。安心諦理。忍也。心無間斷。進也。心體離念。法也。心之本覺。佛也。體相無人。僧也。
六趣一.地獄趣。梵云泥黎。此飜苦具。言地獄者。此趣在地之下。故言地獄。有八寒八熱等。有眷屬。其類無數。㝡重者。一日有八萬四千生死。二.畜生趣。亦云旁生。披毛戴角。鱗甲羽翮。四足多足。有足無足。互相吞啖。受苦無窮。三.餓鬼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塚廟神。無福德者。居不淨處。不得飲食。常受鞭打。被苦無量。四.阿修羅趣。此飜無酒。又無端正。又無天。或在海岸.海底。宮殿嚴飾。常好鬪戰。怕怖無極。五.人趣。四洲不同。皆苦樂相間。六.天趣。有二十八天不同。欲界六.色界十八.無色界四。此六趣也。
覺後音教。寤也。
大千謂大千世界也。一四洲為一小世界。千四洲。千六欲天。千梵天。名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一千二禪天。名中千界。一千中千界。一千三禪天。名大千界。
機關木人大般若四百五十六云。如巧工匠。或彼弟子有所為故。造諸機關。或女或男。或象馬等。此諸機關雖有所作。而於彼事無所分別。何以故。機關法爾。無分別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有所為故。而成立之。既成立[A49]已。雖能成辨。所作所說。而於其中都無分別。法爾無分別故。
摩尼珠此云無垢光。又云離垢。又云增長。論云。摩尼珠多在龍腦中。有福眾生自然得之。亦名如意珠。常出一切寶物。衣服飲食。隨意皆得。得此珠者。毒不能害。火不能燒。或是帝釋所執金剛與修羅鬪時。碎落閻浮提。變成此珠。又云過去久遠佛舍利。法既滅盡。變成此珠。以為利益。
如來藏如來成就過於恒沙。具解脫智不思議法。說名法身。世尊如是法身不離煩惱。名如來藏。如來藏即是如來空性之智。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見。亦未曾得。唯佛了知。及能作證。此如來藏空性之智。復有二種。謂空如來藏。所謂離於不解脫智一切煩惱。不空如來藏。具過恒沙佛解脫智不思議法。
五眼智論云。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以此得故。求天眼。天眼見和合因緣生假名之物。不見實相。所謂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如前中後亦爾。為實相故。求慧眼。得慧眼。見眾生。盡滅一異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眾生。無所別故。以是求法眼。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眾生各各方便門。令得道證。法眼不能徧知度眾生方便道。以故求佛眼。佛眼無事不知。覆障離密。無不見知者。
五力謂信.精進.念.定.慧。一.信力。信一切法從因緣生。顛倒妄見心生。如旋火輪。如夢如幻。二.精進力。晝夜常行精進。除却五盖。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攝護五根。諸深經法欲得欲知。欲行欲論。三.念力。常一心念欲具布施.持戒.禪定.智慧解脫。欲身口意業諸法生滅。住異智中。常一心念。四.定力。善取定相。能生種種深定。五.慧力。為盡苦聖智慧。成就是智慧。為離諸佛為涅盤。以智慧觀一切三界無常。力者。能破煩惱。度眾生。得無生法忍。是名為力。又天魔外道不能沮壞。故名為力。
涅盤此云圓寂。又云圓常。
貌悴當作顇。音萃。顦。顇也。悴。憂也。非義。
三身謂法.報.化也。法身毗盧遮那。此云徧一切處。報身盧舍那。此云淨滿。化身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在眾生身中。即寂.智.用。寂是法身。智是報身。用是化身。
四智前眼等五識是成所作智。第六意識是妙觀察智。第七末那是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是大圓鏡智。在眾生時。智劣識強。但名為識。當佛地時。智強識劣。但名為智。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所謂轉名而不轉其體也。
傳燈。智通禪師。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遂詣曹溪謁六祖。求解其義。祖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通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祖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A50]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八解一.有色觀諸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六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它心通。四.宿命通。五.如意通。六.漏盡通。
善知識摩訶般若經云。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心入歡喜信樂。是名善知識。
又華首經云。有四法是善知識。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礙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於正法。四.常能隨順教化。
訕所晏切。毀語也。
慈忍力修慈忍有十五利。一.謂臥安。二.覺安。三.天護。四.人護。五.眠無惡夢。六.寤常歡喜。七.水不能漂。八.火不能燒。九.刀不能傷。十.毒不能害。十一.常生善處。十二.鎮受快樂。十三.正報梵世。十四.殘報人王。十五.遠果作佛。皆慈忍之果也。
宗說俱通清涼云。宗通自修行。說通示未悟。
師子吼宗炳師子擊象圖序曰。梁伯玉說沙門釋僧吉云。嘗從天竺欲向大秦。其間忽聞數十里外哮吼㰹㰹。驚天怖地。頃之。但見百獸率走蹌地之絕。而四巨象虓焉而至。以鼻卷泥自厚塗數尺。數數噴鼻隅立。俄有師子三頭。崩血若檻泉。巨樹如草偃。㰹。許鑒切。別也。蹌。七亮切。走也。虓。許交切。虎聲。
忍辱仙見金剛般若歌利王緣。
蘭若梵云阿蘭若。此言寂靜處。
岑崟上鉏簪切。下音吟。高㒵。
闃苦息切。靜也。
住相布施智論三云。以財寶布施。是名下布施。以身布施。是名中布施。種種施中。心不著者。是為上布施。
瑠璃應法師云。或加吠字。或加毗字。又言毗頭梨。從山為名。乃遠山寶也。遠山即須彌山也。此寶青色。一切寶皆不可壞。亦非烟焰所能鎔鑄。唯鬼神有通力者能破壞。又言金翅鳥卵㲉。神鬼得之。出賣與人。
魏略云。大秦國出赤.白.黑.黃.青.綠.縹.紅.紫十種流離。此盖自然之物。[A51]采澤光潤。踰於眾玉。其色不恒。今俗所用皆銷冶石汁。加以眾藥。灌而為之。尤虗脆不堅實。非真物。
降龍鉢本行經云。佛初轉法輪。降三迦葉於火神堂。放威火滅彼火龍毒火。四面一時洞然熾盛。唯有如來所坐之處寂靜。不見火光。火龍見[A52]已。漸向佛所。便即踊身入佛鉢中。爾時。世尊手擎於鉢。至頻螺迦葉所。
又晉高僧涉公。以符堅建元十一年長安大旱。請涉呪龍。俄爾龍在涉鉢中。雨遂告足。
解虎錫齊高僧稠禪師。在懷州王屋山習禪間。有虎闘。師往。以錫杖解之。虎遂各去。又曇詢禪師因山行值二虎相闘。累時不歇。詢乃執錫分之以身。為翳語曰。同居林籔。計無大乖。幸各分路。虎仾頭受命。飲氣而散。
又稠禪師磁州石刻云。昔齊高歡帝時。稠隱於都之西北一百二十里。有桃源山定晉巖。巖下有寺曰均慶。其巖嵌空。高以覆寺。巖之中去地百許尺。危構一閣。以設禪榻。獨木為梯。乃師平日宴寂之地。師一日聞㵎下虎鬬。經日不[A53]已。遂往以錫解之。後二虎常隨師左右。師因有頌書於巖壁間云。本自不求名。剛被名求我。巗前解二虎。障却第三果。多引王屋者。由僧傳也。
法財法財有七。一.聞。二.信。三.戒。四.定。五.進。六.捨。七.慚愧。
龍象大毗婆沙云。有大龍象。以信為手。以捨為牙。以慧為頭。以念為頸。於其兩肩擔集善法。
蹴蹋上子六切。下敵盍切。踐也。
三乘一.聲聞。二.緣覺。三.菩薩。乘。以負載為義。
五性一.無種性闡提。二.定性聲聞。三.定性緣覺。四.不定性。五.菩薩性。
雪山肥膩涅槃云。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
解何宗長慶稜和上因卷簾悟道。甞有頌云。大差。也大差。卷起簾來見天下。有人問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口打。集事者曰。永嘉貪觀白浪。失却手橈。長慶佛法雖無。要且超今邁古。
法幢諸佛菩薩建立法幢。猶如猛將建諸幢幟。降伏一切諸魔軍故。如帝釋幢不怖惑業。以法義有所建立故。幟。音熾。
二十八代嗚呼。愚讀證道歌止比。未甞不揜卷太息。永嘉游心三藏。秉志四儀。晚詣曹溪。以求印可。乃知六祖為如來正統。即二十八代祖師。後世講學輩獨以二十四為然。得非自昧於心證之法者乎。
西天記法東流。脫此三字一句。盖見古本永嘉集。以文勢推之。固無疑也。然證道歌.十玄談.六祖壇經.溈山警策。雖盛傳於禪林。而絕無完本。盖各以臆論妄自改易者多矣。鑱石入木。印行天下。梁簡文所謂煙墨不言。受其驅染。紙札無情。任其搖襞爾。誠哉。
菩提達磨或云達摩多羅。此云道法。義飜大通量。
正法輪輪以喻言。如王寶輪。運轉無礙。摧壞煩惱。愈動愈遠。信住行位。至於果地。無不轉者。又轂輻輞軸。體用周備。所言法者。軌持一切義地也。
栴檀林此云與樂。以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瞳。皆除疾身安之藥。故名與樂。或云此土無故不飜。慈恩三藏傳云。秣羅炬吒國有秣剌耶山。產谷崇深。中有栴檀香樹。樹類白楊。其質涼冷。蛇多附之。至冬方蟄。用之別檀也。
三歲哮吼涅槃云。猶如野干。雖學師子。至百千年。終不能作師子之吼。若師子子。三歲則能哮吼。
野干梵云悉迦羅。此言野干。亦名夜干。或射干。色青黃。如狗群行。夜鳴其聲如[A54]狼。又野干形小尾大。能上樹。疑枯枝不登。狐即形大。疑冰不渡。不能上樹。
龍女妙經。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言。仁者。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文殊云。其數無量。不可稱計。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智積問云。此經微妙。頗有眾生修行此經速得佛否。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能至菩提。乃至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
善星涅槃經云。佛語善星比丘。諸佛如來誠言無二。善星即言。如來爾時雖作是說。我於是事都不生信。我亦常為善星說真實法。而彼絕無信受之心。雖復讀誦十二部經。獲得四禪。生惡邪見。作如是說。無佛無法。無有涅槃。沙門瞿曇善知相法。是故能得知它人心。如來雖復謂我說法。我真實謂無因果。善男子。汝若不信如是事者。善星今者近在尼連禪河。可共往問。爾時。如來即與迦葉往善星所。善星遙見佛來。見[A55]已即生惡邪之心。以惡心故。生身陷入至阿鼻獄。
數它珍寶如人數它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見華嚴十三。
蹭蹬上七鄧切。下唐豆切。失道也。
駭諧楷切。癡也。
勇施淨業障經云。過去久遠劫。眾香世界無垢光如來。時有比丘名曰勇施。善修戒身。多聞智慧。顏貌端正。成就第一清淨妙色。著衣持鉢。入城乞食。到長者舍。其家有女。容貌端正。見勇施[A56]已。生染愛心。若不得以為夫。當自殞命。欲心內結。遂以成病。爾時。其母問女。何緣而致斯病。女時默然。遂不飲食。爾時。女母密遣餘女而往間言。時女答言。我見一比丘。顏貌端正。便生欲心。以致斯病。餘女聞[A57]已。還向母說。時母作計。請勇施言。數至我家。當使此女從受經法。勇施默然許可。其後勇施數到其家。轉相親厚。數相見故。便失正念。即與彼女共行婬法。
時彼女夫見此比丘往來頻數。心生疑恚。即設方便。欲斷其命。勇施聞[A58]已。即以毒藥持與彼女。時女即以毒藥和著食中。敕其婢使。以飯我夫。夫食飯[A59]已。即便命終。勇施聞[A60]已。心生大悔。受行婬法。又斷人命。咄哉。恠哉。我今即是地獄眾生。時有菩薩名鼻掬多羅。語勇施言。比丘莫怖。我今力能施汝無畏。即入寶印三昧。於其身上出無量佛。同聲說是偈言。諸法同鏡像。亦如水中月。凡夫愚惑心。分別癡恚愛。勇施比丘見諸化佛神通變現。於諸法中思惟選擇。離諸盖纏。得無生忍。今[A61]已成佛。在於西方。去此佛土恒河沙數有國名常光。佛號寶月如來。
懵懂上母總切。下音董。懵憧。心亂㒵。
頏皮[A62]靼[A63]靼。之列切。柔熟皮也。智論云。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無信人亦如是。譬如牛皮。[A64]已柔隨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
二比丘維摩詰經。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耻。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否。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其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波離此云近執。持戒第一。
四事一.飲食。二.衣服。三.臥具。四.湯藥。
崢嶸上鉏耕切。下音宏。
螳蜋拒轍莊子。季徹謂將閭葂曰。夫子之言於帝王之德。猶螳蜋之怒臂以當車軼。則不勝任矣。說者曰。用小擬大。故不能任。葂。音免。軼。音轍。
管見古語云。持蠡酌海。握管窺天。
祖庭事苑卷第七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64 冊 No. 1261 祖庭事苑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4-0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台灣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